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雕刻的艺术特色范文

雕刻的艺术特色精选(九篇)

雕刻的艺术特色

第1篇:雕刻的艺术特色范文

关键词:东阳木雕;文化内涵;探析

中图分类号:J5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4)11/12-368-2

东阳木雕,因地而名,源于浙江省东阳市。自唐宋至今有1300多年,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最优秀的工艺美术之一。东阳木雕装饰结合实用,寓教育于木作,聚艺术于刀锋,作品鬼设神施,巧夺天工,响誉海内外,不愧为国之瑰宝。东阳木雕不仅仅用于东阳古民居和现代建筑的木雕装饰,还有用于木雕家具、陈设欣赏、宗教用品等几大类中的上千个品种,从而形成了一个独立的工艺美术品种。东阳木雕融会了历代东阳木雕艺人的智慧和技能,其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内涵、高超的技艺、绚丽的图案,精美的雕饰,是中华民间艺术中一朵绚丽的艺苑奇葩。它包含着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经济价值等丰富的文化内涵,文章对东阳木雕的文化内涵作一探析。

一、东阳木雕历史的文化内涵

东阳木雕溯源于唐代,经宋元至明,渐臻纯熟。到清代嘉庆、道光年间,艺攀高峰。清末民初,渐趋商品化。解放后至今,沃土滋甘露,得到全面崭新的发展。历经千年锤炼的东阳木雕,有化木头为神奇的厚实根基。其多层次浮雕、散点透视构图、保留平面的装饰,具有鲜明的特色。其设计之巧、雕刻之精、艺饰之美,在木雕行业中绽放异彩、独树一帜、久负盛名。东阳木雕,就历史积淀而言,以它在建筑中的古民居、古祠堂、古牌坊、庙宇最为著名;以及家具的花床、花橱、花轿、屏案、巾架等家具饰品。自唐代开始,东阳木雕逐步应用于雕板印书,到南宋时期,金华(婺州)成为全国四大雕版印书中心之一,操刀者大多为东阳木雕高手。东阳木雕在现存的古民居中形式多样,内容之广、雕刻之美,在中国明清木雕雕刻史上堪称一奇,它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保存和传承木雕技艺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

东阳木雕到明代已初具规模,早期的东阳木雕,雕风拙朴粗犷,在雕刻技法上形成了主要以浅浮雕、深浮雕、镂空雕为主的平面浮雕的风格。明代东阳木雕造型粗犷奔放、构图简洁明快、风格粗放大气、格调神形兼备。可以说,唐宋时期东阳木雕已经初具雏形,到明代东阳木雕已经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到明末木雕艺术逐渐向精雕细刻过渡,更加追求精致细腻。清代的东阳木雕在雕刻技法上开始向精雕细刻的方向发展,追求精致、细腻、典雅的艺术风格。清末民初,国势衰微,木雕萧条,木雕艺人们流向城市谋生,开始了商品化、工业化生产,在对木雕装饰美感的追求上更强、工艺更精、穷极华丽,在雕刻技法上更加讲究精工细作,形成了精雕细刻的艺术特色。新中国成立后,东阳木雕千年古树逢甘露,重放异彩,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走向世界,迈向市场。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欣逢盛世,东阳木雕迎来了再度的辉煌。在艺术风格上,形成了装饰风格更浓厚、实用与装饰结合更和谐、题材内容更丰富、格调清秀淡雅、图像写实传神、层次分明、雕刻细腻、构图饱满、做工精细、实用性与欣赏性完美结合、别具一格的艺术风格。

二、东阳木雕题材内容的文化内涵

东阳木雕题材内容表现的文化内涵非常丰富和广泛,主要题材内容有:历史事件、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古典文学、吉祥动物、寄情花木、风流人物、抽象图案、山水人物、鱼虫走兽、宗教佛像等等。作品的象征、寓意是用动物、花卉表示吉祥幸福、延年益寿、夫妻恩爱等,如以蝙蝠、鹿兽、寿桃、喜鹊为谐音的“福”“禄”“寿”“喜”,以石榴、麒麟寓意多子多福。以神话故事和民众所称道、所供奉、所敬重的具有人格力量的历史人物来表示借古喻今、尊敬喜爱等;人物故事有《三国演义》中的人物、《水浒传》中的人物、《红楼梦》中的人物、《西厢记》的人物、《西游记》的人物、包公、岳飞、杨家将、郑成功、李白、竹林七贤、四大美女、花木兰、穆桂英等等;现代人物有刘胡兰、雷锋、等英雄人物,还有领袖人物等。随着经济的发展,现代题材的作品也在不断地出现,如:表现新农村改革开放新面貌的,新农村经济建设和新农村文化建设景象的,新农村农业丰收果实的,歌颂改革开放伟大成就的,歌颂社会主义祖国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等题材内容的木雕作品。各种题材内容的作品刻画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人物作品姿态各异,山水作品意境深远,花鸟作品造型精致,使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

三、东阳木雕雕刻用材的文化内涵

东阳木雕的载体是木头,它是依附在木头上的工艺美术品,即在木头上的雕塑作品,是以木头为材料创作的工艺品。东阳木雕是以散点透视的平面浮雕,其雕刻材料应用广泛,因精雕细刻,一般很少漆色,突出表现原木的原汁原味,又称为“白木雕”。运用雕刻材料创作是木雕的基础,东阳木雕的选用材料主要是分为:题材内容雕刻的用材和边框制作的用材。其题材内容雕刻的用材要求木纹细腻,能耐久、无油脂、不易变形、不易开裂,如樟木、椴木、白杨木、白桦木、白木、白桃木、银杏木、楠木、榉木等色彩较淡的木材,适合东阳木雕的精雕细刻,而且色彩较淡,使木雕作品雕刻后更加细腻生动、艺术韵味感人;对于边框用材来说,要求木质坚韧、硬性好、质材重、不易损坏,起到加固和衬托作用,如黑檀木、酸枝木、红木、花梨木、铁梨木等。选用材料要利用木材的天然色彩和质感,使作品的结构内容与外框造型完美融合。

近年来,为了提升木雕作品的经济价值,东阳木雕在选用雕刻材料上,不管是边框还是题材内容的部分,全部都选用高档材料进行雕刻制作,例如选用小叶紫檀木、大叶紫檀木、大红酸枝木、花梨木、金丝楠木、红豆杉等高档木材进行雕刻制作,这些名贵材料的运用,提高了东阳木雕作品的经济价值。

四、东阳木雕雕刻技法的文化内涵

东阳木雕以其构图饱满、层次丰富、既大气又细腻、图像写实传神、做工精雕细刻、格调清秀淡雅、实用与欣赏完美结合的艺术风格,别具特色,这种艺术风格以其独特的平面浮雕技艺为基础。其雕刻技法有:薄浮雕、浅浮雕、深浮雕、透空雕、透空双面雕、镂空雕、锯空雕、半圆雕、圆雕、圆柱浮雕、阴雕、深镂空雕、镂圆雕、镂空贴片雕等十多种。

东阳木雕雕刻技法上,根据雕刻物件的需要和可能,运用上述雕刻技法的一种、两种、或多种来完成木雕作品的雕刻创作,以达到一定的木雕艺术效果。整件作品只有一种雕刻技法的有:阴雕作品、薄浮雕作品等;两种以上的有:深浮雕作品、锯空雕与镂空雕结合的作品、透空雕作品、镂空雕结合浅浮雕作品、高浮雕作品、多层叠雕作品、镂圆雕作品等。东阳木雕集中表现为层次的丰富性,运用各种雕刻技法的多样化,作品雕工精致、洗练、玲珑剔透而不伤整体和牢固,达到了精雕细刻,突出了木雕作品的三维立体效果,层次感、立体感既丰富又强烈,使人感到趣味盎然,美不胜收。

五、东阳木雕艺术表现的文化内涵

东阳木雕以其丰富的题材内容和精湛的雕刻技艺,逐渐形成了平面浮雕艺术别具特色的效果。东阳木雕艺术表现的文化内涵有:运用雕刻技法、运用雕刻材料、运用色彩和运用粘贴技术等形式。

(一)运用雕刻技法的表现法

东阳木雕以平面浮雕为主,多层次浮雕、散点透视构图、保留平面的装饰,形成了极为鲜明的雕琢艺术特色。东阳木雕的传统艺术蕴含着东阳木雕艺人博大的智慧和精深的木雕技艺,是中华民族特有的艺术文化结晶。运用雕刻技法表现,就是在整件木雕作品中,运用东阳木雕上述雕刻技法的一种、两种或多种组合,对木雕作品的雕刻创作,以达到一定的艺术表现效果。其表现法有:阴雕表现法、薄浮雕表现法、深浮雕表现法、锯空雕与镂空雕结合表现法、透空雕表现法、镂空雕结合浅浮雕表现法、高浮雕表现法、多层叠雕表现法、镂圆雕表现法、多种雕刻技法结合表现法等。

(二)运用雕刻材料的表现法

运用雕刻材料表现法,就是在整件木雕作品中,运用各种材料通过雕刻和组合,来达到表现艺术效果的木雕作品。如运用色彩较淡的木材樟木、椴木、白杨木、白桦木、白木、楠木、榉木等和运用色彩较深的木材红木、黑檀木、酸枝木、花梨木、铁梨木、荫沉木等雕刻后,组合成木雕艺术作品。例如彩木镶嵌表现法、彩木雕刻组合表现法等,具体表现为木质材料色彩的丰富,雕刻技法运用多种多样,从而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效果。

(三)运用色彩处理的表现法

东阳木雕因采用颜色较淡材料雕刻,又不上颜色,被称为“白木雕”。有些木雕作品为了艺术表现的需要,运用色彩处理来增强艺术效果。运用色彩处理表现法,就是运用各种色彩在雕刻的木雕上面着色处理,使其更具有层次感和立体感的艺术效果,通过对白木雕进行着色处理,来达到艺术神韵。此表现形式有:浅绛山色表现法、淡彩表现法和贴金表现法等。

(四)运用粘贴技术的表现法

运用粘贴技术表现法,就是将木雕作品单独雕刻后,进行粘贴或者镶嵌到底板上组合而成的一种表现方法,从而达到木雕作品的装饰效果。此表现法有:贴片技术表现法、竹丝镶嵌贴片表现法和锯空雕粘贴表现法等。

六、结语

东阳木雕根植于东阳地域文化的沃土中,在明清时期就有很大的发展和深远的影响力。东阳木雕不仅是东阳古民居中的一种装饰物件,而且在木雕家具、宗教用品、陈设欣赏等方面都有雕刻艺术的优秀作品,其风格朴素简洁、淡雅清丽、工整细腻,体现了实用与审美相结合的设计理念,是我国传统工艺美术中的精品。东阳木雕蕴涵着东阳人的耕读文化,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东阳人民,形成了东阳特有的民风纯朴、文化浓郁的特点和内涵。它既有深厚的民间艺术色彩,又有丰富的文化韵味,给人们带来了美的艺术熏陶和审美的启迪。如今,精美的东阳木雕已经成为东阳文化产业的一张金名片,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引领东阳木雕产业不断向前发展,并将载入世界文化史册。

参考文献:

[1]华德韩.东阳木雕[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00.

[2]金柏松.东阳木雕教程[M].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11.

[3]郭贤彬.论东阳木雕艺术特色[J].课程教育研究,2014,(09).

第2篇:雕刻的艺术特色范文

【关键词】传统建筑;装饰艺术;文化传承;色彩;雕饰

1前言

在我国古代传统建筑里,非常重视装饰艺术。尤其是在民族文化和建筑艺术的发展有着紧密相连的关系,在建筑装饰中有着丰富的表现。在建筑装饰艺术上的艺术特征主要表现在工艺水平和材料质感等特点上,同时吸收了我国古代的绘画艺术和雕刻艺术以及各种书法、纹样和一些图案等特点,使得建筑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完美和协调。

2建筑装饰艺术中的纹样艺术文化传承分析

我国传统的建筑装饰艺术中的纹样艺术,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占有一定的位置,其具有较为广泛的题材,同时在形式上多种多样,比较有丰富的内涵,在其他艺术形式上无法替代。我国传统建筑艺术中的纹样在传承方面,具有较多的现实意义。因此,要重新认识并注重纹样艺术的传承。在传统建筑中的梁柱以及各种柱基础上,加上门窗和檐口等地方,都会进行雕刻一些人物和山水,尤其是雕刻的一些花草和各种动物、传说故事等等,这些纹样的雕刻能够很大程度上减少在建筑中的单调感,使得建筑物具有丰富的表现意味。建筑纹样在雕刻艺术上的表现和模仿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同时具有丰富的力量,例如利用蝙蝠和磬石,是为了谐音寓意福庆的意义,用花瓶和鹌鹑来表现和象征平安的象征。利用石子和玉如意来表现事事如意的象征意味。这些动物在寓意上利用汉字的谐音来组成吉祥话。这是古人趋吉避凶的生动表现。而我们现代人对于美好的祝愿和幸福的向往不亚于古人,从对传统折射出的纹样寓意也能应用于现代纹样设计。例如,在纹样设计中的几何纹以及冰裂纹和各种纹样,都是明显继承古代文化设计的,这些纹样在现代建筑中直接应用在纹样装饰设计上。例如,某地博物馆在建筑上就采取了一些吉祥纹样,使得建筑设计在整体上显示出和传统文化的浸淫。

3建筑装饰中的色彩艺术文化传承分析

在我国传统建筑的装饰色彩方面,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沉淀,这些设计在朝代的更替中不断的发展和成熟,最终形成了多样化的色彩装饰艺术。对于不同建筑要运用不同的色彩。色彩运用方面,我国历来强调的是建筑应与环境和谐的统一在一起,例如对于刁娇柳的建筑,这种建筑就是典型的色彩建筑装饰,不仅和环境融为一体,而且还具有美学意味。需要说明的是色彩的运用表现出较严厉的等级观念,红色的运用属于较高礼仪的运用,对于庶民的房舍是不允许用彩色装饰以及斗拱等建立的。而皇室宫殿可以应用色彩艳丽的红色粉刷墙壁,用黄色的琉璃作为屋顶瓦片。体现出的皇家的威严和气势,用这些纯度较高的色彩,正是有利于表现出这些象征意义。在现代建筑装饰中,可以体现出色彩文化的传承的有北京饭店,其室内的设计应用中,选了很多红、绿和黄等传统的色彩,在表现手法方面,体现出浓郁的中国传统意味,表现出民族的文化传承特点。尤其是上海世博会时,中国馆的建筑就运用了红色作为主体颜色,世人称之为中国红。这种色彩的运用,在中国传统建筑装饰等方面体现出现代化的诠释,表现了中国传统的建筑艺术手法,经过大胆的设计,传达出古代优秀的中国建筑艺术文化。而民间的徽派建筑,则体现出淡雅风格,尤其是利用黑白色彩,表现了山水墨画的独特意境之美。这些色彩的运用,在现代建筑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北京的香山饭店,就是利用这种色彩元素装饰的文化艺术风格,这种建筑装饰有着鲜明的艺术特点,在现代化的表现方式方式上,使得传统和现代融为一体,表现出文化上的传承。在钢结构设计中应用开放式,同时在选择材料时,用到许多玻璃材质,再用白色的墙壁设为主色调,使得建筑风格和建筑色彩具有浓厚的民族风味,体现了我国民间高度的色彩艺术特点。

4建筑雕刻装饰艺术的文化传承

建筑雕刻装饰艺术在我国传统建筑装饰中占有一定的重要的发展地位,尤其是建筑中的一些功能定位和审美要求上,有几种不同的形式,即木雕和石雕、砖雕等。这些雕刻中的木雕一般是利用木材与其他相关材料雕刻的,主要应用到建筑的柱子以及梁柱和各种檩条、枋和椽子等物件上,在这些建筑部位运用各种图案进行丰富的布置和刻画,展现出良好的建筑雕刻艺术。使其表现出古朴和秀丽,庄严和富贵的美学风格,同时也表现了建筑艺术的良好感染力以及表现力。在运用石雕方面,传统建筑艺术用石雕表现了我国建筑的丰富艺术,用这种不容易消失的方式,记录古代人们的雕刻艺术。由于石头具有坚硬的外表,同时对风雨和霜雪的侵蚀比较强耐。因此,这种石雕方式来进行建筑雕刻艺术,是非常流行的。例如,在很多台阶以及柱础等建筑中的石雕非常之多,且雕刻具有较高的价值和美学意义。这是建筑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另外,在砖雕方面,主要是模仿石雕而派生而来的。这种雕刻艺术比石雕更加节省材料和省去很多工作,对经济效益的提升也有较多的利益。而这种砖雕一般在寺庙以及墓室和各种其他住宅上的墙面,这种雕刻的艺术主要体现在对一些人物的刻画以及各种山水、花鸟、走兽等的刻画上。例如,雕刻一些麒麟送子、龙凤呈祥、佛教图像等,都寄托了美好的寓意。目前,很多大型建筑物,都不同程度的运用了这些传统的雕刻技术,一些大型公园和各种起居室,有的就运用了这些木雕、石雕和砖雕艺术来表现和装饰。尤其是在油漆栏杆以及屏风、各种雕花板和壁饰等方面都运用到了这些装饰。这些传统的雕刻装饰艺术以及传统的纹样和色彩装饰艺术,都体现了我国淋漓尽致的传统文化,是对我国传统建筑艺术的文化继承。在目前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科学合理的利用传统艺术,使得建筑风格表现出优秀的文化继承和发展,针对装饰材料的发挥以及传统艺术的结合,在现代化发展中,将古代和现代相结合,在传统建筑装饰的基础上不断地运用各种技术手法,充分表现无比丰富的艺术风格,将传统建筑装饰艺术带进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5结语

综上所述,传统建筑装饰在现代化的今天仍旧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在推陈出新方面,在文化传承方面,以及在继承和创造等方面,都有着巨大的意义和作用。建筑不仅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更要带给人们精神上的享受。在建筑艺术的传承文化方面,应该虚心向古人学习,利用传统文化魅力,不断地开创出新的技术和观念,将传统艺术文化继承下来,对装饰色彩和纹样、雕刻等的艺术元素进行充分的融合,使现代建筑和古代建筑糅合到一起,使传统建筑装饰艺术在现代获得巨大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吴陪秀.试论中国传统建筑装饰的民俗文化特征[J].艺术百家,2006(5):208-209.

第3篇:雕刻的艺术特色范文

[关键词]福建黄杨木雕 工艺特色 鉴赏 收藏价值

1、黄杨木雕的发展历史

黄杨木生长缓慢,四五十年的直径仅有15厘米,所以有“千年难长黄杨木”、“千年黄杨难做拍”(乐器中的一种拍子)的说法,相传最早是由浙江乐清县一位雕塑神像、佛像的民间艺人,因一次偶然的机会,才发现了黄杨木质地坚韧光洁,纹理细密,硬度适中,是一种雕刻的好材料,从此他开始用黄杨木进行雕刻。黄杨木雕刻最早作为主体雕刻的工艺品单独出现,目前有实物可查考的是元代至正二年的“李铁拐”像,现保存在北京故宫博物院。黄杨木的木质细腻,无棕眼,加之色彩艳丽,木纹如象牙,并且容易受刀,古人多用来雕刻供案头欣赏的文玩、造像等,或取与其他硬性木材配合使用,或用来造镶嵌的花纹。明清时期黄杨木雕已经形成了独立的手工艺术风格,并以其贴近社会的生动造型和刻画人物形神兼备而受到了人们的喜爱,内容题材大多表现民间传统神话中的人物,如八仙,寿星,观音,弥勒佛等等,清末时期此项民间工艺品逐渐发展成为一精细见长的优美工艺欣赏品和适宜把玩的陈设,它充分体现了人类创造性和艺术性的结合。

2、福建木雕艺术的特色

福建木雕诞生较早,在唐宋时期已经开始了宗教佛教雕刻,是在建筑装饰、家庭装饰和神像的雕刻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木雕艺术,木雕艺术孕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地域文化特色,形成了福州、莆田等地同中有别的风格。明清时期,木雕工艺逐渐成熟,福建木雕和东阳木雕、乐清木雕、潮州木雕被称为中国“四大”木雕。

福州木雕从明末清初开始,逐渐从佛像建筑雕刻分支而生,发展室内陈列欣赏品的雕刻,题材广泛,雕工精细,以人物雕刻为主,作品形神兼备,形象生动、逼真,善于刻划人物的内心世界,反映出雕刻水平的成熟。

莆田木雕工艺向来以“精微透雕”著称,它兴于质徐,盛于明清。风格独特,所雕人物、花卉、围屏、乐器、家具等精妙生动,明清时期,莆田艺匠很擅长圆雕佛像、平雕建筑装饰等技术,技艺精湛。

3、福建黄杨木雕赏析

福建黄杨木雕充分再现了福建木雕的特色,雕刻风格多样,福州、莆田等地同中有别。

3.1 福州黄杨木雕

福州地区木雕以圆雕为主,兼用浮雕镂空雕,题材多为老翁、仕女、观音仙佛等,动物类题材品种也很丰富。主要以雕刻人物见长。现从笔者收藏的几件福州近代黄杨木雕作品来看福州黄杨木雕的艺术风格。

图1这尊黄杨木持珠坐莲观音,高25厘米,宽15厘米,厚13厘米,大小适中,头披道巾、身披天衣、手持佛珠,右边有净瓶,双目微闭,坐于莲花上,观音面部圆润慈祥、和蔼可亲、衣纹生动自然,作品精雕细刻,造型稳重大方,体现出观音菩萨慈悲为怀的形象,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图2这件三仙人物舟作品,高32厘米,宽46厘米,厚20厘米,雕刻了八仙中的三位人物,铁拐李提着酒壶,汉钟离袒胸露乳,吕洞宾背负宝剑,个性潇洒。作品采用圆雕和镂雕相结合,所雕仙人形态各异,衣纹飘动有力,作品讲究神韵,造型生动,雕刻细腻,层次分明,充分表现了仙人的闲情、喜好和独特个性,值得欣赏。

图3蟹篓作品高18厘米,宽23厘米,厚13厘米,这件作品雕刻螃蟹从竹篓中爬出的情景。通过对篓1寸篾的精细雕刻,以及表现各种动态蟹从篓内爬出,活跃在篓内外。并以浪花托底,动静相衬,艺术性和趣味性相结合,显示了作者的雕刻技巧。

从这几件作品可以看出,福州的黄杨木雕工艺题材丰富,风格淳朴,工艺精美,刀法细腻,注重神韵;人物造型简洁、大方,作品形神俱备,较好地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动物造型逼真、自然、富有情趣,供人欣赏回味无穷,具有深厚的艺术特点。

3.2 莆田黄杨木雕

莆田地区的黄杨木雕,以精致的透雕见长,风格古朴典雅,刻划细腻层次分明,追求形象逼真、栩栩如生的艺术效果。福建民俗物馆保存的一件清代嘉庆年间制作的鸡翅木框镶黄杨木雕的祝寿围屏(见图4~图9),就充分体现了莆田黄杨木雕的特点。这副围屏共10扇,框为鸡翅木,上、下及两旁均以黄杨木雕镶嵌,用料考究、制作精美、工艺精湛、雕刻题材丰富。屏心部分为金字祝寿辞,背面为山水图案,两边镶嵌部分雕有八仙祝寿人物,上、下开框内雕有一路连科,喜鹊登梅,绶带牡丹、四爱(王曦之爱鹅,周敦颐爱莲,陶渊明爱菊,林和靖爱梅)以及琴棋书画、三国故事等等带吉祥寓意的图案。镂雕人物、花卉、草虫形象生动,特别是“开面”工艺、人物面部情态栩栩如生,堪称“世界一绝”,这些以圆雕、透雕、浮雕相结合的传世杰作,都是莆田木雕艺术的瑰宝。雕刻技艺之高超、精湛,令人叹为观止。这件传世作品经过时间的积淀,颜色由浅变深,给人以古朴典雅的美感更显珍贵,至今闪耀着先人的智慧和厚实的文化积淀的光芒。它也是福建民俗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这些精美的作品,也反映了福建黄杨木雕的成就。

第4篇:雕刻的艺术特色范文

关键词:发展;创新;赣南竹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中图分类号:J3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6-0161-02

一、竹雕的艺术特色

竹雕艺术是一种有着深厚的竹文化底蕴的艺术形态,是我国工艺美术的一个细小分支,是雕刻的一部分,凭借着中国传统竹文化的深厚底蕴,深深的扎根于中华民族这块沃土之上。赵汝珍在《古玩指南・杂项》第十章中这样概括:“竹刻者,刻竹也。其作竹雕品与书画同,不过以刀,以竹为纸耳。”自古以来,竹文化就深受有文化底蕴的文人士大夫阶层的喜爱。苏轼一句“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表明了竹文化在古代社会的重要地位。特别是明清时期,竹文化迅速发展壮大起来,虽然流传下来的作品不多,且多是一些小型构件,但无一不体现出一种浓厚的传统人文情怀。

竹子空心的组织与虚心存在某些相似性。因此提到竹子我们常常想到谦虚,正直等一些褒义词,所以自古以来都是文人墨客所颂扬的对象,经过数千年的文化沉淀,形成了一种竹文化。凭借着这种深厚的竹文化底蕴,竹雕作品才更显得具有文人气息和传统的文化观念。这也是竹雕区别于木雕的一个重要线索,是传统文化和传统工艺美术的一个象征符号。由此我们可以清晰的得出结论,竹雕这种工艺美术种类在我国的民间美术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二、廖红峰先生竹雕作品剖析

廖红峰先生是江西赣州人,出生成长于赣南这块红色沃土之上,凭借自己对竹雕艺术的热爱,潜心学习,埋头钻研,二十年如一日。对待竹雕热情不减,终于利用自己手中的一把小小刻刀,将自己对生活,对艺术的热爱刻进了作品里,也为自己刻出了一片天。那一件件雕刻精美又充满感情的作品,看似和传统的竹雕相同,实则不然。廖先生的作品在继承了前人的基本雕刻技法基础之上,在很多方面又融入了自己的创作理念。表现出了不同于传统竹雕艺术的艺术特色,值得我们大家去细细品味。

(一)推陈出新的雕刻手法

竹子脉络清晰,但纹理略显粗糙,但雕刻成器之后,经过打磨,抛光,就能得到比较细腻光滑的表层,其光泽度和平滑度,一点也不亚于木雕。我国传统的竹雕作品大多是利用这种精工细作的手法,很少见到竹的粗糙肌理,特别是留青法,作品表面异常光滑。但是,随着人们审美观念的变革,科技的不断进步,使得竹刻技法更加的成熟和多样。

廖红峰先生的部分作品就摒弃了传统竹雕打磨光滑细腻的背景,恰恰是利用竹子的这种粗糙的纹理,利用推、刻等技法,做出类似山峰或石头的肌理效果。保留了竹子的纤维切口,果断的刀锋,巧妙的构思,将山或石的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值得一提的是,这些看似粗糙,类似山石的肌理效果,并不是美术家随意凿刻的。廖先生说:“一切胸有成竹”。每一刀都是经过细致的思考才动手的,能够达到这种境界也与廖先生精湛的雕刻技艺和对中国画的细致研究是分不开的。竹茎雕作品“雕人生沧桑,刻苦乐年华”,将这一手法发挥到了极致。作者结合画面寓意,以粗糙有型的背景作为传递沧桑年华的平台。作者认为,只有用这种推刻的雕法,不去打磨,保留质朴原始的刀痕,才能更好的传递出沧桑人生的感觉。

另外一件代表作《千重龙岁呈祥》,采用六面透雕、浮雕等雕刻手法综合利用,制成宫灯式样的笔筒,刀工精湛,构思奇妙,巧夺天工。

(二)更加丰富的作品种类

传统的竹雕多是在竹制的器物上刻画出文字或者带有装饰性的图案,又或者利用竹子空心有节的特点制成笔筒或用竹根雕刻可供把玩的人物或小物件。廖红峰先生的竹雕作品种类除了笔筒、香筒、人物等小器物以外,还增加了许多雕刻复杂,工艺巧妙的竹雕式样,例如雕刻精美复杂的宫灯式《千重龙岁呈祥》,采取六面透雕与双层套雕相结合的手法,雕刻细致精美。以复杂的宫灯样式成型,是一件欣赏价值极高的作品。

大型门楹式竹茎雕应该是赣南地区的特色。作品《雕人生沧桑,刻苦乐年华》,作品长一米有余,气势磅礴,画面质朴、沧桑,在传统的竹雕作品乃至当今的竹雕作品中都是难得一见的。值得一提的还有大型竹茎雕作品《百福图》和《百寿图》,作品上雕刻了三百六十五个不同字体的福字和寿字,长约两米,气势恢弘大气,画面效果震撼人心,不失为赣南地区门楹竹雕的代表作。

(三)独特的地域性艺术特色

“竹刻艺术的大胆创新,一定要有竹人自己的东西,同时在作品中赋予时代精神,而不同地区在技法与风格上,应有自身的地域特色与传统的竹雕和其他流派的作品相比较。”①赣南地区的竹雕作品呈现出了一种独特的艺术特色和文化魅力。由于赣南地区盛产竹子,大大方便了艺术家取材,也因此出现了很多大型的竹雕作品,除了在技法上和传统的竹雕一样巧夺天工以外,更体现出了一种磅礴的气势。作品整体恢弘大气,震撼人心。

雕刻技法的多样化也使得竹雕的艺术风格趋于多元。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长久发展下来都会形成一个独特的风格甚至流派。研究赣南竹雕的艺术特色,不得不提一下红色文化,这很有可能是赣南竹雕自成一派的内在动力,一种精神依托。赣南这片红色土地上孕育了一大批的工艺美术家、美术师,他们深受红色文化的熏陶,坚持自己的信仰,以一种坚持不懈的革命精神在继续着自己的创作,并逐渐形成了一种带有红色文化的艺术风格。他们的作品不仅有人物,有山水,最主要的还有书法。廖红峰先生精通各种书法,将各种名家大作用竹雕的形式再现出来。这些作品不仅仅是简单的描绘复制,更多的是对生活的热爱,对我们国家的祝福。在大力弘扬民族精神的今天,这样的竹雕作品也算得上是顺应了时代的潮流。

(四)个人感情沉淀对作品的映射

真实而热烈的感情可以激发人的创作潜能,使作品更加的饱满并且富于人情味。赣南地区老一辈的艺术家们大多出生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他们成长起来所经历的那个时期是一个物质贫乏的时代。在那个时代的人们还处在一个被压抑的时期,人们不仅渴望有一个丰富的物质世界,更渴望精神世界能够得到满足,因此,对于廖先生和那些竹雕艺术家们来说,竹雕不仅仅是一种业余爱好,更是一种精神寄托,坎坷而丰富的社会阅历所产生的各种情感都在作品中得到体现。谈及到是什么使得廖先生坚持了竹雕创作,廖先生很激动的说:“遇上了是缘分,喜欢上了就再也放不下了。”

廖先生早年是赣南造纸厂的一名普通工人,后应征入伍,六年的部队生活使得廖先生的性格变的更为坚韧,才有了后来作品的恢弘气度。另外,坎坷的生活经历使得廖先生格外珍惜和平繁荣时代的生活,对祖国和人民都怀有一种深深的热爱之情。例如《百福图》,产生于2000年,当时作者被一种民族大团圆、大融合的氛围所深深感动,用三百六十五个福字的作品来抒发自己对祖国的祝福之情。类似这样的作品还有很多,但是无一例外的散发着一种浓烈的个人情感。通过作品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从感情层面上来讲,是一种积淀,更是一种升华。

三、赣南地区竹雕艺术的发展现状

赣南竹雕在继承前人雕刻技艺基础之上,又不断的创新和发展壮大了竹雕艺术,竹雕作品也呈现多元化的发展态势。受经济全球化的影响,赣南地区的做掉作品现多出囗东南亚各国和港澳台地区,一度繁荣了我国的竹雕市场。

因此,就目前的形式来看,赣南竹雕遇到了一个发展的好时期,随着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复古风潮的兴起,在古代就被文人雅士所喜爱的竹雕也一定会被现在这个文化艺术多样化的时代所接受。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兴起对赣南竹雕艺术的利弊分析

一门成熟而又有内涵的艺术是经过不知道多少代的艺术家们花费了大量的心血而凝聚成的,是我们国家,乃至整个世界的宝贵财富。赣南竹雕已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起来,从某种层面上来讲,以这种传承的方式延续这门艺术的发展是对竹雕艺术的一种重视,毫无疑问是一种保护行为。但是一些问题也随之而来,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只能确保这一代的传承人可以更好的发展

这种艺术,但是,下一代的传承人要怎样来发展呢?如果下一代的传承人继承了上代人的精湛技艺,这门艺术或许会有一个更好的发展。但如果下代传承人远远比不上第一代传承人的艺术造诣,那这门艺术将怎样突破?这是一个值得所有人思考的问题。

不管怎样,随着人们审美意识的提高,对传统文化认同感的提高,赣南竹雕一定会越来越多的被人们所关注。最重要的是,赣南竹雕质朴的艺术风格和强烈的民族气息值得我们去继续继承和发扬光大。如果保护得当,合理解决传承人的问题,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赣南竹雕一定会迎来一个属于自己的春天。

注释:

①何华一.竹雕作品要有时代特色.嘉定博物馆“相约世博――2010全国竹刻艺术论坛”综述.

参考文献:

[1]赵汝珍.古玩指南・杂项.万卷出版公司,2006年3月.

第5篇:雕刻的艺术特色范文

[论文摘要]剑川木雕应用于建筑、家具、工艺品等诸多领域,其传承与发展对保护文化、改善生活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剑川木雕现状的考察与研究,阐述分不清川木雕的历史、应用范围、创作题材、创作过程等。剑川木雕有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和浓郁的民族风格,其题材广泛,造型优美,形象生动逼真,构图严谨统一,工艺精美细腻。

我们知道,木雕是形体雕刻的艺术,木头的体积就是木雕雕刻的语言。因此,木雕作品的内涵和情趣是意念的产物,就是作品技巧形式上的处理,并且通过不同的创作表现形式来形成自己独特有的艺术魅力。对于剑川木雕的创作来讲,要做到疏与密、轻与重、动与静的交替变化,同时还要保证形体上的完美,并能体现作者所达的精神内涵。剑川木雕工匠们在雕刻时应做到繁而不乱、简而不空、密而不乱、疏而有致,并使其穿插变化,才能独具魅力。对于剑川木雕而言,其创作表现形式是指木雕作品是如何被创造出来及如何来表示的。剑川木雕的创作表现形式主要是从其应用范围、创作题材、艺术语言、创作过程、造型等几方面来表达的。

一、剑川木雕的历史简况

剑川木雕起源于大唐天宝、贞元之际,即公元8世纪。当时强大的南诏政权,从四川、贵州掳来(或招聘)工匠大规模地建筑宫殿、城楼。土著白族工匠受到先进汉文化的影响。遂使白族木工成为地区性的首要职业,剑川还成了“木雕之乡”,“剑川木匠到处有”。据清朝张泓《滇南新语》中说:“剑川硗瘠,食众生寡,民俱世业木工;滇之七十余州,县及邻滇之黔、川等省,善规矩斧凿者,随地皆剑民也。”为了谋生,促使“长于技艺”。在长期的精雕细刻中,雕出了高超的木雕技艺术,涌现出了一批手艺超群的木匠,一代传一代,直到如今。剑川白族人民吸收了汉族和各族人民文化生产技术,逐步发展形成了它独特精湛的技艺。剑川木雕,有着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和浓郁的民族风格,题材广泛,造型优美,形象生动逼真;而且构图严谨统一,工艺精美细腻,山水花鸟人物尽入画图,有呼之欲出的真实美感,因而深受各族人民喜爱。

二、剑川木雕的创作特征

剑川木雕是白族人民在吸收了汉族和各族人民文化生产技术,逐步发展形成了它独特的精湛的技艺。在剑川木雕中,有实用美观、玲珑剔透的雕花门窗;有古典雅致的精美家具,还有造型别致的精美工艺品,让众人真正体会到剑川木雕的特点。

(一)剑川木雕的应用范围

我们知道剑川木雕是因其产地、选材或工艺特色而得名,其历史悠久,具有较高的工艺水平和传统特色,随着时间不断地向前推移,现如今的剑川木雕技艺日趋精湛,造型也日臻完美,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剑川木雕产品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房屋建筑(见图1),主要有白族民居中常使用的格子门,拱斗翘角的各式楼、台、亭、阁、榭等。格子门多为浮雕,图案有花、鸟、虫、鱼、龙、风、狮、象、渔、耕、樵、读,如“喜鹊登海”、“鸳鸯戏水”、“狮子滚绣球”等。二是家具(见图2),主要有桌、椅、茶几、屏风、衣柜、写字台等。而用青皮木为原料制作的云木大理石家具,堪称家具中之上乘,这类家具专供出口和观列,包括坐椅、茶几、花几、横桌等20多个品种。

现在的剑川木雕还用于创作工艺品上(见图3,图4),属于艺术木雕的范畴。剑川工艺品所形成的艺术木雕现如今已发展为纯观赏性和实用性二类。观赏性木雕是陈列、摆设于橱、窗、台、几、案、架之上,供人观赏的小型的、单独的工艺艺术品。它是利用立体圆雕工艺技术雕制,表现的题材、内容广泛,有花卉、飞禽、走兽、人物等。这些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白族人民的现实生活,有着深刻的思想意义,而且作品的造型风格和线条,刀法纯朴圆润、结构虚实相生,有诗情画意的特色。实用性工艺品艺术木雕是指利用木雕工艺装饰的、实用与艺术相结合的艺术品,如屏风、佛龛以及建筑部件、家具雕饰等。对于建筑部件以及家具这些既具有实用性又具有艺术性的物品配以木雕装饰,不但烘托了主体,而且丰富了整体,并增加了艺术欣赏价值。

(二)剑川木雕创作题材和艺术语言

剑川木雕的主题多以人物、动物、花卉这三大类作为图案来进行创作。孔雀开屏、双风朝阳木雕中的各种动物展翅欲飞,呼之欲出;牡丹、荷花、山茶花等图案制成的装饰品,高贵典雅,别具一格。剑川木雕真可谓把木头给雕活了。

其人物多为神话传说、神仙圣人,有财神送宝、八仙庆寿、寿星献桃、福禄寿喜、二十四孝、牧牛图等等,这些神仙、罗汉、圣人们在寿星献桃、福禄寿喜和罗汉图中无不显得形象生动、栩栩如生。动物题材的既有孔雀开屏、喜鹊登梅、白鹤盘松、鲤鱼、跳龙门,也有双凤朝阳、麒麟送子、飞龙揽云、百鸟朝凤等等。而花卉题材的图案,有的写实,如云岭群芳图,就是打乱花序节令把云南名花和谐地雕刻在一起;使之形神兼备,雕得“繁花四时香”;也有的图案是含蓄抽象的,如木雕工匠们常常把奇花异草跟动物联系在一起,使其图案别具风格。这些图案的主题表现的内容即是剑川白族民间生活的真实反映,也表达了白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我们能从剑川木雕的题材中发现其艺术语言,它的艺术语言有两个特点:一种是用意象式表现,这是形成他们作品独特语言风格的根本原因。将基于直觉感悟的情感体验和心灵意象用图象的方式即兴地表现出来,如强烈的主观意味、浓厚的感彩、奇异的想象力、无拘束的表现手法、简洁而粗拙的雕刻技法等等,因而与一切既成艺术有着本质的区别。二是原创性语言,剑川木雕作品充满了神秘、朴拙的形象和图案,具有浓厚的神秘感,并对许多既成艺术语言进行了借用。

(三)剑川木雕的造型形式

剑川木雕与其他的木雕一样,木雕的形式大致可分为二种:一种是“独立式”,一种是“依附式”。前者是指可以用来自由放置,并且从任何方向、任何角度都能看见的所谓三维空间艺术的圆雕而言,通常是被作为室内的陈设品或案头摆件,这些作品多是家具木雕和工艺美术品。后者是指用于装饰建筑物室内墙面或门窗等固定空问的浮雕而言。这类浮雕通常采用高、低、镂、透、通等多种手法来表现。雕像略微突出的称作低浮雕;雕像在底面上十分突出的称作高浮雕;浮雕的周围被镂空使雕像如剪纸般显出清晰的影像效果被称为镂空雕;雕像的构图层次多,一层一层雕进去,除了最后的背景,前面部分与底面没有关系的又被称为透通雕。透通雕特点主要融合各种雕法在一个画面上,是表现多层次的立体型的全面镂空雕刻,作品有玲珑剔透的艺术效果,主要用于传统的白族民居建筑木雕装饰上,就是把人物山水、翎毛花卉、走兽虫鱼和各种图案集中在一个画面上,层次丰富,立体感强,在狭小的面积上,表现出广阔的空间。也有一些浮雕本身就是独立的艺术品,可根据环境需要自由配置,亦属装饰性的壁挂或屏风等。

(四)剑川木雕的创作过程

剑川白族木雕的创作过程分为设计与雕刻两个阶段,白族木雕艺人根据木料的形状、疤结、纹路,一般用画稿或泥稿的方式,依形设计,雕刻时根据设计稿来按步下刀。有的白族木雕老艺人经验丰富,直接下刀,这并不是说他们行事鲁莽,而是在他们心中早已有了成形的腹稿。

雕刻分为放样、打坯、细雕、修光、磨光、打蜡上光等几道工序:放样就是在雕刻前把已经构思成熟的设计稿样画在木雕上,浮雕时要把稿子用复写纸复写在木材上,复写时一定要注意把稿子、复写纸与木材固定好,以防止描绘出的图形有偏差;而工艺品类的圆雕只需用铅笔画下各个形体的大致部位即可雕刻。

打坯是木雕创作十分关键的工序。艺人根据设计稿,先锯掉木料多余部分,再用斧头将作品的大体造型劈出块面,谓之“头过坯”也就是打粗坯,然后将木坯置于玛上,逐步凿出形体结构,谓之“三过坯”即戳坯。雕实坯就是所称的“三过坯”,则是将作品进一步凿实。打坯要求比例准确、虚实得体,要掌握相纹运刀,打虚留实,先整体后局部,先前面再后面等要领。

细雕是更深一步进行刻画,将刀痕和刀脚依照木纹的顺茬予以清除。

修光是雕刻过程的最后一道精加工,行话道“坯光五五对四五”,可见修光的重要性。打坯过程中出现的不足或缺陷,可由修光来补救,谓之“打坯不足修光补”。修光时,首先用修光刀将木坯不实部分修除,接着精细刻划形体的各个部位,如人物的面部五官、衣裙、饰品等,表现出质感与神韵。修光要领是“灵、纯、飘、薄、松、软、柔、顺”。

磨光工序,一般首先是用玻璃片顺木纹遍刮作品,再用粗砂纸打磨,最后用细砂纸顺木茬擦,不能横磨,以此来增强成品的光洁度。

打蜡上光是白族木雕独特之处,因为白族人民崇尚白色,所以在这道工序上就分为素色打蜡上光和染色打蜡上光。素色打蜡上光适用于质地细腻、色泽明快、纹理优美的木雕成品,而染色打蜡上光是为了仿某种木材效果而用的方法,可用色刷涂染,也可将雕刻作品直接浸入染液中染色。上蜡时用火加热木雕成品表面,使蜡溶化侵入表层然后再擦拭。

(五)剑川禾雕的创作方法

剑川木雕的创作方法大体上有两种:第一种就是面对一块比较普通,没有什么特殊形状的圆木、方木或是有规格的板材时(即经过人为的去绺去脏,将木料加工成有规则的料形,如正方形、长方形、圆形等),木雕工匠可以比较自由地去选择雕刻的内容与主题,然后再用大量的切削雕凿去实现最终的艺术效果。第二种方法是随形就像,既“顺其自然”地依据材料本身特有的天然形状或纹理方向,凭感觉和想象赋予这块材料以特定的形象,巧加雕凿后便使其形象释放出来。

在剑川木雕艺术中,建筑木雕和家具木雕虽然是根据其所需要来实施的某种装饰,但却是雕刻艺术中的精华部分。这两种木雕一般是由经验丰富、技艺精湛的老木雕工匠艺人来雕制,再由工艺娴熟的木雕工匠大量雕刻复制的。因此在题材上表现形式上就有一定的规范和程式。而对于工艺品木雕而言通常是它的构思比较精巧,内涵也是相当的深刻,有独创性,能反映创作者的审美观、艺术方法和艺术技巧。工艺品木雕一般都是由创作者一手设计制作完成的,所以他能始终贯穿并把握创作的意念与追求。工艺品木雕的创作方法除了与其它木雕材料一样是用形体来表现客观世界的人和物,或写实、或夸张、或抽象,还要结合利用木材的特性,从原始材料的形态属性中挖掘美的要素,以充分体现木雕艺术的趣味和材质美。工艺品木雕的题材内容及表现形式一方面取决于作者的艺术素养及兴趣爱好,另一方面也是取决于木材的天然造型和自然纹理。

当然木雕作品的成功与否常常取决于雕刻人的一念之差,真正体现了剑川木雕工艺的特点,那就是“千刀万凿雕出来,一处不顺付东流。”而且这所有的一切叉常常与作者在创作木雕工艺时所具有的艺术修养和艺术技巧分不开的。

(六)剑川木雕的艺术意韵

剑川木雕在民间流传,有悠久的历史和强烈的民族传统色彩,讲究精雕细镂、巧夺天工、玲珑剔透。剑川白族的能工巧匠们在创作木雕的时候不以材料或表现内容以及所需构件等不同而放弃追求刀法的细腻与层次的丰富,在淡薄的心境中追求精巧和典雅,他们能够在各种各样的木材上创造出令人叹为观止的艺术效果。他们把雕刻技法与中国绘画技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讲究刀法和层次的同时还注重构图的章法,白族木雕工匠们在虚与实之间总能够达到最完美的组合。剑川白族木雕不论是表现世俗生活还是儒家文化或别的什么内容都能给欣赏者一种亲切感,欣赏那树的枝叶、人物的一笑一颦、曲曲折折的流水、重重叠叠的山峦都能使观赏者产生身临其境似曾相识的感觉。观赏者无论从那个角度用什么样的思维眼光去欣赏,它都能给你一种强烈的艺术震撼力。

三、剑川木雕的基本特性

剑川木雕之所以能够历经漫长的历史演进,这与白族稳固的社会结构和文化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以及它自身存在过程中所具有的互为矛盾,又互为统一的不同特性。

(一)依附性与独立性的统一

剑川木雕是附合白族民间习俗的必不可少的一种艺术活动。它的存在,就必定依附于民间特定的文化背景与生活环境。这使得白族木雕作品受到其存在目的作用制约的依附性特征,表现在具体作品的构图处理上,也就是作品的装饰性特征。诸多的限制,也形成了艺术上的独特语言,显示着自身存在过程中的独立性——即美的特眭。剑川白族木雕不论它用于建筑方面还是家具上,作者在创作的过程中必然贯注自己的审美感情,只要人们以美的标准肯定了它,它也就有了存在中的审美价值。

(二)变异性与稳定性的统一

毕竟不是每个剑川木雕工匠都能获得艺术上的成熟,但是人们都有权力按照自己的理想和审美爱好来进行设计,以及对其他人所设计的原稿有一定的改动。如此,作品的最初形态必然会发生不可避免的变化。这种传承中的变异现象,也不断地调节着剑川白族木雕与其流传的时代、民族、地区、习俗之间的差异。

第6篇:雕刻的艺术特色范文

关键字:木刻工艺;永北镇;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基本概况

永北镇地处永胜县城,是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镇辖八个居委会和四个村委员会,幅员面积247.2平方公里,镇政府所在地海拔2140米,气候属低纬山地季风气候的寒温带型,年平均降雨量929.8mm,辖12个居(村)委会,141个居(村)民小组,22276户56557人。雕刻工艺流传永北镇西南街居委会。西南街居委会地处永北镇西边,距永北镇政府所在地0.4公里,东邻东北街社区,南邻凤鸣社区, 北邻胜利社区,辖西街、南街、西山新村3个村民小组。共有农户641户,乡村人口3301人,其中农业人口1316人,劳动力842人,是汉族为主的回族、纳西族、其他民族混居地,其中汉族2932人,纳西族 24人,回族192人,其他民族153人。全村国土面积1.79平方公里,海拔2140米,耕地面积697亩(其中:水田604亩,地93亩) 人均耕地0.53亩,林地955亩,其中经济林果地72 亩,人均经济林果地 0.05亩,适合种植水稻、玉米、蓝桉等农作物。传承不衰的雕刻技艺,悠久的雕刻文化。雕刻是雕、刻、塑三种创制方法的总称。指用各种可塑材料(如石膏、树脂、粘土等)或可雕、可刻的硬质材料(如木材、石头、金属、玉块、玛瑙等),创造出具有一定空间的可视、可触的艺术形象,借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艺术家的审美感受、审美情感、审美理想的艺术。雕、刻通过减少可雕性物质材料,塑则通过堆增可塑物质性材料来达到艺术创造的目的。木雕、石雕、泥雕等工艺,则大都流传在民间,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况且他们在吸收传统技法之后又独自创新,使雕艺术更上一层楼。

二、雕刻工艺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特征

雕刻工艺在我国发展历史悠久。永北镇的雕刻主要分布在西南街社区,雕刻制品称雕刻工艺,做工十分的精细,所以逐渐从实用品转变为欣赏品,因此被人们称为特种工艺。其内容有木雕,木雕是木工进行操作, 木工在制作木器具的同时,逐步向美的装饰方面发展。木雕制品(如:神龛用紫檀、柏香、犁树木等、颜色);观音像用泥、稻草、纸、麻、铁丝、颜色、漆等;龙头用木料;圆桌用牛骨、贝壳、银子、铜、木材等、骨镶)石雕选用石料,根据所需选料,制品(如:花卉、盆景、假石山)、根雕选用善好的树根。传统雕刻的特征:传统的雕刻纯属手工雕刻,是一种工匠型的劳动,运用可雕性的物质材料,通过雕、刻,它是雕刻师“高智能和高技能”的综合活动!雕刻成品是否成为珍品完全取决于雕刻师对艺术的理解、对材料的感觉、雕刻技巧的发挥和孜孜不倦的精神,这不是普通人所能胜任的,也正是由于如此难能可贵,“雕刻”成为一种艺术、一种文化和一种精神的象征,其木雕工艺制作为纯手工制作,作品古朴、文雅、端庄、大方、制作精细、装饰性强。作品图案多为中国汉族民间吉祥图案。雕刻具有玲珑剔透、视线不受障碍等艺术特色。雕刻的图案花纹制必须经过精心制作,使其富于图案化。

三、雕刻工艺的历史渊源

段家的雕刻技艺师承形式为祖传:1、神龛雕刻艺术,尤其是木雕艺术,在汉族中使用,起源很早贡奉列代祖宗牌位,用于宗教祭祀,在民间比较流行。2、观音像是佛教文化传入永胜,泥塑菩萨技艺也随之兴起,用于宗教祭祀,在民间比较流行。3、龙头雕刻艺术,在汉族中起源很早,用于民间龙灯活动、安葬仪式等。段瑜的雕刻技艺父辈相传,在继承祖上精雕细刻的基础上,工艺不断完善和创新,研究出了骨镶技艺。

四、重要价值和濒危的状况

汉族的雕刻艺术很有特色,是一种美术工艺,是人类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一种体现工艺的美术品,美术品,离不开构成工艺品的各种材料和制作工具,这是物质文明的产物;工艺品,按一定的工艺,构成一定的图纹、造型,体现一定的意识,具有一定的艺术,这又是精神文明的产物。因此,工艺品的起源和发展,同人类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起源和发展,有着必然的密切的联系,早在秦汉史资料中。艺术家们以刀,在坚硬的材料上创作了众多精美的图像,用以作为民间家庭、建筑构件,构筑和装饰。而木雕最基本的功夫首先必须是—个好的原始木匠,经过木匠精心制作而成艺术品。

濒危的状况:由于此项工艺需具有很强的相关专业水平,不易普及,致使传承有一定的局限性,由于现代化科技的不断发展,使机器作为生产工具,已日益减少了人们的手工劳动,手工技艺逐渐被淘太,手工艺品也得不到广泛流传。电器化自动操作,使许多“木匠”已没必要再学习以往的一些木工技艺,就可以做出美观的家具、门窗、箱柜等,而木雕最基本的功夫首先必须是—个好的原始木匠。木雕技艺不仅需要一定的悟性,而且要有一定的耐力,它不像—般的木匠在两三年内就可出师,往往需要七八年、甚至十来年。另外,一件木雕从原木到成品,操作时间长,与工业化工艺品相比,周期长、见效慢,许多年轻人不愿意学习这门耗时太长的技艺,即使有少部分人学成了,但为了经济效益,又转行了。段家的雕刻技艺现无下一代传承人。

五、传承谱系和代表性传承人

其木雕技艺师承形式为家传,段瑜1987年初中毕业后开始跟随父亲段克禹学习木雕工艺,木雕工艺制作为纯手工制作,作品古朴、文雅、端庄、大方、制作精细、装饰性强。段瑜在继承祖上精雕细刻之风的基础上,增加了时代精神风貌,有所创新和发展。其工艺品远销省内外,1997年制作的观音阁,为一客商看中,以2500元价格自行包装馱运印度庙堂供养,现永胜程海镇凤羽毛氏宗祠里的匾对也均由其定做加工。段瑜以高超木雕技艺赢得了乡邻的赞誉。一九九九年,被命名为“丽江地区民族民间美术师”。2005年被列为市、县保护名录。

段光乃第四代传承人,1992年初中毕业,开始跟随父亲段克禹学习木雕工艺,其木雕、石刻、根雕。近年来自己自学花卉、盆景、假石山等。工艺制作为纯手工制作,作品古朴、文雅、端庄、大方、制作精细、装饰性强。段光在继承祖上精雕细刻之风的基础上,增加了时代精神风貌,有所创新和发展。段光以高超雕刻技艺赢得了乡邻的赞誉,其作品远销省内外,每年100余件。

木刻技艺是永恒的。保护木刻技艺是一项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事业,新时代赋予了木刻技艺以新的机遇和新的使命,相信在政府、艺人和专家通力合作下,木刻技艺的振兴也是必然的趋势,为维护我国的文化命脉和民族特质作出重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何正延.文山民族传统美术的传承与发展[J].文山学院学报,2010(1).

第7篇:雕刻的艺术特色范文

关键词:舍得;寿山石雕刻;寿山石雕刻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6-0061-01

中国传统“四大印章石”之一的寿山石,以“天遣瑰宝” 出于福州市郊的寿山村。寿山石以其大自然神赐的独特魅力,千年来吸引着历代雕刻好手,心摹手追,将自然美与艺术美融为一体,一块块玉石摇身一变,成为艺术珍品。

寿山石的雕刻要求寿山石雕刻艺人最大限度地利用和顺应其材质本身的属性和美感,加以艺术家独具匠心的处理和安排,最充分利用石质,达到寿山石雕的最高境界。同时,寿山石质地、色泽特别,他石无可比拟。本文提出“舍得”二字来概括寿山石雕刻艺术的美学韵味,便是从雕刻艺术的美学维度重新定位寿山石雕刻,并将其提升到艺术层面。

首先,“舍得”的雕刻美学还意味着“相石取巧”。“舍得”意味着舍寿山石的物质外形而得其精神气质。只是,所得的寿山石的精神气质并未完全出自艺术家的想象,其首先根植于寿山石石料本身。也就是说艺术家根据石料本身所具有的形状、色彩和纹理等特点进行构思和创作,因势造型,因材施艺,因色取巧,使自然色相和艺术家的刻刀浑然一体。一般来说,艺术家在雕刻前总是需要经过一番相石的过程。相石的过程便是根据石材本身的形状和色彩进程初步的构思。“舍弃什么,保留什么”的观念在艺术家的脑海中初步形成。艺术家会根据石材的形状等雕刻成人物、走兽、山水、花鸟、果蔬等陈设欣赏品和印章、烟缸等实用工艺品。需要补充的是,此时“舍弃”的观念只是刚刚开始。之后的步骤便是雕刻过程中“边创作边构思”,艺术家在雕刻过程中会有可能面临新的发现。

其次,“舍得”意味着“好石慎琢”。熟悉雕刻的人都知道“好石慎琢”。这句经验总结式的话语是雕刻艺人多年雕刻经验总结出来的特殊法则。而这背后所蕴含的美学韵味便是“舍得”。首先,从寿山石的色彩层面来说,正如前文所述,寿山石不仅品种繁多,而且就一块天然的寿山石来说也往往会有层次和变化。寿山石中的高山石、田黄石、善伯石、荔枝洞石、牛蛋石等寿山石材的色泽变化就十分典型。这种色彩的多变对于艺人的创造是两面的。一方面为创作者提供了更大余地地发挥个人艺术想象空间的可能,另一方面这种多层次也是一种创作负累。所以,色彩的多层次性一方面能让寿山石天然具有多种造型可能,达到一种自然神奇的艺术效果,另一方面,则是艺术家面对多种可能时的艰难选择。这种选择便是在“舍”与“得”之间进行。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在舍得之间,需要的是艺术家的创作经验和文化艺术修养, 也需要操刀之始谨慎的“剥料”、浸水等技术步骤来分析其色的走向分布, 有时还要结合作者推测和判断,而后进行艺术的创作。已故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周宝庭在“俏色”方面很见功夫其雕刻作品逼真生动, 加上巧妙的色彩对比, 把对象表现得十分贴切自然。

因此,根据寿山石的不同石种而设计不同的题材, 充分发挥作者主观意识, 融审美情趣、意境进行构思、立意。淋漓尽致地运用石色做到贯通一气, 达到完美的艺术境界。“舍得”是自然美与艺术美的完美结合, 它灌注了雕刻艺人全部才智与艺术表现力, 蕴含着浓郁的民族文化与审美情趣, 体现了艺人独具匠心的艺术手法, 使无生命的天然寿山石, 经雕刻艺人们灵巧的手变成有灵性、有情感、有魅力、有着丰富内涵的艺术精品。

最后,从寿山石的石种来说,“舍得”是一种至高的艺术理想和追求。特别是在面对名贵石种时的艺术理想。众所周知,在寿山石中,珍贵的石种有如透明黄色的田黄、白色凝脂的鱼脑冻、品莹纯自的高山晶、或紫或绿的月尾、透澈多色的太极头等, 这些珍贵的奇石。这些价值连城的石种,无需雕刻,其本身便是一件艺术品。那面对这些珍贵的石种,“舍得”的创作和美学意味就显得更为值得探究。

第8篇:雕刻的艺术特色范文

一、雕刻构图的秩序感

粤北客家民居梁架雕刻的布局大多由花草鸟雀、祥禽瑞兽和各种吉祥纹饰重复排列组合而成,这种排列形成了一种神秘的秩序感,这种秩序感的来源便是人们期望美好心愿可以不断延续的情感。例如 ,代表着吉祥寓意的祥云、回纹、牡丹等图案重复排列后便形成了一种富有深刻含意的形象符号,代表着粤北客家人民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景。然而,在很多民族的艺术中都有类似富有秩序的连续图案装饰,为何又能在梁架雕刻的图案中读到粤北客家人生生不息的情景呢?这又需要谈及秩序感的另一个方面。除了直观的图案连续排列,梁架雕刻还与粤北的自然风情、客家的生活习俗密切相关;那些琅琅上口的民间谚语也是促成秩序感的一个重要原因。在梁架雕刻的历史发展中慢慢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民族审美符号,这种审美符号便是客家人内心情感相连的表达,同时也是人们对未来美好期望的精神寄托,如“连绵不绝”“事事如意”“好事不断”的美好寓意。此时,秩序感就同时产生在视觉感观上和语言表达上。客家民居梁架雕刻发展到今天,这样的方式所形成的秩序感不仅存在于建筑装饰中和客家人的生活中,还存在于客家人的审美趣味中。这一审美趣味如何通过雕刻手段和装饰手法传达给观众呢?这要从客家民居梁架雕刻的形态组合和构图方式来探索。比如,梁架中心位置主要是以植物茎叶或回纹等艺术元素依照横梁的直线形状组合而成,在一个特定的长形横梁中,植物的枝茎、叶片和花朵以及各种图案都需要一个恰当的组合形态,才能合理地布局在梁架上。就目前考证来看,梁架雕刻大多采用二方连续的布局组成构图。二方连续图案是一种富有条理性的排列形式,不断连续的一个元素或多个元素具有较强装饰效果,既增加了雕刻的观赏性和艺术性,又使得雕刻画面显得井然有序,整齐大方。此外,横梁的体积和形态本身也给雕刻带来了限制,而这种限制恰恰成就了梁架雕刻的艺术独特性,富有秩序感的二方连续构图也就成为最能突出表现其装饰内容和风格的重要造型手段。

综上所述,图案组成的二方连续结构形式是粤北客家民居梁架雕刻秩序感重要特征之一。梁架雕刻的图案是由一个或一组单位纹样向左右循环往复、无限延长的连续纹样构成,其组成形式大多是以波纹形、直线形等样式进行布局,使组成形式呈现出有规律的带状分布。这些以现实形态为基础而又超越现实的有序重复的带状组合,则恰恰是增添美感的有效方式,也正是梁架雕刻秩序感的重要表现。如在横梁的雕饰中,其图形要素是同时有几种图样组合构成,使得雕刻的纹样在一根横梁的有限空间内,形成了井然有序而又丰富的装饰效果。当然这里所说的秩序感特征不是指图案完全一致的重复和组合,而是指在多种规律关系中拥有适度变化的结构秩序。对于艺术构成形式来讲,只要求其呈现简明、秩序化的形态特征还远远不够,应在有秩序感的基础上再寻找丰富的变化,以满足更高的审美心理需求,客家民居梁架雕刻充分体现出了这一点。各造型要素在相互对比和相互衬托的关系中展现出良好的组织性,使得看似繁乱复杂的组合形式,体现出丰富而又均衡有序的秩序感。由此可见,装饰图案中的多层次的秩序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丰富视觉感官的需要,更是建筑结构主体中装饰效果的需要。

二、雕刻形态的典型性

客家民居梁架雕刻既是建筑装饰,又是精神产物。梁架雕刻作为客家民居装饰的重要部分,它经过历史的洗礼而逐渐形成一种典型性,由古至今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感染力影响着居民的思想情感和审美情趣。雕刻艺术的典型性包括题材的典型性、构图的典型性以及雕刻手法与色彩使用的典型性。

(一)题材的典型性

雕刻的题材如何体现梁架雕刻形态的典型性呢?梁架雕刻主题通常根据客家人的风俗习惯和民居建筑的需要来确定。它既要符合客家宗族传统习俗,又要符合

建筑功能的要求。在内容上具有适用于粤北客家人民的相对普遍性和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寓意性;同时在表达上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取材的灵活性。例如:梁架雕刻中常常出现的由许多回纹相互连接、回环重复的图案,寓意家族存久留长、子孙生生不息;回纹中用盛开的梅花、牡丹、莲花等植物和枝叶相衬,更添长寿、富贵、康宁、好德等美好寓意,这些题材都集中反映了客家人追求家族兴旺发达、生活美满幸福的精神世界。又如:一度用于古代建筑屋脊正脊两端、有着辟邪镇火的寓意、同时也含有保佑民居安全纳福的吉祥意义的鸱吻(又称为“鸱尾”),常被客家人广泛用于梁架雕刻中。如此看来,梁架雕刻可谓客家人将民族文化与自身的生活习俗相互连接的一个典型艺术形态。

(二)构图的典型性

梁架雕刻的主题通过图案来体现,对图案元素的表现需要有高度概括、简练的雕刻手法。梁架属于特定的艺术载体,修长而狭窄 ,梁架雕刻需要在很小的范围里进行,因此,构图是否得当至关重要。要在有限的空间里表达丰富的内容,适形构图便是最恰当的表现方式。例如:在一根横梁上雕刻图案,最恰当的构图方式即直线式或波纹式二方连续的构图,在横梁的两端配以适合纹样的造型结构给予补充,方能使整个梁架雕刻看起来更加完整与端庄。总体来讲,在梁架设计过程中,艺匠们既要选料得当、因材施艺,又要因形附意、别出心裁;既要注重画面层次感,又要确保画面的饱满度和均衡感,突显构图的典型性。

(三)雕刻手法与色彩使用的典型性

客家民居梁架雕刻常用浮雕、透雕、阴刻、圆雕四种手法;刀法或精雕细刻,或大刀阔斧。雕刻出来的效果,或圆润如珠,或棱角分明、粗细得当。采地雕、镂雕技法交叉使用也是客家民居梁架雕刻最重要的手段,具有典型性。在色彩使用上,客家民居梁架雕刻或施彩,或描金,或重彩,或淡饰,使整个雕刻装饰效果显得庄严肃穆,富丽堂皇;同时还有利用木质天然纹理来表现的,简洁大方,朴素淡雅。客家人在雕刻装饰中所使用的颜色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典型性。在梁架上对颜色的使用有着严格的规定,红色和黑色在粤北客家民居建筑中是重要而广泛使用的色彩,红色表示富贵,黑色表示庄严。这表明客家人在建筑装饰中所使用的颜色不能随意而为之,尤其是红色和黑色都代表着客家人的礼节文化与民俗含意,可以直接反映出长久存在于客家宗族社会中封建的尊卑等级制度。这种特殊的意义更凸显了梁架雕刻形态装饰的典型性。

三、雕刻题材的人文精神

粤北客家民居的梁架雕刻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在人类迁移过程中南北文化相互融合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承载着客家人优秀文化积淀、凝聚、孕育而成的文化精髓。它以追求真善美等崇高的价值理想为核心,富含关怀人生、关照人的际遇处世及伦理道德,形成吟咏真诚质朴的人生情怀,表达了客家人对生活无比的热爱和期望。梁架雕刻的题材非常广泛,涉及岭南文化和中原文化的诸多方面,既有传统典故、历史神话,又有飞禽走兽、树木花草。值得注意的是,许多雕刻题材与客家人生活幸福的祈求都有着直接的或必然的联系。例如,连绵不断的回纹,憨态可亲的福猪,活灵活现的鱼虾,都呈现出生活幸福连绵、温润祥和、繁荣昌盛的气氛,诉说着客家生活的温馨与吉祥,幸福和安康;又如,梁架两端的莲花和白鹭,反映了客家人盼望一路连科的美好愿望;再如,雕刻繁复、精致细腻的梅花曲梁,则显示了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生活情趣。所有这一切,都让我们看到了客家人对生活与生存的热爱与追求。对这些题材的选择,客家人就是想借物抒情,寻求一种精神寄托,借助其中的隐喻激励着子孙后奋图强。通过在日常生活的传播与交流,他们已经把那些雕刻图案的耳熟能详的寓意作为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把它作为一个个励志的典故给人指向高远的人生目标,指引人们为了人生目标努力奋斗。从题材分析得知,粤北客家民居的梁架雕刻的主题表达主要为祝福人的一生平安、合家喜庆、升官发财、人丁兴旺、颐年长寿等与世俗生活紧密相联系的愿望。即便是抽象的雕刻造型也被赋予了吉祥含意,这种丰富的含意体现了深刻的人文精神,隐含着极其深远的文化蕴涵,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客家人。

四、结语

梁架雕刻是粤北客家民居最具活力的建筑装饰艺术,它在岭南民族文化的发展基础上,在客家民俗文化的充分浸染下,延续着极具特色的传统建筑装饰样式,体现出客家民居极具生命力和典型性的艺术特点。它作为一种传统的民俗文化,无论是遥远的过去,还是眼下的今天,都体现出客家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梁架作为民居建筑的重要构件,其是粤北客家民居装饰艺术的缩影,也是民居建筑文化不可或缺的象征。

* 本文为广东省韶关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资助项目“始兴客家宗祠雕刻艺术的保护与传承”(项目编号:Z2014006)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廖晋雄.广东始兴客家古民居[M],香港:香港经纬印刷公司,2006.

2.

黄明秋.龙南关西客家民居门窗雕刻艺术初探[J],装饰, 2003(2).

3.

张道一、唐家路.中国古代建筑木雕[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6.

第9篇:雕刻的艺术特色范文

关键词:民间木雕艺术特点文化内涵

中图分类号:J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5(c)-0238-01

1 湖南民间木雕的概况

木雕是湖南的民间文化及艺术的重要构成部分,它是当地居民长期的生活累积的产物,具有独特的地域和民俗的文化及艺术的特征。湖南的民间木雕主要包括建筑、家具及祭祀的木雕三个大类。湖南木雕,民间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是其主要的内容和题材,其表现手法多种――变形、比喻和夸张,形式多样――深浅得当的浮雕、层次分明的透雕、镂雕、圆雕和阴阳线刻,刻画等形象生动,充分表现出了当地人民无穷的智慧。当地人民以忠、义、仁、爱、礼和孝作为内容和题材,以文字和图画等作为表现形式,以屏风、中堂、隔扇和扁额等作为媒介,雕刻出对吉祥、生存和繁衍的祈求,是忠义、中庸和崇礼等传统思想的体现,并作为家训族训以教化后人,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的形式。

2 湖南民间木雕艺术特色

湖南木雕,在其整体的风格上有地域性和统一性,明显地表现出对湖湘文化地继承和创新,但是统一中有多样,在局部和个人的创作上又具有很强的独创性,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纵观湖南民间木雕,其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

2.1 丰富的内容和题材

湖南木雕的内容丰富、题材多样,尽显民间木雕艺术家瑰丽奇幻的想象力。主要的内容和题材有:其一是吉祥图案,用龙凤喜鹊等一些的吉祥图案寓意平安如意等;其二是人物的故事,主要包括戏曲的人物、小说的演义、历史的英雄和神话的传说等;其三是体现现实的生活的题材,其包括放牧、耕种、商贾和情爱等各个社会生活方面;其四是植物花卉、翎毛走兽及瓜果蔬菜等。由此可看出湖南的民间木雕题材和内容十分的广泛,除少数的图案是较抽象的外,绝大部分是当地人民熟悉、喜爱的事物,反映出当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透露出淳朴的民风、乐观的民情。

2.2 手法简约而富含神韵

湖南木雕手法简约,但却富含神韵。在木雕的造型上,手法简约,简洁生动,沉雄大气,造型虽雕刻不细腻,甚至有的还很夸张,但是其寓意深远。在刻画人物时,本着将动态传神的原则,随性雕刻其五官表情,也不对人体各部位的结构和比例拘泥,充分突出人物造型的明快和稚拙,具象与抽象互相融合,形象又有生气。尤其是在刻画戏剧人物时,造型身小头大,衬景房小人大,夸张但有节,变化适度。湖南木雕手法确实简约,但很注重其神韵。从构思造型和刀法可以明显看到湖南木雕楚文化对它的影响。湖南木雕很重视立意,注重作品的意境、神和形,重点关注以意传情,无论是构图造型,还是刀法,都强调整体神韵的把握,不太在意细处地雕琢。并且,虽然不追求木雕精微、细致的表象,但是往往会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以刻画和表达人物的动态和真实的生命及其气韵,创造原来并无生命的物质,也正因为如此,成了湖南湘楚木雕的精髓。

2.3 湖南民间木雕发挥线条作用

湖南民间木雕以线造型,它是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中最具特色、最丰富的表现手法。湖南民间木雕,少圆雕多浮雕和镂空雕,在家具及建筑上尤为的突出。湖南民间木雕深谙中国传统绘画线条造型语言,将线条在雕刻中发挥到淋漓尽致,虚实相生、层次分明,不拘泥逼真性和真实感,线条清晰,奔放而流畅,不管是人物还是动物,无论是草木还是花卉,都被巧妙而自由的组合在一起。湖南的民间木雕有别于追求精致“塑味”的木雕,它更注重刻削的意味――随意性和刀味,正是这种味,才让人们真正“嗅”出“道”的精髓,读出民俗和大众审美意识,使得湖南的民间木雕散发出了一种异于寻常形式的美感。

2.4 湖南民间木雕构图均衡

湖南木雕在布局和构图上均衡对称, 严谨缜密。其受到我国的传统绘画思想的影响,讲究“经营位置”与“应物象型”,构图饱满,注重完整性与装饰性[1]。在构图布局上,着重点不一,特色各异。其中,主题主要有花卉草木、翎毛走兽和人物故事,无论是哪种内容,其形式都注重构图的均衡。湖南的木雕在其整体的布局上,从当地人民的传统的欣赏习惯角度出发,充分地利用一切可利用的雕刻部位,多而不杂且繁而不乱,使整体和局部达到了统一。

3 湖湘文化下的湖南民间木雕

湖南一带是楚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这块土地孕育了灿烂的湖湘文化。湖南民间木雕,数千年来深受楚文化的影响,形成了的文化具有深厚的内涵,表现出的艺术个性甚为鲜明,构成了中华雕刻艺术重要的部分,具有独特的艺术、文化价值[2]。而自古以来,巫风盛行楚地,佛教于东汉至唐宋期间向下南传,佛教和道教在南岳衡山奠定了圣地,宗教艺术的勃兴,各种文化的融汇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木雕艺术。

3.1 湖南民间木雕中的楚文化

商、周、春秋、战国时期的楚文化深刻影响了湖南木雕的文化。在长沙出土的战国楚墓中有雕刻精美的雕花鉴床和透雕彩色几何纹花板的棺垫。另外,湖南木雕的夔龙纹同商周时期的青铜器物上的图纹神似;山蟠纹木雕窗花则同春秋战国的艺术手法相似;湖南木雕的博古纹样则主要采用春秋战国的青铜器造型。

3.2 湖南民间木雕中的宗教文化

湖南地区的宗教文化源远流长。南岳衡山便是以宗教特点而闻名的,自然其宗教文化融入民间艺术中,并在湖南木雕内容和题材中体现上。另一个方面,很多的宗教场所是以木雕做装饰,且宗教寺庙中的神龛和人物造像等多是木雕。繁盛的宗教文化在一定的程度上刺激了湖南木雕的发展。

3.3 民间木雕中的巫傩文化

湖南当地的庙宇和道观是巫傩文化的“发祥地”,其门窗、格扇上的图案手法、刀法等与民居相差不大,最大差异就在于傩堂面具的图案上,将巫傩文化完美融入到木雕艺术中。巫傩文化是湖南湘西地区神农氏族和炎人族的图腾。湖南怀化作为巫傩文化主体的地带,其傩文化悠久流长,有人将其比为东方巴比伦。巫傩木雕作为古代文化的一支,构成了我国南方巫文化的重要部分。巫傩木雕在特定的历史背景和地域中出现,延续了数千百年。巫傩木雕往往记录傩戏、傩愿和傩技等场面代表着神秘的湖南湘西巫傩文化[3]。

湖南民间木雕的艺术以其文化内涵的深厚性、雕刻技艺的多样性、表现手法的质朴和率真性呈现了其独具的文化价值和艺术魅力,构成了中华雕刻艺术的重要部分。随着时代变迁,其实用性已经不重要,但其独特的艺术性及其承托的深厚文化内涵却不可忽视,并随时代的进步愈加弥足珍贵。

参考文献

[1] 王波,叶经文,程家龙,等.从湖湘文化看湖南民间木雕的艺术特点[J].大视野,2010(20):117-118.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