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对全民健身的看法和理解范文

对全民健身的看法和理解精选(九篇)

对全民健身的看法和理解

第1篇:对全民健身的看法和理解范文

关键词:延安地区;全民健身;影响因素

延安市地处我国西北部,经济欠发达,由于受经济状况、气候条件等因素影响,使社区体育的起步较晚、发展缓慢,因此,如何改变现状,更好的推动全民健身在该地区的发展,将是我们讨论和研究的问题。通过本次对延安革命老区的调查发现,延安革命老区相对于革命时期来看,整体的健身热情不是很活跃,意识也比较淡薄。所以,在延安革命老区推行“全民健身”刻不容缓。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论文以延安地区全民健身开展情况为研究对象,以延安地区60名居民为调查对象,研究延安地区全民健身发展的影响因素。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发

本文根据研究需要,通过期刊、网络、相关书籍等途径查阅有关延安地区全民健身等方面的相关政策和文献资料;检索近年来有关全民健身研究的实施现状和延安地区特点等方面的大量论文,以便了解延安地区全民健身发展的影响因素。

1.2.2专家访谈法

本次调研重点咨询了枣园中学、河庄坪中学、长庆安塞油田、井家湾等10家单位的25位体育部长和领导,针对相关单位的身体素质、体育设施、参与锻炼情况进行咨询。

1.2.3综合分析法

依据相关标准对延安地区全民健身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综合分析。

1.2.4逻辑推理法

根据相关理论原理和普遍认可的事实依据延安地区特点,推论出在延安地区开展全民健身可能会出现的问题。

1.2.5数理统计法

用spss11.0统计软件和EXCEL软件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延安革命老区全民健身的特点

延安地区全民健身参与人群较少,参与锻炼者主要为小区居民。而由于延安受特殊地势位置的限制不利于大面积发展小区,即使有些地方可以规划小区,但面积太小,因此对体育设施的投放也会相对减少。另外,大部分村民由于农务繁忙,没有时间参加体育锻炼或是意识的淡薄,错误认为田间劳作等于体育锻炼。

2.2延安革命老区全民健身的影响因素

2.2.1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淡薄

调查显示,有344%的人认为没必要参加体育活动;有547%的人认为参加体育活动很重要;有554%的人认为劳动可以代替体育锻炼,有394%的人认为劳动不能代替体育锻炼。可以看出,延安地区居民健身意识不强,对体育的理解和认识程度较低。井家湾村村民主要以经营农家乐为生活经济主要来源。通过对该村全民健身活动的调查,我们发现人们在思想认识上从整体上讲尚显偏低,仅有30%左右的农民对全民健身的战略意义有所了解,令人惊疑的是尚有60%以上农村居民对健身的战略意义和对健身生理与心理的作用不了解或很少了解;几乎一半的的农村居民对健身的认识尚停留在“没病就是健康”的肤浅层次上,也有相当一部分百姓错误的认为自己平时的田间劳作就是锻炼身体。

2.2.2健身器材、场地、设施的投资也直接关系着全民健身的开展

延安地区健身场地设施匮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造成场地设施匮乏的原因有二元经济结构造成群众体育设施建设;其次是对体育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导致体育场地设施萎缩。整个延安市村民的健身场所仅局限于附近小区、机关单位的一些简单的健身器材。另外,延安多山地,也就是说想要建设一些大的公园、娱乐健身场所还存在一定难度。

2.2.3特殊人士全民健身.

特殊人士全民健身也影响着全民健身的发展。目前延安地区的社会卫生保障体系和现有的健身设施也不能很好的满足残疾人的健身需求。

2.2.4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的制约

延安地区气候属典型的高原大陆气候,不利于户外体育活动的开展。另外,春季和秋季气候变化不稳定,因此,有相当一部分群众在气候寒冷时放弃锻炼,而在气候宜人的季节又恢复锻炼。由此可见,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对延安地区居民开展体育活动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2.2.5经济基础薄弱的制约。

延安区体育发展的水平、规模,主要取决于经济发展所能提供的体育场地设施、组织体育活动的场次和体育管理人员等客观条件,及由此带来的群众经济收入增长和观念行为的转变。受收入水平的制约,延安地区全民健身场所和体育消费的有效需求不足,使体育消费市场不发达,是制约该地区全民健身体育发展的根本原因。

2.3延安地区全民健身发展的状况

以井家湾为例,该村于2008年修建“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该工程选址修建在村委会院子中,该工程总投资32万元。该工程修建后,许多农民利用其进行体育锻炼。根据与村委会干部座谈,村干部中专门有一名负责村民文化活动开展及共青团工作的干部,每年利用农闲和节假日组织农民开展文化体育活动,尤其春节期间,专门组织秧歌大赛、篮球比赛等体育活动(比赛),且村民自愿组织和参与比赛。

3.结论与建议

3.1居民文化水平低,思想意识淡薄,不能正确认识全民健身运动。

3.2健身器材、场地、设施的投资和经济基础薄弱。

3.3残疾人经济上的贫困和心理上的脆弱,对于残疾人的培训更是存在不足。

3.4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的制约。

3.5建议,首先要加强宣传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向大众提供更多了解健身活动的信息和途径,增强健身意识。其次,加大对体育设施、场馆、场地的投入力度,让想锻炼和参与锻炼居民有地方练、有器材炼;最后,要注重对延安地区民族传统体育的保护,尤其像腰鼓等具有延安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作者单位:西安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 中国群众体育调查课题组.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

[2] 裴立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多元化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研究[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

[3] 省发展改革委.青海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规划纲要[J].青海政报,2005(13)

[4] 青海省统计局.2007青海统计年鉴[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

[5] 张伟.全民健身路径的管理与维护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1(5)

[6] 秋实.西安市体育锻炼群众“全民健身路径”利用状况调查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9(4)

[7] 曾秀英.浅析全民健身路径损害事故发生的原因及预防措施[J].新西部,2010(22)

[8] 徐云.构建和谐社会视角下建设全民健身路径的现实意义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11(18)

[9] 李相如.我国健身路径工程特征与未来发展[J].中国体育科技,2005(4)

第2篇:对全民健身的看法和理解范文

召开了体育系统片区会议,前一个时期。听取了大家对促进全市体育事业发展的建议和意见。回来后,对大家的建议和意见进行了梳理,并在市局党组会议和局长办公会议上进行了研究,初步形成了明年群体工作的思路。这次专门召开全市群体工作会议,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要与大家再次进行沟通,看看我这些思路是不是符合全市的实际,不是适应新形势下群体工作发展的需要。

广大人民群众最直接参与的体育,为什么我对群体工作这样上心?为什么我要将这样大的精力放在群体工作上?这样理解的群众体育是最广泛的体育。与广大人民群众关系最密切的体育。大力发展群众体育是党体育工作的根本方针和根本任务。作为政府的职能部门,抓工作要善于把握方向,要善于把握全局、要善于把握根本。只有做到把握方向、把握全局、把握根本,才能真正促进我事业的发展。体育工作也是一样,只有把握住了方向、把握住了全局、把握住了根本,才能开创出新局面。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抓住了群众体育才是抓住了体育工作的方向、体育工作的全局、体育工作的根本。

这样的理解把群体工作提高到一个很高的地位,也许同志们要问。会不会影响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的位置。回答是不会。原因是不论群体工作也好,还是竞技体育、体育产业也好,其根本目的一致的发展群众体育,为了增强民族素质;群体是竞技的基础,发展竞技体育是为了弘扬民族精神;发展体育产业,为了提供经济支撑,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促进体育事业的整体发展,增强全民民族的身体素质和精神素质,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做出贡献。

谈几点意见,如何抓好明年的群体工作。供同志们参考。

站在统筹城乡的高度上认识抓好群众体育的重要性一、必须坚持以党的精神为指导。

以党的精神为指导,党的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会议明确了党在新历史起点上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坚持什么理论体系等重大问题;明确了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所承担的重大历史任务。因此。必须长期坚持的方针;贯彻落实精神,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

要把重点放在学习贯彻总书记的报告上。总书记在报告中对体育工作了新的要求,学习贯彻党的精神。这就是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总书记的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既与中央三代领导集体的思想一脉相承的又从新高度上体现了党的体育工作的根本方针;既反映了时代的要求,又体现广大人民群众最直接、最关心、最迫切的体育利益。

今天的全民健身已经不仅仅是政府的一种号召了而是广大人民群众自觉和现实的需要,曾经在今年八月初召开的统筹发展城乡体育事业片区会议上讲过。广大人民群众的一种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广大人民群众谱写美好生活新篇章的重要章节,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精神家园,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因此,必须站在体育工作根本方向、根本任务的高度来认识总书记在报告中的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领会总书记的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科学内涵和本质要求。

找准好自己的位置,贯彻落实总书记的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还必须坚持与我市建设统筹城乡发展改革实验区相结合。统筹城乡发展是党中央、国务院交给我市的一项重要任务。体育工作必须自觉地融入到其中。履行好自己的职责。

最为重要的就是做好群体工作。实事求是地讲,体育工作促进统筹城乡发展。就当前我实际情况看,统筹城乡体育事业的发展,重点和难点还在农村和社区。如果说我市整个体育事业都存在投入不足的问题的话,那么表现最为明显的还在农村和社区的体育投入不足;如果说我市整个体育工作有不少薄弱环节的话,那么表现最为明显的仍还在农村和社区的体育工作跟不上形势的需要。存在这样的问题,有客观的原因,但更重要的主观原因。其表现首先是思路不够开阔、观念不够解放。一句话,就是工作思路、工作方法、工作措施还不足以让我打开群体工作的局面。

首先还得从思想观念上入手。怎么入手,解决这一问题。就是要从学习贯彻党的精神上下功夫,就是要从认识统筹城乡发展的意义上入手。只有这样,才能解决思想认识问题。解决思想认识问题,才能在行动上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二、找准群体工作的着力点,要准确把握群体工作的规律。明确群体工作的抓手

就是把握了事物的发展规律。群体工作的规律是什么,规律是事物发展的内在联系。掌握了事物发展的内在联系。说到底就是三有”即:群众身边有体育组织、群众身边有体育设施、群众身边有体育活动。群众身边的组织,开展群体工作的组织保障;群众身边的设施,开展群体工作的物质平台;群众身边的活动,群体工作的载体。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互为条件、互为依存、互为促进的有了组织,就有了保障;有了设施,就有了条件;有了活动,就有了载体,三者缺一不可。

但是客观地讲,虽然我直辖已经十年有余。三有”建设上却远远跟不上形势的需要,许多地方跟本谈不上“三有”这样的状况,不影响群体工作的开展是不可能的事。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原因固然很多,但是根本的认识上有误区。什么误区?就是仅仅满足以传统的蹦蹦跳跳”式的市、区县层面上的群体活动,没有从根本上去促进“三有”建设。所谓层面上的就是以市、区县体育局主办,当然,一些也是必须的但如只停留在上面活动不深入基层,无法使群体工作上台阶,达不到开展群体活动的目的所谓的蹦蹦跳跳”就是习惯于组织一些应景性的活动。难怪我体育工作被人们理解为就是简单的蹦蹦跳跳”要看到今天的群体工作,已经不是停留在蹦蹦跳跳”阶段了而是需要科学发展,需要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科学发展也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也好,都离不开“三有”建设。

三有”建设,一定意义上讲。就是群体工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现,就是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的保障。从这个意义上讲,三有”建设就应该是群体工作的着力点和主要抓手。

搞好“三有”建设,实践表明。也不是件轻而易举的事,需要我长期坚持,不断推进。就我今天的情况看,对“三有”建设还存在经验不足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不断探索,敢于实践;需要我出台相应的政策和措施;需要我创建与之相适应的体制和机制。最近一个时期,开展了一些调研工作,摸到一些脉络,但是还很不够,需要全市体育部门共同努力,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总结经验中不断提高和完善,争取在明年探索出一条成功的经验,把“三有”引向轨道,使“三有”建设达到科学健康的发展境界。

三、完善全民健身的服务体系建设,要着力推进制度建设。

一直群体工作的制度建设。这决不是凭空想出来的而是有充分的法规依据的国务院早在十年前就颁布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这个纲要就是法规性的文件。因此有一个说法是全民健身纳入了法规保障。但是回过头来看我市,市体育局工作后。十年的时间已经过去了市的全民健身条例》却依然没有出台。不论就其原因如何,客观上影响了全民健身的深入开展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软就软在缺乏法规保障。没有法规保障,全民健身条例》市开展全民健身的重要法规保障。经常说的全民健身是软指标。全民健身方面的许多工作都得不到落实,使完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也成了一句空话。针对这种情况,应该下定决心,将促进《全民健身条例》出台作为明年的一项重要工作,抓紧抓好。

也要积极探索建立和完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建设。全民健身是面向广大人民群众的因此,促进《全民健身条例》尽早出台的同时。建立和完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也要面向广大人民群众。如何面向,这里三个具体指向:一是面向乡村(农村)二是面向社区(城区)三是面向基层(行业系统)如何确定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内容,这里也三个指向:一是让体育科技服务走进乡村和社区,使广大人民群众科学健身;二是让体质监测走进乡村和社区,让广大人民群众明白健身;三是让组织工作走进乡村和社区,让广大人民群众系统健身。认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健身满足了以上的指向,相信我服务体系健身就可以得到相当的提升,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健身需求就不会再是一句空话了

做到满足上述指向,当然。也需要从我每个区县的实际出发,要善于了解广大人民群众健身的实际需要,要善于不断地总结经验,要善于不断地创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建立和完善好全民健身服务体系。

四、创造群体工作的新局面,要着力完善群体工作的机制。

建议对区县政府实行目标考核。这个建议,调研中不少同志为了推动群体工作的开展。当然是一个促进工作的好办法。但是这似乎与当前的规定有些不符。减少评比考核,转变职能,强化服务的要求。因此,靠对区县政府实行目标考核来促进群体工作的开展不太现实。不对区县政府实行目标考核是不是就没有其他办法推进群体工作了呢,显然不是打开思路一想,应该还有许多其他方法,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建立群众体育工作的机制。通过前一段时间的调研,认为至少我可以建立以下一些机制来促进群体工作的深入开展:

调动区县和乡镇的积极性。凡是创建体育强县和强镇的给予政策和投入上的支持。一是开展体育强县、强镇创建活动。

鼓励搞好群体工作。凡是群体工作搞得好的都给予经费和荣誉的奖励。二是实行以奖的办法。

吸引广大体育爱好者积极投入体育活动。三是围绕社区和乡村的群体工程由市局出经费举办赛事活动。

拓宽群体工作的层面,四是与区县政府联合打造品牌群体活动。推动群体工作的深入开展。

第3篇:对全民健身的看法和理解范文

【关键词】郑州市高新区;健身路径;使用状况;社区体育

1.前言

随着人民物质生活逐步提高和全民健身路径的不断进步,健身路径成为当今社会必需品。全民健身路径卓有成效的开展所收获的益处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方面不仅增强了自身的体质给大家提供一个互相交流和学习的机会;其次,也在一定意义上维护了社区的安定团结。郑州市高新区虽在高新技术和经济发展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社区体育上尤其在健身路径发展较为缓慢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高新区社区体育的发展及郑州市整体发展进程。

2.研究对象和方法

2.1研究对象

本次研究以郑州市高新区10个社区健身路径的使用现状为研究对象。按照非概率行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了高新区10个社区的400人,其中男性有220人(55.00%),女性有180人(45.00%)。

2.2研究方法

通过文献资料法、实地观察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对高新区10个社区的健身路径的使用状况进行统计和分析。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社区居民使用健身路径时间段分析

由表1可以看出,在18:00~20:00时间段内使用的人数最多,其次使用人数最多的时间段为6:00~8:00。在6:00~8:00时间段使用人群中以中老年人为主且以50岁以上人群居多,经过与50岁以上使用者的交谈了解到目前大部分的老年人睡眠较浅睡眠时间短,早晨有晨练的习惯,因此使用健身路径进行锻炼也是一种理想的健身方式;18:00~20:00时间段使用人数最多,尤其是在暖和的天气,人们都愿意走出家门进行一定的室外运动,也可作为一种饭后消遣的方式,因此在这个时间段内健身路径的使用率是最高的。

3.2社区居民每周使用健身路径的次数

在周使用次数上,每周使用 1次的人数最多占总样本数的46.00%;使用2-3次有 172人占整体调查对象的43.00%;使用3~4次有28人占到了7%;使用4次以上的人数最少占到整体的4%。说明在社区居民每周对健身路径的使用率较低。每周坚持使用4次以上的16人中以老年人居多,主要在于老年人每天可以利用的空闲时间较多并且一部分老年人有晨练的习惯,能够提高健身路径的使用率;使用1次的人群在调查对象年龄段中主要以青年人居多,主要原因在于他们平时工作任务较重只有在周末有时间有时间来进行健身活动。在使用2~3次人群中也有少数的儿童但他们并不是利用健身路径来健身只是单纯的玩乐。

3.3 社区居民对健身路径使用方法的分析

根据器械使用说明进行锻炼的共86人占21.50%;按照自身喜好锻炼的人数最多有149人占总体调查对象的37.25%;模仿别人操练的有141占调查总量的35.25%,还有24人,占调查总量的6.00%,随意的使用器械锻炼。通过以上数据发现,居民的使用方法还存在着许多不科学的地方。原因主要在于第一,大部分使用者没有阅读过使用说明或看不懂说明;第二,高新区所有的社区中只有少数健身路径锻炼点的器械说明书较为清晰明了,但是大多数社区的路径器械说明牌已经很破旧影响了路径的正常使用;在这方面相关部门应当为每个健身路径点安排健身指导人员来对健身路径提供正确的引导,促使使用者们能够更科学的使用健身路径,使其能够达到理想的健身效果。

3.4 社区居民每次使用时间的分析

在对社区居民使用健身路径时间的统计具体情况详见表2。

由上表可以看出,健身时间 30分钟以下有184 人占总体样本数的46.00%;时间保持在30~45 分钟的有 81 人占总样本数的39.75%;时间在45~60 分钟的有 50 人占12.50%;时间在60分钟以上有 7 人占1.75%。通过该数据可以看出,大部分人群每次使用健身路径进行锻炼持续时间较短;无法达到一定的健身效果。

3.5 健身路径使用者的锻炼目的

调查结果如表3所示,其中以锻炼身体为目的比例最高有206人达到了51.50%占到了被调查者的大多数shuoming越来越多的人们已不满足对物质生活的追求,追求健康生活也将逐渐成为主流;以娱乐为目的的有113人占28.25%;社会交往的有17人占到了总样本量的4.25%;娱乐休闲和社会交往都有利于舒缓心情调节情绪,因此有部分人群选择以这种方式来缓解自己的情绪;以减肥为目的的也占到了一定比例说明部分民众对自身的形体和身材有一定的追求。

随着人们健身意识的逐渐加深和年龄的增长,人们越来越积极投入到健身活动中来。由于健身路径使用较为方便且坚持使用同样能够达到健身锻炼的效果,满足了居民的健身需求,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健身路径来进行健身活动,以此应加大对健身路径的建设投入,增加健身路径的数量满足社区居民的健身需求,并且要对健身路径加强管理,及时消除可能影响健身路径使用的因素。

3.6抑制因素分析

影响健身路径使用者参与锻炼的原因主要有个人因素、环境因素、器械因素等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现象。路径不能满足使用者需求的有138人占总样本的34.50%,其次是路径数量不够的有78人占19.50%,器械损坏的有42人占总样本的10.25%;没有时间的有4人占总样本的10.75%;没有专业人员指导的有50人占总样本的12.50%。通过实地调查发现,在一些人口密度较大的社区健身路径的数量根本满足不了居民的需求,部分老社区健身器械后期维护部到位根本无法使用。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1)在18:00~20:00这一时间段内使用健身路径的人数最多;

(2)从整体上看对健身路径的使用频率不高;

(3)路径使用者每次使用持续时间较短;

(4)路径使用者在使用路径时主要以自身的喜好为主;

(5)使用者的锻炼目的较为明确;

(6)健身路径不能满足需求成为抑制社区居民参与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

4.2建议

(1)进行健身路径的设置安装时应结合各社区的具体情况并根据各社区的特性和人们的实际需求最大限度的发挥健身路径的功效。

(2)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等手段并结合网络媒体的力量进行宣传,制作与使用说明相关的视频,还可以在健身路径旁增建宣传栏并将各类器械的使用方法以图画的形式描述出来方便使用者理解和掌握。

(3)及时对健身路径进行维护和保养确保健身路径的正常使用。

参考文献:

[1]李炳坤.长沙市全民健身路径的调查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

第4篇:对全民健身的看法和理解范文

关键词:全民健身;体育场地;场馆;配套设施;

中图分类号:G8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8-00-02

一、研究背景

2008年,苏州为江苏省首批“体育强市”。根据第5次全国场地普查苏州市普查的结果,目前苏州市共有各类体育场地5549个,占地面积1246多万平方米,苏州市总人口是578万,苏州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是2.16平方米,每万人拥有的场地数是9.6个。但和国外比较来看,人均场地占有面积差距甚远。2012年最新数据,苏州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02平米,这与苏州全民健身点体育场地器材的需求还相差甚远,当下体育场地与设施还存在很多的问题。1早在1990年,意大利、芬兰、德国和瑞士每10万人平均拥有场地为212个、457个、248个和220个,日本为260个,1994年韩国为10062个。苏州作为文化水平比较发达的城市,特殊的地理位置,人们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比较高,通过对苏州市体育场地与设施点的实地调查,发现苏州市区管理场地设施的资金存在严重缺乏,健身设施的损坏严重,卫生状况令人堪忧,公益性全民健身工程点的数量少,场地设施的数量和种类单一。仅依靠现有的一些社区、社会健身场馆等体育设施数量远远不够,不能达到全民健身的要求。需要管理者或执行者拓宽思路,充分利用各方面的体育资源,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场地设施的协调发展。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基本情况:根据苏州市 2004 年体育场地普查结果可知,苏州市共有各类体育场地场馆5872 个,人均占有体育场地面积 2.04 平方米。但早在上世纪 80 年代,美国的人均体育场地占有面积已达到 14 平方米,德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为 4.3 平方米。同发达国家相比,目前苏州市人均全民健身体育场地面积还存在很大差距。

从 1998 年到 2010 年底,苏州市区共建全民健身工程设施 658 处,拥有各类健身设施 5984 件,每个全民健身工程(点)的面积不少于 400 平方米,每个健身工程(点)有 8-10 个种类的健身设施,投入资金 3 万左右。近四年间,苏州市体育局先后对苏州市区的 68 个全民健身工程(点)的健身设施进行了报废更新,还有一些损坏的健身设施需要进行维护。

1、场地、场馆及设施的种类及数量:体育场地场馆主要包括:田径场、网球场(馆)、篮球场(馆)、足球场、高尔夫球场、健身房、瑜伽馆、舞蹈馆、台球馆、游泳馆、羽毛球场(馆)、乒乓球馆、保龄球馆、、武术场馆等。苏州市体育局为全民健身工程点采购的健身设施种类超过了 13 个,如扭腰器、肩关节训练器、太空漫步器、健骑器、双人大转轮、双人腰背按摩器、太极推手器、自重式座蹬训练器等等。这些不同类型的健身设施,使用的方法不一样,练习的部位也不一样,健身的效果也不同。

根据苏州市 2004 年体育场地普查结果可知,苏州市共有各类体育场地场馆5872 个,人均占有体育场地面积 2.04 平方米。从 2003 年至 2012年,苏州市区建有全民健身工程(点)场地设施 658 处,并拥有各类健身器材 5984件。

2、场地、场馆及设施的损坏情况:苏州市的全民健身工程体育场地与设施在使用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健身设施的损坏,有的是人为损坏,有的是自然使用损坏,还有的是管理不到位造成的损坏。在苏州全民健身工程点损坏的健身设施中,有 43%的健身设施损坏严重,还有 57%的健身设施损坏不严重。在与使用者的访谈中知道,有些损坏严重的健身设施,开始只是轻微的磨损,但由于缺乏对这些健身设施的维护,久而久之,原本磨损不严重的健身设施也变得越来越严重,直到最后几乎无法使用。

健身设施经过使用必然会磨损,但健身设施磨损并不要紧,最为重要的是对这些磨损设施需要及时的维修和保养,只有这样,这些磨损的健身设施才能延长安全使用寿命,使用者可以继续使用。

(二)使用现状分析

1、使用者锻炼方式的选择:全民健身路径在配建时,明确要求注明每个器械名称和简单的锻炼方法或文字或图形,健身路径生产厂商在生产健身路径的同时配套生产了有关的器械指导告示牌。其实在实地调查中我们也看到,只有 12.3%的练习者承认自己是根据指导牌中的指导进行练习;28.4%的练习者模仿别人练习,别人怎么做,他就怎么做;53.6%的练习者根据自己对器械的主观理解来练习;只有 5.7%的练习者有专门指导。可见,苏州市参加锻炼的部分人群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这样的后果是很多练习者往往错误地使用器械,这不仅不能充分发挥器械的功能,还易对器械造成损害,缩短器械的使用寿命。

同时我们也发现在全民健身点上,只有个别点的活动有社会体育指导员在指导,其它大部分地方没有发现社会体育指导员从事指导工作,这也对锻炼者如何科学锻炼产生了影响。因此,配备各种社会体育指导员对全民健身路径的锻炼人群进行科学指导,应是解决苏州居民在全民健身中科学锻炼的当务之急。

2、使用场地设施的时间:不同的使用者会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而选择不同的健身时间。调查数据显示:健身者参与健身活动主要集中在早晨和下午。早晨、下午和晚上的健身人数分别是 68 人、71 人和 46 人,分别达到了抽查人数的 34%、35.5%、23%,说明人们选择健身的时间相对比较集中,选择健身的时间越来越科学,早晨体力充沛,空气清新,下午和晚上进行健身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睡眠。使用者利用场地设施健身时间相对比较集中,是使用者需要指导的最佳时间,也是场地设施最需巡查维护的时间。

(三)使用场地、场馆及设施的方法

1、锻炼者使用场地、场馆及设施情况分析:调查得知,34%的使用者会使用场地设施进行健身,原因是使用者本身有体育方面的知识,根据场地健身设施上的使用说明书学会的。但仍有66%的使用者不会使用场地设施,看到别人怎么使用就学着怎么使用,原因可能是使用者不认识文字,看不懂使用说明书等等。因为多数使用者不会使用场地、场馆设施或没有按照使用说明书进行练习,很容易发生健身伤害事故。使用者不会使用健身设施很正常,在碰到不会使用的健身设施时,不能盲目的使用,一定要向会使用的人学习或者请社会体育指导员进行指导,在掌握使用方法之后,再使用这些健身设施。

2、指导使用场地设施情况分析:调查中知道,有56%的全民健身工程场地场馆有社会体育指导员对使用者的锻炼进行指导,还有44%的全民健身工程场地场馆的使用者没有得到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正确指导。说明社会体育指导员对指导使用者使用场地设施的服务意识不强或者是管理者对社会体育指导员指导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认识到社会体育指导员对使用者健身的重要性。因此,使用者在不会使用健身设施时,要主动积极的向社会体育指导员咨询,掌握一些常见健身设施的使用方法,并能够在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指导下使用健身设施,进行科学的健身,达到自己健身的目的。同时社会体育指导员要将自己掌握的专业知识主动积极的传授给使用者,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自身的作用。2

3、场地设施的使用与不同群体之间的要求:实地调查中得知,全民健身工程地点的少年儿童健身设施种类和数量很少,由于缺乏儿童健身设施,一些少年儿童就到成人的健身设施上进行健身,出现了少年儿童抢占成人健身设施健身,由于成人的健身设施不适合少年儿童健身,从而导致时常会发生少年儿童的伤害事故。学校体育场地设施是少年儿童在校时间锻炼的主要场所,学校的体育设施主要是针对少年儿童设置的。为了解决健身设施类型和数量的不足,特别是少年儿童的健身设施,因而要加强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对社会的开放,缓解全民健身工程场地设施的缺乏。3到 2010年底,苏州市区共有 71 所学校对社会开放。学校体育资源适时的对外开放,提高学校体育资源的利用率,需要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等单位共同制定学校体育场地设施使用的管理制度。对于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的学校,为了维护和管理学校的体育资源,确保学校体育资源的安全,不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可以根据物价部门的核定,向进校使用体育场地设施的使用者收取一定的费用。4

4、对场地设施的使用的满意度情况分析:相关数据显示:有69%的使用者对全民健身工程场地安放健身设施的类型不满意。78%的使用者对全民健身工程场地安放健身设施的数量不满意。有 18.5%的使用者对全民健身工程(点)的健身设施质量不满意。有 10%的使用者不同程度的认为健身设施不实用。

在类型上,说明了使用者的健身内容广泛,需要多种健身设施,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健身设施的类型少或已有的健身设施类型不符合使用者的需要。在数量上,说明苏州市区的全民健身工程地点健身设施的数量偏少,也说明了使用者的数量远超过健身设施的数量。在质量上出现这种情况可能是使用者不会使用健身设施并造成了人为的损坏健身设施,也有可能是健身设施的本身有质量问题,还有可能是健身设施的使用频率过高,超负荷运动,加速了健身设施的自然磨损。

在实用性方面,可能是健身设施的种类少,也有可能是使用者的健身内容广泛所导致的状况。

三、结论

苏州全民健身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其中扭腰器、太空慢步机、健骑器、大转轮等设施相对较多,而攀网、肋木等健身设施较少。全民健身工程场地设施的使用者只有1/3,且数量和种类缺乏,适合少年儿童健身设施更少,健身设施的损坏严重,卫生状况更是令人堪忧。部分学校已经实施对社会开放,但仍然不能满足使用者的需求。5

使用健身设施的锻炼者时间选择主要集中在早晨,下午和晚上健身,其对操作简单,技术要求不高的健身设施使用频数高。多数使用者没有社会体育指导员指导,只是进行盲目的健身,造成健身伤害事故时有发生。

有7成的使用者对全民健身工程场地安放健身设施的类型不满意;有接近2成的使用者对全民健身工程(点)的健身设施质量不满意;有 1成的使用者不同程度的认为健身设施不实用。管理者应把保证使用者的健身安全放在第一位,确保每位使用者的健身需求。

四、发展对策

(一)针对使用方面的建议:经常组织使用者听有关健身方面的知识讲座,请健身方面的专家到健身现象为使用者传授健身运动知识,丰富使用者的健身知识,同时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指导,让使用者科学的使用健身设施,减少人为损坏。增加操作简单,技术要求不高的健身设施数量并提高维护力度。增加多数使用者喜爱的健身器材数量和种类,使用者主动向别人请教,学习健身器材的正确使用方法,避免健身事故的发生。

(二)针对管理方面的建议:管理机构之间对全民健身工程场地设施的规划和布局进行协商,使场地设施的规划和布局科学合理。全民健身工程场地设施的管理主要依靠器材巡查管理自愿者和专业维修人员,增加器材巡查管理自愿者和专业维修人员的数量,同时通过培训,提高他们的的服务意识。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和支持全民健身工程管理工作,建立维修基金,列入每年专项财政预算,同时简化财政审批手续,对损坏的健身设施及时进行维修和更新。加大对器材巡查管理志愿者、专业维修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维修水平。在分配工作时,按“靠近”的原则进行分配,加大对周边全民健身工程(点)的巡查频率,对所有健身设施进行巡查、维护。要不定期的对健身场地进行清扫,定期对健身设施进行消毒。

(三)针对场地、场馆及设施之间协调发展方面的建议:上级部门和街道、社区等拨出更多的资金及人力物力来扩充体育场地、场馆及设施的建设,更好的满足人们的需求,在建设的同时更多的考虑使用者的感受,将苏州的整体发展融入其中,综合考虑交通,人口,经济,环境等因素提出合理的规划,促进其协调发展。管理者组织使用者积极主动学习健身方面的文化知识,提高理解器材使用说明书的能力,能够按照说明书进行正确的操作健身设施;管理者要招聘更多的器材巡查管理自愿者和专业维修人员。志愿者要积极的参与培训,争取成为器材巡查管理自愿者或专业维修人员,认真做好志愿服务工作;使用者可以适当捐赠钱物,增加场地设施的数量和种类,并主动的保持场地设施的卫生、及时清理场地器材的垃圾。

参考文献:

[1]曹晨曦,曹琼瑜.苏州市城区全民健身路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34):325-330

[2]吴云红.浅谈社会体育指导员在全民健身发展中的作用[J].科学咨询(科技・ 管理),2011,(4)

[3]丁云云.苏州市城区中小学体育场地对外开放现状及对策研究[D].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9

[4]2010度苏州各市(县)、区群体工作情况统计表

[5]何欣.公共健身设施维护考验管理水平[N].苏州日报,2010-9-7

[6]戴杰.苏州市中小学体育场地向社会开放的可行性研究[D].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3

[7]朱琳.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长效化法理思考[J].体育与科学,2011,(5):35-39

[8]肖林鹏,袁玉涛等.我国群众体育场地设施资源现状及对策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5,(4)

[9]张建业,王艳红.对我国全民健身路径工程现状的思考[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1)

[10]胡微,超慧.全民健身路径管理问题研究[J].攀枝花学院学报,2006,(2)

第5篇:对全民健身的看法和理解范文

企业高层:增强全民健身意识

在与喜得龙公司副总裁丁冬冬交谈时,记者感受到了他的信念与决心。谈到喜得龙参与全民健身事业的初衷,丁冬冬说,全民健身事业很吻合我们的品牌理念,喜得龙一直以来就提倡快乐运动,健康生活,倡导以运动提高生活品质,通过结合自身品牌定位,为活动融入更多百姓喜闻乐见的健康运动形式,切实将这一健康的生活理念传递给国人,增强全民健身意识。

谈到近些年来喜得龙参与群众健身活动取得的收益。丁冬冬表示,近年来,国家加大了提高全民身体素质的支持力度,让我们看到了“全民健身”为企业带来的巨大商机。通过“全民健身中国行”,把“快乐时尚、青春张扬、自由至上”的品牌精神传递给千家万户,使喜得龙的品牌知名度与产品销量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得到广大消费者的赞誉与支持,为喜得龙打造国内知名“生活运动品牌”奠定坚实的基础。

奥运冠军:示范引领回馈社会

本次活动现场请来了高崚、李婷、邢傲伟、滕海滨4位奥运冠军倾情助阵。谈到奥运冠军如何参与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雅典奥运会鞍马金牌获得者滕海滨有他的看法,“虽然我练的是竞技体育,但也是靠群众体育的基础。我希望通过自身的宣传来推广全民健身,希望所有人通过体育运动来带动身体健康,拥有一个强健的体魄。”

悉尼奥运会体操男团冠军邢傲伟已经是第四年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了。他推荐道,健身走是一种特别简单有效的健身方法,很适合推广。饭后走一走,或者工作之余散散步,简单、效果好。他同时表示,“自己有义务来推广大众健身。通过这个活动,能走到百姓身边,以实际行动来回馈社会,感到非常荣幸。”

社区居民:科学健身利国利民

在晚上进行的活动中,来自社区的数十位大妈们表演了精彩的腰鼓舞。记者采访到了一位叫董宗秀的阿姨。她说,拿到了奥运冠军亲笔签名的《运动健身指南》特别开心,能与奥运冠军近距离接触更是让她兴奋地难以言表。董阿姨告诉记者,她们这个健身腰鼓队从2003年开始组建,已经有10年的历史了。除腰鼓队外,远洋小区还有太极拳队、合唱队,大家每天都训练,很开心。之前有小区的住户搬出去了,也还会定期回来练习和锻炼。董阿姨说,这次的活动很有意义,大家的生活越来越好,但是富贵病也越来越多,急需健身,但是缺乏科学指导。现在推出了全民健身中国行活动,可以更好地帮助大家正确、科学地健身,利国利民。

媒体人:推广知识了解需求

第6篇:对全民健身的看法和理解范文

医事法相关概念的来源

“医事法”是源自于日本和台湾的概念,但对于其内涵与外延,国内在将这个概念引进时从来都没有界定过,甚至成为一个比较含糊和暧昧的概念;从现阶段来看,学界对于医事法的使用非常混乱[6]。在日本,医疗相关的法律被概括的称为“医疗事务法”,以最具代表性的植木哲教授所著《医疗法律学》、《医疗纠纷预防法—医疗事务法律》等书为例。这些著作集中在以医疗纠纷处理和调整为核心的法律上,阐述了医疗法律学研究综合性医疗事务法。由此可见,日本学者论述的医疗事务法主要指调整由医疗行为所引起的医疗纠纷法律关系,其内涵和外延就是调整医疗行为相关法律关系的医疗法(medicallaw)。台湾学者中对医事法著述颇丰的黄丁全先生在其《医事法》一书认为卫生法学已不能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必将为医事法学所取代并成为医事法学的一部分。但通读其《医事法》全书,全篇涉及医疗行为、医患关系、医疗事故、医疗诉讼、医疗责任的体例和内容,完全以医疗行为所涉及的法律关系和理论为核心,并未涉及卫生法与医事法的内涵与外延的详细论述,也属于设定概念而非解析概念的就事论事模式。由此可见,从日本和台湾所舶来之医事法,无非是以调整医疗行为所涉及事务的法律关系为核心和内容。我国医事法学者因此而主张的医事法概念,不过是医疗行为事务法或医疗事务法的简称而已,以此内涵和外延想要统括整个医药卫生领域的法律似有欠妥之处。

医事法与卫生法之概念比较

医事法与卫生法概念比较的核心是医学与卫生的词义区别事实上国内现有的法学理论并没有从内涵和外延上对医事法与卫生法做过深入的比较研究,要么就认为二者是同意词,要么就武断地认为医事法取代卫生法是世界潮流、必然趋势,甚至实在无法区分时还使用了一些含混不清、大包大揽的医疗卫生法、医药卫生法、医事卫生法等称谓。在理论界定缺乏的情况下要区分医事法与卫生法,只好从“医事”与“卫生”的词义范畴的界定出发。但医事法和卫生法是两个语义相近的词汇,无论侧重如何或采用什么名称,两者共同关心的问题都是“生命和健康”问题,其核心都涉及到公民健康权益的实现,存在着关联和交叉是理所当然,在使用什么名称上更大程度上是出于一种习惯。如医事法是源自于日本、台湾对医疗事务法律的称呼,我国大陆原本并没有使用该概念而习惯性称为卫生法。当然,我国对卫生法的传统理解更多是指卫生事务的行政管理,也曾狭隘地将卫生法理解为卫生行政法。但“医事”一词的内涵和外延也并不像我们想象中那么宽泛,如果仍坚持与“医疗事务相关的法律”,似乎就很难涵盖食品、药品、化妆品等与健康相关产品的法律领域。事实上,医事法理论在我国的发展中有一个概念是值得注意的,那就是医学法学。“医学是研究人类生命过程以及同疾病作斗争的一门科学体系,医学法是有关医学方面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医学法学是研究医学法制建设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7]。由此可知,医学法作为有关医学方面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其内涵就是调整所有医学事务的法律总和。并且,世界医学法学协会(WorldAssociatianforMedicallaw)迄今已召开了十八届世界医学法学大会,已成为具有权威性的国际学术会议。鉴于医疗法与医学法具有相同的词源内涵Medicallaw,故此从医疗事务上升为医学事务,把医学法作为医事法概念的前身,即医事法无非是医学事务法的总称,这样能否拓展出比医疗事务法能涵括更宽范围的法学范畴呢?面对当前医药卫生领域众多混乱的概念和理论使用、众多具有相同体例和内容的医事法和卫生法教材,通过医学法学的概念启示将医事与卫生之争还原为医学事务与卫生事务的比较,而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医学与卫生的词义比较。医学与卫生的词义比较医学往往可分为传统医学(中医学、印度医学等)和现代医学(西医学),所谓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之分只不过是针对人体的诊治行为学科的不同,即医疗行为实施模式的不同而已。就是所谓的社会医学也主要研究社会因素和健康之间相互作用及其规律,以制定社会保障措施,保护和增进人体的身心健康。因此,医学事务的范畴局限于医疗行为实施模式的各个领域范畴,旨在保护和增进人体的健康状况而非营造一种保障人类健康的生存大环境,其行为模式基本上属于微观层面的具体医疗(技术)行为范畴。由此可见,关乎人体健康的医学事务领域与医疗事务的领域是基本一致的(当然医学事务还包括医学教育、科研等超出医疗事务的范畴),以保护人体健康权益实现为内容的医学事务法律与其他国家有关医疗事务法的界定并无出入,都可统称为医事法。卫生一词最早见诸《庄子•庚桑楚》中“卫生之经”的记述,后晋代李颐在《庄子集解》中把“卫生”理解为“防卫其生,令合其道也”。宋代的王雱在《南华真经新传•庚桑楚篇》中指出:“卫生者,卫全其生也,能卫全其生则生所以常存,故曰卫生之经也”。初版于上世纪20年代的《中国医学大辞典》把“卫生”解释为“防卫其生命也”,表明“卫生”的涵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历千年未有明显变化。如今《辞海》对“卫生”的解释是:为增进人体健康、预防疾病,改善和创造合乎生理要求的生产环境、生活条件所采取的个人和社会的措施。将传统和现代的观点结合起来看,“卫生”的完整内涵应是“为保卫生命而创设的保护身体健康之措施”。如此看来,卫生既包括了微观的医学措施,着眼于医疗技术活动以增进和保护人体健康;也包括了宏观的生产、生活等各种社会措施,从生命安全的高度广泛采用各种措施去保障公民健康权益的实现。因此,卫生的内涵显然大于医学,医学事务包涵于卫生事务之中。但如果仅以词义的比较就得出卫生法是比医事法更大的范畴,这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针对医事法学者们的立论依据作深入研究才能令人信服。其实,无论确立那一个词汇作为本领域的基本概念,其决定性的标准在于:(1)其是否最完整地覆盖了医药卫生全域的法律范畴并最全面、有效地保障公民健康权益的实现?(2)其是否能与国际接轨并符合法律实务的发展趋势?

从医事法到卫生法的理性回归,是保障健康权益实现的内在要求和法律实务发展的历史趋势

第7篇:对全民健身的看法和理解范文

摘要:林笑峰先生于1979年9月17日在《体育报》发表了《世界体育科学化的动向和我们的新使命》一文,指出了科学体育的内涵和中国体育的发展方向,其中用科学指导研究如何使人体更加完美健康、竞技与体育同步进行等思想对中国体育发展有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科学体育;全民健身;林笑峰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116(2009)12-0013-03

Inspirations from the Developments of World Physical Education Scientization and Our New Mission

YU Wen-qian,WANG Yue-hua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Dalian 116029,China)

Abstract: In the article titled Developments of World physical education Scientization and Our New Mission, published on the Sports Journal on September 17, 1979, Mr. LIN Xiao-feng pointed out the connotations of scientific physical educ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sports in China, in which ideas such as scientifically guiding researches on human body perfection and synchronization of competition and physical education have a realistic guiding significa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in China.

Key words: scientific physical education;nationwide fitness;LIN Xiao-feng

林笑峰先生于1979年9月17日在《体育报》上发表了《世界体育科学化的动向和我们的新使命》(以下简称“林文”),在中国首次提出了科学体育的相关问题,论述了世界体育科学化的动向和我们的新使命,它让更多的人知道了什么是竞技和中国建国后30年所说的体育都做了些什么,今后应怎么做,从而引发了体育概念、体育科学属性、体育功能的第一次大讨论,活跃了我国体育理论界的学术气氛,揭开了中国科学体育发展的新篇章。30年后再读这篇论文,仍能强烈地感受到这位被称为“体质派和真义体育派”带头人对科学体育内涵的独到见解,对学问孜孜以求、永不言弃的执着精神,以及从知性认识角度思考增强民族体质的一种情愫。这篇论文的思想对今后中国体育发展仍具有现实意义。

1科学体育的内涵

“竞技(sport)不是体育(physical education),体育不是竞技”,“林文”在开篇直接指出了体育和竞技的区别。文革刚过,这种提法无异是对新中国30年体育发展丰功伟绩的大挑战,引发新中国体育发展史上的一次“大地震”。因为在此之前,人们一直认为运动、竞技、体育无区别,竞技就是体育。从此,拉开了中国体育界真正研究体育、研究竞技的序幕。

“林文”第一次提出了科学体育的问题,包括科学体育的兴起和发展、科学体育的内容、倡导我国应努力发展科学体育。科学体育中明确体育是解决增强民族体质、研究人体的发展问题,科学体育指导思想是研究如何使人体更加完美健康。“林文”提出的科学体育相关问题,在当时使人们大开眼界,耳目一新,如文中出现“人体工程建设”、“运动处方”、“价值阈”、“锻炼点数”等等后来被广泛应用的新名词。

2“林文”引发30年中国人体育观的形成与变化

体育观是人们对体育的基本认识和看法,它需要有科学的理论思维支撑,它指导和决定体育理念和体育精神。一般来说,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发展越快,综合国力越强,人们的文明程度与文化生活水平也就越高,对体育的认识和看法也就越深刻,对体育的参与意识也越强。中国改革开放30年以来,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竞技体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30年来体育观的形成和发展却与社会和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距。

在1979年9月17日前,多数国人并不知道世界上还有sport一词,只知道体育,而且大部分人所理解的体育就是sport的主要内容。当时人们形成的应该说是sport观。而“林文”的发表,阐述了科学体育及其内容。随后70年代末80年代初和90年代初在中国体育界展开了两场关于什么是体育、体育的科学属性、体育功能等问题的空前大讨论[2-8],随后也是讨论不断。经过讨论,中国人体育视野扩大了,如出现了大体育、小体育、广义体育、狭义体育、快乐体育、竞技体育、社会体育、学校体育等等。关于什么是体育,虽然学者们目前观点也不一致,但学术界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促使国家相关部门为了规范此领域的标准,达到一个相对的共识,1995年8月29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明确现代体育由竞技体育、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3个部分组成。大体育观也好,小体育观也好,体育的整体观是很清晰的。

改革开放30年来,按照体育法中规定的内容及学者观点,可以归纳为5个最主要的体育观:大体育观、真义体育观、人文体育观、非本质主义体育观、科学体育观等。大体育观把体育放在文化范畴内来认识,研究体育的角度从生物学、教育学到心理学、社会学及生物、心理、社会三者结合的角度,认为体育具有多功能性,举国体制就是大体育观背景下发展起来的;真义体育观强调对人的生物学改造,坚持生物学评价标准,以“体”为本位,立足点是教育,是增强人民体质的国民身体教育;人文体育观是在大体育观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的立足点是人文精神,充分肯定人的地位和作用,肯定人生的价值,强调体育对人的关怀及对人在身心各方面均衡发展的贡献;非本质主义体育观认为,“身体性”是找出体育的本质,它是建构在后现代哲学观基础上的一种理论;科学体育观是对于体育的科学精神、科学认识、科学思维和科学态度,科学体育观是一种理性力量,不是从体育本身出发,强调是对体育的态度。每一种体育观都体现了时代的鲜明特征和随时展对于体育认识的加深。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体育的发展,人们对体育观的认识会越来越深刻,未来体育观的发展方向还应该是在人文体育观的倡导下,围绕大体育观下的两条主线,即竞技体育观和如何开展大众体育的问题。

3“林文”对体育发展方向的远见卓识

“林文”提出了中国未来体育发展方向:“我们可以不削弱sport来解决中华民族身体发展问题,再建一栋科学体育的研究大楼是值得的。”[1]细细品味林先生的观点,他说不削弱sport来解决中华民族身体发展问题,实质上就是要两条腿走路,既要进行训练和竞赛,玩好sport,又要建科学体育的大楼,解决民族体质的问题,这实际就是现在提出的奥运争光和全民健身同步进行。

国务院1995年6月20日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国家体委1995年7月6日的《奥运争光计划纲要》都从不同方面提出体育发展的问题。随后1995年8月29日人大常委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中,明确体育由社会体育、学校体育和竞技体育三大部分组成,这三大方面决定了中国体育的整体水平。全民健身和奥运争光得到国家政策、法规的支持和保障。

30年前,林先生指出我们可以不削弱sport来解决中华民族身体发展问题,30年的实践证明中国竞技体育不但没有削弱而且大大的加强了,并取得今天骄人的战绩。但是再建一栋科学体育研究大楼的工程却有些迟缓,像“林文”指出我国男学生身体素质相关指标普遍低于日本这一现象并未得到解决。虽说国家相继出台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工程”,但在落实时总是不到位,青少年的身体素质没有根本性的改善。

竞技体育和大众体育二者协调发展,就是平衡发展。这就要求政府领导部门必须从全局利益出发,对现有的体育机制进行改革,在统一管理上,形成两套人马,配套的人力、财力、物力等投入均等,各司其职,各行其事,才能比翼起飞[9]。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举国体制的优势,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的优势。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奥运争光计划纲要》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并行,整体推进。

4“林文”留下的现实思考

第一,应重视真义体育观。

科学体育的一个方面说的就是真义体育,真义体育可以追溯到1917年“二十八画生”的《体育之研究》一文,当时文中提出“何为体育之真义”,1952年毛泽东主席提出“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指导思想,1953年他又强调:“体育是关系六亿人民健康的大事”,1954年批示国家体委文件“改善人民的健康状况,增强人民体质是党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林文”思考的也是如何更好地全心全意为增强人民体质服务,以及怎样从增强人民体质这一体育根本任务去体现真正的体育内涵。中国从“东亚病夫”到成为“东亚雄狮”,得益于强健的人民体质和民族体质。真义体育正是“强民强种”改善民族体质的重要手段。为了中华民族的强盛,为了中国更好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们今天更应重视真义体育观。

第二,能否从学术角度重新审视“全民健身”的提法?

在《畅行真义体育――林笑峰先生访谈录》一文中,林先生曾对“全民健身”提法有疑虑,林先生认为这种提法有不确定性,会有各种不同解释和不同的认识和做法[10]。这种担忧现在看来是有一定道理的。正如林先生担忧的那样,全民健身可以解释为全体人民强健身体,强健身体不等于完善人体,更不等于人体工程建设。人体工程建设是体育过程的体现,是身体教育过程的体现。如果只考虑强健身体,那真体现出陈独秀1917年在《新青年》第1卷第2号发表的《今日之教育方针》所引用的“兽性主义”,文中说“日本福泽谕吉有言:教育儿童,十岁以前当以兽性主义;十岁以后,方以人性主义。”又说“兽性之特长何谓:曰意志顽很,善斗不屈也;曰体魄强健,力抗自然也;曰信赖本能,不依他为活也;曰顺性率真,不饰伪自文也。”他所主张的“兽性主义”,实际就是倡导强身健体、好勇斗很、恢宏国力,免受西方列强欺辱。单纯意义的“全民健身”,就符合了“兽性主义”,而“远离人性主义”。这和我们今天所说的健康观和人文体育观是背道而驰的。因此能否从学术角度重新审视“全民健身”的提法,把“两个主义”结合起来,变成“全民健身教育”?

第三,人的需要合理性是体育发展的前提。

人是理想的存在物和现实的存在物的统一体,也是说人既不满足外部世界的现实,也不满足于自己的现实,而是力图超越现实,追求高于现实的理想。这就决定了人类既要追求传统的人性关怀,又要追求更高层次的感性需求。体育作为大众文化领域中提升人的价值和促使人全面发展的一种“利润”,人们会考虑这种“利润”的“额度”是多大,这种感性需求是否合理,长远效应如何?这些考虑是普通人体育观的一个表现。当然人们对体育的需要是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这种需求的合理性体现在感性化、大众化、娱乐化和多元化上,我们作为专业人士就要考虑“满足人的发展的需要”才是当代体育的合理选择。作为人类改造自身和提升自身,规范和引导人类改造自身和提升自我价值活动的体育,必须满足人需要的合理性,不断提升人的需求,才能更好的发展。

回顾中国体育发展60年历程,面对改革开放31年的今天形势,拜读林先生30年前发表的论文,有无限的感慨,强烈地感受到当年此文引起的震撼,切身见证到此文对我国体育发展的真知灼见。事实证明,深化体育改革,最终体现的仍是“奥运争光计划”和“全民健身计划”并行,二者不可偏废,这恰是林先生的主张,中国体育发展不能没有sport,也不能没有科学健身之路。这就是《世界体育科学化的动向和我们的新使命》一文给我们留下的深刻启示。

参考文献:

[1] 林笑峰. 世界体育科学化的动向和我们的新使命[N]. 体育报,1979-09-17.

[2] 林笑峰. 自然体育和现代体育科学化[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83,17(1):54-55.

[3] 吴翼鉴. 关于“体育”概念讨论的意义何在?[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83,17(2):52-55.

[4] 林笑峰. 健身与体育[J]. 体育学刊,1995,2(2):15.

[5] 黄震. 释体育说竞技[J]. 体育学刊,1995,2(1):32-33.

[6] 曹湘君. 关于体育运动概念的规范化问题[J]. 体育科学,1982,2(4):31-34.

[7] 朱显伟. 关于体育的概念和名词的使用[J]. 体育科学,1984,4(4):6-9.

[8] 王则珊. 体育理论基本概念的新阐析[J]. 体育与科学,1990,11(3):10-12.

[9] 吴翼鉴. 各司其职比翼齐飞[J]. 体育学刊,2007,14(4):17-18.

第8篇:对全民健身的看法和理解范文

摘 要 本文采用了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方法对上海市第二工业大学学生对民俗体育项目认知情况及态度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上海市第二工业大学民俗体育发展和推广得很好,而且形成了鲜明的校本特色,第二工业大学的学生对民俗体育的内涵了解得也比较透彻,对民俗体育项目的兴趣也比较高。而上海市民俗体育的总体发展却还停留在起步阶段,上海市居民对民俗体育的了解不多,开展民俗体育活动的人群也是以中老年为主,推广范围还不够广且缺乏特色。上海民俗体育项目的推广与发展可以借鉴第二工业大学民俗体育的推广经验。

关键词 民俗体育项目 现状 推广

一、前言

我国民族民俗体育具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历史悠久,是我国古代优秀的宝贵遗产,民族传统体育一般都带有浓厚的民族文化色彩,显示出东方文化旺盛的生命力。且民俗体育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智慧、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的具体体现。近年来,民族传统体育在民族运动会、旅游、民族风情表演等领域中崭露头角,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些传统民族体育资源流失的现象较为严重,特别是很多我国优秀的体育项目。

自全民健身计划实施以来,国家及地方各级相关部门都非常重视民俗体育项目在全民健身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多次提到挖掘和整理适合全民健身的民间民俗传统体育项目,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全民健身。在当今体育现代化与国际化的大背景下,开展体育活动的主力军----年轻人被一些“洋体育”充斥着,而蕴藏着我国传统文化的民俗体育却不被大家所真正认识。通过本研究的挖掘,使更多的年轻人从一个传统、文化、娱乐、健身、休闲等多个层面来认识我们民俗体育的内涵。此外,本研究对于保护和传承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提高民族体育文化软实力,对于保护和传承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需要,笔者查阅了近些年研究民间体育、民俗体育和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现状及趋势、体育项目推广等方面的相关文献,为本研究的顺利进行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观察法

通过走访,对所选取民俗体育项目的活动参与人群的数量、项目的活动内容、组织形式等项目开展的基本情况进行观察。

(三)问卷调查法

根据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设计“关于上海市民俗体育项目的发展现状调查及推广价值研究的调查问卷”。问卷设计两种。一种针对上海市民,问卷发放1000份,回收978份,回收率97.8%,有效问卷967,有效率98.9%;另一种针对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学生,问卷发放500份,回收488份,回收率97.6%,有效问卷473,有效率96.9%.

(四)访谈法

根据研究需要,制定访谈提纲,在调查问卷发放结束后,选取参与民俗体育项目活动时间长、对民俗体育项目认识深刻的活动人员作为典型案例进行深入访谈,深入访谈结束后对所有访谈内容进行整理,提取本研究所需信息。

(五)逻辑分析法

在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以获得相关素材的基础上,结合实际调研情况,对相关问题进行系统、整体、综合和有序的分析研究。

三、结论与分析

(一)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民俗体育的开展现状

1.第二工业大学学生对民俗体育认识情况

表1 学生觉得民俗体育项目是否有必要在大力推广程度(N=473)

选项 人数 百分比

很有必要 188 39.7%

有必要 155 32.8%

一般 78 16.5%

不太必要 34 7.2%

没必要 18 3.8%

如表1所示,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学生对民俗体育的认识情况还是比较令人满意的,大多数的学生觉得民俗体育项目是有必要在大力推广的,其比例达到了72.5%(很有必要和有必要选项之和),在访谈中,学生也谈到了民俗体育的各项功能,如“养生、健身、表演、娱乐、经济、实效”等功能与价值,当然也有一部分学生认为民俗体育是我国古代优秀的宝贵遗产,带有浓厚的民族文化色彩,年轻一代应该去传承这样一种美好的文化。当然也有少数的学生觉得没有必要去大力推广民俗体育,其比例有11%(不太必要和没有必要选项之和),在访谈中了解到,他们认为民俗体育缺乏趣味性,而且民俗体育在社会上受青睐程度不够,有部分学生还是喜欢跟着潮流走。总的来讲,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学生对民俗体育的认识还是比较深刻的,也比较了解民俗体育的深层内涵。

2.第二工业大学学生对民俗体育项目的掌握情况

图1 学生掌握民俗体育项目的情况((N=473))

从图1可以看出,基本上上大多数学生都是熟练地掌握了2-3项民俗体育项目,其比例之和达到了57.5%,还有13.7%学生掌握了5项及5项以上的民俗体育项目,18.9%的学生掌握了4项民俗体育项目,从这个数据来看,第二工业大学的民俗体育运动开展得非常好。学生对民俗体育运动的兴趣比较高,对民俗体育的内涵也了解得比较透彻。在访谈中也了解到,学生基本上每天都会从事民俗体育运动项目,其项目主要有花样跳绳、放风筝、竹竿舞、毽球、踢毽子,龙舟等,其中毽球还是每个学生在体育课上必须进行练习的项目,可见学生对民俗体育的掌握离不开学校对民俗体育发展的重视。

从上述的调查中可以出,第二工业大学一直比较重视民俗体育的发展,学生对民俗体育的兴趣比较高,学生从事民俗体育运动的机会和平台也较多,学校有专门的民俗体育项目开展场所,如有练习龙舟的场地、抖空竹、放风筝等项目都可以得到很好的开展。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在大范围开展和挖掘民俗体育项目之余,将并把毽球、龙舟作为本校的传统项目,并形成了一种特色,毽球是第二工业大学的必修课,整个学校的学生都需要参与,每个学生在每节体育课都要进行练习,期末并有严格的考核制度,在这样的背景下,第二工业大学的毽球开展地非常好,并形成了专业的队伍,在全国的比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龙舟更是第二工业大学的强项,男女队成绩突出,在全国名列前茅。当然,这是与第二工业大学对民俗体育的大力推广与高度重视是分不开的。

(二)上海市民俗体育开展情况

1.上海市民对民俗体育健身价值的认知情况

图2 上海市民对民俗体育的认知情况(N=967)

从图2可以看出,24.1%的群众是非常了解民俗体育的健身功能的,还有35.8%的群众是比较了解民俗体育的健身价值,总得来讲上海市超过一半的群众对民俗体育的健身功能和价值是认可的,但是,也有20.2%的群众对此的了解还是比较模糊的,从图2中可以看出,甚至还有12.2%和7.7%的群众对民俗体育的健身功能不太了解和非常的不了解。从这点上可以看出,上海市还是有部分的群众缺乏对民俗体育的认识,需加强对民俗体育健身功能的宣传力度。

2.上海市从事民俗体育活动的人群分析

表2 上海市民参与民俗体育项目年龄分布情况(N=967)

参与民俗体育项目人群 人数 比例

65岁以上人群 185 19.1%

50-65岁之间 364 37.6%

35-49岁之间 116 12.1%

20-34岁之间 143 14.8%

20岁以下人群 159 16.4%

从表2中可以看出,目前上海市民俗体育项目参与人群是以中老年为主(50-65岁之间的人群),百分比达到了37.6%。一般活动集中在公园,广场。因为这部分年龄阶段的人群一般都是退休在家的中老年人,早上、傍晚在公园、广场参加一些锻炼,一是为增进健康,二是为打发时光。其次是65岁以上人群,这部分人群的比例达到了19.1;也就是说,目前参加民俗体育项目的人群以中老年人为主;而参与人群最少的便是青壮年(35-49岁之间),这部分人一方面因为工作时间忙,应酬多,缺乏体育锻炼时间,另一方面,现在年轻人喜欢跟着潮流、跟着时尚走,有时健身喜欢一些新兴的体育项目,所以接触民俗体育的时间和机会都比较少;20-34岁之间的人群参与民俗的比例是14.8%,因为这一部分人群中有一部分是大学生,现在有些高校有专门开设民俗体育课程,在高校里还有相关民俗体育项目社团的开展,所以在高校接触的民俗体育的机会比较多;20岁以下人群的比例是16.4%,同样,因为现在中小学都有专门开展民俗体育活动,所以中小学生接触、了解民俗体育的机会还是较多的,而且让学生从小就开始接触民俗体育,不仅能使他们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特殊,还是了解民俗体育项目的深刻内涵,也能促进孩子们对民俗体育项目的兴趣。

通过这个调查,从另一个角度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因为参与民俗体育项目的人群的单一性,而导致民俗体育项目开展的单一性,从走访中的确发现,上海社区里现在开展的民俗体育项目不外乎就是“简易太极拳、抖空竹、腰鼓、蹉步秧歌、简易太极扇、毽球、放风筝”这几个项目比较热门,上海市各区各地缺乏特色性,开展的民俗体育项目比较单一,当然这与缺乏民俗体育专业人才是息息相关的。

3.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民俗体育发展背景下看上海市民俗体育的发展存在的问题

从上述调查可以明显看出,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民俗体育推广及发展得特别好,基本上全部的同学都能熟练掌握一项民俗体育项目,第一,从推广力度上来看,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对民俗体育的发展非常重视,将民俗体育纳入必修课,且有民俗体育社团活动作为后盾,因此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民俗的推广途径、推广范围都比较宽广,学生接触民俗体育的机会也较多。第二,从群众的认识观念上来看,上海市社会群众对民俗体育的认识不够,了解其价值、内涵较少。第三,缺乏系统的指导,社区里严重缺乏专业老师,这也是影响民俗体育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第四,上海市民族传统体育场地短缺,在调查中,上海市居民基本上是在公园广场进行活动,且场地布置不合理,场地与器材不能完全满足需求,阻碍了民俗体育很好地发展及推广。第五,上海市民俗体育的发展缺乏特色,没有人群和地域性差异性,年轻人对民俗体育缺乏兴趣和了解。

四、结论与建议

(一)第二工业大学的民俗体育推广和发展得比较好,项目内容比较丰富,特色也较为明显,可供上海市民俗体育的推广提供一定的借鉴价值。

(二)可结合“体教结合”的措施来促进上海市民俗体育的发展,如可以将上海市高校里懂民俗体育项目的学生分配到社区里进行指导。这样便解决了上海社区里缺乏专业性指导的难题。

(三)利用民间、民俗节日进行大力宣传,实现民俗的项目价值,民俗体育项目不仅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而且它与生产劳动、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紧密相连,更适合在社区开展。

(四)在上海各社区定期举行民俗项目的的运动会,既可以宣传又能促进民俗项目的发展。将传统的竞技性强的运动会改革为体育健身运动大会,实现竞技与趣味结合,传统项目与现代体育项目相结合。同时也可以吸引一些年轻人来了解民俗体育。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2011年度校科研启动资金项目。项目编号:A20XK11X039。

参考文献

[1] 陈科宁.对民族传统体育的研究与探讨[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

[2] 闫存英.民族体育在高校的应用与探讨[J].辽宁体育科学.2003(6):62-68.

[3] 邵荣,柯玲.中国民间体育的文化思索[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6):745.

[4] 王敬浩,周爱光.民俗体育对身体和谐的构建——谈民俗体育的发展逻辑及其现代化道路[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8.42(10):16.

第9篇:对全民健身的看法和理解范文

摘 要 本文通过对枣庄市社区居民的调查,对枣庄市社区体育服务体系的困难进行汇总,并对社区体育服务体系的发展出路做出总结,为枣庄市社区体育服务体系的构建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 社区体育 服务 居民

一、研究目的与方法

(一)研究目的

通过对枣庄市社区居民进行调查针对社区体育服务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对策,从而健全枣庄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查阅国内外关于社区体育研究的论文和著作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及做了相应的技术分析,为本文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2.问卷调查法。据研究的目的和内容,遵循体育科研方法中关于调查问卷设计的基本要求,设计了问卷,进行问卷调查。

二、枣庄市社区体育服务发展困境

(一)社区领导体育观念淡薄,社区体育经费紧张

部分社区对体育工作不重视,社区体育组织形式还比较单一。社区体育经费没有固定的来源渠道,主要依靠区、街道两级拨款,在扣除硬件投入后,活动经费很少。现在社区体育所有的经费都是政府投入,商家处于经济利益考虑看不上这一块。

(二)社区体育场地设施匮乏,资源利用效率不高

调研中发现,大部分社区的体育活动场所都在室外,社内体育场所与设施缺乏。部分社区的露天体育设施偏离社区群众集中居住区,很多已建成或者在建社区由于当初规划不配套、规划不落实等方面的原因没有地方建体育场地。

(三)社区体育管理者、指导者队伍薄弱,缺乏必要的激励机制

现阶段江苏社会体育指导员大都兼职,年龄偏大。社会体育指导员没有相应的报酬,基本没有工资收入,工作积极性不高。大部分社会体育指导员全凭借兴趣爱好在为社区义务服务,工作中还经常受到小区居民的冷嘲热讽。

(四)居民健身人群比例不高,社区体育项目开发有待加强

目前社区全民健身项目推广活动还只是调动社区一小部分人的锻炼积极性,大部分人仍然无法长期坚持。参加者以中老年为主,社区体育活动缺少好的项目,对于中老年体育项目和男性活动项目开发不够。

三、枣庄市社区体育服务的发展出路

(一)社区体育设施建设和管理服务建设

场地设施系统是人们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的最基本空间条件或物质条件,是构成社区体育服务的第一要素。没有多样化的配套的体育场地设施,就无法满足人们多样化的体育健身需求。其具体内容包括公益性体育场地设施和非公益性体育场地设施两类。枣庄市要利用和创造良好的健身设施并提供相应的配套服务。如:场地设施、器材的使用指导;这方面的研究多为调查研究,如枣庄市的两次群众体育调查,研究表明,由于社区发展在枣庄市相对滞后,因而形成社区体育的场地设施缺乏的局面,条块分割又导致了社区内的体育场地设施利用率不高。

(二)社区体育组织管理和制度服务建设

社区体育组织指导服务主要是建立健全社区社会体育组织,扩大覆盖面,完善管理运行机制。枣庄市社区体育服务组织是独立于政府之外的社会组织系统,但目前枣庄市的社会发展阶段仍需要政府具有较强的社会管理职能,另外社区体育服务组织尚处在培育阶段,利用行政力量来推动社区体育发展,是适合枣庄市基本现实的重要方式。在一定时期内,通过政府的外力推动,采用政府参与的纵向社区体育管理组织体系与横向的社区居民自治组织协调发展的纵横相接的社区体育服务组织模式较为可行。在行政体系中,插入中间层次(中介组织),使组织功能出现分化,可以形成“管办分离”的局面,为社区体育组织的自治和活性化发展,为实现社会化管理创造良好的条件。

(三)社区体质监测服务和体育保健指导

社区体质监测服务让居民准确地了解自身的体质状况。体育保健指导服务的内容有:健身指导和康复指导两个方面,涉及以下几个方面:运动处方和医学监督;使体育与卫生的密切结合,针对高血压、糖尿病、骨关节疾病等常见慢性疾病,采取适当的体育干预,降低发病率。各个社区应尽量获得体质监测和疾病预防控制的准确数据资料,充实和完善市民健康档案,开展健康咨询和运动处方服务,引导居民实行健康管理,为市民提供健康信息服务,为各部门科学决策提供信息咨询。

(四)社区体育信息服务

社区体育信息是很重要的体育服务,它能够使社区居民了解社区体育资源;使体育锻炼者了解时新的体育健身理论和方法,进行体育活动及各种身体练习指导,及时地纠正一些锻炼中存在的问题;提高运动技术水平的专项技术指导、树立正确的健身观;通过信息宣传来强化社区体育服务。

社区体育发展情况直接关系到人的身体发展,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是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人民群众往往通过社区体育整体服务看该地区经济发展成果,看政府管理能力,看党风政风建设,看社会和谐公平。深入贯彻《体育法》和《全民健身纲要》,认真落实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枣庄市的体育事业,保障人民得到体育锻炼的权利,适应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提高枣庄市整体体制水平,是摆在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特别是广大体育工作者面前的重大历史任务。这需要全社会共同来关注,共同来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