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提升创新能力的途径范文

提升创新能力的途径精选(九篇)

提升创新能力的途径

第1篇:提升创新能力的途径范文

关键词:创新能力 提升计划 实施 途径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1(a)-0-02

1 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实施的背景及意义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科技是知识经济的核心,国际竞争更加集中地体现在高科技和创新的能力水平上。高校是技术创新系统和知识应用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方面军,加强科技创新能力是高校不可推卸的历史使命,同时高校对国家创新体系和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和发展也责无旁贷。目前我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的现状是,科技人力资源丰富,素质不断提高,但结构性矛盾突出;科技经费投入的绝对数量增加,但分配结构不合理,对基础研究投入较少;科技物力资源增长缓慢,资源不足与闲置并存;国际科技交流能力增强,但在前沿性领域与国际合作的水平相对较低;科技成果产出绝对数量增加,但所属层次水平相对较低;科学技术成果转化途径少,技术转让困难[1]。由此看来,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已迫在眉睫。

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说到“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我们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2]。”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规定了2020年国家教育战略目标,即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了“人才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第一资源”,把“突出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放在人才队伍建设主要任务之首,将创新型科技人才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与之密切结合,体现了国家教育发展改革与人才培养的重大战略需求,是落实总书记清华大学百年校庆重要讲话精神的重大举措,是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支撑,是推动我国教育与科技、经济、丈化紧密结合的战咯行动[3]。

2 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实施的途径

为保证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顺利实施,首先必须转变观念,加强政府对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视;其次要积极推进,加强高校对自身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视。以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提升为核心,坚持“高起点、高水准、有特色”,充分利用高等学校已有的基础,汇聚社会多方资源,大力推进高等学校与高等学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以及国际社会的深度融合,探索适应于不同需求、形式多样的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实施途径[4]。

2.1 面向科学技术前沿和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实施途径

面向科学技术前沿和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创新能力提升是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重要方面之一。该方面的实施首先是要重视高校基础研究,促进高校内部科技资源的合理配置以及高校之间科技资源的共享,积极推动高校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提升高校科技成果的层次水平;其次要依托高等学校的优势特色学科,与国内外高水平的大学、科研机构等开展实质性合作,吸引和聚集国内外的优秀创新团队与优质资源,建立符合国际惯例的知识创新模式,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和氛围,持续产出重大原始创新成果和拔尖创新人才,逐步形成引领和主导国际科学研究与合作的学术中心,以自然科学为主体,以世界一流为目标,通过高校与高校、科研院所以及国际知名学术机构的强强联合,使之成为代表我国本领域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水平与能力的学术高地。

2.2 面向文化传承创新的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实施途径

面向文化传承创新的创新能力提升是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重要方面之一。该方面的实施首先是要以哲学社会科学为主体,通过高校与高校、科研院所、政府部门、行业产业以及国际学术机构的强强联合,成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有效主体;其次,要针对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迫切需求,整合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和人才优势,构建多学科交叉研究平台,探索建立文化传承创新的新模式,加强文化对外表达和传播能力建设。

2.3 面向行业产业经济发展核心共性问题的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实施途径

面向行业产业经济发展核心共性问题的创新能力提升是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重要方面之一。该方面的实施首先是要加大政府对高校科技创新的经费投入,合理配置高校科技经费来源结构,加大企业对高校资金与项目的投入力度,促进高校实现真正的产学研合一,积极扶持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其次要依托高等学校与行业结合紧密的优势学科,与大中型骨干企业、科研院所联合开展有组织创新,建立多学科融合、多团队协同、多技术集成的重大研发与应用平台,形成政产学研用融合发展的技术转移模式,为产业结构调整、行业技术进步提供持续的支撑和引领,成为国家技术创新的重要阵地。

2.4 面向区域发展的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实施途径

面向区域发展的创新能力提升是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重要方面之一。该方面的实施首先是要高等学校确立把自身的知识、技术优势转化为经济效益的目标,推动高等学校服务方式转变,构建多元化成果转化与辐射模式;其次,地方政府应该高度地重视地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以地方政府为主导,以切实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为重点,通过推动省内外高校与当地支柱产业中重点企业或产业化基地的深度融合,成为促进区域创新发展的引领力量。

3 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实施过程中几点思考

(1)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实施过程中需成立相应工作机构,全面负责计划的实施和平台的建设。成立领导小组,协调多方在全面合作中的重大事项,负责顶层设计、宏观布局、统筹协调、经费投入等重大事项的决策。建立由各方面代表组成的中心理事会或管理委员会,负责重大事项的决策。实行主任负责制,设立相应的组织和管理部门,全面负责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运行管理。成立科学(技术)咨询委员会,负责把握学术方向、指导人才培养、参与人员遴选、推动国内外合作等。

(2)明确“动态、多元、融合、持续”的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工作机制体制,开展富有成效的机制体制改革,初步形成以任务为牵引的人员聘用机制和产学研用融合发展、有组织创新的模式,以机制体制改革引领协同创新,以协同创新引领学校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

(3)保证对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持续投入。为确保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良好运行和预期目标的实现,各方应充分整合资源,在人、财、物等方面为其提供必要的支撑和条件,在政策和资源配置等方面给予必要的倾斜;要发挥行业部门和骨干企业的主导作用,汇聚行业、企业等方面的投入与支持;促进各类创新要素的有机融合,充分汇聚现有资源,积极吸纳社会多方面的支持和投入。

参考文献

[1] 程丽明.河北省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现状、问题与发展对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8.

[2] 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发表的重要讲话.

第2篇:提升创新能力的途径范文

关键词: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产业集群

“十一五”规划建议提出:“要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不断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国家创新体系是以创新为中心,以企业为核心主体的网络体系。我国中小企业已占到企业总数的99%以上,是市场经济最活跃的部分,它们的技术创新对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国民经济的增长、综合国力的提高等,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状况不容乐观,创新能力比较薄弱,提升其创新能力已刻不容缓。本文拟从集群经济角度,探讨通过集群这种组织形式来增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途径。

1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障碍

我国中小企业起步晚,基础差,在开展技术创新活动时会遇到许多障碍。

(1)资金紧张,融资渠道不畅。

资金是企业技术创新的首要问题。证券市场发育滞后,中小企业很难通过发行股票或债券直接融资;民间借贷目前尚不成熟,既缺乏法律保障,又有很高的融资成本,满足不了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由于中小企业信用状况普遍较差,致使金融机构不放心给其发放资金贷款,从金融机构贷款也十分不易。此外政府对中小企业的财政支持不足也是造成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紧张的一个重要原因。

(2)缺乏高素质的技术创新人才。

高素质的科技专业人才是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中重要的动力基础,技术竞争实质上就是人才的竞争。由于企业机制落后、环境较差等原因,我国中小企业人才状况始终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除一些新兴的中小高新技术企业以外,绝大部分中小企业在技术人才方面仍处于非常不利的状况。据调查,目前我国从事研究与开发的科技人员有60%在企业,但绝大多数集中在大企业。我国中小企业内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职工人数占职工总数的比例不到10%,初中以下的职工占60%左右,总体素质偏低。缺少科技人才被列为中小企业从事技术创新的第二大障碍。

(3)学习吸收能力低。

消化吸收外部知识的能力是创新能力的关键组成部分。由于科技日新月异,产品生命周期大大缩短,企业需要不断关注科技发展的最新动态,并且要有对新技术的较强的学习吸收能力。而我国中小企业由于人员素质低,观念落后,受传统行为习惯和创新行为模式的影响,过分依赖对外部技术资源的引进,不重视组织学习,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差,常常陷入“落后――引进――淘汰――再引进”的恶性循环中,企业一方面要不断支付外国巨额的专利技术使用费和技术转让费,另一方面却始终处于落后状态。

(4)抵抗技术创新风险的能力脆弱。

企业技术创新的长期性、技术发展和未来市场的不确定性以及技术创新收益的非独占性等特点,决定了技术创新存在较大的风险。中小企业受资本实力偏低和技术人才相对短缺、技术与市场信息不畅等因素的困扰,需承担更大的风险。我国相当多的中小企业经营模式落后,研发能力低,产品单一,专利保护意识差,缺少市场经验等,在面临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时,常处于被动地位,甚至手足无措。

要提高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必须克服这些障碍,而依靠单个企业的力量是困难的,实践证明产业集群已成为提升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组织形式。

2 产业集群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助推效应

产业集群是指在地理上靠近,同处或相关于一个特定产业领域的中小企业,高密度地聚集的企业群落。改革开放以来,以中小企业集聚为特征的产业集群发展迅速,在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中日益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产业集群已成为技术创新的有效组织模式,能够为企业提供良好的创新氛围;促进知识和技术的转移扩散;降低企业创新的成本和风险。因而,产业集群成为促进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重要载体,依靠产业集群,可以有效提高中小企业技术水平,提升产业竞争力。

(1)集群为中小企业提供一种良好的创新氛围。

由于集群内许多企业共生在一起,它们之间存在着各种联系。同处一个产业链条中的上下游企业,由于共同的利益而互相学习,产生集群效应,技术、信息在学习过程中传递从而促进创新能力逐步提高;处于同一地域的相关企业,由于产品的关联性,企业间的竞争会加剧,后进企业要模仿先进企业,先进企业为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会进行更进一步的技术创新,形成相互追赶态势,竞争的结果使整个集群的技术创新活动层出不穷,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可以说,集群是培育企业学习与创新能力的温床。

(2)集群有利于创新知识和技术的转移扩散。

产业集群与知识和技术扩散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的关系。在新经济时代,产业布局不再是各行各业简单地聚集在一起,而是相互关联、高度专业化的产业有规律地聚集在一个区域,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同时也会吸引大学、科研机构入驻集群。处于集群内的企业由于地理位置上的接近和集中,人员直接接触和人力资本的流动、企业间的直接联系以及率先创新企业的示范和后进企业的模仿等,知识和技术迅速扩散,中小企业可以最大程度的获取技术创新所需的各种知识,大大加快企业创新的速度,从而提高整个集群的技术创新能力和技术创新效率,并不断向高层次发展。

(3)集群内的社会化服务及协作可以降低企业创新的成本。

随着产业集群的发展,生产服务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企业内部服务逐渐外部化,一批专业公司会在集群所在区域出现;同时,产业集群发展所集聚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还会带动物流、电信、教育、科技咨询、信息中心、中介服务等机构和行业的发展,他们可以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提供全面服务。许多地方政府为促进产业集群的形成,在中小企业比较集中和具有产业集聚优势的地区,建立公共技术支持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和支持,帮助中小企业提高技术水平;在政府鼓励和推动下,大企业和企业集团的技术开发中心也会向中小企业开放,一些非赢利性的科技数据库和科技信息网,为中小企业提供信息服务;大专院校、科研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最新技术、创业意识、风险意识等知识的培训。这些服务以及企业间的协作所带来的物流、运输、储存等成本的节约,会大大降低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成本。

(4)集群合作创新模式可降低中小企业创新风险。

由于中小企业受自身技术装备水平、科研环境、生产条件以及诸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从而产生技术风险。另外,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成果还会遇到成本高、质量功能不符合市场需求、产品生命周期过短、利润低等市场风险。集群合作创新模式,则可以整合相关技术优势,实现与合作主体间的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有效解决中小企业技术、人才、信息等不足的问题,从而缩短创新周期;供应商和合作伙伴参与创新过程,则可确保与客户的需求一致。创新模式由线性模式向网络模式的转变,既降低了创新的风险,又提高了创新的成功率。

3 基于产业集群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的途径

利用产业集群的资源和优势提升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需要企业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加强集群企业间协作,培育技术创新优势。

产业集群作为一种柔性生产体,企业之间协作联系十分紧密。大企业要充分发挥其在产业集群中的领头羊作用,而中小企业则可围绕龙头企业搞好产业配套,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同时中小企业还可以在协作过程中学习新知识,获取新技术;中小企业之间可开展共同研制,合作创新,以降低技术开发的风险和成本;同时通过分工协作,整合产业链,企业都专注于自己核心产品和服务的开发,集中资源研发新技术,培育技术创新优势。

(2)坚持产学研合作,走合作创新之路。

由于全球技术创新的加快,企业技术问题的复杂性、综合性和系统性日益突出,加之我国中小企业普遍技术力量薄弱,技术设备落后,完全依靠自身力量获取所有的关键技术和能力难度较大。另一方面,由于市场竞争激烈,独立完成一项复杂的技术创新,无论从开发周期还是从投入成本看,都会面临很大的市场风险。我国高校、科研院所技术资源丰富,产学研结合是有效解决中小企业科技力量薄弱与高校、科研院所里科技成果“结构性失业”问题的良好途径。

随着科技和社会的进步,产学研结合的途径日益多样化,其中,产学研共建高科技公司、企业技术难题招标是产学研相结合较为重要的两种形式。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共建高科技公司能够整合各方资源,包括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力量、企业的资金和企业及时的产业化运作等;企业技术难题招标,尤其是网上技术市场会使中小企业受益匪浅,以往中小企业常担心自己实力单薄,不敢求助于高校和科研院所,通过网上技术招标,中小企业可获取更广泛的技术支持。

(3)充分利用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和社会支撑体系,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为促进产业集群的形成,许多地方政府和行业组织联合牵头,以政府和企业共同投资的方式,组建集群内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中小企业要充分利用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所提供的设计、信息、研发、试验、检测、新技术推广、技术培训等方面的服务,解决企业场地不足、仪器设备落后、技术人才匮乏等矛盾,降低资源消耗,实施环境友好型生产,提高企业可持续创新能力;利用科技中介机构和技术服务机构,解决技术难题,实现企业与科技资源的有机结合,加快科研成果产业化和企业信息化进程;利用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维护企业合法权益,保护企业知识产权,应对贸易摩擦和冲突,协调和政府的关系,处理与集群共同利益有关的问题等,使企业有一个宽松的创新环境。

(4)通过集群共享,实现创新成果的产业化。

我国中小企业存在创新成果转化率低的问题。由于技术创新的本质,发明不一定是技术创新,只有成功地实施了商业化并发挥显著经济效益的发明才是技术创新。我国有许多专利从未引发创新,仅仅对应于几乎没有任何经济价值的发明创造。如果一项发明成果有较好的应用前景,就会迅速在集群内企业之间快速传播,从而实现创新成果的产业化。同时,由于集群品牌共享效应,中小企业利用集群品牌的知名度和信誉度以及集群的整体竞争力,可以迅速开拓国内外市场,实现创新成果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彭建良.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状况的调查与分析,杭州科技,2006,(2):30-32.

[2]王钦.大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及战略选择载[J].改革,2004,(06):78-85.

[3]欧新黔.提高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J].船艇,2006,(05):6-10.

第3篇:提升创新能力的途径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 培养 创新思维能力 有效途径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3.042

创新能力是国家与社会发展的动力,同时也是一个人的核心竞争能力,在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创新能力显得更加重要。小学生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在小学阶段就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思维能力是学生进行创新活动的基础,只有学生具备了创新能力,学生才有进行创新的可能性,数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本文就通过小学数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途径进行探析。

一、提升教师的创能思维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保障

小学阶段的学生进行的学习是在教学的引导下进行的,因此在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过程中,教师就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只有拥有了较强的创新思维能力,才能更好地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一方面教师拥有较强的创新思维能力,说明教师有提升自身创新能力的意识,只有教师有了创新意识才能在实际的教学中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为学生在小学阶段创新思维能力得到提升提供了保障。另一方面,教师创新思维能力的提升,也为教师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提供了经验。教师在提升自身的创新思维能力的过程中会有一些切身的体会与感触,这为教师更加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了借鉴,使教师能够更好的掌握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与技巧。总之小学数学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只有教师的创新思维能力得到了提升,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发挥学生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主人翁地位

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人翁地位,尤其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更应该发挥学生的主人翁地位。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很关键的一点就是学生要进行思考,只有通过不断的思考学生的思维才能变得更加活跃,进而收到良好的培养效果。同时小学阶段也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教师充分尊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人翁地位,对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有很大帮助。那么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该如何通过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人翁地位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目的呢?

一方面,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积极的进行思考,例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知识点讲解的过程中,应该采取引导式教学法,采用引导的方式使学生收获新的知识点。另一方面,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人翁地位,还要求教师要为学生留出更多进行思考的时间。例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讲解之后,可以为学生布置与讲解的知识点相关的题目,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在思考的过程中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同时通过思考也使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发挥小学生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主人翁地位,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

三、通过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小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提升,需要有一个开阔的思维空间,这样学生的思维才能得以发散。在实际的教学中本人发现,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组织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例如对于一道数学题目,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解题思路,而学生个人的解题思路却是受到极大的限制,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如果能够组织小学生就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数学题目展开讨论,那么就可以使学生了解到更多的解题思路,学生在遇到类似问题的过程中,也能够找到更多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就使得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发散,为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提升创造了条件。也只有通过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学生才会真正明白一题多解的含义,进而提升学生在解题过程中从多个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的意识。

四、通过提升学生对数学知识点的实际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数学是一门十分灵活的学科,学生只有通过对知识点的灵活应用才能达到解决各式各样的数学题目,这也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提供了条件。那么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该如何通过学生对知识点的灵活应用达到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目的呢?教师应该让学生独立进行数学运算,不管是简单的数学问题,还是较为复杂的数学问题,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都应该鼓励学生独自完成,因为每一道数学题目都存在差异性,都是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大好时机。即使是学生在运算的过程中出现问题,教师也要给学生留出思考的空间,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即使教师对学生在运算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也要采用启发式教学法,不能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虽然现代教学不再提倡题海战术,然而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进行一定量的运算也是十分必要的,因此为了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也为了提升学生的运算能力,学生不仅要在课堂上进行数学运算,还要在课余时间进行数学运算。

五、通过将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第4篇:提升创新能力的途径范文

关键词:新时代背景;高中音乐教学;创新途径分析

高中音乐教学的创新方向确定,主要依据包括新时代背景下对于高中音乐教学的具体要求,新时代背景下创新高中音乐教学的必要性,以及高中音乐教学的现状,存在的不足之处,结合这些信息精确化创新途径。高中音乐教学逐渐往专业化、理论化方向发展,逐渐将高中音乐课程视为重点课程,这既影响其它课程的教学进展,同时改变高中音乐教学的意义以及教学的目标,学生对于高中音乐课程的兴趣降低,高中音乐教学的质量处于逐步下滑状态,对于高中整体教学都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是急需解决的一个高中教学问题,本文主要研究的内容为新时代背景下高中音乐教学的创新途径。

1 新时代背景下高中音乐创新探究

新时代背景下高中音乐创新是必要进展的,主要原因就是高中音乐教学现状较为不理想,高中音乐教学逐渐形式化,教学的流程以及教学的内容固定化,教学的重点不突出,以及存在其它主要课程随意占据音乐教学时间的情况,导致高中音乐教学逐渐成为弹唱课程,高中音乐教学过程中学生既不能够学到专业的音乐知识,同时无法体会到音乐的氛围以及受音乐的熏陶,无法提升自我的艺术素质,无法培养音乐欣赏能力,这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以及对于学生释放压力较为不利,对于教学的紧张氛围缓解也较为不利,因此,需要进行详细的探究,发展新时代背景下的高中音乐教学。

1.1 新时代背景下对高中音乐教学的具体要求分析

新时代背景下对高中音乐教学的具体要求主要表现为,新时代要求学生全面化发展,提倡学生特长培养,提倡学生兴趣培养,以及提倡学生自由发展,个性化发展,新时代背景下要求高中音乐教学发挥缓和学生紧张情绪作用,陶冶学生的艺术情操,培养学生的鉴赏欣赏能力,调节高中快节奏的教学步E,实现高中音乐的整体发展。

1.2 新时代背景下高中音乐教学创新的必要性分析

新时代背景下高中音乐教学创新的必要性体现为高中音乐教学现状较为不理想,高中音乐教学目标以及教学性质偏差化,高中音乐教学的整体性无法体现,高中音乐教学的质量以及高中音乐教学的作用无法发挥,这对于高中整体教学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需要采取相应的手段改进高中音乐教学,高中音乐教学创新主要原因就是传统的教学方式不适合现今的教学需求,需要采取新的教学方式以及教学内容,实现高中音乐进一步发展,突破性发挥发展,高中音乐在该环境中能够实际的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实际的促进学生的整体素养提升,对于学生的兴趣培养以及对学生的性情培养都发挥着不容小觑的作用,这对于学生的今后发展较为有利。

2 新时代背景下高中音乐教学现状分析

新时代背景下高中音乐教学存在较大的问题,影响高中音乐教学的发展,采取的主要控制改进方式,就是对高中音乐现状分析,提炼关键因素。

2.1 高中音乐教学不受重视

新时代背景下高中音乐发展较为缓慢,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主要原因之一就是高中音乐教学不受重视,具体体现为高中音乐在高中课程中属性为辅课程,所占据的比例较少,校方以及教师对此的作用以及对此的教学重要性没有正面的认识,认为可有可无,最为重要的作用为缓解课程的紧张度,放松学生的心情,因此,在高中教学中音乐教学课时减少是十分常见的一种情况,音乐教学在重要考试时被停止也是一种常态,该种状态直接导致学生对此产生轻视情绪,音乐教学的发展受到阻碍,音乐教学创新途径研究无法进展,高中音乐教学不受重视还体现为高中音乐考核结果无分数显示,并且不记录在任何考试排名之中,高中学校对待高中音乐教学的主要态度为重在参与,高中音乐的不规则教学进展以及高中音乐占据的比重过轻,直接导致高中音乐教学的效果无法体现,学生在高中音乐教学课堂上过度放松,高中音乐课堂嘈杂以及高中音乐课堂成为“师生交流平台”也是是有发生的,高中音乐课堂的性质以及目的逐渐偏离化。

2.2 高中音乐教学师资力量不足

高中音乐教学师资力量不足也是导致高中音乐教学迟迟无法得到发展的一大因素,师资力量缺乏的主要原因就是音乐教师综合素质水平参差不齐,大部分音乐教师对于音乐方面的知识掌握不完整,不全面,对于音乐的理解只浮于表面,重点掌握的领域为基础性的音符、曲谱、节奏教学,完全无法实现音乐熏陶,并且高中音乐教师所掌握的教学流程较为固定,所应用的教学模式较为传统,在教学过程中延用教师弹唱,学生跟唱的教学模式,并且还存在教师弹奏不连贯的情况,学生跟唱不用心,高中音乐教学的氛围沉闷化,高中音乐教学无法起到调节作用,以及无法起到缓和压力作用,无法成为有效的缓冲剂,高中音乐教学师资力量不足对于高中音乐教学所造成的主要影响为,高中音乐教学质量低下,学生音乐素养无法得到有效的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缓慢,学生对于音乐的了解以及对于音乐的兴趣无法提升。

2.3 高中音乐教学形式化

高中音乐教学形式化,即高中音乐教学在新时代背景下教学内容固定,按照教材进行,选择主要的弹唱曲目,经典的弹唱曲目,教师在教学前,一般不制作相应的课件,不进行教学内容的预习,在课堂教学中逐步摸索,音乐知识的讲解以及音乐尝试的讲解极为零散,不成体系,缺乏计划性,导致学生无法在教师的讲解过程中提炼出有价值的信息,对学生学习音乐造成较大的负担以及较大的影响,高中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极为有限,高中音乐教学过程中,专业性的音乐知识以及有价值能够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音乐内容教授较少,高中音乐教学逐渐成为一种任务,以完成为主要前提,高中音乐教学的最后成果不在高中音乐教学的考虑范围之内,高中音乐教学逐渐成为一种形式,成为一种摆设,这对于实现新时代背景下学生全面性发展的目标较为不利。

2.4 高中音乐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目的存在问题

高中音乐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目的存在的具体问题为,高中音乐教学方法固定单一,即教师讲解弹奏曲目,学生跟唱,是一种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教学模式,与新时代背景下教学要求相违背,高中音乐教学的主要目的逐渐往学生掌握一首曲目的唱法、旋律,能够跟随伴奏演唱或者清唱,对于学生音乐方面的理论知识、专业知识以及对于音乐方面的技巧了解处于一片空白状态,这于对音乐有极大兴趣以及有音乐潜力的学生而言是极为不利的,直接导致学生无法走上音乐道路,掩盖了学生的音乐梦想以及埋没了学生的音乐天赋,导致学生的发展无法实现个性化,以及特长化。

3 新时代背景下高中音乐教学的创新途径分析

3.1 新时代背景下高中音乐教学创新途径之一教学内容丰富

根据新时代背景下高中音乐教学存在的教学形式化问题,提出的创新途径手段为丰富教学内容,具体操作为对高中音乐教学的全部内容进行剖析,划分重点,确定教学进程、教学步骤以及教学流程,教学内容安排,在此基础上,增加额外的音乐知识,包括音乐故事,音乐,与经典音乐相关的流行乐曲,增加学生主动参与,听取弹奏,分辨节奏以及分辨旋律,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同时教师需要把握专业性知识与娱乐性教学的比例,实现两者的完美融合,既能够保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音乐方面的相关知识,同时能够维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积极性,具体操作就是在专业知识大致讲解之后,添加相关的课外知识以及趣味性,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来巩固学生的基础性音乐知识,之后在采取游戏的方式,帮助学生练习,这不仅能够进一步帮助学生培养乐感,还能够提升学生的艺术素质,还能够活跃课堂氛围,实现学生全程参与,实际的促进新时代背景下高中音乐教学质量的稳定发展,学生综合素质在该环境下也得到进一步发展,与新时代背景下对高中音乐教学要求相符合。

3.2 新时代背景下高中音乐教学创新途径之二教学方式丰富

新时代背景下高中音乐教学创新途径之二就是教学方式丰富,主要针对解决的问题就是教学方法教学目的存在问题,具体操作为基于实际基础,即教师掌握学生的音乐学习能力、音乐学习状况以及音乐学习方式,同时对学生在音乐方面感兴趣的部分进行掌控,将这些信息进行总结,进行分析,确定高中音乐教学方法提出的方向以及提出的重点,教学方法包括教学联系化,即教师在教授新音乐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联想联系之前学过的音乐知识,实现音乐知识基础巩固,音乐知识体系化,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以及轻松化音乐学习,学生在具备坚实音乐基础的前提下,能够更为深入以及更为透彻的欣赏感受乐曲,学生的音乐整体素养得到逐步的提升;教学趣味化,即教师引入音乐游戏,引入音乐课外知识以及引入音乐传说,音乐背景,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提升学生对于音乐的学习兴趣,再教学过程中教师示范性的引入新知识,新旋律,让学生在之后的学习过程中,自我搜索资料,来完善音乐学习。

3.3 新时代背景下高中音乐教学创新途径之三教学互动化

新时代背景下高中音乐教学创新途径之三就是教学互动化,主要目的就是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保证学生的主动性,教师占据辅助地位以及辅助作用,这与新时代背景下要求培养学生的主动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相符合,具体操作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以及足够的机会,让学生参与钢琴弹奏,让学生进一步深入体会和掌握节奏以及掌握曲谱,随机挑选学生,让其自我练习,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由该学生进行教学,进行弹奏领唱,另外挑选学生,让学生搜寻该音乐曲谱的资料,进行详细的剖析整理,在课堂上进行讲解,学生进行点评,教师进行点评,教师进行引导、指导,最后进行评分,在全部学生讲解弹奏完成之后,进行分数排名,以此作为高中音乐成绩的重点判断依据之一,学生在该过程中,能够向教师询问,能够与同学共同合作,共同探讨,能够实际的提升学生的合作能力,以及提升学生对于音乐知识的了解对于音乐知识的深入掌握,新时代背景下高中音乐教学质量能够在该环境下得到发展。

3.4 新时代背景下高中音乐教学创新途径之四师资力量培养

新时代背景下高中音乐教学存在的一大问题就是师资力量薄弱,改变这一局面的主要创新途径就是对教师进行培养,培养的主要内容就是音乐的背景知识,音乐的深入知识,以及音乐在高中教学中的重要性,以及音乐教学的方式,音乐教学的发展,音乐教学的前景,同时增加实践的培训,进行教师的教学实践培训,进行教师的教学听讲,教学评分以及教师的教学点评,这直接影响教师是否直接进入教学阶段,在培训过程中要求教师全面的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确定新时代背景下高中音乐教学的目标,进一步推动教师与W生之间的交流,在确定高中音乐教师的综合素质以及综合能力达到预期水平之后,高中音乐教学的程度以及高中音乐教学的进展都会得到相应的发展,高中音乐教学的质量以及效率达到较高的水平,高中音乐教学能够实际的发挥相应的作用,高中音乐教学在新时代背景下得到稳定的发展。

4 结束语

新时代背景下高中音乐教学的创新途径探究主要目的就是,发展高中音乐教学质量,实现高中音乐教学的剂作用,实现各科教学的质量提升,学生的压力降低以及学习的紧张程度降低,促进高中整体教学发展。

参考文献:

[1]蒙晓文.关于新时代背景下高中音乐教学的创新途径探讨[J].学周刊C版,2013,(7):199.

[2]陈松华.关于新时代背景下高中音乐教学的创新途径探析[J].中文信息,2016,(5):258.

[3]刘玲玲.关于新时代背景下高中音乐教学的创新途径探析[J].新课程・下旬,2014,(11):177-177.

[4]秀明.关于新时代背景下高中音乐教学的创新途径探析[J].大观,2016,(1):198-198.

[5]林山新.关于新时代背景下高中音乐教学的创新途径探析[J].科技风,2012,(2):210.

[6]沈堂兰.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运用多元智能理论的实践探索[J].中学教学参考,2015,(33):71.

第5篇:提升创新能力的途径范文

[关键词] 产业集群 区域产业竞争力 作用机理 提升策略

一、问题的提出

竞争战略大师迈克尔?波特认为:“国家(区域)之间的经济竞争实质上是各国(区域)产业发展能力的竞争”。而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却较为普遍地存在着产业集中度低、产业结构层次低、创新程度低、产业配套能力低、产业国际竞争能力低的一系列问题。为此,克服产业发展中的“五低”障碍,从理论上认清产业集群的本质尤其是产业集群对区域产业竞争力的作用机理,对于区域经济管理层的公共经济政策选择无疑是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相关概念概述

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领域中(通常以一个主导产业为核心)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经济现象。它是一种介于市场与科层组织之间的中间产业组织形态;区域产业竞争力是一个综合性的动态概念,是由区域内产业的资源、技术、管理、机制等一系列要素有机融合而形成的国内外市场竞争主导优势。

三、产业集群对区域产业竞争力的作用机理

从作用机理上看,产业集群对区域产业竞争力的提升作用主要是通过以下途径实现的。

1.竞争合作途径。在一个产业集群中,大量相关企业间存在着一种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通过竞争能提升集群成员的竞争力和整个集群的效率。同时,集群企业间又开展着如联合研发、联合采购、联手建设区域品牌、联合开拓市场、联合融资、共同打造产业链的各种层次的合作。

2.规模经济途径。规模经济的实现过程中总会遇到以下两种挑战:其一,规模不经济问题,即企业规模有一个合理的内部边界,若超越这一边界,往往因规模过大导致组织失灵、管理成本上升;其二,遭遇法律壁垒问题。而通过发展产业集群这一中间产业组织形态,可以在避开上述壁垒的同时获取规模效益,实现低成本竞争优势。

3.创新激励途径。通过发展产业集群来提升区域产业整体创新能力效果显著。一方面,集群企业的独立创新可以为企业提供一种良好的创新氛围。另一方面,集群企业的集体创新,可以通过联合各自的研发力量与资源共同开展创新工作,成员企业的研发资源能够在更大的范围和更高的层次上进行有效配置,减少重复性投入,共担研发成本与风险,提高创新效率。

4.区域品牌途径。产业集群的区域品牌效应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区域品牌的辨识促销效应,一旦建立了知名的区域品牌,就有利于购买者对该产品的辨识,区域品牌产品就可以凭借良好的品牌认知来扩张市场,由此可以明显节约营销成本;二是区域品牌的品牌伞效应,一旦区域品牌建立起来,群内企业就可以以这一品牌为支撑,以技术创新为动力,壮大集群产品队伍,丰满优势产品线,甚至实施相关多元化发展战略,新产品就可以在区域品牌的大伞荫蔽之下减少市场开拓的成本投入与可能风险

5.资源集聚途径。无论是何种类型的产业集群都具有资源集聚效应。一旦集群形成,以集群的早期发端企业为核心,就会吸引群外与产业有直接联系的高等要素如资本、技术、企业家等加入到集群中,壮大集群实力。

四、区域产业竞争力提升策略

针对当前我国区域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基于产业集群思路提升区域竞争力的基本对策。

1.明确地方政府在产业集群发展中的角色定位。国内外成功的集群实践表明,完全靠市场机制自发作用无法保证集群的健康成长,适度的政府参与是必要的。这就需要明确地方政府在集群发展中的角色,尊重产业集群的内生机制,以“引导、扶持、服务”为己任,是地方政府在产业集群发展中正确的角色定位。地方政府可以通过以下工作来发展产业集群:通过制度与政策安排,支持集群中龙头企业,使其发挥带动作用;与成员企业共同打造区域品牌,创造品牌资产;提供质量监管、信用监督、知识产权保护等服务,以促进集群成员间相互信任与相互合作关系的建立;建立公共服务平台,为产业集群提供信用担保、组织会展、市场信息、咨询服务;鼓励科研机构、学校与企业广泛合作;引导产业集群转型升级,提升集群的国际竞争力。

2.科学地制定区域性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对一个具体区域而言,很难做到产业发展上的均衡,地方政府应根据本地产业发展的特点和优势,科学地选择具有地方特色的区域性主导产业,并进一步形成以主导产业为中心的产业集群,在刺激自发产业集群不断出现的同时,突出产业链整体设计和战略联系,注重引导产业集群内部专业化分工和横向配套协作,切实避免以“堆”代“群”,并尽可能地创造一些本地不可移动的生产要素,促进区域性产业集群健康有序发展。

3.加快技术进步,加强区域创新系统建设。我国区域产业布局中主导产业技术含量还比较低,因此,在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上,还应注重加大技术投入力度,增加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比重。同时,要注重区域创新系统建设,通过创新系统主体构成有效的网络,互动创新,加速形成产业集群。

4.明确产业集群战略在区域经济政策的应有地位。区域产业竞争力的源泉在于区域产业的低成本或差异化优势,而这种低成本与差异化要持久就必须依仗产业整体创新能力与产业价值链的竞争力。因而,发展产业集群,培育区域创新体系,打造产业价值链,是提升区域产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为此,各地区应将产业集群战略放在区域经济规划的重要地位,科学制定产业集群发展规划,以此引导区域资源的合理配置,解决依靠传统产业政策无法解决的产业发展中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第6篇:提升创新能力的途径范文

关键词:大专院校 思想政治教育 途径

大专院校以培养技术型、应用型素质人才为己任,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提供源源不断的一线人才,为我国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进一步加快了我国社会主义改革进程。在新的时展背景之下,大专院校要不断探索并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这是我国人才强国战略的内在要求,重视对大专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的研究与创新,是贯彻和落实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对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但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之下,大专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一系列的挑战,并存在一定的问题,采取何种积极有效的新途径提升大专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成为相关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大专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当前大专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挑战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分别是学生思想观念的变化、网络发展的新要求和教师重视程度不足的问题。第一,市场经济的发展在为我国经济注入新活力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拜金主义、攀比主义和享乐主义等负面思想的滋生,对大专院校学生的思想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导致部分学生轻视思想政治教育对其自身发展的重要作用。第二,现阶段,大专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以课堂教学为主要途径,难以迎合当前信息网络化的时展要求,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有效性不足,思想政治教育的受教育范围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第三,部分教师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受传统教育体制的影响,部分教师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讲授,在实践探索方面有所欠缺,大专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难以深入落实。

二、大专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落后

大专院校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存有教育方法落后的问题。就现阶段大专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总体情况而言,其发展形势不容乐观,教育成果水平不尽人意,大专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职业性、应用性和实践性的综合特点,但是部分教育工作者在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工作中并未对其给予高度的重视,尚未深刻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身心发展的推动作用,受传统教育体制的影响,以灌输式、填鸭式为主要教学方法,难以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实效性不强。

(二)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单一

大专院校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存有教育载体单一的问题。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网络信息技术的普及更新,网络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途径尚未在大专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得到有效应用,就目前大专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情况来说,没有形成健全化、多元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教育工作者对学生的总体情况了解程度不足,单一化的教育载体难以充分提高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知。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内容落实强度较为薄弱。

(三)教育体制改革不健全

大专院校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存在教育体制改革不健全的问题,进一步制约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发展。近年来,在教育大众化的政策扶持之下,各大专院校为扩大人才培养规模,提升自身的教育实力,逐步实现新生扩招,但是与之相对应的教育体制、管理模式并未随之革新,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大专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果水平差强人意,难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最大化。同时,实践活动与教育内容存在脱节现象,大专院校学生的综合能力难以得到有效提升。

三、大专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的探析

(一)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大专院校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为大专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提升提供重要的教育途径,为素质型人才的培养奠定重要的教学基础。教师要在以人为本教学理念指导的基础上,构建引导式和启发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针对大专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逐一解决,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学科相联系,构筑完整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在扎实巩固学生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探索提高大专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心途径。

(二)构建多元化思政教育平台

要构建多元化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为大专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更为广阔的教育空间,充分调动学生受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便更好的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大专院校要牢牢抓住信息化这一时展契机,不断迎合时展潮流,将网络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如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可以利用微博、微信、QQ等现代化移动终端,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寓于其中,保证大专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即时性,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加深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广度与深度。

(三)逐步完善大专院校教育体制

要逐步完善大专院校教育体制,为大专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重要的组织管理体系,通过外部框架的科学化管理,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当前,大专院校要在扩大自身招生规模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大专院校管理模式,完善教育教学体系,实现大专院校在稳定发展的同时,提升自身的教育水平和效率。同时,在思想政治教育环节中,大专院校要通过资金投入、政策扶持、h境创设等方式,为思想政治教育注入新的活力,并引进先进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从根本上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最大化。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素质教育的改革发展形势之下,大专院校要以素质教育的根本理念及目标为基础,探索一条符合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全新途径,从教育方式、教学平台和教育体制三方面入手,深化管理体制,落实创新策略,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全面发展的素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王玉香.谈增强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基本途径[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5,(03).

[2]张静.浅析大专院校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性、困境及改进策略[J].才智,2015,(12).

第7篇:提升创新能力的途径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高职教师;综合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经济发展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而教育的关键在于师资。当前,我国社会就业形势比较紧张,高职院校招生生源呈不断缩减的趋势,学生质量也在不断下降。这对高职院校的教育目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要为社会培养和输送富有创新精神的技能型人才。要实现这个目标,高职教师的作用是无法替代的,因此对教师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本文主要从师资的道德品行修养、教学能力、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计算机和外语运用能力等几个方面探讨提升高职教师的综合能力。

一、道德品行修养

作为高职院校教师,必须注重自己的师德修养,体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教师形象,更好地引导学生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师德是教师的一种职业道德,它是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人们对教师的职业道德期望如此之高,是因为教师职业的特殊性,教师行为的示范性和对社会影响的深远性。作为一名高职院校的教师,其师德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拥有正确的政治方向才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他们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专业型、技能型及综合型人才。2.要具有爱岗敬业精神。教师对工作岗位的热爱是保障教师将个人追求融入教育事业的有力支撑,是抵御各种外界诱惑的精神力量,是学生成长成才的有力保障。3.加强人文素质修养。教师应注重个人的人文素质修养,增强个人的人格魅力,在思想和行为上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二、教学能力

高职院校教师的教学能力主要包括教学语言表达、教材驾驭、现代化教学手段运用以及教研四个方面。教学能力是高职院校教师能够立足于高职院校的根本,高职教师只有提升教学能力,能够清晰透彻地讲授课程内容,使学生真正领会课程精髓,有效保证课堂教学质量,才能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奠定扎实的基础。

提升高职院校教师的教学能力一般通过三个途径来实现:一是制定培养计划,规划培养目标。各教学系(部)应该根据本系(部)教师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师教学能力培养计划,明确提出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应具备的教学能力和应达到的教学水平。培养计划要科学合理、易于操作,绝不可泛泛而谈,而且要规定时间和所需完成的内容,并做详细计划。在计划中要明确提出教师要达到的普通话水平、发表的教研论文数量、计算机等级和外语能力等,并提出相应的培养措施。二是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加强教学过程管理。建立由各班班长、学习委员组成的学生信息反馈网,通过定期填写“任课教师教学情况调查表”、“教学环节测评表”、“课堂教学测评表”,召开学生座谈会等方式,反馈任课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建立由任课教师、教学督导室及教学管理部门组成的教师信息反馈网,通过随机听课、教学常规检查、实践环节检查等方式对教师作出综合评价。三是建立激励机制,促进教师提高教学能力。

三、实践能力

高职院校教师实践能力的提升主要从指导实践教学以及实际动手能力两方面着手。高职院校教师实践能力达到一定水平的表现是要具备较高水平的实践技能及理论基础。一般从以下两个途径实现:第一,建立详细合理的制度。对高职院校教师提升实践能力提出硬性的要求,明确和规范奖惩制度。比如在规定时间内要求教师务必完成规定的实习任务,否则就要采取相应的惩罚措施。对于实践技能以及理论基础都达到较高水平的教师,根据标准在津贴方面给予奖励,适当提高这类教师的课时费等。第二,在工学结合职业教育模式的实践和研究中,除了解决校企合作机制和实习基地外,还需要相关教师具有丰富的企业实践经验,接触各行业真实的业务,在课堂上建立起密切联系实践的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因此,教师应该从不断参与企业和社会实践中获取第一手资料,以便将课堂理论知识密切联系实际业务。由于高职教育是以职业岗位要求为主导、以应用技术和职业技能为核心、以产学研相结合为途径的教学过程,因此学生既要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又要具有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作为高职院校教师,还应该积极获取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以保证教学中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教学质量。

四、科研能力

开展科学研究是提升高职院校教师综合能力的一个必要途径,以科研促进教学,以教学带动科研,在教学中发现问题,通过科研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可以有效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

教师科研能力的提高主要可通过三个方面实现:一是通过科研开发,提高科研能力。积极参与科研工作是提高教师科研能力的最佳途径。通过参加科学研究,能够培养教师寓于理论、敢于实践、肯于吃苦、勤于钻研和勇于开拓的精神。教师应珍惜参加科研的机会,积极主动地参与企事业单位的科研项目。二是通过学术交流提高科研能力。在学术交流中,教师可以了解到本学科的发展前沿和动态,开阔自己的视野,学习和借鉴其他教师的科研方法和技巧,提高自身的科研水平,并通过撰写学术论文和编写教材等,来提高推广科研成果的能力。三是打造一支科研建设学科梯队,提高整体科研能力。科学研究是站在前人肩膀上的工作,中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提高是要通过老教师“传、帮、带”。建设一支学科梯队是保证教师整体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不断提高的有效途径。

五、创新能力

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千差万别、充满活力的个体,传授的内容是随着社会发展不断变化的科学知识,尤其是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知识更新越来越快,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也越来越多,这就意味对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教师的创新能力主要包括思维创新、教学思路创新和教学手段创新。创新能力的提高,一是开阔视野,培养思维的创新性。在瞬息万变的时展中,高职院校教师必须打破自身的封闭性,走出书斋,开阔视野,深入到改革开放的前沿,通过对实际生活的观察与思考,得出自己对生活、科学文化和社会的积极的法并传授给学生。只有这样才能不脱离时代和现实生活,才能富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二是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丰富教学内容。在现代社会科学文化知识飞速发展的今天,知识增长速度极快,知识更新周期也越来越短,教师如果还只是沉浸在自己上学时掌握的知识里,埋头于一本教科书中,就会变得狭隘和知识贫乏,更谈不上会给学生以教育和启迪。因此,教师要不断学习和吸收各种知识并努力加强对与自己专业有关的边缘学科知识的学习与了解,加强横向联系,活跃学术氛围,不断将新学科知识融入自己的专业知识中,才有利于培养创新意识和丰富教学内容。三是勇于突破,大胆实践,创新教学方法。信息时代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己经有了突破性进展,通过运用远程教学、多媒体教学、微课、慕课等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信息化手段使教学更加生动活泼,更具直观性。教师要彻底改变“纸上谈兵”的陈旧教学模式,要尽快打破课堂教学和现有知识结构的限制,因材施教,不要压抑学生个性发展;要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获得独立学习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高职院校教师必须善于运用各种现代化的有效的教学手段,创造性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总之,作为一个合格的高职院校教师,要不断完善专业知识理论体系,深入实践并能够将实践经验引入课堂教学之中,以培养学生职业技能为第一要务。同时,还要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具备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进行科学研究,及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教师还应积极运用先进的信息化教学手段、合理的教学方法来提高教学效果。高职院校教师应对自身提出更高的要求,自觉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更好地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专业型和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薛建平,史良俊,谯时文.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培养途径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14(1).

[2]于永顺.浅谈师德对师生关系的重要性[J].散文百家(下旬),2015(1).

[3]徐娇,龚涛,朱链链.高职院校教师能力提升途径的探索[J].学园,2015(27).

第8篇:提升创新能力的途径范文

关键词:新闻出版 走出去 差异 人才队伍 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G231 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报告提出,要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同志强调,要提升我国软实力,讲好中国故事,做好对外宣传。新闻出版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载体,实施新闻出版“走出去”战略对增强我国文化国际影响力,提升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作用和影响。

1.新闻出版“走出去”的重要意义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实施新闻出版“走出去”战略。新闻出版是文化传承和文化传播的主要载体,推动我国新闻出版“走出去”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提升我国文化国际影响力,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综观世界形势,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特别是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文化在构建综合国力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1]。首倡软实力理论的美国学者约瑟夫?奈指出,一个国家文化的全球普及性是软实力的重要力量来源[2]。也就是说,只有当一个国家的文化能够在国际社会广泛传播,并得到世界公众普遍认同和接受的时候,国家的文化潜力才会转化为现实的文化软实力,从而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我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资源丰富,是文化资源大国;然而,我国丰富的文化资源并没有转化为现实的文化软实力,我国文化软实力与我国的经济发展状况和国际地位不相称。新闻出版是文化的主要载体,加快新闻出版业“走出去”是增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只有把载有中国文化内容和文化精神的新闻出版产品推向全世界,才能使国际社会和世界公众认识、认同和接受中国文化,从而提升我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其二,提升我国国家形象,构建中国国际话语权的必要手段。美国学者雷默深刻分析了国家形象对中国的重要性和目前中国国家形象存在的问题与难度。雷默指出:“国家形象对当代中国来说是最为根本的问题,假如把这个问题解决好了,那么许多其他困惑和难题都可以迎刃而解[3]”。文化是塑造国家形象的重要途径,新闻出版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载体。“一本书相当于一个外交大使”,我国新闻出版要为世界选送更多更好的“外交大使”[4]。新闻出版“走出去”,一方面可以将我国和平发展的决心与愿望更好地向全世界传播,赢得更多国家与民族的认可和支持,提升我国国家形象;另一方面,通过新闻出版的渠道,积极参与并融于国际社会,并在其中讲好中国故事,构建中国国际话语体系。

其三,促进新闻出版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有效渠道。我国新闻出版面临着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任务。一方面,新闻出版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着力点,新闻出版的发展面临更新的要求;另一方面,世界范围内新闻出版并购重组势头加强,国际新闻出版竞争进一步加剧,这使我国新闻出版做大做强、参与国际市场竞争面临的国际环境更加复杂、严峻。推进新闻出版“走出去”,有利于我国新闻出版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2.新闻出版“走出去”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

我实施新闻出版“走出去”战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我国新闻出版“走出去”也面临诸多挑战,存在很多制约性问题,影响我国新闻出版“走出去”。

其一, 新闻出版“走出去”体制机制创新不足。2014年10月,我国颁布《深化新闻出版体制改革实施方案》,从五个重点方面改革任务提出政策措施:完善新闻出版管理体制;增强新闻出版发展活力;建立健全多层次出版产品和要素市场;推进出版公共服务体系标准化、均等化;提高新闻出版开放水平。该《方案》为推进我国新闻出版“走出去”提供了体制与机制活力,但是,实践证明,由于深化新闻出版“走出去”体制机制改革涉及多领域、多方面的利益关系,在改革创新新闻出版“走出去”体制机制过程中产生利益冲突,从而制约新闻出版“走出去”体制机制改革,影响我国新闻出版“走出去”。

其二,新闻出版“走出去”的内容与国际社会受众的需要存在差异。新闻出版“走出去”的受众是国外读者,所以,新闻出版“走出去”的内容要符合和满足国际受众的需要。新闻出版“走出去”的本质是跨国界、跨地区的文化交流,而内容是新闻出版的核心。由于 在文化观念、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人文理念、阅读习惯、审美标准等方面,中国与世界各国、各民族存在着差异,我国新闻出版“走出去”的内容难以满足国际社会受众的需要。当前,我国新闻出版“走出去”的内容主要局限于介绍中国传统文化、历史、地理等方面,而关于中国的政治、社会生活、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内容不多,从而严重影响国际受众对中国新闻出版的兴趣和期望,直接影响新闻出版“走出去”的效果。

其三,新闻出版“走出去”人才队伍建设有待加强。我国新闻出版“走出去”人才队伍建设相对滞后。我国新闻出版“走出去”的人才培养要求高、难度大。新闻出版“走出去”人才必须熟悉国际新闻出版情况,能够进行精细化、专业化的经营与管理,这些人才包括市场调研人才、经营性人才、管理性人才、版权贸易人才、专业技术人才、语言翻译人才等多方面的人才,这些人才队伍正是我国新闻出版“走出去”的薄弱领域。

其四,新闻出版“走出去”方式与途奖冉系ヒ弧P挛懦霭妗白叱鋈ァ毙枰借助一定的方式与途径,通过各种方式与途径将新闻出版的内容传递给国际社会的受众。一般而言,新闻出版“走出去”的方式与途径越多,其传播的受众就越多,传播的领域就越宽广,其市场份额就会越大,影响力和竞争力就越强。现实表明,我国新闻出版“走出去”的方式与途径比较单一,主要还是依赖于文化贸易。

3.促进我国新闻出版“走出去”的应对策略分析

我国新闻出版“走出去”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当前我国新闻出版“走出去”存在的问题,我国需要采取积极措施,克服问题与挑战,为我国新闻出版“走出去”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加快我国新闻出版“走出去”步伐。

其一,推进新闻出版“走出去”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促进我国新闻出版“走出去”需要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一是深化新闻出版“走出去”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提高行政效能,激发新闻出版“走出去”的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加快我国新闻出版与世界接轨,开拓国际市场。二是构建促进新闻出版“走出去”的普惠机制。国家必须制定优惠政策措施,从政策保障、资金投入、技术支持、人才培养、环境营造等方面对新闻出版“走出去”的产品与企业提供普惠支持和激励。三是健全创新新闻出版“走出去”对外开放机制。新闻出版“走出去”面对的是国际受众,必须构建以开放、有序的对外合作机制,创新构建有利于新闻出版“走出去”的国际要素有序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的对外开放机制。

其二,加强适合“走出去”的新闻出版内容建设。新闻出版内容为王,新闻出版“走出去”更要考虑国际受众对新闻出版内容的期待与需求。新闻出版要尊重文化、价值观念的差异性与多样性。新闻出版内容的实质是文化、价值、理念的表现,新闻出版“走出去”不是文化入侵与文化殖民,而是在坚持文化平等、文化多元化基础上的交流与融合。要丰富新闻出版“走出去”的内容,全面介绍、宣传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科技、军事、历史、文化,让国际受众全面认识和了解中国。

其三,加快新闻出版“走出去”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新闻出版“走出去”,要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一是加快新闻出版“走出去”人才结构战略性调整,突出“高精尖缺”人才队伍建设导向,实施重大人才工程,着力发现、培养、集聚各类新闻出版“走出去”专业人才。二是促进新闻出版“走出去”人才优化配置。新闻出版“走出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个领域人才的相互配合与协作。对此 ,我国新闻出版“走出去”要建立健康有序的人才流动机制,促进人才优化配置,更好地发挥人才资源的作用。三是营造良好的新闻出版“走出去”人才发展环境。一方面,我国 要加大教育投入成本,加快培养更多高精尖缺的新闻出版“走出去”本土人才;另一方面,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新闻出版“走出去”人才引进政策,学习国外先进的运营模式与管理经验,提升我国新闻出版“走出去”的水平。

其四,拓宽新闻出版“走出去”的方式与途径。新闻出版“走出去”是国家战略,具体实施必然要依托一定的方式与渠道。2013年8月19日,同志在全国思想工作会议中指出,“要精心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5]。 拓宽新闻出版“走出去”的方式与途径,可以依托“借船出海”、“落地海外”和“多边联合”的三种模式。“借船出海”就是借助世界其他国家新闻出版机构和版权发行机构宣传我国的新闻出版内容;“落地海外”就是实现和扩大我国新闻出版企业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鼓励具有竞争优势和经营管理能力的新闻出版企业通过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等多种途径,在境外兴办新闻出版企业,创办报刊,以本土化方式传播中国文化。“多边联合”就是积极争取和更多的国家新闻出版企业形成联合协作的合作关系,为我国新闻出版“走出去”提供更加宽广的平台,有利于我国积极参与国际新闻出版贸易规则的制定,争取国际话语权,增强我国在国际新闻出版领域的国际地位。

参考文献:

[1] 本书编写组.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14.

[2] 约瑟夫・奈.美国定能领导世界吗[M].何小东,盖玉云译,北京:军事译文出版社,1992:25.

[3] 乔舒亚・库珀・雷默.中国形象:外国学者眼里的中国[M].沈晓雷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7.

第9篇:提升创新能力的途径范文

教师教学方式过于单一,我们培养的学生不是一个单一的教学个体,而是处在一个生理、认知及情感同在发展的一个阶段,如何将学习到的知识放到社会中去,使自己拥有更多的选择权是我们需要探索和解决的问题,因此我们必须将每一门课每一个教育细节都贯穿于理性教育的理念,不应该将求知与成绩作为学生的唯一,而是要将传统与现实、理性与感性,贯穿于每一个教育细节中去,使我们体现教书育人,塑造心灵的教育理念,不应该将求知作为唯一的教学模式,以传统教育环节来看,我们只是以讲台做为讲授与传播的主要途径,更重要的是无法发挥教育成果,使学生逐渐丧失教育热情,容易产生厌学情绪,严重阻碍了小学语文教育的知识学习能力,不利于这一学习启蒙阶段的认知学习,不利于孩子求知欲和个性的发展。无法在成长的阶段成为对社会立足的人,这样不仅严重阻碍了语文教学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也使学生丧失了教学的主动性,失去了主体地位,严重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越来越多的学生不能拥有自己接受教育的理念,不利于教学模式的创新和发展。

2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2.1提高学生对启蒙阶段语文知识的兴趣。兴趣作为学生最好的老师,如何将学生的兴趣放到教学上来,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关心的问题,首先需要了解每一个学生真实的想法,培养学生对语文教学的兴趣,将学习兴趣作为学生接受知识的最佳途径,教师要根据每个学生的提点,将学生感兴趣的语文活动、语文话题进行有效引导,使学生激发学习的兴趣,利于教师更好地传授语文知识和学生语言组织能力的培养。叶澜曾经在教育概论中提到,每一个孩子的童年时期都是一个学会学习并且热爱学习的阶段,如何在特殊的环境中学习并热爱学校、热爱集体、热爱家庭,做一个社会的小主人是我们教育者关心并需要解决的问题,小学所获得基础能量是知识,后续技能是学习并养成一个好的学习习惯,使我们拥有更加积极向上的态度去拥有更多的选择权,生活中充满希望,力量与智慧,积极地学习习惯和人生态度才能使人走出困境,拥有幸福完满的人生。[3]而我们总是忽视孩子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态度的培养,处在每个阶段的儿童都很容易遇到失败、挫折。当我们不去帮助每个孩子的求知失败,而只是将获取知识作为衡量孩子知识的标准时,我们便塑造了一些不能认同失败的人,因为每一个学习伙伴或者老师家长给她们塑造一个失败的阴影,就脱离了原始的教育理念,使学生的思维能力不能提升,忽视整体的教育环境。

2.2积极地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教育不仅是面向当前的,更是面向整个社会的,如何使学生在未来的社会中拥有更多的选择权,就在于我们怎样才能获取知识,增强个人责任感,每一个青年在接受教育的同时都会受到来自不同教育者的声音,每个人所受到的教育也是不同的,怎样形成不同的教学理念形成独立富有创造性精神的学习环境需要我们在不同的教育阶段了解我们想要做什么,可以做什么,才可以更好地培养自己的判断精神。小学阶段是处于对外界事物充满好奇并富有想象力的阶段,如何针对学生的一系列问题,进行详尽认真的解答发挥想象力是提高学生创新思维,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学校阶段是人生较为重要的学习阶段,各学科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如何将小学语文观念上做到与时俱进,创新教育方法,提升教学质量才是关键。无论用发展的眼光亦或是回顾的理念都需要阶段创新性思维。语文教育主要是通过对语言及文学作品富有创造力的思维进行点滴学习,如何帮助学生发挥自主学习的能力,帮助学生学习和认知的各方面能力,通过识字、朗诵、背诵、阅读进行正常的交流与学习。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