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空间问题到空间设计的双重性

空间问题到空间设计的双重性

摘要:本文围绕现代建筑学的核心——空间问题,按照时间顺序,从哲学、美学以及心理学等关于空间的研究到空间被引入到建筑学科的发展历程和建筑学自身关于空间的研究的发展过程的介绍阐述空间问题如何成为现代建筑学核心,最后以赖特的建筑理念引出空间连续性与空间问题的双重性问题。再从不同领域对空间的定义,哲学家以及建筑理论家对于空间研究的成果着手,结合建筑学角度自身的发展浅析空间的连续性和空间问题的双重性。在分析上先阐述空间问题的双重性,过渡到空间连续性,由浅入深,逐步阐述。最后分析空间连续性与空间问题的双重性的意义以及对于现代建筑空间设计双重性的相对应。

关键词:空间;现代建筑学;连续性;双重性

一、空间问题的产生与研究

1.空间问题在艺术领域的研究

空间问题最早的研究是源于艺术领域的。在19世纪70年代,费希尔提出将哲学(美学)研究引入艺术研究领域的移情说,阿道夫•希尔德布兰特的“空间形式”,李普斯有关移情的空间美学等。后续还有阿洛瓦•李格尔,弗兰克尔等人继续在艺术领域对空间进行研究。随着艺术领域进行空间研究,或多或少地影响到了建筑界对于空间的研究,并且推动了建筑空间的发展。

2.“空间”一词作为建筑学核心的提出

以“空间”作为建筑的核心被首次提出是在1893年德国人奥古斯特的名为《建筑创作的核心》演讲中,这其实是当时美学和心理学研究成就所影响导致的,是对先前的德国哲学家和美学家奠定基础的继承。“空间”问题是一个由于当时建筑界内部和外部各种因素影响下产生的话题。

3.建筑领域对“空间”的研究

回到建筑领域当中,1852年德国建筑理论家戈特弗里德•森佩尔在《建筑四要素》中提出了围合概念,强调建筑的围合要素是墙体,围合产生空间是建筑的基本动机和属性。在这个概念的影响下,更多人参与到了空间的讨论中,如维也纳建筑师阿道夫•路斯提出:“建筑师的基本任务在于提供一个温暖的宜于居住的空间。”还有荷兰建筑师贝尔拉格和德国建筑师彼得•贝伦斯等人的著作。维也纳建筑师卡米洛•西特作为森佩尔的学生更是在《依据艺术原则的城市规划》中将围合空间的概念扩展到建筑外部空间。围合的概念成为当时建筑师们普遍接受的一种思想,是当时研究的一个方向。

4.现代建筑新空间概念的产生

上文所提到的空间研究成果一部分是来自哲学、美学、艺术心理学等领域的研究,一部分则是来自建筑理论和建筑实践领域本身的,而现代建筑的空间概念正是由这两个部分所共同构成的,但这两个部分彼此之间却又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艺术心理学领域的研究更加倾向于强调主体意识对空间的精神感受和体验,而不是物质性的基础;建筑领域的实践建筑师则更广泛地接受森佩尔的围合概念,强调物质基础。直至赖特的建筑出现,这种局面才被打破。美国建筑师赖特的建筑首次打破了由森佩尔提出的“围合”概念,他所倾向的流动空间也预示着一种新的建筑空间的出现——“连续”空间。而这种“连续”空间很快就被当时的建筑实践者们接受,因为这与他们所努力探求的现代建筑空间形式特征所相符,也使他们明白精神性与物质性的两部分的空间研究其实都是各自在对不同传统研究进行解释总结。基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取得的一些成就:艺术领域的立体主义绘画以及建筑领域的钢筋混凝土框架,伴随着空间一词广泛地在建筑学当中讨论,促进了现代建筑新的空间概念的形成,使得空间的连续性以及空间问题的双重性被广泛讨论。

二、空间问题的双重性

1.“空间”的多重含义

“空间”一词在词义上是具有多种解释的。在德语中空间译为“raum”,它具有双重含义:一方面是与“room”一词共用词根,注重的是与实际物质围合相关的方面,另一方面则注重于一种抽象的与精神感受相关的哲学概念。而在法语中的“l’espace”以及英语的“space”,空间的含义相较于德语的含义则少了物质与精神双重关系的含义,都更偏向于精神意义。回到汉语,辞海中“空间”一词的解释是:在哲学上,“空间”与“时间”一起构成运动着的物质存在的两种基本形式。一个物质的运动是离不开“空间”以及“时间”的,物质的运动是不依赖于人意识所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的广延性需要空间的存在,物质运动的持续性与顺序性需要时间的存在。同时,空间与时间是相互联系的,是无限与有限的统一:空间放在宇宙中来说是无边无际的,时间也是用无穷无尽的;但当针对于单一具体物体而言,空间与时间却都是有限的。在此定义中,不难发现空间的含义多是在一系列成对的关系当中体现的,诸如:空间与时间,空间与物质,有限以及无限等,空间的含义需要双重定义。这些便是“空间”一词在定义上的双重性。

2.建筑学中空间问题的双重性

回顾上文所提的德语关于空间的解释,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是针对物质实体的,另一个则是针对哲学精神的,这种双重性也直接反映在当时建筑理论家的研究过程中。这其实就回应上文所提的“围合”到“连续”的概念。“围合”强调物质性,是可由建筑师设计创造的有具体的维度和尺度度量的;“连续”更强调精神性,是基于人类意识的感知,并不属于建筑操作的领域。之所以上文提到赖特的建筑打破了围合,实则是赖特将研究由实体转向了空间,将空间视为一种强大的发展力量,可以穿透墙体与楼板,实现一种运动的空间,他通过现实的材料搭建以求营造空间,利用围合创造了连续空间。

三、空间的连续性

20世纪20年代,“空间”被现代建筑界广泛接受与运用。阿德里安•福蒂的《现代建筑词汇》总结的当时建筑界对于空间概念的分类大概为:空间作为一种“围合体”,被多数建筑师所接受的一种概念;空间作为一种“连续体”,当时建筑界对于空间的新认识,强调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的连续与无限延伸;空间作为“身体的延伸”,这是建筑界当时特殊的理解。空间作为一种“连续体”,强调是内外空间的延续和无限的延伸,以风格派和包豪斯的里西斯基和莫霍利•纳吉为主,在纳吉的《新视觉》中对这一概念有清晰发展。第三类空间作为“身体的延伸”指的是由身体在某部分想象性的延伸来感知其空间,包豪斯的齐格费里德•埃柏林更是将空间看作人与世界之间的一层“膜”,可以随生理感觉而连续作用的场。

四、空间设计的双重性

在笔者看来,空间连续性在基于对空间问题的双重性的理解上会更好理解,即物质性与精神性两方面,笔者认为连续性可以归结到精神性当中考虑。在建筑空间研究中,有两种不同的途径研究空间问题的双重性:一种是关于具体建筑实体的研究;一种是关于空间理论的研究。第一种研究中多包括技术材料以及社会环境等等问题,研究建造以及使用的方式;第二张研究则借助其他的学科发展,比如:哲学、艺术、数学等,从中寻找发展或解释空间的概念,进而对建筑学的空间产生影响。这两种研究都存在超出建筑学范畴的现象,利用外部因素来促进建筑学内在发展。通过具体建筑物的建造和使用,从中发展出抽象的空间形式,或是通过抽象的空间概念的指导建造建筑实物。精神和物质、艺术和技术、抽象与具体——都是互相关联转化而不是分割的。在立体主义后出现的源于将艺术探索与新柏拉图哲学思想相结合的“新造型主义”的风格派便是一个例子。在风格派的代表作品——施罗德住宅中,有着明显的趋向于抽象形式而忽略内部空间及世纪结构的现象,脱离了物质性,但这也恰恰导致越来越多的成员放弃并且离开,因此不到15年便退出了历史舞台。相比之下,钢筋混凝土框架的发展则是一场物质性的变革。这种技术大规模应用于19世纪末美国的芝加哥学派当中,但作为一种建造技术从工程技术的角度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并没有进一步地发掘到空间层面的丰富性。正是这样的一个时期当中,很多建筑研究中引入了许多来自于传统建筑学之外的领域,通过转化其他学科的成果而逐步产生了不同的建筑流派,诚然这开阔了建筑学的视野,但就空间问题而言,同样是需要从建筑学内部进行讨论的。为此,建筑界出现了从建筑学内部讨论的现象,如80年代初期,比尔•希利尔等人的“空间句法”研究以及20世纪六七十年代,彼得•埃森曼提出的建筑“内在性”与“自主性”问题等,都是通过分析建筑学本身现象不借助建筑学外部因素进行的研究。而作为创造建筑的行为活动,建筑设计中的“设计”与“空间”一样,“设计”一词也成为了建筑学讨论的核心话题。根据福蒂在《现代建筑词汇》中的总结,设计既是动词又是名词。动词之下指的是指导物体设计的准备;名词之下则具有两种解释,一是绘图,即指导本身;二是物体本身。也就是一是思想或形式,二是思想或形式形成的实体。这样双重性,导致“设计”与“空间”一样重要,而关于建筑的空间设计也形成了两种理解。一种是将空间设计看作建筑生产和创造的过程,是将抽象概念和建筑实体两者之间进行相互联系和转化,让抽象的空间概念落实为现实的建筑实物或将具体的建筑实物表述为某种抽象的空间形式。这样的相互转换其实便是建筑空间设计研究的基本方面。另一种是研究空间设计本身的基本特征。在空间设计中,如何将抽象的概念与具体的建筑两方面联系起来,必须建立空间设计本身赖以成立与维系的体系。这便是空间设计的双重性,它是我们的设计过程中必须思考的问题,是现代建筑空间设计的重要考量内容。

参考文献:

[1]朱雷.空间操作[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

[2]列斐伏尔.空间生产[M].法国,1985.

作者:彭树坤 单位:华南理工大学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