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全民健身必要性范文

全民健身必要性精选(九篇)

全民健身必要性

第1篇:全民健身必要性范文

论文摘要:本文运用体育社会学的原理与方法阐述了现阶段全民健身运动兴起的必然性及我国在实施“全民健身”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

追求身心健康是人类长期的理念,但始终又是一个难圆的梦,全民健身与终生体育,正是以这种理念为宗旨进行的两种理论和实践的尝试。全民健身的任务重点在于普及体育运动,终身体育则侧重于个体的持续性体育运动,但无论是从逻辑上还是从现实实施的阶段上来看两者都立足于全民健身。全民健身是实现人类身心健康的最有效的途径,而且它也的确逐步成为全球性的时尚。为此本文就全民健身运动兴起的必然性及我国在实施“全民健身”中面临的问题与对策作初步探索,供大家参考。

1、实施全民健身的必然性

1.1作为个体生存与发展的需要

身心健康不仅是人类最低级的生存需求能够得以实现的必要条件,同时也是人类最高级的自我实现需求能够得以满足的重要条件。人类的众多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只有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并结合自己个人的实际情况进行体育锻炼才能获得键康的体魄,这些需求的实现最终应求助于健身活动,而全民健身的优越性显然是其他单一的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和运动竞赛不可代替的。因为它既能使每一个社会成员都享有受锻炼身体的权利,又能够为每个社会个体获得生存和发展奠定基础。

1.2民族、国家和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

无论哪个国家、哪个民族和社会,也无论什么时候,要实现繁荣其中一个重要的指标那就是广大民众的健康问题。而任何一个国家和社会解决这一问题,改善生存状态的先决条件就是要求构成这个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要进行体育活动—因为通过增强一个人的健康进而影响着整个民族、国家和社会的健康状态。全民健身便成为增进民族健康、促进国家和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这也是“全民健身”所规定的教育对象的“普及性”“广泛性”学校体育必修课的“强制性”,以及体育本身所固有的“健身”“娱乐”“社会功能”等所必然要求的。

2、全民健身的内涵及其基本目的

所谓全民健身就是体育运动对象的全民化。结合全民健身运动兴起的背景,我们不难对其内涵作出明确的规范:全民健身指全体国民都有受体育教育和体育锻炼的基本权利并必须接受一定程度的健身教育,他们可以通过各种方式锻炼自身的身体,调节心理状态从而达到身心的和谐发展—全民健身不仅仅是一种基本的权利与义务,而且还是一种极为重要的必需。这不仅指单纯地赋予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有锻炼自己身体的权利与义务,更重要的使他们懂得全民健身运动背后的理念,提高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并为他们提供健身的机会和场所;每一个社会成员也并不只是权利的享受者,他们也必须担负一定的责任:个人的、社会的以及全球性的。

全民健身的基本目的或者说最终目标应当是满足每一个人的基本健身的需要,增进身心健康。这些需要包括基本的健身手段、基本的健身知识、基本的健身内容和基本健身场所等等。这些都是人们进行健身活动中的必要条件,是增进身心健康的根本保证。只有当人们的身心健康处于比较好的状态时才能有效地生存下去、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充分地参与发展、改善自己的生活质量做出有见识的决策。当然,全民健身并不仅仅是形式,它是终生体育和全人类发展的基础。现代社会正处在一个快节奏的知识爆炸时代,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也处在一种非常繁忙的状态。人们需要通过经常性的体育锻炼和各种健身活动不断及时地调节身心以适应各种变化,这就要求终生必须不断地进行健身活动,才能使自己保持良好的身心健康。

3、我国全民健身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与面临的挑战

自1995年我国实施《全民健身计划指导纲要》以来,应该充分肯定我国人民对全民健身权利和义务的认识逐步深化,健身意识和健身要求得到的加强,广大民众进行体育锻炼的次数增加,健身效果和生活质量大为提高。依据李相如等人的调查:与1997年相比,群众对全民健身的了解程度较深的由5%上升到23. 02%,知道有其事43 . 84%,从未听说过由原来的65%下降为11.65%。说明健身意识得到了加强。实施全民健身工程以后,人们的锻炼次数有所增加的达到了60.12%,没有变的为36.30%,在36.30%中约占总人数的20.90%是一年四季都参加体育锻炼的,所以说有81%以上的人有所增加或没有变的。全民健身的配建改善了群众的锻炼条件,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群众的身体状况明显得到了提高,体育运动不断走进千家万户,逐渐成为现代人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证明了全民健身运动在人们健身、健康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应该充分肯定在短短的几年内就能取得如此可人的成绩,我们不难看到全民健身运动的美好前景。但在肯定成绩之后,我们也应看到其中还存在的问题与困境,以及我们将要面临的新挑战。

3.1中青年体育健身人口的“休眠化”

现阶段我国实施全民健身中身强力壮、年富力强、极易从事体育健身活动的25-45岁年龄段的中青年,却是一个参加健身活动的最少的人群,处于休眠状态。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一定程度上为全民健身计划运动的开展起到了阻力的作用,制约着我国.‘体育人口”的增长。产生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有(1)对全民健身的对象错误定位,认为健身的对象主要是老、弱、病、残。(2)繁忙的工作和家庭角色,使广大中青年无暇于健身锻炼,(3)中青年的文化层次与其健身锻炼的意识、观念的形成密切相关。(4)其他的娱乐活动抢占了健身的时间,如“麻将”“扑克”等。为此,必须加强宣传力度,改变人们的传统观念。尤其要加大对中青年“活命哲学”的宣传,使他们真正认识到宝贵生命的重要性。最终使他们从“麻将桌”与“扑克堆”中走向运动场。

3.2地区之间全民健身运动状况“差异化”

我国人多地广,地区间的人口素质、经济条件、文化背景存在着很大差异,如农村中还有相当一部分地方自然经济占重要地位,而广大城市却以商品经济为主体,这就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正是由于这种差异与平衡,导致了在经济、文化发达的东部和沿海地区.投入全民健身运动的场地器材设施多,广大居民的健身观念与意识逐渐得以加强,而且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人数也在不断增,老百姓的健康状况得到了明显的改善;而西部地区和广大农村,特别是边远地区,经济条件较差,投人健身运动的配建经费也少。据九运会期间西藏体育局长介绍:西藏每年用于全民健身的经费只有十万元,有些地区人群中有些甚至连什么是体育都不明白,就更谈不上体育意识和健身运动的问题了。因此,当前全民健身工作的指导思想应该是结合地区间的差异性,把目光投向广大的农村、西部边远地区.加快农村与西部体育社会指导员的培养和培训工作,努力改变他们长期所形成的封闭、守旧、落后等,尽快使广大农民投入到体育锻炼的大潮中去。

3.3全民健身运动中的“贵族化”

健身运动的“贵族化”主要表现在运动项目上,如高尔夫球、网球和保龄球等;现代化体育场馆的高费用,如门票等,客观上限制了广大民众的参与,我们都知道上述这些设施的投人费用都是非常巨大的,与全民健身的配建费用相比就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贵族化体育健身”本身并不是一件坏事.它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使体育产业得到良好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但是这种现象任意发展必定会导致人力、才力和物力的巨大浪费。由此可见,在体育经费投入方面应提高全民健身配建的比例,应多加强大众化、便民化的体育健身场地与设施,多建立平民化的体育俱乐部和活动中心。这确实对推动全民健身运动开展起到催化作用。

第2篇:全民健身必要性范文

【关键词】全民健身与竞技体育 发展现状 可行性建议

体育是一个国家建设发展必不可或缺的因素,国家需要发展,社会需要进步,全民族身体素质的提高至关重要。同时,竞技体育可以有效的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的团结。全民健身和体育竞技之间存在一定差异,我们不能不混为一谈。因此,深化体育体制是体育竞技发展的必然之路。推动全民健身事业,既是弘扬体育文化的光荣传统,也是的充分体现体育惠民、亲民的重要的内容。

1、对竞技体育与全民健身矛盾问题的思考

体育竞技和全民健身存在很大的差别,参与体育竞技的人必须具有专业的技能,同时还受技术和年龄的限制,它对参与的对象的选拔具有严格的标准,和全民健身活动相比,体育竞技的人群更为狭窄,所以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并不能够为我国体育竞技的提升提供充分的有力证明和必要的支撑。

近年来,我国体育竞技事业屡获佳绩,但在体育社会化、产业水平极其匮乏,为了的实现奥运会的崛起而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社会体育的总体水平依旧比较低。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后,奥运会效应掀起了全民健身的热潮。但我国体育健身的条件并不能满足全民健身的发展需求,体育健身的条件依旧滞后,特别是广大的农村地区,由于农村经济条件的限制,体育建设资金投入不够,体育人才资源分配不均衡等。这些问题都造成了我国竞技体育与全民健身的发展失衡,导致双方矛盾的突出。这些矛盾急待缓解及彻底解决。

2、谁是造成体育竞技与全民健身发展失衡的“幕后真凶”

体育竞技与全民健身发展失衡已成为当下体育事业发展的焦点问题。那么是何原因导致二者之间的矛盾呢?究其原因,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体育竞技专业队员的培养机制,是从各个基层的专业队,层层的删选,再经过长期专业的训练,使得竞技体育逐渐的成为这些专业运动的“专利运动”,。同时并存于各体育院校的问题也比较尖锐。学生毕业后面临严峻的工作岗位问题导致专业运动员积极性的缺乏,导致大量专业体育人才的流失,这种情况发展下去,势必影响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

其次;我国运动健儿在奥运会中频频传来捷报,激励人心,举国上下对体育竞技事业取得的成绩比较满意。但是体育竞技表现的低效性却未引起充分的重视。简单来讲,一个运动员的优异成绩并不能代表全民身体素质的优异。根源就是因为我国全民健身事业发展缓慢导致的。近年来党中央,各级政府都在加大力度对各社区、农村投放大量的建设器械。可并没有对专业运动指导员的投入,没有专业人员的指导,健身器械场所成了老年人茶余饭后休息的好地方。而真正的体育锻炼并没有伴随出现,取得的效果微乎其微。国家对于竞技体育的投入方面,不但专项资金大量投入,专业教练员高薪聘请。“全民健身”何在?这些问题大大挫伤了“全民健身”的热情和积极性。

3、完善资源配置,为竞技体育的发展保驾护航。

当前我国对专业运动员的培养及选拔如同金字塔模式进行层层选拔,是高成本的投入,同时对二三线队员的使用及工作安排没有很好的解决方法造成了人才资源的严重浪费。因此,要使体育竞技有效的激活全民健身,最有效的途径就是改变传统单一的竞技体育模式,逐渐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以此充分的发挥竞技体育的优势,重新整合资源,进行机制的创新。 国家对体育事业投入方向也要稍稍的发生变动,不要盲目的追逐竞技体育的发展,对社会体育的发展也应该给予适当的支持和鼓励。以体育院校专业技能人才和社会体育专业技能人才的培养为主,有效促进社会投体育和竞技体育的完美结合。

4、有效促使竞技体育与全民健身发展步调的统一

奖牌的数量并不能充分的证明我国是一个体育强国。全民健身与体育竞技发展的严重失调,竞技体育光彩绚烂的背后,却隐藏着一个发展薄弱全民健身事业,这样的对比似乎更直观的反应出我国全民健身的现状。当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对全民健身呼声的越之强烈。加强社会体育的发展已经成为我国体育事业发展进步的重要举措。我国要实现从竞技体育强国到体育强国的飞跃,就必须促使竞技体育和全民健身得到均衡的发展。

5、全面健身新商机,助推体育经济快发展

伴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全民健身也已经在不知不觉中由体育健身发展为生活时尚的主要标志,健身房、各种体育馆逐渐成为人们生活的主要内容。据有关的数据显示,截止2009年,我国在农民体育健身场地投入的资金共计60亿元,建有农民体育健身场地17.71万个,这一举措已经远远超过国家《“十一五”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规划》的规模。但是,尽管如此,这些建设投入依旧无法满足我国全民健身的需求,体育产业民营化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趋势,民营体育产业牢牢把握全民健身市场的发展脉搏,积极的采取错略,迎合市场的发展。在这一方面,体育民营产业对体育经济的发展的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体育市场的开发力度还远远不够,依旧需要深入挖掘,以多元化的体育民营产业填补全民健身存在的空白。

总结:竞技体育和全民健身都是我国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又有着很大的差别,参与竞技体育的人必须具有专业的技能,同时还受技术和年龄的限制,它对参与的对象的选拔具有严格的标准。和全民健身活动相比,竞技体育的人群更为狭窄。尽管近年来我国在世界体育比赛中屡屡获得金牌,但是,我国民亚健康率在世界上各个国家中也是首屈一指。只有将竞技体育及其成果与全民健身有效地结合,整合资源,合理利用,相互配合才能解决当下这个焦点问题。因此,在竞技体育高效发展的同时高度重视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通过二者的均衡发展,进而加快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的迈进。

参考文献:

[1] 于文谦, 许延威. 自组织理论视角下非奥运项目发展路径研究[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14, 48(1): 24-28.

[2] 黄潇潇, 蒋科. 高校体育教育推动巴渝武术文化传承的思考[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14.

[3] 李凤英, 邢金明. 生态文明视野下高校体育对大学生健康的促进[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14, 48(1): 83-86.

第3篇:全民健身必要性范文

关键词:全民健身 公共服务 体系 构建

2011年,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作为一个正式的、官方的概念提出,随着相关政策法规的颁布实施,我国全民健身活动将会取得有目共睹的成就,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构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已成为学术界的共识,构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既是构建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主要组成部分。但如何有效地构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解决广大人们群众体育健身需求的问题,是当前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焦点,也是体育学术界研究的重点、难点。要有效的构建全民公共健身体系,优先要明确其概念,特点和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概念

1.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含义

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建立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公众对健身的需要。其常见形式有体育医疗、康复、培训、表演等服务和场地设施、政策法规、信息和科研服务等。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是指一个能够有效地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并确保其得到充分实现的以“政府领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投资兴办的以公共体育场地设施

为支撑的、覆盖全社会的公益性体育组织网络、群众性体育活动、公益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体育健身指导以及体育信息服务的保障系统。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是在构建新兴服务型政府的大背景下所提出的,相对之前的一些概念,其更明确的指出了我国在开展全民健身事业中的职能与发展方向。

2.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特点

全民公共体系具有全民性、服务性、公益性、多样性和民本性等特点。所谓全民性指的是:全体民众是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服务对象,其建立是为了保障每个民众都能享有的基本体育权利,为了满足民众的基本的本健身需求。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要保证公民健身参与的均等化,促进社会公正。服务性是指: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存在意义是为了满足公众健身的需求,相关要使他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其构建是由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所构成,创造一切有利条件,最大限度的民众对健身的需求。公益性质的是:全民公共健身体系是为全社会提供服务、非营利的公益事业。因此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与运行要遵循公益的原则,隶属于我国新型服务型政府体系的范畴,要创造一切有利条件保证其社会效益的最大化,满足公众的需求。多样性指的是: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针对人民群众对健身的不同需求,为民众提供的服务是多种多样的,既包括物质需求也包括精神需要。民本性说的是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要进行科学、合理的布局,立足于社区,尽最大可能的满足人民群众不同种类的健身需要。

二、我国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构建实践中存在问题

1.概念不明确,重视程度不够

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构建的理论研究、实践研究及服务创新体系研究滞后,对构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发展战略的认识模糊不清,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构建的运行机制在人们的头脑中还没有形成正确的概念。尽管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在实践上是客观存在的,但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不完善,政府对构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支持的公共财政投入不足,特别是在公共财政投入制度建设观念上并没有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

2.缺乏必要的保障体系和统领机制

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效果不佳,缺乏必要的政策支持体系、理论支持体系、技术支持体系、环境支持体系及体制保障体系、机制保障体系、法律法规保障体系的支持,没有按照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构建应有程序和系统化的发展路径运行。受传统体育体制的制约,企业、个人和体育社会团体等对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构建的介入非常有限,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参与和市场运作”的多元化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主体尚未形成,并且各运行主导之间缺少一个协调配合的统领机制。

3.缺乏实践探索,没有发展经验

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建设还没有纳入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视野和范围,缺少实证经验研究的发展路径,尚无力指导公共服务体系构建的能力。因此,基于我国广大人民群众对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构建的广泛需求以及对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构建的实践探索,使得对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构建的研究迫在眉睫,亟待构建一个前瞻性、创新性和系统性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三、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结构构建与发展

1.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结构构建的前提与核心

构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基本前提是全民健身公共服务

体系的本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本质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健身需要而存在的,这些相关的要素之间互相影响和制约,共同构架了整个体系,也维系着整个体系的整体功能的发挥。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结构的核心是人民群众健身的需求,满足群众需要的服务要素分为两类:支持类和保障类服务要素。支持类服务要素是满足人民健身直接需求的,保障类要素,包括政策的法规、监督额反馈和绩效的评价等。

2.构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指导思想

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构建的指导思想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思想指导下,建立起一套符合中国国情的、科学合理、运行有序及系统化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以满足人民群众对健身活动的需要。

3.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发展的理论支持

必须改变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理论研究为实践服务滞后的局面,加强理论研究对实践研究服务的政府政策扶持,发挥政府政策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构建中的重要作用。首先是政府政策扶持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构建的科技发展战略与规划,如何实现公平、公正、共享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构建中的体育科技资源的合理配置。其次是如何完善政府财政对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构建科技投入绩效评价制度,拓展与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构建的科技成果转化的运行机制。要研究如何建立和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构建的科技成果转化制度,实现国家公共财政支持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构建的科技成果转化的运行模式,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制度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构建中的作用,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服务。

4.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研究取得的创新与突破

4.1.在健全平衡城乡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方面

1995年国务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第一条明确规定了“国家推行全民健身计划”的战略任务。1995年国务院颁布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中确定“全民健身计划以全国人民为实施对象,以青少年和儿童为重点”。200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中提出“大力推进全民健身计划,构建多元化体育服务体系”,并明确确定“青少年体育以学校为重点,农村体育以乡镇为重点,城市体育以社区为重点,军队体育以连队为重点”的战略任务。2011年国务院颁布实施的《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中明确提出了“到2015年,城乡居民体育健身意识进一步增强,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显著增加,身体素质明显提高,形成覆盖城乡比较健全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4.2.在构建完善的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方面

国务院在2011年2月颁布的《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中鲜明地指出:“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将城市社区体育工作作为社区建设的基本内容,统筹规划,加大投入,以城市街道和居住社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为重点,不断改善社区居民体育健身环境和条件,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要完成新一轮《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提出的这些目标任务,必须加强对构建完善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研究,为带动城乡结合部和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提供理论支撑。(作者单位:绵阳师范学院体育与健康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郑旗,常乃军,李俊明.中西部地区城镇居民健身服务体系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7,22(1)

[2]陈新生,楚继军,王宝珠.我国城市社区休闲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结构与运行机制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35(10)

[3]王波,李慧明.论多元化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概念与结构[J].体育科学,2011,31(2)

[4]汤际澜,徐坚,郭权.全民健身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的模式选择和路径探索[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4(5)

第4篇:全民健身必要性范文

关键词: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G8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90(2011)05-0044-05

Abstract: Building a public service system is fitness to implement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concept and building a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 important part of the new era of sports is the focus of innovation and institutional reform tasks. Articles in the analysis of the public service system to build fitness problems in practice on the basis of a fully reflect the proposed public welfare, social and public services to a wide range of fitness system built development path to meet the masses of physical fitness needs, and our public service system of the future to build fitness trends have been studied to fitness for the public service system in China to build a reference.

Key words: fitness; public service system; development path

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是指一个能够有效地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并确保其得到充分实现的以“政府领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 投资兴办的以公共体育场地设施为支撑的、覆盖全社会的公益性体育组织网络、群众性体育活动、公益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体育健身指导以及体育信息服务的保障系统。构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既是构建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主要组成部分。构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目标是充分满足我国公民日益增长的多元化体育健身需要,并为之提供有效地(充足而全面)体育健身公共产品服务和体育健身服务,进一步增强公民的体育健身意识要,使参加体育健身的人数显著增加,国民身体素质明显提高。构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核心任务是,整合社会资源,统筹、协调、配置社会公共体育资源,向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基本的体育健身服务的保障体系,其服务功能是体现构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最根本、最直接的社会价值,它决定了构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性质、方向及最终质量和效果。

刘鹏在2011年3月24日召开的2011全国群众体育工作会议中,明确提出了构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战略任务。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作为一个正式的、官方的概念提出,无疑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群众体育事业重点、难点的高度概括,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特定时期人民群众对体育健身多元需求的必然[1]。

随着我国《全民健身日》的设立、《全民健身条例》、《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和《体育事业“十二五” 发展规划》的颁布实施,我国全民健身活动将会取得有目共睹的成就,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2]。认真贯彻和落实新一轮《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等文件的实施,必须构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已成为学术界的共识,但如何有效地构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解决广大人们群众体育健身需求的问题,是当前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焦点,也是体育学术界研究的重点、难点和未来全民健身研究的发展趋势。因此,本课题选择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构建的发展路径及对未来发展趋势作为研究的重点和创新与突破点,其研究成果无论是从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相关理论的建设和完善方面,还是相对体育行政部门进行决策制定及具体的全民健身工作实践均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价值。

1 我国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构建实践中存在问题

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时期优先发展竞技体育战略思想的影响,政府对国民体育健身资源供给不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没有正真得到国家的重点扶持,在我国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构建的实践中还存在诸多问题。

1.1 在我国,尽管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在实践上是客观存在的,但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不完善,政府对构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支持的公共财政投入不足,特别是在公共财政投入制度建设观念上并没有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

1.2 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效果不佳,缺乏必要的政策支持体系、理论支持体系、技术支持体系、环境支持体系及体制保障体系、机制保障体系、法律法规保障体系的支持,没有按照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构建应有程序和系统化的发展路径运行。

1.3 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构建的理论研究、实践研究及服务创新体系研究滞后,对构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发展战略的认识模糊不清,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构建的运行机制在人们的头脑中还没有形成正确的概念。

1.4 受传统体育体制的制约,企业、个人和体育社会团体等对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构建的介入非常有限,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参与和市场运作”的多元化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主体尚未形成,并且各运行主导之间缺少一个协调配合的统领机制。

1.5 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建设还没有纳入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视野和范围,缺少实证经验研究的发展路径,尚无力指导公共服务体系构建的能力。因此,基于我国广大人民群众对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构建的广泛需求以及对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构建的实践探索,使得对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构建的研究迫在眉睫,亟待构建一个前瞻性、创新性和系统性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2 构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发展路径

2.1 各级地方政府要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制定的指导全民健身发展的方针政策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十分关心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问题,从建国初期提倡的“劳卫制”,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国务院颁布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1995)》和《体育法(1995)》,再到20世纪90年代末国务院的《全民健身条例(2009)》以及近期国务院颁布实施的《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这一系列方针政策的出台和实施反映了党和国家对全民健身工作的高度重视,见表1。

表1 我国不同时期党和国家制定的指导全民健身发展的方针政策一览表

各级地方政府在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制定的指导全民健身发展的方针政策实施过程中,必须在深刻领会党和国家制定的指导全民健身发展的一系方针政策的基础上,立足我国公民的体育健身实际,制定引导本地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健康发展的支持政策,特别是支持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构建的公共财政政策、公共体育服务资源的管理政策、扶持重大体育项目建设的政策、加强公共体育服务资源开发和保护政策、公益性体育企业、事业单位税收优惠政策以及新农村体育设施建设的重点扶植政策等。要从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的高度来认识党和国家制定的指导全民健身发展的方针政策,确实把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制定的指导全民健身发展的方针政策放在首位,开创构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工作的新起点,提高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制定的指导全民健身发展的一系列方针政策的执行能力和水平。

各级地方政府要在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制定的指导全民健身发展的方针政策的基础上,展开对党和国家制定的指导全民健身发展的方针政策若干重要问题的研究,包括对党和国家制定的指导全民健身发展的方针政策的重要意义, 制定全民健身方针政策的绩效评价制度等,为实现地方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制定的指导全民健身发展方针政策的运行机制、方法与手段的实施,扩展履行构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方针政策的实现途径,发挥党和国家制定的指导全民健身发展的针政策在构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全面推进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2.2 构建多元化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资金投入运行机制

多元化资金投入是解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构建问题的物质基础和财力保障。《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1995)》、《全民健身计划纲要(1995)》、《全民健身条例(2009)》等法律法规和重要文件中都做了明确规定。“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体育事业经费和体育基本建设资金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和基本建设投资计划,并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逐步增加对体育事业的投入。”《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也鲜明地提出:“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要按照《全民健身条例》规定,将全民健身事业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将全民健身工作所需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留归各级体育主管部门使用的公益金,应当根据国家有关规定主要用于全民健身事业,并加强监督管理。加强基础建设和重大全民健身活动的经费投入,对公益性全民健身事业单位和服务机构给予必要的经费保障。中央财政通过加大转移支付,支持农村、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发展全民健身事业。有条件的地区可建立个人缴费和政府资助相结合的筹资机制,加大对全民健身事业的投入。”“充分调动全社会兴办全民健身事业的积极性,扩大社会资源进入全民健身事业的途径,多渠道增加全民健身投入。完善财政、税收、金融和土地等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捐资、出资兴办全民健身事业”是《全民健身条例》提出的战略任务。

多元化资金投入作为构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保障和必要条件,在构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发展过程中将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离开了充足的资金保障和经费支持,构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将举步维艰。因此,积极探索一条既符合中国国情,又符合全民健身特点的以国家财政拨款为主,社会赞助为辅,个人、集体、企业和其他组织共同参与的多元化资金投入运行机制,不仅有利于减轻国家的财政负担,也有利于进一步丰富和拓宽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构建的资金来源渠道。

政府是构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责任政府、服务政府和法制的政府。近年来,中央和地方公共财政都不断加大了支持构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资金的投入力度,但由于我国的国情所致,目前政府的公共财政投入有限,需要来自社会各界资金的投入[3]。在构建多元化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资金投入的过程中,应将将众多的资金投资渠道进行通盘考虑,逐步建立起政府和社会多元化资金投入的整和有效利用平台和运行机制,提高国家和社会多元化资金投入的使用效率,真正实现构建多元化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资金投入的整体性推进,为全体国民参与体育健身创造良好的服务环境和条件提供资金支持,满足不同区域、不同人群多元化体育健身需求,使全体国民健康素质得到明显提升(见图1)。

图1 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构建的多元化资金投入运行机制

2.3 以继续实施农村体育健身工程为抓手,为构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提供支持

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是指以农村体育事业建设为立足点,以行政村为主要实施对象,以经济实用的小型公共体育健身场地建到农民身边,同时推动农村体育组织建设和体育活动站(点)的建设,广泛开展农村体育活动,构建农村体育服务体系[4],为农民体育健身提供的服务。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是一项涉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体育等方面的系统工程[5],是构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一项重要任务。从全民健身计划到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实施,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提高农民弱势群体体育地位的高度重视。从2005-2010年,全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共投入资金1183812万元,其中,中央投入资金124630万元;各省级政府投入资金193902万元,地、市政府投入资金77693万元,县级政府投入资金333695万元,乡镇及社会资金达到453892万元见表2[6]。

在中央财政、地方财政和社会资金的支持下,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截至到2010年年底,全国共建设完成农民体育健身工程231306个,超额完成国家规划任务131306个,超过原规划任务的131.3%。目前,全国正在建设的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有25567个。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已服务全国行政村人口约3.3亿,其中,东部地区服务行政村人口达1.3亿,中部地区服务行政村人口达1.4亿,西部地区服务行政村人口达0.6亿[7]。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五年计划》提出:“要继续实施全民健身工程,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和体育设施建设,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五年计划》提出的继续实施农村体育健身工程为抓手,通过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有效性实施,实现(农民体育健身锻炼率、农民竞技体育人才和农民体质)的“三个提高”,和“一个增长”(农民体育健身意识的增长),逐步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培养有体育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队伍,把农村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形成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力量源泉。通过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有效性实施,实现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全面发展。建立健全乡镇、行政村体育组织,定期开展县(区)、乡(镇)综合性体育运动会,实行多层次、多时段、多种优惠的多元化全民健身服务,为市民提供更多便利的健身环境[8]。

2.4 构建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多元化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运作机制

构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是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是实现我国新时期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途径。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明确指出,要通过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将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作为最终目标。2011年国家体育总局《体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政府公共体育服务职能”的战略任务。因此,针对新时期我国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构建的实际,如何进一步解放思想,破除体育行政管理部门陈旧的管理方式和方法,在强化构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政府理念的基础上,特别是在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体育经济发展与利益分化、社会体育事业发展中的矛盾凸显、体育管理体制改革与法制建设滞后,制约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构建的现实情况下,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先进成功经验,构建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多元化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运作机制势在必行如图2所示。

从前瞻性、创新性、理论性和实践性的视角构建“政府领导、部门组织、多行业参与通力合作、社会力量兴办,体现公平、公正、公益性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国民体育健身意识、培养体育健身习惯、营造体育健身氛围,增强国民体质健康、提高公民综合素质,既是时代的呼唤,又是未来我国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构建的大势发展所趋,更是实施新一轮《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的必然要求,决定了它对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的重大现实意义。

图2 多元化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构建的运作机制

3 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构建发展趋势的研究

3.1 实现理论研究为实践服务的创新与突破

我国未来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构建的理论研究需要突破一个关键性的问题。就是要必须改变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理论研究为实践服务滞后的局面,加强理论研究对实践研究服务的政府政策扶持,发挥政府政策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构建中的重要作用。

3.1.1 研究政府政策扶持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构建的科技发展战略与规划,实现公平、公正、共享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构建中的体育科技资源的合理配置。

3.1.2 研究国家与区域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构建的科技创新能力,完善政府财政对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构建科技投入绩效评价制度,拓展与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构建的科技成果转化的运行机制。

3.1.3 研究多层次的金融体系对构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科技创新扶持政策,提高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构建的科技成果转化的服务质量,降低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构建的科技成果转化成本。

3.1.4 研究如何建立和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构建的科技成果转化制度,实现国家公共财政支持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构建的科技成果转化的运行模式,特别是加强对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构建的科技成果转化的实证经验项目的研究和资金支持体系的研究,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制度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构建中的作用,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服务。

3.2 在对形成覆盖城乡比较健全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研究方面取得创新与突破

1995年国务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第一条明确规定了“国家推行全民健身计划”的战略任务。1995年国务院颁布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中确定“全民健身计划以全国人民为实施对象,以青少年和儿童为重点”。 200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中提出“大力推进全民健身计划,构建多元化体育服务体系”,并明确确定“青少年体育以学校为重点,农村体育以乡镇为重点,城市体育以社区为重点,军队体育以连队为重点”的战略任务。但在近几年的实践中,中央确定青少年和儿童作为重点人群,学校作为重点单位,而青少年的体质和健康状况仍然令人堪忧。中央确定乡镇作为重点,而农村体育仍然不尽如意。由此可见,虽然我们在全民健身公共体育资源供给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是公众公平享有的公共体育服务的规模与水平仍然很低,仍然存在很大差距,迫切需要“像抓竞技体育那样抓全民健身活动[9]。

为此,2011年国务院颁布实施的《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中明确提出了“到2015年,城乡居民体育健身意识进一步增强,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显著增加,身体素质明显提高,形成覆盖城乡比较健全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并列出了8项具体的目标和任务。要完成实现新一轮《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提出的“到2015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进一步增加、城乡居民身体素质进一步提高、体育健身设施有较大发展、全民健身活动内容更加丰富、全民健身组织网络更加健全、全民健身指导和志愿服务队伍进一步发展、科学健身指导服务不断完善及全民健身服务业发展壮大”的8大具体目标任务。需要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形成覆盖城乡比较健全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研究取得创新与突破。

3.2.1 在对构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供给系统、城市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享用系统和农村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享用系统以及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监管系统等研究研究方面有所创新和突破。

3.2.2 在对构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目标任务、主要特征、基本框架和政府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构建中的基本职能研究方面有所创新和突破。

3.2.3 在对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支持和保障系统的研究方面有所创新和突破。

3.2.4 在对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质量评价体系及其应用研究上有所创新和突破。

3.2.5 在探索国家财政政策支持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构建的发展路径研究上有所创新和突破。

3.2.6 在建立真正体现公平、公正、公益性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国家财政政策支持体系研究中实现创新和突破。

3.3 在构建完善的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研究方面有所创新与突破

国务院在2011年2月颁布的《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中鲜明地指出:“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将城市社区体育工作作为社区建设的基本内容,统筹规划,加大投入,以城市街道和居住社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为重点,不断改善社区居民体育健身环境和条件,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要完成新一轮《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提出的这些目标任务,必须加强对构建完善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研究,为带动城乡结合部和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提供理论支撑。

3.3.1 研究构建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创新模式,在有效推进城市社区体育服务体系构建研究的基础上,重点研究城市社区体育健身设施、健身组织、体质监测、健身指导、健身信息咨询等建设的发展现状 、查找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出发展对策与建议。

3.3.2 研究各级政府在完善城市体育公共服务体系构建的支持与保障体系中发挥职能的作用、创新。

3.3.3 研究加快推进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运行机制及绩效评价体系。

3.3.4 研究加快推进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资源配置的社会化和共享机制的形成。

3.3.5 研究如何建立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自治供给机制和目标评价体系。

3.3.6 研究制定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构建的科研服务平台,发挥科研创新服务在构建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中的作用。

3.3.7 研究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构的社会价值、文化价值及促进机制,为实现全面建设体育强国的战略目标服务,是我国未来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构建研究的主攻方向。

4 结 论

4.1 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是指一个能够有效地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并确保其得到充分实现的以“政府领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 投资兴办的以公共体育场地设施为支撑的、覆盖全社会的公益性体育组织网络、群众性体育活动、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体育健身指导以及体育信息服务的保障系统。目前我国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构建的发展动力要素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政府自上而下的计划推动;二是城乡居民自下而上的需求拉动。二者必须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形成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构建的整体动力。因此,积极探索一条充分体现公益性、社会性和多元化全民健身需求的公共服务体系,提出一条既能实现良好的社会效益、又能增强全民健身的可持续发展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4.2 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是为我国公民参加全民健身活动提供体育公共物品和体育公共服务、保障公民享有基本均等的体育健身公共服务的系统[10]。构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不仅是提高全民体质,形成比较完善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制度保障,而且是实现我国竞技体育、群众体育与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建设体育强国的内在需求。但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抽象”到“具体”,从“一元”到“多元”的不断完善的系统化、科学化的发展过程。保障全民参与体育健身的权利和享有体育健身的良好服务环境和条件,提高全民的生活质量,促进城乡文明与和谐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是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构建的核心功能。因此,无论是实现明显提高全民族健康素质,“形成覆盖城乡比较健全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还是建设体育强国的群众体育,都是一项非常艰巨复杂的战略任务,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否则,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体育目标就难以实现。

参考文献:

[1] 王波,李慧明.论多元化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概念与结构 [J].体育科学,2011,31(2);5-11.

[2] 郇昌店,张琮.我国公共体育服务概念的辨析——兼于范冬云先生商榷[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1,28(3);305-308.

[3] 汤际澜,徐坚,郭权.全民健身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的模式选择和路径探索[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4(5):80-84.

[4] 刘汉生.农村体育健身工程之法律视角解读[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37(6):15-17.

[5] 孙政才.关于促进农民稳定增收情况的报告[Z].2011-02-24.

[6] 国家体育总局群众体育司.“十一五”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实施情况[N].中国体育报,2011-02-06.

[7] 张旭光.五年投入118.3亿,农民健身工程受惠百姓3.3亿人[N].中国体育报,2011-02-28.

[8] 刘鹏.体育基建经费将主要用于建设公共体育设施[N].中国体育报,2011-03-23.

第5篇:全民健身必要性范文

关键词: 体育健康课 全民健身 现状分析

学生是21世纪经济建设的生力军,也是全民健身计划实施的受益者,更是未来社会的主导者。为此,体育健康课应与全民健身有机结合,以全民健身计划为指导,教材内容应突出全民健身,使教学更具娱乐性、趣味性、健身性和科学性,真正体现时代特征,学校和社区紧密相连,搞好体育教学,就是对全民健身的最大支持,而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情况,直接影响到学校教学改革的深化。所以体育健康课程和全民健身休戚相关、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为此,学校应破除陈规陋习,一切场所均面向社会开放,尽量为全民健身提供和创造活动条件,树立开放的学校体育观,从而使学校体育社会化、全民健身教育化。

1.体育健康课与全民健身两者是紧密相连的

体育与健康课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部分,面对的是在校学生,而全民健身面对的是全体社会公民。但两者是紧密相连、密不可分的,两者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全民健身计划”是一项依托社会、全民参与的宏大的社会系统工程。体育健康课程是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重点,是培养国民终身体育意识的摇篮,是培养高素质国民的重要阵地,是国民体育的基础,是历史赋予体育健康课程的使命,体育健康课程面向终身体育,面向全民健身计划,面向教学现代化,已成为必然趋势。

2.体育健康课在全民健身中的作用

体育健康课是社区体育、家庭体育的基础。社区体育的发展与社会经济生活的逐步改善相伴随,人们对体育功能和作用认识的深化,是社区体育、家庭体育广泛普及的重要原因。社区体育、家庭体育的主要目的在于健身娱乐,其群众性、社会性较突出,且个人参与的自由度较大。而体育健康课的对象是青少年,一个人在7岁~24岁之间接受的是学校教育,对其一生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体育健康课以促进青少儿身心发展、增进健康、增强体质为目的,其教育性、阶段性较突出,带有强制性。与此同时,学生掌握体育知识的多少,爱好体育程度的高低,体育能力的强弱,对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参加体育活动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学校体育能够为学生离校后参加社区体育和家庭体育实践打下基础。目前,我国有普通中、小学86万6千多所,在校中小学生1亿6千多万,因此,要使全民健身计划良性循环地发展,就要把学校体育摆在战略重点的位置。因为在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的过程中,人们要锻炼,就需要方法和手段,而掌握方法和手段需要教育和时间。只有体育健康课才能使人们受到良好的体育教育,有组织、有计划地培养人们终身从事体育运动的态度和能力,使受教育者热爱体育运动,自主、自发地参加体育运动,在促进身心发育的同时,自然地创造劳动,享受运动的快乐和运动的本质,使运动文化成为将来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同时带动更多的人参加体育运动,更好地推动全民健身。

3.体育健康课在全民健身中的任务

全民健身运动的实施给体育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提出更多新问题,也提供更大的发展机遇。

3.1为全民健身培养出优秀的毕业生。

体育健康课以培养学生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为主,在以青少年为重点的全民健身计划实施过程中,学校体育工作显得非常重要。首先必须抓好学校体育工作,以此带动全民健身活动。而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直接与体育教师的素质相关。因此,体育健康课最根本的任务是培养优秀的社会需要的毕业生。

3.2为全民健身培养出社会体育指导员。

从现在的社会体育实践看,在全民健身运动中,社会需求大量社会体育指导员和管理人才。体育健康课可以在学历教育中培养专门人才。现阶段可在体育健康课内开设与社会体育有关的选修方向课,进一步满足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需求。

3.3对全民健身进行研究和技术开发。

体育健康课有较好的人才资源,可充分发挥这种资源优势。对全民健身基本理论、健身方法、健身用品等进行深入而广泛的研究和技术开发,如创编不同职业的健美操和开发健身器械等,使之逐步成为有特色的研究中心和技术开发中心。

4.体育健康课教学改革与全民健身相适应

4.1强化体育意识,树立独立终身体育观。

学生的体育意识强弱直接影响体育健康课教学效益和终身体育观的建立。长期以来,中小学生体育意识薄弱,要改变此种状况,首先要让学生体验到体育教学的乐趣,激发对体育学习的兴趣,寓教于乐。其次要在学校中营造体育氛围,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再次要改革中小学体育竞赛制度,增加小型多样、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级别、不同项目的趣味比赛,以及智能与体力结合的比赛等。

4.2改革以运动兴趣为主线的教材、教法体系。

现行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以兴趣为主线,要求使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小学教材自主性较强,高中以学生发展为主,对体育教师要求较高,在教学方法上采用现代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探究式学习方法、发现式教学方法、合作学习法和领会教学方法等。

4.3转变教学观念。

在体育教学改革中优化教学内容,创新体系结构;运用先进教学手段与方法,加强实践教学,提倡教学互动;坚持全面素质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使之受益终身。

4.4转移教学重点,着重提高学生的体育能力。

终身体育观的确立和全民健身运动的实施对中小学提出更高的要求:除增强学生的体质外,还要培养学生的运动能力,使学生学习科学的健身方法,使学生在体育教学中强调运动技术的掌握,其教学重点是掌握三基,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要求学生动起来,培养和提高体育能力。

参考文献:

[1]笙万涛.21世纪中国全民健身运动的形势、状况与学校体育的关系[J].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138.

[2]肖家英.群众体育与《全民健身计划》[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1996(1).

第6篇:全民健身必要性范文

摘 要 通过对共生理论的学习,构建了全民健身共生机制,即全民健身发展的诱导机制、动力机制以及制约机制。

关键词 全民健身 体育 共生理论

全民健身作为我国体育事业发展道路上的重要举措,是社会发展的重点关注领域。在新一期《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颁布实施的背景下,对于全民健身的发展进行思考己经成为一种必然。通过对相关学者的研究进行总结和梳理,发现广大学者己经认识到全民健身与其它社会要素之间存在一定的共生联系,并且这一现象己经成为一种大众认识。

一、共生的涵义

“共生”至少包括了三个方面的涵义:一是两个以上的独立主体的共同存在;二是这种共同存在是相互需求的、动态的、活生生的:三是“共生”包含了合作与竞争,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共生现象是一种自组织现象,社会共生现象随处可见;合作与竞争是共生现象的本质特征,共生并不排除竞争;共生过程是共生单元的共同进化过程,也是特定时空条件下的必然进化过程。

二、共生关系和共生机制

要探讨共生机制,首先要理解共生关系。社会共生关系,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时代各个领域。不同主体之间建立共生关系,必须具备相应的条件。资源是重要的条件,要建立资源交换型共生关系,双方必须拥有对方需要的资源;要建立对统一资源分享型的共生关系,双方必须同时需要这种资源,并且存在这一资源。同时,在共生关系中还要两个主体之间存在斗争与妥协互动。为了生存和“自我实现”,他们寻求资源,发生联系。为了获得更多资源,双方发生斗争:因为需要对方,双方又不得不妥协,这里的妥协指的是主体之间形成的关于利益交换和分享的相对平衡。建立了一种共生关系并不是最终的结局,维持共生关系也是重要的工作。要维持一种社会共生关系,需要做好三个方面:第一,必须资源能够相应稳定存在。无论资源交换型的共生关系,还是资源分享型的共生关系,资源都是社会共生的主要纽带;第二,必须约束条件能够有效地发挥约束作用。一旦约束条件失效,共生双方的行为不遵守相应的规范,共生关系将不能维持;第三,主体之间平衡的斗争与妥协关系是维持共生关系的机制。多主体存在于共生关系之中,当甲方主体试图超越共生秩序谋求更大利益时,乙方主体会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进行斗争,甲方权衡利弊认为保持原有共生关系更好,于是妥协,共生关系得以维持。

三、全民健身的共生机制

全民健身共生机制是全民健身发展进程中相关社会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运行方式。全民健身共生机制,是一种全民健身发展进程中利用资源与相关社会要素进行资源斗争与妥协的机制。全民健身作为全民健身共生机制的共生主体之一,必然与相关的社会发展要素存在一定的资源联系,这种联系就构成了共生关系。全民健身共生机制就是社会共生机制的子系统。社会是复杂系统,由诸多子系统构成。没有社会子系统的和谐发展,也就没有整个社会的和谐。倘若只重视经济建设,而忽视社会建设,社会组织发育则会很缓慢,很多社会事务将无人承担:倘若只重视经济发展而忽视环境保护,经济系统也无法与生态系统共生。从这个层面上去讲,全民健身发展,不应只满足一家的需求,而应该更好的融入社会发展。全民健身共生机制主要包括全民健身共生的环境诱导机制、全民健身共生的动力机制。

四、全民健身共生机制的构建

(一)全民健身共生发展的环境诱导机制

全民健身作为一项由国家提出的发展体育事业的重要措施,在体育领域内部有着重要的地位。自《全民健身计划纲要》颁布实施以来,全民健身一直是我国体育事业建设中的重要部分,特别是在我国群众体育建设略显薄弱的事实基础之上。在全民健身发展的进程中,无论是“农体工程”、“全民健身工程”、“雪碳工程”还是全民健身“一二一工程”,其面向对象都是社会大众,这些工程实施的过程和效果是全民健身事业发展的重要指标。

(二)全民健身共生发展的动力机制

共生动力机制反映共生过程中共生单元之间相互激励、相互促进、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内在关系。全民健身共生发展的动力机制,则要从共生体的共生单元说起。全民健身共生发展的共生单元主要包括全民健身、公共交通、旅游、文化、城市建设、人的发展等多种社会因素。这些单元之所能够融合到一起,从根本上来讲,与它们的社会功能有着重要的原因。

(三)全民健身共生发展的制约机制

共生单元相互作用的过程,必然会存在共生单元或者共生体系的能量消耗。这种能量损耗的程度即反映共生阻尼程度,能量损耗的过程和机制即反映共生阻尼的过程与机制,也就是共生的制约因素。在共生机制发展的进程中,必然要想办法减少共生制约机制的存在,才能更好的让共生机制发挥最大程度的功能。

总之,构建全民健身发展的共生机制,使全民健身更好的与社会发展产生联系,让体育不再独立于社会发展进程之外,从而更好的服务于社会发展。全民健身共生机制的构建,能够有效的弥补全民健身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从而促进全民健身更好的发展。全民健身的理性发展,对于弥补体育强国建设中的“基础性短板”有着重要的意义,从而更好的服务于体育强国建设。

参考文献:

第7篇:全民健身必要性范文

关键词:隆回县农村全民健身因素对策

1、前言

1995年6月,国务院颁布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目在于努力实现体育与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全面提高中华民族的体质和健康水平,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这是一项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配套的跨世纪的系统工程。

我省是一个农业大省,农业人口占全省人口的绝大多数,在全民健身运动广泛开展的今天,如何更好地开展广大农民的健身活动,成为我省全民健身运动开展过程中的关键性问题。因此总结探索影响广大农民健身活动开展的各方面因素,并引导广大农民形成一种与现代化社会生活相适应的健身意识和习惯,迫在眉捷。本文通过对影响隆回县农村全民健身活动开展的诸因素进行调查和分析,并结合当前农村的实际情况针对各主客观因素,提出了一系列的对策和建议。旨在为我省全民傻身计划在广大农村实施,提供一些决策参考。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湖南省隆回县10个乡镇,不同性格、年龄、不同生活水平的农村居民300户,计1009人,其中男601人,女408人,最大年龄64岁,最小年龄10岁。

2.2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大量收集国内外全民健身的材料,进行分析;面访座谈法:通过与一些经常从事体育锻炼的农民面对面的交谈来获取资料;问卷调查法;问卷调查于2000年2—3月进行,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0.25%数量统计法:根据研究的需要,通过IISHEN多功能科学计算器,对1009个样本中的5万多数据进行分类检验和统计。

3、调查结果分析

3.1主观因素。

3.1.1农民对全民健身的认识现状。

认识是指导实践活动的基础,认识的水平及程度的高度直接关系到实践活动的认识水平和了解程度。

通过上述调查表明:广大农民目前对全民健身活动的认识水平及了解程度整体上偏低,仅有31.8%的农民对我国的全民健身的战略意义有所了解。而且,这部分居民对健身的意义了解得非常肤浅,更严重的是还有68.2%居民对健身的意义的理解根本不正确。此外52.1%的农村居民对健身的认识尚停留在“没病就是健康”的肤浅层次上,因此产生了“既然身体是健康的,就无需浪费时间去进行身体锻炼”的错误观点。

以上问题表明,目前广大农村居民对于我国实行的全民健身活动认识得甚少。因此,认识不到健身的意义重大。它是阻碍全民健身活动在农村广泛迅速展开的首要原因。

3.1.2农民闲暇时间的活动状况

所谓闲暇时间的活动取向是指居民在工作之余的生活行为习惯与内容选择的行为特征。

通过上述调查表明:在农村绝大部分居民的闲暇时间是用于:闲聊(34.7%),(32.3%),看电视(19.1%)和其它活动(6.8%),仅有7.1%的居民在闲暇时间内进行体育锻炼,进一步调查表明在农村进行体育锻炼的男性居民明显多于女性居民,而且不同性别的居民活动的取向存在着明显差别。

以上通过调查的结果,在总体上揭示了当前农村居民的自我健身意识相当薄弱,全民健身活动在农村要得到广泛开展,提高农民的自我健身意识是必须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3.2客观因素

3.2.1农村经济环境的制约

职业劳动生活是整个生活方式的基础,它对体育活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它对人们从事体育运动的时间的多少及可能性问题上起着决定性作用。而职业劳动条件关系到经济收入,而生活中的经济条件,制约着各方面的活动。所以,人们在生活活动时间的安排上都是首先考虑职业劳动的需要,然后才考虑其它活动的安排。

日前,我国农村的职业劳动条件在总体上比较落后,劳动生产率较低,这就造成了农民的经济收入不能充分满足生活活动的需要,调查资料表明。目前隆回县农民每年的经济纯收入大约为2—3千元,而85%以上的家庭在必要的日常生活开支、供子女读书(小学、初中)赡养父母等方面,所花费的金钱占全年收入的90%以上,而那些有子女上高中或大学的家庭,在经济上往往是入不敷出。因此,大部分农村居民在经济上就没有能力进行健身活动。所以,我省农村现阶段职业劳动条件落后,是制约农民从事体育锻炼可能性的一个根本原因。

3.2.2农村体育场地、器材的欠缺

通过调查表明,目前农村居民进行体育锻炼的主要方式为:散步(47.2%)、游泳(30.1%)和打羽毛球(22.7%),其中经常进行的体育活动是散步,原因是散步这个项目活动强度较小,且活动不受场地、器材限制;而游泳则是夏季经常进行的体育活动。不过近几年来,由于池塘养鱼,废水污染等原因,造成了可供游泳的池塘、河流越来越少,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这项目体育活动的广泛开展;而打乒乓球这项运动,由于所需的场地、器材简便,且运动强度不大已成为广大农村青年所喜爱的运动项目之一。另一项调查资料表明,在农村众多未进行体育锻炼的居民中有80%以上居民认为主要原因是:与供锻炼的场地太少,可供利用的体育器材不足。由此可见,日前我省农村所拥有的运动场所和所配置的体育器材等体育设施。是很难以满足广大农村居民健身运动的农村广泛开展的一个重要的客观因素。

3.2.3农村体育健身锻炼缺乏指导

健身锻炼是一种体育行为。也是一种科学实践活动,锻炼者必须掌握一定的健身理论知识和科学的操作方法才能进行。因此,对于健身知识缺乏的农村居民来说进行锻炼指导是必不可少的。

通过上述调查表明:农村居民进行健身锻炼急需科学的健身指导,其中57.5%的居民同意在农村建立健身活动咨询,说明大多数居民对健身活动有信息咨询的要求:63.1%的居民同意实行健身指导员制度;50.7%的居民希望开设健身科学讲座,这说明农村居民在健身方法和手段方面渴求专门的指导;60.2%的居民希望体育职能机关多组织一些群众性的健身活动。以上调查结果说明大多数农村居民有健身的愿望,而专业健身指导员的缺乏,是导致全民健身运动在农村未得到广泛开展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4、结论与对策

4.1体育职能部门在农村对全民健身运动的舆论宣传工作不够深入,且缺乏力度,致使广大农民没有认识到健身的重要性,加上农民自我健身意识薄弱,成为影响我国全民健身运动在农村广泛开展的一个根本原因。建议有关体育职能部门要按照全民健身计划的要求,利用电视、广播、书籍等社会媒介,加强对农民健身知识的宣传工作,增强广大农民的健身意识,提高农民对健身活动的认识水平和参与健身活动的热情,从而形成良好的体育健身氛围,使广大农民自觉参与健身运动。

第8篇:全民健身必要性范文

关键词:全民健身;物品供给;公共物品

中图分类号:G8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90(2007)03-0034-03

Abstract:At present, some problems exist in construction, use and maintenance of facilities of national fitness promotion From the visual angle of goods attribute and supply mode, this paper discussed operational approach to advancing all kinds of facilities of national fitness promotion In order to gain better dynamic balance in supply and use of the different types of facilities of national fitness promotion, through reasonable classification, feasible optimized mode was explored in this paper

Key words: national fitness promotion; goods supply; public goods

1 全民健身设施运行的现状

全民健身计划是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国家体委会同有关部门、各群众组织和社会团体共同推行的一项依托社会、全民参与的体育健身计划。全民健身计划分为两期工程,自1995年开始实施。目前正处于全民健身计划的第二期工程。《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第二期工程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是:“努力实现体育与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全面提高中华民族的体质与健康水平,基本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1]。

目前群众可以获得的健身设施主要有三种形式:各类体育场馆、健身俱乐部(会所)和社区健身设施(健身路径等)。全民健身计划自1995年实施至今,各种健身设施的普及度越来越高,群众参与健身的社会环境和社会风气也越来越浓。全国现有各类体育场馆616万个,绝大多数公共体育场馆已向社会开放;各城市社区、公园广场、草坪和路旁以及居民聚居的地段,普遍设立了形式多样的便民健身场所和健身设施。北京市的所有社区和乡镇街道,都建有符合国家要求的全民健身设施;截至2003年底,国家体育总局用于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资金已达10亿元[2]。现已初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的基本框架。

但是另一方面我们应该看到,用于全民健身的设施和场馆在建设、使用和维护等方面仍然存在着亟待解决的问题。虽然大多数公共体育场馆已向社会开放,但是体育场馆日常维护费用短缺,管理混乱的现象普遍存在,尤其是大型的体育场馆利用率低、长年闲置的现象长期得不到解决;面向大众的健身俱乐部设施落后,投入不足,而少数专业会所收费过高,难以进入普通百姓生活;社区健身设施(健身路径)缺乏管理、损坏频发、维护困难的矛盾长期困扰着社区健身文化的和谐发展。

2 物品供给模式的分析

从社会资源的生产与消费、成本与收益的分析角度,可以将社会资源分为私人物品与公共物品两类。一个物品是否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是区分该物品是私人物品还是公共物品的重要标志。现实中具有完全排他性和竞争性的私人物品以及完全不排他和不竞争的公共物品,均为数不多,大多数物品通常都兼有这两类物品的某一特性,而属于准公共物品范畴。根据是否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的特征,所有物品供给模式可进一步细分为4类,见下表:

在选择物品供给模式时有必要依据物品特性,采用相机选择的方式,使物品(尤其是公共物品) 的供给接近甚至达到最优的效率状态。全民健身设施的投入和使用,也可从物品属性和供给模式选择的角度进行合理归类,从而使得不同类型健身设施的供给和使用取得较好的动态平衡。本文拟从(准)公共物品生产主体多元化的角度,探讨推进各类健身设施运作的途径和方式。

3 全民健身计划中生产主体多元化的探讨

3.1 体育场馆供给模式探讨

我国的体育场馆绝大多数都是由政府财政出资修建,其产权属性为公有。除满足竞技运动的训练和比赛外,还为开展全民健身娱乐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场地和设施。充分利用体育场馆的资源优势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是解决全民健身设施不足的有效途径。体育场馆作为公共物品,可以采取公有私益方式的运作方式。所谓公有私益,是指产权归国家和政府所有,而在消费过程中使用权和收益权是独立的。

体育场馆采用公有私益的合理性在于:一方面,体育场馆的建设由政府承担,能够基于社会公共利益把握投资方向,调集公共资源保障有效供给,运用公共权力对于具体的供给活动及其过程进行监督,确定相应标准,划分私益单位,收取适当使用费;另一方面,体育场馆的使用者在占有权、使用权和收益权方面的产权相当明晰,有可得利益,如果通过法律契约约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能够处理好公共物品的保障供给与合理使用的关系[3]。可以通过委托制度,由个人或公司,作为体育场馆的实际提供者,获得体育场馆的开发经营权,在规定的期限和范围内,按照规定的方式,进行开发利用,其目的是满足人民群众利用体育场馆开展健身运动的需求。

但是,体育场馆采取公有私益方式可能出现以下问题:1、体育场馆的定价不合理,过高则压抑了老百姓使用的积极性,过低则挫伤了收益权人的积极性;2、实际生活中,体育场馆的所有权与使用权、收益权往往是独立的,使用者有着强烈的趋利动机,有可能擅自改变体育场馆的用途(室内场馆改为舞厅等)或进行掠夺性开发利用(承办过多的商业性活动),造成体育场馆的过度损耗和贬值,进而使体育场馆的社会效用下降。

所以,体育场馆的公有私益方式,并不当然地能够保障体育场馆的有效供给。有效的保障措施是:严格规定承包者的资格条件,特别对负责体育场馆经营的承包者的资格要有严格规定,防止素质低下、能力欠缺的社会主体取得承包权而造成公共物品的权益受损;确定体育场馆使用收费的合理标准,运用经济杠杆,调节体育场馆产权者和使用者的利益关系,既要保证体育场馆的使用成本得到补偿,又要让使用者获得合理收益,从而积极开发利用,形成供给与消费的良性循环;严格规定体育场馆的用途和使用方式,禁止擅自改变体育场馆的用途,进行掠夺性开发利用、非法谋取私利的行为;运用市场机制,实行招标、拍卖体育场馆使用权的办法,激发和促进承包者之间的竞争,使体育场馆的经济收益和社会效用实现最大化[4]。

3.2 健身俱乐部供给模式探讨

我国的健身俱乐部绝大多数都是由私人出资创建,其产权属性多为私有。虽然目前健身俱乐部种类众多,但是按照主要服务人群可划分为两类:一类是面向中高档消费者的高级健身俱乐部,如收费不菲的高级健身会所。这类俱乐部数量较少,消费人群以中产阶级及以上等中高端收入人群为主,收费昂贵,难以普及;另一类是面向大众消费者的工薪消费型俱乐部,如廉价的社区健身俱乐部。这类俱乐部数量较多,分布广泛,消费人群以普通百姓为主,收费较低,易于普及。第一类俱乐部应该属于完全私有私益物品,具有完全的竞争性和排他性,其经营模式完全按照市场机制来运作。而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更多依靠的是政府和社会团体提供的以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为主的带有公益性质的社会性活动。因此此类健身俱乐部提供服务的形式,不可能成为全民健身计划实施的途径之一。第二类工薪消费型俱乐部由于自身的特点以及提供服务的方式,决定其是推进全民健身计划实施,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环。下面就此类型健身俱乐部在全民健身计划实施中的途径和方式做一阐述。

工薪消费型俱乐部其产权属性多为私有,投资主体为企业(或个人),一般采取私有局部公益的运作方式。企业(或个人)之所以在公益事业上投资,主要是看中其有一定的市场收益,这一方面是出于其产业结构的关联性和依存度(如有名的体育用品生产商支持全民健身运动开办群众性健身俱乐部),以及发展公共关系、塑造企业形象,培育无形资产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政府为促进体育事业发展往往采取税费优惠政策,使企业投资体育事业觉得有利可图。

工薪消费型俱乐部采取私有局部公益的运作方式,其合理性在于:一方面,投资渠道多元化和社会化,可以在公有制主体之外广泛筹集资金,组织社会资源,缓解全民健身计划单纯依靠政府投入的资金压力;另一方面,这类俱乐部的供给具有产权明晰、利益动机强烈和市场效率高的特点,经营特色、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都比较高,能够实现相对满意的消费权益。所以在此类准公共物品的供给中,即使公有主体参与投资入股,仍然具有相对的竞争优势。

俱乐部私有局部公益的运作方式,同样存在着以下问题:一是全民健身活动属于公益事业,投资者会考虑进入的机会成本损失。当投资者进入公益事业,就意味着放弃非公益事业的投资,因此必然存在机会损失。如果投资公益事业的回报率低于投资非公益事业的回报率,投资者的经济利益动机将大打折扣,单纯依靠纯社会公益性的投入,无论在投资者数量和投入资金总量都是很有限的,势必造成工薪消费型俱乐部投入不足。二是俱乐部局部公益的对象范围如何确定。这种对象主要是以社团关系或社区关系为纽带,比如社区健身俱乐部,凡社区常住居民或社团正式成员享有优惠待遇。当然这部分对象是长期稳定的服务对象,也就为投资者带来长期稳定的投资回报,从收费方式来看,往往采取会员制的长期收费方式,一次收费,长期服务,甚至可以采用间接隐性的收费方式。比如,房地产开发商在新建住宅小区中设置健身会所,为小区居民提供健身活动场所和设施,实际上成本已经打入出售的房价之中,但给人的印象倒是提供了额外的“超值享受”。

工薪消费型俱乐部作为推进全民健身计划顺利实施中必要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政府有必要既鼓励其运作方式的公益性,又要保证其有足够的投入。为了鼓励投资,各地政府往往采取优惠政策,对即将进入或已经进入体育市场的投资经营户,树立“先栽培,后收获”的主导思想,一定时期内在税费方面要给予大比例优惠。比如,降低或减免体育事业的税费标准,给予低息或贴息贷款,提供财政引导资金等。公有主体参与投资入股,可以在有限的范围内合理分摊费用,有利于提高俱乐部的效用,充分发挥工薪消费型俱乐部在推进全民健身活动中专业化程度高、健身设施齐全、训练系统的优势。

3.3 社区健身设施供给模式探讨

社区健身设施是我国目前健身人数最多、服务可及性最高的一类健身设施。各城市社区、公园广场、草坪和路旁以及居民聚居的地段,普遍设立了便民的健身场所,并配置形式多样的体育健身器械和设施。全民健身路径是近年来发展最快、最主要的社区健身设施之一。1997年国家体育总局开始实施“全民健身工程”,全民健身路径则是实施全民健身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到2001年底,国家和地方共投入体育公益金约4亿多人民币,为城市社区和农村乡镇陆续兴建一批科学、实用、美观、简易的健身设施,其中全民健身路径近万条。

全民健身路径是国家体育总局将体育公益金作为启动资金,旨在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的公益性体育场地设施。全民健身路径的建设主要依靠体育公益金和地方政府的投入,属于公有公益物品。其产权属于公有,消费不具有排他性,可做为公共物品看待。公共物品的一个重要特性是其使用的边际成本为零。再多一个群众参加健身路径的锻炼,不会增加成本。因此不应当排斥任何需要此物品的消费者,否则社会福利就会下降。作为一个以赢利为目的的企业显然不愿意进行这样的投资。因此,公共物品应由公共部门来提供。公共物品的公有公益方式,是最为典型的公共物品供给方式。从理论和社会价值观角度说,公有制的投资主体,可以筹集最广大的社会资源,保证社会公益事业的投资方向,集中投入使用,产生迅速而广泛的社会效益,是“高福利社会”的供给方式。

但是,由于政府作为投资主体,自身无法克服成本和收入之间的分离,以及政府有缺陷的预算增长削弱了政府提供公共物品的能力。政府也是“有限理性”的“经济人”,也会产生决策失误,导致“政府失灵”。因此,政府并不能保证作为公益事业的全民健身路径的提供都能够有效满足社会需求,实现社会效用的最大化;而且,由于健身路径的无偿使用方式,必然存在“搭便车”行为,甚至出现经济学中的“拥挤现象”,从而导致健身设施过度消耗、损坏严重的现象;另外,虽然国家在全民健身工程的投资巨大,但是这类公有公益物品的有效供给往往不足。北京市、南京市等城市居民区的调查结果均表明,70%以上的居民认为健身设施严重不足,面积狭窄,设施陈旧。再则,这种供给方式实际上是预算软约束,缺乏真正的责任主体对其供给质量和效率负责,作为公共物品的健身路径,其供给有效性最终也难以保障。健身设施作为纯粹的公共物品,由政府作为投资和经营主体,并不能保证健身设施的提供都能够有效满足社会需求,实现社会福利的帕累托最优。由政府部门提供公共物品,虽然能做到社会分配的公平性,但是这种公平是以损失社会效率为代价的。

公共物品的投入耗资巨大,政府实施全民健身工程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促成市场和社会提供公共物品也许是我们谋求公共需求的最好出路。求助于市场和社会提供公共物品是可能的,但必须有政府的介入,原因在于市场会因为这类产品无利可图而不愿意从事,社会也许会因为缺乏统一的组织和激励对之视而不见[5]。当然,这并不是说市场和社会无法提供公共物品。事实上,通过政府的规范、引导,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全民健身路径的管理可以采取授权社区自治的方法。对于社区内的健身路径,政府可以授权该社区以自治的方式进行管理。如健身路径由政府建立后,赠与各街道办事处或社区,由他们负责对健身路径的使用、维护和产权管理,协调解决使用过程中的有关问题。政府对街道或社区授权收缴一定的费用。政府更多充当的是宏观经济的管理者,作为基层的全民健身路径的管理,更多地采用政府引导的社区自治方法比政府直接管理的效果要优。通过政府搭台,社区唱戏的健身路径管理方法,同时兼顾公平和效率的原则,才能保证全民健身工程的长期、稳定的良性发展。

4 小结

本文综合比较了全民健身计划实施过程中,三种不同形式的健身设施的供给方式。体育场馆、健身俱乐部和健身路径有着各自的比较优势,都是推进我国全民健身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总的说来,全民健身计划作为一项公益事业,必然涉及到“公共选择”问题,按照公平与效率的原则,在公共物品供给方式社会化、市场化、多元化的总体方向上,合理确定不同形式健身设施的具体供给方式和组合结构[6]。在实践中只有发挥政府、企业和非政府组织多元化主体的优势,形成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产业的竞争与合作机制,才能实现公共资源的有效配置,提高全民健身服务的质量,进一步掀起全民健身热潮,积极响应创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号召,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ZK(#]国家体育总局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M]北京:国家体育总局, 2002(3)

[2] 谭宏彦等 全民健身运动新论[J] 体育文化导刊, 2000 (3)

[3] Johnson, Bruce K and John C Whitehead Value of Public Goods From Sports Stadiums: The CVM Approach [J] Contemporary Economic Policy, 2000, 18(1): 48-58

[4] Noll, Roger G, and Andrew Zimbalist Sports, Jobs, and Taxes: The Economic Impact of Sports Teams and Stadiums[M] Washington, DC: 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1997

第9篇:全民健身必要性范文

关键词:以人为本 和谐社会 体育

中图分类号:[TS974.5]文献标识码:A

引言

中国梦,百姓的小康梦。而在普通老百姓心中就是健康梦。俗话说健康就是幸福,在进入老龄化社会时,百姓的健康乘得上重中之重。

在当前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建设进程中,进一步探讨我国全民健身,建设体育强国具有重要的现实和理论意义。对全民体育健身的研究有助于我国全民终身体育的贯彻实施,有助于人们终身从事体育锻炼而具有充沛的精力和丰富的精神生活,从而形成全新的生活方式。如何使全民终身体育的理念得到广泛的普及,成为全社会的重要课题。随着社会的进步,日益丰富多彩的体育运动实践要求全民健身体育理论不断地完善和创新,在创新的基础上还要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一、贯彻全民健身计划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

实施全民健身计划,是一项在我国深化改革和发展的新的历史时期提出的国民素质目标,是跨世纪的国民体质建设的发展战略计划,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全民健身计划的推行,涉及到各行各业,尤其是学校,如何正确解决好处在特殊阶段青年的强身健体问题,为未来莫定好能从事终生健身锻炼的基础及其重要。

1、《全民健身计划》是对高校体育文化提出的挑战

《全民健身计划》的颁发与实施,就是要从制度上规范全民健身的开展,保障全民健身的基本权利。全民健身的重点实施对象是青少年,努力提高青少年的体育和健康水平,并引导其将来参加体育活动是《全民健身条例》赋予高校体育工作的新的历史使命。高校体育要与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相协调,加快自身改革的步伐,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教会他们科学的锻炼方法,提高体育能力,养成锻炼身体的好习惯。在体育锻炼的热潮中,为建立学校、社会、家庭一体化的健身教育打好基础。从而有力地促进《全民健身条例》的全面实施,达到全民健身,构建和谐社会的最终目的。

2、高校体育文化在《全民健身计划》中的地位和作用

学校体育是社区体育、家庭体育的基础。社区体育的发展,是与社会经济生活的逐步改善相伴随的,人们自身对体育功能和作用认识的深化,是社区体育、家庭体育广泛普及的重要原因。在高校里,大家看到的是充满活力的青年人,对体育知识的渴望和对体育活动的需求,使得学校体育以促进青年身心发展,增强体质为目的,其教育性、阶段性较为突出。因此加快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顺应《全民健身计划》的发展势在必行。

3、全民体育健身的功效和发展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对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生活水平的提高,余暇时间的增多,宣传手段的多样性,人们对体育的兴趣越来越浓,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体育健身中来,体育活动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人们为了适应社会的需求,满足人们身心全面发展的需要,通过体育这一手段来力求达到健康和提高工作效率等目的。

4、体育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载体。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体育不仅仅是身体运动,更是一种教育手段、生活方式和精神载体,对于建设“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具有独特的价值和重要作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明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原则和重大部署。在群众全面体育健身的开展中,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全面贯彻会议精神,构建全民健身发展模式,努力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努力倡导和发展社会主义和谐体育。

二、学校体育与全民健身的关系

1、学校体育是全民健身的基础

在学校体育教学中,要科学实施“坚定的面向全体学生,明确健康第一,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能力与意识,采用各种趣味体育手段,创新出其乐无穷的快乐体育竞赛、游戏活动”这一系统工程。体育活动是人一生中重要的生活内容。学前体育——学校体育——社会体育构成了一个完整结构。它要求每一个公民从幼儿时期到生命终止,都把体育锻炼纳入到自己一生的教育内容之中,并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体育手段进行锻炼。

2、高校体育是全民健身的关键

原国家教委在关于《贯彻(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意见》中指出:“青、少年学生的体育锻炼是全民健身的基础,加强学校体育卫生是使学生科学、持久地参加体育锻炼的重要保证。高校作为学校体育的最后教育阶段,是学生从学校体育转入社会体育自我教育的过渡时期,无疑对全民健身工程有着不可估量的巨大作用,所以学校体育肩负着时代的重任。高校学生是一个较大并具有较高智商的群体,同时也是从事体育活动最有条件的群体。他们处在身心成熟的青春时期,是进一步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能力的最佳阶段。应当使他们成为一批批经过长期学校体育教育,具有终身体育意识、兴趣、习惯与能力的学生,毕业后迈入社会,成为全民健身的骨干力量。

3、学校体育的延伸——社区体育

终身体育教育作为现代学校体育教育的追求的长远目标,对学校体育改革产生了深刻影响。学校体育教育是终身体育教育的重要环节,但依然没有摆脱以运动技术教学为主导思想的旧的体育教育模式的思想束缚。因而制约了学校体育运用现代体育方法与体育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能力和习惯的新的体育教育体系形成与完善。因此,在新旧体制的转换时期,我们必须积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学校体育,为终身体育在学校教学中进一步实施,创造有利条件。

三、高校体育创新落实全民健身计划

1.完善“以人为本”的全面体育健身体系

在“以人为本”的全民体育教育课程和内容体系的开发上,体育健身内容开发应根据各层次的学习者多样化的学习目的和兴趣,制定合理有效的体育健身目标。体育健身是与社会紧密关联的,全民体育健身内容更是必须尽快反映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变化。全面体育健身的内容要结合普通群众职业、心理、生理、社会体育的需要、社区的现实情况进行安排,以趣味性、安全性、娱乐性、大众性的有氧运动项目为主,尽量做到既能健身、健美,又能提高自身兴趣和身体素质的功效。例如球类、健美操、武术,田径等锻炼项目和基本体育理论知识等都可以放入城市全民健身活动的内容体系。

2、体育精神文化是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核心

《全民健身条例》的实施需要把人们的体育精神意识放在首位,高校体育精神文化集中反映了大学生的体育精神、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等方面,是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核心。校园体育精神文化在为《全民健身条例》的目标实现中担负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校园体育文化中可产生各种新的观念和新的思想。在大学校园里,充分利用黑板报、校广播电台及校报等媒体,宣传运动健儿奋力拼搏、挑战自我的精神,有助于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风尚。

3、培养一批优秀的社会体育工作人才

培养一支优秀的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是发展全民健身、促进城市社区体育工作的关键问题之一。同时,城市社区体育服务机构是体育院校毕业生又一新的理想就业领域或场所与岗位。在这里他们是大有作为的,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两者之间的互促、互补,有力的促进了全民健身工程的实施,做出了它们各自应有的贡献。

4.夯实学校体育教育这一社会全民健身的坚实基础

目前,我国城市学校大多数是实行集体的体育锻炼教学模式。大部分学生在学校期间受到体育的影响很大,甚至影响终身。因此,增加在校对体育学习的机会为人们终身体育行为的形成打下基础,是增加在社会全面体育锻炼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时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必须深入进行,以现代人的生理、心理特点,为使更多的人群参与体育锻炼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真正实现和谐社会下“以人为本”的体育教学。

四、总结

体育承担着重要的历史使命。体育中蕴涵着和谐理念与和谐精神,社会的和谐与发展要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健康的身体和健全的精神。随着全民体育健身在世界范围和我国国内的兴起,体育健身运动形式程多样化趋势,项目也越来越全。在和谐社会的建设背景下,在我国开展全民体育健身活动可以选择的项目很多,有传统的、现代的、西方的、东方全民健身的等等。总之,和谐社会下全民体育健身需要根据独特的体育项目优势和对国情的良好适应性,在全民健身活动中占据比较重要的地位并发挥重要的功效,真正达到全民体育健身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季敏.成人高等教育课程开发探讨[J].成人教育,2007,(2).

[2]郭潇,赵宗跃,时金钟.体育院校成人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