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空间文化艺术范文

空间文化艺术精选(九篇)

空间文化艺术

第1篇:空间文化艺术范文

关键词:传统文化;公共空间;艺术设计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经济社会飞速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开始在生活领域中复兴,中国公共空间艺术设计也呈现出文化意义上的不同。传统文化的价值在当下越来越高,人们越来越能感受到一场设计的新文化运动已经逐步展开。中国经济改革的三十余年,不仅是经济上的高速腾飞时期,也是我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不断碰撞的时期。在这个文化碰撞的过程中,设计师们从开始全面学习西方设计理论体系,逐渐到从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去寻找根源。然而我国公共空间艺术设计发展很快,但文化内涵却往往被忽略,使得公共空间艺术设计缺乏生气。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现以传统文化为落脚点,尝试从传统文化出发,探讨其在公共空间艺术设计中应用的意义,以期为公共空间艺术设计中融进传统文化提供借鉴和参照,并给传统文化在空间中的应用提供启示。

一 当前传统文化在公共空间艺术设计中的应用现状

1.设计古板模仿

面对“设计趋同”的现状,九十年代国内“继承传统”的呼声越来越强,复古之风一时风生水起,各种传统文化元素不加以改变地全部被“搬运”到公共空间艺术设计中来。固然它们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及视觉美感,但若是到处古板模仿,那便不是设计与创新,而是抄袭与复制。例如,国内许多传统风格的当代建筑都少不了大坡屋顶,似乎成为了中国传统建筑的代名词,这种情形在各地新建筑中比比皆是。

2.设计缺乏深层次内涵和特色

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各种建造技术越来越先进,而文化却渐行渐远;设计费扶摇直上,发明的作品体现出的文化气息却越来越淡薄。只是强调高度现代化的设计,难免会使人们感到失去传统的根基和精神的寄托。中国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但这种文化性在中国当代的空间设计中却很少能充分表现出来。究其原因,一大部分空间设计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理解少且浅,很难能设计出让人眼前一亮的作品。艺术价值不应仅停留在表面装饰上,更不能被空洞而表面化的潮流所淹没,应承载着一代代人民沉淀下来的思想和特性。公共空间艺术设计作为一个再现历史的载体,才能体现出独特的审美价值。

二 传统文化对公共空间艺术设计的影响

公共空间艺术设计的发展取决于设计师们选择优良文化的能力、公众的认知水平、对文化的态度,它是公众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世界观的体现,展现于公共空间中,具有物质性;同时存在于文学、伦理规范上,具有精神性;也存在于特定价值观念里,具有排他性。

1.传统文化对公共空间艺术设计的正面影响

(1)发挥步行街区的活力

中国传统公共空间长期以来都是以线形为主的,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基础。古代布局多是以皇宫为主体进行整体规划,没有为普通民众服务。公众的生活基本上集中在庙会、集市和以街道为主的带状空间中。到了宋代,经济进步、交通设施的发达以及商业的发展都丰富了公众的生活,也延伸了街道的空间范围和意义,具有深厚的生活和文化底蕴,因而有了比其他类型的空间更为浓厚的生活、商业气息和空间活力。

(2)提高公共空间的识别性和文化性

文化是人类生活方式的记录,是衡量一个城市的标准。社会的进步需要文化的进步为支撑,城市的发展是来自于市民自身的文化修养和对新文化的包容,作为继承者的我们更要善于选择、归纳并解读出所拥有的现代意义。在塑造公共空间时,可以有选择地利用线性空间布局形态,塑造流畅、活跃的活力空间,深入了解本地居民的生活方式和心理图式,提炼出程式化的认知模式,唤起民众对空间的归属感和领域感;在节点处设置分流的广场,在街道中合理地分布点状的休息区域,并通过人性化的景观设施,营造吸引市民停留观望的宜人的空间氛围,满足使用者观看人流和展示的内心需求,如南京的夫子庙。

2.传统文化对公共空间艺术设计的负面影响

(1)对公共空间发展的制约

中国模式由原始社会的聚落空间而来,具有集中性和内敛性的特征。在古代,由于阶级间的矛盾突出,历代帝王在建设都城时是出于阶级统治的需要。里坊制是“礼"与“法”结合的典范,在区位和组织功能上达到了“朝廷宫寺,居民市区,不复相参”的目的。建设街区是为了皇帝出行和抓捕罪犯,街区的网络密度较低,尺度较大,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决定了临街面极为有限,对城市市民的生活影响较小,渗透率低,商业活动也受到了明显的抑制制约了我国城市公共空间的正常发展。街道宽度的制定是以满足市民步行和牛车的需求产生的,因此在社会生产力提高、市民有了更高要求的时候就显得捉襟见肘,不能再满足需要。在此情况下,需要大量的社会财富用于修补和改善,但由于初期规划的弊端,很难形成有组织的、高效的空间。

(2)群众参与性不足

“院”是中国传统公共空间建设的基本单位,通过“院”的有机组织和展开形成中国传统公共空间的基本组织格局。这样的组织模式以“院”为单位的中国传统居住模式强调安全,表现出以“院”为中心的封闭性,而西方的建筑组织模式强调开放性与街道外界的交流性。传统中国社会是以儒学为官方思想,儒家思想中对礼制的强调、对封建统治的维护,形成了城市布局中等级明确、层次分明的特征。古代小农经济体制下,中国人封闭、分散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也制约着公众对于公众活动的参与性。

三 未来公共空间艺术设计发展的方向

1.传统文化在公共空间艺术设计应用越来越广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生活压力大,要使大家绷紧的神经得到放松,可以从传统文化思想中去得到灵感。所以在公众空间设计中应用传统文化,可以让人们的生活更惬意,使内心得到平静。从目前我国发展趋势看,以传统文化来引导空间设计不乏意境深邃的作品。学界相关的论文和书籍也在逐年增多,并从理论探索逐渐转向实践转移。我们应该继续探索传统文化,在空间设计中展现出其稀有的魅力。

2.传统文化在公共空间艺术设计大放异彩

文化可以展现出一个空间的思想,如果公共空间的艺术设计中展现不出文化内涵,那么这种设计就是没有生命的。当前,我国的公共空间艺术设计正朝着西方现代设计的方向前进,在这种试图国际化的进程中,反而忽视和丢弃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应用。反观我们的邻国日本,其公共空间的表现形式与方法都是源于我国传统的空间设计,在此基础上,日本的空间设计理念又研究学习并结合了西方优秀的艺术设计理念与方法,两者相互补充和融合,最终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日本传统文化空间设计。通过以上反思,我国的公共空间艺术设计更应从传统文化为切入点,融合不同的空间设计手法,从多层面去表现出我国文化的深刻内涵,使得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在现代和未来继续传承发扬,并展示在世界设计之林。

3.具有强烈现代中式风格的公共空间艺术设计正在逐步完善

中国传统的古典的空间设计思想与手段,在现代空间设计中是不能直接搬运和模仿的。这就需要把传统文化应用在公共空间艺术设计中时,要结合理论上的不断创新并加以传承,以新的表达方式来推进发展,形成具有我国特征的公共空间艺术设计风格。同时,在思想上不仅需要不断对中国传统文化进一步深化学习,而且需要不断学习和结合西方先进的设计理念,这样才能将我国的独特空间设计风格不断完善。

四 结论

目前,我国公共空间的设计已经开始逐步意识到汲取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这个过程仍然十分漫长,需要设计者们不断积累学习。艺术设计就是一种领悟,既需要用知识与实践结合的方法来积累经验并提升自我,也需要不断的思考、思辨。只有积累了一定的基础,才能将传统文化融入艺术设计,并在设计中给人们以启示。总之,从理论研究到实践的具体应用,当代设计师对传统文化在公共空间艺术设计中的应用探索从未间断过。不久的将来,传统文化必将在公共空间艺术设计领域占据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王建辉.中国文化知识精华[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

[2]张慧.构筑多元化的城市公共空间[J].安徽建筑.2005(1):9-13.

[3]李婧.浅谈传统文化在公共空间里的传承[J].经营管理者,2010(3):333.

[4]杨丽娜.浅析中国传统元素与公共空间设计艺术教育[J].艺术教育,2012(2):136-137.

第2篇:空间文化艺术范文

艺术文化内涵在主题餐饮空间中的营造

餐饮室内设计空间除了要满足功能方面的要求之外,作为一种文化审美创造活动,同时还具有表达功能目的与意义,及其他多方面特性含义。对于具有创造性因素文化内涵的餐饮空间,文化是表达餐饮室内空间的视觉效果与思维内在关系和规律主要表达手段。 这些规律把人们与室内空间从自然形态、人体工程学、环境心理学等不同方面巧妙的融为一体。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餐饮空间设计是特定历史的文化语境影响下的选择性创造。

主题餐厅氛围塑造强化方面,要通过空间的形貌、软装饰、色彩、色调、背景音乐等来控制协调出与众不同的气氛环境。比如选用的背景音乐要与餐厅主题相符,充分彰显餐厅文化,突出独具匠心的韵味氛围,并且音乐播放的时间更要配合当时的情境,以给消费者最优的感官体验。为了更好的将无形的文化内涵有形化,可借助物化基本元素表现主题,如体现餐厅主题的纪念物,不但可以提升主题文化的层次,还可以让消费者享受在餐厅的体验。所以,餐厅在主题塑造方面,不仅要体现出主题的差异性,更要有文化内涵,才能历久弥新。

主题餐厅的定义,就是以一个或多个文化主题为吸引标志,向顾客提供满足其需要、需求的餐饮及相关产品的体验场所。通过营造特定文化主题的餐厅,给消费者与普通餐厅不同的感官体验。结合国内外学者观点,主题餐厅应具备三方面本质特性:特色差异、文化核心、消费者体验。

艺术文化内涵在主题餐饮空间中的设计方法

在主题餐饮空间的营造中,设计师通常采用某种文化形态符号作为设计的主题。这些形态符号与人们的传统文化、 社会文化、地域文化以及企业文化相关;也可以对于个人情感因素的体验。它具有概括性、象征性和典型性等特点。其营造手法有如下几种:

1.借用某种形象原有的意义来营造主题餐饮空间中艺术文化内涵

借用某种形象是一种较为直露的意义表达方法,对于使用者来说较为直观,可读性强。众多的图形结构,时而直露,时而隐喻地表达出室内的文化氛围。利用一些独特的形象作为装饰,既点明了文化主题又丰富了空间的装饰效果。

2. 利用主题产生的视觉形象来营造主题餐饮空间中艺术文化内涵

主题学的理论认为,人对环境的感知是通过特定信息来传递的。运用命名主题所产生的视觉形象,能够唤起人们的知觉与想象,并暗示某种不同的意蕴,设计者也可以利用者对主题的联想和移情,传达深层次的文化信息。形象性的意义在于它能启发人们特定的情感反应,当客人进入主题餐厅,餐饮空间的视觉形象会直接启发人们对该意境的特定情感反应。让建筑空间构造、装饰、室内陈设都与主题融为一体,使人触景生情产生联想。当人们处于这样一个环境中时,此时带有某种文化主题的视觉形象所产生的心理与命名代表的意义之间达到契合。

3.利用装饰形态符号来营造主题餐饮空间中艺术文化内涵

餐厅中的装饰形态对文化内涵的表达起着关键性作用,装饰形态的造型常常反映着餐饮环境的某种风格特征。可以利用这个特点在基本相似的空间中体现出迥然不同的环境气氛。整个设计应该充分注意到人在餐饮环境中的心理特征,并利用陈设的空间组织段来表达出某种设计文化意念,如通过陈列架、陈设品以及灯光、色彩等元素来渲染文化主题。这样的主题无需过分修饰已别具特色。整个空间豪华而富有生气,进而引起情感、意境及文化的内涵体验。

4. 利用情景形态符号来营造主题餐饮空间中艺术文化内涵

室内的景观在一定条件下能使人触景生情产生联想,要餐厅内部环境设计中应有意识,有目的地重视景观设计。用现代材料创造出自然情趣,由此感受到内在文化主题的含意。

在进行餐饮的主题营造中,设计师常常采用某种形态符号作为设计的主题。这些形态符号可以与人们的社会文化、地域文化以及企业文化相关;也可以是个人情感因素的体验。它具有概括性、象征性和典型性的特点。室内的景观在一定条件下能使人触景生情产生联想,比如,在餐厅内部环境有意识、有目的地营造自然景观,如一些水景、植被等,用现代材料创造出自然情趣,能让人感受自然清新的自然气息。

5.照明形态营造主题餐饮空间中艺术文化内涵

照明形态是创造餐饮环境氛围、营造文化内涵的重要手段,应最大限度地利用光影变化,如利用光的色彩、光的调子、光的层次、光的造型等构成有层次及结构的光影效果,使环境气氛丰富起来,利用照明的形式以及装饰的形式来反映场所文化内涵的。

6.色彩关系营造主题餐饮空间中艺术文化内涵

色彩在视觉印象上给人直观而鲜明的情感表达方式。色彩效果初步规律分析餐饮色彩环境对人的感受,使用的色彩变幻能够引起人们的回忆与联想,依据色彩气氛把握人类心理从而达到唤起人们情感的目的。通过空间整体形态、材料色彩、灯光布置、色彩色调及陈设摆件等元素表达文化主题餐厅,利用空间组织手段表达设计主题,充分注意人物在文化主题餐饮环境中的心理特征,构成别具特色的文化空间。

色彩的协调性就如同音乐家的节奏与和声。在主题餐饮空间中,和谐对比关系是辨证统一的关系,如何恰如其分地处理室内色彩的和谐与对比关系,是塑造主题文化餐饮空间色彩气氛的关键。对于不同地域而言,不同的民俗风情、不同的地域文化背景、不同的周边环境等,在色彩关系的使用上都有所不同。对于主题餐饮空间而言,色彩主题要明确清晰,色彩搭配讲究合理性与高级性,色彩变化具有高度统一性,使色彩与人的联想紧密相关,整体色彩环境生动且协调,活泼且稳重,使消费者具有更统一的感官体验。

7. 利用材料与肌理来营造主题餐饮空间中艺术文化内涵

由材料的肌理组织所构成的表面产生的视觉感受来营造主题餐饮空间。餐饮环境总实体的材料都有着固有的视觉及触觉。不同肌理有不同的感官体验,材料的综合又会产生新的心理体验,充分融合调动材料肌理的特性,可使主题效果与文化内涵表达的别致新颖、淋漓尽致。如具有原始力量感的粗糙的毛石墙、粗犷雕塑感的水泥表面等,设计者往往将这些视觉感受与语境的形成联系在一起,共同表达某种文化环境的氛围。全新的设计理念,富含民族特色的文化内涵,使偌大的餐饮空间增添一些深受艺术熏陶的品味空间,也使酒店空间的主题得以拓展。

艺术文化内涵在主题餐饮空间中的意义

形式语境及所体现的文化内涵对环境主题气氛形成起着决定作用。作为餐饮空间的形式语境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它可以是单一的要素,也可以是多种要素的组合,它们通过某种形象原有的意义、主题产生的视觉形象、装饰形态符号、情景形态符号、照明形态、色彩关系、材料与肌理等因素来控制整体环境气氛。并通过一个占主导地位的视觉形态来统一格调,形成整体文化氛围的表达。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文化内涵对环境主题气氛形成起着决定作用的结论:将文化艺术融入到餐饮空间中去,主题立意决定着表达方式多样,由文化内涵的营造共同完成对主题的演绎。

第3篇:空间文化艺术范文

马列维奇在《至上主义》一文中曾经说过:"客观世界中的一切视觉现象本身都是无意义的,只有感觉才是真实的。最精确的表现手段永远是那种最能充分表达感觉的手段。”因此当我们对艺术表象拿捏不准的时候,探寻艺术语言的本体意义便显得尤为重要。公共艺术是指由公众的行为、认知及审美习惯所构建的艺术样式,其艺术语言及文化特性既是文化现象更是社会现象。公共艺术的发展伴随着当代艺术与文化的开放姿态,越来越频繁地在艺术语言的层面与“公共”发生关系。或者换句话说:公共艺术成为艺术语言新的载体,对公共艺术的研究与介入,转而体现出艺术语言的时代转换。公共艺术与传统艺术语言在此时代背景下具有了特定联系,在对艺术语言的探寻中,公共性成了迈不过去的因素。对艺术语言的公共化趋势的敏锐感知倒是应验了马列维奇的判断。

艺术语言在公共艺术中的情感属性公共艺术是多元文化的融合,其艺术语言的表述应当是开放的。艺术语言具有时代性与继承性,任何艺术语言都面临着过去、现在和未来,既要继承传统秉性,又需弘扬时代特征,并不断向前发展。因此,平衡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关系,是当代艺术语言公共性趋势研究的重要内容。悦目的公共艺术语言首先要建立在丰富的实践经验之上,能如此者,必先有丰富的知识储备,扎实的理论素养和完整的知识结构,对艺术语言诸要素敏锐掌握,同时还应以踏实的情感融入生活,有情感的艺术家才能体味到有情感的公共艺术语言。虽然最终作品的情感要靠观者去体验并很大程度取决于艺术语言与公共态度的沟通,但是对公共诉求有所理解的艺术语言在整个过程中都作为主体存在。艺术家的职责不仅在于设计出优秀的公共艺术作品,满足人们对空间的感官需要,更在于通过作品的情感传达出对现代人全新生活方式的理解以及在艺术语言层面所建立的审美导向,这才是本来意义之所在。面对公共态度,敏感的艺术语言总是能触及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理想状态,巧妙拨动公共的兴奋点,在语言中引入能与人的视觉情感直接衔接的阳光、风、土和水等最基本的语言元素。艺术语言的高下在此时的表现便是是否能利用全新的理念、先进的技术,将公共艺术从远处拉到身边、从冷漠变成温馨、从疏离变成沟通、从局部拓展到全社会,通过艺术语言公共性的充分展现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阐释社会的、文化的、世俗的以及情感的愿望。

艺术语言在公共艺术中的审美趋向艺术语言的作用左右着公共空间及构成公共形态的基本要素,对公共空间的形象、公共空间的功能及公共空间的肌理起到空间属性上的引导作用,进而也决定了公共空间的存在形态。而公共艺术的语言样式及审美方向,又对于公共空间的文化属性有一定的表述作用。不同语言基础的公共空间,其审美品格也不尽相同。艺术语言的公共化趋势更多作用于这一范畴。当你进入到东方园林围合的空间时,其语言语境沉静典雅。而当你身处西方传统的建筑广场如圣彼得大教堂时,因其场所中艺术语言的繁复庄重而领略出强烈的宗教感受,这是公共艺术语言的既有限定,同时也构成了这一空间所特有的审美属性。因而,在进行公共艺术设计时要充分思考与之相适应的语言因素,使得公共艺术的造型语言紧密地与特定的空间氛围相协调,并对空间的既有秩序有机连接,但这种连接的语言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选择内容上的连接、形式上的连接及材质上的连接,或多种手段综合运用。在适应公共空间审美方向的同时,突显公共空间的审美属性,使观者在视觉上产生自然过渡,将空间与附属其间的艺术有机结合。

第4篇:空间文化艺术范文

关键词:画廊;当代艺术;艺术市场;杭州;空谷艺术空间

中图分类号:G124文献标识码:A

Adapting to Local Contemporary Art and Integrating to Global Art Market:

Development of Hangzhou Hollow Art Space

KONG Ling-feng

画廊业是艺术品市场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画廊业诞生的背景与众不同。当1990年全球艺术市场笼罩在东南亚泡沫经济造成的大规模崩盘的阴影中时,中国艺术品市场却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随后“画廊”这个新事物便在北京、上海等地以各种形式出现:红门画廊在北京成立之初以餐厅的名义登记,而上海的香格纳则注册为礼品店。到2003年,各种来历的画廊开始大量涌现出来……截止至2007年,国内画廊增加的数量是上个世纪的3倍。杭州作为一个具有浓厚艺术气息和文化底蕴的城市,又具有中国美术学院这样的国内一流高等美术学府,思想活跃,艺术家间交流频繁,具有聚集艺术氛围的良好条件,杭州空谷艺术空间就在这样竞争激烈的市场中于2007年成立。

一个成熟的中国艺术品市场,是由画家、画廊、拍卖行、收藏家、媒体、批评家组成的生态圈。他们之间必须一环扣一环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才能推动艺术品市场的发展。1978年在邓小平的领导下,中国实施了改革开放政策。20世纪80年代以后,以沿海地区为中心的经济特区开始进入发展期,甚至被称为“世界的工厂”。进入2000年后,工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社会的全面发展,以城市为中心的富裕阶层开始增多,人们对艺术品的兴趣也迅速增大。近年来,在中、印经济发展的带动下,亚洲当代艺术也逐渐得到全球关注。但由于一贯以西方话语为主导的西方国际当代艺术活动已形成其固有模式,很难为亚洲等艺术新兴地区提供足够的展示机会和空间。与此同时,中国经济、文化的发展态势不断为整个亚洲的发展带来契机,在经济发展的绚丽外表下,无可否认的包含着文化复苏力量的涌动。博览会、双年展,以当代艺术为主的美术馆和艺术中心正在整个亚洲层出不穷,正是认真分析全球艺术市场,看到市场所需之后,位于西子湖畔的杭州空谷艺术空间应运而生。空谷艺术空间的经营者开始意识到画廊对于画家的推介、展览、媒体传播都有极大的好处,也是二级市场拍卖行的基础。空谷艺术空间对参展商的资格筛选是非常严格和高标准的,只甄选全国一流艺术家的作品。目前,已发展成为杭州高水平的当代艺术展藏地之一,并以其独特的经营方式和较大的交易额被视为杭州艺术市场的新秀。此外,空谷艺术空间与全球艺术市场的接触使之了解到因生产的急速社会化所带来的矛盾也被现代艺术所夸张、讽刺、甚至批判,这在某种程度上给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空谷艺术空间积极探讨全球艺术品市场的发展趋势,并常与法、美、德等国友人商谈未来画廊发展的合作事宜。与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不同的是,空谷艺术空间作为杭州目前为数不多的画廊之一已经被艺术品市场认可,逐渐走入了稳步发展的时期。

与中国美院相邻,位于万松书院左前侧的空谷艺术空间坚持以和为贵、以诚为本、以信为荣的经营思想,走专业画廊的道路。画廊拥有专业学术策划和市场推广实力,已收藏一批名家精品,拥有签约著名艺术家和专业定位艺术家。空谷艺术空间还不定期推出著名艺术家的个展及群展,邀请艺术家莅临画廊与广大收藏家、书画爱好者进行直接沟通与交流,并定期推荐优秀艺术家的作品参加国内重要的艺术品拍卖会。空谷艺术空间为艺术家提供一个展示和交流作品的平台,并向公众和社会创造一个品位高雅文化及艺术品收藏的空间。另外,空谷艺术空间还建立了专门的艺术家工作室,邀请来自海外及各地区的艺术家使用,以此增进艺术家与艺术家、艺术家与画廊之间更活泼的交流与合作。空谷艺术空间认为:当代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发展应进一步将艺术品市场的基础向画廊归位,这不是一个权宜之计,而是艺术市场发展的基本战略。

20世纪90年代后期亚洲的经济腾飞,同时带动了当代绘画艺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使当代艺术受到人们的重视与关注。中国的当代美术与设计是自改革开放以来发展起来的,其间曾出现过一味西化的思潮,也曾出现过不少漠视中国丰富的民族遗产与传统文化,而一味追逐外国艺术模式,不分青红皂白、甚至生搬硬套,导致出现大量形式雷同毫无特色的作品。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提高,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艺术家和设计师开始感觉到艺术“本土化”的重要性。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空谷艺术空间看到了“本土化”是中国当代美术与设计走向世界的根本,也是中国当代美术与设计立足世界的根本。“本土化”不是闭关自守、因循守旧、固步自封。历史地看,没有一种文化始终保持自身的同一性而不接纳异质文化,文化的渗透是渐进状态的。空谷艺术空间清醒地意识到艺术只有立足于本土文化,体现本民族文化内涵才能形成持续的竞争力。完全以本土话语阐释的、原汁原味的、与世隔绝的、一成不变的本土文化在当今世界是不存在的。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的艺术“本土化”是一个与时俱进的、与现代化同步的现代概念,它强调“本土”,但不保守,它选择着、碰撞着、渗透着、吸纳着、交互着外来的文化因子,从而形成新的特质。以一种新视角、新观念去选择、观照、反思和把握中国本土文化的流变反映了空谷艺术空间对中国当代艺术“本土化”的理解和追求。“本土化”决定了画廊不仅要坚持以弘扬民族文化、繁荣艺术市场、推介艺术名家、展示艺术精品为目的,而且要起到搭建艺术交流、研究、鉴藏的平台,实现高雅艺术平民化、经营方式市场化的作用。

和国内许多画廊一样,空谷艺术空间很少买断一个画家的作品,它与画家之间的合作十分灵活。北京的画廊办得很热闹,符合北方人的豪爽特质,而上海的画廊比较实际、细致。位于杭州的空谷艺术空间并不是完全依靠销售画家作品生存,它也通过一些其他产业运营来获得画廊发展所需要的资金。正是因为这些资金的保障,使得空谷画廊得以用平和的心态审视当代艺术市场,不受干扰地找到自己需要的作品。空谷艺术空间为签约及艺术家进行艺术市场的统筹规划,并积极建立艺术作品与收藏群体之间的良好而稳定的关系。空谷艺术空间重点发现、帮助有潜力的年轻艺术家,以循序渐进的方式建立他们学术及市场的价值,使其作品获得海内外艺术界的广泛关注。同时,空间定期举办展览及艺术沙龙聚会,邀请各界人士参加,以此建立一个开放而鲜明的交流平台,让参与者均能从中受益。虽然中国整体的画廊产业依然没有达到一个十分完善的阶段,但空谷艺术空间凭借自身优势和经营者不断的摸索,顽强地存在于艺术市场中,成为杭州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画廊不仅是书画市场的基石,而且它从诞生之日起就是艺术市场的主宰,是艺术家的作品由艺术品走向商品的主要途径,它的经营状况直接影响着书画市场的秩序与发展。过去国内画廊业一直发展缓慢,近年来迅速发展壮大,带动了新一轮增长浪潮,空谷艺术空间非常注重中国国情和对中国年轻艺术家的挖掘,找到了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书画市场本身是市场经济的一部分,它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完善,也随着人民消费水平、艺术鉴赏水平和收藏能力的提高而繁荣。现在中国人民的存款用于书画消费的比例还很低,就这点来看,画廊和书画市场的前景还是乐观的。杭州空谷艺术空间作为专业画廊设计出自己独特的经营之道和未来的发展模式。但是面对庞大的市场需求,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它的进一步成长、完善和成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了解了全球艺术市场的发展态势后空谷艺术空间认识到:一、画廊业要打造诚信品牌;二、画廊的发展要靠规范的制度作保障:画廊是陈列、销售美术作品的经营单位,承担的是促进从美术生产到消费循环互动的媒介角色,画廊又在社会中承担着传播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双重职能,是艺术品价格正常体现的渠道,是艺术家走向社会的直接形式;在艺术市场中画廊是最直接稳定的交易方式。因此,画廊的发展不仅要靠自身的努力,潜规则地去维护,而且要有紧迫的规章制度来约束和规范市场行为。三、成功的画廊要有稳定市场定位:画廊是中间商市场,是转卖市场。分析全球艺术市场后的空谷艺术空间很清楚画廊属于艺术品市场商业运作体系的关键环节,艺术品在画廊中完成所有权的转移,从而实现其商业价值;画廊通过展览、交流、宣传等包装形式,充分体现艺术品的文化价值。与全球艺术市场对接,画廊要为销售作品采取各种营销手段,提供大量艺术品市场信息,画廊也要反映消费者需求和审美趋向、联系艺术生产与艺术消费,调节艺术品市场中供求双方的关系。因此,画廊是艺术品市场中起主导作用的中介环节,虽然,随市场的发展出现了艺术博览会、拍卖、展销等各种商业行为,但画廊仍是最普遍、最常见、最稳定的一种中介形式。要融入全球艺术市场,空谷艺术空间总结出:成功的画廊需要有恰当、稳定的市场定位,有自已的经营特色和经营主题、要有高质量的服务水平,重要的是遵守诚信原则,建立起可靠的市场信誉,画廊才能不局限于单纯的买卖交易;画廊还应重视与生产者、消费者之间的感情交流、艺术交流,每一个画廊都应努力地树立自己的市场权威性,要推出、有影响、有潜力的艺术家。通过各种方式,为画廊确立一个醒目的、富有竞争力的、符合相应艺术消费群体需要的定位,才能保证画廊在纷繁复杂的国际艺术市场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

第5篇:空间文化艺术范文

【关键字】地铁文化;地铁空间;公共艺术

1地铁公共艺术的发展

“公共艺术”一词最早出现于美国,其概念最初是以城市雕塑和壁画的艺术表现形式于20世纪90年代引入我国。然而,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与人类文明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城市需要艺术来进行城市的美化与装饰,于是一场“城市雕塑与公共艺术”的文化运动悄然兴起[1]。地铁公共艺术是指地铁站台内和进出口的空间环境艺术。地铁公共艺术是公共艺术的一个组成部分。乘客在乘坐地铁时可参与互动,充满趣味性。这不仅让穿梭于地铁公共空间中的乘客能够感受到浓厚的艺术氛围,在乘车的同时还能够享受丰富的视觉体验。另外,这种公共的文化和艺术价值连接了城市的历史和未来城市的发展。这在增加了人们对城市记忆缺失认知的同时,也创造了城市的未来发展与目标,使整个城市的友善表情得到绽放。地铁公共艺术以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出现在地铁站台中,营造着地下空间。在公共空间的艺术形式、表现材质等方面,都应尽量摆脱传统那种单一的表现方式、打破僵化的格局,让冰冷的现代科技空间更富有人情味,让艺术气息渗入到整个都市环境。这种艺术表现方式通过融合地域特色来彰显这座城市独特的文化魅力及其不同地域环境所造就的独特文化特征。例如,台北新庄线行天宫站的地铁公共艺术“国泰民安”的艺术表现形式独特而又不失文化内涵,该作品通过在其地铁公共空间的墙面上装饰有八家将的脸谱表达了祈求国泰民安的意象。该站点的设计不但向乘客传达了站点的方位感,又清晰地传达了该站点的公共艺术设计理念,这形成了行天宮独特的风貌,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向世界展示了台湾的文化魅力及地域特色。

2地铁公共艺术的作用

地铁公共艺术能够反映一座城市的文化底蕴和精神内涵,能够反映一座城市的文化品位。随着现代地铁公共艺术的发展,地铁公共艺术已经从纯粹的意识形态宣传转向艺术形式语言探索的阶段,开始注重与当地文化及生态环境的互动关系,逐渐强调文化的整体发展与对话,并与城市环境和公共设施相呼应。例如,北京地铁国家图书馆站以书籍作为站点的创作主题,其站台侧面的立柱设计采用银色的线条装饰模仿书页效果。地铁站厅内部墙体通过用绘画的艺术表现形式再现了国家图书馆的四大镇馆之宝,彰显了国家图书馆的馆藏在图书界的丰富完整性及权威性。地铁公共艺术是城市文化的一个缩影。地铁空间公共艺术在塑造反映一个城市的历史背景、风土人情,甚至精神风貌以及当地人的气质和审美情趣等诸多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和意义。每个城市、区域的文化都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城市的地铁公共艺术则在其中起着一个重要载体作用。因此,城市地铁公共艺术应以一个什么样的形式呈现,如何反映这个城市,如何拉近公众和艺术之间的距离,让艺术融入人们的生活是值得让人思考与反思的。北京是国内最早建设地铁交通系统的城市,从20世纪80年代便将地铁公共艺术品设置在地铁空间中。通过对北京地铁的调研来看,地铁公共艺术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例如,地铁13号线西直门地铁站内部装饰有张仃创作的壁画《大江东去图》及《燕山长城图》等公共艺术品,这些作品逐渐深入人们的记忆,渐渐地成为了首批在地铁公共空间发挥艺术传播作用的公共艺术作品[2]。随着多条地铁线路的陆续开通,浮雕、壁画和小幅艺术品挂件等公共艺术品走进了地铁公共空间,这些公共艺术品以多种艺术表现形式装点着地铁空间,为地铁空间增加了艺术氛围,渐渐吸引了乘客的目光。北京地铁4号线圆明园地铁站位于圆明园景区,其站内的公共艺术设计风格再现了紧邻的圆明园遗址的风貌特色。其设计通过再现圆明园自建园至第二次鸦片战争被毁的历史,传达人文精神,具有潜在的爱国主义教育意义。因此,该作品不仅是城市公共空间中物化的构筑体,更是城市文化传播的火种。

3地铁公共艺术的未来展望

地铁空间环境一体化设计及公共艺术的多样性的艺术表现形式已成为未来地铁公共艺术的发展方向。地铁建设只有真正做到“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让地铁公共艺术融入深切的人文关怀,才能够有效提升地铁公共艺术和地铁空间环境一体化设计的艺术表现形式及人文内涵,从而进一步推动我国城市发展与社会文明的进步[3]。现在,我国越来越多的城市已经拥有或者正在建设地铁轨道交通系统,各自的地理环境、经济发展等原因使得不同城市地铁公共艺术发展不均衡。国内地铁公共艺术发展的初期多采用装饰壁画的形式装点站厅墙面,地铁公共艺术的艺术表现形式非常薄弱,究其根本是局限于传统观设计理念;参与互动性,地铁内部氛围营造性,以及各站点所表现出的人文关怀等方面不足[4~6]。当代国际公共艺术强调公众参与、互动,这能够对社会的价值观产生影响,以改变人们思考、认知城市的文化。地铁空间公共艺术是一个良好的进行媒介沟通和信息交换的平台,创建地铁空间公共艺术是地铁环境逐渐呈现多元化的表现。地铁空间公共艺术正朝着以激活地下交通,传承地上城市文脉,推进我国地铁建设迈向国际水准的方向前行。

【参考文献】

【1】王中.公共艺术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翁剑靑.公共艺术的观念与取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吕锐,邹文.公共艺术该如何走进北京地铁站[J].设计艺术(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2009(3):73-74.

【4】张海林,董雅.城市空间元素—公共环境设施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5】黄才郎.公共艺术与社会的互动[M].台北:艺术家出版社,1994.

第6篇:空间文化艺术范文

关键词:公共艺术、城市公共空间

        一、公共艺术与城市公共空间

        所谓公共艺术,是指建立于公共空间且具有某种公共性的艺术作品或艺术方式。它是一种具有当代文化意义并且与社会公众发生关系的一艺术。公共艺术代表的是所有社会主体能共同享有具有“公共性” 的艺术观念。同时公共艺术也是用一种观念探讨着城市空间与人类活动的互动关系。

        公共艺术和其他形式艺术不具有可比性,原因是这一艺术形式来源于雕塑、建筑等传统艺术形式,但又超越于这些艺术形 式而具有独特之处。公共艺术包括雕塑、壁画、装置、景观小品 等。就近几年的发展来看,表现形式逐渐扩展到水景、灯光、动 态装置、烟雾、多媒体、水泊和山体边坡的保护与装饰等造型。

        而所谓城市公共空间,一般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城市公共空间是指“供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公共使用的室外空间”,包 括街道、广场、居住区户外场地、公园、体育场地等;广义的城市公共空间可以扩大到公共设施用地的空间,例如城市中心区、 商业区、城市绿地等。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的舞台,是城市的客 厅,它为城市带来了活力与色彩,它为城市生活提供了多样化的可能性。

        二、公共艺术的功能及特点

        公共艺术有四种社会功能:第一,它能提高公众的艺术审美。公共艺术作为地域公共文化的象征和公共信息的传播媒介,以视觉形象及视觉符号体系构成了与地域环境公共关系沟通的平台,公众可以通过对作品的创造性想象,加深对作品意义的理解;第二,它能够提高公众的艺术审美和修养。同一个艺术作品给不同人的感受固然是不同的,同一个公共艺术作品可以让公众感受到它存在的意义,能让公众领悟到作品与人自身之间存在的意义;第三,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公共艺术是矗立在城市的公共空间中的标志物,它不仅要具有自身的功能,还具有装饰的作用,因此公共艺术的创作和视觉意向直接影响到公共空间与公共文化建设的品质。第四,地域性的标示。公共艺术作品有自身特有的地域文化内涵和艺术形式,依附时代人文背景而存在,并具有一定的纪念性和鲜明的视觉特征, 公共艺术就成为了其所在地的地域性的标示。

        除此之外,公共艺术还有两种与众不同的特点:第一,公共艺术具有公共性与艺术性。 公共艺术是存在于不属于个人空间的艺术作品,人们的认同与接受在长期传播过程被化为公众审美意趣的东西,形成了艺术作品的公共性。公共艺术作品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艺术作品就需要带有独特艺术形式,设计师或者是艺术家在设计作品的时候都是带有情感并结合当地文化特色而创作的作品,所以它同样具有艺术性;第二,公共艺术具有开放性。公共艺术作品往往都是安放在人流不息、车辆往来、视域开阔的开放性空间中。所以其形式上与视觉上都应具有其开放性。这种形式独特的艺术作品必须要有多角度视觉上的观赏方式及公众介入等特征并且要与时代同步,体现时代特征和时代精神。

第7篇:空间文化艺术范文

关键词:地铁空间 公共艺术 功能

中图分类号:TU23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5)09-0128-02

一 地铁公共艺术起源

1.1从单一的交通运输到多元化的艺术长廊

在20世纪的自动化大潮中,汽车已经逐渐成为了城市的主流工具,同时车辆拥堵、环境污染、噪声污染也接踵而来,1856年伦敦开始修建,1863年1月10日正式投入运营。它长约7.6千米,隧道横断面高5.18米、宽8.69米,为单拱形砖砌结构。当时是以蒸汽机车牵引列车。(图1)当时的地铁站依旧是满足最基本的交通运输功能,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兴建地铁,以满足城市居民需要。

从2015年7月1日至8月1日,北京地铁官网网站公布数据统计,一个月来地铁公司所辖15条线共运送乘客2.71亿人次,日均846万人次,最高日客运量为7月10日965万人次,北京地铁成为世界上最繁忙的地铁之一,如此巨大的社会使用频率,所能产生的社会效应将是难以估量的。地铁为公共艺术提供了一个新的社会平台,从地铁空间的室内装饰到公共艺术品的展示,地铁传播着文化、传承历史、展现时代潮流,城市地铁多元化发展就是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下发展壮大的。

1.2适用于地铁空间属性的公共艺术――交流性和创造性

公共艺术起源于欧洲,在中国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它并不非是一种艺术形式,也不是一种统一的流派、风格;它是使存在于公共空间的艺术能够在当代文化的意义上与社会公众发生关系的一种思想方式,是体现公共空间民主、开放、交流、共享的一种精神和态度。因而,地铁公共艺术既不是地铁内部空间附属的简单装饰物,也不是艺术家个人作品在地铁空间的单纯展示,而是包容了更广泛社会意义的、为当下公众而存在的表达形式,成为艺术与城市、艺术与大众、艺术与社会关系的一种新取向。

在公共艺术的所营造的地铁空间中,地铁站不再是将旅途规范到机械的“买票、等车、上车、下车、出站”这一循环,而是在这一过程中充分地使人们认知所在的城市、促成人与环境互动关系,形成信息的新媒介表现形式。艺术从美术馆、博物馆走入地铁站,不仅提升了地铁空间的环境质量,同时也使艺术进一步融入大众的日常生活,公共艺术具有很强的交流性,地铁中的乘客当看见某一件艺术作品的时候,一定会引发对自身的联想和感应,这种自然对美的感应、对创造的感应将引发人对生活的共鸣。

二 国内外地铁空间公共艺术构成元素探析

国内外地铁空间公共艺术发展程度具有极大的差异,这与城市有直接的关系,城市的人文风向、工业发展、自然环境皆影响着城市的大环境,分析归纳构成影响地铁空间公共艺术的元素是地铁内环境对比衍生重要支撑。

2.1历史构成公共艺术元素

俄罗斯莫斯科地铁(图2)它被公认为世界上最漂亮的地铁,地铁站的建筑造型各异、华丽典雅。每个车站都各有其独特风格,建筑格局也各不相同,多用五颜六色的大理石,花岗岩,陶瓷和五彩玻璃镶嵌除各种浮雕,雕刻和壁画装饰,照明灯具十分别致,好像富丽堂皇的宫殿,享有“地下的艺术殿堂”之美称。装饰出具有不同艺术风格的大型壁画及各种浮雕、雕刻,再配以各种别致的灯饰,这些艺术风格传承百年之间,形成了规模宏大的宫廷艺术风格,与俄罗斯的现代化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地铁站除根据华丽典雅的特点建造外,还以名人、历史事迹、政治事件为主题而建造。

莫斯科共青团地铁站是到莫斯科和俄罗斯其它地区的枢纽,它的设计主题是展示爱国史,激发激发民族的荣誉感使人们对俄罗斯的未来充满向往。地铁车厢(图3)内取消了一部分座位,在车厢内部做成作品的展示墙,把公共艺术延伸到地铁空间的每一个角落,乘客在乘车区间内即可赏艺术作品。

2.2创意构成公共艺术元素

位于意大利的那不勒斯,托莱多地铁站(图4),是一项名为Art Station的项目,项目的宗旨是要将地铁站打造成类似伍德斯托克之于摇滚一样的艺术圣地,无数有名的、无名的,艺术或者非艺术的工作者通力合作,最终将这个地下50米的地铁站变成了灿烂星空――我们已经不能在城市的夜空看到银河,但是,在那不勒斯,在地铁站里就可以领略星空之美夜空下平静却光亮的大海(图6),与之实在是有异曲同工之妙。车站的主题其实就是水和光,蓝色的是水,是厚重的底座,而白色的是光,是轻盈的穹顶,整个空间都被一种安静的氛围所充斥,不自觉地引导了人们的情绪,舒缓了城市紧张的气氛。这种自然的艺术形式被灵活的运用在地铁空间的艺术表达上,是地铁空间公共艺术的发展的重要组成内容。其内容包含对自然领域的模拟,对历史事件场景的带入,对未来的一种想象。是把时间空间的某一结点进行艺术重现的一种方式。

2.3文化构成公共艺术元素

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孕育出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些文化在中国人的手中不停的被传递发展,从而衍生了多种表现方式,公共艺术是一种传递文化信息的感性手段,它就像一个目录把一种生活状态编排在一起。(图7)地铁客运中心站的公共艺术墙长40米、高2.2米,出自中国美院设计艺术学院副院长周刚的手笔。以江南的民间风情中一群盘着发髻、穿着蓝衣花裤的杭州女子作为壁画主题,她们手持两头串着数个铜钱、扎着彩绸花穗的竹竿花棍,正在跳江干区的传统民间舞蹈“打莲响”,壁画生动形象的表现了江南的艺术文化风气,这种以人物情节为主题表现当地民俗风情的公共艺术被大量的使用在国内地铁站内,这些民俗文化再此走进人的生活中。

2.4寓意构成公共艺术元素

杭州火车东站的地铁有着明确的地域性,它由车轮作为主体(图8)。原先设计了4个巨大的火车车轮滚滚前行,杭州城站在那些时代中的不同模样,就像黑白影片一样,在镂空的车轮中间――浮现。后来通过讨论后认为城站已经迎来了更新、速度更快的“高铁时代”和“地铁时代”,最终方案决定再添加两个车轮:一个是高铁的车轮,一个是地铁的车轮。6个车轮卷动着往昔的历史和今日的辉煌,奔向美好的未来。这种带有含义的公共艺术具有强烈的积极寓意,是希望杭州以滚滚向前的姿态迎向新的辉煌前进。

三 分析适用于地铁空间的公共艺术未来发展的固有属性

3.1地铁空间公共艺术发展的属性分析

3.1.1地铁空间公共艺术的整体性和连续性

公共艺术是作为地铁空间的一部分在设计之初就应该留有余地,国外的大多数公共艺术表现在室内环境设计上,以一种整体美优化地下空间,当这种环境美集群存在时,公共艺术的群体效应将被极大地发掘,位于意大利的那不勒斯,Toledo地铁站,就是在设计之初就把50米的地铁站规划成了灿烂星空,蓝白相间的马赛克所覆盖的地铁四壁与天棚,把整个地铁空间包围在夜空星光之下,这种公共艺术的表现不是直接就高潮迭起,而是从进入地铁后点点升华,直至被这种人造环境包围。是一种整体的规划布局,莫斯科地铁站同样是宫廷风格的室内装饰,配有壁画。这种整体性可以把地铁站带入专门为公共艺术表现的空间。国内地铁空间公共艺术主要以壁画、雕刻、金属塑形为主,承载区域小,但内容细腻,做工精美。但是缺少与地铁整体空间的切合点,显得过于突兀,把地铁空间内人流作为公共艺术覆盖区域,采用统一的风格和主题,让公共艺术在地铁空间具有连续性,把地铁空间的公共艺术变成产生连续效应的整体。

3.1.2地铁空间公共艺术材料具有公益性和环保性

公共艺术作品必须采用环保材料制作,不能回收的作品不提倡进行使用,公共艺术作品必须考虑回收问题和最终流向问题,需在宣传上得以展示与宣传,公共艺术作品的作用不单单包含在艺术上,同时也需要在科技上,它可以体现现在最主流的材料和最前沿的材料,并进行解释说明,提高市民对现代生活构成的认知程度,在耳语目染的环境下,人们必然会在这一公共空间内得到文明的升华。

3.1.3地铁空间公共艺术具有社会性与交流性

公共艺术是大众艺术,是多元化艺术变现形式的综合体,它涉及到当地文化,地域属性,历史脉络,生活现状,直观地描述出市民的生活方式。地铁空间是集散大量城市人员的公共场所,适合公共艺术的传播与发展。地铁空间公共艺术将是城市市民与社会交流的重要手段。什么是市民所需要的,什么是商家所需要的,平衡点在可以通过公共艺术的形式在地铁内进行征集,在站内进行宣传,这种社会调查将被体现在公共艺术里面,从商业角度降低了调查成本,从艺术角度,美化了地铁空间的环境,从社会角度,增强了市民与社会的对话。

3.1.4地铁空间公共艺术必须保证可循环性

公共艺术就像水源一样被大众所需要,但单纯的艺术性展示像死水一样渐渐变质,那么如何保证公用艺术的活性,将是地铁公共艺术发展的必然要求,既然像水源一样那么地铁中的公共艺术必须进行流动,并且存在着报废和更新的能力,比如说在一个站点的公共艺术具有可拆分性,在这个站点展示十天以后可以通过地铁进行转移,在下一个站点继续展示。直到所有的所有的站点展示完毕,期间可以对作品进行出售预定,在展示完毕后可通过网上进行交易回笼资金,以便更新公共艺术作品的内容。作品的来源可以是民间艺术家,公司作品展示,也可以是儿童作品,学生作品等,这是在社会上给还未成年的人一个展示发言的舞台。

第8篇:空间文化艺术范文

关键词:公共艺术;城市形象;塑造

公共艺术设计与城市形象的塑造,是相互依存而又相互对立的两个概念。城市的建设离不开园艺、雕塑、公园、广场、喷泉等的建造,这些建造的元素各不相同多种多样,公共艺术设计的体现通过这些元素的组合得以完成。城市形象是历史文化和艺术的沉淀演变,不但包含城市文化还包含了民间的艺术文化。公共艺术设计往往受到城市历史文化的影响,城市形象的塑造则是源源不断地对公共艺术设计加以丰富和发展的过程。

一、城市公共艺术、城市形象的概念以及特征分析

(一)城市公共艺术的产生和发展以及特征分析受地域差异的影响,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的文化特色。城市的文化特点由城市的历史文化素质和内在文明素质得以体现。让城市本身成为印象城市,其建设发展离不开公共艺术的影响,公共艺术的进步不断受到历史文化的熏陶,在历史沉淀中丰富公共艺术。所谓公共艺术,就是指公共空间所沉淀出来的艺术文化、艺术特征被人民所享用。公共艺术更偏向于外在夸张的表现,同时其具有表现上的广泛性。城市每一部分的公共建设都离不开公共艺术的填充、丰富,无论是当地生活的居民,还是外地游玩的游客在城市中都无时无刻不关注到公共艺术。公共艺术的完美组合会使城市文化素养得到很大提高,不但能够给人们带来视觉上的享受,而且还能带来精神上的文化进步。公共艺术用夸张的艺术轮廓、艳丽的色彩等表现出来,逐渐地成为一座城市文化的体现。(二)城市形象的概念和特征分析所谓城市形象,是一座城市在历史文化的沉淀演变中所体现出来的文化素养。城市形象是将远久的历史文化与现代夸张的公共艺术组合到一起,形成城市公共空间建造视觉上的冲击。相比于公共艺术,城市形象比较内敛和深沉。城市形象往往是城市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的不断演变,传统的文化底蕴更加浓厚,无疑它是一座城市的标记,是传统文化经典艺术、财富的体现。城市拥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素质,会加强城市居民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二、公共艺术设计和城市形象的关系

(一)城市公共设计来源于城市城市是城市公共艺术设计的主要载体,公共艺术设计在城市中寻求平台得以更好地展现。往往城市的公共艺术设计都会受到所在城市历史文化的影响,文化是一座城市的骨髓,公共艺术设计是将历史文艺的浓厚底蕴在夸张的色彩中得以展现。城市的公共空间被公共艺术所丰富,也就是说城市公共艺术的发展需要城市这个载体,公共艺术设计来源于城市。(二)城市公共艺术设计作用于城市城市在发展建设中不断地被艺术设计所丰富加深。公共艺术运用自身的色彩特点作用于城市的建设,城市的公共空间在时间的推进中不断被补充新的元素、新的色彩,这是一个既丰富又消除的过程。在接受新的公共艺术的同时消除陈旧的艺术,公共艺术的深入使城市的色彩更加鲜明,更富有生命力。在这种不断更替和丰富的过程中,将城市的历史文化沉淀形成记忆,变成一段时期人们对于这座城市的记忆符号。

三、基于城市发展下的公共艺术对城市形象的塑造

(一)对城市公共空间的界定城市空间的结构是城市公共艺术通过自身特点文化来构成的。城市的建造包括公园、广场、雕塑、公园、广场中的装饰,比如孩子玩的秋千、美观建设的长凳等都可以供人们在游玩之余就座休息,形成一个交流的公共空间。城市对于公园的建造,在游乐设施旁边放置长凳,在自然环境的美化绿景中显得安静温馨,人民进行休息交谈,划分了游乐与休息的不同空间。(二)突出区域性质,城市功能形象的塑造公共艺术设计丰富了整个城市景观的空间,城市对于景观、休息区、雕塑、喷泉等的建造,使人们在生活娱乐中对于公共设施在公共空间中所起到的功能作用更加明了。同样的城市地标当中,经典的建筑会成为人民记住这座城市的记忆符号,起到突出区域性的性质。比如街道商场的入口指示牌的安装,同样是公共艺术设计的体现。作为城市当中指示性的标牌突出了区域的划分,方便人民日常的生活。塑造城市形象的最终目的就是让人们能更好地在城市中生存和发展,以适应快速城市化进程中人们的需求。对于城市形象塑造的要求随着人们的追求不断提高,城市功能区域形象是有公共艺术的布局和结构性安排构成的。城市功能区域包括城市居住空间、商业空间、休憩空间等,休憩空间是指公园广场以及其他可供休憩的室外空间。城市居住空间的公共艺术设计在提高人们城市生活质量的基础上,又满足了城市发展中人们品质提升的要求。商业空间是人们销售和购买的活动场所,公共艺术设计主要是为了舒缓商业氛围,让人们在愉快的环境中消费和销售。(三)感官体验,城市美的塑造城市公共艺术设计,是城市建设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人民是城市的主体,生活在城市中,享受着公共艺术带来的生活气息。城市公共艺术夸张艳丽的表现特点让人们在独特的城市文化氛围中感受生活的完美。人们在享受城市公共艺术设计带来的乐趣的同时,形成互相的交流,使得人与人、人与城市的积极互动中产生情感的流动。人民对城市的感受和交流是一个归属感和认同感的体现。“城市美”是每个城市都追求的,从城市自身来说,提升感官形象、塑造城市内涵是现代化城市多元发展的新要求。把公共艺术中的公共艺术设计作为塑造城市形象的构成元素,“城市美”的塑造就是公共艺术设计的成功之处。与此同时,其文化价值理念为实现城市的内在美又起了推动作用。比如上海外滩晚上绚丽的灯光,古色古韵的建筑再加上上海的百年历史,让人们感到直觉美的同时又增加了上海这座城市的历史和文化内涵美。(四)城市经济形象的塑造城市发展以经济建设为核心,公共艺术对城市经济形象的塑造尤为关键。公共艺术元素设计的质量和整体性是公共艺术对于城市形象的主要表现,建筑物的修建高度以及难度、城市道路的宽度、休憩空间的结构布局等都是城市经济形象的参考。一系列公共艺术设计的整体性代表了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城市经济形象的有效塑造要使设计达到一定的高度且布局合理,能表现出城市的整体效果。比如广东深圳,改革开放以后经济有了飞速发展,再加之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使其在城市建设和公共艺术设计上结合功能区域特点,成为了一个现代化的金融城市。(五)城市文明的塑造感官传达信息是城市形象最直接的表达方式,而人们的感官体验记忆如何能被长时间地保留而不会随时间流逝而淡化,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经过长时间对于城市形象的研究不难看出,城市文明形象的塑造是加深感官信息以及保存信息的有效方法。1.城市历史文明的塑造历史文明在城市公共艺术发展中具有一定的优越性,具有历史文明的公共艺术能够表现出一个城市的基本内涵。城市中的一些建筑、雕塑、历史博物馆存在的公共艺术元素的设计,一定程度上能够体现出城市的历史文明形象。城市建筑本身体现历史文明形象需要较长时间的沉淀,而历史博物馆、雕塑则能直接向人们传达历史文明的信息。雕塑不但在传达着历史文明信息,而且也肩负着见证历史文明的责任,城市中的每一个雕塑在岁月的洗礼下,都会变成城市历史文明的成果。历史博物馆在城市中起着继承和传递历史文明的作用,人们可以通过在历史博物馆内观看历史遗留下来的一些物品,更好地了解城市历史文明和城市的发展历程。2.城市现代文明的塑造城市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是城市现代文明的重要因素。进入工业社会以后城市中新出现的文化和精神以及各种法规制度称之为现代文明,公共艺术是对于城市现代文明的塑造,目的是为了提高城市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使社会更好、更快地和谐发展。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塑造城市现代文明的新形象。从小的事物来说比如城市中垃圾桶的艺术设计,大的事物比如说现代交通和公共标语艺术设计等都是城市现代文明的表达方式,公共艺术就是作为一种中介媒质连接着城市和城市的现代文明。另外,因为不同城市之间存在着地域差异性,公共艺术基于不同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等方面的设计,也会塑造出不同城市之间的地域风貌。

四、城市形象对公共艺术的影响

(一)影响城市公共艺术整体性城市形象由城市空间、城市历史、文化等多种因素组成。城市公共艺术设计贴近于城市空间时,要对这座城市的整体性有一个充分地了解。在城市的建造中,随着城市整体环境的变化而产生艺术形态的变化。城市空间的建造中视觉冲击力比较大,这就要求城市公共艺术设计要能够醒目、过于突出,才会凸显出公共艺术的艺术文化。但是,这种突出、醒目的设计不能突兀地出现,要和城市的整体结构、文化素养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因地制宜地进行合理设计。公共艺术的设计要适应周围自然环境、居民生活环境、绿化公共设施环境,等等,结合在一起共同建造一个完整的城市生活空间。(二)影响艺术风格整体性城市公共艺术的设计,必然受到城市艺术风格整体的影响。一座城市的整体风格是历史文化的沉淀,公共艺术的设计中要充分地考虑到城市整体的艺术风格。这样,公共艺术设计的总体才能更加贴切于城市艺术文化素养的整体性。

五、结语

随着我国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市建设肯定会取得更大的成就。城市公共艺术的设计不仅仅是对城市公共空间的建造,更多的是运用艺术特点、夸张的艺术轮廓以及鲜明的艺术色彩不断的贴合城市的历史文化、艺术素养、城市建设理念,等等。与此同时,人们在城市中生活,对于城市的认同感、归属感也是城市公共艺术设计需要考虑到的重点。公共艺术的完美设计是为了让城市大众记住城市艺术,融入城市文化的典型记忆符号。

参考文献:

[1]杨文,龚力.论公共艺术设计与益阳市城市形象塑造[J].美术教育研究,2015,(06):43-44.

[2]毛溪.公共艺术和城市文化[J].艺术界,2008,(05).

[3]邓瑛,杨芳.论城市公共艺术建设与城市形象的塑造[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6,(2):69-71.

第9篇:空间文化艺术范文

关键词:室内设计;功能美;艺术美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7-0051-01

一、现代室内设计

室内设计是建筑设计的继续和深化,是完善空间、传播文化、创造美的艺术,是运用现代工艺、技术将美学理念、文化内涵和功能因素融入人性化室内空间环境的艺术。完美的室内设计产生于高度的现代文明,成功的室内设计同时创造着先进的文化。

二、室内设计的功能美

如今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不断提高,室内空间的合理划分和室内设施的功能性显的尤为重要。功能美在室内设计中的地位越来越显著,人们对物的功能的要求不再像以前那么简单,而是由功能性提升为功能美。在满足人们物质需求的前提下充实其精神生活,将实用性与艺术性相结合所形成的功能美在室内空间中的运用极其重要。室内设计功能美主要体现在空间设计和功能的合理规划上。

“功能虽不是产品设计的唯一目标,但却是造物的首要目的,产品的设计和生产必须满足人们的某种使用功能的需求,功能美是产品的最基本、最普通的属性,是人们生活的物质基础,也是产品设计的核心。”室内空间是营造空间环境的主体,一个能够令人身心愉悦的居住环境,首先应当满足在功能上的需求,注重科学的人体空间比例,其次要注重空间中材料运用的宜人性以及结构划分的科学性。也体现着空间的功能性和形式美感,达到功能美与形式美的协调统一。

“技术与艺术的统一,使用和审美的统一,并不是哪一个人的发明,而是客观规律的必然。”合理的功能划分是前提条件。居室空间是家庭成员居住、活动、交流、休息的场所,应处理好各空间层次关系,使居室空间更好地体现其功能价值。经过设计改造后,会让布局变得合理而实用。

三、室内空间艺术美的塑造

空间的艺术塑造是室内设计的灵魂,室内设计的本质是对空间艺术性的塑造。从空间的整体性、设计思想的一致性 和空间的地位三方面探讨了空间的定位,论述了实体要素在空间设计中的重要性 ,指出了在室内设计中如何塑造空间的艺术。这里我将通过色彩,陈设,软装饰三方面的塑造来体现空间整体形态的艺术美。

(一)色彩

色彩是室内设计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既有审美作用,还有表现和调节室内空间与气氛的作用,它能通过人们的感知、印象产生相应的心理影响和生理影响。它以其丰富的色彩关系,调整人的心理与情绪,激发人的想象,促进入的奋进。室内色彩搭配必须符合空间构图原则,及色彩对空间的美化作用,正确处理协调和对比、统一与变化、主题与背景的关系。同时色彩设计还要体现稳定感、韵律感和节奏感。

(二)陈设

陈设艺术在室内设计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美化室内环境,增添室内意境,强化室内风格的重要手段,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室内空间中如果缺失陈设艺术就会使人感到冷漠,乏味,没有生机。陈设主要包含具有日常生活使用功能物品的陈设布置,与具有纯粹装饰艺术美化功能物品的创意设计,也包含对固定在室内空间建筑界面上的艺术配套、呼应可移动物品的陈设布置设计,使他们符合室内总体空间艺术的构思、创意,做到功能要求与艺术形式的和谐统一。

(三)软装饰

软装饰可以对室内环境进行二度的布置和陈设,它作为可以移动的装修技术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原有的对装修行业的界定,将工艺品、纺织品、收藏品、灯具、花艺、植物等进行重新组合,形成一个新的理念,实现了一种新的突破。软装饰是一种艺术样式,是一种不同于一般的室内装饰艺术,片面追求富丽堂皇的气派和毫无节制的排场。也不同于环境艺术,强调科学性、技术性和学术性。它是一门研究建筑内部艺术效果的学科,属大众学科的范畴。它可以让你能冲淡和柔化工业文明带来的冷酷感、能创造温馨和谐的生活环境并抚慰人们情感,营造一个对人类身心健康,符合人们追求时尚、自然、艺术的室环境。

在不同的时期人们对于室内功能美和艺术美的的要求必然是不同的,因此,除了重视基本的物质需求外,更要着重强调精神需求。因此室内环境美的设计必须是功能美和艺术美的交融统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