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节水农业新技术范文

节水农业新技术精选(九篇)

节水农业新技术

第1篇:节水农业新技术范文

经国家科教领导小组批准,科技部、水利部、农业部于2002年启动了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现代节水农业技术体系及新产品研究与开发”。专项针对节水农业技术发展中的关键问题,在节水农业前沿与关键技术、节水农业关键设备与产品研发及产业化方面开展研究;在我国不同节水农业类型区建立现代节水农业技术集成示范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节水农业技术体系,以节水技术带动节本增效技术的发展。专项共投入经费6.3亿元,其中国拨经费2亿元,地方和企业配套经费4.3亿元。按照现代节水农业前沿与关键技术创新、重大产品及关键设备研制与产业化开发、技术体系集成与示范三个层次进行综合布局,设立55个课题。该专项创建了一批适合我国国情和区域特点的现代节水农业技术发展模式,增强了节水农业技术集成创新能力,使我国节水技术应用面积达世界之最。

我国科研人员独创的北方干旱内陆河区大田膜下滴灌改进技术集成模式,亩均投入500元,比国外减少投入50%、节水50%、节肥20%、增产20%、增加综合经济效益40%以上,当地农民每年增加收入超过4亿元。

截至目前,在我国8.3亿亩有效灌溉耕地中,只有3.4亿亩进行了节水技术改造,节水灌溉潜力巨大。按照节水灌溉发展规划目标,到2015年,全国402处大型灌区全部实施节水改造后,在用水总量不增加的情况下,亩均灌溉毛定额由现在的641立方米降低到507立方米,灌溉水利用率由目前的43%提高到54%,年可节约灌溉用水300多亿立方米;新增和改善农田节水灌溉面积2.3亿亩,增加供水量220多亿立方米,两者合计520多亿立方米,相当于增加一条黄河的径流量。

抗旱保苗播种技术

项目简介:顶凌播种:在土壤开始解冻,消冻土层达6厘米左右时抢墒早播,将种子播到冻土层,充分利用底墒促使种子发芽。

抢墒播种:当地表干土层厚2-3厘米、耕地土壤在播前遇雨时,为了避免失墒后难以下种,可将播期提早10-15天趁墒播种,但要注意随播随拍实地表,以防跑墒,影响出苗。

引墒播种:播种前3-4天打碎土块,用石磙镇压一次,在早晨地皮退潮后播种,随播随搪,防止跑墒,2-3天后再搪一次,使下层水分逐渐上移,以便发芽出苗。这种方法适用于土块大、底墒差的地块。

提墒播种:若地表干土层较浅(3-4厘米),可在播种的前天晚上或天黎明时趁露水未干、地面较湿润时,耙耱1-2遍,以保住“露水墒”,降低干土层厚度,随后便可用一般方法播种;当地表干土层达3-5厘米、但底墒沿好时,可在播种前采用耙耱或镇压的方法提墒,增加上层土壤的水分含量,以促进种子发芽和次生根的生 长,提高幼苗的抗旱能力,确保全苗。

借墒播种:当地表干土层超过5-6厘米、但底墒仍较好时,可用犁开一条较深的沟,将种子种在沟底的湿土层中,于灌盖一层湿土;也可先用犁开一沟,然后在沟中再重梨1次,将种子播在湿土内,浅盖土后轻压,并保留犁沟。借墒播种法可使种子能够吸收土壤下层的水分,出苗好。

造墒播种:当地表干土层超过10-12厘米、且底墒不好时,为了不耽误农时,就必须采用造墒播种法。应利用一切可能利用的水源进行浇水穴播。穴播时,播种深应为10-12厘米,每穴浇水1.0-1.5公斤,待水下渗后播种,施有机肥并盖土(先盖湿土,后盖干土),以利水、肥集中,确保全苗。

膜侧播种:采用宽窄行种植法,地膜只覆盖玉米窄行,将玉米播在地膜边沿的土壤里,播后及时镇压。膜侧栽培具有与膜内栽培相似的增温、保墒效果,可促进玉米前期快速生长,解决旱地地膜玉米后期因高温干旱而造成的早衰问题。其种植规格为宽行距83.3厘米,窄行距50厘米,垄高5-10厘米,地膜覆盖在窄行中,种子播于距膜侧5厘米处,株距23-33厘米,密度为4.5-6万株/亩,施肥量及田间管理同常规覆膜种植。

地膜双槽覆盖播种:在已整好的田块上,先按玉米种植行距开两条槽,使两槽中间和两边形成糟埂,再在槽埂上覆盖地膜,槽内播种玉米。双槽盖膜后,由于槽内地势低,可形成聚水漏斗,将床面上的降水集聚到苗孔内,便于植株吸收利用,提高降水利用率。

改垅作为开沟播种:垅作栽培土壤疏松,在春季干旱条件下,土壤水分易风干,毛细雨管理水供应不足,达不到种子发芽所需水分,造成玉米出苗早晚不齐,干种缺苗严重。山坡岗地缺苗更为严重,达到50%。垅作不适于抗旱栽培。采用原垅开沟播种方法,种子可以落到毛细管没有切断的湿土层上,再加上马上覆土压实,种子发芽所需水分充足能正常出苗,苗齐、苗壮,达到抗旱作用。

“三湿”法播种:播种后墒情在种子发芽出苗下限时,采用种子催芽、粪肥拌水、深播掏墒浅复土的播种方法,做到种子湿、肥温、底土湿,实现全苗。

项目负责:辽宁省土肥站。

趋势意义:在旱情频发地区,抗旱保苗播种技术是一项十分关键有效的措施,各项目区根据各地的墒情特点因地制宜地选用合适的抗播种方法,能有效解决由于春旱造成的出苗难的问题。

玉米地膜全地面覆盖栽培及

“一膜两年用”栽培技术

项目简介:该技术创新点是改变了地膜覆盖栽培作物垄上种植外为垄沟种植。它集雨、抗旱、增产效果十分显著,为旱作农业区玉米种植获得稳产、高产创出了新路,同时也丰富了集雨节灌农业的内容,是旱作节水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实用技术。该项技术集成了膜面集雨、覆盖抑蒸、垄沟种植技术为一体。其主要优点是通过大小双垄全地面覆盖地膜,充分接纳玉米 生长期间的全部降雨,特别是春季5mm左右的微小降雨,通过膜面汇集到播种沟,有效解决旱作区因春旱严重影响播种的问题,保证玉米正常出苗;全膜覆盖能最大限度的保蓄玉米生长期间的全部降雨,减少土壤水分的无效蒸发,保证玉米生育期内的水分供应,使降水利用率达到90%左右;有 效防治田间杂草,减轻水土流失,有利保护生态环境;投资少,技术操作简单,便于大面积推广。

项目负责:甘肃省榆中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趋势意义:避免因刨根茬带走根际周围的土壤速效养分,根茬腐烂增加土壤有机质,提高土壤肥力,具有明显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

“行走式”节水灌溉技术

项目简介:“行走式”节水灌溉技术是利用农村大量现有的行走式动力机械(拖拉机或农用运输车)配带节水灌溉机具在行走过程中进行灌溉作业的一项技术,所以被人们称为“行走式”节水灌溉技术。这种技术包含两项技术内容:一是坐水播种技术,在种子周围土壤局部施水增墒以保障种子发芽出苗;二是苗期灌溉技术,在苗根区土壤灌溉增墒保苗。

项目负责:辽宁省土肥站。

意义:“行走式”节水灌溉技术以节水为前提,尽量采用高效的局部灌溉方式,以少量的水按需求定量准确地把水施到种子周围或苗的根区土壤中,减少或避免了多种形式水的浪费,能达到滴灌渗灌的节水效果,大大提高了水的利用率,一般亩施水量为1-4立方米,与人工刨埯坐水种相比,节水50%以上,比漫灌节水80%以上。目前行走式节水机械灌溉播种技术的主要工艺是用拖拉机牵引载有水箱的拖车,后部牵引播种,同时进行施水、施肥作业,水箱上引出的水管与播种机施水装置相连,播种时可一次实现开沟、施水、施肥、播种、覆土等多项作业。如果土壤墒情不好,可以结合苗期缺水,进行苗侧施水、施肥联合作业。这项技术不仅充分利用了农村拥有量较大的拖拉机等动力机械,提高了现有动力机械的利用率,而且配套的播种机具结构简单,多功能,复式作业,造价低,能够适应当前农民的收入水平。是解决春旱播不下种、出不了苗、保不住苗的高效节水新技术,是一项保证粮食生产的实用技术,也是发展农村经济、解决干旱贫困地区农民增收问题的重要手段,特别适用于水资源匾乏旱情频发地区。

蓄水保墒耕作技术

项目简介:蓄水保墒耕作技术是干旱缺水地区最重要的防旱抗旱措施,就是通过耕、耙、耱、锄、压等一整套有效的土壤耕作措施,改善土壤耕层结构,更好地纳蓄雨水,尽量减少土壤蒸发和其他非生产性的土壤水分消耗,为作物生长发育和高产稳产创造一个水、肥、气、热相协调的土壤环境。耕作保墒包括蓄墒、收墒、保墒三个方面,是干旱缺水地区防旱抗旱的重要措施。主要技术内容包括深耕蓄墒、耙耱保墒、镇压提墒、中耕保墒、深耕、深种和深锄等。同时,采取选用抗旱良种、科学施肥、合理轮作等配套措施达到抗旱增产目的。

项目负责:辽宁省土肥站。

旱作节水新技术

项目简介:1.行间覆膜技术。

行间覆膜技术是抗旱保苗的关键技术。大豆行间覆膜技术是应用大豆行间覆膜机进行的播种、施肥、覆膜、镇压等作业环节一次完成的大豆平播垅管技术。覆膜后可减少土壤水分蒸发起到留住天上水、保住地表水、勾起地下水,达到蓄水保墒的目的。天上降水留在苗眼内不流失,留住这部分水,对缓解后期干旱,保证植株正常开花、结荚、鼓粒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水助肥威,化肥施于膜下,可减少化肥的挥发和淋溶,从而提高化肥的利用率。该技术是十年九春旱地区实现大豆一次播种保全苗的有效措施。其主要技术要点是:隔行覆膜;选用良种;种子包衣;合理施肥;适时早播;化学除草。

2.振动深松技术。

利用大型拖拉机牵引深松振动犁,深松30公分,振动土壤,使其疏松,却土层不乱,达到蓄水保墒的目的。

3.根际补水技术。

第2篇:节水农业新技术范文

关键词:农业;高效节水;技术措施

中图分类号:TU991文献标识码: A

我国近年来已经加大建设节水农业的投资力度,农民企业对节水农业的重视程度也不断加强,很多民众均积极参与了节水农业建设,但综合而言推广高效节水农业目前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诸如水资源浪费及开发不合理等等。因此基于节水农业对国家经济建设的价值意义,又是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环节,所以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开展。

实施高效节水的重要意义

1.1水资源浪费现象严重

目前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多为粗放式,使其利用率非常低,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其中,农业灌溉水的利用率就极低。大水漫灌以及土渠输水等传统灌溉模式依然在很多地方实行,这导致了其中将近一半的水都损耗在输水过程中,造成灌溉用水的严重浪费。同时,农田本身还会蒸发大量水分,两者相加,农业灌溉水的利用率被严重拉低,农田产量也并没有因此得到提高,甚至偏低,农民得不偿失。此外,人们对自然降水的利用程度不高。很多地区农业灌溉基本依靠自然降雨,但缺乏科学的管理方式,导致自然降水也没有得到高水准的开发利用,水资源又被大量浪费。

1.2水资源不合理开发,管理不统一

在农业生产中,大水漫灌等传统灌溉方式不仅仅浪费水资源,因为过度灌溉,还会使灌溉区域的水位上升,盐渍化土壤不断增多。另外,当前人们对河湖水的开发过度频繁,河湖周遭的植被得不到足够的水滋润,干枯致死,严重影响当地的生态环境。同时,城市工业不断发展,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因此而产生的各种废水也大量排入到河湖中,水资源污染严重。这些都是开发水资源不合理所造成的。

一个流域的上下游都属于同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它们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就意味着,当人们在开发这个流域的时候,对上下游的开发力度会影响到整个流域。在流域内,河流总水量基本固定在一个值上,上游和下游此消彼长。但人们开发时,往往会忽略这个客观规律,造成生态系统的紊乱。

1.3水资源需求量大幅增加,供不应求

我国早已经能够实现温饱问题,粮食产量已经足以满足人口需求,但对水资源的需求度仍然在不断上升,并没有因此下降,这是因为随着城市的发展,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都在大幅增加,农业用水占总水量的比重不断遭到威胁。另外,城市居民经济水平提高了,对生活的要求也就更高。很多价值较高的农作物受到了城市居民的欢迎,蔬菜瓜果以及鲜奶蛋肉都成为日常生活中必备的东西。而这些东西不仅价值高,在种养过程中对灌溉面积也有很大的要求,还要保证较高的灌溉质量,这也是目前水资源利用的一个重要领域。

制约高效节水的关键因素

2.1投资金额不够,政策制度不完善

目前我国对节水农业的资金支持不足,地方上也没有足够的配套资金,本地的农民也拿不出能发展高效节水农业的资金,高效节水农业无法真正迅速的发展起来,就是因为从国家到地方再到个人都缺乏足够的资金投入。节水农业带来的社会效益要高于其带来的经济效益,因此,它作为一项具有较高社会公益性质的事业,拥有一个健全的投资机制才能真正促进其发展壮大。

之所以节水农业投资力度偏低,国家法律政策的不完善也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目前,国内关于节水灌溉的规章政策的颁布实施都比较滞后,无法满足节水农业发展的需求。国家没有有效的经济政策来鼓励调动企业及农民实施节水农业,水资源的粗放利用就无法得到有效管理和约束。

2.2技术水平较低,设备品种不足

我国目前主要依赖地面灌溉、管道输水和渠道防渗等灌溉技术,整体的灌溉技术水平较低,节水效率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同时,实施节水灌溉的设备种类较少,节水质量不高,无法适应当前大力发展节水灌溉的要求。

2.3农业节水意识不正确

很多人对节水农业存在一个认识上的误区,他们错将农业工程上的节水当成了节水农业。过去普遍人为,只要在运输及灌溉过程中减少水资源的浪费,就可称之为农业节水,因此滴灌、喷灌以及渠道衬砌等技术就成了仅有的几种节水措施。其实不然。只要能够提高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效率,使水资源的浪费降至最低,减少无效损失,就可称之为节水。节水农业不只是单一的节水灌溉技术,它是一项综合的节水技术,包括水利工程和农业技术两方面的技术措施。只有综合农艺和水利两个方面,密切配合联系,才能最大程度的提高节水效率,使水资源最大程度得到有效运用。

高效节水的重点技术措施

3.1工程节水

所谓工程节水,就是指从输水到灌水过程中的节水技术,目前的工程节水有以下措施:1.建设水利工程,改造灌区里原有的工程设备,实行技术改造,发展配套设施。农业节水最重要的技术措施之一,就是在高效节水的基础上,实现传统大中小灌区的工程改造更新。2.加强渠道衬砌、防漏防渗。这是当前推广较为普及的主要节水措施一直,不仅成本低,而且极易获得成效,是当前农业节水灌溉改造的关键内容。3.输水采用低压管道。管道输水是最受好评的节水灌溉措施,其高效的节水效率、低廉的资金投入及便利的管理方式被人交口称赞。4.对地面灌溉技术进行改进。平整土地,并改造田间工程,两者并行可以较大程度提高灌溉效率。5.更多的采用微灌、滴灌以及喷灌等新型节水灌溉技术,效果明显。

3.2农业节水

农艺节水技术可以体现在多个方面上,如灌溉制度,化学制剂,种肥,耕作栽培等。不同的地域实际情况各不相同,因地制宜,采用合理有效的节水方式,能有效提高节水效率。常用的农艺节水技术有如下几种:耕作保墒技术、地面覆盖技术、水肥耦合技术、化学节水、设施农业技术。这些都需要合理使用才能产生好的效果。

3.3管理节水

有了好的节水技术和措施,就必须要有相应的良好的管理运行体制。首先,要加强节水农业的宣传,树立广大农民群众根深蒂固的节水意识。对水资源要加强统一管理,以一个流域为基础。科学利用水资源,水利工程和农业灌溉要加强科学管理。在建设高效节水农业的同时,也要调整好过程中的利益分配,创新节水农业的体制管理。政府及各地方要加大投入力度,法律规章的制定跟上节水农业的发展脚步,同时,也要完善对水资源利用的监控和评估制度,完善节水农业的技术支持。

3.4合理开发,科学利用

充分开发利用当地的水资源,科学挖掘水资源的潜力,才能真正发展高效节水农业。其中,地下水作为水资源的重点开发部分,应该科学合理开发,不能无节制的乱开发。过分开采地下水或者地表水都会为当地的生态系统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因此,要联合开发多个水源,不能局限于单一的资源,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同时也保护了当地的生态环境。此外,不能忽视劣质水源的价值。将劣质水转化为可利用的水资源,充分发挥其潜力,不仅能够缓解当前淡水资源的缺乏困境,还可以改善生态环境,是节水技术的一个新途径。

参考文献:

[1]李伟.设施农业高效节水技术的探讨[J].内蒙古水利,2012(4).

[2]高航 宋浩.浅析新形势下农业高效节水的技术及措施[J].中国水运:下半月,2011(8).

[3]陈新萍 袁利.浅析发展农业高效节水[J].内蒙古水利,2010(2).

第3篇:节水农业新技术范文

关键词:节水;灌溉技术;发展趋势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water-saving irrigation technology, the importance of China's water-saving irrigation technology development present situation, water-saving irrigation technology and development trends, development of water-saving irrigation countermeasures are briefly described.

Key words: water saving irrigation technology; development trend;

中图分类号:S275

引言:

对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已成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共识,特别是农业大国,引进节水灌溉新技术已成为农业生产所必须解决的新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国家供水安全和农作物生产需要,有利于建立节水型社会,增加农民收入,促进新农村的发展。节水灌溉技术的发展不仅是节水的需要,也是农业现展的需要。发展节水灌溉技术对于推进现代农业、建设节约型社会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发展农业节水灌溉技术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水利经营管理也正经历着从传统的工程水利向现代化的资源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过渡,未来社会的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现代化、农业建设农村生态建设等,都对灌溉节水技术的发展提出了诸多不同的要求。

1.1从根本上缓解我国农业干旱缺水的问题

据调查,进入20 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农业年均受旱面积日渐增多,全国已有一半以上面积发生水危机,农业干旱缺水已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我国农业用水虽整体呈下降趋势,但解决温饱的需求又使农业灌溉的规模不断扩大,普及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是解决农业缺水矛盾的根本出路。从水源输送入手,可以对渠道进行防渗衬砌和利用管道输水,以减少输水过程中的渗漏和蒸发损失;从技术入手,采用喷灌、滴灌、微喷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可以大幅度节约田间灌溉用水,从而提高水的利用率,既扩大了灌溉面积,又减轻了农民负担。

1.2可以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业生产力

采用节水灌溉技术后,渠道和畦埂的减少,使农田趋于无埂、无渠、无沟,在提高土地耕种面积的基础上,能实现统一播种、统一灌溉、统一管理、统一施肥、统一收割,在减少灌溉用水的同时,也提高了农业机械化水平和集约化程度,大大减轻了农田建设的工作量,进一步解放和发展了农业生产力。

1.3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节水灌溉技术的采用,需要大量的设备与之配套,如各种管材等,这就需要一些企业来转产节水灌溉设备和器材,这可为城市下岗职

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也可以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随着节水灌溉技术在全国的普及和推广,它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成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1.4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

随着经济的发展,各行各业的用水量也会随之增加,而供水总量的增加却是有限的。这有限的增加,将主要用于满足工业、城市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的需求,农业用水在社会总用水量中的比重还会下降。在此情况下,农业增长的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大力发展节水灌溉,保护和利用好现有水资源,进一步挖掘现有水利设施的潜力,大幅度提高水的利用率。这样,可以避免渠道两侧渗漏和大水漫灌造成的土壤次生盐碱化,还能减少地下水的过量开采,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2我国节水灌溉技术的发展现状

目前,与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农业节水灌溉的发展速度、发展规模和技术水平还处于低水平发展阶段:一是采用喷灌、微灌和管道输水等先进节水灌溉技术的比例还很低,其中喷、微灌面 积不足全国有效灌溉面积的5%。二是节水灌溉设备质量差、配套水 平低,技术创新与推广体系不健全。三是占全国有效灌溉面积95%以 上的地面灌溉普遍存在着土地平整精度差、田间工程不配套、管理粗 放等问题。四是灌溉用水管理技术落后,信息技术、计算机、自动控制技术等高新技术在灌溉用水管理的应用还很少,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

3节水灌溉技术及发展趋势

目前,比较有发展潜力的节水灌溉新技术是:一是与生物技术相结合的作物调控灌溉技术。就是从作物生理角度出发,在一定时期主动施加一定程度有益的亏水度,使作物经历有益的亏水锻炼,改善品质,控制上部旺长,实现矮化密植,到达节水增产的目的。二是应用3S技术的精细灌溉技术。就是运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技术(RS)和计算机控制系统,实时获取农用小区作物生长实际需求的信息,通过信息处理与分析,按需给作物进行施水的技术,可以最大限度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和土地的产业率。这是农田灌溉学科发展的热点和农业新技术革命的重要内容。三是智能化节水灌溉装备技术。就是把生物学、自动控制、微电子、人工智能、信息科学等高新技术集成节水灌溉机械与设备,适时地检测土壤和作物的水分,按照作物不同的需水要求来实施变量施水,达到最优的节水增产效果。

4节水灌溉发展对策

4.1提高发展节水灌溉技术的认识。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随着人口增加、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农业灌溉用水要在用水总量基本不增加的情况下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只能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灌溉必须走节水型的发展道路。因此,我们应加大对发发展节水灌溉技术的宣传教育力度,使全社会都来关心节水灌溉技术,形成一个较好的节水灌溉技术发展环境。

4.2节水灌溉符合农村实际。为了进一步推动节水灌溉持续、健康、有序地向前发展,把科学规划摆在位,本着“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分期开发、注重实效”的原则,从全局和长远着眼,慎重决策,严格管理,以保证节水灌溉建设的合理推进。节水灌溉技术发展不仅是工程问题、技术问题,还是社会问题和经济问题。节水灌溉技术如果不能使农民从中得到实惠,就不能得到广大农民的真正拥护,就不能持续快速地发展起来。按照山丘区、井灌区、地面水灌溉区和旱作业区进行节水灌溉技术改造,结合各个地区经济条件确定重点发展及管理模式。

4.3形成发展节水灌溉技术内在机制。通过制定和运用好水价、水权这些经济手段,对农业用水需求进行有效调控,削弱低效益膨胀型的用水需求,杜绝无效益浪费型的用水需求,促进节约农业用水的需求,从而推进节约灌溉技术发展。

4.4加强科研和技术改造。伴随我国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节水灌溉设备制造业也可望能形成一个有相当规模的行业,成为中国加工制造业一个新的增长点。一项新技术得到推广应用,有可能带动一个新的产业发展。在改善我国传统灌溉方式,保持大力兴修水库,水利枢纽、集水工程的基础上,应大力加强科研与技术改造。结合我国各省市地区实际情况,自主研发具有中国特设的节水灌溉新技术,大力推动我国节水灌溉工程的发展。技术的革新必然依托于新材料、新设备的改进。因此在改进以往旧设备、旧材料等方面的同时,积极寻求和自主研发轻质、高强、智能性的绿色环保材料,实现节水灌溉材料设备的可持续发展。

第4篇:节水农业新技术范文

第一节规划编制依据

一、《全国旱作节水农业发展建设规划(-年)》;

二、《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下达省年第二批省级预算内资金前期项目投资计划的通知》(发改投资〔〕622号);

三、省发展改革委员会、省农牧厅关于报送《全国旱作节水农业发展规划(-2020年)》意见和建议的函(发改函[]107号。

四、省农牧业和农牧区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

五、省种植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六、省农牧业机械化发展“十一五”规划。

第二节规划总体目标

本规划范围:本《规划》针对东部农业区和环湖地区旱耕地、灌溉农业区以及州小块农业区而制定的规划,行政辖区包括:民和、乐都、平安、互助、大通、湟中、湟源、化隆、循化、贵德、同仁、尖扎、门源、(城东、城西、城中、城北)、祁连、海晏、刚察、共和、同德、兴海、贵南、乌兰、都兰、格尔木、德令哈、、囊谦、称多等28县(市)。

年至年,新建省级旱作节水农业研发中心一个;县级旱作节水农业试验推广站28个;建立核心示范区面积66万亩;技术入户率达到90%。

通过完善技术服务体系,示范、推广旱作节水技术,使农田蓄水保水能力明显提高,降水利用率得到提高。到年,核心示范区面积66万亩,降水利用率提高5~8个百分点,水分利用效率平均提高0.15公斤/毫米·亩。粮食平均亩产增加30公斤,油料平均亩产增加25公斤。推广旱作节水农业技术面积200万亩,降水利用率提高3~5个百分点,水分利用效率提高0.1公斤/毫米·亩,粮食平均亩产增加25公斤,油料平均亩产增加20公斤。旱耕地的生产能力得到显著提升,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善,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三节规划主要目标内容

一、旱作节水农业核心示范区建设

在全省28个县(市)建立旱作节水农业核心示范区66万亩。主要围绕完善田间基础设施,平整加固梯田、土壤改良与培肥、覆盖栽培、深耕深松、抗旱生物制剂、技术培训等,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和农田节水能力。

二、旱作节水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

新建省级旱作节水农业技术研发中心1个;县级旱作节水农业试验推广站28个,购置拖拉机、沟播机、深耕犁、深松机等各类作业机械、配套建设机库、培训设备等。

三、旱作节水农业技术培训

在全省28个县(市)项目开展旱作节水农业技术培训活动,培训人员95000人(次),全面提升旱作节水农业技术水平。

第四节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方案

—年省旱作节水农业发展建设项目,共需投资2.2795亿元(中央投资1.7096亿元,地方配套投资0.5699亿元),其中:(1)旱作节水农业核心示范区建设投资1.8664亿元(中央投资1.3998亿元,地方配套投资0.4666亿元);(2)旱作节水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投资0.4131亿元(中央投资0.3098亿元,地方配套投资0.1033亿元)。中央与地方投资比例1:0.25。

第二章规划背景及现状

第一节基本情况

省地处藏高原的东北部,是中国西北地区的内陆省份,东、北邻省,东、南接省,南和西南与自治区毗邻,西北同维吾尔自治区紧邻。土地面积72.12万平方公里,排序在、、之后,居第四位。海拔高度1600~6860米,平均海拔超过3000米以上的占全省总土地面积的77.6%。从地貌上全省可分为南高原、祁连山地、盆地和河湟谷地四大类地貌类型区。境内的山脉,西部极为高峻,向东倾斜降低,主要有东西向和南北向两组,构成了地貌的骨架。一方面降水由东南向西北递减,表现出有规律的地带性变化;另一方面由于非地带性的影响,局部地区性差异又及其显著,低谷较温和,高地又特别寒冷。地势的高差悬殊,引起气候、生物的垂直分布非常明显。由于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因素的共同作用和相互制约,对自然资源的分布和农、林、牧业生产布局,都有着及其深刻的影响。农业生产类型也由东部农业区,向西部环湖地区、盆地农牧交错地区、南高原牧业区过渡。农牧业生产呈立体布局。农业生态环境具有复杂多样的特色,一是光能资源丰富。二是热能资源差。三是水资源丰富,但利用难度大。四是农业气候灾害种类多且发生频繁,如干旱、霜冻、冰雹、大风、雪灾等。

种植结构比较单一,农作物以春小麦、春油菜、蚕豆、豌豆、稞和马铃薯六大作物为主。年全省总耕地面积面积813.3万亩,其中:旱地548.415万亩,水浇地264.885万亩。农作物总播种面积736.1万亩。

第二节规划背景

省属典型的干旱半干旱的旱作农业区,平均年降水量250毫米—450毫米,降水少而集中,且季节和区域分布极不均匀。单位耕地面积平均拥有水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0%,世界平均水平的6.7%。旱作区基础设施薄弱,节水技术落后,水资源利用率和利用效率低下,利用率低下导致农业有限水资源短缺的恶性循环,引发日益严重的利用型缺水。中低产田比例高,粮食安全生产问题隐患较大,但增产潜力也较大。从长远看,发展旱作节水农业将成为我省粮食安全的基础保障。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及各级农业科研和推广部门的积极努力下,先后组织实施了《西部旱作节水标志性示范工程》、省级《旱作节水农业技术示范点建设项目》、农业部财政专项资金项目《省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建设》等,促进了我省旱作农业的发展。农业基础设施不断改善,旱作区设施农业建设加快,对提高农作物单产、增加农民收入其到了积极的作用。但由于旱作节水农业是一项集工程、农艺、农机、生物、化学、管理等措施相结合的综合技术,关联紧密,连续性强,投入大,加之基础设施维护不当,原有的集雨窖、日光温室等设施存在老化失修,大部分不能使用。因此,我省实施旱作节水农业意义重大,可以较大幅度的提高全省农业生产水平,增加农民收入,带动全省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实现全省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和科技进步。

第三节旱作节水农业现状

多年来,在国家和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政策的扶持下,我省因地制宜,积极开展旱作节水农业的试验、示范研究推广工作,加快了旱作节水农业的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一、建成了一批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区

从年开始,通过国家财政和省财政对旱作节水农业的大力扶持,实施了国家标志性工程项目、财政专项资金项目、省级重点技术项目等,建立了十三个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基地,示范面积累计达15万亩。近年来国家为我省旱作节水农业项目累计投资2133万元,省财政配套资金820万元。这些示范基地为我省旱作节水农业的发展积累了成功经验,起到了以点带面的示范带动作用。

二、取得了一批旱作节水农业技术成果

我们在不同区域开展了旱作节水技术适宜性、水分利用效率、生产潜力及开发度等的试验研究,在生产中推广应用了一大批旱作节水农业科技成果,其中获部级丰收奖1项,省级科技成果6项,制定并技术标准4项。集雨补灌、水肥一体化、覆盖保墒、沟垄集雨、免耕栽培等旱作节水农业新技术日趋成熟,初步形成了不同区域、不同作物的农艺、农机、工程、生物、化学等多种措施相结合的旱作节水农业技术模式。

三、初步形成了旱作节水农业技术服务体系

随着国家对旱作节水农业投资力度的加大,旱作节水农业工作体系和技术服务体系逐步完善,科研、院校、推广等为主体的旱作节水农业技术研发体系,建立了旱作节水农业技术试验网络体系,技术研究更加贴近旱作节水农业的发展需求。初步建立了政府、科研和推广一体化的旱作节水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各县分别建立了土壤肥料技术推广机构和技术人员队伍,同时建设了一批具有一定检测能力的土肥水化验室,建立了部分墒情与旱情监测点,开展了省县旱作节水农业技术骨干培训及科技示范户培训等,旱作节水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进一步完善。

四、加强了旱作节水农业基础性工作

我省制定并了《旱地甘蓝型油菜栽培技术规范》、《旱地白菜型油菜栽培技术规范》、《旱地春小麦栽培技术规范》、《旱地马铃薯栽培技术规范》、《机械化沟播技术规程》、《油菜垄膜沟植技术规程》,为规范旱作节水农业设施建设和技术推广奠定了基础;开展了旱作节水农业的基础性调查,为旱作节水农业项目的实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认真总结以往旱作节水农业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有项目成果,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进行宣传,为推广旱作节水农业营造了良好氛围。

第四节存在问题

一、自然降水少而且时空分布不均

全省年平均降水量只有250~450毫米,主要集中在7、8、9月份,占全年降水量的80%以上,干旱是我省旱作区发展种植业生产的主要障碍因素。在盆地,没有灌溉就没有农业。在低位山旱地区,收成低而不稳。我省属春作区,但春季降雨少,只占全年降水量的7%左右,春旱频率高、旱情重,三年两头旱,十年一大旱,春夏连旱时常发生,严重影响春播、出苗和农作物早期生长发育,造成因早期发育不良而影响收成,使山旱地区农民收入低而不稳。

二、水资源利用率不高

虽然我省地处江河源头,河流纵横,水资源总量居全国第16位。但由于主要农业区内黄河、湟水谷地切割很深,开发利用难度大,费用高。同时水资源地域分布不均,在经济较发达的湟水流域农业区人均占有水资源量900多立方米,亩均440多立方米,不及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目前水资源利用率在50%左右,缺水3亿立方米。旱地对自然降水的利用率为40%左右,水浇地灌溉水的利用率为35%左右。

三、山旱地生态环境脆弱

我省的干旱山区自然条件差,坡大沟深,坡耕地面积大。土壤瘠薄,农业耕地近60%的面积有机质含量在2%以下,浅山有机质含量仅为0.6~1.2%,土壤理化性质较差,蓄水保墒和供肥供水能力低。水土流失严重,每平方公里侵蚀模数在5000吨左右,植被稀疏,生态环境脆弱。

四、投入不足缺乏后劲

一是旱作节水新技术储备不足。目前我省没有完善的旱作节水农业新技术研发体系,对新技术的研究没有针对性和持续性,许多技术主要从外省引进。二是资金投入不足。我省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地方财政困难,农民经济收入低,对旱作农业的投入少,旱作节水技术普及面不大,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作用。

第三章指导思想与规划原则

第一节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中央一号文件和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的方略,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稳定、完善和强化各项支农政策,切实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继续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努力实现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立足实际,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平整加固梯田、培肥土壤、覆盖栽培、深耕深松、抗旱生物制剂等为关键技术,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以建设高标准高产稳产基本农田为着力点,发展特色农产品生产,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真正建立起节水型、高效能的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全面推进全省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第二节规划原则

一、坚持工程、农艺、农机措施相结合的原则

示范区建设利用现有基础设施条件,组装配套成熟的旱作农业增产技术,采取良种良法相配套,农机农艺相结合,充分挖掘土地生产潜力,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二、坚持产业化发展与农业结构调整相结合的原则

把发展旱作节水农业和农业结构调整相结合,围绕农业优质高效和农民增收,发展抗旱型的优质农产品生产。以引进繁育优质抗旱品种为重点。压缩质次价低的小麦品种,增加马铃薯等播期较晚的优势作物,培育浅山旱地具有高原特色的拳头产业,形成集科技展示、技术配套、技术演练、农民培训为一体的示范基地。

三、注重实效,突出重点的原则

根据我省不同类型区和农业生态环境条件,围绕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发展旱作节水农业,以东部雨养农业区为重点,兼顾、、等缺水地区,因地制宜确定地确定不同区域的发展方向和节水技术模式,加强示范带动效应,做到点面结合,全面发展。

四、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科技含量的原则

以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利用效率为手段,以提高农产品单位面积产量为目的,强化工程节水与农艺、农机、生物、化学、管理等措施的耦合,探索适合我省发展旱作节水农业的长效机制,为全省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第四章区域布局与建设重点

第一节区域布局

根据全国旱作节水农业的发展方向和主要任务,综合我省的自然状况、社会经济发展条件、农业区域特征等因素,将分为东部粮油主产区,、稞油菜轮作区,盆地绿洲麦豆绿肥轮作区、南稞饲草饲料小片种植区四大旱作区。

一、东部粮油主产区

包括、市(城东、城西、城中、城北四区)等14个县(市)。主要围绕田间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平整加固梯田、培肥改良土壤、覆盖栽培、深耕深松、抗旱生物制剂等各项技术,开展试验、示范、推广活动。

二、、稞油菜轮作区

包括等7个县。主要围绕土壤改良、沟垄保墒、保护性耕作、抗旱生物制剂等技术,开展试验、示范、推广活动。

三、盆地绿洲麦豆绿肥轮作区

包括等4个县(市)。主要围绕农田整治、土壤改良、节灌技术等技术,开展试验、示范、推广活动。

四、南稞饲草饲料小片种植区

包括、囊谦、称多3个县。主要围绕农田整治、土壤改良、沟垄保墒、保护性耕作等技术,开展试验、示范、推广活动。

第二节建设重点

一、旱作节水农业核心示范区建设

功能定位:立足于完善核心示范区农田基础设施条件、集成应用先进适用技术、探索良性运行机制,打造不同类型的省级示范样板,辐射带动县域旱作节水农业发展,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建设重点:在、市(城东、城西、城中、城北四区)、等28个县(市)建立旱作节水农业核心示范区66万亩,其中:东部粮油主产区核心示范区面积42万亩,、稞油菜轮作区核心示范区面积14万亩,盆地绿洲麦豆绿肥轮作区核心示范区面积4万亩,南稞饲草饲料小片种植区核心示范区面积6万亩。主要围绕田间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平整加固梯田、土壤改良培肥、农田整治、节灌技术、覆盖栽培、沟垄保墒、深耕深松、保护性耕作、抗旱生物制剂等各项技术,开展试验、示范、推广活动,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和农田节水能力。到年,核心示范区平均亩产增加30公斤,油料增加25公斤。水分利用率提高5~8个百分点。同时加强旱作节水农业新技术的宣传培训力度,增强农民的节水意识,提高旱作栽培技术水平。核心示范区技术入户率达到90%。

二、旱作节水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

(一)省级旱作节水农业技术研发中心

功能定位:一是开展全省旱作节水农业新技术研究,与国家旱作节水农业工程技术中心和区域分中心合作,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开展中间试验等技术熟化、转化工作;二是制定旱作节水农业规划;三是承担国家和省上重大旱作节水项目;四是指导全省旱作节水农业生产;五是开展旱作节水农业技术的培训和宣传工作。六是承担国家信息监测预警任务。选择部分典型区域的试验推广站,监测、采集土壤墒情、旱情、地力等旱作节水农业相关信息,与国家旱作节水农业工程技术中心和区域分中心联网,为指导抗旱减灾和农业生产提供信息服务。

建设重点:新建省级旱作节水农业技术研发中心试验室一座,配置试验室仪器、监测设备和培训设备等。

(二)县级旱作节水农业试验推广站

功能定位:一是承担核心示范区建设任务。作为旱作节水农业核心区建设单位,负责组织完成田间基础设施建设,开展旱作节水技术和农机装备的示范推广,引导发展基层新型合作组织,探索旱作节水农业发展的长效运行机制;二是承担县域内推广辐射任务。结合核心示范区发展旱作节水农业成效,利用各类技术推广手段,开展技术培训,把成功的技术模式和经验做法推广辐射到周边地区;三是开展对农民的旱作节水农业技术的宣传和培训工作。

建设重点:等28个县(市)新建县级旱作节水农业试验推广站28个,购置拖拉机、沟播机、深耕犁、深松机等各类作业机械、配套建设机库、培训设备等。

第五章规划内容与规模

建立旱作节水农业核心示范区66万亩,主要围绕田间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平整加固梯田、土壤改良、农田整治、节灌技术、覆盖栽培、沟垄保墒、深耕深松、保护性耕作、抗旱生物制剂等各项技术的示范、推广活动。进一步完善旱作节水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新建旱作节水农业技术研发中心试验室一座,面积1000平方米,配置试验室仪器、监测设备和培训设备等。县级旱作节水农业试验推广站28个,每县500平方米,,面积14000平方米,购置拖拉机、沟播机、深耕犁、深松机等各类作业机械、配套建设机库、培训设备等。加强旱作节水农业新技术的研发,探索良性运行机制,打造不同类型的省级样板,辐射带动区域旱作节水农业发展,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开展节水技术的宣传培训,培训农民95000人(次),增强农民的节水意识和节水技术水平。

第一节旱作节水农业核心示范区建设

一、东部粮油主产区

包括、(城东、城西、城中、城北四区)14县(市)。主要围绕田间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平整加固梯田、土壤改良与培肥、覆盖栽培、深耕深松、抗旱生物制剂等各项技术,开展试验、示范、推广活动。

二、、稞油菜轮作区

包括7个县。主要围绕土壤培肥改良、沟垄保墒、保护性耕作、抗旱生物制剂等技术,开展试验、示范、推广活动。

三、盆地绿洲麦豆绿肥轮作区

包括4个县(市)。主要围绕农田整治、土壤培肥改良、节灌等技术,开展试验、示范、推广活动。

四、南稞饲草饲料小片种植区

包括、3个县。主要围绕农田整治、土壤培肥改良、沟垄保墒、保护性耕作等技术,开展试验、示范、推广活动。

第二节旱作节水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

旱作节水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包括省级旱作节水农业技术研发中心建设和县级旱作节水农业试验推广站建设。

一、省级旱作节水农业技术研发中心建设

新建省级旱作节水农业技术研发中心一座,面积1000平方米,购置试验室仪器设备、监测设备和培训设备等。

二、县级旱作节水农业试验推广站建设

新建县级旱作节水农业试验推广站28个,购置拖拉机、沟播机、深耕犁、深松机等各类作业机械、配套建设机库、培训设备等。

(一)东部粮油主产区

该区包括、(城东、城西、城中、城北四区)14个县(市)。

(二)、稞油菜轮作区

该区包括7个县。

(三)盆地绿洲麦豆绿肥轮作区

该区包括4个县(市)。

(四)南稞饲草饲料小片种植区

该区包括、3个县。

第六章投资估算

第一节投资估算

—年省旱作节水农业工程建设项目,共需投资2.2795亿元,其中:旱作节水农业核心示范区建设工程投资1.8664亿元,旱作节水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投资0.4131亿元,分别占总投资的81.88%和18.12%。

一、旱作节水农业核心示范区建设

旱作节水农业核心示范区建设共投资1.8664亿元。

(一)东部粮油主产区

东部粮油主产区核心示范区建设共需资金1.0904亿元。

(二)、稞油菜轮作区

、稞油菜轮作区核心示范区建设共需资金0.3024亿元。

(三)盆地绿洲麦豆绿肥轮作区

(四)南稞饲草饲料小片种植区

南稞饲草饲料小片种植区核心示范区建设共需资金0.1048亿元。

二、旱作节水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

旱作节水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包括省级旱作节水农业技术研

发中心建设和县级旱作节水农业试验推广站建设,共投资0.4131亿元。其中:省级旱作节水农业技术研发中心建设投资0.0327亿元,县级旱作节水农业试验推广站建设投资0.3804亿元。

(一)省级旱作节水农业技术研发中心建设

省级旱作节水农业技术研发中心总投资327.2万元,其中:土建工程投资180万元,设备购置147.2万元,分别占总投资的55.01%和44.99%。

(二)县级旱作节水农业试验推广站建设

县级旱作节水农业试验推广站建设,共投资3803.8万元,其中:土建工程投2058万元,设备购置投资1745.8万元。

1、东部粮油主产区

每县需资金142.1万元,共投资1989.4万元,其中:土建工程投资1050万元,地设备购置投资939.4万元。

2、、稞油菜轮作区

每县需资金131.3万元,共投资919.1万元。其中:土建工程投资504万元,设备购置投资415.1万元。

3、盆地绿洲麦豆绿肥轮作区

每县需资金127.9万元,共投资511.6万元。其中:土建工程投资288万元,仪器设备购置投资223.6万元。

4、南稞饲草饲料小片种植区

每县需资金127.9万元,共投资383.7万元。其中:土建工程投资216万元,设备购置投资167.7万元。

第二节资金筹措

—年省旱作节水农业工程建设规划,共需投资2.2795亿元。按照公益性、示范性、基础性建设内容主要由中央投资为主、地方投资辅助的原则,依据不同区域中央与地方投资比例标准,综合考虑不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承担能力等因素,确定中央投资和地方配套资金分别为:中央投资1.7096亿元,地方配套投资0.5699亿元。中央与地方投资比例1:0.25。

第七章规划实施年限及分年度实施计划

本《规划》实施年限为-年,共7年。分年度实施计划如下:

年-年:

一、省级旱作节水农业技术研发中心建设。包括土建工程、试验室仪器设备、监测仪器设备和培训设备购置等。

二、东部粮油主产区建设。包括东部粮油主产区14个县(市)的旱作节水农业试验推广站建设以及旱作节水农业核心示范区建设等。

年-年:

、稞油菜轮作区建设。包括、稞油菜轮作区7个县的旱作节水农业试验推广站建设以及旱作节水农业核心示范区建设等。

年-年:

一、盆地绿洲麦豆绿肥轮作区建设。包括哈4个县(市)的旱作节水农业试验推广站建设以及旱作节水农业核心示范区建设等。

二、南稞饲草饲料小片种植区建设。包括、囊谦、称多3个县的旱作节水农业试验推广站建设以及旱作节水农业核心示范区建设等。

第八章效益分析

第一节经济效益

通过本《规划》的实施,到年,全省建立旱作节水农业核心示范区66万亩,平均亩产粮食比前三年增加30公斤,油料增加25公斤。水分利用率提高5~8个百分点。同时加强旱作区旱作节水农业新技术的宣传培训力度,增强农民的节水意识,提高旱作栽培技术水平。核心示范区技术入户率达到90%。

第二节社会效益

本《规划》实施后,将为我省生态类型相似区域提供旱作节水农业技术模式,有效提高旱作区农业效益和增加农民收入。

一、以抗旱节水为中心,科学技术为支撑,改善农业基础设施为突破口,以农田基本建设综合治理为主攻方向,建立起高效能的农业生态体系,形成良性农业生态环境,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培肥土壤提高土壤保水、保肥、供肥能力,提高土地综合生产能力和改善生产条件,增强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二、通过各项旱作节水农业技术措施的实施,可大幅度提高降水利用率。项目实施后,使旱作节水农业新技术得到充分利用和快速发展,提高了水资源利用率,预计到年水分利用率提高到55%。

三、通过《规划》的实施,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技术推广基础设施,完善服务功能增强服务能力,提高旱作农业技术服务水平和农民科学种田水平,对实现农民脱贫致富,振兴农村经济,保持社会稳定,将发挥巨大的推动作用。

第三节生态效益

一、通过《规划》实施,加强农田基本设施建设,改善项目区农业基本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提高农业抗灾、稳产、增产能力。

二、《规划》实施后,可以促进种植业结构调整,推动旱区农业产业化进程,实现农区种植业、养殖业的协调发展。

三、通过《规划》的实施,利用培肥改土,深耕细作,合理轮作,改造中低产田、秸秆还田和地膜覆盖等多种农艺及工程措施,增加土壤养分,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增强抗御干旱等自然灾害的能力,缓解干旱缺水这一严峻的环境生态问题,对恢复项目区的自然植被均具有重要的作用。

第九章保障措施

一、建立政策保障体系

我省是一个水资源紧缺的省份,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国民经济的发展,水资源紧缺已成为我省农业发展的长期制约因素。各级政府部门积极制定旱作节水农业扶持政策,大力发展节水型农业。进一步为节水农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确保旱作节水农业规划目标的实现。

二、建立长期的投入机制

现代节水高效农业建设是一项意义深远、涉及面广、投入多、公益性强、技术比较复杂的工程,需要依靠政府发挥好主导作用,加大国家财政、地方财政的投资力度,建立资金投入的长效机制,重点在基础设施、核心示范区的建设等方面给予支持。同时要引导农民增加投入,提高旱作节水种植水平,推进节水农业的全面、快速发展。

三、完善节水农业技术体系

发展节水农业必须要重点加强节水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建设,提高科学技术的有效供给能力,满足节水农业的科技需求。要逐步建立健全抗旱预警系统、专家咨询系统,组建一批高素质节水农业科技队伍,按宝塔式人才结构,培育高、中、低三个层次的研究、开发、管理、科技推广、技术示范等人才的旱作节水农业技术服务队伍。

四、依靠科技,提高节水农业技术水平

在已经建立的节水农业示范区的基础上,提高其建设示范标准。坚持常规技术与高新技术并重、工程技术与农艺技术相配套、蓄水保水技术与节水管理技术相结合,以高新技术及其产品应用带动常规技术的集成与配套,为我省节水农业技术升级、产业升级、农业节本增效、农民增收提供典型的技术样板。

五、创新工作机制,建立多部门节水农业发展网络

旱作节水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水资源时空调节,充分利用自然降水,适时实施人工降水,合理利用灌溉水,挖掘土壤水资源潜力,提高作物水分利用效率等诸多方面。建立有农业、水利、气象等多个部门参与的节水农业发展网络,整合各部门技术力量和资源。统一部署,分工负责,全面推进,为旱作节水农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第5篇:节水农业新技术范文

关键词:节水农业水资源管理

一、节水农业的发展紧迫性

我国水资源整体上短缺。我国年平均降水总量约6.188万亿立方米,年水资源总量约2.7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六位,但人均占有量仅2250立方米,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4,按亩均算只有1300立方米,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目前,全国已有600多座城市缺水,每年城镇缺水200亿立方米以上,而农业用水每年亏缺300亿立方米,农村有2000万人口饮水困难。水资源短缺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首要资源环境问题之一。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增长,水资源“瓶颈”问题日益显现,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

据预测,在2030前后我国人口将达到16亿高峰,需要粮食增长到6.4~7.2亿吨才能满足需求,按照现有水平预测,为了满足这种粮食需求,灌溉面积需要发展到9.0亿亩,此时,用水量将从现状的4000亿m3增长到6650亿m3。从目前我国水资源供需状况来看,如此大量的农业水资源供给是不可能实现的。出路只有一条,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利用效率,节水农业的发展是必由之路。

目前,我国的耕地灌溉率已经高达40%,农田灌溉用水总量3600~3800亿m3,占全国总用水量的65%。据中国工程院预测,在不增加灌溉用水的条件下,2030年全国缺水高达1300~2600亿m3,其中农业缺水500~700亿m3。如果我们把农业灌溉水的利用率由目前的0.45提高到发达国家的0.7,则仅节水灌溉一项即可节水900~950亿m3!不仅可以解决7亿吨左右食物生产的用水,还可以富裕出400~500亿m3的水用于国民经济的其它重要领域。,因此,农业节水已经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紧迫性。

二、我国节水农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十分重视节水农业的发展。取得了农业用水几乎零增长的条件下满足农业发展需求的骄人业绩。根据水利统计公报,2004年全国有效灌溉面积达到56252千公顷;万亩以上灌区达到5800处,有效灌溉面积25506千公顷;30万亩以上大型灌区280处,有效灌溉面积13771千公顷。2004年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完成干支渠骨干渠道衬砌防渗1300公里,改造、加固、配套建筑物7800余座,新增年节水能力11亿立方米。我国节水技术大纲已经,其中农业节水技术成为重要组成部分。未来,农业用水量零增长成为重要的目标。

三、我国节水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国节水农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3.1节水农业技术不普及

目前,我国水资源短缺与粗放低效利用的状况并存,而水资源的粗放低效利用,又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程度。目前,农业灌溉用水约占全社会用水量的70%,但由于输水方式、灌溉方式、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耕作制度、栽培方式等方面的问题,我国农业用水的利用率很低,渠道灌溉区只有30%~40%,机井灌溉区也只有60%,和一些发达国家(达80%)相比有很大差距。同时,我国目前农业用水利用效率也很低,每单位净耗水的粮食生产效率不足1kg/m3,和一些发达国家单位净耗水2-3kg/m3的水平相比差距很大。目前黄河流域农业用水占总用水量的92%,大约有4/5的面积是大水漫灌,节水灌溉面积仅2276万亩,占总灌溉面积的20%。我国西部地区普遍缺水,其中西北干旱少雨,西南土层瘠薄,农业生态环境脆弱。但现状是农业用水浪费严重。

3.2理论认识上存在偏差

目前,在我国节水农业发展问题上认识还存在一些偏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节水农业看技术含量,认为高新节水技术才识节水,研究、推广得到足够的重视,而那些技术实用性强,效率比较高的“土”技术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第二,注重工程节水,忽视农艺节水,主要表现在将节水农业等同于农业工程节水,把节约水在输送和灌溉过程中的浪费作为主要技术内容,节水农业技术应该包括农艺、工程和管理技术,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综合利用各种农业节水措施的技术集成;第三,节水灌溉农业和旱作节水农业分离,目前由于管理的原因,在节水灌溉农业和旱作农业方面存在分工,水利部门基本注重灌区,农业关注旱区,两者有不相往来的趋势,旱作节水与灌区节水发展不平衡,制约了节水农业的发展。

3.3节水农业创新水平不高

但从整体上看,我国节水农业技术引进的多,自主开发的少,产业化程度低,整体配套性差,如喷微灌设备、节水作业农机具、难以满足显示需求。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节水高新技术还很少,推广国外产品,成为一些技术推广部门的经营的主项目,提高农业节水创新水平,满足我国农业节水的需求,是摆在我国节水面前的重大课题。

3.4农业节水系列标准的不完善

农业节水系列标准是衡量节水农业的尺子,具有可操作性的东西。尽管目前采取了多种节水农业技术措施,但如何进行衡量和度量还缺乏统一的标准和指标体系,很多。如投资与效益的比例,多大才是节水效益优的,效益的衡量的时空范围多大,都没有明确界定,这样,对于衡量节水农业是导致众说纷纭。对于一个节水工程而言,局部是节水效益高的,但从整体上来考察则是不节水无效益的。

3.5注重单项技术,缺乏深入的节水技术综合集成

目前在我国节水农业发展过程中,往往只注意单项的工程技术如渠道防渗、低压管道输水、喷灌和微灌的推广,缺乏将这些技术和农业措施紧密结合的综合集成技术,导致单一技术的推广出现困难,甚至夭折现象的出现。工程节水技术与非工程节水技术相结合,形成高度集成的综合节水技术体系是当前节水农业技术发展的方向,也是许多国家研究的热点。

3.6农业节水投资力度不足

长期以来,我国节水农业资金不足,制约了节水农业的发展。1996年,经国务院批准,“九五”期间在全国建设300个节水增产重点县。全国在此方面已投入节水灌溉资金250亿元。在旱作农业示范区建设方面,目前国家每年为此投入的资金,大约为2000万元左右。全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共投入资金约580亿元,对213个大型灌区和23个重点中型灌区进行了续建配套节水改造,开展了150个节水示范项目、50个牧区节水灌溉试点和99个山区雨水集蓄利用项目建设。但这些资金同巨大的资金需求相比相差很大,投资不足,依然制约节水农业的发展。

四、我国节水农业发展几点方向

4.1进一步确立节水农业的重点

确立节水农业的重点,是我国节水农业“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具体体现,是确立投资重点的方向性问题。目前,我国节水农业的重点是在灌区的节水工程上,应该进行战略性地调整,确立我国节水农业发展灌区和旱区节水农业并重的节水方针,节水的重点是田间。

从粮食产量而言,灌区的产量高于旱区,从水资源利用量而言,灌区的水资源利用量很大,他直接取自江河或者地下,对地下水和下游产生一定的影响,注重灌区节水是非常重要的,但不能因此而忽视旱区节水。从总体而言,旱区生活比较贫困,其群众的生活比较困难,但旱区的粮食潜力很大,只要充分挖掘其降水潜力,对于维护我国粮食安全是十分重要的,旱区节水对于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其生活条件是十分有意义的。

无论是旱区还是灌区,节水重点应该放在田间,通过农艺等多种措施,减少无效蒸发,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利用效率。

4.2建立完善的用水计量体系

计量体系,是节约用水的基础性工作。目前,我国许多灌区缺乏完善的计量体系,致使灌区不能按量收费,制约了水资源高效利用。产生计量设施不完善的主要原因是在灌区建设过程中我国的投资配套政策决定的。在灌区建设时,我国基本上采取了国家头骨干工程,地方建配套工程的配套政策,导致国家投资到位,地方配套工程没有落实的“半拉子”工程,工程无法实现其设计效益。因此,将灌区计量设施体系进行完善,是目前的重要性工作,必须进行完善,才能为水资源计量收费奠定基础。国家对“配套的”投资政策进行反思和评估,科学地评定起合理性,促进国家有限资金的高效利用。

4.3建立长效的节水农业机制

通过机制的建立,促进节水农业的长效的发展,是目前我国节水农业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长期以来,我国的节水农业靠政府推动,一些地方出现了非常尴尬的局面,一些节水工程成了“参观工程”,成了摆设,国家政府推广的时候,用一用,之后有的就废弃了,即浪费了资金,也在农民中造成恶劣的影响。应该建立长效的节水农业发展机制,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让其在节水农业中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在市场条件下变成自觉的行动。为此,政府应该采取多种措施,主要包括,建立科学的农业水价体制,让百姓在充分享受WTO规则的“绿箱政策”的同时,考虑农民的承受能力,指定有利于节水的水价政策;其次,充分认识节水农业的公益性,对节水农业的发展进行适当的补贴,鼓励其发展节水农业;第三,建立科学的奖励惩罚制度,规范其行为;第四,通过建立农业水权体系,维护农民的利益,并且在农业水权转移过程中得到好处。

4.4将节水农业作为战略性工程实施

节水农业的发展不仅是农业本身的过程,而是涉及到国民经济发展的大系统工程,国家将其作为一项战略性工程来实施。作为战略性工程,国家应该加大起投资力度,采取各种措施进行优惠,吸引各种资金投入节水农业工作中。完善其法律法规。加强起领导,运用科学的发展观统筹节水农业的发展,将其纳入国家的发展规划并严格的加以实施。

4.5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节水农业技术体系

我国的农业基本国情是地块零碎的一家一户土地承包制、农业发展不均衡、经济发展欠发达、地域广阔、农民的掌握科技的整体素质不高等,节水农业技术体系的建立必须建立在这个基本的国情之上,只有适合我国农业基本国情,农业节水技术才能得以普遍推广,才能产生明显的效益。

目前,适合我国的节水农业技术体系尚为建立起来,曾经“一刀切”式的喷滴灌技术推广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阻力而未成功。因此,为了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节水农业技术体系,需要开展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第一,建立“傻瓜式”的节水农业技术,傻瓜式的节水技术能够加快节水技术的推广,并不是降低节水结束的科技含量,而是增加了起含量,“傻瓜相机”在民众得意推广就是同一道理;

第二,实施“区域不均衡发展”的节水技术推广战略,对于经济发展快的地区,可以以现代节水技术为目标推广高新技术,对于欠发达地区,以投资小,见效大的传统的节水技术为主体推广节水技术;

第三,将现代节水农业技术与传统的节水农业技术有机结合,因地制宜,推广节水技术;

第四,建立我国节水设备研制、开发和推广技术体系,成本低廉,实用性强,服务方便到位。

第6篇:节水农业新技术范文

关键词: 高效节水;诱致性技术选择;要素资源的稀缺性;灌溉技术

1 宁波市农业节水灌溉现状研究

宁波是一个水资源相对短缺的城市,全市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75亿立方米。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以及二、三产业的不断发展,水资源短缺成为制约宁波市经济发展的瓶颈。农业作为用水大户,通常情况下,主要是部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较为薄弱,灌溉水的利用率和利用效率普遍比较低。

1.1 农业用水量变化情况 在农业用水方面,对于宁波来说,主要包括农作物、林业和水产养殖业,以及畜牧用水等,其中,用水所占比例最高的是农作物灌溉。气候、作物种类、土壤类型及管理水平等多种因素都会对农作物的灌溉用水量产生影响和制约,因此每年的灌溉补给量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在农田灌溉用水量方面,1980年全市约为12.02亿m3,占全市年用水量的86%;到了20世纪90年代,随着调整种植业结构,以及推广使用节水农业技术,在这种情况下,在社会总用水量中,农田灌溉用水量所占比例逐年下降,到2013年农田灌溉用水量为5.73亿m3,占用水总量的32.4%。

1.2 节水灌溉设施建设现状 截止2013年,在总供水能力方面,宁波市水源工程由解放初期的3亿立方米增加到21亿立方米,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已达183.38千公顷,有效实灌面积达到180.5千公顷,其中旱涝保收农田达到109.54千公顷,占55.2%。随着全市水资源供需矛盾的日益突出,以及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需要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工程。各县区(市)在农田水利建设项目资金的支持下,一大批农业节水灌溉设施投入运行,重点开发并推广应用管道灌溉、渠道防渗、滴灌等节水增效工程技术。到2013年底,全市节水灌溉总面积达82.13千公顷,其中喷微灌面积4.61千公顷。

1.3 农业节水灌溉技术的主要模式 宁波市农业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主要模式有工程性节水灌溉技术和非工程性节水灌溉技术,其中非工程型节水灌溉技术主要有水稻薄膜灌溉、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和节水型畜牧业发展模式,本文对渠道防渗、低压管道输水灌溉和喷微灌技术[1]进行重点介绍。

在目前农田灌溉中,渠道防渗是主要的输水方式,采用混凝土U型渠道、预制空心板梯等防渗技术,由于糙率小,流速快,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渠系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6-0.85。

低压管道输水灌溉:该灌溉技术利用小于0.2MPa的水压力,将水通过管道直接送到田间进行灌溉,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水在运输过程中的渗漏和蒸发,通常情况下,水的利用率超过90%。在河网提水灌区和自流条件好的灌区,低压管道输水应用范围比较广,但是,在成本投入、灌区要求方面,这种灌溉及时要求比较高。

喷微灌是现代高效节水的有效灌水技术,按照作物的需水要求,通过管道系统和安装在管道上的喷头、滴头、微喷头、滴灌带等特制灌水器,将水和作物生长所需要的养分直接输送到土层和作物根部的灌水方式,具省水、节能、精量、适应性强等优点。2010年-2014年期间,全市微喷设施累计收益面积307526亩,投入总资产共计5.98亿元。

2 宁波市农业节水灌溉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2.1 宁波市农业节水灌溉存在问题 宁波市农业节水灌溉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①农业节水政策机制不完善。目前,农业节水政策机制建立,给全市农民带来很多政策,同时对农业节水也取得了很好成效,但也存在些小问题,节水补偿政策只能让很少一部分农民收益,大部门农民要建设节水设备,要花费很多成本,跟农业收益慢有很大矛盾;也有县区对于节水补偿没有及时落实,长期耽误农民投入农业再生产,不利于农民以水资源配置来调整种植结构,激励农民发展节水。②节水建设与管理体系不完善。节水工程建设投资渠道多,建设标准不统一,节水工程实施后难以衡量节水工程的实际效果。③水资源管理手段不先进和灌溉技术选择不到位。目前,许多灌区农业用水计量措施设施不到位,由人工完成水资源的使用、管理、计量、监督,缺乏高科技支撑。同时对于灌溉技术选择不明确,整体上停留在前面所述模式,未对实际的灌区情况、农作物类型、水源方式、投入资本及经济社会效益等综合评价上进行精准选择模式,导致存在用水浪费现象,投入太大,收益太慢等问题,影响农业节水实施和贯彻落实。

2.2 主要原因分析 针对宁波市农业节水灌溉存在问题,主要从以下二方面进行分析:

2.2.1 农业节水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市场需求诱导性选择分析 农业技术变迁是资源禀赋稀缺程度决定的不同供给弹性资源的相对价格的诱导反应,也是对现代农业要素相对价格下降的反应。同样,水资源的稀缺会诱导节水灌溉技术的变迁,资本的投入、相对价格便宜的节水设施产品诱致了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创新和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遵循着市场需求诱致性技术选择理论。施莫克勒-格里克斯的市场需求诱致性技术选择理论对诱致性技术选择做出很好地解释,一个国家或地区农业技术是由节约日益稀缺的生产要素和具有更大市场需求诱致而产生了技术创新和选择[2]。

宁波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是市场需求的诱致性技术选择,在对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需求的市场诱导下,科研部门、企业等对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创新,通过科研、试验和推广取得了相对价格适合的高效节水灌溉设施产品。节水灌溉设施产品相对较低的价格和巨大的市场需求推动节水灌溉技术快速的大面积推广。农户遵循成本和收益的原则,用资本代替传统的灌溉技术,选择了高效的节水灌溉技术,但是,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推广初期也遇到很大阻力。只有高效的节水灌溉技术大面积采用,企业生产的节水产品才能达到最优惠的价格,并且节水灌溉技术推广的交易费用及节水设施及产品的应用成本才能降低到最低。

2.2.2 农业节水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要素稀缺诱导性选择分析 农业技术的选择行为一般遵循要素稀缺诱致性技术选择理论[3]。宁波体制虽使得农业所处的市场化程度不高,但是,宁波对节水灌溉技术选择仍然受到要素资源稀缺性诱导,以水资源和农业产品为主的稀缺要素资源诱导了农业节水灌溉技术的变迁。农业基地遍布宁波边远区的各地,许多农业合作社建立在偏僻山区,地处风头无水,自然环境相对恶劣,水资源非常稀缺,要素资源的稀缺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农业发展。宁波农业生产(特别是果业)一直面临水资源和劳动力短缺的困境,高效农业节水灌溉技术的选择有效地解决了要素资源的稀缺性。

宁波对高效节水农业灌溉技术的选择最主要是解决山丘水资源稀缺,可以说水资源日益稀缺加速诱导了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创新和推广。近些年气候极端变化,在发展农业生产与自然环境的抗争过程中,节水水源,兴修水利,发展节水灌溉,则是农业生产的一项重要任务。在解决水利灌溉的建设中,宁波为适应不同时期对稀缺水资源的需求,在经济可接受的程度下发展适宜的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其目标都是为节约日益稀缺的水资源,节水灌溉技术朝着更加高效节水的灌溉技术变迁。宁波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是以水资源和劳动力稀缺为主要稀缺要素资源及其它要素稀缺共同作用诱导反应的结果,要素的稀缺和要素价格变化致使宁波市及农业基层生产部门和农户对高效节水灌溉技术产生了诱致性技术选择。

3 政策与建议

3.1 合理配置农业水资源,发挥稀缺对行为诱导

3.1.1 合理配置农业用水,监督农户节约用水 宁波市政府、水利局和其他相关部门应加强农业用水管理,合理配置农业水资源,通过水资源的配额限制诱导灌区地方政府推行节水灌溉,采取节水行为,引导和推动农户对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选择。一个区域或灌区的农业水资源配置合理,水资源稀缺性能诱导政府、农业基层组织、农户等采用更加节水的灌溉技术以节约稀缺的水资源。

3.1.2 建立水权交易机制,开展农业高效节水 建立节约水量交易机制,构建交易平台,利用水交易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促进农户,对节余水进行交易,保障农民在水权转让中的合法权益,从而推动农户对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选择。政府引导和监督灌区水权交易,构建以市场为主导,政府监控的水权交易体系,促进灌区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

3.2 优化相关制度和环境,推广高效的节水灌溉

3.2.1 改善节水灌溉技术选择制度环境,加强政府宏观调控 国家应制定和完善农业节水相关的法律、法规,采取强制性制度限制和规范农业用水。宁波依据国家农业节水有关法律、法规,部署各县区农业节水措施,依法治理和整顿浪费水资源行为,加大推广高效的节水灌溉技术。

3.2.2 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提升农业科技创新服务能力 依据我国和浙江省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构建宁波市县乡多级多层次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提高节水灌溉技术推广机构服务能力,为农户节水灌溉技术推广提供良好服务。加强基层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建设,加大对乡村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服务力度。鼓励节水灌溉技术设备供给企业建立技术推广服务机构,加强与农户面对面的技术服务。加强节水灌溉技术应用作物耕作后“产学研结合”服务,鼓励农业科研单位、高校从事与节水灌溉技术应用相关的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等。引导和扶持各类与节水灌溉技术相关合作组织建立技术服务机构,加强和提升合作组织的节水灌溉技术服务能力。

参考文献:

[1]蔡伯元,奕永庆,等.推广先进灌溉技术,加快节水农业发展[J].宁波农业科技,2012(2):21-23.

第7篇:节水农业新技术范文

1 现代节水农业技术研究现状分析

在我国节水经验不断积累和实践的农业生产过程中,我国节水农业技术创新和研究成果的应用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技术研究过程中依然存在很大的瓶颈,主要表现为我国现有节水技术还不能为建立一个现代高效节水农业体系而提供完善的技术支持,在经验和数据不断积累的基础上,缺少对节水农业发展相关的应用技术研究。在节水技术研究和发展过程中,依然缺乏有效地监督和管理,缺乏规范化、定性定量以及综合节水农业技术体系。在我国节水农业系统中,节水设备不能紧跟现代农业建设和发展的步伐,很多设备都比较落后,在使用过程中表现的很不稳定,而且出现故障的概率很高。此外,我国节水设备的研究还不是很令人满意,很多节水材料和技术都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同时,我国的现代节水农业技术还没有建立完善的制度,对农业节水的信息技术的传播比较落后,其信息的可靠性也比较差,相关的技术人员对节水农业技术不是很重视或者说重视程度不足。

2 现代节水农业技术发展趋势分析

2.1 积极利用生物技术充分挖掘作物本身的节水能力

现阶段,研究比较热门的节水技术就是对作物自身的接水潜能进行全面的挖掘和开发,农作物在生长过程中,自身就具备了一定的节水能力,因此,在进行生物技技术节水方法研究过程中,应该对作物的自身生物调节作用进行分析,将其应用到现代节水农业技术中去。在研究过程中应该从作物自身生物技能入手,在做好作物生物节水技术的同时,还要切实提高农作物的茶凉以及对水分的利用率。最终保证将水是从传统的湿法生产转变为高产量、高品质变化的关键技术。

2.2 非传统的水资源开发和利用技术成为了研究的热点

非传统的水资源开发和利用技术也就是区别与传统的水资源开发和利用技术。在非传统的水资源开发和利用技术中研究比较热门的技术主要包括了天然雨水收集、储存和利用,对生活污水能进行净化处理后循环使用,苦水和咸水经常处理之后回收利用,这些技术都已经成为了我国乃至世界各个国家重点研究用于解决农业用水危机的主要研究领域。同时这些节水技术也成为社会大众广泛关注的热点。我们在进行现代节水农业技术研究过程中应该对上述的几个技术进行充分的研究。

2.3 节水技术研究过程中逐渐融入了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

随着计算机产业的发展,以及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以及智能技术等的高新技术逐渐的应用到现代节水农业技术中,这些高新技术与现代节水农业技术进行完全的融合和发展,使得现代节水农业技术研究逐渐的进入到了科技化和智能化领域。目前,在现代节水农业技术中,融合高新技术主要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首先,利用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对作物的生长情况进行模拟,通过对作物生长周期进行模拟发现作物的节水点在那个阶段,然后在作物种植过程中就能根据模拟的节水点采取相应的节水措施;其次,通过利用现代智能技术,对本地区的气候环境等多个方面的节水因素进行实施的管理和控制;最后一种就是利用3S循环技术对作物的需求情况进行实时动态的监测,对作物生长的蓄水情况进行智能监测,并结合有效地动态信息管理、采集、传输和分析等技术的应用对需要灌溉的农作物面积进行有效地灌溉处理。

2.4 新材料和设备不断的应用

在未来现代节水农业技术的趋势采用功能齐全,能耗低,环保、经济节约以及智能化的控制技术,利用先进的生产和制造技术,不断促进现代节水产品的研究和开发,提高产品的应用性能,保证设备和产品能够更好为现代农业建设发展而服务。

3 现代节水农业技术发展建议

3.1 积极宣传,统一思想,提高认知

在农业发展过程中,水资源缺乏已经严重阻碍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步伐。我国农业发展缺水问题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是很多人在使用水资源过程中存在严重的浪费现象,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还会对水资源造成污染。因此,在节水工作开展过程中需要我们做好对保护水资源和节约用水的宣传和教育工作,让社会上每一个成员都提高节约用水的意识,节约用水从自身开始,在社会上还要积极的宣传和倡导建设节约型社会,这是现代节水农业技术得以全面实施的思想方面的准备。

第8篇:节水农业新技术范文

[关键词] 现代节水农业技术 发展现状 发展趋势 发展途径

[中图分类号] S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5)05-0294-01

进入新世纪以来,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全世界高度关注的问题,全球性的缺水和干旱问题越来越严重。而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对水资源的需求很高,最近几年,节水问题逐渐成为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重点研究的问题之一。在现代农业建设过程中,发展现代节水农业技术对确保国家粮食生产安全,居民正常用水以及保护生态环境平衡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现阶段我国现代节水农业技术的发展正处于一个传统技术和高科技技术相互融合和发展的阶段,在这个关键时期,如何确定我国现代节水农业技术的研究和发展重点,对于我国现代节水农业的发展目标以及确保我国农业用水安全,保护生态环境和粮食生产安全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现代节水农业技术研究现状分析

在我国节水经验不断积累和实践的农业生产过程中,我国节水农业技术创新和研究成果的应用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技术研究过程中依然存在很大的瓶颈,主要表现为我国现有节水技术还不能为建立一个现代高效节水农业体系而提供完善的技术支持,在经验和数据不断积累的基础上,缺少对节水农业发展相关的应用技术研究。在节水技术研究和发展过程中,依然缺乏有效地监督和管理,缺乏规范化、定性定量以及综合节水农业技术体系。在我国节水农业系统中,节水设备不能紧跟现代农业建设和发展的步伐,很多设备都比较落后,在使用过程中表现的很不稳定,而且出现故障的概率很高。此外,我国节水设备的研究还不是很令人满意,很多节水材料和技术都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同时,我国的现代节水农业技术还没有建立完善的制度,对农业节水的信息技术的传播比较落后,其信息的可靠性也比较差,相关的技术人员对节水农业技术不是很重视或者说重视程度不足。

2 现代节水农业技术发展趋势分析

2.1 积极利用生物技术充分挖掘作物本身的节水能力

现阶段,研究比较热门的节水技术就是对作物自身的接水潜能进行全面的挖掘和开发,农作物在生长过程中,自身就具备了一定的节水能力,因此,在进行生物技技术节水方法研究过程中,应该对作物的自身生物调节作用进行分析,将其应用到现代节水农业技术中去。在研究过程中应该从作物自身生物技能入手,在做好作物生物节水技术的同时,还要切实提高农作物的茶凉以及对水分的利用率。最终保证将水是从传统的湿法生产转变为高产量、高品质变化的关键技术。

2.2 非传统的水资源开发和利用技术成为了研究的热点

非传统的水资源开发和利用技术也就是区别与传统的水资源开发和利用技术。在非传统的水资源开发和利用技术中研究比较热门的技术主要包括了天然雨水收集、储存和利用,对生活污水能进行净化处理后循环使用,苦水和咸水经常处理之后回收利用,这些技术都已经成为了我国乃至世界各个国家重点研究用于解决农业用水危机的主要研究领域。同时这些节水技术也成为社会大众广泛关注的热点。我们在进行现代节水农业技术研究过程中应该对上述的几个技术进行充分的研究。

2.3 节水技术研究过程中逐渐融入了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

随着计算机产业的发展,以及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以及智能技术等的高新技术逐渐的应用到现代节水农业技术中,这些高新技术与现代节水农业技术进行完全的融合和发展,使得现代节水农业技术研究逐渐的进入到了科技化和智能化领域。目前,在现代节水农业技术中,融合高新技术主要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首先,利用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对作物的生长情况进行模拟,通过对作物生长周期进行模拟发现作物的节水点在那个阶段,然后在作物种植过程中就能根据模拟的节水点采取相应的节水措施;其次,通过利用现代智能技术,对本地区的气候环境等多个方面的节水因素进行实施的管理和控制;最后一种就是利用3S循环技术对作物的需求情况进行实时动态的监测,对作物生长的蓄水情况进行智能监测,并结合有效地动态信息管理、采集、传输和分析等技术的应用对需要灌溉的农作物面积进行有效地灌溉处理。

2.4 新材料和设备不断的应用

在未来现代节水农业技术的趋势采用功能齐全,能耗低,环保、经济节约以及智能化的控制技术,利用先进的生产和制造技术,不断促进现代节水产品的研究和开发,提高产品的应用性能,保证设备和产品能够更好为现代农业建设发展而服务。

3 现代节水农业技术发展建议

3.1 积极宣传,统一思想,提高认知

在农业发展过程中,水资源缺乏已经严重阻碍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步伐。我国农业发展缺水问题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是很多人在使用水资源过程中存在严重的浪费现象,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还会对水资源造成污染。因此,在节水工作开展过程中需要我们做好对保护水资源和节约用水的宣传和教育工作,让社会上每一个成员都提高节约用水的意识,节约用水从自身开始,在社会上还要积极的宣传和倡导建设节约型社会,这是现代节水农业技术得以全面实施的思想方面的准备。

3.2 多部门联合工作提高农业用水的效率

农业生产中节约用水不单单是农业部门的事情,还包括了水利部门、气象部门、环保部门以及政府宣传部门和行政部门的支持。提高农业用水的效率紧紧依靠一个部门的是难以实现的,必须加强各个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作。对于上述的各个部门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建立综合协调办公机构,从组织角度出发为部门联合创建一个必要的条件;其次,按照项目管理的办法联合其他部门组织和实施;再次,制定完善的各个部门都能参与其中的规划方案,为保证多个部门协同合作奠定坚实基础;最后,充分发挥地方各个部门的作用。在现代节水农业技术发展过程中只有保证全面发挥各个部门的积极性,才能保证工作顺利的进行下去。

3.3 强化对现代节水农业技术的研究和推广

现代生物节水是利用和开发生物体自身的生理和基因潜力,实现了农业节水的目的,其特点是研究时间长、难度大,应用中投入小而效益高,潜力大而应用前景广阔。因此,在今后应把现代节水技术的研究,作为农业节水的重点来抓,不断促进现代的节水农业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和推广。同时针对目前农民,对现代农业节水技术了解的不多,认识不足的现状,加大示范和推广力度也是非常重要的。

参考文献

[1]吴普特,冯浩.中国节水农业发展战略初探[J]. 农业工程学报. 2010(06)

[2]康绍忠,胡笑涛,蔡焕杰,冯绍元. 现代农业与生态节水的理论创新及研究重点[J]. 水利学报. 2014(12)

[3]许迪,龚时宏,高本虎,刘群昌,余根坚. 中国节水灌溉产品质量现状分析及改善对策[J]. 农业工程学报. 2004(05)

[4]龚时宏,高占义,王晓玲,董雁飞. 全国300个节水重点县节水灌溉技术推广应用[J].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 2013(04)

[5]许迪,吴普特,梅旭荣,康绍忠,钱蕴璧. 我国节水农业科技创新成效与进展[J]. 农业工程学报. 2013(03)

第9篇:节水农业新技术范文

关键词:节水农业发展发展现状

1.缺乏指导节水农业发展的宏观区划和规划

当前我国发展节水农业仍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具体表现在有些地方不顾客观规律、不考虑本身条件,而是按主观愿望办事,在那些适合某种节水农业措施或已有某种节水农业措施的地方,不作周密分析,不按经济规律办事,又去发展另一种节水农业措施;在那些水源极为贫乏,开采难度很大而适合发展雨养农业的地方,却不顾一切建设节水灌溉工程;或不考虑自身经济实力和农民接受能力,一味追求高新技术,造成盲目投入或重复投入等不良后果。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指导节水农业发展的宏观区划和规划。各种节水农业措施都有其一定的适用范围,应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情况而定。因此,极有必要从宏观上在全国范围内研究节水农业发展的规模、类型、标准、潜力、效益和政策等问题,为决策提供系统的科学依据。

一个国家或地区,采取什么技术路线和战略措施实现节水农业,对节水农业发展关系极大,必须对与节水农业有关的各种自然因素、技术因素和社会因素进行综合的分析论证,并在此基础上作出总体规划,以指导我国节水农业的发展。自然条件主要包括土地条件、气候条件和水资源条件。如在土地条件中,坡度大的山区丘陵区、土壤渗透性大的地区都适宜发展喷灌,而平原地区、特别是井灌区宜发展管道灌溉和渠道防渗。在气候条件中,多风地区不适宜发展喷灌,气候特别干燥蒸发很大的地区,必须认真考虑喷灌蒸发损失的问题。水资源条件主要考虑缺水程度,在严重缺水又需要发展灌溉的地区,应选择节水率高的先进节水灌溉技术,如喷灌或滴灌。技术因素包括采用何种节水灌溉技术,当前可供选择的有对传统的地面灌溉技术进行改造,如在井灌区实现管道输水,渠灌区衬砌渠道,大畦改小畦,采用节水灌溉制度等;运用新的灌水技术如喷灌、微灌、膜上灌及波涌灌等;采用综合节水技术,即在灌溉中同时采用工程、生物、管理等措施使之更加节水,如在实行灌溉的同时,选用耐旱品种、培肥改土、田面覆盖、加强用水管理等可较大幅度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社会因素主要应考虑灌溉发展的历史背景、作物布局、国力与经济水平以及科学管理能力。在国外,无论是发达国家或是发展中国家,都对发展节水农业的宏观决策很重视,结合本国的特点确定了不同的发展模式。埃及、印度、巴基斯坦等国灌溉规模很大,以引地表水灌溉为主,但国力有限,走的是改造更新传统的灌溉系统,发展节水地面灌溉技术为主的道路。以色列、沙特阿拉伯、阿曼等国,灌溉规模较小,水源短缺,但经济实力很强,则以喷灌、滴灌等高新技术作为其实现节水灌溉的技术路线。美国、前苏联等国,地面灌溉规模宏大,且经济实力与技术实力雄厚,既注意改造原有的地面灌溉系统,又大规模发展喷、滴灌等先进技术,既注意发展节水灌溉工程技术,又注意结合灌溉采用农业措施和用水管理措施,走的是综合节水农业的新路。

根据我国的国情,发展节水农业到底应走一条什么样的道路,同样必须进行深入的研究,因此极有必要在全国范围内研究制定节水农业规划,以便针对我国的特点,对不同类型区实行分类指导,提出发展节水农业的总体规划,避免在发展上产生盲目性。

规划要在区划的指导下进行,计划要根据规划来安排,可通过调查研究,先制定节水灌溉区划,然后在区划的基础上,根据国民经济对节水农业发展的要求,进行分析研究后,再制定节水农业规划。节水农业规划的内容包括:

(1)通过水资源、土地资源、作物结构、产量水平、需水量、灌溉农业现状及发展预测等因素的分析,分区评价水土资源的平衡状况和节水农业的必要性,以及节水农业应达到的程度和规模。

(2)通过对灌区历史和现状的调查,研究现有灌区的特点、形式及对发展农业生产的作用,分析灌区面临的问题以及农业生产发展对灌溉的要求。

(3)统一节水农业的衡量指标及其定义,确定指标的定量,研究制定我国现阶段应参照的节水农业标准体系。

(4)通过对水土资源平衡和农业发展要求、技术水平、管理水平、节水的投入产出、社会、经济、生态效益以及各种节水农业模式的已有经验等诸因素的论证评价,提出选择确定节水农业途径的原则及分析程序。

(5)根据节水农业的特点,研究确定分区要素和指标,进行节水农业分区,以指导各个不同类型区节水农业的发展。

(6)根据我国农业生产的长远发展要求,充分考虑制约节水农业发展的因素,制定节水农业的规划,提出今后一定时期内,我国节水农业需要发展的规模和相应的投入。

(7)提出今后发展节水农业的对策建议。

2.没有一个统一的可操作的节水农业标准和定量指标体系

尽管目前采取的节水农业技术措施很多,但节水节到什么程度才算节水,效益高到什么程度才算高效,用哪些指标来衡量,国内外都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当前国内大多以工程形式来定,如实行喷、微灌、渠道防渗、管道输水或大畦改小畦即为农业高效用水。由于没有一个定量的概念,工程之间的标准相差很远。有的地方将喷灌机拥有量乘上理论控制面积即为喷灌工程面积;有的管灌工程亩均管长只有2~3m地埋管,有的甚至1m也没有,全部为地面软管;渠道防渗到达什么程度才算合格也无法衡量。有不少所谓节水工程,由于片面追求降低投资,工程非常简陋,节水效果甚微;有的只采取某种单项技术措施,虽然少用了灌溉水,但效益提高不大。这些都给发展节水农业宏观决策带来一种虚假的印象,即发展节水农业只需很少的投入。如果不能用科学实事求是的方法反映节水农业的标准,将会给全国统筹安排带来困难,直接影响到节水农业的投入产出的效益。当前我国大规模发展节水农业的计划正在起动,为指导全国节水农业的健康发展,保证节水农业工程的质量,制定我国节水农业指标体系是当务之急。

由于节水农业包含从水源到输配水、灌水、管理及作物耗水等环节,我国地域辽阔各地的自然条件又差异较大,节水农业的形式和规模亦不相同,因此节水农业绝不能用单一指标来衡量,应该是一个体系,包含有一整套相互之间有联系的指标内容。又由于节水农业高效用水的程度不仅与国民经济对农业发展的要求有关,而且更与国力有关,即受国家和农民发展节水农业高效用水的投入能力制约。因此节水农业高效用水指标应有阶段性,随着国家的经济水平和技术水平的提高,指标也跟着提高。考虑到我国目前的国情,节水农业高效用水指标体系中不宜设指标过多、过繁以便于操作;指标不宜定得过高,以便大多数地区通过努力可以达到。通过对已有资料的分析研究,可按照用水指标、工程指标和效益指标三个层次建立节水农业高效用水指标体系,这些指标包括:

(1)用水指标。是直接衡量节水农业节约用水程度的指标。当前我国采用的节约灌溉用水的技术措施有工程技术措施和非工程技术措施两种。对于工程技术措施而言应包括输水技术和田间灌水技术两部分,即水从水源经渠道或管道进入田间入口的输配水技术;又从田间入口进入到作物根系层的灌水技术。灌溉时的水量损失主要有:①渗漏损失,包括各级渠道(管道)渗漏(输水损失)和田间深层渗漏等。影响渗漏损失因素主要是水文地质条件,土壤的透水性能、渠道衬砌或管材的材质及接缝(接头)的密封性,以及渠道或管道的水力要素等;②蒸发损失,渠道中的蒸发损失较小,约占其渗漏损失的1/20~1/50;田间蒸发损失则较大,与土壤特性、气候特性、作物覆盖程度及土壤含水量有关;③田面流失,灌溉水引入田间后,由于水流过大,灌水沟、畦规格与灌溉水流不相适应,水稻田的田埂不坚固,或采用不合理的灌水方法等,都会造成田面流失;④泄水流失,主要由于配水工作与田间灌水工作不协调,控制建筑物不完整以及不良的灌水习惯(如夜间不灌溉、长流水的串流等)所造成;⑤渠堤的决口或管道破裂跑水损失,由于质量不好,或超过安全流量(压力),以及巡护检查不周所造成。最直接反映工程技术措施节约用水程度的指标是灌溉水利用水系数,系数愈大灌溉用水的效率就愈高。非工程技术措施即是针对作物的需水特性,在不降低单产或总产的前提下,在作物的某几个或某个生育期减少或不供给灌溉水或改变供水的方式,以达到节约灌溉用水的目的。直接反映非工程技术措施节约用水程度的指标是作物的节水灌溉定额。

(2)工程指标。是间接衡量工程技术措施节约用水程度的指标,即在无法或不易确定灌溉水利用系数时,如何用相应的工程指标来代替。当前我国常用的农业高效用水工程技术有渠道防渗、低压管道输水、喷灌、微灌、平整土地划小畦块、膜上灌、坐水点种以及水稻灌溉中取消串灌等措施。通过对这些高效用水工程技术措施的典型测定,可以找出达到一定灌溉水利用系数时所需的工程标准,以此作为判断农业高效用水技术的指标,具有操作性强、农民易掌握的优点,是制定节水农业指标体系的重点。可考虑用渠道防渗衬砌率、亩均低压管道长度、田间灌溉工程技术要求等指标来表示。

(3)效益指标。是直接衡量节水农业效益的指标,节水农业的效益主要表现在用较少的水投入取得较高的农作物产量和净产值。农作物的高产除和用水有密切关系外,还依赖于良种、施肥、耕作栽培和管理,因此反映产量的效益指标应能体现节水农业综合技术措施的作用,可考虑用水分生产率来表示。农作物的净产值直接取决于投入和产出,与采取的节水农业技术措施、种植农作物的种类以及管理水平有关,亦是反映某个地区、某种作物采用某种高效用水技术措施是否合算的主要指标,可用效益费用比来表示。

3.对采用综合技术发挥整体效益重视不够

我国在过去发展节水农业的过程中,往往只注意单项的工程技术,如渠道防渗、低压管道输水、喷灌和微灌,而没有很好地将农业增产措施予以配套、形成综合技术。因此,常造成虽节水但产生效益并不高。

在工程节水技术的基础上发展综合农业节水技术,发挥综合优势,达到节水、高产、高效是当前世界各国研究的一个重点。水肥综合管理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水肥在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是两个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因子,适宜的灌水可以促进肥料转化及吸收利用,提高肥料的利用率,而适宜的施肥也可以调节水分利用过程,提高水分利用率。通过肥水同步监测确定作物灌水与施肥的时期和数量组合已在许多先进国家的农田管理中普遍应用,其中最为突出的当推美国、以色列等国家利用滴灌系统对作物同步供给水分及养分,这种水肥供给方式才真正做到了水肥同步。在利用耕作措施调控农田水分利用状况,充分发挥水、光、热等自然资源的作用,提高农田生产率及水分利用效率方面,美国、前苏联等国家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也提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技术措施。对于地面覆盖保墒技术,国外的许多研究机构做了大量细致的研究工作。除了进行大规模田间试验,研究覆盖的保墒、增产效果及效益外,还对覆盖后农田的水、汽、热交换规律及水盐运动规律进行了较为详细、深入的分析研究,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各种农业节水技术有时可以单独应用,但在更多情况下要考虑多种因子如何最佳组合,形成最为优越的整体,即多种措施如何综合集成,这也是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十分重视的一个研究课题。以色列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也取得了十分明显的效果。以色列建国40年来,在田间灌水全部采用滴灌和喷灌的基础上,结合合理的调整种植结构,水肥同步供给,大量发展保护地栽培等措施,形成了节水、高产、高效的技术体系,农田平均灌溉定额从1949年的每亩571m3下降到目前的371.4m3,但同期灌溉作物产量却以每年3%的速度递增,单方水的产值也提高了3倍,达到2美元,效益十分显著。

我国目前已有采取各种节水措施的灌溉面积约2亿亩,但这些面积上所采用的节水措施主要是工程节水措施,以提高水的利用率为主要目标,各项非工程节水措施,比如综合农业节水技术,节水灌溉制度以及全灌区的水源优化调度及灌溉预报技术应用的面积还很小。造成许多节水工程虽然投入很大,也配备了大量的节水灌溉设备,但田间用水效率并没能相应的提高。一些田块灌水时偏大,灌溉不均匀,水浪费现象严重,而另一些田块则在作物受旱较重时也不能得到及时灌溉,所以总的水分利用效率难于有较大的提高。在我国已有的灌溉面积中,非工程节水措施的应用程度还很低,在节水农业发展中大面积推广应用,发挥巨大作用的前景也是十分看好的。非工程节水技术与工程节水技术措施相比,具有投资少,见效快,容易实施的优点。有许多技术农民完全可以在短时间内掌握,并能够以家庭为单位组织实施,因而具有大范围、大面积推广应用的基础。

工程节水技术与非工程节水技术相结合,形成高度集成的综合节水技术体系是当前节水农业技术发展的方向,也是许多国家研究的热点。两方面的技术措施相互配合、相互补充,形成覆盖从水源管理,经输水、配水,到作物吸收利用并转化为最终收获物的整个水分利用过程的节水技术体系,才能最大限度的提高水的利用率及利用效率。节水农业技术体系在我国有着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如果能在我国已有的灌溉面积上推广应用,使灌溉水的利用率提高15%,粮食作物的水分生产率达到每立方米1.5kg,则每年可节水600亿m3,不仅可以极大的缓解日益严重的水资源危机,并可为我国农业的持续、稳定发展,为21世纪末增加粮食产量500亿kg提供良好的基础。

我国的节水农业技术研究在提高工程节水技术的同时,也已开始将注意力放在综合农业节水技术的研究上。根据不同节水农业区的自然、经济特点,采取合理施肥、蓄水保墒的耕作技术、地膜和秸秆覆盖保墒、化学制剂、合理调整作物的种植结构,选用耐旱作物及节水品种,以充分利用灌溉水、自然降水和地下水,提高水的利用效率,达到节水、高产、优质和低耗的目标。但是,由于农、水专业各自的局限性,以及各专业多侧重于本专业的技术研究,在农、水两方面的适用技术如何紧密地相互配合,形成有机的统一体,使水的利用率和利用效益都能充分发挥研究得还不够深入,远远满足不了节水农业发展的需要。如各种节水灌溉技术条件下的水肥运动、吸收、转化利用规律;耕作保墒、覆盖保墒技术如何与节水灌溉技术的配水相结合;各种单项农业节水技术如何在不同的作物上及不同的节水灌溉技术条件下综合应用等问题都需要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才能保证综合节水农业技术的持续发展。

4.开发各种灌溉水资源力度不大

根据水利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规划,我国目前在建供水工程供水能力约450亿m3,南水北调供水工程约为330亿m3,再加新建引额济乌、引松济长、引江济淮等一批蓄水、引水工程,也只能新增加供水量1200亿m3左右,加上现有供水能力,使全国总供水量有可能在2010年达到6200亿~6500亿m3。根据需水预测结果表明,2010年全国总需水量将达7300亿m3左右,供需缺口近1000m3,将比目前全国缺水量增加一倍以上。估计到2030年缺水额度还将大幅度增加,水将严重制约社会经济持续发展。潜在威胁非常令人担忧。

目前北方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已达50%以上,其中淮河流域片、海河流域片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已达到90%以上,部分地区开发利用率已达100%~120%以上;黄河流域片,不考虑河道冲沙用水量,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也达到了64%~66%。水资源已处于严重枯竭状态。供水水源非常脆弱,调节潜力逐步减小,很难确保连续干旱年足量供水要求。北方地区随着流域开发程度加深,农、林产品数量成倍增长,流域蒸腾蒸发量(即耗水量)加大,土壤水利用量提高及潜水位大幅度降低,同等气候条件下,河川径流量、地下水补给量都将显著减少。即我国水资源数量将趋于明显减少趋势,特别是北方地区。根据华北地区的资料分析表明,全区年径流系数50年代为0.18,60年代减至为0.15,70年代减为0.14,80年代已减至0.098。在相同降水量条件下,80年代可能产生的地表径流量只有50年代的54%。其中河北省在相同降水量条件下,80年代所产的河川径流量只有50年代的45%。径流量减少,特别是中小水源径流量的大幅度减少,对北方地区现有供水工程的供水保证将构成越来越严重的威胁。水质污染越来越严重威胁供水量和用水安全性。根据水利部对1991年全国主要江河近1800多个水质监测断面资料、700条河流、近10万km河长进行的水质评价结果表明,其中污染河长已达到4.6万km,占评价河长的47%,即全国约有近一半河流的水质已受到较严重程度污染(为Ⅵ类和Ⅴ类水),其中淮河流域污染河长占评价河长73%,海河流域污染河长占评价河长69%,松辽流域占60%,黄河流域占71%,太湖流域占73%。可见,黄、淮、海三大流域片,既是全国缺水最严重的地区,也是全国水污染最严重的地区。说明水污染既与工业、城市废污水排放量及其处理程度有关,也与本地的缺水情况有关。即越缺水污染越严重,水污染严重又加剧了缺水。目前,我国许多灌溉渠道特别是干支渠道已逐步变成了工业、城镇的废污水排泄通道,越来越严重威胁农业用水的安全性。根据预测,我国2010年的工业和城镇生活用水量将比目前增加1倍左右,到2030年将增加到4倍左右,因此,21世纪水污染对供水的潜在威胁非常严重,对此必须有足够的认识,并积极加以治理。

由于我国水土资源的地区分布不相匹配,要解决一些地区的缺水问题,必须在更大的范围内寻求资源的优化配置,调整资源与经济发展的格局。要根本解决北方的缺水问题,迫切需要修建一批跨流域的调水工程。根据国家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及财力等条件,2000年全国需新增供水能力400亿~500亿m3,总供水能力达到5800亿m3左右,基本解决人畜饮水困难;2010年全国总供水能力达到6500亿~7000亿m3,华北地区、沿海地区和重要城市的缺水问题得到缓解,农业缺水的严峻局面可望得到缓和。为实现上述目标,扭转我国北方地区和沿海地区严重的缺水局面和改善重要粮棉生产基地的水利条件,亟待兴建一批关系国民经济发展全局性的重大水利工程,为我国21世纪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5.节水农业设备产业化建设步伐不快

目前,我国节水农业设备、材料生产企业小而分散,多以生产单项设备、产品为主,相当部分企业属作坊式,批量少、质量差,价格高。大多数企业缺乏自身发展的能力,长期依赖国家的投入,技术改造困难,生产条件落后,难以接受新技术,不但产品陈旧,而且也致使当前我国有上百项节水农业新成果难以转化进入市场。我国已建的许多节水农业工程也因设备质量差、性能落后,不能充分发挥效益,甚至报废,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农民发展节水农业的积极性。由于我国目前发展节水农业技术多以单项技术为主,设备和产品及材料的生产单

一、分散且零乱,即使通过培训,农民也难以正确掌握各种技术设备的性能和使用方法,加上服务体系不健全,抑制了农民购买新设备,采用新技术的积极性。一方面我国节水农业技术还比较落后,亟待发展,而另一方面我国节水农业的产业支持体系和管理服务保障体系又很不相适应,这已成为阻碍我国节水农业事业发展的主要矛盾之一。必须改变现有这种小农经济发展节水农业的模式,而代之采用工业化的方式,即实行规模生产、企业化管理,将发展节水农业的全过程纳入产业化的轨道,按市场经济的规律来发展,促进我国节水农业设备生产上档次、上规模、增效益,确保21世纪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要加快我国节水农业设备产业化建设步伐,可通过实施节水农业产业化工程来实现。产业化工程就是解决大规模发展节水农业条件下的工程设计、技术参数、工艺标准、质量控制、产品标准、资源条件、生态环境等问题,完成由实验室向工厂、由小面积向大面积的跨越,实现科学技术可行性、经济可行性、社会可行性、环境资源可行性的完整统一。促使生产企业自我投入发展的积极性,实现生产的规模化、工艺操作的规范化和技术产品的标准化。为了适应市场,将把目前许多复杂的单项技术组装配套,物化为简单的一个产品成一套装备。使软技术硬化,使复杂的技术简单化。通过大规模的示范检验,将对我国目前上百个生产企业进行筛选、淘汰,形成一批名牌产品,不但能满足国内的发展的需求,而且要进入国际市场。届时,节水农业技术和设备不再采用推广的方式来扩散,而是通过积极的广告宣传,一定规模的示范、上乘的质量保证、优良的售后服务,使农民主动认识、接受和自觉使用新技术、新产品和新设备。

6.科学研究滞后,缺乏发展后劲

由于各种行之有效的节水农业技术在农业上大面积推广应用中获得显著成效,有关部门对推广工作很重视,这无疑是正确的。但也产生了一种偏向,认为节水农业的技术已经成熟,不需要再强调开展研究,因此投入节水农业研究的经费增加得很少。尽管国家科委将“节水农业技术研究与示范”列入“九五”攻关计划,并开始实施,但节水农业研究需要和节水灌溉工程相结合,在工程经费不能很好落实的情况下,科研工作也很难取得进展。应该看到我国目前推广的节水农业技术大多数仍属低水平的,和国外比较仍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而且现实推广过程中也出现不少技术问题亟待解决,后劲不足的现象已在呈现。特别是节水农业设备和材料质量不稳定、性能较差、品种较少,与国外先进水平差距更大。我国节水农业技术和设备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在渠道防渗技术方面存在的问题有:衬砌技术成本较高,影响大面积推广,急需研究成本低,防渗性能好而又经济耐用的新材料与新型防渗技术;高寒地区渠道衬砌防冻技术还没有取得突破,要从材料、结构形式和施工工艺等方面开展深入研究;西北地区特殊土类和湿陷性黄土、盐胀土或膨胀土适应大变形的防渗衬砌材料及技术可靠性差;我国中、小型渠道开挖与衬砌施工机械性能差,型号少,满足不了生产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大型渠道的衬砌施工机械设备更少。在低压管道输水灌溉技术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管件、安全保护装置、出水口及田间地面移动多孔闸管、量水设备不配套,大多没有定型,需要进一步定型配套,逐步达到标准化、系列化、工厂化生产;适用于渠灌区低压管道输水灌溉的优质低价大田径低压管材管件基本是空白,需要进行试制并进行生产考核;引黄灌区管道系统防泥沙淤积技术及高寒地区低压管道系统的抗冻技术还不成熟;低压管道施工埋设技术设备还没有过关,需要进一步试验研究。在喷灌技术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喷头转动不均匀,轴套易磨损,弹簧易损坏,摇臂易断,耐久性差;镀锌薄壁钢管技术不过关,易锈蚀,移动管道快速接头密封性差,漏水严重,球形挂钩易损坏;流量、压力调节阀品种少且不过关;喷灌泵站的自动调压控制系统及节能喷头等规格型号少、系列化程度低;大型喷灌机转动驱动部分漏水较严重,小型喷灌机效率低,性能不稳定;地埋喷灌用塑料管的接头和管件不规范,配套性差。在微灌技术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设备种类少,性能差,工艺落后,材质不耐老化,特别是施肥装置没有形成生产力;过滤设备种类少,性能差,堵塞严重,对高含沙水、污水、咸水等水质的过滤处理设备基本是空白;急需研制开发适合大田作物微灌的设备和技术;自动化控制设备和技术不过关,缺乏流量、压力调节设备。在田间节水地面灌溉技术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进行波涌灌的间歇阀没有定型投产;急需开发可以降解的用于膜上灌的塑膜;急需研制并大规模投产适合坐水种的简易机械;缺乏效率高造价低的平地机械、开沟打畦机械。在节水灌溉制度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对非充分灌溉的基本理论缺乏系统研究;节水灌溉制度推广应用面积还较小;不同灌水技术,特别是喷、微灌条件下的节水灌溉制度研究不充分,仍沿用传统地面灌溉时的灌溉制度;在不同农业措施综合配套作用的节水灌溉制度研究得更少。

我国目前灌溉用水量3500亿m3,占全国总用水量的67%,是最大的用水户。但我国灌区的灌溉水利用率平均只有40%左右,即从水源到田间作物,约有一半以上的灌溉水因渗漏、蒸发和管理不善等原因没有被作物直接利用,灌溉后农田水的利用效率也很低,每立方米水生产的粮食不到1kg,仅为发达国家的2/5;因此,针对上述我国节水农业技术存在的主要问题开展科学研究,大力推广高效用水的灌溉技术,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和水分生产效率是我国发展节水农业的重要任务。

7.管理薄弱、发展节水农业的保障体系不完善

灌溉管理问题尽管年年强调,但改善不大。基层灌溉管理机构实行自负盈亏以后,不少地方把多种经营赚钱作为管理单位的主要工作,灌溉管理反而成了副业,加上社会治安不力,灌溉设备常被破坏,工程老化失修、设备损坏严重,由于经费短缺无力更新修复,灌溉效益日渐降低。为了提高灌溉用水管理水平,建立健全的发展节水农业保障体系,可采取以下措施:

(1)完善和落实水利基础产业政策。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改革束缚水利发展的旧体制和运行机制;强化经营管理,搞活水利经济;依法治水,科教兴水;发展壮大水利基础产业,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全面服务。

(2)改善投资结构,进一步拓宽资金渠道。调整水利投资结构,水利投资应包括国家预算内资金、银行贷款、以工代账、农业开发资金、外资、自筹和专项基金、社会筹资等方面。另外,要建立各级水利建设专项基金制度,争取提高利用优惠贷款的比重,进一步推广水利建设资金有偿使用的比例和范围,加大利用外资的力度和提高利用外资的比重,开辟水利工程更新改造资金的渠道,坚持和完善劳动积累工制度。

(3)统一规划、行业管理、充分发挥整体投资效益。建立适应投资渠道多元化的调控体系和国有水利固定资产经营管理体系,对于社会公益型、有偿服务型、生产经营型等三类不同性质的水利产业,应制定不同的产业政策和经营管理措施。

(4)改革水价,提高用水效率和水平。加快水价政策,调整水价,逐步形成适应市场经济的价格体系。水利工程供水单位作为水商品的生产者和经营者,应按规定收取水费。农业用水的水价按成本核定;经济作物用水水价应根据不同的经济作物,考虑市场经济和水源条件来核定水价标准;工业用水价应按成本加社会平均利润率核定;城镇居民生活用水,可略低于工业用水水价。新建水利工程,要实行新水新价,并严格执行按计划定量供水,对超计划用水,实行累进加价和两部制水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