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木雕雕刻技巧范文

木雕雕刻技巧精选(九篇)

木雕雕刻技巧

第1篇:木雕雕刻技巧范文

1.题材内容的结合

东阳木雕与东阳竹根雕都是充分利用根的天然形状,对根进行研究和构思,雕刻各种人物、佛像、花鸟、山水等,形象生动,形态逼真,其题材的表现内容十分广泛。东阳竹根雕,更是继承了传统东阳木雕广泛的雕刻题材,如:历史事件、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古典文学、风流人物、宗教佛像,以及吉祥动物、鱼虫走兽、寄情花木、蔬果花卉等,经过创作者的精心设计、精雕细刻使得动物和人物形象等都惟妙惟肖。

东阳木雕的常见工艺品有宫灯、镜框、笔架、笔筒、首饰盒、储蓄罐以及家具雕刻等,而在东阳竹根雕艺术作品中,钟馗出游、十八应真游蓬莱、钟山夜巡、竹林七贤、三星献寿、八仙过海、钟馗嫁妹、陶渊明、东方朔、弥勒佛、狮子戏球、佛手瓜、葫芦、仙桃等都雕刻得十分逼真,此外尚有竹根壶、竹根船、竹根簪孑、竹根印章等品类和各种文房用具的笔洗、水丞、储物盒等,以及现代题材内容的渔舟、渔翁、渔篓等作品。东阳木雕和竹根雕,在题材内容上既有相通之处,也呈现出各自的特色,内容广泛又丰富。

2.雕刻技法的结合

东阳木雕是采用自然形态的树根雕刻而成的木雕艺术品,而竹根雕则是以竹根为雕刻材料的竹雕工艺品。根雕艺术的创作,都需要创作者凭借经验,选择形态变化多样,生长自然的材料,进行构思,巧妙设计和精心雕琢制成根雕工艺品。二者在雕刻技艺上均采用减法造型的雕刻手段,相互借鉴,相辅相成。东阳竹根雕,更是吸收了传统东阳木雕的雕刻技艺,并继承了我国上海嘉定派竹根雕刻的工艺及风格,在雕刻技法的运用上,有东阳木雕的痕迹。

东阳竹根雕在传统东阳圆雕的基础上,充分运用了薄浮雕、浅浮雕、深浮雕、镂空雕、半圆雕、阴雕等多种雕刻技法,为竹根雕的创作奠定了必要条件。其作品雕工精致,疏密有致、高底错落,在雕刻思路上天马行空不受约束,极具欣赏和收藏价值。

3.艺术表现手法的结合

第2篇:木雕雕刻技巧范文

关键词:古民居;木雕;技艺;内涵

民居是建筑学上对民间居住屋舍的统称。杭州是一座著名的历史与文化名城,到南宋时候更是成为了京城,因此,它有着悠久的历史与文化传统,她在古民居建筑的院落庭院的布局组合、外观造型与空间的处理表现、雕刻装饰及地形利用等方面都积累了大量丰富和实用的经验。这些都为杭州积淀下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底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直至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杭州还基本保存着南宋以来的街坊格局和不少有一两百年历史甚至年代更为久远的古民居建筑,由于岁月流逝,风雨侵蚀,这些留下来的古民居有一部分已经受到很大程度的破坏,但是杭州的古民居的文化内涵却是历史留给我们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

杭州古民居是建筑技术和文化艺术的结晶,现在的保留下来的古民居除少量明代建筑外,基本以清代古建民居为主体,这些古民居以宅邸、店铺等市井遗迹为主,古民居建筑中多为木结构,其装饰风格和艺术形式表现手法主要以木雕工艺为主,这些木雕工艺在古民居建筑中,其重要的装饰表现技法就是对门、窗、房梁、檐廊等木质构件进行雕刻,这些风格、规模、形态各异的古民居木雕,其传承的技艺手法和文化内涵以及木雕背后的各种故事与传说,具有极高的人文研究价值。

杭州的古民居坐落于过往的城市或乡村之中,其造形样式是与当时的生活方式和民间习俗紧密相连的。杭州的古民居格局制式主要呈现为院落式,这种格局制式在明清两朝已经定型。然而,千年以前的南宋定都临安(今杭州),皇家的统治者制定了严格的住宅等级制度,规定了严格的住宅等级制度:“一品二品厅堂五问九架,三品五品厅堂五问七架,六品至九品厅堂三问九架,不许在宅前左右多占地,构亭馆,开祠堂”,“庶民庐舍不过三问五架,不许用斗拱,饰色彩。”

尽管在历史上,有不少高官、富商、地主并不遵守这些规定,但这些规定的确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杭州古民居形式多样性的发展。因而要深入研究杭州的传统民居,就离不开传统的文化背景。杭州的古民居之所以像久酿的成酒,越品香味越浓厚,就是因为杭州古民居所折射的内涵品味,不单单是通过简单的测绘就可以将其完全捕捉到的。杭州古民居和官式建筑相比,结构简单,和欧洲的花园洋房相比,它又显得较为古朴。但是这些样式丝毫都不影响杭州古民居的文化价值和内涵底蕴的绽放。因为中国数千年的文化积累所形成的复杂民风和民俗,正是构成杭州古民居建筑文化的深厚基础所在。

杭州在明清时期的古民居建筑风格样式,按照中国传统建筑道路不断向前发展,取得了不少艺术成就,其艺术品味也得到了高度的发展,这期间出现了规模较大的宅邸和中小型宅舍,如西湖边的汪庄、柳庄、郭庄,还有名噪中外的胡雪岩故居等“庭院豪宅”。这些宅第在艺术风格上面,除了具有北方古民居的传统风格以外,还融汇着江南民居的风韵,使得杭州古民居建造艺术在历史上面达到了“最后”的一个高峰。此外,古时由于杭州经济的繁荣,民间手工业作坊数量的不断增加以及“新城镇化”的出现,城镇与乡村中的宗祠、店铺、楼牌、围门和桥梁等公益房屋和设施大量出现。其民居的生活属性也在不断提高,除了一般平民宅舍外,还出现了楼房。在大、中型的宅府之中,都有着丰富的砖、木、石来作为民居的装饰。特别是木雕技艺被大大运用到古民居的装饰表现中去了。

明清时期杭州的古民居建筑,主要以土木结构和砖木混构为主,外部墙体大多是砖石材料,而内部的藻井、梁架、斗、拱、檐条,以及各种门窗、屏风、挡板、隔扇等,则全部用的是木质材料,而这些地方又是室内厅堂集中装饰的处所,因此大部分构建都采用了雕梁画栋的艺术表现手法,这也就给了木雕艺人施展聪明才智,提供了用武之地。一件件古民居建筑的木雕被广泛施用在木构件上,这些构件经能工巧匠们加工镂雕成各种艺术形象。这些木雕形象既美化了环境,又给人以艺术的熏陶,同时也在不断陶治着人们的情操。此外,杭州古民居在室内木质雕刻的装饰上面,将皖南民居中各种轻巧秀丽的“轩”恰到好处的运用到了具体室内的空间风格设计上。可以不夸张的说,杭州古民居在造型艺术方面,经历了南北文化的大融合后,出现了极具地方风格的新民居样式。

杭州古民居建筑装饰中的木雕艺术在数千的历史进程中不断繁荣和发展,技艺手法日臻成熟和完善,从民居建筑中的厅堂、厢房、梁柱、门窗等,到陈设家具中的床、椅、几、案、屏等,不仅雕刻的题材内容丰富,从花草树木、神灵鬼怪、飞禽走兽、历史典故、田园山水、戏剧小说到宗教礼仪文化,几乎无所不包这些题材囊括了中国古代造型艺术表现上的所有对象,而且在结构塑造上面,传统民居装饰雕刻十分重视与美学上的合理体现,雕刻处理分寸得当,形象、色彩表现的自然得体,这些木雕艺术古朴而清雅,给观者无尽的遐想空间。

杭州古建筑运用木雕起源于何时,一直没有明确的定论,但据史料记载来看,秦汉时期的建筑就有“雕丹木楹”的木法雕刻,可见历史之源远流长。到了宋代的土木建造类的书籍之中更是详细记载了关于民居建筑木雕的做法和图样,由此可以推论,在唐宋时期,民居中建筑木雕技艺的发展已经相当成熟。后至明清两代,民居建筑木雕技艺更为高超,木雕技艺的发展向立体纵深化方向延伸。

古民居木雕离不开对木材的慎重甄选,更离不开对技法的综合运用。因为木质纤维的横向结构紧密,这样木材才不容易开裂,木质要较为“细腻”,具有一定的“柔韧性”,这样在上面雕刻用刀才更加运用自如。另外木料的强劲度也十分重要,以确保雕刻好的作品不会轻易跑形。古代建筑类书籍中,对民居木雕的技法描绘得非常详尽,纵观历朝历代杭州古民居建筑木雕,在雕刻技法样式上大致可分为剔地雕法、混合雕法、透空雕法、线雕法、贴雕法等几个大的雕法种类。

(1)剔地雕法:这种雕法是中国传统木雕中最基本也是最常见的雕刻技法,它的雕刻原则是剔除花形以外的木质,使所雕刻的花形样式突出。剔地雕法有两种雕刻手法,一种是混合半开雕刻技法,这种雕刻技法将所雕花样做很深的剔地,再将主要形象进行混成雕刻,形成半立体的物体形象,这些形象常被用在额枋之上。另一种是浮雕雕刻技法,这种雕刻技法使所雕花形样式的周围剔除的不深,使得花样不是很突出,然后在花形样式上作深浅不同的剔地处理,以表现花样的起伏立体的样式效果,还可以在花形样式作刻线装饰,勾勒出花形样式,用以增强作品的装饰表现效果,这些雕刻手法表现出的花瓣轮廓和结构,常被用在装板和裙板的雕刻中。

(2)混合雕法:这种雕法类似于雕塑技法里的圆雕,雕刻出的形象具有三维立体的效果,可以多角度欣赏,常常被运用到民居中的撑拱、垂花等部位,合理巧妙的运用混雕技法,可以将所塑造的形象刻画得非常细腻生动,充满生气和活力。

(3)透空雕法:是将所要雕刻的木板刻穿,造成全方位的穿透,然后再使用剔地刻法或线雕刻法。这种雕刻技法需要木雕艺人有高超娴熟的技巧,完成后的作品正反两面都可以欣赏,设计雕刻出的花卉作品枝叶穿插流畅自然,花瓣卷翻自然舒展,这些样式在花罩、挂落、雀替、木门窗中被广泛使用。

(4)线雕法:通常用刀刃来雕压花纹,这种雕法讲究刀功技法,具有较强的艺术表现力。此外,这种雕刻技法对于形象的勾勒和花纹的刻画有着重要作用,所雕刻表现出的雕刻纹理效果,具有极强的景物的质地感。线雕法一般用以易于表现物像的外形,同时也可以增强物像的装饰效果。

第3篇:木雕雕刻技巧范文

常氏北祠堂的整体建筑主要分为房宇和门厅、楼阁和走回廊以及正殿和偏厢这几大部分,是一组比较完整的且严谨的大型古代建筑群。北祠堂和提供居住的常规院落在整体平面形式结构上有着比较大的差别。[2]整个北祠堂具体是分为三门和四进,以中轴线为中心对称。宅院的宽度达到了二十五米长,在纵深上达到了一百多米,其结构舒展严谨,气势恢宏。其中北祠堂的第一进是石围栏的外院,这个外院的“歇山式”大门楼共有七间,坐落在高台之上,在门楼上挂着常氏祠堂的牌匾,据说是常氏十三世常丽德题写的,牌匾以楷书书写,较为端庄大方。在门楼前面的中轴线两侧摆放着一对石狮和一对旗杆,这对旗杆高耸挺拔象征着常家北祠堂的威严。从空间来看,整体的“歇山式”门楼其实是面对内院的一个大戏台,在平时可以作为族人进出祠堂的走廊。众所周知,在明清时,山西的商人都比较喜欢听晋剧,常家建这个戏台也有这方面的原因。在北祠堂的第二院,院中种满了松树柏树,其含义就是“槐荫子孙万代长青”,在外院和内院中间是由七间大厅组成的,两边各有厢房三间,而正院则是由献厅分割开来的,主要分为上院和下院。其中上院是常氏一族用来供奉祖先配位之所地,下院则是用来逢年祭祀的主要场所。通常下院中东配房和西配房用来祭祀时休息或者讨论事情,而献厅就用来摆放祭祀做需要的东西。在北祠堂的上院中,还有正厅和一些配厅,总体上看,有五间正厅,五间配厅,分布东面和西面两侧。在正厅中有精美非凡的木雕,里面供奉着常氏一族的历代祖先牌位。配厅则是按照“左昭右穆”的设置方式进行排放。在整个厅堂中,除了设有常氏家族的祖先牌位之外,还设有进香的香炉以及摆放有条案和用于祭祀的蜡台等等用品。从正厅回看,献厅、三门,祠堂的拜寿影壁就像一道屏风,由此可见北祠堂在空间上的建造巧妙之意。

(2)精美丰富的雕刻艺术

常氏庄园的北祠堂作为保留较完好的古代祠堂建筑,不仅代表着山西的建筑文化,同时也深深表达了晋中儒商的厚重文化内涵。整个北祠堂的建筑装饰艺术价值较高,其中门式和窗饰以及隔扇、房屋梁柱在雕刻上的艺术真是让人拍案叫绝。其精彩主要体现在“三雕”。[3]所谓的“三雕”包含了木雕和砖雕以及石雕三方面。这三种雕刻技艺以其精湛绝伦的技巧以及灵活生动的形式,加之雕刻内容的既雅既俗,在当时乃至现今都被人称赞,深刻地体现了古代人民对于房屋建筑的审美情趣。具体来说“三雕”中,木雕是指在古代建筑中,在木结构上的雕刻。常氏一族兴于明清,而木雕在明清时期非常流行,常氏一族将木雕引入北祠堂的营建中也就不足为奇。整个北祠堂在外观上显得非常的简洁雅静,而走进其中,却暗暗称奇,这是由于在祠堂内部无论是门楣、斗拱还是窗扇雀替等等都尽雕刻之所能,雕刻之精美异常。在祠堂的两门中,有着双层中空的木雕,这些木雕技艺精湛,刀法娴熟。在常氏北祠堂中,砖雕也是一大亮点,众所周知,祠堂中主要的建筑成分由一块块青砖组成,进而在修建古代建筑的长河上走出了大量优秀的砖雕艺人,这些砖雕匠人技艺精巧,就拿常氏北祠堂来说,砖雕主要体现了两种雕刻技艺:一种是先青砖坯雕制再进行烧制,这种雕刻是一种比较细腻精巧的技艺;另一种是直接在青砖上雕刻,这种雕刻较前者来说是一种较粗放的技艺。但是无论是哪一种,都具有浓重的装饰艺术性以及较高的审美价值。这两种雕刻不仅经济适用,还比较节省工时,既可以加深刻画,又体现了其坚毅性和柔美性的完美结合。

(3)炫目多彩的漆画艺术

在中国古代的宅院建筑中,大部分是砖木构造,古人为了装饰这些木件,基本上都会在外面的木件上涂制不同色彩的油漆并进行绘画。在山西地域比较流行的一种漆画艺术是“汉文锦彩画”,这是一种比较具有本土色彩的漆画艺术。因而在常氏一族北祠堂中存有汉文锦彩画一点也不为奇。在资料记载,汉文锦彩化起源于明清时期。初期就是一缕草,一片花的形式,非常的简单。随着后世在建筑上不断地推陈出新,依据建筑装饰的不同要求,漆画艺人创新出多种多样的漆画种类,比如说“五彩漆画”、“素式漆画”、“金青漆画”等等,而汉文锦彩画的等级也是根据在实际建设中工艺的繁简程度来决定。一般等级较高的是“大金青彩画”和“二金青彩画”,中等的有“小金青彩画”和“下五彩彩画”,最低等的有“素式彩画”,总体来说,一共有七种。对于常氏一族的北祠堂彩画,主要分布在外檐这一部分,主要是“大金青彩画”和“二金青彩画”。总体显得庄重典雅,优美异常。

(4)结论

第4篇:木雕雕刻技巧范文

关键词:根雕;形态;艺术特色;魅力

所谓的根雕,根也,植于土中,自然造形;雕也,艺术在造,意境再生。根雕艺术是从物态相似,艺术独立,到潜藏入地,抽象成境,都是通过匠人之心手合一,千雕万琢而成,加之自然造化,因此,形成了根雕其独具艺术形态和风格的艺术体系。根艺,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它的产生和发展,和其他艺术门类一样,不是孤立和偶然的,而是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文化历史的不断进步,逐步萌生发展的。经过嵊州根雕艺人的长期探索和实践,嵊州根雕已经形成了以下几大特色。(见图1)

一是雕刻精到,天人合一。嵊州根雕注重根材的自然形态,又强调雕刻的造型技巧,在手法上追求“少雕多留”、“以少胜多”,让自然造型和人工雕刻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达到“天人合一”的妙趣。如作品《仕女》,创作者在保持根材整体材质美感的前提下,对人物内在精神和脸部表情作了恰如其分的刻划,那圆瞪有神的双目,紧闭的衣袖,垂肩的秀发,将唐代美女杨贵妃的神态刻划得惟妙惟肖。其他部分一概顺其自然,崖柏固有的起伏形体及肌理、疤痕转化为仕女双手紧闭靠拢的动态及身上披着的衣裟,使人在“天人合一”中感悟艺术的大美。部级根艺大师郑剑夫的“诸子系列”、“唐女”,部级根艺大师吴筱阳的“笑狮罗汉”、郑兴国的“夸父逐日”等无一不是天人合一的精美之作。

二是材质精良,格调高雅。嵊州根雕所取根材较为广泛,但都突出材质的精良,如甘肃的香柏、广西的紫柚木,越南和印度的黄花梨、紫檀,山西的黑格粒等,有的甚至来自世界各地。用这些材质雕刻而成的根雕作品,往往@得气质华贵,格调高雅。近年来,嵊州的根雕艺术家在创作实践中,还成功开发了古沉木根雕艺术这一新产品,给嵊州根雕注入了新的活力。古沉木又称阴沉木、乌木、炭化木,石化木,是数千年甚至上万年前深埋在江河湖泊底层的枯木残根,随着年代的久远,枯木残根在水底泥沙中浸泡和磨压,形成了古朴凝重、铜打铁筑般的效果。古沉木的色泽大多近似于黑色,用这种色调雕就的作品深沉厚重,具有高古气韵和深奥的精神内涵。“寒江独钓”、“长眉老僧”、“钟馗夜巡”、“一苇东渡”等古沉木雕作品,无一不显得古朴厚重,高贵典雅。

三是题材丰富,品味脱俗。经过二十多年的耕耘,嵊州根雕在题材的开掘,表现内涵的拓宽,艺术品位的提升上取得了明显突破,得到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李铁映,中国根艺美术协会主席马驷骥,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副理事长、中国根艺美术大师周锦云等领导和行家的高度评价。嵊州根雕创作题材十分丰富,既有取材于古代文学的题材,也有反映现实生活的主题;既有以人物为主的作品,也有反映自然百态的作品;既有弘扬传统美德的寓意,也有倡导时代新风的传递。嵊州根雕艺人既着眼于作品形象刻划的准确,更能够透过作品传达作者的思想情感,给人以思想的陶冶和情感的交触。佛道神话人物是嵊州根雕常见的题材,艺人们在继承传统的前提下开创新意,升华作品价值。如达摩重点刻划了他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意志,给人以启迪。丰富的内涵,深刻的意蕴,使嵊州根雕独具艺术品味,广受人们的欢迎。(见图2)

根雕艺术是中国木雕艺术领域里异军突起的一朵奇葩。有人说根雕艺术就是变废为宝,变简陋为精致,让残缺为古雅,使狰狞为亮丽,这是对根雕艺术的精神境界和人文境界的高度赞赏。根雕艺术更是一种创新艺术,它在继承中国木雕传统技法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以满足人们不断提高和增长的审美情趣和文化诉求为目标,通过精湛的雕艺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不断赋予自然造物的创新理念,给大众以美的享受,同时进一步推动着中国根雕艺术的发展和繁荣。

有人用文字来书写人生,有人用影像来记载人生,有人用金钱来衡量人生,而根雕创作者则是用一斧一凿一刀在树根上雕刻着自己的人生,雕刻着美丽的意境。

参考文献:

[1]吴永强.因材施艺:根雕艺术的选材与创作[J].雕塑,2014,(06):62-63.

[2]柯义森.根雕独特造型艺术审美探析[J].雕塑,2014,(03):58-59.

[3]黄叶云.浅谈根雕造型艺术的意义[J].中国集体经济,2014,(05):73-75.

第5篇:木雕雕刻技巧范文

一、传统建筑木雕的主要用途

1.外檐木雕

对我国发展历史进行分析可知,传统建筑木雕在2000年以前就已经存在,尤其是安阳殷墟考古发现的雕花木板,就是传统木雕得到实际应用的最后证明。对秦汉、唐宋、明清等不同时期的建筑木雕进行研究发现,木雕装饰从普遍运用、简朴大方到巧夺天工,经历了辉煌的发展过程。现代建筑中传统建筑木雕的美学韵味的影响非常深厚,这对于提升建筑物整体形象和美学品味有着重要影响。传统建筑木雕中的外檐木雕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①隔扇和槛窗方面的传统建筑木雕,在我国传统建筑中,门窗都是用木头做的,在结合裱糊纸张或绫绢的情况下,用棂条作为门窗的骨架,使得传统建筑木雕的发展有着非常大的空间。在唐宋时期,门窗主要以垂直与水平条相交格式为主,而宫式隔门的棂子式样是在元代到明清期间被使用的。在玻璃材料被使用后,窗棂的式样有了八角景嵌、花结嵌、冰纹嵌等多种风格,使得传统建筑木雕的造型变得更加精美。特别是在晚清时期,窗棂的样式变得更加繁多,如海棠菱角式、如意菱花式等,使得传统建筑木雕的艺术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另外,隔扇的抹头和裙板的木雕是根据建筑风格来确定的,在内容和纹样方面也存在一定差异性,如宫廷装饰中的传统建筑木雕主要是以团龙纹为主,下抹头板芯是以翔龙纹为主。

②支摘窗、帘架和夹木窗的传统建筑木雕在传统建筑的殿堂、庭院等很多地方都安装有支摘窗,根据建筑风格不一样,木雕的装饰纹样比较多,比较常见的是福、禄、步步锦等。一般情况下,帘架是在明间!扇门的外面使用,而夹门窗在居民住宅中比较常见,其上均刻有各种各样的木雕装饰。

③雕花栏杆中的传统建筑木雕在传统建筑中,栏杆是非常重要的木构件,在楼层平台、亭榭等地方都设置有栏杆,既具有一定安全防护功能,同时还可以发挥装饰作用。如龟纹云心、万字花心、富贵宝瓶等多种样式。一般在短栏中,传统建筑木雕采用的样式主要有双环式、六方四联式和单环式等,而长栏一般是由3个或者4个小的图案组成,如灯景式、二仙传桃式等,发挥了很好的审美艺术效果。

2.内檐方面的传统建筑木雕

在内檐中,传统建筑木雕主要是指木!断、博古架和橱等,具有玲珑剔透、独特、造工精巧等多种特点,有着非常强烈的美学艺术特色。首先,碧纱橱、隔断墙方面的传统建筑木雕。通常情况下,这些传统建筑木雕都具有可移动、重组和调整等多个方面的特点,并且,木雕的样式非常多,如宫式、菱花心、棂条花心、步步锦等。而罩方面的传统建筑木雕种类也非常多,如落地罩、栏杆罩等,并且,还可以将落地罩的中心做成不同样式的门,如:园光罩的正园门洞、八角罩的八等边形等,使得其风格显得庄重大方,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其中还包括板壁、太师壁和博古架方面的传统建筑木雕。在传统建筑中,进深较大的门间一般设置有板壁,为了避免木板变形情况出现,一般将木棂分成多个小块,在上面进行绘画与雕刻之后,使木雕更具备了文化意蕴。而南方园林与公共建筑中比较常见的是太师壁,可以很好地装饰明堂后檐,从而提高视觉效果。一般博古架具有较强的装饰效果,在作为家具陈设物品的时候,使整个建筑的美学意蕴更加浓厚,从而不断提升整个建筑物的形象和艺术品位。

二、传统建筑木雕代表的含意

在传统建筑中,装饰方面的三雕是指木雕、砖雕和石雕。其中,木雕艺术在数量和质量上都遥遥领先,通过对传统建筑木雕的发展历程进行深入分析可知,各种样式的木雕,所反映的是不同时期人们在精神方面的追求,充分展示了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审美特征,在体现传统文化价值上有着重要影响。总的来说,传统建筑木雕代表的含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审美观念

随着我国社会不断发展,中华文化的审美语言在民族意识和趣味爱好中得到展示,各种艺术形式不断生成和发展。对中国历史发展脉络进行分析可知,儒学主张的忠孝仁义、道家主张的天人合一、佛学提到的极乐世界等,给社会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带来了非常深远的影响。由此可见传统建筑木雕在一定程度上是人们追求精神的一种具体表现方式,与我国古代的传统文化有着密切联系,其代表的审美观念是崇尚永恒之美。

2.教化作用

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传统建筑木雕随处可见,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教化作用。根据各种神话故事、小说等的内容可知,传统建筑木雕与文化内涵有着极大联系,其艺术表现形式非常含蓄,如“八仙过海”样式的传统建筑木雕,代表的含意是进仕、福禄寿喜样式的传统建筑木雕,代表的含意是吉祥的。

3.祈福祝愿

在传统建筑木雕中,有很多关于祈福祝愿的内容,是人们传达自己意愿的重要方式,其形式都比较含蓄,通常以谐音、象征等方式表现出来,如:用观音的头像来代表求子、用桃木做的木雕表示辟邪等

4.象征意义

根据我国民族传统文化可知,龙和凤是重要的图腾,一般在规格比较高的传统建筑中采用,而狮子象征的是威严,麒麟象征的是吉祥,梅兰竹菊等都有不同的象征意义,所以,传统建筑木雕有着非常重要的象征意蕴,与美学内涵相符。

三、传统建筑木雕的雕刻技法

对不同地区的传统建筑木雕进行分析发现,主要的雕刻技法有如下几种:

1.混雕技法

通常情况下混雕也被称作是圆雕。雕刻完成以后可以获得比较好的三维主体效果,同时也可以从多面进行木雕的观赏,这在传统建筑的撑拱、垂花等位置比较常见。在实际进行木雕雕刻时,采用混雕技法可以使各种事物的形象得到非常精细的刻画,从而使木雕造型富有生气。

2.剔地雕技法

在传统木雕中,最常见的雕刻技法是剔地雕技法,一般是将花形以外的木质先剔除,从而达到突出花样的效果。总的来说,剔地雕技法有两种方法:第一种被称作半混雕刻法。在实际操作的时候,先很深地进行花样剔地,然后采用混雕方式对主要形象进行雕刻,以确保其为半立体形象。这种手法雕刻的木雕在传统建筑的额枋上比较常见。另一种剔地雕技法指的是浮雕刻法,花样周围的剔地比较浅,不需使花样凸出,刻刀在花样上进行浮雕和透雕创作,其深浅程度各不相同,可以将花样的起伏变化展现出来。与此同时,还可以在花样上进行刻线加以装饰,通过勾勒各种花形来达到更好的装饰效果。

3.线雕技法

一般是用刀刃来进行花纹的雕压方法。线雕技法非常注重刀法,在合理运用情况下,这种雕刻手法具有非常强的表现力。通常情况下,在刻画花纹、勾勒形象、雕刻纹理等创作时,基本上会采用这种技法,可以使景物的质感更加强烈,最终增强各种事物的装饰效果。

4.透空雕技法

一般是先将木板刻穿,使木雕的上、下、左、右都相互穿透,然后再进行剔地刻或线刻。木雕制作中如果采用这种雕刻技法,要求必须具备非常高超的技巧,才能使木雕的正反两面同时获得良好的观赏效果。这种方法在传统建筑的花罩、雀替、木门窗等木雕中比较快常见。

5.贴雕技法

在传统建筑木雕中,这是一种创新的雕刻技法,一般是指将雕刻好的图案纹样与建筑构件相粘贴,因此,其在剔地难度较高的刻件、连续纹样、轴对称构件等的雕刻中使用得比较多。在实践过程中,采用这种雕刻技法材料,非常方便和快捷,在保证木雕艺术效果的同时,还能减少成本和时间消耗,从而在现代建筑中被广泛采用。

四、传统建筑木雕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

1.现代居室中的应用

在现代建筑的居室中,比较常见的传统建筑木雕有雕花板、格扇雕饰,其中,楼楼梯栏杆、木隔断、博古架等可以作为木雕装饰,被运用到现代居室的各个位置,使得现代建筑居室的民族文化意蕴比较浓厚,对于传承我国传统文化、为生活增添无限风韵等发挥重要作用。

2.公共场所中的应用

随着传统建筑木雕的不断应用,在宾馆、礼堂等很多大型的公共场所中,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传统木雕艺术,起到重要装饰作用,如:屏风、门饰等,大大提升了公共场所的艺术氛围。另外,传统建筑木雕与塑胶材料、不锈钢等相结合,是现代建筑中传统建筑木雕不断在应用的新方式,对于提高传统建筑木雕的艺术感染力发挥着重要影响。

结语

第6篇:木雕雕刻技巧范文

福州市著名的中国木雕工艺美术大师——林学善,索有“达摩善”之称。这是因为林大师对“达摩”尤其钟情之故,林学善说,“福建传统木雕以人物雕刻为主,用木雕艺术来表现达摩的执着精神,非常贴切,而且它还可以表现出禅师的风骨。当年,达摩在石洞里悟禅时,整日面对石壁,盘膝静坐,双眼紧闭,五心朝天。林中飞鸟不知道石洞内有人,竟在达摩的肩膀上筑起巢来”。

林学善达摩作品中,“蒲团达摩”是最引人注目的。作品选用福州荔枝根雕制而成,“达摩”浓眉如帚,双目有神,鼻梁坚挺,双唇抿紧,凸显出那饱经沧桑而松驰的面颊,还有那极具特色的如钢丝般卷曲的鬓须。作者大胆运用中国画的虚实相生原理,结合书画、印章的构图,重点刻画人物表情,形神兼备,妙在传神。林学善大师以细致*工雕刻的这件作品,融自然美与艺术美为一体,熔传统雕刻技法与现代绘画手法于一炉,刻画出“达摩”禅思的神韵,让人感触艺术的神韵趣妙,见性成佛,回味无穷。

一块不起眼的木料,经过林大师几笔简单的刻画,一尊形象逼真、艺术写意的“达摩”便呼之欲出——直径二三十厘米的圆形木雕,已初具雏形。

第7篇:木雕雕刻技巧范文

关键词:家具;装饰;红木雕刻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家具雕刻装饰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简单到繁缛,明代家具雕刻善于提炼,精于取舍,局部雕饰,凸显天然材质的自然之美。清中期以后家具雕刻偏重于雕琢、镶嵌及装饰,追求雕工细腻精美,可谓集装饰技法之大成,给人以雍容华贵之感。在发展的进程中,逐步形成了京作、苏作、广作、仙作四大流派的红木家具。京作的雕刻家具吸收了各地区和历代家具的制作精华,精美别致,装饰力求华丽,图案花纹细腻入微;苏作的红木雕刻家具格调大方,线条流畅,雕刻的图案花纹素洁文雅,造型圆浑柔润,给人一种自然的美感;广作的红木雕刻家具注重镶嵌技艺的使用,造型讲究奢华和繁复,追求一种绮丽的色彩美感。仙作的家具用材考究,工艺精细,采用平、圆、透、镂、微等技巧进行雕刻装饰,外加现代、实用、精美的设计风格,融合国画艺术、雕刻艺术与家具制作技艺于一体。

用红木雕刻装饰的家具,造型古朴典雅,雕刻栩栩如生,具有独特的东方民族风格,摆设于厅堂、卧室,给人以美的享受,深受人们的喜爱。福建、广东、江苏、北京、浙江、上海等地都流行家具雕刻,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屏风、床榻、橱柜、书桌、椅凳等都习惯用木雕进行装饰。而且我国绝大多数的古典园林里也都陈列着雕刻家具,尤其是陈设在苏州园林里的众多名贵家具,包括椅凳、桌案、床榻、几案、屏L、镜架等,雕刻着精美秀雅的图案花纹,深受国内外游客的赞赏。 对于家具的分类,按照传统家具的功能可分为橱柜类、椅凳类、桌案类、床榻类、屏风类等。早在商周时期,人们就开始使用柜来收藏较为贵重的物品。在清代以后,家具中柜子造型基本上没有变化,种类却变得多样,有衣柜、书柜、五屉柜、餐具柜、床头柜、电视柜、高柜、吊柜等,雕刻装饰一般分布在柜子、柜门、柜脚、栏杆等部位。现代木雕家具中的厨柜更是以精湛的工艺和雅致的造型,使家居空间更加丰富通透,空间的分隔和组织更加多样化。同时,由于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和出口家具的需要,还出现了酒柜、多宝柜、层架式台柜等不同功能的收纳陈列柜,构成现代住宅的多功能组合柜。 屏风家具是中国传统家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传统人居环境装饰设计中颇为流行的元素,具有分隔、屏蔽、挡风、装饰等作用,常分为座屏、地屏、插屏等多种形式,以浮雕和透雕为主,也有少量的镂空雕。在画面的构图上,为了突出装饰的效果,画面高度概括,在大胆取舍中追求象征性的效果。

中国传统家具的雕刻技艺流传久远,到了明清时期得益于明万历年间和清乾隆年间的盛世繁荣,家具设计也随之达到了巅峰时期,为后人留下许多珍贵的经典家具。清中期以后,家具风格转向追求奇巧,崇尚华丽气派,且充分利用各种装饰题材和使用各种工艺技法,不但继承了明代传统家具木雕装饰手法,还吸收借鉴了其他类型雕刻如石雕、牙雕、玉雕等多种工艺手法,以富贵奢华特征著称。

雕刻装饰是家具制作的重要环节,雕刻手法以圆雕、浮雕、透雕和半透雕为主,但在实际应用中,常把几种雕刻手法组合使用,装饰效果会更加明显。圆雕主要用于家具的端头、腿足、柱头等部位的雕刻,让花纹隆起较高的效果;浮雕则多用来表现家具主体和主料,如挂灯架、灯座,摆件底座等部位;透雕和半透雕常用来表现家具板式部位,如椅子靠背等,有“远看大体,近看细小”的意境,家具雕刻无论是远观还是近看,雕饰效果都很美观细腻。 家具木雕艺术装饰题材丰富多彩,传统图案寓意丰富、图案精美,工艺精湛,具有广泛通识性和丰富内涵。装饰题材主要包括植物纹样、动物纹样、吉祥文字和几何纹样等。其中,寓意吉祥的题材一直以来为老百姓喜闻乐见,基本贯穿了整个装饰图案的内容,反映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望和向往。 植物纹样包括花形和草形,具有原型丰富、形态多变、寓意吉祥的特点,其独特的魅力除了纹样本身的表现形式外,还有纹样在不同社会背景下隐含的文化内涵,受到人们的青睐而得以广泛的应用。传统植物图案有卷草、灵芝、牡丹、莲花、忍冬、松竹、梅、折枝花卉、缠枝花卉等。卷草的应用较为灵活,适于修饰狭长的面积,可以单独用来装饰透雕或浮雕的边缘,或与其他题材组合构成图案在长度方向上自由延展,婉约生动,富有韵律感。灵芝在神话传说中是一种仙药,具有起死回生的功效,寓意生生不息。

第8篇:木雕雕刻技巧范文

关键词:装饰艺术;木雕;石刻;砖雕

魏氏庄园位于滨州市城东南部的魏集镇,以其显著的军事建筑特点闻名远近内外,是中国古代北方民居建筑的杰出代表,和烟台的牟氏庄园、四川大禹的刘文彩地主庄园齐名,并称为中国三大庄园。魏氏庄园占地面积24613平方米,庄园布局巧妙,结构合理,分城堡式住宅、广场、池塘、花园四大部分。庄园的住宅将具有中国古代军事防御功能的城垣建筑和北京四合院式民居融为一体,巧夺天工,构成了一组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城堡式建筑群。①庄园超前的设计思维除了表现在其防御功能上,内部装饰也极其讲究。庄园装饰体现出了强烈的“民族风”,中国传统民族的元素与整个建筑浑然一体。无论是砖雕、木雕还是石刻,能工巧匠的技艺在让人惊叹的同时,图案的选择和设计更是令人啧啧称奇。装饰手段的运用丰富了庄园富有特征的外观,装饰所透露出来的文化性、伦理性和艺术性,极大的提升了其自身的精神功能。下面就从木雕、石刻和砖雕三方面对庄园装饰进行简单阐述。

1 木雕艺术

木雕即用锋利的工具刻凿装饰木质物件的艺术。以木架构为结构体系的中国古建筑,它们的梁、柱等主要构件都是直接处在我们的视线之内的,古代艺匠们为了保证建筑的美观对木架构都进行了雕饰。

(1)庄园大门外有两个高大的旗杆,旗杆上半部挂有吊斗(图1),吊斗四个面都有铜钱图案,四角雕刻有蝙蝠。铜钱是古代中国市场流通的钱币,将铜钱放于旗杆上,代表着主人期盼生意兴隆;蝙蝠装饰图案出现在中国古代的各类建筑物和文物中,在中国蝙蝠与“遍福”、“遍富”谐音,寓意“福”和“富”,浓烈的蝙蝠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庄园正门上方有雕刻精致的画板子(图2),共有两层,第一层为透雕的暗八仙图案;第二层从右往左分别为鸳鸯戏荷花、狮子滚绣球、凤凰戏牡丹,在建筑装饰中,除了单独用动物或植物的纹样,更多的时候是将动物和植物纹样综合起来表达更多的内涵,此三幅木雕便是将动物纹样巧妙的放于植物之中;最下方的雀替为龙头凤尾的图案,主人最初想用龙的图案,但龙在封建社会是帝王的象征,只能在皇宫使用,因此设计了龙头加凤尾的纹样,凤凰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百鸟之王,和龙一样为汉族的民族图腾。雀替下方为莲荷的垂珠,莲荷图案在石刻中还得到广泛的应用。

(3)东廊坊平时为主人的书斋,门的上方雕刻的是中国传统的动物吉祥图案(图3),同样也是动物和植物的组合。右面雕刻的是一只梅花鹿,“鹿”的谐音是“禄”,寓意为高官厚禄;中间是将松树和仙鹤结合,寓意为“松鹤长寿”,左上角还有一只蝙蝠,寓意“遍地是福”;左面是喜鹊登梅,喜上眉梢,还刻有一串串沉甸甸的葡萄,因为葡萄是多籽的,寄托了主人多子多孙的愿望,另外葡萄在经商之家还代表着一本万利的寓意。

2 石刻艺术

石刻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是运用雕刻技法在石质材料上创造出具有实在体积的艺术品,古代的艺匠采用圆雕、浮雕、透雕等各种技法创造出风格多样、生动活泼的艺术品。石刻艺术品从题材和功能上大致分为三类:陵墓石刻、宗教石刻、其他石刻。汉武帝茂陵石刻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石刻群,茂陵周围还有卫青、霍去病等的陪葬墓,汉武帝为霍去病修建的墓冢里面有很多大型的石刻,马踏匈奴、跃马等石刻都是为我们所熟知的。佛教造像也是石刻艺术发展的重要方面。

魏氏庄园内部石刻艺术品有很多,庄园门口栩栩如生的狮子、墙壁上精心雕刻的史诗文字等都反映了庄园主对石刻艺术的喜爱。图4的石雕位于院子的中间,上面刻有莲荷等图案,莲荷图案得到广泛应用不仅因其形象美,还在于它的思想内涵。中国长期的封建主义统治下,在浑浊的世俗社会中,人要像莲荷一样出淤泥而不染,身处低微但仍要保持气节,坚韧不拔,莲荷的生态特点正是古代社会所倡导的道德标准。

3 砖雕艺术

砖雕即在青砖上雕刻出人物、花卉、神话故事等图案,是古建筑雕刻中很重要的一种艺术形式,今天我们看到的砖雕主要用来修饰寺庙、住宅的构建和墙面。中国砖雕由汉代画像砖发展而来,汉代人们用空心砖修建墓室,同时在砖上雕出图案来装饰墓室,画像砖的题材内容很多,有社会生活、历史故事等,从汉代开始砖雕便流传下来,不仅在地主官员的家宅中运用广泛,对中国历朝历代宫殿的装饰也起到很大的作用。为突出建筑物的壮丽美观,常在影壁、门楼等处将砖雕刻出图案,砖雕石刻是古建筑之中备受瞩目的艺术奇观。

魏氏庄园作为清代的豪宅,砖雕艺术自然也点缀在家宅的重要部位。图5为影壁处的砖雕,内部是有方砖组成,并将方砖雕刻成铜钱的形状,有圆形来修饰,这也是主人教育后代的一种方式,对内做人要像方砖一样方方正正,对外处事要圆滑一些,因为是经商之家。

在世界建筑发展史中,中国古代建筑以其鲜明的特点而自成体系,建筑装饰在特点形成过程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中国艺匠利用木架结构创造了单檐、双檐等形式的屋顶,又在单调的门窗上雕刻出各式各样的花纹,对地面、台阶进行雕饰,将绘画、雕塑的不同内容和形式运用到建筑装饰中,使中国建筑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外观。魏氏庄园建于清代晚期,其自身浓缩了中国封建社会几千年的民间风俗,通过它可以了解中国建筑艺术风格,还可以了解当时社会状况和人们的心理,不仅建筑造型独特,内部装饰更是巧夺天工,件件称得上是艺术中的精品,在地域文化、民族文化和建筑文化中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注释: ①摘自百度百科.

参考文献:

[1] 楼庆西.中国古建筑二十讲[M].三联书店,2002.

第9篇:木雕雕刻技巧范文

随着清末民国初年,的兴起,至新中国建立,到浩劫后,改革开放突飞猛进的发展。人口增长,乡村城市化,住宅商品化,旧有的家族观念和聚族而居的传统被打破,我们失掉了建筑雕刻赖以生存的社会背景。

文化背景

徽州文化引领“时尚”约800年之久,是一个极具地方特色的区域文化,其内容广博、深邃,有整体系列性等特点,深刻体现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民间经济、社会、生活与文化的基本内容。徽州三雕艺术题材丰富,饱含丰厚的社会伦理学积淀。伦理美学思想是以仁爱为核心、以忠恕为基本,以礼仪为行为规范,重视审美的精神理念和伦理道德的结合。儒文化背景哺育着徽州三雕,使其形成了独特的人文艺术风格;同时徽州雕刻又体现着中国传统美学的重要内容和本质精神。三雕背景多为儒家文化,通常出现的内容有中庸、崇礼、忠义、读书、及第等。还有“马上封侯”、“寒窗苦读”、“子孙满堂”等儒教宗法伦理道德的范畴。此外如“醉打金枝”、“三顾茅庐”、“关公送嫂”等文学戏曲典故,深切表达儒文化精神。民俗文化是其发展的另一背景,如“福禄寿”、“八仙过海”、“麒麟送子”和“郭子仪祝寿”等。再有渔、樵、耕、读、捕鱼、撑船等生产劳动场景。现代社会对古文化传统的漠视,或西方文化的完全介入,使得建筑变成了住宅的机器,装饰多余。儒学变成了“经典”读物,劳动仅仅是生存方式。现代的徽州地区以及各地的农村人口大量入城打工,仅农忙时节回家。没有了儒商发迹之后回乡光宗耀祖的建筑,没有了家族聚居以及乡绅对文化传统的传承,失掉了存在三雕的文化背景。徽州三雕成了仅存的被保护起来的,作为旅游者凭吊古文化的对象,成了学习者观瞻古文化的残存记忆。

技术与艺术

徽州三雕具有区域化特征,虽有流派之分,但艺术风格相似,各地区的雕刻既有差异性又有共性。官方艺术、民间艺术、传统艺术在雕刻中充分融合,雕刻广泛推广,技法日益丰富。徽州雕刻历史悠久,产生及流行的时期是元末至民国初期。徽州雕刻其风格朴实,刀法简练,人物形象夸张生动。至清代,各项艺术趋向繁复,雕刻追求完美,精雕细琢。手法上,出现了从绘画中吸收养料的“画工体”和侧重传统技巧的“雕花体”。除明代的浅浮雕、深浮雕、圆雕;又增加了混雕、剔底雕、多层雕等,有的多层雕多至十层。画面边框出现了多种形式,打破单一的方框模式,以八宝奇珍或花卉叶蔓等各种纹样装饰组合。三雕艺术善于处理使用材料本色或单作髹漆,注意工艺的精巧,但不炫富不夸耀,融于建筑整体中,清新淡雅,和谐统一。现代社会技术虽然高超,但制作出来的雕刻,只能当作旅游景点或仿古空间中的品鉴,并非真正生活的需求。现代化的机器设备却制作不出具有人文韵味的古式雕刻。

非为美而美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