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学术会议通知范文

学术会议通知精选(九篇)

学术会议通知

第1篇:学术会议通知范文

1、征文内容 ①名医、名师诊治风湿病及疑难合并症的经验总结;②中医、中西医结合风湿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③风湿病相关系统损害的诊治经验及基础与临床研究;④风湿病综合治疗方案的基础与临床研究;⑤中医传统疗法在风湿病合并症中的应用及机理研究;⑥草药或民间疗法对风湿相关疾病预防、治疗、康复研究;⑦风湿病及其系统损害的流行病学研究;⑧本领域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和新进展。

2、征文要求 ①根据学会委员职责相关条例,要求委员和青年委员必须投稿。②论文具有原创性、客观性和真实性,未曾公开发表,无侵害他人著作权。③论文内容包括:论文标题;作者姓名;作者单位和通讯地址、邮编;中文摘要(300~500字);关键词(3~5个);正文;参考文献;作者简介(100字以内,包括姓名、工作单位、电话、传真、电子信箱等)。英文投稿亦可,形式同上,字体为Times New Roman。④论文格式要求:标题用四号黑体字居中,其他文字均用宋体五号字;关键词中间用“;”隔开;如有英文题目或摘要,用Times New Roman字w,小四号。⑤稿件一律采用电子投稿,文责自负。经学术委员会评选为大会交流论文后,将另行通知进一步制作并提交PPT演示文稿。⑥截稿日期:2017年8月6日。

3、投稿方式 请以附件形式将电子版Word文稿发送至电子信箱,邮件标题命名为“征文-题目-作者姓名”(在电子文稿中请详细写明作者姓名、职称、单位、通讯地址、邮编、手机号码、电子信箱)。

第2篇:学术会议通知范文

关键词:高校;学术会议;会议筹备;组织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4-0202-02

学术会议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交流平台,与会者能够在此平台发表理论和科研成果,追求同行认可,提升自己的价值,了解一流科学家最近的研究动向和最新的科研趋势。高校举办大型学术会议是高等院校学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高校大型学术会议的会务工作烦琐、复杂,组织者必须对会议工作进行精心细致的筹备,才能提高学术会议的质量,从而最终圆满、成功地举办大型学术会议。该文结合笔者自身工作的经验总结就高校大型学术会议的组织管理方面加以讨论。

一、大型学术会议前期筹备阶段

1.会议筹备工作组的成立。建立会议筹备工作组、收集会议相关资料和信息是会议组织工作的最首要任务。组织者往往还要派工作组实地考察会议现场进行实际调研,获得感性认识和办会启发。其次,要建立会议学术委员会、组织工作委员会和会议秘书处等组织机构,对会议的各项工作进行分工落实和管理;对会议整体进行时间性划分,计划各项工作的阶段进度;对会议的总费用支出进行预算和分配管理。会议秘书处的设置是保障会议顺利举办的关键,其中应有1~2人具有与会议主题相关的专业背景知识。秘书处人员结构应合理安排、分工明确。一般而言,秘书长负责统筹安排会议的各项工作,可下设会议学术秘书组、财务管理组、会务管理组等分支小组进行分级管理和协同工作。会议筹备工作组必须定期召开工作会议,及时通报并商讨各项筹备工作的进展与阶段目标。

2.学术会议的主题。选好学术会议主题是会议成功的重要因素,会议中的所有内容都是紧密围绕会议主题开展的。高校主办的学术性会议是根据自身所涉学术领域来细分会议主题的。以医学为例,其分为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等种类,这种分类,导引了医学学术性会议主题与内容的细分。当然,学术会议的主题在一定程度上是需要创新的,但这种创新不能脱离主办方所涉的学术领域。为确保学术会议的质量,学术委员会可针对调查反馈的信息进行筛选,提出学术会议的总体构想,讨论当前的热点或焦点问题,并进一步确定会议学术内容和主题。

二、会议组织阶段

会议组织阶段工作是非常重要而烦琐的,在做好筹备工作的基础上,要对会议期间的每一个环节进行精心组织和科学管理。

1.会议通知。会议通知是会议信息宣传的重要方式,要做到及时、准确、简要,防止重发、错发或漏发。会议的邮件通知一般可发3~4轮,可根据会议的筹备时间适当增加发送次数。一般来说,第一轮通知比较简明扼要,旨在告知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会举办的大致时间、地点、会议主题、主办方、秘书处联系方式和住宿回执表等内容。会议的第二轮通知就应有更全面详细的信息,包括本次会议的组织机构、会议主题和征文要求(包括征文格式)、报告形式(口头或者墙报)、会议大致议程、会议初步学术考察路线、住宿回执表等。第三轮通知应保证在会议前至少一个月发出,以方便与会者依据议程安排自己的行程。此外,会议网站或各种移动终端公众平台的建立是必须的,它可以更全面地反映会议通知邮件不能反映的信息。

2.会议联络宣传。会议联络工作的顺利与否直接关系到与会者的规模、与会专家或报告人的学术水平层次以及会议期间各项工作的布置,也直接决定了会议的成功与否,所以联络工作一般由具有相关学术背景的秘书担当此项工作。为了更广泛地吸引广大科研工作者积极与会,扩大学术规模,提高会议的影响力,会议的宣传是必须的。借助于各种网络平台包括传统的PC端会议网站以及移动终端交流软件(如微信朋友圈、微博、qq空间等)来宣传学术会议是当下最为流行也是最为高效的会议宣传模式。

三、学术会议论文集及相关材料制作阶段

1.投稿论文收集管理。会议第一轮通知发出后会陆续收到会议论文的稿件,收到的论文应及时归档管理,可建立简洁的Excel表格对论文以及回执的信息进行汇总以便于管理,包括姓名、性别、单位、论文题目、报告方式(口头或海报)、护照号、签证号、住宿需求、其他备注等信息。学术秘书还应与参会者保持联系,并及时解答相关问题。论文全部汇总之后,应联系学术委员会组织专家对稿件进行审阅和筛选。对于符合条件的论文,应及时发送至秘书处,联系并邀请投稿人与会,告知下一步的安排;对不符合要求的论文应及时联系作者退还稿件。

2.学术会议注册费缴纳事项。与会者缴纳会议注册费在一般安排在收到邀请函后。为更好地安排会议的前期工作,会务组可鼓励代表提前安排行程,在优惠限定期缴纳注册费用,缴纳时间越早,优惠力度越大。为了方便与会者缴纳会议费用,会务组应该在会议通知、会议网站以及其他公众平台提供会务组账户名、开户行的行号和名称、银行账号、邮编以及联系人姓名与手机号等信息。

3.会议指南的编写与制作。会议指南(又称会议手册)是帮助与会者更高效、更有序地参加学术会议的指导性文本,使用频率高,几乎人手一册。会议指南的编写需要进行大量的文字撰写、编排和设计工作。需秘书处人员保持思路清晰的状态,避免不必要的错误。一般会议指南应包含以下内容:①会议概况:会议宗旨、会议主题、时间、地点、主办单位、承办单位、协办单位等;②会议议程:会议注册以及会议当天的流程安排,以表格的形式呈现为佳;③嘉宾介绍:提供详细的会议报告嘉宾的信息及发言摘要;④组织机构介绍:会议各相关单位机构的介绍;⑤参会嘉宾名单:列出确定出席会议的嘉宾名单,方便互相了解。⑥会务信息:酒店、会场地址,交通、食宿和会务组成员信息等;⑦考察路线活动安排:明确列出行程安排、路线等具体介绍。同时会议指南还可对晚间节目以及参会赞助商做简单介绍。会议指南的封底可提供大会组委会的联系信息。另外,为提现会议的整体水平,会议指南的造型设计应美观大方,在进行版面设计时要方便使用者查找与翻阅。

4.相关文秘材料准备。根据会议的内容和领导意图,会务组秘书需撰写领导讲话稿、欢迎词、主持词和交流材料等。在文秘材料时,秘书组要把握好文本的撰写、校对、印刷、分装等环节,避免临时出现问题而措手不及。

5.学生志愿者培训。由于高校学术会议通常会邀请学生志愿者为会议服务,而大多数学生都是首次参加会务工作,所以要加强对学生志愿者的培训。从注册工作到会场服务,都要事无巨细地进行指导和说明。在实际操作初期,可能会由于缺乏经验而出现一定的不适应和业务不熟现象,但随着会务工作的不断开展,加之一段时间的实战锻炼和相关指导,方能保障会务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四、会议召开阶段

1.会议报到和注册。报到和注册是会议最为烦琐和忙碌的阶段,从参会者的住宿登记到会议物品的发放必须事无巨细,也是最容易忙中出错的阶段,注册工作的顺利与否直接关系到整个会议的运作。会议秘书长负责整体协调工作。前期负责收集整理会议回执的会务组成员熟悉与会代表的情况,所以应当由他们担任注册的核心工作,并注意重点核对信息参会者的注册信息。所有物品的领用(包括胸卡、会议手册、文件袋、餐券、抽奖券等)都应当由专人做好严格登记,确保数量准确无误。为避免出现突发事件,防止注册队伍拥堵,提高注册效率,会务组可在会议筹备时做好临时预案,另设置一个席位专门接待未注册人员或处理其他问题。

2.会议召开。会场入口处应提前张贴会场分布图、会议日程海报、报告人介绍海报以及与会者自制的学术海报。会务组会场工作人员应该在会前充分考察会场的灯光、电脑、多媒体投影仪的运行是否正常,并准备另外笔记本电脑和多媒体投影仪1~2台备用以防止出现会场出现仪器故障等,会务组会场工作人员应在报告前提前联系报告人将PPT送至会务组整理并送到各分会场调试。应格外注意的是,工作人员应防止报告人的PPT演示文件外泄,以保护报告人自主知识产权的合法权益。如遇报告人缺席临时取消报告时,应及时修改报告议程,并告知会场主席通知与会者当日修改报告顺序。

五、会议结束后的会务工作和资料归档阶段

一般来说,会务工作并未因会议日程结束而宣告完成。会务组应该为与会代表办好离会手续,如向代表开具带有公章的参会证明等。为了提高今后的会议工作水平,会后资料的整理归档也是关键的阶段。一般需要归档的资料有会议通知、会议议程、邀请函、会议开幕式上的领导讲话稿、大会全体合影、会议现场照片、张贴海报照片、代表注册签到表、会议纪要、论文摘要集以及相关费用财务票据等材料。从开始到结束,会议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应持续贯穿会议工作的始终。一次大型会议,既是一次严格的考验,也是一次难得的锻炼。作为会务工作者应时刻保持严谨细致、高效运转的工作状态,不断总结会务工作经验,积极探索会议组织新方法、新思路,在保障人力、物力、财力的前提下,成功举办大型学术会议,在提升高校学术水平和专家学者们的科学素质上更好地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陈献耘.大型国际学术会议项目组织与管理[J].改革与开放,2010,(24):86-87.

[2]吴丹,曹桂华.国际学术会议的组织与管理[J].学会,2009,(2):43-47.

第3篇:学术会议通知范文

关键词:TCP/IP 传输控制 协议 IP 技术 稳定

1 TCP/IP(传输控制协议/Internet协议)概述

TCP/I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al/intemal protocal)译为传输控制协议/互联网协议,是一种通信协议族,也称为因特网协议集。被用于因特网并广泛用于不同网络的互联。TCP作为IP的上层协议是支持端节点之间通信的传输层协议,可提供面向连接的流式通信形态的应用程序。TCP相当于OSI第四层(传输层)所提供的服务,具有修正错误、顺序控制、流控制阻塞控制等功能,为各应用程序之间提供可靠的通信。因此通信程序对通信时的错误或阻塞等低层的通信情况勿需考虑即可进行通信。IP是网络的基础性协议。处于OSI七层曼协议中的第三层(网络层),它规定了INTERNET的网关之间、网关和主机之间的通信协议。IP的功能如下:决定下面应该传送的网关的路由控制功能、根据实际要通信的各个网络以及通信媒体的最大传送单位,把IP的数据报进行分割及重组处理等。

TCP/IP目的是相互合作计算机系统,通过网络共享彼此资源。所谓协议是用来协调不同的网络设备间信息交换的规则集合。一个协议规定了交换信息的格式,信息的正确顺序以及可能需要采取的附加措施。TCP/IP协议也称为网际协议族,TCP/IP只是这个协议族中最著名的两个。由于人们最熟知它们,通常用TCP/IP称呼这个协议族。早期的TCP/IP协议目的是支持ARPANET、PRNET(无限分组网)、SATNET(卫星网络)的互联。虽然这三种网络已被别的网络取代,但TCP/IP协议被证明是成功的网络互联技术,并蓬勃发展。

2 TCP/IP中的协议

2.1 IP协议

IP(Internet Protocol)协议的英文名直译就是:因特网协议。从这个名称我们就可以知道IP协议的重要性。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进行货物运输时都是把货物包装成一个个的纸箱或者是集装箱之后才进行运输,在网络世界中各种信息也是通过类似的方式进行传输的。IP协议规定了数据传输时的基本单元和格式。如果比作货物运输,IP协议规定了货物打包时的包装箱尺寸和包装的程序。除了这些以外,IP协议还定义了数据包的递交办法和路由选择。同样用货物运输作比喻,IP协议规定了货物的运输方法和运输路线。

2.2 TCP协议

我们已经知道了IP协议很重要,IP协议已经规定了数据传输的主要内容,那TC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协议是做什么的呢?不知大家发现没有,在IP协议中定义的传输是单向的,也就是说发出去的货物对方有没有收到我们是不知道的。就好像8毛钱一份的平信一样。那对于重要的信件我们要寄挂号信怎么办呢?TCP协议就是帮我们寄“挂号信”的。TCP协议提供了可靠的面向对象的数据流传输服务的规则和约定。简单地说在TCP模式中,对方发一个数据包给你,你要发一个确认数据包给对方。通过这种确认来提供可靠性。

2.3 TCP/IP协议特点

①TCP/IP协议不依赖于任何特定的计算机硬件或操作系统,提供开放的协议标准,即使不考虑Internet,TCP/IP协议也获得了广泛的支持。所以TCP/IP协议成为一种联合各种硬件和软件的实用系统。

②TCP/IP协议并不依赖于特定的网络传输硬件,所以TCP/IP协议能够集成各种各样的网络。用户能够使用以太网(Ethernet)、令牌环网(Token Ring Network)、拨号线路(Dial-up line)、X.25网以及所有的网络传输硬件。

③统一的网络地址分配方案,使得整个TCP/IP设备在网中都具有惟一的地址。

④标准化的高层协议,可以提供多种可靠的用户服务。

参考文献:

[1]龙剑,李凤保.工业以太网与OPC[A].第二届全国信息与电子工程学术交流会暨第十三届四川省电子学会曙光分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2]李金贵.现场总线技术及应用[A].第十届全国内河船舶与航运技术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3]雷鸣.基于TCP协议的工业PC与PLC以太网通信[A];中国计量协会冶金分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张亚魁,魏臻,刘征宇.轻量级嵌入式TCP/IP协议栈的设计与实现[A].全国第20届计算机技术与应用学术会议(CACIS?2009)暨全国第1届安全关键技术与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9年.

[5]汪成林,黄艺海.一种改进的SSL加密隧道的FTP系统[A].中国自动化学会控制理论专业委员会D卷[C].2011年.

[6]孙秋实.基于TCP/IP的分布嵌入式检测系统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7]郑静.一种基于IP的数据音频园区广播系统设计与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第4篇:学术会议通知范文

征文内容

会议主题: 知识服务技术研究与效果评估。

会议分主题: 知识服务效果评估的理论与技术;知识服务关键技术发展动向与趋势;知识和信息资源共享与服务的实现技术研究;知识和信息资源的深度加工处理技术研究;国内知识服务方面的重大工程进展情况;个性化信息服务理论与技术;数字图书馆及其相关技术;其他。

征文要求

1.论文紧密结合会议主题,注重应用、主题突出并未公开发表过,字数为5000字左右,包括250字以内的摘要。

2.论文按如下顺序排列:论文标题、作者单位和姓名一行,作者通信地址和邮编另一行,摘要、关键词、正文和参考文献(以数字编节,如3.1.2)。来稿请附作者姓名、单位、通信地址、邮政编码、联系电话、传真、E-mail地址。

3.尽量以中文写作软件书写,要求提供便于通信、编辑和出版的电子版本。

4.省略,或将电子版文件以软盘或光盘形式寄至:北京167信箱 顾巍 收(邮编100036)。

截稿日期:2008年9月31日

录用通知:2008年10月20日发出

联系人:北京文献服务处 顾巍

邮件:gw@cetin.省略

电话:(010)68419021

第5篇:学术会议通知范文

[关键词]议程设置;主题设置;学术引导;编辑主体性

议程设置是大众传播媒介影响社会公众认知的重要方式。议程设置理论认为,媒介对特定议题的强调可以提高这些议题在公众感知中的显著度,影响受众对周围“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具体到学术出版领域,编辑可以运用议程设置的方式来发挥类似的学术研究选题引导功能。置身经济全球化时代,在“民族复兴、文化自信”的征程上,在与西方国家竞逐知识高地、学术话语权的场域中,学术期刊必须强化主题设置理念,以问题为导向,设置栏目专题,组织研究议题,建构与议题有关联的思想辐射结构,从而促进社会议题、研究议题与受众议题的不断互动与转换。特别是随着媒介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数字出版、移动阅读逐渐兴起,学术期刊主题设置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在“注意力成为稀缺资源”的移动阅读时代,作为学术期刊编辑,如何通过卓有成效的主题设置,引导学术共同体关注和感知学科前沿或重要议题,显然更具挑战性。

一、学术期刊主题设置的价值:学术引导

学术界对编辑在期刊出版中所扮演的“把关人(gate-keeper)”角色业已形成共识,但对于“学术编辑是否应引领学术研究”,学术界仍存在争论。对于编辑是否引领学术研究,以及学术引领的责任,存在着不同的认识和划分,包括期刊层级的划分、编辑和作者分工的划分、办刊阶段的划分等,因此,不能笼统地谈编辑的学术引领作用。在这里,笔者更愿意称之为“学术引导”,而且认为应当将其放在具体的、历史的情境下实事求是地讨论。譬如,由于创刊时间(历史积累)、创刊人或创刊单位的级别和拥有的资源、起步条件等要素禀赋的不同,期刊之间往往参差不齐。另外,期刊编辑在学术出版实践中是否能够发挥学术引导作用,与其本身的职业态度、抱负和愿意付出的主观努力也密切相关,这涉及到编辑的主体性问题。在学术期刊出版过程中,编辑是联系作者、审稿专家以及读者的中介,在整个期刊生产和传播过程中起着桥梁纽带作用。按照编辑学“文化缔构原理”,编辑对于学术期刊的生产,起着引导、设计和组织等开发性作用,对学术稿件,起着鉴审、选择、淘汰和修正等把关作用,而对整个社会的文化大厦又起着构成、审验和革新等作用。编辑的创造性不在于独自的原始创造,而在于综合组织、装配构成整体结构的创造。如前所述,现有文献对于“编辑与学术引领”话题的探讨集中于第一个层面,即该不该引领的问题;关于第二个层面如何引领的问题,有学者提到议程设置理论,但鲜有从主题设置的角度探讨。其实,学术编辑同时还是一个议程设置者(agenda-setter),其对本学科的学术出版生态和学术研究生态,通过选择、设计、规划、推动等方式施加着影响。可见,学术期刊的编辑在期刊生产、开发、组织、把关、传播、引导等方面负有重要作用和责任。已有实证研究发现,CSSCI期刊中排名前十的综合性人文社科学报2014—2016年选题策划的论文,不同学科间策划效果差异显著。由此可以管窥,期刊编辑的主题设置对于引导学术界对学术议题的关注或争论是有积极效果的。

二、学术期刊主题设置的演进

学术期刊的主题设置在不同发展阶段表现有所不同。关于学术期刊主题的设置,根据期刊发展阶段、稿源充足性,可分为无主题设置、有主题设置两种情况,其中有主题设置的方式又可归纳为主动设置和被动设置两种。通过对新闻传播学类期刊、综合性人文社科学报、自然科学类期刊三类不同类型的学术期刊相关文本的分析,可以将学术期刊主题设置与期刊历史发展阶段之间的关系归纳如下(见表1)。在期刊创办初期,由于面向内部服务的定位及稿源不充足等问题,期刊通常没有主题设置。例如,《现代传播》在创办初期(1979-1990年)的定位主要是为学校内部教学工作服务(这也是当时高校学报的普遍特点),导致所选的论文驳杂(没有明显的主题设置意识),大量文章跟传媒研究无关(如体育、外语、思想政治等学科领域的论文)。但随着不断发展和改革,期刊逐渐走向成熟,稿源也逐渐充足,具备了主题设置的客观条件,编辑在期刊生产实践中开始逐渐形成不同的设置方式。近几年来,《传媒观察》《传播文化》《新闻学与传播学》等栏目逐渐固定,刊物特色愈加鲜明。所谓“主动设置”,是指编辑主题策划在先,根据策划的主题征集稿源或约稿,进而组稿出版。而“被动设置”是指先有稿源,通常是发展比较成熟的期刊,且稿源比较充足丰富。编辑从这些稿源中寻找主题相近或类似的稿件,把它们归纳组合为一类主题。因此,关于期刊主题设置,通常需要根据期刊的发展阶段和稿源等实际情况进行灵活处理。从期刊发展规律的角度,一般而言,在期刊创办早期,知名度和影响力还没有建立起来或仅在小范围内被知晓,稿源比较有限,为了保证刊物能够连续出版,一般设定为季刊或半年刊等相对较长的周期。在这一阶段,作为学院派的学术期刊,大多是从内部(本校或本学院的教师或研究生)征集稿件。在主题设置方面,面对“稿荒”的实际,即便有主题设置意识,但往往会有心有余而力不足之感。之后随着期刊的不断积累发展,在学界业界形成一定影响力和稿源越来越充足的情况下,逐渐改为双月刊、月刊甚至半月刊。至此阶段,对于期刊主题,无论是主动设置还是被动设置,编辑或编委会均有相对充足的稿源作为依托。在当今媒介融合环境下,对学术期刊主题设置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在议题遴选上,即内容上需强化选题的策划与论证。新媒体环境下,受众已不再是传播链上的终点或终端,而是融入了知识生产和传播链条的全过程,所以需要增强期刊选题策划的创新力;而且受众具有议程设置的自主权,他们的相关意见和反馈信息,是检验议题设置是否准确、合理的重要依据。另一方面,在传播渠道上,借力新媒体渠道,增强期刊议题的显著性,扩大期刊的影响力。在出版形式上,对新媒体上的内容呈现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如为增强受众对学术成果的关注,将相关热点问题的显著性研究成果放在网络平台的显著位置,通过对相关专业研究领域问题的挖掘,输送更多有思想、有深度的优质内容,引导受众深层次思考问题,等等。为适应不同介质(传统纸质媒体、新媒体),学术期刊应有不同的设计,以满足读者“慢阅读”(有时间从容地精读)和“快阅读”(希望快速抓住要点和精华)的不同需要。纸质出版或电脑端电子版可以是完整的论文,而移动端(比如期刊的微信公众号)文章不宜刊载长篇大论,通常是缩减版,短小精悍,浓缩精华。要多输送有特色、有思想、有深度的优质内容,及时为受众提供认知、决策、创新过程中所需要的“资讯支点”,通过期刊的权威分析、精辟言论等,树立期刊的品牌形象。在展现形式上,可以有微信公众号、H5等多种丰富的形态,以形成良好的传播效果。

三、学术期刊主题设置的表现形态

学术期刊通过优化期刊主题设置,增强期刊议题的显著性和关注力,对学术研究议程和学术成果生产过程产生重要影响,从而发挥其学术引导功能。主题设置在学术期刊出版中有多种表现方式,主要包括:不同学科期刊论文之间的主题设置,名刊对一般刊物的主题设置,学术会议对期刊论文构成的主题设置,期刊论文对一般学者的引导效应。1.不同学科期刊论文之间的主题设置就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学报领域,基于CSSCI(2017—2018)收录的人文社科综合类高校学报中6家学报2017—2018年的刊文数据,包括《中国人民大学学报》《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选取10个学科作为样本,从“篇均被引次数”和“篇均被下载次数”这两项指标来衡量论文学术影响力,不同学科之间的确存在着主题设置现象。从表2可见,法学、经济学、社会学论文的篇均被引和被下载频次均处领先地位,其次是政治学、新闻学、心理学,而历史学、文学、哲学、艺术学的篇均被引和被下载频次都相对较低。可见,从微观视角看,不同学科之间的论文,学术影响力差异明显。2.名刊对一般刊物的主题设置已有150年发行历史的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自然》(Nature),一直是我国学术期刊特别是自然科学学术期刊的榜样。被认为是我国自然科学领域的顶级学术刊物《科学通报》和《中国科学》,一直效法Nature。早在1988年,《科学通报》就提出以Nature杂志作为努力方向;在1996年《科学通报》(中、英文版)改造中,又明确提出以Nature为样板,调整编辑方针。Nature的影响力和示范效应可见一斑。3.学术会议对期刊论文构成的主题设置参加学术会议是期刊选题策划的重要方式。学术会议是编辑跟踪学科前沿、结识专家学者、组稿约稿、宣传展示期刊的重要场所。会议通常集聚了该领域主要的专家学者和研究团队,主题涵盖该专业领域最新的研究进展和热点问题。学术期刊编辑通过听取专家学者的学术汇报,可以迅速捕捉该热点问题的最新发展动态、取得的成果、争论的焦点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等信息,从而保障学术期刊选题的前沿性和可行性。正是在这种意义上,学术会议对期刊论文构成议题设置。同时,参加会议的专家学者一般都会携带自己的研究成果,这为期刊的选题策划提供了潜在稿源。4.期刊论文对一般学者的引导效应编辑通过设置具有一定导向性的专题计划或主题,与相关学者建立起策略性合作关系,引导学界对某些主题的关注,并组织主题性的学术出版。例如: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主办的《国际新闻界》每一期都有固定的《本期话题》栏目,围绕着当前中国及全球新闻、传播研究的重大、前沿性问题,聚焦于一点,多维度地展现该话题的价值,如“传媒结构变革及其社会影响”“新媒体与新闻工作者”“新技术影响下的媒介素养”等。该栏目因为较好地促进了学术界对相关问题的关注与深入研讨而曾获全国学术期刊金奖。

第6篇:学术会议通知范文

学术推广,不仅仅是外企的专利,也不仅是大型药业的专利;学术推广,不是必须要大量花钱而没有效果的无用功;学术推广,也并不难。可是,对于中小医药企业,销售额不大,利润率不高,在针对医院终端销售产品的时候,如何低成本启动学术推广呢?

一、聘任合适的市场部经理

合适的人员,薪水支出不一定高,但是却能让企业迅速获得学术推广的能力。负责学术推广职能的岗位之所以不首选产品经理或推广经理,是因为在低成本用人的情况下,头衔就是一种报酬,可以在一段时期内抵消低报酬的负面作用。对市场部经理的要求及其分析如下:

1、 起码三年销售代表的经历,成绩卓越。

这样的人,可以充当培训师和教练的角色,为代表做实战技巧和产品知识的培训,为企业节约培训支出。

2、 研究生学历:本科阶段要求医药学背景,临床专业优先;研究生阶段要求管理学背景,MBA优先。

学术推广的对象是医生,需要站在医生的角度阐述、演示产品,临床专业背景的人可以做得更好;学术推广的主体是代表,需要给培训医学背景知识和产品知识,这也只有学临床的才能完美胜任。市场部经常需要跨部门沟通,需要具备的知识有品牌、战略、营销、人力资源、财务等,是一个“全才”,因此必须要有完善的管理学知识结构,MBA的学习是构建这一知识结构的最佳途径。

3、 擅长制作漂亮的PPT,了解WORD排版、EXCELL制表等技巧。

学术内容的载体,大部分是以PPT、WORD或者EXCELL等形式存在,需要市场部经理掌握这些工具。学术内容从思考、构建到表达,常常难以假以他人之手,需要思考者一气呵成。

4、 为人诚信,认真负责,心胸开阔,坚韧而有耐性,充满奉献牺牲精神和激情。

5、 善于企业内沟通,也善于与客户沟通,能艺术性的解决冲突,有一定领导力。

6、 形象较好,声音洪亮,普通话标准,演说表现力强,或者有演说潜力。

7、 不一定要求有市场部经理或者产品经理的经历,资历不一定要深。

二、科学制定市场相关管理制度、流程、工作目标、预算

有了合适的人员,不代表就能充分发挥作用,还有赖于用人环境的改善,企业应该及时制定市场相关管理制度、流程、工作目标、预算。制度与流程包括学术推广管理制度及流程、费用管理制度及审批流程、市场部经理及市场部人员的职责、绩效管理制度及流程、薪酬福利政策以及市场部内部管理制度及工作流程。绩效管理制度最为重要,是市场部人员发挥主观能动性和稳定性的关键,有了主观能动性,学术推广就可以做好,不会的可以学会,不懂的可以搞懂,深奥的会去钻研,遇到障碍能激荡潜能;有了稳定性,学术内容可以持续提升,推广工作可以逐步升级,事半功倍,基业长青。

有了制度和流程,还必须明确中长期及年度工作目标,围绕目标制定预算。这一点是不可以忽视或者流于形式的,这代表工作的计划性,没有计划,工作必然陷于无序,无序的状态不可能带来需要的效率,没有效率,就做不到低成本。

三、构建学术核心内容,完善推广工具

一般中小企业,都没有“重磅炸弹”,也缺乏“独家”、“原研”,或许好不容易挑出的产品,也有一些竞争者,这些都没有关系,因为,任何产品都可以挖掘值得推广的亮点:

没有适应症的亮点,可以推机理创新;

暂时缺乏文献支撑,可以梳理组方药效;

医生普遍都了解的药物,可以将所有该类药物进行梳理,指明异同,指导医生合理用药;

实在挖不出内容,中药还可以推千年文化与产品故事;

确实找不出新意,还可以挖掘治疗经验,推广临床治疗方案……

学术内容的创新没有不可能,也无止境,关键谁来创新,只要企业招聘的人员满足以上要求,并且营造了制度环境,构建产品学术核心内容是没有问题的。

例如今辰药业的“速效心痛滴丸”,通过组方药理全面梳理,发现某一味药具有多种心血管功效,进一步与专家沟通,发现其抗动脉粥样硬化的效果非常确切,于是有了速效心痛滴丸区隔其主要竞争对手的亮点,并宣称“开创抗动脉粥样硬化的新时代”,并进一步通过药理等实验夯实证据支撑,通过成本不高的学术推广,获得了各地心血管医生的广泛认可和推介。

围绕核心内容,还要完善学术推广的各种工具:各种学术会议PPT、代表培训PPT、产品介绍话术、百问百答、论文集、健康手册、宣传彩页、易拉宝设计图、产品提示物等等。

随着销售额的提升,企业应该逐渐增加学术投入来提升学术核心内容和产品品牌的精准传播。

四、代表培训与专业拜访

对代表进行产品知识的深度培训,同时举办“产品知识考试”、“学术推广会演讲赛”和“角色扮演赛”等活动,以其让代表在比赛和反复的演练中彻底掌握学术知识,能够进行专业拜访,并且逐步达到所有代表都可以独立举办小型学术会,这样不至于一个科会还要市场部人员前往,差旅费或许都超过科会的花费。

代表培训与专业拜访方面的培训非常多,选择一些专业的培训机构就可以得到支持。

五、学术会议选择

学术推广的花费,除了人员费用、资料制作与印制的花费之外,最主要的就是会议花费,如何少花钱举办学术会议是低成本学术推广的另一个关键。建议选择区域性会议、院内会及科室会。举行学术会议一定要准备充分,产品演讲依会议内容不同而不同,准备不充分,坚决不参会。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学术会议的作用是暂时的,会后学术拜访才是作用维持的关键。

1、区域性会议:

根据产品的覆盖情况及上量要求,每个地区每年选择1—5次区域性会议,建议企业不要自己举办学术会,而是赞助医学会、药学会或者医院举办的学术年会、交流会、继续教育等。会议赞助费不会太高,可以在会场挂横幅、树易拉宝、摆展台、推介产品、送资料,堪称高度精准有效的品牌传播。会上如果能请主持人或专家简单介绍产品功效和治疗方法就更好。

会场的学术氛围,会让与会专家更容易接受企业的产品及代表,也是拓展和维护专家关系的绝好时机。

会上注意多照照片(尤其是产品推介、专家介绍时)和索取会议资料,拿着这些照片和资料,可以给没有参会的医生分享,让他们了解会议的内容、会上产品做的宣传或者获得专家的介绍和推荐,这样可以让学术会议宣传的声音在会后还能余音不断。

通过以上努力,达到的效果绝对不会弱于自己举办学术会议,为了加深与会专家的记忆和会议其他的影响,还有许多低成本而有意义的事情可做,需要组织者用心思考。

2、院内会和科室会:

当前紧张的纠风反贿赂氛围,代表拜访医生难度逐步加大,借助院内会、科室会,可以同时让一个或者多个科室的医生、护士认可企业的产品,是效率极高的“群体销售”,会后,再次拜访医生的难度就降低了,尤其在新开发医院,科会尤为重要,对于快速上量帮助会很大。

3、其他活动

学术活动形式可以很多,例如学术沙龙,可以在正式或者非正式场合举行跨院、跨地区的用药经验交流,人数不一定要多,场面不在于大,重在沟通,可以采取沙龙的组织形式,定期或者不定期举行,每次活动至少要有一名医生非常了解及支持本企业产品,以期交流的时候影响其他人。

六、专家网络建设

初期,每个区域至少吸纳2名区域级专家,大的区域可以更多些,有选择性在一些大医院吸纳权威作为院级专家,这些专家,由于深度认可企业产品,会利用会诊、讲课、代教、出诊等多场合影响年轻医生,效果深远。专家还可以不断为企业产品推广、学术内容构建与发展不断提出建议和意见,对市场部的帮助是不能缺少的。

专家关系的建立与维护不能陷入“带金”销售的老路,应该从情感、学术等方面思考“少花钱,多办事”的方式方法,这方面的培训也不少,外企也有很多成熟的做法,可以参加一两个培训或者向资深人士请教。

七、其他举措

1、 论文征集与发表

论文征集既属于构建学术核心内容的范畴,也是学术推广的方式。可以采取有奖征文或者邀请专家进行临床验证或者整理产品治疗经验,撰写成文,在学术期刊发表,相应辅之以产品广告,没有,就不必发广告了。每次,就购买一批杂志,发放给处方医生,对于加强医生处方的信心大有裨益。

论文的内容应该在两个方面:第一,给当前正在推广的学术核心内容加强证据;第二,为新卖点构建证据。条件成熟的时候,可以组织满足循证医学要求的多中心临床研究,进一步夯实学术推广的内容。

2、 患者教育

患者教育可以从一本健康手册开始做,这属于公益行为,增加患者好感,通过医生的发放,使得患者更容易接受产品,并形成习惯。此时,市场部必须至少有一名医学本科毕业生,来回答看到健康手册来咨询健康的病人。

后期可以逐步开展患者教育的会议、患者俱乐部、核心患者维护、赞助或参与卫生行政部门的患者教育。

3、 网络宣传

学术推广伊始,由于学术内容缺乏等原因,可能难以大范围开展,但是可以一步步来,如果没有操作经验,可以请教专业咨询机构,网络的推广费用并不高。

八、处方药学术推广与销售目标的有效结合

学术推广对处方药营销的重要性可以说是不言而喻的,举办学术研讨会是学术推广的一个非常好的形式,它可以在非常短的时间内集中将某一学术观点或产品知识介绍给某一特定的客户群。关于学术研讨会举办的具体方法,在笔者以前的拙作中已有详细介绍,在此不再多谈。每年我们都要举办多场各种类型的学术研讨会,可以说是“你方唱罢我登场”,那么举办这么多会议我们的目的是什么呢?我想不外乎两个:一是建立我们产品及公司的品牌;二是达到我们的销售目标,尽量让我们的产品服务于更多的病人。品牌的建立最终也是为我们销售目标的达成服务的,所以其实我们做学术推广的目的也可以说只有一个:达成我们的销售目标。

笔者所在的公司是全球第一家中药粉针制剂制药企业,在许多的治疗领域都有非常优秀的产品,尤其在抗栓治疗领域的丹参粉针产品,奠定了我们领导者的地位,推进抗栓治疗的发展也是我们的责任。PCI手术的发展近二十年来也是突飞猛进,这一过程与抗栓治疗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从最初的阿斯匹林抗血小板、华法令抗凝,到抵克立得抗血小板、肝素抗凝,再到现在的丹参粉针抗血小板、克赛抗凝,每次产品的进步都大大提高PCI手术的成功率。基于以上原因,我们重点围绕公司产品举办了重庆首次PCI抗栓治疗论坛。由于笔者所在的团队之前举办各种会议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论坛已圆满结束,回顾整个会议,我觉得最成功的地方是:我们将学术的推广与销售目标的达成非常有效的结合在一起。

俗话说“功夫在场外”,准备工作是最重要的,我们团队主要从如下四个方面进行了精心准备:

1、大会主席和讲者的确定。这是整个会议能否成功的关键,人员的确定也涉及到许多的方面,比如区域内各位学术带头人之间的关系、该学术带头人对我们产品的认可程度和用药观点、对该学术带头人所在医院产品销售的预期等等,任何一个方面考虑不周都可能会对论坛的成功举办产生影响。通过区域经理与团队成员的反复协商,最后区域经理确定:请第三军医大大坪医院的朱教授做大会主席、请西南医院的马教授和协和医院的曾教授做大会的讲者,结果证明这一决定是非常明智和正确的。

2、与大会主席和讲者的沟通。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要沟通确认会议举办的时间和地点,因为这些教授的时间安排都非常满,要想找到一个他们都有空的时间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二是要通过与他们的沟通非常清楚的了解都他们的学术观点,力求通过这一过程将我们的观点告诉他们,听听他们的看法,求同存异达成共识。大会的两位讲者马教授和曾教授的学术观点与我们的所期望的观点基本是一致的,所以我们沟通的重点是讲课的幻灯片,一张一张片子反复的确认,力求完美。与大会主席朱教授的沟通相对困难一些,我们的区域经理和产品专员专门找了一个下午的时间去拜访她,对于PCI的患者丹参粉针我们推荐是使用一年的时间,而朱教授对此类病人只推荐1-3个月的时间,这当然会影响到我们销售目标的达成,通过与朱教授的深入沟通,我们了解到:她推荐的1-使用丹参粉针是关注的支架局部的抗栓治疗,而我们推荐的1年使用丹参粉针是着眼于整个冠状动脉的抗栓治疗,于朱教授的观点并不矛盾,由此我们达成了共识:支架局部抗栓治疗至少1-3个月的用药,其他部位的二级预防需要1年的用药甚至更长。

3、大会提问环节的问题设计准备。目前我们丹参粉针产品的销售主要有两个问题,一是PCI术后病人的长期用药问题;二是国产仿制品的冲击问题,针对这两个问题,我们团队专门讨论设计了两个提问,在大会的提问环节中交给大会的主席和讲者回答,会议的结果证明这两个提问都得到非常好的回答,对我们的产品的销售都会有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

4、大会参与人员的邀请。此次会议参与人员的名单我们团队也反复的讨论,首先根据总体的费用预算确定了总的名额数,然后根据每位代表所在区域的具体情况,比如区域目前的销售情况、区域专家对产品的认可程度、区域专家对产品临床应用的关键问题(PCI的用药时间)的观点、区域专家对国产仿制品的态度、区域下一阶段的销售预期等,来确定初步的参会名单,最后还估计了计划邀请的参会人员的到可能性,以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

第7篇:学术会议通知范文

国际学术会议是国际间的一种高水平,高层次的智力活动,它为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 不同文化的背景的学者提供平台,展现各自学术成果,分享经验交流思想。在此过程中,成功的跨文化交际对于会议的顺利进行,保证会议的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关联理论的初步阐述,对于如何提高国际学术会议中的跨文化交际沟通提出了若干建议。

关键词:国际学术会议;跨文化交际;关联理论

一、跨文化交际及国际学术会议

跨文化交际则涉及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往,他们的文化认知和符号系统迥异并能改变整个交际事件(Samovar,2009)。

国际学术会议则是国际间的一种高水平,高层次的智力活动,以传播信息,展示成果,授业解惑,阐明事理为目的,具有专业水平高,信息密度大,交流活动集中等特点(胡庚申,2010)。随着我国国际交往的日渐频繁,在华召开的国际学术会议数量逐年上升,参会人数也不断增多(孙泽厚,2009)。这些参会学者可能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拥有不同的文化学科背景,思维模式亦有所差别,这对于信息的呈现和解读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如何进行成功顺利的跨文化交际沟通对于国际学术会议的成功举办,提高学术国际学术会议的质量至关重要。本文以关联理论基本框架为出发点,分别从明示-推理、关联原则、语境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对于如何提高国际学术会议中的跨文化交际提出了若干建议。

二、关联理论基本框架

Sperber和Wilson从认知语用学角度研究话语理解,创立了“关联理论”(Relevance Theory)。关联理论认为,影响话语理解的主要因素是听读者关于世界的一系列假设,即“认知语境”(Cognitive context)。听者根据认知语境的逻辑信息,百科信息和词语信息做出语境假设,假如说写者设想的语境与听读者实际使用的语境不匹配(mismatch),就可能导致误解(张少云,2007)。关联理论是认知语用理论,它试图解释在口头交际中话语是如何被理解的,因而在解释语言现象方面具有很强的解释力。本文试图从三个方面对关联理论进行阐释。

1、明示―推理(Ostensive-inferential communication)

Ostensive-inferential communication: the communicator produces a stimulus which makes it manifest to communicator and audience that the communicator intends, by means of this stimulus, to make manifest or more manifest to the audience a set of assumptions.

(2001∶63)

根据明示-推理理论,言者要表明两个意图。一是信息意图,让听者明晰言者的一系列论断;二是交际意图,让言者和听者都明晰言者具有的信息意图。交际是明示-推理过程,包含言者的明示和听者的推理。从言者角度看,交际是明示过程,需要清晰地表达其信息意图;从听者角度看,交际是推理过程,听者需要在言者明示行为和自己情景假设的基础上完成言者的交际意图。

2、关联原则(The principles of relevance)

Relevance

An assumption is relevant in a context if and only if it has some contextual effects in that context.

(Sperber & Wilson 2001∶122)

由此看出,语境效果又可叫认知效果。当言者呈现的新信息和听者已有的语境假设相互作用时,语境效果通过以下三种方式实现:加强已有假设;消除已有假设;与已有假设结合产出语用内涵――结论是输入信息和语境共同作用的结果,而非单个因素的结果。关联理论认为,语境效果是关联的充分必要条件。同等条件下,语境效果越大关联越大。而语境效果的获取和在此过程中使用的加工程度紧密相关。加工努力指在加工话语时付出的脑力劳动,即找出话语的命题形式,从话语中获取语境效果,推断隐含义以及选择特定的语境解读言者的话语。同等条件下,在处理加工话语过程中,加工程度越大,关联越小。因而,关联是程度问题,由语境效果和加工程度决定。

关联两原则分别是认知原则和交际原则,根据Sperber 和Wilson,

Cognitive principle of relevance

Human cognition tends to be geared to the maximization of relevance.

Communicative principle of relevance

Every act of ostensive communication communicates a presumption of its own optimal relevance.

(Sperber & Wilson 2001∶260)

从关联认知原则可以看出,人类注意力和加工资源分配给看起来相关的信息。从关联交际原则可以看出,言者对听者讲话并期待最佳关联。在日常交际过程中,言者试图解释其每一句话语期待其话语具有最佳相关;在理解过程中,听者试图找到能满足其最佳关联期待的解释,在此过程中,听者获取的解释如果和言者表达的意思出现不一致,就是造成沟通障碍。

3、语境(context)

在听者对言者话语意义解码过程中,语境和背景信息在正确理解话语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关联理论则认为,语境不局限于即时的物理环境或话语本身语境,语境是动态的,并非固定和提前知道的,它是根据每一个新的话语不断重造的,这和传统意义的语境有所不同。

听者在理解言者话语过程中会在大量可能的语境中选择出最能解释言者话语意义的一个,即特定语境的选择受到关联性制约,听者选择的语境是基于最小的付出和最大的语境效果。

然而,百科知识,和认知能力和文化背景因人而异,听者实际采用的语境在很多情况下并非言者所指。因而言者和听者语境的差异可能是交际过程中导致沟通失败的原因之一。

综上所述,关联理论通过以下方式解释明示交际:言者发出明示刺激,听者需要付诸加工努力。由于人的思想倾向于给最具关联信息分配注意资源,如果想要被听者理解,言者至少需要产出值得听者注意的关联刺激。在假设言者话语关联的基础上,听者才能准确地解读明示刺激,达到其期待的最佳关联。

三、运用关联理论促进国际会议中的跨文化交际

基于以上对关联理论的介绍可以看出,关联理论在处理和解释人类日常交际方面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应用价值。本文从关联理论角度对国家学术会议中的跨文化交际进行分析,以期达到最佳跨文化交际沟通的效果。

1、 明示―推理

关联理论认为,交际是明示-推理过程,包含言者的明示和听者的推理。这就要求学术成果展示人员在做展示过程中,尽可能最大限度地从各个方面对研究本身进行阐述解释,包括明确研究问题,研究方法和最后得出的结论。由于语言文化背景的不同,展示者可以在口头陈述的同时,可以借助于其他视听手段,如借助于投影、幻灯、录像、录音,以及其他图谱、表谱、实物等作为口头宣讲的补充(胡庚申,2000)。与此同时,在言语交际出现障碍或冲突时,展示者可以采用非言语行为作为补充策略,比如通过手势,说话语音强弱等。对听者而言,除了具备基本的专业领域学科知识之外,还要对展示者的明示行为进行适当推理,这种推理是建立在对展示者本身的学术背景,研究兴趣和研究问题基础之上,对当时特定语境的正确解读下获取的。

2、 关联原则

从关联原则中的语境效果可以看出,语境效果是获取关联的充分必要条件,而语境效果的获取与听者的加工努力程度有关。这就要求听者付出最大努力,全方位调动认知机制和背景知识,找出展示者话语的命题含义,推断隐含义以及选择特定的语境解读言者的话语。而从关联理论的认知原则和交际原则来看,展示人员要尽可能围绕研究问题进行展开,不要偏离核心问题的探讨导致失去听众;而听者也要在解读信息之后做出合理的回应,可以通过提问题论证等方式明确展示者交际意图,从而获取最佳关联。

3、语境

关联理论中的语境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语言语境(指一个特定词或者部分文本的前后语言环境),抑或物理语境(话语发生的物理环境)。关联理论认为,语境不局限于即时的物理环境或话语本身语境,语境是动态的,并非固定和提前知道的,它是根据每一个新的话语不断重造的。然而,百科知识,和认知能力和文化背景因人而异,听者实际采用的语境在很多情况下并非言者所预期的。这就要求听者不仅要提前了解展示者本身的学术背景,研究兴趣和研究问题,还要尽可能通过言者解说展示各个环节努力获取语境信息,在大量可能的语境中选出最能解释展示者话语意义的一个。

四、结语

国际学术会议不仅对于获取学科前沿信息,扩大研究视野促进国内创新至关重要,同时也对提升国内相关领域科研知名度和影响力,加强国际科研合作和交流意义重大。然而,目前对于确保国际学术会议质量的跨文化交际问题的研究却十分有限,本文运用关联理论指导学术会议中的跨文化交际,对提高跨文化交际沟通,进一步保证学术思想学术成果的成功分享提出若干建议,以期对参加各类国际学术会议学者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Samovar, L., Porter, R., & McDaniel, E. (2009).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 Cengage Learning.

[2]Sperber, D. & Wilson, D. (2001). 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 Oxford: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and Blackwell publishers Ltd,.

[3]胡庚申.国际会议交流英语[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5]孙泽厚.学术会议质量国内外对比研究[M]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第8篇:学术会议通知范文

一、公众参与技术决策模式解析

1.评论模式(commentary model)

评论模式假定提议者拥有高水平的专业知识,能够提出可接受的技术决策方案,普通公众成员有机会对提议者的技术决策进行评论。在这种模式下,拥有技术决策最终权力的是提议者。评论模式的主要特征是:能够保证公众参与的最广泛性,技术方面的相关信息并非由全体参与者共享,参与者并未积极形成替代方案,并且他们之间并无真实的关联。关于该模式下参与者间的关系,见图1。

附图

图1 评论模式关系图

2.社会学习模式(social learning model)

社会学习模式能够为提议者和公众间的交互提供途径,从而有利于听取公众对于关键技术议题的建议,有助于实现各种观点的创造性综合。在采用该模式的技术决策过程中,所有参与者的观点都得到了一定的尊重。社会学习模式的典型参与者是具有参与经验、热心公益的公众成员,他们根据预先制定的时间表参与到技术决策过程当中,技术方面的复杂信息被转化为书面资料。但是,公众并不积极形成替代决策方案。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参与者通常最终能够建立起相互关联,公众对于技术议题的理解有助于促使提议者的决策方案更具支持力。关于该模式下参与者间的关系,见图2。

附图

图2 社会学习模式关系图

3.接合设计模式(joint planning model)

接合设计模式将公众视为与提议者同等的参与伙伴。这种模式的典型参与者是有所选择的,它是一种以公众为核心的模式,因而参与公众的技能和经验极其重要。同时,这种模式要求提议者对公众提出可行建议的能力给予信任。该模式依靠所有参与者的集体智慧来积极形成所有参与者都承认的替代技术决策方案,并且决策过程中的信息是共享和开放的。运用接合设计模式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必须为决策过程设定刚性的时间框架,否则,这种“接合”过程有可能无限延续下去。关于该模式下参与者间的关系,见图3。

附图

图3 接合设计模式关系图

4.认同模式(consent model)

认同模式是以全体参与者为核心的参与模式,全体参与者都对技术决策的制定负有责任。保证公众中的关键利益相关者的参与及其对参与条款的认可,这是认同模式得以运用的必要条件。认同模式假定参与公众根据既定协议、法规和法律而有权力对当前的技术决策进行否决,即承认参与公众对于提议者的技术决策方案的否决权。同时,只有获得参与公众对于方案的“认同”,技术决策方案才最终形成。关于该模式下参与者间的关系,见图4。

附图

图4 认同模式关系图

二、公众参与技术决策模式比较

1.关于参与者和管理者定位之比较

四种模式所吸纳的是不同类型的参与公众。同时,每种模式对推动整个技术决策进程的管理者定位也不尽相同。关于各模式的典型参与者与管理者定位详见表1。

表1 关于参与者和管理者定位之比较 操作参量 评论模式

社会学习模式

接合设计模式 认同模式

范围广泛,从高知 作为典型个体而 持有与议题相关 持有与议题相关

典型参与者 专业人士到积极 积极参与的、热心 的利益和立场的 的利益和立场的

参与的“普通”公 公益的公众成员 关键组织中的决 关键组织中的决

策者

策者

管理者定位 提议者

调解者

提议者或调解者 提议者与公众,

调解者为辅助

2.关于信息与知识和技能要求之比较

四种模式的可用信息与信息开放度有所不同,参与公众对于提议者技术方案的讨论深度也有所差异。在评论模式和社会学习模式中,讨论是很封闭的,参与者并未积极形成替代技术方案。而在接合设计模式和认同模式中,讨论更为开放,对于议程的限定也较少,参与者可以积极创建合理的替代技术方案,全体参与者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达成一致。同时,每种模式对于知识和技能也有着不同的要求。关于信息、知识与技能要求方面的差异详见表2。

表2 关于信息与知识和技能要求之比较 操作参量

评论模式

社会学习模式

接合设计模式

认同模式

可用信息状况 ·技术方面的信 ·与替代技术决 ·鼓励共同寻求 ·科学的、经验

(各种数据如何

息可用,但是

策相关的特定

事实、鼓励信

的、定性的和

使用、谁来使用) 并非必然容易

信息是可用的

息共享

定量的数据都

理解

是可用的重要

内容

·技术方面的信

·只是公布提议

息被转化为外 ·参与对话的所 ·参与对话的所

信息披露程度

者认为最相关

行公众所理解

有成员将信息

有成员将信息

的数据和信息

的词汇,以方

予以高度披露

予以高度披露

便讨论

·通过信件、会

议来进行公众 ·公众可以在参 ·要求对于群体 ·要求对于群体

评论,群体参

与对话的过程

动力学、与其

动力学、与其

公众的知识

与无需特别技

中获得相关背

他人的交流、

他人的交流、

与技能要求

景资料

积极反馈等技

积极反馈等技

·需要掌握一定 ·群体参与技能

能有相当的理

能有相当的理

的公共演说技

是重要的

解能力

解能力 巧

·要求掌握便利 ·要求掌握便利

沟通、处理冲

沟通、处理冲

·应当理解并能

突的知识与技

突的知识与技

够运用不同协 ·应当能够将技

能,以便与调

能,以便与调

商工具(如会

术性信息转化

解者协作

解者协作

议、资料等)

为外行公众所 ·要求对群体动 ·要求对群体动

提议者的知识

的优势

理解的词汇

力学、参与者

力学、参与者

与技能要求

·应当能够将技 ·应当理解群体

间的交流、积

间的交流、积

术方面的信息

参与活动的基

极反馈等有充

极反馈等有充

转化为外行公

本原则和方法

分的理解,以

分的理解,以

众所理解的词

便作为平等的

便作为平等的

汇和内容

参与伙伴而与

参与伙伴而与

其他参与者共

其他参与者共

同起作用

同起作用

3.关于参与者职能与责任之比较

四种模式中的全体参与者的作用不同,最为明显的体现在权力归属方面。在评论模式和社会学习模式中,提议者拥有决定技术决策过程的所有权力;而在认同模式中,公众则决定整个参与过程如何展开。关于全体参与者在技术决策过程中的不同职能和责任详见表3。

表3 关于参与者职能与责任之比较 职能与 评论模式

社会学习模式

接合设计模式 认同模式

责任

·引导提议方法的发展

·识别公众中的 ·识别公众中的关

提议者 ·决定参与公众的选取 ·筹备预算

关键利益相

键利益相关者

·提供广泛的专业知识 ·拟定时间表

关者

·在整个过程中为

·拥有最终决定权

公众创造便利条 件

·进行对话以便

·权衡相关因素或对相 理解技术问

·与提议者共同 ·有权完全终止技

关因素进行分类

鉴定技术议

术决策过程

公众 ·发表评论

·权衡相关因素

题、做出技术 ·对技术选择和决

·通常被要求服从于技 或对相关因

决策

策进行独立评论

术专家

素进行分类、 ·有权做出最终 ·支持平等对话和

比较和选择

决策

参与

·与提议者共同 ·为各方之间的

决定谁应当

讨论提供便

参与以及如

·处理分歧,实现

调解者 ·几乎不使用调解者

何协商

·有时负责对参

共识

·吸收各种观

与技巧进行

点、开发讨论

引导

材料

·协调信息共享

4.关于力量对比与决策结果比较

四种模式中参与者的力量对比是有差异的,同时公众对于技术决策的支持力也并非均等。关于参与各方力量对比与决策结果的比较详见表4。

表4 关于力量对比和决策结果之比较 操作参量

评论模式

社会学习模式 接合设计模式

认同模式

·重要的是识别 ·所有各方都被

·所有各方都被

·参与各方都独

出未被充分代 视为平等的

视为平等的

力量对比与

立于其他方而

表的个体和群 ·立足于付诸努

·立足于付诸努

地位差异

进行参与,因

体,而不仅是 力去支持未被

力去支持未被

此不试图改变

找出热心公益 充分代表的个

充分代表的个

力量对比差异

的个体和群

体和群体,以

体和群体,以

体,以确保达 确保全面综合

确保全面综合

成广泛的理解 的技术决策方

的技术决策方

·参与者对既定 ·参与者对既定 ·参与者积极创

·参与者积极创

参与者创建

方案进行评

方案进行评

建新的、反映

建新的、反映

可行的替代决策 论;不积极形

论;不积极形 集体智慧的技

集体智慧的技

方案的可能性 成替代决策方

成替代决策方 术方案

术方案

全体参与者 ·最低限度关联 ·充分建立关联 ·很可能建立关

·很可能建立关

之间的关联性

·支持平等讨论

·通过公众评论, ·公众对不同的 ·公众可能达成

·公众在调解者

由提议者最终

技术选择进行 部分共识,但

的协助努力达

做出决定

反馈

不可能达成充

成充分共识

公众对于技术 ·公众并不创建 ·由于能够达成 分共识

·积极创建方案

决策的支持力 替代决策方

一定的谅解, ·积极创建方案

的公众通常对

案,因而对技

公众通常不会 的公众通常对

其所协助创建

术决策没有多

对提议者的技 其所协助创建

的新方案是有

少责任

术决策造成障 的新方案是有

支持力的

支持力的

显而易见,四种模式中对待争议与冲突的态度有所不同。评论模式中的提议者在决策过程的最终阶段通常不会更改技术决策方案,其关注点集中于让公众提出建议,即便存在强烈的争议和冲突,提议者也不会主动为解决争议而做出决策改变。而在接合设计模式和认同模式中,参与者努力将冲突和争议表面化,从而直接关注技术议题并促进决策优化。

5.关于各模式的优势与缺陷之比较

这四种模式各有优势和缺陷。欧美国家公众参与过程的实践者为这些优势和缺陷提供了进一步的实证[2]。关于这些优势与缺陷的比较详见表5。

表5 四种模式的优势与缺陷之比较 模式类型

优势

缺陷

·长期收益有限

·易于使用

·整个过程缺乏创造性的交流,从

·启动快速

而限制了公众能力的发挥

·直接

·没有建立参与者间的相互信任

评论模式

·相对费用低

·没有太多真实价值

·可以在任何地点和各种情况下使用 ·操作结果并非必然会传递给各种

·任务和规则明确

各样的公众/听众

·参与者非常广泛

·参与者的能力发展机会有限

·没有形成交互式学习氛围

·在一项计划或项目的早期,该模式 ·技术决策过程的稳定性较弱,如

非常有益

果公众低估技术议题和参与者间

·当技术决策过程具有开放性的时

协商的重要性而不严肃对待参与

社会学习模式 候,该模式是积极、有益的

过程的话,就会导致决策过程无

·能达成共同理解

效或停止

·在开发替代方案方面是有一定作用 ·所需时间长

·费用昂贵

·需要精密筹备,耗时耗力

·如果作为某个技术决策过程的子部

分且组织完备的话,该模式能够发 ·需要对参与过程负有责任和义

挥良好的作用

务,并且要努力将参与过程坚持

接合设计模式 ·弹性时间界限

下去

·高度的可接受性

·需要提前备有特定的知识储备

·有助于专业知识的培养

·需要一个刚性的时间框架,否则

·技术决策过程本身和技术决策结果

决策过程可能会无限延续下去

都具有积极作用

·公众能够提高主动权,并且对最终 ·限制了参与者范围

技术决策更具支持力

·需要责任与义务承担

认同模式

·能够改进参与者间的相互关系

·旷日持久——在决策过程和能力

·技术决策权力共享

培养方面都耗时较长

·为技术决策方案进一步优化提供了 ·需要提前备有特定的知识储备

可能

·可能引发争执和冲突

实际上,在技术决策形成的过程中,还需要考虑许多环境因素,例如外部企业、组织、技术领域和社会科学领域的专业人士、法律部门、大学和研究机构等诸方面对于决策的可能影响[3]。另外,就参与技术决策的公众而言,还可以进一步划分为普通个体公众、利益相关的个体公众、利益相关的利益集团(包括企业、社会组织)等[4]。本文的研究弱化了这些方面,重在对公众参与技术决策的模式进行内在的微观分析。在实践中,这些模式不仅可以用在技术决策过程中,许多决策过程、甚至包括国家范围内的一些有争议问题都可以参考这些模式来发展决策过程中的公众参与[5]。

三、对我国公众参与技术决策模式的思考

公众参与技术决策已经在世界范围内逐渐发展起来。西方发达国家正在力图实现从精英控制的技术决策模式向民主控制的技术决策模式的转型。与欧美国家相比,我国公众参与技术决策的思想目前尚未被广泛接受。作为一个有着数千年封建历史的国家,历史积淀下来的政治文化和思想不可能在短期内彻底消除,“官本位”的意识抑制了公众的民主参与热情并且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技术决策民主化的进程。近些年来,公众参与的意识虽然较过去有所提高,但是整体上还是处于被动参与状态。为此,如何调动公众参与的积极性,成为了当前的首要问题。

从传统上看,我国的技术决策模式主要以政府为主导,以技术专家为辅助,公众在决策中没有位置,这种模式在今天已经受到了质疑。随着公众科技文化素养的提高,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技术的社会、伦理和文化效应,技术决策者、技术专家和公众之间不应再停留在“专家提议、政府采纳、公众接受”的模式上,倾听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呼声和意见,提高决策能力,在促进技术发展的同时推动社会进步,这是当前我国技术决策走向更高水平所必须具备的战略思想。

然而,就我国的现实而言,要提高社会对于公众参与的认可程度和效力,需要付诸多方面的努力。首先,公众自身知识和能力的进一步培养是非常关键的一步。这种能力的提升不能仅仅限于与技术相关的内容,还应注重培养群体意识、协作意识,进而提高在社会动员、社会组织和社会活动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其次,提高公众对于技术决策过程的认识和对自身民主价值的认识。公众参与技术决策归根结底是一个民主权利的实现问题。我国公众几乎没有参与技术决策的民主意识。为此,可以通过大众传媒、官方讲座和创建网站等途径来宣传和提高公众对于民主与技术决策过程的理解。第三,实现利益取向的转变。我国过去的技术决策往往出于政治和经济利益的考虑,而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社会利益和环境利益。公众参与技术决策能够使决策结果向后者倾斜,从而有助于避免一些严重的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实现这一点,需要全社会对于公众参与的信任。第四,对技术专家和工程师进行教育。公众与技术专家的对话是民主参与的重要环节,需要增强技术专家的民主意识,在双方之间培养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相互信任的态度,促进技术专家与公众的沟通和相互理解,从而扩展决策研究的主体范围。此外,舆论宣传、信息开放等也是促进公众有效参与技术决策过程的重要因素。

第9篇:学术会议通知范文

针对技术创新平台应用背景下的技术对接协商问题,结合智能感知Agent技术,分析并设计了多议题协商算法与策略。由技术创新平台中技术对接的实际环境,充分地利用平台中的历史技术对接提议,并考虑到技术对接双方的技术对接效益,设计技术对接中基于智能感知Agent的多议题协商算法,并在此基础上设计提议生成策略,提出技术对接协商中的建议解。保证了技术对接过程中技术交易双方的综合效益最优,使得技术交易双方能够在技术对接协商中达到效益“双赢”。通过技术创新平台中的技术对接的实际算例,例证了该协商算法与协商策略对技术创新平台中技术对接环境的适用性、合理性、可行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

协同技术创新;技术对接;不确定议题;协商策略;智能感知Agent

0引言

技术创新平台最早起源于欧盟创新驿站(Innovation Relay Centre,IRC),是欧盟为鼓励中小企业进行跨国技术创新合作的中介网络,于1995年正式出台,由欧盟委员会根据其“创新和中小企业计划”资助而建立,是欧盟促进中小企业之间技术合作和转移的最主要的计划[1]。技术对接协商是技术创新平台中技术交易的重要环节,目前的技术创新平台还处于初步阶段,类似于简单的技术系统,在技术对接过程中不能够通过有效的技术对接协商算法提出“建议解”[2],促使技术对接协商的成功进行,技术对接协商的过程中仍然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因此,若能针对技术创新平台的实际应用环境,结合Agent的自治性、社会性、自学习和自感知性[3],设计高效的技术对接协商算法和协商策略,促使技术对接双方在多议题协商中达到共识、双赢,对技术创新平台中技术交易顺利完成、科学技术转移并转化为生产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文献[4-6]将遗传算法引入协商模型,试图通过对手提议的变化评估对手的偏好,从而提高并优化适应度函数判断能力,遗传算法的搜索优化效果很好,但是容易陷入局部最优解,出现早熟现象。文献[7]提出了一种两阶段属性协商模型,通过关键提议的概念,解决了一对多多议题谈判问题中的悖论,但该模型易忽略低权重议题在谈判协商中的作用。文献[8]中的协商模型则引入Bayesian法则,该模型通过Bayesian法则根据每回合的提议来更新Agent的信念,但是Bayesian法则需要建立在先验概率的基础上。文献[9]提出了一种基于Pareto效率理论的协商模型,该模型构建一个效益评估函数,通过对协商双方的让步提议不断评估,来寻找Pareto最优效益提议,促成协商达成一致,该模型的缺点在于目标效益函数缺乏有效的连续型约束空间,Agent的分布型让步提议不一定是有效谈判区间内的Pareto最优效率点。文献[10]提出了一种基于Mediator调节的双边协商模型,该模型能有效地解决传统交替时提议的协商双方容易陷入僵局的问题,但是模型的评价联合效益的方法和维护公平效益方面的理论还有待进一步的验证。另外,一些学者还将记忆演化学习理论[11-12]、模糊推理理论[13]、TOPSIS(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 by Similarity to Ideal Solution )算法[14]、协同过滤算法[15]等理论与算法引入,并讨论解决基于Agent的协商问题。

目前对于多议题协商算法的理论研究较多,且各自的理论都能够解决协商过程的相应的问题,也有相应不足的地方。但是目前针对多提议算法与策略的研究值限于理论研究,能结合实际的应用环境设计协商算法与策略的研究目前很少,特别是针对技术创新平台中的不定类型的多议题技术对接协商算法与策略的研究几乎没有,因此本文针对这一实际应用环境中的问题,提出基于Agent的多提议协商算法和策略,使得技术创新平台中的技术对接双方能够在多议题技术对接中实现效益“双赢”,从而促进技术对接协商的顺利进行。

1基于Agent的协商模型的形式化描述

根据实际应用环境的需要,可将协商模型(Model)定义为如下8元组:

其中:

Ag表示协商参与方Agent,Ag={Agf|f=1,2,…,n}。Agf表示第f个Agent,本文研究的是双边多议题协商和基于人工智能的知识库Agent的自学习,所以定义Ag={S,B,SL},S表示卖方Agent,B表示买方Agent,SL表示自学习Agent。

A表示行为空间,即Agent可以采取的所有行为集合。定义A={start,propose,evaluate,agree,reject,end},代表含义为:start表示发出协商请求;propose表示发出提议/反提议;evaluate表示评估提议;agree表示同意提议;reject表示拒绝提议;end表示请求终止协商。

Q表示协商议题集,Q={qi|i=1,2,…,n},qi表示第i个协商议题。在技术创新平台中,由于技术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所以技术议题无法统一拟定,因此技术议题将由比较了解所技术的技术方提供,并设置相应的议题权值。

W表示协商议题的权值集,即协商方对协商对象议题的偏好。权值越大,表明协商方对该议题的重视程度越高。W={wiAgf|i=1,2,…,m},其中wiAgf表示协商方Agf对第i个议题qi的权值。比如wis>wjs,表明对于议题qi,qj,卖方Agent S更倾向于qi。

T表示协商双方应遵守的协商期限,超过期限未达成一致协议则被视为协商失败。

P提议集,PtAgfAgf′表示在时刻t协商方Agf向协商方Agf′发出的提议,PtAgfAgf′(qi)表示时刻t针对第i个议题,协商方Agf向Agf′发出的提议值。

U表示效用集合,utAgf表示在时间t,Agf′的提议PtAgf′Agf带给协商方Agf的效用。协商的目的就是找出使协商双方的总效用达到最优的提议组合。

I表示经让步策略之后得到的qi的区间约束集合,该集合中记录了让步策略后各议题的约束范围。

2多议题协商算法

2.1参数规范化处理

在技术创新平台中技术对接双方将就要对接的技术的各项议题作重视度(即权值)设置,权值由用户设定的偏好度决定,权值的规范化处理方法即是求解该议题权值在所有议题权值中的比重。

2.2基于案例推理的相似度分析算法

案例推理(CaseBased Reasoning,CBR)是人工智能领域中一种重要的基于知识问题求结合学习的方法,具有良好的可扩充性和可移植性以及自学能力。本文结合技术创新平台中的实际应用环境,利用技术创新平台中的历史交易提议,设计基于CBR的相似度分析算法,算法的步骤主要有如下5个阶段。

1)确定要进行相似度分析的提议的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