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多样的生物教学设计范文

多样的生物教学设计精选(九篇)

多样的生物教学设计

第1篇:多样的生物教学设计范文

随着生物科学的发展,只有定性的结论已不能满足实践的需要,实现生物科学结论定量化是人们长期追求探索的目标;生物统计学是生物学科定量化的重要分析理论与方法,生物统计学是生物学科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素质,与生命活动有关的各种现象中普遍存在着随机现象,大到森林陆地生态系统,小至分子水平,均受到许多随机因素的影响,表现为各种各样的随机现象,而生物统计学正是从数量方面揭示大量随机现象中存在的必然规律的学科。因此,生物统计学是一门在实践中应用十分广泛的工具学科,它是生命科学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对后续生命科学课程学习和生物科研有重要作用。

同时,生物统计作为数理统计在生物学领域的应用,是教学难度较大的一门课程。因此,在生物统计学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针对各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因材施教,更新教育理念,加强实践训练,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进行改革和大胆探索。

二、二十一世纪对生物统计学课程的重新定位。

(一)新世纪对生物统计学课程提出的新要求。

二十世纪上半叶农业和遗传统计学首先获得了发展,在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生物统计学、统计流行病学、随机化临床试验学已经成为攻克人类疾病的一个里程碑。这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显著提高了人类的期望寿命。

21世纪人类基因组,基因芯片等实验科学产生出的巨量数据,需要新工具来组织和提取重要信息。

将数据转化为信息需要统计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洞察力、技术和训练。

未来的生物统计学将会与信息技术密切结合,较少侧重传统数理统计,而会更多注意数据分析,尤其是大型数据库的处理。生物统计学越来越不同于其它数学领域,计算机和信息科学工具至少和概率论一样重要。

(二)生物统计学对大学生素质培养的作用。

生物统计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通过样本来推断和估计总体,这样得到的结论有很大的可靠性但有一定的错误率,这是统计分析的基本特点,因此在生物统计课程的学习中培养了一种新的思维方法———从不肯定性或概率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和分析科学试验的结果。

生物统计学是通过个别的试验研究得出其一般性结论,属于归纳推理的范畴。但其有别于简单枚举法和科学归纳法,是一种或然性归纳推理或者概率归纳推理。在生命科学的研究中绝大多数涉及到的是随机事件,因此,生物统计学不仅是试验设计与统计方法的教学,更重要的还是大学生思维方式的培养,这对提高大学生的素质很有必要。

生物统计学包括试验设计和统计方法两个有机联系的组成部分。通过试验设计的教学可提高大学生设计研究课题试验方案的能力,使之明确课题的研究目的、试验因素与水平以及试验设计方法等方面的内容。通过统计方法的教学除让学生弄清各种统计方法的内涵外,还需要使学生能够正确地选择最适合的统计方法,以揭示资料潜在的信息,达到研究的最终目的,从而提高大学生科学研究素质。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一)加强电子课件及网络平台建设。

生物统计学是应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原理研究生物界数量变化的学科,而概率统计的理论和思维方法对本科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加之课程学时的减少(由原来的60-70学时,降到现在的40学时左右),如何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入门,并使学生在了解概率统计思想的基础上,掌握常用统计分析方法的应用及使用条件是课程的教学难点。为此,我们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了与教材配套的课件,通过在课堂上把抽象内容形象化与直观化,收到了良好教学效果。建设了一个生物统计学教学网络支撑平台,现有课程简介、教学大纲、师资力量、授课教案、电子版《生物统计学》教材、课程录像、实习指导、在线测试题、参考文献、其它教学资源等栏目,免费向全校师生开放。

(二)将多媒体教学优势与学生的认知规律有机结合,用较少的学时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多媒体具有信息量大、形象化、直观化的特点。

但是如果不能很好地将多媒体这些特点与学生的认知规律相结合,多媒体教学就可能会带来一些弊端诸如:(1)内容多,幻灯片变换快,由照本宣科变为照屏宣科,为新的“满堂灌”;(2)课件图片多,内容以展示为主,缺乏启发性;(3)教学内容常用满屏的方式显示(即所谓“死屏”),老师照着屏幕上的内容给学生讲解,失去了传统教学方法,老师边讲边板书能给学生留下比较深刻印象的特点,缺乏吸引力。

而多媒体在教学中只能充当工具的角色,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将多媒体信息量大、形象化、直观化的特点与学生的认知规律紧密结合在一起。在制作课件时,采用启发式教学方式,精炼教学内容,模仿传统教学书写板书的过程,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采用逐字、逐句、逐段显示教学内容的动画方式。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仍然保持传统教学方法的教姿教态,在授课的过程中与学生保持互动,根据学生在课堂上接受知识的能力,掌握屏幕上显示内容的速度,必要时辅以板书进行讲解。这样做既发挥了多媒体教学的特点,又充分照顾到学生的认知规律,在内容没有缩减,学时减少近三分之一的情况下,仍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长期坚持教育教学方法及教学规律的研究。

生物统计学的理论基础是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从这个层面上讲,它有非常浓的数学味道,但是它又有别于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生物统计学更主要强调的是概率论及数理统计的思想和方法在解决生命科学中一些具体问题的应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就存在一个“度”的把握问题,如果将概率论及数理统计的原理讲得太多,一是学时不允许,二是学生难以消化,得不到好的教学效果;如果只注重方法的讲解,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就会误入乱套公式的歧途。经过将教学的重点放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重点掌握统计方法的功能与用途,方法与步骤,防止各类方法的误用,淡化定理的证明与公式的推导。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采用“保干削枝”,即在学时减少很多的情况下,将一些次要的统计方法去掉,也要保证有足够的学时讲授理论分布与抽样分布、统计假设测验等方面的内容,让学生掌握生物统计学中所蕴含的概率论及数理统计的思想精髓,从而避免学生乱套统计公式。

(四)密切跟踪生命科学发展的前沿动向,探索生物统计学解决前沿问题的理论与方法。

统计学在生物学中的应用已有长远的历史,许多统计的理论与方法也是自生物上的应用发展而来,而且生物统计是一个极重要的跨生命科学各研究领域的平台。现在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与生物信息学的蓬勃发展,使得生物统计在这些突破性生物科技领域上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在课程建设中,随时注意纳入生物统计学在前沿领域研究应用的内容,增强课程的活力,提高教师和学生面向生物产业主战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学生能力培养。

生物统计学要不要开实验课,怎样开实验课,一直存在争议,在此认为生物统计学不仅应该开设实验课,而且还要将实践教学的重点放在计算机技术和统计软件的应用上,让学生不仅掌握统计方法,而且加深对原理的认识,获得就业或升学的必备计算机统计技能,提高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一)开展统计软件的实习,扩大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素质。

20世纪20年展起来的多元统计方法虽然对于处理多变量的种类数据问题具有很大的优越性,但由于计算工作量大,使得这些有效的统计分析方法一开始并没有能够在实践中很好推广开来。而电子计算机技术的诞生与发展,使得复杂的数据处理工作变得非常容易,所以充分利用现代计算技术,通过计算机软件将统计方法中复杂难懂的计算过程屏障起来,让用户直接看到统计输出结果与有关解释,从而使统计方法的普及变得非常容易。在课程体系改革中,各课程的教学时数与达到培养目标所需完成的教学内容相比还是不足的。为此,可以通过标准的统计软件的教学实习来达到以点带面,扩大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素质。

为此我们建立了一个专用于实习教学的生物统计电脑实验室。现共有50余台电脑,并连接到校园网。实验室配备有指导教师,负责对上机的学生答疑。除按教学计划进行的正常实习教学外,实验室还对优秀学生免费开放,鼓励他们结合教师的科研活动,应用所学生物统计学知识,学习新的生物统计学知识,掌握应用计算机解决生物统计学问题的技能。

(二)全方位、多层次的实践教学。

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必须将本课程的实践教学活动延伸到课堂教学外,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实践教学。

在原绵阳农专期间,主要在作物育种、作物栽培、动物营养等课程实验与实习中,根据相关内容加入了试验设计方法以及数据统计分析的相关内容。

组建了西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以后,由原来的单一农科专业变成了理、工、农三大学科均有专业的格局。虽然专业的学科归属不同,但有一点是相通的,其内涵均属于生命科学的范畴。以科学研究的方法进行划分,均属于实验科学。

掌握正确的实验设计方法,从不确定性数据中挖掘事物的客观规律,是实验科学工作者必备的技能。因此,我们将原来只是在农科专业上延伸实践教学的作法推广到全院的所有专业,结合实验课教学的改革,对发酵工艺学实验、植物细胞工程实验、食用菌实验、微生物学实验等课程的内容全部或部分改为用生物统计学指导学生自主进行实验设计,把过去单一的实验流程、样品观察或检测实验改变为试验条件的优化试验,提出在不同条件下对样品测定的比较试验设计、单因素试验设计、多因素试验设计、正交试验设计、均匀试验设计,对试验结果要求学生使用统计学的方法对进行分析和讨论,最后得出最佳试验条件。

这样的实验教学改革起到了一箭双雕的作用,从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的角度看,改验证性实验为设计型、综合性实验,增强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从生物统计学角度看,将课程的教学实践延伸到课程外,弥补了学时的不足,更重要的是学生将自己学到的统计学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知识得到很好的内化。

此外,在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中指导学生选用正确的实验设计和数据的统计分析方法,提升科技作品的档次;在毕业论文(设计)中要求学生采用恰当的生物统计学方法进行设计与分析,写出高质量的毕业论文(设计)。

第2篇:多样的生物教学设计范文

信息技术与专业课程的融合是创新教育内容,改造传统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以抛锚式教学模式为指引,单层大提花织物工艺设计任务为例,进行了纹织物工艺设计课程信息化教学设计实践。

关键词:

信息化教学设计;单层大提花织物;纹织物工艺设计

职业教育信息化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支撑。信息化在教育中的全面介入,其核心是信息化推进了课程的重构。目前这种重构主要通过信息化创新教学设计与实施来展现。虽然对高职纺织服装专业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已是一个熟悉的名词,但是涉及到具体设计却仍感到不是一件容易开展的事情。本文在江苏省信息化教学设计大赛基础上,以单层大提花织物工艺设计任务为例进行了纹织物工艺设计信息化教学设计实践,以期能为相关研究提供案例指导。本教学任务要求学生在企业产品设计部工作环境下,通过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方式解决单层提花织物工艺设计的实际问题。因此根据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确定教学模式为抛锚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借助资料室、样品室、打样室、设计部等真实环境,以及CAD软件、精品资源共享课、教学互动交流平台等信息技术、资源、方法,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完成一个个由易到难的任务。在任务完成过程中教师可随时观察学生的表现,并作为效果评价的主要依据。

1信息化教学设计模块

从抛锚式教学模式及信息化教学设计大赛指导文件入手,从教学目标分析、学习任务与学习情景设计、学习环境与学习资源设计、教学活动与学习活动设计、教学评价设计五个方面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介绍。

1.1教学目标分析单层大提花织物工艺设计任务是纹织物工艺设计的一个初级能力训练任务,占6个学时。教学对象为纺织品设计专业二年级学生,共50人。此时学生与工作岗位的对接状态是新进入设计部的工艺员。他们已能进行单层大提花织物识别与分析,会JCAD操作,但不熟练,不知如何运用软件完成任务目标。完成本次任务后学生需明确织物外观效果与纱线颜色、组织等参数的关系,需掌握JCAD织物设计的过程和要点。学生能利用JACD软件完成单层大提花织物设计。任务实施中要求学生认真仔细,主动沟通交流,注意保持环境干净整洁。

1.2学习任务与学习情境设计学习任务(疑问、项目等)是整个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关键,学习者的目标是要阐明和解决问题、完成项目。信息化学习就是要通过解决具体工作过程中的真实问题来实现学习的目标。本次学习任务是在产品设计部工作环境下,设计师(教师)安排工艺员(学生)完成单层提花窗帘织物工艺设计。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将工艺设计任务分解为由易到难的若干个子任务,每个子任务对应一定的学习情境。第一个子任务是客户来样单层提花织物工艺设计。第二个子任务是客户要求改进织物组织和纹样,做斜纹地或缎纹地单层提花织物。第三个子任务是完成产品小样试制,将最终样品提交给设计师或客户审核。

1.3学习环境与学习资源设计学习环境是学习资源和学习工具的组合等。学生在配有一体化教室、校园网、JCAD软件、小样制作设备的纺织品设计工作室学习。学习资源有JCAD基本操作视频和说明、平纹地单层提花织物CAD工艺设计视频和说明、平纹地单层提花织物小样制作视频和说明、大提花织物相关精品共享资源网站、单层提花窗帘织物样册、单层提花窗帘织物工艺设计说明和工艺单、单层提花窗帘织物纹样电子图等。

1.4教学活动与学习活动设计在抛锚式教学模式下,学习者学习和发展的动力来源于学习者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学习者认知机能的发展、情感态度的变化都应归因于这种相互作用。站在学习者的角度看,这种相互作用便是学习活动。因此学习活动的设计必须作为教学设计的核心来看待。学习活动可以是个体的,也可以是群体协作的,群体协作的学习活动表现为协作个体之间学习活动的相互作用。学习活动的设计最终表现为学习任务的设计,通过规定学习者所要完成的任务目标、成果形式、活动内容、活动策略和方法来引发学习者内部的认知加工和思维,从而达到发展学习者心理机能的目的。本设计的学习活动主要有五个方面:(1)学习活动1下载任务书,提前明确任务;搜集单层大提花织物图片和资料,了解产品特征。(2)学习活动2联想教师指导重点,借助视频和设计说明书独立自主完成平纹地单层提花织物工艺模拟设计,通过体验理解地组织为平纹,花组织为8枚或5枚缎纹织物绘图时花纹块面不应太大,花纹尽量排列均匀;理解设色与组织的关系;学会双起平纹勾边、单起平纹勾边的处理;会建立组织,并铺设组织或填好组织表,理解铺组织留边及留浮长的意义;会做样卡;会填写辅助组织表,并理解含义;会进行纹板处理及检查。(3)学习活动3借助设计说明书,小组协作完成斜纹地、缎纹地单层提花织物工艺设计,通过实践探索,能说出平纹地、斜纹地、缎纹地单层提花织物在绘图、组织选择、勾边处理方面的差异;能利用JCAD熟练进行工艺设计。(4)学习活动4利用业余时间,小组协作完成小样制作及工艺修改;学生通过实践,能判断工艺设计是否合理,并能完善工艺。(5)学习活动5完成学习反馈及新学习任务预习。在信息化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教师的活动应围绕学生的5个学习活动进行,并努力做到:第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第二,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问题情境,引起学生思考和讨论,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纠正错误,解决问题,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第三,教师应在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引导协作学习,使学习效果更好。

1.5教学评价设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实施形成性评价,从学生话语、学生行动、学生认知水平等方面对学生完成任务的综合行动进行评价。评价主体多元,由教师、学生、企业专家组成。教师主要对全班的整体表现、部分学生的表现、学生小组的表现、学生个人表现、学生个人作品等进行评价。学生评价包括学生对自己表现判定、两人互评、小组互评。企业专家评价主要包括专家对学生最终作品和工艺进行评价。评价方法主要是观察、调查,评价工具主要有检查表、实物,评价用语要准确、多样、有效。

2信息化教学实施

单层大提花织物工艺设计的信息化教学活动包含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

2.1课前环节课前教学环节对应学习活动1,明确任务,提前准备。利用QQ平台,提前将任务书及与内容相关的精品课程网站网址传给学生,让其进行任务了解及预习准备;课前5min利用电子教室平台将学习资源传给学生,以便后续使用。

2.2课中环节课中环节对应学习活动2模拟设计和学习活动3自主设计。学习活动2包含五个方面:(1)任务引入打开单层提花窗帘织物的生产视频,集中学生注意力。引出任务:“利用JCAD软件,做出平纹地单层提花织物产品工艺”。通常学生此时很茫然,“刚学会JCAD操作,如何制作呢”。针对学生的疑惑,教师给予学生引导,如首先分析一下产品设计信息。(2)设计分析提示学生查看设计说明书、看样品,了解织物密度、组织、设计纹样、装造等要求。(3)模拟操作学生了解完信息,教师适时利用PPT展示提花织物CAD工艺设计流程图。在流程图引导下,学生参照平纹地单层大提花织物CAD工艺设计视频、设计说明书,通过摸索和交流的方式完成模拟操作。过程中可随时通过电子教室平台发送问题给老师。教师巡回观察学生出现的问题,并利用平台对个别问题回复。对于导入纹样不能修改、勾边处理、组织铺设是否要留边等共性问题,教师利用平台演示操作,并提供说明指导或片段视频或相关名词的文献资料给学生参考。设色与组织的关系,除了操作演示、实物演示外,还提供提花织物样图让学生分析,以加深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选出设计能力、理解能力较好的同学担任辅助老师,负责周围同学的问题答疑,提升其设计管理能力和成就感。用他们的热情带动所有同学的学习热情。(4)工艺审核学生2人一组,参照提供的工艺审核标准如小样参数设置中经纬线数、密度是否合理、缎纹地与缎纹花之间不需要留边设置、意匠处理等,让其体验从设计员到设计主管角色的互换。(5)验证观摩为了实现设计应用价值,任课老师和实验老师将学生代表的工艺进行试制验证,让学生现场观摩。了解试制过程,观察现象,记录问题。从而让学生明白自己设计的工艺是否合理,审核产品是否严谨仔细。为了提升学生的自主设计能力,教师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活动3,这包含如下四个方面:(1)任务引入设计主管对大家完成的平纹地单层提花织物工艺设计非常满意,可以投入生产使用。所以设计部又接到客户续单,本次生产单层提花织物希望能改变织物花型和组织,要有新的感觉。设计部建议做田园风格或欧式风格的斜纹地或缎纹地单层织物工艺设计。(2)任务选择学生2人一组,每位同学根据自己兴趣选择相应的纹样、地部进行工艺设计;教师提供可供选择的大量的样图、设计案例给学生,有实力的学生还可自行设计纹样、组织等。最终会评选最佳小组和优秀代表,给予相应的附加分,没有按时完成的小组不参加评比。(3)设计体验在竞争和协作中,在教师的关注和引导下学生会付出比以往多2倍的积极性投入训练中。(4)设计评价学生参照评价标准对彼此或小组同学完成的工艺进行评价。

2.3课后环节课后学习对应学习活动4产品试制与工艺验证,学习活动5学习反馈及新任务准备。学生利用业余时间,进入工作室完成自主设计工艺试制验证,最终提交作品及完善的工艺文件。对新任务学前预习,可安排学生按照学习资源库提示,进行重纬纹织物工艺设计的任务准备。在反馈环节,学生借助天空网站平台交流自己收获了什么,自己还需要改进的地方或者给学习环境、教师等提出建议,教师可以通过这些反馈和建议,确定学生学习效果和进一步的教学改革思路。

3结语

本实践信息化教学设计参照抛锚式教学模式,创设企业设计部工作环境,提供教师助力和学习资源等;教师借助视频、课件、图片、电子教室平台为学生解难答惑,达到了比语言、文字更生动有效的教学展示。QQ、专业网站平台等实现了延续交流。学生借助网页共享资源、操作视频、设计说明书、图样等,以自主探索、小组交流方式完成任务。与上一届教学相比,同样的任务达到相同的要求节约了25%的时间。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兴趣明显提高,顶岗实习和工作中学生能很快适应岗位需求。

参考文献:

[1]黎加厚.教育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2,(10):4-5.

[2]宋芹芹,王春华.信息化教学设计原则探析[J].新校园,2015,(5):112-113.

第3篇:多样的生物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 物理作业设计 典型性 层次性 趣味性 探究性

物理作业是物理教学活动中不可或缺的环节,然而,如今很多的中学生,业余时间几乎被各种各样的作用占满了,尤其是进入高中阶段以后,作业负担更是繁重到超出了学生的能力范围。繁重的作业压力并没有像预想的那样给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带来多大的提升,相反,在大量作业的摧残下,很多学生身心都受到了很大的伤害,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那么,教师究竟应当怎样对待作业问题呢?怎样让学生通过作业来实现综合素质的提升呢?

一、作业设计要具有典型性

长期以来,在物理作业中,屡遭诟病的就是“题海战术”问题。一些教师为了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在布置作业的时候往往采取“题海战术”,通过大量的作业来让学生尽可能地接触各类题目,以期通过大量地做题来提高在考试中的胜算。那么,这种“题海战术”真的取得好的效果了吗?根据近几年的物理高考命题特点我们可以看出,高考中对于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究的能力的考查越来越多,过去那种“题海战术”在现在的高考中已经越来越失去了优势。不仅如此,这种作业方式还给学生带来了沉重的课业负担,大量挤占了学生提高其他方面能力的时间。事实上,教师要想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完全没有必要采取这种教师辛苦、学生喊累的“题海战术”。在布置作业的时候,教师可以注意选择一些具有典型性的题型,让学生通过大量典型题目的解答来获取一般规律,提高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一方面,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进度,从课本和练习题中精选一些典型习题,另一方面,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自行设计一些习题。这种具有针对性的作业,做一题甚至可以抵得上盲目地做十题百题。这样,不但可以把学生从“题海”中解脱出来,还可以为学生节省更多的时间用于其他方面素质的提升。

二、作业设计要具有层次性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实施分层教学是目前素质教育理念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学生由于基础知识、学习能力、思维习惯等多方面存在差异,在不同的学生身上会表现出一定的个体差异性。在分层教学理念中,就是要正视学生的这种个体差异性,实行层次化教学,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不同的学生具有的各自不同的潜能。在作业设计环节,这个差异教学的理念自然也要灌输其中。很多教师可能都遇到这样的问题,就是一些学生在完成不了作业的情况下出现抄袭作业的现象。这些学生之所以如此,一方面可能是由于学习态度的问题,另一方面,教师所布置的作业超出了他们的能力范围也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基于这些现状,教师在布置作业的时候一定要讲求层次性。教师可以在设计作业的时候设计一些必做题和一些选做题,必做题立足于基础知识的巩固和基本能力的培养,因此,面对的对象是全体学生,选做题则可以把难度适当拔高,多一些高层次能力的考查,使得一些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发挥。这样,具有层次性的作业可以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需求,促进他们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高质量地完成作业。

三、注意作业设计的趣味性

作业对大部分学生而言都是一种学习任务,学生都是抱着完成任务的态度来完成教师布置的各种作业的,很少有学生是出于兴趣。由于缺乏兴趣,很多学生在做作业的过程中都处于一个被动的状态,在做题的时候,只要获得答案就算达到目的,很少有学生会透过题目做进一步深入思考和探究,这样,就使得作业的功能无法得到充分的发挥。如果教师能够在设计作业的时候设计带有一定趣味性的作业,让学生对作业内容真正的产生兴趣,学生在做作业的过程中心态就会完全不同。例如,在学完了“万有引力定律”以后,笔者就给学生设计了这样一个作业:曹冲称象的故事让世人都赞叹曹冲的智慧,经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可能会做出比曹冲更加让人赞叹的事情——称地球。思考一下,我们怎样来把地球的质量给称出来?这个称地球的趣味作业一下子吸引了学生,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对作业的兴趣。这样,有了兴趣作为基础,在做作业的过程中,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活动就会变得更加主动、更加深入,从而大大增强了作业的效果。

四、注意作业设计的探究性

作业的功能一方面是为了巩固学过的知识,另一方面是为了探究未知的知识。然而,大多数教师在布置作业的时候往往只看到了作业巩固旧知识的功能,却忽视了其探究新知识的功能。这样,就使得学生在做作业的时候,思维始终处于一个封闭的状态,从而不利于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因此,教师在设计的时候,要注意作业的探究性,让学生通过探究性的作业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解决问题,以此激发求异思维、发散性思维。例如,在学习有关带电粒子在有界磁场中的运动问题时,针对有界磁场的变式设计,教师就可以从圆形、半圆形、矩形、扇形等方面进行作业设计,对于粒子的变式设计则可以从单个带正电粒子、单个带负电粒子、大量带正电粒子、大量带负电粒子、等离子等角度进行设计。这样,作业设计的思路一下子就会变得开阔很多,从而让学生的思路不再局限于“一个萝卜一个坑”,而是变得更加开放。

总之,作业是物理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教学环节一样,在物理作业设计中,也需要讲求一定的科学性、技巧性。所以说,很多时候,作业设计技巧也反映了一个教师的教学水平。因此,教师在进行物理作业设计的时候,一定要摒弃传统的“题海战术”,增强作业的设计感,使得作业成为学生实现二次学习、二次提高的平台。通过有效的作业,可以更好地推进物理教学活动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董友军.新课标下物理作业本的功能[J].高中数理化,2011(10).

第4篇:多样的生物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初中生物教学 课堂练习 有效性 策略

一、前言

生物教学是初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热爱生命和自然的重要学科[1],其教学质量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着整个初中教育的发展。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传授学生相关的生物知识,同时也要注重采取措施提高学生的能力[2]。因此,切实提高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成为了老师普遍关注的问题。课堂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具有重要作用。在生物课堂教学中,设计有效练习,不仅可以检验课堂教学的效果,而且对于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运用具有重要作用。

二、当前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现状分析

1、 过于依赖考试大纲,对生物教学不够重视。

新课程改革将生物列入了会考的范围科目,从而使得很多老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完全被考试大纲牵着鼻子走,考纲要求考什么,老师就讲什么。这种被动的教学,使得课堂变得枯燥无味,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由于初中生物还没有纳入中考的范围,在教学课程安排上也只是初一初二要开设生物课,而且每周也只安排两节课,这样,就使得很多老师和学生对于生物学习不够重视,单纯地认为生物学习只要应付会考就可以了,而且会考相对于中考要简单得多,所以把学习的重心都往其他中考科目的学习上倾斜,从而影响生物教学的有效性。

2、 习题设计缺乏和现实生活的联系。

在当前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老师对于有效课堂练习的设计还缺乏一些正确认识,在设计过程中没有将习题和现实生活紧密联系,从而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将所学知识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初中生物有效课堂练习的探讨

初中生物教学对于整个初中教育事业的发展的重要作用及有效课堂练习对于增强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意义已是不言而喻,而当前实际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现状却又是如此严峻,让人忧心。因此,如何采取措施设计有效的课堂练习,提高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成为了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主要对其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以供参考。

1、 初中生物课堂练习的设计要具有明确性和针对性。

课堂练习是课堂上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的重要途径。同时,课堂练习也是有效检验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对课堂知识掌握程度的有效途径。因此,老师在提高课堂练习设计有效性的过程中,要深入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的特点,把握好课堂内容中教学的重难点,然后根据这些内容设计一些具有针对性的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练习。练习的设计需要讲究一定的原则,因为课堂时间有限,老师必须高效利用课堂,从而最大限度上实现课堂教学目标。因此,在课堂练习设计过程中,不是所有的知识点都适合拿来设计练习题目让学生思考,对于基础的问题或学生一讲就明白的知识点,就没有多大意义拿来设计练习,而是要将教学内容中的重点或者是难点单独抽出来,设计一些有效的练习,启发学生思考,这样不仅可以突出重点,让学生意识到这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而且也能够充分高效利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使教学有效性得到提高。此外,课堂练习并不是越多越好。老师必须结合课堂安排的需要以及学生自身的学习情况的特点,设计适量的具有针对性的习题供学生练习,这样不仅能够实现在课堂上让学生练习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目的,而且适量的练习不至于让学生反感和疲惫,有利于学生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学习过程中。

2、 课堂练习的设计要注意形式多样化。

由于初中生的心智各方面还不够成熟,在生物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厌学的情绪。丰富多样的课堂练习,不仅可以检验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而且有利于活跃课堂氛围,加强师生间的互动,有利于激发学生对生物学习的兴趣,能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学生对课堂学习的枯燥和厌学的情绪,从而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课堂活动中,增强教学有效性。因此,老师在课堂练习的设计过程中,要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和学生认知心理的特点,创新练习的形式,使得联系形式实现多样化。比如,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设计一些富有趣味性的练习,寓教于乐,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氛围中完成练习,既收获知识又体验学习的乐趣。如在讲完一个单元的知识点时,为了帮助学生梳理所学的知识点,老师可以借助游戏的形式展开课堂练习,如抢答,知识竞赛等,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充分发挥学生课堂主体的作用,使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再比如在学习细胞的相关知识时,针对细胞的作用,老师可以设计一些选择、判断、填空等形式的练习,让学生完成,或者是综合细胞的相关知识,设计一道具有一定探究意义的习题让学生进行分组合作学习等。这些形式多样的课堂练习,有利于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将原本枯燥的练习变成富有趣味的探索,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

第5篇:多样的生物教学设计范文

同时,生物统计作为数理统计在生物学领域的应用,是教学难度较大的一门课程。因此,在生物统计学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针对各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因材施教,更新教育理念,加强实践训练,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进行改革和大胆探索。

二、二十一世纪对生物统计学课程的重新定位。

(一)新世纪对生物统计学课程提出的新要求。

二十世纪上半叶农业和遗传统计学首先获得了发展,在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生物统计学、统计流行病学、随机化临床试验学已经成为攻克人类疾病的一个里程碑。这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显著提高了人类的期望寿命。

21世纪人类基因组,基因芯片等实验科学产生出的巨量数据,需要新工具来组织和提取重要信息。

将数据转化为信息需要统计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洞察力、技术和训练。

未来的生物统计学将会与信息技术密切结合,较少侧重传统数理统计,而会更多注意数据分析,尤其是大型数据库的处理。生物统计学越来越不同于其它数学领域,计算机和信息科学工具至少和概率论一样重要。

(二)生物统计学对大学生素质培养的作用。

生物统计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通过样本来推断和估计总体,这样得到的结论有很大的可靠性但有一定的错误率,这是统计分析的基本特点,因此在生物统计课程的学习中培养了一种新的思维方法———从不肯定性或概率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和分析科学试验的结果。

生物统计学是通过个别的试验研究得出其一般性结论,属于归纳推理的范畴。但其有别于简单枚举法和科学归纳法,是一种或然性归纳推理或者概率归纳推理。在生命科学的研究中绝大多数涉及到的是随机事件,因此,生物统计学不仅是试验设计与统计方法的教学,更重要的还是大学生思维方式的培养,这对提高大学生的素质很有必要。

生物统计学包括试验设计和统计方法两个有机联系的组成部分。通过试验设计的教学可提高大学生设计研究课题试验方案的能力,使之明确课题的研究目的、试验因素与水平以及试验设计方法等方面的内容。通过统计方法的教学除让学生弄清各种统计方法的内涵外,还需要使学生能够正确地选择最适合的统计方法,以揭示资料潜在的信息,达到研究的最终目的,从而提高大学生科学研究素质。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一)加强电子课件及网络平台建设。

生物统计学是应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原理研究生物界数量变化的学科,而概率统计的理论和思维方法对本科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加之课程学时的减少(由原来的60-70学时,降到现在的40学时左右),如何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入门,并使学生在了解概率统计思想的基础上,掌握常用统计分析方法的应用及使用条件是课程的教学难点。为此,我们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了与教材配套的课件,通过在课堂上把抽象内容形象化与直观化,收到了良好教学效果。建设了一个生物统计学教学网络支撑平台,现有课程简介、教学大纲、师资力量、授课教案、电子版《生物统计学》教材、课程录像、实习指导、在线测试题、参考文献、其它教学资源等栏目,免费向全校师生开放。

(二)将多媒体教学优势与学生的认知规律有机结合,用较少的学时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多媒体具有信息量大、形象化、直观化的特点。

但是如果不能很好地将多媒体这些特点与学生的认知规律相结合,多媒体教学就可能会带来一些弊端诸如:(1)内容多,幻灯片变换快,由照本宣科变为照屏宣科,为新的“满堂灌”;(2)课件图片多,内容以展示为主,缺乏启发性;(3)教学内容常用满屏的方式显示(即所谓“死屏”),老师照着屏幕上的内容给学生讲解,失去了传统教学方法,老师边讲边板书能给学生留下比较深刻印象的特点,缺乏吸引力。

而多媒体在教学中只能充当工具的角色,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将多媒体信息量大、形象化、直观化的特点与学生的认知规律紧密结合在一起。在制作课件时,采用启发式教学方式,精炼教学内容,模仿传统教学书写板书的过程,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采用逐字、逐句、逐段显示教学内容的动画方式。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仍然保持传统教学方法的教姿教态,在授课的过程中与学生保持互动,根据学生在课堂上接受知识的能力,掌握屏幕上显示内容的速度,必要时辅以板书进行讲解。这样做既发挥了多媒体教学的特点,又充分照顾到学生的认知规律,在内容没有缩减,学时减少近三分之一的情况下,仍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长期坚持教育教学方法及教学规律的研究。

生物统计学的理论基础是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从这个层面上讲,它有非常浓的数学味道,但是它又有别于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生物统计学更主要强调的是概率论及数理统计的思想和方法在解决生命科学中一些具体问题的应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就存在一个“度”的把握问题,如果将概率论及数理统计的原理讲得太多,一是学时不允许,二是学生难以消化,得不到好的教学效果;如果只注重方法的讲解,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就会误入乱套公式的歧途。经过将教学的重点放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重点掌握统计方法的功能与用途,方法与步骤,防止各类方法的误用,淡化定理的证明与公式的推导。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采用“保干削枝”,即在学时减少很多的情况下,将一些次要的统计方法去掉,也要保证有足够的学时讲授理论分布与抽样分布、统计假设测验等方面的内容,让学生掌握生物统计学中所蕴含的概率论及数理统计的思想精髓,从而避免学生乱套统计公式。

(四)密切跟踪生命科学发展的前沿动向,探索生物统计学解决前沿问题的理论与方法。

统计学在生物学中的应用已有长远的历史,许多统计的理论与方法也是自生物上的应用发展而来,而且生物统计是一个极重要的跨生命科学各研究领域的平台。现在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与生物信息学的蓬勃发展,使得生物统计在这些突破性生物科技领域上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在课程建设中,随时注意纳入生物统计学在前沿领域研究应用的内容,增强课程的活力,提高教师和学生面向生物产业主战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学生能力培养。

生物统计学要不要开实验课,怎样开实验课,一直存在争议,在此认为生物统计学不仅应该开设实验课,而且还要将实践教学的重点放在计算机技术和统计软件的应用上,让学生不仅掌握统计方法,而且加深对原理的认识,获得就业或升学的必备计算机统计技能,提高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一)开展统计软件的实习,扩大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素质。

20世纪20年展起来的多元统计方法虽然对于处理多变量的种类数据问题具有很大的优越性,但由于计算工作量大,使得这些有效的统计分析方法一开始并没有能够在实践中很好推广开来。而电子计算机技术的诞生与发展,使得复杂的数据处理工作变得非常容易,所以充分利用现代计算技术,通过计算机软件将统计方法中复杂难懂的计算过程屏障起来,让用户直接看到统计输出结果与有关解释,从而使统计方法的普及变得非常容易。在课程体系改革中,各课程的教学时数与达到培养目标所需完成的教学内容相比还是不足的。为此,可以通过标准的统计软件的教学实习来达到以点带面,扩大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素质。

为此我们建立了一个专用于实习教学的生物统计电脑实验室。现共有50余台电脑,并连接到校园网。实验室配备有指导教师,负责对上机的学生答疑。除按教学计划进行的正常实习教学外,实验室还对优秀学生免费开放,鼓励他们结合教师的科研活动,应用所学生物统计学知识,学习新的生物统计学知识,掌握应用计算机解决生物统计学问题的技能。

(二)全方位、多层次的实践教学。

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必须将本课程的实践教学活动延伸到课堂教学外,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实践教学。

在原绵阳农专期间,主要在作物育种、作物栽培、动物营养等课程实验与实习中,根据相关内容加入了试验设计方法以及数据统计分析的相关内容。

组建了西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以后,由原来的单一农科专业变成了理、工、农三大学科均有专业的格局。虽然专业的学科归属不同,但有一点是相通的,其内涵均属于生命科学的范畴。以科学研究的方法进行划分,均属于实验科学。

掌握正确的实验设计方法,从不确定性数据中挖掘事物的客观规律,是实验科学工作者必备的技能。因此,我们将原来只是在农科专业上延伸实践教学的作法推广到全院的所有专业,结合实验课教学的改革,对发酵工艺学实验、植物细胞工程实验、食用菌实验、微生物学实验等课程的内容全部或部分改为用生物统计学指导学生自主进行实验设计,把过去单一的实验流程、样品观察或检测实验改变为试验条件的优化试验,提出在不同条件下对样品测定的比较试验设计、单因素试验设计、多因素试验设计、正交试验设计、均匀试验设计,对试验结果要求学生使用统计学的方法对进行分析和讨论,最后得出最佳试验条件。

这样的实验教学改革起到了一箭双雕的作用,从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的角度看,改验证性实验为设计型、综合性实验,增强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从生物统计学角度看,将课程的教学实践延伸到课程外,弥补了学时的不足,更重要的是学生将自己学到的统计学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知识得到很好的内化。

此外,在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中指导学生选用正确的实验设计和数据的统计分析方法,提升科技作品的档次;在毕业论文(设计)中要求学生采用恰当的生物统计学方法进行设计与分析,写出高质量的毕业论文(设计)。

通过这样的教学实践,训练了学生的统计思维能力,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掌握生物统计学这一工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增强了学生学好用好这门工具的信心,提高了学生从复杂的生命现象中挖掘事物客观发展规律的能力。

精品课程是集科学性、先进性、教育性、整体性、有效性和示范性于一身的优秀课程。作为精品课程的载体,应具有一流的教师队伍、一流的教学内容、一流的教学方法、一流的教材、一流的教学管理等特点。与之相比,我们在生物统计学精品课程的建设上,才刚刚起步,今后还要在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等方面加大力度,将生物统计学建设成体现现代教育教学思想、符合现代科学技术和适应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深受学生欢迎的一门课程。

参考文献:

[1]何风华,李明辉。生物统计学多媒体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综合),2004,25(6):25~27

[2]洪伟,吴承祯,陈辉,等。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学科、队伍建设与科学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04,6:50~51.

[3]崔相学。提高学生统计分析素质的实践与探讨[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6(2):67~68.

[4]邓华玲,傅丽芳,孟军,等。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的改革与实践[J].大学数学,2004,20(1):34~37.

[5]张红平,李利,明道绪,等。培养学生正确的统计学思维[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04,22(s):56~57.

第6篇:多样的生物教学设计范文

力;演示实验;设计;多

样化

〔中图分类号〕 G633.7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

12—0034—01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能帮助学生准确、科学地理解物理概念,巩固物理知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分析问题、讨论辨析疑难问题的能力。物理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教师应如何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物理教学质量呢?

一、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物理演示实验能为学生提供感性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究新知识。引导学生在观察的同时有意识地根据教师的演示积极思考,是提高学生探究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前提。所以,物理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进行思维加工,通过讨论,理解物理概念,并进一步推理、延伸,从而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如,在讲“动量定理”这节课时,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引进了演示实验。实验教学中,先做了一个图形,再将弹簧、木块连接在一起放在水

平的试验台上,用试验枪打出一颗子弹,让其射在木块上。让学生仔细观察弹簧、木块的运动状态。此时,我提醒学生思考:弹簧、木块的速度是如何获得的;这个速度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由弹簧、木块的速度受到影响的因素,你发现子弹的有什么作用;子弹入射弹簧、木块时,弹簧、木块的表面会发生什么变化。一系列的引导加上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思考,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学效果很好。

二、通过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学生掌握了一些物理基础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的基础上,教师应根据物理实验教学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设计一些符合要求且具有创新性的实验,让学生更好地在实验中锻炼创新能力。在此过程中,物理教师应对学生的实验方案作出具体的指导,这也是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培养创新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例如,学习了电路的连接后,研究串、并联电路中的总电阻时,教师要求学生根据欧姆定律设计一个电路,测定各电阻的阻值,然后由学生进行实验,并从实验中归纳出R=R1+R2的结论。接着,教师根据串联电路中电流电压的特点和欧姆定律,从理论上进行推导,也得出同样的结果。这样在研究关于串并联电路中总电阻与分电阻关系的同时,学生也学会了自己设计电路,这是进行创造性学习的关键步骤。

三、在多样化物理实验设计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在多样化的物理实验设计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发散思维又称求异思维、辐射型思维,它是指一种沿着不同方向、不同角度,从多方面寻求多样性答案的开放性思维方式。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在设计物理实验中应尽可能根据不同的实验目的、实验器材多寻求设计方案。

①根据同一实验目的,进行多样化的实验设计。如,在“电磁感应现象”一课中,教师先用条形磁铁演示了磁生电的实验现象,并让学生观察法拉第电磁感应现象,接着要求学生自行设计产生感应电流的方案并验证,其中不乏新颖的设计,如将磁铁绕闭合线圈做圆周运动,有的学生用导线在条形磁铁外自行绕线圈,通过改变线圈周围条形磁铁的面积来产生感应电流。教师进而引导学生从不同的个性方案中归纳出共同的规律,总结产生电磁感应现象的共同条件,从而有效地开发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②用有限的实验器材设计多样化的实验方案。如,利用打点计时器可设计多种实验:判定运动性质;测量一些物理量,如时间、平均速度等;研究自由落体运动;验证牛顿第二定律和机械能守恒定律;演示振动和波的干涉现象等。但是除了尽可能多地设计多种方案外,还要遵循正确、可靠、简捷、精确的原则,优化方案,从中选出最佳方案,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发散思维能力。

第7篇:多样的生物教学设计范文

在新的教育理念的影响下,探究式教学取得了迅速的发展.但是,我国的探究式教学却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我国的探究式教学起步较晚,教师资源不足,存在着结构性短缺,而且教师对科学探究技能和操作程序并不熟练,缺少科学探究的直接体验,特别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很多物理老师对探究式教学接触较少,缺少指导学生探究的经验.目前,很多初中物理课堂中,教师还采取“老师讲,学生记”的传统教学模式,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下缺乏实践机会,一味地死记硬背,这样就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导致初中物理教学效果低下.

二、探究式教学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运用的策略

1.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设计的原则

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设计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才能使得探究式教学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发挥作用并且又具备一定的特色.

1.1科学性原则.

教学设计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能力水平,物理学科中的科学探究不同于科学家的科学探究,它是师生互动的探究教与学.基于这一点,教师组织以及引导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教学设计的可行性和合理性上面.在整个探究式教学的设计中,尽量使所做的教学设计适用于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探究过程中获得成功、有效地体验.

1.2程序性原则.

探究式教学具有很强的程序化特色.对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设计,要以知识为线索,根据探究要素谨慎地进行教学设计,不能盲目的追求程序的完整性,需要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的侧重点和不同的课节规定对要素进行适当的增减.

1.3是多样性和选择性原则.

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设计必须有多样、灵活的探究方式来带动学生的思维的发散.在初中物理探究教学中,所要探究的问题问题是开放且多样的,而且这些内容涉及到各种各样的生活中的问题,进行探究式教学设计时必须进行辨别,选择有代表性的适合初中物理教学的内容.在整个舞台探究教学设计中,教师要把握好探究的本质,避免形式化和程序化.

1.4是开放性原则.

开放性指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初中物理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和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作为教学中的指导者,应当尽量配合学生的探究,不能对学生的探究活动进行过多的干预,也不能将教学流程局限在固定的框架中,而应当以学生的想法和思维为前题进行筛选,尽量让学生自主独立的完成探究活动,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体现和发挥.

1.5发展性原则.

探究式教学不只局限于培养学生的智力素质,还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非智力素质的发展.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验操作能力.对于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思考,只有这样,才能营造出一种矛盾纠结、急需探究求证的教学范围.

1.6平等性原则.

探究式教学中,必须建设一个和谐、民主、平等的探究氛围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职欲望和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这要求教师在物理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中尊重学生提出的意见,肯定学生的情感和做法,不断地鼓励学生探索和创新.

2.探究式教学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2.1给学生创设有趣的问题环境.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在课堂导入的环节中可以设立一个有趣生动却又与前认知有冲突的问题情境,这样不但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加能吸引学生的兴趣,还能引起学生的质疑,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比如,在《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这一节中,就可以用“漏斗吹乒乓球”的小实验来导入教学内容.

2.2建立学习小组.

探究教学中,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是关键.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可以让学生之间有时互补,鼓励操作能力较强的学生帮助操作能力较弱的学生,这样,就能达到实验能力训练的最优化.另外,对于学生在实际的探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给予点拨,并督促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见解,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的品质.

2.3借助实验来培养学生的猜想和设计能力.

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独立设计实验,减少对教师指导的依赖.比如,讲解完电磁和电器之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主地对家用警报器的原理进行探究,并且在此基础上设计和制作一些简单的报警器.

三、探究式教学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运用前景

第8篇:多样的生物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情景教学 设计 探究 自主学习

新课程的改革是一项涉及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材到评价改革的系统工程。课程改革需要理论指导,也需要实践的支撑。其中情景教学设计就是把新课程和新教材应用于物理教学的一个实践上的突破口,它一改以往填鸭式的教学,引导学生从情景出发,学会观察,体验从而进行自主探究。情景教学设计究竟在物理教学中有什么作用?情景教学在物理教学中的意义是什么?如何在物理教学中进行情景教学设计?

一、情景教学设计的理论概述

物理情景,就是经过简化与纯化之后的物理对象,在研究者头脑中所形成的,按一定规则发生、发展、变化的形象。简化与纯化之后的物理对象,称之为物理模型。情景教学设计是针对不同的知识,不同的对象,运用适当的方法,提供具体活动场景或学习资源,进行情景设计的一种优化设计。

二、情景教学设计在物理教学中的实施途径

情景的设计可分为提供具体活动的场景和提供学习资源两类。前者以语言表达为基础,借助环境氛围、动作表演等使学习内容与相应的情景相结合,有助于学生从整体结构上感知和把握学习内容。后者指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料、学习资源和自主化、协作化的学习环境。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创设真实情景,注重利用多媒体技术与仿真技术进行生动的社会文化与自然情景的创设。情景教学设计应用在物理教学中因内容、对象、条件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实施途径。

1.利用生活经验创设物理情景

物理学的原理、规律深深地植根于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之中。在情景教学设计中,教师应该把握这个有利条件,巧妙的利用生活经验有意识地设计情景,引导学生从身边的物理现象中发现从未思考过的物理问题,带着解决问题的学习动机,自主探究得到正确的结论,引出物理原理,定律,并继续用于探究并解决有关的物理问题,从而形成一个良性的学习循环,不断培养并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例如:讲授《光的折射》一课时,在引入时可设计这样一个情景:走在清澈的小溪边,可以看到各色的小石子在溪底,当伸手去拿时,却发现拿到的小石子并不是想拿的那一块;渔民在叉鱼的时候也会出现此类的问题。原因何在?这样的情景,在生活中经常发生,学生也有此类的经验,却可能没有考虑过其中的原因。教师的引导使学生产生了一个“为什么”的好奇心,处罚了他试图解决问题的欲望。同时,这样的引入,将光学原理融入日常生活中来,简单直观,为接下来用实验研究光的折射结论创造了良好的认知起点。在此基础上,可以进一步设计一些生活情景,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半独立地学习如何运用知识进行探究,使学生逐渐能够学以致用,最终能够独立的应用学到的理论知识解释日常生活现象,解决物理问题。

2.利用物理实验观察物理情景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中学物理实验是中学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能验证物理规律、物理概念、物理过程。同时,也具有直观性、真实性、趣味性等特点。在情景教学设计中,利用恰当的实验设计情景,通过教师的演示实验、学生的动手实验,以及带有一定研究目的的设计性实验,有利于将物理过程直观化,可信化;通过对实验过程的设计、实验步骤的操作、实验现象的观察、实验结果的分析,使学生参与到物理现象探究的过程中,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探究精神及科学态度。

例如:讲授《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一课时,验证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特性时,由于通常这种振动并不明显,甚至看不到,学生感知不够。针对于此,可以设计这样一个演示实验情景:在收音机露出的纸篷上放一些碎纸屑,通过投影,学生很容易看到纸屑在发声的纸篷上剧烈的振动,从而将这种微小的振动放大化;进而可以让学生体验喉咙发声时的振动,再一次通过亲身体验感悟这种现象,最终从实验情景中得到结论、规律,有很高的说服力。

又如,在分析静摩擦力阻碍物体相对运动趋势时,由于这种趋势无法看出,学生很难感知,难以产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对此,可以设计这样的实验情景:在物体下面放一个硬毛刷,给毛刷一个较小的拉力时,毛刷没有运动,但从硬毛的形变就很容易看出物体的运动趋势,使学生直观的体会到静摩擦力阻碍物体相对运动趋势这个特点。既可将抽象思维、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通过视觉感知,亲身体验,惊异于这种虽然每天在身边发生确从未注意过的现象,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趣,产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欲望并从实验中探究;同时模型本身又在学生大脑中留下简单生动的印象,一举两得。

3.利用图形图像优化物理情景

物理学中有很多抽象的内容,很难通过教师的语言,学生的想象使之形象的出现在学生的头脑中。情景教学设计中,借助图形图像设计情景,将抽象概念、规律以及物理模型用学生易接受的语言图示,“绘”为学生知晓的“形”,使之生动、形象的展现于学生眼前,有利于帮助学生体验物理过程,建立起正确的物理形象。这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给学生在想象的空间中营造出物理情景,为学生发现问题,进一步探究,并解决问题提供平台。

例如,讲授《功的原理》一课时,教材上引用了一幅用不同方法提升重物的图片,意在使学生体会任何机械都省力不省功这个原理。这个物理过程与身边的物理想象类似,让学生有“身临其境,如见其形”,倍感亲近,唤起学生已有的经验、表象。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认真读图、读懂图,并要求学生了解插图反映的物理现象,进行探究,自主得出结论,从而得到探究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三、结语

质量是教学的生命线,课堂教学是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改革课堂教学方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把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过程作为物理教学的主要手段,是目前实践新课程的一个重心所在。而把情景教学设计应用于物理教学,则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通过贯穿于教学始终的情景设计,可以加深对物理模型的理解,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提高分析问题、探究推理能力,以及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可谓一举多得。因此,如何把情景教学设计更好的应用于物理教学,是一个值得教学工作者长期探讨的问题。实施情景教学设计既是一个挑战,同时也是物理基础教育得到更好发展的一次机遇。

参考文献:

[1]曾庆全.物理实验教学中的情景与情感.中学物理教学,1998,(3).

第9篇:多样的生物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教学模式;教学改革;实验教学

《织物结构与设计》是我校九十年代末开始开设的一门纺织工程专业基础课程,其突出的特点是理论与实践结合密切。该教学团队以学生就业导向,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个人能力为宗旨,以高标准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为保障,认真分析和研究了国内本科、大专及高职院开设此门课程及相关课程的思路与方法、经验与教训,高标准的开设此门课程。

1 课程介绍

1.1 教学内容

早期《织物结构与设计》仅作为一门考查课,且教学内容以棉纺织品的结构与设计为主。九十年代,纺织品加工与制造行业发展迅速,本课程也顺应时展潮流,课程性质转为考试课,授课内容拓展到毛、丝和麻等纺织品的结构与设计,顺应当前形势下大纺织的需要。课程教学大纲按照“时代性和实用性强及适用性广”的要求进行了重新修定,使本课程的教学满足新形势下人才培养的需要[1]。

1.2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许多大型织物组织图、截面图等在黑板上难以充分形像展示,但随着教学手段的灵活运用和教学设施的普及,多媒体教学受到许多老师和学生的喜爱。通过课件能够非常清晰的演示织物的上机图以及把织造的过程以视频的形式真实反映出来。另外,使用PPT课件教学使课堂教学传授的知识、信息量和容量大增,营造教学效率高、教学效果好和学生评价高的课堂。

1.3 实践教学

最近几年重新设计了一系列针对性较强、设计性与创新性兼具的综合性实验,达到挖掘学生潜力、开发学生思维和提高动手能力的目的。同时,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学校、企业和教育部等相关部门举办的各类课外科技活动和相关比赛,提高学生运用织物结构设计理论知识、动手和科研的能力。

1.4 师资队伍的建设

师资水平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和学生能力的培养。积极打造优秀教学团队、注重青年教师的引进与培养、加强教师梯队建设,包括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和学缘结构等[2]。本教学团队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蜕变,由最初的一名教师,到今天的六名老师,并且目前这六名教师中有二名博士和四名硕士毕业,其中有一名教师具有正高职称,三名教师具有副高职称。教学队伍的不断壮大,师资水平的不断提高给本门课程的高质量教学提供有有力保障。

2 课程建设思路

首先课程建设应打破传统的以文字性教学资料为主的模式,教学主体完成由教师这单一主体向学生、教师双主体的转变,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要服从于“授知识、重能力”的需要且贯穿教学活动的整个过程[3]。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才能完成的一项活动,教师授课和学生听课是一个完整教学过程所必不可少的,是教法和学法的完善统一。教师的教学主导作用和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保障,灵活掌握启发式教学和参与式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调动和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善于运用现有知识和科学思维方法来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资源允许的情况下坚持小班授课,理论课的课堂讲授的形式灵活多样,传授纺织行业相关信息,并且与织物组织相关的例题尽量做到有与之相对应的实物样品或效果图,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抽象的问题形像化,达到课堂师生共同参与、交往互动的效果,有效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织物结构与设计》这门课程具有其自身特殊性,教学理念与实验设计要结合工科院校特点,采用多元法授课方法,依托项目式驱动式实训基地,力求做到教书、学习和实践融为一体[4]。关于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和信息技术提高教学质量。即利用多媒体手段,使教学更加直观性、图文并茂和声像并举,使教学和实践互相补充,相得益彰。

《织物结构与设计》作为我校精品课程在原有资源的基础上内容不断丰富,增加了相关教学内容、课堂教学视频、习题库、试卷库、和在线答疑等项目,迈出了由传统的封闭式教学向开放式转变的重要一步。

3 课程教学设计

为提高我国内销及外贸纺织品的档次,增加产品的附加值或利润,使产品向差别化、功能化和智能化主题元素转变,这门课程针对性增加了各种复杂组织结构如高支高密结构、双层、三层织物结构等内容。

课程设计和小样试织等环节是新增教学环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独立分析织物的相关技术参数,设计织物上机图,根据织物形成原理,自己在小样织机上得到最后产品,通过这过程训练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织物组织图、穿筘图、穿综图和纹板图的深刻含意,以及这四者间的相互关系,更好地理解配色模纹即织物组织与色纱的配合对织物外观的影响,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织物结构与设计》是一门集专业综合性和较强实践性于一体的课程。基于以前课程设计的基础与经验,把实践性教学环节贯穿于理论教学的整个过程,根据专业导向的差异将小样设计与试织的周期适当增加,且增设了《织物组织CAD》这门课程,此外,为进一步强化和提高学生专业技能还增加了纺织品高级技工检验培训与考核等项目[5]。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系统地掌握各种织物组织的基础理论内容,比较熟悉掌握织物设计的方法和程序,使学生能够做出自己的设计方案,并予以实施,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较大的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动手能力。

4 效能评估

4.1 学校应打破传统的评审方式,积极构建以学生成绩优劣和学生就业等最终效果为主的效能评估体系。

4.2 学校对课程效能评估首先侧重教学研究与改革的成绩及其实践效果,特别是围绕“基础、应用、创新”开展的知识、能力、思维三方面的教学研究与改革成果;二是侧重课程长远效果,包括课堂学习和自主学习环节及推荐相关院校使用等方面的效果。

4.3 科学设计使用效果评价体系,着重考察学生使用效果和同行使用效果,评估方法强调针对性、可控性、操作性和保密性。

5 结语

《织物结构与设计》这门课程的实践性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手段的改革应综合考虑并兼顾学校特点、学院特色、地区发展、学生素质等因素。教学与改革本身是一个不断探索和总结的过程,两者相辅相成,教学孕育改革,改革促进教学,形成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良好技能的复合型人才的良好氛围,使学生成为大学教育的最终受益者。

【参考文献】

[1]许璀莹.中职《织物结构与设计》课程教学方法谈[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5(2):131-133.

[2]刘丽,王春霞.“织物结构与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探讨[J].山东纺织经济,2014(10):51-53.

[3]张伟,王春霞.《织物结构与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山东纺织经济,2013(8):106-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