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红色旅游资源的概念范文

红色旅游资源的概念精选(九篇)

红色旅游资源的概念

第1篇:红色旅游资源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旅游房地产 开发现状 开发策略

我国的旅游房地产萌芽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90年代,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房地产开发逐渐成为一个新的投资热点。旅游房地产是以旅游度假为目的,通过整合规划设计、开发建设、专业策划、市场营销、网络和酒店管理等环节,将旅游业与房地产业相互结合的一个全新产业模式。旅游房地产的兴起,既是房地产业适应竞争环境的结果,也是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必然产物,因其具有优越的环境和居住空间的休闲性、舒适性及功能等方面的实用性,在中国呈现出巨大的发展空间。江西拥有难以计数的名山秀水、丰厚的文化积淀,曾是名人荟萃、宗教集居的圣地,旅游景区数量多、规模大,旅游资源堪称一流。因此,本文在简单介绍相关概念基础上以江西省为例,探讨江西省的旅游房地产开发现状及其相应的开发策略。

一、旅游房地产的概念、特征与分类

旅游房地产的概念:广义上,所有与旅游业结合的房地产都可以叫做旅游房地产;狭义上,旅游房地产是以旅游区域的景观、生态、文脉为开发契机,以优美的景观和良好的度假休闲配套设施为主要特征,以本地区以外的人群为主要销售对象的房地产项目旅游,房地产的定义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第一,环境特征。具有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环境的要求,即旅游房地产必须是在旅游风景区、度假旅游地或附近。第二,功能特征。旅游房地产具有特殊的功能,即满足人们度假旅游的特殊需要。第三,经营特征。旅游房地产的经营模式不同于一般住宅和传统经营性旅游住宿设施(如宾馆、酒店)的经营模式,具有特殊的开发和营销模式。

本文采用广义的概念,将旅游房地产分为四种主要模式。第一种是以休闲、登山滑雪、养老度假等形式存在的旅游度假房地产。第二种是旅游景观房产:为旅客提供游览、观光、娱乐景观。包括园林型、山水型和主题公园。第三种是最早的旅游房地产形式:宾馆、酒店,及时下流行的衍生形式第四种是商务类型的旅游房地产,在旅游区内修建的为商业服务的地产,包括购物商场、、节目表演场所等建筑。这四种模式中,度假型旅游房地产发展最为迅速,备受关注。

二、江西省旅游房地产开发的现状

1.旅游资源丰富

江西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自然、历史、人文景观相得益彰。在自然资源方面,江西省有着良好的生态环境,森林覆盖率达60.05%,庐山、井冈山、龙虎山、三清山、仙女湖等旅游景点先后列入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此外,江西还拥有靖安三爪仑、鄱阳湖湖口等9处部级森林公园,庐山第四纪冰川、龙虎山丹霞地貌两处国家地质公园,以及国家重点自然保护区―――鄱阳湖候鸟自然保护区等独具特色的自然旅游资源。在人文资源方面,江西历史文化遗产十分丰富,“世界瓷都”景德镇,“中国道教第一山”龙虎山,历史名人汤显祖、朱熹,古建筑景观滕王阁、绳金塔,民居景观乐安流坑,客家文化赣南围屋建筑群等等。另外,红色旅游资源也是江特的财富,八一起义胜地,“革命摇篮”井冈山,“红色古都”瑞金等,这些都为江西建设沿海发达地区后花园提供了充足的条件,也为江西旅游房地产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区位交通条件优越

江西位于长江中下游南岸,东邻浙江、福建,南连广东,西接湖南,北邻湖北、安徽,与武汉、南京、上海、深圳、港澳等中心城市相邻近。也就是说,江西处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三角区这3个最具活力、最富饶地区的辐射交叉点上,具有承东启西、贯通南北的极佳区位。此外,江西已形成由铁路、水路、航空等运输方式组成的具有相当规模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天然的长江航道、浙赣铁路干线以及沪桂高速公路,将江西经济紧紧与长江三角洲联系在一起,京九铁路和赣粤高速公路打开了江西对珠江三角洲的南大门,境内南昌昌北国际机场、九江马回岭机场、赣州黄金机场更是方便国内外游客进入江西,江西至上海、广州、香港的航空时间大约都是1小时。这种区位优势和交通条件为江西发展旅游业,拓展旅游房地产业打下坚固的基础。

3.政策环境优良

2000年,江西省出台了《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决定》,2004年,又出台了《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为江西省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政策支持。为促进房地产业发展,2000年,江西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2005年12月,江西省委又通过了《中共江西省委关于制定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建议》提出要优化结构、提高效益;要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充分保护、合理开发、优化整合各类旅游资源,着力打造“红色摇篮、绿色家园”品牌,把旅游业培育成江西的新兴支柱产业,有序发展房地产业。这些政策的出台,为江西旅游房地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广阔发展的平台。

三、江西省旅游房地产开发的策略

1.依托“红色之魂、绿色之美、古色之特”,科学布局

“红色之魂、绿色之美、古色之特”是江西省旅游资源特点的经典概括,它构成了江具特色的“一轴两环”旅游景区格局,江西旅游房地产应紧紧围绕“一轴两环”的科学布局进行开发。“一轴”布局是指由北向南沿京九铁路(江西段)依次分布:庐山旅游房地产分布区、鄱阳湖旅游房地产分布区、南昌旅游房地产分布区、樟树旅游房地产分布区、井冈山旅游房地产分布区、赣州旅游房地产分布区、三百山旅游房地产分布区。“两环”布局主要是沿大赣北环形旅游圈和赣南环形旅游圈分布旅游房地产。赣北圈包括九江市―景德镇―婺源―三清山―龙虎山―南昌市等。赣南圈主要由赣州旅游房地产分布区、三百山旅游房地产分布区等组成。

2.精心选址,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

江西旅游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越,但并不是所有旅游景区都适合开发旅游房地产,其项目开发需要因地制宜精心选址。江西旅游房地产开发项目选址应注意:一是交通便利。把江西建设成高品位旅游休闲“后花园”,空间布局很重要,在选址中要注意交通的便利。二是环境优良。旅游房地产要依托丰富的自然山水资源及历史文脉,对环境有着特殊的要求,项目所在地及周边的空气质量要优良,环境要优美,社会治安状况要良好,工业污染较少,没有放射性、高压线等不安全因素的存在。旅游房地产开发项目应努力在“宜人怡人”上下功夫,使之成为人们调心养性、休养生息和娱乐的地方,注意整体的人文气氛与环境的协调,使旅游者以及度假者能够达到理想的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3.适应市场需求,类型多样化

“红色、绿色、古色”是江西的旅游资源优势,随着“后花园”战略深入发展,江西这几年的旅游市场得到了迅速发展,2003年至2007年,全省累计接待海内外游客达到2.568亿人次,年均增长16.5%。据统计,2007年全省旅游接待总人数7010.27万人次,比2002年增长113%,翻了一番。其中入境旅游人数66.47万人次,比2002年增长176%;国内旅游人数6943.8万人次,比2002年增长112%;红色旅游接待人数2804万,比2004年增长107.7%。市场外向度和社会影响力得到了扩大,“红色摇篮,绿色家园”整体形象得到了认可。为此,江西要围绕“后花园”战略与整体形象,开发不同类型的旅游房地产来适应市场需求。

(1)观光型旅游房地产。主要是为观光旅游活动提供服务的旅游房地产项目,如主题景区、博物馆、标志性景观等。可结合江西的名人文化、书院文化、历史文化名城、民情风俗等人文旅游资源来开发主题景区、休闲广场,为旅游观光服务,开发时既要考虑长期形成的文脉,又要保持项目和周围环境的和谐。此外可依托“红色”资源建设并完善纪念馆、历史博物馆、红色博览区、纪念广场等房地产,如南昌可围绕人民军队摇篮的主题,建设并完善以八一起义纪念馆新馆为重点的八一起义系列景点、景区房地产,充分展现英雄城魅力;井冈山可围绕红色摇篮的主题,建设井冈山革命博物馆新馆,其住宿可以建设如“红军村”、“八角楼”等仿红军时期的居住建筑;瑞金、萍乡和上饶都可以根据相应的红色主题,建设并完善相应的博物馆和红色博览区等房地产。

(2)娱乐型旅游房地产。主要指在旅游区内为游客活动建造各种休闲、观光、娱乐等非住宿性质的房地产,具体包括主题公园房地产开发、公园房地产开发和旅游景区娱乐房地产开发等具体类形。此类房地产开发与旅游景观开发应高度融合,房地产开发即旅游景观开发,房地产本身即是旅游景观。此类房地产开发因受制于众多因素,开发时一定要进行市场调查,准确定位。

4.深化项目主题,提升整体形象

为旅游休闲“后花园”打造的旅游房地产项目,要有鲜明的主题,房地产项目的功能与旅游项目功能不同,主题定位及打造可以极大地提升附加价值。比如周庄以江南水乡为灵魂,拓展游乐与环境。项目的主题定位应突出其资源特色,加强其文化蕴涵,从而使项目主题更加鲜明,也更加符合市场的要求。江西旅游房地产建设要紧紧围绕“后花园”战略和“红色摇篮,绿色家园”整体形象,从红色经典、绝特山水、陶瓷艺术、历史文化、城市会展、乡村风情等各类特色旅游资源中去深化项目主题定位,使项目不仅有高的品位,更能符合人与自然和谐的主题,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用全新的方式、观念、思维和理念去开发创新,只有这样,江西旅游房地产才会有吸引力,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结论

作为最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兴盛产业之一,旅游产业随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寻求多形式的发展是必然趋势, 旅游房地产伴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而发展,是房地产开发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将旅游业与房地产业相结合的旅游房地产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随着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成熟,旅游房地产的发展是旅游业和房地产业不断发展成熟的选择之一,并必将获得快速、持续的发展。作为在华东地区,旅游资源堪称一流的江西省,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作为优越的基础条件。江西旅游房地产应紧紧围绕“一轴两环”的科学布局进行开发,因地制宜、精心选址、合理布局,围绕“后花园”战略与整体形象,开发不同类型的旅游房地产,使项目不仅有高的品位,更能符合人与自然和谐的主题,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适应市场需求。只有这样,江西旅游房地产才会有吸引力,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赵一帆. 关于海南旅游房地产业现状研究以及发展对策分析[J]. 中国商贸, 2011,(05)

[2]王颖凌, 宋娟. 基于我国现状的旅游房地产发展研究――以成都市及其周边地区为例[J]. 科技信息(学术研究), 2007,(01)

第2篇:红色旅游资源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江西;红色旅游; 纪念品; 开发设计

一、红色旅游概述

红色旅游融革命历史资源,自然景观资源为一体,蕴藏着巨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国内著名的红色旅游景点如韶山、井冈山、延安等地,每年吸引了数百万计的海内外游客,推动了住宿,餐饮、交通等产业经济的发展.

江西是不折不扣的红色省份,有英雄城南昌,革命摇篮井冈山、红色首都瑞金等著名的红色资源,每年来江西进行红色旅游的海内外游客上百万,对于江西的经济建设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据统计,2009年五一期间,江西的旅游进帐15个亿,其中,红色景点旅游中门票、餐饮、住宿、交通等相关收入就有5个多亿。旅游经济是一个系统的经济体系,包含了交通、住宿、餐饮、门票等方面的收入。同时,游客在景点的观光旅游过程中,不光是参观景点的历史文化和自然风光,通常有90%的消费者会购买一些具有当地特色的代表性商品———即旅游纪念品,作为旅游纪念保存起来或者馈赠亲友.

从世界旅游市场来看,旅游纪念品消费是推动旅游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支柱。例如人们到古巴旅游,都会购买古巴的旅游特色纪念品-雪茄烟作为珍藏品或馈赠品。雪茄烟业已经成为古巴重要的经济支柱产业。同时,也是古巴面向世界的一个知名形象符号。因此,伴随着我国旅游业的蒸蒸日上,大力发展旅游纪念品产业,形成巨大的经济市场,将成为一个重要经济增长点。红色旅游纪念品,首先是根植于红色旅游景区,体现深厚的红色内涵和革命历史教育意义。作为一种具备特殊意义的商品,是红色旅游经济体系中一项不可分割的部分,更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江西虽然拥有众多的红色旅游资源,每年的红色旅游总体收入很高,但从经济收入比例来看,据统计,江西红色旅游经济大部分收入都是在门票、餐饮、住宿、交通中产生,而直接于红色旅游商品的制造与销售产业所带来的利益只占了百分之十不到。在红色旅游经济产业链中,旅游纪念品的研发、生产、销售仍然是弱项.

二、江西红色旅游纪念品现状

1.目前,政府主管部门或者是相应的行业机构对于红色旅游纪念品的理解存在一定的认识不足,没有树立起红色旅游纪念品这一重要概念,缺乏指导红色旅游纪念品研发和销售的理论系统,相应地也没有制订出一套完整的推动红色旅游纪念品发展的规划蓝图。对红色文化与现代经济增长的结合,在内涵与外延方面缺乏深入地研究,只是着力于在影视、歌舞、文学等方面对红色文化艺术的大力弘扬。对于红色旅游经济收入体系的理解,仍然停留在门票、交通、餐饮、住宿等传统的服务体系中。对如何将众多的红色资源转化为商品,直接渗透入人们的衣食住行,广泛吸引和激发人们的消费欲望,缺乏应有的足够的重视.

2.现有纪念品定位不明确,缺乏珍藏类、赏玩类、食用类等类别的区分。旅游纪念品的同类化、同质化现象严重,目前,江西的红色旅游纪念品与其他省份的任何风景区的纪念品没有什么区别,例如,到处可见到任何红色景区都在销售的、等革命领导人的像章;弹弓、梳子、拨浪鼓等小商品都成了红色景区中的纪念品,从内容、包装、材质、特色上来看,大都是内容浅显、设计单调、材质粗糙、造型呆板、工艺肤浅、严重缺乏江西原产地性、特色性、内涵性。缺乏有影响力的、创新性的、激发购买欲的,具备珍藏性,并且是升值空间的红色纪念品.

3.目前江西市场上出现的纪念品红色文化底蕴不足,没有充分体现出江西红色文化的地域性、特殊性、内涵性。江西的红色文化,具有深厚的内涵和鲜明的独特性:八一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反动统治的第一枪,围绕八一起义的红色建筑、人物、事迹等等都无不发散出强烈的红色感染色彩。因此,深挖八一南昌起义的内涵,开发设计成为系列纪念品,将有重要的意义.

4.江西本土企业对于红色旅游纪念品蕴藏的巨大经济效益认识不够,缺乏红色旅游纪念品的设计意识与创新研发能力.

5.景点的纪念品门店的装潢与销售方式单一,没有表现出极具精神鼓舞性和环境感染力的红色文化色彩,不能给游客带来购物的欲望.

因此,许多来江西的游客在红色景点期间,大部分就是匆匆而过的参观游览,并没有花很多时间停留下来精心挑选购买纪念品。而正是这些问题,使江西红色旅游市场失去巨大的利益增长点。因此,江西红色旅游产业链中必须建立、推广、强化红色旅游纪念品这一重要的概念,建立研发红色旅游纪念品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机制,大力发展红色购物旅游,从而推动红色旅游经济的全面增长.

三、江西红色旅游纪念品的开发设计研究方法

纪念品的开发设计,将是系统的工程,而不是简单的在造型设计、包装设计、和广告设计中加入红色文化元素,而是需要深入研究红色文化的内涵与外延,结合现代社会的旅游文化消费心理,以现代产品设计的思维方法,从江西红色文化资源中深挖特色题材和内涵,广泛调查、测试和研究游客的购买意向,对现有的红色旅游景点中的纪念品作横向纵向的调查研究,确立红色纪念品的定位研究方向,探索纪念品在内容、材料,造型、工艺、包装等方面的改进与创新。①市场调研法:实地考察江西红色旅游资源的特色性以及相关纪念品市场现状,搜集系列数据。②游客问卷调研法;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随机分年龄层次的访问游客,直接收集游客的购买意向数据。③产品测试法:通过中期的设计效果图和相关模型的制作完毕,可在红色景区进行游客购买意向测试,通过市场检验,寻找设计上的不足,不断改良,得到最佳的产品效果.

四、江西红色旅游纪念品的开发设计研究

①根据前期的市场研究,确立产品设计的基本内涵和定位。②根据市场消费状况,将纪念品分为食用类、珍藏类、赏玩类、游戏类、动漫类等体系:a.将红米饭、南瓜汤等特色资源开发成系列红色食品,加以特色包装设计、策划推广,主打红色牌、力推绿色性,体现深厚的红色文化。b.又如开发设计八一起义和井冈山英雄的小型雕像,作为珍藏礼物,具有重要的红色文化内涵;或者,将八一起义纪念馆、红色首都瑞金,八角楼等具有典型意义的革命场所制作成模型纪念品;或者是把井冈山的全貌制作成沙盘模型,标注好红军的战斗、生产、活动的主要区域,以及各个景点介绍,具有强烈的革命教育直观性和缅怀性。在造型语义上体现强烈的革命主义的艰苦奋斗精神、浪漫主义精神等等。c.充分挖掘革命战斗和生活的故事与人物、歌曲、景色等,制作成游戏或者光盘,不断扩大市场影响力。d.开发红军战士的动漫形象,甚至是当时的革命领导人的形象,并且开发设计当时的战斗生活场景,二者进行整合,将是很好的具有深远影响的红色动漫产品,一方面满足游客的购物需要。另一方面将以实物的形式起到广泛的教育作用。③在纪念品的包装设计与材料应用上,如何体现革命的艰苦性与江西的特色资源性、例如多利用江西的竹、石、木资源,同时多利用现在的新材料和新技术进行制作生产。考虑材料的高档性、耐磨性、抗腐蚀性、轻便性。④.工艺上要求造型新颖、工艺精致、技术先进、如此才能让消费者觉得购买有所值。⑤在研发和销售定位上可开发限量性、周年纪念性,以及会议礼品等等特色商品。⑥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实施外观设计的专利产权性,强调商标的注册保护性.

⑦在销售方式中实施专营店,或者是授权店等经营方式,灵活运用不同的销售策略,不断拓展红色纪念品的销售方式和影响力。广泛参加食品农业或者红色产业交易会或者博览会、动漫产业会,不断推广江西的红色文化和红色产品,扩大影响力,以促进红色经济在非旅游区和省外的拓展.

第3篇:红色旅游资源的概念范文

【摘要】鄂豫边区的红色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但目前边区红色旅游资源的发展还存在着诸如行政区域划分过于明显、合作主体倚重于政府导致的合作优势难以发挥、发展水平低下等缺陷。因此,加强区域合作,实现红色旅游资源的科学发展显得非常必要。

【关键词】鄂豫边区红色旅游区域合作科学发展

鄂豫边区被称为将军的摇篮,红军的故乡,有着美丽的自然风光,堪称绿色生态海洋。鄂豫边区指的是以传统的“大别山区”为核心的邻近区域,主要包括河南的信阳市和湖北的孝感市、黄冈市,是历史悠久的革命老区。如何加强区域合作,开发红色旅游资源,促进该区域红色旅游科学发展,是促进该地区发展的重要课题。

一、鄂豫边区红色旅游资源的再认识

所谓红色旅游,是指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和战争时期建树丰功伟绩所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以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内涵,组织接待旅游者开展缅怀学习、参观游览的主题性旅游活动。开展红色旅游,必须以红色旅游资源为基础。与全国其它红色旅游地区比较,鄂豫边区红色旅游资源具有系列特征。

1、革命历史的厚重性。从辛亥革命开始这里就留下了大量的革命遗存。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这里是著名的“黄麻起义”策源地,鄂豫皖苏区首府所在地,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创建地,红二十五军长征出发地,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战略基地,大别山红旗不倒中心地等等,为该地区遗留下了极其丰富的革命遗迹,进而形成红色旅游资源体系。大量的革命遗存,折射出革命历史深深的厚重性。

2、红色资源的聚集性。大别山区红色旅游资源数量众多,分布相对集中,具有明显的聚集性。以新县为例,仅遗迹、遗址类革命文物就达90余处,革命纪念地365处。该县有部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3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7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43处等。中国十二个大将军县,这里有四处,湖北红安61人、湖北大悟37人、河南新县35人、湖北麻城26人。此处诞生了两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主席、500多名中国人民将军。湖北红安被元帅题词概括为:“两百个将军同一个故乡”,这在中国绝无仅有。

3、红色旅游资源的文化性。产生于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民歌、民舞、民间曲艺、民间文学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以红安县为例,该县仅民歌就有《送郎当红军》、《董必武回故乡》等200多首;还有民舞如《天足舞》、《大刀舞》、《绣山情》等40多个;有鼓书《王秀松大义灭亲》、快板剧《张南一豪气冲天》等曲艺节目20多曲。商城县的《八月桂花遍地开》成为了大家耳熟能详的歌曲。这种以坚定的革命信念、顽强的战斗作风、高尚的思想品质、无私的奉献精神为核心的文化,成为丰富的革命文化资源。

4、革命事迹的可歌性。当革命处于高潮时,边区人民拥军参军,出现了父送子、妻送夫、兄送弟、姐携妹参加红军的动人情景;当革命处于低潮时,边区人民的革命信念毫不动摇,前赴后继,百折不挠。敌人洗劫后,边区许多城乡成为废墟。当年发动黄麻起义的七里区成了“无人区”,紫云区成了“死人区”。在这里,为了革命的胜利,仅黄安人民就奉献了14万生命,登记在册的烈士就有22552名。许世友,这位新中国最具传奇色彩的将军,七次参加敢死队,十二次负伤,从战士变成了将军。

5、红色旅游资源的伴生性。这里是大别山脉的中心区,从未进行大规模的工业开发和矿山开发,保存着完好的生态资源、森林资源、山地资源和众多的自然景观资源。灿若繁星的历史名人巨匠,留存了以佛教祖庭、东坡赤壁为代表的文化遗产和大量珍贵的历史景观,此外还有历史上的乡风民俗,如红军鞋、芒鞋、绣花鞋垫、竹簰等等,都是宝贵的文化资源。红色资源伴随着绿色生态资源,革命战争遗存伴随着多彩的历史文化资源,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伴随着淳厚的乡风民俗资源,又构成大别山红色旅游资源的另一大特色。

二、区域合作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鄂豫边区红色旅游资源如此丰厚,具有其他地区无法取代的特色,但在全国大力倡导红色旅游的今天,这里的旅游产业发展依然缓慢,究其原因,本文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1、行政区划切断了红色旅游资源优势。鄂豫边区红色旅游资源是在长期革命战争环境中,依托大别山区而形成的,本来是一个完整的资源体系。在现行旅游管理体制下,完整的旅游资源被条块划分,行政隶属关系各异,带来发展思路的分歧,致使边区原本系统完整的红色旅游资源被人为的条块分割,缺乏统一规划和对资源的有效整合,区域协同发展不够,无法以市场为主导进行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与合理利用,区域旅游资源优势得不到体现。另外,以地方利益为前提的政策导向使雷同的旅游项目在区域内盲目建设、重复建设,相似的纪念馆、纪念塔几乎县县都有,甚至某些乡镇也建,不仅造成旅游资源和建设资源的极度浪费,也使区域旅游产品难以形成竞争合力。

2、跨区域大型旅游企业主体严重缺失。政府是区域旅游合作的重要主体。没有政府的介入和相关政策的制定,合作就会失去必要的基础和条件。2008年的国内旅游交流会上,湖北、河南、安徽三省联合打造的“魅力鄂豫皖,红色大别山”旅游产品集体向公众进行展示,但是只有政府倡导而没有旅游企业参与,区域合作难以深入持久,旅游产业也难以快速发展。旅游企业是旅游经济运行的主体,也是区域旅游资源开发的主体。旅游企业是旅游产品和服务的生产者、提供者,更是发展旅游产业的中坚力量。鄂豫边区旅游发展中,政府应着力扶持和培育旅游企业,特别是跨区域的大型旅游企业,积极鼓励参与区域旅游合作。而目前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旅游企业被边缘化,角色定位模糊,特别是缺乏跨区域的大型旅游企业参与区域合作。旅游市场主体的缺失,往往导致区域合作流于形式。

3、旅游产品单一,合作范围狭窄。红色旅游应与绿色自然风光旅游、特色农业旅游以及民俗风情旅游等多种资源结合起来进行综合开发,而鄂豫边区的一些地区,对革命历史文化潜力挖掘不够,表现方法陈旧,缺乏震撼力和感染力,片面理解了“红色”概念,过分突出了政治色彩,未能将自然景观、人文景观融人红色旅游中,无法激起游客的兴趣。并且景点内容和表现形式雷同,导致恶性竞争。纪念碑、烈士雕像、伟人故居等这些具有红色旅游特征的景点,缺乏与之相配套的文化、休闲、体验、娱乐等设施及产品。因此,红色旅游资源开发产品单一,合作范围狭窄,更谈不上深度区域合作。

4、政出多门,缺乏统一规划。虽然鄂豫边区的当地政府早就提出要进行联合开发大别山红色旅游资源,但是合作管理水平低下,管理混乱。在一个行政范围内,有的红色旅游资源属民政部门管,有的则划归文化部门,有的旅游资源又划归旅游部门来管理,缺乏部门间的协调与合作。再加上统一完整的红色旅游资源经行政区划纵向分割,出现各自为政的现象。这样一来,如何开发鄂豫边区红色旅游资源,既缺乏统一规划,又没有进行资源的统一管理与利用,更无法对外加强宣传力度,形成红色旅游品牌。一些曾对中国革命产生过重要影响的遗址(遗迹)至今世人知之甚少,比如位于信阳罗山县境内的著名革命历史纪念地“何家冲”,甚至连一部分本地人都不知道,更谈不上吸引外地游客。

5、文化内涵挖掘不够,展示手段单一落后。大别山红色旅游景区景点,其自身具备深厚的文化内涵,但缺乏深层次的挖掘与开发,内容和形式比较单一,娱乐性、感染力、体验性不强。革命遗址、旧址、纪念馆大多以静态展示为主,展示内容雷同,展示方式单调、僵硬,多为文字加图片的平面介绍,枯噪乏味,不符合现代审美观念和旅游者的消费取向。“一张桌子一条凳,两块床板一盏灯,游客进门就转身”的尴尬现象屡见不鲜。而且,更缺乏对区域内山林景观、人文景观和革命文化、民俗风情等资源深度开发,旅游者在游览这类景区(点)时均以参观为主,缺少参与性的活动。因此,游客在此类景点的停留时间一般不长。

三、实现鄂豫边区红色旅游资源科学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1、以红带绿,以绿促红,进行整体科学规划。边区红色旅游要实现区域旅游资源整合与协同发展的目标,就必须先进行科学合理的整体规划。边区各地方政府、各部门之间应加强区域间和部门间的合作,组织专家学者在广泛调研基础上,结合边区红色旅游的特性和规律,全面制定出区域整体规划方案。集中建设,大力发展,策划具有震撼力、吸引力的项目,突出鄂豫边区红色旅游的鲜明特色,打造统一的红色旅游精品。本文认为,以“风云大别山红绿总相宜”作为大别山红色旅游的整体形象定位是合乎实际的。要推行以红带绿,以绿促红的旅游开发策略,以“红”感召市场,以“绿”拓展市场,以体验型休闲度假引领市场,以文化助推旅游市场。

2、整合多种旅游资源,加强资源深度开发。本来鄂豫边区旅游资源极其丰厚,红色旅游资源自身厚重、聚集,特别是伴随生态资源、森林资源、山地资源和众多的革命文化资源、民俗民风资源,是一座旅游资源宝库。多种旅游资源的整合就是要求在进行红色旅游资源开发时,充分利用区域内各种资源结合起来进行综合深度开发。这不仅是旅游资源开发的需要,也是红色旅游特点所要求的。这是因为红色旅游的游客群体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市场范围相对狭小,在相同的条件下,一般游客是不会把红色旅游作为首选目的地的。而且红色旅游带有显著的政治色彩,客源具有一定的周期性。把红色旅游资源和其它旅游资源结合起来,进行综合开发,既可以避免资源浪费,又可以增强红色旅游景区的吸引力,实现旅游规模效应。在进行多种旅游资源的整合时,要与边区当地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走红色与绿色、教育与休闲、民俗与乡风、生态与人文、互动与体验等多种形式的结合。

第4篇:红色旅游资源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 红色旅游;革命教育;深开发;对策

一、红色旅游及其界定

红色旅游,主要是指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和战争时期建树丰功伟绩所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以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内涵,组织接待旅游者开展缅怀学习、参观游览的主题性旅游活动[1]。

二、国内红色旅游发展的现状

20世纪前半叶中国人民的斗争史是一部红色的史书,记载了无数革命先烈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复兴而奋勇抗争的壮举。半个多世纪过去了,这股精神和动力大大地鼓舞着我们。在旅游业的发展大潮中,红色旅游也日益成熟,在一些革命纪念地成为了当地的主要经济支柱。如2008 年江西吉安市接待国内外游客突破10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60 亿元,占全市GDP 的12.1%,井冈山市的旅游收入已占当地GDP 的50%以上[2]。2008年湖南做好了全省红色旅游规划编制工作,加快了区域红色旅游精品建设,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全省红色旅游接待人数达2205万人次,同比增长22.5%,实现红色旅游收入62.15亿元,同比增长13%[3]。通过整理,国内红色旅游的发展模式主要有以下四种(见表1):

不光在国内,从境外旅游市场来看,红色之旅也具有独特的魅力。美国出版的《人类1000年》在排列上世纪最具影响的100个人物和100件事件之中,中国被列入最具影响的人物是,事件是红军长征。美国著名记者哈里森•托尔兹伯里在其著的《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中写道:“阅读长征的故事将使人们再次认识到,人类的精神一旦唤起,其威力是无穷无尽的。”2002年10月,英国的两位青年,就从江西于都的中央红军长征第一渡出发,开始他们“重走长征路”的旅程,引起了世人的瞩目。思想和长征精神,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也是全世界人民的宝贵财富。

三、红色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红色旅游在较早就已经出现,但由于缺少足够的认识和正确的引导,在其发展中还存在不少的缺陷。

(一)条块分割,体制不顺

如在江西瑞金,负责管理苏维埃旧址诸多景点的是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纪念馆,这是个由江西省文化厅直管的正处级单位,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的管理体制也一样。这两个省属市管的文保单位,编制、经费、事业费归省文化厅管,人事由地方政府协调决定,基本上属于条管单位。据了解,全国不少红色景点尤其是重点红色旅游景区都是类似的管理体制。这就造成了旅游部门热情万丈却没有经营权,文化部门资源在手但经营乏术;红色景点落在地方但却不归地方所管,上级部门直管但开发无力。这种管理体制造成了部门之间、基层和上级间的矛盾和利益冲突,尤其是主管革命旧址、旧居、革命纪念地等红色景点的文化部门与主管游客吃、住、行、游、购、娱的旅游部门一直存在职能上的分割,对正在推进中的红色旅游产业发展形成了严重的体制瓶颈。

(二)概念泛化,“炒作”过度

由于过去没有对红色旅游做出明确的界定,致使一些地方在发展时将其概念泛化。不少革命历史事件,权威部门早有定论,问题是一些旅游部门及其导游人员为了经营的目前,随意篡改、夸大历史事件,变更事件地点,造成了概念上的混淆。有地方把红色历史拉远,一直拉到秦始皇,把一些不相关的庙宇、史迹统统都当国主义教育基地,并纳入红色旅游线路,淡化了红色旅游的主题,显得不伦不类。又如,在红色旅游目的地的一些商业行为,胡乱贴上“红色”的标签,与周边氛围极不协调。

(三)景点分散,整合不够

中国革命老区是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时期创建的革命根据地,全国有1389个老区县,18995个乡(镇),分布在全国28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4]。涉及人口3.7亿多,占全国总人口29.3%。许多地方在开发红色旅游时依然处于自发的点状发展,没有把自己置身于全国旅游发展的大局之下,没有把红色旅游置于整个旅游发展的大盘子中。

(四)产品雷同,档次不高

一些地方在红色旅游资源开发中市场定位不准,造成与邻近地区旅游产品雷同,难以应对市场竞争,也降低了整个市场的吸引力。一部分红色旅游景区的开发较为肤浅,没能深入发掘红色旅游的内涵和精髓,与老区的历史文化脱节,政治色彩过重。在全国主要的旅游区当中,红色旅游景区(点)所占比例都很低,与其丰富的资源优势极不对称。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规模不大、特色不鲜明等现实。

(五)资金匮乏,宣传不足

由于红色旅游资源多处于边远落后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条件比较差,可进入性不强;这些地区自行投资建设的能力比较弱,供水、供电、排污治污、电信等市政基础和配套设施建设大多数水平也比较低,难以满足旅游业发展的要求。另外,当前的红色旅游项目基本上还是粗放型的,许多以纪念观、博物馆等静态的形式出现,宣传、展示方式和手段比较陈旧,解说、宣传、展示不够形象生动,对革命历史意义的揭示、说明不够充分,难以深入人心,可以说是一流的资源,二流的交通,三流的开发,四流的经营,五流的宣传促销。

(六)管理不善,保护不力

许多红色旅游资源逐渐淹没在日益加速的城市化进程中。贵州遵义会议会址周围1.5平方公里内的近4万平方米民居,由于计划修建城市标志性休闲广场而被拆光。在国家文物局干预之后,当地政府不得不对有些历史建筑作了恢复性重建,但已失去其历史的“原真性”。许多地方在开发红色遗址时,更多的偏视于红色遗址的经济价值。与红色遗址不相协调的商业设施比比皆是,而与红色遗址相得益彰的文化设施极少见到。长此以往,这些曾经记载着中国20世纪百年历史的红色遗址,有濒临破坏怠尽的危险。

四、红色旅游深度开发的对策

红色旅游依托的旅游资源带有明显的政治色彩,在它崛起和发展过程中与革命传统教育密不可分。但它同时也是旅游经济的一部分,它的健康发展必须遵循旅游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在当前红色旅游开发红火的背后,也存在不少隐忧,因此有必要对红色旅游进行深度开发,笔者认为需打好以下六张牌。

(一)理顺关系,打好体制牌

要完善政府的管理与引导,尽快实现红色旅游体制转型。红色旅游景区(点)作为“革命传统教育基地”,一般隶属于民政、文化部门等事业单位,实行事业化管理。由于一些红色景区(点)的管理体制和机制没有建立或理顺,运作机制尚待形成,制约了红色旅游经济的发展。事业化管理模式不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培育红色旅游市场,由事业接待型向旅游产业型转变。可因地制宜,成立红色旅游集团公司,负责红色旅游市场的管理与营销,这样既能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红色旅游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又能使当地机关部门从接待事务中解脱出来[5]。

(二)资源重组,打好联合牌

红色旅游的发展需要全国一盘棋。2004 年底,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对全国红色旅游的总体布局、发展目标和主要措施做出了规划;2008 年9 月,经党中央、国务院同意,国家发改委、中央宣传部、财政部、国家旅游局等14 部委下发了《关于进一步促进红色旅游健康持续发展的意见》,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进一步做好红色旅游工作的总体要求和方针政策。要以此为契机,全面调查现存的红色景点状况。在此基础上,科学地制定全国发展规划,给予政策支持和专门的资金援助。

应在更大的市场范围内形成点、线、面统一的旅游区域,形成紧密相联的旅游网络,使旅游者在一次性旅游中尽可能享受不同风格、不同特色的旅游活动内容,从而提高游客兴趣,增强游客量。资源联合表现在区域内和跨区域两个层面。区域内小联合――如江西省井冈山市、瑞金市、永新县、兴国县、于都县正在共同打造“共和国摇篮――‘中央苏区’红色旅游基地。跨区域大联合――北京、上海、江西、福建、广东、陕西、河北七省市旅游局签署了一个旨在发展红色旅游的《郑州宣言》,将共同打造并联合促销一条红色旅游线路。只有各旅游区积极横向联动,实行资源共享,产品互补,客源互流,联点成线,串线成网,才更有利红色旅游市场的开发。

(三)深挖内涵,打好特色牌

红色旅游资源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活动为主线,但其承载的不仅是一个党的革命精神,也是中国民族优秀文化的杰出代表,是世界优秀的文化遗产,具有世界性和时代性。开发红色旅游资源时,不能局限在革命传统教育,要注重挖掘深刻内涵,要贴近生活、贴近老百姓。要将红色文化与生态文化、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等相结合、相统一,有步骤、成系统地加以综合开发和有效完善,综合利用人文、自然、生态、历史、民俗等资源,共同开发红色、绿色、古色等旅游产品,既打文化牌,又打生态牌和民俗牌,既发展红色观光旅游项目,又开发观光农业、农家乐生态等旅游形式,还设计民俗旅游项目等,互为补充、相得益彰,丰富红色旅游活动内容,形成多层次、多角度的旅游产品组合,完成单一的观光型产品结构向以生态、观光、休闲、度假、考古、民俗等为主流的多元化产品结构的转变[6]。

科学地凝炼和升华红色革命精神,是创新红色旅游产品的主要方法。兵无定式,水无常形,旅游业的发展同样如此,找准自己的优势,多些创新,少些“克隆”,才能实现革命圣地向旅游胜地、“政治品牌”向“市场品牌”的双重转化。

(四)多方联动,打好融资牌

资金问题是困扰众多红色景点发展的瓶颈。各地不能守着金碗等饭吃,要主动拓宽旅游融资渠道,加大国家旅游国债、旅游扶贫资金和旅游发展专项资金争取工作力度。运用新的投资方式,合理引导社会投资,鼓励私人资本和其他资本兴办红色旅游。积极探索旅游产业基金、开放式旅游资金和股权转换等市场融资方式,形成“国家、集体、个人、外资”一起上的局面。大胆采用PPT(Pro-Poor Tourism,有利于贫困人口发展的旅游)战略,使贫困地区的经济走上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发展道路,实现贫困人口的脱贫致富。

(五)长远规划,打好保护牌

红色旅游景区(点)要争取纳入当地城镇发展的整体规划中,寻求立法保障。国家要尽快出台“红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将革命文物、文献、建筑等“红色文化遗存”强化保护,并参照对文化遗产地的保护办法,对重大战役、重大事件以及在民间留存的红色文化,进行局部的原风貌保护;通过采用现代的景观设计等手法,强化“红色旅游”文化遗存保护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提高对游客的感染力[7]。要正确处理好红色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坚持科学的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做到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切实保护好生态环境和红色文化遗产,切实做到“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8]。

(六)掌握规律,打好时间牌

红色旅游开发要充分掌握市场规律及旅游产品生命周期理论(Product Life Cycle,PLC)。红色旅游的客源一般呈现出波浪式的起伏运动,整体态势有一定规律性,一般5 年一个小高潮,10年一个中高潮,50 和100 周年的纪念活动就是大高潮。期望客源永远保持在高位运行,是不切合实际的。在一年当中,接待高潮则主要集中在春节、五一、国庆三个黄金周和纪念日前后。把握这一规律,有助于做好平时工作,提高高峰时段的接待容量和接待质量,延长和扩大高峰期的影响[9]。当前,国家正在推行“国民旅游休闲计划”,出台多项措施鼓励全社会参加旅游休闲活动。各红色旅游景区(点)应该抓住这一契机大力宣传,招徕客源。

五、结语

深度开发红色旅游,既是观念创新,也是产业创新,是革命传统教育方式和旅游产业观念与时俱进的结果,将为旅游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同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将精神财富转化为物质财富,探索一条良性循环之路。

参考文献

[1] 国家旅游局. 2004~2010 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R]. 2004年12月

[2] 刘建林,张长根. 吸引游客逾千万,旅游收入60亿元――江西吉安:红色旅游成支柱[N]. 人民日报,2009-6-7(4)

[3] 艾芳. 三湘大地涌动红色旅游热潮,踏访红色足迹之湖南[N]. 经济日报,2009-4-1(4)

[4] 王建军. 首届中国老区旅游扶贫论坛在京举行,与会者倡议在全国开展创建“红色旅游百强县”系列活动[N]. 中国旅游报,2002-8-5(1)

[5] 李先维. 论中国红色旅游产业化与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安排[J]. 经济论坛,2007(13):77~79

[6] 阎友兵,方世敏,尚斌. 湖南红色旅游发展的战略思考发[J]. 经济地理,2007,27(5):867~872

[7] 孙玉波. 国家旅游局挖掘“红色旅游”资源,建设10大基地[N]. 报,2004-8-12(4)

[8] 卢丽刚,周琰培. 井冈山红色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J]. 求实,2008(1):61~63

[9] 高舜礼. 发展红色旅游的思考[N]. 中国旅游报,2002-8-21(3)

第5篇:红色旅游资源的概念范文

拓展“红色”内涵

尽管我国目前的红色旅游资源数量巨大、主题丰富、地域分布广阔、类型构成多元,但其总前提仍是以现代革命史迹为主要资源,以中国共产党及领导的革命军队遍布的革命史迹区域为旅游目的地,主要展示“五四”运动以来90余年革命历程的遗产。因此,提起我国的红色旅游,国外游客很自然地会联想起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以及应运而生的一系列战役、会议、人物。由于国外游客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念和思维习惯不同于国内人民,接受这些主题化、概念化的知识自然有难度。同时,革命时期的历史背景,战争时期的特殊条件,让这些遗迹虽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却缺少旅游中“可玩”、“可视”、“可参与”的要素,造成红色旅游资源“很有说头,很有看头,没有玩头”的普遍状况,对外宣传也就难以取得明显的实效。

事实上,“红色旅游”这一概念虽是我国的独创,类似的活动在国外却早已存在。从巴黎公社墙和英烈墓到莫斯科的红场,从朝鲜的万景台到越南的胡志明纪念堂,从美国的自由钟到法国的诺曼底登陆馆,从印度的甘地纪念馆到南非先民纪念馆,无不贯穿着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的主题。尤其是在西方,这种旅游资源的范围相对较广,包含着一国有历史记载以来的历史文化。我国的红色旅游,一方面可用历史场景再现的方式阐释现实,用现在时的事件来再现历史时刻,用现代人的理解来升华历史人物的地位,用与“红色”的核心理念一脉相承的现代性事件来延伸历史事件的刻度。如,革命战争时期形成的井冈山、长征、延安和西柏坡精神,社会主义建设创业时期形成的雷锋精神、铁人和焦裕禄精神,以及在改革开放时期形成的“九八”抗洪、抗击“非典”和抗震救灾精神等,这些都可以成为红色旅游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可将文化和历史有机结合,把优良传统和时代精神有机结合,对传统的历史进行内涵式的深度挖掘,用文化的灵魂弘扬红色精神。如,站在国际、世界的立场上,挖掘红色旅游的普适性价值,体现“自由、爱国、奋斗、信仰”等人类普世精神,传播红色旅游可体现低碳、绿色、生态的理念,不仅契合大众的消费口味和偏好,还可赋予红色旅游更加广阔的含义,更好地满足国外受众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

增强外宣契合力

目前,我国红色旅游宣传的主要载体是博物馆和纪念馆,主要形式是“以红色说红色”,主要目的是缅怀革命传统、瞻仰革命圣地、纪念革命先烈,这些传统的宣传方式,对国内游客而言尚觉得比较枯燥、乏味,缺乏互动性和体验性。对国外游客而言,红色旅游宣传更不可靠政治使命、红色情结、爱国主义说教作为吸引力来源,如何从战争、军事、文化方面塑造新卖点,借助各种技术手段,通过情景规划和体验设计,使游客获得“全面展示、深入体验”的过程,是对外宣传一种新的尝试。

所谓体验,简单地讲就是“以身体之,以心验之”,它注重感觉和自身的参与,从感性的角度认识事物,是主体和客体的相互融合,并能对个体产生特别或典型影响。游客花费时间和经历,想要得到的就是体验。有了深度的体验,游客才会对这个地方产生深刻印象,对旅游产品有深度认识,而不是简单地拍拍照片、走马观花式的经历。体验式传播作为一种新型传播模式,现在更多的是被运用于娱乐业,包括网络游戏、体育运动等方面。但这并非意味着体验仅限于娱乐,广义地讲,只要让消费者有所感受、留下印象,就是一种体验式传播。体验式传播让品牌与消费者有了“零距离接触”的机会,从而获得了最具价值的传播意义,在潜移默化中,使品牌深入人心,这就成功迈出了获取消费者终身价值利益的第一步。

众所周知,红色旅游的一个鲜明意义是“教育”(education),而大众对旅游的直观理解是“娱乐”(entertainment),如何将这两者有机结合起来?近年来,国际上有一种盛行的规划理念:edutainment,即:将娱乐(entertainment)和教育(education)合成一个词,译成中文即“寓教于乐”,这一词横跨了教育和娱乐两方面,在教育中实现了娱乐的体验。比如,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有一个叫邦布拉儿童乐园的主题公园,为十岁以下的儿童提供教育体验。其设计的项目以各种方式帮助孩子创造性地学习,例如从游戏房中学习数学概念、从迷宫图中学习拼图技巧,甚至从水盆中学到物理定律。

体验式传播和“寓教于乐”理念为我们做好红色旅游的对外宣传,提供了有益启示。对25~40岁游客的旅游兴趣调查显示,对集娱乐、教育、科技等于一体的旅游产品的偏好所占比例较高。这表明,人们已不再满足于被动地接受说教式宣传或程式化产品,而更注重参与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因此,仅仅靠红色旅游古迹类的历史资源平面展示,是无法持续、稳定地吸引游客的。用设计好的环境、背景、服务、产品,把国外游客布置在其中,让他们在旅游的过程中与场景合为一体,全方位调动游客的视觉、味觉、嗅觉、听觉、触觉,则可以使其获得身心的愉悦,感受到美好的体验。这些环境、背景、服务和产品,可以是一个对自己产生巨大影响的人、一首动听的歌曲、一个感人的故事、一处雅致的风景、一段记忆犹新的事情;也可以是重走长征路、重上井冈山、钻地道体验抗战生活、体验革命老区民俗等类型的一段游览方式;还可以是设计一个全景画,让游客体验炮火连天、弹痕遍地的感觉,等等。国外游客在红色旅游过程中经历心灵震撼,得到精神文化感悟,不再关注产品是否含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和说教因素,而是把眼光更多地放在历史与现实的融合中,放在触动他们怀旧感受的体验里,并愿意为此种文化感悟的收获付出经济和心灵的代价。由此,红色旅游的景区(点)便逐渐发展成国外游客心目中可进入、可停留、可欣赏、可享受、可回味的目的地概念。

讲述中国故事

国际经验表明,成功的红色旅游对外宣传,善于广泛运用声、光、电甚至航天科技等现代科技手段,以及现代文学、歌舞、影视和实景剧等艺术手段,善于以具有重大影响力的经典题材作为鲜明的“故事”主题,注重体验式传播,重视展览或游览方式,历史现场感浓郁,具有很强的现场体验震撼性,能引起游客内心世界的精神共鸣。这就要求我们在对外传播中,遵循“受众为本”原则,将受众的需求和兴趣作为传播的起点和终点,根据他们在文化、思维习惯、价值观念、传播理念、接受渠道等方面的不同特点,坚持用中国的立场、世界的眼光、国际的表达,把中国故事讲得生动有趣,润物细无声。

第6篇:红色旅游资源的概念范文

【关键字】红色旅游资源 开发 保护 一体化

红色旅游是指以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在中国革命和战争时期建树丰功伟绩所形成的革命纪念地、纪念物及其所承载的革命精神为吸引物,组织接待旅游者进行参观游览,实现学习革命精神,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振奋精神,放松身心,以及增加阅历的旅游活动。

发展红色旅游是加强和改进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形式,保护和利用革命历史遗产的重要途径,一是带动和促进革命老区发展的重要动力,一是丰富和提升旅游产品体系的重要载体。2005年“红色旅游年”的推出,标志着我国红色旅游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红色旅游成为我国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批红色旅游景区得到规划、开发、建设。然而,在社会效益显著提高的同时,一些红色旅游景区的经济效益尚未充分体现,导致其运营困难,红色资源保护力度较小,甚至出现开发性破坏,此外,社会主义建设创业时期和改革开发时期留下的遗产尚未纳入红色旅游资源范畴。因此,在旅游快速发展背景下,如何重新界定红色旅游资源内涵,探索绍兴市红色资源开发和保护一体化模式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 绍兴红色旅游资源特色及存在的问题

1.绍兴红色旅游资源特色

世界文化名城绍兴,古称“会稽”“山阴”,是春秋越国、吴越、南宋等朝代的古都,有“华夏风流、泱泱大邦、群贤毕至、天下繁剧、天上仙都”的美誉。在一般人意识中,绍兴一向以山水清佳驰名东南,以盛产名士誉满千秋,以古城古迹而为人们所向往。但是,透过现象看本质,绍兴实际上是全国范围内红色文化积淀最本质最悠久最多元最丰厚的重要地区之一,其红色文化具有少有的经典性和立体性。

红色文化在本质上是一种爱国主义文化,是一种为着全民族的利益和前途敢于革故鼎新,勇做民族脊梁的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及其重要精华所在。从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创建四明山革命根据地、参与掌舵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事业,上溯陶成章、秋瑾、徐锡麟等为封建帝制创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共和国而群起牺牲,明清之际祁彪佳、刘宗周等忠烈志士抗清殉国,明中期农民姚长子舍身灭倭,宋末诸义士坚守民族情怀,南宋陆游矢志抗金复国,东晋谢安淝水大捷挽救国家危亡……可以一直向前追溯到越王勾践吴王暴政,志在重整天下秩序的伟大追求。

绍兴是中国名士之乡,名人辈出,贤才流寓,红色资源十分丰富。在绍兴市区建有纪念馆、府山革命烈士纪念碑,在诸暨有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发起人之一和共青团创始人之一的俞秀松的故居、纪念室及纪念碑;在上虞有共青团创始人之一的叶天底故居、新四军北撤会议旧址、浙东最大一次战斗遗址及纪念馆、纪念碑等,在嵊州有浙江省工委成立的旧址和马寅初故居等,在新昌则有我党法制建设的开拓者梁柏台的故居和纪念亭等。其他山水人文旅游资源也极为丰富,区域旅游经营管理体系相对完整,旅游市场知名度较高。

2.绍兴发展红色旅游资源存在的问题

“鉴湖越台名士乡,忧忡为国痛断肠。剑南歌接秋风吟,一例氤氲入诗囊。”党的领袖曾极为深刻地概括了绍兴极为悠久的爱国主义精神积淀和极为丰厚博大的红色旅游资源。加之绍兴历史文化深厚,风景秀丽,经济发达,具有发展红色旅游得天独厚的优势。近几年来,各级党委和政府十分重视红色旅游发展。对红色旅游方面的投入不断增加,革命传统教育活动日益深化,在旅游业快速发展的环境下,红色旅游景区建设加快推进,游客人数较快增长,社会参与初显成效。然而,绍兴发展红色旅游当前还存在较多问题。

第一,发展红色旅游的认识有待深化。如有的观点认为红色旅游仅仅是旅游促销的一种手段,有的观点忽视了周边人文山水资源开发,有的观点过分发展商业设施,破坏了革命遗址遗迹庄严肃穆的应有氛围。

第二,保护革命遗址遗迹的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部分重要革命遗址遗迹因缺少资金,正日益遭受风雨侵蚀、白蚁患害和人为破坏,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毁损,有的甚至面临毁灭,一些保护较好的遗址遗迹也存在着消防、被盗等隐患,或者周边建设缺少统一规划的问题。

第三,发展红色旅游的机制有待强化。绍兴尚未形成发展红色旅游整体的规划机制,与大旅游的整合机制有待加强,市场营销机制较弱,景点、景区表现手法陈旧,存在着重硬件轻管理的倾向。部分红色旅游资源开发难度有待克服。相当一部分红色旅游资源分布在老少边穷地区、交通不便,缺少必要的接待设施,有些从业人员只具有初中文化程度,历史文化了解肤浅,部分地区还存在着景点孤立分散和内容单薄的开发难点。

二 绍兴红色旅游资源保护

红色旅游资源是革命年代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和教育意义的遗迹遗物,承载着革命的历史事迹及精神内涵。如何保护好红色旅游资源,是绍兴红色旅游资源开发时需关心的焦点问题。绍兴红色旅游资源可采取开发与保护并重原则,做好红色旅游开发的科学规划,制定资源保护措施,防止破坏性开发;对暂时不能进行有效开发的红色旅游资源,要加强保护,留待以后开发利用;也可与生态环境保护、文物保护,和旅游扶贫等有机结合。绍兴已有不少乡村把红色旅游与乡村游、“农家乐”结合起来,与生态游结合起来,与党史纪念活动结合起来,对红色旅游资源进行了充分的保护。

第7篇:红色旅游资源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红色旅游;昆明市区;内涵;发展形式

1 引言

红色旅游是指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战争时期建树丰功伟绩所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以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内涵,组织接待旅游者开展缅怀学习、参观游览的主题性旅游活动。红色旅游是反映各个历史时期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英勇奋斗的历程。反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成长经历和丰功伟绩,以及他们的伟大人格、崇高精神和革命事迹┆。

作为一种新型主题性旅游形式,红色旅游热潮兴起自今,发展亦趋成熟。据统计,全国红色旅游重点地区旅游人数增长速度,已超过《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15%增长目标。近3年来,全国红色旅游蓬勃发展,接待总人数累计逾4亿人次,综合收入达到1 500亿元;直接从业人员近40万人,间接从业人员超过143万人。目前,全国百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已有73个获得国家A级景区;新建和改造了187个红色旅游项目,维护修缮了一大批红色遗存,保护了一大批红色文物,支持了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的改陈布展。根据已经出台的《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在6年里,国家将培育形成12个包括京冀在内的重点红色旅游区,打造100个左右的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并逐步产业化,带动革命老区发展。到2010年,红色旅游综合收入将达到1 000亿元┆。

全国兴起一股红色旅游风并在红色旅游资源丰富的省份如湖南、江西等地都形成了以红色旅游为主打牌的旅游主攻省,带动了当地GDP的增长,同时也带动了当地的政治、社会、就业等的发展。如江西2005年红色旅游接待了游客1 760余万人次,总收入为110亿元,相当于全省GDP的2.7%┆。 昆明市区(五华区、官渡区、盘龙区、西山区)的旅游业在国内外都有一定的知名度,也具有独具特色的红色旅游资源,可以按照昆明旅游市场的需求,合理规划资源的开发次序,优先开发高需求和具有特色的旅游资源;同时开发类型多样具有参与性的旅游景点,尽快形成有竞争力的旅游产品,不断提高市场占有份额,提高旅游综合经济效益。

2 昆明市区的主要红色旅游资源

2.1 陆军讲武堂

陆军讲武堂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昆明城中心、著名风景区翠湖西岸承华圃,云南陆军讲武堂是中国近代一所著名军事院校,开办于1909年。与创办于1906年的北洋讲武堂(天津)和创办于1908年的东北讲武堂(奉天)并称三大讲武堂。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云贵总督沈秉经向清廷奏准,筹办云南陆军讲武堂。辛亥革命后,云南都督蔡锷将军下令将云南陆军讲武堂改为云南陆军讲武学校。现今还存在着一幢米黄色砖木结构的四合院的二层建筑。由东、西、南、北4座楼房组成,各楼对称衔接,并设有通廊,楼端各设拱券门一道。占地面积1 390m2。主楼西南尚存有大课堂(礼堂)和兵器库一幢。南楼中部设阅操楼,高约15m,宽13m┆。

2.2 西山聂耳墓

西山也是国家森林公园,聂耳墓就在云南昆明西山太华寺与三清阁之间,其墓地呈琴状,主体为琴盘,墓穴为琴颈,道上7个花台,呈琴品状,象征着7个音阶;道上的24级石阶,示意着他仅活了24岁。琴盘顶部,7块晶莹的墨石上,分两行横书“人民音乐家聂耳墓”。墓地设计新颖,构思精巧,既富于特点,又显得庄严大方┆。

2.3 “一二・一”运动纪念馆

西南联大旧址,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组大型雕塑位于云南师范大学“一二・一”运动纪念馆,属纪念馆室外标志性纪念景观,由中共中央宣传部资助建设。长6.8m、高2.9m的青铜主体雕塑分阴阳两面,造型悲壮、肃穆,表现出先辈们争取自由、反抗黑暗、向往和平的浩然正气。主体雕塑后立有一面长9.9m的半圆型青铜雕塑墙,生动地再现了作为“一二・一”爱国民主运动中坚力量的国立西南联大师生反内战、反独裁,争民主、争自由的光荣历史。雕塑墙背面镌刻着闻一多先生撰写的《一二・一运动始末记》。还有西南联大学生潘琰、李鲁连、昆华工校学生张华旨在西南联大东院(今昆明市文林街东段),南青中学教师于再的一二・一四烈士墓。1965年,四烈士墓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四烈士墓在一起的还有李公朴先生、闻一多先生的衣冠冢。

2.4 昙华寺赠映空和尚诗文碑

位于昆明市东门约3km的金马山麓,金汁河畔,原为明代光禄大夫施石桥的别墅,崇祯年间(1628─1644)其曾孙施泰维捐赠建寺,清道光年间(1821─1850)地震后重修。昙华寺内有一棵伏昙树,相传来自印度,昙华寺因之得名,古树依然耸立在昙华寺内藏径楼偏院内,墙上有石刻题泳“优昙献瑞”4个大字,昙华寺历来以花木繁艳著称,民国初住持和尚映空“以善艺花名于滇中”,使昙华寺内“花木亭亭,四时不谢”。1981年,昆明昙华寺被扩建成一座仿江南古典园林的公园,分为前园、中园、后园3部分。中园中有各名家书法碑刻。在昙华寺前园大义厅右侧小园中,存有反映早期进步思想的“赠映空和尚诗文碑”。

3 昆明四区红色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云南并不缺乏红色旅游资源,威信的扎西会议会址、元谋的红军横渡金沙江渡口、丽江的万里长征第一湾等都是珍贵的红色景点资源。即便如此,红色旅游并没有得到市场的青睐。目前昆明市开辟一条以“红土育精英,翠湖忆先烈”为主题的红色之旅,“一二・一”运动纪念馆和陆军讲武堂的红色之旅与翠湖联系起来。昆明在发展红色旅游的过程中由于起步较晚、思想意识较落后等一系列原因,导致红色旅游的开发层次低,研究程度浅。如红色旅游形式古板,吸引力不足、红色旅游景区低层次开发和重复建设较严重、红色旅游资源没有与当地的自然、人文资源结合起来统筹开发等。因此红色旅游综合效益不太显著。目前昆明红色旅游业发展无论是从观念更新的基础建设,还是从景区景点开发到各种服务设施的配套完善,以及从宣传促销到政策措施的制订等等,均处于起步发展时期,诸多资源呈待开发状态┆。

3.1 产品单一,以静态展示为主

对红色旅游资源的内涵挖掘不够,已开发的红色旅游产品中,大多是以纪念碑、纪念塔、塑像、展览等为主,表现形式单一。游览活动中游客参与性活动少,偏重温故,缺乏新奇感受。对好动追新的年轻游客来说吸引力不足。例如“一二・一”运动纪念馆仅凭一些橱窗展示和静态观光,是难以让游客体验真实的历史环境和革命氛围的。

3.2 缺乏完善的管理机制,观念落后

旅游产业是高度市场化的产业,红色旅游作为旅游产业的有机组成部分,就必须牢固树立市场观念,严格按照旅游市场规律运营。昆明市的红色旅游景点处于“保护”而不是“开发”的状态。各景点几乎都是在各自为战,全市没有专设的革命旧址资源统一开发和协调管理机构,造成目前景点游客稀少。相关部门人员把红色旅游这种接待型向市场型或者产业型转变的意识不强。

3.3 开发、宣传、促销力度不够

这些红色旅游项目只是有简单的名目,实地去参观会发现并没有应有的介绍、说明或者是图片、实物等的展示,根本不能起到教育的作用,不能唤起参观者的缅怀、追思、崇敬的情怀。甚至会产生某些负面影响,使参观者失去对红色经典的向往,影响红色旅游整体形象。一些项目虽然有简单的介绍和展示,却并没有更深层次的挖掘其中蕴含的精神实质,不能给与参观者更深刻的冲击,引发他们的思考和感悟。实物-烈士的遗物、带血的衣服等却能够带给他们巨大的冲击。再者,较之其他旅游景区和项目的宣传,红色旅游的宣传十分落后,在各种传媒上红色旅游的广告宣传都不多,红色旅游缺乏连续深刻的整体宣传,像昆明四区这些红色旅游景点仅在云南省旅游局网站上提了“一二・一”运动纪念馆,各大报刊、网络、新闻等几乎未涉及,从而影响了整个昆明红色旅游的发展。

4 昆明四区红色旅游发展对策

4.1 深入挖掘和丰富红色旅游产品的内涵

为加强红色旅游的吸引力,应在传统的参观教育活动基础上,努力体现红色旅游的“旅游”特色和旅游接待的专业水平。要逐步改善和提高展馆档次,改变简单的图片展示和橱窗式的文物陈列,使表现手段更加科学化、现代化。例如在“一二・一”运动纪念馆运用现代化高科技手段,增强橱窗的展示效果,使旅游者产生兴趣,延长停留时间。使游客有身临其境之感;要注意历史与现实的结合,除了组织对实物、遗址的参观外,也可以安排定时的影视、歌舞专场,让青少年游客在西南联大旧址观看当时惨案的影片,穿红军衣、鞋,吃师大食堂的红军饭等;要考虑适当增加参与性内容,策划当年革命者工作、战斗、生活、劳动的场景,吸引旅游者参与和体验,比如可以让游客在陆军讲武堂亲听一堂当时的课程,也可以感受一下当时在操场操练的情景;在导游讲解方面,除注意历史事实的准确性和真实性以外,还应尽量解说内容,使旅游者有多方面的收获。也可以让老年游客在参观聂耳墓的同时唱几首革命老歌以牵动其怀旧之心。

4.2 丰富红色旅游形式,加强各景点之间的合作

红黄古绿土相结合,“黄”指昆明市独特的人文旅游资源,“古”指历史古迹,“绿”指自然生态资源,“土”指昆明独特的民族民间文化,以其他旅游产品为后盾推动红色旅游的发展,达到资源共享、客源互流、共同发展的目的。

4.2.1 红绿结合

西山两日游路线为西山――农家乐――太华寺――聂耳墓。爬西山,在山上可以找一家农家乐先住下,爬石林,然后回到住所,第二天一大早还可以看看日出,下山途中到华亭寺,龙门,太华寺,过了太华寺就是聂耳墓了,参观聂耳墓收费一元,有人民音乐家聂耳墓的雕像,参观后可以演唱他的作品《义勇军进行曲》想必又别有一番感受。适合于喜欢爬山的中老年人和青年人。在西山应使旅游者在体验生态旅游的同时感受“红色精神”,游客在休息的同时瞻仰一下聂耳墓,用自己亲手编制的白花或其他纪念品慢慢的呈上以表敬意和缅怀之情,同时也可以把红色游与农家乐很好的结合了起来,别有一番情趣┆。

4.2.2 红黄结合

昙华寺半日游,在昙华寺游客在参观寺院人文景观的同时也可以想象一下当时赠映空和尚印章的情景;还可以开展“一二・一”运动纪念馆半日游。进去到西南联大旧址,参观闻一多墓,了解“一二・一”运动的整个历史背景和过程及一二一四烈士,在陈列馆外面建议设计烈士们的衣鞋等物品,让游客可以去想象甚至亲自去穿一穿那些衣鞋,适宜人群广泛。

4.2.3 红古结合

“一二・一”运动纪念馆-陆军讲武堂一日游。在“一二・一”运动纪念馆和讲武堂,广大游客在参观那些历史古迹的同时也要把记忆带到当时的情景中去,观毕还可以带一些小纪念品(红军衣帽等)以作收藏。主要适合于小学生和青少年群体。

4.2.4 红土、红绿的结合

陆军讲武堂半日游。陆军讲武堂-翠湖。在讲武堂里面可参观当时陆军学员上课的教室及训练的操场。建议让游客朋友们亲自去上一节课,还可以跑一下操,好好体验一下当时他们的生活,完了之后可以在操场里拉一下红军军歌,吃吃红军饭之类的都很有纪念意义。

4.3 加大宣传力度

为了全方位开拓省内市场,尽快将分散宣传推销方式转变为全行业整体性联合促销,注意促销策划,提高宣传质量,加强宣传促销的系列性、长效性和轰动性。 旅游研究宣传机构要注意旅游信息市场走势分析,对不同的目标确定不同的促销方式。在主要客源地段设立办事机构或宣传推广机构或建立人制度,进行广泛的区域合作。细分客源市场,根据不同的客源市场设计不同的旅游产品,辅以不同的营销方式,例如针对老年市场推出怀旧旅游,针对家庭旅游市场推出度假旅游,针对少年儿童市场可推测“暑假去当小红军”夏令营,同一种旅游产品也要针对不同的科研提供不同的服务。以旅游资源为基础,从产品的策划、包装到推向市场的宣传、销售、各环节融入创新理念。还可以在媒体上对这些红色旅游景点进行宣传,尤其是在电视传媒和网络上,以广告的形式、以专门或相关栏目中进行专题介绍,在抗战纪念日等节日由宣传、文化、广电、旅游等部门密切配合,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搞好四区红色旅游产业的宣传。同时,这些红色旅游产品的宣传不能仅限于省内,还应面向周边省市,极力扩大其影响力┆。

4.4 引导红色旅游消费

(1)依据国家带薪休假等相关政策,启动红色旅游市场,一方面吸引散客,另一方面有意识地将红色旅游与企业、单位文化建设结合起来,与会议旅游和商务旅游结合起来。另一方面对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本就是红色旅游的基本职能,并且整个社会对于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又寄予厚望,所以将红色旅游作为素质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课堂是一举两得的选择,既保证了红色旅游的效益,又能发挥它不可替代和不可忽视的教育作用。

(2)启动老年人旅游市场。老年人经历过那段岁月的动荡和澎湃,他们更能够明白蕴含在每一张图片中的意义,更能够看到陈列物背后的血泪,他们怀念过去,他们愿意到这些记录曾经的地方去感怀。

4.5 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素质

当前,旅游业竞争日趋激烈,人才已成为旅游业可否持续和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应把引进和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作为改善昆明旅游业资源配置状况、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重要工作来做。要注重旅游从业人员综合素质的培养,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比如可以在云南省导游人员资格考试上可以增加一些红色旅游的知识,开展此方面的培训等,进而提高他们的素质,丰富他们的知识结构,从而改善昆明四区红色旅游的面貌┆。

5 结语

昆明4区的红色旅游要跟上全国主要城市的红色浪潮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任重而道远,除了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及加强基础设施和加大宣传外,昆明人民也要支持这项事业,转变观念,同时又不能违背旅游业发展的规律,争取可持续发展。发展昆明四区的红色旅游,一定要结合实际,抓住“伟人风范”和“浩气长存”的主题并紧紧围绕“红土育精英,翠湖忆先烈”这根线,相信这些地方的红色旅游会越办越红。

参考文献:

丁季华.旅游资源学.上海: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1999.

甘茂枝,马耀峰.旅游资源与开发.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

李天元.旅游学概论.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

罗明义.21世纪云南旅游业发展战略研究.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

李光华.昆明市人文地理概况.旅游学刊,2000(1):17~18.

中国红色旅游编委会.中国红色游:红色旅游完全图文手册.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7.

中国红色旅游网.中国红色旅游手册.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5.

江西省旅游局.江西省红色旅游发展纲要.南昌:江西省旅游局,2004.

余嘉华.云南风物志.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6.

第8篇:红色旅游资源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广东;红色旅游;开发

一、红色旅游的概念和功能

根据中央文件精神,红色旅游主要是指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和战争时期建树丰功伟绩所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以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内涵,组织接待旅游者开展缅怀学习、参观游览的主题性旅游活动。①但在实操过程中,很多地方都把这一概念予以延伸,不仅把与中共活动密切相关的资源列为红色资源,而且把很多近现代以来一切与进步群体活动密切相关的资源也都列到了红色资源之中。这样,不少辛亥革命时期、鸦片战争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甚至改革开放时期的遗迹和故居都被囊括到了红色资源范畴之中。

作为一种特殊旅游形式,红色旅游除了像常规的旅游产品一样具有经济效益,还具有不同寻常的意识形态宣传和文化教育功能。一方面,通过旅游这个载体,可以提高地方名声,培育和发展特色产业,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社会发展。特别是在一些贫困区域,凭借开展红色旅游,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将客源引进去,进而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不失为一条致富之路。曾有人论证指出:大力开展红色旅游以后,井冈山地区的农民人均年纯收入由2002年的2077元上升到3655元,2007年,农民人均从红色产业中获利近2000元。在红色旅游刺激下,当地还转移出大量剩余劳动力,基础设施也得以大大改

善。②另一方面,通过重温先辈们的奋斗历程,可以增强人们对执政党的凝聚力和对国家民族的认同感。游客在游览中缅怀历史,体味黄埔精神、延安精神、太行精神、井冈山精神等优秀传统,不知不觉中就引发出思考,净化了心灵。因此,红色旅游的蓬勃发展,不仅可以形成旅游业新的增长点,拓宽经济增长的空间,与十八提出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区域协调发展”目标相契合,而且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执政党自身建设,符合十八提出来的“提高文化软实力”目标。

鉴于此,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先后于2004年和2011年联合印发《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对发展红色旅游的总体思路、总体布局和主要措施作出明确规定。同时,还成立了一个由国家发改委、、国家旅游局负责同志牵头,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央文献研究室、民政部、财政部、铁道部、交通部、文化部、民航总局、国家文物局等部门负责同志任成员的全国红色旅游工作协调小组,负责研究解决发展红色旅游中存在的重大问题,检查、督促规划实施情况。在中央层面的强力推动下,红色旅游工程迅速在全国启动,红色旅游亦成为近十年中国旅游业界红火的词汇之一,2005年更被国家旅游局定位为“红色旅游年”。

二、广东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近代以来,广东一直是中国反对外来侵略和封建帝制的前沿阵地,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后,还一度成为中国革命的中心。广州、中山、粤东、粤北等地,都曾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留下浓重的笔墨,其中,广州更被称为“中国近代革命的摇篮”。从三元里烽火,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举起义旗,再到珠江两岸涌起改革春潮,百余年间,中华民族成千上万的优秀儿女在这片土地上演绎着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事迹。因此,广东的红色旅游资源数不胜数。仅以广州为例,全市历史旧址和遗迹中,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就有广州苏维埃政府旧址、“一大”会址、中华全国总工会旧址、省港罢工委员会旧址、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黄埔军校、广州起义纪念馆、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十九路军淞沪抗日阵亡将士陵园、中山纪念堂等10余处,居全国城市前列,各类省、市、区级文物保护单位更是达上百处之多。按理说,拥有如此多高密度和高质量的红色资源,广东红色旅游应该发展得很好才对。然而,相比资源数量上的耀眼,广东在资源开发上面取得的成果却不突出。

首先,广东还没有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势。与其他所有产品一样,旅游也是讲品牌的,红色旅游同样不例外。旅游品牌不只是指旅游资源本身的名气,而是指经过开发以后所形成的市场识辨度和影响力,它应当是一种可以直接产生价值的无形资产。经过多年打造和沉淀,不少地方都已筑造出被市场和旅游者们认可的红色旅游品牌,比如,北京“共和国首都”的品牌,上海“一大会址”的品牌,江西“红都瑞金”和“井冈山烽火”的品牌,湖南“伟人故里”的品牌,等等。广东红色旅游的品牌在哪里呢?显然,到目前为止,广东仍没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可以成为市场和旅游者们重要乃至唯一目的地的红色品牌。

其次,广东红色旅游产品的整体档次并不是太高。全国5A红色景区中,广东没有一家;全国12个重点红色旅游景区中,广东没有一个;全国首批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中,广东没有一条;全国首批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点中,广东最初只有3个,近年才增加到11个;全国200个重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广东只有7个。这说明广东的红色旅游资源虽然多,文物价值和历史价值虽然高,但是,开发结果却不是太理想,大都没有跻身“国字号”,更加没有形成集群式发展趋势。

最后,广东红色旅游产业化程度较低,经济效益不明显。衡量一个旅游产品是否开发成功,产业化程度及其所产生的经济效益无疑是主要评判标准之一。经过近几年的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已成为中国旅游业的重要构成部分,在一些地方,红色旅游甚至成为支柱型产业,像瑞金、遵义和延安等地。据有关方面统计,从2004年开始,到2012年,全国红色旅游接待人次达13亿人次,综合收入达4000亿元,催生出多家上市公司。①反观广东,我们的旅游总产值虽然很高,跻身全国第二,但是,在4000亿的红色旅游“大蛋糕”中,所占的比重却非常低。近10年,广东红色旅游的产值都在10亿元上下徘徊,到2011年才突破20亿,这显然与其红色资源大省和旅游大省的地位不相符。按照中央和国家部署,开展红色旅游,还有一个重要的战略目的,就是要通过红色旅游的开发,来带动老区和落后地区经济发展,以实现区域协调发展。这一目的,目前已经在不少革命老区实现。比如江西,早在2010年,其红色旅游的产值便已经突破300亿元,井冈山一个市的红色旅游收入,就与广东一个省相当。而与江西接壤的粤东、粤北地区,虽然红色资源也很丰富,且同样享受国家给予的中央苏区特殊政策,但无论是开发水平,还是经济效益,都远远落在了江西的后面。

三、广东深入开发红色旅游资源的对策

抱着独特而庞大的红色资源宝库,广东却在红色旅游开发热潮中寂寂无闻,这很值得我们深思。如何深入开发红色旅游资源,让这笔宝贵财富发挥出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功能呢?笔者认为,这里面除了地方当政者观念意识不强,仍将红色旅游当成思想工程而不是经济行为来看待以外,还有一个至为关键的问题,就是开发不到位。与工业开发和农业开发一样,红色旅游开发同样需要科学规划,合理开发,只有这样,产品才能符合市场需求,符合大众口味。广东是改革开放的先行地,经济发达,市场活跃,观念多元,这些外部条件决定了它的红色资源开发必须有更高的品质和更高的要求才行。具体来说,我们应该从深度、广度、精度、适度四个维度来入手。

(一)深度开发

深度开发即面对市场的需求,对具有开发潜力的资源进行深入挖掘,这种开发必须是多层次的,应以资源特色为切入点,文化内涵为灵魂,市场需求为基础,其关键则在于对旅游资源的文脉进行准确分析。文脉既包括一定地域的地质、地貌、气候、土壤、水文等自然环境特征,又包括当地的历史、社会、经济、文化等人文地理特征,是一种自然地理基础、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心理积淀相结合的多维空间组合。在这方面,我们可以从国外和港澳台地区一些先进范例中吸取经验,像香港的海防博物馆,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范例:该馆通过实物、图片、文献等形式,运用声、光、电等现代化的手段,同时,借助古炮台和360度无遮拦海景,全景式地展现出近代以来香港的历史变迁,把爱港敬业、奋斗不息的香江文化与独特的民俗相结合,使得展览内容多样,异彩纷呈,极具内涵。我们广东的不少红色景区,都是具有深度开发条件的。黄埔军校,被誉为“国共将帅的摇篮”,又是“世界四大军校”之一,同时,它所处的长洲岛,还是一个极具岭南特色的水乡。这样的地理环境和文化意蕴,本来是非常适合深度开发的。可惜,我们现在做的,依然停留在遗址的简单复原和展品的机械陈列上,在与文化情境的融合上,可以说几乎没有去做。其实,我们完全可以在“军”字上大做文章,立足现代战争文化、军事文化的本质,开发出在旅游市场上具有广泛吸引力的产品,从而突破传统客源市场(主要是集体学习考察者)局限,拓展出新的客源市场。具体来说,可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运用高科技手段在景区内设计出“模拟历史情景”和“实景体验”等产品,让游客进行实景体验和角色式参与,使其既能成为老年人怀念“激情燃烧岁月”的良好载体,又能成为满足年轻一代猎奇心理的有效途径。

(二)广度开发

广度开发指同类景点资源通过合并开发和线路组合,实现游览空间和影响力的双重扩张。与深度开发强调资源本身的纵向开发相反,广度开发主要强调同类型资源之间的横向开发。广度开发的关键在于确定开发主题,只有在主题确定了以后,开发工作才能有方向、有重点,旅游设施和配套设施的规模、数量、布局和风格才能协调,从而形成统一、鲜明的旅游形象。省外不少具有全国知名度的红色景点,一般都有明确而响亮的主题,在统一主题的统摄下,同类型的资源最终形成一条内涵丰富的线路,让游客在游览过程中,应接不暇,大饱眼福。而广东,红色景区大都还是单兵作战,未形成集团优势。事实上,广东很多地方的红色资源都具有广度开发的潜力。比如广州,我们仅以近代风云人物旧迹为主题,就可以将全市大部分红色景点进行整合开发,形成一条风格独特的专线。又如粤东、粤北,我们一共有11个中央苏区县(区),这些县都是风光秀丽,且极具地域特色的小城,如果能以中央苏区旧址为主体,完全可以形成一条精彩无比,内涵深厚的旅游线路。

(三)精度开发

精度开发侧重于对已经开发的资源进行修整,立足于品质的“高、精、优”和可持续发展。以广州入选全国百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的同志主办农民运动讲习所和广州起义纪念馆为例:农讲所展览空间过于狭小、简陋,展览手段也较落后,缺乏先进的多媒体展示;广州起义纪念馆现在使用中的南楼、中楼及门楼等建筑也有不同程度的损坏,馆内的展览也没有新意。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红色经典景区尚且如此,其他红色景点的精度开发水平,自然就可想而知了。可见,加大投入,从景区设计和维护的专业角度出发,对现有红色景区进行精度开发,无疑是广东红色旅游开发中尤其需要加强的一点。

(四)适度开发

适度开发主要是在资源整合上下功夫,在不破坏人文、自然环境的前提下,坚持红色旅游与其他旅游产品有机结合,组成综合旅游线路,提高市场占有率和产品竞争力。像广州的红色资源,就可以尝试和都市休闲娱乐等产品结合起来开发,这样既能满足不同层次旅游者的需要,又可以提高旅游业的整体规模效益。比如,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所在地是广州目前最繁华热闹的商业区之一,离全国闻名的北京路商业步行街很近,沿线一带是广州市民和外地游客体闲购物的中心。我们可以在文物保护的基础上融入红色资源全方位、宽领域开发理念,集修学与休闲购物于一体,寓教于游、寓教于乐,让旅游者感到既有看头,又有玩头,还有吃头。又如,梅州既是叶帅故里,又是中央苏区旧地,同时,它还是世界客都,有着浓郁的客家风情和绮丽的山水,如果能把这些资源整合起来,适度进行打包开发,肯定可以开发出一个享誉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红色经典景区。此外,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适度开发一定要特别注重细节。笔者曾去一个红色旧址考察,发现一个问题:这个旧址修复得很气派,也采用了不少现代化的展示手段,然而,细细看下来,却总觉得有点别扭。一问之下才得知,当地政府为了整修这个遗址,把原本包围着遗址的大片竹林都砍了,一些老房子也拆掉了,在原地铺起一个巨大的广场。这样修复,显然不符合适度开发规律的,等于是破坏了景点与环境的整体和谐,难怪会让人看起来很突兀。

第9篇:红色旅游资源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旅游文化;旅游效应;旅游产品开发

我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文化。当前,旅游文化已成为我国旅游研究中最活跃的领域之一。谭琳《我国近三十年旅游文化研究综述》一文对中国旅游文化研究成果作了较全面的梳理,此文把我国对旅游文化的研究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萌芽期(1985年-1993年),这一时期旅游文化还是一个较少人关注的研究领域。第二阶段为起步期(1994年-2004年),起步期出现了连续稳定的小幅度研究,旅游文化研究正逐步受到重视。第三阶段为快速增长期(2005年-2009年),旅游文化类文献呈高速增长趋势。第四阶段为缓慢上升期(2010年-2015年),此阶段2011年达到研究高峰,其主要原因是2009年以后,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支持旅游文化发展的政策。2009年文化部和国家旅游局了《关于促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2011年国家旅游局推出“中华文化游”主题旅游年,同年11月颁布了《国家旅游局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旅游业促进社会主义大发展大繁荣的指导意见》[1]。最近几年,关于旅游与文化的研究越来越多,今年春节央视的文化益智类节目《中国诗词大会》也引起了“诗词+旅游”的热议。让旅游与文化对接,发挥旅游文化效应,深层次开发旅游文化产品已经刻不容缓。

一、旅游文化的概念和内涵

旅游文化是以一般文化的内在价值为依据,以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为依托,以旅游主体、客体、介体和旅游研究之间的相互关系为基础的,在旅游活动中业已形成的观念形态及外在表现的总和。旅游文化涉及历史、地理、饮食、民族、宗教、建筑、民俗、自然景观等旅游客体文化领域;涉及旅游者自身文化素质、兴趣爱好、思想信仰等文化主题领域;还涉及旅游业的服务、商品、管理、导游文化及政策法规等旅游介体文化。总之,旅游文化渗透在旅游六要素及相关的服务各方面。

二、旅游文化的地位和作用

在旅游产业已突破传统旅游业的范畴的今天,文化旅游逐渐成为人们生活追求的新时尚。2012年,十报告首次提出“建设美丽中国”概念,并提出要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到2020年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2014年3月国务院《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要以文化提升旅游内涵质量,以旅游扩大文化传播消费;2014年8月,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创新文化旅游产品;2015年,“一带一路”的提出,明确了我国未来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方向。种种迹象表明:文化因素对现代旅游活动的影响,将会更加深刻和深远。

(一)旅游文化是旅游业的灵魂

旅游资源从本质上说就是文化资源,人文景观资源本身就是历史文化的表现和积淀,自然景观资源的知名度需要“景以人传”“景以文传”,正如郁达夫《咏西湖》诗中所说“江山也要文人捧”[2]。文化因素渗透在现代旅游活动各个方面,如旅游设施、旅游娱乐、旅游服务等,是旅游业发展的内在动力,是旅游的本质特征。所以说,没有文化的旅游是苍白的,没有文化底蕴的景区是不成熟的景区。因此,文化是旅游业的灵魂,也是未来旅游业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二)旅游文化是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源泉

一个地方的旅游业能否兴旺发达,最终还是要看旅游资源的文化积淀。文化积淀可以对一个地方产生长远而深刻的影响,凡是旅游业发展好的地方,都是因为文化的吸引力,旅游文化是旅游活动的内涵。旅游可持续发展,包含了旅游与自然、文化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其实质是要求旅游业与自然文化和人类生存环境成为一个整体[3]。可以说,旅游文化是旅游永久的财富,也是永远的魅力,是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源泉。

(三)旅游文化是旅游经济发展的必然道路

文化是旅游业创名牌、提高竞争力的法宝,蕴藏着巨大的经济潜能。经济新常态下,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是产业转方式、调结构的优先方向。通过对2015年全国旅游数据的分析,从自由行主题角度来看,50.7%用户偏好文化体验游,而且该主题的旅游渐向20~40岁青年、中年群体拓展。可见,文化旅游渐渐受到旅客的追捧,市场空间不断扩大,文化旅游是旅游经济发展的必然道路。

(四)旅游文化是旅游资源开发的重要内容

不管是人文还是自然旅游资源的开发,都离不开从文化的角度进行设计和挖掘。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具有低成本、积累性、多向性、环保性等特点,因而非常具有开发优势。对于一个景区来说,旅游景点是文化,旅游服务是文化,旅游区的人同样也是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须拥有文化的主线条,在每一个产品设计上,渗透着文化的内涵,散发着文化魅力。如福建惠安的旅游便因“惠安女”而兴旺发达。因此,将旅游文化渗透于旅游活动全过程,是合理开发和利用旅游资源的一个重要内容。

三、我国旅游文化效应的现状分析

据中国文化产业投融资数据平台显示,2015年我国文化产业资金流入3260.15亿元,较2014年同期增加近7亿元,增长率为0.21%;2016年我国文化产业资金流入3951.08亿元,较2015年同期增长21.19%。同时,旅游业作为我国第三产业的支柱产业之一,大幅领跑宏观经济。2016年,国内旅游44.4亿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11.%;入出境旅游2.6亿人次,增长3.9%;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4.69万亿元,增长13.6%。以上数据表明,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推动了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但文化对旅游的促进效应相对来讲还是比较滞后。目前我国旅游文化效应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为:

(一)旅游文化精品少,经济效益凸显不够

旅游文化精品力作还不多,特别是文化旅游业的效益还没有充分挖掘出来,不能将文化艺术直接转化为经济成果。以江西赣南原中央苏区为例,该区红色诗词旅游资源极为丰富,旅游资源文化品味极高,如的《清平乐•会昌》《菩萨蛮•大柏地》、的《梅岭三章》等,这些红色诗词,以其本身丰富的文化内涵,再加上创作者的“名人效应”,本可以使它们在旅游项目开发建设中发挥着先声夺人的影响力[4]。但目前这些红色诗词大多只是客观的存在着,虽然的“风景这边独好”妇孺皆知,但这首词的写作地点会昌城西北的高峰会昌山却知之者甚少,会昌县也没有打出“风景这边独好发源地”的旅游名片,红色诗词文化的旅游经济效应还远远没有发挥出来。

(二)旅游文化的挖掘、发展不均衡

文化是多元性的,旅游文化也应该体现多元性的特点。旅游文化与地域、景点和文化传统密切相关,只有内涵深刻、独具特色、魅力无穷的地方文化、民族文化才能吸引旅游者,目前我国很多景区旅游文化建设与地域文化、民族文化、区域旅游景观联系不够紧密,在旅游业中渗透进的文化元素不够丰厚,没有树立旅游文化的大格局观念,没有把独具地方特色的旅游文化挖掘出来,没有使之成为在地方是精品、在全国是亮点的旅游发展态势,导致旅游文化的挖掘、发展不均衡。

(三)旅游文化创意元素少

文化创意产业被称为21世纪全球最有前途的产业之一,文化旅游行业本质上是创意产业,核心能力是创新。北京怀柔影视基地、横店影视基地等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大大提升了休闲经济时代下的传统旅游产品和文化活动的力量。但是,放眼全国,目前全国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程度低,体验参与性不足,产品单一、雷同,缺乏自身特色,结构不够合理,缺乏创意的现象比比皆是,这种现象在全国的红色文化旅游区表现得尤为突出。这样,一方面使其产品的旅游吸引力降低,另一方面导致在区域范围内同类产品价格竞争加剧。

四、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途径

我国地大物博、民族众多,五千年的文化积淀形成了多彩的地方文化、民族文化。随着文化资源被旅游项目产业化,“走马观花”式观光游正在向文化为主题导向“文化深度游”转变,类型各异的文化旅游应运而生,多途径开发旅游文化的产品已成为旅游发展的必然。

(一)拓展旅游文化的形式

拓展旅游文化应坚持旅游与乡土文化、建筑文化、诗词文化、生态文化等融合的方式。如2016年国家旅游局开展了“中国研学旅游目的地”和“全国研学旅游示范基地”品牌认定活动,研学旅游促进了旅游与传统文化深度结合,创新了多元化的旅游发展模式。又如以旅游文化的一种形式———红色诗词为例,赣南原中央苏区的红色旅游响彻全国,其红色诗词文化更是可圈可点,可采用“红色诗词+体育健身旅游”“红色诗词+历史文化旅游”“红色诗词+娱购消费旅游”等旅游形式。如会昌县可主打“风景这边独好发源地”的旅游牌,让游客在诵读《清平乐•会昌》的同时登上会昌山,体验一次伟人登山的英雄气概;以红色诗词为主线,策划赣南原中央苏区大型实景演出;举办红色诗词故事会,可以“听爷爷讲故”事为主题,请人讲述当年这些红色诗词背后发生的红军感人故事,或者把这些故事编成小品演出等。

(二)丰富旅游文化的内涵

现代旅游现象,实际上是一项以精神、文化需求和享受为基础的,涉及经、政、社会、国际交流等内容的综合性大众活动[5]。丰富旅游文化的内涵,要充分挖掘旅游资源的地方特色,通过“旅游+文化”的模式,开发具有地域特点和民俗风情的文化旅游产品,以文化提升旅游的内涵和质量。在旅游业发展的各个环节突出文化元素,将文化贯穿和体现在旅游六要素中。如红色故都瑞金在旅游商品中渗透红色诗词文化元素,开发出以“吃水不忘打井人,时刻想念”的红井为题材,经大师纯手工绘制而成的瑞金红井手绘瓷盘,就是诗词文化创意与市场需求的优美聚合。

(三)建设旅游文化的精品

积极发挥旅游对文化消费的促进作用,建立地方和国家等多层面的文化旅游重点景区,推出一批旅游文化精品项目。将地方土特产、文艺表演项目、文学艺术作品、工艺美术品等转化为旅游产品,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文化精品,设计制作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旅游纪念品,进一步丰富中国特色旅游商品体系,延伸旅游和文化产业的价值链。陕西咸阳市马嵬驿民俗文化村是旅游文化建设成功的典型案例,它是古丝绸之路西出长安第一个驿站,以古驿站文化为核心,集文化交流、原生态餐饮、民俗文化体验、休闲娱乐、生态观光、环境保护于一体,将现代生活与历史文化完美结合,构筑了一道新概念生态园的美丽风景线。

(四)加强旅游和文化的融合

“没有文化的旅游没有魅力,没有旅游的文化没有活力。”文化是旅游的内涵和深层表述,是旅游开发与经营的灵魂。从产业发展的角度看,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相互融合,相互渗透。当前,文化产业是国家着力推动的“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从文化产业的角度看,抓住了旅游就抓住了一个巨大的市场;从旅游产业的角度看,抓住了文化就抓住了核心价值。如被称为中国文化产业的“西安样板”———西安曲江文化产业园区,它是被国家文化部授予的首批部级文化产业示范区,示范区促进了文化与旅游、科技、金融、会展深度融合,提升了西安的美誉度和影响力。又如绍兴,充分把名人名居文化、古城古巷文化、水城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打造文化创新的引领标杆,进一步丰富了绍兴的旅游业态。

(五)向全域旅游发展

未来的文化旅游更注重旅游的宽度和深度,即所谓的来一场身心愉悦的精神体验。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向勇说,“未来旅游产业的发展,不再是游览自然风光或者体验文化,而是走向全域旅游”⑥。全域旅游是一种全新的发展理念和模式,是与各产业链的紧密结合。全域旅游所追求的,不再停留在旅游人次的增长上,而是旅游质量的提升。从全域旅游的大视角规划旅游文化项目,建设旅游文化产业精品工程。旅游目的地不再是单一的景点景区,风景就在路上,文化就在身边。总之,旅游文化是旅游业不可缺少的文化底蕴和灵魂,“十三五”期间,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阶段。旅游业要获得较大的发展,就必须高度重视旅游文化建设,真正贯彻落实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指示精神,让中华民族文化基因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服务和指南,这是实现旅游产业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参考文献:

[1]谭琳.我国近三十年旅游文化研究综述[J].商,2016,(12).

[2]章采烈.论旅游文化是旅游业发展的灵魂[J].上海大学学报(社科版),1994,(01).

[3]颜军,李荃辉,张亚峰.文化旅游资源与成都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J],2006,(08).

[4]郭春慧.旅游项目开发中名人效应的有效利用[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6)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