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区别范文

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区别精选(九篇)

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区别

第1篇: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区别范文

关键词:现实资本;虚拟资本;良性互动;恶性互动

资本是一个既古老又年轻的存在,它从市场经济中一脱胎出来,便因为其特有的“魅力”而成为人们竞相追逐的对象。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股份公司的出现以及资本两权分离的成功实现,资本的内在矛盾外化为两种独立的存在形式——现实资本和虚拟资本。虚、实资本的独立化是历史的必然,是资本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式的革命。如今上市经济体已成为影响国民经济的举足轻重的力量,因此,从本质上认识虚、实资本,研究两者怎样对经济产生影响,对我们制定政策,调控经济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虚、实资本界定及表现形态

资本两权分离以后,虚、实资本界定问题自然成为经济学家们关注和研究的重要问题,马克思是第一位专门提出并研究这一问题的经济学家,不过,由于身体原因,他没有来得及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便离开了人世。根据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结合具体的实践,我们认为,虚、实资本界定的关键在于它们在创造和实现价值增殖的过程中是否直接发挥职能,直接发挥职能者为现实资本,不直接发挥职能者为虚拟资本。基于此,本文对虚、实资本分别作如下界定。

现实资本指的是资本经营者拥有的,因在创造和实现价值增殖的过程中能直接发生作用,从而能够带来价值增殖的价值实体。它是创造和实现价值增殖的基础,是内容意义和现实意义上的资本,是资本的第一重存在。现实资本的主体是资本经营者,其客体为资本的价值实体。长期来看,现实资本赢利能力的大小是反映一个社会生产力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

以现实资本价值实体的存在形态为标准,我们将其分为两类:一类是有形现实资本,另一类是无形现实资本。有形现实资本包括有形生产资本(固定资产、材料及半成品、在建工程等)、有形商品资本(产成品、商品等)和有形货币资本(交易类铸币、现钞等)。无形现实资本则包括无形生产资本(人力资本、专利技术、非专利技术、企业商标、企业版权、企业商誉等)、无形商品资本(服务、知识类商品等)以及无形货币资本(交易类电子货币、活期存款和票据等)。有形现实资本主要体现在第一、第二产业,而无形现实资本则主要体现在第三产业。

虚拟资本指的是资本所有者拥有的,在创造和实现价值增殖的过程中不直接发生作用,但因按约定依法拥有价值增殖索取权,从而能够分享价值增殖的可交易的资本价值凭证。它是依法索取的价值增殖流量的资本化形式,是从现实资本中独立出来的形式意义和观念意义上的资本,是资本的第二重或多重存在。“每一个确定的和有规则的货币收入都表现为资本的利息,而不论这种收入是不是由资本生出。货币资本首先被转化为利息,然后得出这个货币资本收入的资本”①虚拟资本的主体是资本所有者,其客体为可交易的资本价值凭证,其价格主要由初始投资和预期未来收益的贴现值决定。长期来看,虚拟资本赢利能力的大小是反映一个社会配置资源能力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

以虚拟资本的虚拟程度为标准,我们将其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传统虚拟资本,另一类是衍生虚拟资本。传统虚拟资本和衍生虚拟资本又有初级和高级之分。初级传统虚拟资本包括债权虚拟资本(投资类现钞、存款、票据、银行贷款、企业债券、政府债券等)、股权虚拟资本(普通股、优先股等)和其它产权虚拟资本(土地产权证、房地产权证以及权证等)。高级传统虚拟资本包括资产证券(消费类、生产类及混合类资产证券)和普通共同基金证券(优化指数基金、普通投资基金、债券基金等)。初级衍生虚拟资本包括商品期货或期权、货币期货或期权、债券期货或期权、股票期货或期权,以及相应的远期合约、互换、互换期权等。高级衍生虚拟资本包括利息率期货或期权、股票价格指数期货或期权、物价指数期货或期权及其它组合式综合价格指数期货或期权等。

二、虚、实资本基本关系

1. 虚、实资本定性关系

由于虚拟资本是基于现实资本产生的,是现实资本的派生形式,因此在虚、实资本的定性关系问题上,现实资本是第一性的,虚拟资本是第二性的,其中现实资本对虚拟资本具有基础性和内容性的决定作用,虚拟资本则对现实资本具有的派生性和形式性的反作用。虚、实资本的定性关系问题是调控社会总资本所面临的首要的基本问题。

虚、实资本良性互动关系。一方面,现实资本的健康发展会促进虚拟资本的健康发展。现实资本创造和实现的价值增殖是虚拟资本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现实资本的发展越健康,其创造和实现的价值增殖才会越多,虚拟资本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才会越坚实,虚拟资本健康发展才会有保证。另一方面,虚拟资本的健康发展反过来也会促进现实资本的健康发展。具有流动性便利的虚拟资本是促进现实资本高效合理配置的引导器,它引导现实资本流向最能价值增殖的地方,虚拟资本的发展越健康,其流动性便利就越能引导现实资本进行合理配置,从而促进现实资本的健康发展。例如,90年代的美国,一方面,其现实资本成功地实现了以无形知识资本为核心的战略性转变,现实资本的价值增殖的能力大大增强,从而支持了其虚拟资本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美国虚拟资本的健康发展,反过来又成功地吸引并引导现实资本流向最能价值增殖的地方——知识型资本,从而促进了美国实现以知识资本为核心的战略性转变。90年代美国虚、实资本的良性互动关系推动了整个社会经济的繁荣。

虚、实资本恶性互动关系。一方面,现实资本的畸形发展会阻碍虚拟资本的发展。现实资本的发展越畸形,其创造和实现的价值增殖就会越少、有时甚至为负,从而虚拟资本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就会越来越小,其发展自然会受到阻碍。另一方面,虚拟资本的畸形发展反过来又会阻碍现实资本的发展。具有畸形流动性便利的虚拟资本是导致现实资本无效畸形配置的引导器,它引导现实资本流向不能有效价值增殖但却最可能撮取超额利润的地方——超级垄断资本、炒作性非生产资本等,虚拟资本的发展越畸形,其流动性便利就越能引导现实资本流向不能有效价值增殖的地方,从而阻碍现实资本的发展。例如,90年代中后期的东亚经济体,一方面,其现实资本的知识含量低、结构不合理、规模不经济,现实资本的价值增殖大大减少,有时甚至为负,从而其虚拟资本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越来越小,进而最终导致其虚拟资本发展的严重受阻。另一方面,其虚拟资本的畸形发展,反过来又导致现实资本的无效配置,从而阻碍现实资本的发展。90年代中后期东亚经济体的虚、实资本的恶性互动关系最终导致了东亚经济危机。

2. 虚、实资本定量关系

由于虚、实资本是同一资本的两个不同方面,因此在产生的初始时刻,它们在量的规定性上应当是相等的,但一经产生,情况便发生了实质性变化,虚、实资本在量的规定性上各自有各自的特殊发展规律。“也就是说,它们已成为商品,而这些商品的价格有独特的运动和决定方法”。②由于虚拟资本的发展速度远远大于现实资本的发展速度,因此在社会总资本的构成比例中,现实资本的存量和流量呈现相对减少的趋势。当虚、实资本的数量比例关系在一定范围内时,其中任何一项的正常变动将会引起另一项的正常变动。当它们的数量比例关系超过一定范围时,其中任何一项的异动则会引起另一项的灾难性异动。虚、实资本定量关系问题是调控社会总资本的重要的工具性问题。由于初级传统虚拟资本具有可控性和可操作性的特点,因此人们通常把初级传统虚拟资本作为调控社会总资本的工具变量,于是虚、实资本定量关系问题便转化为现实资本和初级传统虚拟资本定量关系问题。在虚、实资本定量关系问题上,我们采用简化的总供求分析法进行具体分析:

现实资本的总供求关系为大家所熟悉,其总供给与价格成正比,其总需求与价格成反比,价格与总供给和总需求的价格弹性成负相关(图1左)。虚拟资本的总供求关系则很特殊,它与现实资本的总供求关系不同,其总供给与价格成正比,其总需求也与价格成正比,并且价格越高,其总供给和总需求的价格弹性越小,反之,其价格弹性则越大,在具体实践中表现为,价格疯长时的量滞、价狂升和价格崩盘时的价跌、量更跌的特殊现象(图1右)。

在图1中,为了分析方便,我们假定关键点的虚、实资本价格的数量相同但单位不同,根据虚、实资本不同的数量及总供求关系,我们把虚、实资本的数量关系分为如下四类:

首先,虚、实资本黑子型数量关系。这种数量关系在图中反映在AQ1Q1'A'区域,其特点是虚、实资本的比例小于最低正常临界值0Q1'/0Q1(黑子陷阱),这一区域内的虚、实资本总供求互动的结果导致整个社会资本严重缩水,社会财富超常贬值,正如天体中的黑子现象,故称之为黑子型数量关系,其外在表现形式便是黑子经济,也称经济危机。其形成机理如下:现实资本的发展严重受阻—其总需求DD曲线迅速向左下方移动—其总供给SS曲线向右下方移动—其价值快速缩水—其赢利能力大幅度下降直至亏损破产—虚拟资本的总需求D'D'曲线迅速向左下方移动—其总供给S'S'曲线也迅速向左下方移动—其价值快速缩水—虚拟资本的发展严重受阻—现实资本的发展再次严重受阻……其最终结果是迅速导致整个社会总资本特别是虚拟资本的超常缩水,从而形成资本黑子,进而引发黑子经济或经济危机。例如,根据IFC的1999年7月Facktbook的数据,在1996-1997年间,泰国的实际GDP(现实资本的转化衡量指标)出现大幅度的负增长(-20.6%),其股市和汇市(初级传统虚拟资本的转化衡量指标)缩水幅度则更大(分别缩水-36%和-88%)。显然,在1996-1997年间,东南亚国家的虚、实资本之间存在互动式的黑子型数量关系。这种数量关系对整个社会总资本来说是一种巨大的倒退和灾难,但这种情形不会长久下去,灾难之后,各经济主体的预期趋于稳定,虚、实资本的供需开始增加,比例也开始恢复性上升,当这一比列突破最低正常临界值0Q1'/0Q1(黑子陷阱)时,虚、实资本数量关系质变为停滞型数量关系。

其次,虚、实资本停滞型数量关系。这种数量关系在图中反映在除AQ1Q1'A'外的BQ2Q2'B' 区域,其特点是虚、实资本的比例大于最低正常临界值OQ1'/OQ1但小于平均正常临界值0Q2'/0Q2,在这一区域内的虚、实资本总供求互动的结果会导致整个社会资本缓慢升跌,故称之为停滞型数量关系,其外在表现形式是经济萧条或复苏。其形成机理如下:现实资本升跌停滞—其DD曲线缓慢(右下方或左上方)移动—其SS曲线也相应地缓慢移动—其价值相应微量变化—其赢利能力相应缓慢变化—虚拟资本的D'D'曲线相应缓慢移动—其S'S'曲线也相应缓慢移动—其价值相应微量变化—虚拟资本升跌停滞—现实资本升跌停滞……其最终结果是导致整个社会经济的萧条或复苏。例如,在1993-1994年间,墨西哥GDP实际增长率为-2.6%,其股票市值实际缩水4.1%(资料来源同前)。显然,在1993-1994年间,墨西哥的虚、实资本之间存在互动式停滞型数量关系。这种数量关系也不会长久不去,经过一段时间的滞型之后,各经济主体的预期趋于乐观,虚、实资本的供需增加,比例也逐渐上升,当这一比例突破平均正常临界值0Q2'/0Q2时,虚、实资本数量关系质变为扩张型数量关系。

第三,虚、实资本扩张型数量关系。这种数量关系在图中反映在除BQ2Q2'B'外的CQ3C'Q3'区域,其特点是虚、实资本的比例大于平均正常临界值0Q2'/0Q2但小于最高正常临界值0Q3'/0Q3,在这一区域内的虚、实资本总供求互动的结果会导致整个社会资本的适度扩张,社会财富较快增殖,故称之为扩张型数量关系,其外在表现形式便是经济繁荣。一方面,现实资本的有效扩张会导致虚拟资本相应的扩张。现实资本的有效扩张会导致其价值增殖的相应增加,价值增殖的增加又会导致人们对虚拟资本未来预期收益的看好,人们对于未来的积极预期又直接会导致虚拟资本的相应扩张。另一方面,虚拟资本的有效扩张反过来又会导致现实资本的相应扩张。虚拟资本的有效扩张会导致价值增殖的分配结构(利润率结构、汇率结构、利率结构和股价结构等)发生积极变化,从而导致现实资本的可得性和流动性增大,进而现实资本相应扩张。其形成机理如下:现实资本良性扩张—其DD曲线向左上方正常移动—其SS曲线也相应移动—其价值正常升值—其赢利能力相应提高—虚拟资本D'D'曲线相应向右上方移动—其S'S'曲线也相应移动—其价值相应正常升值—虚拟资本良性扩张—现实资本良性扩张……其最终结果是带来整个社会经济的繁荣。例如,在1990-1996年间,美国GDP实际增长率平均约为2%,其利税实际增长率平均约为6%,其股票市值实际增长率平均约为18%③。显然,在1990-1996年间,美国的虚、实资本之间存在互动式的扩张型数量关系。这种数量关系对整个社会总资本来说是一种最理想的关系,但这种情形不会长久下去,经过一段时间的扩张之后,各经济主体的预期会变得更加乐观,虚、实资本的供需会进一步增加,比例也会进一步上升,当这一比列突破最高正常临界值0Q3'/0Q3时,虚、实资本数量关系质变为泡沫型数量关系。

第四,虚、实资本泡沫型数量关系。这种数量关系在图中反映在除CQ3C'Q3'外的 DQ4Q4'D'区域,其特点是虚、实资本的比例大于最高正常临界值OQ3'/OQ3但小于泡沫破灭临界值0Q4'/OQ4,在这一区域内的虚、实资本总供求互动的结果会导致整个社会资本的超常膨胀,社会财富超常增殖,正如生活中的肥皂泡沫现象,故称之为泡沫型数量关系,它的外在表现形式便是泡沫经济。其形成机理如下:现实资本异动性扩张—其DD曲线向左上方异常移动且变得水平—其SS曲线也相应移动但变得垂直—其价值超常虚增—其赢利能力相应虚假提高—虚拟资本D'D'曲线相应向右上方移动且变得垂直—其S'S'曲线也相应移动并变得垂直—其价值更加超常虚增—虚拟资本超常膨胀—现实资本更加超常膨胀……其最终结果是迅速导致整个社会总资本特别是虚拟资本的超常虚增,从而形成资本泡沫,进而引发泡沫经济。例如,在1986-1989年间,日本GDP实际增长率分别为2.9%、4.9%、6.0%、4.6%,其东证股价指数从1986年的1324.26点上升到1989年的2569.27点,上升近100%④。显然,在1986-1989年间,日本的虚、实资本之间存在互动式的泡沫型数量关系。这种数量关系对整个社会来说是一种最令人陶醉同时又是最危险的关系,各经济主体盲目乐观,虚、实资本的需求远远大于其供给,总资本特别是虚拟资本疯狂升值,比例也疯狂上升,但好景不长,当虚、实资本比例突破泡沫破灭的临界值OQ4'/OQ4时,资本泡沫会突然破灭,虚、实资本关系又进入下一轮循环。

3. 虚、实资本调控关系

根据前面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不同类型的虚、实资本数量关系带来截然不同的发展结果,其中扩张型数量关系是发展经济所需要的最为理想的数量关系,反映在图中则表现为除BQ2Q2'B'外的CQ3C'Q3'区域是虚、实资本运行的理想区域,这一区域也是虚、实资本调控所要达到和保持的最佳目标区域。针对虚、实资本处在不同的运行区域,调控当局可采取相应的调控措施进行综合调控以达到所需的调控目标。当虚、实资本运行在AQ1Q1'A'的黑子区域时或运行在除AQ1Q1'A'外的BQ2Q2'B'的停滞区域时,调控当局可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推升虚、实资本比例,从而使其进入调控目标区。当虚、实资本运行在除BQ2Q2'B'外的CQ3C'Q3'的扩张区域时,调控当局可采取平衡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维持虚、实资本的合理比例,从而使其保持在调控目标区。当虚、实资本运行在除CQ3C'Q3'外的DQ4Q4'D'泡沫区域时,调控当局可采取紧缩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降低虚、实资本的比例,从而使其进入调控目标区。

三、充分认识虚、实资本基本关系的现实意义

正确认识和把握虚、实资本的本质和规律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根据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客观要求,我们认为,要取得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经济建设应坚持以下要求:

第一,社会经济工作应以现实资本为中心。现实资本的健康发展是整个社会经济良性发展的根本基础和第一推动力。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必须建立在坚实而又合理的现实资本基础之上,特别是知识资本的基础之上。为此,我们应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建设面向知识经济时代的国家创新体系和企业创新体系,提高国家和企业的知识资本创造能力,提高现实资本创造价值增殖的能力,从根本上促进现实资本的健康发展。

第二,社会经济的发展应充分利用好虚拟资本的工具性作用和第二推动力作用。虚拟资本的健康发展是整个社会经济良性发展的辅助工具和第二推动力,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离不开虚拟资本的辅助推动作用。为此,我们应适度发展虚拟资本,逐步推进虚拟资本的创新工作,充分利用虚拟资本对现实资本发展的引导功能,引导现实资本流向最能创造价值增殖的地方,促进现实资本的健康发展。

第三,密切监控虚、实资本的互动关系,高度重视资本泡沫化和资本黑子化的发展趋势,防止并化解形成泡沫经济的风险。为此,我们应建立监控虚、实资本互动关系的指标体系,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措施,力争把资本泡沫和资本黑子消灭在萌芽状态,从而使整个社会经济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

注释:

①②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526页,第530页。

③转引自林凌、刘世庆:《利润周期与经济周期》;张文凯 包建祥:《股票市场泡沫:合理范围与政策选择》,《中国社会科学》1999年第6期,第57页,第6页;第15页,第17页。

④转引自刘玉操:《当前日本金融面临的问题探析》,《世界经济》,1997年第8期。

————————

参考文献:

?1?张薰华. 资本论脉络?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7.

?2?张薰华. 生产力与经济规律?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9.

?3?(美)约翰·G·格利,爱德华·S·肖. 金融理论中的货币?M?.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第2篇: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区别范文

1.1课题背景

提及虚拟经济,首先想到的是投机、泡沫经济、次贷危机、金融海啸等这一系列让人并不愉快的字眼。世界经济虚拟化的逐步发展使当代国际经济关系正发生着微妙的转变,其主要趋势是由国际贸易与实体经济逐步转变为大规模资金以虚拟形式在国际间流通。尤其是在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金融海啸的背景下,虚拟经济方面的研究更表现出重要的意义。目前国内外已有许多关于虚拟经济的理论研究,但都还缺乏统计实践的系统知识,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针对虚拟经济的特点,对其进行合理的测度指标研究,为开展虚拟经济统计,判断虚拟经济发展状况,认识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影响,评价和防范金融风险服务。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国外研究现状

虽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虚拟经济发展越来越快,各主要工业国家的金融资产迅速膨胀,交易规模不断扩大,各类虚拟资本的价值运行形态越来越具有独立性。但尚未有关于虚拟经济统计核算的系统研究,国际组织的统计实践中也没有提出明确的虚拟经济统计指标,只是《货币与金融统计手册》为货币与金融统计提供了一个标准框架和核算准则,虚拟经济测度指标的设立可以借鉴现有的货币与金融统计、国民账户体系等国民经济统计指标。

1.2.2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对虚拟经济的研究是从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以后开始的,奠基之作是刘骏民教授1998年著的《从虚拟资本到虚拟经济》。后来,有高敏雪(2006)明确提出要改革现有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增加对虚拟经济的统计核算,这样就客观要求设立必要的测度指标用以完成虚拟经济的统计核算工作。虚拟经济的主要活动场所是金融场所,我国目前的关于金融资产存量和金融交易的指标是专门用于反映某种金融资产或金融工具的规模和交易量,是虚拟经济统计指标的有机组成部分。

1.3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虚拟经济的持续膨胀和经济虚拟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经济的核心内容,虚拟经济的运行也逐渐脱离了实体经济,因此不能单纯的依赖实体经济的测度统计指标来研究虚拟经济。虚拟经济是相对于实体经济而言的,它产生于实体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并以推进实体经济的发展为基本目的。建立虚拟经济合理的测度指标,对涉及的指标数值进行及时的观测分析,是强化虚拟经济监管,防止金融泡沫膨胀,防范经济与金融危机的需要。通过测度指标了解虚拟经济发展状况,控制虚拟经济的适度发展,对一国或地区的经济健康稳定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1.4本课题的研究方法

首先通过研读诸多关于当前热议的虚拟经济的文献期刊,为本课题测度指标的研究选取了虚拟经济合适的定义和统计核算口径;然后借鉴当前已有的部分金融统计指标,从绝对指标和相对指标的角度考虑出发,将衡量虚拟经济发展规模、流动性、结构变化及对国民经济的影响程度等的测度指标进行设定、归类、分析,最终建立一套合适的统计指标体系,为虚拟经济测度的统计工作作出初步构想。

2虚拟经济测度统计指标体系研究

2.1虚拟经济统计工作的认识

要研究虚拟经济的测度指标,首先要明确虚拟经济的含义和核算口径,这有助于找准测度指标的定位。目前虚拟经济理论不成熟,关于虚拟经济的研究还在继续,争议还在进行。本课题采用普遍接受的虚拟经济理论为基石,即认为虚拟经济一般是指在股票、债券以及金融衍生品等虚拟资本的交易活动基础上形成的相对脱离实体经济的一种经济活动。从统计核算的可操作性角度出发,与虚拟资本的范围一致,将虚拟资本限定在股票、债券、金融衍生品以及房地产等领域。若按交易工具划分时,虚拟经济统计核算口径有三种:

(1)宽口径,即包含货币黄金和特别提款权、通货与存款、股票以外的证券、贷款、股票和其他权益、保险专门准备金、金融衍生工具、其他应付/应收账款、房地产;

(2)中口径,即股票以外的证券、股票和其他权益、金融衍生工具、房地产;

(3)窄口径,仅仅包括股票以外的证券、股票和其他权益、金融衍生品等金融工具。本课题研究采用中口径,因为中口径抓住了虚拟经济的核心内容,虚拟经济的特性、经济活动的晴雨表、经济及金融风险,都集中在这里面体现出来。

2.2虚拟经济测度指标结构框架设计

虚拟经济统计指标的研究还属于初级阶段,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的统计实践中虽没有提出虚拟经济统计指标,但一些统计对象就是虚拟经济的各个组成部分,对一些指标的汇总就可以得到部分虚拟经济统计指标。而且表现尤为突出的就是金融统计指标,因为虚拟经济活动的主要场所是金融市场。这样,金融资产的统计指标就能为虚拟经济统计指标的设立奠定基础。现有的金融资产统计指标是针对我国当前的金融市场状况设计的,没有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制定的《货币与金融统计手册》对指标进行系统设计,只能反映当前金融市场各部分的情况;核算范围不全,没有包括房地产行业,没有包括金融衍生品,没有衡量虚拟经济总量(包括虚拟经济资产总量和虚拟经济资产交易总量)的指标。作为虚拟经济统计指标,除了能反映各种金融工具的状况外,还要能在整体上反映虚拟经济的规模。本课题将从绝对指标和相对指标的角度来具体分析设立虚拟经济测度统计指标体系。

2.3以住宅市场为例的统计指标体系

城市经济主要是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影响住宅市场,同时,住宅市场的发展也会对城市经济的发展产生强大的反作用。因此,住宅市场的发展与城市经济的繁荣与否有着密切的联系。住宅作为投资品时,资产市场决定其价格和生产;而作为一种消费品时,物业市场决定了住宅的租金水平。住宅资产市场与物业市场是相互联系的。对住宅市场传导机制的分析,即对住宅市场的影响因素分析。

2.4住宅市场相关经济学理论研究

地租地价理论:地租产生的基础是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存在且两者处于分离状态,无论何种社会制度,只要这一社会形态存在,就会产生地租,而土地价格是地租的资本化。因此,地租与地价在本质上具有同一性。地租作为土地价格的一种及土地价格体系的基础,是有效配置土地资源的核心和政府调控土地供求关系的手段。因此,研究地租地价理论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地租地价理论,对发展我国住宅市场,促进土地资源合理配置,有一定指导意义。马克思主义地租理论区别于其他经济流派的主要标志是其地租理论建立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并紧密地联系社会生产关系——农业与土地制度进行考察。我国实行土地有偿使用和有限期使用制度的理论,正是由此推导出来的。从量的方面,地租分为级差地租Ⅰ、Ⅱ两种形式,由于所使用的土地本身状况以及使用者投资等方面的不同造成地租量的差异。这一点对我们发展房地产住宅市场,促进土地资源合理配置,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供求理论:市场供求状况决定产品的均衡价格。土地作为一种特殊商品,由于土地空间位置的固定性及资源稀缺性,在一定的条件下土地供给(尤其是土地自然供给)是恒定的。住宅区位理论住宅市场较强的区域性特点决定其发展必然遵循一定的空间规律。区位理论是始于级差地租的研究,逐渐发展成一种有关空间经济活动的一般性理论。德国经济学家杜能(JHVonThunen),最早从区位地租出发得出农产品类围绕市场呈环带分布的理想化模式,为距离衰减法则和空间相互作用原理的出现作了准备。德国经济学家韦伯(AWeber)建立了工业区位论。随着第三产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速,住宅区位理论逐步发展,主要分为两大派别,即过滤论和互换论。

2.5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间的统计指标体系设定

实体经济主要是指工业、农业、建筑业、运输业、邮电业、商业等各产业部门,而虚拟经济在现代经济中主要指金融业,资本的所有者以股票、债券等虚拟资本通过信用手段为生产性活动融资。由此可见虚拟经济的最终服务目标还是实体经济。虚拟经济产生于实体经济发展的需要,最终以监督实体经济、推进实体经济为目标。国民经济又以实体经济为主,在日常所见的商业形式中以实体经济为主要形式,因此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对比有着重要的意义。

1.虚拟经济货币占用量

货币数量在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分配,调节着资产价格与实体经济物价水平。虚拟经济最重要的一个特点是流动性,也就是说充当资金流通的媒介作用,针对必要的货币政策,需要有一个测度指数来对虚拟经济与货币数量进行统计测量。虚拟经济作为货币的流动中介必然有大量资金滞留,虚拟经济货币占用量就是用来表述虚拟经济对大量货币的储备,从静态看,就是指滞留在虚拟经济各部门中的货币数量,就是指在市场中有多少货币可以从事或正在从事虚拟经济相关的交易活动。从动态看,就是虚拟经济各部门中货币数量的变动情况。这些变动时通过虚拟资产交易额活虚拟资产价格变动得以体现。

2.虚拟经济活跃度

发生在美国的次贷危机之所以能够很快的演变为全球金融危机,不仅仅是出于经济全球化的影响,还与国际资本的流通形式有很大的关联。此测量指标表示一个国家虚拟经济活跃程度和货币在虚拟经济中的流通速度及其对虚拟经济规模大小的支撑能力。虚拟经济中滞留或正在流通的资金对高速度的虚拟经济运行有很大的影响,因此流通速度也是支撑虚拟经济的一个指标,这里用虚拟经济交易活跃度来进行测度。

3.虚拟经济灵敏度

虚拟经济具有很强的灵敏性,虚拟经济的交易量对虚拟经济系统容纳的货币数量的变化非常敏感。以上虚拟经济的交易量我们已用绝对增长的指标表示,这里用当年虚拟资产交易量相对于上年同一数据的量的变动率除以虚拟经济中当年的货币量相对于上一年货币量的变动率,得到虚拟经济灵敏度。因为虚拟经济的运作活跃性很强,影响资产交易的因素很多,时间T的时间不能设置太长,否则虚拟经济的即时交易性得不到充分体现。

3住宅市场统计指标体系理论研究

3.1住宅市场统计指标的特征

(1)质的规定性

住宅市场统计指标具有反映住宅市场经济活动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特征及其内容的属性,且每一类住宅市场统计指标都具有相同或相近的表现属性。比如普通商品住宅、经济适用住房、别墅等均分别表示住宅的不同类型。但每一类型的住宅在质的规定上具有相同或相近的功能与用途。因此每一住宅市场统计指标所反映的市场经济活动的内容基本相同或相近,但不同的指标反映的住宅市场经济活动的内容具有不同质的规定性。

(2)同质可量性

没有质的规定性不能称其为住宅市场统计指标,但即使有了质的规定性而不能用数字来表示也不能成为房地产住宅市场的统计指标。一些抽象度高的社会经济概念是难以直接量化的,要把它分解或转化为可以量化的概念,才能成为统计指标。例如,“住宅满意度”这一概念,可以用其它一系列指标来表示其基本内容,然后用一定计算方法加以分析。

(3)综合性

住宅市场统计指标说明的对象是总体的量而不是个体的量,它是许多个体现象的数量综合的结果。它体现着同质事物总体的综合数量特征。比如一间房屋面积、一次房产或地产交易量等没有实际指标意义,只能在一定时空间条件下的房屋使用或建筑面积总量(㎡)或者房产、地产交易量(㎡),交易额(万元)等。

3.2我国现阶段住宅市场统计指标体系分析

我国房地产调查体系中主要存在两大调查系统:一是由国家统计局及其调查总队所组成的政府综合统计系统;二是由建设部和地方政府建设主管部门所组成的部门统计系统。统计调查按组织形式可以分为两类:统计报表制度和专门调查。我国房地产统计调查主要采用统计报表制度。因此,住宅作为房地产的子内容,对住宅市场的统计主要也是采用统计报表制度。因此,根据国家统计局《房地产开发统计报表制度》和建设部《房地产统计报表制度》以及全国部分省、市的统计年鉴中有关住宅的统计,整理分析我国现行住宅市场统计指标及其指标体。

3.3统计指标存在的问题

经过将我国现行住宅市场统计指标体系的整理与分析,目前我国住宅市场统计指标主要有反映住宅开发投资完成情况、资金来源情况、建设情况、销售与出租情况的指标。从这些现有的统计指标设置可以看出,我国的住宅市场统计指标是从固定资产投资演变而来,它立足于投资角度反映住宅开发经营情况,仅能反映不完全的供给信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和发展,现有住宅市场的统计分类和指标设置逐渐体现不足,发现主要有以下几点问题:

(1)住宅市场的统计范围不足

与国内房地产统计相比,统计局和建设部两个统计报表制度以及各省市统计年鉴中均有对“土地购置和开发”相应指标的设置,且联合国有“居住用地开发”统计指标的设置,而我国住宅市场则没有相应的住宅用地统计指标;与香港、美国、联合国的统计指标体系相比,缺少对“住宅金融”的统计。

(2)实物性指标较多,价值性指标少

美国住宅价值性指标有房价指数、住房售价、住房租价、购房收入比、租房收入比;香港有房地产市场租金指数等指标;联合国有住房价格与收入比、房租与收入比、住房价格上涨、市场下渗统计指标。而我国价值性的统计指标只有销售额、出租额,成交金额,尽管目前国内对房价收入比、房租收入比等价值指标早有研究,但均还没有纳入到住宅市场的统计体系当中。

(3)内容重点在于生产和开发层面,反映市场层面的统计信息量少

由于我国的住宅市场统计指标是从固定资产投资演变而来,因此它立足于投资角度反映住宅开发经营情况,而反应市场层面的只有销售面积、出租面积。而美国有住房空置率、市场吸纳率、经纪人住房供给数等统计指标;香港有自用量和自用率,租用量和租用率,自有量和自有率等指标;联合国有新住户生成、住居流动、空房率等统计指标。

3.4统计指标计算方法

目前一般统计指标中的房地产价格,主要包括住宅销售价格(指数)、住宅租赁价格(指数)、地价及地价指数。经济意义检验主要检验模型参数估计量在经济意义上的合理性。具体方法是将特征价格模型参数的估计量与预先设定的理论期望值进行比较,检验住宅各个属性的特征价格的符号、大小、相互之间的关系是否符合理论假设。根据符号可定性判断住宅特征对住宅价格的影响方向,距CBD距离,建筑年龄对住宅价格有负的影响。因此可判定该模型有经济意义。

第3篇: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区别范文

Dotman世界是刘岩及其合作伙伴李峰正在经营的数字王国,包括郝勇、王辉柏、沈小平等在内的一大批业内精英人士正在刘岩和李峰的带领下,围绕着Dotman大旗,全力打造Dotman这一未来互联网的创世纪平台。

即将于2007年11月8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企业文化与品牌创意国际论坛”上,这个数字王国将被赋予“中国虚拟经济区”的响亮称号。

“Dotman平台是中国虚拟经济区的支撑平台与原动力,是虚拟经济与现实经济实现互联互通的全新机制。在中国,北京数字娱乐产业示范基地是全新的互联网产业模式的示范基地。” 刘岩告诉记者。

“旗袍女”与second life

2003年,美国旧金山linden研究室首发了模拟现实游戏巨作“Second Life”。玩家在其中可以像在现实当中一样生活、购物、去夜总会、体育馆、图书馆、娶妻、生子、组织聚会、经营生意等,只要你想得到,在游戏中都能创造出来。

游戏一经推出很快就被评为全美当年十大发明之一。虚拟游戏世界就象一片新大陆,目前,“Second Life”中的“移民”(玩家)数量已近1000万。

“Second Life”中有一套完整的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所有玩家创造的房屋、物品等,玩家都拥有物权,可以随意将它们出售、转让或者租赁出去。“Second Life”中的货币Linden币和美元之间以一种类似联系汇率的机制,可以方便地进行双向兑换。

在这款风靡世界的“Second Life”网络游戏中,常出现一位身着旗袍的东方女强人。“旗袍女”通过买下游戏中的数块土地,并对土地进行二次开发、绿化盖屋,然后再出租给其他玩家,收取地租或土地转让费,一举成为游戏中的地产大亨。“旗袍女”也因此而成为Second Life在现实世界中创造的第一个百万富翁,并荣登美国《新闻周刊》的封面人物。

不仅如此,全美金融业巨头、最大的私人业务专营银行Wells Fargo已经在“Second Life”中开设了自己的总部,沃尔马、美国联邦快运、Intel公司等也开始在“Second Life”中建立自己的业务,IBM最近一次Lotus世界大会甚至同步在美国和“Second Life”中举行……

与“Second Life”类似,瑞典公司MindArk开发的Project Entropia自开通以来,也已经在全球如火如荼地运营了起来,其客户40%来自欧洲、40%来自美洲、20%来自世界其他地方。

网上虚拟人物可以和现实人物互通电话、玩家可以在任何一个标有特殊标志的银行提款机上将游戏中的货币兑换成美元或欧元提取出来,反之亦然……

游戏创造的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已经不分彼此。

以人为中心建立沟通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机制,已经成了互联网时代一个全新的经营业态,虚拟与现实互动的发展模式成为互联网最新的发展潮流。

目前,美国当年广义虚拟经济(包括金融、地产、保险、航空等产业)对社会GDP的贡献率已经超过了90%,这标志着新经济正在日渐崛起。

“中国虚拟经济区”的6个Dot

互联网经济正从Dot Com时代过渡到Dot Man时代,第二次互联网高峰已经来临。

刘岩认为:“从历史的眼光来看,新经济的崛起必将导致全球经济格局的重新洗牌,抓住这一历史性机遇,可能是整个中华民族经济振兴并重领世界的一次重要机会,而且很可能是未来100年内唯一的机会。”

在综合考察互联网、虚拟经济以及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经过近十年时间的酝酿,Dotman体系诞生了。

以刘岩为首的团队,开始以北京数字娱乐发展有限公司为载体,在北京数字娱乐产业基地内构造建设Dotman产业支撑平台,并希望以Dotman平台为核心,系统、有组织、高效率地推进中国数字娱乐产业和虚拟经济的发展。

据介绍,“中国虚拟经济区”以Dotman产业支撑平台为核心,包括Dotbank、Dotmall、Dotgame、Dotmedia、Dotbase、Dotlife六大部分。

Dotlife培训入驻中国虚拟经济区的创意、生产、营销体验人群、及各种创意企业,利用3D制作工具以数字人类的虚拟形象为核心,为虚拟角色定义形象、个性、空间以及配套的服饰、工具、动作,形成数字人体库。

Dotbank是平台的支付、结算、营帐管理系统,以Dot虚拟金融等价物体系为核心,实现Dotman世界中的支付结算、营帐管理、金融衍生、财产性收入等,是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互通的金融平台。

Dotmall则是一个开放的内容交易系统,是中国虚拟经济区的数字商品库、内容库。该系统与目前所有电子商务网站的根本区别是提供了一套完整的六路并发的交易撮合机制,就象证券交易所一样,实现买卖双方的快速匹配。

Dotmedia是一个跨媒体、跨平台的互动传播系统,任何一种媒体上的新闻、事件、活动依托此平台都可迅速地被推送到各种终端上。

Dotgame是基于网络的竞技和体验场所,为中国虚拟经济区运行提供体验竞技模块。

Dotbase是以IDC、光纤环网为核心的产业基础性设施,为用户提供人机交互界面、网站、域名、带宽、客服、搜索匹配以及其他互联网相关服务和资源汇聚业务。

记者了解到,中国光大银行已正式在Dotman世界一层开业,与基地共建Dotbank。

目前,基地正与全球最大的服装集团BERKAM进行合作,以数字服装为切入点建设数字人体形象库Dotlife;与全球著名的虚拟现实世界开发运营商瑞典公司MindArk合作,在已投入运营多年的Entropia技术的基础上开发全新的3D游戏竞技体验平台Dotgame;并引进CRYTek、MAYA等先进开发平台,汇聚创意studio,开发中国虚拟经济区运行所需的的数字商品库、内容库Dotmall。

通过与中国移动、景山创新合作,Dotmedia也已正式开始运营。

中国虚拟经济区是虚拟与现实互动的展示、体验、娱乐平台,也是一个多方参与、多方共赢的产业生态圈。在这里,无论是文化创意企业、传统企业,还是消费者,也无论你的现实国度在哪里,都可以在这里找到自己的利益点。

第4篇: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区别范文

关键词 虚拟水贸易;可计算;非线性;动态;投入产出

中图分类号 TV21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6)11-0160-10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6.11.020

虚拟水贸易是无形的“引调水工程”[1-2]。“虚拟水”的概念由Tony Allan教授于1993年首先提出[3-5],与实体水相对应,是指生产商品或服务中所需要的水资源量[6-7],以无形的方式蕴含在产品和服务中。虚拟水贸易,则是指缺水国家或地区通过贸易的方式从富水国家和地区购买水密集产品来缓解本国或本地区的水资源压力,实现当地的水资源安全及食品安全。其理论的提出与发展拓展了过去人们对于水与粮食问题上从问题发生范围内寻求解决方案的传统思路,而是强调从系统的角度出发,基于系统思考的方法从问题发生的范围之外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为水资源管理特别是需求侧管理开辟了新的视角。虚拟水的量化分析和政策研究,也由此成为水问题政策专家与学者的关注焦点与创新领域。我们试图对传统的线性静态水资源投入产出模型加以扩展和改进,引用当前较为前沿的可计算非线性动态投入产出模型,基于可计算非线性动态投入产出的思想,建立区域经济系统非线性动态水资源投入产出模型,对区域经济系统中的虚拟水贸易进行更加科学合理的计算和考察。本文将重点给出可计算非线性动态水资源I-O模型的构建思路。

1 文献综述

在虚拟水的量化计算中,国内外学者常用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单位水量法,主要来自Chapagain和Hoekstra提出的研究不同产品生产树的方法[7],以及Zimmer和Renault基于对不同产品类型的区分的计算方法[8]。比如,在计算农产品的虚拟水含量时,普遍采用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推荐并修正的标准彭曼-孟蒂斯公式,计算作物在生长发育期间蒸发蒸腾所消耗的全部水资源量ETc(Plant Evapotranspiration),并对农作物产量YC进行统计,即可得到单位质量农产品的虚拟水含量[9-11]。另一种是投入产出法。与生产树法相比,后者因为其所依据的投入产出表覆盖了国民经济系统中各种产品的生产过程和使用去向,可以在产业普遍联系之中,更为直观、准确的追踪产品贸易背后的水资源流动效应,因而成为研究社会生产系统中水资源问题最重要的分析工具之一[12-14]。近年来,大量学者使用投入产出模型对虚拟水贸易进行计算分析。Yu等用投入产出模型计算了英国虚拟水贸易格局[15]。Antonelli等利用投入产出法计算了地中海地区“蓝水”和“绿水”的流动情况[16]。田贵良和许长新基于投入产出分析方法,构建起虚拟水贸易理论框架下的水价敏感性模型,分析了水价上涨对各产业产品价格带来的影响[17]。Guan等用投入产出法,计算了我国北方6省和广东省的虚拟水流动情况[18]。谭圣林提出运用单区域投入产出表和多区域投入产出表研究虚拟水,并以广东省为例进行了量化分析[19]。李方一对山西省与国内其他地区的虚拟水流动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20]。雷玉桃依据投入产出分析原理,对中国17个行业的各种用水系数和虚拟水进出口量进行了计算分析[21]。周姣等建立起价值-实物混合型区域间投入产出表对华北地区的虚拟水贸易进行了量化分析[22]。黄晓荣等运用投入产出法计算了1998-2002年宁夏地区的虚拟水状况[23]。马忠等利用投入产出法对甘肃省张掖市各产业间的虚拟水流动进行了分析[24]。总的看来,随着虚拟水概念的逐渐普及和研究领域的不断扩大,投入产出法以其行业覆盖面广、计算精确度高的特点,成为当前虚拟水贸易研究中的主流方法。

但需要看到,既有研究中的投入产出模型多以线性静态模型为主,存在着很强的比例性假设,即假设在一定的值域内,某种产品的产出量与包括水资源在内的投入要素之间是成线性比例的,各投入要素间必须是固定比例而不能变化的[25]。而事实上,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各产业内部投入要素的比例是在不断变化的。比如,发展中国家处于经济起步阶段时,往往投入较多的劳动力资源而使用较少的固定资本,但随着经济发展,固定资本占投入要素的比例不断增加,而投入的劳动力总量基本变化不大,导致其投入比例的减小,由此引起了两种投入要素其比例S着生产的进行在不断变化。由此看来,基于比例性假设的线性静态投入产出模型在描述现实经济活动中的投入产出关系时不够准确。为了使投入产出模型更加切近现实中的区域经济系统,近年来,许多经济学家都致力于将线性投入产出模型推广到非线性的情况,并取得一定进展,但尚未有研究将这一思路应用到水资源及虚拟水贸易领域。

2 模型构建的思路

本模型的构建思路源于可计算一般均衡(CGE)思想。这一思想源于经济学家瓦尔拉斯的一般均衡理论,该理论有别于数据导向的计量经济学模型,而是依赖坚实的经济理论基础,将整个经济系统作为研究对象,全面考察系统中各种商品和要素供给、需求和供求的变化关系,成为研究经济复杂系统和政策分析的有效工具[26-28]。在CGE框架中,各经济主体和市场都将价格视为参数,并通过价格相互作用,既体现经济主体彼此之间的联系,又包含对市场机制的描述[29],一般框架如图1所示。而水资源作为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资源,与经济社会关系密切、相互依存,几乎所有行业的生产和消费都直接或间接与水有关。在接下来可计算非线性动态水资源投入产出模型的构建中,本文将结合CGE的思想进行阐释。

国内学者曾给出6部门区域经济系统非线性动态投入产出模型的计算方法[25]。从本质上讲,如果采用上述原理与方法进一步构造更多部门的可计算非线性动态投入产出模型,除了在数据采集及参数估计方面要求较大的工作量,在技术上是完全可行的。考虑建模、求解的复杂程度以及统计数据的可得性,本研究拟扩展到投入产出分析中更为具体的42产业部门,建立42部门可计算非线性动态水资源I-O模型。需要说明的是,本文对非线性投入产出模型中相关参数的设置,与投入产出表的元素结构基本一致。

3 区域经济系统非线性动态投入产出模型方程列写

根据一般均衡理论,区域经济系统由生产模块、价格模块和供需平衡模块三部分组成。本小节分别构建前两模块的非线性动态方程组,其中生产模块包括总产出方程、增加值生产函数、固定资产生产函数、存货生产函数和资本存量平衡方程;价格模块包括产品价格方程、要素价格方程、增加值价格模型。

参照国家统计局惯用的部门划分方式,将国民经济划分为42个部门,其中第一产业包括1个部门,即农林牧渔业,简称农业,代码为01;第二产业包括25个部门,代码为02到26;第三产业包括16个部门,代码为27到42。为体现区域经济系统固定资本的实际变化,我们在建立非线性动态投入产出模型时,将建筑业部门(代码26)从工业部门中单独分离进行分析。

3.1 生产模块方程

关于区域经济系统生产模块的数学描述,主要包括各产业部门的生产动态方程、固定资本累计与投资方程两部分。下面,首先给出区域经济系统生产动态方程,定义变量见表1:

需要强调的是,表中所定义的变量与投入产出表中的定义完全一致。另外,在以上42个部门或者42种产品中,只有工业产品及建筑业产品可以作为固定资本,由于每个部门其使用的固定资本总额Kj中包括工业品固定资本Kj′和建筑业产品固定资本Kj″,一般的,有如下平衡关系:

对于第j个部门,其投入产出关系可用图2来表示:

对于图2所示的第一层关系,根据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知识,以及区域经济系统投入产出经济流量表的平衡关系,有:

产业部门j中间投入的i产品数量xij由j部门的经济产出Yj和中间投入系数aij决定,后者可以直接从投入产出表直接获取。对于j部门的增加值Vj,根据投入产出表的平衡方程,则有:

由式2和式3可得到区域经济系统投入产出关系第一层关系的数学方程,列写如下:

第二层关系表示了生产活动中部门增加值与固定资本投资投入产出的数量关系,其数学表达式可用学者惯用的CES类型的生产函数来描述。方程如下:

其中,αj、dj、σj是j产业部门CES函数的参数。

下面,考虑图2的第三层投入产出关系,该部分用以反映固定资本投资的构成比例。考察投入产出表的结构不难发现,在实际的固定资本积累中只有工业品与建筑业品可作为固定资本投资,对于固定投资中的其他部分由于无法在投入产出结构中明显体现,本文不予考虑。不妨假设部门j工业产品投资占固定资本的比例为βj,则建筑业品所占比例为1-βj。其关系方程很容易由下式表达:

用列昂惕夫型的函数表示,上式转化为:

同样的,βj值也可以依据区域经济系统历年的统计数据进行参数估算。以上方程构成了区域经济系统各部门的生产方程。

下面,仍以产业部门j为例,对固定资本累计与投资方程进行描述。为体现固定资本的累计效应,需设定基准年t及基准年的后续年t+1,此外还需设定固定资产折旧率δ′和δ″,分别代表工业品固定资本及建筑业固定资本的折旧率,部门j在第t年使用的工业品及建筑业品固定资本数量分别为Ij′(t)和Ij″(t)。由此,我们对部门j的固定资本积累与投资方程表述如下:

至此,区域经济系统第j个产业部门的生产函数、固定资本投资及资本积累的非线性动态方程推导完毕,联立方程组如下:

3.2 价格模块方程

区域经济系统价格方程可由生产函数方程进行演推,根据公式(9)的第一式,即列昂惕夫型的生产函数,不妨假设j部门产品的产出Yj量为1,反映在方程上,此时中间投入xij等于中间投入系数aij,即:

对于增加值Vj,有:

类似的,我们首先对价格方程推导中涉及的诸多变量进行定义,详见表2。

其中,pj和qj分别为j部门的产品价格及增加值价格。应当注意,该价格并非现实中产品价格的绝对值,而是价格指数的概念。这是因为,对于价值型投入产出表,每单位的经济产出并非数量概念而是代表价值概念,所以这里的pj和qj均指调价幅度。如pj=1.2,则对于j部门1亿元的经济产出而言,是指当前的产品价格被低估,应调整为1.2亿元。在市场平衡时,一种产品的市场价格应和实际投入的成本相等。

接下来,考虑生产函数非线性方程的第三式,即:

用价格方程来表示生产函数中固定资本的构成比例,首先应明确工业固定资本与建筑业品固定资本的价格指数。对于后者,由于在投入产出表中由唯一的部门与之对应,可直接由该部门的价格指数予以表示,而工业固定资本则包含了投入产出表中的多个部门,由于模型中的参数设置与投入产出表结构完全一致,因此不能用某一参数直接给出。这里,我们考虑用区域经济系统各工业部门的平均价格指数来表示工业固定资本的价格指数。如,对于42部门投入产出表,其工业部门包含了代a由02至25总共24个经济部门,因此其固定资本价格指数可表示为:p′=p2+p3+…+p2524,而建筑业固定资本的价格指数为p″=p26。简明表示起见,使用p′和p″分别表示两种固定资本的价格指数。根据生产方程的第三式,以及前面给出的参数,我们得到部门j使用两种固定资本分别付出的成本(租金),包括资本增长率及折旧,如下式所示:

基于上式,再根据工业品及建筑业品分别占固定资本的构成比例,部门j每单位的固定资本投资需要付出的成本(租金)可表示为:

容易理解的是,当市场达到平衡时,产业部门使用的各种固定资本其统一回报率相等,即r=r′=r″。则上式转化为:

不难发现,对于42部门的区域经济系统投入产出模型,上述价格动态方程共有126个方程,而变量却共有128个变量。按照方程自身的经济学特点,变量个数大于方程个数,且方程相互之间并非全部线性独立,如果按照数学上非线性的方程组算法,求解过程将变得十分复杂,具体方法我们将后续研究中细解释。

3.3 供需平衡模块方程

在构建了区域经济系统生产与价格动态方程后,下面主要根据列昂惕夫动态I-O系统总供给流量与总需求流量的关系,通过对区域经济系统的供需模块的动态平衡进行数学描述和方程的列写。

3.3.1 数学描述

列昂惕夫动态投入产出模型属于动态一般均衡分析的范畴,在区域经济系统的平衡增长中,首先应满足如下关系:

总产出=中间产品+固定资产投资品+

存货投资品+最终净产品(24)

对其进行数学方程的列写,上式可表述为:

这里,将区域经济系统中的实物平衡方程表示成了与传统的列昂惕夫动态投入产出模型完全一致的形式。其中,δ′=δ″=0,即不考虑固定资本折旧,A为中间投入系数矩阵,根据历年投入产出表可以直接查找得到,B(p,w,r)中的元素是价格p、工资率ω和利润率r的非线性函数,反映了区域经济生产过程中资本与劳动相互替代的情况,这也是与线性投入产出模型的根本区别。此外,这些非线性函数的数学表达式由上一部分与本节前面部分构件的区域经济系统三大模块动态方程组确定,其中的参数也可根据实际数据进行参数估计,因而是可计算的。

为便于对实物平衡方程进行求解,还应当相应对消费需求向量c(t)的形式进行等价变换。用于最终消费需求的是消费者收入,即劳动力的工资总额,而工资总额又等于生产过程中由于劳动力投入带来的增加值。在实际的消费中,假设消费者用工资总额wL购买i中产品的支出比例是固定的,令i产品的价格为pi,购买量为ci,支付比例为gi,g1+g2+…+gi=1,则有如下关系:

4 基于非线性动态投入产出的虚拟水贸易分析框架

建立了区域经济系统的非线性动态投入产出模型之后,接下来,将虚拟水的因素考虑进去,建立相应的非线性动态水资源I-O模型。为了更加直观的表示水资源在各部门之间的投入产出关系,这里引入一种全新的区域水资源投入产出表的设计思路与编制方法。

如表3、表4所示,用于可计算非线性动态水资源I-O模型求解的投入产出表,采用“母表”与“子表”的形式。其中,“母表”为区域经济价值型流量表,其结构与区域经济投入产出表的一般形式完全一致,“子表”为区域水资源流量表,其结构布局与“母表”是一致的,表中的元素与“母表”中的元素一一对应,即“子表”中所有数据均为“母表”同一位置价值量所对应的直接用水量。

为了建立虚拟水贸易的可计算非线性动态投入产出分析框架,这里需要厘清区域经济系统一般形式的投入产出模型和水资源系统的投入产出模型之间的关系,重点作出两点说明。首先,前面建立的区域经济系统实物平衡方程,具有与传统的列昂惕夫投入产出模型相同的形式,并且与区域经济系统中的价值型投入产出表是相互对应的,即方程中的元素Y(t)是指社会总产品的价值,c(t)代表区域经济系统的最终消费需求对应的价值量。其次,区域经济系统的平衡关系适用于接下来的水资源投入产出分析,也就是说,利用标准型的可计算非线性动态投入产出模型,根据水资源投入产出母表与子表的对应关系,以水资源的流量对模型中的经济变量进行一一替代,就可以建立起可计算非线性动态水资源I-O模型,据此可对区域经济系统中的虚拟水贸易进行分析测算。对于第二点说明,我们基于前面建立的区域经济系统平衡方程给出简要证明,为便于阅读,将该方程再度列写如下:

根据前面的基本假定,由于产品类型不同及其价值的差别悬殊决定了使用单位质量产品生产所需的水资源数量来表示产品对水资源依赖程度大小,因此使用单位价值产品生产中所需要的水资源数量来对区域经济系统的虚拟水含量进行表征。这里,我们将n个产业部门产品的虚拟水含量分别以vw1,vw2,…vwn来表示,不妨假设各产品虚拟水含量在一段时间内保持不变。

上面的方程中,Y(t)是一个n行列向量,代表了n个产业部门的产出,因此对于产业部门i来说,有:

上式即为可计算非线性动态水资源I-O模型的标准形式。可见,可计算非线性动态水资源I-O模型依然保持了与传统列昂惕夫投入产出模型基本一致的形式,但两者的一个重要区别是,静态投入产出模型中的最终需求包括了最终消费和投资需求,尽管将固定资产的投资与需求也包含在内,但分不清投资结构与消费结构,而可计算非线性动态水资源I-O模型则定义了固定资产使用系数,将最终需求中的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分开,从理论上对后者进行了完善,更为清晰的表述区域经济系统中的投入产出关系。

与一般性的非线性动态投入产出模型一样,非线性动态水资源投入产出模型考虑了区域经济发展中资本与劳动的相互替代规律,更为贴近区域经济的发展实际。式中,A矩阵中的元素与一般性的非线性动态水资源投入产出模型完全相同,系数矩阵B和T中的元素仍是价格的函数,可以依照实际数据进行参数估计,因而是可计算的投入产出模型。需要说明的是,尽管我们在数学方程的表达上对两个投入产出模型采用了相同的参数表示形式,但模型中参数的现实意义却并不相同。或者说,区域经济系统和水资源系统的非线性动态I-O模型拥有相同的数学表达形式,但参数的量纲是明显存在区别的。特别的,对于可计算非线性动态水资源I-O模型而言,尽管这里对其参数的现实意义难以立刻给出合理的解释,但这并不影响模型的计算分析。至此,我们已经将可计算非线性动态产出模型从一般形式扩展至水资源领域,根据该模型,可以对区域经济系统中各产业部门间的虚拟水流动,进行更加客观、精确的测算。

5 小 结

本文在传统静态水资源投入产出模型的基础上,引入可计算非线性动态投入产出理论,通过区域经济系统生产、价格以及实物平衡方程的列写,阐述了将区域经济系统非线性动态投入产出模型从一般性分析向水资源领域的转换思路,建立了测算区域经济系统中虚拟水贸易的投入产出分析框架。需要说明的是,由于联立方程组涉及的变量及参数较多,大大超过了方程的数量,使得模型的求解过程变得十分复杂,限于篇幅限制这里不再进行专门阐述。

在后续工作中,我们将重点讨论该模型的参数估计思路及求解方法,利用庇隆-弗罗宾纽斯定理(P-F定理)、Jordan分解定理及GaussSeidel迭代\算思想,对经济系统平衡增长路径的存在性和唯一性进行分析,对基于可计算非线性动态I-O模型的虚拟水测算方法展开探讨,并通过著名的“快车道”定理,推导最优增长路径下区域经济系统产出结构与用水结构的求解思路。同时,结合虚拟水贸易对区域经济的作用机理[30],回答如何基于以上模型计算对最优增长路径下实施虚拟水贸易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马静, 汪党献, HOEKSTRA A Y. 虚拟水贸易与跨流域调水[J]. 中国水利, 2004(13): 37-39.[MA Jing,WANG Dangxian,HOEKSTRA A Y. Virtual water trade and interbasin water transfer[J]. China water resources,2004(13):37-39.]

[2]马超. 粮食生产重心北移进程中的“虚拟水”流动效应分析[J]. 水利发展研究,2014(4):21-27.[MA Chao. Analysis of the flow effect of virtual water in the shift of the center of gravity of grain production[J]. Water resources development research,2014(4):21-27.]

[3]ALLAN J A. Fortunately there are substitutes for water otherwise our hydropolitical futures would be impossible[A]// Priorities for water resources allocation and management. London: ODA, 1993:13-26.

[4]ALLAN J A. Virtual water: a strategic resource. Global solutions to regional deficits[J].Ground water, 1998, 36(4): 545-546.

[5]ALLAN J A. Virtual water-the water, food and trade nexus: useful concept or misleading metaphor?[J]. Water int, 2003, 28 (1): 106-113.

[6]HERMAN B. Integrated water management: emerging issues and challenges[J]. Agricultural water management, 2000, 45: 217-228.

[7]HOEKSTRA A Y, HUNG P Q. Virtual water trade: a quantification of virtual water flows between nations in relation to international crop trade[A]//Value of water research report series No. 11. Delft, Netherlands:IHE, 2002.

[8]ZIMMER D, RENAULT D. Virtual water in food production and global trade. Review of methodological issues and preliminary results[A]//Hoekstra A Y. Virtual water trade: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expert meeting on virtual water trade, research report series No.12. Delft, Netherlands: IHE,2003.

[9]CHANPAGAIN A K, HOEKSTRA A Y. The water needed to have the Dutch drink tea[A]//Value of Water Research Report Series No.15.Delft,Netherlands: UNESCOIHE Institute for Water Education, 2003.

[10]罗贞礼, 黄璜. 红三角地区农产品虚拟水的计算分析[J].冰川冻土, 2005, 27(3): 46-430.[ LUO Zhenli, HUANG Huang. Calculation of virtual water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in the Red Triangular Region analysis[J]. Journal of glaciology and geocryology, 2005, 27 (3): 46-430.]

[11]王红瑞, 韩兆兴, 韩鲁杰, 等. 虚拟水理论与方法的研究进展[J].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 2008, 6(1): 66-73.[WANG Hongrui, HAN Zhaoxing, HAN Lujie, et al. Research progress of virtual water theory and method[J]. Journal of China institute of water resources and hydropower research, 2008, 6 (1): 66-73.]

[12]许新宜,杨中文,王红瑞,等.水资源与环境投入产出研究进展及关键问题[J].干旱区地理,2013,36(5):818-830.[ XU Xinyi, YANG Zhongwen, WANG Hongrui, et al. Research progress and key problems of water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input output[J]. Arid area geography, 2013,36 (5): 818-830.]

[13]刘秀丽,陈锡康.投入产出分析在我国九大流域水资源影子价格计算中的应用[J].管理评论,2003,15(1):49-53.[ LIU Xiuli, CHEN Xikang. Application of input output analysis in the calculation of the shadow price of water resources in the nine basins of China[J]. Management review, 2003, 15 (1): 49-53.]

[14]王雪妮. 基于区域间投入产出模型的中国虚拟水贸易格局及趋势研究[J].管理评论,2014,26(7):46-54.[WANG Xueni. Research on the pattern and trend of China’s virtual water trade based on regional inputoutput model[J]. Management review, 2014,26 (7): 46-54.]

[15]YU Y,HUBACEK K,FENG K,et al. Assessing regional and global water footprints for the UK[J]. Ecological economics,2010,69(5):1140-1147.

[16]ANTONELLI M, ROSON R,SARTORI M. Systemic inputoutput computation of green and blue virtual water ‘flows’ with an illustration for the Mediterranean region[J].Water resource manage,2012,26(14):4133-4146.

[17]田贵良,许长新.社会产品价格对水价的敏感性――基于虚拟水贸易框架的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21(2):41-48.[ TIAN Guiliang, XU Changxin. Sensitivity of social product price to water price: an analysis based on the framework of virtual water trade[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1,21 (2): 41-48.]

[18]GUAN D, HUBACEK K. Assessment of regional trade and virtual water flows in China[J]. Ecological economics,2007,61(1):159-170.

[19]谭圣林,邱国玉,雄育久.投入产出法在虚拟水消费与贸易应用中的新应用[J].自然资源学报,2014,29(2):355-364.[ TAN Shenglin, QIU Guoyu, XIONG Yujiu. New application of input output method in the application of virtual water consumption and trade[J].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14, 29 (2): 355-364.]

[20]李方一,⑽蓝,刘红光.区域间虚拟水贸易模型及其在山西省的应用[J].资源科学,2012,34(5):802-810.[ LI Fangyi, LIU Weidong, LIU Hongguang. The model of inter regional virtual water trade and its application in Shanxi Province[J]. Resources science, 2012,34 (5):802-810.]

[21]雷玉桃,蒋璐.中国虚拟水贸易的投入产出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12(3):116-120.[ LEI Yutao, JIANG Lu. The input and output of China virtual water trade[J]. Inquiry into economic issues, 2012 (3): 116-120.]

[22]周姣,史安娜.区域虚拟水贸易计算方法及实证[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18(4):184-188.[ ZHOU Jiao, SHI Anna. Regional virtual water trade calculation method and empirical[J]. China population,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08,18 (4): 184-188.]

[23]黄晓荣,裴源生,梁川.宁夏虚拟水贸易计算的投入产出方法[J].水科学进展,2005,16(4):564-568.[ HUANG Xiaorong, PEI Yuansheng, LIANG Chuan. The input and output method of virtual water trade in Ningxia[J]. Advances in water science, 2005,16 (4): 564-568.]

[24]马忠,张继良.张掖市虚拟水投入产出分析[J].统计研究,2008(5):65-70.[MA Zhong, ZHANG Jiliang. Analysis on the input output of virtual water in Zhangye city[J]. Statistical research, 2008 (5): 65-70.]

[25]张金水. 可计算非线性动态投入产出模型[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0.[ ZHANG Jinshui. Computable nonlinear dynamic input output model[M]. Beijing: Tsinghua University Press, 2000.]

[26]赵永, 王劲峰, 蔡焕杰. 水资源问题的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研究综述[J]. 水科学进展, 2008, 19(5): 756-762.[ ZHAO Yong, WANG Jinfeng, CAI Huanjie. Review of CGE models on water resources[J].Advances in water science, 2008, 19 (5): 756-762.]

[27]PARTRIDGE M D, RICKMAN D S. Regional computable general equilibrium modeling: a survey and critical appraisal[J].International regional science review,1998, 21(3): 205-248.

[28]赵永, 王劲峰. 经济分析CGE模型与应用[M]. 北京: 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8.[ ZHAO Yong, WANG Jinfeng. Economic analysis CGE model and application[M]. Beijing: China Economic Publishing House, 2008.]

第5篇: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区别范文

虚拟经济的内在本质与实体经济不同,所以无论是从静态的属性还是从运行的规律来看都独具特性。其一,虚幻性。虚幻性是虚拟经济最本质的属性,同时也是它有别于实体经济的最显著的特征。①体现形式的虚幻性,比如运行过程基本上是无形的,不像实体经济那样需要大量的物质资料;②运作方式是虚幻的,冲破了实体经济运行中生产交易场所的有形边界,打破了物质生产的具体形态,化有形的经济运作形式于无形;③操控手段往往通过现代电子信息技术来施行,通过电子转账方式可以在瞬间完成数以亿兆计的巨额交易,这在实体经济条件下是难以想像的。其二,依赖性。虚拟经济离不开实体经济,它的存在和发展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实体经济,对它的评价也只能依据它对实体经济促进作用的大小,难以想像会有一个脱离了实体经济而单独存在虚拟经济的社会。其三,复杂性。主要体现为交易载体的复杂性、交易主体的复杂性和交易决策的复杂性。其四,高度的流动性。如前所述,相比起实体经济,虚拟经济的形态更为虚幻,交易更为便捷,有时仅仅是进行虚拟数字的转移;而且伴随着电子化交易手段日益发达,交易速度更是快得惊人,从而使虚拟资本具有了实体经济主体难以比拟的流动性,客观上大大有利于优化宏观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这也是虚拟经济的最大优势。其五,不稳定性。受内在属性决定,虚拟经济运行过程不像实体经济般遵循价值决定规律,而是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的主观判断,并且对外来影响的反应更为敏感,这就增加了虚拟经济的不稳定性。其六,高度的投机性和风险性。虚拟资本的交易离不开投机动机。随着交易手段的现代化,虚拟资本交易可在瞬间完成,促使投机者跨地区、跨国进行投机。由于虚拟资本的价格变幻无常,交易过程成为一种操作难度很高的金融领域专业技术。加之虚拟经济主体对于市场环境变化的反应异常敏感,有限理性使得人们的判断力经常出现偏差,从而加剧了虚拟经济的高风险性。其七,更规范化。鉴于虚拟经济的虚拟性,稍有疏漏便会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所以对其操作程序要求更为严格。首先,运用的载体必须一致,不能各行其是;其次,游戏规则必须一致,如果有人违背规则就会出大问题,其危害程度会比对实体经济大得多;再者,配套服务必须一致,任何一个小环节与总体系统不协调都会影响到整个体系的运行,这方面比对实体经济的要求更加严格。虚拟经济对于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有助于提高整体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和运行效率。凭借发行股票、债券和采取企业并购等多种运作方式,虚拟经济可以为企业扩大规模开辟新的融资渠道,推动了以资金为纽带的股份制与股份合作制类企业的建立和完善,能够带动相关产业的优化重组,促使劳动力、技术、资金、自然资源等在实体经济部门之间合理调配,促进社会经济协调、有序、高效地发展。第二,有助于优化社会资本配置。比如,通过虚拟资本在资本市场上的发行、交易,可以调节社会资金流向,进而能够促进优势企业快速发展;通过资产重组等产权交易形式,能够实现存量资本在不同实体经济部门之间的再次优化配置。第三,有助于分散企业经营风险。各种高效能的投融资方式对于企业资金分配、投资方向选择及调整具有重要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分散了企业的经营风险。第四,充分发挥货币数字化的作用,节省了交易时间,提高了资金周转率,摆脱了现金形式对于巨额交易造成的不便。第五,虚拟经济的扩张不仅直接增加了GDP,也能够产生财富效应,促进消费,进而促进经济增长。

二、虚拟经济同实体经济之间的辩证关系

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产生的时代背景不同,发挥作用的主要领域不同:实体经济基本上是工业革命的产物,虚拟经济则主要是信息时代的宠儿;实体经济的主角大都置身于传统工业行业,虚拟经济的表现舞台主要是现代金融领域。两种经济形态之间的区别从内在到外在都是显而易见的,但它们之间又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虚拟经济助推实体经济,实体经济则为虚拟经济提供现实基础。一方面,虚拟经济助推实体经济。首先,虚拟经济的波动会大大地改变宏观经济的形势,进而影响到虚拟经济的发展环境。如前所述,虚拟经济的发展和运行状况能够对于宏观经济的走势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这不可避免地会作用于实体经济;实体经济的发展必须借助于虚拟经济营造一个适宜自身发展的环境氛围,虚拟经济的发展状况总会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着实体经济的发展。其次,虚拟经济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资金动力。实体经济的存在和发展一刻也离不开资金的支持,而无论是从金融市场上直接融资或是通过金融中介间接融资都是虚拟经济大展身手的天地。另外,虚拟经济的发达程度支撑或制约着实体经济的发展水平。纵览国内外的实业发展史和金融发展史可以发现,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发展水平虽然并不总是同步的,但从一个较长的历史阶段来看总归不会脱离太远,越是接近现代社会越是这样。经济发展水平愈高虚拟经济就愈加发达,对实体经济发展的影响也就愈大。另一方面,实体经济为虚拟经济提供现实基础。首先,虚拟经济的产生与发展都是基于实体经济的需求与支撑,以实体经济为物质基础。其次,实体经济的不断发展必然对虚拟经济提出更高的要求,主要是要求金融市场更加发达和国际化水平更高,不然虚拟经济的发展就无从谈起。最后,虚拟经济的作用效果如何也必须通过实体经济的发展来检验。发展虚拟经济是为了推动实体经济的发展,因此,虚拟经济贡献于实体经济进而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程度,自然地就成了检验虚拟经济成效的最终尺度。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各有其长,唯有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扬长避短,各尽其职,才能相得益彰,从而促进社会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三、趋利避害,确保虚拟经济的良性发展

第6篇: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区别范文

关键词:虚拟经济;实体经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中图分类号:F0-0

一、引言

2010年9月,以研究经济周期著称的美国国民经济研究局(The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宣称,肇始于2007年12月由次贷危机引发的美国衰退已经在2009年年中结束。尽管如此,各方关于次贷危机及其引起的国际金融危机之原因的说法仍莫衷一是。西方比较流行的是“全球储蓄过剩论”,其含义是:一些国家(尤其是亚洲国家)因为社会保障不完善导致预防性储蓄高,高房价、收入差距大、工资占GDP比重低等原因又使原本消费倾向高的中低收入阶层不得不缩减或推迟消费,最终造成国内私人部门储蓄过剩。加之金融部门不发达,只能依靠发达国家的金融市场,致使这些资金近年持续流向了美国等低储蓄率的工业化国家,成为支撑其贸易赤字的资金来源。①亦有观点指出,新兴经济体固然存在高储蓄的问题,但这些储蓄作为应对未来支付及风险的准备,无可厚非。真正不可持续的是美国长期存在并不断扩大的负债消费模式和对美元霸权的无节制使用。

宏大命题也许更需要多重视角来加以审视和剖析,方能接近问题的真相。本研究拟由经典作家关于虚拟资本的论述出发,从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之关系的角度,对次贷危机作较完整的分析。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国内已经有关注经济虚拟化或虚拟经济的论文,但由于彼时中国国内经济尤其是金融发展程度较低,这些研究主要是用“虚拟”来刻画国外经济发展的特点。②迟至1997年东亚金融危机爆发后,一些国内学者尝试用虚拟经济理论来分析这次危机的成因、影响和对策,③对虚拟经济本身的研究才逐渐兴起,以致有学者将1997年作为我国对虚拟经济研究的起始之年。④因此,虽然从学理渊源上看,虚拟经济是国内经济学家以马克思(以及恩格斯)关于虚拟资本(fictitious capital)的研究为起点而建立的研究范畴,但是,相关概念的提出主要源于中国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尤其是出于中国学者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理论回应。也正是这个原因,国外经典文献中对虚拟经济并无明确表述,由此带来的麻烦是,中国学者需要从定义等基本概念开始逐一澄清种种分歧和误解。时至今日,许多文献在以虚拟经济为叙述对象或分析之媒介时都不得不首先界定它与货币经济、金融化(financialization)、符号经济(symbol economy)、泡沫经济(bubble economy)、虚假经济乃至网络经济(network economy)的区别与联系。即便如此,主要学者之间甚至在虚拟经济更宜对应于英文之Fictitious Economy抑或Virtual Economy这样的枝节问题上未达成一致。

本文对虚拟经济的关注,重点不在于从学理上探究它是心理或观念支撑的价格系统,⑤或是经济系统中有别于实体经济活动的“软件”,⑥又或是可径直用金融业来代指。⑦与现有文献相比,本文更愿意从实践的层面来看待虚拟经济。一旦选取了这个角度,理论上的若干争议或可得到相当程度的化解。例如,争议之一是虚拟经济遵循独立运动和发展规律的经济成分,还是基于实体经济、与实体经济有大致一一对应关系的衍生经济成分。从实践的层面看,强调虚拟经济独立性的学者实际强调的往往是经济虚拟化的“生产性”的一面,认为虚拟经济积存的利润一般不具备瞬时向实体经济行使索取权的可能性,其超出实体经济的部分作为“永久性负债”,乃是实体经济运行的基础。⑧其背后反映的是对中国在虚拟经济发展处于低水平时因为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恐惧而错误地从根本上否定虚拟经济、否定现代金融运营模式的担忧。相反,强调虚拟经济不能脱离实体经济的学者更多是出于对虚拟化“破坏性”一面的警惕,认为虚拟经济并非生产性活动,只是对现有财富的重新分配或是对未来收益的提前支取,其过度膨胀乃至泡沫化还会影响实体经济的稳定。⑨背后的政策含义是对虚拟经济的发展要慎重。这样,两种理论上看似针锋相对的观点,在实践中无非是如何确定虚拟经济的适度规模和适宜发展速度的问题,从而具备了可调和的秉性。

实践层面更本质的困难有二。其一是从项目和数量上确定虚拟经济的结构及规模。二是确定虚拟经济与经济稳定性之间的关系。只有先把上述事实层面的基本关系厘清,政策实践上才可能正确建立相关预警及干预的操作机制。

已有的文献尽管在理论建构与经验分析两个方面均做出了开创性贡献,但对虚拟经济项目及数量的理论确认与经验研究之间有脱节的迹象。在理论分析上,许多文献都已经指出虚拟经济所包括的诸多内容,如借贷资本、股票和债券、证券化资产、金融衍生品,⑩或金融、房地产、无形资产、某些高技术产品和信息产品及其他可进入资本化定价方式的有形产品和劳务,甚至是更为抽象和广泛的信用资本、知识资本和社会资本。但针对上述各项内容全面展开的经验实证尚未见到,通常是直接用股票市场的指标来作为虚拟经济的替代值来做分析。这一变通之策暗含着“股票市场指标与虚拟经济存在稳定的对应关系,因此在变动趋势上大致相同”之类有待证实的假定。

关于虚拟经济与经济稳定性关系,现有的文献主要是定性或描述性分析,鉴于前文述及的实践层面的第一重困难尚未被完全克服,经验实证成果有限也不宜苛责。2007年以来,肇始于美国的次贷危机以及随后的国际金融动荡为观察和分析虚拟经济与经济稳定性关系提供了弥足珍贵的时间窗口,使我们更可能在前人基础上推进定量研究。

本文的后续安排如下。第二部分从马克思关于虚拟资本的论述出发,澄清研究的理论立足点和基本范围。例如,电子商务等模拟现实交易形式在一些文献中被认为属于虚拟经济范畴,而根据经典作家的论述,我们会将之排除在基本范围之外。第三部分厘清美国虚拟经济的结构和数量。强调研究的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是因为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经济形式与经济发展状况相联系,因而是历史的和具体的。例如17世纪荷兰的郁金香泡沫可以是虚拟经济的研究对象,但在次贷危机中研究郁金香价格就不合时宜了。第四部分分析美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的互动关系,尤其要辨别出二者失衡征兆的数据特征。最后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讨论虚拟和实体经济的平衡发展思路。

二、理论框架

不可否认,马克思是以一种贬义或讽刺的态度论述虚拟资本。他甚至没有直接阐释虚拟资本的概念,只是在论述生息资本、信用及银行资本等处有所涉及,如:银行家资本的最大部分纯粹是虚拟的,是由债权(汇票),国家证券(它代表过去的资本)和股票(对未来收益的支取凭证)构成的。在这里,不要忘记,银行家保险箱内的这些证券,即使是对收益的可靠支取凭证(例如国家证券),或者是现实资本的所有权证书(例如股票),它们所代表的资本的货币价值也完全是虚拟的,是不以它们至少部分地代表的现实资本的价值为转移的;既然它们只是代表取得收益的权利,并不是代表资本,那末,取得同一收益的权利就会表现在不断变动的虚拟货币资本上。此外,还要加上这种情况:这种虚拟的银行家资本,大部分并不是代表他自己的资本,而是代表公众在他那里存入的资本(不论有利息,或者没有利息)。

那么,是否可以就此认为马克思的虚拟资本仅具修辞术意义而缺乏分析价值呢?恐非如此。

首先,无论是信用、生息资本还是银行资本都无法取代虚拟资本的独立内涵。按照马克思的表述,虚拟资本本质上是脱离了现实资本形式的收益索取权。其货币价值或资本价值,“或者像国债那样不代表任何资本,或者完全不决定于它们所代表的现实资本的价值”。而“货币资本的积累,大部分不外是对生产的索取权的积累,是这种索取权的市场价格即幻想资本价值的积累”。

尽管虚拟资本的产生和运动离不开信用的发达,其收益和运动方式亦可还原到生息资本之上,其重要的表现形式在银行资本中占了相当的比重。但是,信用的范围太广,“一切节省流通手段的方法都以信用为基础”,加之内涵较抽象,不足概括虚拟资本的具体特征;生息资本则包含了现实资本,“具有创造剩余价值、创造利润的使用价值”,这部分又与虚拟资本格格不入;银行资本与虚拟资本虽有重合,但当今之世,银行之外虚拟资本的领域更为广阔。用其中任何一项来取代虚拟资本作为分析虚拟经济的起点都不合适。

其次,虚拟资本的运动方式为我们理解现代虚拟经济的发展规律及其宏观经济后果提供了一把钥匙。马克思的资本流通的一般公式“G―W―G′”刻画了价值增殖的全过程。但是在资本主义信用制度之下,一部份闲置的货币资本可以由货币资本家贷给职能资本家来实现增值。资本作为一种特别的商品,通过特殊形式转让,并获得利息,使自己增殖,因此成为生息资本。于是在货币资本家那里,一般公式“G―W―G′”被简化为“G―G′”,他们没有直接参与任何中间运动就按照利息率实现了价值增殖,“这种自己对自己本身的关系――当我们把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看作整体和统一体时,资本就表现为这样一种关系;在这种关系上,资本就表现为会生出货币的货币。”

马克思关于升息资本的论述对于进一步解析虚拟资本运动方式有重要启示。“生出货币的货币”只是一种表现,就全部资本主义运行过程的实质而言,增殖必须还原到一般公示中才能得到解释。更确切地说,增殖发生在“G―W”的劳动凝结为产品价值的环节,有G

关于虚拟资本,马克思同样是将其最终还原为劳动凝结在产品中价值之一部分的方式来恢复虚拟资本在社会生产过程中的源头。这意味着与虚拟资本相联系的现实资本及其收益依然存在“G―W”的上限。但由于虚拟资本实际上是“代表取得收益的权利”,所代表的资本的货币价值“不以它们至少部分地代表的现实资本的价值为转移”,因此,虚拟资本运动的“W―G′”环节,不能视作已经在商品生产过程中实现了价值增殖的投资在市场上通过等价交换重新货币化的过程,而是针对物质形态价值的收益索取权的再创造过程。这在形式上表现为:G

阿锐基(Giovanni Arrighi)将“G―W―G′”划分为物质扩张(“G―W”)和金融再生及扩张(“W―G′”)两个交替出现阶段的做法颇富启发性。倘不囿于金融业一隅,马克思叙及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也可以区分为实体经济扩张和虚拟经济扩张两个伴生环节。但是正如波林(Robert Pollin)追问的那样,“如果不是来自商品的生产和交易,金融利润从何而来?”哈维(David Harvey)更是用笃定的语气指出,“如果所有的公司都致力于没有生产行为的纯金融运作,资本主义在这个世界上就不长久了。”虚拟经济扩张的动力和来源,也即G′>W的部分也需要得到解释。

回顾斯密关于经济增长的见解可知,分工是增长的源泉。分工水平又由市场大小决定,而市场大小则由运输的效率决定。虚拟经济运行所赖的一些对信息敏感依赖的市场上,信息传递速度可以达到光速,由此可知,理论上虚拟经济增长的源泉并无穷尽。关于此节,金融方面的研究成果可为印证,自戈登史密斯提出金融发展理论以来,研究者看不到金融相关比有增长的上限。从这一点上说,虚拟经济确不以现实资本价值为转移。

由于虚拟资本本质上只代表收益的索取权,虚拟经济的扩张意味着经济体中收益索取权集合的复杂化和扩大化。换言之,“W-G′”过程就是通过精心设计的合约(例如证券化技术)将对物质扩张的成果W的索取权复杂化和扩大化的过程。由此可能产生三种后果。

其一是“W-G′”扩张的过程中,索取权集合结构合理,规模适度且增幅稳定,此时,“W-G′”规模的扩大通过合适的结构对“G―W”环节形成了正面的激励,促进了现实资本、劳动等要素向产出最大化的方向配置,因而也促成了劳动的凝结和价值增殖,更好地实现了物质扩张。也即虚拟经济扩张并非总是消极地分割实体经济扩张的物质成果,而是能够通过索取权分布产生的激励效应,积极地刺激和调动实体经济的物质扩张过程。

另一种可能的后果是,收益索取权集合的结构未能实现适度分散,过度集中于某一行业或产业,致使索取时机出现趋同且与行业生利周期相悖,此时,先前并无规模上限的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提出的瞬时索取回报可能超过了实体经济的支付能力,“对支付手段的激烈追求必然会出现”,而这将会引起经济秩序的快速混乱乃至突然崩溃。

其三是收益索取权集合的结构虽然并不集中但总量突然增加,以致按照原有比例行使瞬时索取的数额超出实体经济同期支付能力,也可能造成经济失序和动荡。从导致危机的意义上说,第二种结果与第三种结果常常参差互现。

最后,虚拟经济的分析价值还在于它的确切内涵或结构从经验实证的标准看还在“黑箱”之中,大有从理论上予以澄清的空间。马克思直接提及的虚拟资本的具体形式只有债券、股票等有限几种,但他关于“虚拟资本的形成叫做资本化”、按照利息率将收入“资本化”以及虚拟化过程是将虚拟资本与资本现实增殖过程的一切联系消灭的论述,为我们辨别现代虚拟经济具体内涵或成分提供了依据。据此,可以将虚拟资本与现实资本恢复关系或取得联系的难易程度作为划分虚拟经济结构的基本标准。难度越高,相应的虚拟化程度也越高。

由于虚拟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化,准确计量其规模也越来越重要。新的虚拟经济成分早已超越了马克思时代的债券、股票之限,但按马克思对其性质的表述,似乎也应属于虚拟经济计量的范围。在学界未就计量范围达成共识的前提下,我们只能用一个总量指标的体系来刻画,构建此体系即遵循了前文述及的难易程度基本标准来做结构安排。

澄清虚拟经济的“黑箱”还有助于我们先从定性的角度理解虚拟经济与经济不稳定或危机之间的关系。历史地看,引起虚拟经济收益索取权结构失范或颁发量过度的因素既可能是货币的,也可能是实际因素,在不同的危机里,促成结构失范的主成分各有不同(见表1)。通常的模式是,货币或实际因素引起市场中获利机会行业分布的变化,虚拟经济的相关部分对其作出过度响应。1637年达到顶峰并最终崩溃的荷兰经济狂热,主要是郁金香价格的上升引起证券市场投机所致;1720年破灭的英国南海公司股票泡沫,起于人们对南海公司垄断加勒比、西属美洲和太平洋岛屿贸易之获利的预期;1857年欧洲的经济动荡源自克里米亚战争结束之后对投资于铁路、重工业的恢复性回报的期待,遗憾的是银行信贷最后过多地流向投机而非工业投资;20世纪50-60年代虚拟经济膨胀的主成分是各国货币;始于2007年的次贷危机则主要是由于住房支撑的复杂金融衍生工具膨胀。

三、次贷危机背景下美国虚拟经济的结构和规模

与历次危机相类,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同样有引起获利机会发生变化的实际因素。这次大量资金被虚拟化以逐利的标的是以房地产为代表的商品及相关资产。与房地产行业实物投资虚拟化相关的支撑性因素是美国家庭部门的借贷消费模式,最大部分的借贷是以家庭最主要财产住房为担保。鉴此,我们用居民部门负债来代表实物投资部分的虚拟经济。

2004年之前,居民借贷在房地产领域的投资取得了“W-G′”扩张的第一类正面激励的效果,表现为居民住房自有率与房价的同时上升。据美国统计调查局(U.S. Census Bureau)数据,1995年美居民住房自有率不到65%,2006年第三季度达到69%,到2008年仍在68%左右。此外,从1996年到2007年,白人居民住房自有率增加了2.9个百分点,黑人增加了3.1个百分点,其他人种的居民住房自有率更是上升了8.2个百分点,可见少数族群居民的住房自有率相对白人主流社会有更大幅度的提升。但2004年之后进一步扩张的负面后果显现了出来,价格上升而住房自有率却发生了下降,表明相当部分的房地产陷入投机。可以看到,2001年之前,美国房价虽有上升但幅度微弱;2001年之后特别是2004年至2007年房价急剧上升。比较住房自有率的变化情况,1995年以来美住房自有率不断提升,至2001年本有放缓之势,但在2002年之后至2004年间加速上升,自2004年起美住房自有率开始下降,不过2005和2006两年并未出现较大下降,均高于2003年水平。(见图1)

除了居民部门的借贷以外,银行借贷、公司借贷和政府接待是另几项与现实资本结合较紧的虚拟资本,借贷额相当部分会直接进入商业资本运动过程之中。这里用银行负债、公司负债和政府负债来代表相应项目的虚拟资本数额,从绝对数量来看,危机爆发之前这些项目的规模均有明显提升。股票是第三层次的虚拟经济。虽然其发行额中相当部分会转换为现实资本,但更大部分表现为纯粹索取权意义上的扩张,加之清偿时股票的顺序在债务之后,与现实资本的联系相对较疏。最高层次的虚拟经济包括复杂衍生金融工具等,它是酿成次贷危机的主角,这里用生命保险公司等保险养老机构(与信用违约互换等工具相联系)以及GSE支持的抵押资产池等其他金融机构(与资产支持证券等相联系)的负债来代表。由下图可知,无论是绝对规模还是膨胀速度,复杂衍生金融工具是美国近年虚拟经济发展的主力。

根据以上的基础数据,可将不同口径的美国虚拟经济表示如下。F0在2009年是1995年的3.00倍,F1、F2均为2.76倍,而F3为3.05倍,也即虚拟经济规模大致扩张至原先3倍左右。

虽然根据不同口径计算的虚拟经济规模在绝对数量上差异明显,但对研究而言,趋势更为重要。合乎逻辑的想法是,这些虚拟经济总量的变化趋势如果一致,那么使用某种口径的计量方式来考察其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就与其他的计量方式没有区别。这样,即便我们不能为给定的虚拟经济预警机制确定准确的虚拟经济定义,也不会带来危害。表2给出了不同口径计量的虚拟经济规模时间序列之间的相关系数。可以看到,美国各口径计量的虚拟经济之间相关系数很高,无论用何种方式来衡量和分析均不会有显著或系统的差异。

此外,文献回顾中曾提及国内多数实证文献以股票市值作为虚拟经济的替代指标,这里我们用股票市值与不同口径的虚拟经济规模作相关性检验,发现美国股票市值与F0、F1、F2及F3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52789、0.52169、0.630388和0.606111,具备正相关性,但确定系数仅为0.27867、0.27217、0.39739和0.36737,也即股票市值对虚拟经济变化的可解释部分最高还不到40%。因此,在美国直接用股票市值作为虚拟经济的替代指标并不合适。

四、美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

前文已经述明,“W-G′”扩张的负面影响可能通过两种渠道发挥作用,其一是结构失范,其二是总量增加。图4展示了1995年以来美虚拟经济各成分的比例变化情况。容易看到,2001美国的经济危机与前此几年尤其是2000年股票市值比例的显著增加有关。1995年股票市值占F3比重不到5%,1999年上升至10.8%,2000年骤升至20%。但从总量来看,2000年GDP规模是1995年的1.34倍,而虚拟经济F0至F3同期分别增长亦不过1.44倍、1.36倍、1.49倍和1.58倍。换言之,2001年危机主要是通过第一种渠道或结构的异常变化导致的。

与2001年危机不同,此次次贷危机则是总量与结构双重作用的结果。前面已经计算,1995年以来虚拟经济规模大致扩张至原来的3倍,而GDP增长仅为原来的2倍左右。从增长率看,2001年危机之后,直至次贷危机之前,虚拟经济年增率持续显著高于实体经济增长率,由此积累了与实体经济支付力不平衡的索取权。(见图5)此外,无论是2001年危机还是次贷危机期间,虚拟经济增长率的波动均大于实体经济增长率波动,这反映了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对利润机会的响应模式存在显著差异。实体经济中,新的利润机会的出现引起市场参与者的不断进入会持续削减利润至原先的均衡水平;虚拟经济中,新的利润机会吸引市场参与者进入会持续抬升“回报”或成交价格,最后出现大幅下跌。

由结构来看,次贷危机的酝酿期最大的特点是复杂金融工具所占比重有显著的增加,它与居民负债的相当部分所代表的索取权都对应房地产的实体收益,二者又占F3口径下虚拟经济约一半左右,这意味着部分房地产收益不能按时实现时,表现为贷款违约率的上升,就很容易引起虚拟经济中大部分索取权竞相要求实现。

美国虚拟经济结构的另一个特点是政府负债占虚拟经济F3总量比重的显著缩小,由1995年的26%下降至2009年的16%,这意味着政府财政干预虚拟经济的内生能力大幅缩水(见图4),美国政府在危机爆发之后的应对中捉襟见肘与此也不无联系。

五、结论与讨论

本文的主要结论如下:

第一,应注重从内外两个方面维持虚拟经济平衡发展。首先,内部应保持各成分之间的平衡发展,当其中某项出现超常扩张时尤其要注意对其负面影响的监控。对于中国而言,虚拟经济结构较为单一,这意味着中国虚拟经济在扩张过程中容易通过结构失范渠道产生负面效应。因此,中国更重要和迫切的任务是在有结构监管的情况下推进金融创新为手段的更高层次虚拟经济项目的发育。否则,仅凭股票和房地产市场难以承担将“W-G′”规模的扩大转换为对“G―W”的生产性环节形成正面激励的任务。其次,根据马克思对虚拟资本的论述可知,只有将虚拟资本社会运动的源头恢复至劳动结晶处才能正确把握其本质,其政策含义是虚拟经济的增速与实体经济增速之间也应该维持相对平衡。前者增速长期高于后者实质上增加了经济的脆弱性,一旦内在结构稍有变动就可能出现瞬时索取权超过实体经济支付能力的状况并酿成危机。

第二,除了可以将虚拟经济构成及增速变化作为危机先行指标予以监控之外,从美国的教训看,政府财政能力相对于虚拟经济总量规模的缩小也是值得警惕的征兆。着力提升政府财政能力及债务管理水平,扩大其影响虚拟经济发展方向和速度的内生力度,对于危机干预和治理均有重要政策意义。

第三,从美国的情况看,不同口径计量的虚拟经济规模在变动趋势上基本一致,用以判定与实体经济变动之关系不会存在系统性差异。但仅用股票市值作为虚拟经济的替代指标则可能因股票市值的解释力有限而出现较大偏差。当然,中国因为复杂衍生金融工具等项目的发展不足,股市对虚拟经济或有更大的代表性也未可知。无论如何,“股票市场指标与虚拟经济存在稳定的对应关系,因此在变动趋势上大致相同”的假定并非不言自明的公理,在做中国数据的经验实证时以先作检验为宜。

参考文献

[1] Linda Y.C. Lim, Rebalancing in East Asia [A]. in Rebalancing the Global Economy: A Primer for Policymaking, Edited by Stijn Claessens, Simon Evenett and Bernard Hoekman, “Rebalancing the global economy: A primer for policymaking.” A VoxEU. org Publication. 2010.

[2] 杨春光.美国经济的“虚拟化”――股票市场动荡的反思[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9,(3);朱立南.虚拟经济与日本的经济增长[J].现代日本经济.1992,(5).

[3] 陈文玲.论实物经济、虚拟经济与泡沫经济――从崭新的视角看东南亚金融危机与中国的宏观经济运行[J].管理世界.1998,(6);刘骏民.从虚拟资本到虚拟经济[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成思危等.东亚金融危机的分析与启示[M],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1999.

[4][6][12] 成思危.虚拟经济的基本理论及研究方法[J].管理评论.2009,(1).

[5][11] 刘骏民.虚拟经济的理论框架及其命题[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

[7] 王国刚.关于虚拟经济的几个问题[J].东南学术.2004,(1).

[8][14] 钟伟.对“虚拟经济”的一些反思[J].当代经济研究.2001,(5).

[9] 杜厚文、伞锋.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中的几个问题[J].世界经济.2003,(7).

[10] 许均华、高翔.虚拟资本与实质经济关系研究[J].经济研究.2000,(3).

[13] 刘骏民、伍超明.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模型――对我国当前股市与实体经济关系的一种解释[J].经济研究.2004,(4);伍超明.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研究――基于货币循环流模型的分析[J].财经研究.2004,(8).

[15][16][17][18][19][20][21][22][23][25][31][32](德)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中译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5.532;531;531-532;590;384;378-383;386;405-406;403;532;555;528.

[24] G. R. Krippner, The fictitious economy: financialization, the state, and contemporary capitalism[D]. PhD thesis, 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 2003.

[26] (意)杰奥瓦尼・阿锐基.漫长的20世纪:金钱、权力与我们社会的根源[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7.

[27] Robert Pollin. “Contemporary Economic Stagnation in World Historical Perspective.”[J] New Left Review 219: 109-118. 1996.

[28] David Harvey. The Limits of Capital[M]. Verso. New York. US. 1999.

[29](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

[30] 钟伟.虚拟经济研究中四个值得商榷的问题[J].中国外汇管理.2000,(5).

[33](美)金德尔伯格.西欧金融史[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287.

第7篇: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区别范文

关键词:后危机时代;货代业; 虚拟企业联盟

中图分类号:F742 文献标识码:B

2008年下半年开始,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在全球蔓延,这给世界经济带来了沉重的打击。自2009年下半年,中国、印度、巴西以及俄罗斯等少数新兴市场经济体呈现出复苏反弹的迹象,但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经济形势仍不容乐观。欧元区频频爆出债务危机,美国联邦储备银行为刺激经济复苏不得不采取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进入2011年,全球经济更是风起云涌。欧元区债务危机持续发酵;美国疲于应对高失业率、高债务等一系列棘手问题。虽然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经济表现的相对平稳和较快增长,但外部环境的不断恶化,给亚洲经济带来了越来越深重的负面影响。

面对后危机时代世界经济环境的诸多变化,以外向型经济为主的中国经济正在经历最严峻的考验。国际需求增长减慢,进口价格涨幅明显,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加剧,贸易保护政策层出不穷,再加上国内通货膨胀持续高位运行,人民币升值和人力成本上升等等因素,我国对外贸易增速呈现出回落趋势。直接服务于国际贸易及其运输的我国国际货运业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作为贸易服务的一个重要分支,起步较晚的我国国际货运业如何在后危机时代谋求生存发展,赢得竞争优势,构筑“虚拟企业联盟”应是当下最佳的发展之道。

一、虚拟企业联盟

虚拟企业联盟也称虚拟企业,由肯尼思·普瑞斯、罗杰·N·内格尔、史蒂文·L·戈德曼三人于1991年首次在报告《21世纪的生产企业研究:工业决定未来》中提出。其后,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入和国际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其以全球化经营、动态实时性的最佳资源组合,以及它的高新技术优势、高知识高价值产出的产品与服务,受到企业界的普遍青睐。许多企业,如波音、耐克等,运用虚拟经营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关于虚拟企业联盟的概念,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完全统一。学者们分别从网络、合作、产品、运行方式、敏捷性等角度给出了定义,但业内广泛接受的是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所谓“狭义”的虚拟企业实际上是从技术角度定义虚拟企业,比较强调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工具的运用;另外在组织特征方面比较理想化,强调一种完全松散、平等的组织形态。“广义”的虚拟企业可以理解成为内容上的虚拟企业.这种定义强调企业间的合作与外部资源的整合,强调市场反应速度和联盟的动态性,而不强调必须以信息网络技术为工具。

虚拟企业联盟实质上是利用信息技术调动各种优势资源临时聚集成事业共同体,实现以更快的速度(T),提供更具竞争力,即更好的质量(Q)、更低的价格(C)、更佳的服务(S)、更符合环保要求(E)的产品或服务,从而获取竞争优势。因此,它具有组织结构动态性、优势资源互补性、市场响应灵敏性、信息技术支撑性、合作方式契约性、合作伙伴信任性、运营结果互利性等特点。自上世纪末,虚拟企业模式被引入我国以来,得到了我国学术界和企业界的广泛重视。但应用于货代行业无论是在理论还是实践上都还为数不多。

二、我国货代业构筑虚拟企业联盟的必要性

(一)适应世界经济格局变化的需要

进入后金融危机时代,世界经济格局呈现出一系列新的变化。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经济持续低迷,对外需求减少,贸易管制加强,大有制造回归架势;而以亚洲为首的一些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则稳步增长,正逐渐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中心。2011年我国GDP保持了9.2%的增长率,但由于成本增加,通胀犹存等因素,大批企业正在向成本更低的东南亚、南美等国家转移。因此从我国对外贸易实际来看,长期以出口欧美日等发达国家为主的情况有所改变,而对发达国家的进口在逐步增加。此外,针对新兴经济体的进出口贸易不断攀升。这些新的变化,要求服务于贸易运输的我国国际货代业必须顺势而动,扩大业务范围,增加服务项目;拓展新的网络,开发新地区、新国家的业务。而这一切都要求货代企业必须变换经营方向,在新的市场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资金。面对复杂多变的世界经济形势,降低风险的最佳之选无疑是构筑虚拟企业联盟。

(二)顺应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需要

金融危机暴发后,我国政府及时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刺激经济,稳定进出口规模。2009年,在世界贸易进口总量下降12.8%的情况下,我国仍保持了2.9%的增长,是当年主要经济体中唯一保持增长的国家,为世界经济的复苏与增长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为了促进和保持国内经济的平稳和快速增长,我国政府一方面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为国内企业营造良好的经营环境;另一方面通过制定更加有利于扩大内需的方针和措施为国内企业创造有利的经营条件。特别是将物流业列入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之中,为我国货代业在金融危机和后金融危机时期逆势发展提供了契机。但是由于我国货代业起步晚,大多货代企业在经营规模、业务范围等方面还有所欠缺,特别是在国内的网络布局上。因此我国货代企业应抓住机遇,积极拓展国内市场。但从当前国内货代的实际情况来看,短时间内完成全国的网络布局无论在时间、资金上都较难,构筑虚拟企业联盟自当为最佳方案。

第8篇: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区别范文

虚拟水是上个世纪90年代国外学者提出的新概念,它反映了生产商品和服务所需要的水资源数量。许多商品和服务的生产都需要消耗一定的水资源,所谓虚拟水(virtualWater)是指生产商品或服务时所耗费的水资源量。虚拟水是“看不见”的水,是以一种无形的方式寄存在实物形态的商品之中的。英格兰伦敦大学的TonyAllan教授于1993年的一次研讨会上提出了虚拟水的概念,用来指粮食产品的虚拟水含量。其数量相当于生产农产品时消耗的水量。比如,生产1kg小麦,需要消耗1t水,那么进口1000kg粮食,就意味着进口了1000t的水。它以非常密集、超过1000倍的浓缩“虚拟”形式进口水。由于粮食生产需要大量的水资源,那些位于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国家存在着巨额的水赤字,而这些水赤字又与粮食的进口紧密相关,因此,虚拟水是一个重要的概念。首先,它将水资源与粮食生产联系在一起,强调生产粮食的水不仅来自于淡水资源,也来自于不饱和土壤水。其次,它是一个扩展的概念,通过贸易,把水资源丰富国家粮食的可利用性与缺水国家水赤字改善联系在一起。

我国虚拟水贸易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但也已经引起了相关领域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如何在既有的学术成果上,通过对虚拟水概念和虚拟水战略的研究,为我国农产品贸易的发展寻求一条新途径有着重大的意义。

第一,农产品虚拟水贸易促进了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尽管价格和技术是提高区域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工具,而且在流域尺度上水资源按照效益最大化重新配置也可以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但是,国家间的虚拟水贸易仍然是提高全球水资源使用效率的有效工具。

根据基于虚拟水要素的农产品比较优势的理论,水资源丰富的国家和地区应生产世界上需求的水密集型产品。在这些地区,水资源比较廉价,而且水资源使用的负外部性比较小,单位产品的生产所需的水量一般也较少。从水的生产效率较高的国家或地区向水的生产效率较低的国家或地区的虚拟水出口,意味着全球实体水的储备和节约。

第二,农产品虚拟水贸易是保障水资源安全的有效工具。水资源贫乏的国家进口虚拟水要素密集型的农产品可以减轻对本国水资源的压力,因此虚拟水是一种替代水源,这种额外水源可以成为保障区域水资源安全的工具。当世界或地区粮食价格低于缺水地区自身的生产成本的时候,虚拟水战略的优势就更加明显。

富水地区和缺水地区之间实体水贸易由于运输距离遥远、成本高昂,通常十分困难。因此,农产品的虚拟水贸易引起了缺水国家和地区政府及水资源管理部门的日益重视,并开始在水资源战略管理中应用。农产品的虚拟水贸易非常适合作为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一项现实的战略措施,即通过贸易的形式保障缺水地区水资源和粮食的安全。

另外,对那些参与虚拟水贸易的国家或地区来说,还能增强这些国家和地区粮食安全的相互依赖性,减轻国家或地区之间因为水或粮食问题所引起的直接冲突,创造新的持久的合作关系。

第三,农产品虚拟水要素提供了水资源迁移、储存和利用的新手段。农产品中蕴含的虚拟水生产要素实际是以虚拟的形式储存水资源,如可以通过将水储存在粮食中,通过调配粮食来解决水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分配不平衡所引起的一系列问题(如旱灾缺水引起粮食减产)。调配虚拟水相对调配实体水而言,无论从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角度来看都具有明显的优越性。此外,对原本不能形成径流的土壤水资源(土坡水库),可以通过虚拟水的形式将其储集于依靠土壤水生产的产品中进行调配、转化和迁移。

第四,农产品虚拟水要素促进了水资源管理观念的更新和人们节水意识的强化。水资源管理的目的是为了规范在水资源短缺情况下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农产品的虚拟水贸易创造了一种新的水资源管理方式,丰富了传统水资源管理思路。虚拟水要素将水资源管理问题从对水资源的生产领域管理引向了对水资源消费领域的管理。以水一粮食一贸易为主线的虚拟水贸易通过粮食贸易将水资源管理问题拓展到社会经济系统中,这显然增加了水资源管理的决策空间,必将引起水资源管理的观念更新。

虚拟水要素引入衡量农产品比较优势的要素禀赋体系中以后,各国的农产品贸易势必会在贸易决策中考虑到水资源的因素。因而水资源的价格将在参与贸易的农产品中得到体现,水资源机会成本高的农产品价格势必较高。在引入价格机制以后,浪费水资源的机会成本将提高,这会刺激人们节约用水。同时不同产品的虚拟水含量不同,知道产品的虚拟水含量可以使人们意识到生产各种产品所需要的水资源数量,也就会认识到消费产品对水资源系统的影响,进而促使人们更谨慎地利用水资源。

二、我国农产品虚拟水贸易要素禀赋分析

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商品比较优势的差异是国际贸易的基础。而生产要素的价格差异是产生商品比较优势的重要原因。农产品虚拟水要素的价格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来考察,供给方面主要取决于农产品虚拟水要素禀赋;需求方面主要取决于农产品虚拟水要素偏好。所谓农产品虚拟水要素禀赋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一,用于农产品生产的地表水径流量和参与水文循环的地下水径流量的丰裕程度与可更新程度,这是一国或地区从自然界获得和人工增加(如人工降雨技术)可利用水资源的能力。其二,净化污水、废水并将其用于农产品生产的能力,这一能力增加了一国或地区实际用于农产品生产的水资源数量,从而增强了其农产品水资源消耗能力。其三,管理和调配现有水资源使其高效地用于农产品生产的能力。将虚拟水要素纳入生产要素禀赋体系之中,使其成为与土地、劳动和资本等要素并列的一个要素禀赋参与对农产品贸易比较优势的衡量,在理论上是对要素禀赋理论在内容上的充实和完善,同时可以促使一国或地区(尤其是贫水国)在农产品生产分工与贸易选择时充分考虑水资源目标,避免片面追求扩大对外贸易而大量输出本国虚拟水要素禀赋较差的农产品。

为了简化计算,本文只选取我国19种主要农作物产品,从FAO的CLIMATE和CROP数据库中提取了我国相关气象资料、土壤条件及作物系数,运用CROPWAT模型计算出了各类农作物产品单位质量的虚拟水含量(表1)。

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类农产品中的虚拟水含量是有着明显差异的,直接原因来源于各种作物的单位面积耗水量的差异和产量差异,但与各种作物的产品类别也不无关系。表中的这19种农作物就可大致地分为四类,如卷心菜、胡萝卜、花椰菜、黄瓜、莴苣等属于蔬菜类,香蕉、柑橘、葡萄、芒果和西瓜属于水果类,大麦、干豆、小米、水稻、高粱等属于谷物类,蓟、红花、向日葵、烟草等属于经济作物。而从具体的计算数值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从蔬菜、水果到谷物、经济作物类别的跨度,单位重量中虚拟水的含量也呈现出了一种拟合的线性增长态势。由此我们推断,农产品中虚拟水的密集度主要地取决于其产品类型,相应说来,诸如各种经济作物和谷物类的产品就属于虚拟水资源密集型产品的范畴。我国作为一个缺水大国,在国际分工和贸易交换中水资源的相关产品是处于比较劣势的。因此,在农产品贸易结构调整时,应参考各类产品具体的虚拟水含量,对虚拟水资源密集型的产品应采取进口替代型政策,而出口时尽量以虚拟水资源含量较低的果蔬类产品为主导,以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丰收。

得到上述计算结果之后,我们在FAO和WTO的对外贸易统计数据库中采集了2000-2002年我国主要农产品的进出口数值,对近年来我国农作物产品的虚拟水贸易量进行了估算,具体结果参见表2。

根据计算,2000-2002年3年间,我国农产品的虚拟水贸易一直保持较大逆差,虚拟水的净进口总量维持在每年400亿m3左右。这意味着,通过虚拟水贸易,我们每年从外部获取的虚拟水资源缓解了国内约400亿m3左右的水资源压力,这个数值相当于每年我国水资源短缺量的100—133%。此外,分类从具体产品品种上来看,由于单位重量虚拟水含量的差异以及本身在贸易结构中所占比重的不同,各种农产品在整体虚拟水贸易量中所占的份额也有较大的分别。就进口而言,大豆一项就占据了整个虚拟水进口量的80%以上,接下来依次为玉米、大麦、小麦和水稻。从出口来看,玉米约占据了虚拟水出口量的一半,其次是水稻、干豆、大豆、小麦和花生。

三、虚拟水战略背景下我国农产品贸易发展的具体对策

(一)加大基于虚拟水及相关理论研究的支持力度。虚拟水与虚拟水贸易研究已经成为国际上的一个前沿研究领域,对我国学界来讲还是一个新课题。在这一课题的研究上,我国学者尚有大量的工作需要完成。首先需要科学地定量评价农产品中的虚拟水含量,对有关计算方法予以修正、完善,使农产品虚拟水的量化更符合区域生产实际;其次需要收集和整理有关数据,计算不同区域和不同农产品的虚拟水含量,建立按地区和农产品分类的时间序列虚拟水数据库;在此基础上,需要探索我国的农产品贸易和虚拟水战略的诸多现实问题。为此,国家有关部门应加大关注力度和投入程度,建立虚拟水相关数据的收集机制,并进一步鼓励和支持虚拟水理论与方法的科学研究。

(二)按照虚拟水要素比较优势宏观调整相关农产品贸易格局。根据国际贸易理论,一个国家或地区应该出口自身有相对比较优势的产品,而进口自身存在比较劣势的产品来谋求自身效益的最大化。由于富水国家或地区生产单位产品所需要的水资源数量比贫水地区要低,而且水资源利用的外部不经济性也相对较小,因此从经济角度看,富水国家或地区向贫水地区提供水密集型产品,意味着贫水地区实现了水资源的节约,也意味着水资源配景效率在国家(或地区)范围内的提高。我国和其他国家之间的农产品贸易数额巨大,我国可以运用自身资源优势,大量生产和出口耗水较少、耗劳动力较多、产量和产值较高的农产品,比如玉米、棉花、苹果、梨等。我国稻米单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这是我国的优势粮食产品,可加大出口量。而耗水密集的农产品,如豆类和小麦,我国不具有比较优势,可以适当多进口这类产品。当国际粮食市场价格低于国内价格时,我国也可以考虑进口一部分粮食,其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

(三)基于虚拟水要素经济价值的农业微观操作。在面临水资源问题的状况下,我国在国民经济发展,尤其是农业生产中,应把水和土地、劳力、资本同时考虑。考虑水资源的机会成本,能够提高我国安排农业生产与分工的科学性,增加我国农产品的经济价值,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和促进经济增长。例如,当我们把农产品的价格和虚拟水含量一起考虑,即计算各种主要农产品的水分生产率,就会发现,我们应该大力生产牛奶、鸡、猪肉等畜产品,苹果、梨、柑橘、橙子等水果,以及棉花、水稻等经济作物和粮食作物。因为这些产品的水分生产率,即单位耗水量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在国际市场上有明显的经济优势。另外,这些农产品相对于其他农产品能大量利用天然雨水,消耗较少的灌溉用水。

(四)从虚拟水战略角度出发,调整农产品出口产品结构。投入产出理论认为,对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可以从调整生产结构、调整最终需求结构、调整中间投入结构等几个方向着手。其中,着眼于最终需求结构的调整比直接调整生产结构更为深刻和根本,因为最终需求是经济活动的动力所在,在投入结构不变的情况下,生产结构是由最终需求决定的,最终需求如果没有发生改变,生产结构也无法改变。最终需求包括消费、投资和净出口3部分,从虚拟水贸易的角度来看,调整农产品出口产品结构,即最终需求中的输入输出结构,是最具可操作性的办法。以低完全用水系数部门的产品作为主要出口(输出)产品,以高完全用水系数部门的产品作为主要进口(输入)产品,提高前者在净出口中的比例,降低后者在净出口中的比例,是节约水资源的主要方向。

第9篇: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区别范文

金融危机发生的一般原因是资本全球化运动和价值实现过程中矛盾的尖锐化。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发展中国家不仅同发达国家一样有生产过剩、金融过度膨胀的问题,还有本国货币与国际货币之间的矛盾。商品价值、金融资产价值和国际价值的实现这三重矛盾相互交织和日益发展是金融危机集中在发展中国家的一般前提。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不对称依赖或中心主导与从属的经济体系,则是金融危机在发展中国家产生、发展的现实基础。在资本主义生产由中心向扩散,中心对资本的垄断和对商品市场的控制加强时,发展中国家内部生产过剩、金融过剩和与外部联系中的国际价值实现问题正不断深化发展。由于历史造成的经济脆弱,在国内要求经济改革与经济增长的压力下,发展中国家极易陷入依赖外部推动、三重矛盾日益发展的状况。这就是一些发展中国家因西方资本流入和出口发展而快速增长,又因对外收支状况恶化和西方资本回流而爆发金融危机以至金融危机反复发作的原因。

21世纪初期世界金融危机的发展前景最终取决于世界经济中各地区、各国之间相对经济实力的变化。前述世界经济运动的模式已经表明,世界经济运动的状况和金融危机的发生与否根本上在于中心与依存关系的发展,从本质上看,这就是两部分经济实力对比的变化状况。市场经济的竞争法则也就是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经济主体以实力为基础的博弈。货币金融垄断是经济实力的集中体现,就是竞争优势;处于垄断地位的一方总是支配着另一方和整个经济运动的方向,这就是世界运动的法则,也就是决定世界金融危机走势的基本规则。

世界经济中经济实力反映为科学发展、生产力水平、经济规模、金融市场规模和其货币是否充当国际货币。科技发达、经济和金融规模大、货币为主要国际货币的国家或国家集团从经济金融到文化都对经济实力较弱的国家产生影响。这种客观规律决定着世界经济和金融运动的发展趋势,也决定着世界金融危机发展的前景。未来世界金融危机问题根本上取决于世界体系中各地区和各国经济实力的消长变化。

世界金融危机集中于发展中国家这一趋势将很难改变。首先,如前所述,世界经济格局不会有大的变化,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仍将处于严重不对称的地位。20世纪70年代后随着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差距进一步扩大。1975-1995年,除东亚少数所谓新兴工业化经济体和中国之外,其他所有发展中国家的人均GDP相对发达国家的人均GDP都处于连续下降状态。西方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得益者,发展中国整体经济地位下降。1997-1998年的金融危机又给予东亚经济严重打击,从而使中经济全面受挫。目前,发达国家占有世界财富的3/4,最不发达国家则增加到49个。从历史来看,金融危机发生后,在经济格局不变、依存状况总体上不变而作部分调整时,几乎所有受危机打击的发展中国家都不得不再度依赖外部资本流入和外部拉动。

其次,许多发展中国家存在大量的外部债务(见表1),国内经济结构和社会调整面临诸多困难,出口创汇又因技术革命发展滞后和西方国家的限制十分艰难,当西方资本流入时,可能导致新的生产和金融失控,而不会产生较多国际收益。这势必成为新危机的隐患。

表1发展中国家的债务和负担率

年份债务额(亿美元)债务出口率(%)

198019901998198019901998

所有发展中国家6095147282465185.3155.8146.2

东亚及太平洋9412861697893.1113.4107.4

欧洲及中亚7552210435444.896.9126.7

拉美及加勒比257347547358201.9256.1202.5

中东及北非8381830205841.4119.1137.4

南亚38012991645160.5317.5201.0

撒哈那南部非洲6091774225866.4209.8232.1

再次,经济全球化将继续发展。国际资本和国际货币的多元化,以及西方国家之间的经济与金融竞争总会对世界金融贸易和资本运动产生难以预料的扰动和冲击。在世界经济不对称结构和发展中国家债务沉重的条件下,发展中国家引进外资和出口方向的多元化不仅不会缓和或抵御这种冲击,反而可能严重化。如果实行金融和资本自由化,再度发生金融危机的可能性仍然存在,即使发展中国家认识到这种危险性。

金融危机与经济周期分离的趋势进一步加强

传统的金融危机主要是由经济危机发生而引起的,金融危机所反映的是实物经济严重过剩的状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推动西方经济长驱直入金融资本主义,也促使一些处于工业化阶段的发展中国家加速发展虚拟经济,虚拟经济在所有发达国家和一些所谓新兴工业化国家(地区)占据重要地位,成为金融危机的主导因素。金融危机所反映的是虚拟经济过度发展后的崩溃。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金融危机和90年代的金融危机都是如此。

虚拟经济是指以虚拟资本膨胀和交易为特征的经济,信用发展是虚拟资本膨胀、虚拟经济兴起的推动力量。虚拟经济形成和发展的客观基础是社会生产规模扩大、速度加快,要求融资形式的多样化、融资范围拓宽、融资成本降低和融资的便利。虚拟经济发展表明一国金融活动和经济货币化程度提高,社会生产和社会财富积累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从这个意义上看,虚拟经济或金融经济是经济发展水平提高的标志之一,是人类经济活动发展的一个必经的阶段。

但是,同实际经济的发展一样,虚拟经济在一定时期内的发展也不能超出它应有的范围。虽然人们目前还不能准确地指出这个范围,不过,从它服务于实际经济这一点来看,它确实存在发展约束。然而,由于虚拟资本市场脱离实际经济运动的特性,虚拟经济又往往出现加速膨胀的势头。虚拟经济逐渐超越实际经济发展成为国民经济中最活跃最主要的方面,这就造成了金融危机领先实际经济独立发生的新趋势。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促使西方国家,也促使一些发展中国加速发展虚拟经济,一方面是因为生产的规模和速度发生了重大变化,另一方面是因为支撑虚拟经济膨胀的资本来源全球化,使虚拟经济的膨胀完全可以超出一国国内财富和生产增长的限制。金融危机因虚拟经济过度发展而发生的条件得到强化。对发展中国家来说,虚拟经济过度发展的问题显然更为普遍和严重。一般来看,西方国家的虚拟经济是以高度发达的生产力、高收入和大规模对外投资为基础的,国家信用如国债和货币发行是虚拟经济的主要支撑力量,货币金融政策是虚拟经济的主要调节杠杆,这就是发达国家的金融资本主义。而在发展中国家,虚拟经济往往是以工业基础不完善、出口增长波动、收入分配严重失衡为前提的,资本流入和被动的货币扩张成为虚拟经济扩张的主要支持力量,货币金融政策调节虚拟经济的作用十分有限。因此,可以认为发展中国家的虚拟经济是由外来资本拉动促成的,更具有外生性、泡沫性和敏感性与易崩溃的特点。起源于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危机直接由虚拟经济极度膨胀而开始也就十分自然。当然,在发达国家,由于长期向外转移生产,一些产业已出现“空心化”,加上运用信息技术控制生产,实际经济过剩问题得到缓解,主要问题仍在虚拟经济方面。如果货币政策不当,国际金融资本在规模流入后急剧转为流出,仍然会导致虚拟经济崩溃和金融危机发生,只是在程度上与发展中国家不同而已。21世纪金融危机发展的这一趋势不会改变。第一,随着经济全球化继续加速,全球资本运动将继续高涨。由金融危机导致的货币贬值将推动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增长,经济转为复兴,进而吸引西方资本涌入,虚拟经济将因资本流入而再度高涨。第二,还会有一些发展中国家进入工业化高速增长阶段,原有的新兴工业化经济则会跃入高收入国家行列,虚拟经济占优势会是一个经常性问题,而国际国内的不确定因素仍大量潜在,国际投机资本极可能卷土重来。第三,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客观经济基础是很难改变的,如出口导向的生产结构、合理的收入分配结构、对西方资本的过分依赖,等等。第四,西方发达国家的金融资本主义将进一步发展,但发展会不平衡。特别是欧元成为强势国际货币后,将对美国和日本的虚拟经济发展产生冲击,美国的货币政策可能不会像以往那样有效,日元资本外流将使日本的金融经济受到打击。西方的金融资本主义虽不会发生严重的挫折,但出现类似1987年的股市危机还是有可能的,这要看西方金融资本在内部滞留的时间长短。

金融危机的时间间隔规律大体上不会改变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金融危机发展的进程来看,金融危机没有按某种固定规则周期性出现。1960年在西欧出现战后第一次美元危机后,间隔7年又出现美元危机,然后紧接着出现法国法郎和德国马克危机,以及1971年开始的布雷顿体系危机。金融危机的频率明显加快。7年后,到1982年,金融危机转向发展中国家。此后又经过7年,由1992年的欧洲货币危机开始,随后实行固定汇率的拉美和东亚发展中国家受到危机打击,金融危机的频率又明显加快。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状况是因为在当今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经济运动的中心是资本运动,特别是金融货币资本的运动。由于发达国家的技术和生产力水平快速提高,它们加速进入金融资本主义阶段;而由于资本短缺,发展中国家只能接受资本和开放市场进行工业化,由此形成了资本由北方流向南方、商品也由北方流向南方的不对称状况。这种状况使发展中国家在资本和商品流入中经济社会失控(一般只需5~7年的时间),风险日益增大,因此,西方资本内在的追逐利润和实现价值的行为极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变化。

在发达国家之间,不同的货币资本具有一定的替代性,发达国家的经济不平衡和货币金融政策的变化刺激不同的货币资本不断转换,因而由大规模货币资本运动所产生的金融货币危机不可能有什么固定规则。假若说有规则,那就是危机随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和利率之间的差异相对变化,并且随着占主导地位的国际货币国的金融资本膨胀而加速发生。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前的金融危机正是如此。但是,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货币资本之间存在着明显差异,西方金融资本主要是在西方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进入发展中国家的,高利率、固定汇率和较快的经济增长是主要吸引因素。尽管如此,一旦西方金融政策和经济形势变化,或是发展中国家内部社会经济问题暴露,货币资本间的差异和矛盾就会显著激化,中心与之间的资本运动状况就会改变,所以,在发展中国家发生的金融危机也不会呈现周期性。世界金融系统的变化和矛盾、世界经济系统的不对称发展是这种非周期发生的客观基础。资本循环、复杂系统混沌原理足以解释这些问题。简而言之,在一个无规则、内外经济金融紧密联系、多因素共同作用的世界体系中,任一对外收支不平衡和资本耗散能力较强的国家和地区都会随时随地发生金融危机,只要存在扰动和资本自由移动的条件。如果说有什么规律,那就是发展中国家经济金融开放的时间长短和资本流入规模,它们决定危机条件是否成熟,决定扰动是否导致资本大量外逃。

危机随世界经济和货币结构调整发生的可能性增大

21世纪,世界货币结构也将发生重大改变,当前存在的美元中心结构将为美元和欧元的两极结构所取代。2002年欧元实体货币已正式流通,估计3~5年后欧元将会有力地挑战美元的霸权地位,并对日元的国际化发展产生抑制作用。在未来10年左右,美元和欧元将平分秋色。还应看到,世界其他地区的经济一体化正在加速发展并逐步走向区域货币合作或货币一体化。这也将对世界货币结构产生有力冲击。在这种结构变化、调整和转变的过程中,发展中国家的资本来源、外汇结构都将经历大幅度的调整;不同的国际货币也将激烈竞争、相互取代,由此引起金融冲击和导致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加大。

就发展中国家而言,世界经济结构调整和世界货币结构变化带来的挑战除了外资大规模进出产生的金融震荡之外,还可能集中在资本外逃方面。资本外逃指一国资本所有者向境外转移资本的行为。资本外逃有多种方式和渠道,主要包括:(1)贸易融资。通过低报出口合同金额和高报进口合同金额,将多出的外汇资本移往国外,投资国外资产,本国损失外汇资产。或者干脆虚报进口,骗汇抽逃。(2)推迟和提前贸易结算。对出口该收汇的结算推迟,对进口则在预期本币汇率下跌时提前结算汇出。(3)转移价格。有国外分支机构的国内公司或在国内经营的跨国公司,利用内部贸易中的定价机制转移资本。(4)对外投资。对境外投资时,采用虚报投资、截留投资收益等方式将资本大量移出和留存海外。(5)利用非法商品贸易活动转移资本。资本外逃导致一国外汇资产大量流失,使发展中家外汇资源枯竭、货币持续贬值、国际收支和对外债务日益严重。20世纪80年代债务危机之后拉美国家出现经济长期萧条、债务危机反复发作、国内金融近乎崩溃状况的重要原因就是资本外逃。20世纪90年代东亚、俄罗斯和墨西哥金融危机前,国内资本外逃也产生了很大的负面作用,例如俄罗斯从1992年以来,每年资本外逃达GDP的6%,占国内储蓄的8%~18%。

从经济全球化发展和20世纪90年代金融危机后世界各国的政策反应看,区域货币合作、资本市场开放、浮动汇率和经济结构调整代表着一种主流趋势。这种趋势的发展,完全可能为新的金融危机生成创造条件和时机。

金融危机的范围和规模将进一步扩大

金融危机由国别性危机演变区域性和全球性危机的基本途径,是经济与金融联系加强的多样化机制。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则是基本机制。所谓危机的传染性和传导性,就是指金融危机由区域内一国向区域整体、进而向其他区域蔓延扩散的特性。

研究表明,金融危机传染的第一种机制是区域内和区域之间的贸易联系。就区域内而言,当一国爆发金融危机后,该国货币大幅度贬值,使其贸易伙伴国处于不利的地位。这种状况极易诱使投机者对其贸易伙伴国进行攻击并获得成功,因为贸易伙伴国出口减少、进口增长导致外汇储备减少和失业率增高,在客观上和主观上都难以在投机攻击中维持固定汇率;区域之间也是如此。金融危机传染的第二种机制是资本市场联系。当区域内一国发生金融危机时,该金融资产价格大跌,由于区内各国之间的资本联系,其他国家的金融机构和投资者也遭受损失,流动性受到破坏,相互支撑的力量减弱,因而导致其他国家资本市场和金融状况恶化,从而也易被投机者攻击导致金融危机。第三种机制是区外国际信贷者和投资者对区域内各国经济作相似的判断和预期。当区域内一国发生金融危机时,区域外的投资者困难以获得全面的信息,通常认为区域内各国经济金融状况基本相似,出于减少资产损失的考虑,不是从区域内其他国家抽回资本就是减少信贷提供,导致整个区域爆发危机。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基本内容是促进区域内各成员国之间的贸易、资本和金融联系,缩小相互之间的经济差异。区域一体化无疑加强着金融危机由一国向另一国的传递,区域内各国之间会出现反复震荡、交叉传染的状况,使各国危机不断深化。区域之间也是如此,某个区域发生金融危机传递到其他区域,其他被传染的区域又会将危机回溯到最初爆发危机的区域,形成遍及各个区域且不断深化的全球危机。20世纪90年代由泰国开始的金融危机正是如此发展的。区域一体化从最终实现货币一体化的角度看是有助于抗御外部资本冲击和抵御金融危机的,但是,在实现稳定的货币一体化之前,侧重经济贸易合作的区域一体化对金融危机的传递力度是不容置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