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涉外法务就业前景范文

涉外法务就业前景精选(九篇)

涉外法务就业前景

第1篇:涉外法务就业前景范文

关键词:全球化;涉外会计人才;社会需求;培养措施

中图分类号:17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6)02-0085-02

一、引言

当前是一个全球经济化时代,高校涉外会计人才的教育培养工作要与时俱进,跟上时展的脚步。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环境下,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联系越来越密切,各国之间的来往贸易日益频繁,外资企业纷纷入驻我国的经济市场。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在2013年我国正式在上海建立了自由贸易实验区,进一步加强了我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交流,促进国民经济稳定持续的不断发展。正是由于经济贸易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于实用型涉外会计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强烈,涉外会计人员面临着很好的工作机遇和挑战。高校必须充分掌握了解到社会企业对于涉外会计人才的各项需求,有针对性的采取培养措施,源源不断为社会输入高素质的实用型涉外会计人才。

二、全球化背景下涉外会计人员的需求分析

(一)涉外类会计人才的基本要求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企业的不断创新改革,对于涉外类会计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其中当前涉外类会计人才的基本要求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

1.涉外类会计人员的学历要求。根据市场的调研分析来看,大多数的企业要求涉外类会计人才学历要在专科及专科以上,只有极少部分的招聘单位会录用高中或者中专学历的涉外会计人员。根据这个结果可以了解到,招聘单位对于涉外会计人才的学历要求并不苛刻,其中要求本科以上学历的单位主要体现在大中型企业的招聘信息中。涉外会计作为一种以实践为主的工作,单位更加注重的是会计人才的实践能力和经验,而不是表面上的学历证明。

2.涉外类会计人员的专业背景。在对400家各类企业的招聘信息来看,存在242家企业要求涉外会计人才必须具备会计、财务等专业背景,35家企业能够接受非财会类专业背景,另外的123家企业对于涉外类会计人员的专业背景没有提出明确要求。与此同时,招聘企业当中,对于涉外会计人才的职称和资格证书也提出了相应的需求。其中存在221家企业提出了招聘人员必须具备会计从业资格证,35家要求招聘人员持有初级会计证书,45家要求持有中级会计证书,而对于注册会计师证书要求的企业仅仅存在11家,而且安排的岗位大多数是以财务主管为主的。在工作经验要求上,大多数企业对于求职者的工作经验在三年以上,存在少部分企业要求在10年左右时间。同时,对于求职者的外贸会计工作经验要求上,存在85%的企业要求求职者必须具备一定的外贸企业、进出口公司的财会工作经历,要了解掌握进出口的税务环节,具备国际结算、进出口结算的能力。

(二)涉外会计人才的综合素质及职业技能需求

涉外会计人才的综合素质主要体现在他们的职业道德上,主要包括了他们的工作态度、服务意识、职业操守、个人品信以及学习观念等。企业对于涉外会计人才的素质要求上,强调会计人员既要积极配合公司的运作管理,还要加强与公司其他部门工作人员的交流与合作,为高层领导提高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企业要通过定期组织涉外会计人员进职业道德教育,培养他们良好的综合素质,在工作上坚决履行责任和义务,不被利益所诱惑而私自篡改公司财务会计信息。对于涉外会计求职者的职业技能要求上,55%的企业要求求职者必须具备良好的运用能力,45%的企业要求求职者能掌握运用各种财务软件进行办公,35%企业要求求职者具备一定的沟通协调能力,能和其他部门同事进行友好的沟通交流。英语作为涉外会计人才重要的职业能力之一,被众多企业所看重,存在95家企业提出求职者必须通过英语四、六级,能读懂各种英语会计信息,将英语作为工作语言,有156家企业要求求职者必须熟练各种办公软件,包括office、Excel以及ppt等,110家企业需要求职者能熟练运用一种以上的财务软件。

三、当前涉外会计人才培养教育过程存在的问题

(一)办学成本与门槛过高

随着我国加入WTO,越来越多的外国企业选择入驻中国进行资本投资,我国众多公司也在国外进行挂牌上市。无论是外资企业,还是在国外上市的我国企业,对于涉外会计人才的需求都是较大的。然而当前,我国大部分重点高校都是通过中外合作办学的方式去不断培养涉外会计人才,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它通过与美国、英国等国家合作联合举办了会计师本科教育项目,有效建立起先进的教育课程体系,教师采用全英文的教材进行教学。但是这种教学模式和办学门槛让一些高校望尘莫及,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成本,聘任更多专业化的涉外会计教师,这种情况导致了高校教育无法最大化满足社会企业对于涉外会计人才的需求,影响了我国各类涉外会计人才培养任务和目标的实现。

(二)高校涉外会计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

在我国众多高校中,对于涉外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不够明确,通常认为会计人才的培养只是为了满足于社会各个事业单位、经济管理部门的日常财务会计工作,而不是走向国际化的会计岗位。会计专业学生在进入社会后,并不能马上就胜任会计岗位上的工作,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练,积累一定的会计实践工作经验,才能有效的适应工作。与此同时,高校在会计专业划分上过于明细,开设的审计、财务管理、电商会计以及会计电算化等专业并没有与会计专业存在太多的联系,导致涉外会计学生自身的会计理论知识和技术不过关,未能充分掌握丰富的经济知识,给涉外会计人才的培养带来了一定的阻碍。

(三)未能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双语教学

涉外会计人才除了要掌握丰富的会计理论知识和技能,还要具备良好的外语能力。因此,在涉外院校中通常都会设置双语教学课程,不断提高涉外会计学生的英语能力,能读懂外国的会计书籍和各项政策准则。然而,存在大部分高校教师未能充分的了解掌握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学生对于外国会计内容书籍的学习接受程度有所不同,教师只会盲目地向学生灌输各种外语会计理论知识,忽略了学生的实际学习状态,导致学生学习兴趣度不高,无法全身心地投入到双语教学当中,从而无法分辨出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不同之处。

(四)忽视经营管理和道德法规教学

在当前的高校教育中,存在大部分的高校过于注重学生会计核算知识的传授,提高学生的会计业务处理能力。所以,在高校培养涉外会计人才的培养过程中,设置安排的教学课程主要包括了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会计以及会计电算化等;高校未能充分认识到涉外会计人才职业道德的重要性,高校缺乏会计学概论的教学。与此同时,高校与社会企业的合作交流太少,学校无法有效开展社会企业财务管理以及经营预测等相关课程,学生无法积累一定的实践工作经验,阻碍了高校培养涉外会计人才的目标。

(五)高校涉外会计办学条件有限

由于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对于高校涉外会计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投入高校的教育资金有限,高校的教学资源受到了限制,无法有效引进先进的教学设备,建立一支专业化高素质的教师团队。当前,高校涉外会计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都存在一定的问题,教师的实践教学经验不足,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以教室为环境,以教学为中心”的模式,教师以自己为主体,一味的向学生灌输各种会计理论知识,学生学习过于被动,无法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主动性。高校由于办学成本有效,与社会企业合作实践活动偏少,导致学生的实践性不足,自身的会计水平只能体现在成绩单上,而不是社会实际会计岗位当中,这种教育已经无法满足当前全球化背景下的涉外会计人才需求。

四、高校培养涉外会计人才的改革措施

(一)根据社会需求,明确课程教学观念

高校在开展涉外会计教学之前,要充分了解掌握到社会对于此类人才的需求,教学课程要紧密的与社会需求联系在一起,积极改革现有涉外会计课程设置,创新教学思路,不再一味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学习地位。高校会计教师要高度关注和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除了要不断提高学生涉外会计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能力,还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综合素质。由于涉外会计要涉及到国际贸易,因此,教师要有效开展双语教学,提高学生的外语能力,以涉外会计课程为核心,加强学生实践活动的教学,能在将来进入社会后最快的适应岗位工作。

(二)合理设置教学课程

高校要建立起完善的涉外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不断优化学校的涉外会计教学课程结构,结合不同的教学方法,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传统教学课程作为高校培养涉外会计人才的重要基础,高校还是得有效开设英语、计算机应用、初级会计、中级会计、税务会计以及统计学等课程,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与此同时,高校要以涉外会计作为核心,结合社会企业涉外会计工作的需求,有针对性的开展涉外会计教学,既要让学生掌握扎实的传统会计理论知识基础,又要学习了解到涉外会计的特殊性。高校要加强与涉外企业、单位以及会计师事务所的合作交流,有效将这些单位建设成学生的社会实践基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实践技能。

(三)建立专业化、高素质的教师团队

在当前全球化背景下,国家要高度重视高校涉外会计人才培养的重要性,要不断加大高校人才培养的资金投入。高校在资金条件满足下,能引入先进的教学多媒体设备,丰富实用软件的教学。在教师团队建立上,能有效聘请专业化、高素质的涉外会计教师,他们具备了丰富会计理论实践知识,了解社会企业的发展动态,掌握社会对于涉外会计人才的需求,能给予学生正确的指导和帮助。同时这群教师,要具备良好的外语能力,能有效开展双语教学,合理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结合案例教学法,不断提高涉外会计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与此同时,高校可以邀请外资企业或者中外合作企业当中的重要财务领导进行主题讲座,作为高校的实践教师和客座教授,向学生们传授丰富的会计工作经验。

第2篇:涉外法务就业前景范文

关键词:警务英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交流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29-0144-02

语言学习应以交流为最终目的。涉外警务英语的教学,更应以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为最终目标。在教学中应结合涉外警察特殊的跨文化角色进行教学观念,重点,方式的转变,全面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中西文化差异与跨文化交际

(一)文化与中西文化差异

文化的概念很复杂,社会学家Goodenough对其的定义为“由人们为了使自己的活动方式被社会的其他成员所接受,所必须知晓和相信的一切组成。”(Goodenough,1957)。

“在不同的生态和自然环境下,不同民族创造了自己特有的文化,也被自己的文化所创造。”(贾玉新,1997)。中国和西方,由于处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下,产生了不同的生活习惯,不同的活动方式。人们通过交际确认和强化了这些规则和模式,因而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习得了不同的交际规范,也就是说习得了不同的群体文化。

(二)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交际,正因为文化差异,来自不同文化的人进行有效的,能够被彼此理解和认可的交际就显得尤为重要。能够很好地掌握对方的文化,进行跨文化交际的时候能够很好地理解和被理解,不产生误会甚至是冲突,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体现。在国际合作频繁,信息交换飞速的21世纪,跨文化交际能力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想要具有很好的跨文化交流能力,首先要求对目标文化的语言有很好的应用能力,另外还要掌握众多的文化层面知识,以及非言语的文化交流手段。就是说,除了能够在语法层面流利的表达,还需要深层的文化背景知识支撑话语的得体性。

二、跨文化交际的特殊主体――涉外警务人员

(一)涉外警务人员作为跨文化交际主体的特殊性和重要性

涉外警察,作为新兴的跨文化交际的主体,其特殊性在于:他们同来自于不同文化的人的交际不仅仅是为了交流,而是担负着服务与执法的双重任务。因此,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何避免因文化差异造成的执法困难和沟通失败,顺利履行职责,为不同文化的公民服务是其面对的主要问题,也是我国涉外警务应着力解决的问题。

(二)涉外警务人员作为跨文化交际主体的三种角色

涉外警务人员,作为跨文化交际主体,担负着三种不同的文化角色:其一,作为公众服务人员,能够流利顺畅的用目标语言进行交流,理解不同文化种族人群的需要,为其进行服务是涉外警务人员应尽的职责。其二,作为执法者,用目标语言能够得体,权威性的表达执法法令,是增强执法力度的要求。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禁忌、宗教习俗的尊重都影响着执法的效果与力度。其三,作为合作者,能够与国际警务工作者进行正常的工作交流,是对我涉外警务人员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更高要求。在国际化的今天,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国际警务合作。如针对的跨境联合行动,针对境外逃犯的猎狐行动,都需要警务人员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涉外警务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我国涉外警务人员的主体是全国各大政法警官学院的毕业生。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主要来源于其在中学学习的英语文化知识,及大学期间的警务英语课程。

然而,当前各警官学院的英语课程大多停留在和普通大学近似的语言层面的教学上,没有真正地从EGP(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教学转化为ESP(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教学,更不要说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提升其交流能力。这样培养出的学生,一旦到了工作岗位,虽然可以在语言层面掌握最基本的对外沟通能力,但是其交流的效果不能保证,也不能保证不因文化差异,语用迁移产生不应有的误会和冲突。因此对警官学院在校生的英语教学中要着力培养其跨文化交际能力,努力使其在走上工作岗位时能够游刃有余的承担作为跨文化交际主体的三种特殊角色――服务者、执法者和合作者。

这对我国政法类高校的警务英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一,要保证学生有足够的语法层面知识输入,满足他们语言表达的基本需要。其二,要在课程体系内结合警务工作的实际,警务人员的角色,引入跨文化的理念与意识,选取合适的教材,设置合适的模拟情景,将中西方的文化差异融入教学中,让学生在学习语言形式的同时扩充文化背景知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笔者认为,应从如下方面在警务英语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一)教学观念的转变

美国语言学家Kramsch有一段关于语言与文化的重要论述:话语是意义的载体和反映,在承载意义时它具有双重表达功能,也就是说在表达话语本身意义的同时也表达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独特的文化语言。外语学习不只是语言知识的学习,同时也是文化的学习,因为任何一种语言都是某种特定文化的反映,都有较深刻的文化内涵,只有了解这种语言所赖以存在的文化,语言学习才能达到较高的造诣。

因此,政法类院校的外语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认识到文化知识对跨文化交际的重大影响,尤其对未来的涉外警务人员,更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对他们的课程传授上,不再以语言知识的习得为目标,而是以语言使用的得体和特定警务情景下能够完成特定任务为课堂的最终目标。

(二)教学重点的转移

警务英语课堂如果仍旧采取传统的篇章教学模式,把重点放在传统的语法和词汇教学上,即使学生获得了元语言层面的知识,并不能提高其语言的实际应用能力,更无法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

因此应将教学重点从元语言层面转移为文化与交流层面。利用特定的情景,在特殊的文化差异背景下,为学生展示真实的跨文化交流语境。从警务英语的特殊性来说,更应针对涉外警察可能担当的跨文化交际主体角色,还原真实的警用语境,使学生能够在语境中掌握目标语言使用的得体性,提高执法的权威性。

(三)教学方式的改革

基于警务英语教学观念和教学重点的变化,笔者认为警务英语应抛弃传统的篇章教学模式,进行多维立体的文化情景式教学。在一个完整的警务英语教学体系里,应采取以下教学方式。

1.情景浸入式教学

浸入式教学,就是将语言学习者完全置入目标语言的文化场景中进行学习。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创造多维的立体教学环境,尽量使学生浸入真实的语言文化环境。比如,在警务英语课堂中,大量输入西方警务人员执法、执勤、街头服务的音视频材料。而后,以这些特定的警务情景为学生学习西方文化的背景,设计真实的警务课堂任务让学生进行团队合作和情景表演,在任务的完成过程中培养其跨文化交际中语言交流和思维文化方面的融合。

2.主题角色式教学

警务英语要设计特定的主题式教学。目前,很多正在使用中的警务英语教材已经开始以特定的主题为学习的单元。但在实际的应用中,笔者认为,应强调在特定警务情景下涉外警察的跨文化交际角色地位。例如,将警务情景按照角色设定为三大模块:执法、服务、跨境合作。按照三大角色模块下设计主题情景,例如,执法中的交通违法处理,服务中的社区警务,合作中的中外跨境调查等等都可以成为警务英语教学模块中的一个主题单元。在每个主题单元中渗透此节出现的中西方文化差异现象,对可能由此出现的误会,冲突加以总结,达到文化融入情景教学,角色体现文化现象的目的。

3.专题对比式教学

针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表现形式,除了在警务特定场景中体现,还要有针对性地将某些中西方文化总体上的差异以专题讲座的形式传授给学生。

警务情景毕竟是一些特定的场景,但是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是一个普遍的现象。要让学生对中西方文化普遍的差异有具体的印象,用自己内化了的文化知识在未来的工作中应对变化了的,可能出现的文化差异与冲突。

应采用每周一次的专题讲座形式,抛开警务范畴,为学生集中导入中西文化差异的若干层面。如可设计题为“中西文化在时间概念上的差异”的专题讲座,将学生在警用情境中潜移默化的跨文化知识进行针对性的整合,或将警务情景下未能涉及的文化差异表现补充给学生,进一步扩充其跨文化交际能力。

4.兴趣拓展式教学

(1)建立警务英语文化词句库

尽管警务英语的讲授形式应以主题角色式教学为主,专题讲座为辅,对语言形式的学习还是不能全然放弃。重视听说,不等于放弃文字与书面表达。针对政法类大学生的特点,为课程体系建立警务英语文化常用词句库,让学生以其为重点,加强对书面文字的记忆,进一步促进听说能力的综合提升,提高警务英文写作和阅读专业文献的能力。

(2)非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

有研究表明,日常交流中只有30%的信息是通过语言本身传达的,而另外70%的信息蕴藏在非语言交际活动中,其中就包括文化所传递的信息。因此,除了重视在课堂,专题讲座里展现的以语言形式表现出来的中西文化差异,还应重视对学生非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比如,手势、眼神、肢体语言的表达。

这种很难在纯粹的语言课堂进行体现的拓展训练,可以在课余的时间内以兴趣小组的作业形式进行展现。鼓励学生以兴趣小组为单位,利用网络或图书馆的资源查找世界不同文化的非语言交际表达的内容和意义。每周在主题课堂教学之前让学生以小组汇报的形式加以补充,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促进学生自觉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内化。

(3)跨文化兴趣培养

想要更加深入的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还要促使其对不同文化产生浓厚的研究兴趣。警务英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广泛阅读西方英语文学作品、报刊、时事评论、观看英文电影、收听英文歌曲,拓展其文化视野,使其意识到原来中西文化的迥异不是只能成为交流中的障碍,而是可以成为跨文化交流中有趣的现象,成为文化融合的桥梁。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警官类院校的涉外警务英语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将课程的重心放在:着力锤炼口语,重在得体交流;创造真实语境,再现警务情景;突出文化融合,避免文化冲突;加强西方文化的输入,重视中国文化的输出。警务英语的教学要争取做到让我们的学生――未来的涉外警务工作者不但可以成为能得体进行跨文化交际的执法者,服务者,还能够成为中西方警务合作的参与者,甚至成为促进中西文化交流的使者。

参考文献:

[1]Goodenough,W.H.,Cultural Anthropology and Linguistics.Washington[M].D.C.:Georgetown University Press,1957:167.

第3篇:涉外法务就业前景范文

关键词:涉外护理;双语教学;技能大赛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人口老龄化对医疗保健需求的扩大,护士紧缺已成为发达国家的共同问题。欧洲、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纷纷从国外引进护理人员,以缓解本国护士严重缺乏的压力。人才流动的全球化为护理教育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加速护理教育国际化进程是当前护理教育面临的重要任务。对涉外护理人才的英语能力要求越来越高,熟练掌握护理专业英语和业务口语交际能力已成为从业的基本标准和必备素质。这些给涉外护理英语教学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目前我院涉外护理教学中存在以下问题

1.生源英语水平普遍偏低

由于高职高专的招生入口标准不高,生源中既有应届高中毕业生,又有中职单报高职模式的中专生,英语成绩普遍较差、程度参差不齐的问题更为突出。一方面给原有的教学增加了新的难度,传统和常规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另一方面是学生基础差,很难适应目前较高的教学要求,容易产生畏难情绪,甚至放弃英语学习,调转到其他专业。

2.英语教师普遍缺少护理专业知识,专业教师英语水平普遍偏低

合格涉外护理人才的培养,在英语教学上主要体现为完成两个目标:一是通过教学让学生具备护理专业综合英语知识技能,二是通过教学让学生具有用英语进行涉外交际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既要有丰富的英语知识,又要有良好的专业素质。但目前本院涉外护理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是制约学生发展的。

3.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有待完善

由于我院涉外护理专业的开设时间较短,涉外护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一直处于探索阶段,还是沿用传统课程设置模式,与国际护士教学的接轨尚有较大差距,对提升学生系统化、规范化、专业化、实用化的专业英语能力的支撑不够。

4.基本没有涉外护理工作的语言环境

目前的教学最多只能提供一般的视、听教材,与涉外护理相关的具有针对性、专业化的教材很少,更没有涉外护理的场景教学条件,教师和学生只能在一种不透明、不直接、不专业的环境中实施教学,大大降低了教学的效果,弱化了学生就业的实践能力。这是目前涉外护理教学最大的薄弱环节,迫切需要加以解决。

二、涉外护理教学改革的构想

1.精英教育,学生生源质量是搞好教学的基础

涉外护理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要求学生必须具备较好的英语基础和英语发展潜能,且外语学习只有精英小班教育才最适合,才能有利于学生的听、说、读、写的学习。所以,今后在招录涉外护理考生时,外语考试成绩应作为录取的一项硬指标,除考生总成绩达到录取线外,外语成绩合格才录取,并且每年招生生源不能过多,120人的招生计划刚刚好,切实把好考生入口关。

2.教学团队建设“走出去,请进来”与双语教学

组建一支肯吃苦,能够到一线进行教学,肯花时间的集专业素质和外语素质于一身的教学团队。从英语课到基础课,从医学基础课到专业课,实现全双语教学,全方位打造英语学习氛围。为提高师资队伍素质,采取“走出去”提高和“请进来”培训的方法,“走出去”即派遣领导和教师出国考察访问,实地了解国外有关院校护理教育情况,使自身办学行为尽可能与国际接轨;“请进来”培训即聘请外教或外国实习生来校讲学,其主要任务除带学生学口语外,更重要的是对教师的培训。

3.人才培养目标

(1)核心目标:①掌握规范的护理基本操作技术;②对护理对象实施整体护理的能力;③对常见病、多发病病情和用药反应的观察能力;④对急危重症病人进行应急处理和配合抢救的能力;⑤具备社区护理、老年护理等专业方向的护理能力;⑥具有熟练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和英语应用能力,通过相应的等级考试。

(2)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方法是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保证,在教学方法上根据学科的特点灵活运用,有情景教学、角色扮演、病案讨论、直观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法、多媒体电化教学等,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利用多种形式启迪学生思维,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为检测双语教学效果,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应定期采用笔试加口试方式进行考核。

(3)课程设置:课程设置要符合专业目标,突出涉外护理特色,课程中应增加各国法律、文明史等选修课程。还应优化各科目学时的比例,注意英语课程中普通英语课与专业英语课的比例,以及专业英语课与其护理专业课的相互衔接及相互渗透的合理性。重点培养学生外语特色、人文素质及能力,增加英语总学时和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加强学科交叉。

(4)护理理念、护理程序和护理操作技能与国际接轨:菲律宾、印度等国家积极培养护理人才出国就业,其中菲律宾是护士输出第一大国,他们在涉外护理人才培养方面已取得了比较成功的经验。由于菲律宾官方语言是英语,菲律宾护理教育的内容和理念受美国影响较大,整个医疗及教育体系都与美国相衔接。所以在国际上更受欢迎。

(5)政策支持:学校支持、鼓励双语教学的政策措施必须得力,包括增加课时费等,有条件可以聘请外籍教师对国内教师进行专业培训和派送出国学习。

4.技能大赛激发学生兴趣,营造良好氛围

通过演讲、模仿朗诵、情景护理技能等比赛,在全校师生中能够产生较好的引导作用,学生在其中明白英语学习的实用性和工具性。同时让学生明白,在涉外情景中能够熟练运用听、说、读、写等能力是涉外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为实现此目标,必须学好专业英语。通过大赛激发学生的兴趣,营造良好氛围。

当然,这些构想可能还有这样或那样的局限和不足,还有待于到实践中去不断地接受检验。我们期待学院能好好地考虑这些设想,组织专家切合实际地进行论证,大胆进行尝试,不断地加以总结,以便最终彻底改变涉外护理英语教学的现状,同时也真心地希望所有的教师都能积极地投身到这场教改当中来,为培养更多更好的涉外护理人才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杨慧.从国外护理教育看我国涉外护理专业教育改革[J].医学教育探索,2006.

[2]郑云雁,孟群.护理服务在国际服务贸易中的现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

第4篇:涉外法务就业前景范文

关键词:涉外法律人才;专门化培养模式;核心环节

由于法律本身的严谨性,必须要有准确流利的法律英语,不能用翻译。但是,我国现行法律教育基本上只完成了中文法律这一个方面的教育,目前的法律工作者大多是单一型的法学专业人才,其他专业知识和英语能力上相当欠缺,很难胜任涉外经济纠纷等专业性案件。这一现实很难适应我国法律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国际交流及各项建设与发展的需求。而处转型时期的山西要实现快速发展,更需加快涉外法律人才的培养。

一、理论概念

卓越涉外法律人才是指从事具有涉外或国际法律事务工作的优秀人才,包括在政府部门、司法机关、律师事务所、其他实务部门、国际组织或机构从事国际或涉外法律事务工作的优秀人员,和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从事国际法、外国法和比较法教学、科研工作的优秀人员。此类人才应具有以下基本素质。

1.国际视野和全球化思维。在全球化的大环境下,卓越涉外法律人才的眼界不能局限于当下和眼前,而是要足够开阔长远、开放包容,而是要具有立足本国、放眼世界、审视全球的国际视野。

2.外语及专业水平优异。卓越涉外法律人才是为适应全球化需要、着眼国际法律事务的高级从业人员,必须具备高水平的基础外语能力和法律专业外语的实践能力。从长远和世界范围看,外语语种应不仅英语还应包括法语、西班牙语、德语、俄语、阿拉伯语等世界上使用范围较广的语言。只有这样才能参与法律全球化进程,参与各种国际规则的制定,才能使我国在国际社会取得更多主动性与话语权,展现我国在建立和维护国际新秩序中的主体性并肩负传播我国优秀法律和文化、输出我国法律价值的使命。

3.人文与道德素养优秀。在法治社会中,法律植根于生活,与社会各方面有密切联系。涉外法律人才还须具有良好的道德素养,即我们所熟知法理和人情。因此,涉外法律人才既要掌握法律专业知识,又要理解和掌握法律则及其背后所存在的法律意识、法律精神和法律价值,以及与之相联系的政治、经济、科技、历史、文化、社会、道德、伦理和传统等背景。

4.思想和政治素养好。法律属于上层建筑,体现了特定时期、特定国家和社会的政治和利益,具有符合当时特定条件下的公平、正义等道德含义的内在价值要求。涉外法律人才还应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养,其中必须牢记本国的国家利益、法律基本价值要求,在执行法律事务时立足本国,在任何情况下以维持国家利益为己任。

二、国内现状和方案拟定

1.现状。中国的涉外法律业务在90年代以后才有发展,所以对于国内的律师来说,积累的涉外法律经验不多,对国际惯例和其他国家法律法规的了解还很不够,往往要借助国外律师事务所的力量,而独自承担大案子的能力和魄力还不够。

2.卓越涉外法律人才的时代要求。无论从国家教育发展战略还是从国家处理具体国际事务看,培养精通国际规则的卓越涉外法律人才是法律全球化背景下的大势所趋。正是因为如此,国家提出,卓越法律人才应实行分类培养,其中之一是培养卓越涉外法律人才。

3. 专门化是涉外法律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环节。涉外法律人才培养已经由业界大多数院所的争论、摇摆和观望进入了实质推进阶段。经由“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计划”的导向性作用,国内法学教育界已经纷纷展开多样的涉外人才培养模式变革。关于涉外法律人才培养的具体操作模式和途径将进入深入研讨阶段。

三、主要培养方案及模式

1.法律人才分类培养。在教育理念上形成共识,进一步变革法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方法、培养内容,走国际化的办学道路,培养高端对外开放和“走出去”型国际法律人才,把培养涉外法律人才作为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法律职业人才的突破口。

2.创新卓越法律人才培养机制。探索“高校―实务部门联合培养” 机制。目前,实施专业外语教学改革的途径主要有两种:法学专业双语教学与“国内-海外合作培养”。

3.中外结合。张祖明[4]介绍,北京市政府在90年代就把涉外法律人才的培养列为紧缺人才工程,从1993年开始司法局就开设了涉外法律人才培训班,并与外贸学院、复旦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等大学合作培养涉外法律人才,还把只有法学专业背景的律师送到大学攻读经济学、外语等硕士学位,培养复合型的涉外法律人才。

4.互联网途径。目前,部分大学法学院开展了远程教育系统海外合作学习,实现了国外学生与中国学生同步授课。但在全国范围内还没有通过能够普遍推广,各大学法学院应该逐步推广使用海外远程教学系统,通过这种“教学绿色通道”不仅能瞬时便捷的参与法学教育,同时提升了教学环境的国际化程度,高效而经济地利用了海外法学教育资源。

第5篇:涉外法务就业前景范文

【关键词】高职高专涉外会计理论与实务优化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02C-0060-02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各个领域都要求从业人员具备运用现代化手段进行信息处理的能力。在此背景下,高职高专的涉外会计理论与实务课程教学也需要进行相应优化,特别是教学方法和手段方面。本文拟探讨如何通过优化涉外会计理论与实务课程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以达到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

一、涉外会计理论与实务课程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既能胜任大型外贸公司的基本财务工作,又能胜任中小企业涉外业务的核算、分析、预测和控制等工作。由此,学生在掌握基础的会计知识的同时,还需要掌握外汇业务的核算,出口商品收购的核算,出口会计业务的核算,出口货物退(免)税的核算,进口会计业务的核算,加工贸易会计业务的核算,样品、展品、包装物、物料用品和低值易耗品的核算,工业企业成本会计核算,进出口企业的会计报表等业务相关知识及相应技术能力。

(二)能力目标。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应熟悉企业会计准则及国际通用规则等会计核算制度,具备一定的国际贸易理论知识和业务操作能力,具备扎实的国内和涉外会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具备国际结算、涉外企业会计业务核算和财务管理等岗位的基本业务能力,具备较强的外语应用能力和财务软件操作能力,能适应中小企业涉外财务工作需要的高素质技能。

二、涉外会计理论与实务课程教学中面临的问题

(一)学生对课程的重视不够。涉外会计理论与实务课程是国际会计专业的核心专业课,但在教学中学生对本门课程的重视不够。究其原因,一是学生认为自身外语能力弱,对课程望而却步,产生畏惧的心理;二是学生认为将来的就业方向不是涉外企业,无须涉外会计专业知识。

(二)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强。在教学中可以发现,学生自主学习意识薄弱。随着大数据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智能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成为学生生活、学习的必备品,时有学生在学习期间沉迷于玩手机,导致课前无心预习,课中无法集中注意力,课后无法回忆课堂的内容。此外,学生对本课程的某些知识难以理解,产生畏难情绪,导致课程学习出现障碍,更不愿意主动学习。

(三)教师的教学模式过于陈旧。目前的大学生身处大数据时代,他们喜欢酷炫的、有视觉感受的教学模式,特别喜欢使用手机软件进行学习。然而当前涉外会计理论与实务课程仍多采用老师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也未能充分运用学习软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及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四)学生的知识结构衔接困难。国际会计专业的学生虽在学习本门课程前已学过国际贸易基础课程,也具备一定会计基础知识,但因对涉外企业的业务要求及操作流程不了解,无法将涉外企业的财务知识和国际贸易的基础知识紧密联系起来,造成专业基础理论知识无法迁移,出现基础专业知识结构衔接困难的问题。这导致学生在课堂上跟不上教学进度,产生厌学的心态。

三、涉外会计理论与实务课程教学优化措施

本文拟从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两方面探讨如何优化涉外会计理论与实务课程教学。

(一)教学方法优化。具体如下:

1.采用六步教学法,实现教学规范化。教学实施过程中,每个章节的教学均采用六步教学法。六步教学法,即将教学活动分为明确教学目标、教学准备、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检查、教学评价六步。教学中以学生实际需求为主线,确定每一个模块项目的教学目标要求,搜集相关专业知识、操作技能、市场需求等信息,准备各项教学资料,合理规划本课程的教学设计。教学实施过程中,以实际工作为规范要求,着重指导学生按照规范化的工作流程实施模拟工作过程,并以“过程+结果”的方式进行课程考核。通过学生模拟工作过程的展示去检验教学效果,这样既能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直观的评价,也能与学生进行深入沟通,掌握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还能对设定的教学方法进行反思,从而促使教师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

2.采用情景教学法,实现教学视觉化。传统的教学方法使学生难以理解的同时也体现了教师讲解的空洞,这是教学中的一个难题。把企业相关的业务要求、业务流程设计成各个教学模块项目,再将琐碎的重点和难消化的难点分解成各个小模块项目,并通过教学资源平台创设对应的实践情景,帮助学生将非视觉化的理论信息转化成具体的视觉信息,能帮助学生增强对理论知识的记忆和对企业实际业务操作的掌握,还能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需求。教学资源平台创设的实践情景可通过网络平台发送给学生,让学生课后根据自身需要继续使用,能避免学生在学习中出现“前面听不懂,后面跟不上”的情况。

3.采用角色扮演教学法,实现教学体验化。在教学中运用角色扮演法进行教学,让学生在体验中理解和掌握所学习的内容。具体操作如下:对每个教学班都划分学习小组,每个小组指定不同人员分别扮演会计、业务办理人员、财务主管、企业负责人、客户、海关人员等角色,模拟涉外企业会计业务活动的过程,分情景进行涉外会计业务模拟实训,让学生真实体验企业涉外业务的工作过程以及不同角色的工作任务和工作职责。

4.采用案例教學法,实现教学真实化。课程可以结合当年的国际贸易会计竞赛平台来进行教学,运用竞赛平台的实际案例讲解企业涉外业务的操作和应遵循的相关法律法规规定,通过教学资源平台让学生加强身临其境的视觉感受,增强教学的真实感和指导性。

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也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学习特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进而增强课堂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手段优化。基于互联网的便利,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分模块项目进行教学,并采用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手段进行教学。

1.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在教学中根据课程的模块项目特点及学生的学习情况,运用多媒体设施教学,制作集文字、表格、音频和图像于一体的多媒体教学课件,通过投影、视频、音频等多媒体教学软件,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运用网络教学手段。在项目教学模式下,原来的按章节模块组织的教学转换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细分项目化教学,这要求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学习。由此,老师在网络教学资源平台给学生下达学习项目任务,让学生带着问题分组调查、研究、讨论,学生在网络教学资源平台通过文字、表格、音频和图像等多种手段汇报成果,老师再对学生的学习数据进行分析,汇总学生自主学习的薄弱点,在课堂上对薄弱点进行有效面授。通过网络教学资源平台,有效改变传统的、被动的、孤立的及封闭的教学模式,有效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专业技能及职业综合能力。

四、涉外会计理论与实务课程教学优化效果分析

(一)有效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现代信息技术不断发展,要求任何一个行业的工作人员都能巧妙运用互联网进行工作和学习。教师利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模块项目进行细分化教学,把枯燥的会计理论教学和有趣的实践教学紧密联系起来,让沉闷的课堂氛围活跃起来,教师也可以弥补自身专业实践和从业经验的不足,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

(二)实现对学生的多元化考核评价。传统的课程考核评价标准一般为:平时成绩占20%+期中测试占40%+期末成绩占40%。用这种方式考核学生,只能单一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无法考核学生的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职业判断能力。借助教学资源平台和竞赛平台,能对学生的理论掌握水平、操作技能、职业判断能力、职业综合能力进行有效的、系统的、全面的分析评价。

(三)有效提升學生职业素质能力。教学优化后,学生在学习中能有效地抓住学习的重难点,有效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后学习任务,并能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同时能了解在实际工作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具备运用现代化手段进行信息处理的能力,提高实践能力、组织能力、协调合作能力、创新能力以及继续学习能力,为日后工作做好充足准备。

第6篇:涉外法务就业前景范文

关键词:警务英语;情景教学;口语教学

在全球化与我国大开放的格局背景下,涉外事务不断增多,公安领域的涉外事务同样只增不减。而警察学校警务英语口语的教学实效,无疑关系未来警察在涉外事务中的沟通及工作能力。情境教学法作为一种英语口语教学的主要方法,分析总结其在警务英语口语教学中应用的状况,进而如何优化提升其教学技术及效果,是此文要探讨的内容。

一、情境教学与警务英语口语的契合关系所谓的情境教学指的是在课堂的教学中穿插部分情境分析、表演等,让学生能够在表演的过程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而警务英语口语课程,是一门培养相关专业的学生在国际警务以及涉外警务执法的工作中,行使英语语言能力的课程,目的是保证涉外工作的顺利进行。

警务英语由于其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独特的专业性,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运用合理的情境教学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同时还能够将学习的内容与今后的工作实践做到一个很好的衔接。目前情境教学法在警务英语口语的教学中获得了适当的运用。

二、情境教学在警务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短板分析虽然情境教学能够有效地提高口语教学的质量,但是目前在应用中仍出现很多的薄弱之处。

1教材品类单一且缺乏专业性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目前,可适用的教材主要是大纲要求中主要的参考书目:《新编英语口语教程》、吴祯福的《英语初级口语》、李观仪的Learn to Speak English以及李玉莹的《实用警务英语口语》,可以发现关于警务英语口语教材的品类单一,不够丰富,可供教学选择的教材范围狭小。同时,具有针对性的教材更为缺乏,多是普修专业的通用教材,这样学习就缺乏专业性与针对性。

2实际运用中有效性低

首先由于学生是从高中的应试教育模式下走过来的,对情境教学模式的进行缺乏积极性,不利于教师情境教学的有效实施,不能保证教学的质量。其次,由于情境教学要求学生对所涉及的情景有一定的经验和基本的构想能力,对于警务英语而言,所涉及的情境多是工作中与案件等有关的涉外实战经验,而作为学生在这方面缺乏实践经验,在情境模拟中很难把握好模拟情境的实际情况。

三、警务英语口语情境教学应用实践的总结思考1优化教学内容的“实战性”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注重教学内容选择的“实战性”,同时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自行设计合理的情境。例如在有关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的教学模块driving after drinking中,教师可以布置任务要求学生分组设计一个场景,扮演不同的角色,在表演过程中用上教师所给定的单词。其后对于类似的内容均可采用类似的“实战性”模式,开展口语情境教学。

2巧妙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师在情境教学中可以很好地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来增强情境教学的真实性,达到锦上添花的效果。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在课程开始部分为同学们播放相关的真实视频,让学生们很好地融入到真实情境中,如学习“Freeze!Police!Stay right where you are.Drop the gun,or Ill shoot.Hands up!”时,在真实的情境中,能使其变得真实、生动起来,让学生切身地体会到,进而加深相关印象。

四、小结

情境教学法可以促进警务英语口语的学习,它们之间具有很强的契合性。但受制于教材、传统教学模式的惯性及教学辅助技术、方法、技巧,其实际的教学效果并没有得到完全的发挥。本文分析了警务英语口语情境教学的教材及教学技术短板,据此着重突出警务英语口语教学的“实战性”,并借助、利用多媒体技术让教学情境丰富、逼真,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警务英语口语情境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第7篇:涉外法务就业前景范文

关键词: 高职高专 商务英语专业 口语实训教学 对策

一、商务英语专业口语实训的必要性

1.商务英语专业的本质。随着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国际商务的蓬勃发展,中国的市场更加深入地融入国际经济社会之中。与此同时,国内人才市场由于大批外资公司的登陆,对商务英语的人才的需求也愈来愈大。作为现代商务沟通中的一种重要形式,商务英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商务英语属于专门用途英语(ESP),强调在特定行业、特定语境中的特种交际,是某个特别工作或行业相关的特定内容与一般有效沟通能力相关的一般内容的结合。也就是说,商务英语是以适应职场生活的语言要求为目的,内容涉及商务活动的方方面面,是语言交际与商务知识的结合体。商务英语的本质决定了商务英语属于应用语言类,其教学的终极目的不是语言本身的教学,而是利用语言与语言教学培养学生在商务环境下从事涉外职业的能力。

2.商务英语专业的就业需求。对毕业生的就业跟踪调查结果表明,高职高专商务英语毕业生的主要工作岗位有外贸业务员、单证员、涉外文秘、助理翻译等,另一部分将在旅游、酒店等服务行业的第一线工作,他们将有许多机会与各个行业和阶层的西方人士交往接触、共同工作。因而,能够得体、恰当地运用口语进行交流将成为该类学生未来驰骋职场的有力武器之一。

3.口语实训是应用型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实训课程是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涉外职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由于商务英语专业的特殊性和岗位的职业需求,商务英语口语实训课程作为帮助学生就业的技能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高职高专教育培养的是技术、生产、管理、服务等领域的高等应用型专门人才,而英语课程不仅应帮助学生打好语言基础,更要注重培养实际使用语言的技能,特别是使用英语处理日常和涉外业务活动的能力。

然而,在英语教学实践中,口语交际能力一直是高职英语专业学生的薄弱环节。许多毕业生学了多年英语,具备了较强的阅读能力、扎实的语法基础,也有一定的词汇量,英语等级考试成绩优异,但就业后在语言的实际交流过程中,却常感到力不从心。因此,提高学生英语口语交际能力已成为高职英语教学的当务之急。

二、商务英语专业口语实训教学的现状

1.实训模式陈旧老化。传统的商务英语口语教学模式以“专业词汇”和“句型”为重点研究和教学对象,引导学生将绝大部分时间和精力用于对句子结构的分析比较和记忆;或者以听力训练为主,附以教材提供的练习题为主要模式。在这种情况下,口语教学缺少一种语言氛围,这样老化单一的教学模式没有将学生真正置于一种仿真语言学习环境中,缺乏实践锻炼机会,学生学习到的口语技能和商务专业英语仍十分有限。

2.实训内容的局限性。许多学校的商务英语口语实训采用的是外贸英语会话类的教材,将商务英语口语局限于外贸英语会话是一种普遍现象,由此导致实训内容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20世纪80年代,商务英语几乎等同于外贸英语。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今日的商务英语涵盖范围极广,包括金融、营销、管理、旅游、物流等许多方面,贸易只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3.实训场地的单一性。目前,在条件较好的学校,语言类专业仍然以多媒体教室、语音室为主要教学活动场所。该类现代化教学场所虽然能够完全满足英语口语实训“视”和“听”的需求,也有利于进行口语会话中的语音纠正和句型操练,却难以建立真实的商务语言环境,无法满足商务口语的语言情境要求。

4.课程设置的不合理性。商务英语口语实训既涉及语言知识,要求学生具备运用口语进行商务交流的能力,又要求学生掌握相关领域的商务知识。在高职高专院校,商务英语口语实训一般是面向商务英语专业二、三年级学生开设的课程,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在学习本门课程之前必须已经修完相关课程,如英语口语、英语听力、国际贸易与实务、英语函电等。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课程设置的不合理性,却有可能将商务英语口语实训安排在这些预备课程之前,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5.师资力量的局限性。实训教学不同于一般的课堂教学,需要具有丰富行业经验的指导教师来担任。商务英语口语实训课程的复合性要求指导老师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不仅英语语言基本功扎实,语音语调纯正地道,而且具备相关的商务知识和跨文化知识等。虽然高职英语教师的语言基础、理论知识比较扎实,但大多缺乏对非教育行业的深入了解;有的英语教师已经具有一定的工作背景,但从事多年教学工作以后,与时代的发展趋势有了距离。要保证高职英语实训教学效果,我们迫切需要跨学科跨专业的双师型人才来充实师资力量。

三、商务英语口语实训教学的对策

首先,商务英语口语实训教学不同于一般口语教学,它的教学内容更多地涉及商务日常活动,与社会和市场的发展和动向息息相关。其次,它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教学过程高度模拟现实商务活动情景,学生通过语言实践将课堂所学内容融会贯通。另外,商务英语口语实训教学具有学科的复合性,融合了其他相关学科的专业教学,如商务谈判、国际贸易、市场营销、公关礼仪等,在教学过程中需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然而,传统的商务英语口语教学模式由于实训教材、设施和教学方式等种种限制,难以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因此,加强实训教学、加快实训课程的教学改革已迫在眉睫。

1.更新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模式,以学生为实训主体。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商务英语专业实训教学中仍然存在明显的“以教师为中心,以理论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倾向,无法达到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效果。因此,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特别是对实践实训教学革故鼎新。

首先,实训课程的指导教师要革新观念,以素质教育和突出应用能力为主线,树立起以培养具有较强的英语交际能力和商务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教育理念。

其次,改革教学模式,真正以学生为中心,教学合一,边做边学。如同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任务一样,教学任务首先具有目的性,也就是说,它应该具有较为明确的目标指向。在课堂教学中始终围绕既定的教学任务展开,使每节课目的明确、内容实在、效果最佳。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商务场景,设计好各种商务活动,明确提出任务要求,并对任务的过程予以交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任务中去。这样,在口语实训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实训的主体,是完成实训任务的实施者;教师是实训项目的设计者、指导者、协调者和监督者。

2.改进教学方法,采取灵活多样的课堂组织形式。传统的口语教学与训练以句型操练、纠正语音语调、朗读对话等形式为主,教学内容局限于书本,局限于语言基础知识本身,课堂氛围较单调乏味,学生容易失去热情。商务英语口语实训不同于一般口语教学,它的教学内容更多地涉及商务日常活动,教学过程高度模拟现实商务活动情景,且具有学科的复合性,融合了其他相关学科的专业教学,如商务谈判、国际贸易、公关礼仪等。因此,口语实训课堂应采取更灵活的教学方法和课堂组织形式,如情景教学法、任务教学法等。按照教学要求,教师应根据不同的商务情景和主题任务,设计各种具体任务,例如接待外宾、出差旅行、安排商务会议、参加交易会、商务谈判、产品、办理保险等,再指导学生进行情景训练,模拟真实的工作场景完成任务。

3.完善实训基地建设,为实训课程提供良好的硬件支持。实训基地是为学生提供实践环境、使学生获得一定职业能力的场所,是培养职业能力的关键。根据商务英语口语实训的特点,设计与建立和本专业就业岗位群真实情景一致的语言实训基地,有利于在教学过程中构建基于项目、案例和问题意义的“情景”,如英语餐厅、英语商店、海关、酒店,甚至外资公司,等等。设备完善的语言情景仿真实训室能为商务英语口语实训提供更为真实化、生活化、职场化的语言环境,有益于学生在英语会话环境下开展各类商务活动,增强实训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4.多途径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提高实训教师的综合素质。商务英语口语实训涉及商务知识和语言应用,这要求指导老师除了具备较丰富的英语语言知识和较高的听、说水平之外,还要掌握与国际贸易相关的商务知识及国际商务谈判、进出口贸易实务等商务行业的实践经验。相关教师到企事业单位、外贸公司、海关等相关单位实习体验和实践锻炼是十分必要的,一方面,要创造机会供在职教师下企业调研,进行顶岗培训,接触和熟悉国际商贸一线岗位技能,了解国际商贸企业运营机制和国际商贸具体环节的操作技巧,提高专业教师自身的技术能力和专业水平。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社会企业的师资资源指导学生实践,引进具有“双师型”素质的商务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来任教,或从外贸、海关等单位聘任兼职教师,扩大和充实“双师型”教师队伍,为口语实训教学提供更为专业的指导。

四、结语

总而言之,要想强化商务英语口语实训的教学效果,应该科学合理设置课程,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过程中则应将口语训练与其他相关商务知识相结合。同时,建立设备完善的语言实训基地,引进和培养具有跨专业跨学科的复合型师资力量也至关重要。高职商务英语实训教学改革是一个任重道远的巨大工程,口语实训仅仅是其中的一项,只有进行全面深入的实训教学改革,我们才能为社会经济建设输出高素质、强技能的商务英语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程平,李虹.高职高专商务英语专业实训现状及其对策研究[J].双语学习,2007.

[2]蒋志华.商务英语口语教学的语境策略[J].中国科技信息,2007.

[3]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2006.11.

第8篇:涉外法务就业前景范文

在《中原经济区规划》和《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规划》的支持下,河南省中原经济区建设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际知名企业,如美国的UPS、联邦快递、京东商城、阿里巴巴等相继入驻郑州,郑州正在朝着国际化航空大都市的发展目标前进,而与此同时,当地的人才需求也发生了显著变化,尤其是对需兼备业务处理能力和综合管理能力的会计人才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市场需要有一定的英语水平和国际业务能力、熟悉美国和国际会计准则、流程、懂得相关法律法规的国际化会计人才。为了更好促进中原经济区的建设,培养与国际接轨、熟悉国际会计准则的国际化会计人才也就迫在眉睫。

2.国际化会计人才培养要求

国际化会计人才应当具备如下条件:

首先,能够使用英语有效进行跨文化沟通和交流。这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第一,国际化会计人才应当具备良好的英语沟通能力,掌握专业、精准的财务英语以及熟练的英语沟通技巧;第二,国际化会计人才要具备与经济发展全球化相适应的知识结构,熟悉市场经济社会环境中的各类经济业务及其有关的法律和制度,同时也要对其他国家的文化有深刻理解,能以“异域理解”、“视角交融”的思维进行文化间的交流。

其次,具有扎实的会计理论知识和技能,熟知并能灵活运用国际会计准则,熟悉国际惯例。在国内国际会计准则逐步趋同的大背景下,国际化会计人才应当立足国内,熟练掌握我国2006年颁布的新会计准则,但趋同不等于相同,我国的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并不完全一致,国际化会计人才还应努力学习国际会计准则,做到“内外兼修”。

再次,应具有创新意识和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能够做出有效决策。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企业的业务种类越来越多,模式越来越新颖,传统的思维模式无法应对这种局面。这就要求国际化会计人才应当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能够在所学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并做出积极决策,最大程度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

当然,国际化会计人才还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团队协作能力、全球化思维能力等。

3.河南省高校国际化会计人才培养的现状

3.1专业设置:涉外会计

省内不少高校都设置了涉外会计专业方向,但是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大多数高校都没有办出“涉外”的特色,该专业下的课程体系设置与普通会计学专业并没有太大差别,虽然设置了英文版的Financial Accounting和Management Accounting,但是该课程的学习多是老师用英语朗读教材相关内容,并将其翻译成中文,并没有系统进行国际会计准则IASB、美国会计准则FASB等的讲解和学习,学生也没有体会我国的会计准则与IASB、 FASB的趋同与区别都体现在哪些方面。另外,涉外会计的学生应该具备一定的国际贸易和国际结算知识,但是很多高校都以会计专业的课程较多为由,并没有开设贸易、投融资、国际结算等相关课程。

3.2国际认证:学历教育+职业资格教育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在2010年成立了ACCA(英国特许公认会计师)教育中心,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也在今年开设了CIMA方向。ACCA和CIMA是国际认可度较高的会计职业机构,其教育理念先进,课程体系设置比较合理,教学方式比较灵活,既有理论讲解,也有商业案例与实践,旨在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会计人才。但是省内高校在设置的过程中,并没有贯彻其先进的教学理念,很大程度上只是将其作为一种职业资格考试培训,老师在授课的时候也都是采用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很多同学之所以选择这个方向,目的是为了更好就业或者是为了将来出国做打算。

3.3教学实施:传统教学模式+英语原版教材

目前省内高校在涉外会计的教学方面与一般会计专业的差别不大,重点都是放在对我国会计准则的讲解,而教学方式上也采用的是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上,都是以教师讲解为主,满堂灌的授课方式,唯一与一般会计专业的区别就是:采用了外文原版教材。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只是注重英语语言的学习,而忽略了对相关专业知识的讲解与对比分析。

4.国际化会计人才培养的路径与策略

4.1明确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

明确培养目标: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综合型会计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核心,是人才培养的出发点,决定了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才的品质和特性。当前我省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模糊,简单地将其定位为:培养英语水平较高的会计专业技术人才,而这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社会对国际化会计人才的需求标准有着本质不同。我们培养的国际化会计人才应当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美丽的人格素质和宽广的商业素质。其中,专业素质是指精通国际、国内会计准则,熟练掌握财务会计理论和方法;人格素质是指如何解决问题、做出决策,有效沟通与合作,突出的管理能力等;商业素质是指全球视角、战略思维、行业观念、市场及顾客导向、法律观念等。

要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应该以会计理论教学为突破口,通过优化课程体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重组和革新实践教学资源,从而将我们的学生培养成为适应社会需求的综合型会计专业技术人才。

优化课程体系:一般课程+专业课程。当前我省对会计专业课程设置方面除了政治理论课外,其他并没有统一的规定,而各高校也都比较注重专业课程设置,如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等,确保了学生宽厚扎实的会计专业理论知识,由于会计专业课程较多,为了保证专业课的课时,不少院校则删减了经济学、统计学、金融学、投资及市场营销、企业管理等商业类课程,更少有学校开设人文、行为组织、心理学、科技等课程。当前的这种课程体系过分强调会计专业化,不利于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学生也就很难从多角度和深层次来理解会计,更加谈不上对日益复杂的经济业务做出职业判断并进行决策,简单地说,在这种课程体系下,我们只教会了学生会计这种“技能”,并没有将其培养成才。为了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国际化会计人才,我们建议将课程划分为两大类:一般课程和专业课程。

第一,一般课程:我们将包括政治理论、大学英语、数学与统计以及经济学、统计学、金融学、投资及市场营销、企业管理等商业基础课在内的涉及人文、社会、自然、科技在内的课程统称为一般课程。一般课程的开设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沟通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这些课程在开设的时候一些是可以采用常规的授课模式,也有一些可以采取讲座的形式,比如人文、社会等,也有的可以采用案例收集与整理,比如企业管理、市场营销。而对于这些课程的讲解,应当注重广度,主要目的是为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可以不太要求专业深度和理论性。

第二,专业课程:目前高校的会计专业课程设置比较全面,理论体系比较完善,但是过于注重会计规则,有些甚至就是针对会计考试而开设。另外,我们的会计教材大多都是以工业企业为例编写的,但是,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下,新的行业不断涌现,经济业务日益复杂,现有的课程体系无法满足市场需要。我们建议课程应根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而开设,如在航空港综合实验区入驻了大批的物流企业、电子商务企业,根据经济业务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开设相关课程。

4.2丰富教学资源,改良教学方法

丰富教学资源。通晓国际会计准则、掌握现代管理技术与方法的会计教师是培养国际化会计人才最亟需的教学资源。通过建立有效的人才引进机制,不断吸引优秀人才加入会计教师队伍,如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引进了一批具有国外留学经验的会计人才,他们不但具有扎实的会计理论知识,还具有较高的英语水平,另外在思维和沟通方面也都和国际比较接近;鼓励教师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进行课程的开发和设计,当然这可能会占用教师一部分时间和精力,可以通过优化教师评价体系来进行激励;学校还应出台相应的政策,鼓励教师参与会计实践,比如与外企进行合作研究,参与外企的培训等,此类实践能够提升教师队伍的国际化视野和实验教学水平;要保持与国外教育界会计人员的沟通与交流,以便吸取经验,掌握最新动态,我们可以通过聘请专家开设讲座、支持教师进行交流访问的方式来实现。

实验教学资料的短缺同样是国际化会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一大难题。各高校现有的实验设备与资源大都是根据工业企业为背景来开设的,学生无法体验到国际化会计业务的处理流程与操作方法。我们鼓励教师以及相关的机构在设计实验项目时,应加大综合实验项目的开发与设计,将财务会计、管理会计、营销知识、管理技能进行全面整合,设计出涵盖涉外税务、国际投资、国际结算等内容的实验项目。

改良教学方法。目前高校最普遍的教学方法是“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被动接受”,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都比较差。要培养国际化会计人才,我们的教学方法也应以与国际接轨,以“质疑教学”来推动会计学专业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案例分析、小组合作”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沟通与协作能力;以“情景教学法”来培养兼具理论知识和实际业务操作能力的综合型会计人才,所谓情景教学模式即是以案例或情景为载体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3创新教学手段,加大实践教学

在当前高校转型的大背景下,各高校都在加强实践教学。而中原经济区建设和航空港实验区建设吸引了大批外企的入驻,这为涉外会计的实践教学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各高校应加强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与其签订教学、科研、实习基地的协议,使我们的学生真正感受到涉外会计业务的处理程序。另外,学校应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四大”的实习项目,尽可能聘请外企的财务经理为学生开办讲座,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涉外会计业务的存在。

第9篇:涉外法务就业前景范文

关键词:涉外导游;人才培养;实践与操作

一、涉外导游职业特点

什么是导游?“导游”这一词来自于英文的tour guide,根据美国《住宿、旅行和旅游词典》,tour guide 是指“领有执照并受雇带领旅行者在当地观光旅行的人。”“依照《导游人员管理条例》的规定,导游员是指取得导游证,接受旅行社委派,运用专门的知识和技能为旅游者组织、安排旅行和游览活动,提供向导、讲解和旅途服务的人员。”

根据所使用的语言,可以把导游员分为中文导游员和外语导游员,中文导游员主要针对国内和港澳台市场,使用中文进行整个游程的讲解;外语导游员(又称涉外导游)主要针对入境旅游市场(除港澳台外),使用入境国语言进行整个游程讲解。天津商业大学李志刚认为,作为国际化导游人才,应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二是通晓国际旅游业基本规则和惯例;三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四是熟悉、尊重有关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五是具有较强的跨文化沟通能力。

随着我国入境旅游市场的发展和壮大,不仅需要国家对旅游景区的重点打造和推广,更需要高素质的涉外导游人才。人作为最活跃的文化载体,特别是承载旅游目的地接待的涉外导游,直接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明程度、国民素质和现代化水平。涉外导游不仅负担着把本国本地区优美的自然景致、璀璨的文化魅力展现给世界,吸引世界各国旅游消费者的重责,而且在接待过程中还应保持平等、文明和热情。因此,作为涉外导游,跨文化交流是最基本的能力。

二、旅游院校涉外导游人才的培养

对于涉外导游人才的培养,必须和导游这一职业要求相吻合,学生所学的知识应适应岗位的要求。高等职业教育需要培养一批有社会技能的实用型人才,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涉外导游人才。

1、职业道德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相结合。职业道德不仅是反映社会道德的需要,而且是反映职业、行业以及产业特殊利益的要求。在教学中,我们往往强调业务知识和业务技能的培养,而当今社会中存在着导游人员服务意识淡薄,个别导游人员有侮辱祖国的言行等问题,这是个人道德品质的不良表现,同时也反映出职业道德教育的不足。无论何种教育形式,传授知识都要与育人同步而行,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提高运用道德标准判断事非的能力。高尚的职业道德不但表现为自觉履行职业责任、遵守职业纪律,还表现为完成本职工作的过硬本领。

2、调整现有的课程体系,增加实用型课程。现有的课程存在一定的问题,在导游基础知识课程中出现多门课程内容重复的现象,“旅游文化”、“旅游资源学”、“全国导游基础知识”等课程都涉及到对宗教、民俗、建筑等知识的讲解,重复的授课内容使学生的听课质量下降,同时也浪费了学生学习知识的时间。我们可以增加有关历史、文学鉴赏、美学等课程,以此来丰富学生的知识储量。

3、提高学生的外语表达能力。学生的外语表达能力离不开实践—再实践的过程,只有场所的不断丰富,才能为学生外语能力表达提供有利的条件。目前,高职院校涉外导游主要有四个校内实训室:一是模拟涉外导游实训室,通过提供三维立体景点视频,学生在仿真情境下使用英语演练导游接待、景点讲解等内容,帮助学生形成导游能力。二是数字化语音实训室,主要培养学生外语语言能具备将知识运用于工作过程中的能力才能被称之为“人才”,这种能力的获得只有通过校内仿真演练和校外实习才能真正实现。三是涉外导游翻译实训室,通过提供同声传译资料和景点描述,培养学生导游口译能力和笔译能力。四是跨文化沟通体验室,通过提供客源国视频、服饰、餐饮器皿等设施,帮助学生体验异国文化与礼仪,学生在仿真演练过程中学习跨文化交流技巧,并了解客源国礼仪和价值观。

4、加强学生的心理修养。我国的旅游专家对导游工作者提出身心健康的条件,导游工作中接触的人多而杂,工作的压力越来越大。这要求导游工作者应该有健康的心理来抵制不良诱惑,同时学会心理调适排解压力。通过增设心理修养方面的讲座,以达到心理健康的目的。第一,要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养成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第二,正确地对待环境和客观地认识自己,建立良好的自我形象;第三,培养多方面的兴趣和爱好,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第四,发展与他人的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第五,掌握心理调适方法,学会自我调节。

三、社会环境中涉外导游人才的培养

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与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培养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实用型人才的劳动者。熟练的专业技能必须通过技能训练才能获得。因此,对学生进行技能训练,构建旅游专业技能训练规范化体系是职业教育办学的根本。旅游专业课程尽可能安排实地景点或者相类似的模拟场景,让学生尽早适应岗位需求。尽可能让学生在现实职业岗位的环境中进行训练,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敏锐的信息意识和及时吸收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最新成果的能力。

旅游业的发展需要大量操作型、实践型旅游人才,而校企合作就是职业学校主动适应市场、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一个良好途径。学生培养以旅游企业需求为出发点,实施订单式培养,进行实习前的岗前培训。把职业能力的培养与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需求结合起来,使学生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具有更强的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旅游专业师生走进旅行社,旅游行业专家参与学校的教学和管理,这种优势互补、共生共长的办学机制,有利于涉外导游人才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使教学过程真正融入市场,实现以产促教、以教兴产、产教结合的育人模式。积极鼓励更多的旅行社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全过程,广泛实行校企联合,使学校学习与企业实习交替进行。加强与旅游行业、企业联合办学,发扬改革创新的办学精神,努力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四、结论

近年来,我国入境旅游快速发展,涉外导游工作不仅可以获得数量不菲的小费,也能获得可观的购物提成。涉外导游收入的改观,极大地刺激了人们报考英语导游员的热情。从目前看,获得英语导游员资格证的人员数量在逐步递增,但真正符合涉外导游能力要求的人数不多。因此,改革高职院校涉外导游专业教学是保证旅行社能够获得优秀涉外导游的必由之路。涉外导游工作质量的改善,将影响外国游客看待中国的方式,形成入境旅游的良性循环,这对于我国“十二五”提出的旅游业发展至关重要。

 

主要参考文献:

[1]胡爱清.涉外导游人才成长规律研究.当代经济,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