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提升城市管理范文

提升城市管理全文(5篇)

提升城市管理

第1篇:提升城市管理范文

关键词:规划;管理;立法;人口

一、未来城市发展的动力及我们面临的总体形势

人类社会发展的实践表明:在一国内部,发达地区都是人口聚集地,人口是拉动城市GDP增长的重要驱动力,已经成为影响各地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究其原因在于人口聚集能够发展第三产业,改善经济结构,更好的发挥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人口聚集所带来的社会财富增加值远远高于自然资源本身的价值,未来城市发展是人口,尤其是优质人口的竞争。中国城市扩张速度惊人,规模发展不合理限制了城市发展。因此,国务院2014年11月20日,出台了《关于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提高了城市规模的划分标准。这反映出未来城市发展的思路,就是要做大做强城区人口100万到500万之间的大城市,这些城市将得到更快地扩张和增长。中国将走一条以大城市为主体的集中型城市化的道路,未来农村人口会直接向大城市转移,这是对我国人口基数、密度和耕地的综合考虑,具有必然性。中国设区的市有282个,再加上部分经济实力很强的市镇,按照14亿人口,70%的城镇化率计算,在不考虑县乡的情况下,平均每个市330万人口,而最佳的城市人口规模在300———500万。考虑到一些一些大城市会采取措施吸引更多的人口,显然,会有很多城市达不到最佳的人口规模。更何况我国人口在达到顶峰后会下降,中小城市将面临严重的人口危机。因此,必须牢牢把握城市发展的动力,正视城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积极采取措施解决制约城市发展的瓶颈问题,才能在城市竞争中立于不败。

二、我国城市建设与管理存在突出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城市规划不合理,不注重配套,“城市病”问题严重

“城市拥堵”“开膛剖腹”“环境污染”“资源浪费”“很多城市内涝严重”等一系列“城市病”的产生与城市规划不合理、不注重配套建设有关。在城市规划制定整个过程中,缺乏专家论证和公众参与,制定出城市规划不具科学性、系统性和可实施性,造成经济损失和资源浪费。对于城市规划,部分政府是只制定、不执行,只注重看得见的“面子”工程,忽视看不见的“里子”工程。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的供给相对短缺,而且空间分布失衡。学校、医院等公共资源,特别是优质的基础教育资源主要集中在市中心、老城区,而人的居住却逐渐向新区扩散,居住就业和公共服务空间失衡加剧了城市拥堵等城市病。

(二)土地规划使用不合理,城市建设用地浪费巨大,居住用地不足,推高房价,抬高进程成本

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人口与用地应当相匹配,农业用地转化为城市建设用地,农村人口也应当相应地向城市聚集。上世纪80、90年代开始,地方为发展经济招商引资,以极低的价格,甚至是“零地价”将土地出让给投资商。企业也借机以建“花园式工厂”,提高绿化率为名囤积土地,谋求高额利润。但是,人口城镇化并未伴随土地的城镇化同比例增长,土地城镇化速度高远于人口城镇化的速度。城市建设用地浪费也使得居住用地相对不足,进一步抬高了房价,人们只能望城兴叹,望而却步。这不利于吸引优质人口,带动城市健康发展。

(三)开发建设的同时,破坏了大量的文化古建,丧失了城市特色

为促进城市快速发展,城市的管理者和建设者“利”字当头,以发展地方经济为名拆古建、盖高楼,忽略了城市文化遗产的保护。文物保护法律法规不健全,一些文物未能列入法律保护范围,对于故意破坏文物的处罚力度不够致使代表城市文脉的古建筑在推土机轰鸣声中被推翻,取而代之的是毫无特色的高楼大厦。城市趋同在我国表现的尤为突出,没有城市文脉的支撑,城市变得“千城一面”。

三、提高城市管理水平,促进城市健康发展

(一)统筹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系统推进城市各项工作

城市规划是城市发展的蓝图,关系城市发展的未来。城市规划的编制需综合考虑城市发展的目标功能定位、城市管理的实际需求。为增强规划的科学性和权威性,在规划编制的过程中,应当与相关企事业单位、建设方和管理方结合,多规合一、综合布局城市发展;城市建设应当以人为本,民意在规划中必须得到充分反应;创新规划理念和方法,在城市的设计上提倡修补,留住基于地域、文化、建筑而延承下来的特有文脉和气质;加强对城市规划执行的监督,严格执行经过批准的规划,增强规划的强制执行力。政府应当加强城市管理,完善城市基础配套设施。根据科学的规划,增加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的供给,不仅注重地上基础设施的建设,更应注重地下基础设施的建设。科学布置教育、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基础服务设施,在增加供给的同时,提高供给的质量。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明确各部门的管理范围、权利界限并实行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

(二)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提高民众的生活质量

城市发展应当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城市管理者应当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引,综合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解决水资源和能源供给不足的问题。例如打造海绵城市,建立城市的微循环系统,让城市能够就地、就近吸收、存蓄,在干旱缺水时有条件释水加以利用;建设绿色建筑,提高建筑物的使用寿命,降低建筑物的能源消耗。通过税收、政策等手段引导推广使用太阳能、风能、电能等清结能源。建立垃圾分类处理的管理系统,减少其对环境的污染,提高废弃物的再利用率。开展生态修复,不仅要金山银山,还要绿水青山。

(三)努力吸引外来人口,为城市发展提供动力

未来城市面临人口争夺战,城市留得住人才能抓住发展机会。如何增强城市吸引力,留得住优质的劳动力成为城市发展中必须思考的问题。我国城镇化发展速度惊人,常住人口的城镇化率已由改革开放初期的20%提升至55%,到2020年有望突破60%。然而,户籍人口的城镇化率目前却只有40%。为解决只要农地,不要农民的问题,让农民真正入住城市,必须落实户籍制度改革,采取措施有序推进在城市有稳定就业的人口和城市常住人口实现市民化,争取到2020年实现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能够达到45%。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已建立了积分落户评价体系,外来人员可根据受教育情况、技术职称、社保缴纳情况申请落户,广州还为环卫工人、公交司机等一线工人开辟了落户新渠道。在推进户籍人口城镇化的同时,以实施居住证为抓手,合理分配教育、就业、医疗、养老、社会保障等资源,实现城市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常住人口是城市发展的动力,吸引流动人口也能为城市发展增加活力。现在,各大城市为发展旅游业,通过发行旅游年卡的方式吸引流动有力地人口,拉动了城市第三产业的发展。海南省利用温暖的气候发展“养老游”、“养生游”搞火了当地的房地产市场,带动了GDP的增长。

(四)加强地方立法,为城市发展保驾护航

创新城市管理的体制机制,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提高城市治理的法治化水平。第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于2015年3月15日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的决定》,地方立法权由49个较大市扩至所有282个设区的市。设区市的立法范围涉及城市建设和管理、环境保护和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这为依法治理城市创造了良好的前提条件。设区市的立法机关应当深入开展立法调研,广泛争取相关部门和社会公众的意见,制定出城市建设和管理急需的高质量的地方性法规规章,建立健全城市管理的地方法律体系,通过地方立法促进城市健康发展。城市管理者也应当依法规划城市、建设城市、治理城市,善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城市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参考文献]

第2篇:提升城市管理范文

关键词:大数据;城市管理;社会治理

在2017年3月5日召开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中指出,“要强化智能化管理,提高城市管理标准,更多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手段,提高城市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管理水平。”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大数据技术为城市数据的采集、存储、分析、运用提供了系统的技术支撑,[1]将大数据的理论技术与城市管理相结合创新城市管理体系,运用新思维和新方式解决“城市病”等顽症,是目前中国城市管理面临的重大课题,也为积极探索符合我国城市特点和规律的城市管理新路指明了方向。

一、提高城市管理决策科学化水平

长期以来,传统政府决策下由于受信息不对称、无法模拟、难以预测等局限,决策科学化水平难以保证。随着城市公共事务日益复杂以及信息社会初具雏形,仅凭人为判断已经很难全面了解正在发生的事情,从而给出正确的判断。因此,政府部门要想提高城市决策的科学性,就需要把大数据思维与技术运用到政府治理与决策中,依靠数据采集、统计和分析来直观呈现城市各行业运行情况,通过相应的数据挖掘辅助城市部门进行科学决策,用“数据说话”。同时,在决策实施过程中大量客观数据能够快速反馈给城市决策者,对决策的实施过程和效果进行实时监控,能够全面掌握决策的实施效果和下一步的改进方向,真正做到跟踪决策实施,优化决策过程。

1.大数据为城市管理者提供了更高的开放性的管理决策环境,促进城市科学化管理水平的提升

传统的政府部门和决策机构处于一种信息不对称的决策环境中,城市各级单位间存在着体制壁垒,数据无法充分及时地得到共享,从而导致城市管理者掌握的信息不准确不全面,因此管理决策的科学水平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随着大数据技术在城市管理中不断地嵌入与融合,体制、数据和人员之间的壁垒被打通,孤岛被链接,依托各级城市部门共建共享统一大数据平台,城市管理者开始用数据说话,从而促进城市科学化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例如,城管大数据平台的交通趋势分析吸纳城市教育部门推送的开学或考试等内部数据后,比交通部门常规预测依靠经验的科学性要高得多。

2.大数据构建全新的管理分析模式,促使城市科学化管理水平的提升

传统的城市管理基于因果分析,利用通盘综合分析各种因素及相互关联的影响,进行城市判断和预测。但是随着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城市建设中的广泛渗透,城市数据呈现出规模巨大、类型多元、速率升级等新特征,而这些特征是传统的城市管理模式难以应对的,这必然导致城市管理效能的大打折扣,科学化程度不高。城市管理中的大数据应用最大的价值在于能从海量低相关或非显性相关的城市数据中,挖掘和提炼出对城市决策、预测和指挥等管理工作有价值的新数据,并通过机器学习算法、人工智能AI、并行计算等大数据技术发现新信息,从而服务于大数据时代的城市管理。例如城市的公共卫生部门可以通过大数据平台分析近期搜索引擎中数亿条的检索记录的舆情分布、线上药品搜索与订单趋势走向甚至数字图书馆中的特定书目的查询和借阅统计来对某种特异流行病的趋势预测,而这种预测较城市医院的样本抽样分析与上报相比,不但行政效能获得突破性的提升,同时管理工作的科学性也得到了充分的保障。作为城市管理者,可以分析更多的数据,有时候甚至可以处理和某个特别现象相关的所有数据,而不再依赖于随机采样[2](P17)。

3.大数据引入虚拟化、可视化的数据呈现方式,进一步提高了城市科学化管理水平

传统的城市管理者利用地图沙盘、视频会议、情景案例等桌面推演的方式来锻炼检测预警素质和应急处置能力。但是一方面,由于推演的过程中数据只是以单板的二维表格样式呈现,不利于城市管理者形成直观判断结果;另一方面,推演的过程只是基于过去的个别经验和有限的信息,人为主观因素影响作用较大,其结果具有较大的滞后性、不稳定性、单一性,这必然导致城市管理,尤其是公共安全领域,存在风险评估不足、监测研判不及时、备案配置不足等问题。大数据拥有城市虚拟化和数据可视化等先进的信息技术,通过为城市建立虚拟模型,导入仿真实时数据,再通过可视化技术将不同控制参数下的云计算结果以直观的形式呈现给政府部门和决策机构。例如,城市管理部门基于市民手机的GPS或基站定位数据,根据不同城区的位置分布,进行不同程度的色块填充,就可以实时渲染出城市的等值线地图(也称热力图)。这样,城市内各个区域的人员密度分布就可视化地呈现给管理者,从而为交通治理、公共安全等管理工作提供科学支撑,提升科学管理水平。

二、提高城市管理社会精细化水平

从粗放型到精细型管理,是城市管理的必然趋势。实现城市管理精细化,成为全国各大中型城市政府的一项重要任务。越来越多的管理者认识到“城市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而大数据技术恰恰是实现这一愿景的最佳手段之一。大数据引领下的城市精细化管理是一个全覆盖、全天候、全对象、全过程的科学管理状态,是城市管理创新的重要措施,也是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第一,大数据在城市既有信息基础设施基础上进行整合,引入无人机视频摄录、车载移动图像抓拍、工业机器人等数据采集技术,克服了城市管理中区域范围大、受干扰因素多、人工维护死角等问题,将城市更细微更详尽的数据采集并传输回城市大数据管理平台,绘制了一张覆盖整个城市的数据地图,从而便于城市治理部门的进一步精细化管理。第二,传统的城市精细化管理工作依赖于更多人力资源的投入和人机对话,夜间的管理工作必然导致管理成本上升,效能下降。大数据引入智能视频、红外传感、RFID等物联网数据处理技术,城市信息的采集、传输、处理甚至分析都是“物物对话”,全天候式的大数据介入不但可以大大降低城市精细化管理成本,还可以大大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效率。第三,仰仗大数据城市管理可以实现精准信息的推送,实现城市全对象服务。传统的城市中,政府与企业和市民为信息链路的两端,形成二元结构,政府向企业和市民进行单向的广播式信息传递,这种粗放的数据管理模式不符合服务型政府要求,更无法进行精细化管理。大数据打破了这种不合理的二元结构,一方面将三者施于平等地位,同时采集三者之间的数据,不但增加了数据源,也增加了传输链路。另一方面,通过分析痕迹,将城市管理者的信息通过微信、微博、APP“两微一端”精确地传给企业和市民,同时将企业和市民的信息上报给城市管理大数据平台,供决策部门进一步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第四,大数据将城市全过程数据化,无论是一辆都市公交车实际运行轨迹,还是一件政务中心的公文流转程序,都会被存储在大数据服务器中。过程留痕,可供回溯,既是大数据城市精细化服务的基础,也是有别于粗放型管理的特点。例如,城市政府部门以往面对恶劣天气时,只能向所有城区统一的预警公告,对于城市常态的恢复时间也是模糊的,只有天气的宏观数据在各级管理部门内部之间流动,而社会外界只能单纯的接收决策信息。大数据支撑下的天气预警机制则完全打破了这种被动、粗放的管理模式。大数据会根据密布在各城区的感应器采集的数据进行差分分析,向不同的区域不同的警报信息和支持方案,而且各城区天气的动态数据更新间隔是精确到时、分甚至秒的。大数据城市管理平台也是开放地接收来自企业和市民的实时天气反映,并动态跟踪网络舆情。这样就将恶劣天气对城市的影响分级化和个性化,更重要的是全过程的各项数据都采集、传输、分析给大数据云中心,作为城市应急管理的案例进入城市管理数据库,为今后类似的精细化管理和服务需求提供帮助。

三、提高城市公共服务智能化水平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必然倒逼政府部门自我改革,规范行政权力行使,方便企业和市民办事,尤为突出的是“一站式”“一张网”等电子政务网站提供的智能化公共服务,增强了经济发展软环境建设。传统的公共服务将政府视作信息主体,企业和市民为信息客体,在公共服务业务流开始前,客体没有唯一标识,自然信息更无从提取,业务时效性较差,重复递交材料的现象时有出现,甚至有个别的“证明你妈是你妈”的规章乱象。例如,人口数据是城市中许多公共服务部门都涉及的信息,公安部门存储有户籍人口数据,社会保障部门存储有参保人口数据,教育部门存储有在读人口数据,税务部门存储有纳税人口数据等等。不同的公共服务部门往往高度重视系统内部的业务数据,但对于外部的数据以及其与内部数据的整合却没有积极意识,从而导致公共服务智能化水平不高,信息孤岛和数据闲置现象大量存在。为了克服缺乏统一身份认证体系和数据库顶层设计的困局,大数据重新构架公共服务中政府、企业和市民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一方面,树立以人为本的智能化公共服务理念。通过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统一身份认证体系、数据共享与挖掘机制等措施,当发生数据交互时,通过唯一标识码快速自动检索服务对象既往公共服务记录以支撑在办事宜,同时通过进一步的数据挖掘和人工智能推送个性化潜在服务项。不但让公共服务系统真正“看到”用户的过去业务数据,也让其拥有了为用户未来利益考虑的“大脑”。另一方面,大数据通过网络新媒体载体将公共服务前置,进一步提升公共服务人性化智能化水平。大数据汇集城市中客体的各类数据,包括社会保障类信息、市政地理空间信息、民政图像视频信息、城区政务公开信息等等。通过大数据复用机制打通信息的物理隔离,降低了数据冗余率,利用“两微一端”等新媒体改变信息传播的内容、形式和效果,推动技术融合、业务融合、数据融合,打通信息壁垒,实现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协同管理和服务,真正让城市公共服务智能化起来。例如,越来越多的城市公共服务部门的“两微一端”功能定位正在从“图文”升级为“在线服务”,从“单一信息查询”升级为“一条龙式办事”,从各级部门的“单打独斗”走向“抱团聚合”。随时随地通过手机智能终端,订阅微信公众号,访问官方微博,打开服务APP,就可以与城市管理者统一的业务受理窗口对接,无须提交繁琐的申请、证明等材料,极大地提高了办事效率和用户体验质量,提升了城市智能化管理水平。

四、优化大数据,创新城市管理发展路径

1.提高和培养大数据意识思维

我国城市政府部门利用大数据进行城市管理的水平相比于欧美西方城市相对较低。不得不承认造成这种现象,一方面是由于我国的大多数城市的数据文化匮乏,城市数据的公信力弱,质量低,一致性差是不争的事实;另一方面,主要是城市管理部门的信息化认识不均衡,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氛围不浓,用数据思考说话办事的意识不足,消极对待甚至无动于衷的城市管理乱象也广泛存在。培养数据意识和建设数据文化,迫在眉睫。为此,政府应该发挥主导作用,加大数据管理城市的舆论宣传,力争在全社会形成“用数据思考,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创新”的城市大众文化氛围。同时,要培养大数据观念,善于借助技术手段拓展城市管理思维,摒弃个人经验和长官意志的城市管理陋习。此外,培训管理者大数据学习意识,将数据的知识纳入公务员培训体系,将大数据作为管理文化建设的一环。

2.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政策支持

大数据城市管理工作,应由信息化部门牵头,建立跨部门、跨城区、跨行业的大数据城市管理协同推进机制,加大重大建设部门协调力度,统筹全城区大数据应用和数据融合。成立大数据城市管理领导小组等领导机构,并下设办公室在信息化部门进行日常业务工作,负责统筹领导和协调数据融合应用推广。整合城市管理方面的技术支撑力量,设立大数据城市管理创新专家委员会,加强发展战略研究,为大数据城市管理的相关项目、工程和任务提供决策支持,夯实大数据城市管理工作业务基础。面向大数据城市管理,修订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积极研究城市数据开放与保护制度。制定城市信息采集、传输、存储的管理规范。建立城市管理数据库的顶层设计体制和共享利用机制。推动城市个人信息采集、应用、保护的立法工作。明确大数据城市管理相关优惠帮扶政策,在用地供给、电力供给等方面加大力度。鼓励城市中政府部门购买信息服务、以租代建,进行大数据产品应用和融合。

3.加强资金保障

资金保障是政府进行大数据城市管理的一项重要措施,通过一系列资金保障制度的建立使各部门、各企业能够了解城市大数据应用目标,明确各自职责,实现资金充分利用。城市财务资金建立大数据发展专项资金,通过专项资金投入的设立,引导社会资本共同发起城市大数据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PPP基金共同构建多层次投资体系,满足城市大数据各级企业在其不同阶段,不同城市应用领域的发展需求。引导和鼓励银行、证券、信托等金融机构支持城市大数据金融体系建设和投资。鼓励金融机构面向城市应用的大数据企业优先给予信贷支持,围绕城市大数据应用开发和创新个性化金融产品,为城市重点大数据项目提供支撑。鼓励各类政策性担保机构主动扩大业务规模,对大数据企业在担保风险上分担比例,担保费率等方面给予最大限度的支持。支持大数据企业利用知识产权质押进行资本市场融资,解决发展的资金瓶颈问题。

4.培养复合型人才

人才是大数据的关键,尤其是数据科学和数据分析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是连接城市管理业务和数据应用技术的桥梁。但当前大数据人才培养存在起步晚、规模小、行业规范不统一等问题,既掌握大数据理论与技术又谙熟城市管理经验的人才更是存在巨大的缺口。因此,培训和培养大量面向城市管理的大数据复合型人才,显得越来越重要。复合型人才不仅需要具备精湛的城市管理能力,还需要拥有较高的数据收集整合的能力、数据鉴别挖掘的能力、数据分析利用的能力以及将大数据与城市管理各行业融合的能力。

5.鼓励面向城市应用的技术创新

吸引国内外优秀的大数据分析服务商、解决方案提供商、数据设备制造商在城市落户,集聚大数据研发中心、工程技术中心、大数据示范工程等创新资源,加强面向城市应用的大数据核心技术攻关,布局城市大数据创新重大专项,积蓄创新发展动能。另一方面,加速推进科研成果转化,整合产学研优势资源发展城市数据应用为牵引的跨学科、跨行业、跨领域的数据融合技术,共同推进大数据相关理念和技术的应用推广,形成具有城市个性特色的大数据产业和应用生态体系。

6.防范数据风险

从近几年来爆发的数据安全事件看,城市的大数据安全仍然受到严峻的挑战。首先,基础设施是城市大数据的坚固支撑,但数据机房的等级保护、运维人员的安全操作、数据行为的合规审计都是不容忽视的安全漏洞来源。其次,大数据倡导城市中多系统的共建共享、互联互通,泛在化的网络广泛应用,使得通讯信息直接暴露在自然环境中,信息完整性损害风险陡增,[3]这就对大数据加密、传输和解密的过程提出了挑战。最后,隐私保护问题也越来越突出。用户隐私数据被非法买卖、移动互联网陷阱随处可见、市民检索记录被用于精准广告推销,这些隐私保护问题可能随时导致一个城市的数据瓦解乃至崩溃。为此,首先要构建城市数据安全保障体系。加强大数据环境下城市信息安全认证体系建设,会同城市管理各相关部门做好安全顶层设计,有效保障数据采集、传输、处理等环节的可控性、可用性、完整性、保密性。围绕城市应用系统安全、数据基础设施安全、云计算平台安全、数据通信安全、数据灾备安全、数字身份认证等方面,探索建立城市大数据安全保障体系。

参考文献

[1]朱海玄.大数据时代城乡规划学走向计量化的机遇与挑战[J].城市发展研究,2016,(2).

[2]舍恩伯格,库克耶.大数据时代[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第3篇:提升城市管理范文

关键词:城市建设;城市管理;城市品位

根据省市县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加强“大县城”建设的要求,为进一步提升我县城市环境容貌和执法管理水平,将县城打造成宜居宜业和现代、山水、田园、生态新城,笔者就磁县城市管理中的一些热点、难点、重点问题进行了走访、调查,对我县城市管理上水平、形象上品位做了一些研究和思考,现综合如下。

一、我县城市管理形势、现状及成效

(一)县城的快速发展为城市管理提出了新要求,带来新挑战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我县在完善城市功能,改善城市容貌,提升城市管理水平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城市建设取得长足发展。通过实施“对接大城区”发展战略,形成了一批标志性路网工程;通过实施城市“三年大变样”和“三年上水平”,建成了一批城市标志性基础工程、服务设施和住宅小区;通过实施“创建园林城”,建成和改造了城市的公园、游园、广场、绿道,改善了县城的生态环境。多年来,城市规模不断扩张,城区面积不断扩大,这给城市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人民群众对城市管理的需求也更加迫切。

(二)城市管理局的组建、职责及运行成效

2008年10月,为适应城市发展需求,我县组建了城市管理局。城市管理局的职责主要是:贯彻执行国家有关市政、环卫、园林绿化、城市综合管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负责城区内市政管理设施、环境卫生、园林绿化、燃气、公交等行业管理,指导协调环境综合治理和城市管理重大活动。几年来,城管局领导班子适应城市建设、城市扩张、城市环境的新要求,从建立之初面对职工文化层次低、人员多、待遇低、办公条件差、执法水平和业务管理不规范以及历史遗留问题多等现状,确立了“用信心凝聚人心、用工作稳定人心、保工资安定人心”的工作方法,在职工中大规模开展了“爱岗、敬业、创新、争先”的主题教育活动,逐步确立了城管系统“建一流班子,争一流团队,树一流形象,创一流业绩”的工作目标和要求。几年来,城市管理工作在队伍建设、职能职责、环卫清扫、规范管理、日常维护、急难险重工作等方面展现了良好形象,从多方面维护了城市的健康运行。尤其是群众反映强烈和群众意见最大的鼓楼广场杂乱问题和城隍庙文化广场乱占问题,在短时间内得到了彻底根治,受到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一致称赞。

二、城市管理的制约因素和突出问题

虽然城市管理在多方面取得成效,但是与城市规划、建设相适应和群众期盼等要求相比,确实存在一些突出困难、问题和制约因素。通过调查、走访、分析,概括起来主要是:

(一)城管执法处罚权不到位

城市管理是一项繁杂、艰巨的综合管理工作,大多是对商户和市民经常性的宣传、教育、说教和实施管理,执法处罚很不到位。在调查座谈时,主要是法律法规赋予城市管理的强制力不够,城管执法人员对一些拒不服从管理、拒不执行处罚决定的违章商户没有强制手段,有时城管执法人员的人身安全难以保障。

(二)“脏、乱、差”反弹严重

城市中的“脏、乱、差”是一个经常性问题,也是一个一抓有效、一松就犯、反复性极强的问题。如:主街道门店的店外经营问题、主要节点街口的商贩占道摆摊问题、生活垃圾随时随地乱扔乱倒问题、机动车路边乱停乱放问题等。在调查中,广大干部群众和市民对这次园林城攻坚月活动整治的店外经营、占道经营、垃圾乱倒、活动广场被侵占等成效赞不绝口,但更多的是担心容易反弹,盼望有个长期办法。

(三)一些市民和商贩经营主素质差

确有一部分市民为了方便、省事,不按时间、不按地点乱扔乱倒各类垃圾,只顾自己,不管别人。出现一出家门就随便倒,倒路中间的有之,倒护城河、振兴渠的有之,不分时间乱倒的有之。一些商户商贩在门店占人行道经营,有的商摊把车子推到了路中间叫卖,相互挤占,不管是否能行走,导致经常在城内杨仙庙十字路口、振兴渠路口、新赵都北十字路口以及串海路等多处发生车辆拥堵现象,严重影响百姓工作和生活。

(四)城市管理工作运行经费不足,与承担任务不适应

目前,城管局在职正式干部职工538人,临时用工包括主干道环卫清扫工300人。管理范围:城区主干道20条,路灯1.8万盏,大型集合市场3处,绿地面积172万平方米,行道树20495棵,环卫清扫面积242万平方米,垃圾收集站8个,垃圾桶360个。城管局建立以来,工作经费、职工工资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增长,但是逐步扩大的城区范围,各项必需的经费开支与承担的繁杂的工作任务不相适应,经费严重不足。每年经费存在很大缺口,致使各项管理工作只能维持在目前的低水平状态。

(五)方便市民的公共服务设施缺乏

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人口的增加,不管是老城区还是新城区,城市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建设由于种种原因,存在严重滞后,尤其是与群众密切相关的、生活急需的小蔬菜零售市场无规划、无场地,已经多年形成的几处零售市场地方狭窄,多数是沿路边、靠住宅区形成的,比较混乱。这些生活急需的小蔬菜市场、公厕、停车位、垃圾箱等设施严重缺乏,干部群众议论多年,盼望早日解决。

三、加强城市管理,提升城市品位的对策和建议

第一,加强领导,高标定位,着力推动县城管理上档升级。最近,省委书记赵克志在全省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建设专题研讨班上强调指出:“要在县城管理上下更大功夫,为京津资源要素向我省流入创造条件。”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全省专题研讨班主要精神,加强对城市管理工作的谋划和研究,对县城发展要高标定位,使县城更好地带动产业、聚集人气,达到以城聚人,以产兴城、产城融合发展的根本目的。

第二,建立综合执法队伍,强化城管执法管理的权威性。根据上级城管执法体制改革精神,结合我县实际,尽快组建城市综合执法管理机构,理顺城市综合执法管理体制,理顺相应的编制体制,规范设置统一的机构名称,做到机构规范、编制到位、人员到位、职能到位、落实到位,切实发挥城管综合执法队伍在县城管理中的职能和作用,强化执法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第三,加大对城管工作经费的支持和保障。城管工作是公益事业,涉及范围广、管理领域多、城区面积大,固定人员、聘用人员、临时人员较多,有场地、有区域、有设备、有人员,这都需要工作经费支撑。建议县委、政府要对城管工作所需必要经费给予倾斜,要随着城管工作任务的增加不断增加工作经费。同时,要在政策范围内努力提高城管职工的工资待遇,把关怀和温暖送给“最美城管人”。

第四,各方参与,综合治理,谋求和建立管理的长效机制。城市管理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城市的方方面面,需要全社会特别是城市各机关、社区、单位、家庭、商户、干部、职工、居民的广泛参与。一是抓紧制定《磁县城市精细化管理办法》,制定精细化管理的标准,各负其责。二是抓好宣传发动,提高市民素质。建议以县委、政府或县精神文明委员会名义发出“致我县城区全体居民的一封信”,开展“城市是我家,管理靠大家”“我就是县城形象,我就是文明使者”的宣传教育。还要通过组织文艺宣传队等多形式深入社区、街道、广场,开展“爱护县城、爱护家园”等娱乐、趣味活动,加强居民的道德教育和行为规范教育,自觉培养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爱护公共环境,爱护共同家园。三是要制定严格的处罚措施,对那些脏、乱、差和制造脏、乱、差的人和事坚决处罚到位,并在电视上公开曝光。四是城内各社区要明确有专职负责本社区环境容貌和卫生工作的干部,设有专职的环卫人员,行使本社区范围内的保洁和环境容貌监督工作;要落实“门前三包”责任,自觉维护公共卫生秩序。还要通过多种形式的群众自治管理活动,为美丽“大县城”做出新贡献。

参考文献:

第4篇:提升城市管理范文

1.1在已有系统基础上,汇集数据,实现信息共享与服务

渣土的行政处罚数据,实现与市建设委、市交通委、市公安局、海事局、城管执法系统、行政事务受理系统设计数据接口,实现与渣土相关数据共享与获取;渣土运输企业信息,结合建交委与市容绿化管理局等相关单位的信息,采集企业基本信息、车辆信息、驾驶人员信息等基础资料;渣土申报信息,基于申报系统采集工地出土、渣土运输、码头转运、卸点处置信息;建筑工地信息,实现建委、交通、城管执法管理信息共享;

1.2根据“制度+科技”渣土处置管理效能监察的要求,建立一系列综合系统,开发现场执法监管APP

建立消纳点(中转码头)管理平台,完成消纳点(中转码头)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动态管理,支持现场审核渣土消纳(中转)卸点的材料,加强日常监管;建立建筑渣土巡查系统,实现以手持机为媒介的移动巡查机制,形成的违规记录与市建设委、市交通委、市公安局、海事局、城管执法系统、行政事务受理系统设计数据接口;移动平台支持,建筑渣土管理中的共享信息实现移动App与检索,为政府、协会、企业、公众提供分层应用。

1.3移动平台与检索

针对建筑渣土管理中的共享信息实现移动App与检索,为政府、协会、企业、公众提供分层应用。移动APP可实现系统对工地信息、项目信息、承建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渣土运输中标企业等相关信息查询;系统实现运输企业基本信息、法人代表、企业违规违法记录、相关违纪信息等相关信息的查询;具有车辆基本信息查询功能,交通违法违章信息、相关事故信息等历史信息查询;具有渣土消纳点(码头)的基本信息查询、相关资质、法人代表、以及执法违章违法信息的查询;按巡查内容进行分类,可对工地、运输车辆、消纳点(码头)等现场进行巡查,并可进行现场取证、拍照,并可对相关违章与违法行为进行书面记录上传。

2主要技术创新点

建立了诚信自主管理的行业生态圈,整合建筑垃圾管理中各环节的应用者与其关联数据,实现数据标准定义:定义标准交换数据格式、定义各个环节可交互数据的类型描述、定义交互数据的检索与推送触发情景,达成行业数据的自动按需推送,自动监管记录与诚信评定。利用物联网的设备感知能力实现对行业数据的无人工干预采集;利用手持机(手机、平板、专用移动设备)的移动便捷性实现行业参与者的碎片时间利用和无线通讯能力实现行业数据的推送收取、分析检索与信息采集;利用云平台的大数据收集、分布式分析存储和规则化数据挖掘实现行业数据的智能应用。在数据接口标准化实现对行业数据的智能感知、碎片采集、自动推送和数据挖掘;利用数据的圈内循环,实现行业参与者的自主管理和自主诚信评定,达到管理的良性循环。建立了面向服务的云平台,针对各接入系统的多样化,建立数据接口转换模块,实现原有应用数据的云端整合;针对行业应用的参与者的需求多元化,建立数据挖掘应用的云推送。

3同类研究、同类技术的融合比较

各城市的渣土监管主要集中于单项技术与部分技术性的融合,侧重于渣土运输车辆的监管,偏重于技术管理,覆盖整个渣土行业流程、多环节的综合监管与联动,系统性的综合管理相对较少,行业管理单位之间的信息联动相对薄弱,缺少综合性的监管,如建设单位的工地出土违规监管、交通公安对渣土运输车辆道路执法信息、城管执法过程中涉及工地出土、道路运输、市容环境影响等方面的信息缺少互联互通。本次项目的突破,主要是在技术选用、融合与监管等方面进行了综合比较,并依据建筑渣土产生、运输、中转、处置的全流程中涉及的相关管理单位、管理环节、以及实际管理过程中涉及数据采集、通讯、传输、管理应用与分发共享机制,将建设管理、交通运输管理、城管执法管理、市容环境管理,以及水上运输海事管理建立统一的监管与服务平台,在国内城市渣土管理中,采用现代移动信息采集技术、车联网技术、数据云平台,形成渣土行业相关信息的实时自动采集、协同管理的一体化管理平台。通过相关数据的共享与获取,建立相关管理单位与行业协同管理。达到信息共享,实现数据实时采集、措施自动生成、管理统一协同的有效管理措施。

4结语

第5篇:提升城市管理范文

关键词:市政工程;排水管道;工程施工;质量管理

1市政排水管道施工前期的质量管理

首先,要对图纸设计进行掌握,对图纸中的施工技术要求进行了解,对施工之前对图纸进行了解需要从三个方面进行。第一,针对市政排水管道工程需要涉及到建设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的利益,所以要严格的做好四者之间的沟通工作,在任务交接工作中严格把关。第二,要对施工现场进行了解,按照图纸对比施工现场,对管线的长度、直径、管理走向、检查井的数量、工作面开挖处的地形和地貌都要做好详细的了解。第三,在施工之前要对图纸中的桩号走向对施工现场进行重新测量,防止施工中出现错误,将差错的发生概率降到最低。第四,对水准高程参照点要做好设置,为了保证管道工程能够顺利施工,建立准确的水准高程控制网络很有必要[1]。其次,做好现场情况的排查和测量放线工作,在施工中之前,要具体结合管线的走向和施工范围、堆土堆料的所占区域做好排查。在具体施工中,管线与城市交通出现交叉无可避免,这时需要与相关单位做好沟通和,将问题进行解决,防止对施工进行阻碍。坐高测量放线工作首先需要做好放线的具体准备。通过使用CAD软件绘制中线图,对道路中桩坐标进行输入。通过对管线与中桩之间的距离自动生成所有井位的坐标,最后通过全站仪对井位的位置进行展示。

2市政排水管道施工中的质量管理

排水管道的施工过程有开挖沟槽、选材下管和顶管施工三部分:第一,作为市政排水管道施工中根本性的施工环节,沟槽开挖工作的质量必须得到有效控制。在开挖之前,相关工作人员就要对工程的施工图纸进行校验,并检查施工中需要用到的技术是否准本完善,还要根据建筑的标准关键测量开展放线工作。同时要根据土壤的实际情况,对还管沟基槽的开挖进行合理的规划,并在开挖之前对施工现场进行仔细清扫。如果施工过程中天气对施工影响较大,就要根据实际天气状况适当增加开挖的深度。而如果地下水位较高,还需要对地下水进行排放,避免积水造成浮管现象。第二,选材工作要严格落实,在施工过程中,要对管材资源进行严格检查,对于漏水、渗水的材质进行剔除,防止在使用过程中对水资源的浪费,也防止出现问题之后重新施工,加大成本投入。在选材时,最好选用信誉高口碑好的商家,管材进入施工场地之后,由专门技术人员抽样检查,除了对外观进行观察外,通过内外压试验也很有必要。第三,严格落实下管工作。具体下管的方法为对管线进行测量,找出中心线,将管道的一端进行固定,将另一端由吊车下管,吊车在行进过程中要远离沟槽一米之外,防止出现路面坍塌现象,在下管的时候,最好使用专用的吊钩韧性强的吊索,拒绝使用钢丝绳。如果下管的区域较为狭窄,难以使用机械操作,通过人工压绳下管很有必要,管道安装要符合技术要求,管底的坡度要做好控制,不得出现水源倒流现象,管道内要注意清洁,不得出现砖石等杂物,管座的混凝土要密实。另外,还需要对顶管施工进行必要的控制。其中最重要的是机头选型,良好的机头选择可以避免外部土体对周围地面的影响[2]。

3市政排水管道闭水试验的质量管理

通过闭水试验,能有效的对施工质量进行检验,通过检验,能够对管道的性能进行确保,当出现问题之后能够及时修理,防止沟槽填补后出现漏水现象,加大工程施工成本,因此要落实好闭水试验的质量管理工作。首先,如污水管道。雨水管道必须要保证其封闭性,必须要保证其闭水试验的质量,只有试验合格之后,才能对沟槽进行填补,在闭水试验的过程中,要仔细观察,防止沙眼裂缝现象的出现。当出现裂缝,可以用细砂浆进行修补,当出现渗水情况,可以用水泥浆进行刷补。其次,在闭水试验的施工过程中,还要做好试验工作,在试验之前,将井内的支管管口和试验段两端的管口灌上水,用水泥砂堵塞住,保证其绝对密封。等四天之后,在上游井内灌水,当水位高度达到标准后,对堵住的管道进行检查,检查其是否漏水,如果漏水需要对其进行封堵和长达一天的浸泡,准确记录其渗透量(如图1所示)。目前,实际应用中经常用到的管道检测方法是CCTV视频检测,通过视频检测仪的应用,能够快速完成对管道的质量检测,并且能实现对各种隐蔽空间、水下、易燃、易爆、辐射等高危场所进行实时影像检测、分析处理。

4排水管道施工现场恢复的质量管理

当管道安装完之后,并经过闭水试验准确无误之后,要做好管沟回填工作,施工现场清理工作也是施工的一个重要环节,要引起足够的重视。管道回填的方式大多数情况下是采用人工回填方式,先将盖板座浆盖好,再进行测量,保证其达到标准之后根据标高对井墙和井筒进行填补。填补之前要对槽内做好清理工作,对槽内存在的转头、木板、钢筋等杂物进行清理,并防止出现积水。保证填土的含水量与周围含水量相适应,在填土的程序上,要注意从高到低,管道两侧要同时填补,回填工作完成之后,要对地面进行检查,并得到相关检查单位的认证之后,方可竣工。

5总结

市政排水管道对于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为了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做好市政排水管道的工程施工质量监督工作,对工程的每一个工序都做好控制,才能尽可能的防止相关问题的出现,保证工程的质量。

参考文献:

[1]付时金.浅议如何提高市政排水管道工程施工质量管理[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3,(9):225-226.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