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遗传学的基本定律范文

遗传学的基本定律精选(九篇)

遗传学的基本定律

第1篇:遗传学的基本定律范文

关键词:“孟德尔遗传定律”;生物遗传学;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

中图分类号:G633.9

1.高中生物遗传学的学习情况简介

遗传学是高中生物的重点学习内容之一,同时也是同学们学习掌握情况最不佳的学习内容之一,而且根据对多年的高考生物试卷的调查与分析,发现遗传学的生物题也是同学们得分率最低的题型之一。遗传学的学习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尴尬的局面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首先,同学们对遗传学的学习态度不正确,由于遗传学类型的生物题对我们综合能力要求较高,需要我们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所以很多同学在刚刚学习遗传学时感到十分吃力,从而出现害怕遗传学的学习态度,这种害怕型的学习态度只会阻碍同学们对遗传学的学习进度;除了同学们对遗传学的学习态度不端正之外,影响同学们学习遗传学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同学们对于遗传学的学习兴趣不高,在我国大部分的高中学校,生物老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都过于陈旧,很多生物教学课堂的大部分时间都是老师在讲,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老师所讲的知识点,课堂上留给同学们自由讨论和独立思考的时间并不多,课堂教学气氛过于沉闷,因此导致很多同学对于遗传学的学习兴趣不高,缺乏对遗传学知识的探索欲望[2]。

2.“孟德尔遗传定律”的主要内容

“孟德尔遗传定律”主要由两个定律组合而成,第一个定律是分离定律,即一对等位基因在杂合状态中保持相对的独立性,而在形成配子时,又按照原样分离到不同配子中去的现象,例如某一个黑色头发的人的控制头发颜色的基因组为Aa,这个基因组在分离时会形成两个配子,一个配子为A,另一个配子为a,不会出现一个配子是Aa,另一个配子是空白的这种现象。分离定律是自由组合定律成立的铺垫条件之一,帮助人们迈入了遗传学世界的大门。第二个定律是自由组合定律,即当具有两对或者更多对相对性状的亲本进行杂交时,一对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与另一对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的分离和组合是彼此间互不干扰的,各自独立地分配到配子中去。自由组合定律进一步揭示了自然界中遗传与变异现象的本质,同时利用自由组合定律,可以准确地预测子一代或者子二代乃至更以后的子代的表现性状,自由组合定律的提出大大丰富了遗传学的研究内容,推动了很多遗传学技术的发展[3]。

3.“孟德尔遗传定律”在高中生物遗传学中的运用

“孟德尔遗传定律”在高中生物遗传学中的应用较多,尤其是自由组合定律,百分之九十的遗传学题都会涉及到自由组合定律,分离定律主要是考察同学们对遗传学概念及一些专有名词的理解程度,主要的考察题型为选择题货车判断题。自由组合定律在高中生物遗传学中运用得较多,其在高中生物遗传学中主要以三大类型的题目出现:①两对相对性状均在常染色体上,这是典型的考察自由组合定律的题目,针对这种类型的题目,首先要整理清楚题目中所给的信息,然后可以将题中的信息转化为树状图,帮助分析和理解问题,最后运用自由组合定律将每一种配子的情况进行组合,得出最后结果;②两对相对性状在性染色体上,众所周知,无论男性还是女性都是由22对常染色体和一对性染色体所组成的,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性染色w上的情况要比位于常染色体上的情况稍微复杂一些,需要同学们将控制性别的基因和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联合考虑起来;③控制两种相对性状的两组基因一组位于常染色体上,一组位于性染色体上,这种类型的题目是第一种情况和第二种情况的综合运用,但是只要同学们保持清醒的思维,充分理解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一定可以将这种类型的遗传题处理正确。在高中生物遗传学的学习中,无论在分离定律还是自由组合定律,首先要求同学们要充分理解这两大定律的实质含义和运用范围,然后要求同学们理解清楚题中所给出的信息和隐藏的信息,最后解出答案。

4.结语

综上所述,虽然要充分掌握“孟德尔遗传定律”对同学们的能力要求较高,但是只要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及在平时做好课前预习工作和课后复习工作,同时在课堂上保持高度的注意力,同学们就一定可以学好遗传学的知识。提高遗传学的课堂教学成果不仅仅需要老师的努力,而且也需要我们自身的努力。只有在两者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高中生物教学课堂才能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 黄亦达.孟德尔杂交实验在高中生物课堂上的启示[J].学园,2016(07)

第2篇:遗传学的基本定律范文

关键词:性别决定 伴性遗传 色盲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主要讲述了染色体分组、性别决定和伴性遗传等内容。教材通过比较两幅染色体图讲述了染色体分组的知识,为性别决定和伴性遗传做好了铺垫。性别决定主要讲了XY型决定方式,小字简要介绍了ZW型,而伴性遗传是分离定律在性染色体上的应用。

本节内容以分离定律为基础,而以后的应用将把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伴性遗传规律有机地结合起来,是高考的重点和难点。

二、学生情况分析

通过调查,学生已对性别比例、红绿色盲的发病率有了初步了解,可适时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学生已学习了分离定律,为性别决定和伴性遗传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另外,学生通过一学期的生物学科的学习,已具备了探究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分析

(一)知识目标

1.染色体分组(A:知道)

2.性别决定的方式(C:理解)

3.伴性遗传的传递规律(C:理解)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调查,培养学生调查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

2.通过多媒体图片培养学生对比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讨论,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自主学习的能力。

4.通过自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通过性别决定,对性别比例、生男生女有了正确认识,鼓励学生教育群众破除封建意识。

2.通过各种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通过讨论达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四、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1.XY型性别决定方式。

2.人类红绿色盲的主要婚配方式及其伴性遗传的规律。

(二)教学难点

人类红绿色盲的主要婚配方式及其伴性遗传的规律。

本节教学通过对人类染色体分组图片进行对比,联系分离定律启发学生分析人类的性别决定;通过调查引出红绿色盲男多于女的问题,引导学生讨论探究得出结论,抓住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五、教学方法

(一)调查法

课前对学生分组,分别调查男女出生比例及男女色盲比例,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了基础。而在最后又以调查法收尾,把本节所学的伴性遗传规律应用于实践。

(二)多媒体教学法

通过多媒体展示人类染色体分组、色盲图片、色盲检查图,便于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调动学习积极性。

(三)引导与讨论法

性别决定图解及红绿色盲几种遗传方式的教学,采用引导启发、引导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自主学习能力。

(四)自学法

对于比较简单的性别决定类型及其他伴性遗传现象采用自学的方法。

本节课把各种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展现了各种教学方法的作用。

六、教学流程

(一)分析调查结果,导入新课

课前布置分组调查作业:各医院一个月出生男女人数调查表、唐县中学色盲人数调查表,由表中得出相应结论,男女人数比例1∶1,色盲男多于女,为什么?从而导入性别决定和伴性遗传。

(二)通过多媒体引导学生分析性别决定

通过多媒体展现高倍镜下的男女染色体图片,并与有丝分裂联系起来。

通过多媒体展现男女染色体分组图片,并逐步引导学生总结出性染色体和常染色体的概念以及XY型性别决定的体细胞、生殖细胞和受精卵的染色体组成。初步了解了男女1∶1的分离比,再由调查的问题的结论入手,并联系分离定律引导学生在黑板上写出人的性别决定遗传的图解。总结出性别的理论比值,由问题入手,通过学生分析得出结论体现了探究性学习方式。通过对生男生女的分析以及比例失调的分析,让学生教育群众破除封建意识。

性别决定类型较简单,可由学生自学。

(三)通过多媒体分析伴性遗传的五种基因型及相应表现型

直接联系性染色体引出伴性遗传的概念,通过几组色盲图片引出红绿色盲的几种基因型和表现型,并提出问题:Y染色体上有没有红绿色盲基因?红绿色盲遗传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思考。

(四)分组讨论红绿色盲的几种遗传方式,得出相应结论

由调查得到的结论入手,并结合刚提出的问题展开对四种红绿色盲的遗传方式的分组讨论,师生共同得出结论,遗传图解由学生板演,体现了探究性学习的特点。

(五)自学其他伴性遗传现象

其他伴性遗传现象较简单,通过自学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六)检测小结,布置作业

通过巩固练习检测目标,进行小结。课后复习题是最精华的试题,留作课后作业,继续布置调查作业,把所学的伴性遗传规律应用于实践。

参考文献

第3篇:遗传学的基本定律范文

生物高考;全国新课标I卷;遗传题;复习教学策略

遗传规律是高中生物学的核心概念,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之一。遗传题是生物高考中的压轴题。围绕基因的分离和自由组合这两大定律为命题基础,遗传题能较好地考查生物科学思想方法、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和思维品质,具有良好的区分度,是高考选拔人才的主要落脚点。纵观全国历年生物高考的遗传题型,考查形式多样,能力要求高。本文以2014年、2015年全国统一命题的高考理科综合能力测试生物卷(下文简称全国新课标Ⅰ卷)中的遗传题为例,进行剖析,知微见著,以期总结应对全国新课标Ⅰ卷的复习教学策略。

一、2014、2015全国新课标I卷的遗传题分析

1.2014年全国新课标Ⅰ卷遗传题分析

现有两个纯合的某作物品种:抗病高秆(易倒伏)和感病矮秆(抗倒伏)品种,已知抗病对感病为显性,高秆对矮秆为显性,但对于控制这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所知甚少。

回答下列问题:

(1)在育种实践中,若利用这两个品种进行杂交育种,一般来说,育种目的是获得具有 优良性状的新品种。

(2)杂交育种前,为了确定F2的种植规模,需要正确预测杂交结果。若按照孟德尔遗传定律来预测杂交结果,需要满足3个条件:条件之一是抗病与感病这对相对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且符合分离定律;其余两个条件是 。

该题结合育种知识,着重考查了孟德尔遗传规律。题目出陈推新,一反常态,并不是象常规题型直接考后代性状及比例,而是让学生自已“提出”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的条件,然后应用“假说――演绎法”验证“提出”的条件是否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题目看似容易,实则开放性较大,自主性较强,语言组织能力要求高,学生得分率较低。

2.2015年全国新课标Ⅰ卷遗传题分析

假设某果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相等,且对于A和a这对等位基因来说只有Aa一种基因型。回答下列问题:

(1)若不考虑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则该果蝇种群中A基因频率:a基因频率为 。理论上该果蝇种群随机产生的第一代中AA、Aa和aa的数量比为 ,A基因频率为 。

(2)若该果蝇种群随机的实验结果是第一代中只有Aa和aa两种基因型,且比例为2:1,则对该结果最合理的解释是 。根据这一解释,第一代再随机,第二代中Aa和 aa基因型个体数量的比例应为 。

该题题干和2014年一样简练,阅读量不大但思维量不小。一方面考查了应用遗传平衡定律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在第2小题仍然考查了“假说――演绎法”这一科学方法的实际应用。纵观全国新课标卷,例如2015全国新课标II卷、2013全国新课标I卷等,也都体现了对遗传规律中“假说――演绎法”这一重要的科学思想方法的考查。

总之,2014年、2015年全国新课标I卷的遗传题皆“源于教材”,但又高于教材,综合性强。如果学生对原理、概念不熟悉,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则很容易丢分。例如2014年全国新课标I卷这道遗传题的第2小题,有很多学生写成“两对相对性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互不影响”“配子与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等不科学、不规范、答不到要点的答案。2015年这道遗传题的第2小题很多学生还是定势思维,局限于教材的分离比。与同年福建卷相比,全国卷的题目较简练但答案篇幅较长,对思维能力和文字组织能力要求较高。纵向分析其它的全国高考生物卷,其命题特点已从早期的侧重遗传概率计算向多元化考查转变,问题的设置也越来越灵活多样,与生活实际联系的越来越紧密。除了常规的遗传模型考查外,有的要求对非典型性的比例进行分析或计算,或者对系谱图进行非概率计算类的分析,有的要求对遗传实验预期做出解释,甚至要求对遗传现象的根本原因做出解释。

二、应用恰当的复习教学策略

做为压轴题,遗传题型虽然较难并且多样化,但规律性较强,要针对学生在复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应用恰当的复习教学策略。

1.溯源回本,构建概念网络

万考不离其“宗”,要重视利用教材资源,提练和升华教材所蕴含的科学思想方法。2016年福建省高考回归使用全国卷,生物卷考查主要内容仍然是对教材基础知识的检测,以及学生基本能力、基本方法和基本的思维方式的考查。全国新课标Ⅰ卷中的许多试题素材和问题直接来自教材,教材是高考备考中最重要的资源。复习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除了要让学生理解、应用核心概念解决问题,更要让学生学会追根溯源,理解并能灵活应用核心概念所蕴含的科学思维方法。

近年来,遗传规律往往与减数分裂或者生物变异等知识联系起来,特别是将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及异常配子的产生等内容渗透到遗传规律的考查中去,着重考查基因突变或者染色体变异类型的判断、或者产生异常配子的原因等。复习教学时,要重视核心概念形成过程的推导和分析,教学的基点要落在孟德尔的经典实验,让学生弄清遗传两大规律的来龙去脉。要一手抓遗传方式判定等基本环节的教学,一手抓变式训练,围绕 “假说―演绎法” 这一核心科学思想方法,注重知识的前后联系,引导学生构建概念网络,从多个角度分析遗传和变异现象,提高学生综合分析生物遗传和变异现象的能力,能够在新的问题情境中灵活运用规律、原理、方法解决问题。

2.掌握正确的解题方法

在常规遗传问题分析中,最根本的是确定每种性状的遗传方式,即准确的“定性”和“定位”。确定个体基因型的原则是善用“填空法”,首先根据个体自身的性状写出已知的基因,未知的基因先填空,然后结合个体的子代或亲代,采用顺推或者逆推法准确的判断常染色体遗传还是伴性遗传,写出没有确定的基因。当然,简单的题型基因型只有一种,但高考题型中的个体基因型常有多种,对于多种基因型的个体,要引导学生胆大心细,准确确定每种基因型的概率。

从学生平时做的常规遗传题来看,要引导学生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例如,在分析多对相对独立遗传性状时,要本着用分离定律解决自由组合问题的思路。无论有几对相对性状,如果每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具有独立性,则要学会合理运用“分支法”,将每对性状的遗传单独进行分析,然后运用乘法定律和加法定律进行相关的计算,解决相关问题。

要熟练运用“9:3:3:1”“3:1:3:1”“1:1:1:1”等常见的性状分离比,并结合伴性遗传分析一些特殊的遗传现象或者致死现象等。例如,2015年福建卷中出现的“9:3:4”这类的性状分离比,无论怎么变形,其根源都是“9:3:3:1”,分析的思路回到常规的“9:3:3:1”性状分离比上,注意题干条件的特殊性,就可以解决那些特殊的遗传现象。至于特殊的遗传致死问题,首先根据分离比之和先判断有没有致死现象,然后再根据比例的异常之处,就可以判断出是哪种类型致死。特别要提醒学生的是如何确定概率计算的“分母”问题,什么时候需要重新进行“化整归一”,如2015年全国新课标I卷的遗传题最后一空。

第4篇:遗传学的基本定律范文

下面结合具体内容谈谈如何在传授生物学知识的同时,向学生渗透唯物辩证法观点,从而对学生进行科学世界观教育。

基因——世界的物质性 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是由最基本的脱氧核苷酸组成,它是实在的化学物质,具有一定的化学组成和空间结构,并非虚无的、神秘的东西,使学生懂得正是这种物质性决定了生物的遗传现象。

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事物的普遍联系 在细胞核中dna通过“转录”形成mrna,mrna由核孔进入细胞质并与核糖体结合,再以mrna为模板、trna为转运工具将氨基酸一个个联结起来,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序列的蛋白质,使学生从中看出有关物质和结构是相互依赖才能发挥作用的,体现了事物的普遍联系。

细胞分裂——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当细胞生长到一定阶段就分裂形成子细胞,子细胞又形成新的子细胞,在其过程中,还伴随着代谢、遗传、变异等生理活动,使学生明确只要生物体存在就必然表现出这些生理运动形式,体现了运动是物质存在的根本属性。

新陈代谢——对立统一规律 同化作用合成有机物,贮存能量;异化作用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从方向上看两者虽然是对立的,但是同化作用为异化作用提供了分解所需的物质和能量,异化作用为同化作用的进行提供了物质和能量的基础,两者又是依赖存在的,离开一方,另一方就不能进行,它们共同组成生物体的新陈代谢过程。以此使学生理解事物发展的对立统一规律性。

生命活动调节——质量互变规律 随着各生物体内某种激素分泌逐渐增加和积累,当达到一定阈值时引起相应的生理活动,然后再进行下次调节,如此反复进行,从而使学生理解量变是质变的基础,质变是量变的结果,质变后又开始新的量变,量变后又引起新的质变,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体现了质量互变规律。

第5篇:遗传学的基本定律范文

论文关键词 遗传 资源 专利保护模式

一、我国对遗传资源的专利权保护现状

我国地域辽阔,自然资源极其丰富,其中生物资源也极具有多样性,这也导致我国遭受“生物剽窃”的现状较为严重。我国目前针对遗传资源保护方面的法律规定并不是很完善,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而且大多数规定较为抽象、原则,实际操作性极差。另一方面,我国实行分级分部门管理,这种管理方式进一步恶化了对遗传资源的保护。综上可见,我国对遗传资源的保护存在相当多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我国对于遗传资源的研究起步较晚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对遗传资源的关注和研究较发达国家相比而言,起步晚、研究水平低,且缺乏实际调研,在有些领域对遗传资源的研究几乎空白。根据相关统计,截止到目前为止,在我国仍然有大部分作物的遗传资源信息没有被收集与保存。甚至有些已经被收集与保存的遗传资源信息,也没有得到合理的对待,更缺少全面系统的研究与评价。同时,对于遗传资源的核心,也就是遗传信息的分子水平研究,我国目前仅仅处于起步阶段,发展空间极大。

(二)我国对遗传资源的保护表现为低水平、范围窄、不健全

众所周知,遗传资源的保护核心就是遗传信息。但是,我国现有的法律法规对于遗传资源的保护主要集中于保护生物品种的多样性,并不能有效、及时地保护到遗传信息。此外,由于我国对遗传资源的研究起步较晚,缺乏对遗传资源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导致保护力度过小,甚至保护不到的问题。虽然林业部近几年将一些稀有植物列入保护名录,但是大多数的稀有植物仍然处于不被保护的状态,这种局面无疑会直接造成我国植物资源的大量流失,甚至是遗传信息的流失。我国目前并没有系统地建立有关动物基因资源保护的法律文件,这种立法缺失让动物资源的法律保护更是无从提起。

(三)我国遗传资源保护机构的设置不完备

我国对于遗传资源的保护主要是由不同的部门,根据其自身职责范围的不同分别进行,且没有较为规范、统一的遗传资源保护机构。而且,不同部门的各主管部门之间又缺乏协调机制,更缺少明确的职权界定,部门之间缺少良性的有机配合,往往会造成部门之间互相推脱,政多无门。另外,在我国各主管部门中缺乏具备专业性知识的工作人员,导致部门整体专业性不强,遇到相关遗传资源的纠纷问题,只能任事态发展,难以发挥出预防与保护的作用。

(四)我国对于遗传资源的保护欠缺完整的法律体系

目前,我国既没有专门的遗传资源保护和管理的法律法规,也缺少与国际上法律接轨的法律法规,且对于遗传资源保护的法律法规大部分都是抽象性的、原则性的规定,缺乏可操作性。同时,我国关于遗传资源保护的若干规定都分散在各个法律文件中,并没有专门的法律法规来对遗传资源进行专门的保护,并且有不少的管理规定多是在其他法律法规框架下附带作出的,并不能很好地体现出立法对遗传资源保护的力度。

另一方面,虽然我国《宪法》第9 条和第26条也分别对于保护自然资源以及如何合理利用作出了禁止性规定。同时,《刑法》、《环境保护法》、《海洋环境保护法》、《种子法》以及《种畜禽管理条例》等各类行政法规中也对遗传资源的保护作出了相应的管理规定,但涉及的内容不是很完善,而且也比较抽象,尤其在遗传资源的取得以及专利制度方面的相关规定上基本空白,这样也导致了不少想获取生物遗传资源的外国公司,通过合作研究或者共同建立数据库等合法方式规避我国法律,无偿地窃取了我国大量的遗传资源。

我国自1993年加入《生物多样性公约》之后,积极展开我国关于专利法各方面的修订,于2008年底新修订的《专利法》将遗传资源保护纳入了专利法保护的范畴;在2010年初,进一步修改了《专利法实施细则》、《专利审查指南》,主要针对“遗传资源”的含义,以及如何界定“依赖遗传资源完成的发明创造”,并明确了如何披露遗传资源的来源信息。针对我国对遗传资源的保护现状,通过这三部法律的引入与修订,也相对健全了我国遗传资源专利法保护体系。

二、国外关于遗传资源的保护模式

(一)发达国家对于遗传资源的国内保护模式

美国作为发达国家,依赖其辽阔的地域,其国内的生物遗传资源相对而言比较丰富,而且其国内的科学技术力量相对雄厚,因此美国也特别重视对其他国家生物遗传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美国基于其本国自身利益的考虑,并没有加入《生物多样性公约》。另一方面,由于美国在很大程度上是生物遗传资源的引入国,且对所有的遗传资源均依照2006年制定通过的《生物遗传法》对遗传资源进行保护与管理。《生物遗传法》对遗传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作出了如下具体的规定,“为商业或者科学研究之目的在北部地区进行的涉及生物遗传资源的活动需要获得政府的特别批准,否则即被视为违法。政府有权对这种违法行为予以处罚;同时该法案也规定了申请人在向政府提交相关申请文件的过程中,还应当提交事先和生物遗传资源提供者签署的生物遗传资源的惠益分享协议,否则政府将拒绝颁发许可证。”

加拿大对于遗传资源的保护及相关问题并没有颁布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规制,而是同世界上大多数的国家或者地区一样,仅仅是依据《生物多样性公约》中的相关法律规定及原则对本国的生物遗传资源进行规制与保护。加拿大现有的一些法律法规或多或少地能涉及到各级政府和地区解决生物遗传资源的归属问题,并对此进行法律上的约制。另一方面,加拿大政府对于基因库中遗传资源的异地使用问题,主张世界各地的善意研究者,为了研究的目的,发展科学技术,造福世界人民,而善意使用此类资源将不受限制。

挪威实行土地私有制,基于此其本国对于遗传资源的保护显而易见,即生物遗传资源归属于土地所有者,对于生物遗传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不只是政府应当加强法律法规的规制,土地的所有权人也有义务有权利尽己所能的保护和管理自己的土地,以及依附其土地所存在的生物遗传资源。因此,笔者认为,挪威国内的立法及政策对于遗传资源的保护,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土地所有者私有财产的保护,而不是把遗传资源列为一国的国有资源加以开发利用与保护,一方面,这在某种形式上有利于土地所有权者对于其私有财产的双重保护,但另一方面,似乎也不能预防土地所有权者对其“私有财产”的肆意挥霍。

南非共和国是非洲唯一的一个发达国家,南非共和国于2004年颁布了《国家环境管理:生物多样性法案》。此法案明确指出了其对于遗传资源的保护范围,并进一步利用法律形式明确规定出了其国内生物遗传资源的国家行政主管保护部门。同时,南非共和国对于遗传资源的管制也相当严格。一方面,对于开发遗传资源的申请者,不仅要求其向有关政府部门提交相关的申请文件,另一方面,申请者还需要进一步证明其与生物遗传资源的所有者或是转让者之间有合法有效的转让协议以及利益分享协议。如果经由政府审查时发现是在胁迫或是其他不合法的情形下签署了转让协议或是利益分享协议,则将不被准许申请。综上,笔者认为,南非政府对于生物遗传资源的保护模式是非常可行的,一定程度上或许加大了政府的工作量,但是却可以减少遗传资源被滥用或是被窃取的可能性,这种多层次的监管模式值得各国学习与借鉴。

(二)发展中国家对于遗传资源的国内保护模式

广大发展中国家基于本国的国情,对于本国遗传资源的保护也是各有所长。哥斯达犁加基于其本国国情的考虑,制定并通过了《生物多样性法》,开启了对于其国内生物遗传资源的法律保护篇章,加大了对生物遗传资源的保护力度。该法将保护范围扩大,并涉及到技术和知识创新、传统生物遗传资源、植物变异等,有利于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菲律宾基于其对本国原住民的重视和保护,通过了《原住民权利法》,强调了对于原住民生物遗传资源的保护。秘鲁为了细化对于本国生物遗传资源的保护层面,加强对于本国生物遗传资源的保护力度,制定了《生物资源本土居民集体知识保护制度法》。巴西本国并未制定专门的法律来保护生物遗传资源,只是依据《生物多样性公约》的一些法律原则,对生物遗传资源进行保护。印度通过了《生物多样性法律》,主要是对其国内的生物遗传资源获取以及惠益分享进行规制的法律。通过管理对生物遗传资源的获取以及对于相关传统知识保护的目的,以符合《生物多样性公约》中规定的对于公平的分享和利用生物遗传资源所产生的惠益这一法律内容。笔者认为,发展中国家大多具有大量的生物遗传资源物种,虽然普遍制定了国内法律来加强对于生物遗传资源的保护,但是在内容上以及侧重点上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进行国际化合作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很有必要。

三、增强我国遗传资源的专利权保护建议

由于生物技术通常是通过专利制度获得并取得各种独占权的保护,通过对上述遗传资源保护立法不完善的现状,为了能够有效切实地保护到我国的遗传资源,尽快制定出一部单独的遗传资源保护、管理法律乃是大势所趋。综上所述,对于遗传资源的保护应着重于在专利制度中加强对遗传资源的保护,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制定一部专门法律

我国目前对于遗传资源的保护主要体现在《生物多样性公约》、《专利法》、《专利法实施细则》以及《专利审查指南》中,但是对于遗传资源保护方面的细微内容并没有作出详尽的规定,特别是关于执行《公约》中知情同意、惠益分享的相关规定。同时,要对遗传资源知识产权的取得条件、权利的行使及侵权责任等内容作出明确具体的规定。这样才能达到保护遗传资源的立法效果,实现立法目的,即保护遗传资源专利权。所以,制定一部单独的遗传资源保护管理法,专利法才能与其配合,相互辉映,充分发挥出其对遗传资源的保护作用。

(二)完善部门机构设置,合理规制生物剿窃行为

对遗传资源保护的问题中,生物剽窃是一种非常恶劣的行为,但从我国国情以及立法体系来看,我国现在对生物剿窃的法律规制相当不完备,基本处于起步阶段,而且极其缺少具备相关执法及司法经验的专门人员。目前,很多发达国家的外国公司以及一些机构对我国的生物剿窃行为越发的严重,制定出一部具备我国社会主义特色的专门性法律是当务之急。同时,也应当配套建立起专门保护遗传资源和传统知识的机构部门,培养具备相关知识的专业工作人员,建立系统的专利权保护体制以打击生物剽窃行为。

第6篇:遗传学的基本定律范文

关键词: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体系;法律机制

中图分类号:D92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101(2012)01004804

收稿日期:2011-12-15

基金项目:安徽财经大学2012年度青年基金重点项目(ACKYQ1203ZB)资助;安徽财经大学教学研究项目(ACJYYB201017);安徽省教育厅优秀青年人才基金项目(2010SQRW055)资助

作者简介:朱礼才(1978-),男,安徽安庆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体育经济学和体育法学。

一、研究现状介评

近年来,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不仅与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相勾连,还直接关系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和可持续发展问题,从而使这些问题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

学界认识到,从知识产权制度的角度来看,对民间文学和传统知识予以保护的最大障碍就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鲜明的与知识产权客体迥异的特征,在现有的法律框架下采用原有知识产权法给予其有效保护会有一些障碍[1]。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知识产权制度之间的差异性,有学者反对利用知识产权制度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理由如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法律保护的一种新的客体,超越了知识产权制度;利用现代知识产权保护会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利益直接挂钩,从而破坏产生和管理这种知识的社会基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社区的共同财产,代代相传,而现有的知识产权法会将它私有化,这有可能给后代生活和生产中使用这种知识造成法律障碍[2]。但也有学者认为,知识产权可以带来一些收益以维持那些本来可能会被放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扬[3]。还有学者认为,知识产权制度主张创新,而非物质遗产以群体性、延续性和公有性为基本特征,不符合现代技术标准和法律,因而现有知识产权机制无法为传统知识提供法律保护,适宜的做法是在知识产权制度之外另行建立一种全新的制度或者在知识产权制度中创建一个特殊的分支,以满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客观要求[4]504。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利用知识产权制度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的障碍和困境已经得到学者的共识,但对于能否在知识产权框架下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学者的观点则有较大的分歧。这种分歧集中在三个方面:不能用知识产权制度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用知识产权制度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对现有知识产权制度进行突破以用之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根据国务院2006年和2008年下发的《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少林功夫、武当武术、太极拳等共计46项[5]。

2011年2月25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该法第2条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而“传统体育”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概念也被包括在内。该法的颁布和实施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保存,对完善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制度具有重要意义。但该法并未解决长期以来学界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的争论。纵观全法,涉及知识产权条款的,是该法第四十四条第一款,该款规定“使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涉及知识产权的,适用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但该款规定比较模糊含混,对适用的相关法律、行政法规并未明确,因此仍需要澄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具体知识产权保护模式。可见,我国现有法律制度框架下如何对围棋、太极拳、武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传承,是体育工作者必须研究的重要课题。

二、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的可行性分析

知识产权法在当今社会发挥的作用已不再局限于仅仅保护创新,而应同样全面服务于贸易自由、环境保护、食物安全、文化多样性等全人类共同的政策目标,对各民族几千年来不断传承和创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给予知识产权保护是符合和促进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一个方面[4]535-540。实际上,早在2000年,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就成立了“知识产权与遗传资源、传统知识和民间文艺保护政府间委员会”(IGC),专门讨论有关传统知识与文化的保护问题,其中重要内容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产权保护。2001年,来自94个缔约国政府和其他机构的约350名代表在德国波恩召开了关于获取与惠益分享不限额工作组会议。《关于获取遗传资源并公正和公平分享其利用所产生惠益的波恩准则》(《波恩准则》)对遗传资源的分享和惠益分享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其中包括鼓励为该发明提出的知识产权申请中披露遗传资源的起源国[6]。

第7篇:遗传学的基本定律范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3B-0089-02

高三生物复习,题型多,题量大,学生复习时间与其他科目相比少得多,因此提高课堂复习效率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在基础知识系统复习和导练过程中常出现许多知识小块,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整合掌握这些规律性的知识,解决一些难点问题,训练自主学习能力。下面谈谈如何在生物复习课中培养学生学会整合,使学生善于发现规律,提高复习效率。

一、整合影响光合作用的外界因素

结合课本上光合作用过程的图解进行整合,可以得出影响光合作用的外界因素曲线图。方法是以光照强度为横轴自变量,光合作用速率为纵轴因变量(如图1),让学生根据课本上光合作用过程的图解,分过程的开始、中间和结束阶段作出各种外界因素(CO2浓度、温度、矿质元素、土壤含水量等)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曲线草图。对比不同因素的影响曲线,让学生自己发现,光照强度和CO2浓度的影响曲线非常相似,而温度的影响曲线则与酶相关,进而与温度影响酶促反应曲线相统一。由此寻找前后知识的交汇点,构建纵向联系,能使知识更系统化。从矿质元素、土壤含水量等外界因素对光合作用速率的影响曲线,同样可以直观地看出影响过量都会产生类似的抑制效果。通过这样作图整合、找规律,使学生不仅能牢固掌握各因素对光合作用的影响,而且能强化前后知识的联系,锻炼了学生的能力,提高了复习的效率。

对这部分内容还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分别绘出色素、酶、激素等植物体的内部因素对光合作用的影响曲线。

二、整合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酶与底物作用的活性,受温度、pH值、酶液浓度、底物浓度、酶的激活剂或抑制剂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以酶的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的关系图(图2)为原形,改变横轴的因素,分别用温度、pH值、酶液浓度、酶的激活剂或抑制剂作为自变量,纵轴的因变量仍为酶的反应速率,让学生做出相应的曲线图。从温度和pH值影响酶活性的钟罩形曲线启发学生总结出规律:这些因素的影响都有两重性。对其他因素也类似地找规律、找差异。这样通过整合、相互对照、掌握规律、突出差异,使学生能理清不同自变量对酶促反应的作用;通过分别作图,既完成了本块知识的复习,又为学生提供机会进行变式训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对这部分内容还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对特殊酶联系它发挥作用的环境思考最适当的酶促反应条件,可举例如唾液淀粉酶、胃蛋白酶。

三、整合伴性遗传和分离定律

遗传规律中,分离定律是相对简单的,而伴性遗传让很多学生感到既抽象又复杂,因为其中的一对染色体是一对异形的同源染色体,不同的区段有不同的遗传方式。为了突破这一学习难点,可以用直观图形先分好区段,采取分区段考虑的方法。同源区段与常染色体分离定律相似,基因表示法可用XdXd、XdYd等表示。非同源区段有两个:只伴X遗传区段,子代性状与Y染色体无关,基因表示法可用XdXd、XdY等表示,如红绿色盲;只伴Y遗传区段,子代性状与X染色体无关,基因表示法可用XX、XYd等表示。这样可让学生彻底弄清伴性遗传的各种情况,学会分析不同情况下的遗传方式,并和分离定律结合起来,使这部分知识系统化、简单化。

对这部分内容还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伴性遗传的遗传方式可以有伴X遗传、伴Y遗传、同时伴X和Y遗传,让学生分别列举实例,作出相应区段的遗传图解。这样适当提升学习的难度,增加复习的深度和广度,可以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突破学习难点。

四、整合基因分离定律

基因分离定律是遗传规律的基础,学好分离定律能帮助找到解决遗传问题的思路。分离定律涉及杂交、测交、自交等方法,在实际中如何应用,让学生感到非常困惑。因此要将它们放在一起分析,再结合孟德尔对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研究过程,分析这位科学家的思路,让学生分别弄清楚杂交、测交、自交的遗传图解和用途,启发学生学以致用。同时围绕判断显隐性、判断基因型、育种获得纯合子、鉴定基因型等,让学生弄清楚如何选择合适的方法达到相应的目的。用解决问题的方式帮助理解、帮助复习,学生就能分辨这三种方法在实践中的应用。

对这部分内容还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思考在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中,采取什么方式(杂交、测交、自交)判断两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判断某个个体基因型,获得优良品种。

五、整合植物育种方法

高中生物课本中涉及的育种方法有六种:诱变育种、杂交育种、单倍体育种、多倍体育种、基因工程育种、细胞工程育种等。这些育种知识分散在课本的各个章节,进行高考总复习时,要进行整合,使其成为育种知识体系,以方便学生记忆、区别,使学生能灵活运用。

这方面的内容多而杂,适合用表格形式对原理、方法及其优缺点进行系统对比。之后再分块整合,让学生分别对杂交育种、单倍体育种、多倍体育种进行整合,再对诱变育种、基因工程育种、细胞工程育种进行整合。这样进行分块记忆,能减轻学生的负担,便于学生进行区分,使学生能正确选择育种原理和方法。

对这部分内容还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结合育种方法的题型对学生进行操练。

高中生物知识除以上几个方面的整合外,还可以整合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之间的关系,整合与DNA有关的四种酶,整合种群增长曲线和微生物增长曲线,整合碳循环和硫循环等。

第8篇:遗传学的基本定律范文

一.遗传规律的验证方法

1.自交法

(1)自交后代的分离比为3∶1,则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由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控制。(2)若F1自交后代的分离比为9∶3∶3∶1,则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由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控制。

2.测交法

(1)若测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为1∶1,则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由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控制。(2)若测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为1∶1∶1∶1,则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由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控制。

3.花粉鉴定法

根据花粉表现的性状(如花粉的形状、染色后的颜色等)判断。

(1)若若花粉有两种表现型,比例为1∶1则符合分离定律,由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控制。(2)若花粉有四种表现型,比例为1∶1∶1∶1,则符合自由组合定律,由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控制。

4.花药离体培养法

(1)培养培养产生的花粉,得到的单倍体植株若有两种表现型,比例为1∶1 则符合分离定律,由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控制。(2)培养培养产生的花粉,得到的单倍体植株若有四种表现型,比例为1∶1∶1∶1,则符合自由组合定律,由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控制。

二、设计实验,确定某基因的位置

常规探究方法演绎如下:

1.探究某基因是位于X染色体上还是位于常染色体上

(1)已知基因的显隐性:应选用隐性雌性个体与显性雄性个体进行,即可确定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性染色体上。如果后代性状与性别无关,则是常染色体的遗传;如果后代的某一性状(或2个性状)和性别明显相关,则是伴X遗传。

(2)已知雌雄个体均为纯合子:用正交和反交的结果进行比较,若正、反交结果相同,与性别无关,则是常染色体的遗传;若正、反交的结果不同,其中一种杂交后代的某一性状(或2个性状)和性别明显相关,则是伴X遗传。

2.探究某基因是位于X、Y染色体上的同源区段还是仅位于X染色体上

选择隐性雌性个性与显性雄性个体进行。若后代中的所有雄性个体表现出显性性状,说明该基因位于X、Y染色体上的同源区段。若后代中的所有雄性个体表现出隐性性状,说明该基因仅位于X染色体上。

3.探究控制某两对相对性状的两对等位基因是否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具有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得F1,F1自交(动物,让雌、雄个体自由)得F2。若F2出现四种性状,其性状分离比为9∶3∶3∶1,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说明控制某两对相对性状的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反之,则可能是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三、遗传系谱图的分析

1.遗传系谱图分析的一般方法

第9篇:遗传学的基本定律范文

一、孟德尔用假说演绎法进行遗传规律研究的过程

1.进行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发现问题

(1)为什么F1只表现出了一个亲本的性状?

(2)为什么F2出现了3:1的性状分离比?

2.对发现问题提出假说,并按照假说予以演绎推理解释现象

由此可见,F2性状表现及比例为3高∶1矮。

3.通过实验对自己的假说演绎推理进行验证

测交结果性状表现及比例为1高∶1矮,证明假说成立。

4.总结规律,得出结论——“分离定律”。

二、运用假说演绎法解遗传学题目的常规思路

在解决一些遗传学题目时,我们完全可以参照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时采用的“假说—演绎法”思路来解题,特别是遗传过程中遗传方式的推断类题目用这一方法来解决,思路清晰,可少走弯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常规解题思路如下:

1.根据题设中的要求先提出合理的假说。

2.根据假说对题目中的遗传现象按题设要求进行演绎推理。

3.将演绎推理结果与题目中的实验结果相对比。

4.解决问题:与实验结果相符的假说正确,反之错误。

三、典题例析

例已知果蝇长翅和小翅、红眼和棕眼各为一对相对性状,分别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且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不同的染色体上。为了确定这两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以及控制它们的等位基因是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位于X染色体上(表现为伴性遗传)。某同学让一只雌性长翅红眼果蝇与一雄性长翅棕眼果蝇杂交,发现子一代中表现型及其分离比为长翅红眼:长翅棕眼:小翅红眼:小翅棕眼=3∶3∶1∶1。

回答下列问题:

(1)在确定性状显隐性关系及相应基因位于何种染色体上时,该同学先分别分析翅长和眼色这两对性状的杂交结果,再综合得出结论。这种做法所依据的遗传学定律是。

(2)通过上述分析,可对两队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及其等位基因是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位于X染色体上进行多种合理的假设,其中的两种假设分别是:翅长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眼色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棕眼对红眼为显性:翅长基因和眼色基因都位于常染色体上,棕眼对红眼为显性。那么,除了这两种假设外,这样的假设还有种。

(3)如果“翅长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眼色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棕眼对红眼为显性”的假设成立,则理论上,子一代长翅红眼果蝇中雌性个体所占比例为,子一代小翅红眼果蝇中雄性个体所占比例为。

解析:本题的整个设置完全是遵循“假说—演绎法”的思路展开的,要求考生根据题干中的遗传现象进行假说,推导出可能有6种杂交组合,并能够一一分析出来。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