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总体城市设计研究范文

总体城市设计研究精选(九篇)

总体城市设计研究

第1篇:总体城市设计研究范文

关键词:城市总体规划;课程设计;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3-0185-02

2011年,“城乡规划学”由建筑学的二级学科调整为一级学科,是我国国情所在,是从传统的建筑工程类模式迈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综合发展模式的需求,是有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客观需要。也是中国城乡建设事业发展和人才培养与国际接轨的必由之路。课程设计是城乡规划专业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近年来随着新的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课程设计环节在整个教学计划中的比重明显增大。有计划的、高质量的课程设计培养,不仅有利于学生对基础理论课程的深入理解,也可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如何实施好课程设计的考评,提高课程设计的教学质量,是每一位高校教师应该关心和认真钻研的一个课题。

西南科技大学城市规划专业是1993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置的,1999开始本科招生(四年制城市规划专业),2005年经批准实现学制转型(由四年制本科转变为五年制本科),并获准按重点批次招生。该校的城乡规划的设计类课程包括城市总体规划、城市详细规划、居住区规划、城市道路交通规划等,这些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城市规划设计的实践和动手操作能力。而目前城乡规划专业课程设计成绩的评分标准还未形成一个较完善、统一的指标和评价体系。成绩评定过程中难免受人为和随机因素影响,最终的误差常会给学生造成心理上的失衡。城市总体规划课程设计是城乡规划专业的核心课程。要求学生在学习和掌握城市规划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城市规划原理和有关知识进行城市总体规划实践,使学生初步掌握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工作的内容、方法和程序。本文以《城市总体规划课程设计》为例,旨在给出成绩评定的指标体系,使以往不尽合理的评价方法更为合理和科学。

一、构建评分指标体系的原则

1.多元化原则。首先体现在评价目标的多元化,这是由评价主体的不同教育理念、多元化的价值观多样化特点所决定的。课程评价不应仅仅关注认知方面的目标,同时更要关注学生的能力、态度等非智力因素方面的发展。在实践层面,评价目标的多元化表现在复杂的评价指标体系上,评价主体不再以单一的知识标准来评判课程,而是将课程对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提高作为评价体系的基本指标。

2.可操作性原则。课程评价体系必须具备简便性和可测性。简便性要求课程评价体系不仅要考虑评价项目的完整性,同时还要注意尽量简易、方便、明确。在保证课程评价体系的整体完备性的基础上,必须控制指标项目的数量,舍弃一些无关紧要的项目,使指标体系在实践中简单易行,能够落到实处,收到实效。

3.导向性原则。课程设计评分体系应突出反映高等教育的特点,要有利于推进高等教育课程的改革与实践,还要将社会需求、个人需求和学科发展需求统一起来。尽可能地采用多种评价因子,比如口头表达、辩论、技能等课程考核评价因子,对评价结果的分析反馈也应该追求更加全面、客观地反映课程效果。

二、构建评分指标体系

课程设计的评价综合技术指标是评分的依据。实施对课程设计成绩评价的关键是建立一套客观、公正、全面的评价体系。评价体系主要包括指导教师、评阅人和答辩组对课程设计的成绩评价。所包含的内容要能体现对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评价。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课程设计任务完成情况;对基础理论掌握程度,对专业知识和技术规范运用能力;工作的计划性和独立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方案设计、图面质量;计算机技能、文献检索与使用技能;方案答辩阐述及回答问题时的逻辑性、灵活性和准确性;工作态度,出勤及纪律等,据此及评分指标构建原则,从目标层、准则层和因子层三个层面建立评分指标体系。

该体系较为综合地考虑了对学生知识掌握、技能培养、综合素质的评价。总评价可以按优、良、中、及格、不及格分为五等,表示本次课程设计成绩评定的优良程度。该体系可按设计小组评价,同时从评价体系中也能得到某个学生的评价等级,以此为该学生的最终成绩。各项评分的权重系数由有经验的指导老师和专家来确定。

三、结语

课程设计是在课程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能力的实践环节,其质量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在教学改革中,提出的新课程设计评分标准体系能够对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管啸天,陈英姝,李春书,秦玉霞.课程设计成绩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研究及应用[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6).

[2]李星云.试论成人高等教育课程评价体系及构建原则[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1).

[3]谢斌,谭,杨柳.单片机原理与应用课程设计评价标准的研究与实践[J].高教论坛,2009,(11).

第2篇:总体城市设计研究范文

关键字:城市设计;控制性详细规划;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一、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发展的意义

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在城市规划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问题,人们一般都没有特别清晰的概念。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产生,源于经济类型的转变发展,是运用规定的区划方法,对所研究对象进行合理的区域划分,主要是针对土地的开发以及城市建筑等标的物进行划分,制定合理的研究计划。

历史证明,控制性详细规划在城市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极大的促进了建筑行业的发展。在传统的详细规划中,制定计划时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对计划的实施带来了许多不利影响。控制性详细规划相对于传统的规划来说,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灵活性,也为计划的事实提供了更坚实的保障。

二、控规方向中的城市设计

(一)控规中关于城市设计的内容与研究对象

城市设计从属于控规内容,即城市设计的内容由研究对象的决定。同时,为了形成城市规划的整体性,划定地区多为城市功能、相对环境相对独立的地区,如商业区、重点风貌区、中心区等。因此,城市设计的对象在区域范围内是控规所规定的局部地区。除此之外,当代城市设计的内在含义已得到了明显的拓展,超出了城市的原有空间,原有形体范畴,同时,城市设计的概念也已延伸至经济、社会、法律、文化等众多领域。这就表明:城市设计的内容在控规中的内容有以下两方面:传统城市规划内容,即城市的空间环境与体型范畴;城市设计中的管理、运行和政策,属于其社会内容。该研究内容可以对整个城市的建设起到管理和调控的作用,同时还属于城市设计中的次研究内容。

(二)主要存在形式

1、思想观念。城市设计以思想观念的形式存在是指,城市设计代表一种价值观,代表该城市思考问题的方法,并以“隐形”状态全面影响控规中的各个环节。因此,尽管城市设计的思想观念形式不具备物质状态,但它仍具有方法论与认识论意义。如:城市设计的主体思想,影响控规的规划目标、指导思想、编制过程等;

2、控规专项。城市设计以控规专项的形式存在是指,城市设计以城市的空间环境、体型范畴为核心,并使其自身具有可操作性、具体性。例如:控规中的道路规划、土地规划、工程规划、街区规划等;

3、独立研究专题。由于运用三维空间的研究方法,决定了该类工作具有特殊性。同时,某些重要区域的设计也体现整座城市的特色与魅力。因此,相关工作者可采用开展研究专题的形式,进行城市设计,并使其独立与控规的编制过程。

三、控规与城市设计相互关系的分析

(一)紧密相连的关系

1、在一定程度上,控规内容决定着城市设计范围的深度,而城市设计的深度又直接关系到控规内容的合理性与科学性;

2、控规的核心要求为:定量、定界与定位,这表明,与之相符合的城市设计也应十分关注自身的“实用性”。此外,一般情况下,城市设计的主要成果,也需通过具体概括等形式,将设计精华表现为控规的控制指标与要素;

3、控规文本与城市设计规划图相吻合。如,在规划建筑高度、建筑容积率、绿地面积等方面,控规文本对其进行规定,城市设计根据该规定,进一步补充、修正其基本构想,从而建立控制指标,避免控规内容与城市设计的脱节。

(二)相互区别的关系

1、由于控规涉及所用技术的经济指标、关注总体规划与分层规划间的评价标准是否一致。因此,控规是城市管理的主要依据。而相比之下,城市设计主要评价市民对居住条件的实际体验,如舒适性、可达性、心理满足感等;

2、控规的主要研究对象为地面布局中的平面处理环节,及用地的综合效益,而城市设计以建筑的空间格局、环境设计、开放空间为主要研究对象,即城市设计以人的视觉空间、生活空间、以及游览空间为主体,强调空间布局的艺术性与层次感;

3、控规的主要内容为项目技术问题、工程实施步骤等,关注建筑是否与市政工程的投资、建设目标等相吻合,而城市的设计侧重于感性认识,以及人们心理上对城市建筑物的总体印象。

(三)控规中城市设计内涵的体现

1、城市设计形态趋于控规化,即城市设计理念受生产方式的影响,标志着一种环境态度或城市观念,具有较为重要的价值评判作用,对控规中采用的研究方法具有指导意义;

2、城市设计技术趋于控规化,即控规方向城市设计中的技术侧重于引导、控制城市的空间环境与体型范畴,促使设计元素相互组合、相互渗透,从而创造出设计的艺术性。

四、城市设计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的运用

(一)从编制时序来看,控制性详细规划阶段的城市设计主要有两类 :一类是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之前,另一类是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之后。由于控制性详细规划是法定规划,因此,如果城市设计编制于控制性详细规划之前,则允许城市设计有较大的弹性,但须以总体规划和分区规划为依据,指导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实际上是城市设计和控制性详细规划一体化的工作方式。如先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再进行城市设计,则要求城市设计尊重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成果,除非有充分的理由才可更改控制性详细规划,同时应执行法定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修订审批程序。

(二)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地位,上承总体规划,下启修建性详细规划,设计内容跨越两个层面因此相对应的城市设计也具有双能:既含有总体规划的城市设计内容(宏观层面)又要指导修建性详细规划及建筑设计(微观层面)。这就要求控制性详细规划阶段的城市设计要注重其特有的“连续性”特点。从“承上”角度,城市设计应服从城市总体规划中的景观规划的构思及规定,同时可视具体情况对其进行合理的修正、调整,特别是总体规划对特定的地段没有具体构思,城市设计仍然要从整体环境角度,对其进行详尽的城市设计运作,从而保证城市整体的艺术水准和环境质量。从“启下”角度,城市计既要构思巧妙、独具匠心;又要避免规定的过多、过死,应为后续设计工作留有较大的创作余地和弹性。

1、宏观层面城市设计

在进行控制性详细规划时,应首先考虑宏观层面的城市设计。宏观层面研究工作内容是城市设计运作的核心工作,主要涉及以下内容:城市历史环境特色的研究、自然环境的保护与利用、结构骨架构思、绿化及步行系统设计、景观视廊的组织、城市节点系统的构思等。

2、微观层面城市设计

微观层面城市设计是对城市特定元素的设计,是城市公共空间的具体化,涉及内容如下:空间组织、景观组织、建筑群体形态、重要“节点”等。微观层面城市设计中尤其要注意设计的弹性,以便于和修建性详细规划衔接。

3、配合控制指标的城市设计

城市设计的最终研究结果,通过利用概括和抽象等方式形成控制指标体系,并最终需要具体体现在相应的建设地块上进行控制,且要在对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优化选择,确定相关的定量数据。这部分研究的内容属于“控制”性而非“引导”性,一般包括:道路宽度、断面形式;建筑后退红线建筑体量;建筑高度;广场、公共绿地;绿化带宽度、景观视廊宽度值;停车场的位置、边界范围;文物古迹的保护范围及视线控制规定;保证整体环境面貌的地块最小绿地率等等。

五、案例分析---新疆八一路片区规划实践为例

(一)研究背景

在城市化进程中,新疆及哈密市的发展条件发生重大变化,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新区的不断建设和老城区不断的更新改造,使得城市整体空间结构发生较大变化,城市整体风貌比较混乱,城市建设急需在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体系下进行城市设计的引导,以促进城市社会空间和物质空间健康发展。

(二)项目的区位及优势

1、项目的区位

规划区东临西河坝(滨河路),南临回城乡,西侧以规划七一路为界,北临兰新铁路,现状总用地面积1461.84公顷,规划与哈密市总规衔接,规范范围适当扩大,规划总用地面积1495.89公顷。

2、项目的优势

项目位于哈密市中心城区,且紧邻高铁站。周边用地组团主要有吐哈石油基地,西北片区,东北片区,广东工业园,西部新城和老城区。周边用地多样丰富,除了自身较好的发展现状,周边用地的辐射与带动将更好的推进片区未来的建设与发展。周边主要的城市组团是西北片区、西部新城以及老城区。这三大组团基本形成等边三角形,而项目则位于等边三角形的中心。西北临火箭农场,东北临高铁站,独特的地理区位凸显了项目城市设计的重要性。

(三)八一路片区控制性规划的整体构思

依据分析,八一路片区良好的周边资源优势和自身独特的区位,未来必将集聚和吸纳周边组团优势,以助自身更好发展。这决定了其作为哈密市中心城区的“聚宝盆”地位。 老城区:以更新改造为主,内涵式发展,挖掘城市文化特色,完善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和绿地系统。 西北片区:以现有体育中心为基础,完善文化和商业设施,同时借助高铁站建设的契机,建成城市商务中心。

西部新城:依托新民六路,建设行政文化中心和商业副中心,疏解老城区的居住和服务功能,体现高品质生活的新城区 项目――

1、区别于周边片区组团定位,发挥“聚宝盆”的区位优势;

2、对项目现状元素进行多角度的梳理,发挥正面效应;

3、整合现状,加入新元素,促进片区功能的多元性;

4、利用城市设计手法改变“面貌平平”的现状。

(四)八一路片区的功能定位

1、策动新疆东部对内发展的桥头堡――现代服务集聚区

2、引领哈密市传统与现代交融可持续发展的先导区――文化旅游体验区

3、提升哈密市中心城区发展活力的支撑点――乐活宜居示范区

(五)八一路片区的设计策略

1、整体提升策略--多点辐射,轴向推进

2、空间布局策略--有机聚合,组团协同片

3、交通组织策略――打通梳理,高效有序

4、绿化景观策略--廊网交融,城绿共生

5、文化保护策略――保存传统,文脉相传

总之,城市设计注重个性化的城市特色空间和形态营造,对城市的整体形象有一个直观的表达,实现了规划由二维向三维,由平面向立体的转变,注重人的感知和体验、创造具有宜人尺度的优雅场所环境。但同时城市设计也存在一些问题,由于其尴尬的并非法定的地位和往往过于理想化的成果等问题,也无法替代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作用。同时我们也可以发现,控制性详细规划存在很大优势,如法定地位、控制力度、内容的详细程度等恰恰是城市设计的劣势;另一方面,城市设计存在自身一定优势,如清晰直观的图面表达,对城市形体和空间的整体引导等也正是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短板。因此,规划应在分析与研究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两者的各自优势,扬长避短,相得益彰,更好指导城市的建设与开发。

参考文献:

[1]柳健. 控制性详细规划中的城市设计方法研究[D].重庆大学,2006.(5).

第3篇:总体城市设计研究范文

关键词:BIM;城市设计;绿色空间形态;物理环境;评价与优化;可视化导则

中图分类号: S611 文献标识码: A

近期我国北方大部分城市持续多日的雾霾和严重污染天气,使城市人居环境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由于城市空间环境是城市人居环境的基础层次和直接反映,而空间环境是由城市物质空间形态的集聚方式而引起的[ T.R. Oke, Street design and urban canopy layer climate [J]. Energy Build,1988(11):P103-113],因此学界非常关注城市形态和城市空间环境之间的对应关系。德国城市规划专家Michael Trieb教授认为,城市空间形态设计是“对环境质量有意识地规定。”这种环境质量包括可见和不可见的影响环境的因素,如功能、活动意义以及功能的外在形式。[ Michael Trieb/Antero Markelin,Stadtbild in der Planungspraxis.Stuttgart, 1976:P14]作为人居环境载体的城市空间对于城市人居环境品质有着深刻的影响,研究城市空间形态对构建生态宜居城市有重要意义。

1.背景研究――城市空间形态与BIM

起源于西方的城市形态学早期的研究多基于历史演变、空间美学和空间认知,如康泽恩的城镇平面分析,凯文・林奇的城市空间意象,罗西的类型――形态学研究等多属于定性研究的范畴。随后逐渐兴起的空间句法、分形理论等开始关注城市空间形态的定量研究,主要涉及形体几何关系的参数化表述、形态结构的数学表述和空间结构的数据化表述。[ 其中以Bill・Hiller为代表,深入研究了空间句法理论基础及方法,但是其更多的应用于表述空间的通达性、空间网络格局特征、空间结构与人类活动间的关系等。]1980年代起在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引导下,“生态城市”、“绿色城市”等概念相继被提出。作为生态城市的一个研究方向,西方学界开始关注城市形态与城市空间环境之间的关系。随着研究逐渐深入,城市空间环境与城市形态之间存在的密不可分的关系逐渐被确立。[ Baker N, Steemers K:Thermal Comfort in Outdoor Urban Spaces: Understanding the human parameter[J].Solar Energy,2001,70(3): P227-235]城市设计实践证明通过调整建筑的组合方式来改善城市空间的自然气候条件是可行的,此后调节城市物质空间形态以改善城市的空间环境质量逐渐成为城市设计与研究的目标。但是传统的城市设计过程研究体系不够完善,缺少科学的技术性实证,缺乏定性与定量研究的有机统一,设计不过是“概念设计”而已。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例如GIS、RS、GPS等使得这一过程更加科学和严谨。但是随着需求的发展和转变,传统的空间分析已显示出其局限性,使得研究者不断寻求一种能提高分析与决策功能的新工具,解决城市空间形态设计在微观层面生态指标的量化。20世纪末期整合了大量建筑信息的模型技术――BIM的出现和发展给这种情况带来了改善的契机。[ GIS是城市中有关的地形和现有建筑分布的描述,侧重于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功能,在一个通用的平台上查询、显示空间和属性数据。BIM是一种将数字化的三维建筑模型作为核心应用于建筑工程的设计、施工等过程中的工作方法.]基于探索设计方法的思考,在南和县城总体城市设计中我们通过对BIM理念和方法的研究,试图将BIM技术引入城市设计中,发掘一种基于BIM的城市空间形态设计模式,探索绿色城市空间形态的评价体系和管理机制,从而实现城市的健康、持续发展。

2.探索研究――基于BIM的城市设计方法

传统城市设计关注的是基于视觉“美”的城市空间形态,缺乏对城市空间性能品质方面的研究。同时城市设计方案仅作为城市发展构想,居民参与、信息共享、实施程度都较差。BIM技术应用于城市设计中,可以使整个过程科学化、信息化、可持续化。[ BIM以三维数字技术为基础,集成各种相关信息的数据模型,是对相关信息详尽的数字表达,BIM同时又是一种应用于设计、建造、管理的数字化方法。BIM强调“全生命周期”的应用,这就为整个过程中的数字化设计、数字化建造、数字化管理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在方案设计的任意阶段都能够方便快捷地得到直观、准确的设计方案性能反馈信息,是应用BIM技术进行计算机辅助可持续性设计的最大优势。

1)方案设计:从三维空间入手,建立“美”视觉形态

BIM立足于三维空间,利用BIM技术以三维真实的方式在运动中感受城市空间形态,并可以特定角度观察城市,可以实现多方案的实时比较和城市设计元素的实时编辑在设计中可以不断变换角度对其造型、单元组合进行观察、思考、推敲、修改,最后达至方案的确定。而且依据BIM的可视度分析,可以对地标性建筑作区域景观可视度分析增进其可达性,避免在设计过程中用主观臆断代替实际情况而引起设计失误,以更科学的手段为城市空间形态建立视觉“美”。

2)方案优化:从生态性能入手,追求“高”品质空间

将BIM信息模型引入城市设计当中,建立不同层次的城市空间信息模型,综合现有的GIS数据、气象数据和外部环境数据,分析模拟城市发展趋势及空间形态所产生的物理环境等一系列人居环境参数,使得城市空间环境品质无法表达的隐形指标通过计算量化出来。BIM应用可视化的数据回馈进行方案的综合评价,为城市设计方案的优化提供参数描述和特质总结,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城市空间生态设计。(图1)

3)方案实施:从可持续性入手,实现“多”信息共享

城市设计方案的实施依赖于城市设计导则,基于BIM的城市设计导则表现形式除了图纸、文字外,还有数据以及可视化的数字信息,各种信息可以得到有效的管理和应用。同时BIM技术支持多种方式的数据表达与信息传输,为整个设计过程提供了信息的共享环境,使得信息的利用效率提高,为方案的可持续性提供了保障。

3.实践研究――以《南和县城总体城市设计》为例

在以上研究理念的指引下,结合地缘优势,笔者完成的《南和县城总体城市设计》因为从基于BIM的研究角度妥善处理 “绿色城市空间形态”,因而获得2013年河北省优秀城乡规划设计一等奖,该项目还正在积极审报部级别的相应奖项。

河北省邢台南和县历史悠久,周边环境优美,史有“小江南”之美誉。随着社会的演进和发展,南和逐渐失去了原有的特色与活力。老城原有的“官帽”城市形态被分解,空间肌理日益混乱:建筑鱼目混杂、公共空间缺乏、道路支离破碎、空间环境恶劣,整个城市犹如一个满身疮痍的“病人”。如何整合城市空间要素、如何构建绿色空间形态、如何提升城市环境品质等是城市建设亟待解决的难题。分析了南和县的自然、历史、人文等环境条件之后,结合当地传统的“和”文化与朱正色故居“十方院”理念,我们提出了“十方聚合,和城共生”的设计理念,并以“一心双核,五带七区”[ 一心:行新城政文体中心区;双核:综合商贸区、历史记忆区;五带:五条城市主要景观带;七区:七大城市功能分区]为城市空间结构(图2),通过片区、路径、节点从宏观到微观控制城市的空间形态,使得传统“和”文化在生态宜居城市层面得以传承和升华。(图3)

1)方案设计――基于BIM的三维可视化分析

方案设计从三维空间入手,建立BIM模型对方案进行探讨和调整。并对城市行政文体中心区、综合商贸区、历史记忆区等重点核心地段进行景观可视度的分析,通过三维模拟和数据分析,找出空间形态中影响可视度的因素,如建筑体量大小、空间布局紧凑度、开放空间疏密度等,进而通过优化这些空间要素以提高核心区域的景观可视度。(图4)

2)方案优化――基于BIM的城市物理环境模拟

建立BIM城市空间信息模型,通过BIM生态分析平台加载外部环境数据进行方案的物理环境模拟分析,包括自然环境下城市空间区域内的光环境感知、热环境感知、声环境感知等,通过积累数据而后综合评价分析,为方案的优化提供依据,提高城市环境品质。

a.声环境

在城市设计中采用BIM三维声源分析,对城市空间区域内对周边建筑特别是噪声敏感性强的建筑做出噪声分析。我们选取南和中心区的行政办公建筑空间、综合商业区建筑空间进行模拟和评估,通过调查空间区域内噪音污染源和交通噪音数据,模拟噪音源污染对周边建筑的实际影响。根据分析结果对道路界面、街廓形态、开放空间、节点景观等影响声环境的要素进行改进和优化,从而达到绿色空间形态的声环境要求。(图5)

b.光环境

BIM软件可以对城市空间的光环境进行模拟分析,包括日影分析和辐射分析。日影分析功能提供了建筑遮挡阴影、太阳光线追踪等多种计算和显示方式,这些实时可视的分析结果,可以为空间形态布局提供参照依据。辐射分析能够精确计算模型任何表面上太阳的辐射强度,还可以进行反射眩光计算,并以图表的形式显示逐时辐射量或者某一时段的总量,可以分析建筑物大面积玻璃幕墙反射引起的眩光,为城市环境中的光污染提供辅助分析手段。在方案设计中摒弃了单纯就空间形态的美观来进行规划设计的传统手法,重点对历史记忆区进行分析评价。由于该区域的特殊性,建筑对采光、日照等要求严格,我们对其进行BIM分析,根据分析指标优化建筑布局、建筑体量、街道形态、景观种植等。(图6)

c.热环境

通过对城市空间的热环境进行BIM技术模拟以及综合评价,对方案的总体规划布局、城市设计进行不断地调整和优化,使得建成后的环境能够提供最大的人体舒适度,同时消耗最少的能源。在南和城市设计中,采用流体计算力学(CFD)软件,结合气象数据,重点对城市居住区进行风环境模拟,通过风环境模拟能对建筑群的热岛效应、风速流场云图进行综合分析,从而对建筑群的空间关系给出最合理的空间布局建议。对区域内在日照条件下的温度场分布云图能做准确的模拟,在建筑物材质的影响下,建筑物得失热量的分析,通过规划建筑体量和规划数据能预测建筑的能耗,并能统计区域内各个规划单元的基本能耗统计。通过气象数据和空气质量数据,能对区域内空气质量进行模拟,对大气污染源扩散做出准确的模拟,并能得出详细的指标参数,如空气悬浮颗粒的浓度分析,沉降物沉降速度等。(图7)

3)方案实施――基于BIM的城市设计导则创新

城市设计最终落实在制定设计的准则,以保证设计目标的实施。本次城市导则的编制基于BIM的理念和技术,从城市所处的生态自然环境、历史人文环境、空间形态环境三个主要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分别对规划区域内的区块划分、街道网络、空间形态、建筑设计要求等方面进行城市设计的引导和控制,使其既有创意又富有弹性,既具有可操作性又有连续决策性和可持续发展的可能。

a.基于BIM的信息集成

BIM理念强调信息的集成与共享。通过BIM模型的建立,集成城市设计图示语言与控规指标,导则在定性、定量和图文结合方式下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弹性控制。(图8)导则纳入控规体系中的“规定性信息”,将两者进行有效衔接,建立法定化的空间管制方法,赋予其明确的法定效力,控制型详细规划在三维空间层面的指导效力也能得到有效的提升,可以有效推动高品质的城市空间环境建设。

b.基于BIM的可视化表达

BIM理念强调信息共享及计算机协同工作(Computer Supported Cooperative Work)。BIM可视化导则既支持传统的二维方式显示以及图示表达,还支持三维方式甚至是动画方式显示。并且可以通过网络使信息及时地传达到有关方面,各种信息得到有效的管理与应用。可视化导则具有信息化、交互化、社会化的特点,尤其是网络与虚拟现实技术及多媒体的结合,可提供快速、方便、直观的方案展示,有利于提高公众参与的积极性。

4.结语

城市空间形态是人们通过各种方式去认识、感知并反映城市整体的意象总体。通过对城市空间形态的研究,可从纵向和横向两方面的比较探讨城市自身的发展规律,解释城市发展中的多种现象,并预测城市未来发展。深入研究基于BIM的城市空间形态规划方式和方法,进一步探讨如何建立一种基于BIM的科学量化方法以有效表征城市空间形态的差异与优劣,以及如何基于BIM建立起城市空间形态的参数指标体系与城市空间品质的对应关系,这都是未来BIM与城市空间形态的关联性研究趋势。在相对有限的可借鉴经验的条件下,对不确定性的充分认识对提高中国城市研究有特别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Oke T. Street Design and Urban Canopy Layer Climate[J]. Energy and Buildings, 1988(11):103-113.

[2] Michael Trieb/Antero Markelin: Stadtbild in der Planungspraxis, Stuttgart, 1976, P14

[3] Baker N., Steemers K. Thermal Comfort in Outdoor Urban Spaces: Understanding the human parameter[J].Solar Energy,2001,70(3): 227-235.

[4] 何关陪编.BIM总论.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5] 李建成等编.数字化建筑设计概论.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注: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208338)研究成果.

图表来源:

文中所用图表均为作者自绘

作者简介:

1、汪丽君,女,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第4篇:总体城市设计研究范文

关键词:城市总体规划;精品课程;课程建设;应用型本科

中图分类号:TU9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1)03-066-02

1 前言

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直接目的,针对具体教学科目的教学内容、主讲教师、教学方法和手段、教材、实验与实践环节等方面开展的一项重要的教学基本建设工作。精品课程是指具有特色和一流教学水平的优秀课程,精品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内容,是一项综合性系统工程。精品课程建设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体现现代教育思想,符合科学性、先进性和教育教学的普遍规律,具有鲜明特色,并能恰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与方法,教学效果显著,具有示范和辐射推广作用。湖南城市学院是2003年才升格的应用型本科学校,城市总体规划原理与设计是城市规划专业的一门内容涵盖面广,理论与实践并重的专业核心课程,2006年成为湖南省首批省级精品课程。本课程建设紧密围绕应用型本科的人才培养定位和城市规划行业发展形势,不断调整课程建设内容,实施“11235工程”,即实施一个转变,围绕一个中心,明确两个定位,实施三个结合,建设“五个一流”。以精品课程建设促进专业建设。

2 实施一项转变,创新课程建设理念

作为新升格的应用型本科学校,精品课程建设首先要实现从重实践轻理论、重技能轻研究、重经验轻实验的专科教学向本科教学的转变。原湖南城建高专是教育部确立的29所“全国高等工程专科重点建设学校”之一,城市规划专业被授予“全国高等工程专科示范专业”称号(1999年),城市总体规划原理被建设部评为“建设部系统高等学校一类优秀课程”(1998年),在专科课程教学建设方面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开始城市规划专业本科教学后,虽然原来的专科教学为本课程建设打下了良好基础,但有些教学习惯将会成为本科教学的障碍,课程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等不够。为此,要全面推进本课程的本科教学,首先必须实施“转变工程”。探讨、研究和实践从专科教学到本科教学的转变,要变专科“理论以够用为度、突出动手能力培养”为本科的“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并落实在本课程的教学中。精品课程是一个整体,既包括某一学科中的“课”,也包括该学科其他相关联课程的“课程模块”。为了加强理论教学,在总体规划原理与设计课程群中增加了现代城市规划理论专题讲座;为了培养学生的研究精神,在课程教学中改变照本宣科的灌输式教育模式,加强创新教育,着重培养学生的思维与专业能力。效果明显,近三年来城市规划专业学生以总体规划内容为题的大学生研究性与创新性项目申报1项获得省级立项,3项获得校级立项。

3 围绕一个中心,明确课程建设目的

课程是实现教学目的,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载体,在人才培养方案确定后,课程教学质量的优劣便成为决定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开展课程建设是保证和提高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城市总体规划原理与设计》课程建设紧密围绕“教学质量”这个中心,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为课程教学研究、改革、实践的最终目的。通过对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方法、教学环节、考核等的改革,多维度培养学生的城市规划理论素质、规划设计动手能力、综合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调研、协作共事能力。

4 明确两个定位,调整课程建设目标

为了提高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课程建设要明确:该课程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关系及其在课程体系中的定位,应用型城市规划本科专业该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的定位。湖南城市学院城市规划专业是培养面向中小城市的城市规划设计、管理的高级应用型人才,这也是学校城市规划专业特色所在。要在本课程理论与设计实践教学中处处体现出来,如:现行的城市规划原理教材内容与案例侧重于大城市,本课程要针对中小城市调整内容,增加案例;高水平大学的城市总体规划原理侧重于理论研究,而本课程在理论传授同时还要兼顾设计应用;在总体规划课程设计中选题都取自邻近中小城市的真题,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安排下现场实地踏勘调研,邀请地方建设管理人员来介绍情况,进行模拟汇报评审的课程答辩等,在一种虚拟工程环境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5 实施“三个结合”创新课程教学内容

课程内容的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本课程教学内容同国家注册城市规划师的要求相结合;人才培养规格、教学内容的创新同城市规划事业的发展形势相结合;城市总体规划课程教学同科研与生产实践相结合。通过“三个结合”创新城市总体规划教学内容与专业素养培养机制。

5.1 结合国家注册城市规划师制度,调整课程教学内容

国家注册城市规划师是一项与国际接轨的制度,为此,建设部对建设类的城市规划、建筑学、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给水排水工程、工程管理等六个专业要实行专业评估。城市总体规划原理是注册城市规划师考试的重要内容,同时与注册考试的城市规划管理、城市规划实务有很密切的联系。所以,城市总体规划原理与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综合了国家优秀教材与注册规划师考试中的城市规划原理教材的内容,并参照注册师考试大纲进行了相应的调整,毕业生调查反馈表明,培养的首届本科班毕业生国家注册城市规划师的通过率达到了30%以上。

5.2 结合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形势,创新课程教学内容

城市总体规划内容是随着国家的政策、社会经济形势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处在重大转型期的城市总体规划,面临的问题较多,内容变化很快。本课程组紧跟时代,不断创新课程教学内容。将“小城镇、大战略”(2000年),“关心城市弱势群体”的居住和社会设施(2001年),“十六大”提出的“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2002年),“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城乡统筹”(2003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2004年)、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2005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改造“域中村”(2006年)、“战略规划”(2007年)、“城乡规划法”(2008年)、“新型城市化”和“城市群规划”(2009年)、“两型社会建设”(2010年)等内容及时结合到城市总体规划教学内容中未,并对相应的规

划原理及时调整更新,不断地改革确保了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新颖性。

5.3 结合产学研,丰富本课程教学内容

产学研结合是应用型本科的重要特色,城市总体规划是一项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工作。课程组的教师自2000年以来参与各类科研课题20项,师生共同参与产学研结合课程设计和暑假社会实践完成城市总体规划设计50余项,其中获建设部优秀城市规划设计二等奖2项、省优秀规划设计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表扬奖1项。课程组及时将这些科研、生产成果反馈到教学中,使教学内容理论与实践结合得更紧密,同时制作更新总体规划实践案例教学演示文件近百个,丰富了本课程教学内容。

6 面向“五个一流”,创建精品课程

6.1 建设一流的教师队伍

应用型本科精品课程的主讲教师一定是授课经验丰富,实践、科研经验丰富的教师,并形成一支结构合理的教学梯队。通过多年的课程建设,目前该课程教学组理论课主讲教师中有教授3人,副教授1人,1人为省级教学名师,1人为省级青年教师教学能手,2人为省级青年骨干教师;设计指导教师都是具有工程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和工程师)人才,其中7人具有国家注册城市规划师资格,并通过“大课堂”教学引入城市规划管理和设计部门具有一定理论功底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兼职教师参与课程设计指导。今后将通过不断引进和改菩现有教师的学历、职称结构、加强非学历的业务素质培养、提高科研能力与教学水平,建设一支能适应本课程教学的“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

6.2 培育一流的教学内容

精品课程内容应体现科学性、先进性,要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并适应应用性人才培养的需求。本课程教学内容充分体现应用型本科特点,处理好本门课程内容建设与系列课程的关系,通过“产学研”结合不断创新城市总体规划教学内容;采用部级最新的优秀教材、并结合注册规划师制度,调整补充大量密切联系行业形势与体现时代特点的新内容。

6.3 运用一流的教学手段与方法

教学方法是课程教学改革的关键,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教学段的改进。本课程在传统教学方法与手段基础上,采用多媒体与网络教学手段,应用多种启发式、案例式、讨论式、情景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个性与创新能力。改革注重促进了学生的学习情景、合作与交流,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在设计课的教学中,结合生产项目,建立社会大课堂教学、模拟式教学和研究性教学等指导方法,很好地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工程素养。

6.4 开发一流的教学资源

建设精品课程的目的是通过为学生提供优质教学资源未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了实现资源共享,满足学生自主化、个性化学习的需要,在不断扩充校图书馆、系资料室城市总体规划辅助教学资料的同时,本课程大力开发网络教学资源。在电子教材、教案和课件等基本教学材料基本教学文档等基本教学资源上网基础上、不断增加总体规划设计案例、总体规划相关法规、历届优秀课程设计等网上资源。

6.5 实施一流的教学管理

通过对整个教学环节的规范化、制度化,改进理论课考核办法和课程设计过程管理,不断加强教学过程管理创新,如在满足学校制度规范前提下,课程教学组对设计教学中方案模拟评审、考核答辩环节,在课程设计中增加创新分等进行了规范,对激励学生主动学习和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起到了很好的效果,目前如果课程设计进行课程答辩已在全校类似课程中推广。

第5篇:总体城市设计研究范文

关键词:城市设计; 归位; 美化; 健康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在城市化加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对于规划编制工作越来越重视,各种规划百花齐放,其中发展最为迅速的要数城市设计。如今城市设计受到与其在城乡规划体系中的地位不相匹配的高度追捧的同时,其对城市建设的作用却远远低于设计者和管理者的预期。尽管随着规划建设对城市设计需求的增加和实践的不断推进,关于城市设计的专著和论文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这些文献对完善城市设计编制,提高城市设计水平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但是目前城市设计在编制体系中处于一个尴尬的地位,当大家都认为城市设计水平提高了的背景下,无数所谓的优秀设计束之高阁,或者是城市设计被一次次翻新而建设却没有根本变化。为此笔者希望通过本文多方位、多角度的分析和建议,为有效解决理想与现实脱节,真正发挥城市设计的积极作用提供参考。

二、城市设计的定义及历史功能界定

城市设计在规划设计和建设管理者眼中是一个阶段性的工作,而在城市空间研究者眼里它是一个重要课题。1950年代,欧美国家大学中才开始广泛地成立相关学程,设置城市设计专业与研究领域,这时城市设计才开始普遍地为世人所认知,并逐渐与城市规划、景观建筑、建筑学等范畴的关系日趋绵密复杂,也逐渐与城市工程学、城市经济学、社会组织理论、城市社会学、环境心理学、人类学、政治经济学、城市史、市政学、公共管理、可持续发展等知识与实务范畴产生密切关系,现已成为一门复杂的综合性跨领域学科。

综合相关的研究成果,提出目前普遍接受的定义:城市设计又称都市设计( urban design ),是一种关注城市规划布局、城市面貌、城市功能,尤其关注城市公共空间的一门学科。相对于城市规划的抽象性和数据化,城市设计更具有具体性和图形化的特点,但是它与景观设计或建筑设计存在区别,多半是为景观设计或建筑设计提供指导、参考架构。通过对物质空间及景观标志的处理,创造一种物质环境,既能使居民感到愉快,又能激励其社区(community)精神,并且能够带来整个城市范围内的良性发展的设计工作。

关于城市设计的功能和作用也有各种不同的说法:查理士‧埃布尔拉姆斯(Charles Abrams)的和谐统一观点――认为城市设计是一项赋予城市机能与造型的规则与信条,其作用在求城市或邻里内各结构物间的和谐与风格一致;乔拿森‧巴挪特(Jonathan Barnett)的唯美造型观点――认为城市设计乃是一项城市造型的工作,它的目的在展露城市的整体印象与整体美。富兰克.艾尔摩(Frank L. Elmer)的功能健美观点――认为城市设计目的是将构成人类城市生活环境的各项实质单元,如住宅、商店、工厂、学校、办公室、交通设施以及公园绿地等加以妥善的安排,使其满足人类在生活机能、社会、经济以及美观上的需求。

三、城市设计在我国城乡规划体系中的地位

根据2008年1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我国的城乡规划体系包括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镇(乡)规划和村庄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而详细规划又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从以上的规划层次中得知城市设计并未纳入法定规划的行列。

由于新的城乡规划编制办法尚未出台,重点依据2006年4月1日起施行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该《办法》规定了个各层次规划编制的主要内容。城镇体系规划重点研究区域结构,对城市设计没有要求。在城市(镇)总体规划包含对应的区域体系和中心城(镇)区规划,这里的体系规划规划同样没有城市设计的要求。在中心城(镇)区规划部分要求明确建设用地、农业用地、生态用地和其它用地的安排,明确建设用地空间增长边界,同时还要求确定建设用地的空间布局,提出土地使用强度管制区划和相应的控制指标(建筑密度、建筑高度、容积率、人口容量等),确定市级和区级中心的位置和规模,提出主要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等内容,这些内容和城市设计密切相关,然而《办法》并没有明确提出城市设计的要求,因此在落实以上要求时候常常依靠个人经验和平面分析,成果显得格外粗略和模糊,充满了不确定性,仅仅算是一种导向。当然总体规划不可能直接指导建设,接下来就是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办法》对控制性详细规划有“提出各地块的建筑体量、体型、色彩等城市设计指导原则”的要求,而对控制性详细规划核心要求的“确定各地块建筑高度、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地率等控制指标”并未明确提出依托城市设计的要求。对于修建性详细规划,大多数人都认为是城市不久未来的简单表现,这里的城市设计就简化为几张表现图了,深层次的设计和研究也就少了,以至于《办法》对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也未提出城市设计的要求。

总之,无论是在规划层次还是在规划编制要求中,城市设计都未得到与其现在受到追捧热度相当的重视,值得规范制定者、建设管理者和规划设计者共同反思。

四、现状城市设计功能发挥途径

和超生孩子一样,不管他最初是否在计划之列,只要他出世就应该得到基本的尊重,何况城市设计那么招人喜爱,一定对我们的城市建设存在非常的意义。既然如此,我们有必要为其搭建表演舞台――明确需要城市设计的层次,同时赋予城市设计阶段性的历史使命――完善编制内容以顺应城市建设不同时期不同对象的需要,使其最大限度地发挥对城市建设的积极作用。在此之前我们得弄明白现状城市设计都通过哪些途径发挥其作用。

由于城市设计“血统不正”,其存在和寄存的环境也各不相同,对应的名称也不拘一格。对于独立的设计项目有直接称呼城市设计,有的区域较大称做概念规划,针对现状建成区和历史街区有的称作整治规划或者保护规划等等。同时,城市设计不断加强对城市总规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渗透,在很多时候城市设计是作为其他规划的一个重要内容或者是重要的支撑条件来考虑。当初城市总体规划大都采取平面化的表现方式,少许三维分析也大都停留在文字表达层面,当然也有经济条件特别好的城市做有城市沙盘,但那毕竟是少数。但是,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利用的重视,希望能直观看到城市人工环境与自然山水环境采取什么样的方式融合,因而要求总体规划中有城市建设体块与山水空间环境关系的三维空间研究和表现,这为城市设计拓展了新的空间。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历来都有城市设计的要求,但现在的要求已经不再局限于“提出各地块的建筑体量、体型、色彩等城市设计指导原则”,更多的希望通过大家认可的一个个城市设计来反算和确定地块的容积率、密度、建筑限高和绿地率等各项指标,尤其是当下的很多城市建设管理者他们已经厌倦了以往通过经验指标和规定指标对地块开发进行控制的模式,这为城市设计功能发挥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城市设计的运用不仅在规划层面上得到延伸,在服务对象方面也有全面突破的趋势。早期城市设计运用最多的是某某城市重点地段,或者因为这里公共建筑集中,或者这里有重要地标建筑,或者这里是城市的门户,或者是其他重要的公共开放空间等。由于城市设计具有公共服务的特性,因此几乎听不到居住区城市设计的说法,居住区在城市设计表现中大都以背景衬托的形式出现,除此之外,如今城市设计服务对象覆盖了包含工业仓储区、车站码头在内的几乎全部公共建设区域。

可以说现在城市设计正游弋于城市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编制的空隙之中,对城市建设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正如君友会王爱君所说:城市设计的范围或规模,可大可小,从整个城市三度空间架构的制定,到地区内外部空间的安排,甚或一条街道弄巷的改善,一栋历史建筑物或地区的保留、维护,以及一个纪念碑、一棵树的设计安排,都可包含在城市设计的范围内。它不但处理建筑物个体与个体间,同时也处理个体与群体间相互的关系。在城市整体发展过程中,城市设计实扮演着联系上下(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协调整体的重要角色。

五、现状城市设计主要内容和特点

城市设计不是法定规划,也没有法定的编制要求,其的编制内容根据对象的不同和管理者的不同需要而改变。不过也存在很多共识的地方,通过学习各地的城市设计导则和有关城市设计研究,结合自身的工作实践,对现状城市设计的阶段和不同阶段的主要内容进行了概括:根据城市设计功能发挥的途径分为总规阶段、控规阶段和独立城市设计三个阶段层次;每个阶段层次的工作各有侧重。

总规阶段――宏观研究确定城市空间的总体形态,提出改善城市景观形象和空间环境质量的总体目标,构建富有特色的城市空间形态格局和人文活动场所框架。主要设计内容包括研究确定城市空间功能结构、景观结构、开敞空间系统等。

控规阶段――提炼特定区域的景观要素,重点塑造区域特色,深化完善景观系统、深化用地布局、交通组织、空间管制和建筑容量控制等要求,做到定性、定量、定质。主要设计内容包括研究确定用地功能布局和结构、景观风貌、建筑容量、高度控制、交通与社会活动系统、开敞空间、界面控制和实施策划等。

独立城市设计――以上层次城市设计为依据,对城市局部地段的土地使用、空间形态结构、景观结构体系(重点界面、建筑形体、开敞空间、广场绿地)、道路竖向、市政设施、环境小品及人文活动场所进行详细安排与设计,明确地块性质和开发强度,并提出实施策略。

从内容可看出城市设计就是总体规划到详细工程规划之间的深入分析与策划,推进规划落实的过程,是规划设计理论研究到城市建设实践途径的探索过程,其重要意义可见一斑。从“过程”层面来说,与其说是“城市设计表达”不如说是“设计城市过程”更为贴切,然而现状城市设计刚好就是注重了外在的分层细化表达,而忽视了作为设计过程的内在需求研究。当然外在表达是城市设计重要而且必须的内容,也是最终的表现形式,但作为一个动态的“过程”不应当仅仅停留在单向外在推演研究,而需要增加更多的内在回馈分析,尤其是要加强对设计内容的内在适应性分析,形成双向互动,彼此反馈验证的设计过程。

六、城市设计愿景与现实差距

做城市设计的计师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你们做了这么多城市设计,有多少是按照你们的意思实施的”,扪心自问,有多少人能骄傲自豪地回答这个问题。多数人能找出很多理由去解释“没有多少实施了的”,也许你能告诉别人你的设计有多么优秀,得到了多少人的赞扬,获得了多高的奖项,你可以把一切责任推给建设管理和执行者――实施不得力。就当一切都是真的,却无法掩盖未按你的设计实施的现实,这是作为设计师的伤痛。为了不让自己随时伤痕累累,何不反思一下你为别人设计的城市除了美的外表,你考虑了实施途径,途径有效吗?你拟定了目标,目标的表达符合实际吗?如果你的目标实现,你考虑过其周边和整个城市产生的连锁反应吗?如果这些都没做到,你做的一切就只不过是总规意向细化的美丽表现图而已,对推进城市建设没有实质意义。只有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你的设计才会变得更加优秀。

现有的“优秀设计”没有实施也不光是设计者的问题,也有城市建设管理者的问题,且不说少数为了私利或者面子去做城市设计的,就算那些要求做城市设计是为了让自己的城市建设发展得更快更好的,同样有很多地方值得探讨。如前所述城市设计不是法定规划,也没有法定的编制标准,因此,管理者的需要和选择就是城市设计的编制目标,城市设计的好坏往往就取决于管理者和他组织的专家团队的认知水平。大多数人都认为城市设计是很直观而灵活的设计,给了管理者更多的自由裁量权,这也是他们热衷编制城市设计的原因之一。然而,从“优秀设计”无法实施的现状看来,这种所谓的直观和灵活是很有限度的,甚至有时候还得问问这个设计有必要做吗?大的不必说,就拿乐山大佛博物馆设计来说吧,其设计理念和设计水平已经达到相当高的境界,以至于它能和北京的鸟巢和水立方媲美,同时获得设计金奖,而且也得到较好的实施,也许你会认为这设计非常成功,你可曾想到投入那么多人力物力财力建成博物馆以后,突然发现根本没有展品可以陈列。在大家觉得滑稽的时候,应该对城市设计还有个新的认识,即关注常规应该做什么的同时,更应该关注到底能做些什么,分析设计内容的科学性和必要性。

七、城市设计归位与完善建议

总规研究宏观框架性内容,局部出现与现状实际脱节是常有的事,而在编详细规划的时候容易出现两种极端,要么重视与现状的结合,忽视基本的背景条件分析,就事论事;要么全盘肯定上位规划,详细规划就是对上位规划的逐级细化分解表现。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之间跨度过大,缺少双向互动的反馈阶段和程序,很显然仅仅采用现行的两个规划层次指导城市建设存在较多的问题,而城市设计拥有探寻规划实施路径的作用,是消除现状城乡规划编制体系弊端重要途径,也是现状城市设计发挥作用的重要途径,因此,城市设计不宜再游离在编制体系之外,宜根据其特点归位编制体系和程序。由于城市设计偏重多种可变过程的研究,不宜作为一个单独的规划层次进入审批程序。建议在城乡编制体系中明确规定城市设计应该涉足的范围,明确不同层次中需要城市设计辅助和支撑的内容,如总规中的山水城格局和城市边界应该有城市设计辅助表达;控制性详细规划中的建筑高度、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地率、建筑限高等各项指标应该有城市设计作为支撑,直观全面地分析设计城市的合理性,而不再依靠凭空想象和简单的指标套用;此外,建议在审批前的公众参与阶段,借助城市设计方法让更多的人了解规划的意图和内容。总之,通过城市设计实现总规下延和详细规划上溯,使我们的编制体系更加完善,更具有操作性

在解决城市设计合理归位的前提下,深化完善城市设计的编制方法是十分必要的。由于城市设计覆盖的对象十分广泛,不同对象设计的要求和重点也不相同,不可能一一罗列,但概括起来不外乎就是要解决城市外在美化、内在健康和增强规划设计的可操作性问题。和人一样,健康美比外在美更为重要,而目前城市设计编制重视外在美而忽视内在健康美,导致出现很多难以实现的畸形美和嫁接美,如仅仅为了哗众取宠,设计各种稀奇古怪的造型,在长时间不可能拆除的现状建成区内大搞绿化和广场,在不到5万人的小镇设计超大规模的都市化的商业区、办公区和摩天楼等等,还美其名曰很具有超前性。设计者和管理者都应该结合具体实际,不仅要明白需要做什么,更要明白真正能做什么,要知道也许美人嘴里长出一对美丽的象牙就不知道是什么东西,更谈不上美与健康,有了这样的认识才能避免一些目标方向性的错误。

外在的不健康容易发现,而一些影响健康的内在“疾病”则需要我们深入“把脉”。以广佛南海地区的一个升级改造城市设计项目为例。规划区域内存在大量杂乱无章的工业、传统村落和少量的城市开发用地,根据上位相关规划和现状条件的分析,提出对该区域的发展战略:一是产业集聚和转型升级;二是增加居住开发;三是加强生态环境和城市公共配套建设,改善人居环境。假设战略是完全正确,并据此提出了规划方案,也许此时有人会认为完成了大部分工作,事实上这仅仅是城市设计工作的开始,仅仅是粗略的定性分析,为深入的城市设计树立了靶子,接下来根据初步设计结果反转的验证过程更为重要,此时需要思考和回答的问题包括:在满足整体功能分区协调和城市形象统一的前提下,因为你的设计可能导致交通流的变换,原有的交通体系是否能适应,是否与交通实现有机衔接,如何确保不成为区域交通的堵点,也不至于过多增加交通的压力;如今广佛同城区域化发展,城市规模空前巨大,所做设计的任何功能不可能全城覆盖,日常性的配套更是如此,因此,在设计之前是否进行了城市功能单元的划分,在你的城市设计成果融入单元以后,单元内的就业、居住和公共配套的比例能否保证一种平衡关系;正如定义所述城市设计是一门综合学科,如果完全依靠现场观察和平面分布图,不全面了解区域内的人口、经济和社会,你怎么知道哪些企业发展前景好,需要保留和增加发展空间,哪些需要限制、转移或者关闭,否则何来集聚、转型与升级,最多就只能做点表面的风貌整治罢了;如果不了解政府、社区和市场对地区规划建设的影响力,城市设计选择的发展途径可能根本就行不通,没有合理的运行机制再好的规划设计都无法实现,为此该项结合地区实际正探索一条由政府主导建设向社区主导建设转换的“综合社区”发展模式。当然不同的项目需要深入分析的内容不一样,不过需要明确的是从上位规划分解下来的城市设计目标仅仅是开始的假设,需要返回到系统中去检验其科学合理性,进而不断修正设计内容,力保设计的“健康”性和可操作性,最后据此落实各项开发控制指标和要求,回归外在美的表达。

八、结束语

城市设计的归位与完善需要法规制定者务实遵酌,恰当地将城市设计纳入有关编制条款,做到物尽其用,发挥城市设计更大作用;需要建设管理者转变观念,对城市设计的优劣有更科学合理的评判标准;需要规划设计者深入研究,采取双向互动的操作模式;使城市设计理想与建设实践更有一致性。由于涉及面甚广,笔者学识有限,部分观点可能欠妥,但是为了加速我国城市化进程,提高城市建设水平,不惜在此抛砖引玉,希望得到大家的指正和帮助。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7年10月28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 第七十四号;

[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5年10月28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令 第146号;

[3]卢济威. 论城市设计整合机制[J]. 建筑学报,2004,01:24-27.

[4]扈万泰. 城市设计实施管理技术研究[J]. 建筑学报,2004,08:79-81.

第6篇:总体城市设计研究范文

【关键词】 城市色彩、管理、编制

ABSTRACT:This article through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urban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theory and examples of color analysis, comparing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differences between colors presented can be adapted to our daily urban color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advice.

Keywords: Urban color, implementation, preparation

中图分类号:U412.37 文章编码:

1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对城市形象的重视,城市色彩作为决定城市形象的一个关键要素,越来越受到关注,成为当今城市规划管理领域一个高度关注的话题和崭新的研究领域。中国城市色彩规划目前尚处于探索期,建构适合中国国情的城市色彩规划方法,加强城市色彩规划的落地力,是现阶段中国城市色彩规划管理面临的突出问题。

2国外城市色彩规划管理概述

目前国际上的色彩规划管理可以分为两种模式,一种是欧美模式,主要研究重点是色彩修复,如意大利都灵;另一种是从城市规划管理层面发展城市色彩的亚洲模式,由政府主导的城市色彩规划,以日本为典型代表。[1]

2.1意大利都灵

20世纪60年代,欧洲城市的发展建设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而城市环境特色与传统的维护成了其中重要的内容。城市色彩规划管理的雏形来自17世纪中期欧洲一些城市的早期实践。意大利都灵是最早的也是较完整的城市色彩规划管理。

都灵市政府于1800年委托建筑协会对整个都灵的城市色彩进行调研与规划设计。他们追求统一的建筑与街道、广场的色彩风格,而且设计在一些主要街道和广场上布局丰富和有韵律的颜色。他们注重公众参与,在进行长达五十年的调查研究后,于1845年向城市居民发表了研究成果:提取城市建筑中使用频率最高的20多个颜色,制成城市色彩图谱,并编号,然后制成色彩小样涂在市政大楼院子里的一面“样本墙”上,成为公示的城市色谱,都灵市政府文件直接采用相应的号码来标志颜色,用以指导城市规划者、建筑师、房主使用适当的建筑色彩。这项城市色彩计划被列入了正式的政府文件。这是最早的色彩规划范例。

到了20世纪70年代,都灵城色彩开始单调的复制,特色渐失。再次强调城市色彩开始于建筑修复工作(1978——1983年),由都灵理工大学的乔瓦尼·布里诺(Giovanni Brino)教授主持,他根据城市色彩规划档案修复19世纪建筑原貌,进行档案文件的鉴定、色彩工程、城市最主要街道和广场的色彩修复等一系列工作,并最早建立了 “色彩数据库”。乔瓦尼·布里诺开创的的历史建筑色彩保护和修复的方法,到现在看都是非常严格而又成系统的。[1]

都灵城市色彩风貌的反复,证实了城市色彩不但需要规划,而且需要多次规划,逐步完善;都灵城市色彩的修复规划说明,城市色彩规划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这是一个动态性、过程性的规划,不是终极目标式的成果。成功的色彩规划需要随着城市的发展不断的修正、调整。

2.2日本的城市

日本是对城市开展色彩规划实践较多的国家,其实践的方向更加倾向于色彩规划管理中色彩法规的制定。1970年至1972年期间,日本东京市政府出资委托日本色彩研究中心,并邀请法国色彩学家让·菲利普·朗克洛作为项目负责人,对东京进行了全面的色彩研究、设计。日本从1970年开始,各个城市在规划管理方面进行的工作对我国是非常有借鉴意义的,列表对其进行梳理(表2-1)。

时间 事件

1970 横滨市召开日本第一届“城市设计研讨会”

1972 日本京都以保护古都风貌为出发点,在调研当地城市建筑色彩的基础上,以本地古建筑群色彩为基调,对城市建筑的颜色做了限制性的规定

1976 宫崎县开展了关于建立(与自然协调的)色彩标准的研究

1976 神户市成立“城市景观协会”,并于1978年颁布“城市景观法规”

1978 广岛市成立了“管理指导城市色彩的创造景观美的规划”委员会

1980 川崎市政府为该市重要地区海湾工业区制定了《海湾地区色彩设计法规》,并规定该区域的建筑每7、8年重新粉刷一次

1981、1992 日本建设省分别推出了《城市规划的基本规划》以及以立法的形式提出了《城市空间的色彩规划》法案。规定色彩专项设计作为城市规划或建筑设计的最后一个环节,必须得到由专家组成的委员会的批准,整个规划或设计才能生效、实施

1994 立川市法瑞特区编制色彩规划,确定安静、中性的复合色谱作为实施方案

1995 大阪市在大阪市役所计画局和日本色彩技术研究所的共同合作下,制定了《大阪市景观形成基本计划》,这是日本以政府管理的形式对城市景观进行综合治理系统管理的实践。对面积5000m2以上、高度在6层以上,面积2000m2以上、高度在10层以上和70户以上的集合住宅都提出了明确的色彩管理要求,并制定了详尽的色彩程序和方法

2004 日本通过了《景观法》,以法律的形式规定城市的建筑色彩及环境。日本通常在进行城市规划或建筑设计的最后一个环节进行色彩的专项规划与设计,完成后提交主管部门审批,通过后方可实施设计[10]

2007 《东京都景观计划》中包含了东京景观色彩的“线—面”结构,即轴线和地区。轴线有 6 条,地区包括两种类型。针对不同分区的特点提出各自需要申请报批的建筑规模要求[11]

表2-1日本色彩规划管理发展历程

现在,每一个日本的城市都有自己比较系统的《城市色彩规划指南》,里面的条文大多是建议导向性的规定,充分考虑了当地的地形地貌、城市经济、城市文化等因素,在有建设单位或集团申请建设具体项目时,政府都会无偿的提供给他们,作为设计参考的依据,引导了城市未来的建设方向。[2]

2. 3国外城市管理经验总结

国外发达国家的经济体制、历史背景与经济状况虽然与我国存在较大差异,但其成熟的规划管理机制与实践经验是值得我国城市色彩规划管理发展借鉴学习的。[1]欧洲国家开展城市色彩规划的时间最早、经验成熟,同时,又是最早制定法律效力的城市色彩规划准则、实现城市色彩规划管理与实施控制,对我国的城市色彩规划有一定借鉴意义;而日本城市色彩规划发虽然展起步比我国早,但过程与我国的发展很相似。这主要体现在两方面,首先,战后日本开始输入西方的城市色彩规划理论其发展过程经历了一个“输入——繁荣——检讨——日本化”的过程,而我国城市色彩规划发展也正处于繁荣检讨的阶段,并终将走向“中国化”的过程;第二,日本以政府机构主导的严格的城市色彩规划管理体制,虽然相对欧美发达国家的自由灵活性显得有些拘束,缺乏自由度和创新性,不过,相对于我国国情和体制,日本还是与我们更为接近,所以日本的色彩规划的实践经验、实施管理机制对我国发展帮助很大。

3国内城市色彩规划管理概述

长期以来,中国统治阶级就对建筑用色有着严格限定,但真正科学系统的色彩规划管理理论却源于西方发达国家,国内对色彩的研究主要是对西方相关理论的直接引入和借鉴。我国的城市色彩规划实践开始较晚,我国色彩规划管理里程碑是北京于2000年8月1日开始实施的《北京市建筑外立面保持整治管理规定》,[15]这也成为中国城市色彩规划管理规范化和法制化的开端。

3.1国内城市色彩规划管理实例

2002年,哈尔滨开始着手城市色彩规划,2004年该市规划局正式委托哈尔滨工业大学城市规划设计院负责哈尔滨的城市色彩规划,并于同年完成了方案,选择了以传统米黄色为城市主色调。第二年,武汉市编制了武汉市城市建筑色彩控制技术导则,对城市各个分区的色彩采取不同的控制措施,制定对应的色彩控制策略,并且武汉市设计了色彩选用色卡,包括三百种色彩,可在实际规划和审批时进行比较和运用。

值得一提的是杭州开展的一系列色彩规划管理工作。杭州开始色彩规划工作始于2006年,不管是色彩规划理论研究,还是将规划成果运用到管理中,不管是选择城市重点区段试运行,还是在整个城市的全面开展,都有可学习借鉴的地方。

首先,杭州对中心城区的色彩进行了调查研究,收集了大量实证,按照“从大到小”的分类原则,将杭州分解为一个个单元,并经过分析,从中选取了一些重点街道和建筑单体,探究杭州城市色彩,在这一系列调查后,经过设计人员和专家学者讨论后,定义古城的色彩为黑白灰为基调,完成了《杭州市主城区城市色彩规划研究》的编制,杭州城与美丽的西湖形成一副清雅素淡的江南水墨淡彩画。

接下来,杭州制定《杭州市城市色彩总体规划》,主要的规划内容包括研究城市的自然资源、人文环境、地方色彩、并且提出对色彩的保护措施,创建主城区色彩总概念,划分不同的色彩区域,确定重点控制区域、并提出控制要求。确定了整个城市色彩发展的框架,为色彩规划指明了发展方向,为将来的色彩管理法律法规的制定做好了铺垫。

第三,在主色调和框架确定的基础上,杭州又对重点地段和片区的色彩进行了规划研究,编制完成了比 《杭州市城市色彩总体规划》更为详细和具有指导意义的《钱塘江两岸色彩规划》和《之江新城色彩规划》等区段级的城市色彩规划。

第四,在规划编制成果日趋完善的基础上,杭州着手将城市色彩纳入制度化管理,制定了《杭州城市建筑色彩规划管理规定》,更好的推动了城市色彩规划管理进程,保证了规划成果的有效利用。[3]

杭州色彩一步步的发展过程,张弛有度,对各地的色彩规划工作开展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作用,但仍然存在着很多现实问题,比如说,编制体系不完善、支撑体系不完整等等。

3.2国内城市色彩研究与实践经验总结

中国的城市色彩研究尚未成熟,对城市色彩进行科学有效的规划与管理,需制定与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设立专门的机构来从事色彩规划管理工作,才能使城市色彩规划处于有效的管理之下,以控制无序的城市色彩泛滥,更好的体现城市的整体性与秩序感。为能科学有效的进行城市色彩规划管理,城市色彩规划必须借助行政管理手段,从研究设计走向规划管理层面。[2]

4结语

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总结如下几点建议,确定城市主色调色和基本色调不能完全根据历史色彩,新建区如高新区、开发区,应同老城区有所不同,建议进行色彩分区;色彩规划管理应具有灵活性,针对新区和老区的控制应该不同;色彩规划管理应整体性考虑,不能仅仅局限于建筑单体,应统筹整个区域乃至城市;前期色彩规划编制与后期色彩规划管理同等重要。[4]

总之,对城市色彩进行科学有效的规划与管理,需制定与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设立专门的机构来从事色彩规划管理工作,才能使城市色彩规划处于有效的管理之下,以控制无序的城市色彩泛滥,更好的体现城市的整体性与秩序感。

【参考文献】

[1]苟爱萍,王江波.国外色彩规划与设计研究综述[J].建筑学报,2011.

[2] 尹贵,张楠楠.基于规划管理视角的城市色彩规划实施研究——以杭州市为例[J].城市地理,2012.

[3] 张楠楠.杭州城市色彩规划与管理探索 [J].规划师,2009.

[4] 杨古月,传统色彩、地方色彩与现代城市色彩规划设计[D].重庆大学硕士论文,2004.

【作者简介】

第7篇:总体城市设计研究范文

新加坡“花园城市”建设及其启示

城乡规划管理中的文化内涵研究

规划移动执法监察平台研究与开发

可持续大学校园规划建设探析

我国城市规划公众参与面临的难题探讨

碳税对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的影响分析

我国空港物流园区的规划特性探讨

“多规合一”中生态环境规划体系探讨

融入地域文化的教育基地景观规划设计探索

国内新城建设及其对济南东部新城规划的启示

基于TOD和IOC模式的梧州红岭新区规划建设

乌兰浩特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园规划特色探析

面向智慧城市的数字规划发展思考与实践

“武汉规划公示”微信公众平台建设与实践

基于大数据背景下城市规划信息采集研究

统计数据在重庆城乡规划管理中的作用研究

重庆市主城区城中村改造规划体系探索

面向“多规合一”的信息平台设计与实现

重庆市规划诚信信息管理系统建设研究与应用

“多规合一”信息平台建设进展评述与分析

生态城市设计研究层级的技术体系构建

大同市“五规合一”信息联动平台研究与实现

江西赣州市中心城区交通应急通道体系规划研究

风景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建设规模控制方法探讨

大学绿色校园虚空间主轴的塑造——以广西大学为例

城乡全域空间规划落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思路研究

大数据、大平台背景下的城乡建设一体化信息平台研究

城乡规划与《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衔接策略探讨

城乡规划纳入公共政策:城市增长管理政策工具经验

“多规合一”项目审批前期审查制度创新和流程改革

数字水印和访问控制在城市规划信息安全保护中的应用

广州市、厦门市“多规合一”信息平台案例分析与思考

厦门市“多规合一”信息平台实践的探索与思考

“多规合一”推动下厦门市城市规划审批流程改革的思考

区域协调集约发展理论视角下义乌工业园规划设计探析

城市“中优”发展策略下的济南旧城改造与更新

新艺术装饰风格居住区景观设计探索——以羊山湖公馆为例

传统区域可意象性环境的构建——以北京前门大街为例

国外城市生态环境规划及其启示——以斯德哥尔摩和温哥华为例

历史街区改造的困境与对策——以济南解放阁舜井街片区为例

“多规合一”信息平台建设方案研究——以浙江省淳安县为例

大型地下空间发展模式探讨——以广州珠江新城地下空间为例

多维度的城市更新——以德州市京沪铁路两侧区域规划为例

“智慧城市”的“多规合一”信息平台建设实践——以镇江市为例

从“信息孤岛”到功能整合的“多规融合”协同办公平台建设研究

城乡统筹背景下“城郊村”改造探索与实践——以慈溪市湾底村改造为例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公共设施建设历史及用地分类标准修订演变研究

历史文化名村规划保护与利用研究——以广西贺州福溪村旅游开发为例

从要素整合到“多规融合”——长沙市“大规划”信息服务体系的构建探索

第8篇:总体城市设计研究范文

关键词:城乡总体风貌, 设计方法 , 长寿区

Abstract: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longevity area within the scope of the natural resources,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social economy, thoroughly understand the past and present situ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style, based on regional urban and rural style long-term accumulation of problem, with "longevity area overall style design in urban and rural areas, for example, regional style landscape elements, the use of urban design principl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overall view of the urban and rural county design method.

Keywords: urban and rural overall style, design method, longevity area

中图分类号: 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长寿区地处重庆腹心,拥有“一江二湖三山两槽”,地形地貌特征鲜明,自然景观资源丰富,长江水道和长寿湖等风景旅游资源尤为突出;长寿是重庆重要的化工城,具有现代重化工业城市的特点。然而,现状长江岸线的利用不尽合理,景观环境欠佳,工业发展与城乡景观塑造的矛盾日益显现,城乡风貌景观特色逐渐消逝,迫切需要集中的解决。《长寿区城乡总体风貌设计》旨在建立一个符合地域特性、满足可持续发展的城乡风貌建设指引框架,保护自然生态本底,重塑城乡风貌魅力,提升区域竞争力。

1 探索县域城乡总体风貌设计方法

针对县域范围的大尺度风貌总体设计在国家没有明确的技术规范或是编制办法,因此明确设计目标是探讨县域城乡风貌总体设计问题的基础。设计围绕三个核心问题:什么是最具长寿特色的城乡风貌和主要的风貌问题?如何改善风貌存在的问题同时保护和强化特色风貌?如利用设计指导建设特色风貌,形成区域特色风貌,提升区域竞争力?设计从分析城乡聚落特色景观特色、分析山水自然格局、发掘历史文化底蕴、提炼城乡产业特色风貌出发,以长寿特有的历史人文和自然经济环境特征为基础,采取了一种既考虑到城乡风貌整体又顾及局部,一种具有操作性和实用性的切合长寿实际情况的城乡总体风貌设计方法来指导城乡相关设计、建设和管理。在设计思路上,本着宏观总体定位、中观引导、微观落实的原则,实行总则和分则两条技术路线:总则是城乡风貌整体性指引,分总体景观系统构建和风貌专题研究两条支线。分则是在总则指导下,对区域城乡风貌要素分别进行归纳总结,分通则和导则两条支线予以落实。

2 把握资源特色,塑造城乡风貌的总体定位

从山水自然特色角度分析,突显特色山水资源价值,强化长寿“一江二湖三山两槽”山水格局,塑造“山水优美之地”;从历史文化角度,需要突显寿文化等历史文化,塑造“养身长寿之乡”;从产业角度,需要优化和提升化工产业特色,塑造“工业繁荣之区”。

3 保护山水自然格局,打造区域城乡自然和谐有序的空间格局

城乡总体风貌的展现首先要有清晰的风貌景观系统,规划分别从区域总体景观构架、区域景观风貌特定区划二个要素来引导:

一是依托长寿“一江二湖三山两槽”山水格局,结合风景区、自然保护区和需要重点控制的山体、结构性生态景观地段、城市功能区之间和城镇之间的生态隔离带等生态要素形成网络状区域生态景观构架。从宏观层面确定区域整体景观风貌格局,建立具有地域特色总体风貌形象。二是以地形地貌特征、产业功能区划、城镇分布为基础,划分山岭林地特色风貌区、平谷湖域特色风貌区、现代农业特色区、城市风貌区、工业风貌区、小城镇风貌区等不同特色的风貌分区,从中观层面制定统一而又有差别性的风貌特色分区。

4通过专题研究,强化城乡特有的景观元素

根据城乡总体风貌设计目的和要求,对影响长寿城乡的一些重要景观因素进行专题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次设计将分别对长寿的自然山水格局、历史人文、田园风貌、城市风貌、镇乡风貌、村落风貌、田园风光、交通走廊、门户节点、产业区风貌等进行探讨研究,以便更好地落实长寿城乡的风貌特色。

自然山水要素:山体作为自然载体与生态屏障,是维护好山林植被的良好生态条件,是城乡审美创造的基础与维护区域环境的根本。区域风貌总体设计首先应保护区域内大山大水的生态格局,通过分析山体高程、植被、水体情况划定山体和水体的保护边界,控制山体、水体开敞空间中的生态廊道,维护山林原生植被与生物多样性特征。

历史文化要素:挖掘各历史时期的文化元素,并运用于各城乡空间环境予以反映。

城市要素:研究城市的形态和结构,重点研究城市建成环境和自然环境之间关系,提炼城市意象和特色,塑造个性化的城市空间格局。组织城市公共活动空间系统,确定城市三维空间形态,挖掘并提高城市形态环境的品质和生活质量,赋予城市鲜明的个性和特色。设计着重把握城市整体建成环境,从多个系统来构建整体景观风貌格局。包括景观分区和重要节点、廊道的识别,以及建立景观界面和视觉系统(如天际线、视线走廊)、开敞空间和公园绿地系统、城市生活与公共设施系统、道路交通系统和照明系统等。

小城镇要素:根据城镇功能、发展定位、历史文化与所在景观风貌分区,确定小城镇各自的风貌定位和具体内涵,规划将小城镇分为工贸特色城镇、田园特色城镇、山水生态特色城镇进行分类指导。

村落要素:村落是乡村环境的基本单元,是乡村居民居住、休憩、交往以及从事生产活动的场所与依托,具有归宿感与标识性,基本单元环境品质的好坏除了融入周边大环境的融洽,还在于自身环境的美化。规划按照建筑规模将村落划分大中小三类进行分类指导。

田园要素:乡村田园既是一种生产空间,也是一种乡村景观展示空间,是乡村的一种典型代表特征。创造良好的田野景观,将农田、溪流、湿地、草地、灌木等融为一体,共同构成田园景观,对提升乡村景观环境具有重要作用。规划整合长寿特有的沙田柚种植园区、现代农业园区等特色农业景观,

交通要素:由于长寿区境内水陆交通发达,交通干道对各景观资源起到串联与组织作用,为提升区域整体形象,规划依托公路、铁路、水路交通景观走廊和功能制定交通沿线的风貌景观。

门户节点要素:城市中心、区域门户地区、“山”、“水”、 “城”空间交汇处、有历史、人文价值的区域等再造门户节点景观,提升对外形象。

产业要素:长寿作为老牌化工工业地区,工业区的景观风貌是城乡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风貌总体设计重点关注工业区风貌建设,提高工业区环境品质,展现现代、和谐和繁荣的工业文化场景。

5、制定城乡风貌建设与管理文件,强化设计的可操作性

在总体风貌设计和风貌专题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城乡总体风貌建设与管理总则,作为指导城乡风貌建设的技术规定。总则的编制和审定,是给总体风貌规划设计赋权的过程。总则明确区域风貌建设的总体目标和基本设计原则,确定城市的总体结构与形态以及城乡的总体形象,提出城乡风貌管控的基本方法,明确总则与各层次规划设计的衔接要求。

在风貌特色分区和风貌景观要素的基础上,结合行业主管部门,制定管理通则,通则将识别长寿城乡风貌景观要素,提出系统性管理办法。

以中心城市、镇、乡、街道为管理单元,制定管理导则,落实风貌分区、风貌要素等控制要求和建设指引。

结束语

根据上述分析研究,我们可以看到城乡总体风貌设计工作阶段的划分,其设计任务就是在充分调查和收集现状资料的基础上,对设计范围自然资源、历史人文、社会经济等方面进行总体的分析研究,提炼风貌景观要素,并运用城市设计的理论和方法,科学合理地组织城乡风貌景观要素,并形成系统性管理文件。同时城乡总体风貌设计属于非法定性规划,是引导性而非强制性的。因此还需要通过控制引导的方式影响城市、镇和乡村的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来落实设计内容,共同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城乡风貌。

参考文献

第9篇:总体城市设计研究范文

关键词:南昌;控规;城市设计运作

现代城市设计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引入我国以来,其理论和实践均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近年来,伴随城市的高速发展,城市管理者已意识到控规在城市空间塑造、建筑形态控制等方面的不足,纷纷利用城市设计来辅助城市管理,各地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有益探索。例如重庆市规划局将城市设计的部分成果明确地纳入到法定的控规编制中[1],深圳市于1998年通过《深圳市城市规划条例》,将城市设计融入法定图则[2]等。

本文重点对融入南昌市中央商务区控规的城市设计运作进行分析,结合实施的案例,总结经验,提出改进和完善建议。

1 融入控规的城市设计运作特点

2001年,南昌市启动跨江发展,构建红谷滩新城,至2011年新城已成雏形。2001年至2003年期间,红谷滩新城基本实现了控规的全覆盖,上述控规有效地指导了新城的初期开发。伴随城市建设开发的快速变化,地方政府企业化[3]、开发行为复杂化、规划管理法制化,原有控规已难以适应城市建设和规划管理的需要,控规指标的调整频繁,在2009年住建部开展的对房地产开发中违规变更规划、调整容积率问题开展专项治理的检查中,红谷滩新城中土地出让前控规指标调整比例较大,这也是国内控规在运作过程中面临的普遍困境,总体来说,我国现行控规存在以下五个方面问题:一是控规编制组织粗放,缺乏统一的技术、管理平台;二是与总规相脱节,偏重于地块控制;三是控规指标拟定的上位依据不足;四是不分地区差异,雷同化、无差别的控制模式;五是控规调整导致控制总量的不断突破[4]。

根据《城乡规划法》的规定,目前控规的法律地位空前提升,“控规成了城市规划实施管理最直接的法律依据,是国有土地出让使用权出让、开发和建设管理的法定前置条件”[5]。为适应新的形势,减少对控规的调整,南昌市规划管理机构在控规的基础上,先后委托编制了多项城市设计,例如金融大街城市设计、红角洲沿赣江重点地段城市设计、前湖卧龙山景区城市设计等等,取得了一定的实效。但多项城市设计根据区域特点,其编制的内容仍希望突破控规指标的界限,是否可以批准?如何批准均使管理部门陷入尴尬的境地,为使此类城市设计具备合法性,最终管理部门还是执行对控规的调整程序。

为此,规划管理部门意识到在控规编制时应同步进行城市设计,这样控规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得到进一步强化,借鉴深圳市的做法,2009年规划管理部门将城市设计融入到南昌市红谷滩中央商务区控规编制中。

1.1城市设计融入控规后在程序上更具有操作性

南昌市中央商务区控规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为文本和图则,第二部分为规划研究报告(技术文件),在规划研究报告中含有专门的城市设计图则。上述两部分文件编制完成后报南昌市人民政府批准。

规划管理部门在出具土地规划设计条件(或选址意见书)时,明确了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地率等指标,也明确了须满足城市设计的要求。这样城市设计有效进入了“一书两证”为核心的规划管理体系,具有更强的操作性。

1.2城市设计融入控规后在技术上有效地完善控规

控规中地块的主要指标一般为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地率等,这些控制指标往往只是简单的确定的数值。容积率的限定,只控制了建筑的总量,建筑密度的限定,只控制了建筑在二位平面上的最大数值。显然,上述数值对建筑设计在二维平面及高度上的控制是不够严格的,在此基础上将会导致变动范围非常大的建筑形态,这对城市的整体形态控制十分不利。

城市设计主要研究的城市空间形态等方面内容,同步编制的城市设计在技术上可以对重要节点进行城市空间研究,对一些区域的建筑高度、建筑形态均进一步强化,在技术上形成对控规的完善。

1.3城市设计融入控规后在机制上形成对控规的反馈

随着时间、外部环境、城市发展方向等因素变化,控规的指标体系不可能一直保持不变,对控规中地块指标体系的调整可以从城市设计着手,首先对城市设计进行新的研究和论证,在此基础上,对有必要的地区可以科学地调整地块的指标体系,不仅仅在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地率等方面,甚至在建筑高度、建筑立面风格、交通体系等方面均做好基础研究。

显然融入控规的城市设计起到了先期作用,也为控规中地块指标的调整提供了参考,形成了对控规的反馈。

2 案例分析及存在的问题

中央商务区控规编制后,城市设计成为了项目建筑设计的前置条件,在实践中有效地指导了重点地区的城市空间构建和建筑形态塑造,下面就总部基地一期项目进行简要分析。

2.1总部基地一期案例

总部基地一期在控规中由两个地块构成,用地北侧临红谷五路,东侧临碟子湖大道,西侧临卫东大道,地块之间为规划二路(图1)。在地块出让时,分成了六个小地块,每个地块用地面积约10亩左右。出让时在用地规划条件中明确了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地指标等,也明确了须符合中央商务区城市设计的要求。在程序上已经将城市设计纳入了规划要求,城市设计具备了法律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