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学术研讨会范文

学术研讨会精选(九篇)

学术研讨会

第1篇:学术研讨会范文

亲爱的____________教授:

您好!我们定于________________年________月________日在________大学举行________________学术会议,想邀请您届时参加。会议免费安排食宿,往返机票自理。

如果您有要宣读的论文或要发言的论题,请尽早来函告知,以便会议安排。

希望您届时光临。请尽快来函确认。

祝一切顺利!

会议召集人:____________秘书长

范本二:

尊敬的 ____________:

您好!

____________研讨会定于20________年____月________日________日在________________召开,诚挚邀请您参会。会议的有关事宜如下:

一、会议主题

________

二、主要论题

1.________面临的形势与任务

2.________建设与________的完善

3.________的经验总结

4.________队伍建设的主要措施与途径

5.________定位

6.________等________问题

7.当前________的热点问题

8.____________相关________问题

三、投稿要求

本届________研讨会,接收与上述专题相关的、未公开发表的论文与研究报告。

1. 投稿内容与格式

论文格式包括标题、作者基本信息、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几个部分。摘要字数在200-300字之间,且关键词最多不能超过4个。论文正文总字数应不少于5000字,中文使用宋体、小四号字、1.5倍行距排版;含页眉和脚注在内,页边距设为2.5厘米。

提交的文章中凡采用他人原文或观点,务必加注说明。在引文后加括号注明作者、出版年份及页码,或者直接将引用以脚注方式标识清楚。详细文献出处作为参考文献列于文后,以作者、出版年份、书(或文章)名、出版单位(或期刊名)、出版地点排序。文献按作者姓氏的第一个字母依A-Z顺序分中、英文两部分排列,中文文献在前,英文文献在后。引文中的英文部分,专著名用斜体,论文题目写入 号内。作者自己的说明放在当页脚注。

2. 投稿电子邮箱

Email: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在邮件主题标明:____________研讨会)

3. 论文收录

研讨会筹备委员会将会收录您的投稿,并将制作论文集, 如有PPT文件,请一并发送至投稿电子邮箱并注明:____________研讨会PPT。

4. 投稿截止日期

本次会议投稿截止日期为20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

四、研讨会时间及地点

会议时间:20________年____月________日报到,________月________日会议,________日考察。

住宿地点:________大酒店(________高速公路________出口____行________米路____)

会议地点: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会议回执

为统计参会人数、预先做出相应安排以保证本届____________研讨会顺利举行,如果您确定参会,收到此邀请函后,请务必在20________年________月________日以前填写好参会回执并以 E-mail发送到会务组投稿邮箱________@________,以便于我们为您提前预定酒店房间,以及其他工作的开展,谢谢合作。

六、联系我们

地址:________________ 邮编:____________

电话:张________:1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王________:1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E-mail:________@________

此致

敬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研讨会

________大学________学院

20________年________月________日

范本三:

尊敬的 先生/女士:

为进一步满足第二语言教学对汉语句式研究的迫切需要,促进语法研究新成果向国际汉语教学应用的转化,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学院拟于2011年8月20日在北京语言大学举办汉语国际教育语境下的句式研究与教学专题研讨会。鉴于您在第二语言研究领域的丰厚学术成果,诚邀您出席并发表鸿文,嘉惠学林。

有关会议安排如下:

一. 会议时间:

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

二. 会议地点:

北京语言大学

三. 会议主旨:

促进前沿语言学理论的创新及其向国际汉语教学的转化与应用;推动语言学理论的本土化研究

四.会议议题:

1)类型学视角下的汉语句式研究;

2)汉语句式研究的跨文化视角与相关语言事实;

3)跨文化视角下的汉语第二语言句式教学;

4)汉语教材、大纲、教学设计中的句式问题;

5)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句式教学中的相关问题

五.遴选参会论文,出版论集《汉语句式研究与教学》。

六.____________年7月5日前,将论文题目及摘要以Word2003文档发至会务组邮箱。

摘要1000字,标题用三号宋体,正文用小四号宋体。摘要请标注作者姓名、单位、电子邮箱、通讯地址、邮政编码、联系电话、传真。

请于8月10日前提交论文全文,以便制作论文集。.

七.会议日程

8月19日下午,在北京语言大学会议中心大堂报到。报到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15号。乘坐地铁2号线到西直门换乘13号线五道口下车(A西北出口),步行至北语会议中心。

8月20日,8:30开幕式、大会发言、分组研讨

8月21日,上午分组研讨,下午闭幕式

8月22日,文化考察一天(京郊)。如不参加文化考察,请回函说明,以便筹备组统计人数。

8月22日,离会

八.会议通讯地址:

第2篇:学术研讨会范文

在中央关于推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战略部署下,已有多个大城市把城市农业发展定位于都市型现代农业,实现了由传统生产型城郊农业向具有多功能性都市型现代农业的转变,推动了中国特色的都市型现代农业在理论与实践方面的发展。

为更好地总结都市农业12年来的理论和实践经验,研究和促进城乡统筹背景下都市型现代农业和休闲农业的科学发展,中国农学会拟于*月上旬在*市召开第八届全国都市型现代农业与休闲农业产业学术研讨会。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会议议题

本次会议的主题为:“城乡统筹与都市型现代农业、休闲农业产业创新发展”。

主要议题有:城乡统筹与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新格局;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多功能性;都市型现代农业主导产业创新发展与典型模式;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科研教学体系建设;政府在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中的作用;影响未来中国都市型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与对策;休闲农业的理论建设;休闲农业成功案例与典型模式;休闲农业产业的经营与管理;国内外在都市型现代农业与休闲农业产业发展方面的进展;都市型现代农业与休闲农业发展方面的体制机制创新。

二、会议时间和地点

*月*日在*市召开,*月*日报到。

三、组织形式

会议由中国农学会主办,中国农学会都市农业分会、*市农学会承办。

四、主要内容

(一)本次会议将作为第*中国科协年会第26分会场,与会代表参加中国科协年会主会场活动,参与都市型现代农业与休闲农业学术研讨会的交流,参观*市都市型现代农业和休闲农业的示范单位。

(二)召开中国农学会都市农业分会理事会,并对多年来在都市型现代农业和休闲农业理论与实践创新方面做出重要贡献的专家进行表彰。

(三)商讨建立“城市农学会协作网”,发挥学会体系优势,促进都市农业与休闲农业的发展。

五、会议征文

(一)论文征集

请围绕本次会议的议题撰写相关论文,论文格式详见附件1。

(二)其它资料征集

我国都市农业发展的相关专著、完成的相关课题、各地都市农业的发展规划、各地推动都市农业的政策和保障措施、各地都市农业的主要模式、都市型现代农业主导产业与休闲农业产业(企业)的成功运作模式及相关照片等。

中国农学会都市农业分会将组织有关专家对征文进行遴选、汇编成《都市型现代农业与休闲农业产业创新发展》,并作为《中国农学通报》(增刊)发行。

(三)征文投送

论文投送截止日期为2009年7月1日(当地邮戳为准)。

1、请通过中国科协通用会议系统网上注册个人信息();

2、征文和报名表的电子版请同时发送至castnh@和castnh@两个邮箱;

3、请将征文及资料的纸质版邮寄至中国农学会学术交流处。

六、联系方式

联系地址:北京朝阳区麦子店街20号楼

中国农学会学术交流处100125

联系人:周宪龙、康亚军、王全辉

电话:010-5919449759194487

传真:010-59194449

农业部人力资源开发中心

第3篇:学术研讨会范文

一、对感恩文化意义的认识进一步深化

与会学者比较全面地梳理了中华感恩思维的具体内涵和历史价值;深入分析了古代典籍和历史人物的感恩思想;通过文化比较阐释了中外感恩文化的异同。

张岂之指出清明节之所以被称为“民族感恩节”,是因为它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其实质是不忘中华民族的忧患历史和民族奋斗史。如果离开“民族忧患”,就无法理解“民族感恩”的深刻内容;同样,离开民族感恩的和谐理想。也难以认清民族为之奋斗的目标。北京大学楼宇烈分析“礼”的意义,认为祭祀与感恩源于不忘本,而出于内心的报本则在于敬畏祖先和天地。台湾中国文化大学曾春海则从文化哲学的角度论证节日是民族性格、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现,清明节的文化本质在于感恩,清明文化表现的历史意涵、家族的伦理亲情、民族的共同精神世界,是华人心中永恒的文化故乡和精神家园。香港中文大学黄坤尧分析了《礼记・礼运》篇包含的感恩思维,指出它始于饮食的分配,其次提升到生态环境的考虑,最后思考天地的本原所在,这将启发我们思考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与会学者还从中华文明典籍中选择资料,进行论证,说明感恩思维体现了中华文化的认识高度。浙江大学何俊认为《朱子家礼》中“报”与“感恩”的制礼精神对现代社会伦理建设有参考价值;西北大学刘宝才讨论《菜根谭》中的恩论观念,认为它对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有一定意义;华中师范大学刘固盛讨论了清代全真道龙门派经典《碧苑坛经》中的报恩思想,指出道教中的感恩不局限于个人,还要感恩整个宇宙、社会、民族。广东社科院黄明同解析孙中山思想中蕴含的感恩文化的核心理念是“忠孝”和“仁爱”。华中科技大学许淳熙对儒释道感恩思想进行比较,说明其特点。西北大学黄留珠对中西感恩文化进行比较,揭示中华感恩文化的特色。北方民族大学武宇林对中日感恩民俗文化进行比较,指出中日感恩文化的异同。

二、深化了对感恩作为社会和谐路径的认识

与会学者从思想文化、现实意义等层面讨论了感恩与和谐社会构建,中国历史上的和谐观念等问题,以开阔的视野揭示感恩与和谐的密切关系。

陕西师范大学刘学智指出和谐社会的建构需要感恩意识的培养,而感恩意识的培养必须注意充分利用中华民族丰富的思想文化资源,深入考察中国历史上的和谐文化有助于发掘和谐与感恩的深层意蕴。黄帝陵基金会孙天义指出在新时期深入挖掘感恩文化对构建和谐社会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西北大学张茂泽指出新时期和谐社会建设需要人们对文明感恩有所认识。陕西社科院佘树声、韩金科分析老子的思想,提出和谐是老子哲学的主轴。中山大学张荣芳探讨了汉代“以孝治天下”的理论和实践,指出只要善于取舍,孝道对当今建构和谐社会就能发挥积极的作用。西北政法大学赵馥洁讨论了北宋哲学家张载的和谐思想,认为他以“太和所谓道”为本体论根据,以“民胞物与”为社会理想,以“和乐道之端”为人生境界,以“仇必和而解”为思维方式,构建了自己的和谐哲学体系,“和”是张载哲学的重要范畴。中山大学林家有指出孙中山民族精神以调和中西矛盾、实现民族团结统一、社会进步为目的,这对当今建设和谐社会具有启迪意义。湖南大学岳麓书院肖永明、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张俊相、山东经济学院王继训分析了中国历史上的“中和”观念,指出它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关联。文物出版社葛承雍、中国艺术研究院任大援、陕西师范大学田文棠、陕西省政协陆栋等多位学者分析了感恩缺失的社会现象及其原因,从中华文化中提炼出关于社会和谐的理念,并揭示其现实意义与时代价值,在研究方法上将历史与现实融为一体,给人以深刻印象。

三、在民族和谐方面取得有意义的学术成果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成员,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本次研讨会的一个亮点就是有多位专家从考古学、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的角度探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与民族和谐这一重要问题。

陕西师范大学周伟洲对中国历史上民族和谐观念进行梳理,认为历史上的民族关系应从具体的历史环境来考察,分清主流和支流。中国历史上民族关系总的趋势是各民族的相互接近、互相融合,推动历史向前发展。陕西考古研究院石兴邦从考古学的角度指出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形成的特点是“一元多支”与“众支融合”。宁夏社科院李范文论述了西夏时期的民族融合,指出西夏是我国西北地区以党项族为主体,与汉、氐、羌、吐蕃以及西北地区其他民族融合而形成的国家。西夏王朝的建立大大推进了其境内各民族的融合。西夏特别重视吸收和利用中原汉族文化,西夏文化既是西北民族融合的产物,又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央民族大学王尧指出汉藏文化交融与民族认同对民族和谐具有重大历史进步意义。北方民族大学束锡红通过民族学实地调研探讨甘南牧区汉藏民族关系与和谐社会构建问题。中央民族大学祁进玉从民族学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认为应加强对民族地区民众生活状况的实地调研。中央民族大学杨圣敏通过对帕米尔高原塔吉克族的人类学调研指出塔吉克人虽然生活贫困,但却创造了良好的社区人文环境,这为人们审视现代社会发展与和谐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中央民族大学良警宇从黎族清明文化与祖先崇拜习俗揭示少数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值得一提的是,学者们的论文在研究方法上有所创新,主要体现在将文献分析、历史分析与实证方法紧密结合方面。

四、清明文化是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

作为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清明节在中华文明的传播和发展过程中起着独特的作用。

第4篇:学术研讨会范文

出席本次会议的财政部领导有:王军副部长、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陈毓圭秘书长、财政部监督检查局郜进兴副局长;中国会计学会领导有:中国会计学会副会长、会计史分会主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郭道扬教授,中国会计学会副秘书长、南京大学会计系主任、杨雄胜教授,中国会计学会副秘书长、中山大学魏明海教授;相关单位领导有:浙江省财政厅罗石林副厅长、天津财经大学副校长王建忠教授、首都经贸大学会计学院院长傅磊教授、浙江财经学院童本立书记、浙江财经学院王俊豪校长、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徐敦楷书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院罗飞院长、张龙平副院长和汤湘希副院长等。还有杨时展先生的部分博士生:福建省审计厅王光远副厅长、广州市财政局张杰明局长、浙江财经学院会计学院汪祥耀院长、中国人民银行深圳分行文善恩处长等,《中国财经报》、《财务与会计》、《财会通讯》、《财会月刊》、《会计之友》杂志社等专业媒体以及来自日本、意大利、我国台湾地区的专家、教授共计130余人参加了本次会议。

在大会开幕式上,财政部王军副部长以《仰望》为题,发表了感情真挚、立意高远的讲话,深切缅怀一代会计大师、会计思想家杨时展先生,并就未来会计史学术研究提出了自己的希望。

杨时展先生的博士生代表汪祥耀院长、王光远副厅长、罗飞院长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追忆了杨时展先生的学术思想成就、高风亮节情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徐敦楷书记、台湾管理会计学会李宏健教授、杨时展先生的女儿杨季音女士及杨先生家乡浙江新昌制药厂梁林美总会计师也从不同侧面追思了杨时展先生的感人事迹、高尚情操。

第5篇:学术研讨会范文

10月30日至11月1日,研讨会在厦门大学进行。与前两次相比,本次研究队伍不仅更加年轻化,而且凝聚了来自中国台湾、香港的一部分学术力量。到会学者42名,包括韩国学者6名、港台学者3名,其中有台湾学者吕锤宽教授和赵琴教授。研讨会共收到学术论文43篇。会议围绕中韩佛教音乐的历史研究、现状考察与未来发展,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小乘佛教的音乐特点以及它们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佛教音乐的保存与传承等诸多学术问题展开了探讨。韩国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韩国佛教音乐仪式、现代韩国佛乐创作与传承方面。权五圣教授《韩国佛教音乐研究的现况及课程》主要阐述了关于声乐曲梵呗研究的发展状况,并提出了今后对韩国佛教音乐的研究要与语言学、宗教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等多视角及边缘学科领域相结合的目标。韩国古音盘研究会会长李辅亨对现在韩国传承规模最大的、近来最活跃的佛教仪式――“灵山斋”的仪式构造生成做了分析研究。汉阳大学校国乐科教授李庸植主要探讨了《佛教仪式的伎乐音乐》中以歌(梵呗)、舞(作法)及音乐相配合的“乐歌舞”的综合表演艺术形式。“乐歌舞”中提到的蝴蝶舞、钹舞,通过当晚由“韩国庆尚南道马山佛母山灵山斋保存会”演出的传统佛乐《十王各拜斋大礼王供》,使中国学者得以见其独特风貌。

袁静芳教授对《〈瑜伽焰口施食〉仪轨中,咒语、真言的结构布局、表现形式及音乐艺术特征》做了深入的研究,并从中归纳出印度梵文咒语、真言被华化、民俗化的若干特点。针对佛教音乐在当今社会的发展、继承的焦点问题,台湾学者赵琴《梵呗与佛教音乐概念及实践的演变――兼论商业经营策略在佛教音乐活动中的渗透》、大陆学者韩军《五台山佛教音乐的继承与保护》、陈天国与苏妙筝《佛乐搬上舞台几个有关的问题》以及韩国学者金宝姬《韩国现代佛教音乐〈赞佛歌〉》、尹昭喜《台湾和韩国梵呗的传承状况》等文章提出了新的见解。赵琴博士从一个民族音乐学者与音乐传播工作者的角度,探究了因社会文化变迁,当代台湾佛教音乐概念与实践的演变。她以《大宝法王在菩提迦耶》获2005年第16届“金曲奖”“最佳宗教音乐专辑奖”、“最佳演唱人奖”为例,指出真正有修养的高僧所吟颂出的梵腔及其所达到的宗教情操和心灵境界才是真正的佛乐精华。

中国佛教音乐的历史研究及现状考察方面,我们通过项阳、景蔚岗两位学者对音声供养与佛教笙管乐历史流变的梳理与研究,发现了很多目前佛教音乐考察中存在的问题。项阳《关于音声供养和音声法事》对现存的佛曲进行了具体分析,他认为佛教扩大了音声法事的范围,僧尼开始既在音声佛事、也在音声供养中奏乐,这正是乐僧群体得以形成的关键,并彻底改变了僧尼不得动乐的戒律。历史上曾经是音声供养和音声佛事分立,在发展的进程之中得到了合流,从而为我们进一步认识中国佛教音乐文化的性质和意义提供了重要信息。景蔚岗《中国佛教笙管乐源流考索》结合诸多实际情况,对尚存在中国境内的佛教笙管乐迄今至少1500多年的流变历程进行了考索。认为从乐器数量、音色、音量、演奏技法的表现力等多方面的综合情况看,笙管乐器是古今佛教乐队中应律乐器的中坚。这是佛教音乐1500多年几经流变衰微,其他乐器相继失落,唯有笙管乐器贯通古今、得到保留的内在原因。

关于藏传佛教考察方面的文章也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多杰仁宗《青海地区藏传佛教宗教乐器符号乐谱及功能》、格桑曲杰《独具特色的佛教旋律乐器甲林和铜钦》、郝毅《中国藏传佛教拉卜楞寺道得儿音乐研究》、桑德诺瓦(和云峰)《论云南喇嘛教的区域流布及音乐传承》、包达尔汗《“莱青”辨释――藏传音乐文化的蒙古化现象探析》、满当烈《青海藏传佛教羌姆调查之一:格鲁派羌姆的地域文化特征》、嘉雍群培《“死亡的艺术”》分别对各自研究的问题进行了深入阐述。

研讨会上,对个案与寺院调查的文章占有相当比例,如大陆学者吴学源《云南剑谷俗佛教(阿吒力)音乐调查》、杨久盛《辽宁千山佛乐概说》、傅利民《江西禅宗祖庭宝峰寺佛乐文化考察》、潘国强《大相国寺佛教音乐》等,共15篇。另外,本次会议还开启了对佛教音乐美学思想的探索,拓宽了佛教音乐文化研究的视野。苗建华《佛教音乐美学思想初探》认为佛教音乐美学思想具有视因缘生法,肯定无声之乐,提倡音乐宣教、度人、修身之功,肯定平和、中和的音乐审美准则等特征。有关佛、道音乐文化的比较研究主要有吕锤宽教授的《论佛教焰口仪式与道教朝科咒的音乐》与杨民康的《佛道音乐文化的跨民族传播一瞥――海南道公祭祀音乐中的“目连救母”因素探析》。袁瑾的《水陆法会中的偈》与乔晴的《中国南北朝时期北方佛教遗址中乐舞壁画的研究》两篇文章亦不失其独特价值。

11月1日闭幕式上,南普陀寺首座兼监院、闽南佛学院常务副院长界象法师对研讨会圆满结束表示祝贺,认为此次会议内容丰富、成果显著,希望中、韩、日三国逐步建立起佛教的黄金纽带关系,僧俗两界精诚合作,将法音渲流。针对目前佛乐研究状况,界象法师指出,透辟地体验佛法戒定与严谨地深化学术理论,两者不可或缺。袁静芳教授对南普陀寺的鼎力支持以及圣辉大和尚给予的深切关怀与扶助再次表示真挚的谢意,并对研讨会的特点和学术价值及意义做了简要总结。她以闽南佛学院“悲智”的院训勉励参会学者要勇于创新,以“当更精进,勤求智慧”来作为推动我们从事佛教音乐文化事业的座右铭。

第6篇:学术研讨会范文

全国第十二次银杏学术研讨会

欢迎辞

**县人民政府

20xx年*月**日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同志们:大家好!由中国林学会银杏研究会和长汀县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全国第十二次银杏学术研究会”今天在这里隆重开幕。这是全国银杏种植开发研究专家们相聚的一次盛会。首先我代表中共长汀县委、长汀县人民政府对本次研讨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向不辞辛劳、远道而来出席本次学术研讨会的各位专家、代表、来宾表示热烈的欢迎!

长汀,又名汀州。地处福建西部、武夷山脉南麓,南与广东近邻,西与江西接壤,是福建省西大门,也是沿海省份进入内陆腹地的黄金通道。长汀县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革命文化。自唐开元21年(公元733年)置长汀州后至清末的一千多年里,长汀城都是各个朝代的州、郡、路、府的治所。盛唐时,汀州府为福建五大州之一(福州、建州、泉州、漳州、汀州),也是客家人繁衍生息、壮大发展的祖籍地,是客家人的大本营,被海内外客家人称为“客家首府”。悠久的历史留下了许多珍贵文物,1994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历史文化名城。长汀县是全国三个老苏区之一,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长汀是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央苏区的经济文化中心,当时被誉为“红色小上海”“红军的故乡、红色土地和红旗不倒的地方”。当时,福建省苏维埃政府、中共福建省委、省军区等机构设在长汀,也是福建革命运动的政治、军事中心。国际友人路易·艾黎称汀州城是中国最美丽的两座山城之一,城区主要景点有卧龙山、朝斗岩、客家博物馆、辛耕别墅等,各位代表可以利用会余时间,多走走、多看看。

长汀地处中亚热带,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适宜银杏的生长与种植。同时长汀又是山区农业大县,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积极培育特色农业产业,努力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不断壮大农村实力是当前的首要任务。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发展银杏产业,把它作为一项与扶贫开发、生态建设有机结合的重要工作来抓,提出了《关于大力推广种植银杏的意见》,近年来,全县已种植银杏近5000亩12万株,早期种植的已开始开花结果。厦门树王银杏制品有限公司在策武乡南坑村租赁山场建设银杏生态园,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带动了当地群众致富,经济效益开始显现。明天,大会将组织各位代表、来宾到那里参观指导。这次全国银杏学术研讨会在长汀召开,必将推动我县银杏事业的发展。我们将竭尽所能做好会议后勤保障工作。但由于条件有限,对会议服务工作做的不够的地方,请各位代表多加批评指正。

第7篇:学术研讨会范文

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是当前会计学术研究中的“热点”问题。大家认识到会计信息是否真实可靠,不仅关系到企业经营状况能否如实反映,会计工作在经济管理中的地位能否提高,作用能否有效发挥,而且也关系到社会经济秩序能否正常运行的大问题。在讨论中,大家从不同角度对如何提高会计信息质量阐明自己的观点。

有的同志认为,必须建立严密的多层次过滤式的责任保证系统,包括法人代表责任保证系统、总会计师责任保证系统、会计人员责任保证系统、注册会计师责任保证系统和社会职能部门的责任保证系统。只有各个环节上严格把关,才能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

有的同志认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提高会计人员素质,严把市场“进入”关;(2)实行会计委派制,确保会计人员的独立身份;(3)实行会计信息的公开制度,提高财务资料的透明度;(4)实行严格的财务报告审计制度,发挥“经济警察”的作用;(5)加快会计工作执法力度,做好监管工作;(6)扎实开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活动,加速会计电算化进程,保证会计信息处理的正确性、及时性。

有的同志还从经济学角度分析了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以后说,要解决会计信息失真必须抓住以下三个方面:(1)明晰产权,发挥产权对于会计信息生成过程的规范和界定功能;(2)加强会计制度建设,完善我国会计准则体系;(3)理顺各方利益关系,减少利益冲突;(4)强化契约关系,以利于降低违规行为的预期收益,提高违规行为的预期成本,从而有效地控制会计信息失真的状况。

在讨论中较多的同志认为,会计信息失真并非完全是会计人员的责任,而往往是由于各方面的压力不得已而为之的。这个问题的存在是和我国周前经济转轨时期的体制以及客观经济环境密切相关的。许多企业经营者和决策者出于某种追求,往往粉饰其业绩;而各相关利益集团出于各自对会计信息的要求,使得虚假会计信息有一定的市场。因此解决这个问题是一个需要综合治理的系统工程,关键是应与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相配套,并且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只有各方面共同努力才能奏效。有的同志还谈到西方发达国家规范会计工作秩序,解决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经历了一段较长的时期,我国要解决这个问题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应该采取长期治理、综合治理、分阶段治理的方针。就会计工作本身来说,首先实现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然后建立起完善的法规和监督体系,依靠扎实工作,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二)关于改进企业会计人员管理体制问题

近年来为了解决会计信息失真问题,会计界对改进会计人员管理体制,试行会计委派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多种形式的实践,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也遇到许多理论上和实践上的问题。大家对此提出一些看法。

有些同志认为,会计委派制与现行法律。法规包括《公司法》、《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有矛盾,而且会计人员实行委派以后,也难以从根本上解决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所以只能起治标作用,不能整治根本;只能作为权宜之计,不宜作为万全之策。

有的同志认为,如果对行政事业单位委派会计人员未尝不可,但对国有企业委派会计人员形成干预企业经营管理,不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也有的同志认为,改进企业会计人员管理体制,既要面对当前经济体制转轨时会计工作中出现混乱状况的严峻现实,又要适应推进现代企业制度的客观要求。按照这个原则,对国有大中型企业不妨一方面改进现有总会计师制度,另一方面借鉴西方的财务总监制度结合我国具体情况加以创新,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在具体做法上,把总会计师的职责权限定位在集中精力协助企业负责人当好家理好财,成为企业负责人的得力助手;而把财务总监的职责权限定位在代表所有者依法对企业经营者进行监督,不参与经营管理,形成约束机制。目前有些地方以委派财务总监取代了总会计师,领导企业财务工作,参与企业经营管理,这是混淆了两者的区别,必然难以对企业经营者实施监督,难以发挥财务总监应有的作用。

在讨论中不少同志认为,我们应该积极推行会计委派制,把推行会计委派制与贯彻《会计法》结合起来;因为这是从企业外部对一个单位的遵纪守法所进行的会计监督,内外结合,更能使会计法治和会计工作秩序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三)关于管理会计的应用与发展问题

管理会计的作用已为越来越多的会计理论和实务工作者所共识,至于如何在我国推广应用,大家发表了不少见解。

有的同志认为,较长时间以来,在学术界始终存在“管理会计的理论与实践相背离”的争论,争论的背后是针对管理会计的有用性问题。而提高管理会计的有用性,就意味着管理会计理论与实务的融合,就能增强管理会计的生命力。

有的同志认为,管理会计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中发挥的独特作用,是财务会计管理方式和手段所无法替代的。然而从现实情况来看,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中的应用,还处在个别的或分散的水平上。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企业领导重视不够问题,也有会计人员业务水平不高问题;既有管理会计理论本身缺陷问题,也有管理会计基础工作不够规范问题等。其中,解决管理会计本身存在的理论缺陷问题是推动管理会计发展的根本;提高会计人员、生产经营管理人员的素质是推动管理会计发展的关键;研究开发管理会计电算化应用软件是推动管理会计发展的重要措施。

有的同志认为,管理会计的推广应用必须具备三个条件:(1)具有较高素质的会计人员;(2)企业各部门的密切配合;(3)企业领导人重视。显然,在我国目前情况下,这三个条件在大多数企业中还没有完全具备。因此,要推广管理会计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包括权威部门的支持和采取实质性措施。

有的同志认为,管理会计的推广应分三步走:首先,进行调查研究,找出符合中国国情的行之有效的手段;其次,通过开办培训班等各种形式帮助会计人员和其他有关人员了解它的具体内容;第三,各企业应根据本身特点,由小到大,抓住重点环节逐步开展。

有的同志瞻望管理会计研究的前景,认为:(1)管理会计的研究正面临两方面选择。一是仍然沿着管理会计的发展轨道,使其研究建立在传统的理论与方法之上;二是面向实际,开拓新的研究领域与研究课题。这两种选择,完全取决于研究人员的激励机制。(2)由于管理会计所处现实环境的变化和企业组织机构的变化,必然要求管理会计改变过去那种静态分析研究的理论与方法,而运用动态及不确定性的研究理论与方法。(3)现代企业组织形式正从集权管理向分权管理转化。与之相对应,企业的管理会计体系也要从原来的纵向管理向横向管理转变。(4)现代企业的经营战略将转向长远规划,追求全球性的发展以获取最大的收益,因此企业的管理将在一个更大的范围内实施分权管理模式,由此提出了战略管理会计的新课题,它具有环境控制、战略设计、战略控制三大特征。(5)随着环境与组织的变化,管理会计将会在定义、本质特征以及范围上发生根本性变化,将会被“组织会计”所取代。(6)由于环境与企业组织的变化将导致对新型的管理会计信息需求,主要表现在非财务的信息需求将进一步上升,财务信息的种类也会发生变化。(7)管理会计研究将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主要是由过去的单一研究向综合研究发展,多课题研究同时并举,各种研究理论与研究方法相结合,使研究结果具有更为广泛的应变能力。

在讨论中不少同志认为,管理会计在我国的应用与发展,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必须有计划有步骤地逐步进行。

(四)关于会计工作在防范与化解金融风险中的作用问题

自从东亚金融风暴发生以后,人们普遍关注如何防范与化解金融风险,会计工作在这方面应如何发挥作用。木少同志对此展开讨论。

有的同志在详细分析了东亚金融风暴的形成和教训以后,对有些人所说的国际炒家利用游资兴风作浪因而形成金融风暴有不同的看法,认为关键在于自身的“抵抗力”,如果自身的“免疫功能”强,“病菌”也难以侵入。对于经济健康的国家来说,国际炒家也无能为力,只能以失败告终。他们认为,会计的职能是核算和监督。利用会计信息进行预测、决策、控制、分析和考核,对商业银行的经营活动进行全过程的监控,是防止与化解金融风险的有效途径,也是会计应该发挥的功能作用。从目前情况来看,要达到这个目的必须进行以下几方面改革:一是整顿会计秩序,规范会计工作,恢复银行“铁帐本”、“铁算盘”、“铁规章”的行业形象;二是完善现行信贷资产质量分类和考核办法,全面清理金融资产,努力降低不良资产的比例;三是遵循谨慎原则,改进金融业务收入确认和呆帐准备、坏帐准备的计提办法;四是要按照国际会计准则的要求,提高商业银行财务报表的透明度,使报表使用者了解银行的经营状况,尤其是偿债能力和变现能力以及各种业务具有的相对风险程度;五是在财务报表中要对各种金融工具披露和列报,既包括传统的基本金融工具如债券等,又包括各种形式的衍生金融工具如利率调期、货币调期、期权等;六是聘请注册会计师加强对商业银行的会计帐目和财务报表进行审计鉴证。

有的同志针对当前银行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改进意见:(1)摆正和完善内控与业务发展的关系,树立“内控优先”的观念;(2)建立风险补偿制度,对一些风险大的业务项目向保险公司进行投保或提取风险准备金;(3)强化制度控制,对业务全过程建立较为完整的控制制度,使每个员工、每个岗位、每项业务都处于有效控制范围之内;(4)完善会计核算制度,改革会计确认和计量基础,逐步推行公允价值法、成本与市价孰低法;(5)加强会计监管力度,确保职能部门监督作用的有效发挥;(6)加强会计电算化风险防范,从软件设计、业务操作、技术维护、监督控制等方面入手进行严格管理;(7)提高会计队伍素质,完善奖惩制度,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有的同志还通过分析韩国金融危机来看我国的金融风险并提出相应对策,包括:必须完善各种核算、结算程序和业务操作程序;必须严格执行各项法律法规和制度;必须加强对贷款单位进行资信调查,对其信用等级进行评定;必须根据借款人的资本大小、经营规模、财务实力等情况决定贷款政策。

在讨论中,也有的同志从管理会计角度进行考虑。认为,应把管理会计的管理技术和方法运用到银行会计管理中,实现资金、人力等有限资源的最佳配置,以提高经济效益,增强竞争实力。

(五)关于会计改革与发展问题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发展,要求会计工作不断进行改革,使之与新的经济形势相适应。至于如何改革,大家也提出了一些设想。

有的同志认为,前阶段会计改革已取得了显著成效,下一步会计改革应该更多地关注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状况,了解并解决这些地区会计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以推动会计改革在全国发展;同时,会计改革是与经济体制改革相配套的工程,因此不能脱离目前经济体制改革的现状,而盲目追求会计改革的速度。此外,会计改革不应仅仅停留在理论界、政府中的高层人员和企业中的会计负责人,而应深入到基层会计实务工作者中去,使他们对会计改革目标、内容,目前进展的程度以及今后发展方向有更深入的了解。

不少同志还对会计发展的前景进行了探索。有的同志对知识经济时代的会计进行描绘,认为:第一,“会计报告”或“财务报告”将由“企业报告”所代替,使对外提供报告的内容趋向多元化。在企业报告中计量属性也将趋向多元化而不只是历史成本一种。第二,人力是企业所占有的最有价值的资产,有必要对人力资源进行核算并对外报告,人力资源会计将从理论走向实际应用。第三,企业应把自身利益与社会利益统一起来,考虑其经济活动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生态效益。所以,社会责任会计和与之相对应的环境会计在未来的企业报告中也将得以体现。第四,企业报告的方式将向灵活性、实时性发展。可以通过因特网随时提供各种事项以及每种事项的多种属性特征的报告,使信息使用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决策需要,主动提取相关信息。

有的同志对未来会计的发展趋势进行瞻望,他们认为,未来会计的特征将是:第一,前瞻性信息与历史性信息并重;第二,信息供应量增大与表外信息进一步上升;第三,信息处理与更为及时;第四,信息的提供可兼顾不同使用人的需求;第五,会计计量属性的多样化;第六,会计处理方法的更新,会计报告系统将实现对各类业务的实时反映和控制;第七,会计工作将从记帐、编表转向更具技术性的分析和预测;第八,审计的重点将由查证对帐,改为了解企业营运过程,评估并测试企业营运风险,衡量企业经营的财务性或非财务性指标,对管理层提出改进经营的建议。

第8篇:学术研讨会范文

1997年10月16日至18日,中国艺术研究院、浙江省文化厅、浙江省海宁市人民政府,在王国维的家乡海宁市联合举办’97王国戏曲学术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的戏曲研究专家、学者30多人携带论文20余篇汇聚一堂,就王国维戏曲史论的方方面面展开热烈的研讨。中国艺术研究院党委书记、常务副院长曲润海到会祝贺并讲话。会议热情地赞扬了王国维充分肯定中国古典戏曲的艺术成就,开创了戏曲史学并使之跻身于学术研究之林;高度评价王国维在戏曲史论方面的独到见解和重大建树,决心沿着王国维开辟的道路继续前进,为发展和完善中国自己的戏曲理论而不懈努力。会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戏曲理论界近年在研究和继承王国维戏曲理论遗产方面的水平。

走近王国维,认识王国维 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叶长海认为要走近王国维,首先,应充分认识王国维在戏曲史学建设方面的开拓性贡献。他的《宋元戏曲考》等著作是用近代史学方法研究戏曲史的开山之作,无论是从史料的发掘深度、从建立新兴学科的学识基础,还是从治学态度诸方面,都为我们作出表率,其中有关中国戏剧的起源、形成、艺术特征以及它的文学成就等一系列问题的论述,曾启迪了一代代戏曲学者的学术研究,至今都还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其次,为了较准确地认识王国维,要注意了解他的一些认识的形成过程及其理论话语的变化过程。如“意境”,系王氏在《人间词话》中首先标举的概念,他以此提倡诗词创作对“真景物、真情感”的追求。后来论元曲,又以“有意境”标称元曲“文章之妙”。此时的说法有三句话:“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前两句依然在说“真景物、真情感”,但此处已增加“述事则如其口出”一条,这是针对戏曲敷演故事此一特点而言的。又由于戏曲多系“代言体”,所以“写情”写的是剧中人物心中之情;“写景”写的是剧中人物眼中之景,“述事”述的则是剧中人物之事,所以提出“沁人心脾”、“在人耳目”、“如其口出”。“如其口出”,还可理解为曲词创作符合剧中人物的性格特点。第三,要特别注意本世纪中外戏剧观念的变化,重新认识王国维的一些观念。如“戏曲”,王氏研究戏曲,数年居于日本,其所用“戏曲”与日语“戏曲”意义相近,指的是“剧本”或“戏中之曲”,并认为“真戏剧必与戏曲相表里”。“戏曲”一词,沿变至今,已作为中国传统戏剧体系的泛称了。我们要注意“戏曲”一词的使用的历史沿变,以免以今例古或以古例今,引起误解。又如什么是“活”戏剧,王国维认为元曲为“活文学”,而明清之曲为“死文学”。这是他“爱读曲,不爱观剧”的偏好所至。他的研究戏曲,重历史资料而未及田野作业,重案头文学而未及戏剧演出艺术。现在,我们的研究视野已大为开阔,研究方法亦更多样。我们已有条件对话的演出艺术、各地方戏曲剧种及各少数民族戏剧展开实地调查研究,把历史的研究与实践的研究,把资料建设和理论建设结合起来。

围绕《宋元戏曲考》,研讨王国维的戏曲史观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傅晓航说:“明清的曲论,对戏曲的历史,大都囿于由诗变词,由词变曲的老调重复,尽管有些曲论家如徐渭、王骥德、焦循等人,曾对戏曲历史的某些问题提出过相当精湛的见解,但是还没有一部专门探讨戏曲历史发展问题的著述。王国维看到了元人杂剧的巨大魅力,‘优足以当一代之文学’,而感慨于昔人‘未能观其会通,窥其奥窔者’,于是他用近五年的时间,专心致力于元代戏曲历史的研究,其中包括元代戏剧的来源——戏曲艺术的起源与形成的研究,最后写成《宋元戏曲考》一书,填补了中国文化史这一空白,开辟了一门崭新的学术领域。”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刘祯认为王国维的戏剧史学思想、史学观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一是学科性。称王国维赋予戏剧以独立的学科品格,这是由其戏剧观所决定的。他说:“有独立的学科品格,即有其独立的发展演化历史,曰宋元戏曲‘史’,这还是头一个。”二是系统性。称戏剧形成初期的宋元时期,概念称谓甚多甚复杂,王国维不仅考其准确内涵,且清理其发展脉络,站在文学的立场,对宋元戏剧的渊源、时地、存亡、结构、文章和作家小传家加以关注。三是现代性。他认为王国维把历朝不入史志经集的戏曲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对待,本身就是现代思想意识的体现,它实现了戏曲的位移,改变人们鄙视或半遮半掩的观念,这也是20世纪文艺领域重要的观念变化之一,使戏剧学得到长足的发展,并逐步建立起自己的体系。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刘文峰以《以歌舞演故事——简论王国维对戏曲基本特征的认识及意义》为题,指出王国维是一个准确地阐述“以歌舞演故事”这个戏曲基本特征的戏曲史论家。其意义,不仅能帮助人们正确认识中国戏曲的发展历史,而且对于今天研究戏曲声腔剧种的异同,推动剧种的建设和发展,建立中国戏曲的理论体系等,均有重要指导意义。浙江省艺术研究所研究员吴双连以《戏曲的定义与王国维的戏剧观》为题,重新提出“戏曲”的定义问题。他认为王国维所谓“戏曲”是指北齐至唐宋的“歌舞戏”,指不成熟、非今天意义上的戏曲,而他所谓“真戏曲”才是发展成熟、具有今天意义的戏曲,即指南戏和北杂剧。史上的一项空白。 浙江省艺术研究所研究员徐宏图以《南戏的渊源、时代和发源地再议》为题,指出:这个近20年来戏曲理论界一直争论不休的问题,早在85年前,王国维就已在《宋元戏曲考》中作了精密的论证,并明确解答说,南戏“源自古剧”、“始于南宋”、“出自温州”。争论的双方绕了一个又一个圈子,从浙江的温州争论到福建的泉州,最后不得不统一在王国维的结论上,可见王国维戏曲史论的科学性及其深远的指导意义。杭州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傅谨认为戏曲自宋元时期诞生以来就备受批评而一直处于文化意义上的非主流地位;直至王国维的出现才有了根本的变化,正是王国维对戏曲的研究,导致对中国文学传统整体的重构,使得戏曲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地位,获得了在文学史上的经典位置,终于为史家所承认。杭州大学中文系教授徐朔方针对《宋元戏曲考》提出三条全新的见解:一、河南开封是元杂剧的最大中心。他说,古今的学者均认为元杂剧是根据周德清的《中原音韵》写的,而王国维则认为早期的中心在大都(今北京),后移至杭州,这样就存在一个很大矛盾,即北京话能不能说是中州或中原的?可见王国维在说到元杂剧的中心时,忽略了一个最大的中心——开封,金朝称“南京”。这当是王国维元剧理论的一个缺陷。二、元杂剧应改称“金元杂剧”。他说,明臧懋循《元曲选》收元杂剧100种,近人隋树森《元曲选外编》收62种,合计162种,差不多是当时的剧本数目了。而这162种当中,以河南开封、洛阳及河南其它城市为中心的大概有68种,占现存金元杂剧的42%,以大都为中心的权占全部剧种的23%,可见杂剧以河南为最兴盛。河南曾是金朝的领地,杂剧在金朝就有了,加上《中原音韵》的问题,所以,元杂剧应改称“金元杂剧”。三、《西厢记》杂剧是金代剧本。他说,关汉卿的散曲〔中吕·普天乐〕《崔张十六事》(见隋树森《金元散曲》上册)中,有许多文字和《西厢记》杂剧一样,可见关汉卿年代已有《西厢记》了。明朝有很多人研究《西厢记》,他们称“王作关续”,即王实甫作前四本,关汉卿续作第五本,这个说法是不对的,但他们都认为王实甫的年代比关汉卿早。另从王实甫的杂剧《丽春堂》十分真实地描写了发生在金代的事件也可推知他为金人,可见王实甫为金人无疑,其《西厢记》亦写于金代。浙江省艺术研究所研究员洛地则提出“元曲杂剧兴于南方说”,他从六个方面进行考证:一、从刻印地点考察;二、“西湖旧本”的启迪;三、元曲之“时”;四、元曲之“地”;五、元杂剧的演出体制;六、其它。这是他近年一直努力探索的问题。上海艺术研究所副研究员朱建明重读《宋元戏曲考》之后认为,戏文与南戏是两个不同的剧种,戏文产生于南宋,又称宋戏文;南戏形成于元明间,又称元南戏和元明南戏。二者之间有渊源关系,“但不是同一戏种,前者是父,后者是子,”彼此在“剧本体制”、“角色行当”、“音乐曲调”方面均有区别。会上有学者对此提出异议,认为戏文与南戏是一个剧种,不应该分开,只不过后者比前者更成熟而已。

围绕《人间词话》,研讨王国维的戏曲美学 上海艺术研究所研究员周锡山把王国维的美学理论概括为天才说和壮美优美说、古雅说、苦痛说、游戏说、自然说和赤子说、意境(境界)说、美育说、功利观、悲喜剧论等诸方面,并称其是一个宏伟的意境说美学体系,除古雅说为纯粹国货外,其它皆为完美融会中西之学之产物。其中与戏曲有直接关系的是“意境说”和“悲喜剧论”。他认为王国维的意境说,在《人间词话》中概括为’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词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而在《宋元戏曲考》中则改为“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是也。”所以这样改,一则是因从论诗词改为论戏曲,二则于改为论戏曲之后,显然受亚里士多德悲剧论中的“摹仿说”之影响。所谓“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必须是戏曲作品能真实写出自然景物之原貌、事物的真实原貌才能达到。推而广之,王氏境界说中的“不隔”、“有境界”等,均有摹仿说有关。浙江省艺术研究所研究员周大风、沈祖安则重点谈王国维的意境说。周大风认为评判文艺作品,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标准就看它是否有意境,意境即“自然而已”,它对戏曲、音乐、舞蹈创作都很重要,无论第一创作、第二创作、第三创作,都离不开它。沈祖安指出王国维戏曲美学的主要成就,一是意境说,他认为戏曲中倡意境之说,是戏曲研究的主旨,亦是戏曲创作之骨髓;二是“有”、“无”说,即《人间词话》提到的“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的意思;三是“隔”与“不隔”之说,他认为王氏所说的“不隔”是指纯粹写自然景物而不把个人心境掺进去,而状物寓意、以景抒情则谓之“隔”了。他还认为不能把王氏的“境界说”和“悲剧观”并列,因为前者比后者重要,后者还不是王的创见。北京艺术研究所研究员钱世明指出王氏的《人间词话》是融创作心得与艺术审美理论为一体的著作,忽略王国维是清末民初的一位有成就的词人这一点,就不可能真正理解他的词话。

探讨王国维戏曲研究历程、研究方法和成功原因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王安葵描述了王国维学术研究的三个历程:一是“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称“中西二学,贯串精博”为王国维“独上高楼”,架设了坚实的云梯;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称王国维成就卓著,凭藉的不仅是天才和灵感,更主要的是勤奋,虽饱经挫折,遍尝艰辛,以至“筚路蓝缕”,“衣带渐宽”,终不放弃对理想的钟情和执著追求;三是“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称其历尽艰辛、苦苦追寻之后,终于找到了他所钟情的“佳人”,那就是“民族艺术的长处”,“中国戏曲独特的美学价值”,王国维终于成为中国戏曲史学的不祧之祖。湖北大学副教授朱伟明认为王国维戏曲研究方法与乾嘉学派一脉相承,充分占有资料和详尽考证过程构成他的学术专著的坚实基础,然王氏的成功绝不仅是在资料的发掘、辑录和整理方面,更重要的还在于他运用独特的学术话语和宏观与微观交叉互补的方法对零散、琐碎资料的选择、排列、处理和论述中,表现他对戏剧艺术特征与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把握,目的则是为了建构中国戏曲史学的完整框架,填补中国文学

第9篇:学术研讨会范文

唐代书法大家李邕传世碑拓有《叶有道碑》(开元五年(717年)刻立)、《李思训碑》(开元八年)、《婆罗树碑》(开元十一年)、《端州石室记》(开元十五年)、《麓山寺碑》(开元十八年)、《东林寺碑》(开元十九年)、《法华寺碑》(开元二十三年)、《李秀碑》(天宝元年(742年)正月)、《灵岩寺碑》(天宝元年十一月)、《任令则碑》(天宝四年)等。其中《李思训碑》《端州石室记》《麓山寺碑》《李秀碑》《任令则碑》等碑刻原石至今尚存,受到历代鉴藏者追捧,其宋拓、明拓等善拓众多,分藏于各地博物馆、图书馆;其余李邕诸碑刻石久佚,所见拓本非翻刻本即伪刻本,其书体均为行书,书法取自《李思训碑》与《麓山寺碑》之间。自清代以来,人们对于李邕所书唐代《叶有道碑》行书本的置疑与争论一直没有停止过,围绕原刻与翻刻、原刻与伪刻等观点,历代研究者见仁见智。为去伪存真,交流和分享学界对《唐叶有道碑》的研究成果,主办方举办了此次学术研讨会。

上海图书馆研究员仲威先生说,徐春平先生所藏李邕《唐叶有道碑》刻本属于楷书本,与常见的行书翻刻本不同,却与他数年前在上海图书馆碑帖整理中发现的潘景郑藏本相同。徐春平先生藏本的拓制年代还要早于潘本。拓工亦优于潘本。此种“楷书本”极为罕见,其石花自然,颇似古碑,不似翻刻,与坊间翻刻牟利之“行书本”迥然不同。碑文的文本亦较“行书本”恰当而合理,“行书本”与清人编纂的《全唐文》存录的文本一致,文句错误处相同。然而此“楷书本”是李邕原碑原刻的论点能否成立,还存在一个障碍,那就是“楷书本”缺少宋拓、明拓的流传有绪的传本支持,偶见一二清拓本不能不说有孤证之遗憾。但从传本流传角度来看,徐春平先生所获《叶有道碑》楷书本确属稀见之本,值得珍藏。

暨南大学艺术学院书法研究所副所长陈志平教授认为,把行书本定为伪刻本应该没有问题,但这并不等于就可以确定楷书本为原刻本。要最后确定楷书本是否为原刻,还需作进一步论证。

西安碑林博物馆陈根远研究员说,徐春平先生由研究所藏《唐叶有道碑》人手,详尽地考证此特定版本之特征,包括题签、题跋内容涉及之时代、人物,从而确认题跋的大概时代,由此引出旧时常见印行本,并将楷书本与行书本比对,得出行书本伪、楷书本真的结论,又列出待解的诸如楷书本《唐叶有道碑》为何名不经传,“楷书本”碑石之来去踪迹如何等4个问题,徐先生的研究环环相扣,层层剖解,得出对于藏品的时代、文化内涵及收藏价值等方面的判断,考据翔实,引证资料丰富,对学界启发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