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全科医学的学科特点范文

全科医学的学科特点精选(九篇)

全科医学的学科特点

第1篇:全科医学的学科特点范文

一、今年以来工作进展情况

今年以来全市广大卫生工作者紧紧围绕年初确定的科教和中医工作重点任务目标,尤其是农村卫生人员培训、中医药特色优势培育发挥等工作重点,结合本地实际,不断提高中医服务功能,不懈提升基层卫生人员素质,各项工作按时序进度开展顺利。

1、实施技人员专项培训和重点学科人才培养建设。

一是各县(市、区)按计划落实了全科医师、社区护士、社区公卫人员和管理人员培训报名任务,相关培训工作按计划实施。二是组织全市69名住院医师参加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统考,同时组织16所市、县人民医院、中医院申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三是按照省统一要求,市一院对省重点人才博士年度培养计划落实情况进行追踪督查;市、县卫生主管部门和医疗卫生单位加强了全市卫生科教人才工程重点学科、重点人才建设培养合同项目的计划实施。四是组织“GSS系统治疗垂直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等10个项目申报省厅新技术引进奖,上报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系统市级管理平台”等6个项目参加省厅重大科研课题招标,市一院“根治性膀胱切除及‘T’型原位回肠新膀胱术”等两个项目申报省科技进步奖,市直单位30个项目申报了市科技进步奖。近期对申报的78项市级新技术引进奖项目和148项市级科研课题立项项目进行了评审。

2、开展乡村医生中专学历补偿教育等农村卫生人员培训工作。

今年以来,在岗乡村医生中专学历补偿教育列为省委省政府民生、卫生的重点工作内容。年初省厅电视电话会议上,厅长亲自到会部署这项工作;接着省厅、卫校也多次召开会议、进行培训,我市根据省厅统一要求,月日至日组织学员报名、月日前完成资格审查和报名工作、月日发放入学考试准考证、月日进行全省统一入学考试,月旬至月组织了补注册及补报名,月日又进行了全省补入学考试;月旬进行了学员注册工作;月、、日根据省统一步骤,分三批组织了教学点管理人员培训,落实中专学历补偿教育学员注册及教学点设置工作;经市县两级统筹安排,完成教材分发、教学服务器安装调试等工作。全市10693名乡村医生中,有7407名乡村医生参加了全省统考、7308通过入学考试、6045人注册入学;全市设立了148个教学点、分204个班开展补偿教育活动,学员将集中在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的教学点、通过“在岗乡村医生中专学历补偿教育”视频教育系统开展为期三年的教学工作。

3、认真组织中医建设规划项目实施推进工作。

一是坚持项目带动,认真实施“十一五”建设规划项目。市中医院门急诊综合楼、县中医院病房楼及市中医院门急诊综合楼等基建规划项目进展顺利。目前县中医院10800平方米病房楼及射阳县中医院2600平方米病房附属楼项目均已完成,近期内已投入使用;市中医院、市中医院的门急诊综合楼也已列入地方政府社会事业发展规划,正积极筹措实施各项准备工作。二是认真实施市中医院肿瘤科的国家“十一五”中医重点专科建设任务,以及骨伤科的省中医重点专科建设要求;加强了对市中医院创建国家地市级重点中医院计划以及市中医院眼科和射阳县中医院骨伤科建设部级农村中医药特色专科计划项目的指导推进。三是严格按照全省第三轮薄弱中医院帮扶建设方案要求,推进薄弱中医院建设工作,落实了帮扶县中医院、县中医院、市中医院建设专项资金;近期加强薄弱中医院的专科扶强建设的检查力度,进行了中医专项资金资助项目跟踪问效调研,促使薄弱中医院重点落实中医科室建设、专科专病培育和中医人才培养等建设任务,提高中医院诊疗硬件条件、服务能力和技术服务水平。

4、努力促进中医药诊疗特色的保持发挥工作。

年初,我局组织专家检查了年度二级中医院保持发挥中医药特色工作情况,专门印发了通报,对二级中医院保持发挥中医药特色的年度考评积分情况进行了公布,同时对中医重点学科、专科和特色专病专科工作情况进行了检查;组织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加强综合(专科)医院中医药工作的指导意见进行讨论,研究加强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的措施,明确按“综合(专科)医院中医临床科室基本标准”和“综合(专科)医院中药房基本标准”、加大对中医药科室和中药房建设的工作要求;近期,又组织专家对市中医院保持和发挥中医药特色工作进行了年中督查,针对目前中医药特色医疗指标完成不够理想的情况,进一步严格中医药服务特色评价考核,加强中医临床专病专科培育项目,规范执行中医药特色诊疗基础管理。

5、扎实推进农村基层和城乡社区中医工作创建。

一是积极组织创建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各地将建设国家、省级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市)作为农村中医工作抓手。已建成国家、省级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的射阳县、市、市,保持一贯的工作力度,农村中医工作稳定在较好的水平;市启动了创建部级、县启动了创建省级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市)工作,市创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工作已进入总结评审阶段,年底前将接受部级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评审。县经过认真准备,也向市局打了申报创建省级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的报告,我局组织市级专家调研指导以后,认为初步符合条件,近期将向省中医药局申报。二是认真开展省市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单位中心建设。下发了“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评估标准”,对近两年已转型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加强检查指导,强化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医药功能建设。在市、市等开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药特色创建工作的同时,组织了全市36个单位按照中医药特色建设标准开展了创建工作。继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列为“省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单位”之后,又申报了区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创建省级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二、今后一段时期的重点工作

现在距年底也就个月多一点的时间,今天组织召开这个会议的主要任务是紧扣年初工作目标,强化农村卫生人员培训组织管理,推进卫生科教人才工程项目实施,稳步实施“培养名医、创建名科、建设名院”和中医药服务“进农村、进社区、进家庭”的“三名三进”工程,进一步加强城乡卫生院社区中医药服务工作,推进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和中医药保健预防服务体系建设。具体要落实一项农卫人员培训任务、三项科教管理、四项中医基础工作。

1、一项任务,即加强农村卫生人员培训的实施管理。

这包括乡镇社区医护人员的全科医师、社区护士培训工作,村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全科医学知识岗位培训,和今年新开展的乡村医生中专学历补偿教育工作。一是根据年社区卫技人员培训工作计划进度,全面落实800名全科医师、社区护士培训、1280名乡村医生全科岗位知识培训任务;目前各县(市、区)根据盐卫科教[]7号通知要求组织了培训报名,有的县已按计划完成了乡村医生全科岗位培训;但涉及全科医师、社区护士的第二批培训班,各地要按照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的要求统一安排,督促相关学员及时入学,帮助解决学员的工学矛盾,确保月日前全面完成培训任务。在月底的全省统考中取得好成绩。各地还要高度关注60名社区公卫人员培训和20名全科骨干培训任务的落实,及早筹备落实社区公卫人员在社区实践培训基地的社区实践和全科骨干在在二级甲等以上综合医院即全科临床培训基地为期8个月的临床科室轮转培训。二是认真启动开展历时三年的乡村医生的中专学历教育。首先要严格按照教学标准和管理要求,确定教学场所、提供教学必须的电视机及通讯线路,确保落实视频教育系统远程教育的基础条件。20人以上的教学点均要添置大屏幕的背投电视或投影仪,教学点人数较多,不能保证视频教学效果的要及时分班。各县(市、区)卫生局要加强统筹指导,让乡镇卫生机构切实承担起这项工作,加强对集中教学点、指定负责人和管理员的组织管理,保证学员考勤、学习活动告知秩序,严格学习场地、设施的维护等工作,确保每一教学点均做好开学授课和日常教学工作的组织、管理。其次,严格按照教学步骤,落实教学管理和教学实施任务。因为学员主要集中于所在乡镇教学点开展课程教学,因此教学点要按照教学计划安排学习进度,课时安排的形式要以县(市、区)相对统一,不得随机变动。管理人员要用管理员卡刷卡开机,学员刷学员卡开始学习;管理人员定期将学员的学习进展、单元测验成绩和考勤情况上传到教学管理网站;每个教学点都要按照计划组织学员落实每项授课教学任务,三年要完成的教学课程有必修24门、选修1门,其中考试课程16门、考查课程9门。目前一些县区、乡镇的学员卡和分班学习情况存有错漏,各地要进行一次全面督查,总结整理本地各类缺卡、漏卡、补报的情况,切实保证教学点常态运转,提高教学效果。

2、三项科教管理工作,即继续教育、科技进步和卫生科教人才工程管理工作。

第一,加强继续医学教育活动组织管理。

继续严格实行卫技人员继续医学教育学分制度,规范卫技人员的继续医学教育“登记卡”和“证书”使用;按要求进行继续医学教育学分年度验鉴证,通过学分审验考核的方式推进继续医学教育管理实现经常化、规范化。继续利用现代网络手段开展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学习,做好卫生部“好医生”网站远程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报名学习工作,设置学习、考试网点的单位射阳、、、盐都、响水等县(市、区)卫生局更要过细工作、规范管理,杜绝代考现象,优化、简化程序,融合管理与服务职能,使所有卫技人员都能够比较方便地参加继续医学教育。今年,全市明确了186项市级和经省认定的9项省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已完成了3项省级、86项市级项目,各地各单位要按照公布认可的省市继续医学教育项目计划,做好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活动的组织和管理;特别是市一院、市三院和市、射阳县要精心筹办好已获省厅许可公布的省级继续教育项目,按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审批内容、时间步骤和资质要求组织项目活动,严格按照学习计划开展活动。

第二,加强新术引进创新的应用研究等技术进步工作

。各单位要围绕“增进两个效益”目标,立足年度考核任务目标,依托重点学科、重点人才等系列工程开展填补省市空白的新技术、新项目的引进应用,在临床和预防一线广泛开展技术创新。各级医疗卫生单位根据自身实际开展实用型临床医学科研课题立项和成果报奖工作,广泛开展技术创新、科学研究,提高我市卫生科技开发研究水平。今年的省市科技进步奖、新技术引进奖及科研立项课题已申报评审,相关结果我们将及时予以公布,同时,各地各单位也要相关技术专业分工协作,筹划今后的技术发展和科研进步的计划措施,要根据各自工作目标规划,组织科研课题立项,着力提高课题设计水平,认真组织科研奖项申报,争取更多的科研成果获奖。通过技术进步来推进业务发展,真正提高卫生服务科技含量和服务水平,提高医疗卫生机构的两个效益。

第三,加强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

新一轮卫生科教人才工程确定了全市卫生科教人才工程的24个医学重点学科、28位卫生科教领军型人才、72名医学重点人才。从年起,对省级重点人才,按每年5—10万元的标准进行资助;对入选“市卫生科教人才工程”的重点学科、按每科每年4万元、每人每年0.5万元的标准进行资助。各地各单位重点做好市县“卫生科教人才工程”专项资金的筹集,年统筹经费未交纳的必须于8月底落实。加强省市医学重点学科和重点人才培养工程的合同管理和项目管理力度,重点对入选重点人才、重点学科合同的执行情况和合同内技术科研、培训进修等细节落实工作进行追踪,进行目标管理,对高层次人才进行临床科研、引进新技术、开展新项目、参加学术活动,在创造工作环境、专项经费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同时各地各单位要积极宣传、鼓励、推广对医学高层次人才培养、引进的各种奖励、激励举措,努力营造留得住人才、用得好人才的良好氛围。今年,市卫生局将继续按照《医学科技人才工程奖励基金使用管理办法(试行)》,对成绩优秀的学科和重点人才进行奖励。

3、四项中医基础性工作,即中医院保持发挥中医药特色、农村中医、综合医院中医及中医规划建设项目工作。

第一,努力推进中医院保持发挥中医药特色工作。

一是经省局统一部署,第一周期评审已取得“二甲”中医院的中医医疗机构月旬将进行市级复评,复评主要以省中医药局年下发的“省二级中医院保持发挥中医药特色考评细则(试行)”为依据,达900分或以上为复评通过;达不到900分,则黄牌警告,限期整改。第一周期未参加分等标准评审的中医医疗机构须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下发的第一周期“二级中医医院评审细则”及年下发的“省二级中医院保持发挥中医药特色考评细则(试行)”为依据,进行自评,自评达900分以上,再申请进行市级初评。各地要按照中医院等级评审(复审)标准,认真搞好技术、服务项目等中医特色建设的同时,要不断强化医院的管理。、月份是医疗事故纠份高发的季节,今年、月份又是奥运会、残奥会召开之际,8所中医院更要将医疗安全防范落到实处。要进一步加强关键科室、关键岗位的制度建设、明确责任、强化督察,确保三季度医院的安全运行。

二是积极实施中医药“名院、名科、名医”的“三名”战略。市中医院中西医结合肿瘤科按照部级重点专科创建计划,开展项目周期建设;市中医院骨伤科以及市中医院中医眼科、射阳县中医院骨伤科落实省级中医重点专科标准的人才、技术建设任务;进一步加强名中医的培养力度,命名表彰一批“名中医”,发挥名医的品牌效应。三是加强青年中医药人员的中医“三基”训练。各市、县中医院要按省局“青苗工程”要求,规范开展中医类别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加强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师承带徒教育的组织管理,筛选新参加中医临床工作的青年医师,开展以院内跟师学习为主的临床师承教育;按照省局优秀中青年中医临床人才“读经典、跟名师、做临床”的研修计划,加强优秀中青年中医临床人才培养,加快中医技术骨干队伍建设;以省局印发“《中医临床“三基”训练考核大纲》和《中医临床“三基”训练习题集》为依据,开展中医药人员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三基”训练教育,各单位要认真组织中医医务人员学习,组织安排每年不少于2次的考试考核,市局将进行不定期年度抽考,以切实提高中医药人员的基本业务素质。今年的抽考初定于月中旬。四是开展中医“治未病”工作,构建以‘治未病’为核心的新型健康保障服务体系。各市县中医院要根据国家局和省局要求采用“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多方参予”的运用机制,以主要应用中医理论和技术为手段,构建融健康文化、健康管理、健康保险于一体的新型健康保障模式(即KY3H健康保障模式),探索建立中医保健预防服务体系。“KY3H‘治未病’中心”由-公司与国内知名中医院等医疗服务机构合作建立。目前,-公司已经与曙光医院、浙江省中医院、省中医院、 中西医结合医院成立了“KY3H‘治未病’中心”,我市各中医院都要积极追踪、研究、积极探索中医“治未病”的服务模式、服务范围和服务方法,培养具有养生保健康复基本知识、掌握中医特色技术方法的中医“治未病”职业技能实用型人才,开展“治未病”试点工作。请市中医院、市、射阳县中医院先行在月底前拟定“中医”“治未病”工作方案,我们将适时组织此项工作的专项交流考察。

第二,加强农村基层社区中医工作。

一是深入开展农村中医先进县市创建。在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转型建设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站的过程中,根据国家中医药局颁发的全国农村中医先进县建设标准,抓好中医科、中药房基本条件达标建设。市要不断增强县、乡、村医疗网的中医服务能力,提高农村中医工作水平,做好评审前各项准备,确保创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市)通过省级和部级评审,县完成省级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创建年度工作任务,市、县争取列入部级、省级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建设单位。二是继续按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药服务管理基本规范》,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医药服务能力的规范建设,区和市要进一步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省级达标建设。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努力争取今年申报省级创建单位的评审验收。三是扎实推进中医药“进农村、进社区、进家庭”的“三进”工程。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和中医药宣传工作。医院不光要从建筑设计、标牌标志、橱窗宣传等多方面注重反映中医药文化的特色,更要将中医药文化的精髓灌输给全体职工,使中医药医务人员体现出在中医药文化熏陶下的高尚医德医风和职业道德。各地要精心组织“中医中药中国行——站”大型科普宣传活动。活动的具体时间初定于月份,活动具体安排,我们将根据省中医药局的具体部署,再召开专题会议予以落实。目前射阳县和市已筛选组织一些中医药适宜技术对镇乡两级卫技人员进行了培训推广;各地都要进一步扩大中医药适宜技术基层运用的范围和效果,使一批安全有效、成本低廉、简便易学、适用农村的中医药适宜技术在基层广泛运用,真正促进中医药进农村、进社区、进家庭。市局近期将编印中草药自种自采指导手册,鼓励乡村医生迈出第一步,开展自种、自采、自用中草药试点;月份计划在射阳召开一次全市中医药“三进”现场推进会,请射阳县卫生局及早进行有关工作的准备。

第三,强化综合医院中医工作。

各地要按照国家、省下达的综合医院中医临床科室、中药房建设标准,完善综合性医院中医科、中药房等中医药服务功能,明确综合医院中医药业务重点发展方向,采取切实可行措施,加大对中医药科室的诊疗设施设备、人才培养等方面的经费投入,保证中医药科室与其它临床科室同步发展;要探索建立中医临床科室与医院其他临床科室密切配合的协作机制,通过定期会诊、转诊和到病区开展中医特色服务等方式,把中医药服务拓展到医院相关临床科室;月旬,市局将组织对各综合医院的相关工作情况进行考评,重点对综合医院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占全院执业医师比例达3%、中医临床科室门诊诊室数、中药饮片品种数、中医专业门诊和煎药室的设置、中药饮片和中成药调剂室面积、中医病床占医院总床数3%等硬指标进行检查,相关结果列入年度卫生工作主要任务目标考核积分。各地各单位要围绕建设标准,进一步规范强化综合医院中医科室、中药房的建设工作,促进综合(专科)医院中医服务能力建设。

第四,大力实施中医院基础建设项目。

第2篇:全科医学的学科特点范文

1军事医学发展面临的主要形势

1.1(略)

1.2迅速推进的新军事变革对军事医学提出新的课题世界军事变革的严峻挑战和迅速展开的形势,要求我们以创新发展卫勤理论为先导、以培养新型军事医学人才为根本、以复合式发展为途径、以发展信息化卫生装备为基础,加强研究常规武器高新技术化、大型武器装备引进、战略性武器升级换代、新概念武器日渐成熟等形势给军事医学带来的新问题、新热点、新难题,按照“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消灭盲点、巩固强点”的原则,强化核化生武器及次生医学防护,加强军事认知研究,深化特殊环境研究,拓展军事作业研究,重视高新技术武器失能效应防治研究,积极应对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对军事医学提出的全新课题。

1.3日益严峻的反恐形势给军事医学赋予新的任务当前,国际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国家安全问题的综合性、复杂性、多变性进一步增强,我国安全环境存在着诸多隐患,新发传染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也时有发生,恐怖活动的突发性、不确定性和造成的心理恐怖效应等给军事医学赋予了新的任务,要求我们重点解决医学防护保障措施在针对核化生武器损伤的同时,向针对恐怖活动的非武器损伤转化。另外,针对国家公共卫生安全,按照国家赋予军队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新疾病防控任务,进一步拓展军事医学的研究领域。

1.4迅猛发展的全球科学技术对军事医学提出新的要求进入21世纪,世界新科技革命发展的势头更加迅猛,科技竞争成为国际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在改善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中发挥了关键作用,科学研究出现了从高度分化走向交叉综合的趋势。科学前沿的重大突破,重大原创性成果的产生,新的生长点乃至新学科的产生,常常是由不同学科的彼此交叉、相互渗透而产生的。迅猛发展的全球科学技术,要求我们必须重视开展化学生物学、药物基因组学、生物物理学等新兴交叉学科研究,紧紧把握学科交叉融合作为医学科技发展的主要特点,广泛交流,加强协作,攻克难关。

1.5加速实施的“三深”战略给军事医学带来新的机遇当前,世界各国大力开展以太阳系空间为目标进行的深空探索,以开发海洋资源和发展海洋经济为目的的深海探测,以芯片、计算机、通信、消费电子、信息安全等为重点的“深蓝(信息)”技术,使“深空、深海、深蓝”战略成为世界主要大国的战略选择。军事医学必须抓住这个机遇,进一步拓展航空、航天、航海医学的研究范围和研究领域,为未来的军事医学发展进行技术上的战略储备。

2瞄准军事斗争卫勤准备和非战争军事行动需求,积极拓展军事医学研究领域

2.1抓住新概念武器的发展机遇,开展高新技术武器生物效应和医学防护研究新概念武器的发展,为军事医学带来了全新的研究领域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加强新概念武器伤害的发生规律、发病机制、热效应与生物效应及医学防护研究成为摆在全军医学科技人员面前的重要课题。“九五”以来,部分单位开展了富有成效的研究,但从整体布局看,仍未形成体系和规模。当前,应建立具有我军特色的高新技术武器生物效应与医学防护学科体系,形成“核、化、生、新”武器损伤与防护医学研究新格局。

2.2根据战争形态和作战样式的变化,开展特殊环境医学研究新军事变革给作战形态、作战样式带来的全新变化,我国特殊而复杂的气象地理,使环境因素对军人健康的影响十分突出。当前,应把军事医学与环境医学密切结合,建立特殊环境医学学科体系,更好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协调人、机、环境的关系,提高军人在自然生态、人工特殊和信息网络环境中与机器和武器的协调能力。

2.3围绕增强部队平战时生存能力和作战效能,开展军事作业医学研究当前,应围绕保持和增强部队平战时生存能力及作战效能这一中心任务,整合军队卫生学、军事劳动生理学、人机工效学等学科优势,建立军事作业医学学科体系,开展保障和提高军人作业能力措施、军事作业环境有害因素损伤与防护对策和军事作业模式对军人作业能力与健康水平影响等研究,提高军人作业耐力、工作效能和极限条件下生存适应能力。

2.4着眼于提高军人武器系统综合效能,开展军事认知医学研究信息化战争中,智能对抗持续时间长,睡眠剥夺、作业疲劳等容易造成官兵认知能力下降,而一些武器系统的物理性能远远超出其操作人员所能承受的生理极限,人的因素也成为制约武器系统效能发挥的“瓶颈”。当前,应充分认清增强认知能力、提高军人武器系统的综合效能已成为军事医学面临的紧迫任务这一形势,以提高广大官兵认知能力为突破口,建立军事认知医学学科体系,实现军事医学全面保障与武器系统研制的同步化。

3应对国家综合安全要求和世界科技发展趋势,积极寻求传统军事医学学科新增长点

3.1面对反恐安全形势,加强“三防”医学研究从国内外安全形势看,境内外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和暴力恐怖势力等针对我国的恐怖活动越来越多,核生化袭击因其隐蔽性强、危害严重、影响巨大,已成为威胁利用的重要手段。我们必须根据国家安全和反恐斗争需求,从特殊作战环境、新的致伤机制和杀伤性能以及伤情变化特点出发,除继续关注核、化、生武器本身造成的伤害外,重点关注核、化、生次生伤害、事故伤害和恐怖伤害等非传统形式的武器伤害、医学防护和临床救治问题,使“三防”医学学科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3.2面对军事斗争和非战争军事行动要求,加强野战卫生装备研制切实提高以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能力为核心的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能力,是军事医学的主要任务和发展方向。我们必须努力迎接不同战争形态、多种作战样式转变对军事医学提出的严峻挑战,针对军事斗争准备和执行抗震救灾、奥运安保等重大应急任务中暴露出来的卫生装备问题,按照新研与改造、通用与专用、技术与勤务相结合原则,抓住重点求集成,攻克难点求创新,克服弱点求突破,注重综合集成和系统配套,加快自主研发一批机动化、便携化、模块化专业装备,全面提高野战卫生装备信息化水平和综合保障效能。

3.3面对提高部队作战保障能力,加强军队特需药品研发军队特需药品是国家、军队处置核、化、生事件医学救援最重要的技术手段之一,在国家、军队突发事件救援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必须抓住国家实施“重大新药创制”和“艾滋病防治”等2个科技重大专项的机遇,加强军队特需药品的靶标发现、合成工艺、复方制剂和剂型改进研究,开展心理应激损伤、抗高原缺氧、新武器损伤防治、军事应激和抗病毒等药物研发,建立完善军队特需药品研发、生产、储备和使用体系,提升保障打赢的综合能力。

3.4面对世界大国的竞争特点,加强航天、航海医学和信息技术对官兵健康影响研究当今世界,“三深”战略已经成为各国竞争的热点问题,我国相继实施了嫦娥工程、巨型计算机工程等大型科学计划,电子战成为一种作战方式。航空航天和航海医学等传统军事医学学科必须预有准备,抓住“深空、深海、深蓝”带来的广阔发展空间,开展前瞻性研究。航天医学应加强在轨飞行疾病诊断与处置技术、航天员健康监测技术、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技术等研究。航海医学应加强深水条件对人体功能、结构再造、战创急救的影响、舰船复合环境因素人机工效、减压病等研究。同时加强我军信息化装备和电子战带来的生物效应和医学防护研究,为各项大科学工程的实施提供医学技术支持。

4着眼实现科学发展,加快培养军事医学优秀人才

4.1重点造就一批科技领军人才近年来,领军人才匮乏、创新团队缺乏的问题,影响着军事医学学科的进一步发展。我们必须坚决树立大人才观,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创造的方针,以重大项目为牵引、重要平台为依托、重点学科为基地,培养造就一批国内外知名度高、学术造诣深、创新能力强、战略思维广的将帅型领军人才,为实现军事医学学科科学发展提供人才保证。

4.2着力打造一批能力复合人才通过军事斗争准备、抗震救灾、奥运安保等多样化军事任务实践看出,人员素质综合性、能力多样性和技术全面性不高的问题已成为制约军事医学学科发展的重要问题。我们必须牢牢把握医学科技发展学科交叉、知识融合、技术集成的特征,打造一批既拥有传统意义上的技能、智能和体能,又具备信息化条件下的军事素质、专业素质和心理素质,达到知识复合、能力复合、思维复合标准的军事医学复合型人才,为实现军事医学学科科学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4.3积极营造人才成长环境当前,人才评价体系不够合理、培养机制不够创新、成长氛围不够和谐的问题一直阻碍着军事医学人才的全面成长。我们必须坚决确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完善吸引人才、培养人才、使用人才的政策措施,积极探索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人才评价机制,改革人才奖惩制度,营造”用事业凝聚人才、用实践培养人才、用机制激励人才”的良好氛围,为实现军事医学学科科学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5贯彻“军民结合、寓军于民”发展方针,利用地方科技资源为军事医学发展服务

5.1建立军民科技资源协调配置机制建设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国防科技创新体系,是中国特色创新体系的建设重点,而军事医学学科在“军民通用”的科研项目、科研基地和仪器设备方面具有独特天然优势。我们必须加强军民科技计划衔接和军民两用科技发展协调,建立促进军民科技资源协调配置联席会议制度,促进军事医学重大项目、基地建设和设备资源列入国家各类科技发展计划,完善军地科研合作机制,为军事医学学科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第3篇:全科医学的学科特点范文

重庆市中医院即重庆市中医研究院,由原重庆市中医院和重庆市中医研究所合并组建而成,是重庆市惟一的三级甲等中医院。该院脾胃病专科、针灸科、妇科,为国家中医管理局批准的部局级重点专科建设单位;肾病科、肛肠科、骨伤科和急诊科,是重庆市重点专科和中医急症救治中心;肿瘤科、肝病科等为院内重点特色专科。

特色科室―― 脾胃病专科

脾胃病专科运用中医辨证论治,结合西医诊疗方法,在治疗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慢性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等方面,有规范性治疗方案,且有7种专科用药,疗程较短,疗效好。尤其对慢性胃炎,有独特的饮食调护方法,收效显著。

医院地址:重庆市渝中区一号桥北区路1号 邮政编码:400013

雷正荣 主任中医师、副院长,脾胃病科学术带头人,任中华中医药学会仲景学说专委会委员、重庆市中医药学会副秘书长等职务。主治:急慢性胃炎、肠炎、小儿疳积、厌食、脑病。门诊时间:每周四、六上午。门诊地址:渝中区小什字民族路88号。

电话:(0)13983038219。

李文生 副主任中医师,内科主任,任重庆市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内科专委会委员。主治:急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结肠炎、胰腺炎、结石性胆囊炎等。门诊时间:周一至周五上午。门诊地址:渝中区小什字民族路88号。

电话:023-63833171。

张传志 主任中医师,科技信息科科长,任中华中医药学会老年专委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脾胃病专委会委员等职。主治:脾胃病、肝胆病等。门诊时间:每周一、三、四上午。门诊地址:渝中区小什字民族路88号。

电话:023-63700883。

广州市第二人民医院

广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是一所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该院各专业门类设置较为齐全,设有18个临床一级科室;并拥有妇产科、矫形外科、心血管内科、肾移植科四大重点专科,成功开展了卵巢移植、肾移植、肝移植、骨髓移植、心脏瓣膜转换等高难度手术。

特色科室―― 妇产科

该院妇产科是广东省卫生厅特色专科、广州市卫生局确立的重点专科。医院在妇产科基础上成立的广州市妇产科研究所,设施一流,主要从事辅助生殖技术、试管婴儿、HLA(人类白细胞抗原)与器官移植、遗传学检查及产前诊断等工作,开展的围产医学、遗传优生、人类生殖研究已跨入国内先进水平行列。

医院地址:广州市多宝路63号 邮政编码:510150

乘车路线:乘3、6、8、9、15、25、55、66、71、74、82、105等多路公共汽车或地铁于长寿路、黄沙站均可到达。

王沂峰 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硕士生导师,广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副院长、妇产科主任、广州市妇产科研究所所长。专长:妇科肿瘤诊治。门诊时间:每周三下午。

电话:020-81292218。

孙筱放 教授、硕士生导师,广州市妇产科研究所研究室主任,广东省医学遗传委员会常委,享受国务院津贴的特殊贡献专家。专长:遗传病诊断,亲子鉴定。门诊时间:每周一、三上午。

电话:020-81292013。

陈敦金 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广州市第二人民医院产科主任,广州市重症孕产妇救治中心副主任。专长:产前诊断,围产期保健,重症孕产妇救治。门诊时间:每周四上午。

电话:020-81292211。

龙晓林 副主任医师,生殖助孕科副主任,欧洲人类生殖胚胎学学会会员。专长:不孕症,试管婴儿技术。门诊时间:每周二、四上午。

电话:020-81292233。

河北医科大学

第一医院

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心脏中心拥有心脏内科和心脏外科重点特色科室。心内科在心力衰竭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血管神经症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面独具优势和特色,并享誉全国;在其他心血管病的内科治疗、介入治疗及心律失常的治疗同样具有明显优势和特色。心外科在微创心脏手术、不停跳冠脉搭桥、先心病矫正术等多项心脏外科技术居全省领先地位。心外科与胸外科曾联合完成了河北省第一例自体肺移植术。

医院地址:石家庄市裕华区东岗路89号

邮政编码:050031

乘车路线:乘6、12、26、33、43、52路车医大一院站下车即到。

刘坤申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心脏中心主任,河北省心血管病学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会常委。主治:冠心病、顽固性高血压、顽固心衰、严重心律失常、难治性心脏神经症,在冠心病顽固性心衰和心血管神经症的治疗上创造了多项全省及全国第一。门诊时间:每周一、五上午。

电话:0311-5882267转6202(5067)。

张密林 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心内科副主任,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主治:冠心病、心律失常等。门诊时间:每周二全天。

电话:0311-5882267转6202(6033)。

夏岳 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心内科副主任。主治:冠心病、心律失常及先心病的介入治疗。门诊时间:每周四全天。

电话:0311-5882267转6202(6265)。

张源祥 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主治:冠心病、脑血管病、先心病、心律失常等,尤其擅长心脏病的超声诊断和治疗。门诊时间:每周三全天。

电话:0311-5882267转6202。

第4篇:全科医学的学科特点范文

【关键词】医学重点学科建设 医院图书馆 信息服务 关系

为了适应新医改带来的严峻形势,在激烈竞争的医疗卫生市场中赢得一席之地,不断发展壮大自己,综合性医院必须展现出自己的竞争优势和核心竞争力。学科建设工作是医院发展和壮大的核心工作,是提高医院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保障措施。而且,医院图书馆作为医院的信息中心,保障和支持着医院重点学科的发展和建设。因此,医院图书馆应创新服务理念,构建重点学科文献馆藏资源体系,深化服务模式,促进医院及学科建设的全面协调发展。

一、医院发展中重点学科建设所起的作用

现阶段,诸多医院都意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都确立了“科技兴院”的战略方针。实施重点学科建设战略,加快学科建设的步伐,全面带动医院各项事业的发展,是实现医院“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也是提升医院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所以,加强重点学科建设,有利于医院集中人财物等各种力量突出建设一批高质量、有特色、有影响力的优势学科。这些学科的发展势必将成为医院科学研究得中心和人才培养摇篮。通过发挥其显著示范和辐射作用,从而带动医院其他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增强医院总体实力。

二、医院图书馆信息服务与医学重点学科建设的关系

医院重点学科建设是提高医疗质量、科研水平乃至整体实力的重要标志,它贯穿于医院的整个发展和建设过程。加强学科建设,增强专业优势,才能提高核心竞争能力,才能在竞争中的医疗市场赢得一席之地。医院图书馆作为医院的信息中心,应充分发挥图书馆对重点学科建设的支撑能力,以服务重点学科建设为目标,提供各种必需的服务,传播最新学科前沿动态,掌握学科最新的发展方向。强化科研服务意识,支持学科内科研人员进行科学研究,实现医院的持续协调发展。反过来,重点学科建设能丰富医院图书馆馆藏资源,从而推动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

三、建立满足重点学科发展需要的馆藏体系

(一)做好调研,结合医院重点学科建设有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制定图书馆馆藏资源建设规划。在了解、掌握医学重点学科建设和发展方向方面做好文献采集工作,确保预见性和前瞻性。同时,图书馆应根据各学科发展需要,主动征求相关学科学科带头人、主任、专家等专业人员的建议,充实纸质文献、电子文献和网络信息资源三种信息资源,并合理局,形成特色的馆藏体系。

(二)增强图书馆文献保障能力,提高馆藏水平。医学重点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不仅需要高素质高水平人员和先进仪器设备,也需要全面支撑学科建设的文献资源系统。重点学科亟需跟踪国内外最新发展前沿和动向,而图书馆高水平的馆藏资源覆盖面宽、动态性强的特点可以满足其发展。这就要求图书馆找准服务方向,瞄准最新前沿,有重点有计划的加强对馆藏资源建设,特别是重点学科文献的收藏,确保其馆藏水平。

(三)构建以重点学科为核心的特色馆藏。要突出医院重点学科的特点和优势,以现有馆藏资源为基础,有计划、有步骤、有条理逐步增加文献数量,迅速补充一些学科建设中急需的有价值的文献资源。优化馆藏布局,增加电子文献收藏的比例,逐步完善馆藏体系建设,满足重点学科建设的需要。我院图书馆先后试用了万方医学数据库、CHKD 中文期刊数据库、迈特思创西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超星医学知识库等多家数据库,为重点学科科研人员提供了各种全方位服务,为重点学科科研工作的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四、深化满足重点学科建设的文献信息资源服务

(一)加强科研课题的动态管理,参与科研课题的全程服务。图书馆为学科建设提供特色服务,一方面,主动加强调研,了解学科内科研人员所承担的各类科研课题,为其提供检索查新、课题实施、结题鉴定、最新信息报道等相关服务。另一方面,图书馆可从重点学科中选一个或一批重大项目,作为重点服务对象,重点加以关注和追踪,随时了解课题进展情况,同时充分收集与科研课题相关的各类文献信息,并及时传送给项目负责人,确保科研课题的质量和研究进度。

(二)整合各类文献信息资源,建立资源查询的导航系统。根据各重点学科的建设和发展的需求,创新性建设资源查询的智能导航系统,增强文献资源的利用率。纸质资源方面,可将文献信息资源分门别类地进行筛选、分类、并整理成册、以便查找,并结合信息发展注意随时更新。网络资源可开发有效的搜索引擎系统,提供文献检索服务,定期检索最新有关重点学科建设的文献,及时提供各类反馈信息。

(三)完善图书馆馆员培训制度,创新服务模式。图书馆馆员应具备相关专业知识、才能更好地、有效的为重点学科建设提供各类深层次的信息服务。通过与学科带头人及项目负责人加强联络,取得科研人员信任,及时进行相关文献跟踪服务,确保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同时对临床科研人员使用数据库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提高数据库和文献利用的效率和能力,促进医院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申红菊.学科馆员在综合性医院重点学科建设中的角色定位[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0,19(3).

[2]何茵.医院图书馆为重点学科建设服务的思考与实践[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06,19(3).

[3]苏晓英,王盛,王洁利,刘志红.医院图书馆管理与重点学科建设[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07,20(1).

第5篇:全科医学的学科特点范文

1.1国内护理学科的日益成熟

英、美、加拿大等发达国家一直重视护理学科,其设置均为一级学科。根据现代国内外“护理学”发展的需要,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于2011年2月重新修订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将“护理学”定为国家一级学科,“护理学”学科作为成熟学科得到了认可,并已具备现代护理专业良性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护理作为医疗机构主体工作之一,开展护理学科建设工作对加速护理队伍建设、提高护理专业能力、促进护理学科的发展及医院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2明确护理学科定位

随着学科内容和体系的不断丰富,学科定位的重要性日趋凸显。护理学科的性质有别于医院其它临床学科,其专业内涵决定了本学科的学科定位,护理学科定位应结合所在医院的优势和特色,并随着本学科专业发展的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如果学科定位没有适应学科专业发展,甚至不能反映学科专业发展的性质和特点,就会不同程度地影响或阻碍学科专业发展。

1.3护理学科人才培养和护理人才专科化的发展趋势

医院护理学科定位及其学科体系的构建对于护理学科人才培养目标和类型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一是护理人员占医院人员比例近1/3,和临床医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由于护理与医疗实践的着重点不同,形成了护士与医生的合作关系,而不是从属关系,因此护理学科具有其特有属性。二是随着医学科学分支细化、纵深的不断发展,护理专科化也逐步形成,临床护理人员如何进行专科培养成了当务之急。在我国,护理学科分化也日趋成熟,如重症监护、手术室护理、各学科专科护理人才需求越加强烈,因此,医院护理学科建设的人才培养也有专科化护理方向倾斜的趋势。

1.4强化医院的优势和特色,打造强势、精品品牌

中医医院中较强的学科品牌优势是患者潜意识中的信赖趋向,是向患者提供信息收集与评估成本最小化的途径,它可以减少患者选择医院的周折。因此,面对时代复杂多变的市场经济,以差异化产品突出学科特色来站稳市场就会成为中医医院发展战略的首选。护理学科是医院建设与发展的重要组成,是体现医院特色与整体水平的重要标志。护理学科建设要根据医院特色突出重点、优化结构、集优创新、适应需求,抓住根本性的东西,才能达到品牌效果,同时,医院的品牌是医院间差异化战略的重要保障。

2中医医院护理学科建设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口结构的不断改变、人口老龄化的加剧、慢性疾病的增加,逐渐成为严重困扰人们的社会问题;健康需求的变化,疾病谱的改变,身体、心理、社会的健康观念的转变,健康保健服务作为市场经济的出现和发展,都不同程度推动护理工作向更专业、更全面、更广泛转化。为此,加强护理学科建设,是提高医疗卫生事业整体水平的重要组成,是临床发展着重点的取向。中医医院护理学科建设大多处于探索阶段,虽然可能存在初步的学科体系,但在学科发展的基本问题上还存在严重不足,缺乏明确定位和目标,没有完整的理论体系,临床实践中没有中医护理特色;缺乏中医护理规范和标准,中医护理研究缺乏,没有继承与创新,水平低下;中医医院护理学科建设困难重重,学科的落后也阻碍医院的建设与发展。

2.1中医医院护理学科定位不清,缺乏独立完整的理论体系

由于历史发展的原因,一方面,中医医院护理学一直沿用西医护理学体系的理论与技术;另一方面,中医护理学与中医学有着共同的学术渊源与发展历程,传统中医医疗存在医护不分现象,学科界限模糊。大多数中医医院护理学科建设尚未开展,护理学没有明显的特色,导致学科缺乏创新与发展,内涵外延界定不清晰,没有明确研究方向,不能形成完整和独立的学科理论体系。

2.2临床护理实践缺乏中医护理特色、自身规范和标准

在现代护理实践中,中医医院护理学科一直借鉴现代护理学的发展模式,其中少有介入中医护理理论和技术,逐步独立。但现代医学和护理学的高度发展,使得中医医院缺乏具有中医特色的医疗和护理问题凸显。单纯采用中医护理理论和技术的科室甚少。临床实践中,护理学继承和挖掘中医护理技术不够,中医特色护理方法多以现代护理体系、方法和技术为主,导致中医医院护理人员缺乏专业自信,中医特色的护理技术不能得到继承和发扬。因而,中医医院护理学科建设应该走中西医结合发展道路,一方面,注重临床护理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保持中医护理自身特色,充分发挥中医护理优势,解决现代护理学与中医护理学协调共存问题,形成中医医院护理学科的特色。目前中医医院护理实践中,中医护理的治疗手段和护理方法还很不明确,中医护理技术应用大多表现出随意性,缺乏中医理论的指导和规范的护理操作程序、护理常规,简单的护理路径不能在临床推行,护理研究也多数是借鉴现代研究方法研究出的规范化过程,未能体现中医护理特色,并对护理效果缺乏较科学的效果评价及标准,导致中医护理技术在低水平中恶性循环。因此,中医医院护理学科必须在平台建设期准确定位,突出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护特色,合理借鉴现代护理学评估、诊断、计划、实施、评价的科学护理程序和标准,建立中医医院护理的标准工作模式。

2.3中医医院护理研究发展滞后,科研力量薄弱,科研水平低下

中医护理科研与现代护理科研水平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中医护理人员多数学历层次较低,缺乏学科带头人,科研力量薄弱,没有较强的科研骨干队伍,科研水平低下,多为低水平重复;不能参加各级、各类科研项目和学术交流,科研经费少,争取到中医医院政策上的重视和学科建设经费的支持很难,从而严重制约了中医护理研究的开展及专业水平、学术水平的提高。

3重视护理学科建设,提升中医医院整体水平

针对目前中医医院护理学科存在的问题,首先要立足于学习国内外现代护理学的发展经验和思路,结合中医医院的优势与特色,从护理学科自身的特点出发,确定中医医院护理学科建设和发展策略,搭建护理学科平台,从条件建设、人才梯队、科学研究、组织管理等方面积极开展学科建设工作,为打造中医医院“品牌效果”夯实基础。

3.1注重顶层设计,准确定位,做好发展规划

顶层设计要充分梳理和凝练学科发展方向,编制可行的建设规划。界定内涵与外延,围绕护理学科主要研究领域,对相关学科理论体系进行完善与创新发展的理论研究和新技术的运用;要根据中医医院发展特色,结合护理学科自身特点,准确定位。一是加强学术交流,重视对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和以临床疗效为核心的中医药学术水平提高的意义与作用。二是开展文献的整理与研究,为学术定位提供支撑。现代护理学是相对于临床其它学科而独立的、有相对完整的学科体系的科学,其独立的研究内容和成熟的研究方法和临床技术、教育体系也基本完整,而目前中医医院的护理学科建设仍处于初期,学科没有平台,应尽快梳理中医医院护理学科自身存在问题,明确发展定位、发展方向和目标,尽快解决自身发展的基本问题。

3.2突出建设重点,发挥自身特色,构建合理体系

在明确学科定位的基础上,对学科理论、方法、技术深入研究和准确把握,从而形成明确而稳定的研究方向,并以该研究方向为重点,借鉴现代护理学的研究思路,突出中医护理特色,充实和创新中医护理学科的内涵,逐步构筑完整的学科体系,提高中医护理学科在我国医疗保健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在不断探索创新中医医院运行模式和管理机制的过程中,在护理学科平台上分层次、分类别加强建设,争取政策、资金、人力的倾斜支持,推动学科进一步发展,以充分发挥学科的辐射带动作用,增强中医院的核心竞争实力。

3.3树立科研意识,加强学术交流,整体提升科研能力和水平

由于中国历史发展原因,护理人员的培养大多数还处于较低水平,成为护理学科发展的阻碍,整体素质、科研意识、思路和能力的提升空间很大,护理学科建设需要科学研究支撑,要坚持不断培养科学研究意识和思维,掌握科研技巧,提高临床科研能力。同时,中医护理学科要创新、提升,除了基于传统中医药理论和实践,还必须加强对外学术交流与合作,借鉴和研究先进经验,了解和跟踪国内外护理学科发展的新观点,新方法,及时调整学科理论和体系结构,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以中医护理为主、中西医结合的护理学科。通过科学研究提高人才梯队素质和学术水平,创新护理技术,形成护理学科特色和优势,是促进护理学科建设的必要途径。

3.4加强护理骨干培养,加快人才梯队建设,打造稳定和优秀的团队

人才是学科建设的主体,是打造优秀人才团队的前提和保证。实现人才核心内容的优化,要从人才的培养和使用两方面着手,中医医院护理管理部门与各院校联合进行教材、教学内容的更新与规范、方法与手段的更新等,以培养更好的实用型的护理学科人才,并以学科带头人的培养为关键,学科骨干培养为重点,逐步形成结构合理的学科队伍,这将是医院、学科建设和发展的主力,也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3.5加强护理学科条件建设,建立完整管理体系

医学模式的转变,使得护理学科更要注重服务对象的整体性及预防疾病和促进健康的措施。护理学现代科技的进步不断推动着医学和护理学的发展,大量先进科技和仪器的使用,提高了诊断、治疗和护理技术;计算机及网络的应用帮助护士查阅资料、统计分析、沟通信息、及远程教育。因此,高度重视学科建设工作,建立健全人才培养和激励制度,积极创造学科建设的有利环境,使学科骨干自觉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主动参与或服务于本学科建设,以不断增加学科建设活力。

4结语

第6篇:全科医学的学科特点范文

当前,军事医学在强军目标牵引下面临深刻转型,军事医学信息资源必须紧密围绕军事医学信息需求的变化而进行相应优化。本章主要研究军事医学信息资源建设的现状,分析军事医学信息资源建设存在的问题,探讨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的逻辑需求,为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的目标制定奠定理论基础。

一、军事医学信息资源建设的现状

1 国外军事医学信息资源建设现状

国外军事医学特色资源建设由军事医学科研机构、军事医学院校、军队医院的附属图书馆承担。美国军事图书机构分为美国防部图书馆、美各军种学院图书馆、美陆军图书馆、美海军图书馆、美空军图书馆、美海军陆战队图书馆和美海岸警卫队图书馆7类,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主要由世界上最大的生物医学图书馆一一国立医学图书馆(National Library of Medicine,  NLM)保障,NLM的前身为陆军医学图书馆(Army Medical Library陆海空军、军事医学院校和军事医学研究所自建图书馆,提供其他特殊信息需求的资源保障,如Darnall ArmyMedical Center,   Walter Reed National Military Medical Center,  Walter Reed ArmyMedical Center, Brook Army Medical Center, Madigan Army Medical Center等军队医学研究机构均设立图书馆,提供本机构所需特色资源。

2 国内军事医学信息资源建设现状

我军军事医学信息资源建设的建设主体为解放军医学图书馆、第二军医大学图书馆、第三军医大学图书馆、第四军医大学图书馆,2015年4家图书馆共订购外文期刊9480种;解放军医学图书馆是全军最大的医学图书馆,订购了中外文数据库70余种以及TDA, TI等情报研究辅助工具,馆藏重点为生物医学资源和军事医学特色资源,2015年订购外文期刊7057种,馆藏资源占全军军事医学主体馆藏的74070,是唯一一家面向全军卫生系统提供医学信息资源保障服务的图书馆。

大型军事医学院校、军队医院、军事科研机构自建了部分本单位重点学科的特色馆藏,如第二军医大学的特色馆藏为航海医学、放射医学、热带医学、军事药学等资源,第三军医大学图书馆的特色馆藏为战创伤、高原医学、核医学等资源,第四军医大学图书馆的特色馆藏为航空航天医学、口腔医学等资源;海军医学研究所图书馆的特色馆藏为潜水医学与装具、高气压医学、舰艇卫生、潜艇医学等资源;航空医学研究所图书馆的特色馆藏为航空生理学、航空航天生物动力学、航空心理学、航空卫勤装备等资源;防化研究院图书馆的特色馆藏为简氏防护年鉴、贝尔斯登有机化学手册、化学文摘等防化资源;军队医院的特色馆藏为临床信息资源。

由国内外军事医学信息资源建设现状对比可知,国外军事强国的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主要依托地方医学图书馆提供保障,部分特色资源依靠军队系统图书馆自建;我军军事医学信息资源建设主体为解放军医学图书馆和3所军医院校,部分特色资源依靠军事医学研究所和军队医院自建。

二、军事医学信息资源建设存在的问题

军事医学信息资源的优化主要是进一步优化军事医学馆藏的质量、结构,进一步突出军事医学的特色资源,实现采购经费信息保障效益的最大化,为军事医学的发展提供更强有力的信息支撑。军事医学信息资源建设存在以下问题(见图2)。

图2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存在的问题

1 采购经费严重不足

经费来源单一,无年度固定涨幅机制。军事医学信息资源建设的经费来源渠道单一,完全依赖军队拨款;解放军医学图书馆不是NSTL(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成员馆,无法获得国家科委的经费支持以及CALIS(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对高校图书馆集团采购数据库的补贴。外文期刊数据库每年都有固定涨幅(C5070-10070 ),很多图书馆(如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都有持续稳定的经费增长比例,但军事医学信息资源无采购经费涨幅保障机制。数据库销售商将解放军医学图书馆作为政府机构进行数据库定价(部分数据库商允许享受高校优惠价格),数据库定价比对高校图书馆的高出很多。采购经费的严重不足,造成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保障上供需之间的矛盾加深,成为制约军事医学信息保障能力提升的掣肘。

经费承担方式单一。采购经费的承担方式直接影响到军事医学信息资源的经费分配方式,进而影响到采购经费经济效益的发挥。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的采购经费采用系统内部共建共享、集团补贴方式,对不同需求强度的信息资源采用不同的经费承担方式,专指性高、需求强烈的信息资源的采购费用由特定研究所全额付费。军事医学信息资源采购经费均依赖于自身馆藏采购经费,未采用多样化的经费承担方式,信息资源采购经费与信息资源需求的矛盾更加突出。

2 用户信息需求满足度有待提高

解放军医学图书馆的重点服务对象是军事医学科学院和解放军总医院(以下简称“两院”)的科研人员。根据对两院用户Web of Science数据库2011年一2013年的引文分析,解放军医学图书馆对军事医学科学院用户的引文保障率都在80 070以上,解放军总医院的科研涉及很多临床医学内容,受采购经费所限,解放军医学图书馆采购的临床医学资源相对较少,因而对两院用户引文的平均保障率为70%左右,离理想的用户需求保障率还有一定差距。

解放军医学图书馆新型资源类型的馆藏包括Primal Pictures影像数据库、BMJ Best Practice循证医学数据库、Springer Protocols数据库、Wiley实验室指南、Clinical Pharmacology临床药理学数据库等,但对科研人员关注的科技战略规划资源、研究领域最新动态、综合科技数据与试验方法、网络开放信息与网络开放信息等新型资源类型还需逐步搜集和整合。

3 特色资源有待进一步突出

军事医学支撑学科的馆藏与世界一流强馆存在差距。军事医学与生物医学、化学、毒理学、药理学等学科交融性强,美国国家医学图书馆是世界最大的生物医学图书馆,收藏了较为全面的军事医学支撑学科的资源,还建设了科研成果、科学数据、健康信息、标准化电子健康档案数据库[[3];开发了MEDLINE(国际权威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HSDB, TOXLINE, ChemIDPlus(化学毒理学特色数据库),MeSH(使用最为广泛的受控医学叙词表)等数量众多的特色资源。解放军医学图书馆的文献数据库数量有70余种,生物医学资源建设全面收集了

中文生物医学资源,订购了诸多外文生物医学特色数据库,包括SciFinder, ACS ,RSC、ASM、NEJM、Informa Healthcare、Primal Pictures 3D、 CELL PRESS、NatureA-J, Ebrary等),但军事医学支撑学科资源的数量和种类与美国国家医学图书馆等世界一流生物医学馆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军事医学特色资源建设需进一步加强。解放军医学图书馆的军事医学特色资源覆盖了期刊、图书、学位论文和报告等多种类型,收藏了140种军事医学特色期刊(45)种外文军事医学期刊、95种中文军事医学特色期刊)、173种军事医学密切相关期刊(放射类期刊59种、传染类期刊37种、毒理类期刊21种、军事类期刊58种),《简式核化生反应手册》、《化学战生物战医学指南》等百余种军事医学外文图书,军事科学院出版社、国防大学出版社、解放军出版社等人民军医出版社、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等军队卫生出版社发行的中文图书,军事医学科研机构及学院的博硕士学位论文,美国政府四大报告。军事医学的学科交叉性强,对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生物学、生物医学工程等众多学科知识的依赖性强;我国军事医学的学科划分沿袭前苏联的学科体系划分,与欧美以任务体系进行的学科划分差异性大,军事医学特色资源搜集困难。过20多年的资源建设,解放军医学图书收藏了众多的军事医学特色资源,因军事医学资源的战略保藏价值,还需进一步加强军事医学特色资源的搜集。

4 信息资源的组织和揭示有待深化

解放军医学图书馆引进了资源整合和发现系统“卓越”学术搜索平台、summon平台,实现了对馆藏数字资源的一站式检索和知识的深度挖掘;建立了“军事医学科学院机构知识库”,自主研发了全军卫生训练教材库、生物安全信息分析服务平台等9个专题信息平台;开发了中文生物医学期刊/会议文献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期刊引文数据库、引文在线集成检索整合系统;建立了认知科学、药学、生物安全、环境医学、信息素养教育、新媒体培训6个学科专题信息平台。

军事医学科学院是解放军医学图书馆的重点服务对象,其重点一级学科包括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药学、兽医学、核科学与技术生物医学工程、生物学;拥有生物芯片实验室、分子遗传学实验室、蛋白质药物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蛋白质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新武器效应与防护实验室、军事毒理学实验室、实验血液学实验室、新药评价实验室、病原微生物生物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等众多重点实验室。解放军医学图书馆对军事医学科学院的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研究所需的信息资源以及军事医学战略规划所需信息资源的组织和揭示有待进一步加强。

5 信息资源优化管理有待加强

我军军事医学信息资源建设未制定规范的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流程,对信息技术、馆藏空间、学科发展趋势等资源优化的影响因素的综合考虑还有待进一步的系统化;未对资源优化效果进行定期评估,并将评估结果作为新一轮资源优化的参考;对军事医学信息特色资源利用情况的评估还不够全面,未建立基于量化分析的从资源评估到资源优化效果评估的全流程管理,缺乏馆藏停订、新资源遴选的辅助决策手段。

三、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的措施

1 用户调研

面向军事医学科学院100多个研究室,特别是重点实验室和一线专家,开展了下室咨询和调研服务,了解军事医学专家及科研人员对军事医学信息资源的需求;通过整理馆藏、现场座谈、填写资源使用调查问卷等方式,收集用户对于馆藏资源的评价意见以及推荐的优质新资源,作为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的参考,制定军事医学学科资源建设规划。

2 共建共享

每年整理制作解放军医学图书馆期刊联合目录,将其与中国高等院校医药图书馆协会编制的《全国高等院校医药图书馆预订年度外文期刊联合目录》、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编制的联合目录系统、CALIS编制的《西文期刊目次数据库》等进行比对,大力开展文献传递服务,积极参与重点生物医学文献保障体系建设,将其他图书馆的医学资源作为军事医学信息资源的有效补充;每年通过收集第二军医大学、第三军医大学、第四军医大学的馆藏数据,制作《全军医学信息资源联合目录》并进行相应分析,协调全军生物医学外文期刊订购,削减重复订购的外文期刊,推进军事医学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共享。

3 资源评价

定期汇总订购数据库的下载量、单刊下载成本、篇均下载成本,馆藏期刊的用户引证频次等数据,分析馆藏资源的使用情况,根据馆藏资源的评价结果进行馆藏资源调整。将馆藏期刊与PubMed收录期刊、JCRB_5个生物医学相关学科期刊进行对比,分析高质量生物医学期刊的入藏情况,对生物医学信息资源优化情况进行量化评价。

4 出版信息调研

关注图书进出口公司提供的图书目录、数据库商的推荐资源、亚马逊等网上书店的信息资源,挖掘与军事医学密切相关的学科资源,进行军事医学信息资源的优化和补充。关注军事医学相关书评(中国医学科学院图书馆编制的《国外医学新书评介》)推荐的知名医学和科学出版公司的高质量医学资源,遴选军事医学密切相关资源,作为军事医学信息资源的优化参考。

第7篇:全科医学的学科特点范文

滨州医学院是山东省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前身是始建于1946年的原国立山东大学医学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2021滨州医学院高考录取通知书查询入口_滨州医学院高考取通知书查询,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2021滨州医学院高考录取通知书查询入口院校名称:滨州医学院

院校网址:滨州医学院bzmc.edu.cn/

滨州医学院学校简介办学规模学校有全日制在校生16662人,其中本科生15382人、硕士研究生1140人,面向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有留学生140人。现设有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基础医学院、特殊教育学院、口腔医学院、护理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药学院(葡萄酒学院)、中西医结合学院、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院、外国语与国际交流学院、康复医学院、老年医学院、医学影像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等16个院(系)。

人才培养学校始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秉承“仁心、妙术”的校训精神,弘扬“团结、严谨、求实、创新”的校风,践行“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严谨治学、敬业奉献”教风和“崇尚科学、追求真理、勤奋学习、诚实守信”的学风,独立办学40多年来,为社会培养了13.7万名各类医学及医学相关人才,学生培养质量得到了用人单位的充分肯定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打造了“作风朴实、基础扎实、工作踏实”的毕业生品牌。2006年,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成绩;2013年,在山东省高校中率先以“6年完全认证”的优异成绩通过教育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于2020年获批认证期延长至10年;2016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2020年,山东省教育厅与烟台市政府签署共建滨州医学院合作备忘录;2021年,山东省教育厅与滨州市政府签署共建滨州医学院合作备忘录。学校现为国家临床医学、中医学专业水平测试单位,教育部“本科教学工程”地方高校第一批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单位,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5+3”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单位,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高校;为部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万名护理人才培训基地、临床药师培训基地、全科医师培养基地。

特殊教育1985年,学校创办了我国第一个专门招收残疾人青年的大学本科专业(医学二系),开创了我国残疾人高等教育的先河。2012年招收视障学生,2018年招收听障学生,填补了全国医学院校开展本科层次视障生、听障生教育的空白。建成“部级特殊教育示范园区”,致力于打造集教学、科研、康复服务于一体的残疾人教育和康复教育高端平台。30多年来,探索形成了“残健融合、教康结合、学用合一”的残疾人人才培养“滨州医学院模式”,为社会培养了1134名残疾人医学人才,为促进国家进步文明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学校现为国家残疾人高等教育基地、盲人医疗按摩规范化实训基地、康复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

学科专业设有临床医学、口腔医学、预防医学、护理学、儿科学、中医学、医学影像学、医学检验、药学、应用心理学、眼视光学、康复治疗学、特殊教育、听力与言语康复学、生物制药、假肢矫形工程、中药学、康复物理治疗等34个本科专业。其中,部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个,国家特色专业4个,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立项建设专业群4个、一流专业建设点20个;是山东省博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拥有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6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5个;有省部级重点学科8个,其中,临床医学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入选“山东省一流学科”、山东省高校“高水平学科”建设名单,获批为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专业对接产业项目;护理学进入“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前25%。有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1个,山东省工程实验室1个、技术创新中心(筹)2个、人文社科基地1个、山东省协同创新中心4个、厅局级科研平台22个,直属附属医院有省级临床重点专科23个。有部级一流课程2门,山东省一流本科课程15门、精品课程(双语教学示范课程)32门,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

科学研究近5年,承担科研课题140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02项(含重点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2项,省部级课题300项;获得省部级科研成果奖励9项;出版著作114部、教材558部;发表完全知识产权SCI、CSSCI、卓越期刊等收录论文900余篇;获专利169项,其中发明专利100项。承担省级教学改革项目31项,获省级教学成果奖18项,其中一等奖2项;获省级优秀教材奖4项。主办《中国医院统计》和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滨州医学院学报》,均向国内外公开发行。

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医护员工6730人(含2所直属附属医院),其中专任教师1173人;教授(含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286人,副教授(含具有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882人;博士564人;有部级海外高层次引才工程专家2人,“长江学者”讲座教授1人,全国模范、优秀教师7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4人,享受国务院特贴专家9人;“泰山学者”特聘教授18人,“泰山学者”青年专家10人,泰山产业领军人才4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8人、卫生系统杰出学科带头人(泰山医学家)和青年重点科技人才3人、高校重点学科(实验室)首席专家2人,省级教学名师8人、优秀教师(研究生指导教师)8人;全国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省级教学团队5个,省级科研创新团队1个。

学生疫情开学后注意事项一:佩戴口罩。从出家门到进学校要全程佩戴,不要中途摘下口罩。推荐步行、骑车或乘私家车上下学。

二:注意手部卫生。新冠病毒的重要传染途径就是接触传播,特别是可能携带病毒的手部不要接触眼睛、嘴巴、鼻子,可以考虑上下学途中佩戴手套,到校后要立即洗手。洗手过程中使用含酒精的手部消毒剂、流动水或洗手液都可以。可以随身携带医用免洗手消毒液,随时随地都可清洁手部,杀灭手部病菌,而且15秒速干,方便快捷更适合孩子使用。

三:做好教室的有效开窗通风,一天3-4次,每次20-30分钟。体育课等不在教室上课的时间需将教室窗户全部打开。

四:午餐时要分散就餐,注意饭前饭后洗手,不要聚众说话,避免病毒传播。

五:适当参加体育锻炼,增强身体免疫力,还可以适当补充肠道益生菌,增加肠道有益菌数量,提高身体免疫。根据天气情况及时增减衣物,避免受凉。

六:每天做好班级卫生及消毒工作,湿式扫除,清除病毒可能藏身的卫生死角。

第8篇:全科医学的学科特点范文

重点学科优势地位的确立,常常需要几代人积累,而优势地位的丧失,只在瞬息之间。丝毫的懈怠往往意味着机遇的丧失,意味着差距的拉大或被后来者超越。因此,重点学科建设,要常存“危机”意识,保持如履薄冰的警醒。现就中医内科学学科的建设进行一些探索。

1明确建设目标

中医内科学是临床其他各科的基础,在中医专业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位置,是必须学好的一门临床主课。中医内科学学科在中医院中是最能体现中医特色和优势,是最具中医原创思维和潜力的学科。

学科建设按照创新与继承、创新与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创新与遵循中医药自身发展规律紧密结合的建设思路,建成能够按照中医药规律开展高水平研究的科研基地;培育一批科技领军人物和相对稳定的高水平中医药研究的专门人才;取得一批对中医药学术和技术发展有影响的重大成果,初步构建符合中医药科学研究特点的微观科研机制和模式。使学科具有国内一流的中医临床科研人才队伍、一流的科研条件与环境、一流的中医药重点学科群、一流的中医专科(专病),中医临床与科研、教学有机结合,在中医药继承和创新方面发挥龙头作用的新型的现代化的重点学科。以先进的教学理念为指导,以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与临床操作能力为目的,将教育信息化的特点引进学科建设,改革教学模式,带动教学现代化,医、教、研并重,使本学科成为具有一流的教学队伍、一流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一流的教材和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精品学科。使本学科在中医内科糖尿病、风湿病、呼吸病的综合学术和技术、教学水平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2稳定研究方向

学科发展方向体现了核心理论、前沿领域、尖端技术的发展趋势。一个重点学科的发展方向应当是长期稳定的。因此,一个学科的发展方向将对本学科未来的发展水平起关键性引导作用。高起点、高水平的学科发展方向是保证学科先进性、保持学科生命活力的重要前提。

根据学科方向的实用性原则、先进性原则、稳定性原则、预见性原则,中医内科学学科在长期工作的基础上确定了8个稳定持续的研究方向:中医药防治内分泌系统疾病、中医药防治免疫性疾病、中医药防治呼吸系统疾病、中医药防治老年病、中医药防治心血管病、中医药防治神经系统疾病、中医药防治感染病、中医药防治消化病。在各个研究方向上,又界定了突破口。如风湿病方向上在继承总结新安医家治疗痹病的基础上,以类风湿性关节炎为突破口;呼吸病方向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为突破口;内分泌病方向,以糖尿病为突破口。

3选好学科带头人优化学科团队

学科带头人是一个重点学科能否持续、稳定发展的关键。学科带头人学术水平的高低,科研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学科建设和优势的形成。在学科建设中,他既能将学术骨干凝聚起来,同时又能将自己的能量辐射到四周,发挥更大的带动效应。因此,要选择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的学科带头人。医院对中医内科学科带头人定期进行考察,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第一,能够把握现代科学发展趋势,创造性地提出本学科前沿领域的课题和科研思路,把握本学科发展方向。第二,能够多渠道筹措学科建设经费,充分利用自身的学术影响吸引社会各方财力,保证本学科发展潜力。第三,能够对外实现交流合作,对内营造良好学术环境,提高学科内部凝聚力,增强学科发展活力[1]。

按照汇聚人才、培育团队、成就大师的学科队伍建设方针,引进、培养、聘用并举,在学科建设上一贯坚持以人才为本,将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的团队建设作为重点学科建设的首要任务,发挥了人才优势,凝聚了学科力量。

在学科内部定期进行学术研讨,培养学科人才,形成了各级学术研讨会研讨制度。每年举行一次中医内科学术骨干学术研讨会、中医内科研究生学术研讨会、中医内科本科生学术研讨会。提高了学术气氛,加强了学术氛围,培养了学科人才,锻炼了师资队伍。

近年来,学科加大力度引进高学历、高水平的学术骨干,同时注意自我培养学术骨干,使他们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提高各种能力,建立了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以学术骨干和学术骨干培养对象为后备力量的三级骨干学科梯队,增强了学科团队的可持续发展。

4健全运行机制

在加强重点学科建设的指导思想下,成立了由学院院长、附属医院院长、学术带头人、学科带头人、学科带头人助理、学科建设相关职能部门人员组成的重点学科建设领导小组,全面指导制订重点学科的建设规划、整体发展目标和学术发展目标,制定各项制度和措施,强化落实,以确保阶段目标与预期成果得以实现。

为加强专家委员会对学科建设的指导作用,学院成立了重点学科建设专家指导委员会,根据重点学科建设相关文件精神与要求,负责对重点学科建设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检查、评估并提出指导性意见;参与重点学科建设的阶段检查、阶段评估等工作,学院教务处和医院科研科作为重点学科建设的日常管理职能部门,负责日常建设的管理与服务工作,并进行具体指导。开展重点学科的学科带头人,在学术带头人指导下全面负责制订本学科建设规划、学术发展总目标和阶段任务,落实教学、科研、医疗及人才培养等各项具体工作,并及时根据预期成果、实施方案、经费管理做好工作总结。

重点学科建设工作以来,学校和医院均调整、充实了重点学科建设领导小组,先后制定了《安徽中医学院重点学科管理办法》、《安徽中医学院重点学科专项经费管理办法》、《安徽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重点学科、专科建设管理办法》、《安徽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重点学科专科经费管理办法》等管理制度。逐步建立起学校宏观层面管理、医院直接管理、学科微观管理的重点学科级层管理体系,以及教务处、人事处、财务处、科研处等和医院有关职能部门相互协调、相互配合的重点学科建设保障系统。

学科带头人对学科建设负有主要责任,学科带头人的责、权、利明确,有一定的人、物、财自主支配权。重点学科建设工作每年纳入医院、相关科室和部门的考核范围,纳入科主任的责任书内容。

学院和医院两级分管重点学科建设职能部门,建立了定期监督检查制,学院每年听取中医内科学科阶段建设工作汇报,研究和解决学科建设中存在的难点和疑点,为重点学科建设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和运行机制。学科内每年终进行一次全面小结,对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措施予以落实。医院把重点学科的工作进展,建设成效纳入年度工作总结,把加强重点学科建设纳入下一年度工作目标内容之一,按期考核,强化落实考评。

同时,为加强学术上的相互交流和优势互补,在学院和医院及各级主管部门的支持下,中医内科学科不断加强了与协作单位的联系与合作。在科研上密切协作,相互开放,在人员上相互培养,发挥了辐射和联系作用。

5注重科研创新

科学研究是学科发展的增长点,本学科在重点开展继承新安医学、华佗医学的基础上,重点开展中医内科的基础和临床研究。

近五年来,学科承担各级科研项目95项,其中973项目2项,“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十一五”第一批课题国家科技部支撑计划项目3项,“十一五”“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国家部委项目25项。科研经费总计为2367万。科研成果19项,获奖9项,获专利2项。出版专著42部,466篇,其中部级论文259篇。

中医内科风湿病学科继承总结新安医家治疗痹病的经验,密切结合中医临床实际和现代风湿免疫病的科学研究成果,在国内率先提出了类风湿关节炎从脾论治的观点,并进行了一系列的理论、临床及实验研究。在脾气虚证本质研究方面,在国内率先提出脾虚致衰老学说,认为老年脾气虚证的发展过程是渐进性的,是运化功能失常,引起生化乏源而致气血不足的动态变化过程,脾虚证发展至后期可致蛋白质代谢、心功能及免疫功能低下。

呼吸内科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建设单位,开展肺气虚证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中医药防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哮喘、肺癌的研究,并结合肺系疾病的特点,提出了文献整理与数据库建设理论、肺气虚证的四级分度标准、慢阻肺的虚瘀理论、伏燥论、证候研究的层次论和阶段论及肺系常见病的诊疗规范,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被同行及患者认同。

老年病科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建设单位、中华中医药学会延缓衰老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是全国中药临床研究基地。该科学术带头人、著名中医老年病学专家、部级名老中医韩明向教授是中华中医药学会延缓衰老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在中医药防治老年病及中医药延缓衰老的临床和基础研究方面都具有独特的创新性见解。特别是中医新安医药治疗老年冠心病、老年高血压病、老年痴呆等方面形成了新的理论学说。在国内率先提出“虚—瘀—衰老”的中医衰老模式,研制出具有“益气养阴活血”功效的纯中药制剂———寿星宝,丰富和发展了中医衰老学术理论和临床技术。

6结语

第9篇:全科医学的学科特点范文

 

医学模拟教学(Simulation based medical education,SBME)是利用模拟技术,通过标准化患者、临床操作模型、典型病例诊治情景模仿的有机结合,创造出高仿真模拟患者和模拟临床场景,代替真实患者进行临床教学和实践的教学方法[1]。由于其具有很高的可重复性、训练内容真实性和规范性、成本低耗性等优点,在帮助医学生掌握基本操作规范等方面具有其独特优势,并且能够弥补缺少教学病种、缺少诊疗操作例数等诸多不足,提高医学生的临床操作能力和综合处理能力[2,3],目前已经在临床教学过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中以模拟人为主的教学模式更是受到了医学教育界的广泛认可,第一款具有"生理驱动功能"的模拟人HPS((Humanpatientsimulator),诞生于上世纪90年代[4],正式拉开了医学模拟技术高速发展的序幕。本文对以模拟人为主的模拟教学在全科医学专业研究生教学中的应用做一综述。

 

1医学模拟教学的概念

 

医学模拟教学由最初的粘土和石头制作的简单模型发展到现代高科技模拟人,特别是计算机技术在模拟人中的应用,为模拟教学带来了革命性的进步。目前医学模拟教学的形式多样,有仿真模拟人、局部技能训练模型、计算机交互模拟系统、虚拟训练系统、模拟病房、模拟手术式等[5]。全科医学自引入我国大陆的时间仅仅20余年,全科医学教育也处于发展阶段,缺乏系统性、完善的教育体系[6]。关于全科医学教育的探索在持续进行着,其中就包括在全科医学教育中应用模拟人教学的探索[7,8]。

 

2医学模拟教学的优点

 

2.1可及性、可重复性由于医学生扩招,使得临床教学资源相对紧缺,加之一些疾病发病率低,无法满足教学需要,同时由于患者维权意识的增强、医学伦理学的发展,不允许医学生在患者身上进行风险性的有创操作。而模拟教学可以为医学生提供各种临床表现和操作背景,包括一些不典型病例、罕见疾病、危急情况甚至危象,有助于全面提高医学生的临床操作能力和综合处理能力。

 

2.2安全性医疗操作都具有一定的风险性,而医学生未熟悉并熟练掌握的技能直接在病患身上进行操作将增加临床风险。医学伦理学要求提高医生或医学生技术水平不能以经验不足伤害患者为代价[9]。模拟教学避免直接作用于患者,可以不受时间及空间的限制,没有压力地进行练习,避免增加临床风险,符合伦理学要求。

 

2.3多维性医学模拟教学的手段多样,可以培养医学生临床操作能力、临床思维能力、人文关怀及沟通能力等多方面的能力[5]。徐学虎等发现,医学模拟组学员的徒手心肺复苏、胸腹腔穿刺、呼吸机使用3项成绩优于传统授课组学员。全科医学属于医学二级学科,临床思维也有着和其他学科不同的特点。李菲卡等[10]运用DxR Clinician软件来评估全科住院医师的诊断表现、临床思维、病例处置等能力,在全科医学领域应用模拟教学做了很好的探索。

 

2.4团队合作临床上,治疗时特别是在急救时,通常需要多人协作,而不是一个人单独完成。模拟教学的培训方式,参与的学生各司其职,有利于培养团队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11]。

 

3全科医学教学领域应用模拟人教学的意义

 

全科医学是面向个人、社区和家庭,整合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以及人文社会学科相关内容为一体的综合性临床二级学科,在研究生培养上与专科研究生有很多不同。①专科研究生的培训内容主要是专科知识和技能,只需要在二级学科内部进行轮转,而全科医学专业研究生要参加包括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等主要临床科室的诊疗工作,临床实践的总计培训时间为27个月。在短暂的时间内学习各个临床专科的知识和临床技能,必然给全科专业研究生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②二者教学重点不同,由于全科医学服务的特殊性和分级诊疗对于不同级别医院职能的定位,全科专业研究生在临床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进一步提高的同时,应着重强调常见病、多发病、疑难危重病例的基本知识,不应过分强调或学习专科基本技术如气管镜、胃镜等,同时也不应过多学习危重急症的处理[12]。③目前三甲医院住院患者以急危重症和疑难病例为主,而全科医生在社区的工作主要以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为主,导致在主要在三甲医院学习和轮转的全科专业研究生必然面临着培训内容与以后工作重点不同的问题。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我们应用模拟人教学手段进行了相关探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是卫计委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是首都医科大学全科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培养点,得到卫计委资助并购置了先进的全科医学教学设备,包括全科医师培训中心服务器、全科医师临床思维训练系统、内科技能训练Step-By-Step指导系统、开放式诊断学教学系统、临床心电图诊断及考核系统、智能化医学综合模型系统、QCPR复苏安妮、全功能诊疗穿刺术模拟病人等模拟教学设备,可以实现系统查体、物理诊断、检查及检验结果判读、诊断及鉴别诊断、病人宣教、各种临床操作等诸多能力的训练。如全科医师培训中心服务器是全科医师临床思维训练软件专用服务器,既可以作为全科医师训练信息记录服务器,也是全科医师技能训练Step-By-Step指导系统中心服务器。心电图诊断系统、内科技能训练以及CPR复苏安妮等在研究生教学环节的引入,很好的解决了临床病例不足、操作机会少的问题,使研究生能够得到充分的操作实践机会,教师能够在模拟状态下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并对教学效果进行实时评定。

 

4未来发展方向

 

从我们的实践中也暴露了模拟人教学的一些问题:①病例数不足:模拟教学可给学生提供现有的病例,但目前成形的病例远不能满足临床教学的需求,需要编辑更多的本土化的新病例;②重视不足:模拟人教学成本高、投入大、周期长,需要专业的设备及教师,进行教学理念、流程以及整个系统的更新,加大投入,充分调动老师和学生的积极性;③必须与临床实践相结合,作为临床训练的重要补充而存在,避免长期应用模拟教学导致的学生爱伤观念淡化,以追求速度和标准为目标,养成简单的思维模式。医学模拟中心的建立仅仅是搭建了一个高水平的临床技能培训平台,建立新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才是进行模拟教学改革的核心。

 

综上所述,应用模拟人进行的医学模拟教学是当今医学教育中的重要手段,已经在急诊、麻醉等专业进行探索和应用,在全科医学研究生教学方面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应进一步对模拟人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等进行研究和探索,让模拟人教学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