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红色历史文化心得体会范文

红色历史文化心得体会精选(九篇)

红色历史文化心得体会

第1篇:红色历史文化心得体会范文

关键词:红色文化;当代大学生;认同危机;文化霸权主义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1)03―0077―03

一、传承与超越:红色文化价值的当代阐释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时期形成的精神品质,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它实现了对中华传统文化价值的传承与超越。在中国五千多年的文化发展史中,中华民族形成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等民族优良传统;形成了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等伟大的民族精神。在艰难困苦的革命战争年月,这些伟大的民族精神共同构筑了红色文化的丰富内涵,成为推动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红色文化的价值资源具体体现在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西柏坡精神等红色传统之中,它既是中华传统文化价值孕育的结果,又是孕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时代精神的文化之基。如,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大庆精神、雷锋精神等,改革开放时期的抗洪精神、青藏铁路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北京奥运精神等。这些时代精神元不蕴涵着中华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核,无不彰显着中华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红色文化承接着过去、启迪着现实、昭示着未来,具有特定的历史性和鲜明的现实性,它是时代精神不断发展创新的坚实文化基质,是当代大学生宝贵的精神食粮,红色文化建设涉及到民族精神的坐标与社会发展的导向。当代大学生成长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价值多元化时代,生活时代不同,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感知程度和认同程度也不同,加之他们的认知态度、情感归属、心理状态等方面尚未成熟,在各种文化,尤其是当下流行的消费文化、炫耀文化、金钱文化、时尚文化等非主流文化的强烈冲击下,一些大学生不可避免地对红色文化产生了认同危机,他们的理想信念模糊了、社会责任感下降了、艰苦奋斗精神淡化了,而这些“虚脱”的精神元素恰好是红色文化的本质内容和价值指向。因而,结合时代特征和当代大学生的现实实践,深入剖析当代大学生红色文化认同危机的表现、原因和对策,不断挖掘红色文化的价值资源,培育当代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对他们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表现与原因:当代大学生红色文化的认同危机

1.当代大学生红色文化认同危机的表现

(1)红色文化历史记忆的淡化“历史记忆”是人们了解过去、正视现实、把握未来的一种理性活动,它通过对“历史”的完整把握,进一步增强历史主体的民族意识、国家意识、政治意识、道德意识等,缺乏历史记忆容易导致历史悲剧的重演。任何一个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民族,都离不开本民族历史记忆所蕴含的具有独特个性的民族精神和文化传统。虽然历史记忆是一种挥之不去的文化传承过程,但是,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历史记忆会呈现出不同的存在形态。当物质主义成为自工业社会以来现代世界的主流价值观的时候,人们对物质的疯狂追求在一定程度上窒息了历史主体对历史的反顾和对现实、未来的思考,他们生活的过程不再是生动的历史过程,而是冷冰冰的物化世界的不断堆积的过程,这种堆积所形成的炫耀文化、过度消费文化、金钱文化等造成了对人的生命崇高的直接贬抑和对人的心灵世界的过度掏空。这样的生活场景对当代大学生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包裹,在很大程度上排挤了红色文化历史记忆的留存空间。反过来,红色文化历史记忆的淡化又进一步催逼当代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陌生甚至疏离。在当代大学生的眼里,红色文化生长的历史时空总是那么遥远,那样“艰苦”和“匮乏”的环境难以与当下的“幸福”和“丰富”生活相对接,中华民族过去所遭受的挫折、屈辱、贫弱好像只是一种抽象的符号表达而难以引起深层的历史反思。

(2)红色文化价值标准的碎裂文化价值标准是由一系列居于核心地位的文化价值观念构成的逻辑体系,是衡量文化客体对主体有无价值和价值量大小的尺度或准则。红色文化价值标准中所蕴涵的理想信念、艰苦奋斗、勇于奉献、自强不息等崇高精神和价值尺度在现代性社会状态下变得支离破碎。马克思早就对现代性社会状态作过精彩的预言:“一切固定的僵化的关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被尊崇的观念和见解都被消除了,一切新形成的关系等不到固定下来就陈旧了。一切等级的和固定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一切神圣的东西都被亵渎了。”在尼采看来,现代性社会状态是最高价值自行贬值的状态,人们不再关心伟大的事物。所有的价值标准都变成了一种相对的存在。现代性社会状态下,人们对物质的过分追求、对功利的过分崇拜、对欲望的过分放纵、对他者的过分漠视、对当下的过分关注、对崇高的过分贬黜等,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是难以避免的,价值标准的碎片化、可公度性原则的缺场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红色文化价值标准的碎裂。

(3)红色文化话语表达的失语当代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话语表达处于一种“失语”状态,在海德格尔看来,语言是存在自身的证明,人的本质总是被语言来展露或隐蔽,“语言敞开着人赖以栖居的领域”。不同时代有自己的时代语言,同一时代的不同群体有其自身的话语表达。当代大学生的话语表达当然不能脱离自己生活的时代,他们对现实生活的独特感受和体验使他们获得了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红色文化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显然不是一个直接在场的生活空间,因而,无法引起对过去生活的真正体验,尽管当代大学生也会唱红歌、看红剧,但是,从内心深处来讲,并未引起心灵的共鸣,只不过是一种文化符号的艺术转换。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当代大学生的红色文化的话语空间总是被其他话语所挤压或推开。

2.当代大学生红色文化认同危机的原因

造成当代大学生红色文化认同危机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功利化教育的学科偏误从历史教育来看,历史学科无论在小学、中学、大学阶段都没有受到过真正“重视”,在小学、初中阶段,历史学科被形象地称为“豆芽科”;在高中阶段,由于过早地区分文理科,绝大部分理科学生在繁重的学习压力下几乎和历史学科“绝缘”;在大学阶段,虽然近几年把《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纳入公共必修课,但学生和教师的重视程度仍然不够,从近几年的就业情况来看,历史专业、哲学专业的就业率很低,学生对就业的渴盼导致了大学人文专业的“弱势”,加之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当代大学生

的文化土壤中人文元素的严重缺失,导致了大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哲学思维”的普遍缺席,可以说,功利化教育的学科偏误强行扭曲了社会文化的遗传机制,严重淡化了大学生红色文化的历史记忆。

(2)信息化时代的价值解构信息化时代是一个令人着迷的时代,是一个充满诱惑的时代,是一个价值标准遭遇全面解构的时代。人们在信息化生存中自由、随意地解构或建构各种价值观,在无限多样的可能性中肯定或否定各自的价值观,在多重身份幻象中体验或推行多样的价值观。在现代叙事中挑战所谓的崇高和权威,在游戏和调笑的方式中描绘和塑造“自我世界”和“他人世界”。当代大学生成长在信息化技术高度发展的时代,信息化生存已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他们对信息化的敏感度、依赖度明显高于其他社会群体。信息化的诱惑功能恰好与他们不成熟的猎奇心理相吻合,信息化的解构功能正好与他们未确定的价值观相对接。在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之中,信息化时代各种价值观的冲击难以使当代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价值取向达到一致的理解与认同。

(3)全球化浪潮的文化霸权在以资本主义为主导的全球化背景下,西方文化正以各种方式进驻中国人的精神领地,20世纪80年代以来,尤其是对外开放全方位展开之后,西方的文化思潮、生活观念、价值标准等蜂拥而入,在一定程度上遮蔽甚至取代了国人对自身传统的历史反思。西方文化的霸权主义导致了全球政治、经济、文化等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的相互碰撞甚至严重对抗。美国著名政治学家亨廷顿认为,只有西方文明才是符合人类历史发展方向的文明,而儒家文明和伊斯兰文明对西方文明的抵制都是错误的,当然,对西方文明的任何藐视都是一种罪过。亨廷顿担心中国的兴起对以“霸权主义”为特征的西方文明的威胁,他说:“未来不稳定的主要根源和战争的可能性来自伊斯兰的复兴和东亚社会――尤其是中国的兴起,西方和这些挑战性文明之间的关系可能是极其困难的。其中,美中关系可能是最危险的关系”。可见,亨廷顿“文明冲突论”始终未能摆脱西方文化的“父权制”色彩。西方文化尤其是美国文化的霸权主义严重制约了中国民族文化的生长空间,加之民族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浸润较少,因而,当代大学生的民族文化(包括红色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处于一种失语状态。

三、危机与对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当代大学生的红色文化认同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能够有效地消解当代大学生红色文化的认同危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适应的观念上层建筑,它一旦真正建立,就会形成强大的动力场,全方位地渗透和改造社会生活。

1.坚持指导思想,创新历史教育,强化当代大学生红色文化的历史记忆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是在中国革命战争时期(红色时代)确立的,而没有中国革命的胜利,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今天。因而,加强红色文化的宣传、教育,有利于帮助当代大学生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反过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利于消解当代大学生红色文化的认同危机。因此,创新历史教育,纠正目前学校教育中的学科偏误,挖掘红色文化的价值资源,有助于强化当代大学生红色文化的历史记忆。通过对革命时期重要的历史人物的高贵品质、高尚情操的大力宣传,使当代大学生获得健康、高尚、美好的情感体验,进而陶冶心灵、锤炼意志;通过对革命时期重大历史事件的客观分析,使当代大学生获得理性、全面、辩证的历史分析方法,进而掌握史情、了解国情;通过对革命时期重要理论的科学阐释,使当代大学生懂得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重要性,进而牢固树立共同理想、努力提高捍卫民族利益和国家利益的责任心。

2.弘扬民族精神,加强信息管理,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信息化时代不断生成的海量信息中,存在着大量把庸俗当高尚、把腐朽当神奇、把谬误当真理的现象。比如,屡禁不止的黄、假、坑、俗,泛滥成灾的垃圾邮件等。这些消极、落后的信息容易遮蔽甚至异化红色文化中所蕴涵的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崇高性,导致当代大学生是非不辨、良莠不分,形成错误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因而,加强信息管理,净化网络环境,强化红色教育,抢占文化高地等已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尽量通过技术的、制度的手段减少不良信息对大学生的思想侵袭,让红色文化的时代价值熔铸于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之中。

3.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反对西方的文化霸权主义,不断增强当代大学生红色文化的话语表达

红色文化的精神品质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主要来源,社会主义荣辱观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持有不同价值观的人们对荣、辱的看法是不同的,美国信奉“观念比枪更致命”的理念,主张向全世界开展一场“观念战争”以美国为主的西方国家通过跨国投资、文化产品出口和强大的传播媒介等经济和科技实力传播美国的意识形态,试图把自身的价值观强加于人,试图按照自身的意愿改变其他国家或民族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属于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殊不知这些不同国家或民族的核心价值体系是不可能轻易否定的,因为它们是不同国家或民族自我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精神依托。

红色文化中蕴含的中国人民奋发向上、百折不挠的精神特质是任何外来文化都无法取代的,因此,在各种文化激烈碰撞的时代,我们要正确处理好红色文化和其他文化的关系,反对西方文化的霸权主义,分清是非荣辱,明辨美丑善恶,不断增强红色文化的话语表达,有效化解当代大学生红色文化的认同危机。

参考文献

[1]汪平.促进我国大众文化健康发展的对策性思考[J].思想政

治教育研究,2008(6):45-49.

[2]张首先,马丽.文化符号视域下青年大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

危机[J].天府新论,2007(6):112―115.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5.

[4][德]海德格尔恩的经验(1910―1976)[M].陈春文译.北京:人

民出版社,2008:126.

[5][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塑[J].郭学

第2篇:红色历史文化心得体会范文

革命历史档案或革命政权档案是1949年10月1日以前由中国共产党及其所领导的军队、政权、企事业单位、社团等社会组织及个人所形成的归国家所有的档案。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为国家独立、民族复兴而胜利斗争的历史见证,是革命文化信息的清晰的、原始的、权威的、系统而丰富的载体,它能够有效地拉近当代人与革命历史的距离,能够有力地帮助人们触及革命历史的真实存在。因此,革命历史档案在革命历史传统的承续、光大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深入开发、利用革命历史档案,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整体战略部署的实施中,将会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在文化发展的新形势下,要充分实现革命历史档案价值,就要求档案人要以强烈的历史责任感、饱满的创新精神状态,使革命历史档案走向社会,融入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潮流当中。

革命历史档案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的作用

根据革命历史档案文化资源属性,结合文化发展的新形势,分析其潜在的功能、应有的作用,得出以下三点结论:

1.革命历史档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有效文化资源

首先,从内容上看,树立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一个重要问题是,要在思想上弄清楚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是中国人民的自觉选择,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理想的一个关键问题是,要在思想上认识到: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从这两点看,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的体认,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的重要内容,而革命历史档案就是实现这一“体认”的生动教材。另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倡导的精神风貌和道德规范是对革命传统的继承和发展,生死抉择的革命斗争史就是一部永耀千秋的精神典范画卷。借助于革命历史档案,感触“典范”,达致情感交流,就会使人们的精神境界自然升华。其次,从形式上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最终体现为个人信仰、操守的确立、养成,和社会风尚培育、形成的过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全部建设工作都必须落实到社会成员自我思想改造上,其成效的大小完全取决于它对思想主体的影响程度。革命历史档案把当代人与革命斗争史连接在一起,搭就了当代入自我教育、自我思想改造的平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具有直接的效应,胜。

2.革命历史档案是革命_历史题材文化产品创作“元”性文化资源

文化产品是―种创意性艺术产品,文化产品创作追求的最高境界是真善美的统一,其中,“真”是“善”、“美”的基础,而关于“真”,恩格斯做出了“真理就是用事实本身说话”的论断。革命历史档案记录保存着革命历史的“真”,负载着承托存留历史之“真”的如此重任。革命历史档案以其“真”,赋予了远离革命历史时空的当代文化产品创作主体创作自信心、情感与灵感。近期,国家档案部门与党史和影视部门联合,利用国家丰富的档案资源,创作了一批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影视精品:《共和国的脚步》、《红旗飘飘一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今天》、《自从有了共产党》、《新四军》等。另外,革命历史题材文化产品作为特殊的大众文化消费品,其消费的倾向性对于产品的创作具有潜在的影响,革命历史档案走向大众,对大众消费倾向的正确引领,将从产品消费方面间接引导革命历史题材文化产品创作走向正确的道路。总之,革命历史档案将在创作、消费两方面对革命历史题材文化的发展,起到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3.革命历史档案是红色旅游发展的支撑性文化资源

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实质,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的信息开发。这种信息的载体是多重的,而革命历史档案的原始性、权威性、系统性、丰富性是其他任何载体都不具备的。革命历史档案是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的信息支撑。从红色旅游资源特征看,与一般历史文物类旅游资源相比,它主要表现为一种“空间”资源,即革命事件的发生地。其信息存在着缺失、模糊、零散等显著特征,对游客直接提供事件感知的功能较弱。红色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离不开革命历史档案的有力的信息支撑。当前,红色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与忽视革命历史档案的作用直接相关。例如,著名的狼牙山红色旅游区,游客很难在游览的过程中,通过相关展览与介绍感知“五壮士”的壮烈事迹。

拓展新路,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对革命历史档案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分析,为拓展其功能发挥的路径提供了理论依据。具体的工作思路如下:

1.提高认识,增强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使命感

要结合档案工作的实际,认真学习、领会《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文件精神,明确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形势给革命历史档案工作提出的新要求,站在新要求的高度,进一步总结以往的工作经验,重新谋划未来的发展蓝图,以强烈的时代使命感,把革命历史档案工作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2.围绕革命历史档案的展览活动,开展革命传统教育

我国在校大学生包括本科生、专科生和研究生约2000万,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务实。围绕革命历史档案的展览活动,开展革命传统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3.以服务革命历史题材文化产品创作为切入点,发挥革命历史档案影响力

组织举办主创人员“革命历史档案与文化产品创作高级研习班”,提高主创人员档案意识,培养其档案素养,使之立在档案基础上获得创作的“自由”与解放。另外,革命历史档案需要借助于文化产品,以艺术的形式发挥对社会的影响力,革命历史题材文化产品的创作也需要革命历史档案的有力支持,两者互为条件、相互依存。在实际工作中,应当加强与大型文化企业的联系,建立档案工作与文化经营相互促动的联系机制。

4.以促进红色旅游为突破口,有效实现革命历史档案服务社会的功能

第3篇:红色历史文化心得体会范文

关键词:红色文化;微传播;爱国主义;微时代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862X(2017)03-0139-006

红色文化的传播,离不开传播方式的创新。“微媒体”的兴起,创建了红色文化传播的新载体、新手段、新平台,楹焐文化的“微传播”开辟了广阔的空间。它不仅有利于红色文化在信息时代的流动与传承,而且有利于红色文化在现代性境遇下的重建与创新。本文旨在探索和促进红色文化“微传播”,不断增强红色文化在“微时代”的吸引力、感染力、生命力。

一、红色文化微传播的现实意义

“微时代”境遇下,红色文化传播者要主动“识微”,积极“学微”,善于“用微”,实现红色文化与微传播的“无缝对接”,借助微博、微信等微平台,通过微小说、微电影、微视频等形式,展现、传播和弘扬红色文化,开拓红色文化传播的新领域与新途径。

1.传承红色基因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中所创造的以革命精神为核心,以红色历史、红色人物、红色文艺、红色遗存等为载体的革命文化。它深刻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坚定崇高的理想信念,服务人民的宗旨意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开拓创新的进取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崇高理想、价值追求和献身精神的集中体现,是传承优良革命传统的红色基因,是深化爱国主义教育的鲜活素材,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天然载体,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支撑。

“文化发展的每一阶段,都受到特定媒介的支配,每一种新的传播方式和传播技术的兴起都毫无例外的引起文化的变革”。[1]随着移动互联网的产生和“微时代”到来,社会信息交流、人际交往、利益表达、文化传播的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革,红色文化传播的方式也必然发生相应的变革。因此,在“微时代”境遇下,红色文化要传承其基因、弘扬其精神、彰显其价值,就必须利用好微传播带来的重要契机,创新和推进“移动互联网+红色文化”的微传播方式。

红色文化作为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鲜明的意识形态性使之成为我国的主流文化风向标,在微传播领域发挥着传承优良传统、塑造精神信念、引领价值追求和维护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功能。然而,当前红色文化微传播在传承红色基因方面,正面临着重重阻力。这种压力表现在,一是承载着红色基因的红色文化大量游离于现代微传播领域之外。二是进入微传播领域的红色文化缺乏系统性、组织性和深刻性。面对海量化、碎片化的微信息和交互性、主体性极强的微平台,不能抓住眼球、引起关注的红色文化信息很快就会被淹没在信息海洋中,使得红色文化英雄形象立不牢、红色事迹记不住、红色精神传不开。

2.克服

是与红色革命文化根本对立的一种社会思潮。“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国内外敌对势力把微传播领域作为宣扬重要平台,往往以“戏说”、“恶搞”、“考证”、“揭秘”、“还原”历史为基本手法,主要拿中国革命史、新中国历史来做文章,抹黑革命历史英雄人物,竭尽攻击、丑化、污蔑之能事,对历史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斗争和建设的历史进行任意的歪曲、诋毁,对已被历史盖棺定论的中华民族的败类极力进行翻案、美化,而对为人民的解放事业和建设事业英勇牺牲的英烈却百般地挑刺、丑化。他们常年利用高度开放、自由的微平台,向微博、微信用户推送“笑喷了,数学帝分析雷锋同志拣粪”、“经不起推敲的”、“的碉堡上有双面胶”、“焦裕禄的事迹是两个人拼凑起来的”等极具迷惑性和煽动性的信息。这些看似哗众取宠的信息,实则是有意通过抹黑英雄、扭曲经典来虚无历史,削弱民族认同。其根本目的就是要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历史,否定革命和建设历史实践中取得的伟大成就,否定革命和建设历史实践中产生的红色文化和红色精神,搞乱和蛊惑人心,打击中国人民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进而达到质疑执政党的合法性、动摇甚至颠覆党的领导、人民民主的国家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的险恶目的。

因此,微传播领域,日益成为红色革命文化与激烈交锋的重要战场。“大量事实证明,思想文化阵地,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的思想不去占领,各种非马克思主义、非无产阶级的思想甚至是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就会去占领。”[2]微传播领域更是这样,这一领域和阵地,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不去占领,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和各种错误社会思潮就会去占领;红色文化不去占领,就必然会去占领。正是因为如此,增强红色文化微传播,克服的当代价值与现实意义更加凸显。

3.增强红色文化育人实效

随着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及日渐成熟,“微传播”已不仅具有工具属性,其庞大的使用人群和越发人性化的应用软件正日益显现其社会属性、教育属性和文化属性。在微时代,要增强红色文化育人实效,就要创新红色文化传播方式,实现红色文化传播的“三个转换”:

一是实现由平面到立体呈现的转换。传统的红色文化展示方式主要通过一张床、几副桌椅、一个橱窗、数张图片等简单的平面静态方式来实现。但这些物件本身并不具有直观叙事功能,又因画面平实、可视性差、时空限制大,难以生动、深入地传达出内蕴其中的丰富内涵和深刻思想。“微传播”是集图文声像等多手段于一体的综合化、立体式传播,可通过现代科技与艺术相融合的制作手段,让场景“动”起来,让故事“活”起来,让眼睛“亮”起来,从而不断增强红色文化的现代感和吸引力。二是实现由宏大叙事到见微知著的转换。从红色文化的形成来看,“它是有关民族解放、国家独立的宏大叙事,包含着一个现代的民族国家得以确立的历史认知和记忆”[3]。但这种宏大叙事经常以“高高在上”的姿态出现,易让人觉感觉灌输性太强,或遥不可及,或空洞无物。而微传播利用微故事、微小说、微视频等形式,把这种宏大叙事落实到具体的人、事、物,还原、再现、浓缩、放大典型的画面、人物和细节,从而把“高大上”的理论说教转变为一个个“接地气”的微故事、微情境、微画面,增强了红色文化的体验性和启发性。三是实现由“中心式架构”到“参与式架构”的转换。微传播变革了信息传递自上而下的“中心式架构”,转为交互作用的“参与式架构”。这种转变让红色文化的传播不再是“你说我听、你打我通”的单向度传播,而是通过平等基础上的双向度的交流与互动,让人乐于接触和接受红色文化,激发受众在微平台上畅快地抒发自己关于红色文化的认知、感悟和情感,潜移默化中影响受众的知、情、意、信、行,让受众在红色文化的微传播中拥有更多的参与感、认同感和获得感。

二、红色文化微传播的基本内容

1.传承红色革命历史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红色革命历史,是一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反抗压迫、寻求解放、抗敌御辱、救亡图存的革命史,是一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建立新中国、创造新生活的奋斗史。它记录和见证了实行国共合作,推动北伐战争,消除军阀混战,封建皇朝的反帝反封建的国民大革命时期;实行,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发展人民抗日武装,团结一切抗日力量,反抗日本帝国主义野蛮侵略的抗日战争时期;打倒,解放全中国,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的解放战争时期。不同历史时期构成的红色革命历史,是红色文化得以形成、积淀和凝炼的基础和“根脉”。可以说,一部中国红色革命历史,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为“旧世界”,建立“新世界”,实现崇高理想信念而矢志不渝、不懈奋斗的历史;是无数中华儿女为了救亡图存、民族独立、国家统一,反抗帝国主义侵略而不畏强权、浴血奋战的历史;是牢固确立和始终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人民的利益作为最高利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为人民过上美好幸福的生活而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历史。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只有经常回望历史,才能不忘初心,认清历史使命,唤醒民族精神,厚植文化根基。把革命历史作为红色文化微传播的基本内容,通过微博、微信、微视频、微电影、微直播等全方位、多视角、立体性地展现红色革命历史,尤其是革命历史中的重大、经典的事件、情景和画面。一方面,它不仅能够满足和平时期的人们对战争年代的好奇心理和对战争史的探寻心理,正面解答当前人们对红色文化存在的困惑和疑虑;另一方面更能清晰明了地阐释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和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明确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合法性和历史必然性,深化对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的科学性的认识。

2.传播红色革命人物

马克思主义认为,“思想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为了实现思想,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4]人是社会的主体,“人民群众有着无尽的智慧和力量,只有始终相信人民,紧紧依靠人民,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凝聚起众志成城的磅礴之力。”[5]正如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6]。”红色革命历史就是一部无数中华儿女抛头颅、洒热血的英勇奋斗史,红色文化也融汇着无数革命先辈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他们有的在民族危机紧要关头鞠躬尽瘁、力挽狂澜,如新中国的缔造者、人民的好总理,以及立下赫赫战功的元帅、将军等;有的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甚至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如用生命谱写就义诗“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夏明翰,年仅9岁却在牢房之间传递信息和情报的最小革命烈士“小萝卜头”宋振中,为了使部队主力摆脱敌人攻击而主动吸引日军火力的东北抗联八位女战士等。这些革命人物作为人民群众的杰出代表,同广大人民群众一起,呕心沥血、前孵、前仆后继,了“旧世界”,建立了新中国,创造了新世界,他们是国家的希望和民族的脊梁。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红色文化正是由这些前仆后继的革命人物用自己的艰辛、心血甚至生命谱写而成,这是留给今人和后人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精神文化遗产。然而,当前微传播领域出现了大量恶搞、抹黑英雄人物及其代表的红色文化的言论,这无疑是对英雄人物的亵渎,是对红色文化生存环境的破坏,是对公众心灵的污染和戕害。因此,更需要正面传播革命人物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大力弘扬他们身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7]凝聚而成的红色精神,使之成为激励我们前行的强大动力。

3.发掘红色革命遗存

红色革命遗存是指与这一时期革命先辈生活、工作和战斗密切相关的重要遗址、场域、物品和非物质红色文化遗产,它既包括其本身存在于革命实践过程中的有形物,也包括经后人根据革命历史有意识加工而保留下来存在物。诸如,井冈山、延安等革命斗争根据地和红色政权所在地,遵义会议、古田会议等重大事件发生地,飞夺泸定桥、平型关大捷等重大战役发生地,渣滓洞、白公馆等革命烈士英勇不屈事迹发生地,革命历史人物的著作、书信、讲话稿等文字资料,记载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的文件、电报、信函、图书、刊物、音像等历史文献资料,以及新中国成立后兴建的与这一时期密切相关的各类纪念馆、烈士陵园、展览馆等纪念设施。近年来,“全国共登记了近 5 万个革命遗址(与中国共产党有关)和 5000 多个同时期相关联的其他遗址”[8],其中许多被开发成红色旅游景点。据统计,目前“全国已形成12个‘重点红色旅游景区’,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和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9]。

这些弥足珍贵红色革命遗存勾勒了中国革命的红色格局和发展脉络,承载着惊心动魄的红色记忆,是固化了的历史,具有不可替代性和不可再生性。把红色革命遗存作为红色文化微传播的基本内容,是因为,一是遗址遗迹的确认有利于人们从意识上明确这些革命遗存的重要性,并对此加以保护和珍视;二是通过微传播的手段和技术,使红色遗存突破时空界限,让淡忘的记忆变得清晰起来;三是利用微媒介应用平台推广和宣传这些红色遗存,增强其吸引力和感染力,使之成为人们观光旅游的首选,让人们身临其境,重温历史,缅怀先烈,启迪思想,陶冶心灵,汲取力量,继续前行。

4.再现红色革命文艺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10]为适应和推动革命实践和发展,党领导革命的、进步的文艺工作者,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经典红色文艺作品,如歌曲《黄河大合唱》、《义勇军进行曲》,小说《林海雪原》、《铁道游击队》,电影《红色娘子军》、《烈火中永生》,歌剧《白毛女》、《小二黑结婚》,京剧《平原作战》、《杜鹃山》等等。这些经典文艺之所以能在滚滚时代浪潮中经久不衰甚至历久新,其根本原因在于,这些优秀红色文艺作品运用典型化创造方法,塑造了集思想性与艺术性于一体的具有鲜明特征的红色艺术形象,展现了战火纷飞的历史年代共产党人领导人民如何为了生存、理想苦苦探索解放道路的斗争精神,揭示了中华民族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等核心价值的殷切向往和献身气概,体现了这些红色经典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革命精神超越时空的强大生命力。

5.弘扬红色革命精神

红色革命精神是相对于红色文化的具体载体(如革命遗存、制度、传统等)而言的,它是共产党人革命价值观的集中体现,是红色文化形成、发展的内生动力,是红色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对红色文化的形成、发展、传承和弘扬始终起着主导性、决定性的作用。这种红色精神包括:以开天辟地、敢为人先为核心特征的“红船精神”,以敢闯新路为核心特征的“井冈山精神”,以求真务实、一心为民等为核心特征的“苏区精神”,以“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为核心特征的“长征精神”,以实事求是、艰苦奋斗为核心特征的“延安精神”,以“两个务必”、“两个善于”为核心特征的“西柏坡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特征的“抗战精神”等。这些革命精神是历史的坐标,在不同时期把被揉碎、打散的人民重新凝聚、整合、团结起来,汇集成众志成城的磅礴之力,成为建立和发展新中国坚不可摧的“钢铁长城”。

这些红色文化精神既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过程中创造并保存的深厚历史存在,又是作为一种革命文化基因在活生生的现实中的创新和发展。这种创新和发展,体现为,红色精神作为主流意识形态和主流文化的脉搏和灵魂,贯穿于整个社会的精神生活,并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发扬光大,成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强大精神动力。尤其是在高度开放、自由互动的微传播领域,红色精神日益成为引领政治方向的“导航仪”和塑造高尚精神的“指路灯”。因此,红色文化微传播要始终把传播和弘扬红色文化精神作为重中之重。

三、红色文化微传播的有效推进

1.树立“微思维”,提升传播队伍的“战斗力”

做好红色文化微传播,关键是以传播队伍建设为根本,引导传播人员牢固树立起红色文化传播的“微思维”,遵循和把握“微传播”的基本规律,跳出红色文化传播的传统方式,针对微信息生产和传播的新特点,创新传播理念、思路和方法,着力实现“两个转换”:

要实现由灌输式视角向平民化视角的转换。在灌输式传播视域下,红色文化的内容宏大、手段单一、说教色彩浓厚、语言生动化鲜活化不足,有时甚至脱离实际、拔高主题,容易让受众产生抵触和逆反心理。微博、微信等微媒体实质上是基于新媒体技术的人际传播,平民视角更突出,人情味道更重,生活色彩更浓。这就要求红色文化传播者转变传统的灌输式思维,从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出发,选取平民化视角,多用受众喜爱的“微言微语”,制作和传播短小精悍、鲜活快捷、吸引力强的红色文化微信息,以更好地适应大众快餐化、实时化、形象化的阅读习惯。例如,由新华社别出心裁推出的8分钟红色网络直播真人秀――《红色追寻――三个年轻人的长征路》,通过三个普通的年轻人追寻红军的足迹,穿越了五个省区,行走14000公里,感受长征精神,获得了大量的关注、收看、点赞和转发。

要实现红色文化由单向度传播思维向交互式传播思维的转换。传统的红色文化传播方式是单向的、自上而下的,渠道单一、互动不足,难以实现宣传效果的最大化。以交互式为特征的微传播实现了信息交流的双向互动,在互动交流中打通了官方和民间“两个舆论场”。这一方面有利于网民在“微互动”中增强对红色文化的关注度与参与度,获得体验性与启发性;另一方面,红色文化传播者通过转发量、阅读量、点赞量等数据,能快速、直观地对推送信息关注人数的多少、传播效果的好坏以及受众的兴趣点和疑虑点作出量化分析,从而做到“心中有数”,有针对性地推送传播内容,改进传播方式,增强正面效应,扩大微传播领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2.凝炼红色精神,增强红色文化的思想震撼力

深刻的思想内涵是红色文化传播的基础和前提,也是传播的意义和价值所在。红色文化是关于追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宏大叙事,其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崇高的价值追求,集中彰显和代表了当代中国主流价值观。在微传播视域下,这些宏大的主题和厚重的思想要通过短小、灵活、精练的形式展现出来,这就要求深入凝炼红色精神,深刻解读红色文化,不断创新叙事手法和表现视角。譬如,由新华社打造的献礼建党95周年的9分钟微电影――《红色气质》,以革命烈士瞿秋白独女瞿独伊的故事作为切入口,由、瞿秋白、赵一曼等不同时期的共产党人为轴线,回顾了中国共产党争取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光辉道路,揭示了“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的大主题。这种小切口、大主题的表现手法和以具体人物形象为载体的叙事方式,不仅思想深邃、内容精悍,且人物饱满、生动形象,既有思想又有情怀,既让人乐于接受又让人易受感染、深受启迪。

因此,要使红色文化有效地以“微媒体”的形式和视角进行传播,就必须立足于革命历史,深入挖掘其精神内涵,做到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微言大义、见微知著。值得注意的是,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既需要面对既有史实,又不能把这些史实看成是僵化、凝固的东西,而应当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在对这既有史实的钻研深思中,把握其律动的脉搏和灵魂,使其精神内涵与实际需要、时代特征相结合,关照当前实践所提出的新问题和新困惑,赋予红色文化新的时代价值。

3.塑造典型形象,形成红色文化的形象感召力

典型形象,即在社会生活和艺术作品中具有一定典型性、代表性、标识性的人物或群体。这些典型形象,既有生动鲜明的个性特征,又有普遍深刻的共同本质,是共性与个性的高度统一。推广红色文化中的典型形象,就是要运用微媒介的制作手段和信息平台,立足红色革命历史,宣传和推广红色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革命人物和英雄群体,以更好地阐释、传播和弘扬红色革命精神。

这些红色的典型形象既包括受尽酷刑宁死不屈的江姐、烈火焚身纹丝不动的、奋不顾身勇堵枪眼的、一柱擎天炸碎敌堡的等典型的个体形象,也包括如“八女投江”、“狼牙山五壮士”、“新四军刘老庄连”这样典型的群体形象;既包括战争年代真实生活中的英雄形象,也包括文艺作品中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这些典型形象,每一都有自身的成长轨迹、战斗经历、英勇事迹和高尚精神。红色文化微传播者要最大限度挖掘这些典型形象,在人物选择、事件选取、细节描述、情景再现上下功夫,寓共性于个性之中,用个性表达共性,依据微传播的特点和规律,在采、编、发各道程序形成有效的筛选、融合机制,形成生动、真实、具象化和富有质感的高质量微媒介产品,进而增强红色形象的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

4.把握重要契机,加强红色文化的议题设置力

红色文化的微传播,不仅要求思想内容有震撼力、典型形象有感召力,还必须善于捕捉和选择特殊时机,如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建党纪念日、建立新中国纪念日、烈士纪念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等重要时间节点,巧妙设置议题。传播者要善于抓住这些特殊时间节点,利用微传播范围广、速度快的优势,找准切入点和着力点,因势而谋、顺势而为,主动设置议题。同时,还要善于o扣设置的议题,广泛开展讨论,形成热门话题、热门推荐、热门转发、热门评论,积极引导舆论。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一些微媒体以弘扬新时期长征精神为主题,以重要战役、事件、人物为焦点,以纪念长征80周年为议题,通过微故事的形式讲述“七根火柴”、“丰碑”、“半截皮带”等经典长征故事,以微视频的形式设计“四渡赤水”、“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等主题模拟景观,以微相册的形式展示充满艺术感染力的油画《血战湘江》、雕塑《最后一次党费》、手稿《可爱的中国》,在微客户端推出“我心中的长征纪念地”投票评选活动等。这种主导议题下的具体化呈现方式,生动地再现了红军长征的英雄史诗和豪迈气概,很好地引导、主导和深化了新时期弘扬长征精神的主题。

“议题设置功能”理论认为,“虽然大众传播媒介不能直接决定人们怎样思考,但是它可以为人们确定哪些问题是最重要的。因此,当大众传播媒介大量、集中报道某个问题或事件,受众也就会关注、谈论这些问题或事件”[11],进而影响社会的舆论走向、思想动向、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向。因此,红色文化微传播要善于根据受众在红色文化上的兴趣点、疑难点、敏感点设置议题,吸引受众,形成热点,引发思考,启迪思想。

5.善用推送技术,强化红色文化的辐射影响力

信息推送,“是通过一定的技术标准或协议,在Internet上通过定期传送用户需要的信息来减少信息过载的一项新技术。”[12]从技术而言,信息推送是一项以数据挖掘、自然语言处理等为支撑,通过分析用户网络行为的兴趣、需要,根据用户的需求来过滤信息并进行有效匹配后,将合适的信息自动推送给合适的人,以此来减少用于网络信息搜索的时间。

把信息推送服务运用于红色文化的传播,一方面有利于提高红色文化信息的传播效率。微媒体的信息推送实现方式主要是通过信息过载技术,在微媒介根据用户的需求向其推送红色文化的信息内容。如在朋友圈、公众号、微博、QQ空间等媒介上推送红色影像视频、红色文艺作品、红色经典故事、英雄形象和事迹、红色革命遗迹、红色经典话语等红色信息。这些信息被推送出去后,其微媒体裂变式多级传播模式会使信息不断被进行二次传播、多次传播,提高信息传播率和覆盖面。另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受众的红色文化信息获取率。红色文化微传播主动推送服务是相对于红色文化微传播被动服务而言的,可以根据受众的需求实现红色文化的分众式传播和精准化传播。因此,红色文化传播者可以在微平台上申请专门传播红色文化及其相关信息的账户,如“红色文化网”等公众号和“官微”,使受众可以围绕自己感兴趣的特定主题来浏览信息和展开对话。这种分众式和精准化的红色文化微信息推送,实现了红色文化微传播方式由传统的“点餐式”向“送餐式”的转变,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红色文化信息获取的效率和效能。

参考文献:

[1]庄晓东.文化传播:历史、理论与现实[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19.

[2]文选(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97.

[3]马静.红色文化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5:71.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20.

[5].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0-22(2).

[6]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31.

[7].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4-9-3(2).

[8]李忠杰.全国革命遗址普查成果丛书[M].山西: 山西人民出版社,2012:总序.

[9]鲁元珍.长征精神,为红色旅游带来什么[N].光明日报,2016-10-6(8).

[10].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10-15(2).

第4篇:红色历史文化心得体会范文

【关键词】 红色文化 中小学生 思想道德教育

【作者简介】 方应全,湖北省红安县檀树中学校长。

【中图分类号】 G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103(2014)06-0035-02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进行人民解放、民族独立及国家富强的斗争中所积淀的一种特殊文化类型,包括物质的红色文化和非物质的红色文化。物质的红色文化指共产党在革命斗争中形成的事迹、纪念物、纪念碑、标志物等;非物质的红色文化指共产党在革命斗争中所形成的精神、价值、信念等。红色文化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如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的作风、乐观积极的态度、为了国家牺牲小我的精神等在当今社会都具有重要的思想引领价值。本文提出,利用好红安当地有利的红色文化资源,让红色教育成为红安中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从而加强和提升思想道德教育的品味。

一、红安县开展红色教育的现实意义

积极继承和发扬红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传统美德,彰显时代特色的同时,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广大青少年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利用红安红色文化资源加强红安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1. 得天独厚的红色文化资源

红安是一片为共和国的缔造作出了巨大贡献的红色土地。在这块红色的土地上,诞生了董必武、李先念两位国家主席和陈锡联、韩先楚、秦基伟等223位将军,红安因此成为举世闻名的“中国第一将军县”。长征三大主力红军之一的红四方面军就诞生在全国红色名镇七里坪,在长征时是兵力最多、猛将如云的一支劲旅。

另一方面,红安民众为中国革命、为新中国的建立作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据史料记载,红安一地为革命牺牲的英烈达14万人之多,在红安烈士纪念馆内有名有姓的烈士达22552人。从遗物、遗言、遗嘱、遗书中可以看到他们对信仰的坚贞和对革命的忠诚。在长期的革命战争和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中,红安精神逐渐积淀为“万众一心,为党为民,朴诚勇毅,不胜不休”的精神特质。红安精神是董必武等老一辈革命家培育的一种精神,它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红岩精神一样,从本质上讲,都是中国共产党培育的无产阶级革命精神。随着时代的发展,新一代红安人将老一代的红安精神继承并发扬光大,具有历久弥新的品质。

2. 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特征

红色教育的方式有很多,如参观革命纪念馆、纪念地,阅读红色文学书籍,听讲革命故事,观看红色影片,欣赏革命歌曲,清明节祭扫革命烈士墓,为健在的老红军表演节目等。这些形式多样的红色教育,不是一味地说教,而是用体验、娱乐的形式,用符合儿童模仿、直观、具体和无意识等心理特征的方式增强他们受教育的效果。这种区别于说教的思想道德教育方法更加贴近中小学生的心灵,能够加强他们接受红色教育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二、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加强红安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途径

青少年时期是孩子模仿性强、可塑性大的重要阶段,尤其中小学阶段是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初步形成的基础阶段,因此广泛运用多种资源、多种方式加强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是十分必要的。红安红色文化资源是新时期进行德育的独特载体,为青少年德育提供了鲜活材料。

1. 编写红色教育校本教材

课堂是对学生进行红色教育的重要渠道和基本环节,因此要结合红安本地红色资源情况开发红色教育校本教材,把它作为德育课程资源,使红色教育真正进入课堂。编写红色教育校本教材首先需要明确教育目标,中小学生的红色教育目标要具体、实际可行,初步培养中小学生对祖国、对党、对人民的情感,培养勤劳、勇敢、认真等优秀品质,树立初步的理想信念和乐观自信的生活态度等。校本教材通过整合红安地区的红色历史、红色人物、红色文学、红色胜地,编辑图文并茂、内容丰富、适合中小学生年龄特征的教育内容,使他们在了解自己家乡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了解应该继承先辈们哪些精神以及这些精神在今天的意义。

2. 开展寓教于乐的红色旅游

红色旅游主要以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纪念地和标志物为载体,它承载着革命历史、革命精神,具有深刻的感染力,使中小学生的道德教育更加生动,更加符合其身心特点。但旅游并不是毫无准备、盲目地使学生去接受革命传统教育,教师在组织红色旅游计划之前要开展主题班会,使学生对要游览的革命纪念地的革命历史和革命事迹有基本的认识;向学生提出一些明确、简单的要求使其有目的地参观,通过身临其境的观察和体味,通过珍贵的照片和实物资料使学生真实地感受历史,激发其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情感,深刻体会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热情和不怕困难迎难而上的革命精神。如红安黄麻起义纪念碑由李先念、题写碑名刻于27米高的纪念碑上,碑座的浮雕反映了红安各个革命历史时期的历史史实,也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中国红色旅游精品景区”,14万烈士纪念墙、组雕、丰碑、碑林、红安革命历史博物馆、两位国家主席纪念馆、烈士纪念馆、将军名录馆等,以及声光电组合成的战斗场面等一个个革命纪念物无不述说着一幕幕革命历史,彰显着革命精神的光辉。教师可通过这样的红色旅游给学生提供更多的直观刺激,运用情感的迁移和形象化的语言使广大红安学子加深对革命纪念地和革命精神的理解,提高其思想道德教育的自觉性。

第5篇:红色历史文化心得体会范文

一个时代总会有一个时代的印迹,其中的一些元素在历史长河的氤氲下会慢慢沉淀下来成为经典,它们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具有永恒的思想价值和独特的审美标准贯穿其中,它本身的生命力和对社会的意义使得它所产生的历史性、文学性、艺术性永远不会丢失,而只会进一步升华。

何谓红色经典?

中国的历史文明中从来不缺乏经典,而具有中国近现代民族特色和社会形态表征的红色,与这段中国历史的独特阶段相结合而形成的红色经典,成为了让我们精神思辨的一种定格,更成为了一些人心中永远的回忆。红色本身所代表的热情、自信、能量、勤奋加上中华民族本身的历史特性,与具有“经典”典型特征的艺术性、思想性相结合,注定成为一种深入骨髓的情操和品格。

对于红色经典的定义,大家现在的共识是:“红色经典”是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国内革命战争和民族解放战争为题材的一批文学艺术作品,在时间的范畴上,从近年来的拍卖情况看,这个定义的外延有了很大的扩展,一些反映近期历史题材的艺术品也被列入了“红色经典”的范畴。比如2005年北京保利秋拍中,秦文清创作的《1998・夏》是反映1998年抗洪救灾的历史题材;上海崇源2005年6月拍出的《检阅》是描绘前国家主席检阅部队的题材。

红色经典作品的历史美学意义

红色经典作品特征鲜明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和精神特征,并以英雄、领袖人物和当时轰动的历史政治事件为主要题材。

陈衍宁1972年创作的《视察广东农村》在嘉德2005年秋季拍卖会上以1012万的价格成交,画家自述是根据1958年视察广州郊区棠下的情景创作。符合大众审美,同时又是一种历史政治的审美,红光亮、高大全的时代特征深入其精髓,包括对领袖的标准化的表情动作设计都与当时的政治和时代背景紧紧相扣。在“高、大、全”“红、光、亮”创作原则下,可以看出作者对于人物表情光影的艺术化处理十分到位,光的来源,光种的选择,明暗的层次对比都体现了艺术家的独特匠心。也使得的形象在画面众多人物形象中显得尤为突出,白的亮色调和高大的身躯形象立即吸引了欣赏者的目光,突破了当时中国油画深受苏联影响的灰土色基调,并且超越了当时严格意义上的超写实风格,大笔触的运用更多地取代了小笔触的局部刻画,同时在用油画材料和技法的过程中更多地糅合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因素,这在很大程度上是非常符合当时人们的审美准则和习惯的,更是艺术家对当时文化艺术创作方针的合理把握,对东西方文化融合的一种尝试和创新。

将历史与美学的概念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兼具艺术性、思想性的审美标准是红色经典作品的意义所在,它们的存在是特殊的,更多、更明显的东方文化特色在这个审美规范的范畴内得到了延伸,战争、革命、改革往往给人的是一种刚性的残酷和痛苦,是比较冷的氛围,在这里艺术家们却采用了柔美的解读方式,画面很静,用很平静的画面语言传达一种完全相反的社会现实,有些理想化的因素在里面中和了这种差别,让人们对于精神和审美有了更多的思考。

这些作品之所以经典,除了内容主题上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契合点外,它们在思想性和审美性上给人的一种独特的情感释怀和视觉感受。

收藏家的历史情怀和个人情感的融合

有时候收藏家收藏的就是一段历史,他用实体的具有现实再现功能的艺术品把这段历史记忆融入自己的情感,并慢慢变成藏家某种情怀的深深寄托。很多这方面的收藏家,特别是六十年代以前出生的人们对于这段历史的记忆是很深刻的,有时候甚至自己都亲历其中,特定历史阶段造成了特定的历史情怀和个体经验。对于这段怀旧的历史情感,他们的心情是复杂的,他们很想留住那个时代生活画面的一瞬间,虽然有时候这段回忆是令人痛苦的,因为里面有他们那个时代的情结在里面,有他们激情燃烧的青春岁月在里面,这已经成为了他们心中久久未拨动的一根琴弦,一旦拨动,便会有悠悠不断的回音。

徐悲鸿的油画作品《放下你的鞭子》本是著名剧作家田汉根据德国作家歌德小说改编而成的独幕剧,后被改编成抗战街头剧,艺术家在受感染后将自己的爱国情操和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与讽刺用自己的画笔作为战斗檄文激励天下,这种创作的状态是艺术家真实思想和心灵的最好体现,他们充满激情,满腔热血,把自己的个人情感、社会责任都倾泻到艺术创作中来,这样创作出来的艺术作品往往都会成为经典。

时代赋予了这些艺术家特殊的历史使命,正所谓时势造英雄,每个时代的不同特点也决定了艺术的不同风格化和题材化,艺术家的创作激情受到很多方面的制约,也会受到很多方面的激发,这些红色经典作品历史决定了其只能产生于那个时代,具有典型的唯一性、独立性。艺术家、收藏家、社会性、历史性四个不同的参与者很好地形成了一个经纬空间,他们找到了一个共同的语言和思想情感,他们在对红色经典艺术的解读和对这种艺术语言的阐释上有着一致的审美取向和规范。历史与个人,责任与情感,艺术与审美的不同轨道找到了一个合适同时又合理的交集。

红色经典作品的学术定位和市场价值体现

创下中国油画世界拍卖新记录的著名画家徐悲鸿的油画《放下你的鞭子》,在香港苏富比拍卖会上以7200万港元成交,除了艺术家的学术地位已经被广泛肯定外,其作品市场价值也得到了社会的承认。

第6篇:红色历史文化心得体会范文

关键词:红色旅游;教育功能;爱国主义教育;道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所谓红色旅游,是指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在革命和战争时期建树丰功伟绩所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以其所传承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内涵,组织接待旅游者开展缅怀学习、参观游览的主题性旅游活动。随着红色旅游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学者将红色旅游资源作为研究对象,但对红色旅游教育功能进行专门研究却并不多。通过对红色旅游教育功能的研究,可以提高人们对红色旅游教育功能的认识。具体说来,这种教育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层面:

1 发展红色旅游,有助于推进爱国主义教育

开展红色旅游,是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形式。可以使成千上万革命前辈和先烈可歌可泣、惊天动地的事迹感染广大人民群体,使我们更好地继承革命传统,抵制腐朽思想和文化的侵蚀。革命先辈们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和大无畏的革命英雄精神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激励和教育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分布在神州大地上的众多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正是这种精神的载体。

挖掘红色旅游文化,就是弘扬革命精神,把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奋斗足迹深深地铭刻在华夏沃土上,深深地铭刻在民众心坎里,引导广大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WWW.133229.Com在当前人们的出游过程中,大多数游客把体验长征文化、革命圣地文化、老区文化作为主要目的,这充分说明红色旅游文化深得民心。

2 发展红色旅游,有助于促进公民道德建设

红色旅游文化是培育社会主义文明道德风尚的重要体现,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公民的基本道德素质。无论是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还是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无论是处理实现社会公平正义还是维护社会安定团结,都要求不断提高全社会的文明程度和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

红色旅游把老一辈革命家艰苦创业的精神继续发扬光大,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使全国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提高我国公民的思想道德水平,使我国公民的道德教育更进一个水平。红色旅游对社会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起着重要的带动作用,使全体公民的思想道德不断得到提高。

3 发展红色旅游,有助于提升青少年荣辱观

发展红色旅游,对青少年的爱国情感的增强,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红色旅游以其独特的价值对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起着重要的作用。

3.1 红色旅游教育层面较广

遍布全国各地的红色旅游区都蕴涵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每一处革命遗迹、每一件珍贵文物都折射出革命先辈的崇高理想、坚定信念、和高尚品质。从教育内容的层面看,它对培育青少年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从教育对象的层面看,它内容全面,形式多样,适合各个不同层次的青少年学生,适用性强,是青少年道德建设的一部内容丰富且十分珍贵的教科书。

3.2 红色旅游感染力较强

旅游是青少年最喜爱的活动之一,用投其所好的方式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的宣传和教育,他们将欣然接受。在参加了这些革命地旅游活动后,无论从生理还是心理上对我国的革命历史、革命精神等方面都有了亲身经历,正是这种亲身经历使青少年从实地体会到了中国革命从弱到强、从小到大的全过程,给予他们以真实的心灵震撼,使广大青少年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在主动参与中接受熏陶,这样的教育才达到最佳效果。

3.3 红色旅游价值永恒

红色旅游既有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特定内涵,又有与时俱进、价值永恒的普遍意义。在发挥红色旅游的教育作用时,既要深入挖掘其优秀传统的内涵,又要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实践活动中不断赋予其丰富的内容。与时代精神紧密结合,解放思想,培养广大未成年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应有的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观念,培养他们的民族精神、民族气节。同时,引导他们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养成艰苦朴素、吃苦耐劳、奋发向上、自强不息的良好行为习惯。

利用红色旅游树立青少年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既能不断激活青少年的爱国主义热情,又能促进红色旅游的发展,在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远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4 发展红色旅游,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际性、吸引力和感染力,要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大学生的教育作用。因此,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成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而开展红色旅游,则是党中央在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建设重大战略部署中的一项重要举措。

4.1 通过红色旅游实现学习目标

红色旅游的出发点是通过旅游,达到学习受教育的目的。通过旅游,我们党的光辉历史、革命先辈的崇高精神和英雄事迹可以淋漓尽致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成为活生生的教材,达到“游中学,学中游”的效果。这种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在很大程度上也就避免了枯燥乏味的“说教”和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排斥心理。通过这种学习方式,促使大学生能更全面深刻地理解历史,这对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拥护共产党领导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2 通过红色旅游提升学习兴趣

红色旅游能使那些原本在书本上枯燥的历史资料演变得形象生动有趣,使那些记载在书本上的英雄任务走下圣坛,贴近同学,产生亲和力。通过红色旅游,让大学生真切地感受那份厚重的历史感、特有的亲切感和独具魅力的美感,并借助这种内部诱因的支撑,使同学们对中国革命和建设史,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4.3 通过红色旅游深化实践过程

当代大学生深受“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陶冶,垂青于理性思考和实践体验。而红色旅游本身就是一种体验式学习,它通过旅游的方式把同学们所掌握的一些革命理论知识与活生生场景有机结合,这在很大程度上迎合了大学生接受教育的心理。学生们在倾听革命故事的过程中,通过对红色旅游产品的切身体验,能更加真切地感悟革命前辈的崇高理想和价值追求,体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4.4 通过红色旅游开拓创新思维

当代大学生的心态和思想都在与时俱进,面对新形式、新问题、新任务,如何结合实际, 研究解决新问题,改进和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已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当务之急。而红色旅游具有深入浅出、潜移默化的特点,借助这种寓教于乐、寓教于游的方式,把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爱国主义教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结合起来,融入到青年大学生喜闻乐见,主动参与的活动之中,使我们党的艰苦卓绝的奋斗史、可歌可泣的光荣史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使广大青年大学生思想情感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

5 发展红色旅游,有助于培育优良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集体表现,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不断丰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国革命史是中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革命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生动体现。革命历史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和人文价值。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形成的各种革命精神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和丰富。

然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在经历着物质生活极大提高的同时也在经历着精神生活的变迁。时代进步导致的思想变化、不同文明交融产生的碰撞使中华民族的主流文化和民族精神受到了冲击,人们的精神信仰在不知不觉中失去方向,凝聚力在淡化。毛泽东同志曾说“人们精神上的丰富与充实是推动社会主义建设的强大动力”,虽然在当前我们的民族精神并没有消失殆尽,民族文化并没有完全萎缩,但长此以往,很有可能失去民族的特色,失去前进的动力。优良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的流失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社会现象,更是一个关系到民族危亡的政治危机。

基于此,党中央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作出重要决定,要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培育民族精神,以大力弘扬传统文化与美德、弘扬我党在革命时期的红色精神为主流,对党内同志和和党外群众进行一次全面而深刻的教育。但精神阵地的占领不是一蹴而就的,它必然是长期的过程,并需要持久的正确舆论引导。随着旅游活动的蓬勃发展和旅游教育功能在人民观念中的深入,旅游界结合党中央的部署及时推出红色旅游的主题产品,为全民族的爱国主义教育提供阵地,在全社会营造弘扬革命精神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和正确舆论导向。

6 结束语

综观红色旅游,它是新时期加强改进爱国主义精神、促进公民道德建设、培育当代优秀青年、开拓大学生思想视野、传承优良精神文化的一种创新性方式。因此,充分发挥红色旅游的这一系列重要教育功能,以达到人民群众缅怀前人、教育今人、激励后人的效果,是当展旅游业的重要举措。它不仅是一种旅游产品,更是当代一项有着深远教育意义的文化工程。

参考文献

[1]张建宏.试析红色旅游的功能[j].商场现代化,2005,(12). 

[2]殷盈.试论红色旅游的教育功能[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6,(5).

[3]禹登科,易滢滢.利用红色旅游树立青少年社会主义荣辱观[j].科教论坛,2006,(4).

[4]钱兴成.红色旅游:开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5,(6).

第7篇:红色历史文化心得体会范文

[关键词] 陕北 红色旅游 资源开发

目前,陕北各个市(区)县在“十一五”规划中都把旅游业的发展、壮大列为了重要的规划内容。特别是结合红色旅游资源,都在不同程度上提出了发展红色旅游的战略,将红色旅游作为经济新的增长点。

一、陕北红色旅游的兴起

1.红色旅游形成的背景

红色旅游作为一种特殊的旅游方式,在上世纪50年代就开始出现,60年代渐具雏形,80年代随大众旅游的兴起而加速发展,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则兴起为专项旅游产品。2004年2月,中共中央做出了“要积极发展红色旅游”的重要指示。在此推动之下,全国的红色旅游迅速地发展了起来。当前,红色成为了人们心目中最富有传奇色彩的旅游活动。而红色圣地则成为全国人民心中永恒向往,陕北也成为这些永恒圣地中的一大亮点,随之兴起了一股红色旅游热。

2.红色旅游的含义

所谓中国的红色旅游,主要是指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和战争时期建树丰功伟绩所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以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内涵,组织接待旅游者开展缅怀学习、参观游览的主题性旅游活动。

陕北的红色旅游具有以下三个功能:

第一,独特的教育性。主要指以了解和学习中国革命为目的,以旅游为手段,为游客营造一种自我启发的教育氛围。达到“游中学、学中游”,寓教于游,润心无声的境界。

第二,独特的革命历史性。陕北红色旅游资源中的一些旧址、陈列的物品有着及其丰厚的文化积淀,是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那段革命历史的一个很好的见证,可以让人们切身的体会到实地实景的厚重的历史感和民族自豪感。

第三,独特的体验性。红色旅游本身就是一种实践性的参观、瞻仰与学习活动的综合。它与游客的亲身体验和参与是分不开的。例如在陕北开展的“穿红军服,唱红军歌,吃红军饭,走红军路”的参与性活动,真正的达到了寓教于游的目的和境界。

陕北红色旅游的这些特点相比于其他地方的红色旅游资源,具有独特的魅力和优势。

二、陕北发展红色旅游的特殊优势

随着红色旅游的兴起,陕北作为一块正在迅速崛起的“红土地”,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在这里,无数革命先辈和英烈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一部气壮山河的英雄诗史,给革命后代留下了永远值得学习传承的伟大精神和永远值得寻访缅怀的红色圣地。据统计,延安市对外开放的红色旅游景点已达13处,其中4a级3处,3a级2处,2a级3处,主要有:凤凰山、杨家岭、枣园、王家坪、瓦窑堡、洛川会议旧址以及全面展示共产党13年延安历史的延安革命纪念馆。“革命圣地、延安精神”已成为全国知名的红色旅游品牌,陕北也成为全国重点红色旅游景区、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及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

榆林市红色旅游起步相对较晚,主要开发了米脂杨家沟、佳县神泉堡、靖边小河村、吴堡川口等革命旧址。随着延安市“1510”工程和米脂“毛主席转战陕北纪念馆”项目的完成,大陕北范围内的红色旅游就会形成比较完整的体系,发挥出综合的优势,产生巨大的教育功能。

红色旅游作为一种特殊的旅游方式,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把握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促进红色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陕北红色旅游资源的富集,在全国乃至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但是不能因为其“富有”就忽视了对它的保护,而且必须按照文物保护所应有的规律和规范性要求进行,不仅要保护文物本体,还要保护文物的环境风貌。

红色旅游产品是旅游产业发展的基础,依托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优势和特色的旅游资源,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市场为导向,效益为核心,积极实施精品红色品牌战略,不断加快旅游产品开发建设步伐。

三、陕北发展红色旅游的步骤

1.从纵向深度丰富延安红色旅游产品,深入挖掘红色旅游产品内涵

一方面,要逐步改善和提高展馆的档次水平,改变简单的图片展示和橱窗式的文物陈列,使表现手段更加科学化和现代化。可以使用声、光、电的形式展示中共在陕北十三年的光辉历史画面,还可以精心塑造的蜡像等形式,生动地再现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革命历史人物。

另一方面,把红色旅游与体验式旅游相结合。随着旅游需求多样化的发展,人们既需要接受旅游文化的熏陶,又需要消费舒解身心、趣味性强、参与性强的产品。而体验式旅游则迎合了这一发展趋势。

2.加强陕北红色旅游资源与地方特色资源的整合

横向扩展大陕北红色旅游,全力打造红色旅游中新的景点,以增强市场竞争力和产品销量,把红色与寻根祭祖旅游、黄河文化旅游、草原黄土文明,陕北民俗风情游等结合起来,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共同发展,形成陕北地区独具特色的红色旅游产品体系,有效的延长红色旅游的周期,使产品更充实,具有独特性和吸引力。

3.突出红色旅游的产业特点,培育新的增长点

在红色旅游景点的开发上,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优先开发当前被国家列为红色旅游线路中的纪念地,暂时不具备开放条件的要做好当前的保护工作。所以,陕北旅游业发展,应该抓住中央实施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一号工程”的大好机遇,重点改造建设好延安、榆林两地革命纪念馆、革命遗址、故居等景区景点建设,使其成为陕北红色旅游的“名片”。

4.突出红色旅游个性

红色旅游具有很强的兼容性,就是说它可以和很多旅游形式相结合。所以就需要很好地处理红色旅游独特性和复合性的关系,突破传统的思维定势,有意识的培育红色旅游中的一些新的增长点。

陕北有党中央在陕北十三年给我们留下的近四百处革命旧址,同时还有浓厚的黄土风情文化等品位很高的旅游资源。因此,必须搞好红色旅游资源与这些旅游资源的整合,连点成线,区域成片,形成整体,共同做大做强。

四、结论

旅游是产业与文化的有机结合。丰富的文化内涵使旅游项目更具有无限的活力与魅力,旅游借文化以获得新的发展。地方特色文化、民族历史文化、区域文明共同组合而成文化旅游的基本内容。正是富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和历史特色的文学、艺术、哲学、宗教、饮食、建筑、园艺等等使得旅游富有文化内涵,而文化的持久性也成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内因。

第8篇:红色历史文化心得体会范文

用好历史教科书 学好党史必修课

2月20日,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全党同志要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以昂扬姿态奋力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一百周年。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广大党员干部要用好历史教科书,学好党史这门必修课,以史明理、以史增信、以史力行,以优异的学习成绩献礼建党一百周年。

学好党史,以史明理,在重温历史中汲取理论之魂。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要跟进一步。历史证明,党的百年历史是一部不断追求创新、不断丰富发展、不断完善提高的理论武装史。理论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是改造历史、创造历史的动力源泉。重视理论武装、加强理论学习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到“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从“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无不展示党历来重视理论教育、加强党的理论建设的意志和魄力。广大党员干部要以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党史学习的重要性,在重温历史的过程中汲取党的理论精华,不断提升理论修养,感悟理论的真谛,进一步增强“四个自信”,自觉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工作。

读懂党史,以史增信,在回望来路中坚定奋进之力。党的百年历史是一部艰苦奋斗、改革创新、浴血奋战、筚路蓝缕的奋进史。学习党史的目的在于学思践悟,真学真懂,学懂弄通,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懂得过去,方能珍惜当下,启迪未来。我们不仅要通过学习党史掌握党的创新理论,更要通过从党的百年奋进历程中感受和体悟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读懂党领导中国人民一次次绝境重生、不断创造中国奇迹的致胜密码。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交汇的关键时期,推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事业面临着新的历史挑战。因此,务必学好党史这门必修课,从回望来路中坚定理想信念,汲取不断战胜困难、不断开拓进取、不断锐意创新的奋进力量,奋力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辉煌。

用好党史,以史力行,在传承接力中践行为民之心。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践行初心使命的为民史。百年风雨,初心如磐。指出,历史充分证明,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党的全部历史证明,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人民”镌刻在自己的旗帜上,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书写了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壮美史诗。无数共产党人用生命、献血、青春和汗水为人民“大我”牺牲小我,在党的历史上为后人树立了座座精神丰碑。广大党员干部要从党史学习中汲取为民之情,传承接力革命先辈为人民利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奉献精神,把党史学习教育与为民做实事结合起来,把学习教育的成效转化为增进人民福祉、提升人民幸福指数的生动实践,以实实在在的成效惠及于民、造福于民、取信于民。

学史明理学史增信 学史崇德 学史力行心得体会

学好党史这门“必修课”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近日,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全党同志要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以昂扬姿态奋力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一百年。今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也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在这个时间节点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恰逢其时、意义深远。

学好党史“必修课”,在强化理论武装中坚定理想信念。理想信念的坚定、政治上的坚定,离不开思想理论上的清醒坚定。只有强化理论武装,加强思想理论学习,将党史学习同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紧密结合,才能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要读懂党史这本“丰富生动的教科书”,从党史中深刻认识党先进的政治属性、崇高的政治理想、高尚的政治追求、纯洁的政治品质,感悟初心使命,坚定理想信念,恪守为民情怀。

学好党史“必修课”,在树立正确党史观中坚持科学方法。学习党史最根本的思想工具是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树立正确党史观能够为用好思想工具、坚持科学方法提供保障,让我们更好地在学习党史中鉴得失、知兴替,从先进经验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必须坚持运用唯物辩证法和科学的历史思维,把握历史的主体和主线、主流和本质,全面看待历史的连续性和整体性、政治性和历史性,坚持实事求是,正确看待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克服不同风险挑战的智慧经验、面临抉择考验时的执着坚持,明辨历史上重大选择得失,尊重史实、客观判断,用其指导实践。

学好党史“必修课”,在创新方式方法中弘扬优良学风。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从兴业路到复兴路,从小小红船到巍巍巨轮,一路走来,一桩桩、一件件成绩成就的取得,都离不开马克思优良学风。弘扬优良学风,就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创新方式方法。一方面,坚持联系实际学、带着问题学、结合工作学,向历史寻经验、求规律、找答案,知行合一、学以致用。另一方面,注重多角度、分层次、全方位创新方式方法,围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等内容,多角度设置学习课程,既有传统教学,又有情景模拟辅助;针对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党员干部,分层次进行党史教育,构建起完整全面的培训体系。

回望过往问初心,展望未来担使命。让我们用心学好党史这门“必修课”,用实的作风、硬的举措真正把党的历史学习好、总结好,把党的成功经验传承好、发扬好,从中汲取出新使命、前行力量,以优异成绩向党的一百年献礼。

学史明理学史增信 学史崇德 学史力行心得体会

用好历史教科书 学好党史必修课

2月20日,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全党同志要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以昂扬姿态奋力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一百周年。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广大党员干部要用好历史教科书,学好党史这门必修课,以史明理、以史增信、以史力行,以优异的学习成绩献礼建党一百周年。

学好党史,以史明理,在重温历史中汲取理论之魂。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要跟进一步。历史证明,党的百年历史是一部不断追求创新、不断丰富发展、不断完善提高的理论武装史。理论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是改造历史、创造历史的动力源泉。重视理论武装、加强理论学习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到“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从“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无不展示党历来重视理论教育、加强党的理论建设的意志和魄力。广大党员干部要以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党史学习的重要性,在重温历史的过程中汲取党的理论精华,不断提升理论修养,感悟理论的真谛,进一步增强“四个自信”,自觉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工作。

读懂党史,以史增信,在回望来路中坚定奋进之力。党的百年历史是一部艰苦奋斗、改革创新、浴血奋战、筚路蓝缕的奋进史。学习党史的目的在于学思践悟,真学真懂,学懂弄通,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懂得过去,方能珍惜当下,启迪未来。我们不仅要通过学习党史掌握党的创新理论,更要通过从党的百年奋进历程中感受和体悟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读懂党领导中国人民一次次绝境重生、不断创造中国奇迹的致胜密码。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交汇的关键时期,推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事业面临着新的历史挑战。因此,务必学好党史这门必修课,从回望来路中坚定理想信念,汲取不断战胜困难、不断开拓进取、不断锐意创新的奋进力量,奋力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辉煌。

用好党史,以史力行,在传承接力中践行为民之心。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践行初心使命的为民史。百年风雨,初心如磐。指出,历史充分证明,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党的全部历史证明,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人民”镌刻在自己的旗帜上,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书写了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壮美史诗。无数共产党人用生命、献血、青春和汗水为人民“大我”牺牲小我,在党的历史上为后人树立了座座精神丰碑。广大党员干部要从党史学习中汲取为民之情,传承接力革命先辈为人民利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奉献精神,把党史学习教育与为民做实事结合起来,把学习教育的成效转化为增进人民福祉、提升人民幸福指数的生动实践,以实实在在的成效惠及于民、造福于民、取信于民。

学史明理学史增信 学史崇德 学史力行心得体会

长安何处有 唯在“学史”下

2月20日,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全党同志要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以昂扬姿态奋力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一百周年。学好党的这门“历史课”,既是党员干部修身养德的“强效药”,也是新征程迸发新能量的“助力剂”。以史明心,思想为先,志在实处,勇开新局,共产党人的本领、作风将更加过硬。

时序更替,万象更新。党史学习犹如涓涓细流,拨尘散土见真灼。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而中国则被史学家誉为“世界上历史最完备之国家”。党的历史,是中国共产党宝贵的精神财富,从党史开局,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党和国家事业的来龙去脉、汲取党和国家的历史经验、正确了解党和国家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学习党史能帮助共产党员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能”在何处、马克思主义“行”在何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在何方。学好这门“历史课”、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把握时展大势,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经之路。

沧桑山河,凡思必得。党史学习好似同革命前辈对话,以史为鉴行正道。中国共产党从“红船”到“巨轮”、共产党员从“井冈山”到“延安”、中国革命精神从“长征”到“西柏坡”,初心未变始终如一。中国共产党历经百年风雨而本色不改的秘诀,就是始终贯彻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和始终团结呕心沥血写忠诚的共产党员。老一辈革命家和老一代共产党人留下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团结干实事、踏实干成事、努力干好事,是我们党源源不断的力量之源。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我们的红色基因不能变、优良传统不能丢、理想信念不能放。

知所从来,方明所往。党史学习犹如响应冲锋的号角,众志成城绘新篇。“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改革从来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共产党员永远在路上。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临诸多机遇挑战,如何乘势而上、顺势而为,显得尤为关键。学习党的历史,就是要继承老一辈革命家“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革命精神,发扬甘作人民“樵夫”的优良作风,以“赶考”的清醒和坚定答好新时代的答卷。

不忘来时的路,才能行稳致远。中华新征程的巨轮已经起航,作为青年干部的我们,应积极响应党组织的号召,从学好这节历史课开始,正确认识党史、遵循科学规律、站稳政治立场、把握发展方向,努力实现“学史以明智,勤思方致远”的目标追求。

学史明理学史增信 学史崇德 学史力行心得体会

学好党史需修炼“三笃”

2月20日,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重大意义。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的关键节点,广大党员干部自当深刻领会动员大会精神,在“潜心笃志”“勤学笃思”“守正笃行”这“三笃”里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百年华诞。

“潜心笃志”学党史,用党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鼓舞斗志、明确方向。“知所从来,方明所往”,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要学好党史就要先学会潜心回望来时路,用真情真心去体味当初那艘小小红船是怎样越过急流险滩,穿过惊涛骇浪,成为今天行稳致远的巍巍巨轮;去体味这栉风沐雨、峥嵘奋进的一百年,共产党人是以怎样的信念和情怀走好每一步,做好每一个抉择,获得每一个胜利。潜心笃志在党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中汲取“营养”、提振精神,鼓舞斗志、明确方向。从“心”锤炼党性修养、从“志”厚植为民情怀,在砥砺传承中以责无旁贷的使命担当和初心如磬的坚定信仰,矢志不渝跟党走,奋力开创无愧于历史和时代的新篇章。

“勤学笃思”学党史,用党的实践创造和历史经验启迪智慧、砥砺品格。“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党史中蕴含了无限的智慧和力量。从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到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从革命长征路到发展新征程,复兴路上,共产党人跨越一个个“雪山草地”,征服一个个“艰难险阻”,每一次历练都是经验,每一程风雨都是积累。勤学笃思学党史能让我们在党的实践创造和历史经验中启迪智慧、砥砺品格,传承发扬好先进经验,从党史中汲取砥砺前行的力量,在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中在学思践悟、行稳致远。把化危为机的伟大智慧和艰苦奋斗的优秀品格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守正笃行”学党史,用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坚定信念、凝聚力量。“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好党史务必严厉杜绝“坐而论道”“纸上谈兵”。所谓“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要学好党史,在做好潜心笃志、勤学笃思的同时更要学会在工作和实践中修身明德、守正笃行,将党史学习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用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坚定信念,凝聚力量。发扬“忠诚印寸心,浩然充两间”坚贞不屈和“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在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中修好党史这门“必修课”,在担当作为中攻坚克难,激流勇进,在开拓进取中迎难而上,自强不息。

任重而道远,千钧惟担当。愿广大党员干部都能在“潜心笃志”“勤学笃思”“守正笃行”中学好党史、砥砺前行,昂扬奋进新征程。

学史明理学史增信 学史崇德 学史力行心得体会

讲好党的故事 传承红色基因

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指出,要教育引导全党大力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始终保持革命者的大无畏奋斗精神,鼓起迈进新征程、奋进新时代的精气神。党的故事承载着红色历史,铭刻着红色记忆,流淌着红色血液,凝结着红色传统,各级党组织要将传承红色基因贯穿党员教育始终,少一些空泛说教、抽象道理,多一些循循善诱、生动事例,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方式,引导广大党员特别是青年一代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信仰、勇敢斗争,为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不懈奋斗。

知党恩,铭记红色历史,汲取“星火燎原”的信仰之力。“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要坚持历史事实,明确半条棉被、八子参军、古田军号、真理的味道等红色故事内涵,用一个个鲜活的“红色故事”串联起近代以来的中国历史进程,为广大党员打开一扇感受红色历史、汲取红色力量的窗户,引导党员从中体悟如磐的初心、如山的信仰,做到“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要善于用小故事讲好大道理,选取耳熟能详的革命历史故事及革命英雄事迹感受精神魅力,深入挖掘红色资源讲好身边老党员的革命故事,结合改革开放、疫情防控、防汛救灾、脱贫攻坚等先锋事迹展现红色传承,实现地域红色文化资源与党员教育培训的紧密衔接,促使广大党员干部形成强烈的情感认同,永远跟着党的方针路线走下去。要结合新的时代背景,选择新颖叙事视角、采取不同讲述方法,让具有历史感的“红色故事”实现“老树新花”,引导党员干部透过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思想、历史影响等去洞悉过往,深刻认识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在学史知史中爱党爱国。

第9篇:红色历史文化心得体会范文

大学生是中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传承和创新中华文化的重要力量,其文化价值取向、文化行?榉绞蕉蓟嵊跋熘谢?民族未来的文化发展。由于全球化的影响和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部分大学生出现文化自信不足、文化自信缺失的情况。红色文化是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自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至新中国成立期间所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先进文化,是中国革命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加强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文化自信的内涵

以往对文化自信的界定往往从心理认同层面展开,本研究认为,文化自信的内涵远不止于此。文化自信的基础是人们对文化知识的占有,“知识不是一系列命题或某种抽象的理论,而是选择、决定与自主行事的确定性。知识不仅仅是简单知道什么,而是知道应当如何行动,从而也知道如何生活。”[1]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皮尔士也指出,“思想的全部功能在于产生行动的习惯。”从这个角度看,文化自信作为一种信念,不光是精神表象还应该是行动规则。文化自信应包括两方面内容,第一,对自身文化内涵和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充满礼敬与自豪感;第二,对自身文化积极勇敢地表达,对外来文化勇于吸收与改造,对文化发展繁荣前景充满信心并积极探索。

文化自信就是要认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勇于讲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践行中国精神。如果将人当成一个系统,文化自信的产生和确立需要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文化习得阶段。大学生经过学校学习和家庭、社会的熏陶,学习到了一定的文化知识,形成对文化的一定看法。第二阶段,内化认同阶段。大学生个体内部完成一定的转化,包括从感性认知层次向情感层次的转化、从本能移情的认同向自觉理性的认同转化、从强制被动的认同向自觉主动的认同转化。第三阶段,实践探索阶段。个体完成内化之后,要积极参与文化实践,对自身文化积极勇敢地表达,对外来文化勇于吸收与改造,对文化发展繁荣前景充满信心并积极探索。同时,个体通过自身创造性的行为对外部系统予以反馈和沟通,丰富文化的内容,促进文化教育的发展和完善。文化习得、内化认同和实践探索是树立文化自信的必经阶段,缺一不可。反之,如果一个人的语言和行动都没有体现某种文化,说明其对这个文化并没有确立完全意义上的自信。

从这个角度而言,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树立,绝不是教育者对大学生进行单向的文化灌输,而是两者之间双向交流并且反复循环的过程,社会和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大学生也向高校和社会反馈信息,并进行新的文化创新。大学生的红色文化教育也不是简单的文化知识的学习和记忆,而是习得、内化、实践的复杂过程。只有这样,红色文化才能算是真正入脑入心,文化自信才得以在大学生心中坚定确立。从这个角度理解文化自信,更加有利于教育者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红色文化教育的实效性;有利于大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促进红色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二、大学生对红色文化自信不足的表现及原因

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影响下,各种思潮涌入中国社会,正确的思想与错误的思想相互交织,对红色文化造成了很大程度的冲击,导致部分大学生文化信仰的迷茫和文化自信的失落。

(一)文化认知不足

从文化习得来看,各种文化思潮的涌入和兴起,挤占了红色文化的生存空间,导致大学生对红色文化关注不够、认知不足、理解不深。

1.西方文化在大学生当中的影响力与日俱增。在改革开放之后成长起来的大学生,他们的生活环境早已远离革命年代。当代中国大学生用惯了“海飞丝”、吃惯了“麦当劳”、听惯了“新概念”、 看惯了“好莱坞”,西方文化、语言、娱乐方式和生活习惯伴随着他们成长。有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最喜欢看的影片中美国影片占了70%。90后大学生是朝气蓬勃、衣食无忧的一代,他们的成长环境与艰苦、匮乏、动荡的革命年代相去甚远,学生难以产生天然的情感共鸣,金钱至上、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等外来文化的传入,更是导致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陌生和疏离。据某高校统计,“参与调查的43%的学生认为,现代社会没有必要宣传‘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红色精神 ;66%的学生认为,红色文化产生的时代已经离我们太远了,无法体会”[2],这些都说明当代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理解不够、认知不足。

2.部分大学生深受非主流文化影响。课桌文化、食堂文化、宿舍文化、厕所文化、二次元文化等在当代大学生中有一定市场,影响了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高校是各种思想文化相互碰撞的前沿阵地,大学生作为对各种文化观念嬗变最为敏感的群体,其可塑性与可变性较强,是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争夺的重要对象。

3.信息爆炸和娱乐文化流行对传统价值带来解构。从历年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数据看,大学生对互联网娱乐功能的使用超过其他任何一种功能,网络娱乐成为部分大学生的避风港,造成了他们对现实世界的逃避和对主流文化的漠视。另外,在当今红色文化传播中,也存在一些错误的方式。“在商业利益的驱使下,一些人把红色文化作为商业促销的噱头,以娱乐化心态戏说红色文化,以消费主义对待红色文化,消解权威、颠覆传统、解构英雄,造成红色文化传播的庸俗化,损害了红色文化的崇高感和神圣性。”[3]“手撕鬼子”“石头砸下飞机”等不符合实际的情节对大学生产生了极大的误导。

(二)内化动力不够

社会和教育的功利化共同导致务实成为当代大学生的价值选择,造成了红色文化的认同不足。

1.教育的功利化影响了红色文化的传承。在义务教育阶段,高考的指挥棒让政治、历史这些副科不受重视,文理分科更是降低了理科生的学习时间,不利于学生系统了解革命理论、革命历史,严重淡化了他们关于红色文化的历史记忆。到了大学阶段,由于历史、哲学等人文社会科学就业率低,愿意从事相关学科的学生越来越少,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红色文化的继承和创新。学生在巨大的就业压力下,学习实用技能的意愿也远远大于学习历史理论的愿望。

2.社会标准的功利化影响了大学生对红色文化价值的认同。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极大改善。与此同时,一些人也陷入了信仰缺失、精神空虚、价值错位的泥潭,物质利益成为许多人的首要追求,一些人以红色文化过时来否定红色文化的价值。大学生也不可避免受到影响,拜金主义、功利主义、享乐主义等价值观念,冲击着大学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使之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道德伦理规范产生怀疑和动摇。

(三)实践意愿不强

由于对文化自信的理解过于单一,在过去红色文化教育当中,存在着重视教师灌输、忽视学生主观能动性,注重知识记忆、忽略行为养成的普遍现象。这就导致了学生实践机会少、实践意愿不强、实践能力培养不够。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往往注重理论灌输,忽视实践体验。教育内容陈旧,教学方式一成不变,没有紧跟时代变化。教育者照本宣科缺乏感情,学生勉强学习疲于应付。部分教育者认为责任重大,总是以居高临下的姿态说教,容不得学生讨论创新。在这种传统的教育方式下,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充分尊重,往往将自己当成是“局外人”,对红色文化敬而远之。课外实践总量不足、质量不高,一些学校、教师对红色文化的内在价值和作用认识不足,只重形式、不重内涵,抽空了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核,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这种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理念,严重制约了红色文化教育的效果,不利于大学生在具体的文化实践中巩固强化文化自信。

三、加强红色文化教育,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途径与对策

(一)提高研习能力,变被动为主动

文化研习能力是指对本民族文化及世界先进文化的学习、鉴别和继承的能力。[4]加强红色文化的研习,具体途径包括知识的习得、理想信念的树立、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1.知识的习得。红色文化、红色理论的学习是文化传承的前提和基础。高校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加强对中国共产党史、中国革命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教育,继承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创新教学方法,增??红色文化教育的吸引力、说服力、感染力。创新历史教育,纠正目前学校教育中的学科偏误,挖掘红色文化的价值资源,强化当代大学生红色文化的历史记忆。各高校根据自己的地理区位和校史校情,对学生开展红色教育,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教育模式,改变过去“千校一面”的情况。例如江西、陕西、湖北的高校结合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首义精神对学生进行教育,深入挖掘地方红色教育资源,结合校史开展教育。武汉大学挖掘“乐山精神”,举办“抗战烽火中的武汉大学”展览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号召学生要传承红色大学的优良传统,不断发扬“中原精神”。

2.理想信念的树立。青年时期是价值观确立的最重要时期。通过系统的课堂学习、丰富的文化活动,让学生形成对中华民族伟大革命历史和优秀革命传统的正确认知。以红色文化中洋溢着的凛然正气、昂扬激情鼓舞学生,用中国人民爱国情怀、思想观念和道德品质引导学生,用革命英雄勇于奉献、敢于牺牲、百折不挠的崇高品质感染学生,增强大学生的价值判断力和道德责任感,引导大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形成捍卫民族利益和国家利益的责任心,不断成长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3.理性精神的培育。多元文化的传入,表面上看是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从一定意义上讲也是社会共识的瓦解,核心价值的缺失。加强红色文化教育,就是要让大学生在多元文化中“寻根”,进行正确的文化选择。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分辨和继承、对西方文化的学习和批判、对非主流文化的理性看待等,都需要大学生发挥理性精神,辩证对待。90后大学生面对良莠不齐、数量巨大的网络信息,更需要培养一双“慧眼”去主动发现有价值的信息,防止被错误的思想误导、被无用的信息淹没。只有这样,大学生面对纷繁复杂的文化现象,才能不忘初心,始终坚持正确的方向。

(二)强化内化过程,由感性到理性

文化的内化是文化价值观内化为个人行为的过程。大学生通过课堂学习获得知识,参与活动使这些知识在日常文化实践中加深理解,并不断得到检验和发展,最终影响他们的行为。这种文化内化的过程要经历两个方面的转化,包括从感性认知层次向情感层次的转化、从本能移情的认同向自觉理性的认同转化。

由于当代大学生的成长环境,他们也看红剧、唱红歌、读红书,但始终停留在感性认识上,没法深入到心灵深处,引发共鸣。中华民族过去所遭受的挫折、屈辱似乎只是一段遥远的历史,与现实没有联系。因此,必须要通过不断强化课堂教育,对革命时期重大历史事件进行客观分析,使当代大学生理性、全面、辩证地认识史情、了解国情。利用校报、广播、网络、宣传橱窗等校园媒体,大力宣传红色文化,营造浓厚的氛围,提升大学生的自豪感和使命感。利用重大红色历史事件纪念日开展主题活动,邀请老战士、老专家、老模范作革命传统报告,讲革命传统故事,使当代大学生获得健康、高尚、美好的情感体验,增强大学生的情感认同。开发和利用网络资源、展览等,加强红色网站、微平台建设,积极运用H5、VR等技术,丰富红色文化教育的内容和形式。组织学生参观革命纪念地,重温革命历史等,使学生身临其境,增加心灵的共鸣。

(三)促进文化创新,从理念到实践

文化自信的根本确立,在于内化于心之后还要外化于行。红色文化这种外化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外化为具体的行为,通过言论与行动来践行文化理念;二是以一定的方式和途径,作为文化传播的主体,影响或教化其他的社会个体,创造新的文化成果。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