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女生心理健康表现范文

女生心理健康表现精选(九篇)

女生心理健康表现

第1篇:女生心理健康表现范文

论文摘要: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等对榆林市部分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所做的抽样调查显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中学男女生情绪方面都存在严重的问题,男生在自尊自信方面的问题比较严重。进一步分析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体育活动之间的相关结果显示,男女生心理健康水平与体育活动状况呈现出完全不同的相关特征。

1研究目的

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和心理的发育,思维方式趋向成熟,但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产生许多心理问题,如抑郁、焦虑、病态人格等。针对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重的现状,本文对部分中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了抽样调查。目的在于了解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实际状况,分析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与体育活动之间的内在关系。

2研究对象

从榆林市十所中学中选取1000名学生,每所中学100名,其中,男生450人,女生550人。

3研究方法

3.1文献资料法通过网络登陆和图书馆查阅,搜集与本文相关的研究文献与资料20余篇。

3.2问卷测试法采用《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问卷》测试,具体由六个方面组成:(a)自尊自信;(b)情绪稳定性;(c)人际交往;(d)学习适应性;(e)意志品质:(f)处事态度。自尊自信量表由20个项目组成;情绪稳定性量表包括20个项目;人际交往量表由21个项目组成;学习适应性量表由22个项目组成;意志品质量表由18个项目组成;效度量表由14个项目组成。量表使用方便、可信。

3.3自陈问卷法测试所用的《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问卷》为自陈问卷,采用三级评分法,统一由受测学生依据自己的情况逐题自评。回收后统一处理,在记分前先检查学生的答题情况。如果发现受测学生对某个问题所给的若干备选项目,连续多次打“×”,说明回答不认真,答卷作废;如果发现个别题目中受测学生同时选择了两种答案,一般按后一个答案记分。心理健康调查问卷一并发放,总计发放问卷1000份,收回问卷955份,其中有效问卷940份,有效回收率为98.43%。

4结果与分析

4.1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特点从表1、2中可以看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女生更为严重。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是由自尊自信、情绪稳定性、人际交往、学习适应性、意志品质和效度6个分量表组成,从各分量表可以看出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结构特征。从各分量表看,女生在情绪的稳定性、学习适应性方面存在的问题较严重,属差等以下水平分别占41.88%和24.79%,男生在自尊自信方面有问题的比例较大,占30.88%,情绪稳定性方面虽不如女生的比例大(16.18%),但处于中等水平者仍占41.18%,这些表明,中学生无论男女,在情绪稳定性方面都存在着较严重的问题,这一特点也反映了这一年龄阶段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中学生正处于青年期,情绪体验强烈,两极性突出,情感情绪的迁延性强,且具有文饰性、封闭性和曲折性,所以,情绪的产生和平息常常是疾风骤雨式的,带有明显的冲动性和爆发性。同时,由于青年初期学生己具有很强的自尊心和集体感,情感体验具有较长的延续性,从而形成持续时间较长的心境。如果由于挫折或失败引起的不良心境延续下去,就会影响人际关系,也会有损身心健康,男生在自尊自信方面处于差等以下的比例比女生更高。男生之所以更多、更容易出现低自尊自信,这与男生自尊心强,更注重竞争,有更强的期望得到集体与社会尊重的意识有关。由于自尊心是与活动的成败相对应,与成就感、自信心相联系的,所以如果一个人在各种竞争活动中不断取得成功,他的自尊心和参加竞争活动的自信心就会不断提高和增强。但是,如果自尊心过强,表现为妄自尊大、目中无人,在挫折的情况下很容易转向自卑心。而中学阶段正是处于中考、高考的准备、冲刺阶段,繁多的考试、竞赛、排名层出不穷,这就更容易使具有较强自尊的男生体验到挫折感、失败感,从而导致自我评价降低,自信心下降。

女生在学习适应性方面存在较多问题,处于差等水平者达24.79%,明显高于男生。学习适应性量表包括学习环境、学习态度和学习技能三方面。从女生学习适应性的结构特征看,女生主要表现为学习技能方面的适应性较差。女生之所以更多、更容易表现为学习不适应,这与她们较敏感、更易受到挫折、情绪波动大以及能力、认知方式有关。青春期女性的大脑右半球发育慢于左半球,男性的大脑右半球发育快于左半球,所以,女生的空间能力较男生差。从认知方式看,女生大多是依存性的,容易受环境的影响,较少独立性,易受外来暗示,对朋友和群体的依赖性较强。在记忆方面,女生以机械记忆为主。加之女生的敏感、情绪波动大的特点,使她们在中学阶段比男生表现出对学习有更多的不适应。

4.2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与体育活动状况的相关

分析从表3可以看出,中学男女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体育活动状况均呈显著相关,且呈现出不同的相关特征:男生心理健康的总水平以及各分量表得分与其对体育的喜爱程度呈显著相关,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以及各分量表得分与其参加体育活动的次数呈显著相关。这表明女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更多地受其实际参加体育活动锻炼的影响,男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其对体育活动的态度更密切。我们认为,这一结果反映了心理健康水平与体育活动状况有着密切的关系。

喜欢体育并不一定必然身体力行地参与体育锻炼活动。这是因为对体育态度的结构包括认识、情感和意识三个方面,即包括对体育活动的目的、意义、价值的理解和评价,对体育活动的情感体验以及体育活动的行为反应。一般来说,三个成份是协调、一致的,或是能认识到体育在强身健体上的意义和价值,喜欢体育并积极参加,或是与此相反。但是,体育态度的三个要素有时并不协调一致。有研究表明,三种之间的相关程度是不同的,情感与行为倾向的相关程度高于认识与行为倾向的相关程度。当认知成份和情感成份不一致时,一般地,情感成份就决定了行为倾向。本调查结果表明,中学男生只要表现出对体育的积极态度,就会积极地参与体育活动,而中学女生喜欢体育和积极地参与体育是两回事,她们对体育喜爱或许只停留在认知层次上,表现为关注、欣赏体育,却不积极的投身到体育活动之中。

心理健康水平的高低是与实际参与锻炼状况相一致的。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与体育活动的锻炼对中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次数显著相关的结果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只有积极的投身到体育锻炼之中,心理健康水平才能得以提高。

从表3中可以看出,男生的体育态度与心理健康总量表以及各分量表显著相关的是自尊自信、情绪稳定性、人际交往、意志品质和总量表;女生体育活动次数与心理健康总量表以及各分量表的相关情况是:高度相关是自尊自信、情绪、人际交往、学习适应性中的学习态度和总量表得分;显著相关是学习适应性中的学习环境、学习技能、学习适应性和意志品质。这表明中学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无论从总的心理健康水平还是从各个分量表都与其实际参加体育锻炼的状况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学男生除了学习适应性,其余各方面也都与体育活动密切相关。

5结论

中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在此期间身体和心理的发育以及思维方式等趋于成熟,但是,由于中学生的学习压力过大,以及人际交往、青春期心理适应等方面的困扰,导致了一些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因心理问题引发的恶性事件层出不穷,给学校、家庭和社会带来了十分严重的后果,因此,重视心理健康的教育已经成为现代学校体育的重要标志之一。本文针对当前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对部分中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了抽样调查,了解了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并分析了其体育活动状况原因,探讨了体育锻炼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5.1心理健康调查结果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为中等级的男女生分别为29.4%和50.4%,心理健康水平为差等级的男女生分别为16.2%和11.1%,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

5.2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体育活动的关系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体育活动均呈显著相关。这一结果与人们对体育所具有的心理功效的认识是相一致。它说明体育作为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手段与方法有着积极的意义和作用。

5.3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体育活动状况呈现的相关特征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体育活动状况呈现出不同的相关特征。男生心理健康的总水平以及各分量表得分与其对体育的喜爱程度呈显著相关,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以及各分量表得分与其参加体育活动的次数呈显著相关。男生的体育活动态度与体育活动次数呈显著相关,女生的体育活动态度与体育活动次数无显著相关。这一结果也表明,女生对体育的态度与体育行为倾向明显的不一致。它提示我们,指导女生的体育锻炼活动不能仅停留在体育态度的转变,而应使其逐步形成体育锻炼的习惯,使其身体力行地投人到体育锻炼之中。

5.4体育锻炼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体育锻炼对促进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积极的影响作用,能有效地调节中学生身心矛盾,减轻学生心理压力,增进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它在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健康意识、主动探索和勇于实践的精神以及充分发展个性等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从学校体育的特点与功能来分析,体育锻炼对中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体育锻炼能有效促进中学生智力与能力的发展;(2)体育锻炼能提高中学生德性修养,培养良好的品德;(3)体育锻炼能净化学生的情感,达到治疗心理疾病的目的;(4)体育锻炼有助于发展学生个性,提高社会适应能力;(5)体育锻炼能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与协作精神;(6)体育锻炼能培养学生的进取精神,提高学生的意志力;(7)体育锻炼有助于缓解学生的精神压力,消除其心理紧张。

6建议

建议各中学建立一支自身心理健康,懂得教育心理学专业知识,掌握心理辅导技巧和心理训练方法的体育教师队伍,在体育教学中把体育精神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促进中学生的身心向更加健康、和谐的方向发展。

第2篇:女生心理健康表现范文

【关键词】 城市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状况;横断面调查

我国空巢老人家庭比例日渐增高,对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前瞻性意义。以往绝大部分研究〔1~4〕都是针对普通老人群体的,对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极少。且陈天勇等〔3〕的研究取样为高学历老年人,子女在国外较多,子女的经济、社会地位较高,老人对子女的前途不用担忧,这些因素在某种程度上提高了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水平。而对于低学历老人,绝对空巢可能以子女在国内不同城市或没有子女多见,其心理健康状况可能和他们调查的高学历空巢老人有很大程度的差异。因此,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状况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在浙江省湖州、绍兴和丽水三个市按照方便取样的方法抽取不同年龄、性别、经济状况、家庭结构、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离退休前职业状况的城市空巢老人和非空巢老人进行调查,共抽取样本1 750人,有效样本1 646人。其中非空巢老人396人,空巢老人1 250人。空巢老人包括相对空巢老人(和子女在同一城市,但不同住的老年人群体)870人、绝对空巢老人(子女在国外或国内另一城市的老年人群体)270人和无子女老人(没有生养子女或子女已故的老年人群体)110人,其中,60~69岁432人,70~79岁590人,≥80岁202人,未填年龄者26人;配偶相伴者792人,单身者458人;文化程度小学以下者654人,中学者436人,大专以上者160人;低收入≤600元者448人,中等收入601~1 200元者534人,高收入>1 200元者268人;无固定职业者264人,工人服务人员者446人,技术管理人员540人。

1.2 工具

1.2.1 一般情况调查表 包括年龄、性别、家庭结构、经济状况、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离退休前职业状况。

1.2.2 调查问卷 采用自制〔5〕的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测查问卷测查城市空巢老人和普通老人的心理健康状况。该问卷共包括51个条目,分成7个分量表,分别是抑郁、自卑、敏感焦虑、人际交往问题、适应问题、认知问题、睡眠食欲问题。让老年人进行自评,分为“非常不符合、基本不符合、基本符合、非常符合”几个等级,分别记为1、2、3、4分,得分越高,心理健康状况越差。各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Cronbach′α系数为0.78~0.84;项目与因子分的相关系数为0.79~0.84;项目与总分的相关系数为0.71~0.84。取30位老年人过1个月后重测,各分量表和总量表的重测信度为0.78~0.86。从测验题目的编制和内部一致性系数可以看出该量表具有较高的结构效度。

采用入户调查的形式,对受教育程度较低,尤其是文盲的老年人,由调查员读题,并将书面语言翻译成口头语言,让被调查对象作出自评;受教育程度较高、能看懂量表的老年人自己独立填写问卷。调查员为课题组成员和心理学专业的部分学生,调查前进行统一培训。

1.3 统计学处理 进行平均数差异显著性检验、单维方差分析、协方差分析、χ2检验等。

2 结果

2.1 不同家庭结构类型的城市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状况 城市空巢老人在心理健康状况各因子得分上从高到低依次排序为认知问题、睡眠食欲、敏感焦虑、人际交往、适应问题、自卑和抑郁,除适应问题和自卑因子得分差异不显著外(P=0.221),其余因子得分两两间差异均显著(P<0.001)。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各因子得分和心理健康状况总均值家庭结构类型组间差异均显著。除敏感焦虑因子外,其余心理健康状况因子得分和心理健康状况总均值,不同家庭结构类型老人按得分从低到高排序均为相对空巢老人、普通老人、绝对空巢老人和无子女老人,其中抑郁、人际交往问题和心理健康状况总均值相对空巢老人组和普通老人组差异不显著,自卑得分绝对空巢老人组和普通老人组差异不显著,适应问题得分相对空巢老人、绝对空巢老人组和普通老人组差异均不显著。认知问题得分、睡眠食欲问题得分绝对空巢老人组和无子女组差异不显著。此外,其余组间差异均显著。敏感焦虑因子按得分从低到高排序为相对空巢老人、普通老人、无子女老人和绝对空巢老人,其中无子女老人组和普通老人组差异不显著,其余组间差异均显著。见表1。

2.2 不同年龄、性别的城市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状况的差异比较 除人际交往因子外,其余各因子得分和心理健康状况总均值均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男性老人的心理健康状况显著好于女性老人。见表2。

以性别、经济状况、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老人原职业为协变量,对城市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各因子均值和心理健康状况总均值进行年龄组间差异协方差分析。见表3。结果显示,城市空巢老人在抑郁、自卑、敏感焦虑、人际交往问题、认知问题因子均值表现出显著的年龄差异,其中抑郁、自卑因子均值低龄组(60~69岁)显著大于中龄组(70~79岁),敏感焦虑因子均值低龄组显著大于中龄组和高龄组(≥80岁),人际交往问题因子均值高龄组显著大于低龄组和中龄组,认知问题均值低龄组显著小于中龄组和高龄组。适应问题、睡眠食欲问题因子均值和心理健康状况总均值年龄差异均不显著。

2.3 不同经济状况的城市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状况的差异比较 以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老人原职业为协变量,对城市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各因子均值和心理健康状况总均值进行经济状况组间差异协方差分析,见表4。检验结果表明,城市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状况各因子均值和心理健康状况总均值经济状况组间差异均显著,后继检验表明,抑郁、自卑、敏感焦虑、人际交往问题因子均值和心理健康状况总均值,低收入组、中等收入组和高收入组两两差异均显著,随着收入的降低,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变差。适应问题因子均值低收入组显著大于中等收入组和高收入组,认知问题、睡眠食欲问题因子得分低收入组、中等收入组显著大于高收入组。

2.4 不同受教育程度的城市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状况的差异比较 以年龄、性别、经济收入、婚姻状况、老人原职业为协变量,对城市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状况的各因子均分和心理健康状况总均分进行受教育程度组间差异协方差分析。见表5。结果显示,除睡眠食欲问题因子外,其余心理健康状况各因子均值和心理健康状况总均值受教育程度组间差异均显著。其中自卑、认知问题和心理健康状况总均值两两组间差异显著,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高,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变好。抑郁、敏感焦虑因子均值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组显著低于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组和中学文化程度组,人际交往问题和适应问题因子得分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组显著高于中学文化程度组和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组。

2.5 不同婚姻状况的城市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状况的差异比较 老人配偶是否健在且和老人生活在一起对城市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影响较大,心理健康状况各因子均值和心理健康状况总均值均存在婚姻状况组间差异,均为有配偶相伴老人的得分小于单身老人,即有配偶相伴的老人的心理健康状况显著好于单身老人。见表6。

表1 不同家庭结构类型的城市空巢老人、普通老人之间的心理健康状况的差异比较(略)

表2 城市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状况的性别差异(略)

表3 城市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状况的年龄差异(略)

表4 城市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状况的经济状况组间差异(略)

表5 城市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状况的受教育程度组间差异(略)

表6 城市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状况的婚姻状况组间差异(略)

2.6 不同离退休前职业状况的城市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状况的差异比较 以年龄、性别、经济状况、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为协变量,对城市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老人原职业组间差异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老人离退休前职业状况对城市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不大,只在抑郁、自卑因子均值上表现出显著的离退休前职业组间差异,检验结果分别为,F(2,1216)=4.099,P<0.017;F(2,1216)=3.107,P<0.045。抑郁因子无固定职业组得分(2.25±0.51)显著大于工人服务人员组(2.04±0.51)和技术管理人员组(1.83±0.54)。自卑因子均值无固定职业组得分(2.32±0.40)、工人服务人员组得分(2.21±0.45)显著大于技术管理人员组得分(2.02±0.43)。

3 讨论

3.1 不同家庭结构类型的城市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状况 调查表明,城市空巢老人排行前五位的心理健康问题为认知问题、睡眠食欲、敏感焦虑、人际交往和适应问题。

不同家庭结构类型的城市空巢老人、普通老人之间的心理健康状况的差异比较表明,相对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状况最好,其次是普通老人,第三为绝对空巢老人,无子女老人的心理健康状况最差。相对空巢老人虽然和子女不一起居住,但由于和子女生活在同一城市,容易得到子女在生活上的照顾和情感上的沟通交流,同时减少了由于和子女在生活习惯和观念上的不一致导致的各种摩擦,保证了老年人的自由,因此在4种老人群体中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最好。本文调查的城市为国内中小城市,绝对空巢老人中子女在国内另一城市较多,在国外很少,大部分老人子女的经济、社会地位一般,部分老人甚至为子女的前途担忧。子女没有办法为老人提供像搬运重物等急需的生活上的服务,老人生病时子女也无法顾及。由于子女在外地,距离带来的不可控感更增添了老人对子女的担心。因此绝对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状况比相对空巢老人和普通老人更差。无子女老人虽然不存在对子女的担心,但他们缺乏子女的物质赡养和精神赡养。调查发现无子女老人的经济状况普遍较差,对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比较担心,因此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在这四组老人中是最差的。无子女老人是最需要社会关注的老人群体。这一研究结果和李德明〔4〕,原因可能是研究取样在学历、子女的经济、社会地位均较高造成的。

3.2 各因素对不同家庭结构类型的城市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 性别差异的比较表明,女性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状况显著差于男性。女性老人的经济收入相对较低,受教育水平较低,情感较男性细腻,再加上女性寿命较男性长,因此单身独居老人较多,更为孤独和寂寞,因此女性体验到的心理压力较大,心理健康状况较差。

年龄差异的显著性检验表明,抑郁、自卑因子均分低龄组显著大于中龄组,敏感焦虑因子均值低龄组显著大于中龄组和高龄组,人际交往问题因子均值高龄组显著大于低龄组和中龄组,认知问题均分低龄组显著小于中龄组和高龄组。低龄老人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后尚存在较多的不适应,尤其是社会地位的突然下降,社会价值的无法体现,会使老年人倍感失落,从而容易自卑、抑郁和敏感焦虑。随着年龄的增长,体力的不支和行动的不便会严重影响老年人的人际交往,生理功能的衰退会使老年人出现更多认知问题。

经济状况对城市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较大。在心理健康状况各因子和总体心理健康状况上均表现为,随着收入的降低,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状况降低。其影响趋势和贺寨平研究〔6〕一致。经济收入是老人的立身之本,衣食住行、生病就医必须有一定的经济收入才能得到保障,经济收入提高,老人的各方面的需要容易得到满足。我们对老人的心理压力的调查表明,随着老人月收入的提高,老人的心理压力明显降低。心理压力的降低是导致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状况明显好转的重要原因。

受教育程度对城市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较大。除睡眠食欲问题因子外,其余心理健康状况各因子均值和心理健康状况总均值受教育程度组间差异均显著,表现为受教育程度越高,心理健康状况越好。这一结果和国内大多数有关老人的研究〔2,3,7〕一致。调查同时表明,离退休前职业状况对空巢老人的抑郁、自卑产生影响,总的来说,老人的职业地位越高,心理健康状况越好。随着老人受教育程度的提高,离退休前职业地位的提高,老人的社会地位提高,压力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减轻,同时老人所交往的群体的心理素质较好,应对压力的能力增强,应对方式更为积极有效,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更高,从而心理健康状况更好。

老人配偶是否健在且和老人生活在一起对城市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影响较大,心理健康状况各因子和总体心理健康状况均表现为,有配偶相伴的老人的心理健康状况显著好于单身老人。和子女分住或没有子女的空巢老人,配偶是其重要的信息支持、实际支持和情感支持者,配偶的支持能有效地减轻城市空巢老人的心理压力,从而提高城市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 吴振云,许淑莲,李 娟.老年心理健康问卷的编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2;10(1):13.

2 吴振云,李 娟,许淑莲.不同养老方式下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研究〔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3;23(11):7135.

3 陈天勇,李德明,李贵芸.高学历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及其相关因素〔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3;17(11):7424.

4 李德明,陈天勇,李贵芸.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状况研究〔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3;23(7):4057.

5 王玲凤,施跃健.城市空巢老人的社会支持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8;22(2):11822.

第3篇:女生心理健康表现范文

[关键词]高中生;独生子女;非独生子女;心理健康;MSSMHS

[中图分类号]R39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7(a)-133-02

1979年我国政府实行计划生育以来,独生子女的数量与日俱增,独生子女已逐渐成为城市年轻一代的主体,其心理健康状况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以往对独生子女心理健康状况研究结果存在不同的观点,早期研究虽然没有直接指出独生子女是问题儿童,但研究得到的主要是负面结论。近期有研究认为,两者并不存在差异。实际上,独生子女是一个具有时间性、地域性特征的整体概念,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之间的差异随着年龄和社区的不同而有所不同[1]。高中阶段是人生的转折时期,对这一阶段独生子女心理特点研究不多,高中阶段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是否有别,我们就此进行研究。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佛山二中高一、高二、高三3个年级学生,共1 859人,男生873人,女生986人,独生子女820人,非独生子女1 039人,年龄15~18岁。

1.2 测量工具

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MSSMHS)是由我国著名心理学家王极盛教授编制,较适合我国国情,是评价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工具[2]。它由10个分量表组成,分别是:强迫症状(不能自控的想法和行为,并为此烦恼)、偏执(多疑、不信任别人)、敌对(易怒、不友好)、人际关系敏感(人际交往中紧张、不自然)、抑郁(心情不佳、情绪低落)、焦虑(担心、着急)、学习压力感(学业带来的心理压力)、适应不良(对学校生活的不适应)、情绪波动性(情绪不稳定)、心理不平衡(不服气、嫉妒)。每个项目6道题,共60道题。每道题目给出1、2、3、4、5五个等级评分,被试者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填写。主要评定指标有因子分、总均分和心理问题检出率,评分标准见表1(以2分作为判断心理健康是否存在问题的标准分数线)。

1.3 方法

我们采用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MSSMHS)对全体高中三个年级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评定。

1.4 统计处理

采用SPSS13.0数据管理及分析,显著性检验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总体情况比较

非独生子女得分除在敌对上稍低于独生子女外,其余各项均高于独生子女,在焦虑、学习压力、情绪不平衡这3项与独生子女存在显著性差异(P

2.2 各因子分异常(≥3)的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比较

存在较重心理问题的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人数相差不多,独生子女除强迫外,其余各项均高于非独生子女,这也就是说,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更容易出问题(表3)。

2.3 父母文化程度对子女影响的比较

独生子女的父母至少一方受过良好教育的比例远远高于非独生子女的父母,而父母双方都未受过高中及以上教育的比例非独生子女高很多,由此可以认为父母的素质与子女的心理健康有显著的相关性(表4)。

3 讨论

国内外对独生子女问题的研究存在不同的观点。多数美国人至今仍认为独生子女是不利的,他们认为独生子女有适应不良、自我为中心、固执等个性缺陷。与此相反,Falbo 1925~1984年发表的有关独生子女研究发现,独生子女除控制力、自主性、心理成熟等个性特点优于非独生子女外,两者之间并不存在差异。我国独生子女与西方国家相比有其特殊性,无论在数量、结构和成因还是社会经济和文化背景都存在较大的差异。近年来国内对独生子女的心理和个进行了广泛的研究,由于研究方法不同,研究对象的年龄、数量存在差异,所得到的结论尚不一致[1]。高中生正处于人生的转折时期,又面临升学的竞争压力,也有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取向互相矛盾所带来的烦恼。无论是独生子女还是非独生子女都需要更多的心理健康辅导和教育。

本研究结果发现,高中生独生子女的心理素质优于非独生子女。他们情绪比较放松,学习和竞争的压力较小,社会适应能力较强,与张运生[3]等人报告相似,南北地域差别不大。一方面可能是由于独生子女的家庭条件较优越,坐享家人的劳动成果,竞争意识薄弱,另一方面也可能是独生子女团结合作意识和全局观念较强,不愿把同学视为竞争对手。在此基础上养成了独生子女豁达的人生态度,表现在其适应能力较非独生子女强,较少的抑郁心境和求全责备的要求。

虽然独生子女总的心理健康状况比非独生子女良好,但出现心理问题的比例超过了非独生子女。独生子女心理素质存在较大差异,同一个人的素质发展也不均衡。有的表现为固执,自以为是,听不进他人的意见,不合群,人际关系紧张,甚至敌视周围的人。这与独生子女自幼就是家庭关爱的中心,缺乏同龄、同辈的沟通交往有关,如果引导不当,势必养成以自我为中心,任性、骄横等不良性格。

父母的文化程度与子女心理健康状况有关。独生子女父母的文化程度较高,家庭有较浓的文化氛围,独生子女享受的家庭资源优于非独生子女,使得他们从小就更有优越感,其管教方式也较民主,所得到的温暖较多,有利于子女心理健康。岳冬梅等[4,5]认为,不当的教养方式是子女患神经症的危险因素之一。

综上所述,高中学生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总体上优于非独生子女,但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差异比较大,发展不平衡,有问题的较非独生子女多。独生子女父母的文化程度较高,对子女个性的形成有良好影响。家长和学校要加强对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因势利导。

[参考文献]

[1]宫志宏,汪玲.独生子女问题研究的现状与进展[J].中国学校卫生,2000,21(6):520-521.

[2]许滋宁,朱湘竹,周雪萍,等.心理测验在我国中学生心理健康评价中的应用现状[J].江苏预防医学,2006,17(4):82-84.

[3]张运生,张百让,高留战,等.开封市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研究[J].河南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02,21(1):71-74.

[4]岳冬梅,李鸣,金魁和,等.父母教养方式:EMBU的初步修订及其在神经症患者的应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7(3):91-101.

[5]王相菊.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父母教养方式的对照研究[J].中国民康医学杂志,2005,17(9):535-536.

第4篇:女生心理健康表现范文

摘 要 本文以问卷法对甘肃省东乡县(东源乡、达板乡、果园乡、唐汪乡)四个乡村的200名东乡族妇女进行了健身观的调查,对他们健身观的趋向内容和特点进行了调查研究,籍以了解甘肃省东乡族妇女对健康价值观的理解。

关键词 甘肃省 东乡族妇女 健身价值观

一、前言

自古以来,健康一直是人类美好的理想,每个人都会不同程度地认识到健康的重要性。健康观,意指人们对良好健康状态正确、全面性的认识程度。本文试图对东乡族妇女的健身观进行调查分析,籍以了解东乡族妇女对健康理解与认识深度。这将对东乡族妇女开展与普及健康理念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对象及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从本研究的目的出发,对东乡县四个村(东源乡、达板乡、果园乡、唐汪乡)200名东乡族妇女作为调查研究对象。随机发放问卷进行调查。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推理法。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东乡族妇女健康观取向

依据东乡族妇女对健康观的评价结果,对14个原始变量进行了R-型因子分析,提取主因子,选取有较大贡献率的4个主要成份,作为分析原因的潜在因子。对原始载荷矩阵用极大方差正交旋转得到旋转后的主因子载荷矩阵,按各主因子中载荷较高的变量所具有共同性质(其载荷量大50%以上)的公因子进行了主因子命名,确立了东乡族妇女的主要健康观有主到次依次为:健康就是身体好、健康与平时生活关系、健康与平时生活关系、健康与身心关系。

注明:X1=平时不生病、不吃药;X2=有病扛扛就好;X3=有病按症状买药吃就好;X4=有病及时上卫生所检查;X5=平时通过媒体(电视/书籍)了解健康知识;X6=健康是身体问题;X7=健康与心理无关;X8=健康与平时卫生习惯有关;X9=健康与平时卫生习惯无关;X10=健康与平时生活习惯有关;X11=健康与平时生活习惯无关;X12=健康在生活中非常重要;X13=健康在生活中不是很重要;X14=健康包含了身心两方面。

用Thmoson回归法计算各因子得分,求出东乡族妇女各主因子的均值,然后用T检验法对东乡族妇女健身观的认识差异进行显著性检验。

1.在第1主因子中,因子载荷较高的因素是X6、X1、X2、X3。这表明第1主成分同健康与身体有关。健康是身体问题(0.653),平时不生病(0.580),有病一扛就好(0.535),得病按症状吃药就好(0.516)的身体有没有病有密切关系,可命名“身体好因子”,可归为健康就是身体好观念。从表2中可看到,东乡族妇女对健康就是身体好具有一致性认同,无显著性差异(P>0.05)。

2.在第2主因子中,因子负荷较高的是X12、X10、X8、X4,这表明第2主成分中健康在生活中很重要。健康在生活中非常重要(0.814),健康与平时生活习惯有关(0.786),健康与平时卫生习惯有关(0.662),有病及时上医院(0.659),可命名“健康重要因子”,可归为平时重视健康观。对这一观念,东乡族妇女认同性一致,无显著性差异(P>0.05)。

3.第3主因子中,因子负荷较高的是X13、X11、X9、X7。这表明第3主成分同平时不太关注健康有关。健康在生活中不是很重要(0.533)、健康与平时生活习惯无关(0.515)、健康与平时卫生习惯无关(0.510)、健康与心理无关(0.504)的平时不注重健康有关,可命名“无意识因子”可归为无良好健康意识观。表2的数据显示,东乡族妇女对对这一因子的认识有显著性差异(p

4.在第4主因子中,因子负荷较高的是X14、X5。这表明第4主成分同深层次了解认识健康有关。健康包含了身心两方面(0.764)、平时通过媒体(电视/书籍)了解健康知识(0.694)的关系密切,可命名为“身心健康因子,可归为对健康与身心有关的认识观。从表2中看,东乡族妇女之间有较大的差异(p

(二)东乡族妇女体育价值取向的分析

东乡族妇女健身价值观内容取向的构成单一、有序,没有复杂的层次性,每种健康观取向的排序又依据她们所受教育,乡、县卫生宣传及体育活动开展,个体需要、兴趣、爱好、追求而不同。东乡族人人都信仰伊斯兰教,人们对宗教的祭拜非常虔诚,尤其是之前一直处于弱势群体的女性,对于她们来说在是精神上的依赖和寄托。东乡族存在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其中女童上学问题属于最为棘手的问题,东乡族仍然存有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他们认为只有男孩子才有机会迈入学堂,才有机会见识世面,女童的教育问题始终得不到重视,女性从小接受教育的情况大致是:6-8岁的学前女童80%可以完成小学学业,20%完全不上学或中途辍学,只有极少数高中毕业并上大学。虽然女性在日常生活中日益占据了主导地位,但是一些流传下来的风俗习惯仍然没有改变。东乡族的女性跟大都市的女性追求有所不同,她们事业心不强,她们是以贤妻良母为终身奋斗目标,丈夫的地位在她们心目中是很高的,妇女对自己的夫君完全顺从。

接受教育程度的偏低性、宗教的信仰、民俗民风的习俗使她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存在一定的狭隘与片面性,故在健康全面认识上各有不同性。健康就是身体好,有病扛扛就好,这是他们对健康的单纯认识,有着一致的认同性(P>0.05);而落后的经济、文化使他们很少接触到现代社会发展的信息,与大型城市居民生活质量逐步的提高,生活方式不断的改变仍有着一定的差距,致使他们对健康的深层次认识不足,特别是对健康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平时的生活习惯、医疗卫生常识、健康是身与心相互健全的认识还远远不够,有着显著的差异性(p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经R-型因子分析得出甘肃省东乡族妇女的健康观为:身体好就是健康、健康是重要的、健康与平时生活关联不大、健康与身心无关。东乡族妇女普遍认同身体好就是健康、健康是重要的,各村东乡族妇女之间无显著性差异,但在对健康与平时生活关联不大、健康与身心有关的认识上存在着显著性差异。东乡族妇女没有形成全面、正确健康观,这与东乡族妇女文化教育偏低、女童教育现状没有效改观,基础知识不够普及,甘肃经济与体育事业落后有关。

(二)建议

东乡族是我国甘肃西北特有少数民族之一。在东乡族社会生产活动和人口再生活动中,东乡族女性与生活在农村中的其他少数民族女性一样都承担着十分重要的任务。然而,东乡族女性在扮演重要角色的同时并没有享受应有的社会权利,在东乡族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中,东乡族女童上学问题属于最为棘手的问题,东乡族仍然存有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他们认为只有男孩子才有机会迈入学堂,才有机会见识世面,女童的教育问题始终得不到重视,这种情况令人堪忧,如果继续任其肆意发展下去,东乡族妇女的教育问题将不会有所改观,社会地位将会始终得不到好转。总而言之,要想在传统文化濡化的进程中彻底改善东乡族女性教育、社会地位等问题,最首要的任务是唤醒其自我意识,因此,营造环境、接受教育以及鼓励女性参加社会工作都可以起到萌生和强化东乡族妇女自我意识的作用,进而正确引导其正确、健全健康价值观的形成。

参考文献:

[1] 赵晨鹰,张进辅.健康价值观结构探析[J].心理科学.2008.31.

第5篇:女生心理健康表现范文

[关键词]公务员;健康性别差异;管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D03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6-0863(2013)08-0080-04

公务员群体是肩负管理国家事务重大职责的职业人群。2012年3月,我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最新统计数据表明,2010年全国公务员的数量为689.4万人,近两年年均增长约15万人。此外,我国还有88.4万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群团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公务员的健康水平是这一群体整体素质发展与提高的重要保证,进而关系到整个行政系统的管理水平,乃至整体社会发展。

近年来,针对公务员健康的相关研究呈现上升趋势,但对公务员健康性别差异的比较分析还较为少见。在健康管理策略方面,目前大多数研究尚处于案例分析或研究推测阶段,以调查为基础的实证研究并不多见,这就使得这方面的研究较为空洞,对策的实际操作性尚待提高。本文将以实证调查数据为研究基础,探索我国公务员躯体健康及健康自评的性别差异及影响因素,并将尝试针对不同性别提出健康管理策略。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研究采用了由清华大学公共健康研究中心设计、爱康国宾健康体检管理集团发出的健康状况自评问卷所调查的数据。调查从2011年爱康集团在全国7个城市(北京、上海、成都、广州、杭州、南京、深圳)针对公务员人群的体检数据库中,随机抽取并以短信的方式请他们上网填答问卷,收回有效问卷240份。

在指标测量方面,除了性别、年龄、教育、婚姻状况外,我们的数据还包括以下指标:

躯体健康客观状况指标。主要关注公务员群体存在高风险的肥胖、血压增高等12项体检指标,其中1为检出异常,0为正常。我们将12项指标相加获得检出异常值总和,作为测量客观健康状况的变量。

三、基于研究结果的健康管理建议

以上数据结果表明,在健康的性别比较上,男性公务员客观健康状况较差,健康自评却较高;反之,女性公务员客观健康状况较好,健康自评却较低。在影响因素上,女性公务员的健康自评比男性更容易受健康客观情况(体检情况)、工作压力的影响。即使控制了年龄、婚姻、教育,以及健康客观状况、工作压力的影响后,女性公务员健康自评状况依然显著差于男性,这说明,除了以上因素外,女性健康自评比男性更容易受到其它心理或社会因素的影响。

女性健康自评差于男性,这一结果与国外其它相关研究结果一致[4];健康自评的性别差异,在国外分析的理论模式上主要有两类假设。一是问题暴露差异假设(differential exposure hypothesis),这一假设是指女性比男性更倾向于报告更多的健康问题,这是因为她们根据自己的社会角色有更高的要求和责任感,在健康要求上也是如此。二是受损性差异假设(differential vulnerabilty hypothesis),指在面对相同的生命事件或各类压力时,女性比男性反应度或响应度更强,即:角色受损或各类压力问题对于女性健康的伤害要高于男性。结合本次实证调查,对于中国公务员健康自评的性别差异,我们可以发现有以下几点原因:

首先,女性公务员对自身的健康预期更高、标准更为严格,从而导致即使在相同健康条件下,她们的健康自评也可能差于男性公务员。这一点,在我们的访谈中也有体现,我们发现,女性公务员往往对自己的健康要求更高,例如当问及“肥胖”是否是健康问题的时候,男性公务员通常不以为是,而女性公务员则大多表明是比较严重的健康问题。另外,女性公务员通常也比男性更关注保健与营养,这也与她们自身对健康预期更高相联系。在访谈中的男性公务员也表达了女性通常比他们对健康要求更高的观点。国外已有研究表明女性比男性对各类并没有直接威胁生命的健康问题更为敏感,而男性更倾向于报告直接或间接威胁生命的健康问题。[5]

其次,女性公务员对各类压力或生活事件的反应比男性更为敏感,反映在健康自评上,则表现为面对同样的客观健康状况恶化程度,或面对相同的工作压力增强,女性公务员健康自评差于男性公务员,这在我们的数据结果中有所反映。

再次,影响女性公务员健康自评因素比男性更为复杂。国外有研究表明所有的女性健康自评均不能预测后面调查中的死亡率,健康自评仅仅对男性死亡率具有预警性[6],可见,影响女性健康自评的因素除了生命健康的客观状况外,还包含更复杂的影响因素,例如女性比男性感受更为复杂的压力体验。英国一项关于公务员健康的经典研究——“白厅研究”表明家庭压力与女性公务员心脏疾病比男性显示更强的关联性。[7]因此对于女性而言,影响她们健康的压力体验不仅是指重大生活压力,而且也包括日常生活压力,特别是家庭生活压力,一些学者将其称为慢性压力源,或者是能够长时间持存的压力。[8]许多研究表明女性通常认为自己比男性更多地处于压力状况下,有研究表明女性经历的慢性压力环境的条件比男性高48%;女性通常也认为自己比男性更多地处于慢性压力之下,女性也更多地报告家庭生活让人感觉压力。另外,女性还会经历更多特有的压力,例如性别歧视等;女性也更多地被这些压力所影响,因为她们本身比男性会更多地在情感上卷入社会和家庭事件,易受损性高于男性。[9]女性更糟糕的健康自评可能是因为女性经历了更多的压力,并且会反映出更多的紧张情绪。[10]在本次访谈中,我们也发现在表达影响自身健康的因素时,女性公务员比男性更多地反映了人际关系、家庭生活压力、子女教育等慢性压力问题。

根据以上调查研究及发现,我们建议,对于公务员的健康管理,除了开展定期体检制度、加强健康知识传播、营造关爱健康的组织氛围等综合性健康策略外,公务员相关部门还应考虑针对不同性别健康特征、开展差异性健康管理策略。

1.侧重女性公务员的健康管理策略

第一,开展女性公务员减压综合干预。一方面注重心理干预缓解压力,除了工作压力,还应包括家庭压力、生活慢性压力,公务员部门应开展对女性公务员的心理压力评估筛查机制,针对性地对心理压力过大、心理问题严重的公务员进行个别咨询辅导和治疗,为公务员心理健康设立健康屏障;另一方面强化社会支持,来自家人、领导、工作同事的支持能够有效地提高公务员的工作、生活满意度,减缓压力。因此公务员部门应加强上下级沟通、提倡同事间友好工作关系、引导和谐家庭文化理念,将能够增加女性公务员的社会支持感,有益于健康。

第二,引导女性公务员适度健康预期。与男性健康意识较低相反,部分女性公务员可能会对自己的健康状态过度预期,从而产生相对剥夺感。这种预期通常是两种比较下的相对预期,一是纵向比较,即与自己以往的健康相比较,希望自己当前的健康状况与过去保持基本一致甚至更好,二是横向比较,即与自己同辈群体的健康状况相比较,希望自己的健康与同辈基本一致甚至更好;然而前者因为随年龄增长而不可避免的健康水平下降带来了预期无法达到,后者因为个体健康水平差异同样可能导致预期很难企及,因而两种情况下均可能导致相对剥夺感,对自身健康的不满足感,导致健康自评较低。因此,对于女性公务员群体,公务员部门应提倡适度健康预期,一方面使她们了解随年龄增长健康水平下降是必然趋势,另一方面倡导女性公务员对自己的健康做出综合性评价,而不能因为一项健康因素比他人差就对整体健康水平抱失望或悲观情绪。因此,我们应提倡既要关注健康,又不要过度关注从而带来负面情绪,导致降低女性公务员的心理健康水平,伴随一定的躯体健康风险。

2.侧重男性公务员的健康管理策略

第一,提高男性公务员健康意识。男性健康意识较女性更低,对健康问题的敏感性较弱,可能直接导致男性公务员较难发现自身存在的健康问题,甚至知道存在一定健康问题时也由于是慢性健康问题而非性命攸关问题,致使他们不予重视而错失预防治疗的良好时机。因此公务员部门应帮助男性公务员提高健康意识,特别是普及男性公务员体检指标异常率较高的相关疾病风险知识,例如肥胖、血压高、血糖高、转氨酶高、脂肪肝等异常指标可能带来的潜在疾病风险,并进一步宣传高发的慢性疾病相关保健知识,从而促使男性公务员将健康问题作为与工作、生活同等重要的问题来关注,提高自我防病意识,防患于未燃。

第二,倡导健康的工作与生活方式。男性公务员在脂肪肝、肥胖、空腹血糖、转氨酶升高等多项指标上均显著高于女性,这些指标大多与日常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密切相关。因此公务员相关部门应提倡健康工作、生活方式和氛围,号召烟酒有度,减少应酬,合理膳食,劳逸结合,加强体育锻炼。

[参考文献]

[1]李春波,何燕玲.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的介绍[J]. 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 2002(2).

[2]王红妹,李鲁,沈毅.中文版SF-36 量表用于杭州市区居民生命质量研究[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01(35).

Wang Hongmei, Li Lu, Shen Yi. A Chinese Version of the SF-36 Health Survey in Hongzhou.Chinese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 2001(35).

[3]Mavaddat, N.et al., What Determines Self-Rated Health (SRH)? A Cross-sectional Study of SF-36 Health Domains in the EPIC-Norfolk Cohort.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and Community Health, 2011(9):pp800-806.

[4]McDonough, P. and V. Walters, Gender and Health: Reassessing Patterns and Explanations. Social Science & Medicine, 2001(4):pp547-559.

[5][6]Deeg, D.J.H. and D.M.W. Kriegsman, Concepts of Self-rated Health: Specifying the Gender Difference in Mortality Risk. Gerontologist, 2003(3):pp376-386.

[7]Ferrie, J.E.. Work Stress and Health: the Whitehall II Study. Public and Commercial Services Union on Behalf of Council of Civil Service Unions/Cabinet Office,2004.

[8]Wheaton, B.. Stress, Personal Coping Resources, and Psychiatric-Symptoms ——An Investigation of Interactive Models. Journal of Health and Social Behavior, 1983(3):pp208-229.

第6篇:女生心理健康表现范文

“爱,灿如夏花”温情沙画,启迪女性健康

会前,韩小红博士发表了精彩致辞,分享了其初创慈铭奥亚国际医疗会所、首推私人医生、深度体检的心路历程,对未来女性健康管理趋势做了美好展望,给全场嘉宾以深刻启迪。在精彩感人的“爱,灿如夏花”沙画表演中,带着对女性健康、幸福的思索,“名人健康Style?好女人健康之旅”璀璨启程。各位名流嘉宾,毫不吝惜的分享了自己的健康管理Style。

杨澜,每年为自己放一个健康假

身为社会文化领袖、杰出传媒人代表、中国女性完美偶像的杨澜女士分享了其健康Style,并现场支招,职业女性平衡家庭、事业、健康的秘笈。比如,每年要给自己放一个健康假,做深度体检、健康养护享受生活。

严旭,每一位女性都应有私人医生

叱咤风云的杰出女企业家严旭,更是对健康有深刻领悟。她对女性提出了几点健康忠告。她谈到在国外,很多人都有自己的私人医生,随时随地得到健康指导。建议中国每一位女性都应该有自己的私人医生,及时得到专业的健康呵护。

王晓斋,盛赞“深度体检”

学惯中西医的健康养生权威专家王晓斋,认为女性健康防患未然最重要。现场他对慈铭?奥亚推出的深度体检表示非常认可,倡导深度体检是现代高压生活下,女性健康管理智慧之选,应大力倡导。

丰厚健康大奖,倾情献礼女人节

现场抽奖环节,激动人心,丰厚健康大礼层出不穷,将活动推向高潮。不仅有慈铭?奥亚提供的深度定制体检-商务A套餐E2(早期癌症筛查、猝死诱因排查、慢性病筛查等),还有德润康公司赞助的有 “铁皮石斛”献礼女人节。铁皮石斛具有生津养胃、滋阴清热、润肺益肾、明目强腰等特殊功效,有“救命仙草”之美誉,是女性健康养生新宠。

第7篇:女生心理健康表现范文

【关键词】 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CCSMHS

AbstractObjective:To learn the psychological health status of the medical college students and to provide evidence for their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and prevention.Methods:CCSMHS was used to investigate 2 232 students of Shenyang Medital College.Results:The psychological health status of Shenyang Medical College students is better than normal. The psychological health status of male is better than female.The psychological health status of the students coming from city is better than those coming from countryside.Conclusions:It is necessary to put more attention on the mental health instruction to the medical college students.

Key wordsmedical college students;psychological health status;CCSMHS

近十几年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受到了广泛关注,大量的研究调查表明大学生是心理障碍的高发人群,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率在10%~30%之间,心理障碍已成为大学生休学、退学的第一位原因,占总数的30%-60%[1~4]。为全面了解我院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使今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具针对性。我们采用教育部《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CCSMHS)对沈阳医学院大一至大四各专业2 232名本科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与分析,现将统计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采用整群团体施测的方式,在统一指导语的条件下,对2 232名本科生实施问卷调查。剔除资料不完整样本,共回收有效问卷2 209份,问卷有效回收率99.0%;年龄15~27岁,平均(21.17±1.43)岁;男生676(30.6%)人,女生1 533(69.4%)人;来源于城镇学生1 514(68.5%)人,来源于农村学生695(31.5%)人;独生子女1 199(54.3%)人,非独生子女1 010(45.7%)人。

1.2方法

以郑日昌、邓丽芳编制的适用于中国在校专科生、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育部《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简称CCSMHS)为反映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资料,该量表包括104个项目,12个维度。测查采用1-5分的5点评分,每一项目的自评分值越高说明症状越严重,本量表(信度系数为0.9581,提示条目内部一致性较高。测查时间为2007年6月5至20日。

1.3统计学方法全部统计资料统一编码后输入SPSS for Windows 10.0软件系统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本科生CCSMHS评分与全国常模[2]比较将本科生CCSMHS各维度平均分与全国常模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各维度分均低于常模,且差异非常显著(P

2.2不同性别本科生CCSMHS评分比较将不同性别本科生CCSMHS各维度平均分进行比较,结果见表2,男生在强迫维度高于女生且差异十分显著(P0.05);女生在冲动维度高于男生且差异非常显著(P

2.3 城镇生源与农村生源学生CCSMHS评分比较

将城镇生源与农村生源学生CCSMHS各维度平均分进行比较,结果见表3,城镇生源学生在冲动维度高于农村生源学生且差异显著(P0.05);农村生源学生在社交退缩、自卑维度高于城镇生源学生且差异非常显著(P

2.4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CCSMHS评分比较

将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CCSMHS各维度平均分进行比较,结果见表4,独生子女在冲动维度高于非独生子女且差异十分显著(P0.05);非独生子女在社交退缩维度高于独生子女且差异非常显著(P0.05)。表4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CCSMHS各维度评分比较(略)注:1)与独生子女冲动维度比较P

3 讨论

3.1我院本科生CCSMHS测试总体水平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我院本科学生CCSMHS各维度评分均低于全国常模并且差异非常显著,表明我院本科学生心理健康总体水平较好,这可能与我院为学生在大学期间先后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普通心理学、医学心理学、护理心理学、精神病学、神经心理学等必修或选修课程,以及近期开展了多项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从各方面加强了对学生的心理调适与心理干预有关。

3.2不同性别学生CCSMHS评分结果比较

男生仅在强迫1个维度高于女生且差异十分显著;女生在冲动、依赖、焦虑、抑郁、躯体化、社交退缩6个维度高于男生且差异十分显著。表明男生心理健康整体水平优于女生,这与陈明、陈景武的研究结果不一致[5],可能与女性的人格特征、内分泌[6]以及其人际关系比较敏感有关。在今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我们应更多地关注这部分群体,引导其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

3.3城镇生源与农村生源学生CCSMHS评分比较

农村生源学生除在冲动(有显著差异)和社交攻击2个维度低于城镇生源学生外,在其余10个维度均高于城镇生源学生,其中社交退缩、自卑、焦虑、强迫、性心理和躯体化维度高于城镇生源学生且差异显著,表明农村生源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城镇生源学生,支持了CCSMHS量表常模数据的评分比较。大部分农村生源学生家庭经济困难,收入低,生活压力大。根据有关研究表明,家庭经济收入偏低易导致抑郁、人际关系敏感。因此,心理辅导工作应着重提高这部分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增强自信心;同时,学院应尽可能为学生创造勤工助学机会,减少生活压力。

3.4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CCSMHS评分结果比较

独生子女仅在冲动1个维度高于非独生子女且差异十分显著;非独生子女也仅在社交退缩1个维度高于独生子女且差异非常显著,其他各维度均无显著差异,表明我院本科学生中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心理健康整体水平相当。

从上述测查结果可以看到,与全国常模比较,我院医学本科生整体心理健康水平尚属理想,但还存在性别差异和生源地域差异。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为学生提供心理卫生服务时,首先要面向全体学生,以发展性教育为主;其次应区别不同学生,并把握其主要心理问题,做到有的放矢。再次,对有明显心理问题者提供及时的心理咨询、转诊和治疗服务,做好早期干预,帮助其消除心理障碍,降低因病辍学和因精神疾患造成的伤害、自杀、暴力事件的发生。

医学院校作为培养未来医务工作者的教育机构,对医学生也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医学生是否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不仅关系到能否应对现有的学习压力,也将影响到医学生未来的工作能力。所以,我们应进一步完善各项硬件设施,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开展心理咨询,有针对性地进行团体辅导,解除或减轻医学生的心理困扰,培养更多的合格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刘欣,徐海波.15年来中国心理卫生杂志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的总结[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17(2):124-129.

[2]俞少华,张亚林.大学生心理编导模式的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17(4):19-22.

[3]黄薛兵,张亚林,杨德森.中国道家疗法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预防干预[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15(4):243-246.

[4]张敏.中学生心理健康的调查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15(4):225-228.

第8篇:女生心理健康表现范文

[关键词]发展心理学;学习适应;心理健康;生活适应;学业效能;学业成绩

高一高二学生处于心理和行为发展的第二次飞跃期,具有其独特的心理和行为特征,这突出反映在学习适应问题、生活适应问题、心理健康问题以及学习自我效能4个问题上。王凯荣等(1999年)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直接对学业成绩产生影响;李荟等(1999年)研究表明,中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与其学习成绩(语文和数学)都存在着显著的相关,佐斌等人做了学习自我效能对学业成绩回归系数的显著性和路径分析,学习自我效能对学业成绩的总效应表明,学业自我效能感是学业成绩的一个良好预测指标;托马斯・约翰(Thomas John)等人的研究发现自我效能与学业成绩之间有着显著的正相关。那么。学习适应、心理健康、和生活适应水平对学业效能是否有影响作用呢?这三者之间,以及与学业成绩又是怎样的关系呢?本文探讨了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在学习适应性、心理健康、生活事件以及学习效能因素上的差异,并对四者之间以及与学习成绩的关系进行了分析。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从山东省潍坊中学中,采取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高一、高二年级4个班的学生为被试。共发放问卷203份,收回有效问卷166份,回收率为81.8%。其中独生子女127人,非独生子女39人,分别占总人数的76.5%和23.5%,平均年龄17.5岁。

1.2 工具

1.2.1 学习适应性测验(AAT)采用周步成、方真等人编制的学习适应性测验,共150个题目,得分越高学习适应性越好。本测验的折半信度为0.71~0.86,重测信度为0.75~0.88。亦尚具建构效度。

1.2.2 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 共60个题目,5级评分,得分越高表明心理健康问题越严重,量表重测信度在0.716~0.905之间,同质信度在0.601~0.8577之间,分半信度在0.6341~0.8726之间,分量表与总量表的相关在0.7652~0.8726之间,内容效度比较理想。

1.2.3 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共27个题目,6级评分,得分越高,生活事件带来的负性影响越大。该量表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1.2.4 学生学业自我效能问卷 由王振宏(2000)根据Pin―trich和De Gr00t编制的自我效能问卷发展而成,问卷共24题。有关研究报告该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9,问卷各题的区分度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79,信效度符合要求。

1.3 数据处理 所得数据运用SPSS11.0进行描述性统计、t检验和相关分析。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学习适应、心理健康、生活适应和学习效能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2.1.1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学习适应及其因素上的差异分析见表1。

表1表明,高一、高二学生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在学习适应总体水平和4个因素上都不存在显著差异。

2.1.2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心理健康及其因素上的差异分析见表2。

表2表明,高一、高二学生群体,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在心理健康总体水平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在适应不良和心理不平衡两个因素上,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存在显著差异,在情绪不平衡因素上二者的差异十分显著。

2.1.3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生活适应水平上的差异分析 见表3。

表3表明,高一、高二学生在生活适应总体水平以及人际关系、学习压力、受惩罚、丧失、健康适应和其他六个因素上,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2.1.4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学习效能水平上的差异分析 见表4。

表4表明,高一、高二学生的学习效能不存在是否独生的显著性差异。

2.2 学习适应、心理健康、生活适应、学业效能、学成绩的相关矩阵见表5。

表5表明,心理健康因素与生活适应因素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60;心理健康因素与学习效能因素也呈现显著性相关,相关系数为-0.37,生活适应与学习效能呈现显著性相关。相关系数为-0.31;学习效能因素和总成绩的相关显著,相关系数为0.20。

3 讨论

3.1 学习适应状况 高一、高二学生的学习适应状况在是否独生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无论是独生子女还是非独生子女,“学习环境”因素的得分是相对最低的。“学习技术”一项,无论独生子女还是非独生子女,其得分都是最高的,两者没有显著差异。这充分说明了该校学生在学习技巧上的探索和教师对学生学习技巧培养的重视。而且这种培养已经初见成效。对高一、高二学生进行适当的学习辅导,加强学习适应的理论和技巧的培训,强化学生、教师和家长对“学习环境”因素的重视,是教育工作者应当充分重视的问题。

3.2 心理健康状况 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归纳起来主要有3个方面,即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学生自身因素。有研究表明,在大多数家庭中,子女同母亲的关系较密切,母亲文化程度的高低和自身性格修养的高低以及其行为直接影响子女的心理发育过程;单亲家庭的学生有更多的问题,父母离异对子女的身心健康影响较大。因此,在学校开展学生健康教育的同时,可以通过各种形式向学生家长介绍有关家庭因素对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知识,不断改善家庭气氛和教育方式,配合学校提高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学校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有调查发现,学生对学习成绩的自我评价、是否住校这2个因素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较大,而学生是否是学生干部其心理健康水平不存在显著差异。学习成绩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是直接的,作为学生其主要任务是学习,学习成绩的优劣直接影响着社会、学校、家庭及同学、朋友对自己的评价,因此,教育工作者要有正确的学生观、人才观.尽量减少分数对学生的负面影响。

有研究表明,学生自身因素主要涉及性别因素、年级因素、参加体育锻炼的频率等。男女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差异可能是家庭、学校、社会对他们的期望不同所致,体育锻炼也是其

中一个很大的因素。另一项研究发现,在高中阶段,高一年级是各种心理问题的多发期,这可能是由于高一学生刚刚进入一个新的学校。对于新的学习环境还不太适应,因而易产生一些情境性、状态性的心理问题。新生对学校、老师、同学都要有一个逐渐适应的过程;新的教学环境、教学内容、教育方法可能导致学生的种种不适应,再加上有些农村学生第一次离家生活,也可能出现不适,但随着自我的调整以及对新环境适应性的增强,进入高二、高三后,其心理逐渐地调整过来,开始进入正常状态。

因此,为了全面提高高中生的心理素质,要继续做好全体学生心理健康、心理保健、心理卫生等方面教育工作。要创建一个有利于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家庭、学校形成合力。同时,着重针对少数心理上有障碍的学生开展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方面的教育工作。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其自身保健能力,使其掌握应付挫折和自我调节的能力和技巧,塑造坚强的性格和良好的心理品质。另一方面,在改善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过程中,不能忽视学生学习方式的影响。本研究表明,学习效能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存在强相关,这就告诉我们,学校除了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设立心理咨询室之外,还应该提醒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能,同时,学校还应该采取措施,使学生家长也认识到学生良好学习方式的重要性,从另一个角度去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

3.3 学习效能 作为动机变量,学习效能感对学生的学业成就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学习效能感是指学习者对自己学习能力的主观推测或判断,它会影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知能量的投人、学习策略的运用,从而影响其学业成就。

第9篇:女生心理健康表现范文

关键词:大学新生;心理健康;变化趋势;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9-0163-02

引言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一直是高校教育工作者所关注的领域。许多学者也对一所或多所高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研究。但通过文献我们发现,将近几年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结果进行比较的研究较少,大多研究没有揭示出大学生心理发展的趋势,因此本研究对辽宁某高校的2010-2012届新生的心理健康普查结果进行研究,探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发展趋势,为教育者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提供参考。

另外,目前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研究多采用SCL-90量表,熊燕等人的研究显示,《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CCSMHS)更适用于新生心理普查,而SCL-90更适用于心理咨询诊断辅助工具[1]。因此采用CCSMHS对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研究更合适,也便于教育工作者对高校大学生心理状况的整体状况有更全面的了解。

一、研究方法

(一)被试

在2011―2013年分别抽取辽宁某高校2010―2012届新生,以班为单位在自愿的原则下施测。本研究采用统一书面指导语,由心理学专业教师担任主试,集体施测,当场收回,共计7 546份。受试学生的人口学特征见表1。

(二)研究材料

采用教育部《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系统》课题组编制的《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CCSMHS)[2],该量表包含了12个维度,采用5级评分,对每个题目描述的症状,按出现的频率进行选择,1=没有,2=偶尔,3=有时,4=经常,5=总是,分数越高说明症状越明显。

(三)数据的分析处理

研究人员对回收的问卷进行编号,并对空白卷、填写不全的问卷视为无效问卷进行剔除,使用spssforwindows17.0进行数据的管理和统计分析。

二、结果

(一)2010-2012届大学新生心理健康量表评分比较

2010-2012届大学新生在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的12个维度上的标准分数均具有显著差异,见表2。经过Scheffe事后比较发现:2010-2012届大学新生在12个维度上的得分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其中2010届的大学新生在12个维度上的得分显著低于2012届,2011届新生的得分除了自卑、性心理障碍和精神病倾向3个维度,其余9个维度均表现出显著低于2012届。2010届与2011届大学新生在12个维度上的得分均没有显著差异。

(二)不同人口学特征大学新生心理健康量表评分比较

2010届男生的抑郁分数显著高于女生,女生的冲动分数显著高于男生;2011届男生的自卑、强迫分数显著高于女生,女生的冲动分数显著高于男生;2012届男生的抑郁、自卑分数显著高于女生,女生的躯体化、社交退缩和精神病倾向分数显著高于男生(见表3)。

研究显示,2010届理工类学生的抑郁、自卑分数显著高于文史类学生,文史类学生的冲动分数显著高于理工类学生;2011届理工类学生的焦虑、自卑、社交退缩、性心理障碍、强迫分数显著高于文史类学生;2012届文史类学生的冲动分数显著高于理工类学生。

三、讨论

(一)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变化

本研究结果表明,2010-2012届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分数呈逐年升高趋势,这个结果与熊燕、方鸿志等人的研究结果类似。2012届新生在量表的12个维度上的得分都显著高于2010届,这需要学校对2012届学生格外地关注。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大学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而大学生的压力承受和应对能力相对较差所造成的。大学新生都有一个角色转换与适应的过程,可能导致学生心理失衡的原因首先是现实中的大学与他们心目中的大学不统一,由此产生心理落差;其次是新生对新的环境、新的人际关系、新的教学模式与自己以往的生活环境不适应,产生困惑而造成心理失调;另外,新生作为大学中普通的一员,尤其是在名牌大学,与其以前在中学里作为佼佼者的感觉大不一样,这也是导致心理问题的原因之一。大学生对新环境不适应,如得不到及时调整,便会产生失落、自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二)不同人口学特征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从心理健康状况的性别差异来看,男生的心理状况相对女生来说较差,主要表现在抑郁、自卑的分数较高,而从3届学生来看,女生的冲动分数相比男生较高。这可能是由于该高校为农科院校,一些学生对于农科专业存着偏见,特别是男生认为学习农科专业没有其他专业好,因此容易产生自卑心理。杨宪华的研究也证实,学校因素是影响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方面[4]。女生冲动分数较高有可能是因为女生思考问题以感性为主,处理问题容易情绪化,因此面对问题时容易表现出不理智的情况。2012届的研究结果显示女生的躯体化分数显著高于男生,这可能由于女生相对男生运动较少,且由于容易冲动,会造成心理问题躯体化。

(三)教育启示

本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呈现逐年下降趋势,这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敲响了警钟。教师应该根据不同年级、不同性别、不同入学年份的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不同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同时,高校应该具体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下降的原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结合学生具体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来开展教育活动。

参考文献

[1]熊燕,彭萍,彭瑜.CCSMHS和SCL-90在大学新生中的应用比较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7(5):579-581.

[2]国家教育部编制.《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系统》量表手册[Z].2005(6):2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