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雕刻印刷技术范文

雕刻印刷技术精选(九篇)

雕刻印刷技术

第1篇:雕刻印刷技术范文

一、连城县博物馆馆藏雕版的来历和历史背景

连城县博物馆征集的馆藏雕版基本来源于四堡,且百分之九十为清代遗留的古雕版,只有少数为民国期间的古雕版。

明清时期,福建连城四堡曾与北京、汉口、江西浒湾齐

并列为我国四大雕版印刷基地。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北京、汉口、浒湾三地的遗址已消失,四堡成为我国唯一一个保存比较完整的雕版印刷遗址。在文化事业繁荣和兴旺的今天,四堡是人们研究古代雕版印刷术的一块活化石。

四堡地处福建连城县的西北面,是连城县内最北的乡镇,南邻北团,西接长汀,东部和北部靠清流、长汀,位于连城、宁化、清流、长汀四县交界处。四堡的雕版印刷业“源于宋,发展于元、明,鼎盛于清”,其兴盛的雕版印刷业在历史上赫赫有名,曾有“远播江南,行销海外”之美誉。至民国时期,随着铅印技术的传人和全面使用,雕版印刷业彻底地退出了历史舞台,曾经活跃的书商书贩也偃旗息鼓。

从地理位置而言,四堡地处偏僻,四周群山环绕。在建国前此处道路崎岖狭窄,加之交通工具又不发达,偏远的四堡似一个“世外桃源”,几乎与世隔绝,这也是四堡雕版印刷基地以及部分的清代雕版历经战乱而仍能得以保存至今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连城县博物馆馆藏部分清代雕版赏析

(一)古雕版赏析

1 族谱雕版:这里选取的是清杨氏七修族谱雕版之一――清杨氏族谱人物与地形图。

清杨氏族谱人物与地形图雕版:杉木,长方体,长3厘米,宽20厘米,厚5厘米,重200克。面呈黄灰色,双面雕刻,背面为人物雕刻,正面雕刻有文字、房屋和田园等图案。保存状况:基本完整,有虫蛀和边缘磨损现象,雕版五分之一处有明显裂痕。

2 医药古雕版

清仙洞男科药签双面雕版:杂木,长方形,长12厘米,宽23.6厘米,高1.5厘米,重315克。双面阳刻仙洞男科药方:一面刻有“仙洞男科第六”至“仙洞男科第十”药方;另一面刻有“仙洞男科十六”至“仙洞男科二十”药方。仙洞男科药签版是用于治疗男科疾病的药方。保存状况:较好,边缘微损,有微裂和多处虫洞。

3 印版古雕版

清俊昌印版:樟木,长方形,长6.7厘米,宽3.4厘米,厚7.8厘米,重135克。印章正面阳刻“俊昌”二字,上有较厚的墨烟痕迹。保存状况:品相完整,字迹工整清楚。

4 经书古雕版

清九里八阳妙经雕版:杉木,形状为长方形,长13.2厘米,宽14厘米,高1厘米,重141克。正面阳刻繁体字“九曼八阳妙经”的内容;背面为平板。保存状况:残,多处分裂、缺口和虫洞。

5 活字古雕版

清木雕活字版:杂木,长方体,长28厘米,宽16厘米,厚2厘米,重200克。活字版托盘由九根小木条垂直分成十个小长方形组成;每个小长方形竖直置三排活字板,每竖排共置20个活字;整块活字版共600个活字。保存状况:基本完整。此雕版有较强的历史沉积感,是四堡雕版印刷遗存中极为少数的珍贵活字版之一。

清活字套印版:杉木,长方体,面呈灰褐色,多处油渍痕迹,上部染有橙色,下部中心位置、上部从左往右7厘米处及右下角刻有文字。其余部位皆为活字套印处。保存状况:残,自上而下三分之一处有一条裂纹、多处虫蛀,一角磨损。该类雕版数量稀少,较为珍贵。

(二)古雕版印刷术流程工具赏析

1、清切书刀:由两块方形樟木,两条杂木,中间一条螺旋状柱体杂木制成。高96厘米,宽35厘米,重2056克。属于雕版印刷术流程工具。保存状况:基本完整,有部分木块脱落。

2、清石墨缸:砂岩石质,呈椭圆形,赤褐色,平口,平底,宽50厘米,长73厘米,高52厘米,石层厚6厘米,重100千克。保存状况:微残,墨缸沿口有一小缺口,缸身表面凹凸不平,可见磨损小口。此墨缸为清代人们从事雕版印刷时盛墨所用。

3、清订书锥:订书锥上部为铁质锥体,有锈迹。下部杂木,葫芦形,墨色,有细微裂纹,长9厘米,直径2.5厘米,重20克。保存状况:完整。订书锥为清代雕版印刷工具之一,用于钻订书孔。

4、清独轮手推运输车:杉木,状似三角体,车头左右各一扶手,扶手长174厘米,独轮居中心位置,铁包木,外径67厘米,内径40厘米。车身左右各一木质板块;车轮上方置一长方形木架,用于拥绑物体;车轮前支一横木,横木下左右各一立竖直支撑木,与独轮构成三角架支撑整个车身,有较强的稳定性;车轮后上方竖直立两长两短木柱,重25千克。保存状况:基本完整一该车卉朴、厚重,有较强的历史沉积感,为清时期雕版印刷运输车。

三、对连城县博物馆馆藏清代雕版的几点认识和思考

(一)对雕版印刷的板材质地的认识

从馆内藏的清代雕版来看,清代人们用作雕刻的板材主要有杉木、樟木、杂木等。笔者经过对其保存状况比对分析得出:雕版的板材选用樟木最佳,保存最好,如上文中的清俊昌印版,但此类材质留存下来的雕版数量稀少;其次是杂木,如上文中的清仙洞男科药签双面雕版;再次是杉木,如上文中的清九里八阳妙经和清活字套印版。

樟木因含有特殊的香气和挥发油而具耐温、抗腐、驱虫之特点,且木质致密坚硬,有耐腐防蛀之特点,这也是为什么樟木板材的雕版至今能保存完好的原因。由于樟树是江南四大名木之一,其经济价值也比较高,因此遗留下来的樟木板材的雕版也相对较少;杂木虽没有樟木的驱虫防腐功能,但密度较大,木质坚硬,且较为经济实惠,杂木板材的雕版状况也相对比较好些;而杉木与前两种比较而言其木质较为疏松,防腐防虫效果就差了些,所以杉木板材的雕版保存状况就比较不理想了。当然要使木质雕版能保存至千秋万代,尚需要文物工作人员对其采取消毒、防腐、防霉的专业技术处理。木质文物的消毒、防腐、防霉的专业技术处理也是文物工作人员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四堡的雕版印刷术曾有过木活字印刷术的尝试

一直以来,后世人们提出的研究观点:四堡――雕版印刷的故地,其是否有“活字印刷”却鲜少提及。笔者也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并试图搜集各种资料。现从连城县博物馆收藏的征集于连城四堡邹群处的“清木雕活字版”和征集于连城四堡马一跃的“清活字套印版”,我们至少可

以知晓:四堡于清代曾有过木活字印刷术的尝试;特别是近期刊出的连城文史资料中记载:在四堡乡雾阁村邹善衡先生家发现了三盘木刻活字印版,这就进一步说明了四堡于清代曾有过木活字印刷术的尝试。既然出现过,那为何清代活字印刷没能替代雕版印刷呢?近日,笔者学阅金岷彬作者《古代活字印刷术为什么未能取代雕版印刷术》一文深受启发,此文对古代活字印刷术为什么未能取代雕版印刷术进行了比较深刻而全面的论述。总结比较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术两者的优缺点:雕版印刷适用于同品种、多批次,每次少批量的商业性(书坊)印刷。例如:一部书刻版刻制好后,印书出售,售完可以再印无疑比活字版无法保存印版有较大的优越性。活字印刷要从制备单个活字这道工序做起,而制备一套能用来印书的活字印刷,需要极大的人力、物力、财力,个体的作坊几乎没有这个能力,而且即使制备出一套完整的印书活字,每次应用时排版都得重新排过,这又得耗费较大的人力。活字印刷适用于多品种、短工期时间里的小批量印刷。清代四堡的雕版印刷是该地的商业龙头,人们的主要经济来源,当地销售的书籍曾有“远播江南,行销海外”之说,可见当时所刊印的书籍量之多、涉及面之广了,也就是说其印刷的书籍不仅不同版本的较多,而且同一版本的数量恐怕还更多!否则怎么行销海外呢?清代四堡的雕版印刷业以个体作坊为主的经营模式和以售书盈利为目的,决定了当时人们历经尝试、比对之后选择青睐雕版印刷而舍弃活字印刷。这也是四堡何以遗留下的印刷较多,而活字印刷芳踪难觅的原因了。

(三)文物的教育功能

第2篇:雕刻印刷技术范文

灵性演变 木活字印刷

据学者考证,雕版印刷在六朝时期,即公元220年以前就已经出现,发展至唐代已经十分盛行,雕版印刷工艺在唐初开始大体成熟,并广泛使用。但是雕版印刷每册书需要成百上千块印版,而且随着书籍品种的不断增多,带来新印版要雕刻,老印版要存放等很多问题,从而催生了一种方便灵活的印刷工艺。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北宋时期一位叫毕N的平民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刘新岗传承的活字印刷就是在毕N发明的活字印刷术上演变而来的,不同的是毕N最初发明的是用泥刻的活字,而刘新岗用的活字是用木头刻的。

木活字印刷技艺产生的确切年代和发明者目前无法考证,但1996年在宁夏贺兰山出土了西夏文经书《吉祥遍至口和本续》,经专家鉴定确认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最早的木活字版印本实物”,时间为12世纪的南宋时期。然而,对木活字印刷记载最早、最为详尽的当推元初著名农学家王祯所著的《农书》,王祯在书中将木活字印刷成为“今又有巧便之法”,归纳了写韵刻字法、锼字修字法、作盔嵌字法、造轮法、取字法、作盔安字刷印法等六道工艺工序,他的记载是印刷史和活字印刷技术史上的一座里程碑,直接指导了后世活字印刷的实践与发展。现今刘新岗所传承的木活字印刷技艺的工艺流程与王祯所采用的基本相同。到了明清两代,木活字印刷更为普遍。尤其是清代,乾隆皇帝一道皇家修书的御旨将木活字印刷推向了极致。

依然“活着” 幸得世代家传

或许你没想到,在中国已流传了上千年历史的活字印刷术,河北衡水中国书画博物馆还完整地保留着。据说这里不仅保存着世界上数量最多、种类最全的清代木活字,而且还流传着最原始的一套活字印刷工艺。走进博物馆的木活字展厅,56万8千多枚清代木活字可谓蔚为壮观,他们和馆藏的古代的泥活字、铜活字、锡活字,近现代的铅活字、铸字铜模以及169块清代印刷雕版,共同演绎着一部中国印刷史的全貌。同时,在这里还能欣赏到中国古代(宋、元、明、清)书画作品。

当我们问起衡水中国书画博物馆的馆长――刘新岗,为何他会有收藏清代木活字并保留发扬活字印刷工艺的想法时,刘新岗展开了对祖父的回忆:“我的祖父刘茂祥,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我听父亲说我爷爷年少的时候,正值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由于家境不好,我爷爷就去北京学习木作,后来在一家姓程的湖南人开设的谱籍印制作坊里干木工活,久而久之跟作坊里的南方木匠习得了木活字的制作和印刷技艺。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因为战乱,程老板返回了家乡。在返乡之前,他将店里拿不走的80盘木活字,有两万多枚,连同一套《百家姓》雕版半送半卖地给了我爷爷,不久我爷爷也带着这批木活字返回家乡衡水,凭借这门手艺替人印制文告、族谱、请柬等,维持生计。解放以后,我的父亲刘保恩承传了这一木活字印刷技艺,并继续在村里利用这门手艺为大伙儿服务,七十年代,还曾印制诗词、语录。我从小在父亲身边耳濡目染,自然慢慢地喜欢并跟父亲学习木活字的制作、印刷技艺,长大以后又涉猎收藏,于是就形成了现在的规模。”

从前为生存 如今为执念

刘新岗的脑海中会时常会浮现出自己年少时跟随父亲学习木活字印刷技艺的情景。方寸之间,刻刀起舞,鬃刷扫过,字韵飘香,一切都是那么令人神往。当第一张亲手拓印的纸张从印版上揭下的时候,一种成就和快乐感从他心底油然而生。刘新岗的成长脚印以活字印刷术一字一字地拼接而起,因此,即便古老的活字印刷正在淡出人们的视野,但是刘新岗还在坚守着这门古老的技艺,并且执着于对中国古代活字印刷术的研究、保护、开发和利用,在他看来对这门古老技艺的传承和弘扬,不仅是对祖辈的承诺,更是一份责任。

刘新岗所传承的木活字印刷技艺严格遵循古法,工艺十分考究,其具体工艺流程可以分成造木子、刻字、入柜、分拣、排版、印刷等步骤。在衡水中国书画博物馆里陈列着十二组捡字大柜,刘新岗介绍道:“这就是严格按照《武英殿聚珍版程式》的记载复原的。每一个大柜横十竖二十,共二百个抽屉,每个抽屉八格,活字分别以康熙字典按部首笔画排列。目前,这十二组捡字大柜共收录206162枚木活字,而且,据专家考证,这20多万字正是清代印制《四库全书》的那套木活字。”

印刷术 画样年华

“镂象于木,印之素纸”的木版水印艺术源于中国古老的雕版印刷术。朵云轩自光绪二十六年创立之时起,就传承了木版水印这一传统技艺。一百一十多年的薪火相传,朵云轩将其发展成为一门综合了绘画、雕刻和印刷的再创造艺术。以简单的工具、复杂的技艺,通过“勾描”“雕版”和“水印”三道纯手工工艺程序,就能将中国书画作品的笔情墨韵原汁原味再现出来,达到“乱真”的效果。朵云轩的木版水印技艺已于2008年列入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今,朵云轩的木版水印技艺在中国书画复制、古籍善本再造、传统水印笺纸的制作,以及水印版画语言的实践与探索等方面仍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朵云轩的木版水印技艺早期主要用于笺纸楹帖的制作,因选画雅致,雕印精美,颇受文人墨客的喜爱。1957年之后开始雕印历代名画和当代名家名作,选用原作相同的纸绢色墨,精雕细印,将中国雕版印刷术的彩色套印技术发挥到极致,无论工笔重彩还是水墨写意,都能极真实地再现原画的精神风貌和笔趣墨韵,达到几可乱真的境地。

木版水印 难寻价值与成本的平衡

传承一门传统技艺确实不易,尤其是高品质的本真传承。朵云轩木版水印中心主任郑名川感慨道:“传承木版水印最大的困难可能还是大众对它的认知和价值认同吧,我们木版水印作品的售价大多没有体现其应有的价值。中国的雕版印刷术按照自身的发展,从单色到多色和活字,再到版,直到清末被高效的西方现代印刷术所取代,逐渐从人们的生活中消失。我们今天的木版水印技艺如果不是当年鲁迅、郑振铎的抢救和新中国建立后政府的重视,或许今天已经消亡了。”

木版水印的纯手工性,决定了有人工成本较高、制作周期长。一幅作品往往需要投入大量人力,雕刻大小版子少则十来块,多则上百甚至上千块,套色百次千次以上,耗费百日才能成就一件普通作品。以来楚生《黑蝶》为例,一幅27×18厘米的小品,至少也要三四十个工作日。水印工序最耗费功夫,因为它承担的是一整版画的印制,一般有一百张左右的量。但从工艺而言,一般工细复杂的线条版,刻工耗时更大;而需要掸色的平版,则印工更费功夫。

手工制作 为“复制”赋予温度

在郑名川眼中,与现代印刷的最大区别在于,除了具有印刷复制的属性外,木版水印雕印出的作品本质是木刻版画,是美术品,作品融入了木版水印师对作品的理解、诠释与重新呈现,带有手工的温度,是有灵性的,这是现代印刷所无法达到的。另外,传统中国画颜料、材质运用,以及色、墨与生宣纸交融渗透洇化的水晕墨章也是现代印刷术不能实现的。

今天,朵云轩的木版水印技艺在中国书画复制、古籍善本再造、传统水印笺纸的制作,以及水印版画语言的实践与探索等方面仍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朵云轩现在制作的木版水印作品主要从两端着手,一方面做门槛略高的可以收藏把玩的精品,体现木版水印技艺精美程度和文化积淀,比如美术史上的名迹、笺谱辑印等。另一方面做大众都能消费的起的具备实用功能的传统木版水印纸品,比如水印笺纸、花笺楹帖等。

收藏关注 新古籍与名迹复制版画

木版水印作品主要分两类,一类是木版水印本体语言的作品,包括画谱、笺谱和笺纸等。部分装订成册木版水印作品作为“新古籍”被艺术收藏市场所接纳,比如朵云轩梓行的《萝轩变古笺谱》《十竹斋书画谱》和荣宝斋雕印的《十竹斋笺谱》《荣宝斋诗笺谱》等几乎是艺术品二级市场“古籍善本”拍卖专场的标配。

一类是刻意模仿国画语言的木版水印复制作品,意在制作“下真迹一等”的历代名迹“副本”,在广义上仍旧属于版画,介于中国画与版画之间的一种特殊的复制版画。这一类作品,特别是那部分技艺复杂的大型精品,像荣宝斋的《韩熙载夜宴图》,朵云轩的《徐渭杂花图卷》、《任伯年群仙祝寿图》等,都是木版水印划时代的佳构,其收藏潜力往往更大。当然,一些有特殊意义的作品也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比如现代木版水印第一件绘画作品《张大千敦煌供养人》;印数少或者毁版也是木版水印收藏可以考虑的一个因素;同一套雕版的某个印次印得特别精美也相对价值更高。

除上述两类主要的之外,还有少量与版画家合作的版画原作也值得珍视。比如1960年朵云轩与黄永玉合作的《全家送我上学堂》,黄永玉先生创作并刻版。最后,郑名川特别提醒,虽说“纸寿千年绢八百”,但保存木版水印作品时也应注意防霉、防晒、防污、防虫蛀、防鼠害等。

第3篇:雕刻印刷技术范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比较清楚地掌握宋元时期灿烂辉煌的科学技术成就的基本概况,包括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和火药的应用及向世界的传播,由此进一步了解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

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宋元时期的文化成就,包括史学、宋词及杰出的词人、绘画及书法成就。

通过学习宋元时期的科学技术,对学生进行初步的科技史教育,使学生认识到我们的祖先在科学技术和文化方面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以及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学习古代科学家勤于探索、坚持不懈、勇于创新的精神。

通过了解《资治通鉴》的写作过程,及《资治通鉴》的卓越成就,培养学生养成严谨的治学态度。

教材分析

本课的主题是宋元文化,而且是灿烂的宋元文化,可见宋元文化在整个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特殊地位。它上承隋唐、下启明清,以自己鲜明的时代特色和独特的风格创造了中华文明史上又一个文化高峰。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和火药的应用及向世界的传播。“司马光和《资治通鉴》”与“宋词和杰出的词人”是本课的重点子目。

本课的难点,是在介绍史学、文学、艺术等方面成就时,如何使学生逐步形成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看待文化现象的能力。

教学过程

导入:回忆隋唐时期雕版印刷的发展状况以及现存的雕版印刷品等相关知识。

一、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和火药的应用

1、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1)隋唐时期,我国人民发明了雕版印刷术;

思考“雕版印刷的缺欠和不便之处”?

教师适当举例说明。如:宋太祖时由官方主持刻印《大藏经》,耗时12年、雕版13万块,印完后堆积如山的雕版派不上用场。另外,当时一个刻工一天只能刻四五十个字,一本六万字的书就需要三四年才能刻完。由学生通过示例归纳出结论,并切实感到改革雕版印刷术的必要。

(2)北宋时,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

观察教材中毕升的画像,阅读小字部分,了解活字印刷术的发明,简要归纳出活字印刷中的四道工序:刻制单字、排版、印刷、拆版。

对比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的不同,引导学生思考“活字印刷术发明的作用”。体会毕升的创“新”在哪里?突出两个“变”:变死字为活字,变死版为活版,既经济又省时。

结合地图了解活字印刷术在世界各地的传播。

指导学生观察插图,进一步了解活字印刷术在以后的不断改进和发展的状况(木活字、锡活字、铜活字以及套色印刷等)。并引导学生联想到今天,印刷业已告别了“铅与火”的时代,进入到“光与电”的时代。

(3)15世纪,欧洲出现活字印刷术,比中国晚约四百年。

概括活字印刷术发明和推广的情况。

2、指南针的应用

(1)战国时期,制成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司南;

(出示《司南》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司南是由哪两部分组成的?是根据什么原理制成的?(根据磁石指南的原理制成的)培养学生观察、识图的能力。

(2)北宋,指南针开始用于航海事业;

(3)南宋,指南针广泛用于航海事业;

思考:罗盘针比司南有哪些进步?它是用什么方法制成的?这种导航仪器为什么会在北宋末年得到很快的应用?它的广泛应用对中国和世界有何作用?

(4)指南针由阿拉伯人传到欧洲。

3、火药的应用

(1)唐朝中期,已有的记载,

(2)唐朝末年,火药开始用于军事上,

(3)宋元,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

(4)13、14世纪,火药及火药武器传入阿拉伯和欧洲。

二、史学成就

第4篇:雕刻印刷技术范文

1.1文化因素考察

书籍具有文化和商品的双重属性,文化中心的转移是雕版印刷中心转移的最主要因素。宋代福建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形成了以福州、莆田、泉州的沿海文化带和以建阳(古称建安)、邵武、建瓯、武夷山的闽北文化带,在这2大文化带内形成了福州和建阳2大雕版印刷中心,这是一种历史的必然。因为经济和商贸往来,文化需求,文人墨客需要掌握更多的知识,了解更多的信息,要求书商提供更多的书籍;书工要求摆脱繁重的抄书之役;著者要求用更快更好的方式把自己的著作传播于世;藏书家要求不断补充自己的藏书。因此,文化的繁荣、文人墨客的需求,是雕版印刷中心转移的内在动力。

1.2经济因素考察

雕版印刷需要有一定的物质技术条件,从版面设计、底面考据、校对详核、创制胚板、雕版、载纸、调墨、印刷、折页、装钉等有10多道工序,还有销售、发运、布点、联系等问题,都需要有专人负责。福州、建阳、四堡的书坊都是家庭作坊,在每个大家族内,十几人甚至上百人形成相对独立的雕版印刷单位,内部分工颇为精细,家族的长者多伴演着组织者的角色。雕版印刷主要需要有木板、纸张、油墨、雕工、营销渠道等。木板、纸张古代建阳麻沙、崇化和四堡周边山林茂盛,有梨树、枣树、樟树、松树等丰富的树种,还有丰富的竹林资源,清澈的溪流,当时的建阳、长汀、宁化、连城都以盛产纸张而闻名,造纸原料十分丰富。油墨主要从2个途径获得:①自制。建阳、四堡人就地取材,砍伐树木,用松香油烟与水混合制造油墨。由于油墨的用量大,为降低成本,自制应该是主要途径。②购买。据史书记载,安徽人通过山路来建阳、四堡推销徽墨,一些书坊通过集贸市场上购买。雕工主要有书坊家族长期培养的手艺精湛的雕版刻工,还有因躲避战乱从中原逃难来的工匠,更重要的是福州、建阳、四堡3大雕版印刷中心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对雕工人才产生了积聚效应,吸引了大批雕工在3大雕版印刷中心的积聚壮大;而雕工人才的积聚和工艺水平的提高,又为雕版印刷的质量提高提供了人才和技术保障。营销渠道四堡雕版印刷的图书远销13个省的150多个县市,其路线有3条:一是北线经清流入沙溪,下闽江,或经宁化入江西南昌、九江,再到武汉、长沙、重庆等地;二是西线至长汀后,水路沿汀江乘船南下,入广东再到广西、云南,陆路则西入赣南、湖南诸县市;三是南线经龙岩、漳州、厦门、泉州等地销售。史书上有文字记载的商人有629人。朱熹对建阳雕版印刷书籍的传播有“无远不至”的评价,熊禾亦有“书籍高丽日本通”、“万里车书通上国”的形容。福州通过往南、往北、往东、“海上丝绸之路”4条途径作为图书营销的渠道。

1.3历史因素考察

三大雕版印刷中心的兴衰都有深刻的历史背景,其兴盛的原因:一是处于文化的中心地带,历史上是有名的文化之乡,自古就有开明的教育,文人才子辈出,书院私塾遍及,出版资源丰富;二是具有家族的刻书传统,采用家族世代经营的方式,利用宗教力量推动印刷组织的成熟,产业分工细致,产品具有鲜明特色,质量上乘;三是历史悠久,多有百年的历史。其衰败的原因:一是文化中心的转移;二是太平天国运动,清政府设卡抽厘,影响了交通运输,减少了人们对书籍的需求;三是清代咸丰、同治以后,西方先进的石刻工艺、铅印工艺的传入,广东、上海等近代出版机构的兴起;四是家庭作坊式的手工业无法与近代机械化的印刷业相抗衡。文化中心转移、技术落后是雕版印刷衰败的主要原因。

1.4政治因素考察

政治对文化和出版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从文献资料看,明清以前的政治影响相对比较小,明清以后随着中央集权的加强,政治腐败,文化高压,严重影响了雕版印刷。从三大雕版印刷中心的转移看,福州早期雕版印刷多为寺院道观的宗教书籍,明清以后福州是福建的政治文化中心,遵循清廷的文化政策,一方面压制建阳坊刻的书籍出版;另一方面又积极刊印“昌明正学”的典籍,至于方志、奏议、巡抚、学政的书籍更是大行其道。因此,清代福州的雕版印刷带有明显的官方和政治色彩。建阳在明末清初受太平天国战乱的严重冲击,又受清政府文化专制的高压,其书坊成了“刊伪印,散伪札”的罪魁祸首,成为整顿打击的重点对象。四堡因地理偏僻,远离政治中心,行政管控较弱,具有相对宽松的文化氛围,所以成了明末清初福建雕版印刷的中心。

2福建古代三大雕版印刷中心转移的轨迹

2.1转移的历史轨迹

从时间维度看,肇始于五代,其雕版印刷中心,从北宋的福州闽县、侯官到南宋的建阳麻沙、崇化,再到明末清初的汀州(今连城)四堡,清代咸丰、同治年间又回到福州的南后街、东街口、鼓楼前。②从空间维度看,建阳麻沙、崇化的雕版印刷规模最大,数量最多,影响最远;连城四堡的次之;福州的影响最小。③从变化强度看,清代之前是一个渐变的过程;清代之后是一个突变的过程。建阳的坊刻渐衰于清初而全衰于乾隆、嘉庆;四堡的坊刻渐盛于清初而全盛于乾隆、嘉庆;福州的坊刻历史最为悠久,但鼎盛于清代的咸丰、同治年间。福建的雕版印刷中心宛如历史轮回,但内容与性质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2.2雕版印刷中心转移的结论

第5篇:雕刻印刷技术范文

德国海尔公司是一家专注于传统凹印制版技术和凹印电雕机制造的公司,在激光雕刻领域有着非常丰富的经验,在柔印制版技术上也有了一些新的突破。我公司是德国海尔公司在中国区的总,下面,我就介绍一下海尔精细柔印激光直接雕刻制版技术,与大家共享。

从市场需求来看,柔印强调的是高质量和可复制性,相比国外,国内客户对色彩方面的要求更高,这对柔印在我国的发展一直是一个比较大的挑战。目前,传统柔印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网点在一定的印刷压力下会扩大,一些更加细小的网点会发生变形甚至丢失。针对这些问题,我公司的精细柔印激光直接雕刻制版技术便是一个较好的解决方案。

精细柔印激光直接雕刻制版技术包括三部分,一是PremiumProfiler技术,即立体网点编辑器,可实现3D网点构型;二是PremiumSetter,即大功率激光发生器;三是激光柔性橡胶版。在此,我着重向大家介绍前两部分。

1.PremiumProfiler技术

针对传统柔印的网点问题,利用PremiumProfiler技术对每一个网点进行编辑,设置校正切割参数,如阶调值、肩部形状等,对3D网点实施校正切割,使不同的网点受到不同大小的印刷压力,从而达到网点的还原和精准复制。

2.PremiumSetter

目前,PremiumSetter采用大功率纤维激光器,最高分辨率可达5080dpi,加网线数最高可达80线/厘米,具有超精细的激光束和较大的焦深,可以实现最深800μm的3D立体网点,阶调范围从1%~99%都能很好再现,操作起来也非常简单直观。

PremiumSetter有一个快进功能,可直接去除印版上大面积的非图文区域,由此可提高近25%的生产效率。PremiumSetter还有一个激光指示点,可以决定单张版或套筒的雕刻起始位置。

第6篇:雕刻印刷技术范文

要看中国文化最珍贵的部分,也非长途跋涉不可!从宁波市花4个小时到达温州东源村,可找到中国现存唯一保留木活字印刷技艺的木活字文化村,此手艺于2008年被列入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木活字文化村中有个木刻文化展馆,这里仍还保留着800年前中国印刷工艺以及4万个木活字雕模的地方!

展馆分为两大部分,中间主楼主要展示各式各样木活字印制的宗谱、印刷工具及得意故事展版等,全部都是珍费的百年古物。而旁边左右还有两个示范馆,大家可亲身试玩木活字印刷,还有必看的木刻雕字表演。

说说历史,早在宋代研究出来的活字印刷术,聪明之处在取缔过往沉重的雕版印刷,将印刷和排版过程化整为零,字模的制作和替换变得灵活,大幅降低印刷成本,同时文字创作的空间也得到提升。后来这门技术流传到了西方,几经辗转变成欧洲打字机,影响力可是比现在电脑上的输入法深远得多。

最后一代 活字传人自白

泛泛的对东源木刻有了一个大概了解后,就要给大家引荐一位重量级人物——技师张益铄,别看张师傅一身淳朴打扮,其实他从事木字雕刻已40年,技术乃是大师级别。出于好奇请他现场雕刻“宁波小吃”四字,他拿起雕刀,将一粒粒正立方体的棠梨木固定在雕盘上,不到20分钟已雕好四个字。张师傅说:“雕活字粒最难的地方就是要反转字形来雕,而且每一刀都要用上相同力度,否则字粒用几次就会变形,我平均5分钟才可雕一个字。”注视着他紧皱的眉头,就能知道木刻技师这份工艺绝不易做。张师傅说:“一个大户人家的家谱,要用上两三个月才能完工,至今我仍然坚持用木活字印刷。”

木刻文化展馆馆长说:“木活字印刷这项技术代代相传了20代,可是到现在懂雕木活字只仅存四十余人,咱们的儿孙都不学了,再过数十年也恐怕失传。”能够看到字粒雕刻并体验活字印刷可谓是机会难逢,对于又一历史见证将要消失还是会有些感慨。感叹之余,前来参观的游客不仅能看,还能亲手上阵,在示范馆里体验一番。由于雕字有危险性也难掌握,所以不设体验,不过大家可以亲身体验一把木活字印模!

宁波文化寻迹地标

入住传统马头墙大宅 东钱湖沙山村度假酒店

全宁波最具特色的酒店就是这间位于东钱湖的沙山村度假酒店,不但重现了南宋的江南风光,大家更可住进传统徽州建筑“马头墙古屋”之中,其比屋顶高一截的设计是用作火灾时防止祸及周边的房屋,墙身更是身份象征,梯级越多代表此家越富有。

地址 宁波东钱湖旅游度假区

古董旅游图书馆 天一阁

这间天一阁为明代兵部尚书所建,藏书70,000册,当中大部分都是他为官多年在各地收集得来的风物志(风物志似古时的旅游书,内容以介绍各地风土人情为主)。另外此楼最值钱的就是有一谱族名册,查族谱的人必须登记,多年前连周星驰都专程来此“寻根”!

开放时间 8:00am-5:30pm

地址 宁波市海曙区天一街5号

票价 30元

中西合璧宁波地标 鼓楼

鼓楼位于宁波的市中心,是宁波市唯一仅存的古城楼,也是国家文物重点保护的古建筑之一,始建于唐朝期间。鼓楼除了可观赏,在晚间楼下两旁更会成为商店街,售卖各式各样的宁波特产,是手信扫货的理想集中地。

地址 宁波市海曙区解放北路和中山东路交界,市政府楼对面

石刻公园 潮拜兵马俑

看过活字木刻印刷,再来看看石刻!宁波其实也有兵马俑睇,不过那些文臣武将比西安的亲民得多,可以让大家与他们来个零距离接触。这个南宋石刻公园搜集许多南宋末期大臣陵墓的宏伟石像,有“江南兵马俑”之称。当时很多大臣亦选择在此不远的东钱湖建造陵墓,相传这里不但是风水宝地,大臣们还贪其幽静之余离居处不远,方便子孙拜祭。大概花30分钟能走毕公园一圈,其面积不小,大家可任意在石雕前拍照留念,感受慑人气势。

“食”刻记忆 唤醒味道

到哪里可都离不开吃,毕竟吃当地食材做的美食能够让人更真切地去咀嚼当地的风土人情。从东源村木活字印刷文化村亲身体验木活字印刷技术后,玩家们可乘汽车回到市中心,而宁波府城隍庙(俗称老城隍庙)是你必走一趟的,去求神问卜?No, No, No, 进庙中看见一句“民以食为天”,已知住在这里几百年的城隍早被不见身影,而是换来宁波过百款地道小吃进驻。这里也成为了大家体验宁波饮食文化的好地方,其中又以炸物类及烧饼类最多,最合年轻人口味。除此之外,也当然少不了“宁波十大小吃”的汤圆、“三臭”之一的臭豆腐及水晶油包等,可说是新旧饮食文化共冶一炉。

上海外滩举世闻名,早已成为当地最鲜明的标记之一。无独有偶,宁波同样拥有一个外滩,叫老外滩。若你以为上海外滩的建筑已经洋味极重,看见宁波老外滩则方知一山还有一山高。这里坐落着一间又一间充满异国特色的酒吧餐厅,令整个外滩极具联合国风味,随便问问餐厅服务生,便说:“这里与上海外滩实在不遑多让,就连留学回来的中国人也多聚集于此。”

第7篇:雕刻印刷技术范文

十竹斋之文化遗产

这些天,杭州十竹斋艺术馆收到来自日本、新加坡驻华使馆的订单,速购十幅木版水印的《富春山居图》。濒临失传的技艺,终于又活了起来!

杭州十竹斋第一次正式亮相就引起轰动:沿用300多年的绝技,将名家大师的作品翻印得惟妙惟肖,潘天寿的《雁荡山花》、方增先的《粒粒皆辛苦》、李可染的《水牛》等吸引了众多中外宾客的目光,而《富春山居图》更令大家叹为观止。

本次展览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以独特的文化品格和民族气质,将传统手工艺生产性保护结合当代生活方式进行创意创新,生动诠释了“活态”传承,如布料染织、服饰制作、食品制作、陈醋酿制、家具制作、车船轿制作等。

木版水印是一门什么技艺?该馆掌门人魏立中讲述了一个故事:当年有人曾将潘天寿《雁荡山花》真迹,与采用木版水印制作的翻印作品并排挂在墙上,潘天寿辨认良久,不料竟把翻印作品当成了自己的真迹。这次“误辨”,让木版水印声名远播。

“木版水印是一种传统的中国彩色套印技术,它是在明明的版、拱花技术上发展起来的。 ”魏立中解释说,木版水印可分三道工序:勾描、雕版和水印,就是把一幅画分多块雕版,每块版上刷不同的颜色,然后将之准确地印在一张纸上。经过层层套印,这些东一块西一块的颜色就组合成一幅画。

由于历史原因及传承问题,这一技艺一度失传,直到20世纪30年代,在鲁迅、郑振铎等人的资助下,花了7年时间复制《十竹斋笺谱》后,才得以复活。

20世纪50年代,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现中国美术学院)成立国内专业院校中最早的水印木刻工作室。之后,这一技艺又面临失传。

上个世纪末,魏立中重拾中国传统印刷瑰宝,复兴木版水印技艺,让这一优秀文化遗产得到传承。

在这次大展上,国家非遗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冯骥才称赞道:以保护带动发展,以发展促进保护。冯骥才和魏立中约定,今年4月来杭州考察木版水印技艺。

木板水印为《富春山居图》添彩

《十竹斋书画谱》《十竹斋笺谱》《十竹斋印谱》,木版水印工艺把中国传统绘画、雕刻和印刷完美地结合起来,为传统的视觉文化添上了浓重一笔。

2011年6月1日,“山水合璧――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特展”在台北开幕。为配合特展,以及其授权单位推出了一系列相关文创商品,其中,杭州十竹斋木版水印《富春山居图》受到世界书画爱好者的追捧。

在台湾京华城举行的“天工遗风――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品展”是“2011富春合璧,两岸同缘系列活动”中的一个,也是第五届“台湾.浙江文化节”的重头戏。代表项目有黄杨木雕、瓯塑、青田石雕、嵊州泥塑、东阳竹编、硖石灯彩、浦江剪纸、杭州刺绣、十竹斋木版水印等。许多观众看到十竹斋就觉得特别亲切。《人民日报》《中国时报》及海峡卫视的记者们,围着魏立中问个不停、拍个不停。他说,那时的确是“累并快乐着”。

魏立中放弃了原来多走走多看看的计划,守在展厅,尽量与台湾同胞交流。由于水印技术比较复杂,他只能以回答疑问式的讲解为主。许多台湾文艺界人士对于十竹斋水印表现出了极大兴趣,要求以十竹斋水印技术复制艺术品。

博物院对这次活动极为重视,推出特展礼品区。对于传承“复制”工艺的魏立中来说,还有一个重要而独特的“私心”,那就是研究、比较的“复制”技术,尤其是对于《富春山居图》仿真本的探究。通过对比,魏立中发现十竹斋水印还是具有现代印刷技术所无法比拟的优势,这增加了他对木版水印艺术品复制的信心。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通过“天工遗风”展览,魏立中得以拜见了台湾佛教界素有威望的证严法师。魏立中用木版水印技术,较早印刷的就是中国第一部雕版印刷品――《金刚经》。他早想寻求机会,将他印制的《金刚经》以及西湖十景信笺赠予法师。在花莲静思精舍拜见证严法师,成为他此次台湾之行的又一次难忘经历。

其实,魏立中是在为进军国外市场作准备。此前沃尔玛全球采购商曾找过他,现在有越来越多的日本、意大利知名画廊找他复制作品展出,而且他已经获得了大陆和台湾多家博物馆的授权,是时候开拓新的市场了。

瑞士学者眼中的中国印刷艺术

胡正言十竹斋所完成的《十竹斋书画谱》《十竹斋笺谱》这两部宝贵遗产,不只属于中国,在世界版画史和印刷史上都是重要财富。

杭州十竹斋传承这一古老艺术,所开发创新的作品,成为杭州西湖申遗赠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定礼品。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同行来到杭州讨教制作技艺,意大利L A BA美术学院院长、画家LUIGI BR ACCH I,董事局主席ROBERTODOLZANELLI,画家LUDOVICODOLZANELLI等纷纷来到杭州十竹斋学习印刷作品《T R ASUM A NA R穿越》,还有德国艺术家、英国作家、法国艺术家等也先后慕名而来。近日,由Eudoc.mason翻译、瑞士巴塞尔HOLSEIN出版公司出版,瑞士版本学家杨.契肖德教授撰写的《十竹斋的诗装饰书写纸笺》更成为外国友人的抢手书。

“中国的印刷艺术较之欧洲古老得多。”杨 ・契肖德教授认为,这可以追溯到早先在木、石与其他材料上雕刻的人名印章,以及公元6世纪唐朝的道教木刻,被称为木板印刷的先驱。这种技术早在公元8世纪就得到了发展,并延续到公元10至16世纪的宋代木版印刷书籍,作为至高无上的艺术精品流芳百世。

杨・契肖德教授表示,过去,已知最早的多色木版印刷物是日本醍醐天皇的一本复本中的书写纸(1319-1339),其原本可能源于中国。

“……1907年,LaurenceBinyon在大英博物馆一堆被遗忘的收藏中发现了大型中国彩印。 ”杨.契肖德教授认为,它是德国物理学家EngelbertKampfer于1692年旅行长崎后带回的。在此之前,木刻水印一直被认为是日本首创、且在1763年铃木春信的版画中得到全面发展。Binyon的发现结束了这个误传,并拉开了欧洲研究中国木版彩印的序幕。

第8篇:雕刻印刷技术范文

色彩管理

色彩管理对印刷品的色彩还原质量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其既是电分调色环节的基础,也是电雕和打样环节的重要技术依据。

色彩管理的工作任务是将所有色彩的输入、输出信息联系起来,以保持色彩在扫描、电分调色、电雕、打样、凹印整个过程中的一致性。在色彩管理过程中,首先需要将凹印电子文件经电分调色后电雕在镀铜辊上,然后通过打样检验电雕曲线的合理性,从而建立标准凹印样张,接下来用分光密度计读入IT8色标,创建凹印油墨的ICC特性文件,最后通过打印数码样实现印刷品的色彩还原。

电脑显示器的显色性是影响色彩管理的一大因素。操作人员对原稿色彩的识别能力远远达不到真实的色彩还原效果,这就需要更多地依赖于电脑显示器的显色性,借助电脑显示器的显色性,操作人员可以对原稿的色彩层次进行直观地调整,使得电分调色工作变得更加容易。不同的电脑显示器,其显色性也有所不同,因此要对差异较大的电脑显示器的显色性进行校正,以改善显色质量。

校正电脑显示器的显色性主要采取的是将数码样特性曲线载入电脑的方法,具体步骤为:首先,将数码样特性曲线复制到电脑C盘,然后按照“WINDOWSSYSTEM32SPOOLDRIVERSCOLO R”的步骤进行操作,或将数码样特性曲线复制到Photoshop软件,然后按照“编辑颜色设置CMYK存储COLOR”的步骤进行操作,完成上述操作后,再按照“编辑颜色设置CMYK载入数码样曲线”的步骤进行操作,这样就可以完成对电脑显示器显色性的校正工作了。如果电脑显示器的显色性仍未达到理想效果,可以继续重复以上步骤。

电雕特性

电雕特性主要由雕刻线数、网线角度、雕刻针角度和电雕曲线四个因素组成,这些因素同时也是实现色彩还原的重要依据。在实际生产中,电雕网值的准确性、雕刻针的新旧、铜层的平均硬度都会影响到色彩还原质量,因此要想得到出色的色彩还原效果,就必须要提高电雕特性的稳定性。

在雕刻线数、网线角度、雕刻针角度均固定的条件下,电雕特性主要由雕刻曲线来表现,理想的雕刻曲线应呈线性,其可将电分调色的色彩层次信息按比例转换成不同大小和不同深浅的网穴,然后雕刻到镀铜辊上。但是,凹印工艺易出现亮调细小网点丢失、暗调网点层次并级等问题,雕刻曲线难以呈线性,因此也就很难将网穴按比例地雕刻到镀铜辊上,这就需要通过改变雕刻曲线的特性来进行补偿,即对雕刻曲线进行非线性化调整,从而实现原稿色彩还原的线性化。

合理的雕刻曲线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雕刻曲线能够拥有较为宽泛的网点再现范围,一般要求C、M、Y为3%~85%,K为3%~80%;二是能够在与C、M、Y三原色同网值的各级灰梯尺上呈现出不同亮度的暖灰色,且不存在局部偏色;三是雕刻曲线的特性尽可能接网印刷原稿的色彩再现特性,这样更容易使最终印刷品的色彩还原效果与数码样保持一致,从而简化电分调色过程。如果雕刻曲线的网点再现范围过窄或灰平衡失调,就必然需要在电分调色环节对雕刻曲线进行补偿,但这样做不仅会破坏正常的色彩组合,也会影响视觉对色彩层次的正确判断。

除此之外,电雕环节还应注意以下几个要点。

(1)在同一套铜辊上雕刻凹印电子文件,以免电雕及打样不稳定而造成数码样与制版色谱存在色彩差异。

(2)电雕网值要求尽量准确,误差不大于5μm。

(3)雕刻针的新旧会对网穴质量产生一定的影响,根据实际生产经验,相对旧一些的雕刻针雕刻出的网穴对实际生产有利。

打样特性

油墨类型、油墨搅拌质量、油墨稀释比例、油墨黏度、刮墨刀安装尺寸、刮墨刀角度、印刷压力和环境温湿度都会影响打样特性,其中任何一个因素发生变化都会影响到色彩的还原效果,因此将这些因素控制得越得当,印刷品色彩还原性就越好。打样环节应注意的要点如下。

(1)提高打样油墨的稳定性,选择合适的油墨类型和黏度;遵循宁深勿浅的原则,将油墨稀释比例控制为2∶1或3∶1,使用前须充分搅拌。

(2)注意区分里印或表印油墨印刷特性的不同,如二者在色相、网点转移等方面存在的差异。

(3)套印误差应控制在0.02mm以内,过大的套印误差会影响数码样模拟数据的准确性。

(4)数码样对标准凹印样张的色彩还原应做到宁浅勿深,尽量保持过渡网平滑,利用技术跟踪手段准确反馈色彩还原状态,对色彩还原不到位的区域应在电分调色过程中进行补偿。

(5)不宜目测数码样的网点还原曲线,这样容易因局部偏色而影响到灰平衡或其他色彩的还原效果。

第9篇:雕刻印刷技术范文

【论文摘要】:版画这一绘画门类的发展自古以来受到了科技发展的极大影响,科技发展导致印刷术进步,印刷术的发展决定了版画的前行。正是由于科技的发展使得版画摆脱了作为一种印刷手段的禁锢,大踏步地登上了艺术舞台。

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绘画艺术看起来和科技发展、工业革命之流的事情一点直接联系都没有,然而有一门隶属绘画范畴的艺术——版画,却恰恰出自科技的进步和工业的发展,它出身自印刷技术。版画依其印刷原理可分为凸、凹、平、孔四种,按制版材料通常分为铜版、木版、石版、丝网版。

我们都知道,活字印刷乃是我国引以为傲的四大发明之一,印刷术和纸张的发明更推进了世界文化传播的行程,加速了文明的传播与进化,更让我们得以告别蒙昧,照见真知。仅以此文略述印刷术及脱胎自印刷术的版画与科学技术发展的关系。

大概在四千多年前,最早的凸版模型诞生了。据《汉书 祭祀志》载:“自五帝始有书契,至于三王,俗化雕文,诈伪渐兴,始有印玺,以检奸萌”。此时冶金技术尚不发达,主要以玉石篆刻(古时写作“?”,从玉字旁。凡属在玉石上雕琢凹凸的花纹,都叫做“?”)为主,后来青铜器冶炼技术逐渐发展,到了周代时,以青铜器为主的“周玺”逐渐兴起,到了汉代印章到达兴盛,史称汉印。汉印可以说是相当的发达,西泠八家的奚冈曾说:“印之宗汉也,如诗文宗唐,字文宗晋” 。大约到了公元3世纪的晋代(公元265年~公元420年),随着纸、墨的出现,印章、拓碑也开始盛行起来。同时,雕版印刷术也正在逐渐萌芽。东晋时期的一位道人葛洪在其所著《抱朴子》一书曾经记载:“古之人入山者,皆佩黄神越章之印,其广四寸,其字一百二十。”这说明在此之前雕版印刷雏形就已形成。到了隋唐时期,雕版印刷开始流行,目前国内现存年代最早的雕版印刷作品是唐代咸通九年(公元868年)的经卷“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简称“金刚经”,由七个印张连接折叠而成,图中释逝牟尼坐在“邸园精舍”的莲花宝座上,对弟子菩提长老及一千二百五十名信徒说法,卷末印有“咸通九年四月十五日王价为两亲敬造普施“的字样。到了北宋初年,由于经济的发达,四川地区出现了专为携带巨款的商人经营现钱保管业务的“交子”,即纸币的最初形态,宋仁宋庆历年间(1041-1048)毕?N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术,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有具体记载,远早于德国人谷登堡1440年发明的铅活字。活字印刷术是世界印刷术发展中的一个根本性的改革,极大的促进了文明的传播和发展。此后中国的木刻版画迅速发展,出现了不少有规模有影响的版画印制组织,比较著名的有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山东杨家埠等。

一直到明代,世界上最先进的文化工具都由我国率先掌握,欧洲人最早掌握的印刷术是木刻印刷。欧洲木刻印刷始于何时,目前无从考证,但可以肯定的是,是一个标志。十字军从中亚带给欧洲大量的纸张印刷品,包括纸牌以及带有插图的宗教印刷品。具有确切记载的出现在公元1400年前后,欧洲出现了宗教肖像和政治领导肖像木刻印刷,这些圣像与文字编排在一起,成为具有插图的宗教书籍。到了15世纪中叶,意大利的金银器匠发明了铜版制版印刷,用来大量复制小幅圣像及书籍插图,同时也用于精细复制油画,此种状况一直持续到石版印刷取而代之。

到了近代,中国陷入战乱与闭关,无论经济还是科技发展都停滞不前,而欧洲正在大步的进行着科学改良试验。自炼金术诞生以来,欧洲人在化学研究上颇有成效,德国巴伐利亚松尔堆芬采石场特产一种质密和细腻的浅色石灰岩板, 18世纪后期,塞内菲尔德发明了石版印刷并于1800年在德国奥芬巴赫开设了第一家石版工坊,他用油脂性笔在石板上面作画后,用阿拉伯树胶与硝酸的混合液涂覆,于是石版中的碳酸钙在被硝酸腐蚀之后会和油酸化合而得脂肪酸钙,具有亲油抗水的特性,而非油脂部分和硝酸反应生成亲水的氧化钙,之后滚筒上墨,油墨就会被图形部分所吸附,从而把图形转印至承印物上。正是由于这技术的革新,使得石板一发不可收拾,一路攻城略地,迅速的在欧洲取代了木版和铜版在出版业的位置,鸦片战争后,石印技术传入上海,对中国传统木版画产生了极大冲击,苏州桃花坞因离上海最近最早受到影响,甚至连桃花坞最负盛名的吴嘉猷(吴友如)和他的弟子也被上海《点石斋画报》聘去担任美编了。石版印刷的高质量和低成本,对于我国传统木刻雕版印刷的打击几乎是毁灭性的,自明嘉庆年间开始逐渐衰退的传统版画自此一蹶不振,直至鲁迅先生大力提倡中国新兴木刻才得以复苏。

一直到石版印刷诞生,之前的木版印刷和铜版印刷所印制的画面内容无非就是用于传播宗教故事,进行风景或肖像的写实绘画,或者干脆就是对当时写实油画的复制,很少有画家能够使用摆脱出来进行独立的艺术创作,甚至石版印刷诞生后也很少有石版画作品可以独立的被画家用来进行个人创作,这种窘况一直持续到摄影术诞生。

1839年法国人达盖尔(daguerre)发明了以碘化银为感光材料的摄影术,法兰西院士,当时著名的画家德拉罗士院士即席发表讲演,他的中心议题是:“从今天起,绘画艺术死亡了,而摄影术诞生了。”可以看得出来,这位院士兼画家很可能可以代表当时相当一部分西方人心目中绘画的地位——就是再现现实,仅此而已,就如当年达芬奇在《论绘画》中苦口婆心、不厌其烦地细述透视、解剖、构图等等一切绘画原理,在他心目中绘画就是一门严谨的科学:“画家的心应当象一面镜子,将自己转化为对象的颜色,并如实摄进摆在面前所有物体的形象。应该晓得,假设你不是一个能够用艺术再现自然一切形态的多才多艺的能手,也就不是一位高明的画家。”在摄影诞生之前一切都很好,自文艺复兴后画家们的技法越发纯熟,精品叠现,无论肖像或是风景都能轻车熟路的再现出来,版画不过是对此再现过程进行一个转换,把它更多的印制传播出去,仅仅是个复制工具而已,或者说,起到了今天复印机的作用?不过这个时候摄影术诞生了,忠实再现一个场景只要摆弄一下机器然后钻进暗房把显影过程做完就可以了,那么,画家们该做些什么呢?是否该思考一下自己的退路呢?于是暗流涌动。以同时期最晚诞生的石版画为例,石版画艺术的真正开创者当属戈雅,他80岁时创作的石版画《波尔多的公牛》宣告了创作石版画这一艺术的诞生,其产生的影响深远,对其后的艺术家如德拉克洛瓦、契里柯、杜米埃等人的石版画创作产生了深刻影响。

此时,科技又在不断的进步着,1869年,珂罗板(collotype)技术发明了,是由德国人阿尔倍脱发明的,清朝末年光绪年间逐渐传入我国,我国最早是由上海徐家 汇土山湾印刷所于1890年首先采用它印教会图画,这是最早的印品。过去都以为珂罗版由是日本引进的,实际上不是,它是从欧洲引进的,日本跟我们国家一样,也是从西方引进的,只是在日本技术比较发达,“珂罗”这个词实际上就是日文的“胶质”的一个译音,所以珂罗版也叫玻璃版。珂罗版印刷原理就是以玻璃为板基,然后在玻璃上涂上明胶印刷质,在这个上面通过照相制版,把图象反映到胶质上,再通过采用油水不溶的这个着墨原理,使用无网点印刷的方式,把印品印出来。商务印书馆1907年开始用珂罗版,用它复制中国传统的水墨画和书法真迹,效果特别好,因而非常被重视。直至今日,珂罗版还在国内被使用着,进行水墨画的复制,比如荣宝斋的作品。

终于到了十九世纪后半叶,变动发生在法国,印象主义诞生了,尽管此时的印象派巨头们的画面依然是描绘自然,但此时的画面已经不再是机械的重现,而是画家本人情感的忠实体现,从此以后表现主义、立体主义等等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彻底的实现了欧洲艺术的变革,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摄影这一科学发明的诞生促成了这场变革,也使得版画创作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伦勃朗、戈雅到毕沙罗、惠斯勒、德拉克洛瓦、毕加索、马蒂斯、蒙克、梅庸、蒙克、劳特累克等等这些巨匠们的版画作品的演变,绘画艺术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放,画家们真正得以用画面表达自己自由的想法,绘画重归艺术的轨道,版画托工业革命的福从枯燥单一的工业印刷用途中解脱出来,真正的为艺术家所用,正式的成为艺术创作的重要手段。

今天科学技术仍然在进步,伴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艺术创作手段不断出新,由于感光技术的进步,丝网印刷正式被西方人用来进行艺术创作,安迪沃霍尔、罗伊?里程斯坦使得波普、硬边成为时髦的名词并深深的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如同本雅明所说“各种复制技术强化了艺术的展演价值,因而艺术品的两极价值在量上的易动竟变成了质的改变甚至影响其本质特性”,杜尚后来更摒弃了架上绘画,改用现成品表达自己的艺术观念,这一切都可看作是拜科技进步和工业革命所赐。今天的技术更加先进,设备更新,创作手法更加多种多样,比如用电脑的普及和软硬件的强大使得今日的图形处理能力空前强大,多媒体艺术得到了发展,版画领域里电脑辅助制版简便易行,石版印刷由于石材的笨重和稀缺已经逐渐被ps版所取代,数码版画正逐渐兴起,可见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版画的创作手段只会越来越丰富,相信会不断的有新的制版手段取代陈旧的技术,我们眼下真正要做的就是时刻提醒自己,如何避免不会迷失在技术革新的浪潮里,如何保持艺术创作的独立性和纯粹性。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