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实体企业管理范文

实体企业管理精选(九篇)

实体企业管理

第1篇:实体企业管理范文

关键词:绩效管理;电力企业;建构与事实

0.引言

绩效管理可以帮助提高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但是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企业需要采用不同的绩效管理体系,以适应时展和企业发展的需求。电力企业是我国重要的国有企业,其长远发展对于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1]。但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要保证电力企业的长远发展还需要加强对绩效管理的重视。以下本文就电力企业绩效管理体系的构建有关问题进行浅析。

1.当前我国电力企业绩效管理中的问题

1.1 文化缺失现象严重

众所周知,电力企业在经营管理中更加重视员工的技能和企业的经营管理,因此对企业的文化建设不够重视。而文化建设又是企业绩效管理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只有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绩效管理工作才能够发挥其作用,绩效管理工作效率也才能够得到提高[2]。因此,电力企业在管理文化上的缺失成为了影响企业长远发展的重要原因,对于提高企业的绩效管理下落和质量影响较大,需要引起企业管理者的重视。

1.2 部门职责不够清晰

从当前电力企业的绩效管理机构建设来看,由于电力企业对于绩效管理的重视程度不高,因此实际上电力企业并没有特别重视绩效管理独立部门建设,这对于绩效管理工作效率的提高影响较大。电力企业属于国有企业,虽然近年来我国不少国有企业都已经进行了深化改革,逐渐走向了市场化发展的道路,但是企业的改革大多局限在企业发展体制上,对于绩效管理,电力企业并没有进行很大的调整[3]。因此我们可以看到,电力企业绩效管理不仅方式方法落后,企业的部门分工和职能分工也不够明确,经常出现多个部门或者多个部门重复管理同一问题的情况,影响了电力企业绩效管理的质量。

1.3 管理目标不够明确

电力企业绩效管理目标有待明确对于绩效管理的效果就会造成严重的影响。而从当前我国电力企业绩效管理的现状来看,企业在制定绩效管理制度时并没有根据本企业的实际情况,设置合理的绩效管理目标,这是限制企业绩效管理水平以及企业长远发展的重要原因。而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电力企业绩效管理与职工的设计需求相脱离,管理者和员工的沟通和交流较少,无法准确把握员工和企业的绩效管理现状;其次,电力企业绩效管理形式和内容均较为单一,管理人员只看到了它的评价职能,没有从事前和事后两个方面进行绩效管理效果的综合考虑,严重影响了电力企业的绩效管理。

2. 电力企业绩效管理体系的构建和实施策略

2.1 加强对绩效管理的重视

新时期要提高力企业绩效管理水平必须要求企业管理人员能够转变过去的企业发展理念,加强对绩效管理工作的认识,全面做好绩效管理工作。例如,电力企业需要认识到新时期仅仅依靠企业的经营发展是不够的,还需要加强绩效管理建设和绩效管理文化建设,通过文化和制度的结合来帮助提高绩效管理水平,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2.2 明确绩效管理目标

电力企业工作人员由于在专业素质和发展理念上的缺失,对绩效管理目标的设置不够重视,导致过去的电力企业绩效管理目标严重脱离实际,不仅无法有效发挥绩效管理的职能,还限制了企业的长远发展。因此,新时期要构建完善的绩效管理体系必须要求企业能够明确绩效管理目标。首先,要求企业在进行绩效管理目标的制定时能够从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出发,并结合国内外企业绩效管理的成功案例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4]。事实上,我国电力企业在绩效管理过程中也曾经向国外企业进行学习,但是由于学习中没有认识到本国实际国情而失败。因此,显示器要制定合理的绩效管理目标还需要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具体分析。此外,在绩效管理的目标确立中,为了能够有效发挥绩效管理的作用,企业可以制定日计划、周计划和月计划,督促员工用心工作,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电力企业的更好发展。

2.3 明确各部门职责

绩效管理与多个部门管理有着密切的联系,要做好绩效管理工作也要求其他的部门能够予以有效的配合,共同提高绩效管理的质量和效率。当前我国电力企业在部门职能分工上还存在较多的问题,不利于各部门节约时间和提高工作效率,因此要求企业能够从各部门的分工方面着手,根据绩效管理的有关内容对各部门进行合理分工,并制定完善的企业生产和管理流程,切实实现绩效管理水平的提高。

2.4 采用科学的考核标准

绩效管理主张是利用对员工的考核而进行绩效评定的管理形式,员工需要接受考核才能接受相应的奖励或者处罚。这个过程中,如何制定相应的考核标准尤其重要,科学、合理的考核标准能够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而存在漏洞的考核标准则会让人不满[5]。因此,企业必须要从考核标准方面着手,根据企业员工的职位、工作量、工作难度等制定科学的考核标准,发挥绩效管理的重要职能,促进电力企业的更好发展。

3.结语

综上所述,绩效管理对于电力企业的长远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要求电力企业领导人员和管理人员能够加强对绩效管理的重视,并制定完善的电力企业绩效管理体系。然而目前我国电力企业绩效管理的实际情况确是,绩效管理的目标不够明确、部门职责不够清晰,对绩效管理水平的提高以及企业的发展十分不利。为此,企业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予以应对,制定更加科学的绩效管理方案,构建完善的绩效管理体系,提高本企业的绩效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王丽琴. 电力企业战略绩效管理体系建构研究[J]. 经营管理者,2014,11:64.

[2]冯璐瑶. KPI考核在电力企业绩效管理体系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J]. 天津科技,2012,06:52-53.

[3]张铭,楼俊尚. 基于过程模式的电力企业绩效管理体系构建[J]. 华东电力,2014,11:2435-2438.

第2篇:实体企业管理范文

关键词:质量管理体系;影响有效性因素;有效性保证因素

Abstract: The enterprise carries out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 is the lack of current attestation enterprise universal existence question, what is the cause of it, where the impact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enterprise 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 certification of the validity of the factors were analyzed, and further pointed out that enterprises implement the 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 effectiveness of the four key factors.

Key words: 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 effectiveness; influence factors; effective assurance factor

中图分类号:F25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GB/T 1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标准是一套系统、科学、严密的质量管理的方法,它吸纳了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质量管理理念,为各类组织提供了一套标准的质量管理模式。所以,各类企业组织都竞相实施质量管理体系的认证,但结果却大相径庭。有的企业取得了非常好的管理效果,而更多的企业实施的最终结果只是“一纸文书”,整个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和绩效并没有什么改善。换句话讲,这些企业实施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不足。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些企业实施GB/T 1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不足,怎样才能提高这些企业实施GB/T 1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活动的有效性呢?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

一、有效性的概念

有效性:指的是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实施的有效性。按照GB/T 19001- 2008《质量管理体系 要求》中对质量的定义,质量即“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质量的主体包括产品、过程和体系。显然,一个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起码是能够满足顾客和相关方的需要及期望的体系。这里包含着对有效性的最基本的也是最终的判断标准,即对顾客和相关方需求满足的程度,程度越高,有效性则越强。

审核是确保企业所实施的质量管理体系符合标准要求,并且能够自我发现问题并不断自我完善的基本手段。对质量管理体系的审核结论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对标准和有关法规的符合性判断,另外一方面就是对体系的有效性的判断。通常在认证审核中,对质量体系运行的有效性判断结论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1)对顾客及相关方的需要满足的程度;

(2)能够实现组织的质量方针和目标;

(3)企业内部形成了一个自我完善的机制;

(4)质量过程得到了控制,质量损失减少,质量成本逐渐降低。

二、影响质量体系运行有效性的因素

影响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有效性的因素可以概括为两大方面,即: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

外部因素主要是指企业所选择的咨询机构和认证结构。

一个水平较高、责任心较强的咨询机构,能够从企业实际出发,帮助企业建立科学的质量管理体系并不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不断提高运行的有效性。一个客观、公正的认证机构会对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进行全面系统的科学审核,帮助企业发现问题,促进企业不断改进,进而提高体系运行的有效性。反之,如果咨询机构和认证机构将经济利益摆在首位,降低对企业的工作标准,放松对企业的审核要求,只能使认证企业产生放松思想,对认证的目的产生错误认识,自然不利于有效性的保持和提高。

内部因素主要有领导的认识、质量体系文件的适用性、组织机构的合理性、人员的素质以及所配备的资源等。真正影响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有效性,同时也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内部因素。

在诸多内部因素中,企业领导对质量管理体系的认识水平和态度又是关键性因素。领导是一个组织方针和目标的制定者,是组织任务分工的策划者,是组织资源的分配者,他的一言一行对组织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的领导对贯标认证工作应有一个正确的出发点,就是以此提高本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和产品质量,而不是迎合潮流,为拿证而贯标。只有树立了这样的认证观,才会积极推动贯标工作,使之持续有效地开展下去。当企业的领导者树立了正确的认识后,其他诸如组织机构合理性、文件的适用性等只是属于具体操作层面的问题,在正确的指导思想指引下,采用正确的方法,自然会迎刃而解。

三、企业认证有效性保证因素

确立了实施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正确思想认识之后,还有一个关键问题,就是如何保证这个体系的有效性。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是保证体系有效性的关键所在。

(1)以顾客为中心的指导思想的贯彻

顾客对于企业的重要作用已经不用多说,关键是很多企业只是把这句话作为一个口号,并没有将这句话的思想贯彻到实际工作中,自然也就不会真正实现顾客满意的要求,体系的有效性也就无从谈起。以顾客为中心,首先企业应当想办法识别顾客的需求,并且想办法使企业中的全体人员对顾客的需求达成共识;然后要把顾客的需求转化为企业具体的生产控制标准,并保证在转化过程没有错误理解顾客的需求;顾客对产品和服务的反馈,企业应当及时跟踪,并做出反馈,满足顾客的期望,甚至超越顾客的期望。这些工作显然不是一两句口号就能完成的,它需要企业的所有的人员对企业与顾客的关系,自己与企业、自己与顾客的关系形成一种共识,并且把这种共识带到每个人的具体工作中去。

(2)质量管理目标体系的科学性

质量管理体系目标实现与否是对企业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进行评价的一项基本指标,但是,很多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目标本身缺乏科学性,这使得对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的评价也失去了意义。一个科学的质量管理体系目标不是一个目标,而应当是一个科学的目标体系。这个目标体系的内容和层次应当与企业的活动和组织结构相匹配;目标制定的水平应当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同时又是企业经过一定的努力可以达到的水平。而实际情况是,很多企业制定的质量管理目标本身缺乏科学性,没有任何指导意义。例如一些建筑公司制定的质量目标是:工程质量100%合格,工程质量达到合格标准是国家有关法律对工程质量的一个最低要求,质量不合格不得验收不得使用,制定这样的目标可以说对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的提高没有任何帮助。

(3)评价方法的可实施性

如何评价质量体系运行的有效性,GB/T 19001-2008标准给出了两种方法:一是管理评审,二是质量体系审核。这也是通过认证的企业通常使用的方法。但是这两种评价方法实际上都是属于定性的管理手段,往往给企业员工的印象是,不管实际工作成果怎么样,为了满足认证标准的要求,最终的评价结论都不会差。因此,要提高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必须对评价方法加以改进,使其具有可实施性,使评价标准数字化,具体化。用财务的方法评价质量体系的有效性可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评价方法。对于一个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质量体系的企业,用财务的方法评价质量体系是非常有益的。这种方法可以很直观地将企业通过建立、维持、改进质量体系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反映出来,这也是企业领导最为关心的问题,是企业贯标认证的动力源泉。通过财务分析,可以了解质量成本和质量效益,确定质量体系改进的方向。有条件的企业还可用统计的方法,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对质量体系做出评价。

(4)体系自我完善功能的坚持

GB/T 1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一个很重要的特征就是建立了三级质量监控,并且具有自我完善的机制。但是不管体系标准本身如何科学,一些企业组织却很少能够坚持贯彻执行,认证前,大张旗鼓,立军令状,开绿灯,称之为“重中之重”;拿证后,偃旗息鼓,卸担子,亮红灯,谓之“以大局为重”。即使在生产中发现了质量问题,出于各种原因,很少能够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去处理,典型的表现就是很多企业的质量检查记录流于形式,反映不出任何实质性的问题,各项工作流于形式。这些问题除了有体系文件本身规定程序繁琐,可实施性差之外,更多的时候是一种责任心的缺失,如果不能形成一种对质量管理体系坚决贯彻的共识,那么不管体系本身设计多么科学,企业实施的有效性也很难提高。

第3篇:实体企业管理范文

一、战略管理会计与传统管理会计之间的差异分析

战略管理会计是以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目标,灵活运用多种技术和方法,搜集、加工、整理与企业战略相关的各种信息,协助企业管理当局制定战略目标,进行战略规划,评价战略业绩的一种新型的管理会计系统。战略管理会计是对传统管理会计的发展,它与传统管理会计有明显差异。

(一)研究对象不同

从管理会计研究对象的范围上看,传统管理会计是内向型的财务信息系统,服务于企业的内部管理,致力于企业内部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各种指标的纵向比较。它所提供的只是单个企业自身的绝对数据,而不是企业在市场中的相对优势。而战略管理会计是外向型的综合信息系统。它围绕本企业、顾客和竞争对手形成的“战略三角”,向管理者提供关于本企业与对手间竞争实力的信息,以保持和加强企业在市场上的相对竞争优势。

(二)主体及目标不同

传统管理会计所提供的信息只对促进企业进行近期经营决策、改善经营管理起到作用,注重的是单个企业价值最大和短期利益最优。

战略管理会计着眼于企业的长期发展和整体利益的最大化,以最终利益目标作为企业战略成败的标准,而不在于某一个期间的利润达到最大,将传统管理会计带入了一个新境界。

(三)信息范围不同

传统管理会计研究的是财务信息,很少涉足其他种类的信息,因而它是不够完整、不够充分的。

战略管理会计将信息的范围扩展到各种与企业战略决策相关的信息,其中包括货币性质的、非货币性质的;数量的、质量的;物质层面的、非物质层面的,以至有关天时、地利、人和等方面的信息。信息来源除了企业内部的财务部门以外,还包括市场、技术、人事等部门,以及企业外部的政府机关、金融机构、中介顾问、大众媒体等。

(四)应用的方法不同

传统管理会计的方法是非常有限的,仅限于对财务指标的计算,如预测分析、决策分析、预算编制、控制、业绩评价及考核方法等。而战略管理会计则是在此基础上从多方位、多角度来进行综合分析和研究,其应用方法是多元化的。从而可以综合研究、全面分析,做出正确的战略性决策。

正如管理会计是对成本会计的重大突破一样,战略管理会计不是管理会计的一个分支,而是对传统管理会计的一次重大变革。传统管理会计将管理会计方法引向工业界、商业界和学术界,而战略管理会计则是将工业界、商业界和学术界带入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的时代。

二、企业实行战略管理会计的必然性分析

(一)战略管理会计的实施是市场竞争的结果

由于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尚不成熟,目前正处于产业重组、调整的关键时期。在这种形势下,如何顺应历史的潮流、选择正确的发展方向、制定适当的经营战略,成为企业管理上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而传统的管理方法在这方面往往是无能为力的。在这种激烈的竞争环境下,企业要想能够生存和发展,就必须站在战略的高度,进行科学管理,制定适当的经营战略,取得卓越的竞争优势。

(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为战略管理会计的实行提供了可能性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推行,企业可以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自主决定其投资、生产、经营、管理等各方面的问题,这就为战略管理会计的实行提供了可能。也就是说,企业有权适时地制定自己的经营战略,并贯彻执行。这是战略管理会计实行的必要前提。

三、企业应用战略管理会计的可行性分析

(一)信息网络技术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

技术的进步,尤其是信息技术、电子计算机的普及应用,使得信息的收集、整理、传递成本大大降低,从而为战略管理会计的应用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企业可以轻松自如地搜集和交流经济信息,准确及时地掌握外部市场情况。目前,我国有少数国有大中型企业已实现了网络化管理,强大的信息网络技术不仅使得以往令人望而却步的许多管理会计模型和方法运用成为轻而易举之事,而且也使许多财务信息、管理会计信息和其他非会计信息构成了一个资源共享、多元实时的信息系统。

(二)具备战略管理会计应用的人文和管理条件

管理会计在我国虽未得到广泛应用,但经过20多年的研究、宣传、教育和零星应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为战略管理会计的应用创造了条件。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大中专院校就将管理会计课程纳入到教学计划之中,数以百万计的既懂财务会计又懂管理会计的专业人才正活跃在会计岗位上,是战略管理会计推广应用的中坚力量。企业多年来面对国内外市场公平竞争,形成了丰富的市场参与经验,造就了较深厚的竞争性企业文化。如邯钢、金陵石化、杭州制氧机集团等大公司专门设置了管理会计机构。在这样的人文和管理基础上推行战略管理会计不会遇到太大的阻力,容易得到员工的理解和支持。

(三)部分国有企业已开始战略管理会计实践且效果明显

实际上,战略管理会计在我国部分企业已开始应用。杭州百大集团根据自身情况,在实施责任会计制度时采用了财务和非财务相结合的业绩评价指标体系,将总经营利润分解为销售收入、毛利率、费用率、经营利润、利润率、定员、百元利润工资提成率、差错率、经营品种等13个指标,下达到各利润责任单位,分别与企业各项总指标相衔接。二级责任单位对三级责任单位下达销售收入、毛利率、资金周转、差错率、经营品种、人员等6个指标。有效地调动了职工完成责任指标的积极性,提高了企业经济效益。近年来,我国管理会计应用还呈现出一种新的趋势,即管理会计由企业管理层主导。河南油田采油八队的成本降低计划是由采油队队长主导提出的,这样做比会计人员视野更加开阔、考虑更全面、贯彻更有力;在业绩考评中,他们把岗位责任制按劳计酬等传统做法与战略业绩评价的平衡计分卡等新方法有机结合起来,有效地控制了生产成本。

四、战略管理会计在我国有效实施的制约因素

目前管理会计在我国的发展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对企业的作用也不甚明显,这使战略管理会计成为一种迫切需要。然而,战略管理会计在我国的应用仍然处于一种漂浮状态,总体应用水平较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战略管理会计理论本身还不太完善

众所周知,我国在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才开始系统地学习、引进西方的管理会计,至今已有20多年。通过这一阶段对理论知识的引进、介绍、普及,大部分会计人员已掌握一定的管理会计知识。因此,在企业中传统的管理会计得到了较好的应用。但战略管理会计是伴随战略管理的出现而产生的。尽管英国管理学家西蒙斯(simmonds)于1981年就发表了题为《战略管理会计》的论文,但战略管理会计还处于摸索阶段,对其内涵的理解也还有分歧。我国对战略管理会计的理论是从1997年才开始陆续在专业期刊上介绍引进的,距现在不过10年左右,所以一直处于理论研究和探索之中,至今仍未形成统一、完整的理论体系,也未得到有效的普及。

(二)内部管理模式对战略管理会计的需求不大

企业环境影响着战略管理会计的应用状况、方法体系、运行机制、工作内容及范围等有关方面。在企业所有权形式基础上建立的企业生产经营机制是决定战略管理会计应用状况的根本因素。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企业正全面走向市场。但目前企业内部的管理模式还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尤其是在国有企业和国家控股的股份制企业,由于所有者虚位,不能形成足够的产权归属明晰条件下的委托——监督——激励的机制。在这种情况下的委托关系实质上是一种行政利益关系。一方面有可能产生对所有者利益的侵蚀——委托人和人共谋的败德行为,委托人有意降低考核标准,或者当企业经营效率不理想时,想尽办法为人开脱责任;人则出于“报恩”的心态,利用控制资源的权利,最大限度地为双方谋取非金钱利益,其结果降低了资源的利用效率,损害了企业的利益。很显然,这种所有者虚位的关系造成的后果是,委托人和经营者根本不具备足够的动力来采用战略管理会计的方法,规划企业的经济资源,使有限的资源产生最大的使用效率。我国国有企业普遍存在的在行政利益驱使下的非理性投资就源于此。另一方面又有可能造成委托方对人监督的弱化。委托方在不拥有实际的产权时,剩余收益和企业经营风险都与它的关联不大,因此,缺乏足够的动力去履行监督责任,造成经营者责任感的下降,使经营者宜懒则懒,战略管理会计有用,但是费劲。这些状况降低了我国企业对战略管理会计的需求。

(三)部分经营管理者缺乏正确的价值取向

战略管理会计作为一种新兴的方法、观念,在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中能否起作用,能起什么样的作用,归根结底取决于使用这种方法或手段的人,即企业的经营管理者。这不仅取决于管理者的学识、才干,更大程度上还取决于管理者在决策时的价值取向。纵观我国部分企业曾经发生过的重大投资或经营决策失误,究其原因,除了决策者管理知识低下和违反科学的决策程序外,最大的原因恐怕还在于决策者的价值取向与企业或社会的长远利益、根本利益不相一致。某些经营管理者比较注重短期利益,不注重长期利益。而战略管理会计遵循长期性的原则,立足长远,从长远利益来分析、评价企业的各种管理策略,注重长久、持续的竞争优势。于是,一些经营管理者明知战略管理会计能帮助企业建立长期的竞争优势,但为了短期利益,却根本不重视。

(四)缺乏高素质的管理会计师

第4篇:实体企业管理范文

一、做好学习培训是落实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前提

制度的落实与执行取决于人的认知水平。对于体系的执行,只有广大员工正确的认识和理解制度,才能准确的执行制度。经过华北油田几年来的宣传贯彻,员工更进一步的理解了体系建设的重要性。但是经过长时间的体系运行,人的惰性思维、习惯性思维以及松懈情绪却显现出来,对体系的执行无疑是一种风险与危险!思想是行为的先导。如何充分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探寻有效的培训方式、学习内容和组织形式,让职工认识到位、更新观念、注重实效的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是我们管理者必须解决的一个实际问题。对于关键岗位的管理者,不仅业务水平要高,道德素质还要好,企业必须组织经常性的培训教育与学习,使管理人员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增强他们的风险管理意识和理念,知道自身应承担的责任,防止其价值观和权力观的扭曲。只有加强学习,才能明是非,辨正邪,知道何为可为,何为不可为,才能有效防范企业经营中的各类风险。

二、建立健全制度是落实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基础

规章制度的建立是搞好企业管理的基础,所以我们必须持续改进和完善规章制度,确保其符合生产经营实际,实现职责界面清晰、管理流程通畅、体系文件简洁和适用规范统一,如此才能保证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基石牢固。这就要求我们,要经常结合工作实际对原有的基本制度、管理办法和操作程序进行检索,及时对影响工作质量、效率的行为,进行修订、补充与完善,真正形成按制度办事、管人、规范行为,防止违法违纪行为的发生。针对不断变化的实际业务需要,针对存在的突出问题制定新的规范,形成严密可靠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网络,充分发挥管理体系的整体作用。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要建立和完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形成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和科学的干部管理制度,应做到四个没有:没有不受约束的权力,没有不受监督的人员,没有不受监控的资金,没有不受管理的物资。

三、抓好管理人员是落实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核心

体系的建立,使企业的运行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查,有法可依。但我们深知,企业的正常运行重要的是制度体系的严格执行。英国哲学家培根曾经说过:制度不执行,比没有制度危害还要大。这说明执行制度在制度体系中处于核心环节。但谁是制度的制订者?谁是制度的检查者?谁是制度的监督者?毋庸置疑,各级管理人员!他们起到承上启下的关键性作用。对他们履职情况的严格监督检查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在监督检查的过程中,如果我们能够做到“不放过任何细节,不留下一点空子,不出现管理盲点”,我想社会上曾经出现的那么多行为,自然只能就是“曾经”。只有做到这样,我们才能从“人”这个起点上抓住、抓好,从而保证企业健康发展、稳定发展。

四、加强监督检查是落实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保障

第5篇:实体企业管理范文

【关 键 词】建筑企业 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

中图分类号:C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近年来,城市化建设进程不断加快,要想把城市建设好,造福于民,涉及方方面面,其中建筑施工企业的质量管理成为一个关键因素。要想保证建筑工程质量,途径很多,但认真贯彻实施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推行质量认证,的确是一条必由之路。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作为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的国际通用的管理体系,是针对企业如何提高产品质量制定的,并已被越来越多的行业和组织所采用。建筑工程作为一种特殊的产品,其质量特点不同于其他产品的特点。同时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对建筑业发展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不管建筑业市场如何发展以及其发展方向如何变化,工程质量始终是处在第一位的。作为建筑施工企业,为了进一步提高建筑工程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提升企业综合实力,应该尝试引入和实施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来规范其人力资源、采购、材料检验、验收等工作。

一、建立和实施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的目的和意义建立并实施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的目的就是把ISO9001国际标准引入建筑施工管理,规范管理工作,提高管理效能,加速与国际惯例接轨,促进建筑业快速发展。

第一,有助于进步企业本身素质。我国国民经济增长速度逐年进步,根本建立范围逐年增大,人民生死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和进步,这在很大水平上离不开建筑业。建筑业已逐渐成为仅次于工业、农业的第三大支柱产业.由于建筑业投资少、奏效快,被称为“无烟工厂”,在一些地域,乡镇建筑队伍比拟活泼,已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为当地工业、农业的开展起到了积极推进作用。但是,也应该看到,由于近几年来基建范围的不时扩展,施工队伍疾速增加,人员素质、管理程度良莠不齐;一些国营企业包袱过重,人员构造发作变化,职工青黄不接;一些乡镇企业自觉开展,管理单薄,技术力气和配备普遍较差,工程质量事故屡屡发作,社会信誉和经济效益不时降落,已严重影响到一些企业的生存和开展。建筑市场竞争非常剧烈,独一获胜的武器就是质量。而优质的工程质量和产质量量来源于优质的工作质量和效劳质量,而优质的工作质量和效劳质量要靠质量体系来休现和保证,最终去完成.经过树立质量体系,能够最大限度天时用本企业的人力、物力、财力,调动一切积极要素,树立完好的组织系统,制定可行的措施.采取牢靠的手腕,规则严厉的制度,使企业的各项管理归入正常轨道。在树立质量管理体系的过程中,企业人员素质将得到进步,质量认识将普遍增强,工作质量和效劳质量也将明显进步,企业的整体质量程度也会大大进步。

第二,有助于企业方针目的的完成。树立质量体系的目的是完成企业的方针目的。而质量体系的本质反映了责、权、利三者的关系。经过树立质量体系,能够明白地反映每个部门、每个岗位、每个人的义务目的、权利范围、利益分配,使之有规范可照、有制度可循、有法规可依,为企业方针目的的完成提供了保证。

第三,有助于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完善的质量体系是在思索供需双方本钱、风险利益的基础上,追求最佳本钱,消费出满足用户需求的产品。而树立质量体系完整思索了用户的需求,它的动身点就是一切满足用户的需求。它运用户坚信其质量体系的树立是可以满足工程质量和产质量量的最终完成。能够想象,几个不同的企业参入竞争,而一个经过认证的质量体系的企业肯定较之其它几个企业更具竞争力,由于它首先思索了用户的需求。第四,有助于企业的质量管理与国际市场接轨。随着我国经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我国对外变革开放的大门将越来越大,我国施工企业涉外工程将越来越多,能够有更多的时机直接承接国外工程,这就需求一个共同的国际质量管理言语,而IS09000系列规范,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有效的质量管理规范。欧洲共同体决议,自1993年起,将对进入欧洲共同体国度的有关产品实行认证制度,也就是说,凡经过认证的产品或企业质量体系方能进入欧共体国度。当然,建筑产品也不例外。因而,只要我们认真贯彻ISO9001系列规范,树立合适国际建筑市场的质量体系,并获得认证,我们就有了在国际建筑市场上的“通行证”。

二、对建筑工程产品及其特点的分析由于建筑产品的使用功能、平面与空间组合、结构与构造形式等特殊,以及建筑产品所用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能的特殊性,决定了建筑产品的特殊性。其具体特点如下:

(一)建筑产品在空间上的固定性一般的建筑产品均由自然地面以下的基础和自然地面以上的主体两部分组成 (地下建筑全部在自然地面以下)。基础承受主体的全部荷载 (包括基础的自重),并传给地基;同时将主体固定在地球上。任何建筑产品都是在选定的地点上建造和使用,与选定地点的土地不可分割,从建造开始直至拆除均不能移动。所以,建筑产品的建造和使用地点在空间上是固定的。

(二)建筑产品的多样性建筑产品不但要满足各种使用功能的要求,而且还要体现出地区的民族风格、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时也受到地区的自然条件诸因素的限制,使建筑产品在规模、结构、构造、型式、基础和装饰等诸方面变化纷繁,因此建筑产品的类型多样。

(三)建筑产品体形庞大无论是复杂的建筑产品,还是简单的建筑产品,为了满足其使用功能的需要,并结合建筑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能,需要大量的物质资源,占据广阔的平面与空间,因而建筑产品的体形庞大。三、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特殊工序与ISO9001标准首先要做好特殊工序的确认和控制工作。建筑工程施工中常见的特殊工序有:大体积砼浇筑、焊接、防水、桩基处理等。其他特殊工序的识别和确定在质量计划中予以识别和控制。特殊过程的确认应由总工负责,技术质量部门组织项目部对特殊工序所涉及的人员、设备、材料、工艺、环境、安全要求等诸方面进行运作:特殊工序所用的设备必须是受控合格的设备。特殊工序的操作人员及设备应在施工前进行确认。再确认,由技术质量部门执行。质检员或技术员在特殊过程,应按照规定要求及时检查特殊工序的运行情况,重点对工序(过程)能力进行动态确认,并在资料员收集确认记录后,根据记录情况进行再确认,报技术质量部门审批、备案。可以看出,这种确认和控制是在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持续调整的指导下进行的,保证了施工质量的持续改进,这就是ISO9001标准能帮助建筑施工管理提高质量管理绩效的最大原因。下面以大体积砼浇筑这个特殊工序为例来探讨一下建筑工程施工在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时应注意的问题。在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时,首先要考虑以下的问题:在这些部门是否获得和明示了有关管理和服务要求的文件文件?技术人员、操作人员是否获得相关的技术操作规范?对产品生产过程和服务过程是否进行适当监控和测量?为了获得这些问题的答案,可以采取以下自查的方式:查项目部编制的施工组织方案是否符合要求,是否合理适宜;查施工日志;查材料进场记录及送样检验报告;查隐患整改报告,特别是异常情况处理。同时在以上方面涉及的法律法规的遵守情况,如人员上岗资格等。总之,ISO9001并没有告诉我们企业如何如何做,标准只是提出了要求,达到国际上通行的、普遍认同的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所以,我们实施该标准的关键是如何依据标准要求,实现有效的质量管理,建立适宜持久的质量管理体系,则需付出精力、时间与资源。

参考资料:

第6篇:实体企业管理范文

R集团公司是一个拥有多家子公司、分公司、控股公司及直属单位,多年来,在探索、加强合同管理的实践方面形成一套符合自己实际、行之有效的管理方式、方法。现做汇报,以期抛砖引玉之效。

一、确立合同管理模式

R集团公司明确:集团公司范围内(包括各级单位)的合同由集团公司管理,集团公司采取统一与授权相结合、综合与专业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对合同进行管理。具体:在集团公司与各单位合同管理分工上,集团公司总部合同、各单位重要合同由集团公司统一管理,各单位非重要合同由集团公司授权各单位管理(重要合同与非重要合同的划分标准由集团公司确定,集团公司参照合同标的额、履行周期等进行确定。如对于工程类合同,R集团公司在划分重要合同与非重要合同时,标的额超过一亿元或履行期限超两年的合同定义为各单位重要合同,此类合同由R集团公司统一管理);在职能部门合同管理分工上,各专业合同由职能部门归口管理(如R集团公司范围内工程类合同、设备类合同分别由工程部、设备部管理),合同综合管理部门对合同涉及风险最后审查把关。

二、加强合同环节管理

对合同过程各环节进行分解分析,加强合同各环节管理、管控,实现合同风险管控。R集团公司的具体做法:

(一)对合同当事人审查

(1)审查内容。1)合同当事人的基本情况。合同当事人是否适格,《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或《营业执照》及其年检是否在有效期限之内;2)合同当事人的履约能力。审查当事人的注册资本、净资产是否与合同履行相适应,有无不良信誉记录等;3)合同当事人的签约资格。当事人是否具有签约授权,授权是否合法,有无越权等。

(2)审查程序。集团公司统一管理的合同,由集团公司合同专业管理部门负责对当事人审查;授权单位管理的合同,由各单位合同管理部门对当事人审查。

通过对当事人审查,将无签约资格,或有签约资格而无履约能力的当事人排除在外。

(二)合同起草管理

R集团公司规定集团公司及各单位设置专职或兼职合同管理员,合同管理人员负责合同起草。合同起草参照以下要求:(1)内容符合法律法规;(2)编号统一一致;(3)合同名称与合同内容一致;(4)主、从合同相应内容一致,合同附件齐备;(5)明确合同履行方式;(6)明确违约责任及承担方式;(7)合同设立担保的,明确担保的方式和范围;(8)明确管辖法院或仲裁机构等。

(三)合同会签管理

(1)合同会签。合同会签,是R集团公司职能部门按职责分工分别对合同进行审查,会签是R集团公司合同管理的重要特点。R集团公司总部合同、各单位重要合同经R集团公司合同管理部门按一定顺序会签。下面举例R集团公司合同会签及顺序(见下表):

(2)会签操作。职能部门在对合同进行审查时,审查意见可在合同会签稿上修订或批注,并及时反馈给合同承办单位或部门,由承办单位或部门采纳,或说明后不予采纳。

最后,R集团合同综合管理部门对合同合法性、有效性进行审查把关。

(四)合同签订管理

合同经会签审查后,送R集团公司分管领导审查,报主要负责人审批(或主要负责人授权他人审批),最后,由合同管理员根据审批后的合同会签稿制作合同正式文本。合同正式文本由法定代表人或授权人签署。合同正式文本加盖合同专用章,并加盖骑缝章。

(五)合同履行管理

(1)合同履性计划。R集团公司总部合同、各单位重要合同经各方当事人签署后,承办单位或部门按照合同特点,对合同履行做总体规划,确定合同履行阶段或履行节点,制定履行计划,并明确履行阶段或节点目标。合同履行按计划、分阶段全面履行。

(2)合同备案。R集团公司总部合同、各单位合同签署后,副本由承办单位或部门报合同综合管理部门备案,总部合同和各单位重要合同备案时附合同履行计划。R集团公司合同综合管理对备案合同登记、建账、备查,加强合同履行监管。

(3)合同履行跟踪。R集团公司总部合同、各单位重要合同履行情况由承办单位或部门定期报合同综合管理部门和合同专业管理部门。合同综合部门对报送的合同信息及通过其他途径掌握的信息进行汇总、整理、分析,协调解决合同管理存在问题,进一步规范合同管理,促进合同管理改进。

(六)合同验收、归档管理

合同验收由承办单位或部门组织,在验收中发现不符合要求的事项,在规定时间内向对方当事人提出书面异议及整改意见,并督促及时整改;验收合格的,由验收人员签署书面验收报告。

合同管理员对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的信件、电报、电传、传真、电子数据交换、电子邮件和合同文本等凭证妥善保管,并按R集团公司档案管理要求办理归档。

三、合同管理体系的构建

为实现合同管理,为保证合同及合同管理规范、有效运行,R集团公司建立起与合同管理相适应的、其行之有效的管理体系。

(一)组织体系

R集团公司建立起由董事长总经理合同综合管理部门分管领导和合同专业管理部门分管领导集团公司合同管理部门集团公司各单位各单位分管领导合同管理员的组织保障体系。组织体系的建立健全,明确了各合同管理职能部门职责,进一步落实合同管理责任。

(二)制度体系

为适应合同管理,R集团公司进一步完善、明确了由合同法及相关法律法规R集团公司合同管理制度及相关规定R集团公司各专业合同管理制度各单位合同管理规定的多层级的合同管理制度,保障了合同管理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三)合同及合同管理动态运行机制

第7篇:实体企业管理范文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运作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自国内安全管理引入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以来,各施工企业都开始积极的进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并先后取得体系认证,在施工生产中将原有的安全管理模式规范化、文件化、系统化地结合到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中,使安全管理工作成为循序渐进、有章可循、自觉执行的管理行为。施工行业的安全管理水平有了明显提高。经过几年的推行和体系的运作过程中,总结出有各自体系特色的成功经验和办法,但也不同程度的存在如下问题和误区。

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在推行之初,由于体系未能良性运作,发挥正常作用,出现与现场安全管理不兼容、结合不紧密的情况,使部分员工思想上对体系存有质疑态度,认为企业推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是新建立一套安全管理体制,摒弃了原有行之有效的安全管理制度,认识上未能将两者有机结合。

2、部分员工在施工生产管理中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意识还比较淡薄,对体系的管理在相当程度上仍停留在应付记录文件的填写、内审检查的准备方面,对建立和实施体系管理体系的意义和作用理解不够;

3、存在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价工作重点不清,风险级别把握不全的情况,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价的结果不能及时更新,没有根据施工现场的情况、施工条件发生的变化开展动态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价工作,使现场作业人员不明确必须控制的真正危险点,真正掌握风险管理的内涵,控制措施得不到有效落实。

4、未与企业现有的质量、环境管理体系记录文件有效结合,形成统一的管理记录模式。体系的记录文件与各职能部门一些管理性的记录表格(施工作业票、检查整改反馈表、施工交底记录等)产生冲突,造成重复性的工作增大了执行层的工作份量和压力。对各职能部门正常工作造成一定影响。

5、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管理手册中各职能部门职责划分不清、程序文件接口不明确,各职能部门、职责沟通欠缺,体系运作中易出现推卸责任和扯皮现象,形成体系管理的真空地带,给体系实施带来一定的工作难度。

6、针对风险识别和风险评估确定的重大危害因素,制定的管理方案在实施和落实方面仍存在一定差距。对管理方案中确定的项目内容和完成时间不能及时和企业年度安厝计划相结合,保证足够的资金投入和物资材料投入,来实施定期检查和跟踪,对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对整体效果进行验证。

7、企业内部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内审员组成较为薄弱,未经过严格的培训考核,在理论水平、专业素质等方面仍有欠缺,不能及时发现和总结体系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差距,甚至产生误导作用,给体系有效运行带来不利因素。

回顾以往在实施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有针对性的加以解决,要注意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建立适合企业自身实际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标准的构架

建造好的体系结构,对以后体系的运作起到决定性的作用。首先要面对自己企业的实际情况,对施工组织模式、施工场所、技术工艺、职工素质做科学细致的分析,建立企业自己的易于操作执行、简洁高效的管理手册、程序文件及体系支撑性文件。初建体系时,不好高骛远、不贪大求全,面对实际、先易后难、逐步完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作为一个新生事务,对它的认知有个过程,对体系的理解因各而异。相对于施工企业而言:施工周期长、施工条件恶劣、危害因素接触较为频繁、风险发生几率大、伤害结果严重、施工人员素质相对较低等诸多因素决定了火电施工行业安全工作的复杂性和难以把握,加之目前社会咨询认证企业众多,水平良莠不齐,认证咨询企业专家对标准理解不同,指导意见不一定适合企业实际,容易使体系程序文件脱离实际,造成管理上的脱节、认识上的误区、执行上的混乱,造成基层疲于应付,使体系的推行处于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两难地位。所以前期下做好企业内部的调查分析,请熟悉行业有相关认证经验的咨询公司,扎实做好体系的基础工作、建立一套简洁高效的管理手册和程序文件尤为重要。。

二、重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宣贯工作

施工企业原有的安全管理制度运行多年,有许多经过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安全管理办法,职工思想上长期已形成惯性思维,为此在企业引入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时要及时转变思想观念,改变原有的思想定势,消除对体系怀有疑惑、担心两种管理方式不兼容的这种思维误区,使职工认识到企业推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并不是要企业重新建立一套安全管理体制,而是与现行的安全管理体制有机地结合,使安全管理工作成为循序渐进、有章可循、自觉执行的管理行为。体系面对的对象是企业的各级员工,也靠基层的员工来执行,体系的宣贯不能仅局限于管理层、高层的宣贯,要普及到基层的员工,尤其在体系完成的试运行阶段,通过集中办班、印制通俗易懂的小宣传册、企业的传媒宣传报道、在施工生产现场、班组工作间宣传广泛危害辨识卡等形式多样的培训、宣传普及体系知识,使职工在体系贯彻伊始就有个好的体系习惯。同时培训出一批合格的体系内审员,做好体系的正常良性运作,能够及时找出体系的误差,不至于偏离方向。

三、把握好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在施工管理的重点控制环节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作为为企业安全管理的载体,最终实现各项安全目标的控制还需要到施工过程中得以落实和实现,也是在基层得以检验效果。体系执行的是否到位是安全目标得以实现的关键,为此在关键环节上有的放矢、重点突破,解决好执行过程中的难点需要把握住体系的几个重点控制环节。

1、做好做实危险点的辨识和控制

危险点的辨识和控制是体系的核心,施工企业有较为详细的安全工作规程,安全性评价、安全检查表等工作执行较早,通过企业多年来的积累摸索,各专业都有较完善的危险点辨识基础,但在实际施工中普遍存在有确定的危险点辨识重点不突出、面面俱到,风险级别把握不全,现场作业人员搞不清楚哪些是必须控制的真正危险点,控制措施得不到落实,使危险点预控流于形式的现象。施工企业安全事故的性质和危害程度的差异性,必然要求危险点的辨识和控制工作要分清轻重缓急,重点突出。

确定危险点辨识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识别系统中可能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的种类,这是因素识别工作的首要任务;二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识别各种危险、有害因素的危害程度。如果因素识别工作仅仅停留在种类识别上,则无法掌握各种因素的危害程度,更不能确定评价重点。当前,在企业安全性辨识中,对作业项目的因素识别一般只注重种类的识别,而对危害程度识别未予足够重视,不能提供准确的系统危险性信息。因此,在施工危险点辨识中,在注重危险、有害因素种类识别的同时,也必须加强危险、有害因素危害程度的识别,二者不能偏颇。危害程度的识别可利用危害发生的可能性和危害造成的后果来评定。如下表:

事故后果特别严重

事故后果严重

事故后果一般

事故后果轻微

发生频率较小

不可容忍风险

很大风险

适度风险

可容忍风险

发生频率较大

特大风险

不可容忍风险

很大风险

适度风险

这要求在施工前编制人员要熟知作业现场环境,明确具体工作任务、工作方法和把握作业人员的思想意识、技能水平、人员组合、工器具机械装备的状态,分析透彻施工中的可能影响因素,善于找出关键、抓住重点,充分发挥危险点数据库的指导作用,根据危害发生的可能性和危害造成的后果判定出危害程度的风险等级加以有效控制。

2、重心下移,做好基层班组对体系执行和落实工作

危险点的辨识和控制是否能取得预期的实效,发挥超前控制事故的作用,关键在于各项控制措施是否在基层班组中得到严格执行,这是体系得以发挥作用的基础,直接关系到体系的运作效果。班组开展危险点的辨识和控制,认真落实各项预控措施,能有效地预防事故发生。

班组是危险点的辨识和控制的基础层。从危险点的查找到在具体工作中的督促实施、记录跟踪,大量的工作都要落实在班组。这首先要求班长带头接受危险点的辨识和控制这种安全管理的科学方法,使危险点分析预控工作能够结合本班实际有效开展,在新开项目施工交底中,将施工作业指导书中的危险点及控制措施交代清楚,进行确认签证,落实到人。在工作过程中,严格监督,保证各项控制措施的严格执行。对现场环境、作业条件、人员变化等引发的新的危险点,要及时采取补充措施,落实到位。若在现场落实这个关键环节不到位,则易造成事故的发生,从而功亏一篑。2003年6月,在某电厂工程4#机组磨煤机内部倒锥体安装施工过程中,在施工作业指导书中辨识出危险点及控制措施的情况下,由于确认签证工作不到位,对临时吊耳焊接质量检查工作未确认而签字,导致起吊过程中吊耳断裂,造成施工人员受倒锥体挤压死亡,造成惨痛的教训。因此落实各项控制措施在基层班组中的严格执行尤为重要,企业职能科室和工区(公司)要加强对班组的指导、督促,使危险点的辨识和控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取得良好的实效。

3、合理整合企业现有管理体系资源,实现三个体系标准一体化

目前大多数施工企业都具有质量管理体系和环境管理体系的认证,三个体系都是企业的管理性标准,有相同的管理理论和思想,在不同的技术标准支撑下以不同的运行控制进行着同样的管理循环。记录控制、内审与管理评审等基本程序在结构和内容上相似,具备了三个体系一体化运行的理论基础。体系合并一体化运行具有很大的优势,可以统一调配、使用资源,共享文件和记录,减少管理环节,降低了管理和体系运行的成本,避免了不同体系之间的矛盾,解决体系运行相互之间衔接不良的问题,有利于提高各管理体系的效率和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

企业在体系运作中要充分利用现有工程建设管理信息的MS系统,利用MS系统的办公自动化、安全管理、工程技术、资料档案、施工过程管理等模块,对体系目标、指标的实施情况进行跟踪,检查其进展情况,达到“绩效测量和监测”的体系监督作用,对测量和监测中得到的来自于基层操作与日常管理的各种职业安全健康信息向管理层反馈,及时解决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技术、资源问题,规范管理工作的工艺流程。使信息的流动严格有序,达到辅助管理和辅助决策,提高管理绩效和风险控制能力,增强工程项目管理工作效率和目标控制。

第8篇:实体企业管理范文

(一)风险管理的概念

社会组织或者个人用以降低风险的消极结果的决策过程我们称作风险管理,风险管理主要包括了风险识别、风险估测、风险评价,并在这些内容上加以整合,从而组合出比较优化的风险管理技术,达到以最小成本换取最大安全保险的目的。从上述风险管理的概念我们可以总结出风险管理具体有以下含义:第一,风险是风险管理的对象。第二,风险管理的主体是任何个人或者组织。第三,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安全保障是风险管理的主要目标。第四,风险管理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是一个独立的管理系统。第五,风险识别、风险估测、风险评价、选择风险管理技术等是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全面风险管理的概念

全面风险管理,是以企业的总体经营目标为基础,以企业经营过程中执行风险管理和各个管理环节为基本流程,全面风险管理需要有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和健全的风险管理体系,健全的全面风险管理应该包括以下内容:风险理财措施、风险管理策略、内部控制系统以及风险管理的组织职能体系等,企业实施全面风险管理的目的在为企业实现风险管理提供更好的方法。全面风险管理是一个新的概念,现阶段主要应用于企业管理当中,在参照了2006年6月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的《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后我们得出了以上全面风险管理的概念。

二、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

构建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有助于企业实现全面风险管理的目标,在构建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体系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构建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原则

在构建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过程中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构建时要坚持以下原则:

(1)分层管理原则。企业构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要坚持分层管理原则,也就是说企业要将风险管理中所涉及的工作,例如管理、运营、决策等工作交付给不同层次的企业管理机构,这样有利于形成金字塔形的全面风险管理结构,更好的实现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

(2)全面管理原则。企业构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要坚持全面管理原则,企业要对经营过程中各个方面潜在的风险进行管理,其中风险主要包括了战略风险、财务风险、运营风险等。同时,企业风险管理组织上也应该坚持全面管理原则,全面风险管理不仅仅是风险管理部门的工作,更应该是企业全体员工的工作,上到董事会下到普通员工都应该参与到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当中去。

(3)定量化原则。定量化原则是指企业在对风险的识别、评价和预警方面上,要尽可能的量化风险,既要从企业自身的发展情况出发建立全面风险指标体系,又要虚心的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经验,进一步保证全面风险管理体系量化的行之有效。

(二)构建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要求

(1)要符合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因为企业潜在风险存在于企业整个运营过程中,在构建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就要求符合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要在企业的经营范围内明确风险管理的目标和计划,并且与企业的经营业绩目标紧密结合起来。

(2)要建立过程化、动态化的管理体系。从企业设立风险管理目标到为了实现目标而采取的措施,可以说风险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此在构建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时候,也要实行过程化和动态化,内部控制要有明确的标准,过程有动态的监控,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所制定的目标。

(三)构建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路径

(1)加强全面风险管理文化建设。全面风险管理文化建设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企业全面风险管理能否更好地实现,全面风险管理文化建设主要包括了风险控制行为和管理理念、风险管理环境和道德标准等,企业的管理人员要制定好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并且要严格按照制度执行,这样既可以提高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又可以让全体员工参与到全面风险管理中,保证全面风险管理安全运行。

(2)运用先进的风险管理工具和手段。很多企业在全面风险管理过程中越来越重视定量分析法,这就要求企业在大量的识别、检测和衡量等工作上做到高效准确。因此,我们必须运用先进的风险管理工具和手段,努力实现“精细化”的风险管理。

三、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实施策略

(一)树立现代化的风险管理理念

风险管理意识是构建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基础工作之一,正确的风险管理意识有利于企业更好的发展。因此,企业要树立起全员的风险意识和现代风险理念,全面考虑企业面临的风险和存在的机遇,为了达到对潜在风险的防范和化解,要对潜在风险有充分的认识。正确的风险管理观念是要让全体员工参与到风险管理过程中去,要让每位员工认识到自身工作与风险管理有着密切的联系,激发员工参与全面风险管理的积极性。

(二)构建全面风险管理组织架构

持续性和协调性是企业风险管理的一个重要的特征,这就要求企业有一个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来统一领导风险管理工作。风险管理组织系统应该包括风险管理委员会和审计委员会,其中风险管理委员会的主要成员包括财务主管、运营主管、风险主管和信息主管,审计委员会主要是由独立董事会组成。企业要尽快健全全面风险管理制度组织结构,各个组织结构要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保证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有序进行。

(三)建立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不断更新风险管理信息

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是随着风险及信息管理的产生、收集、处理的过程,信息的完全性水平直接影响到全面风险管理的水平。因此,在构建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过程中要优化信息流程,在适当的时间内将准确的信息传达到信息使用者的手中。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内容既要包括企业自身风险及风险管理政策信息,也要包括来自外部的可以给企业风险管理支持的信息,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应该是一个全方位立体的网络。

(四)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构建全方位风险监督体系

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对于构建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有着重要的作用,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可以及时的发现管理过程中的错误,并及时的更正错误。虽然一些企业建立了一些看起来比较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在组织结构上既有董事会又有监事会,但是在企业的重大经济决策的时候,还是由个别人说的算。因此,企业的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要依法履行职责,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并且将内部控制制度落实到实处。同时监事会也要构建全方位的监督体系,实现经常性监督和事后监督,避免企业全面风险管理过程中徇私舞弊行为的发生。

四、总结

第9篇:实体企业管理范文

[关键词] 信息化建设 ERP信息平台 HSE动态管理

一、依靠科学求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就会对发展的实践产生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响。HSE管理模型是世界石油业领先国家的石油企业经过数代石油人的工作,积累、总结管理方法和经验形成的一套石油行业管理体系,并被荷兰壳牌石油集团成功实施应用,成为现今石油业的行业标准。荷兰壳牌集团在世界石油行业是成功的,所以HSE管理体系是科学的、先进的。

中国企业正处在青年时期,谋出路,求发展是要面对的问题,学习行业龙头壳牌成功的管理经验——HSE体系,就是企业在学习、探索,用科学手段发展自己。

二、企业ERP信息平台是当今先进的科学技术

当前企业信息化的不断发展,演绎出一代一代的产品,从MIS系统到MRP、从MRP到MRPII、从MRPII到ERP,在互联网技术的推动下,企业间协同管理的SCM、CRM等系统使企业的信息化应用有了更大的目标。

电子商务时代的ERP将围绕如何帮助企业实现管理模式的调整以及如何为企业提供电子商务解决方案来迎接数字化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它支持敏捷化企业的组织形式(动态联盟)、企业管理方式(以团队为核心的扁平化组织结构方式)和工作方式(并行工程和协同工作),通过计算机网络将企业、用户、供应商及其他商贸活动涉及的职能机构集成起来,完成信息流、物流和价值流的有效转移与优化,包括企业内部运营的网络化、供应链管理、渠道管理和客户关系管理的网络化。电子商务时代的ERP系统还将充分利用Internet技术及信息集成技术,将供应链管理、客户关系管理、企业办公自动化等功能全面集成优化,以支持产品协同商务等企业经营管理模式。

纵观全球,应用企业ERP信息管理系统取得成功的企业已经很多,比如美国克莱斯勒公司,1998年7月由德国戴姆勒-奔驰公司和美国克莱斯勒公司合并,开始采用SAP的ERP产品。合并之前,戴姆勒-奔驰公司在世界高级轿车和6吨以上卡车市场占领导地位。克莱斯勒公司在美国三大汽车公司排名第三,在面包车市场占领先地位。合并后的公司使用SAP的ERP产品后很快成为世界第三大汽车生产商,在全球拥有雇员384723人,2004年其总营业额达到1421亿欧元,并在美国纽约和德国法兰克福成功上市。美国联邦快递空运公司,采用Oracle提供的ERP产品,1997年开始实施,通过两次重大升级之后,2004年整个系统全面建成。凭借此系统,联邦快递空运公司(FedEx Express)迅速成为全球最大的快递公司,并向220个国家及地区提供快速、可靠、及时的快递运输服务。联邦快递每个工作日运送的包裹超过320万个,其在全球拥有超过138,000名员工、50,000个投递点、671架飞机和41,000辆车辆。公司通过FedEx Ship Manager at fedex.com、FededEx Ship Manager Software 与全球100多万客户保持密切的电子通讯联系。2004年,其总营业额达到290亿美元。

由此可以看出,企业ERP信息管理系统能够根据企业内部和外部的变化,及时与先进的管理思想接轨,抛开企业原有不合适宜的管理思想,迅速适应电子商务时代资源优化及企业间协同发展的需要,能够使企业拥有更强盛的生命力和竞争力,为企业在电子商务时代的发展提供新的机遇。

三、信息化建设促进HSE动态管理体系实现

HSE管理体系是将实施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的组织机构、职责、做法、程序、过程和资源等要素有机构成的整体,这些要素需要通过先进、科学、系统的运行模式才能有机的融合在一起,而ERP却是一种先进、高效的管理思想和手段,他从思想上去剔除管理者的旧观念,注入新观念,帮助企业建立一种新的管理体制,实现企业内部各要素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形成动态管理体系,达到体制创新的目的。

HSE管理体系是通过简洁、高效、实用的管理手段使企业管理更加科学,实现企业健康、安全和环境目标,使健康、安全和环境管理实现科学化、规范化管理,建立的HSE管理体系。而现今基于网络信息和电子商务技术的ERP可针对企业现状,围绕如何帮助企业实现管理模式的调整,以及如何为企业提供电子商务解决方案来迎接数字化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它支持敏捷化企业的组织形式(动态联盟)、企业管理方式(以团队为核心的扁平化组织结构方式)和工作方式(并行工程和协同工作),通过计算机网络将HSE涉及的职能机构集成起来,完成信息流、物流和价值流的有效转移与优化,并充分利用Internet技术及信息集成技术,实现企业办公自动化。

通过ERP平台建立企业办公自动化体系,使HSE体系具有了简洁性,所以才能提高其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有了可操作性就能够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产生高超的效率,体现HSE体系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现代化的企业ERP信息管理系统与HSE管理理念并不是相互矛盾的实体,而是联系非常紧密、相辅相成的两把利剑,通过对企业ERP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就是对企业HSE体系的促进和完善。他们的结合将会使企业更具生命力、竞争力,更早的与国际市场接轨。ERP的信息化、敏捷化完全符合企业HSE标准快速、全面推广的要求。所以,要使HSE管理体系在企业充分发挥实际效能,就必须坚持把HSE管理体系与现代化ERP信息平台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建设企业ERP信息管理平台,建立起一套完整的信息化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