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空间思维能力的好处范文

空间思维能力的好处精选(九篇)

空间思维能力的好处

第1篇:空间思维能力的好处范文

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旧圃镇中学657000

1.培养学生创造力教师要善于“激活”学生思维

1.1课堂上,发散思维训练的广阔天地

发散思维是和求同思维完全对立的一种思维方式,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形式。语文课堂教学中有着发散思维训练的广阔天地,无论是阅读、写作,还是语文知识的教学都可以进行发散思维训练。教学《七根火柴》可以让学生想象无名战士要对卢进勇说的话,而教学《祝福》可以让学生想象祥林嫂死去的情景。作文教学更便利于发散思维训练。记叙文的审题,议论文观点的提炼,都是训练发散思维的极好机会。语法、修辞等基础知识的教学同样可以进行发散思维训练。遗憾的是我们许多教师无论什么情况都强调唯一性,都喜欢从一个已有的定论出发,秋天来了树叶只能“落”了、而不能“黄”了,雪化只能变成“水”而不能变成“春天”,失去了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好机会,扼杀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才能。

1.2求异处,让学生的思维和现成“结论”对抗

中国的“一言堂”历史悠久。老师总是千方百计把学生引入现在的答案,其实,让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见解,无论对与不对,都是对他们求异能力的培养,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不同于教师、不同于前人的见解,积极培养他们的求异思维能力。首先在教材“异”之处,要积极鼓励学生求异。我们的教材无论是注释,还是提示和练习都有许多很值得推敲的地方。在这些地方,我们应该鼓励学生进行求异,提出不同的看法。有时候学生的求异未必有多少道理,但是学生大胆求异的过程,不仅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养成了他们爱思考不盲从的好习惯。其次是课文的有误处。我们的教材所选的大多是名家的作品,但这不是说他们就绝对没有问题。让同学们去发现这些问题,并不是要找教材碴,而是培养学生用批评的甚至是批判的眼光看问题。

1.3空白处,让学生的思维在有限“空间”放飞所谓空白处,主要是指叙事作品、文学作品中,作者为了行文简洁、文章节奏化,以及审美感的需要,将一些内容省略以后,使文章的展开过程形成的“断裂”。这些“断裂地带”,正是我们训练和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有利空间。《祝福》中,鲁四爷听说祥林嫂被婆家抢走以后愤愤地说:“可恶!然而……”“然而”什么呢?作者没有说,给我们留下了一片空白。而戏剧、诗歌的语言中空白则更多。教学中,我们可以让学生根据特定的情节、人物或有关因素来补充这些空白处。一方面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能够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2.在“激活”的基础上对学生的思维进行正确“导向”

以上我们简要说明了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教师作为教学主导角色所要做“激活”。但从某种意义上说,“激活”仅仅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在“激活”的基础上做好“导引”:

2.1目的不明时,将其引到目标

无论什么方式的思维都应该有明确的目的性,无目的的思维是没有价值的。所以在课堂中不仅要为学生的思维活动提供广阔的空间,更要为其思维的展开提供明确的目标,尤其是当他们思维在处于无目标“漫游”时,要及时进行调控。比如,有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联想和想象。老师便进行了一项思维训练,要求同学们用一个比喻来说明青年需要知识的道理。一部分同学的答案是:天空需要白云、机器需要发动机、电脑需要软件等等。应该说这些同学的思维展开过程中,目的是比较模糊的,他们不清楚这个思维过程的价值在什么地方。这时候,教师就要及时进行引导。并采用强化思维等有效手段把学生的思维引入既定的目标。

2.2过程不当时,将其引入正轨

所谓思维过程不当,一是指思维过程不清楚,二是指思维过程不正确,三是指思维过程不合逻辑。思维是一个线性的过程,也许有时候这条“线”似乎是时断时续,但实质上它是连续不断的,总包含一定的前因后果,具有鲜明的层次,并要合乎逻辑规律。创造性思维的一个重要特点便是用批判的眼光看问题,敢于对前人的说法提出不同观点,敢于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其思维过程常常突破一般的思维模式,但这不等于说思维可以处于无序的混乱状态。尽管它在思维的角度上可以不同一般,在思维的过程上可以有一些跳跃,但每一个思维环节之间又必须有它的必然性和逻辑性,尤其是结论和过程应该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可是有时候们同学的思维就会出现思路混乱、因果牵强的情况。像解数学题,答案正确,并不代表思维过程正确。这时候,就要及时地指出他们思维过程中的问题,分析有关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把他们思维引导到正确的思路之中。必要时还要介绍逻辑思维一些基本常识和一些基本规律。用理论指导他们的思维实践。

2.3质量不高时,将其引入纵深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高质量的思维,必须有一定的思维广度和深度。由于受知识积累、生活阅历、心理条件等因素的限制,中学生的思维缺乏一定的广度和深度。教师要相机诱导,使他们思维向纵深和多向发展。要充分利用学生提出问题,首先要引导他们认识自己思维过程中的问题,进而再引导他们思考:观点有没有值得推敲的地方,事情会受到哪些限制,怎样才能得到正确认识,按照这个思路一步一步认真分析思考,思维的质量就会有所提高。经常这样训练,就能提高思维向纵深和多向发展的能力。如果再提供一些相关的资料,那么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勇于探索精神则更有价值了。而后者对于前者也的确是非常重要的。

2.4是非迷失时,将其引入准则

第2篇:空间思维能力的好处范文

发散思维是和求同思维完全对立的一种思维方式,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形式。语文课堂教学中有着发散思维训练的广阔天地,无论是阅读教学,还是写作教学,或者是语文知识的教学都可以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比如教学小说《项链》,为了让学生体会小说结尾安排的巧妙,可以让学生续写结尾,教学《七根火柴》可以让学生想象无名战士要对卢进勇说的话,而教学《祝福》可以让学生想象祥林嫂死去的情景。作文教学更是便利于发散思维的训练。记叙文的审题,供料议论文观点的提炼,都是训练发散思维的极好机会。写作记叙文“朋友”为什么只能写人而不能写物呢?写《廉颇蔺相如列传》“将相和”部分的读后感,为什么只能写“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而不能写“人要有宽阔的胸怀”呢?语法、修辞等基础知识的教学同样可以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比如比喻的运用,教师就大可不必大讲它的定义、作用及其运用的注意点,只要确定适当的话语环境让学生自由组成比喻,然后教师稍加点拨就可以了。宁鸿彬老师让全班同学用“无边无垠”造句,要求每个人的角度不一样,于漪老师教学《晋祠》导入新课时让学生每人说一处祖国的名胜,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效果是非常理想的。遗憾的是我们许多教师无论什么情况都强调唯一性,都喜欢从一个已有的定论出发,秋天来了树叶只能“落”了,而不能“黄”了,雪化了只能变成“水”而不能变成“春天”,失去了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好机会,扼杀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才能。

求异处:让学生的思维和现成“结论”对抗

中国的“一言堂”历史悠久,似乎语文课堂教学中情形优胜。老师总是千方百计把学生引人现成的答案中,历来容不得不同意见。学生听老师的,老师看参考的,参考承袭前人的。我们常常看到在语文教学课堂中教师苦费心机用尽手段的把学生引人既定的答案之中。其实,让学生大胆说出他们自己的见解,无论对于不对,都是对他们求异能力的培养,更何况我们教师,我们的参考,以及我们的前人,并不是完全正确,一贯正确的。因此,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不同于教师、不同于前人的见解,积极培养他们的求异思维能力。首先在教材有“异”之处,要积极鼓励学生求异。我们的教材无论是注释,还是提示和练习都有许多很值得推敲的地方。在这些地方,我们要让学生大胆的发挥他们的独立见解。比如《陈涉世家》中有这样一个句子:“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这里的标点和内容的关系就不够清楚,很值得推敲。再如高中课文《廉颇蔺相如列传》中”以戏弄臣“朗读时怎么停顿,《劝学》中”以绝江河“的”绝“到底怎样理解。不同教材,不同参考的说法常有不同。我们应该鼓励学生进行求异,提出不同的看法。有时候学生的求异未必多少道理,但是学生大胆求异的过程,不仅加深了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养成了他们爱思考不盲从的好习惯。其次是课文的有误处。我们的教材所选的大多是名家的作品,就总体说都是好”例子“,但这不是说他们就没有问题。事实上有些大家的文章里的问题还不少。就以正在手边的高中语文第五册吴组缃先生的《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为例,其中也许多问题是很值得推敲的(当然也许是我们的理解能力达不到)。比如下面的两个例子:”唐代的文化出现了很多新的的东西,文人的思想也有所发展、开阔;这时传奇小说应运而生,如白居易写《长恨歌》。 . . . . . “”在封建社会制度的上升时期,《诗经》、乐府、神话传说都是政府为了了解民情,从民间搜集来的。 . . . . . “读到这里,很自然地就会产生一些疑问:白居易的《长恨歌》是传奇小说吗?《诗经》是产生于封建社会制度的上升时期吗?神话传说也是政府为了了解民情,从民间搜集来的吗?。 让同学们去发现这些问题,并不是要找教材的碴,而是培养学生用批评的甚至是批判的的眼光看问题。

空白处:让学生的思维在有限“空间”中放飞

所谓空白处,主要是指叙事作品、文学作品中,作者为了行文简洁、文章节奏变化,以及阅读审美感受的需要,将一些内容省略以后,使文章的展开过程形成的“断裂”。这些“断裂地带”,正是我们训练和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有利空间。比如《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中,作者写到药品送到平陆以后,便很快结束全文,对平陆医生如何抢救的情况,几乎没有交代,更没有具体的描写,对被救民工的心情也未作任何描述。这些都是作品中的空白。我们可以让学生根据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把握,调动自己的想象,进行补充。再如《祝福》中,鲁四老爷听说祥林嫂被婆家枪走以后愤愤地说:“可恶!然而。 . . . . . .”“然而”什么呢?作者没有说,给我们留下了一片空白。《装在套子里的人》写别里科夫在华连卡的笑声中从楼梯上滚下来,接下去就写到:“过了一个月,别里科夫死了。”这中间都有着大片的空白。而戏剧、诗歌的语言中空白则更多。教学中,我们可以让学生根据特定的情节、人物或有关因素来补充这些空白之处。这一方面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能够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第3篇:空间思维能力的好处范文

关键词:风景园林;空间;设计

1 风景园林的空间

1.1 空间的组成元素

空间的实质是由它的功能所确定的。空间的存在及其特性来自形成空间的构成形式和组成因素,空间在某种程度上会带有组成因素的某些特征。空间主要构成元素包括:垂直绿化、铺装平面、小品设施、人流、周边生态环境等。其中,植被和绿化植物是组成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运用景观生态学对景区进行规划和设计,往往能够产生较好的生态效益和人文效益。

1.2 空间的形式

分隔和组合能够有效地利用空间,能够让景观的各种元素有机结合在一起。园林空间主要有3种形式:容积空间、立体空间和两者相合的混合空间。容积空间的基本形式是围合,空间为静态的、向心的、内聚的,空间中墙和地域特征较突出。立体空间的基本形式是填充,空间层次丰富,有流动和散漫之感。容纳特性虽然是空间的根本标识,但是,设计空间时不能局限于此,还应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1.3 空间的特性

空间的围合质量与封闭性有关,主要反映在垂直要素的高度、密实度和连续性等方面。高度分为相对高度和绝对高度,相对高度是指墙的实际高度和视距的比值,通常用视角或高宽比D/H表示。绝对高度是指墙的实际高度,当墙低于人的视线时空间较开阔,高于视线时空间较封闭。空间的封闭程度由这两面三种高度综合决定。影响空间封闭性的另一因素是墙的连续性和密实程度。同样的高度,墙越空透,围合的效果就越差,内外渗透就越强。不同位置的墙所形成的空间封闭感也不同,其中位于转角的墙的围合能力较强。

1.4 空间中心化处理

空间处理主要考虑2个方面:单个空间本身以及不同空间之间的关系。其中,多个空间的处理则主要是以空间的对比,层次、序列、渗透等关系。空间的大小应视空间的功能要求和艺术要求而定,单个空间的处理应注意空间的大小和尺度、封闭性、构成方式、构成要素的特征(形、色彩、质感等)以及空间所表达的意义或所具有的性格等内容。人处于一定的环境中,对于景观空间的知觉认识虽以各种感觉印象为基础,但已远远超过感觉印象简单相加的总和。

2 园林设计的特点与要求

园林设计是一门综合艺术,它是个复杂的过程,与制图技巧的训练有着本质的区别[1]。园林方案设计的特点如下:

综合性:园林设计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需要在设计过程中对整个空间有较强的整体把握,能够清楚地了解空间设计的功能需要,以及合适的设计形式。一个好的园林空间设计,必定能够贴近人们需求,在功能上较为完整。

创作性:园林设计是一门灵活的艺术,设计者应该具有灵活开放的思维方式和丰富的想象力。园林设计者在设计各种类型的园林绿地时,要能够灵活地解决各样遇到的问题,只有创造者发挥创新意识,设计出的园林作品才会具有丰富内涵、新颖的形式。

过程性:在进行风景园林设计的过程中,需要科学、全面地分析调研,深入大胆地思考想象,不厌其烦地听取使用者的意见,在广泛论证的基础上优化选择方案。设计的过程与一个不断推敲、修改、发展、完善的过程。

双重性:作为一门设计课程,它的思维活动有着不同于其它学科之处,具有思维方式双重性的特点。园林设计过程主要分为:分析研究、构思设计、分析选择、再构思设计等过程。设计者运用逻辑思维处理每一个分析阶段,而采用形象思维进行构思。

社会性:园林绿地景观是城市空间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着广泛的社会性。这就要求,园林空间设计者在进行空间设计时,要能够对各方面进行权衡,这其中包括: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人文效益等。

3 园林空间设计的方法

园林空间设计方法可按两者的先后顺序分为:“先形式后功能”和“先功能后形式”两大类。这两种方法的主要区别在于方案构思的切入点与侧重点的不同。

“先功能后形式”的方法是基于平面设计为起点的基础上,该方法把重点放在功能的需求上,在完成功能的前提下,再去完成空间形式的构造。先功能的设计方法,相对比较好把握,能够以较快的速度确定空间设计方案,比较适合初学者。它的缺点在于它会阻碍空间形态设计,对园林设计的创造性有所限制。

“先形式后功能”的方法则是从园林的地形、环境入手,进行方案的设计构思,重点研究空间组织与造型,然后再进行功能的填充。这种方法更易于自由发挥个人的想象与创造力,设计出富有新意的空间形象。但是后期的功能调整工作有一定的难度,初学者一般不宜采用。

在实际园林空间设计过程中,应该根据实际需求,结合设计者的优势,采用混合的设计方法,这样设计出来的园林空间更能贴近人对于园林空间美观的需要。

第4篇:空间思维能力的好处范文

关键词:思维品质缄默策略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我们更多地关注“如何讲”,却没有关注和研究“如何不讲”,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课堂上总是教师唱主角,滔滔不绝地讲,不留任何“盲点”;学生则是被动地听与记,用不着也没有必要去积极思考。久而久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被扼杀,学生成了知识的容器,被填的鸭子,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课堂教学有效性不够高。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灵魂深入,都有一个根深蒂固的需要——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缄默”是指为了更好地达到三维教学目标, 促进学生的主体发展和主动发展,在教学中富有创造性地有意留出时间给学生,以此为学生留下自主学习的空间,激活学生创新思维的一种教学策略,就是一个让学生成为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的好办法;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有效方法;更是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有效途径。

1“缄默”应遵循的原则

1.1“缄默”要有时空观念

一堂课45分钟是一个定量,我们的目的是如何在这个定量前提下提高其利用率。因此,教师要在课堂上落实“缄默”,首先必须清晰“缄默”的时空观念。即需要缄默的时间该占一堂课多少比例?它该如何科学分配到各个教学环节中才能促成学生的有效学习?是分批缄默还是集中缄默?这些都是教师们在备课时应该想清楚的。

1.2“缄默”要适合学生的认识水平

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关于认知心理学的观点认为,人的认知水平可划分为三个层次:“已知区”,“最近发展区”和“未知区”。其关系是:

图1

人的认知水平就是在这三个层次之间循环往复,不断转化,螺旋式上升。而“最近发展区”理论是指学生现有发展水平和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一个区域。教师留给学生自己思考和发挥的难度要处于这个区域。这样,学生原有的认知系统与情境中所提供的信息经过学生思考后,能使问题由最近发展区发展转化为现有发展水平。这样学生在缄默时能体验到成功,而成功的体验能不断地激发学生更强的求知欲望,学生的学习就进入了一种良性循环的轨道,因此教师设置课堂教学“缄默”要注意学生的认知水平。

1.3 “缄默”要处理主体与主导的关系

“缄默”中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并非弱化教师的作用,更不是否认教师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事实上,“缄默”并不是,也不可能任凭学生盲目探索。在留给学生广泛思考的空间的同时,教师更要发挥创造性,在学生学习的各个阶段,提供“点石成金”的帮助。因此,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应对立统一,在交往互动的教学中缺一不可。

2 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缄默策略

2.1思维空白处“缄默”,培养思维的创造性

创造性思维就是有创见的思维,即通过思维不仅能揭示事物的本质,还能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建树性的设想和意见。学习是新的学习内容和原有的认知结构相互作用,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包括输入、相互作用和操作运用三个阶段。有效的学习是已知与未知同时作用、相互转化的“动态平衡”。因此,在形成一个新的概念、产生一个新的结论、生成一个新的思想方法时,在思维的空白处有意“缄默”,巧设悬念,能够刺激思维,丰富想象,使学生的思维达到“愤”、“悱”状态,既能加深理解,深刻记忆,又能培养思维的创造性。

示例1: “燃烧的条件” 探究

教师:大家都知道,水是能灭火的,但有同学见过能在水里面燃烧的物质吗?

…………

[与学生以往常识相矛盾,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学生:没有见过。

教师:今天我和大家一起来做一组实验,让大家见识一下能在水里面燃烧的物质。

[组织实验]白磷在水中燃烧的对照实验

实验分三组进行:第一组实验:白磷在冷水中,通入氧气,并不燃烧;第二组实验:白磷在热水中,不通入氧气,也不燃烧;第三组实验:白磷在热水中,通入氧气,白磷燃烧。

教师:现在大家都看到了白磷能在水中燃烧,谁能解释实验1和2中白磷为什么没有燃烧?谁能通过以上实验和教材知识总结出燃烧条件?

…………

2.2思维岔口处“缄默”,培养思维的求异性

思维的基础是求异,而思维定势是阻碍思维创造性的绊脚石。思维定势的形成往往会限制思维的变通,阻碍对新问题的解决。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兴趣爱好、思维方式以及发展潜能。教师应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允许学生思维方式的多样化和思维水平的落差。教师要鼓励学生不拘泥于某一思维定势,大胆提出解决问题的多元化策略,激励和尊重学生独立的思维方式;同时教师也要处理好教学预设和教学生成的关系,通过变换视角、变换题型,创设符合学生实际的问题情境,缄默但不空白,引导学生一问多答、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器多用,多角度、多侧面地认识化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拓展思维空间,培养思维的求异性。

示例2:亚硝酸钠和食盐的鉴别

教师:要鉴别亚硝酸和食盐,实际上是鉴别NO2-和Cl-。

学生甲:利用硝酸银追加稀硝酸,看是否产生沉淀而不溶解鉴别。

教师:请分析NO2-中N元素的化合价,再想想还有可能的鉴别方法?

…………

学生乙:NO2-具有还原性,Cl-还原性不强,可向溶液中滴加溴水等氧化剂观察溶液是否褪色鉴别。NO2-具有氧化性,Cl-不具备氧化性,可向两溶液中滴加(NH4)2Fe(SO4)2,再补加KSCN看溶液是否变血红色鉴别。

…………

学生丙:NO2-具有氧化性,Cl-不具备氧化性,可向两溶液中滴加(NH4)2Fe(SO4)2,再补加KSCN看溶液是否变血红色鉴别。

教师:根据亚硝酸是一种不稳定的弱酸,是否还有其他方法用以鉴别两者?

…………

学生丁:用PH试纸分别测定两溶液的PH值,利用盐类水解原理进行鉴别。

…………

学生戊:让两者的溶液分别与稀硫酸反应,看体系中是否出现红棕色气体来鉴别。

2.3思维衔接处“缄默”,培养思维的发散性

发散思维是对所要解决的一个新问题从多方面加以思考,并提出许多新假设和新答案的一种思维方式。这种思维的特点是思路可以从一点发散到四面八方,突破思维定势的局限,重新组合已有知识经验,找出许多新的可能答案。波利亚也曾说:“在你找到第一个蘑菇时继续观察,就能发现一堆蘑菇。”因此教师要善于启发、诱导、帮助学生以某个问题为中心,向不同的方向去思考,实现知识的整合、思维的发散、能力的凝聚。教师可根据课本内容、各知识点的内在联系以及学生思维跨度的承受能力,有意识地“缄默”一下关键的衔接处,让学生自己由此及彼跨越空白,突破原有知识圈,进行发散式动态思考,经过知识、观念、方法的重新组合,探究出更多、更新的知识,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示例3: SO2气体的实验室制备

教师:实验室可用亚硫酸钠与浓硫酸反应制备二氧化硫,请根据该反应特点,设计实验装置。

…………

学生甲:“该反应的特点是固体与液体在不加热条件下制备气体,可采用启普发生器原理设计”,并在黑板上画出示意图Ⅰ。

教师:“有道理,但是老师有一个问题:在加入液体与塞塞子之间可能会有气体逸出,有时还会手忙脚乱的,会对实验产生一定的影响,是否可以稍作改进?”

…………

学生乙:“把单孔塞改成带有玻璃导管和长颈漏斗的双孔塞;操作:先塞塞子再加液体”。并将装置图改为Ⅱ。

教师:“该装置解决了甲同学的问题,学生的努力得到了回报,但是老师还是有个问题:产生的气泡会有从长颈漏斗的底部出口处逸出的可能性,怎么办呢?”

…………

学生丙:“在长颈漏斗底部出口处套上小试管,起到液封的作用操作:先塞塞子再加液体”。并将装置图改为Ⅲ。

教师:“在实际操作中发现液体加入的量难控制,反应不能随开随用,随关随停。怎么办?”

…………

在师生的共同合作下,最后总结出了以下反应装置图:

图2

2.4思维碰撞处“缄默”,培养思维的批判性

批判思维是英语Critical Thinking的直译。Critical Thinking在英语中指的是那种能抓住要领,善于质疑辨析,基于严格推断,富于机智灵气,清晰敏捷的日常思维。如果学生习惯于批判性思维活动,反复地深入思考问题,那么他们的思维就会更开阔、灵活,见解就更深刻、新颖,也就很容易进行创新。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一个人的已有知识和经验与当前面临的问题情境发生冲突时,往往会产生许多空白,从而引起惊奇、注意和关心,会在心理上产生填补这些空白的强烈愿望。“疑而未解,又欲解之”。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这种心理状态,在思维的碰撞处适当缄默,激起学生的自我心理需要,引导学生去猜、去想、去验证,打破思维惯性,使学生在认知相悖中产生探求新知的强烈愿望,从而养成质疑的习惯,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示例4:探究Mg(OH)2沉淀溶于NH4Cl溶液的原因

假设一:NH4Cl水解呈酸性:NH+ 4+H2O NH3·H2O+H+,H+与Mg(OH)2发生中和反应而使沉淀溶解:2H++Mg(OH)2 ==Mg2++2H2O。

假设二:Mg(OH)2在水中存在溶解平衡:Mg(OH)2(s) Mg++2OH-,加入NH4Cl后生成弱电解质NH3·H2O:NH4+ +OH-NH3·H2O,使溶解平衡体系中的OH-浓度减小,平衡向沉淀方向移动。

…………

[学生出现思维碰撞,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欲望]

设计实验:向Mg(OH)2沉淀中加入CH3COONH4溶液(中性),观察到沉淀逐渐溶解。

探究结论:溶解的原因是生成弱电解质(NH3·H2O),降低平衡体系中OH-浓度,促进平衡向沉淀方向移动。即假设二合理。

3.结束语

有“缄默”,才可能有想象力,才可能进行创造。总之,作为化学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要能利用可能的教育资源留思维的时间与空间于学生,使之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里能自由驰骋自己的想法,不断提升良好的思维能力与优秀的思维品质,使课堂教学质量有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 王祖浩等.化学课程标准(实验)解读.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

第5篇:空间思维能力的好处范文

关键词:航空维修 人为因素 维修管理

1、引言

从上世纪七十年代之后,由于航空设备的设计及制造技术得到不断提高,航空设备在使用过程中由于设计制造原因导致的事故影响逐步降低,已经下降到20%。但是,在设备制造机维修保养的过程中,由于人为误差的存在,导致航空设备的可靠性不能得到持续提高。因此,针对航空设备维修可靠性管理工作的重点逐步转移到人为因素方面。

2、民航飞行设备维修过程中的主要人为因素

2.1 技能因素

技能方面的人为误差就是指人们在执行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时,由于熟练程度较高,因此其不需要有意识的考虑应该如何去做,绝大部分都是思维的自动反应下进行。技能方面的人为误差主要包括:

(1) 疏忽型,没有选择恰当的方式处理一件事。例如,针对民航设备的维修活动达到的最终结果与设定目标不同,没有达到良好的维修效果。

(2) 处置错误型,确定如何做一件事,也设定了对应的处理方案。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由于思维障碍或者是精神涣散导致计划的行动没有达成。

2.2 法规因素

法规方面的人为因素主要是指人们在执行一道已经十分熟悉的维修项目时,将会有意识的被维修检查单上的法规或者是记载于其思维中的法规所控制,从而造成其自身思受到限制。法规的形式与内容多种多样,但是其主要形式是针对可能发生的情况才去对应的操作程序及制度。由于对设备状态分析产生了错误的理解,导致其在才去行动的过程中采用了错误或者是不恰当的操作程序,其主要包括这样两个方面:

(1) 疏忽型,维修过程中没有完成需要做到的事情;

(2) 处置错误型,即针对具体的失误采取了错误的操作程序。

法规方面的错误主要是维修人员在执行一系列对于自己已经很熟悉的维修项目时,因为对状态分析的错误造成了策略失误。因此,在采取对应的维修反应策略时,应该尽量避免这种状况的出现。

2.3知识因素

当维修人员面对民航设备的一个新的、不熟悉的设备故障时,因为不能参考其他的类似项目经验,导致其不能很好,甚至不能完全处理该故障。针对这种问题,所采取的措施一般是通过“目标积累”的方式予以处理,通过在相关环境以及维修目标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知识结构进行处理。导致维修人员知识缺乏的主要原因是选择的目标知识不准确、处理信息过程中受到人为限制过于明显、待解决的问题过于复杂等。其主要表现为:

(1) 疏忽型,没有按照要求完成对应的任务;

(2) 处置错误型,采取了错误的方式来处理故障问题。

3、降低人为因素影响,提高民航飞机维修可靠性的若干策略

3.1 提高维修队伍的整体水平

作为民航飞机维修的最终执行者,其对飞机的维修目的的达成以及维修水平的提高至关重要。相对于维修人员而言,通过加强维修人员的思想素质教育,注重对维修人员的业务考核,提高维修人员的思想道德素质以及技术操作水平,对提高维修队伍的维修水平有重要作用。

因为民航飞机的维修是一项协作能力较强的工作,通过提高队伍的整体维修水平能够保证维修可靠性的提高。同时,这也是航空公司的一项无形资产,是航空公司得到不断壮大的根本保证。因此,在维修队伍管理的过程中,应该通过加强培训工作力度的方式大道提高工作人员整体队伍的素质与技能水平。

3.2 更新维修思想

为了提高民航飞机的适航能力,在维修过程中必须秉承飞机可靠性至上的基本原则。因此,在飞机维修过程中,通过对飞机各个零部件,诸如发动机、机载通信设备等发生故障之前的各种变化特征,诸如腐蚀、疲劳、磨损等进行正确的分析、评估、处理与监控,以此确定各种维修管理的基本类型。为了加强对维修工作的组织和管理力度,在关注细微环节的控制与管理时,还必须加强信息方面的管理工作,通过确保信息的及时、准确、可靠来提高信息的整体质量。另外,为了能够及时的发现问题,并采取针对性的处理措施,还必须疏通信息沟通渠道,倡导讲实话、讲真话的作风。

3.3 建立完善的组织管理体系

完善的组织管理体系是预防并避免人为误差的第一道防线,同时也是制度层面的第一道防御体系。在组织管理过程中,要重视维修故障预防工作在事故管理工作的重要地位。因此,首先应该积极转变观念,通过树立“以人为本”的基本思想,将人作为管理工作的核心,通过合理处理人与资源之间的关系,通过合理的激励措施来调动维修人员的工作潜能,提高维修工作效率和质量,降低人为因素的影响。

从管理者的角度而言,在日常工作处理过程中,管理人员应该以身作则,通过言行举止来正确处理个人得失。在用人的过程中,应当善于捕捉每个人的闪光点,通过给维修人员提供一个充分的发展空间来提供一个和谐的管理体系,促进企业凝聚力以及向心力的提高。

3.4 构建一个整体的航空维修系统

在计算机网络技术持续发展的当下,应该充分的利用计算机技术为航空维修过程中人为因素的管理及研究工作提供服务。随着维修工作时间的不断累积,维修工作中将产生大量的信息,各个信息之间的相互关系更加复杂,仅仅依靠管理人员个体的脑力劳动以及手工记录的方式根本不能够处理这些数据,更加不能够根据传统的处理数据做出正确的决策。因此,在维修过程中应该建立起针对所有维修活动的数据库,通过计算机辅助维修管理的方式,将民航飞机的维修信息收集、加工,并产生出新的信息。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还可以根据自身的具体条件对维修活动进行计算机分析与仿真。例如,可以对航空公司在半年内更换轮胎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确定更换的数量及周期,通过计算得出更换频率以及等待时间。通过这种数据分析方式,能够更好的安排维修人员以及维修工具,提高维修工作的整体效率及质量。

结语

随着航空维修过程中人为因素影响程度的增加,航空维修管理过程中必须对之予以重视,同时积极采用计算机辅助管理技术来提高整体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第6篇:空间思维能力的好处范文

一、精心设计问题,给学生创新的机遇

问题是思维的核心。教师只有提出了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才能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所以教师备课的重点就是设计好有效的问题,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比如在讲“行程应用题”时,笔者利用了这样一个生活中常遇到的问题:甲乙两地有三条公路相通,通常情况下,由甲地去乙地我们选择最短的一条路(省时,省路);在特殊情况下,如果最短的那条路太拥挤,在一定时间内由甲地赶到乙地我们就选择另外的一条路,宁肯多走路,加快步伐(速度),来保证时间(时间一定,路程与速度成正比)。从数学角度给学生分析这个问题用于“行程应用题”,是路程、时间、速度三者关系的实际应用。又如,在讲“解直角三角形”时,笔者利用这样一个实际问题:修建某扬水站时,要沿斜坡辅设水管,从剖面图看到,斜坡与水平面所成的∠A可用测角器测出,水管AB的长度也可直接量得,当水管铺到B处时,设B离水平面的距离为BC,如果你是施工人员,如何测得B处离水平面的高度?有的学生提出从B处向C处钻个洞,测洞深;有的学生反对,因为根据实际情况,这样做费力;有的学生又反对,因为这不是费力问题,C点无法确定,而应该运用解直角三角形知识去解决:BC=AB·sinA(AB、∠A均已知)。其实对于中学数学中的许多知识,教师只要去认真地分析教材,精心地设计问题,充分相信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绝大部分知识学生都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掌握的,教师没有必要通过传授的方法将这些知识教给学生。学生在积极探索的过程中,不仅能使学到的基础知识得到应用,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培养,更重要的是也能摆脱长期依赖教师传授的学习模式,自主学习,积极探究,充分的培养不断创新的精神,从而渐渐形成创新的活力。

二、给予空间,让学生自由地活动

创新需要时间,创新更需要空间。学生只有在活动的过程中才能感悟出数学的真谛,才能逐渐养成创新的习惯,才能培养创新的意识和能力。离开了空间、离开了学生的活动,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成了无根之本、无源之水。所以教师要像上述课例中那样,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活动空间,让学生在这个空间中去发现、去探索、去创造。在讲授新知识之前,教师可提问本课所用到的旧知识作为过渡,以旧引新,以旧促新,促使学生积极参加教学双边活动,突破难点,达到顺利完成本课教学任务的目的。

三、提供时间,给学生创新的机会

给学生创新的时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一节课45分钟也好,90分钟也罢,教师不能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那么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就只是一句空话。如果将课例中的教学环节,改成教师展示,学生睁大眼睛看,这样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虽然从表面上看“节约”了时间,但是以这样的教学方法教出来的学生,除了被动地接受,还会做什么?更不要说具备创造能力了。

四、一题多解,给学生展示的平台

一题多解是培养学生横向发散思维的一种方式,是训练学生拓宽思路的有效手段,也是开拓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主要途径。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最易出现一题多解的精彩局面,由于同学间的相互启发,思维由集中而发散,由发散而集中。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发散式思维与创造力有直接关系,它可以使学生思维灵活,思路开阔;而集中式思维则具有普遍性、稳定性、持久性的迁移效果,是学生掌握规律性知识的重要思维方式。”因此,在这一交替的过程中,学生思维的严密性与灵活性都有所发展,能够促进创造思维的发展。通过分析、比较、优选,学生会发现最佳的思路和方法,从而使个人的思维在集体的智慧中得到发展。

五、激发兴趣,给学生成功的机会

第7篇:空间思维能力的好处范文

根据地理在文科综合中的特点,考查能力的题目多;覆盖面比较窄;侧重对地图知识的考查;关注社会。要求我们既要注重知识的积累,又要注重能力的提高。高三地理复习中,就要求我们一方面应紧紧围绕地理基础知识的复习,通过地理知识的系统整理、归纳,形成完整、科学的知识体系;另一方面,要按大纲规定的能力要求,通过原理分析、规律总结和解题训练加强能力培养,提高创新意识,不断提高认识水平。

一、加强知识的归纳整理,形成知识体系

在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体中系要加强知识的归纳整理,在知识整理加工的过程中,伴随一系列思维活动,如分析、判断、归纳、演绎、比较、分类、总结、概括、推理等,可以说这个过程也是思维综合训练的过程。经过这一过程可以加深知识的理解、强化记忆,同时也可以发现问题、纠正错误。在对基本原理、规律的探究、发现、归纳和应用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多思、敢问、善问,可准备一个问题本质,真正弄懂、吃透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既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二、落实基础,突出主干,注意与初中地理知识的有机结合

基础和主干知识是指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规律和重要的地理事物、观念、结论。它们分布在教材的各个部分。但总体来看,能够体现地理学科学习功能的、能够形成再生知识的、与生活生产紧密联系的部分多为高考复习的重点所在。如:地图、地球运动、大气运动、人类活动、人地关系等。

在重点复习高中系统地理知识的同时,还要正确处理好初高中地理知识的有机结合。初高中地理知识是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只要高中地理中涉及到的初中地理知识,都应该掌握,绝不能回避。要正确处理好高中系统地理与初中区域地理之间的关系,以高中系统地理为主,兼顾初中地理,当涉及到相关初中地理知识时要进行串联复习,并落实到区域图上。

通过这样处理,不仅能使初高中地理知识紧密结合,形成一个有机整体,而且便于提高综合分析地理知识的能力。可见,抓住多角度观察地理事物的空间性质,综合分析地理系统内部与外部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运动与转化这些大问题,一方面能使地理知识学习得更加透彻、完整,另一方面又能提高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拓展思考与解答地理问题的深度与广度。

三、加强空间思维训练,不断提高学生能力

从高考试题看,地理试题选取了能够反映地理学科主要研究分析方法的内容为命题素材,紧紧围绕“描述、概括、理解各种地理事物的空间结构联系和发展变化过程”、“认识重要地理事物的名称和空间位置”等能力要求。试题中时差的推断、地图的判读、世界和中国某个区域的特征分析、判断等都是在考查学生的空间能力。因此,在高考地理复习中要特别注重空间思维的训练,以提高学生能力。

空间思维能力的考查主要有这几项内容:各类地图的判读,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大气的运动和变化,世界和中国区域的重要经线、纬线等。培养地理学科的空间思维能力,一定要讲求方法。如对空间概念和物体空间运动的理性思维分析可选取主要经纬线(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本初子午线、180°经线、20°W、160°E、120°E等),通过它们,形成空间经纬网定位,并通过有效的空间思维训练,才能达到熟能生巧的目的。

四、训练解题思路,不断提高解题能力

明确地理原理、掌握地理规律,有利于更好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此要注意理解重要的地理原理、规律和观点,训练答题思路,提高答题水平。(1)要全面思考,综合分析解答问题。在建立完整的地理知识结构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地理原理、地理规律。(2)循序渐进,加强逻辑推理,提高解题水平。(3)要多角度训练,促进知识正迁移。(4)要联系实际,运用地理原理、地理规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五、通力合作,发挥集体力量

第8篇:空间思维能力的好处范文

论文摘要:从《机械制图》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与应用的角度,对制图教学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空间想象能力培养方式及实践环节等方面的改革进行了阐述。

《机械制图》是机械及相关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的教学质量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专业素质,而专业素质由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综合制图能力的高低来衡量。机械制图可分为画法几何和工程制图两大部分。画法几何是制图的理论基础,抽象思维较多,而工程制图主要是应用形象思维。然而,抽象思维对于没有接受过相应专业训练的学生来说是相对困难和枯燥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注意启发引导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下面就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抽象思维来谈谈的几我点看法。

(一)职业教育对专业基础课的要求以必需、够用为度,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

1.制图与设计紧密结合,引入新的设计方法、新的制造技术概念,加强绘制和阅读三维图能力的培养。以体为主线,遵循从三维实体到二维平面图形的认识规律,加入构形设计练习,使学生具有一些形象储备,从而方便掌握从三维实体图到二维投影图的转换。

2.减少投影几何的内容,而将点、线、面的投影和立体的投影结合起来讲授,强调投影基本理论的内容,这和职业教育培养应用型工程技术人员的目标相吻合。

3.在对传统教学内容进行优化的基础上,把计算机绘图与工程制图课的基本教学内容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使学生在深刻理解和掌握投影制图基本理论和方法的同时,具备熟练的计算机绘图技能,以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和工作模式的要求。

4.调整教学内容,如过去作为选学的第三角投影知识变为必讲内容,并丰富该内容,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二)创新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方式

旧的培养方式把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放在画法几何上,通过点、线、面及其相互位置关系定位、定量的投影作图训练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但点、线、面及其相互位置关系的定位、定位投影作图直观性差,难于掌握。费时多效果又不好,而且与绘图和阅读机械图样的联系不密切。经过分析和研究,我们决定通过以下方式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空间逻辑思维能力。

1.借助立体表面点、线、面的相对位置及其投影培养学生的空间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能力。

2.利用CAD对平面图形的拉伸、旋转等三维实体造型,以及并集、差集、交集、切割等编辑操作,更加有效地帮助学生提高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

3.利用其他物品进行空间思维能力训练。具体做法是学生根据给出的轴测图,利用橡皮泥捏出形体;然后根据捏出的形体形状,选定一个主要观察方向(即前方),分别从前方、左方、上方观察,把观察到的结果用平面图形表达并画到图纸上,平面图形的相对位置可以随意摆放,但要标出观察方向。

4.增加构形和建模方面的训练。如要求设计一个不少于5个基本形体,且至少有一处产生相贯线的形体。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构形能力,又能综合运用各种表达手段,让学生用二维和三维两种表达方法,并利用建模技术达到建模目的,甚至做出模型。这样,该实践环节就把整个课程内容全部串联起来了。这样的实践环节也就是设计思想可视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使设计者在生产制造以前就已知其设计质量以便进一步改进。

(三)多媒体技术在《机械制图》教学中的应用

《机械制图》课程相对于其他科目有所不同,它是相对较为枯燥和困难的。所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这门课程的教学活动中便显得极为重要。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这一点在《机械制图》课程教学中也不例外。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的进入,这让《机械制图》课程的教学有了质的飞跃。多媒体技术可以将课本中的抽象的部分用形象直观的课件与动画及三维模型引导学生,起到化难为易的作用,从而进一步激发学习的兴趣和引导学生抽象思维。

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演示,教师就可以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兴趣与空间想象能力,从而可以逐步达到引导与训练学生的抽象思维的能力。

总之,多媒体技术在《机械制图》教学中的作用是传统机械制图教学方法无法比拟的,它对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有很大的引导与培养作用。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善于运用多媒体技术,但一定要注意的是,教师永远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切不可本末倒置。

(四)师生互动在教学活动中的运用

教师虽然是教学活动中主体,但是也要学生来积极的配合与参与,只有学生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才能达到教学的目的。要想达到这个互动的目的,教师必须采取一些方法。

首先,教师对知识点的讲解要有启发性。教师在《机械制图》的教学中,要将实物或模型、投影图、立体图对照着讲解,让学生慢慢的建立起空间的概念。例如,老师在讲解多面正投影图时,可以与教室的墙壁地板联系。以学生右侧墙壁为W面,以黑板面作V面,以地面作H面,然后再与三维投影体系相对应,将抽象的问题作具体化处理,这样就便于学生理解、接受。

再者,教师在教学中同样要注意与学生的对话,讨论就是一种非常不错的选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一个问题发表各自的看法,互相启发。这种教学方法对于《机械制图》而言,其中零部件表达方法及所涉及的练习特别适用。在带领学生讨论初,要首先引导学生联想所学过的视图、剖视图、剖面图、局部放大图等制图的表达方法,再引导学生分析零件的结构特点。接下来,让学生分组讨论制图的表达方案,并选出代表讲述各组讨论后的表达方法,还要说明其方案的优缺点,最后在教师指导下,确定一种相对于其他方案较理想的方案。在讨论教学活动中教师一定要注意问题的明确性,更要善于诱发学生积极思维,最后在讨论结束时,还要做好总结。

最后,在《机械制图》课程的教学中,课本中许多知识点都有不同程度上的联系。教师一定找出其中的联系点,并帮助辅导学生找出相关章节之间的联系,这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将是非常有好处的。举例来说,课本中的截交线与相贯线、斜视图与局部视图、斜度和锥度、移出剖面与重合剖面、剖视图和剖面图等,都是值得比较和联系的知识点。总之课本中的有的内容联系比较密切,有的没有直接的联系,作为教师应该有目的地选择联系密切的内容进行比较关联,找出它们的异同点。帮助学生联系记忆与理解。

参考文献

[1]倪永胜.浅谈《机械制图》学科中的创造性教学

第9篇:空间思维能力的好处范文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 小学数学; 有效思维能力

数学思维的过程,对于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如直觉、形象思维能力;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分析、推理思维能力;想象、联想思维能力,特别是发散、聚合思维能力对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习惯、创新意识以及创新能力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培养上述思维能力过程中,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效果特别显著。下面就如何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简述自己的一些做法与认识:

一、运用多媒体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兴趣是儿童学习知识的催化剂,它能使人精神振奋,思想活跃,产生丰富的联想。数学知识是比较抽象、枯燥的,导致一些低年级学生不感兴趣。然而,学生的兴趣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集图象、文本、声音、图片、动画为一体充分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便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老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儿童心理特点,运用现代教育媒体提供形象材料,将枯燥乏味的知识趣味化、生活化,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思维兴趣,促进学生尽快以最好的心态进行学习。例如我在教学《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时,其中有一内容是教学生估测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考虑到这一内容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所以我先提出问题质疑:同学们,你们知道小猫是怎样抓躲在洞里的小老鼠吗?此时学生都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特别想知道小猫是如何抓躲在洞里的小老鼠的。于是我让学生观看一段动画片:一只小猫在追一只老鼠,忽然这只老鼠窜到了小洞里,于是小猫就用自己的胡子在洞口量一量,如果小猫的胡子的宽度与洞口一样宽,说明小猫的身子能进入洞口,才有希望抓住老鼠。学生看到小猫就是靠用胡子来估测洞口大小,才能进入洞里抓住老鼠。接着我揭示本堂课的主旨:今天我们也要来学习如何估测物体的长度。其实生活中处处都有尺子,学生们在刚才情境的熏陶下,对这一内容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和好奇,纷纷寻找身边的“尺子”,有的说自己的一柞宽就是10厘米;有的说自己的食指宽就是1厘米;还有的说自己的课桌是80厘米等,只要把要测量的物体与这些生活中的“尺子”比划,就能估测长短,最后得出结论:用这些“尺子”同样可以估测出物体的长短。可见,媒体恰当的演示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了好奇心,激起了他们探索知识的欲望,并使学生明白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运用多媒体,发展学生扩散性思维

创新思维对问题的解答方法不限于只有一种,通常有多种多样的办法,或者有多种多样的演绎和推导,这就是思维的扩散性。而多媒体计算机为我们提供了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广阔空间,尤其是它可虚拟现实的特点与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一拍即合。学生在计算机前操作,可自由地将各种媒体进行组合、扩充、整合,也正是在各种组合、扩充、整合过程中,学生发散性思维得到培养。例如一年级学生学习了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以后,开始学习拼组图形,老师针对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利用多媒体技术在计算机上设计出大小不同、放置的方位不同、颜色不同的三角形20个,长方形15个,正方形15个,圆15个。要求学生选择上述图形,在空白处任意组合图形,看谁组合的画面想象丰富,学生对这种形式的学习兴趣盎然,充分发挥想象力,在屏幕上拼出一幅幅闪烁着智慧的图案。

三、运用多媒体,突破教学难点

数学知识抽象性的特点与小学生认识事物具有形象性的特点是学生认知过程中的一对矛盾。运用CAT,可以通过“变色”、“闪烁”“动画”等手段,不仅能有效地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化抽象为具体,把难以理解的内容或是不容易观察到的事物充分显示出来,而且积极调动学生的视觉直观功能,刺激学生的有意注意,从而找到事物间的联系,突破教学难点。例如,在教《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时,学生往往对每个面的长和宽这一重点掌握不好,利用 PowerPoint制作的幻灯片就可以突破这一重点。先出示整个长方体立体图形,然后利用多媒体提供的动作效果,将其展开,这样同学们就可以很清楚地掌握每个面的长和宽。若有不清楚的地方,可以再现知识点,以此突出重点,加深学生对这一知识的理解。再如教将两个完全一样的长方体拼在一起后,比较两者的表面积,由于同学们想象能力有限,因此利用多媒体就可以很好地展示出来,同学们一看就一目了然,并且效果很好。

四、运用多媒体,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布鲁纳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推动学习的内在力量,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习的强大动力。“多媒体”能模拟仿真,化抽象为形象。它能溶文字、图片、声音于一体,将学生带进形象、生动、色彩缤纷的教学情境之中,使学生感官接受刺激,发展思维能力,拓展学生的空间概念,加深对事物的理解,大大减轻了学生认识的难度,变难为易。例如:在教学《认识图形》一课,为了训练学生的丰富想象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勇于实践,敢于创新的精神。我们可以制作一组由三角形、圆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组成各种物体,让学生观察这些图形象什么?这样会让学生更容易地理解掌握知识,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多媒体”教学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延伸和拓宽教学时空,通过图像、声音、色彩和动画,传递教学信息,解决了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所造成的教学难点,使学习内容变得容易被理解和掌握,培养并发展了学生获得信息、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多媒体”带来的多重感官刺激,能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建立真正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式学习和创造思维能力。

总之,应用多媒体教学是一种直观高效的现代化教学手段,结合多媒体技术能够使数学课变得更加生动有趣。不过也不能偏离教学的基本原则,应该从实际出发,注重实际应用中的效果。那种为运用而运用的做法,会造成教学的片面与失误。因为运用多媒体能很快将生动形象的画面传达给学生,使学生通过视觉很快获得直观感性的认识。我们深信,只要我们在数学课堂中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在不久的将来,学校的素质定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