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对职业教育的理解范文

对职业教育的理解精选(九篇)

对职业教育的理解

第1篇:对职业教育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农村中等职业教育;三农;新型职业农民;现代农业;城镇化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12-0026-03

上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开始提倡发展职业教育并强调职业教育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同时,政府针对农村中等职业教育了一系列指导性文件。例如,1983年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革农村学校教育若干问题的通知》明确指出:“改革农村中等教育结构,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是振兴农村经济,加速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一项战略措施。”这是笔者能够查阅到的最早的倡导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文献。随后,针对“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研究拉开了序幕。三十多年来,该研究领域有着丰硕的学术科研成果。然而,通过研读该领域的众多文献,笔者发现学界对“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理解和定义不甚相同。例如,有学者将其界定为在农村地区举办的中职教育,也有学者将其理解成以农村户籍的人为培养对象的中职教育,还有学者认为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是以农业技术为主要教学内容的中职教育。“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概念的模糊不清将阻碍有关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理论的发展,也会对其理论研究的顺利推进造成负面影响,甚至会阻碍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相关政策的落实。因此,对“农村中等职业教育”这一概念进行辨析,并对此概念进行界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办学地域需含城市地区,不限于农村地区

许多学者将“农村中等职业教育”这一概念中的“农村”理解为办学地域。例如,谢革新在研究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问题与对策时,将“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理解为在农村地区进行的中等职业教育。再如学者赵艳红把“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界定为在农村地区举办的中等职业教育,指出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是县、镇、乡、村等地区农村中职学校提供的各类中等职业教育。此外,还有一些以“农村中等职业教育”为主题的文章疏忽于对该概念进行界定,但可以很容易地发现在文中间接地表达出“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是指农村地区举办的中等职业教育。如孙连勇在研究河北省农村的中等职业教育基本现状时,指出目前河北省农村(含县和县以下)各类中等职业学校有279所。可见,他将河北省的“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定义为河北省农村(含县和县以下)中的各类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

然而,当读到研究者薛路花所著的题为《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涉农专业办学模式改革研究――以邢台市农业学校为例》的文章时,笔者感到十分困惑。因为邢台是一个地级市,下辖4区、15县、代管2县级市,这说明这篇文章研究城市地区的农村中等职业教育。而这一论点与前文中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是指农村(含县以及县以下)地区举办的观点产生矛盾。这一矛盾产生的起因就是按办学地域的方式来界定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涵义。同时,如果“农村中等职业教育”中的“农村”理解为地域概念,那么其外延将难以包含城市中实际存在的涉农专业的中等职业教育和农村学生所接受的发生在城市的中等职业教育。而通过研究可以发现,“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外延必然包含城市中涉农专业的中职教育和农村学生在城市接受的中职教育。原因主要有如下两点:一是很多中职学校是创办于市级城市之中,而且这些中职学校招收的学生大量来自农村;二是市级城市中的中职学校有一部分是招收涉农专业学生的。以上两点之所以可以成立的缘由是:我国现阶段的经济社会发展道路决定了我国的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既要培养来自农村的学生,又要培养涉农专业的人才。

因此,将“农村中等职业教育”中的“农村”理解为办学地域是不妥的,而理解为培养服务于“农村、农业、农民”人才的中等职业教育才是正解。在城市和农村地区都存在“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因此,不能将“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狭义地解释为在农村地区举办的中职教育,而应明确“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举办是没有地域限制的。在这里,先要探讨“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服务于农村的寓意(对于培养服务于“农民”、“农业”人才的部分将在后文概念辨析过程中逐一说明)。首先,传统意义上的“农村”指的是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劳动者(农民)聚居地。然而,在理解“农村中等职业教育”中的“农村”时,需要将“农村”看作是一个动态的农村。由于不同时期的农村呈现出不同形态,因此“农村”的内涵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其次,传统农村没有乡镇企业、没有农村休闲产业等二、三产业。但是,未来农村更多发展的是乡镇企业、各类休闲产业以及农业产业等。因此,在探析“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服务于农村的人才时,必须将“农村”理解为动态的农村,着眼于未来的农村发展,才能真正培养出服务于农村的人才。

培养对象需含新型职业农民,不限于农村户籍的人

有研究者把“农村中等职业教育”间接地界定为培养对象是来自农村的学生、农民工或者传统农民的中职教育。例如,学者董天鹅把所有东、中、西部农村户籍的学生在中等职业院校中接受的教育划归为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换句话说,农村中等职业教育被认为是针对乡村学生的中等职业教育。只要学生是农村户籍,他们接受的中等职业教育就属于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又如,黎瑛指出江西省是个农业大省、农村人口比例较大,解决好农村适龄青年的发展问题需要大力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可见,研究者们惯于将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对象理解为拥有农村户籍的人。

虽然上述两位学者对“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概念都没有作出明确的界定,但是他们对“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理解却有比较一致的地方,即认为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对象是拥有农村户籍的人。此种认识其实对概念内涵把握不够严密,因而缩小了“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外延。理由如下: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确实培养服务于农业的人才,并通过资助涉农专业来达到这一目的,但农村中职学校涉农专业的学生并不一定都是农村户籍,有一部分很可能是城镇户籍,而这些城镇户籍涉农专业的毕业生最可能成为新型职业农民。此处的新型职业农民是相对传统农民来讲的,主要指从事大、中、小型现代农业的从业者。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的人才不仅仅是传统农民了,而是各类大、中、小型现代农业的从业者。因此,农村中等职业教育要培养涉农方面的人才,就不该根据是农村户籍还是城市户籍来确定培养对象,否则将导致概念的外延被缩小。

所以,将“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理解为培养“农村户籍的人”的中职教育不免有点牵强,而理解为培养服务于“三农”人才的中职教育将会更加合理。理由是: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对象事实上必然包括新型职业农民,而这些新型职业农民并不一定都来自农村,通常也有部分来自城市,他们往往因为热爱从事现代农业而投身于农村工作。首先,随着农村的主体农民的老龄化以及大量“80后”、“90后”的农村青年外出务工,农村的发展面临着诸多问题,尤其是农业发展。为此,为了促进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加快培养有利于农村经济发展的传统及新型职业农民成为时代的必然要求。其次,从宏观的国家政策层面看,2008年《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加快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并逐步实行免费”。接着,2009年秋季学期开始,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实施免学费政策。其中,免费对象是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含农村与城镇户籍学生)。可见,在国家政策文件中,“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强调加强对农村户籍的学生和城镇户籍的涉农专业学生的培养,其主要目的都是为了培养一批未来服务于“现代农业”的人才。因此,无论是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培养农村户籍的人,还是城镇户籍的人,只要有利于农村地区的发展,有利于现代农业的发展,有利于农民素质的提升,都应该得到认可。为此,农村中等职业教育不仅要培养农村户籍的传统农民(包含其子女),且要培养城镇户籍中那些能够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新型职业农民,从而实现为新农村建设发展提供人力资源的目的。

教学内容需含经营管理等

非农业技术,不限于农业技术

从教学内容的角度来看,有研究指出,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是高中阶段进行的并且教学内容中农业技术占主要组成部分的职业教育。此定义相当于把“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直接理解为“农业中职教育”。无独有偶,皮江红认为农村职业教育(包含农村中等职业教育)要把普及性培训作为主要方式,以农业实用技术为主要内容,以农业人才需求为导向等。可见,“农村中等职业教育”被界定为以农业技术为主要教学内容的中职教育。

显然,以上两种定义都认为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应该以农业技术为主,这种观点具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虽然我国农业发展水平相对来说还比较薄弱,并且长期缺乏农业技术人才,为此提倡通过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来培养紧缺的农业技术人才有其内在道理。然而,绝不能因为农业方面紧缺人才这一原因,就认为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必须以农业技术为主。农村之所以发展缓慢,并不是简单地因为农业技术人才队伍的薄弱,还由于农村的经营管理等非农业技术方面人才的稀缺。此外,现代农业的发展也急需懂得经营管理技术的人才,并且农业产业化同样依赖营销方面、食品加工方面的技术人才。

为此,“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概念能否理解为教学内容以农业技术为主的中职教育有待商榷。首先,从价值层面分析,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具有服务于农业的功能毋庸置疑,但是,也必须看到其同时服务于“农村、农民”。其次,现代农业的发展仅依赖于农业技术是远远不够的,换句话说,发展现代农业不仅需要农业技术人员,更需要管理、经济、财会、信息技术等多个专业的人才。所以说,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需要包含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等非农业技术,而不能局限于农业技术。

“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定义

综上所述,理论界对“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概念的理解存在模糊不清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农村中等职业教育”中的“农村”被理解为办学地域,导致难以解释城市地区也存在“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其次,“农村中等职业教育”被限定为服务于农村户籍的人,导致概念的外延被缩小;再次,“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教学内容被误认为主要是农业技术,从而忽视了同样重要的非农业技术。针对这些问题,笔者尝试将“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定义为:培养服务于农村、农业、农民的人才的中等职业教育。该定义主要包含以下寓意:服务于动态发展的农村、服务于传统及新型职业农民、服务于现代农业。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本质是培养服务于“三农”的各类人才,从而实现新型职业农民素质技能的提升、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最终推进农村城镇化。

参考文献:

[1]谢革新.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3(20):1-2.

[2]赵艳红.邯郸市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2.

[3]孙连勇,刘冬,王云志.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现状、作用以及存在的困难和应对措施――河北农村中等职业教育调查研究报告[J].社会科学论坛,2010(21):178.

[4]薛路花.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涉农专业办学模式改革研究――以邢台市农业学校为例[J].职教论坛,2013(19):42.

[5]董天鹅.对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免费政策中各级政府责任分工的建议[J].教育导刊,2011(6):27.

[6]黎瑛,邓娟.对江西面向农村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探析[J].职教论坛,2013(8):59.

[7]陈胜祥,刘雅晶.阐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需谨防若干偏见[J].职教论坛,2014(1):56.

第2篇:对职业教育的理解范文

论文摘要:凯兴斯泰纳的职业教育思想是探究和学习德国职业教育思想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他的职业教育思想对德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有较大的贡献。其劳作学校的思想、职业教育的释义、职业教育对国家发展及文明社会建设的作用、职业教育在教育大系统中的核心地位、公民职业能力在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思想,及其职业教育思想的国家化、伦理化和实践化的特点,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都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凯兴斯泰纳是19世纪德国著名的教育理论家和教育改革家.他在职业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方面很有建树.是德国职业教育的奠基人之一但是凯兴斯泰纳与其职业教育思想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和一定程度上是被排斥的.因为有学者认为凯兴斯泰纳是德国帝国时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公民教育和劳动学校理论在一定意义上是为维护德国帝国统治者的利益而提出的.明显地渗透着国家主义和民族沙文主义思想尽管如此.历史仍无法否认凯氏职业教育思想对德国职业教育的贡献.也无法否认其职业教育思想的精华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借鉴意义。 

凯兴斯泰纳职业教育思想的基本概念

(一)劳作学校

根据国民学校的教育目标制定出学校的任务.又根据任务制定出一系列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或者叫学校管理准则.并据此规定了学校的组织形式,这样的组织形式被称之为“劳作学校”劳作学校是独立获取教育财富的学校.这种获取贯穿精神生命的始终。劳作学校是以培养性格为主的学校组织形式。

劳作学校的任务或需要解决的问题是:(1)为国家的每个人的未来职业做准备;(2)职业教育伦理化;(3)使学生有能力参与的集体本身的伦理化由此可以看出.凯兴斯泰纳倡导的劳作学校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劳作学校或职业学校是全民的.是为国家中每个人的职业做准备的.不是以划分公民社会层次为目的的学校教育.因而被全民在思想上所接受。而我国的职业教育在地位上是低于普通教育的.在人们的认识中.职业教育是培养体力劳动者或简单劳动力的教育.而且实际上我国的职业教育长期面对的也是普通教育的淘汰者而非全民。黄炎培在谈到职业教育时认为:“用教育方法.使人人获得生活的供给及乐趣.同时尽其对群之义务.名曰职业教育”。可见职业教育应该是全民的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职业教育全民化是一种必然趋势.因此应强调大职业教育.因为“大职教观”重视开展全民职业教育.不仅应面向学龄青少年.而且面向所有人.特别是被传统的正规教育体系排除在外的特殊人群.包括需要继续接受学习或即将转岗的在职职工、要向城市转移的农村劳动力、渴望再就业的城市下岗职工、残疾人及没有接受过职业教育的初中、高中和大学毕业生甚至研究生,等等。

二是劳作学校职业教育的伦理化.即职业教育不仅仅是技术的教育.更是伦理的、道德的教育。我国的职业教育学校和培训机构。大多进行的是技术的、专业化的教育与培训.对职业道德的教育较为缺乏.有些职业道德教育流于形式而且不被重视。

三是个人促进所在集体的伦理化职业群体的伦理化是个人道德贡献能力的成果和表现.同时也是个人道德发展的环境与条件。这就要通过集体劳动或学校活动、社会服务才能够实现。职业学校应多组织学生开展社会服务、实践和考察等活动。在服务、实践和考察过程中形成同情心、责任心、创造性等优秀的职业伦理品质。

(二)职业教育

凯兴斯泰纳职业教育思想的内涵是相对宽泛的.他认为职业教育是就业前的准备教育凯兴斯泰纳赞同裴斯泰洛齐认为的“公立学校的首要任务是职业教育”的主张.这便把职业教育摆在教育体系的核心地位.而且职业教育机构实现了教育与职业的平等我国职业教育民办的较多.职业教育在教育体系中处于附属地位的状况还有待改善.同时应打破传统职业教育狭隘化的倾向。逐渐走出对职业和职业教育的认识误区.即“当一个人的工作对特定的雇主负责.而不是对终极的雇主即社会负责时.才承认他的工作是职业”。

凯兴斯泰纳职业教育思想的特点与启示

(一)职业教育国家化

在如何看待国家的问题上.凯兴斯泰纳认为:“看成是为了某一特定目标而组织在一起的人类集团.这一集团应该通过其成员的活动.尽可能地为个人伦理自由的发展铺平道路.同时它自己也朝着具有美学特征的文明与法制国家的方向发展.那么.随着国家为实现其目标而奠定科学基础的同时.也自然产生了创办国民学校和普通高中的科学基础”这种个人伦理发展与国家文明、法制发展相互推动的思想为职业学校的创办奠定了理论基础。

我国对职业教育有了较大的经济和政策上的倾斜.但是人们思想或观念上的认可仍有待加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促进就业、消除贫困、保障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公平、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举措。职业教育不只具有经济意义.而且具有政治的、国家的和民族的意义。职业教育在思想认识上的狭义化对整个教育系统不利.对经济发展不利.对社会民主也有破坏作用特权的文化传统和对现实政治的选择.在职业教育狭义化过程中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民主社会和多元文化是破解文化、政治特权的因素和路径.国家文明政治的目标是职业教育的政治意义之所在。

我国的现状是.职业教育技术化或学历化。即有极大的功利倾向.这会造成教育资源浪费.使教育的负价值发生率增高问题是国家把责任和权利赋予职业学校.但是职业学校的觉悟还没有达到所要求的标准.管理和责任体制没有完善.责任被架空职业教育的发展理念应对建立社会普遍意义的价值作出回应。

国家统筹管理的公民教育与地方学校自主的职业教育.都是发扬民主所需要的。关键是目的何在.当为实现“人人参与建设一个负责的、相互支持的和尊重每个人的基本权利的社会目的时.国家公民教育和民主甚至混同在一起”职业教育既是每个公民的.又是国家的.是全社会的。

(二)职业教育伦理化

职业教育伦理化可以推进国家伦理化和个人伦理化。凯氏指出:“至高至美的外在伦理财富是一种社会组织.他确保每一个个人能按照其天性.发展他自己认为是伦理财富的东西”。因此.国家伦理化是个人伦理化的条件。

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背景之一是道德价值多元化。带来了理解事物、解决问题的多元化多元化不是说可以为自己的不道德行为找到违背良心的理由.创造性不是说可以背离真、善、美的指向,如果个人自由价值思想成为欲望膨胀的理由.就会抑制精神和伦理的生长和效应。从人类学的角度讲.过度的欲望与德行的斗争是与人类永远相伴的.德育成为人类追求甜蜜幸福的永恒形式但我国国民的职业道德意识薄弱.职业学校存在道德教育形式化倾向.职业教育应使道德教育与具体实践相结合.从而使职业学校道德教育产生实效。

凯兴斯泰纳不仅提出了职业教育伦理化的思想,而且强调集体伦理化、国家伦理化对个人伦理化的作用:“国家本身体现伦理思想(本质上是一种至高无上的、外在的伦理财富),才能确保个人获得至高无上的.内在的伦理财富.才能成为具有真正觉悟的、伦理的自由人”凯氏在对伦理教育作解释时.体现了集体伦理化的思想:“伦理教育最普遍的含义归纳为通过集体的、一般文化财富而培养起来的个人精神生活的、非对立的统一体概念”这是对伦理道德教育内涵的诠释.同时指出了一个正确途径。这就是要避免一种强迫影响甚至教育.让德行行为成为出之于每个公民内心和感情的需要,凯氏指出:“我们从内心感到需要并确认为最高的目标.我们便会为之投入更大的力量。出于纯理智的内心需要.无疑不总是那么强烈”。

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步伐加快.但是过于重视技术专业化.这一倾向的危险是“把职业教育在理论和实践方面解释为工艺教育.作为获得将来专门职业的技术效率的手段:教育将变成原封不动地永远延续社会现有工作秩序的工具,而不是改革这种秩序的手段”。这一技术化的职业教育可能不会促进社会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甚至会成为消解社会进步的因素社会对专家和人才是急需的。但越是这样.越应在职业教育发展之初.避免从办学理念上忽视职业伦理化和集体伦理化这一层重要内涵.因为“一所越来越专业化和越来越多样化的高造诣的高等学校.是对整体文化不利的发展方向”

(三)职业教育的实践化与对社会问题的解决

根据认识论规律.职业教育首先应该是实践的.应让学生的学习始于对生活和社会问题的解决.而且就其工作问题本身及时加以实践.即职业教育应实践化。凯氏在谈到集体伦理化时指出:“集体生活的道德、正义感等只能通过直接参与集体当中才能获得”这是凯氏职业教育实践化思想在集体伦理获得上的表现。

职业教育的实践应顺应人类认识世界的规律,即先有实践。然后有理论,再用实践证实理论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打破现在职业学校教育过多地进行知识灌输的现状职业教育就是就业前的准备教育.尤其是实践创造能力的准备。

第3篇:对职业教育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包头;中等职业教育;问题;对策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等职业教育历经“创业—辉煌—下滑—回升—又低落—再攀升”这样一个波浪式的发展路程。它的起落与政府的政策导向、整个教育发展现状战略调整、劳动就业市场变化等因素密切相关。包头市中等职业教育同全国一样,其招生也呈下降趋势。这既有全国性大气候的影响,也有自身存在的问题。

一、包头市中等职业教育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包头市原有中等职业学校47所,其中职业高中13所,有教职工1265人,在校生9116人;劳动技校17所,有教职工1301人,在校生6178人。全市现有中专17所,其中职工中专8所,教职工352人,在校生13000人;普通中专9所,教职工1206人,在校生13855人,其中市属中专12所。包头市中等专业学校大都建成于20世纪80年代前期,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由一些部门、行业、大中型企业举办并管理的一批面向本部门、本单位培养人才的职业学校。在职业教育蓬勃发展的同时,市政府和有关部门不断地进行改革和调整,使包头市的职业教育更加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更加健康地持续发展。

与此同时,各个职业学校也在市政府的政策鼓励下,积极开展与企业以及区内、外的大学联合办学,还积极开展产教结合,开办校办工厂、公司,不但增加了职业学校的经费来源,而且也为部分学生提供了实习场所,建立了产学研结合的长效机制,为企业、社会输送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提供了保障。

改革开放以来,包头市基本形成了门类齐全的职业教育网络,初步建立起了布局合理、专业配套、管理科学、运转灵活、职前职后沟通、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但是,在包头市职业教育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

1.职业教育呈滑坡趋势。1993—1998年,是包头职业教育的鼎盛时期,部分职业学校如财经学校、电力学校、轻工业学校、商业学校、粮食学校等的新生录取分数线相当于自治区重点的分数线。但自1998年以来,包头的职业教育开始滑坡,职业学校的平均录取分数降至280分左右。1999年,我国实行高校扩招后,包头市职业学校的录取分数线又降至标准分180分左右,实际录取分数线更低,就连曾经辉煌一时的学校如不降分也招不满学生。

2.有效需求不足,供给不优。从历史上看,职业学校历来是随经济的发展而发展、随经济的调整而波动的。传统的职业学校教育着眼就业,强调职业定向性,培养技能型、技艺型人才;而现代社会要求兼顾就业和发展,强调职业适应性,注重通用职业能力和复合型人才培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职业教育不断提出新的要求,而这些要求又呈现多样化的特征。它要求职业学校改变学校本位的办学模式、过于学历化的办学倾向、固定而不灵活的长学制、严重滞后的专业教学设施,以及呆板陈旧的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以优质的教育供给与服务,满足社会发展变化了的多样化职业教育需要。因此,有效需求不足、供给不优是制约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问题。

3.专业设置的灵活性与人事计划控制之间的矛盾。职业学校专业设置应该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发展,应该是灵活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一旦专业确定了,学校就需要招聘该专业的专业教师,包括理论课和实践课的教师。但是职业学校的人事调动是由有关部门的计划控制的,各职业学校教师的编制也是有限的。

4.“一专多能”或“能文能武”的职业学校教师不多。目前包头职业学校师资中存在的较大问题是“一专多能”或“能文能武”的教师不多,即许多专业课的教师动手能力不强,文化课教师不懂专业知识。而实际上,职业学校的教师能否做到“一专多能”或“能文能武”直接关系到职业学校的发展。

二、包头市中等职业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包头市中等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既带有普遍性,也有自己的特殊性。究其原因,主要在于:

(一)对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两者关系的认识模糊影响到职业教育的发展

我国由于政策的原因,一直重视学历教育而忽视了发展中、高等职业技术的教育,缺少社会结构的研究和分析,使中、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滞后。

解放初期,我国的职业教育逐步受到重视,处于发展的上升阶段。到“”时期,许多中等专业学校被停办,校址被占,职业中学则被一扫而光。1976年,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学生比为2:1,比例严重失调。“”后,为了缩短由于“”所造成的与世界科学技术迅速发展而拉长的距离,全力发展普通教育,培养精英分子,而忽视了职业教育,从而使我国的职业技术人才严重短缺。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90年代初期,我国由于技术人才紧缺和为了缓解“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现象,又一蜂窝地上马职业学校,有的地方没条件便“创造条件”建职业学校,把普通教育学校改为职业学校或实行“一校两制”。当时的中等职业教育实行的是没有升学机会的就业前准备教育,是终结性教育模式。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劳动力数量的增长大大超过了就业岗位的需要量,这种终结性教育模式和就业岗位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这一矛盾发展的结果就是就业岗位高文凭化,要想找一个满意的工作就得有大学文凭。因此,90年代中后期,“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现象不但没有缓解,反而越演越烈,学生负担越来越重。学生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要读普通高中以便以后考大学。实在考不上大学的,家长宁愿出巨资送孩子出国也要读大学。因此中等职业教育也就每况愈下,成了“学业失败者的教育”。职业教育的地位和普通教育的地位也就不可同日而语。

总结过去,我们得出这样一个启示,即我们必须正确处理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关系,必须认识到它们两者在整个教育体系中,是具有同等地位,缺一不可的,如果不能认识到这一点,那么职业教育就不可能得到真正的发展。

(二)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培养模式的差异影响到职业教育的发展

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两者的地位不一致也在培养模式上显示出来。由于普通教育实行的是继进性模式,学生上普通高中后还可以进大专、上本科、读硕士、攻博士等,这正好迎合了当前的岗位文凭高移的需要,加之近两年大学招生人数迅速增加,普通高中的“含金量”不断提高,进入普通高中就等于一只脚进了大学。而职业教育实行的是终结性模式,上了职业学校似乎是断了上“正规”大学的路,尽管从1999年开始,我国开始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但也多是到大专层次。这样就很难吸引到高素质的学生,影响到职业教育的发展。而现在,我国要实现科技进步不仅需要大量的中层劳动力,而且还需要大量的高层劳动力,尤其是我国已经加入世贸组织,许许多多的企业要参与国际竞争,这种竞争实际上是科学技术和劳动力素质的竞争。包头提出以科技产业为龙头,对高、中级技术工人的需求也较大。但据市劳动局的权威人士说,包头市企业什么样的人都有下岗的,就是高级技工几乎没有下岗的。

包头市的高级技术工人相当缺乏,由本地区培养年轻的高级技工已经成为包头市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迫切需要。据了解,现在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已经提出要办本科班,但未被批准。这就或多或少地说明有些人的观念还未真正转变过来,他们的思想还未完全从普通教育中脱离出来,高瞻远瞩地看待整个教育,始终认为职业教育的地位应低于普通教育。不能否认,职业教育实施本科层次的教育还存在着各种问题,但如果职业教育的地位得不到提高,那么这些问题就永远得不到解决。

(三)文化课与技能课处理上的偏差影响到职业教育的发展

各类职业学校到底是以文化课为主还是以技能课为主?这仍然是一个颇具争议的问题。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职业教育应该以技能培训为主,为经济发展培养素质较高的技术工人或实际操作人员,另一种观点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一个人一辈子可能会从事多种行业的工作,即使不改行,也需要知识的纵向更新或横向扩展,要适应这种知识的更新、扩展就需要有较扎实的文化课基础,因此,认为职业学校应以文化课为主。而事实上,职业学校的学制、课时与普通高中一样,不可能做到两全其美。因此,如何建立完整、科学的课程体系,如何合理的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教育实习进行三元整合是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当务之急。

(四)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师队伍的质量影响到职业教育的发展

教师是中等职业学校办学的中坚力量。能否很好地解决教师队伍建设问题,成为制约中等职业学校健康发展的关键问题。目前包头中等职业教师队伍中还存在不少需要改善的状况,如学历达标率不高,学历层次偏低;年龄结构失调,职称结构不尽合理;兼职教师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及教师来源渠道单一,专任教师对口状况差等。

三、解决包头市中等职业教育存在问题的对策

怎样解决包头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使包头职业教育健康发展?本文拟提出以下对策。

(一)要正确处理普通教育、职业教育两者的关系和提高职业教育的地位

要提高职业教育的地位,首先要增强职业教育的竞争力,而要有竞争力就必须进一步加强和完善职业教育自身的改革,使之更适应于社会和个人的需要,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懂管理、善经营、动手能力强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第二,要突破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的专科层次限制,鼓励有条件的职业技术学院或试办高职的重点大学进一步试办本科甚至更高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第三,根据地方需要合理设置专业和课程,突出课程的基础性和实用性。只有当中等职业教育满足了地方需要才能得到地方的支持,有了地方的支持,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才有坚实的基础。第四,加大宣传力度,使社会对职业教育有更多的了解。应着力宣传职业教育的意义,解释有关职业教育的概念、常识及问题,招生时向学生及家长作宣传;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向社会解释职业教育的专业、术语、教学模式,积极推介职业教育典型经验,使社会公众不断加深对职业教育的了解,最终使他们对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一视同仁。

(二)明确职业教育的方向,搞好办学定位

职业教育是就业教育,它和普通教育相比,与经济社会的发展联系得更直接、更紧密。职业教育必须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的方向。把握好职业教育的定位,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1.培训目标的定位。职业教育的发展目标,就是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实践证明,打造面向市场的实用技术人才的竞争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促进就业是职业教育的根本立足点。

2.专业设置的定位。各学校要瞄准市场设专业,突出特色办专业,把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放在职业教育的突出位置;要积极改造老专业,开发新专业,打造精品专业。

3.办学层次的定位。职业教育要适应市场对多方面、多层次各类技术人才的需求。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的能在第一线从事实际操作的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在不断增大。

(三)深化职业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积极推进教师及其他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工勤人员的聘用、聘任制度,促进人才合理流动,优化教师队伍是提高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1.拓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来源渠道,优化教师队伍。不管是职业技术师范院校的毕业生、普通高校毕业生、普通高师毕业生,还是企事业单位的技术人员,只要具备成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资格条件,就可以加入到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中来。

2.立足以地区服务为核心的职教师资培养、培训计划。由地区职教培训中心根据本地区各个学校存在的问题、学校和专业变化的情况,结合学校的实际,与中等职业学校共同制定职教师资培养、培训计划。其定位应以服务地区、服务各级职业学校为宗旨,以适应地区未来职教发展的需要为依据,以科学、严谨的可行性论证为支撑。

3.保证聘用质量,完善管理秩序。要求中等职业学校的有关管理职能部门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变被动为主动,多方面细致了解,选择时一定要按照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基本标准和必须具备的特殊技能来衡量,既要明确职责,落实待遇,又要严格考核评估,决不能放松管理。

(四)实行中专、技校、职业高中一体化

中专、技校、职业高中都属中等职业教育,在办学方面具有诸多的共性,这就使得中专、技校、职业高中实行一体化管理具备了可行性。实行“一体化”管理有如下优点:第一,不但可以使各种职业学校统一认识,统一行动,而且教育部门可以通过市计委、规划委和劳动局了解本市的经济发展趋势和劳动力市场需求,及时地调整中等职业教育的布局、专业设置、培养层次等。第二,职业教育部门可以通过市、区劳动部门和行业协会帮助解决职业教育的师资以及各种职业学校的实习场地等问题,从而解决前面所述的各种矛盾。第三,职业教育部门可以通过市、区劳动部门和行业协会促进职业教育中知识、技能的更新,不断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可以开展职业指导,帮助学生了解劳动力市场的动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可以协助学校和解决职校毕业生的就业推荐问题,同时,控制各企业招收外地的打工者,从而解决职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第四,有利于职业教育资源的共享,进一步提高办学效益等。

当然,实行职业教育“一体化”管理也会存在一些问题:首先,由于目前技校是由市劳动局出资办学,绝大多数的职业高中则又是由区政府出资办学的,如果统一划归市教育局管将涉及几个亿的固定资产问题,真正执行起来较为复杂和有一定的阻力。其次,由于目前各区的职业高中均由区政府拨经费,一旦实施职业教育“一体化”管理,不利于提高各区的办学积极性。因此,全市中等职业教育“一体化”管理思想虽然较为理想,但实施起来有相当的难度。有鉴于此,笔者认为可以以区为单位,实施各区的“大职业教育”管理模式,即在管理体制上成立职业教育中心并对所属分校进行统筹管理;在管理机制上实行学分制,学生可以一校注册,多校上课;在学制管理上采取灵活的弹性学制;在教学上实行立体教学,从而最大限度地达到师资共享,教育设备、设施共享,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挖掘学生的个性与潜能,鼓励学生一专多能,早日成才。

实施“大职业教育”的可取之处在于:(1)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由于实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相结合,学生如努力学习就可多掌握点知识技能,按时或提前毕业,如不努力学习就得推迟毕业,从而激发了学生们内在的学习动力,进而改变职校学生学风不浓的状况。学风浓了其所学的知识、技能也就多了,学生自身的社会竞争力也就增强了;(2)通过分层分类的立体教学与课程模块化,使学生既能掌握更多的文化知识,又能学得更多的技能,从而达到“宽基础、重技能”的目标;(3)有利于资源共享。满足学生不同的发展需求光靠一所学校还是不够的,只有走“大职业教育”的路子,实行师资、设备等方面的资源共享才能较好地解决问题;(4)有利于提高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使职业教育能通过自身的改革迅速地步入良性循环,不断提高自身的竞争力,进而使职业教育更加具有吸引力。

(五)加强对职业教育的管理

1.变横向管理为纵向管理。把实行横向管理的年级组变为实行纵向管理的模块组。每个模块组包括几个相近的专业,这样做有利于各专业教学大纲的制定、学生的实习安排、就业推荐等,从而克服原来教研组长要负责本年级七、八个甚至更多专业的双证考、实习、选用教材等工作的缺陷,同时能较好地了解本模块组三个年级的教学情况,也更有利于统筹协调和进行教学评价。

2.将执行部门和职能部门分开,变三级管理为二级管理。一般来说,各校各年级组与学校各处室是上下级关系。就教务处而言,以上各项工作都由教务处来执行,也由教务处负责检查督促,教务处既是执行部门又是职能部门。这从管理学上来说是很不科学的。职能部门与执行部门相分离,可使职能部门从繁琐杂事中解脱出来,同时也能调动执行部门的积极性;可使原来一个年级几个专业的横向管理为一个专业三个年级的纵向管理,从而不仅有利于立体分流改革的实施,而且有利于各专业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修订、教材的选用、实习的安排指导等,还有利于教师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也有利于学生了解专业,热爱专业,从而提高学习兴趣。

3.变行政性管理为经营性管理。在我国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下,人们习惯于将学校教育视为纯消费部门,忽视了教育的产业地位和它在经济发展中的极端重要性。学校由国家经营,统一管理,没有任何自,因此学校本身的经营职能受到限制。随着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职业技术教育市场化趋势日益明显,许多学校逐步发挥了经营职能的作用,更多地运用市场化手段来筹措教育经费等,也通过向劳动力市场提供优质“产品”来获得市场的对等回报。学校经营管理的内容因此日益充实和丰富。

21世纪的经济与社会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而赋予职业教育意义深远的含义;建立学习型社会,普及终身教育,职业教育任重道远。正如吴启迪副部长在2004年度全国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会议上所讲的,只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切实加快技能人才培养,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完善就业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等等,我们的中等职业教育就一定会健康顺利地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Z].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13.

[2]马树超.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关键问题[J].教育发展研究,1999,(10).

[3]石伟平.比较职业技术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89.

[4]翟海魂.对中等职业教育发展问题的思考[M].职业技术教育,2003,(5).

第4篇:对职业教育的理解范文

(一)系统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教材的缺乏

在目前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中,系统的职业道德教育的教材较少,存在过多的案例内容。学习者对于会计行业的案例了解较多,但对于系统的职业道德知识却缺少了解,这种情况的出现是由于缺乏系统的会计职业道德教材而造成的。对于会计专业的学习,学生注重的是各种会计证的考取,教师的教育业偏向于考试。这就造成学校较多的注重对有关会计专业知识、公共德育的教育,对于会计的职业道德教育缺乏,这方面的教材也就偏少。多数情况下,会计人员违背职业道德,也将存在某种程度的违法行为,这些都是职业道德知识缺乏,法律知识欠缺的表现。

(二)教学方式、模式的落后

在当前的会计专业的学生教育中,对会计的职业道德教育的认识不全面,所采用的教学内容多数是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的职业道德模式和思想道德教育,将应试教育作为重点,忽视对学生职业道德意识的培养,从而降低了学生的职业修养。在教学中,存在教学内容简单、教学模式落后等问题。在教学内容方面,大部分职业道德教育以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的考试大纲为理论依据,以考试为导向,对于学生在以后工作中可能遇到道德问题涉及较少。在教学模式方面,缺少专业的会计职业道德课程;在教学方法上,教师以传统的知识灌输为教学方式,局限于对职业道德理论知识的讲解,学生的理解不全面,对职业道德的认识、思考不充分。

(三)缺乏对学生实践的培养

现在的高等教育中,普遍的缺少实践环节。在会计职业道德的教育中,实践环节的缺少导致课堂教授的知识不形象生动,对于学生而言,所学的会计职业道德知识与实际生活偏离较大,不能使学生直接、深刻的理解、思考职业道德的重要性。职业道德的形成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不是几节课堂、几本教材的学习就能养成的,对其的培养不可能一蹴而就。在教学中,学生缺乏会计实践,对会计行业的现状不了解,对于违背职业道德的危害的认知不足,不能身临其境的感受会计行业所涉及的法律法规及财产安全等。

二、会计职业道德教育途径的改善

(一)强化会计职业道德的重要性

对于会计工作者而言,诚信是最基本和重要的品质,在专业教育中要将职业道德教育放到重要位置,增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意识。在教学中,在专业课的教学中,要注重将案例与职业道德相联系,对于专业知识的讲解,结合会计行业的实际情况,对于行业的发展状况,人员存在的问题等进行分析,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同时,榜样在道德的培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便是学生的榜样,因此,教师应注重自身的职业道德水平,学校可定期组织教师参加会计职业道德交流活动,通过交流学习提升对会计行业的认识。还可组织教师、学生听会计专业人员的典型诚信案例讲解,增强师生对会计职业道德重要性德认识。

(二)完善课程结构

由于当前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课程单一、内容简单,职业道德的课程主要是《会计法规》及一些会计考试所规定的法规课程,且这些课程的多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教学的目的也是以考试为主,教师学生只注重对知识的介绍、背诵等。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养,就需要对课程的改革,需要在教学中确立职业道德课程的地位,以提高教师、学生对其的重视。应将部分职业道德课程设为必修课程,加大讲解的内容,还应增加有关的职业道德教育的教材,以职业道德的提升为教学目标,合理的开展课程,调节课程结构。

(三)开展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活动

会计专业具有很强的专业性,需要学生具有专业的判断能力和业务能力。对于初入会计行业的人员而言,往往会因为业务能力不强、判断能力不足而在工作中出现一些违法违规的事情。因此,高等院校对于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要结合各种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在参加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活动,提升其职业判断能力。例如,学校可安排学生去银行进行实习,熟悉结算方法,了解有银行业务的办理程序,对银行的出纳等工作职责进行学习。还可以组织学生到当地的税务局学习,让工作人员为学生讲解有关纳税的知识,使学生了解“偷税”“避税”的危害。在学校内,可组织开展会计职业道德的知识竞赛等,在活动中提升学生的会计职业道德水平。

三、结语

第5篇:对职业教育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职教集团示范建设

[作者简介]叶东(1973-),男,江台人,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发展规划办公室副主任兼党政办公室副主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管理、工商管理。(江苏无锡214153)

[课题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教育厅2009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立项研究课题重点项目“以集团化模式推动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内涵建设的实践与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42)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09-0008-03

职教集团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组织创新,是世界职业教育发展的中国元素。当前,我国职教集团建设进入关键时期。《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提出“支持一批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学校建设,促进优质资源开放共享”,①并将此列为待组织实施的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重大项目之一。《纲要》同时要求选择部分地区和学校开展职业教育办学模式重大改革试点,“以推进政府统筹、校企合作、集团化办学为重点,探索部门、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的机制”。②由此,职教集团建设纳入国家教育政策支持体系。对职教集团建设中的根本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厘清相关认 识,将有利于职教集团明确发展走向及建设重点,有利于教育主管部门科学制定推动职教集团建设发展的系列政策,合理设计支持职教集团建设发展的路线图,提高示范性职教集团的建设成效。

一、职教集团建设根本问题的提出

1.职教集团建设根本问题提出的逻辑起点。职教集团建设迫切需要我们正确回答三个问题,即职教集团究竟要解决什么问题?职教集团以何种方式解决上述问题?示范性职教集团学校建设与国家示范院校建设、国家骨干院校建设差异性何在?这三个问题逻辑上具有关联性,第一个问题更具根本性,后两个问题相对而言具有从属性和派生性。对第一个问题的认识程度直接决定着其他两个问题的回答走向。由此,职教集团建设根本问题提出的逻辑起点即职教集团究竟要解决什么问题。

2.职教集团建设根本问题提出的历史起点。职业教育的发展理应解决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资源库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等问题。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通过国家示范性院校建设计划、骨干院校建设计划、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精品课程及规划教材的遴选、国家教学资源库建设、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建设项目等一系列政策组合,着力推进解决这些问题。在相关计划推进实施过程中,深层次的教育教学改革问题逐渐浮出水面。有效解决职业教育发展问题不仅需要政府推动下的职业院校的努力,更需要市场运行中行业企业的有效参与。这由职业教育开放性、职业性、实践性的本质规定性所决定的。行业企业的参与程度、参与质量直接决定着上述建设的成效,直接决定着职业人才的培养质量和职业教育的发展水平。职教集团以行业企业组织化参与职业教育为显著特征,致力于解决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层次问题,而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也因此成为职教集团建设根本问题提出的历史起点。

3.职教集团建设根本问题提出的现实起点。在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过程中,在“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的转变过程中,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关系面临着从联系走向对接的新任务,迫切需要职业教育根据行业企业的现实需求,调整职业人才培养结构,大力提升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岗位能力、管理素养和掌握新技术、新工艺的能力;迫切需要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人才结构、规模和素养的新要求;迫切需要调整现有专业结构,优化课程体系,提高满足现代产业体系发展需要的人才支撑力;迫切需要适应产业企业和岗位信息化对人才信息素养的客观需求。由此,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的关系也需随之进行新调整。调整需要体制创新,对接需要组织依托。随着产业转型升级步伐的逐步加快、企业素质的整体提升及职业教育自身改革的不断深化,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的分离问题日益突出。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紧密的、有效的制度性联系缺失严重制约了职业教育质量的切实提高和职业教育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提升,成为职教集团建设根本问题提出的现实起点。

二、职教集团建设中的根本问题构成

职教集团拟推动解决的根本问题包括以下三大问题:

1.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的常态联系和互动发展。职业教育与行业的有效联系对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我国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中精简政府机构,转变政府职能。在政府职能调整时,对不少政府行业主管部门办教育的功能加以分离,原由政府行业主管部门管辖的行业职业院校大多转归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主管,原有的职业教育与行业间的组织联系从体制上被切断。政府对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的这一调整对职业教育影响深远。不少职业院校直面体制调整的现实,按照职教发展规律要求,在与行业有效对接、持续对话,与企业常态联系、互动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职教集团这一组织形式。我国行业性职教集团的产生和发展以行业背景为特色,从某种角度上说,是对职业教育与行业间联系的重建。需要指出的是,这种联系的重建并非一般意义上的恢复性重建,职教集团建立的行业与职业教育的联系,与计划经济条件下政府以行政命令形式指令性配置资源有着本质差别。它适应了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是行业企业和职业院校着眼各自发展目标、自愿加以组织,双方均能获益的有机联系。

从职业教育的国际发展经验看,国际上职业教育发达国家均不遗余力地解决行业企业与职业教育的常态联系和互动发展问题,分别探索出符合各自国情的行业企业与职业教育联系形式,如德国依赖强大的行业组织建立的“双元制”,澳大利亚构建了国家资格框架(Australia Qualification Framework,AQF),新加坡依赖经济发展局。我国由于系行政主导型社会,行业组织发展相对滞后,加之教育内向发展的体制惯性和运行态势,对这一问题的解决没有现成的国际经验可供直接参照。职教集团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行业企业与职业教育的常态联系和互动发展组织,为世界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中国经验。尽管现阶段职教集团的发展存在组织内聚力不足、师生有效参与不够、治理结构及运作成本分担不尽合理、效能亟待提升③等一系列问题,但职教集团旺盛的生命力将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而发展。

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的常态联系和互动发展将使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的从业人员间联系趋于稳定,职业院校教师在有效参与行业企业运作的过程中专业技能趋于精湛。由于教师专业技能的增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培养质量将会得到根本改进,其他职业教育内部的相关问题均能借此得到有效解决。推动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的常态联系和互动发展是提高职业教育办学质量的总纲。现阶段,适时跳出职业院校,着眼社会多元办职教,从“单兵突进”走向“集团运作”,从“要素”改革走向“要素组合”改革,从“分散推进”走向“整体解决”,系统思考和整体设计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务实推进职教集团建设,将有力推动我国职业教育质量的切实提高。

2.推进现代职教体系建设问题。在推进现代职教体系建设方面,职教集团可以发挥推动“中高职衔接”和高职内部“专本衔接”两个方面的作用。

第一,推动中高等职业教育的有效衔接。中、高等职业教育类型相同,只不过教育的层次不同。相同的教育类型决定了相同的发展任务,不同的教育层次决定了不同的教育分工。由于我国中、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过去长期由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不同内设机构分条线推动,导致一定程度出现割裂现象,“中高等职业教育在专业、课程与教材体系,教学与考试评价等方面仍然存在脱节、断层或重复现象,职业教育整体吸引力不强,与 加强技能型人才系统培养的要求尚有较大差距”④,职业教育的发展迫切需要将中高职协调发展作为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任务。这是增强职业教育支撑产业发展能力,实现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关键。

中、高等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离不开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强力推动,但中高职衔接的具体工作显然不适宜由政府出面组织实施。服务同一行业的一个或几个高职院校与一批中职学校以专业为纽带组成的、有大量行业内骨干(龙头)企业参加的职教集团,为有效完成中高职衔接的具体工作提供了理想的组织实施平台。由于职教集团内部具有中高职院校间合作的组织优势和长期业务联系的便利条件,在集团范围内推动中高职院校在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材开发、教学过程、招生制度、评价机制、教师培养等方面延续衔接和共建共享,具有良好的现实基础和更大的成功可能。教育主管部门依托职教集团推进中高职衔接,既有利于提高职教集团的内聚力,发挥集团内高职院校的引领作用,又有利于中职学校有效解决普遍面临的专业师资力量不足、校内实训基地缺乏、学生后续发展空间有限等问题,方便各级政府更好地进行统筹协调,落实推动中高职协调发展的政府责任。

第二,推动高等职业教育的专本衔接。产业转型升级带来技术结构和劳动力结构的变化,高端技能型人才需求旺盛,在经济发达地区、产业转型先进地区原有的以专科层次为主的高职教育一定程度上呈现出与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企业需求的不适应性。高职教育迫切需要积极回应行业企业对技能型人才提档升级的需求,提升办学层次,探索并逐步扩大举办高职本科,以支撑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现有高职教育上升通道(专转本、专升本、专接本)中本科教育职教特色不够鲜明、职教体系不够一贯,高职专科毕业生“转本”只能转到民办高校就读本科专业,学生的学历层次固然得以提升,但技能型人才的发展路向严重偏移;“专升本”使高职专科毕业生能就读成人教育本科,但成教本科的学历教育特性制约了学生职业能力进一步提升的可能空间;“专接本”属于特色自考性质,使高职专科学生通过修学学术型本科院校专业课程,考核合格后取得学术型本科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学生在本科阶段的学习、实践能力的培养方面同样存在较大缺陷,职教特色并未接续延伸。建立高职专本衔接“直通车”更符合高职学生成长规律,更有利于技能型人才的系统培养,使高职教育上升通道多元化,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由于职教集团具有强大的组织化推动校企合作的功能,优质企业资源丰富,加之不少职教集团还有一定的学术性名牌本科院校的优质专业资源,在集团范围内,整合资源,由大型骨干(龙头)企业、示范性高职院校、学术型名牌本科院校强强联合,合作举办高职本科,实现优势叠加、行业企业与相关院校共探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之道,有利于校企合作的外部正效应进一步集成凸显和集中溢出,使职教集团助推职教发展,全面服务企业的资源优化配置功能延伸至本科教育领域,提升职业教育对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支撑力和服务水平。由此,职教集团在构建现代职教体系方面,可以将推动高职“专本衔接”,发展高职本科,作为职教集团建设的重要方面。

3.推进职业教育的国际发展问题。职业教育需要主动服务国家的国际竞争,主动服务国家国际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我国职业教育的国际发展任务仍显艰巨。对职教集团在推动职业教育国际发展中的功能作用及可能作为,目前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探索均显不足。“职教集团建设与职业教育的国际发展”这一论域尚未形成,职教集团研究的相关文献鲜有触及。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主要还是以职业院校为实践主体,较少职教集团的身影。职教集团在推动职业教育国际发展方面独特的“抱团”优势亟待发挥。

与仅仅依靠职业院校去完成职业教育的国际发展任务相比较,依靠职教集团推动职业教育的国际发展有更多的便利条件,可以充分发挥集团行业成员、企业成员和国际成员的优势,通过职业院校依托职教集团借力,形成国际发展合力,主动服务国家“走出去”战略,服务大型跨国集团和企业的海外业务扩张,加强与境外职教机构合作,有效开展技术培训,满足企业国际发展需要和高技能人才输出需要。

职教集团在推动职业教育国际发展方面的作为空间初探如下:(1)职教集团发挥行业组织成员优势,推广行业国际标准,以行业国际标准带动职业教育国际标准建设,与集团院校成员共同参与职业教育国际标准和规则的研制,提高职业教育水准,提升行业从业人员的素质与能力。(2)集团内职业院校可依托集团内大型企业集团,借船出海,境外办学,扩大职业教育的国际影响力。(3)从成员的类型构成上,职教集团可充实国际成员,⑤推动职业院校间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在集团内实现留学生互派,课程学分互认,国际师资互聘,国际项目合作,开展国际理解教育,建立职业教育的海外直通车,推动职业教育国际化。

综上,职教集团拟推动解决的三大根本问题,决定了职教集团建设发展的三个重要指向:一是通过行业合作做“对接”,通过校企合作促“双赢”,推动建立与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的常态联系和互动发展关系,增强服务产业转型的支撑力,解决教育与职业的分离问题,建立教育与职业的新型关系,实现校企互动发展。二是通过校校合作做“衔接”,推动建立符合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和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要求的中高等职业教育互相衔接、有效贯通,高等职业教育内部专本衔接、上升顺畅的现代职教体系,使中、高等职业教育各安其位、各得其所、衔接贯通、互为补充。三是通过国际合作做“出海”,推动解决职业教育的国际发展问题,积极参与职业教育国际标准和规则的研制,适应集团企业海外拓展需要,推动职业院校境外办学,提升职业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建设世界一流的职业教育。

[注释]

①②人民出版社.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文件选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111,114.

③叶东.联盟型职教集团建设发展的障碍分析和路径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0(24):13.

第6篇:对职业教育的理解范文

Abstract: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n ethnic minority areas have developed comparatively backward constrained by multiple factors such as social, economic, ect. To promote regional development in minority communities, the study puts forward synergetic strategies of implementing supplement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among local educational authorities and regional vocational colleges on the basis of interviews and on-the-spot investigations in the two types of institutes. The approach is not only important for setting up an well-organized framework within which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develops soundly in a balanced, sustainable and endogenous way and local economics thrives, but for constructing regional financial system and a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social justice in ethnic minority areas as well.

关键词: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教育补偿;精准扶贫

Key words: ethnic minority areas;vocational education;compensation;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06-0029-03

0 引言

民族地区教育现状落后,制约民族区域地方经济的发展,是精准扶贫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民族地区发展职业教育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设计,是促进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是长效提高民族地区劳动生产率的有效途径,是推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精准规划,是民族地区提升就业率的基本保障。大力发展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是解决教育投入与溢出矛盾、职业人才总量性与结构性矛盾的关键渠道,是弥补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失衡的系统工程。

1 民族地区职业教育补偿对精准扶贫的价值分析

社会学意义上定义民族地区,主要是指具有某种相同或相近民族特征的聚居社区,是对社会有用的地区统一体。民族地区地理位置偏远,发展进度相对落后,发展模式相对粗放,循环经济相对低效,发展潜力需要进一步深入挖掘。

作为“准公共产品”,教育在民族地区存在着缺位、失衡、矛盾等效应。职业教育是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制度深化、民族融合、就业率提高、人力Y源培育和供给、劳动生产率提高的重要途径和战略选择。

1.1 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的重要途径

教育是立国之本,是经济发展的核心指标,通过2005-2013年适龄人群受教育人数占总人口比例来看,推动日本、韩国、香港、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经济腾飞的关键指标来源于教育指数。因此大力发展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是提高就业人数、提升就业竞争能力、提升企业效率、提升产业转型与升级的重要环节。

1.2 解决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矛盾的重要选择

民族地区长期存在着教育高投入与教育高溢出的失衡问题,这一问题直接导致教育失衡而带来的矛盾。2007年以来,国家相应的文件,诸如《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管理暂行办法》等,加大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投入,采取民族地区学生选择本地职业学校就读学费减免、生活费补偿等措施,2009年9月实施民族地区和农村地区或涉农专业学生减免学费政策,相关系列培训提供免费支持,其中费用由中央政府和地方财政共同承担。但这一计划并未取得预期效果,仍然有超过30%的民族地区的学生放弃本地区补贴政策和就业机会而选择异地求学,也存在着民族地区职业院校学生毕业就业时,离乡、离农流向中部、东部等发到地区。这一矛盾直接干扰了民族地区精准扶贫与地方经济发展,使得民族地区专业人才总量供给不充分,结构性搭建不合理。因此需要大力发展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实现多环节、多渠道联动,引导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有效、科学、持续发展,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建设。

1.3 民族地区和谐科学发展的精准扶贫战略选择

民族地区一直以来受到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制约,发展缓慢,国家战略层面的精准战略和扶贫战略设计,坚持深化科学发展观,持续走改革道路的基调,这对于民族地区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职业教育是在战略视角下的百年工程,扶贫先扶智,先扶教育大业,是造福于民族地方的长远大计,这对民族地区劳动生产率的提升、就业率和就业环境的改善、产业结构的调整等都意义深远。

2 民族地区职业教育补偿现实对精准扶贫的弱化分析

民族地区有着自身的优势和特点,民族地区发展问题受制于多重因素,职业教育是缓解这一问题的中心环节。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在宏观经济建设和县域合作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模型深化的背景下,在持续发展和改革升级的引导下,民族地区进行了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的转移和补偿尝试,取得一定成效。

2.1 职业教育补偿系统联动效应不强

十宏观调节经济结构以来,民族地区尝试通过职业教育补偿机制改变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目前羸弱的状态。通过教育补偿机制,民族地区的教育环境和职业教育状态相对比较稳定,同时对民族地区的职业教育投入加大力度,尝试民族地区健全教育制度、完善教育基础设施、深化教育移民等工程,逐步搭建完整的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生态系统。由于各部门、各环节之间存在着“条块”分割和责权不明等问题,民族地区职业教育补偿系统未能实现预期的目的,各项指标相对不够完善和健康,民族地区教育补偿未能形成良性循环和协调发展,抑制了民族地区产业结构专业化发展的水平,在社会层面上造成了较大的困扰和失衡。

2.2 职业教育补偿主体缺位

目前民族地区实行职业教育补偿策略缓解教育压力,由于职业教育补偿的收益性和结构性都存在着较大的矛盾,政府和各相关主体努力探索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提出振兴教育和互联网+教育创新的教育观,加大对地方职业教育的投入,但民族地区职业教育补偿系统仍然停留在补偿主客体、内容、方式的传统模式上,民族地区职业教育不可避免的出现出入口溢出的现象,职业人才培育机制与模式尚未成型,参与主体未能提升增提综合素养和水平,管理者未能建立科学游侠的长效机制,合理、适度、科学的民族地区职业教育补偿系统,制度建设和规范未能发挥作用,合作平台尚未搭建,依据传统、现有的职业教育补偿系统和方法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溢出问题,直接导致这一后果的原因是职业教育补偿主体缺位。

2.3 职业教育补偿对象伦理责任缺失

民族地区职业教育补偿依然以物质补偿为主,忽视情感和精神层面的补偿。精神补偿的缺失直接导致民族地区的补偿对象伦理责任感缺乏,对民族地区发展和社会发展在不同程度上产生负面效应。物质与精神、在补偿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下内在与外在的关系恶性循环,导致补偿对象流失较为严重,这直接导致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战略设计存在先天缺陷。

2.4 职业教育补偿功能创新不足

对民族地区发展职业教育而言,社会各界予以高度关注和支持,形成合理推进的态势,但补偿的主体和结构、补偿的重点和难点、补偿的系统都表现出功能性缺失。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主要源于补偿内容的设计不科学,未能形成相互支撑的架构,导致点位模式偏离,造成补偿效果失衡,条块分割和机制不系统。

职业教育补偿机制的目的是完善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结构和功能,是少数民族地区脱贫脱困的重要支撑条件之一。目前职业教育补偿的运行状况令人堪忧,其中,补偿方式的决策和组织行为表现出的缺乏创新功能,导致职业教育培养系统不能发挥作用,教育溢出表现较为明显,进一步使少数民族地区人力资源结构恶化。

3 经济新常态下的民族地区职业教育补偿与精准扶贫的转型

3.1 民族地区职业教育补偿战略的合理定位

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脱贫脱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需要精准的人才供给,职业教育首当其冲。政府应该发挥导向职能,明确战略发展方针和策略,确定民族地区精准扶贫和经济社会发展以职业教育补偿转型升级为方针,美国1964年发起的“反贫困计划”涉及学前班、中小学各年级课后补习班以及暑假班等,之后影响更大的行动方案也在“反贫困计划”中进一步推广和实践,通过借鉴内裹、加拿大和以色列等发到国家或地区的教育补偿策略,升级民族地区职业教育补偿为“国家事业”,进而分解细化到“地方事业”,中央与地方结构协同和功能协作,不追求步调高度一致,追求实现在区域实现均衡科学的生态发展。民族地区职业教育补偿应在国家教育发展战略指导下,完善系统部署和生态发展规划,突出职业教育补偿功能,形成区域核心产业和吸引力,驱动经济持续发展。

3.2 民族地区职业教育补偿系统的有效驱动

中国的文化与教育是由多个分散独立的族群在历史进程中接触、融合、碰撞、合并而形成的,表现为色彩纷呈又和谐统一的多元一体格局,民族地区发展进程亦是如此。文化驱动辅以政策驱动、核心价值驱动、内生服务驱动、社会驱动等形成职业教育补偿转型的关键结构和驱动内核。搭建以职业教育补偿机制为核心和以驱动工程为关键的补偿系统,对推动民族地^职业教育补偿的转型优化是积极必要的。

提升政府决策和利益相关者合理联动的基础,是推进职业教育补偿的核心助推剂。深度解析内生服务与地区经济发展的关联,强化社会导向功能,引导民族地区民众对职业补偿和限制溢出的解读,会积极推动民族地区地方人才战略的健康发展和经济建设的生态可持续发展。

3.3 民族地区职业教育补偿机制的制度建构

民族地区职业教育补偿运行机制是保证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保障条件,通过地方立法规范职业教育补偿,健全立法程序和立法机制,促进民族地区完善地方教育法制环境。同时通过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监督法制运行,规范教育领域制度环境,为民族地区职业教育补偿保驾护航。

3.4 民族地区职业教育补偿模式的协同联动

在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引导下,借助于互联网+的时代背景,融合全新技术平台和思维,民族地区职业教育补偿注重教育理念的转型,将内生服务型战略理念深化,引导社会多元主体格局介入职业教育补偿系统,聚焦职业教育补偿核心价值回归,注重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持续生态发展,将地区民族职业教育补偿模式多元设计,注重区域差异,推动系统联动,加强跨界融合,搭建系统间耦合发展平台。

基于以上机制与路径的分析,形成民族地区职业教育补偿要素与补偿路径(如图1)。更清晰明确机制创新与路径优化的流程再造。

4 结论

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系统是推进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技术等方面全面提升的精准战略设计,通过民族地区职业教育问题的深化分析和理解,为政府决策提供必要参考,以期修复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系统,加快人力资源培育过程,实现教育与相关职业的战略培育精准扶贫的目的。研究过程中,随着深入分解和剖析,看似问题渐行渐朗,又似乎模糊不清。我们在努力解决补偿和修复的机制系统,但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系统运行涉及的关联很复杂,在策略运行上,对补偿机制策略的理解和认知受限,在接下来的研究和阐释过程中,需要强化全面而系统的分解过程,突出民族地区职业教育补偿的技术问题,这将是接下来研究的关键选题。

参考文献:

[1]谢君君.海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与文化传承[J].教育评论,2011(3):107-109.

[2]琼州大学“民族教育探索”课题组.海南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现状及其发展思路[J].琼州大学学报,2004(2):35-42.

[3]周永平.民族地区职业教育补偿的转型研究[D].西南大学,2012.

第7篇:对职业教育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中职;解剖学;德育

德育渗透是指在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利用一切机会,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伦理等思想品德的教育[1]。现代的职业教育要培养出职业素养健全的学生,不仅是停留在技能水平的掌握方面,也不是将培养责任和培养任务交给德育课程的教师。解剖学属于医学基础形态学科,是一门直观性很强的科学。而普通的医学专业课教师并非专业的德育课程教师,如何在解剖学的授课过程中,根据授课课程的要求以及学情情况,挖掘出德育教育的切入点,将教材之外的德育教育内容渗透进来,使得德育教育既不生搬硬套,又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一、在中职解剖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原则

任何的教育形式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和方法,在中职解剖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既有教育方式方法的共性,而根据教学内容、时代需求以及学情的不同,又有其特殊性,在中职解剖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应遵守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

(一)德育教育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

对于中职解剖学课程的教师,传授本学科的知识是其主要责任和任务,但也要以高度的责任心将德育教育纳入到该课程的教育目标上来。教师在进行德育教育时,不能盲目地将家庭道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共道德内容进行随意的选取[2]。德育教育内容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学生的德育成长,随着年龄段的增长,呈现出阶段性、渐进性等特征。中职学生处于青春期,是个人德育成长过程中的成熟阶段[3],其思想、行为较为活泼,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初步形成,对自身的行为具有一定的调控能力。但中职学生的社会经验不足,难以抵挡不良诱惑,容易误入歧途。因此,教师在中职解剖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时,要选取与学生年龄段相符的内容。

(二)德育教育要有长期性

如果对学生进行一次的德育教育,便可以促使学生德育素养的养成,那么学生家长完全可以取代教师的位置。但是,学生良好的德育素养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形成的,需要教师在漫长的教学活动中,不断进行点点滴滴的渗透,一点一点地进行积累,最终促使学生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三)德育教育需要教师的言传身教

教师要注重自身的言传身教[4]。如果教师在课堂上有板有眼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但其在课后的言谈举止却不能对学生起到示范的作用,教师的人格魅力将大打折扣[5]。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甚至在课后与学生的朝夕相处中,要时刻注意自身的言谈举止。虽然高尚的人格魅力对学生的示范引领作用不能立马见效,但在潜移默化之中会对学生形成积极的影响。

二、在中职解剖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策略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也是进行德育渗透的主战场。授课教师应当有的放矢地将德育教育内容渗透入解剖学的教学过程中来,伴随专业课的进行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一)从学生的专业出发,凝练德育教育主题

现代职业教育是要培养综合素质健全的学生,除了要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职业技能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因此,授课教师要从学生的专业特点出发,结合学生未来的工作场合来选取德育教育的主题内容。中职医药卫生类学生在毕业后面对的是“将生命相托”的患者,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总结凝练出德育教育主题,围绕规律生活、促进健康;博采众长,业精于勤;尊敬师长,虚心求教;对待患者,犹如至亲;济世救人,厚德为先;宽厚仁和,倾诚无忌;谦虚谨慎,尊重同行等德育教育主题[6],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培养其专业素养。

(二)从解剖课程出发,挖掘德育教育内容

在明确本学科应该宣扬的德育主题之后,教师要开始结合教材围绕该主题开始挖掘、丰富德育教育内容。解剖法课程作为中职专业课程之一,不像职业道德等课程一样,具有系统的德育教育内容,解剖学课程的德育内容有其自身的特点。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备课的过程中,要将分散的、隐蔽的德育内容作为德育教育的落脚点,避免因生硬地引入德育教育内容而引起学生的反感。教师可利用德育内容对课本知识进行适当的拓展、升华,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心灵的洗礼和触动,从而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德育内容,更容易形成自身的思想道德意识和行为准则。

(三)从学情出发,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容易造成学生产生厌学心理。因此,教师在解剖学教学中对中职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时,要讲究宣讲策略。授课教师在找准德育教育内容后,可通过以下教学模式进行。首先,通过多媒体课件、电子白板的方式将教学内容直观地展示出来。中职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对新鲜事物比较感兴趣,如新的信息技术、媒体等,通过采用新的教学设备直观地展示教学内容,使学生不再局限于课本和知识,学生更易接受课堂教学内容。其次,游戏教学法。在游戏中,可让学生分别扮演某一特定病情的患者和医护工作人员,在处理患者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利用知识分析患病的原因,从而掌握正确的处理病情的方法,同时让学生了解如何与患者沟通、如何消除患者的疑虑等。将德育内容融入其中,学生能够在游戏中潜移默化地受到德育的感染和教育。再次,互动教学法,教师在授课及课后辅导的过程中,要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认真倾听学生的感受、想法。然后进行适当的引导,建立平等、和谐的讨论氛围,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最后,案例教学法。这是进行德育渗透的主要方式,通过具体、典型的案例,将学生将来可能遇到的患者和情境展示出来。让学生主动思考,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真正教会学生正确处理问题的态度、方式、方法,帮助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7]。

三、结语

解剖学是一门医学专业,授课教师除了为学生教授专业的解剖学知识之外,更要在自己的授课过程当中渗透德育内容,人才培养出技能扎实同时又品德兼备的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从实际情况出发,分析中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由此,对中职学生进行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的教育,进行团结协作和坚忍不拔精神的教育,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职业理想,增强职业意识,培养他们高尚的职业道德。

参考文献:

[1]刘杰.中职医学解剖课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学周刊,2015(11):73.

[2]雷三成.德育内容设置的科学性[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9(3):69-71.

[3]冀晓萍.德育的科学性在哪里[J].人民教育,2015(6):39-42.

[4]李玉彬.高职护理专业解剖组胚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解剖科学进展,2011(5):512-513.

[5]常丽荣,武艳,宋一志,等.浅谈人体解剖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继续医学教育,2013(10):94-95.

[6]刘志哲,刘静.对我国古代名医优秀医德的追溯[J].卫生职业教育,2014,32(5):11-13.

第8篇:对职业教育的理解范文

一个校长对一所学校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高职院校长作为办学核心,在学校发展过程中发挥着统领、协调、示范、凝聚、创新等作用。其办学理念、决策素质和管理能力,直接关系到高职院校的改革、发展与未来。热爱教育,对高职教育有深刻体验的专家型校长办学,既是适应高职教育新发展的迫切要求,也是办社会满意的高职教育的必然选择。

专家型校长办学是高职教育规律使然

我国职业教育事业快速发展,逐步形成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现在,无论从高职院校的数量,还是从就读的人数上看,高职教育都占高等教育的一半以上,与普通高校旗鼓相当。高职院校规模的快速扩大导致内部结构的复杂化程度加深,高职办学的开放性使得外部制约因素增多,高职教育的动态变化越来越迅速。在这种情形下,没有真正的专家型校长办学,就会很难适应高职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发展的新形势。高职教育的大发展,需要造就一批高职教育专家来引领和支撑。

高等职业教育既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高层次的职业教育。高职教育培养的是以社会经济现实和未来发展趋向需求为导向的直接从事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是主要从事将成熟的技术和管理规范转变为现实,并解决在生产技术与管理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的高级技术操作和管理人员。既区别于培养学术型与工程师型人才的普通高等教育,又区别于培养中等技术或技能型人才的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除了面向职业的素质和能力培养外,还应注重学生个体的人格完善,两者不可偏废。因此,高职教育既具有普通高等教育的属性和规律,又具有自身的特殊属性和规律。这就要求必须有既懂得高等教育规律,又深刻了解职业成长规律的专家型校长来办学,才能真正推动高职院校培养出在职业技能上满足社会需要、在个体人格完善上适应时展的有用之才。

高职教育改革的纵深发展,需要有锐意进取、敢于创新的专家型校长的大胆尝试。如何通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和学校管理改革来激发办学活力,使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办出品牌,这就需要学校有既懂得高等职业教育规律,又勇于开拓新局面的院校长来筹划、设计和推动。因此,不论是从高职教育的现实要求来看,还是从高职教育的发展趋向来看,都迫切需要专家型校长办学。

高职教育专家型校长的特质

高职教育专家型校长是教育家校长的另一种类型。高职教育一方面具有其他类型高等教育都具有的一般属性;同时又具有其他类型高等教育所不具有的就业导向的特殊属性,体现出自己的特点和规律。高职教育的高层次职业教育的特殊性,确定了高职教育的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相对于其他类型高等教育具有不可替代性。这种不可替代性,内在决定了作为办学者的高职院校长所具有的基本素质和能力要求的特殊性,也是其他教育家不可替代的。要求既能深刻理解和把握办学育人的规律,又能深刻了解行业发展形势和职业成长规律;既能在办学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实践中形成一套体现自己特点的办学育人思想,又能把握发展趋势,正确认识本校的办学特点,创造性地提出学校发展的新观点、新思路。具体而言,高职教育专家型校长具有懂教育、懂学校、懂行业、懂职业、懂企业五种特质。

一是懂教育。高职教育专家型校长,首先必须要懂教育。所谓懂教育,不仅要对教育本质有充分理解,对教育教学规律有深刻把握,而且要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思想。高职教育的本质是培养职业人才,其根本任务指向是促进和发展受教育者的职业素质、能力和人格。在这个过程中,既能够根据特定的培养目标,遵循受教育者的知识建构规律和身心发展规律,运用适切的手段和方法,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符合社会需要且全面发展的优秀职业人才,还能够及时更新教育思想、办学理念、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性的教育教学改革。

二是懂学校。高职教育专家型校长,不仅要有对教育的热情,有献身教育的精神;还要懂管理,有高超的学校管理能力。校长是学校的领导者和掌舵人,但关乎的不只是其个体行为,成功办学还必须依靠师生群体的力量。一位校长的核心任务就是要把教师、学生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发展意识、执行能力焕发出来,凝聚起来,推动学校的发展。如何整合、激发师生的能动性,需要采取适当的内部管理方式和机制。而且,高职教育比普通教育具有更强的开放性,人才培养质量的外部影响因素更复杂,要求校长还必须具备良好的外部资源开发与协调能力,能够基于国家发展的宏观背景,结合学校所在地区社会发展的阶段和特点,创设出有利于学校目标实现的良好外部环境。这都要求有先进的管理思想、适切的管理手段、高效的管理方法与之相适应。

第9篇:对职业教育的理解范文

[论文关键词]江问渔 职业教育 职业补习教育 师范教育

[论文摘要]20世纪20年代前后,中国兴起了一场职业教育运动,作为中华职业教育社“三老”之一的江问渔也同样做出了他的贡献。江问渔的职业教育思想主要包括他对职业教育含义的理解、对职业补习教育的认识及其关于师范教育的论述。

一、对职业教育的理解

江问渔所理解的职业教育不仅指学校开展的一种职业技术培训,而是由“以职业学校教育、职业补习教育、

职业指导三件来构成的,可以说这三件是职业教育的三大骨干,如鼎有三足,缺一不可。以往一般人,多以为职业学校就是职业教育,职业学校以外,即无职业教育可言。对于职业教育是绝对看不起,对于职业指导更是漠不关心。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误解,一种偏见吧”。②除了这三大骨干之外,他还提出了职业教育的两大台柱。他说:“再说办职业教育的目的吧!有一技以谋生,可用解决个人生计问题,这一句话固然是不错的,但本社所主张的职业教育,决不是这样狭义的谋生主义”,“要青年训练好生产知能,同时也要青年训练好公民品格,服务道德,民族精神”,“可以说中华职业教育社对于全部职业教育,皆是以生产技能的训练和品行道德的修养为两大台柱,认为这两大台柱,恰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缺一不可。无论职业学校、职业补习学校、职业指导,任何种类;无论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任何方式;无论都市、乡村,任何方面;无论青年男女老幼,任何对象,皆是一致如此。”③ 概括起来,江问渔所理解的职业教育就是三大骨干和两大台柱,这共同构成了他的职业教育观。他提出职业学校教育、职业补习教育、职业指导为职业教育的三大骨干,主要缘于当时社会普遍认为职业教育就是职业学校教育,存在把职业教育狭隘化的现象。同时,当时职业学校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是脱离社会实际生活的,在就业方面出现了“学职业不能就业”的问题,所以必须要把学校教育与职业补习教育及职业指导三者结合起来。同时,提倡职业补习教育也是当时社会教育的一部分,是突进教育普及化和识字教育的一种有效途径。他强调“两大台柱”基于两方面:一方面是从教育来说,教育不仅要把学生培养成才,还要关注学生的“成人”,把学生培养成有精神文化的、有鲜明的个性的人;另一方面,20世纪30年代东北沦陷,整个国家陷入了民族危亡的阶段,扩大学生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感就非常必要。

二、对职业补习教育的极大关注

江问渔对职业补习教育非常关注,认为职业补习教育在社会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在他看来,职业补习教育具有十种重要性:

其一,“有了职业补习教育,便可来为一般受过小学教育(或初级或高级)预备入职业界或已入职业界的青年,供给他适宜的训练。”④

其二,主张把职业补习教育和识字教育结合起来。“在文字中加入之职业的材料,在文字处要有职业的练习。如此则大多数失业青年和成人如何教育的问题,皆可拿职业补习教育的方法来解决他了。”⑤"

其三,职业补习教育可以弥补学校教育昂贵,农民子弟无钱上学以及学后无业可就的问题。“子弟小学毕业,不必一定升学,尽可送入职业界。虽然农场、商店、工厂,学不到什么新知识,但是有了职业补习学校以应其需要,白天做事,早晨或晚上入学,所学的一部分是职业课程,一部分是文化课程,学一点,得一点,和升学所得的是一样,或者还要切实些,而父兄忙学费之苦,青年忧虑学费不给之苦,完全没有了。”⑥

其四,职业补习教育可以解决青少年继续深造的问题,通过职业补习学校分别入高一级的补校读书。这样“个人升学的目的达了,职业知能也特别增进了,同时职业的地位,也逐渐提高了,所有社会青年懑闷不平之气,也完全消灭了。” ⑦

其五,对于中学毕业和大学毕业的学生,如若没有工作,那么可以提供相应的职业补习教育,便可解决学生出路的问题。

其六,就教育政策来说,国家办教育,希望改良社会,而职业补习教育可以“使整个职业届的青年和成人,人人皆得着适当的训练,使他们增加生产知能啊!”⑧

其七,“就教育效用上说,固应认定职业补习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就是就改进全国产业,增加全国富力来说,也不能不特别谋职业补习教育的推广。”⑨

其八,职业补习教育可以弥补职业教育不足之处,促进教育的普及。

其九,职业补习教育可以给一般职工中有天才出众的人接受更进一步的选练的机会,使他们“蔚成大器”。

其十,就教育经费来说,职业补习学校可以借用已有的校舍、仪器标本,不必另有设备,而教育目的已达,这样便可以节约教育经费。江问渔关于职业补习教育重要性的论述实际上更多的是强调职业教育的作用,确立补习教育具有正确合理性,可以解决很多学校教育和职业学校教育不能解决的问题。但是他的论述也把职业补习教育的功能扩大化了,是不是职业补习教育真的能解决那么多的问题,这值得商榷。但是他的这些观点在我们提倡职业教育的今天,给我们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三、职业教育中关于师范教育的论述

江问渔关于师范教育的论述,也与他的职业教育思想有很大关系。首先,开展职业教育要有师资准备,而师资从哪里来,这就需要师范教育。其次,在江问渔看来,任何教育在某种程度上都可以说是一种职业教育,“无论何种教育都是职业的预备”⑩,那么师范教育自然也就纳入了职业教育的范畴。江问渔在《关于师范教育的几个重要问题》一文中,认为师范教育涉及以下几个问题:

(一)师范生实习问题

“师范生在终了一学期,一定要带小学实习,实习时间大约一千分到二千分钟,为期不过数星期。所实习的有国文、算术、史地、自然等科。同时并实习教务、训育、事务等。实习时有本校各教师批判指导。如国文教师指导教国文;算术教师指导教算术;而附小或实小的主任、校长、教员指导实习教务、训育及事务。”但是他在调查的基础上认为此种实习不但牺牲了学生宝贵的学习时间,而且也使学校蒙受了经济损失。针对解决的方案,江问渔认为,“就是把高中师范分作两段,前二年为修养时期,后一年为实习时期。在实习时期内,让他们实地去办小学教育。假定一班四十人,便可分二十组,每组二人,在学校周围附近,择定古庙或商店民屋为施教地点,由此两人亲到各地调查学龄儿童多少,拟定办学计划。学校如何设备,如何编制,如何教育,请学校当局加以指导。”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实地去做,可以得着真经验,养成真能力。因为这样做去,不是纸上谈兵,乃是躬行实践,可说是真正的实习。”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帮助普及教育”。 但是他也提醒大家这样办实习必须注意两个问题,那就是必须联络当地的县教育局,另定课程。

(二)师范生毕业后的指导和待遇问题 2.待遇问题。“师范生初入社会,对于小学教育都是兴高采烈。隔了几年以后,往往冷淡起来,竟至改换职业。这是因为小学教员的月薪,不过三十元左右,不能和其他职业相比。起初对于教育事业兴趣尚有自己研究学问的志向;后来这兴趣和志向则渐渐地消失了,就不免有责任很重、酬报很轻的感想,因此就灰心起来。在这种情形之下,我想出了几个办法:(1)精神方面。师范生毕业以后,学校方面宜随时随地和他们联络,用赞助的方式,鼓励他们的精神,使他们勇于进取,毫不灰心,这就是我上面所提出的指导教师的办法。(2)物质方面。我们有一个建议,最好由省每年提出十万元,做奖励小学教师的款子,优良的教员,到学期终了的时候,酌量奖给。当局应当提出一笔款子,做他们(小学教师)子女入中学大学的费用。如此不是对于他们很大的安慰吗?在养老金和年功加俸外,同时还应奖励储蓄。其奖励办法,可用私九公一,即每人能月储九元,公家则添储一元。每年能储九十元,公家则添助十元。如此便可安心乐业了。”江问渔关于师范教育的论述还是比较全面的,他关于师范生实习的见解可谓立意颇新,为师范生实习提供了一个新的范式,其关于师范毕业生的指导问题和待遇问题,对我们今天的师范毕业生以及非师范毕业生的就业都有莫大的启示。他主张对毕业生进行职业指导,这样可以更有利于学生的就业。他的针对提高教师待遇的几项主张在今天都可以看到其痕迹,在精神层面和物质层面的双向鼓励都给师范生就业提供了一定的动力和帮助。

四、江问渔职业教育思想的现代意义

江问渔的教育思想虽然具有深刻的历史背景,但他的观点和主张对我国今天的职业教育仍具有借鉴价值。

(一)职业教育不仅要传授职业技术,更要关注学生的品德教育

江问渔关于职业教育的两大台柱问题,即“成才”和“成人”的观点,给今天的职业教育敲响了警钟。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在很大程度上追求一种绩效主义,在教育层面上一味追求职业技术的培养,对学生的品德教育关注不够,致使职业教育机构培养出来的学生“有才无德”或者道德水准低下。因此,职业教育要想持续稳定的发展下去,必须在关注学生技术培养的同时,关注学生的品德教育。教育者不仅要传授一些爱国主义教育、公德教育以及起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的理论知识,还应当在教育实践中让学生充分感受道德教育的魅力所在,让学生在“成人”中“成才”。

(二)职业补习教育和职业指导对职业教育的补充作用

江问渔关于职业教育的理解具有全面性和创新性。职业教育不仅是学校层面的职业技术理论知识的传授,还应包括在职的补习教育和职业指导。而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还是一种单纯的学校教育,对职业补习教育和职业指导关注不够。特别是在社会分工日益精细化和就业日趋紧张化的今天,单独一种职业技术知识很难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发展,这就要求人们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掌握多种职业所需的技术,为谋得新的职业做准备。职业补习教育和职业指导的辅助就显得尤为重要,而两者机构的设置是我国职业教育界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各个地区应当设立职业补习所性质的教育机构以及职业指导服务中心,为缺乏职业技术知识的人们提供一种再就业所需的生存本领,同时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特点,指导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三)师范职业的实习、指导和待遇对我国当前师范教育的借鉴意义

江问渔的职业教育观包含的范围很大。在他看来,师范也是一种职业,这类似于黄炎培的“大职业主义”。师范生就业前必须要有一个实习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可以帮助准教师们初步感受教师这个职业的工作状态,掌握做好教师所必须的一些知识和技能,为以后从事教育工作打好基础。同时,在实习和就业的过程中又需要学校的指导,给学生一个指引,为他们就业起到一个方向标的作用。此外,教师待遇问题也是师范教育必须要解决的一个问题。从整体上来看,教师职业的待遇与其他职业相比处于中等水平,如何防止教师的职业倦怠,也是教育主管部门必须关心和解决的问题。江问渔认为从物质和精神两个纬度来鼓励教师比较合理,可以为教师全心投入教育事业提供一种内在的动力源泉。

总之,江问渔的职业教育思想和主张比较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潮流,他关于职业教育含义、职业补习教育的论述都是在当时整个乡村教育运动背景下提出的,有其合理性。他关于师范教育的论述切合当时的实际状况,也为当时的师范教育提供了理论的建设性贡献,即便在当今也仍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作为中华职业教育社“三老”之一的江问渔对当时的职业教育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在中国教育史上留下了不可缺少的一页。

[注释]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