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空间构建与设计范文

空间构建与设计精选(九篇)

空间构建与设计

第1篇:空间构建与设计范文

建筑空间的整合就是在凸显个性的前提下,使得局部的异构与整体有机的结合起来。结构与建筑整合即在充分考虑安全性的前提下,将结构协调与建筑体系中,同时凸显建筑设计和结构设计的有机结合。空间的本质就是从边界上定义面和界线,其中结构就是界线,而建筑形态则是面,按照空间概念,结构和建筑空间整合的关系是最为重要的演变动力。早起的砖石建筑空间和界面依靠的是梁柱,古典的结构技术的发展就是结构上的创新和组合,梁、柱、穹顶等等,这些结构构成了建筑的空间整合。当代建筑创新和创意成为了主要的设计动力,空间的组合关系和空间的趣味性成为设计的目标。结构不再是空间构造限制,而是如果适应空间整合,帮助建筑设计创新满足安全性目标。当代的建筑更重视的是思维的创新,打破原有的结构设置和选型的限制,结构整合融入到空间形态中,空间限定和界面利用结构件完成,结构整合使得空间创意成为可能,成为空间创意的重要基础。因此结构与空间形态整合作为建筑设计的重要策略已经开始被设计者们所重视。同时应当注意的是建筑空间包括内部和外部,而外部空间设计也成为了设计者关注的重点。外部空间的设计重点强调的是等级、序列、渗透、层次等等,公用与私密结合,凸显建筑功能性。而内部空间的设计和整合则是重视建筑内部的分割、联系、趣味等等,使得建筑的功能更加灵活和新颖。综合看建筑外部空间和结构的协调就是架空和悬挑关系,而内部则是对围合与限定空间界面的属性,二者对建筑空间整合设计都十分重要,后文将重点对内部空间整合进行分析。

2结构技术渗透的内部空间整合设计

结构和建筑内部空间的整合就是内部空间设计,采用的就是结构围合和空间划定,改变的是空间的界面属性。结构件在建筑内部是不能回避的,因此空间整合必须考虑结构因素。结构围合与内部空间的划分就是将结构看做是独立和主要的空间要素,构成内部空间的界面和边界。结构不仅仅限定了空间大小以及私密程度等,也帮助空间限定了功能,实现对空间的引导、分割、连接等等,更实现虚实的转换,结构件的组织和分布可以构造和塑造空间氛围和空间属性。结构不同其空间的要素也就不同,创造无障碍的空间、围合中庭、引导空间、组织空间等,这些要素是内部空间整合的基础。

2.1无障碍的楼层形式

对无障碍楼层形式的选择是现代建筑的重要特征一致,其满足的是不同功能需求,提供最大限度的灵活性,无障碍的空间可以自由分割与组合,满足可持续性的设计原则。从结构系统中看,实现无障碍的楼层有三种结构思路,一则减少空间柱的数量,使之处在;二则采用巨型柱梁,利用大网格的模式在纵向支撑,形成横向的大空间;三则采用结构化的设计,实现空间的整合。如某个工业园建筑,建筑平面的设计利用结构主义思路,办公和服务空间进行隔离,连廊和办公会所进行串联功能设计,将多个办公建筑联系起来,体现了灵活性和空间整合。竖向结构则利用网格化的钢框架结构,结构件集中在,平面中没有柱结构,这样的化布置的方式,创造了一个无障碍的楼层,从而实现内部装饰的自由与灵活,实现了外部形态的创新与内部功能的实现。

2.2中庭设计

建筑设计中,中庭是一种可以共享的空间,可以帮助实现过度和串联的作用,组织空间的效果较好。同时中庭的设计可以提供良好的空间体验,也可保障持续设计原则,中庭可以自然通风以及采光,降低建筑能耗体现建筑的生态化功能。现代建筑中创造舒适的中庭也是重要的空间整合设计。建筑中庭的采用就需要在建筑中间开口,因此需要将结构进行调整,使其载荷分布到,结合外部结构的传导能力,稳定建筑实现中庭的功能。如高层建筑中的中庭设计应采用模式将竖向承载结构件和抗侧力的结构件布置在,以此实现对中庭设计思路和空间整合。

2.3空间组织与结构引导

结构是界面的重要构成要素,因此在结构组织和设置上应重视其对空间的引导和组织作用。有效的组织和布置结构界面可以创造空间的差异性,也是空间整合的重要手段。尤其是建筑内部的空间整合更需要有效的组织与引导,从而提高空间的趣味性。在某个建筑中,水平的柱和楼板构件进行重新组合,从而形成了内部空间的异构,形成不对称的空间形式,给人以新颖独特的空间感觉,满足和设计的创意。

3结束语

第2篇:空间构建与设计范文

本文以大连大学建筑学专业《建筑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为基础,对如何贯彻以深化设计为主导的建筑学构成课程设计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和分析,以期能对本校建筑学专业学习,乃至建筑学专业基础教育提供借鉴价值。

关键词:

建筑设计基础;构成设计;深化设计;教学改革

一、构成系列课程在国内建筑院校中的现状

大多数建筑院校的本科设计基础课程都将构成训练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构成系列课程通常由平面、立体、色彩构成这“三大构成”组成,构成设计已经成为建筑院校专业基础训练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建筑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是多个题目的组合。虽架构在课程大纲的框架下,但相互间缺乏必然有机的联系和互补递进关系。设计停留在浅层次,需要合理的设计题目来改善。而西方建筑教育思想提出,更应从低年级开始直接进入设计阶段,尝试以设计带动各类技能的训练,培养建筑思维,增加构成设计训练的建筑学价值。

二、构成课程设计主要问题及产生原因

(一)教学主体认识偏差

构成系列课程安排在一年级的两个学期中,大纲中视为一个独立的单元。这个时期的学生对专业认知分两类:一类是不能全局理解构成训练的作用;另一类是受到高年级影响,好高骛远,对构成课程不够重视。这些都对课程学习产生负面影响。

(二)教学目标不够明确

构成设计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对“形”的自觉认知,并进一步提高学生自身的美学素养。从建筑学的角度来看,是通过训练形成对形体和空间关系的把握,并外延到建筑设计的形体造型和空间创造,无方向性的构成训练模糊了设计目标。另一方面,低年级公共课程较多,专业基础训练的时间被压缩,在短时间内学生是无法体会构成与建筑设计之间的关系,难以在学习中去运用构成知识进行建筑分析和创作。

(三)教学课程缺乏针对性与连贯性

以往构成课程的教学内容是普适性的。这种非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导致学生往往在完成此类作业后,仍然对构成的许多概念模糊,对建筑的形态、空间的意义无法明确认知。而且,构成课程设计缺乏连贯性。构成课程安排在教学内容上是独立的,相互间缺少逻辑关系。构成训练的割裂造成思维模式的各自独立,不能将各部分整体化。即使增加相联系的设计环节,也很难消减前期设计脱节的影响。设计题目间的不连贯,也使学生无法在纵向深入研究,无法体会建筑形体生成过程中其平面、立面与体量造型间逻辑性。

(四)设计成果缺少合理的评价体系

无论是平面构成的二维图纸,还是立体构成的三维模型,其实对于初学者而言,是无目的、无规律约束的创作和设计。对要求逻辑、尊重设计规范并有着工程特征的建筑学而言是无意义和价值的,并导致对形态构成过程理性理解的缺失。合理的评价体系对这些问题具有导向和约束作用,使得构成设计回归设计本源性目的。

三、以深化设计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架构

我校建筑学专业该门课程进行调整并尝试教学改革,其目的是培养建筑设计思维为方向的设计思想,逐步取消单独的构成训练,逐渐形成较为成熟、系统的形态构成系列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课程体系构建为递进式的,前导设计要与后续设计具有连贯性,并成为基础和铺垫。前期课程要求不能完全独立,要考虑与后续设计的衔接和过渡。前期题目要有可延伸性,为后期题目的深入做准备。第二,后续设计任务要以前导设计为框架,是对前导设计的深入。例如,“空间构成”不仅考虑空间关系和形态,后续“微设计”要将抽象的空间形态转化成实体建筑,满足使用者要求。教学侧重抽象空间向具象空间的转换,解决空间尺度、比例等问题。第三,引入建筑设计思维的训练。针对之前问题,构建新的课程教学体系,以双向的设计讨论取代单向的设计评价,将平行、孤立的设计教学点串联成相互联系、交织的设计思维体系,强调阶梯型的递进关系,提高综合设计素养。课程架构出发点在于思维模式的培养。建筑设计每个阶段都有蕴含着多重选择关系、深入递进关系等。因此在学习阶段要以这样的思维模式、习惯来引导学生,逐步固化并形成一种专业行为模式。

四、课程体系解决的关键问题

解决构成课程体系的问题,应着重于整体课程架构的分析,并进行教学内容调整,保证与其他相关课程的衔接。此外,优选设计题目,优化教学课件、选题倾向性也是重要方面。

(一)强调建筑设计基础课程在学科体系中的前导作用

构成系列课程是表现技能与建筑设计之间的过渡环节。教学安排应使作业成果以接近建筑设计的方式多维度表达出来,经过该课程后使其开始用理性的方法,从专业的角度去分析和理解建筑形体与空间。

(二)教学目标明确

教学安排在较为紧凑的学习时间内,理解构成与建筑之间的紧密关系,体会建筑设计中构成知识的重要性,掌握与建筑相似的空间形体塑造能力,为进入建筑设计阶段打下基础。

(三)教学内容的针对性更加明确

调整后的构成课程是针对建筑学的专业特点“度身定做”,与建筑形体的设计和表达是一致的。因而能体会到构成与建筑的紧密联系,强化利用构成知识进行空间形体塑造的能力。

(四)合理的评价体系

将多个独立的设计统合为一体,强调各个设计的内在连贯性和整体性。平面构成强调构成设计中的基本构成方式,以及形式美原则对于建筑设计意义,逐渐使学生对于美的认识由纯感性阶段逐步上升到理性阶段。立体构成强调对建筑实例的形体造型分析,以模型和图纸方式表达、表现。空间构成是对空间形态等建筑所固有的一些特性的把握。通过引入人体尺度的概念强化对各类空间等的认识和体验。微设计将抽象的空间模型转换为具象的实体建筑。典型的空间类型有:居住空间、展示空间、商业空间等。各部分构成训练相互联系、制约,巩固了构成各个阶段的美学基本原则,掌握空间限定手法,认识空间类型、关系,培养对空间的美学感受与把握能力。

五、结语

以深化设计为主导的构成课程体系的建立,成果的生成过程也非常值得重视。每个构成作业都要求进行图纸绘制和模型制作。培养对于空间形体内在逻辑性的理性认识,坚持理性思维进行构成设计,为复杂建筑造型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有针对性、专门化的形态构成系列训练,有利于理解和掌握构成知识,并合理运用到后续的建筑分析、设计的过程中。但合理设计作业内容,避免过多理性要求对感性思维的压制,导致趣味性降低。

作者:赵剑峰 单位:大连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施瑛,潘莹,王璐.建筑设计基础课程中形态构成系列的教学研究与实践[J].华中建筑,2009,(10).

[2]王璐,施瑛,刘虹.基于建筑学的平面构成教学探索[J].南方建筑,2011,(5).

第3篇:空间构建与设计范文

【关键词】室内设计;建筑设计;协调

近年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于住所的要求不仅仅满足于功能性的居住,还对居住的空间有了更多的艺术审美、文化内涵、个人喜好等诸多要求,所以室内设计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建筑设计对于室内设计来说是前提,是对建筑形象、构思与空间关系的总体把握。室内设计的空间环境是由建筑物供给。

一、室内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系

(一)室内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联

室内设计与建筑设计二者联系紧密,在工程设计阶段具有哲理性的分工。二者皆属于建筑设计的范畴。建筑设计的过程包含着室内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内在联系。

建筑设计的技术准则例如:建筑物空间的卫生与防火规定,建筑设计标注等均被室内设计师所遵循。房子的建筑学知识,例如:房屋的搭建过程,房屋的构成要素,房屋的基本结构等都是刚入门的室内设计师一定要了解和掌握的。室内设计师还需要储备一些关于包含于建筑设计中的设计规定和准则,建筑的基本物理原理与形式美学标准。

室内设计的风格是要设计师在建筑设计的初期工作阶段必须要思考的,设计师要根据建筑物的建设要求预先对建筑物建造的整个完整过成做好全盘的构思。建筑物施工的程序中存在的问题与潜在的问题都需要被详细考虑周全。建筑设计是总体的规划与设计,空间设计可以把建筑设计遗漏的问题得以补全与修改。通过室内设计可以实现对建筑设计的微调整改,充分利用建筑空间,节省时间与经济物资。所以,要规避可避免的损失,就要求设计师同时进行建筑设计与室内设计。

局部时间与空间关系要靠室内设计师来建造,总体的空间与时间结构要靠建筑设计师来创建,所以室内与建筑二者之间的设计是不可分割的。对室内空间设计有独特见解的建筑设计师,才能够在设计建筑物时对建筑物的创造设计良好的室内空间。这样使得之后的室内设计师有足够的创作空间。室内设计师也要了解建筑师对建筑空间的构思,依据建筑师的建造构想,采用室内设计的方式打造出和谐经济舒适宜居的室内空间。

(二)室内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区分

一个建筑物或者建筑群的设计就是建筑设计。建筑设计所要求的工作更具有整体性,是对建筑的整体规划与安排。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建筑物与周围自然与人文环境的和谐,建筑物内外部的形象外观,建筑物各个部位的构造与相关配备设施的整体设计,考虑更经济环保的建筑建造等都是建筑设计要考虑的内容。对规定了范围的空间进行设计就是空间设计。室内设计师要创设一种特定的空间气氛可一通过改变室内的空间形状、灯光、颜色以及室内的点缀装饰物品来实现。建筑设计与室内设计的要求不同,建筑设计是整体,室内设计是局部。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室内设计所包含的内容在不断增加。当前的室内设计主要有四大块:空间整体布局、家具的设计、物理环境的改变和装饰的设计。室内设计的范围不仅拘束在建筑物的空间内部,现在已经拓展在交通运输工具的舱内空间。建筑设计的空间受一定的限制,一旦建筑物修建结束建筑物内的空间就已经形成,建筑结构已经固定,无法改变。室内设计对与空间则有许多可以更改的余地。室内空间可以进行多次设计,而建筑设计只能进行唯一一次的设计。

建筑设计与室内设计有着时间上的先后差异,建筑设计在室内设计之前完成。所以建筑设计完成是设计师进行室内设计的根本保证,室内设计在建筑设计完成后进行,是对建筑设计的补充与完善。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对与建筑物的审美与室内空间的功能性与装饰性要求也在不断改变着。

二、室内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协调

建筑物为室内设计提供了基本的创作空间,同时室内设计也是对这个基本空间的再次加工与完善。应该从空间的维度去理解室内设计,实现建筑设计与室内设计的沟通与协调。建筑物有室内与室外的区分,但是空间没有里面与外面的区别,好的室内设计能够使建筑物的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融为一体,实现室内设计与建筑设计的整体协调。室内设计师要尽可能地从空间的维度去创新设计室内的空间环境,不要把室内的空间与建筑物整体孤立开来。这样室内设计师进行环境设计将更轻而易举。

在室内设计师实际创设过程中,经常会受到建筑楼层高度对室内空间的制约,所以建筑设计师在对建筑物进行设计时应该考虑到建筑物完成之后室内设计对建筑楼层高度酌情增加或降低。建筑设计师对于建筑物室内空间高度的设定既能够体现建筑设计的巧妙,又能够为空间设计师提供更大的发挥空间。

室内设计师与建筑设计师所共同面临的问题是让空间得到最充分地运用,建筑整体空间与房屋内部空间是设计师进行创新设计的重点。目前的室内设计都未能实现对建筑设计延续这一特点。室内设计师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建筑条件,想办法巧妙地改变建筑设计的不好的元素。例如室内的水管电线对空间的破坏,建筑结构的不合理布局,建筑方对房屋的首次简单装修,这些不合理的因素都导致了后期室内设计师对空间的再次创造,无法在建筑设计之后继续完成对空间的延续。

结束语:

总而言之,建筑设计与室内设计是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二者共同合作参与对空间环境的设计。虽然建筑设计与室内设计的实行有时间上的差异,但两者在设计时都必须考虑到对方的设计创想。建筑设计师要具备一定的具体空间设计知识,同样室内设计也要有建筑设计知识。室内设计除了满足用户的实用功能外还要满足人们日渐增长的文化与心理功能。建筑与室内设计的协调能使空间得到充分合理的应用,提高整个建筑空间的设计水准。

参考文献

[1]杨兆娜.浅谈室内设计与建筑设计关系[J].房地产导刊,2014(10):169-169.

[2]胡亮.研究室内设计与建筑设计的相互交融[J].价值工程,2014(22):151-152.

[3]刘岩,张小庚.浅析建筑与室内的一体化设计[J].林产工业,2014,41(6):57-58,62.

第4篇:空间构建与设计范文

1室内设计是建筑的内部空间设计

室内设计就是建筑的内部空间设计,不论是在建筑构思、材料选用还是在使用功能及精神审美上,很难让一个设计师在设计建筑时不考虑内部空间的功能、组成与形式的问题,或进行室内设计时不考虑建筑总体设计与调整的问题。建筑的形式是由使用功能及精神功能而来,而功能在很大程度上规定了建筑的内部空间及形式,这直接影响到建筑的内部空间的设计,即室内设计。人们经常提到“建筑的形式”,严格地讲它是由空间、体形、轮廓、虚实、凹凸、色彩、质地、装饰等种种要素集合而形成的复杂的概念,而室内设计同样也包括了这些要素。纵观东西方建筑及近现代的重要建筑,设计师在设计建筑时无一不重视建筑的内部空间设计,如近现代的赖特、阿尔托、密斯、贝聿铭等建筑大师,他们不仅仅是对整个建筑空间的内外进行设计,而且还包括室内的家具、灯具、装饰、陈设等一切方面的设计。尽管室内设计有一定的独立性,但它是整个建筑设计和建筑理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建筑设计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它们共同组成了建筑的整体。

2室内设计和建筑设计的风格同时受到时代、文化及艺术的影响

室内设计的风格和流派往往是和建筑乃至家具的风格流派紧密结合,有时也与相应时期的绘画、造型艺术,甚至文学、音乐等的风格和流派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如建筑设计和室内设计中民族风格、构成主义、后现代风格、现代风格等等。如20世纪出现的构成主义把矩形、红黄蓝三原色、不对称平衡作为三要素,具有代表性的是荷兰画家蒙德里安的绘画。随后,里特维尔德根据构成主义的原则,设计了著名的红、蓝、黄三色椅,其设计的建筑也明显地体现了构成主义的影响,如著名的施罗德住宅。建筑设计大师密斯•凡•德•罗设计的建筑,包括室内装饰与家具设计,都精炼到不能再改动的地步,于是创造了一种以精确简洁为特征的建筑艺术,并富有结构的逻辑性,提出在建筑与室内设计中“少就是多”的设计哲学,并影响了诸多的建筑与室内设计师。

3室内设计是建筑设计的不断完善

实际工程中,室内设计对建筑空间的组织、调整和再创造。其要求室内设计师应掌握足够的建筑设计方面的知识。在实际工程中,室内设计师常遇到因建筑设计中或多或少存在的不利于室内设计或使用上不合理的地方,或是因业主的功能要求或个人喜好,提出对建筑内部空间重新分隔和改造,这就要求室内设计师应充分理解和掌握建筑设计方面的知识。如建筑结构是属于哪一种,在进行空间重组时是否考虑墙体是不是承重墙,能不能拆除或是打洞、楼板是否可以拆除或是打洞,应采取什么样的加固措施,在进行空间分割时是否采用轻质隔墙,或是使用较重的砖墙等材料砌筑在楼板上等等问题,这些问题如处理不妥将会对建筑整体带来严重的安全隐患。又如较大地改变建筑的使用功能,在功能处理上是否符合局部的功能要求和整个建筑的功能要求,流线是否组织得更合理,空间的整体性是否加强。若室内设计延伸至外立面,如一些入口及门头设计,是否为原建筑立面增色还是损害了建筑外立面的整体效果。另外,空间的分隔处理与装饰材料的选用是否符合防火规范等等一系列问题都要求室内设计师应充分掌握建筑设计的一些知识。

4室内设计和建筑设计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

在国内的许多大众,甚至于一些室内设计师,把室内设计界定在室内装饰的范畴,然而室内设计并不仅仅是室内装饰,正如许多理论书界定的所谓室内空间是指具备楼地面、顶盖、墙面三要素的建筑内部空间,而有无顶盖是区别室内外空间的重要标志,这也说明了室内设计应是建筑内部空间的设计。而装饰原义是指“器物或商品外表的修饰”,着重从外表的、视角艺术的角度来探讨和研究问题,是属于细部处理的范畴,如室内地面、墙面、顶面等界面设计与处理材料的选用,家具、灯具、绘画、雕塑、陈设等的配置和设计。在进行室内设计及建筑设计时,装饰设计应隶属于整体,并成为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这对室内设计及建筑设计才会产生积极的效果。建筑的空间形式与结构及材料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空间的形状、尺度、比例以及室内装饰效果,很大程度取决于结构组织形式及其所用的材料质地。把建筑造型、室内设计与结构统一起来的观点,在古代已有体现。我国传统木结构在创造室内空间艺术效果时早有辉煌的成就,如天坛祈年殿室内,木结构与彩画结合并与室内陈设一起,显示出中国木结构室内空间的结构艺术之美。对于现代建筑来说,这种观点愈来愈被广大建筑师所接受,充分利用结构造型美来作为建筑设计及室内设计的造型要素,已成为越来越多的建筑师及室内设计师的设计手段之一。在今天,减少重复投资,充分利用一些有艺术价值的旧建筑和保护建筑文化遗产的呼声日益高涨,这要求室内设计师充分掌握建筑设计方面的知识并具有较高的艺术涵养。一方面考虑旧建筑空间是否适合新的功能空间。另一方面,考虑如何把握原有建筑及室内的形式与新的使用功能的结合。要求建筑设计师在不影响内部设计美观的同时,增加旧有建筑的稳固性、耐久性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第5篇:空间构建与设计范文

构成系列教学内容通常是普适性的,如平面构成着眼于抽象的点、线、面的构成组合训练及形式美原则的基本概念;立体构成则旨在训练三维实体的造型能力以及材质和肌理的表达。这种艺术性通识内容往往导致建筑学学生在完成此类作业后却仍然对构成的许多概念模糊不清,对建筑与城市规划、景观中的构成存在更是无法自觉。必须加大空间构成的比例,并与立体构成的形态处理部分联合起来帮学生建立起辩证统一的建筑创作理念。

二、教学改革方案

建筑设计基础课的老师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认识建筑、空间、设计,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如何培养设计能力、掌握设计方法。由于建筑设计是一个较为复杂的互动过程,教学方法必须关注学生的接受能力及过程体验,甚至由无到有的思维历程演变。因此面对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对教学规律与方法的研究和改革探索显得尤为迫切。

1.合理安排构成在设计基础课程中的位置基于建筑学专业一年级设计基础的内容设置,构成系列课程以其特点应安排于学生对建筑概念及要素有一定认识,同时也掌握基本的识图、制图技能之后,但可以放在建筑名作赏析课程之前,也可以作为建筑表现技能培养与建筑设计前期训练过程衔接的重要环节。既可以使学生熟练绘图技巧,也可以逐步探索与设计的联系,多角度地呈现建筑的不同层面。

2.加强构成训练之间及与设计课程之间的贯通在构成训练中,平面构成训练可以说是整个构成系列的基础,不仅仅只是在二维平面中训练的点、线、面的图案构成,更应是让学生正确认识形态构成的基本概念,掌握其基本方式,加深对形式美基本原则的理解。立体构成训练可从选择一个平面构成作品入手,以此作为立体构成的构思原型,自然从二维引入到三维,将构成体系延伸。而作为与实体形态相对的空间,毋庸置疑是建筑最为根本的要素。因此基于建筑设计的空间构成是以模拟建筑空间形态创作构成形象,经由实体形态的立体构成创造基础,通过对空间形态的一些固有特性的把握,加入人体尺度概念,强化学生对空间及其属性甚至对行为心理等要素的认识和体验。

3.在构成教学中建立起高年级与低年级交流的桥梁,搭建“传帮带”体系各个年级对于构成认识的深度不尽相同,往往在低年级阶段对构成的理解最为模糊。从一开始接触构成概念,到每阶段的练习制作大多停留在表面。常是在圈定的作业要求范围内操作,缺少延伸性的思考,很难与即将进行的建筑设计进行联系。而逐渐进入高年级后,每个阶段通过不同建筑类型的设计都会加深对于构成的理解,也会更多地寻找两者的联系。与其等着时间慢慢考验同学的领悟能力,不如主动地去缩短认识的过程。故在除一年级以外的每个年级中选择志愿者成立设计兴趣小组或以社团的形式构建高年级创作团队,以一年级构成练习中的典型作品为原型或寻找构成共性要素创造范例模型,结合各年级设计课任务特点塑造出有实际使用价值的建筑模型,并反馈给一年级同学,让他们直观体会到构成与建筑设计的关系,清晰地理解构成对设计创作的价值,从而更积极地进行构成作品的创作。主要过程体现在:一是需要形成由各年级建筑学同学组成的设计梯队,每个年级根据设计能力掌握的不同承担不同的模型设计任务;二是要确立低年级同学构成创作的基础,建立构成模型库,同时选择代表性模型让高年级设计团队建立对应建筑模型库。两个创作过程不是绝对的孤立,高年级同学可以指导低年级的构成处理,而也应尽可能让低年级同学观摩甚至参与到高年级的设计过程之中。三是将模型成果扩大到除设计团队的其他同学,由点及面地使建立起来的设计之间的联系影响所有的建筑学学生。可以结合模型布展、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四是建立长期有效的模型处理机制,不断完善构成与建筑设计的衔接方式,搭建“传帮带”式的建筑学构成学习体系。

三、实验方案——以传帮带体系建立为例

1.构成与建筑设计共性思考结合不同类型建筑,考虑典型衔接环节——空间组合和心理、结构技术、流线组织,且均符合造型效果来思考设计目的本质。其中空间组合包括空间的开与合、组合和分隔、空间的包容、交错与过渡、空间的序列、虚拟、空间的流动与静止等;结构技术包括框架、壳体、网架、悬索等。

2.建立构成模型库和建筑模型库拣取线材、面材和块材作为典型构成元素,建立针对共性点的系列构成模型:包括构成与空间组合(形态表现)的关系、构成与造型手法的关系、空间构成与结构的关系、构成与时空效应及流线组织、构成与心理的创意等。考虑到共性点的突出和纯粹,将构成材料限定为白色、无反光材料,建立构成模型库(图1)。挑选立体构成和空间构成中的典型模型进行建筑设计再创造,并探讨其实际用途。这一过程需通过高年级同学对低年级构成作品的再分析,结合已做过的设计任务进行联想、构思而完成(图2)。不同的年级、不同的设计者势必对于不同的构成作品有着独特的理解。

3.举办交流展出通过模型布展的形式(图3)让设计团队和其他同学之间进行多角度地接触讨论,加深低年级学生对构成的理解,感受构成模型到建筑设计模型的演变。同时拓宽高年级同学的设计思路,让设计任务之初的构思过程更加快速和有效。

第6篇:空间构建与设计范文

关键词:住宅;空间组合;功能;设计;技术

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我国各种大型建筑结构不断涌现,为建筑空间组合设计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而组合设计的多样性、多功能性也为建筑使用者展示了最有利的资源服务。为了更好的展现建筑结构空间组合的重要性,国内不少大型建筑对结构的美观性、个性及功能性提出了新看法,也使建筑空间组合设计更加严谨。

1 建筑空间功能分析

目前,人们对建筑空间设计要求不断严格,各种建筑物在设计和使用中都必须具备自身独特的风格,且需要综合考虑多种不同的因素,从而构建成建筑空间组合的多元性、多功能性目标。尤其是在建筑室内空间上,由于这一空间与使用者生活、工作最为紧密,因此空间组合往往都是由人们生活、工作需求决定的,同时又和人们生活习惯和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在建筑空间功能分析中,不仅要满足使用者的使用、精神享受要求,还要考虑建筑物的安全性、经济性和环保性。

2 建筑空间组合设计

一直以来,高而窄的建筑物往往都会给人一种向上的感觉,因此不少大型的宗教建筑物和宫廷建筑都是以这种方式来进行设计的。细而长的建筑物往往会给人一种不断向前的感觉,利用这种空间可以渲染出无限深远的气氛,因此这一空间结构在国内古典园林中较为常见。由此可见,不同的建筑物给人内心的感受不尽相同,由此在设计中必须要提前明确建筑空间的功能,根据建筑功能有针对、有目的的开展空间组合设计。具体设计要点如下:

2.1 建筑空间组合设计原则

2.1.1 功能分区的合理性

对于任何一类建筑物而言,其功能都存在着建筑性和隐秘性两个方面,也有一些建筑物是利用动态功能和静态功能来展示的。在具体的建筑设计中,我们要正确的处理建筑内外功能要求,满足各项功能分区标准的基础上,对建筑结构空间实施设计。在设计中,功能分区包含了动静分区、公私分区、洁污分离等,这也是确保建筑功能良好发挥、提高建筑品位的先决条件。同时,在大型建筑结构空间功能分区中,还要结合通风、交通以及抗干扰等因素,从而有效提高建筑空间的利用率。

2.1.2 空间组合的灵活性原则

建筑物内部空间组合的灵活性原则就是根据使用者不同标准和不同时期要求,对建筑空间进行灵活、有序的分离和重组。设计工作者可以根据建筑物功能标准对内外功能进行详细的规划、重组或合并,且没有明确的限定。尤其是在近些年来,伴随建筑框剪结构体系的不断成熟,建筑空间功能组合变得越来越常见,科学、巧妙的利用艺术手段来实现结构个性设计已成为使用者的主要追求。

2.1.3 环境舒适性原则

舒适性是人们对房屋居住环境的主要追求,尤其是在近几年来,随着人们生活品质的提升,舒适性要求越来越严格,成为当前人们关心的焦点,也是建筑业界工作的核心内容。在建筑空间设计中,我们应该更好的把握地区的气候条件、建筑物的朝向及通风标准,有针对、有目的的改变建筑空间环境,从而达到减少污染、提高建筑品位和舒适性的目的。

2.2 建筑空间组合设计理念

在建筑空间要素构成中,为了能够充分展示出建筑空间的组合设计魅力就需要根据建筑实际需求进行。而建筑中的建筑要素主要包括采暖通风、空气调节以及电器照明等。除此之外,还要基本具备有接待空间、娱乐休闲空间、会议空间等要素构成,主要包括一些具体的空间设计点,譬如入口空间、走廊空间等一些基本的空间组成,具体的位置运用上就是包括卫生间、安全通道等多方面的空间组成要素。

2.3 细述建筑空间组合设计的必要要素及附属

2.3.1 空间设计与主题文化的品位运用

现代度假酒店建筑空间主要包括酒店入口、大堂、中庭、楼梯、电梯走廊、屋顶花园等诸多要素,在建筑空间的设计上,构建一个整体的节能设计理念,形成安全、高效、舒适、便利的建筑环境。依据所在的环境包括构图、尺寸、色彩、照明、形式等,譬如在照明等的应用上,在要装修的地面、墙面、柱子以及天花板,在选择适当造型的同时,考虑节能设计,尤其是在照明的运用上,可以融入艺术的特色,做到明暗相间、强弱有别,紧密有致,层次鲜明,让每一个灯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充分使用一些节能性强、美感感受强、欣赏力度强的照明设施,让设计从大堂一直延伸到客房,渗透到整体建筑空间的每一个细节,凸显出独有的艺术和文化魅力。

2.3.2 建筑空间的构成及功能分区

建筑的空间依据使用性质大概可以分为:主要使用部分、次要使用部分和交通联系空间、交通枢纽空间。主要使用部分,所占面积相对较大,造型别异;次要使用部分,所占面积相对较小;交通联系空间是建筑空间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具有联系、协调和服务的作用,在建筑空间设计过程中应该以交通联系空间为根本,对主次空间进行合理有序的排列和组合,在设计过程中体现丰富多彩的交通联系空间。而交通联系建筑空间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三种基本形式,即水平交通、垂直交通和枢纽交通。其中水平交通与各部分交通空间相互联系,并且有比较好的通风和光照;垂直交通空间,主要有楼梯、电梯、坡道形式,具体设计时应该根据消防需要和功能需要而定,应与交通枢纽接近,布置均匀。

2.3.3 塑造建筑空间组合设计的局部亮点

建筑空间包括能够进行餐饮聚会、休闲娱乐等活动的建筑空间,因此在设计上就要突出建筑空间的某个布置上的一个亮点,这样才能体现企业建设独有的特色和魅力,也是彰显企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3.4 建筑室内空间处理艺术

在建筑空间建筑艺术的处理上,要注重色彩与质感的准确把握,可以采用暖色的建筑风格,体现出紧张、热烈、兴奋的氛围,适合运用在观众厅、游艺厅等,体现出一种空间靠近感;也可以采用冷色调的建筑风格,融入一种安定、幽雅、宁静的气氛,适合运用于居室、阅览室,融入一种空间远离感。此外,在度假酒店建筑空间的设计上,全盘考虑整体的设计风格和建筑图纸,在确定了度假酒店的营运性质、客源、档次之后,就可以从多方面综合考虑建筑空间与其他房间设计的功能布局,无论是条状性建筑,还是异形的建筑,都应该合力规划客房、餐饮厅、会议厅、休闲游乐厅等和建筑区域的面积设计,正确把握好主体建筑、建筑空间建筑、后台支持区域的比例。

结束语

在进行建筑空间全面组合设计分析时,要从建筑物的各个方面进行分析,在彻底了解建筑空间的情况下,再进行功能参数分析。同时,还要结合外部环境的各项特点,通过采用形式与美感的追求,按照一定的设计意图和技术,创造出完整统一的建筑组合设计,丰富群体空间,取得多样化的建筑空间效果。

参考文献

[1]蔡晓梅.商务客人酒店需求特征及其在酒店规划设计中的应用[J].旅游科学,2015(2).

第7篇:空间构建与设计范文

关键词:建筑学专业;构成教学;改革探索;“传帮带”体系

作者简介:申玲(1982–),女,湖南祁东人,湖南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讲师;刘峰(1979-),女,湖南常宁人,湖南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助教。(湖南 株洲 412007)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湖南工业大学教改项目(项目编号:湖工大教字[2011]15号-2011D34)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0-0046-02

一、构成教学在建筑设计基础课程中的作用

建筑学课程从“建筑设计基础”开始就一直强调建筑这个以空间形式存在的实体场所必须建立在美感与科学和谐共存之中。其中的美感正是要靠“构成”的方法去发现,去思考,去创造。设计基础课程旨在通过创新与发散性思维拓展学生的思路,进而将设计理念转移到图纸之上,掌握“构成”方法会使理念更加清晰、表现更加充分。作为一年级学生初识建筑学专业的先导课程,“建筑设计基础”涵盖内容广泛,但最重要的核心内容还是培养学生的空间理念,而引入构成方法无疑是逐步培养这一理念的有效方式之一。

二、现行构成教学中的不足

1.理论抽象主观,学生对构成内容的理解有偏差

建筑设计基础中的构成通常基于艺术类“三大构成”的体系概念,增加“空间限定”之类的内容。但对于理工科出身的建筑学一年级学生来说,因为大部分学生没有美术基础,对于艺术类的内容知之甚少。没有理论积淀则无法掌握形态设计的基本范畴,也不知道构成的训练与建筑设计有何关系。因此他们在训练中只是单纯地对老师布置的作业进行大意组织,有的甚至直接剽窃参考作品。

2.构成训练课时有限

在建筑学的课程设置中构成内容通常没有独立的课程安排,大多将其放在“建筑设计基础”中进行教学。但就“建筑设计基础”本身而言,课时虽多但内容广泛。通常围绕不同的知识点需要通过2~3个同步练习作业来巩固,而分配到各个不同的练习作业平均只有8个课时左右,除去必要的理论讲述,平均到每个练习就只有2个课时。2个课时对于初学者而言往往还只能停留在设计构思阶段,因此更多地动手创作过程只能在课下完成。然而缺少与老师的直接讨论和交流,他们的设计很容易进入误区,加之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中间推敲环节的作用,也导致设计中过程与结果的往复运动关系割裂的结果。

3.构成教学与建筑设计联系不够紧密

构成系列教学内容通常是普适性的,如平面构成着眼于抽象的点、线、面的构成组合训练及形式美原则的基本概念;立体构成则旨在训练三维实体的造型能力以及材质和肌理的表达。这种艺术性通识内容往往导致建筑学学生在完成此类作业后却仍然对构成的许多概念模糊不清,对建筑与城市规划、景观中的构成存在更是无法自觉。必须加大空间构成的比例,并与立体构成的形态处理部分联合起来帮学生建立起辩证统一的建筑创作理念。

三、教学改革方案

建筑设计基础课的老师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认识建筑、空间、设计,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如何培养设计能力、掌握设计方法。由于建筑设计是一个较为复杂的互动过程,教学方法必须关注学生的接受能力及过程体验,甚至由无到有的思维历程演变。因此面对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对教学规律与方法的研究和改革探索显得尤为迫切。

1.合理安排构成在设计基础课程中的位置

基于建筑学专业一年级设计基础的内容设置,构成系列课程以其特点应安排于学生对建筑概念及要素有一定认识,同时也掌握基本的识图、制图技能之后,但可以放在建筑名作赏析课程之前,也可以作为建筑表现技能培养与建筑设计前期训练过程衔接的重要环节。既可以使学生熟练绘图技巧,也可以逐步探索与设计的联系,多角度地呈现建筑的不同层面。

2.加强构成训练之间及与设计课程之间的贯通

在构成训练中,平面构成训练可以说是整个构成系列的基础,不仅仅只是在二维平面中训练的点、线、面的图案构成,更应是让学生正确认识形态构成的基本概念,掌握其基本方式,加深对形式美基本原则的理解。立体构成训练可从选择一个平面构成作品入手,以此作为立体构成的构思原型,自然从二维引入到三维,将构成体系延伸。而作为与实体形态相对的空间,毋庸置疑是建筑最为根本的要素。因此基于建筑设计的空间构成是以模拟建筑空间形态创作构成形象,经由实体形态的立体构成创造基础,通过对空间形态的一些固有特性的把握,加入人体尺度概念,强化学生对空间及其属性甚至对行为心理等要素的认识和体验。

3.在构成教学中建立起高年级与低年级交流的桥梁,搭建“传帮带”体系

各个年级对于构成认识的深度不尽相同,往往在低年级阶段对构成的理解最为模糊。从一开始接触构成概念,到每阶段的练习制作大多停留在表面。常是在圈定的作业要求范围内操作,缺少延伸性的思考,很难与即将进行的建筑设计进行联系。而逐渐进入高年级后,每个阶段通过不同建筑类型的设计都会加深对于构成的理解,也会更多地寻找两者的联系。与其等着时间慢慢考验同学的领悟能力,不如主动地去缩短认识的过程。故在除一年级以外的每个年级中选择志愿者成立设计兴趣小组或以社团的形式构建高年级创作团队,以一年级构成练习中的典型作品为原型或寻找构成共性要素创造范例模型,结合各年级设计课任务特点塑造出有实际使用价值的建筑模型,并反馈给一年级同学,让他们直观体会到构成与建筑设计的关系,清晰地理解构成对设计创作的价值,从而更积极地进行构成作品的创作。主要过程体现在:一是需要形成由各年级建筑学同学组成的设计梯队,每个年级根据设计能力掌握的不同承担不同的模型设计任务;二是要确立低年级同学构成创作的基础,建立构成模型库,同时选择代表性模型让高年级设计团队建立对应建筑模型库。两个创作过程不是绝对的孤立,高年级同学可以指导低年级的构成处理,而也应尽可能让低年级同学观摩甚至参与到高年级的设计过程之中。三是将模型成果扩大到除设计团队的其他同学,由点及面地使建立起来的设计之间的联系影响所有的建筑学学生。可以结合模型布展、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四是建立长期有效的模型处理机制,不断完善构成与建筑设计的衔接方式,搭建“传帮带”式的建筑学构成学习体系。

四、实验方案——以传帮带体系建立为例

1.构成与建筑设计共性思考

结合不同类型建筑,考虑典型衔接环节——空间组合和心理、结构技术、流线组织,且均符合造型效果来思考设计目的本质。其中空间组合包括空间的开与合、组合和分隔、空间的包容、交错与过渡、空间的序列、虚拟、空间的流动与静止等;结构技术包括框架、壳体、网架、悬索等。

2.建立构成模型库和建筑模型库

拣取线材、面材和块材作为典型构成元素,建立针对共性点的系列构成模型:包括构成与空间组合(形态表现)的关系、构成与造型手法的关系、空间构成与结构的关系、构成与时空效应及流线组织、构成与心理的创意等。考虑到共性点的突出和纯粹,将构成材料限定为白色、无反光材料,建立构成模型库(图1)。

挑选立体构成和空间构成中的典型模型进行建筑设计再创造,并探讨其实际用途。这一过程需通过高年级同学对低年级构成作品的再分析,结合已做过的设计任务进行联想、构思而完成(图2)。不同的年级、不同的设计者势必对于不同的构成作品有着独特的理解。

3.举办交流展出

通过模型布展的形式(图3)让设计团队和其他同学之间进行多角度地接触讨论,加深低年级学生对构成的理解,感受构成模型到建筑设计模型的演变。同时拓宽高年级同学的设计思路,让设计任务之初的构思过程更加快速和有效。

4.管理模型网络,形成长期有效机制

对比单纯地绘制图纸,学生们更愿意在模型练习中寻求对于设计更全面的展示。高年级与低年级之间“传帮带”的形式将构成的训练延伸至课堂之外,着实做到将课堂与课下充分结合。模型库的逐步充实也在整个建筑学的专业课系统中建立起了可视化的联系。经过这个系列训练后学生所做的构成知识储备也使其能够开始用理性的方法、从专业的角度去欣赏和分析解读建筑形体与空间。

参考文献:

[1]田学哲,郭逊.建筑初步[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2]彭一刚.建筑空间组合设计原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第8篇:空间构建与设计范文

[关键词]室内设计;建筑设计;介入;影响

引言

创造宜居或宜商的空间是建筑的根本目的。建筑和室内设计的共同任务是如何创造出布局合理、使用方便、舒适高雅、有利于人们活动的空间环境。在室内和建筑设计中,包括空间的功能、性质、结构形态、尺度、采光以及内外空间等问题,都需要两者相互协调。建筑与室内设计工作是一个有机整体,两者之间必须协调配合,不能任意割裂,也不能衔接不当,否则会破坏两者固有的内联系。

1建筑设计与室内设计的定义

(1)建筑设计:指运用各种建筑构件建造各种建筑空间,在建筑空间及其构件上符合功能、技术、经济和艺术要求的目的(图1)。(2)室内设计:指对有限范围内的视觉人工环境进行规划设计,以满足人们生理和精神上的要求,以保障生产,满足生活需求,室内设计是建筑功能、空间形体、工程技术及艺术等方面相互依存和紧密结合的产物。具有理想使用功能和美化功能的建筑空间,是建筑设计和室内设计的共同结晶,两者之间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为了达到共同的目标要求,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图2)。

2建筑设计与室内设计不协调分步施工带来的影响

2.1建筑构造空间制约着室内设计

建筑设计客观性地制约着室内设计的要求,主观人为造成的不合理的建筑内部空等设计因素,一定程度上必然会制约着室内设计,增加其负担,并给室内设计带来了许多障碍,大大直接影响了室内设计的质量,甚至导致室内设计远不符合空间要求。

2.2建筑形态影响着室内风格的设计

建筑物的外部形态及其内部空间、装饰搭配等,应在设计风格上符合统一、和谐的有机整体。在同一设计理念支配下,应该保障各种设计元素之间相互照应和渗透,使设计组合形式丰富变化,达到整体统一的效果。但是,设计往往不同步,甚至不够协调,建筑设计师和室内设计师在艺术处理上缺乏应有的交流,两者在设计意图不能达成共识,甚至在整个设计过程中这两人都没碰过面,可见,即使有好的整体设计构想,也难以设计实施,建筑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在设计风格上也难以取得一致效果。

2.3前期的建筑施工影响设计工序衔接

虽然建筑和室内设计是先后两个施工阶段为构筑制作完成的结合体,但在施工过程中,两者之间许多工种、工序环节必须共同配合衔接,有一个严谨组合的秩序。因此,在开始的设计阶段两者就应统筹设计、相互协调;如果不同步,设计时会欠缺整体调控,设计过程中缺乏准确性,容易造成建筑和室内装饰施工不一致,以及水电暖通等多工种施工的混乱局面,会导致各工序之间衔接不上影响下一步施工进度,并严重影响工程质量,导致工期延误,增加人工材料的成本。

2.4建筑与室内实际不协调,造成不必要经济损失

建筑与室内设计不能同步进行,不能协调配合,容易造成整体工程难以预算,给建筑工程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表现在:(1)建筑和室内设计施工总投资难以预算,盲目性估计,各工序工程不能合理分配费用,容易造成超支;(2)各工种、工序之间错乱或衔接不当,容易造成用料、用工的重复,带来损失。

3建筑设计阶段与室内设计协调配合的方法

3.1建筑设计方案与室内设计相互参与

首先,由建筑师制定建筑主体设计草案,并针对建筑草案提出与之相适应的室内设计构想,交由室内设计师实施室内设计。室内设计草案完成后,建筑师和室内设计师共同参与商讨,提出意见并修正各自方案,并征得业主同意后确定整体设计,两者共同商订一致的总体设计规划,此条件下,建筑师拿出建筑方案后,再进行室内设计,使总体方案最终落实并逐项完善。

3.2室内设计师向建筑师提出设计构想

在建筑设计阶段,室内设计师便应提出设计构想,由室内设计师制定出以空间设计为主的草案,供建筑师设计建筑空间的结构造型以及布局时作为参考,室内设计师再依据定案的建筑设计,对室内方案进行具体补充和修改;确保建筑与室内设计能做到各种因素统筹安排,包括水电暖通等各种工序的设计相互协调配合,实现建筑与室内设计一体化,减少因设计不规范等人为因素造成弊端和造成经济损失,这样才能保证设计的各环节协调到位,实现建筑外内达到功能、风格等协调一致的整套设计要求。

3.3建筑开展阶段针对室内设计进行二次结构改造

在条件允许情况下,建筑设计与室内设计可以同步进行,这样在完成初步建筑设计方案的同时,室内设计师可以分单体空间,与构筑物拥有者进行点对点的单独室内设计,在设计方案出来后,建筑师根据室内设计师制定的空间改造情况,再次对建筑结构进行二次深化设计,这样做法既能满足业主的要求,同时在建筑施工阶段中,也能针对室内设计的改造对建筑结构进行二次结构加强,确保符合建筑设计的相关要求。

3.4建筑与室内设计同步进行

建筑设计与室内设计同步进行,有利于更好地保护建筑结构,有利于节省人工费用,减少资源浪费,避免了因建筑施工与室内装修施工要求不一致,造成重复施工带来的经济损失;同时,在室内环境装修施工方面,降低了因此造成的建筑结构破坏。因此,在建筑阶段就深入了解室内各功能空间设计,能够在建筑阶段针对建筑结构不符合室内功能空间要求的部分进行修改,更容易调整建筑结构。

4室内设计介入建筑设计阶段运作的意义

4.1室内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系

室内设计是建筑设计的一部分,目前来说,室内与建筑设计的关系是:两者相对独立的同时相辅相成;室内设计依附于建筑设计,同时又不能完全从属于建筑设计。建筑设计针对的是建筑的外部形态及内部结构的建筑方面,而室内设计针对的是内部空间的功能改造设计,并结合个人价值取向的功能化、艺术化、舒适化等设计要求。室内设计是建筑设计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在营造建筑内部空间的过程中,室内设计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在构建宏观建筑设计体系中,室内设计是其不可缺少的组成要素,两者不能割裂开来。

4.2建筑与室内设计相融合是未来室内设计的发展方向

大多数装潢公司进行室内设计时不会与建筑师一起共同参与,一些本来很好的设计由于这种各自为政的情况,最后都成为设计中的遗憾。可见,成功的室内设计是建筑空间的一种再创造,它能完善建筑空间的不足之处。我国目前存在的不规范室内设计,其实可以借鉴国外的实施经验,通过建筑事务所和室内设计公司相互合作,参与交流和沟通。建筑与室内设计是构成完整空间环境的两个相互依存的重要部分。室内设计应该与建筑设计同步进行,在创作草图相互参与交流。在建筑创设计阶段一并考虑室内设计,会使建筑构造空间更有目的性,也为室内设计的施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目前,我国北京市建委规定新开发的住宅商品楼盘开盘时,不得销售毛坯房,执行“精装修交钥匙工程”,也就是说,今后的购房者拿到钥匙后可直接入住,不必再为房子装修操心,此规定重点强调“精装修”,是建筑与室内设计相互融合的充分体现,是室内设计真正回归建筑设计的体现,这种做法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建筑设计的整体水平,有可能成为今后室内设计的发展方向。

5结语

室内设计与建筑设计两者相辅相成,相互得益,是一种互补的一体化设计,这种结合能够达到整体设计的完美效果,同时,在建筑设计阶段室内设计的介入,能够有效优化和节省建筑材料的运用,大大节约资源,并能有效提高建筑结构质量,延长建筑物的使用寿命。

参考文献:

[1]卜繁鹏. 旅游区建筑设计与室内设计艺术手法探讨[J]. 现代商贸工业,2011,(07).

[2] 段红英,李秀华. 谈建筑设计中的室内设计[J]. 价值工程,2011,(03).

[3] 王蕾,张亮. 现代建筑采光方式与室内空间效果分析[J]. 山西建筑,2005,(16) .

第9篇:空间构建与设计范文

关键词: 住宅;低肋板;结构设计;空间关系

Abstract: the article mainly analyzes the residential design structure space and building space when the relationship, and puts forward the structure building space changing conditions meet and means, and put forward the low rib big span board residential structure design related problems. Based on many years of engineering practice, good residential structure not only dependent on economic and effective big span plates, and advocate and coordination and cooperate with more work. Low rib big span plate is cast-in-situ concrete board in the very solid board, the board, spanning capacity economic indicators and engineering application feasibility, show the low side of large span board technology uniqueness and superiority.

Keywords: residential; Low rib board; Structure design; Space relation

中图分类号:TU3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 住宅设计中的建筑空间与结构空间的关系

对于以往的住宅结构设计,主要是在建筑确定的平面与空间上划分结构的平面与空间,当结构的平面与空间划分完成后,建筑的平面与空间就不容易随意变动,否则就会出现建筑划分的平面与空间和结构划分的平面与空间相矛盾,其结果是墙、柱、梁等结构构件出现在不该出现的地方。因此,住宅设计的第一个结构问题是静态的结构空间与动态的建筑空间分割之间的矛盾。要解决以上的矛盾,应注意以下几点:

1.1结构的静态空间分割包容建筑的动态空间分割

建筑划分的空间应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基本空间。如图1所示,本住宅建筑可变区域主要集中在住户的入口空间处,包含了入户花园、客厅、厨房、餐厅和一个单人卧室四个基本建筑空间。结构为实现其可变性,可以采用两种手法划分结构空间。

图1建筑设计的空间划分

(1)以梁为依托的空间划分(图2)。它的结构实现是普通现浇混凝土框架结构+现浇实心混凝土板,这种结构方案尽管给建筑提供了重新分割空间的可能,但由于梁的存在,分割受到约束和影响。

(2)以板为依托的空间划分(图3) ,它的结构实现是普通混凝土结构+现浇实心混凝土板,但在可变区域采用低肋大跨度板,这种结构方案对建筑重新分割空间几乎没有约束, 是结构满足可变性住宅设计比较理想的状态。由于板和梁在划分结构空间时的差别,要提高住宅结构的可变性,就需要大跨度的板。考察住宅建筑的设计规律,可以得出该住宅设计需要的大跨度板的跨度范围一般在5~9m,这样跨度的板结构有许多方法可以实现。

图2以梁为依托的空间划分图3 以板为依托的空间划分

2.1加大结构空间分割的尺度,以“一户一板”的设计为主

加大结构空间分割的尺度是提高结构适应性的基本手法,但不同的加大方法会导致不同的结果,并最终影响建筑物的经济指标。简单的一户一板的设计思想,看似可以提供高度的灵活性,并没有太大的实际意义。1)建筑空间的变化并不需要如此灵活,2)是这样的住宅设计与建造技术难度大,也难以使住宅的经济指标达到市场可以接受的程度。建筑师们早已深刻而细腻地研究了住宅的可变性设计问题,他们认为住宅可变性设计实际是不同的,比较多地依赖于结构技术,因此完全的可变性设计不太实用。这就说明,结构在参与可变性设计的研究时,要注意经济指标与实用性。结构在加大空间分割时,有的方法有利于降低结构成本,有的方法则不利于。

2 住宅建筑低肋大跨度板结构设计

2.1 低肋大跨度板的性能分析

从图2、图3的对比可以看出,大跨度板在满足住宅适应性与可变性方面的优点。目前我国住宅在楼盖部分主要还是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主要以现浇实心混凝土板为主。现浇实心混凝土板在板的跨度不大时,具有许多优点,但当板的跨度较大时,结构自重大、材料消耗多、结构经济指标不好等弊端就会显现。低肋大跨度板又称密肋夹心楼盖,它具有施工与设计方法简单, 结构重量轻,隔声、隔热、保温性能好,并在板的跨度较大时经济指标优于现浇实心混凝土板等优点。如图4中,有关现浇实心混凝土板的数据来自国内几个住宅工程实例的统计结果,低肋大跨度板的数据主要来自理论计算结果,但已考虑了构造配筋。从图中可以看出,低肋大跨度板作为现浇实心混凝土板的改进型板,在6~8m跨度区间钢筋用量和5~6m区间的现浇实心混凝土板相当,而单位面积上的混凝土厚度只有现浇实心混凝土板的0.62~0.72倍。理论分析表明低肋大跨度板的适用跨度在5~9m,适合用来解决可变性住宅设计中的结构问题。

图中和×类均为普通混凝土现浇实心板, 和×类均为低肋大跨度板

图4低肋大跨度板与现浇实心混凝土板钢筋用量与跨度关系

2.2 低肋大跨度板的设计手法

低肋大跨度板住宅设计,通常采用干湿分区和局部划分可变区域的设计手法。这样做是有利于控制可变区域的面积,并在不同的区域采用不同形式的板,从而保证楼盖部分的经济指标。

住宅的平面设计强调功能分区,洁污分区。洁区常常对应干区,污区常常对应湿区。对于结构而言,处理湿区的困难主要是卫生间结构板面降低的问题。由于板面降低,板的连续性被打断,结构不得不在降板区域的周边加设梁来进行过渡。因此从结构的角度,湿区在住宅内部是不能随意挪动的;湿区和干区的分界处常常也是结构的分界处;遵循干湿分区且湿区相对固定的设计原则有利于结构处理问题和降低结构成本。

2.3低肋大跨度板住宅结构设计注意问题

低肋大跨度板虽然在单跨板上表现出一定的优越性,但要在整栋建筑上也获得良好的设计结果,还需要在设计中解决好许多问题。总结以往相关的结构研究经验,下面几个问题是低肋大跨度板住宅设计与研究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1)设计方法研究。关于适应性与可变性住宅设计方法的研究,建筑常常可以在一个户型上以平面设计为主讨论和分析它的设计问题,但结构不能这样,结构除了对单个户型平面讨论外,还需要从整栋建筑上思考结构方案,从而获得有关低肋大跨度板住宅乃至其它大跨度板住宅设计比较完整的认识,目前结构比较欠缺这方面的认识。

(2)填块的安定性。填块的安定性是指在低肋大跨度板的整个正常使用与工作期间,填块能否持续稳定工作的问题,它涉及填块与混凝土接触面的变形、 填块自身的变形以及填块处有悬挂荷载时填块的受力等问题。

(3)主体结构抗侧力体系的构成。低肋大跨度板适用跨度5~9m,若建筑层高控制为3m,一般受建筑采光限制,建筑物周边的梁梁高不宜大于600mm,建筑物内部的梁梁高虽然可以做到800mm,但实际也不宜这样设计。因此受梁高限制,住宅建筑的柱距不能取得太大,再加上其它多种因素的影响,低肋大跨度板住宅结构平面布置会出现较多的“半跨柱”。半跨柱的出现削弱了主体结构抗侧移的能力, 也会限制建筑物可建层数。此外,每个单元每户都采用较大的可变区域,整栋住宅就会形成较为空旷的结构形式。柱子较少的空旷结构抗侧移能力下降,抗震性能不好。这些因素结合到一起,使低肋大跨度板住宅的抗侧力体系的构成不同于一般的混凝土住宅结构。

(4)计算方法与板面荷载取值。低肋大跨度板住宅结构设计计算可以和普通现浇混凝土结构住宅设计计算一样,分为现浇板计算和主体结构计算两个方面。不同的是在现浇板设计中,板是低肋大跨度板,其计算可以采用梁、壳单元有限元分析法或简化计算法。板面荷载原则上应按《建筑结构荷载》规范第4.1.1 条注5确定,即将板上的墙看作位置可以灵活自由布置的非固定隔墙,这样处理也比较符合适应性与可变性住宅设计的本意。不过,由于低肋大跨度板的负荷范围大,活荷载的折减是一个需要注意的问题,要获得良好的经济指标,还需要对此问题进行研究。

4结束语

综上所述,满足住宅结构要求的主要方法是采用大跨度的板。现浇实心混凝土板虽然具有许多优点, 但在跨度超过6m时,经济指标不好。低肋大跨度板作为现浇实心混凝土板的改进型板,适用跨度范围为5~9m,适合用于解决住宅设计中的结构问题,但要达到工程应用并获得良好的经济指标,除了单块板性能的改进外,还要加大对结构整体的研究。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