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对校园暴力的感悟范文

对校园暴力的感悟精选(九篇)

对校园暴力的感悟

第1篇:对校园暴力的感悟范文

关键词:大学;校园暴力;防控。

近几年高校校园内各类暴力事件频发,不仅严重影响了广大师生的身心健康,而且影响到高校的安全稳定与和谐校园建设,因此,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较强的社交技能等成为高校的当务之急。

一、校园暴力概述。

(一)大学校园暴力现状。

据2001年的一项调查显示,我国“30%左右的大学生存在心理异常表现,15%有各种心理疾患,10.5%的学生面临校园暴力的威胁,94%的孩子认为,在社会中自身的安全不能得到保障。[1]北京市有关部门最近对1万余名学生进行的调查显示,有40%的学生在校内外遭遇过同学和社会青年索要钱物”。[2]

为了进一步清除高校不稳定因素,建设和谐、温馨的大学校园,我们对G市高校200名学生就校园暴力的现状、形式及心理因素等方面做了抽样调查。调查显示,4%的学生认为校园暴力普遍存在,49%的学生认为存在少数校园暴力,只有16%的学生认为不存在校园暴力。29%的学生承认自己或朋友曾遭受校园暴力侵害,男生占62.06%。在校园里频繁出现的暴力事件已经引起社会、家庭和学校的普遍关注。

(二)校园暴力的概念界定及类型划分。

暴力泛指凶恶、残酷,即侵害他人人身、财产的强暴行为。其中校园暴力是暴力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指行为人(包括在校学生、老师及校外人员)在学校管辖范围内,对在校学生或老师的心理、身体及财产等实施迫害行为,并在一定程度上使受害人深受身心伤害的暴力行为。

根据暴力对象不同,可将校园暴力划分为四类:校外人员与在校学生或老师之间的暴力行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暴力行为;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暴力行为;老师与老师之间的暴力行为。根据暴力采用的方式不同,可将校园暴力分为语言攻击(即使用嘲笑、蔑视、谩骂、诋毁等歧视、侮辱性的语言,致使他人在心理及精神上受到侵犯和损害,属于精神伤害的范畴)和行为攻击(即使用打架斗殴、勒索财务、谋杀等凶恶、暴力性的行为,致使他人在身体及财务上遭到伤害和损失,属于身体伤害的范畴)两种类型。

二、引发大学校园暴力行为的主要因素。

当前在校大学生一般为18-25岁,正处于青年中期,其个性特征基本形成,对事物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一定的辨别是非能力,但其身心尚未完全成熟,因此大学生的不良心理品质并非几堂思想政治教育课和心理健康教育课所能矫正,其根本原因在入学前就已潜伏。

(一)个体因素。

1.人格发展不健全。一般来说,个体的性格特征在暴力攻击的启动阶段发挥不可忽视的催化剂作用。具有暴力或攻击倾向的个体一般属于以下性格类型:第一种指说话和行动节奏快,性子急,缺乏泰然自若的态度,争强好胜,容易发火,常常充满失落感和懊恼情绪,总是迫使自己处于紧张的状态。[3]517第二种指性格内向孤僻,平时少言寡语,不善与人交流,一定程度上能控制自己的情绪。

研究表明,属于第一种类型的个体情绪控制能力较差,在愤怒或受到挑衅时会毫不犹豫的使用暴力,目的是让对方受到身体或心理的伤痛而一泄心中不快。第二种类型的个体在一定程度上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但由于性格内向,不善表达,把平时所有的怨恨和愤怒都积压在内心深处,等到内心不堪重负、怨恨四溢时,个体将通过一个极端暴力的途径来发泄内心的积怨,因此此类个体在报复时更具有危害性。

2.自我认知不和谐。认知不和谐(又叫认知失调)是指一个人的行为与自己先前一贯的对自我的认知(而且通常是正面的、积极的自我)产生分歧,从一个认知推断出另一个对立的认知时而产生的不舒适感、不愉快的情绪。[4]调查数据显示,绝大部分学生在受到朋友侮辱时会了解缘由后原谅好友,但14.5%的学生会采取与朋友绝交,6.5%的学生则会持“以其人之道,还制其人之身”的态度。以马加爵事件为例,因打牌事件使马加爵对好友和“敌人”产生认知偏差,他试图想通过某种方式改变这种状况,但现实无法满足他这种心理需求,因此心理不和谐程度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加,心理压力也愈来愈大,最终导致人格失常和离轨行为。

3.对挫折的耐受力差。挫折是指个体在实现其预定目标的过程中,遇到难以克服的或者自以为无法克服的障碍或干扰时,因其目标无法满足而产生的消极情绪反应。剧烈的挫折可能激发个体直接的、指向挫折来源的攻击行为;而较弱的、来源不明的挫折只引起间接性的、替代性的攻击行为。[3]509据调查统计显示大部分学生在遇到挫折时会乐观面对,26.5%的学生会主动寻求帮助,5.5%的学生会选择逃避,2.5%的学生则会悲观失望。研究表明,如果大学生个体受挫折后,不能通过一定的方式发泄内心的不满,那么内心将保留遗留的挫折,并时刻有一种准备发泄或攻击的状态;此后,随着挫折的不断积累,达到某一饱和点后,会激发更剧烈的反应。

4.对挑衅缺乏理智。挑衅是“用言语或行动引起冲突、纠纷或某种情绪”。调查数据显示,大部分学生在遇到挑衅时会克制怒气,以后找机会再向对方说清楚,但是10.5%学生则表示会当场以牙还牙,5.5%的学生持“好汉不吃眼前亏,以后再伺机报复”的观点。“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来而不往非礼也,你给我一拳,我必定还你一脚,再捎带给你一个大耳光,让你长长记性。”一些行为偏激的个体往往以此作为自己的人生信条,当其受到直接的挑衅或被激怒时,往往不会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而会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在校大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初生牛犊不畏虎是他们此阶段的真实写照,他们可以为朋友义愤填膺、两肋插刀,而对于挑衅者则是势不两立、不共戴天。

(二)家庭因素。

1.家庭教养方式。父母是儿童的启蒙老师,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父母的言谈举止、为人处世及人格特征等对儿童的心理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并通过内化的方式成为儿童及其成年后的思维定势。调查结果显示, 65%学生家庭教养方式为民主型,13%为专制型,5%为溺爱型,17%为放任型。因此,如果家庭对儿童过分溺爱,对其行为放任不管,则致使儿童道德观念薄弱,法制意识欠缺,是非不分,没有正确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做事一意孤行,为所欲为,社会适应困难,在此环境下长大的大学生个体往往和同学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常常导致学习不良现象的发生。

2.家庭冲突和暴力。如果个体从小生长在充满暴力攻击和冲突的家庭中,通过观察父母的暴力行为及后果而潜移默化为自己遇挫后的首选策略,致使儿童获得有关人际交往的错误认知和不恰当的攻击性冲突解决策略,因此家庭冲突和暴力是儿童接触暴力的第一课堂,并时刻影响其日后的人际交往模式。

(三)社会因素。

1.个体成长及同伴环境。若个体成长过程中所处的街道、社区的居民粗暴、野蛮、横行霸道、打斗成风,那么个体生长在此环境必定受其影响,遇挫后的习惯性解决策略极有可能选择暴力性攻击方式;除此之外,个体还可以从喜好惹事生非、无所事事、打架斗殴的同伴那里学会暴力性攻击行为。

2.暴力性的大众传媒和网络游戏。研究表明,经常观看暴力性影视节目极有可能改变个体的人格结构和日常交往方式。当暴力影视节目中的场景在现实中再现,个体就会无意识的沉醉于剧情中并模仿剧中人物,从而导致暴力行为的增加或发生。此外,暴力电子游戏为个体提供了学习攻击行为的机会和练习攻击方案的场所。对于长期沉溺于网络暴力电子游戏的大学生个体,通过反复练习新的脚本而掌握了各种与暴力行为有关的知识结构,在现实与游戏相冲突的情境下,其暴力性攻击行为有可能被唤起和使用,从而增加暴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3.社会就业压力。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高校生源的扩招,国家各企、事业用人单位对应聘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导致每年有大批的莘莘学子常常为谋求一份高薪工作而忙的焦头烂额,毕业前的雄心壮志被残酷的现实所摧残,以至于形成意志消沉、心情浮躁等不良心理问题,严重者可能为发泄心中不满而寻找发泄对象,以致于对他人造成人身伤害。

(四)学校因素。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和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在校大学生数量剧增,而相应配套的软、硬件设备没有及时跟上,致使高校在对学生监督管理等方面显得力不从心,具体表现为:对学生平时发生的人际矛盾和心理摩擦不能及时发现或进行疏导化解;对具有暴力倾向、惹事生非、打斗成风等特性的“问题学生”不能及时排查或开展心理教育;对校园周边环境不能及时进行规制和管理等方面,除此之外,高校重学生就业率、轻学生素质,重共性发展、轻个性培养等观念仍大有市场,把教育降格到人类只是掌握知识的工具,忽视大学生社交技能、公德意识、法律意识等方面的培养,从而为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埋下了祸根。

三、大学校园暴力事件的防控。

(一)就大学生个体而言。

1.提升个体认知水平。认知一般包括对自己的认知、对他人的认知以及对交往本身的认知三个方面。如果个体在社会交往中总是抬高自己而贬低别人,就会导致盛气凌人、目空一切、狂妄自大,相反就会卑躬屈膝、畏畏缩缩、自愧不如。[5]267因此具有暴力倾向或攻击行为的大学生个体,应将注意力更多地转移至专业学习、业余爱好、理想事业等方面,并不断深刻剖析自我,认识自己的不足,明确自己的职责,以实际行动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来满足自尊。

2.加强个体社交技能。在校大学生发生暴力事件或攻击行为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良好的社会交往技能,良好的社交技能有助于他们免遭对抗性事件、暴力事件和攻击行为的伤害。因此,那些社会交往技能欠缺,且具有高攻击倾向的大学生个体应有意识进行社会交往技能训练,掌握社会人际交往的技能,提高人际沟通能力,必将减少暴力事件或攻击行为的发生。

3.建立心理支持系统。大学生个体受挫时可主动找朋友、亲人、老师等倾诉内心积怨,从那里得到理解和支持,从而平衡内心的怨恨与不满,防止暴力事件的发生。此外,个体也可通过合理的方式发泄内心愤怒,例如:参加大量消耗体能的对抗性运动(指拳击、摔跤、柔道、跆拳道、击剑等运动项目),参加激烈性的体育运动(指跑步、爬山、棒球、足球、篮球、网球等运动项目),向无生命的替代品进行攻击等,将有助于减少个体可能的暴力或攻击行为。

(二)就高校而言。

1.丰富法制教育课堂内容,强化大学生法制意识。如果高校仅仅想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课来丰富大学生的法律知识,提升法律意识,可以说是事倍功半,对于“问题学生”更是杯水车薪。因此高校应通过定期组织学生参加法制讲座、法院庭审、集体观看法制影视资料和进行劳教观摩等活动,使大学生能够在耳濡目染中更加深刻了解国家法律、法规知识结构,明确其威严性,做到知法、懂法、守法,在生活中能够自我认识、自我领悟和自我矫正其错误言行,从而不断提升个人法律意识。

2.加大理想信念教育力度。当代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之材,是年轻人学习的榜样,青春激扬、魅力四射、激流勇进、勇于拼搏等是他们此阶段的特点,他们是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一代,当理想与现实交叉闪光时,无疑会激发他们的斗志,从而为实现理想人生而奋斗。因此高校应定期开展“立足专业、全面发展”、“我的未来不是梦”等为主题的讲座来激励大学生;开展“路在脚下”为主题的才艺表演、专业作品设计大赛把理想信念教育和专业教育结合起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有效应用心理疏导方法,消除大学生心理障碍。心理疏导是通过环境、说服、解释、启发、教育等手段,减轻或消除学生的焦虑、抑郁、强迫、恐怖等不良心理,提高其心理承受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的一种心理引导方法。[6]各班辅导员应深入学生内部,把握学生心理动向,对具有暴力倾向、心理障碍的学生及时进行排查并开展心理疏导工作,使其学会鲁莽行事之前先设想后果,从而促使自己内心醒悟,自觉消解怨恨,恰当的处理同学间矛盾,防止暴力事件的发生。

4.及时、适度惩罚校园暴力事件的肇事者。

处于青年时期的大学生精力旺盛而易于意气用事,大学生群体中易出现帮派之争、打群架等现象。因此高校对于做出暴力或攻击行为的大学生个体或群体应分别给予及时、适度的惩罚,以此警告其它预谋实施暴力事件的大学生个体要悬崖勒马,以此为戒,从而起到惩前毖后,杀一儆百的作用,避免暴力事件的发生。

(三)就家庭及社会而言。

在家庭方面,父母应以身作则,注重言传身教,及时关注子女心理变化,并做好沟通与疏导工作,使其正视困难、摆正心态和纠正心理偏差,从而避免暴力事件或攻击行为的发生;在社会方面应注重发挥大众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通过新闻特报、电视广告、网络游戏、网络博客等宣传社会公德和人间正义,使大学生在视线范围内所看到和听到的都是人间美德,从而净化心灵,从思想上驱除暴力、攻击等不良行为,培养良好的公德意识和人格品质。

总之,构建和谐稳定的校园氛围,需要高校、家庭、社会和个人等各方面的相互协作、共同努力,只有各环节齐心协力、相辅相成才能从根本上铲除校园暴力的发生,从而促进高校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第2篇:对校园暴力的感悟范文

一、校园暴力对学校的主要危害

1.给师生心理造成压力

心理学研究已表明,情绪状况会影响个体的工作绩效,太过紧张不利于个体发挥最好效率水平。在教育教学中亦是如此。因此,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在教育教学中都需要一个宽松温和的环境,以此来保持心情舒畅,这样才能提高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效率。而校园暴力的发生,无疑会使学校氛围变得紧张,尤其是那些比较严重的恶性校园暴力事件,不仅会给当事人造成严重伤害,也会造成其他教师和学生的心理紧张。更重要的是,获得和培养良好的情绪状态,创设和谐舒适的工作和学习环境,也是维护教师的心理健康、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目标和手段。而校园暴力的发生恰恰对这一目标的实现产生阻碍,由此影响到学校教师的工作状态和学生的学习状态。

2.损害学校的社会声誉

随着全社会对教育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优质教育的需要越来越迫切。为了满足学生成长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不断提高教育质量,不少学校开始重视学校自身品牌的打造。一方面通过教育教学改革提升学校教育质量,另一方面在学校文化建设和学校特色发展等方面努力,使学校的资源更加丰富,学校个性逐渐鲜明,从而有效提高学校的社会声誉和知名度。尽管发生的频率和严重程度不同,但任何学校都是可能发生校园暴力事件的,在一些名校中亦如此。而一旦发生恶性的校园暴力事件,势必会给学校的社会声誉带来负面影响。

3.给学校管理增加负担和成本

从经济角度分析,校园暴力的发生会给学校管理增加负担和成本。中小学校的管理和其他组织机构的管理不同,这是因为中小学群体中的主体是学生――未成年人,而针对学生出现的各种行为问题,学校管理更要强调教育性原则。所以面对校园暴力这种棘手问题,一方面,学校要对施暴者进行教育,以避免施暴者再出现暴力行为,同时也要对受害者进行心理辅导,将伤害降到最小,而有时还需马上处理双方身体上受到的伤害,这种额外的工作量会成为学校管理者不得不承受的负担;另一方面,由于校园暴力的危害和负面影响太大,所以学校管理者大都会提高对校园暴力的关注程度和警惕性,学校会投入更多的人力和物力用于防范校园暴力,虽然在这方面给予更多关注是有必要的,但这会增加学校管理的成本。此外,暴力活动都具有一定的破坏性,校园暴力虽然发生在学校主体之间,但其破坏性也是存在的,而无论是对人的伤害,还是对物的损害,都会产生额外的成本。

二、学校中影响校园暴力的相关因素

1.学校规模和空间布局

学校规模涉及学校班级数量以及师生数量,学校人数越多,发生校园暴力事件的可能性就越大。同时学校规模会影响到学校的拥挤程度,越拥挤的学校越容易发生冲突,导致校园暴力产生。正如国外研究发现,攻击行为常发生在学校的拥挤地带,如楼梯、走廊和餐厅,而在教室中比较少,除了拥挤地带,厕所、出入口等位置也是校园暴力事件的高发区[2]。从学校空间布局来看,学校的建筑布局,尤其是学校建筑中的隐蔽角落,会给校园暴力的发生提供条件;而学校监控系统的完备性,也是影响校园暴力发生的一个因素,大部分校园暴力会发生在学校的隐蔽角落或者缺少监控系统的地方。

2.学校管理风格

国外研究者发现学校管理风格对学生的攻击行为也会产生影响,校长坚定、公平、一致的领导风格和学生的低攻击性有关,而独断的领导风格和严厉的纪律则和学生的高攻击性有关[3]。当前我国存在着大量的核心家庭(指的是由一对夫妻及其未成年或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有些家长对孩子过于溺爱,采用不当的家庭教育方式,加之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青春期自我意识不断发展,逆反心理也不断强化,这些因素叠加起来,使得严厉的、专制的管理风格难以被个体接受,成为其攻击行为产生的重要诱因。

3.学校风气特点

学校风气即校风,不同学校的办学特色、发展水平、学校文化、领导作风以及师生素质及其行为习惯各不相同,所以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学校风气也不尽相同。反过来,校风可以影响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进而影响到学校校园暴力的发生,特别是在经常出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攻击行为的学校中,校园暴力发生的可能性越高,也越严重。已有的教育实践经验表明,在不同校风影响下,学生在行为习惯方面不尽相同,甚至会有很大差,学生的攻击行为也受校风的影响,例如在有着“积极向上、包容融洽”校风的学校中,学生往往思想较为进步,行为较为规范,而在校风不正的学校中,校园暴力事件发生的频率会更高。

三、校园暴力的学校内部治理策略

1.走向人本化的管理模式

校园暴力现象影响着学校师生的身心状态,而当学校管理和教育中缺少对人的关怀时,校园暴力也便有了发生的温床,所以在学校管理中需要给人以更多的关注。正如党的十报告指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而立德树人则意味着学校的工作要以培养学生思想品质和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为出发点和着力点,而不是将成绩作为主要工作并一味地追求升学率。从学校领导层的角度来看,在学校管理过程中,应该秉持公正、坚定和一致的领导风格,尽量避免独断、严苛、争执等压制性的负面领导方式。而在日常的学生管理工作中,尤其是在班级管理中,也要坚持公正的原则。此外,民主也是人本化管理的重要特征之一,所以学校要尽可能让学生参与管理过程,鼓励学生在学校和班级管理中提出自己的想法,让学生不再认为是受制于学校的管制之中。

2.重视学生行为规范的作用

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面临家庭教育中存在的溺爱问题,制定有效的学校行为规范就显得非常必要了,而通过学校行为规范和学校纪律的影响来规范学生行为,也是学校教育和管理的重要途径。有些学校将以人管人作为学校管理的根本,忽视或轻视学生行为规范的运用和执行,这在治理校@暴力问题上是一种失误,因为学校行为规范在校园暴力问题治理中具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行为规范作为行动指南具有教育和指导意义,可以为学生的行为提供依据;二是行为规范具有惩戒的作用,因为学校行为规范中包含部分学校纪律,必然也会包括禁止参与校园暴力的规定,违反规定会受到惩罚,这对学生的暴力行为就是一种惩戒。

3.构建积极的校园氛围和文化

从目前校园暴力事件发生的现状来看,虽然在不同学校中都有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但是相对还较为集中。例如在呼和浩特市,部分学校的校园暴力事件发生的频率要明显多于其他学校,而那些校园暴力事件频发学校的学生往往存在学业成就偏低的问题,这说明校园暴力的发生与学校自身情况和特点具有相关性,或者说校园氛围和文化对校园暴力的发生有明显的影响,而校园氛围和文化蕴含和体现的是学校风气,所以校风越来越成为影响校园暴力发生的重要因素。因此,创建积极向上的校风对减少校园暴力事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校风建设,一方面是为了构建一个人际和谐的校园氛围,减少学校环境和学校文化中的暴力因素;另一方面是通过良好的校风,为学生的行为习惯带来更多的正面影响。从校风的内涵来看,校风涉及思想觉悟、工作作风、教风、学风到行为习惯等各个层面,所以在校风建设中,也要重视思想、制度和行为等各个方面,积极地发挥教师和学生的自身价值和能动性,营造和谐文明的校园氛围。

4.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有研究发现,欺凌者在编码社会线索时会对与敌意相关的线索更加敏感,寻找和发现此类线索后,更多采取攻击性的问题解决策略,而受欺凌者往往容易焦虑,缺乏安全感,比较安静,谨小慎微,容易神经过敏。欺凌者和受欺凌者的问题行为、学业问题和人际交往问题最严重[4]。因此,学校要做好校园暴力中参与暴力者和受害者的心理辅导和预后工作,除了要对施暴者和受害者的问题行为进行辅导,还要关注其学业和人际交往方面存在的问题,只有全面干预,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此外,治理校园暴力不仅要做好事后辅导,更重要的是做好事前预防工作,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来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5.建立完善的校园监控系统

学校作为公共场所,从法律上来讲,除了厕所这样的隐私场所,其他任何角落都允许受到监控,加强对校园的监控,也是控制校园暴力事件发生的重要手段。完善校园中隐蔽角落的监控系统,有助于及时发现隐藏的校园暴力,排除其可能带来的隐患和不必要的成本。所以,学校管理人员要重视对出入口、厕所的监察,也要重视对校园周边的监督,对校园暴力多发区予以足够警惕,这也是预防校园暴力事件发生的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

[1]新馨.校园暴力[J].国外社会科学,2004(3):114.

第3篇:对校园暴力的感悟范文

 

 

预防校园暴力演讲心得1    校园暴力问题是世界上每个国家都面临的普遍问题,校园暴力问题的解决也是一个涉及立法、执法、校园管理、宣传教育等方方面面的复杂的问题。但我们有党和国家的关怀和力挺,有社会普遍的关注,有广大民众的支持和响应,有认真履行职责的两会委员、代表的提案,我们有足够的决心破/解校园暴力难题,我们也必将有足够的智慧解决问题,不让巩汉林的童年梦魇再延续下去。

   对于弱小而单纯的孩子,校园暴力是童年的可怕梦魇。弗洛伊德童年阴影理论告诉我们,童年受过的创伤被压抑到了潜意识中,这是以后性格缺陷或者不健康的根源。

   我们都愿孩子远离暴力,可是巩汉林的童年梦魇却未曾离校园远去。就在近日,一则甘肃嘉峪关市第二中学一名女生被打的视频再次刺痛了人们的眼睛:一年轻男子以散打的姿势殴打一女生,多名学生围观嬉笑、做鬼脸……“来来来,露个脸……”有的女生还去摆正被打女生的身子,让她正对镜头。被害者蜷缩在墙根,施暴者得意洋洋。好在,涉嫌犯罪者很快落网,但我们纠结依然。

   从巩汉林的童年到现在,校园暴力不是偶然事件。近年,手机拍录流行之后,更是频频成为社会问题,引爆舆论。据统计,仅__年前5个月,被媒体报道的校园恶性暴力事件就达40件。四川乐至初中女生遭扒光拍照羞辱,福建南安两初中生3分钟狂扇小学生25个耳光,福建芗城北斗中学7女3男扒光一女生,20多个学生围观……施暴视频还被上传到互联网炫耀,更让这一起起暴力事件成为刺进人们心房的尖刀。而在央视新闻联合共青团中央青年之声推出的《两会问吧》特别策划相关的微博下,“校园暴力”“严惩校园暴力”“校园暴力立法”成了留言里频繁出现的字眼。解决校园暴力问题已经成为人们最想借媒体传达给庙堂之高的心声关切之一。

   3月2日,针对恶性校园暴力事件频发引起的恶劣社会影响,学生组织也自发行动起来,全国学联权益维护与自律工作委员会公开信,呼吁严厉惩处并防范中学校园恶性暴力事件,并向社会各界发出呼吁,要广泛关注未成年人权益维护,重视广大中学生的人身安全,坚决打击中学校园恶性暴力事件。全国学联的呼吁响应了学生与家长的呼声,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反响,得到了广大网友的点赞。

   全国学联的呼吁同时也点出了校园暴力的严峻性,但斩断校园暴力不能只限于呼吁。“两会”是纵议国是的大会,更是针对存在问题开出有强力和强效措施的大会,希望事关青少年成长的问题成为“两会”的热议题,帮助和优化青少年成长的建议和提案成为党和国家强力推进的政策和措施。

预防校园暴力演讲心得2

   校园是我们增长知识、接受教育的地方,本不该为欺凌事件的阴影笼罩,可据有关方面统计,全国绝大多数地区未成年人犯罪增多,有些地区年增幅在30%以上,作案者和受害者绝大多数为像我们这样的在校学生。

   从80年代末到现在已出现了一个未成年人犯罪高峰,我国出现的校园欺凌事件并不是孤立的。由于影视业的商业化,欺凌恐怖影视作品越来越多,充斥我们的视野,许多作品中对于犯罪过程细节的描述,成了不少青少年模仿的根源,而校园又成了他们“付诸实践“的理想场所。

   校园欺凌事件的存在,受影响的绝非个别学生,我们全体青少年都会受此不良影响。校园本应是我们学习的净土,但屡见不鲜的校园欺凌却打破了校园应有的宁静。花季少年身上的欺凌倾向十分令人担忧。说来说去,就是一句话“冤冤相报何时了?“

   校园欺凌同时也体现出人际交往问题,人际交往需要风度,风度就是用温柔去对待倔强的人,用宽容去冰冻苛刻的人,用热情去融化冷酷的人。

   儒家学说认为,人心固然有善端,但它一开始只是一个萌芽,而且它随时会遭到私心杂念和外界诱惑的摧残。这萌芽要成熟、长大,就需要特别的守护和滋养。提高德性是一个十分艰难的修养过程。游戏人生,看起来固然潇洒,可如此泛泛而过又能找到什么样的人生感觉?生命是单程线,没有回头的机会。

   我们青少年共同生活在一起,就应当互相帮助、互相谅解、互相包容。仇恨的种子,长不出和平的芽,单纯的冤冤相报不能解决任何问题。

   让我们一起携手共进、驱逐笼罩在校园上空的黑暗!

预防校园暴力演讲心得3

   国家长治久安,社会稳定是人民的最高利益。历史经验表明,依法治国是保障国家繁荣昌盛和稳定的最根本,最有效的措施。

   实行社会主义法治需要有几个重要的条件,即要有完备的法律体系,要有严格的行政执法制度与公正的司法制度,要有?支高素质的执法队伍,还要求全民具有较强的法律意识,而要增强全民的法得意识,就必须加强法制宣传教育,邓小平同志指出:“法制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小学中学都要进行这个教育。社会上也要进行这个教育。”从小培养孩子的法律意识,教育他们遵纪守法,是百年树人的重要?环,通过学校法制教育,学生掌握?定的法律知识,具有?定的法制观念,具备公民必备的基本素质,这对他们成为?名遵纪守法的合格公民具有重要意义,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把“实现以思想道德修养,科学教育水平,民主法治观念为主要内容的公民素质的提高。”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目标之一,实际上也是中小学教育的目标。但是,任有少部分中小学生法制观念淡薄,加上社会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不良风气影响,导致违法违纪现象在一些中小学校园中时有发生,一些中小学生甚至误上犯罪道路,这已成为困扰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直接影响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培养。因此,在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今天,加强对中小学生的法制教育有着及其重要的意义。

   同学们,我们一定要遵守法律,不要违法,让我们共同创造一个美好的未来!

预防校园暴力演讲心得4

   教育对于种子是阳光,对于树林是水,对于稻田是肥料……而对于我们少年儿童,是走上到的殿堂的梯子.

   能让人该过自新.要是盗贼、人犯,从小接受过法制教育,有着满心道德,那他们还会成为罪犯吗?由此说明,法制教育是不可忽视的,小学生法制教育心得体会。所以,我觉得学好法制教育就是学会做人,就像‘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它教会我们遵守守则,小学生要遵守《小学是守则》,员工要遵守公司条例,而每个公民都要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正是“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它教会我们不要迷恋电子游戏机,不吸烟,不喝酒,不打人和小偷小摸。玩电子游戏会让我们成绩下降,也浪费金钱;吸烟喝酒有害身体,打人和小偷小摸是不良行为。它还教我们怎样防火与自救,城市不能随便放鞭炮等等

   我们班经常开展班队活动,我印象最深的一次队会的题目是:‘告别依赖,学会独立’,在这次班会,讲了一个人,都快20岁了还整天依赖他爸爸,又不好好读书,连个碗也不会洗。一天,他找了个算命的帮他爸爸算命,得知爸爸能活到70岁时,当场大哭,旁人不解,后来他边哭边说,他爸爸大他30岁,他爸爸死后,他才40岁,那谁来养他?这虽然只是一个故事,刚开始你也会感到可笑,可经过反思,你还笑得出来吗?都40岁了还想要死的爸爸养他,那么做父亲的不就是太可怜了?

   所以,我们要认真学好法制教育,做个有文化、讲文明的国之栋梁。

   法制教育——迫在眉睫

   近年来我国未成年人犯罪逐渐增多,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前不久,学校组织我们观看了剧本《法庭内处》,故事内容曲折,感人至深,发人深省,一位十四岁少年因家中贫困被迫缀学,整天闲在家中无所事事,渐渐地就染上了赌的恶习,最后为了还赌债,竟失手杀人,最终受到了法律的制裁。

   看了这部影剧,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是啊,现在青少年犯罪记录高得吓人,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伟大的祖国日益繁荣,航天载人飞船刚刚飞入太空,青少年是祖国的希望,怎么不让人忧心如焚呢?在我的身边也发生了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我的一位堂哥刚满十六岁,学习成绩很不错,但一批毒贩子却盯上了他,假装和他接近,逼他吃海洛因,结果害他染上了毒瘾,从此再也没有心思去读书了,犯瘾时,他要用钱去毒贩那儿买毒品,渐渐地一发不可拾。钱始终会用完,于是他向父亲要钱,父亲知道他是个好孩子,所以每次都给他。慢慢地父亲开始怀疑,直至最后不给他钱,他只好一直欠着毒贩的钱,有一次,毒贩对他说:没钱别担心,你如果愿意,我帮你。于是毒贩让他看准名牌轿车就和兄弟们一起抢它一把,这样就不用他还钱,还给他海洛因,被逼无奈,他趁四周无人,和毒贩们进行抢劫,没料当场就给警察逮住了,抓进了少教所,受到了法律的惩罚。

第4篇:对校园暴力的感悟范文

这种现象与我国教育过程中缺乏“三生教育”(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及成长中社会大环境价值取向有着必然的联系。因此,我们必须从改善社会教育环境出发,加强对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三生教育”,积极引导学生“珍爱生命、学会生存、享受生活”。

一、大学生生命意识缺失现象

目前大学生生命意识缺失现象可归纳一下几种类型:

(一)怀疑生命

生命是由出生、成长、老化、死亡等构成的连续过程[1],生命的生长过程是艰难的,漫长的,充满着危险,生命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对生命产生重大影响,甚至导致生命的终止。21世纪,人类承受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自然灾害、疾病让人类感到自身的渺小和生命的无奈;道德价值观的巨变和各种社会问题的出现,影响着人们的生命观;精神家园的失落,导致人们对生命意义的不解。种种生存危机的存在,让人对现实生活感到无奈,对未来感到迷茫,甚至开始怀疑生命。“我是谁?”,“人到底应该为什么活着?什么才是最重要的?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成为困扰了无数人的人生命题。对于处在人生特殊时期的大学生而言,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竞争越来越激烈,家庭贫困、就业困难等问题的客观存在,社会经验不足,缺乏一定的耐挫力,当个人生活中遇到挫折时,很容易怀疑生命的意义与价值,甚至轻视生命。

(二)漠视生命

大学生中漠视生命、不尊重生命的现象比较常见,如同学之间不能很好地相处,经常发生口角、彼此谩骂、讽刺挖苦或冷落,甚至打架斗殴,遇到挫折时会选择攻击他人或伤害自己的方式去解决,而不考虑自己的言行会对他人和社会带来什么样的危害。另外,大学生无视交通规则乱穿马路、对残疾人、心理疾病患者的歧视现象也时有发生,这一切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学生对生命的轻视和践踏,不尊重自己和他人的生命,不理解生命的意义。漠视生命必然会带来个人情感经验的缺失,造成人格的扭曲和人性的缺陷,严重的甚至会发展到采取极端的方式去否定生命。[2]

(三)残虐生命

大学生残虐生命的现象时有发生,诸如刘海洋“伤熊事件”、张亮“虐猫事件”、马加爵“杀人事件”、河北大学“校园车祸”案,还有发生在2010年10月20日晚上的大学生药家鑫“撞人刺八刀案”,当时,药家鑫开车撞上骑电动车的张妙后,下车查看,发现张妙倒地,他不但没有及时将伤者送往医院,反而因怕张妙看到其车牌号,以后找麻烦,便产生杀人灭口之恶念,利用随身携带的尖刀对倒地的张妙连捅数刀,致张妙当场死亡,药家鑫驾车逃离现场后又撞伤两人。这些无端剥夺他人生命的暴力事件,反映出了当代大学生对生命的冷漠,生命意识的缺乏。

(四)浪费生命

大学生中还普遍存在着一些消极颓废、空虚无聊、精神荒芜等浪费生命的现象。现在的许多大学生进入大学后,不是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不是通过学习知识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和创造生命的奇迹,而是不思进取、浪费生命、游戏人生。“郁闷”、“无聊”已经成为大学生的口头禅,他们把大量的时间浪费在网吧,沉迷于网络,整天上网聊天、看电影、玩网络游戏等等;把大好的青春年华浪费在花前月下;还有一些大学生整天无所事事、东游西荡、浪费时间、消磨时光,他们经常会埋怨大学生活痛苦无聊。浪费生命,游戏人生是对生命的不负责任,表现了大学生精神家园的失落。

(五)否定生命

近几年,时常发生的大学生自杀和杀人事件,反映了大学生由于生命意识的缺失而导致对生命的否定,目前,自杀已成为大学生非正常死亡的重要原因。大学阶段是矛盾冲突比较集中的一段时期,比如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交往需要与自卑闭锁的矛盾、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等等,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竞争越来越激烈,家庭贫困、就业困难等问题的客观存在,一些有害信息也影响到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当个人生活中遇到挫折时,他们不是积极寻找和谐解决问题的办法,而是选择了自杀或杀人的方式,他们宁可选择毁灭生命来表达一种最强烈的抗争[3]。

于是,有些大学生因为感觉活着没意思而自杀,有些因为成绩不好而自杀,有些因为失恋而自杀,还有因为不愿意当公务员与家长争吵而自杀等。2010年对广州部分高校大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10.71%的大学生表示当遭遇挫折时想到用结束生命的方式来解决,28.6%的大学生“偶尔有”或“经常有”自杀念头(比例高于国内其它报告),5.79%的大学生认为死亡是解决一切痛苦的办法。中国成高自杀率国家,25%的大学生有自杀念头[4]。已有研究表明,大学生是自杀的高危人群,从本质上说,大学生选择自杀或杀人是对生命意义和价值的根本否定,更突显出大学生生命意识的严重缺失。

二、大学生生命意识缺失原因分析

一般来讲,导致大学生生命意识缺失现象的原因主要有四个:一是受家庭成长环境的影响;二是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和暴力文化的日益泛滥;三是高校“三生教育”意识的缺乏;四是自我价值认知的偏差。

(一)家庭环境的影响

家庭环境是影响大学生身心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家庭是他们成长和接受教育的第一空间,家庭环境对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生命观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良好的家庭环境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不良的家庭氛围或不当的家庭教育会导致大学生形成不健全的心态和畸形的人格品质,他们漠视生命、无视生命的价值,甚至采用极端的方法解决问题。比如,目前我国很多家庭夫妻关系紧张,离婚率较高,在这种不完整的家庭中成长的大学生,缺少父亲或母亲的关心、体贴和爱护,或者从受到父母的百般呵护转变为遭受一方粗暴的打骂虐待,被无意识地灌输了父母之间的仇恨,从而给他们心理造成严重的伤害,导致感情交流失衡、人际关系冷漠,形成不良性格和叛逆心理,使他们感到情无所系,心无所依,感受不到生命的重要和美丽。

(二)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和暴力文化的日益泛滥

目前,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竞争不断加剧、人际关系日益复杂、社会观念多元化,社会上存在不公、腐败和其它一些丑恶的现象,还有各种利益的角逐,使得大学生在面对社会现实时产生严重的心理失衡、对社会产生严重的不满以及对自己前途感到失望和迷茫,对生命价值的感知日益麻木。另外,随着互联网和大众媒体的飞速发展,网络和媒体对色情、暴力和自杀等信息大肆渲染和不恰当报道,特别是在大学生沉迷的虚拟网络游戏中,暴力信息、漠视生命、肆意践踏生命的行为变得微乎其微,这些不良的文化容易对大学生产生心理暗示,如果长期处在虚拟的暴力氛围中,会使大学生分不清虚拟与现实,无视现实中的生命意义与价值,从而导致大学生生命意识严重缺失。

(三)高校“三生教育”意识的缺乏

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曾深刻指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生命力的正常发挥,教育就是助长生命力发展的一切行为。”[5]然而,我国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只注重科学文化知识、职业技能和就业技能的传授,对大学生实行标准化、统一化模式的培养,使得高校成为“批量生产”大学的工厂,对于生命教育、生存训练、生活能力培养等与“三生教育”相关的知识则涉及不多,甚至一点没有,这种教育的目中无人和生命意义的淡漠,不仅使学生体验不到生活中的乐趣,感受不到生命的意义和生存的价值,还导致学生既不尊重他人的生命,也不珍惜自己的生命,漠视他人和自己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6]当他们在遇到困难时会不知所措,出现情绪波动、逃避和退缩等不良心理和行为,甚至走上轻生的道路。因此,我们不得不反思当前的高等教育,在传道授业的同时,应该更加注重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从而唤醒大学生生命意识的责任和使命[7]。

(四)自我价值认知的偏差

21世纪的大学生,个体自我价值意识带上了浓厚的功利色彩,他们自我价值意识很强、独立、有个性,他们在人际交往和处理问题的时候,往往更多的是考虑自身的利益而很少尊重他人,缺乏一种对社会和他人的责任感。这些以自我为中心的大学生平时不擅长与他人交流,人际关系比较紧张,当遇到困难挫折时,不能及时从同学、朋友和老师那里得到安慰和帮助,不良的情绪得不到及时宣泄,容易产生悲观消极的想法,当感觉到生活没有意义时,就会采取极端的方法以求解脱,即使这个时候,他们也只考虑了自己的解脱,而不去思考这种行为对亲人和社会产生的伤害。

三、开展“三生教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

云南省早在2008年2月就正式提出在各级各类学校学生中实施“三生教育”的理念,并于8月开始实施。所谓“三生教育”即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8]生命教育就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健康地发展生命,提升生命质量,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教育。生存教育就是帮助学生学习生存知识,掌握生存技能,保护生存环境,强化生存意志,把握生存规律,提高生存的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树立正确生存观念的教育。生活教育就是帮助学生了解生活常识,掌握生活技能,实践生活过程,获得生活体验,确立正确的生活观,追求个人、家庭、团体、民族、国家和人类的幸福生活的教育。总理在国家科教领导小组会议上的讲话中要求:学生不仅要学会知识,还要学会动手,学会动脑,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与别人共同生活,这是整个教育和教学改革的内容。在高校开展“三生教育”的本质在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生命观、生存观和生活观,提升学生的生命质量,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构建完整的“三生教育”体系

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素质。教师是教育的主体,是育人的核心力量,开展“三生教育”,必须打造一支强有力的教师队伍,包括专业教师、班主任和辅导员。同时,要求所有任课教师自身保持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培养自己的生命情怀,在教学活动中将对生命、生存和生活的感悟通过自己的言行传递给学生,并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开设相关课程,构建“三生教育”课程体系。一方面,将“三生教育”课程安排到教学计划中,有计划地、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生命知识、生存技能和生活方式等知识,引导大学生认识自我、认识生活、掌握生存技能,进而关注、珍爱生命,树立积极的人生观、生命观、生存观和生活观。另一方面,在其它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也要渗透“三生教育”的理念,通过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挫折教育和死亡教育等内容,让“三生教育”的内容广泛地存在学生的周围。重视第二课堂,丰富大学生校园文化生活。学校在加强“三生教育”教学的同时,还要通过组织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提高他们对生命、生活的热爱程度。学校可以有针对性地邀请成功校友与学生面对面畅谈人生。充分利用学生会和学生社团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组织“三生教育”主题的系列活动,包括演讲、朗诵、文艺活动、游戏、征文等等,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树立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二)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强化学生生命意识

社会实践活动是学校教育的延伸,是大学生接触社会、锻炼自我的有效途径。在开展“三生教育”的过程中,应突出社会实践活动。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依托学生社团开展与“三生教育”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如通过环保协会,开展绿色环保宣传、节能节水宣传;通过红十字协会开展义务献血、禁毒宣传等相关活动;通过青年志愿者协会等组织,开展公民道德宣讲、走访敬老院、孤儿院等活动。另一方面发挥“三生教育”在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围绕“三生教育”的目标,结合学生专业,确定社会实践活动的主题,让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去感悟生命,学会生存,开心生活。

(三)开展生命美育教育,提高学生的生命审美观的能力

所谓“生命美育”,就是使受教育者认识并实现其生命的美感形态和审美价值的教育。[9]生命美育有助于完善学生的人格心理结构,培养学生仁爱的情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学生个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从而提高对生命、生存和生活的认识。开展生命美育教育就是要用美的思想去陶冶学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辨别真善美和假恶丑的能力;用美的环境熏陶学生,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通过提供优美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让学生在校园里生活的开心;还要用美的事物激励学生,增强他们的审美能力。[10]通过生命美育教育,能够使学生用审美的态度对待生活,学会如何更好的生存,懂得生命的真正意义。

(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三生教育”体系,全方位服务学生健康成长

第5篇:对校园暴力的感悟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危机管理;网络文化建设

近年来互联网迅猛发展,从早期的网络论坛、即时传讯、电子邮件到新时期的播客、微博等互联网平台上衍生的各种新媒体,为公众传播信息发表言论提供了更为多样的媒介渠道,同时也造成了网络舆情越来越复杂的局面,对高校危机管理产生了影响。网络新媒体的推波助澜有可能引发高校,危及校园安全,甚至造成社会不稳定。因此,重视高校网络舆情问题,构建完善的网络舆情监控预警机制,是引导大学生正确面对社会现实问题的需要,也是帮助大学生理性选择个人言论和行为的需要。

一、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的主要表现

1.沉迷于网络游戏,诱惑暴力行为。网络游戏吸引了许多大学生使之沉迷于其中而无法自拔。心理学研究表明,通过网络游戏中频繁的角色转换,会使游戏者的人格统一性受到影响和破坏,容易使之出现双重人格倾向或多重人格的极端性表现,甚至会发生心理疾患。这样,不仅会浪费掉他们大量的时间,耽误他们的学业,而且也会对他们的生理发育造成危害,影响他们智力的发展。另外,网络游戏中的攻击、战斗和竞争等行为带来的最大问题是网络暴力横行,这极容易使大学生在对虚拟世界的体验过程中获得成就感,进而深陷其中,从而会使他们模糊了道德认知,模糊了游戏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差异,以至他们将在虚拟世界中随意伤害他人的行为带到现实世界之中来,催生他们的暴力倾向,引发他们的暴力行为。

2.沉迷于网络谣言, 诱发违法行为。如今,互联网给人们带来了海量的信息,提供着便捷的服务。然而,一些人却在网络博客、论坛、贴吧中肆意“扔垃圾”、“泼脏水”,煽动谣言、编织谎言。这些谣言、谎言混淆视听,真真假假让人难以分辨。新浪校园全国渠道经理孔令旭表示,现在有超过60%大学生习惯微博生活。一些人上网更多是为了娱乐,对好人好事的关注度不高,反而疯狂转发奇事坏事。大学生作为一个充满活力的群体,应该传递正能量,明善恶、辨真假。“散播谣言造成严重后果,还可能触犯法律。”

二、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的应对机制

1.建立网络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心理危机干预是指高校对处于心理危机状态的学生采取有效的措施,避免其因心理危机而造成的伤害行为的发生或将这种伤害行为所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针对大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是事关学生生命安全与心理平衡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难度较大的一项工作。因此,有条件的高校都要建立起自己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要把大学生的心理危机消灭在萌芽状态。当大学生凭借一己之力无法走出网络陷阱的时候,他就应该设法求得他人的援助,其中包括来自教师、同学、家长、医生和朋友的援助,使之可以通过外界的支持和帮助,重新找回迷失了的自我,回归现实生活。

2.培植大学生社会支持机制。 心理学研究表明,健康的人际交往是保持人的心理健康的条件之一,也是人确立自己的自我价值和人的安全感的需要。大学生从脱离父母的监控那一天开始,就力图去了解同学,认识教师,感悟周围的环境,需要来自他人的理解与支持,需要爱与归属,更需要通过展示自己的才能以获得他人的认同。所有这些,都要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基础,需要通过来自社会的支持来实现。良好的人际关系会引领大学生从虚拟的世界回归到现实的世界之中来,因为只有在现实的世界中,才能使他们深刻地体会到良好、有序与和谐的人际关系带给自己的愉快和自尊的体验。另外,文化底蕴深厚的校园氛围、优美的校园环境和有序的群体生活也可以为大学生提供安全感、温暖感和价值感,这对于大学生而言,既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支持系统,也是避免其沉迷于网络的重要举措。

3.培养大学生的网络主体自律机制。网络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自身的自我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其网络行为。网络空间没有现实社会的道德与责任约束,大学生在网络空间的行为主要靠自律,因此,开展网络道德教育,培养大学生自律意识,是解决大学生网络失范问题的重要途径。首先,网络道德教育融入课堂教学,使大学生对网络有较为系统的认识,对网络中的行为是否合乎道德要求做到心中有数,从而在网络行为中自觉规范自我。其次,充分利用校内图书馆的资源优势,开展网络知识宣传,并且可以在图书馆电子阅览室注明文明上网的准则,规范学生上网行为。第三,注重人文社科类课程的开设,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对网络所提供的信息进行正确判断,不断提升自我修养,培育自律意识。可通过开设一些相关的人文社科类课程,来提高大学生对道德规范的认知,培养其自律意识,规范网络行为。

三、高校校园网络舆情危机管理机制

1.建立健全高校校园网络舆情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

我国大多数高校均未建立起完善的网络舆情监控、引导和应急机制,在这样的现实条件下,良莠不齐的网络舆情对大学生的价值观、道德观等的形成有着很大的影响。一旦发生校园舆情危机,如果不能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引导,往往容易引发或者恶性事件。因此,只有建立起完善的网络舆情管理机制,才能使高校网络舆情趋利避害,充分发挥其正面效应;才能防患于未然,提高应对舆情突发事件的能力,保障校园舆情安全。一要成立突发事件指挥中心,以加强高校各部门间的协调,提高应对重大突发事件能力。当突发事件到来时,平时负责网络舆情监测机构迅速转成网络舆情突发事件指挥中心。这样,可以将舆情突发事件的处理从一种非流程化的决策过程,转变为一种程序化的决策过程,可以提高有关部门的响应时间,采取有计划的步骤,沉稳地面对事件,消除影响,减轻危害,保障网络的安全运行和信息安全,同时形成网上正面舆论的强势。二要有网络重大突发事件和敏感时期时网络管理引导的应急处理预案,明确指导思想,确定相关部门的工作职责和必要的处理方法。如协同网络中心、保卫处立即封堵和删除恶性信息,及时采取技术手段实施抑制,必要时经学校相关部门批准,关闭相关网站或相关服务;追查信息来源,采取适当形式迅速消除影响;立即进行调查,分析情况,对造成重大影响的事件要迅速报告公安部门;密切关注事态发展,随时做出相应处置办法等。三要加强学校与师生的互动,确保师生对自身利益相关问题及热点事件的知情权。加强学校与师生的互动,才能体现高校的责任感,赢得师生的信任。师生不了解情况,就容易受到虚假信息的误导。确保师生的知情权,并进行正确的舆论导向,是建立学校与师生相互信任的重要基础。面对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学校不能简单、粗暴地采取封堵的办法,相反,应该建立舆情响应制度,在学校党委的统一领导下,突发事件指挥中心应利用校内各网站及时主动地信息,主导舆论,创造有利于化解突发事件,有利于尽快恢复正常的高校教学和生活秩序的舆论氛围。只有学校主动澄清事实,通过主流信息的扩大正面声音、引导中间声音、化解和消除负面声音,才能形成正面宣传的舆论强势。

2. 建立健全高校校园网络舆情引导机制

网上评论的工作制度,即针对大学生网民的言论,高校组织人员在网上进行答疑,或针对热点问题与大学生网民展开深入探讨,以便及时解惑,正确引导学生网上言论。一是建立网上评论员队伍,即评论员根据学生网上言论或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主动发表自己的看法。目前部分高校已形成辅导员兼任网络评论员的工作模式,这种方式一方面容易唤起大学生网民的共鸣与理解,另一方面辅导员兼任评论员,其观点更有深度和说服力,易于引领健康向上的网络风气[1];二是开通网上在线交流栏目,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如通过校领导与大学生网民进行实时在线交流,一方面增进了学生对学校发展和管理的了解,另一方面学校可以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学习、生活中碰到的实际问题,化解潜在的矛盾和隐患;三是培育一批论坛“舆论领袖”,利用这些“舆论领袖”来引导网上舆论。这批“舆论领袖”由具有较高政治觉悟的学生党员、学生干部担任。高校可以利用他们既是学生又是“干部”的特殊身份,在网上与其他学生进行平等交流和探讨,并把“舆论领袖”的发言放在网页的突出位置,以强化主流言论,孤立非主流言论,达到正确引导论坛区言论、提高网络舆情引导效果的目的[2]。舆情引导机制是高校校园网络舆情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常规工作,但必须要时刻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对新出现的问题要进一步进行探索,合理地进行调控,才能创造出有利于创建和谐校园的校园网络环境。

[参考文献]

[1]苏楠,邱文严.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方法探究[J].开封大学学报,2006,(2)。

[2]陶建杰.完善网络舆情联动应急机制[J].党政论坛,2007,(9)。

第6篇:对校园暴力的感悟范文

一、让学生写出对校园景色的感受

现在的学校校园是花园。校园里不但木本植物种类繁多,而且草木花卉也是琳琅满目,一年四季有花,迸发出生命的活力。语文老师要结合教学引导学生认识校园的花草树木,关注随季而变的校园景色。植物外形变化比较明显的春季、秋季,我常常带领学生在校园里走走、看看、摸摸,甚至摘几片叶子带进教室,细细玩味,让学生接触校园的花草树木,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伟力。之后,我以《校园秋色》、《校园春色》为题让学生写作。每逢狂风暴雨、鹅毛大雪、春风细雨这些自然现象来到我们校园的时候,我总不忘让自己的学生跑出去看看校园景色,让学生把自己看到的说给同学听。之后,我又以《春风春雨来到校园》、《狂风暴雨之中》为题让学生写作。学生有了上述生活的铺垫以后,作文就有话可写,就能写出校园的特色来。

通过实践训练,学生观察景物的心越来越细,感受也各不相同,作文也不再干巴巴而且有血有肉有体会。例如,戴同学的作文《校园秋色》发表在《江南时报》上。这篇作文中有这样的片段:……深秋的校园格外美丽。走进学校的大门,一眼就能看见叶圣陶爷爷的雕像正慈祥的看着我们,好像在说:“在这个金风送爽的季节里,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旁边几棵高大的银杏树上,叶子都变黄了,仿佛成千上万把小扇子,又像是许许多多黄蝴蝶的翅膀。一阵微风吹来,树叶纷纷扬扬地落下来,好像上百只黄蝴蝶在召开盛大的舞会,一个个都翩翩起舞。

教学楼后面那片宽敞的草坪上,生机勃勃的“绿地毯”变黄了,树叶也脱下了碧绿的夏装,穿上了金黄的外套,一阵阵秋风吹来,树叶便沙沙作响,就像一位歌唱家正发出深沉的嗓音赞美秋天的美景。石榴树上的石榴变成了鲜艳的红色,乐呵呵地向我们招手。桂花冒出了小脑袋,迫不及待地散发出一阵阵沁人心脾的清香,真是令人心旷神怡!

二、让学生写出对校园文化的感悟

每一个学校都有自己独特的校园文化作为统领师生教育、教学行为的精神支柱。语文老师在教学课本知识的同时,要引导学生琢磨自己学校独特的校园文化,浸润这种文化,并使之成为流动在自己血液中的一部分。

我在教学课文《音乐之都维也纳》时,“维也纳是一府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这句话启发了我。音乐是维也纳的骄傲,也是维也纳的象征,音乐装饰了维也纳。而我们学校以传承叶圣陶教育思想为己任,我们以叶圣陶为骄傲,校园里装扮着许多与叶圣陶和叶圣陶教育思想有关的壁画、塑像、题词。于是我让学生拿了笔记本,在校园寻找和叶圣陶爷爷有关的图像和文字,并且拓展阅读,了解这些文字的来历和大概意思。学生很有兴趣,到处寻找:从庄严肃穆的汉白玉雕像到雕像下的善教善导石刻,再到图书馆上的“未厌”题词;从大厅东侧的壁画到壁画中反映当年叶圣陶在我校开展的一些教学活动;从悬挂在综合楼走廊两边的叶圣陶教育语录到我们的学风、校风……凡是浸透着叶圣陶文化的地方,学生都一一记录并有适当的描绘。于是,我给出写作题目《叶圣陶装扮我们的校园》,要求学生用移步换景的方法,重点写出我校的叶圣陶文化。这样,学生有关学校的写作素材,又有了新的拓展。

三、让学生写出对校园生活的体验

校园生活不光是鲜花美景,也不全是文化熏陶,更主要的是师生间的交流活动,是人与人之间的一个个鲜活的故事。

上课了,一个个具有鲜明个性的老师走进教室和同学们交流着课本内外的知识;下课了,老师成了学生的朋友和同学们一起参加大课间活动;课余老师还要找同学谈心、聊天,做同学的思想工作。我一直提醒同学:老师的音容笑貌、举手投足都是值得同学们观察的对象,要从老师的习惯动作,特有外貌中找出老师的性格特点,这样你就会学到许多,也可为写出生动的作文打下扎实的基础。

我根据单元作文要求,逐步布置出有关老师的一些作文题,从《一堂印象深刻的课》、《老师委屈了我》到《______老师二三事》、《感恩老师》、《老师,我想对你说》等等,让学生练笔,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校园内学生之间的生活更丰富得像夏夜空中的繁星。学校、班级组织的集体活动(运动会、春游、扫墓、朗读比赛、演讲比赛、主题班会),课间十分钟,各种不同性格同学的不同活动方式,都是语文老师要引导学生观察的对象。同学之间更会发生令人终生难忘的故事,语文老师要引导学生注意梳理,尽情回味。于是《我班最______的同学》、《大课间,我们的真爱》、《难忘的班队活动》等洋溢着师生校园生活情谊的作文就这样产生了。

第7篇:对校园暴力的感悟范文

对联曰: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常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此联仅简单的二十余字,却道出了为人处世的精妙方法。对人、对事,或“容”或“笑”,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不损害他人的利益,取舍得当,进退适度,拿捏好分寸,做事便可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作为一名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我对此联甚感相见恨晚。师途前驱,岂能有不悟、不学、不为之理?

上联核心是一“容”字。我理解为是强调人要有肚量。容的对象是“难容之事”,涉及到“容”的程度问题――难容。难容不是可容,也不是不可容。难容有别于极端,居于中间状态,没有可容那么容易,也没有不可容那么极端。如果“容”的对象是可容的,那“容”就显得太矫情,反而不值一提了。诸如违法犯罪、伤天害理一类的恶劣行为就是不能容的,要是没有明辨是非的能力,“博爱”或者“麻木”地容了这些不可容的,就不合规矩,就超越了道德底线。因此,只有恰到好处地“容”了那难容的,才能体现出容的主体的水平和肚量。

下联核心乃一“笑”字。这无非说的就是胆量。笑的对象是可笑的。不可笑的自然不该笑、不能笑,不然,这笑也只能是傻笑。那什么是可笑的呢?怎么界定?承接上联的“容”字,那不可容的就是可笑的,是该被笑的。所以,敢于“笑”不可容的,便是对胆量的最好注解。有不可容的事情发生,我们不能袖手旁观。那些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看官过客,实在害人不浅,甚至害己至深。对于那些不可容的,我们不能一竿子打死,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程度是严重还是轻微,一定要分辨仔细,再当机立断,或莞尔一笑,使其羞愧难当;或轻蔑一笑,使其心怀畏惧;或厉声一笑,使其收了为恶的心思……这笑不仅是表明自己的态度,更是揭露、制止、教育、挽救、规范,是助人避短扬长、弃恶从善。最终,让可笑的人从糊涂中清醒,从迷茫里觉悟,从而成长为可容的人。

从事教育工作多年,我发现,对待学生,为人师者要有一定的肚量跟胆量,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去年10月,中山某民办学校五年级的13岁学生XX因“不守纪律”被该校老师熊某、刘某堵截在学校走廊,遭到训斥和体罚。熊某打了XX30多个耳光,刘某踹了XX一脚。经多次治疗依旧耳聋的XX,被司法鉴定为十级伤残。诚然,严师出高徒有一定的道理。但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更何况涉世不深的少年学子?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每位成人都是从学生时代走过来的,我们成人难道不能设身处地地站在学生的立场去想一想?处于青春叛逆期的学生“不守纪律”的现象屡见不鲜,是“容”还是“笑”,是选择包容的胆量还是责罚的胆量,教师必须认真分析,理性思考,切莫一时冲动,酿成大错。其实,对于学生“不守纪律”的问题,我们完全可以选择“温柔”却不失“力度”的矫正方式,大可不必也不能怒发冲冠,武力讨伐。即使学生违法犯罪,那也有公检法来依法处理,哪里用得着教师越俎代庖?

2012年,浙江省温岭市发生了幼儿园教师虐童事件,虐待幼儿的视频及大量照片在网上一经曝光,立即引得网友们怒声不断、讨伐不绝。人们不禁要问,小朋友是犯了多大的错才招致教师如此狠下毒手?面对责问,幼师颜某解释道“一时好玩”,因为挫折而发泄不满。幼儿园两三岁的小朋友能做什么错事?就算小朋友天真无邪做了什么令成人难以接受之事,那也不该被如此虐待。颜某的动机是恶的,她非但没有包容的肚量,还将自身积压的怨愤发泄在无辜的小朋友身上。这种恶行,显然不为道德、法律所容,是理应被“笑”的,所以,她必然要为自己的恶行付出相应的代价。

去年年底,广西发生了女教师在男厕所被初二男生殴打致伤的事件。事件的起因是在校门口执勤的女老师王某试图劝阻两名拿着饮料的男生走进校门,因为学校规定不得将饮料带入校园。王某一路劝说学生将手中的饮料扔掉,但两学生一直置若罔闻,并将王某“引”向了学校的男厕所。一名学生在感觉到老师生气后,将饮料交给了老师。但另一名学生却将饮料放到了厕所门口的洗手池上。王某硬着头皮将饮料拿了出来,准备扔进垃圾桶。该学生突然抢过饮料并泼到了王某的脸上。气坏了的王某也将手里的饮料泼向了该生。被激怒的学生将王某的眼镜打落在地,随后又将王某往男厕里拖,并一阵拳打脚踢,甚至有意踢打王某下体。而另一学生由于很害怕,没有制止暴力事件发生。

假设王某发现学生无视校规带饮料进校园后,能包容一些,选择其他时间跟学生真诚地谈一谈,或许可以避免暴力事件的发生。假如王某了解叛逆期学生的心理特点,退让一步,让学生喝完饮料再进学校,自动结束这次违反校规的行为,然后再私下教育,或请学生家长协助教育,也不会出现这样两败俱伤的结果。从这件事看,携带饮料进校园确实违反了该校的规定,但是,从根本上讲,这也并不是不可原谅的大错。或许,教师要捍卫神圣不可侵犯的校规,但针对这场小冲突,斗智才是上策,斗勇则显得鲁莽而不近人情。退一步海阔天空,迂回的策略无痛又有效,教师何乐而不为呢?

师生之间,并非绝对的授受关系,不要搞得像利益攸关的医患关系,更不能搞成非生即死的敌我关系。当教师真诚、平等地对待学生,真正用好肚量和胆量的双面胶,将师生双方从心理上粘牢,师生关系才会和谐。如果条件允许,建议教师们敬置一尊弥勒像于案前,每视而悟之,凡遇事能“临时抱佛脚”,迅速选择应对办法,相信定会受益匪浅。

第8篇:对校园暴力的感悟范文

摘 要:青少年的安全、健康关系到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幸福安宁和社会安定,学校的班主任及辅导员承担着这个神圣而艰巨的任务。在班级管理中如何去有效地防范一些安全事故,成为校园管理者的一大难度,为什么想尽各种方法,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管理班级,并禁止许多外出活动,对学生太多的不许这样、不许那样、不许……但安全事故仍有发生。为此,从几个方面谈谈班级管理中的安全教育。

关键词:班级管理;安全;教育

近年来,校园的安全问题越来越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国家对安全教育的投入也越来越大,从财力、物力及人力等各方面都是前所未有的。安全教育直接关系到青少年学生能否安全、健康地成长,关系到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幸福安宁和社会安定。保护好每一个学生,使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意外伤害降低到最低程度,这个神圣而艰巨的任务自然而然地就落到了辅导员的肩上,身为一名辅导员既要充当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精神生活的关怀者、学习生活的指导者、职业教育的指导者,还要为学生的安全保驾护航。现针对班级管理中的安全教育谈点个人的体会。 一、认识校园常见的安全事故 校园常见的安全事故主要有不当活动、挤压、践踏、交通、体育活动、劳动或社会实践、校园暴力、消防及自然灾害等造成的事故。一是学生侥幸心理严重,对身边的安全问题认识不到位;二是防身和应急能力较差。例如,2009年12月7日晚,湖南省湘潭市辖内的湘乡市私立学校育才中学发生一起伤亡惨重的校园踩踏事件,造成8名学生遇难,26人受伤。类似事故还有很多,每一起都是血的教训,付出惨重的代价,身为第一线的班级管理者,学校规章制度的执行者,更要清醒地认识校园安全事故,有针对性地组织班级的安全管理。 二、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安全宣传 校园安全事故发生多了,引起学校的高度重视,对教师及班主任、辅导员的监管更严,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学生的安全意识,但是宣传的方式单一,且多是照本宣科,没有真正地深入到每一个学生中,更没有学生学会如何去做,如何保护自己。职业学校的学生多数学习底子薄且在家又是娇生惯养的,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教育方式是很难达到理想的结果的。 1.观看好的电影 学生都喜欢看电影,可以在思想政治课或是班会中选取有教育意义的影片播出,并组织学生讨论。一部好的电影对学生的震撼胜过教师的多次说教。 2.以学校活动为依托,开展安全教育主题班会 不断丰富主题班会的形式和内容,如,本学期本系的安全教育系列活动就进行得比较好。各班组织学习安全知识,并以“安全”为主题开展主题班会,撰写心得体会,好的心得体会被推荐参加系上的征文比赛,让安全教育深入人心。 3.以身边的小事,开展感恩教育 知道感恩,才会知道珍惜;知道珍惜,才会热爱生命,关注安全。引导学生给家长写一封信或是打一个电话,对养育自己的父母说一声“我爱你”,感谢他们的养育之恩。通过对家长的感恩引出对亲人、对老师、对朋友、对同学、对帮助自己的人甚至伤害自己的人的感恩,珍惜身边的每一个人,热爱每一天,关注生活的点点滴滴,远离安全事故。 4.行动式安全教育 目前安全教育工作似乎大都采用了诸如:说教、签订安全责任状等表面方式。而这种教育的方式给学生的触动或者说意义并不大,但如果采取行动教育,令学生身在其中、身临其境的安全教育方式,才能触及他们的灵魂,从而达到不出或少出学生安全事故的目的。 (1)模拟情境,让学生从中受到教育,学会如何保护自己 邀请专业人员进行一些消防安全的演练,班上也可以模拟受灾现场,让学生学会如何逃生,避险。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有忧患意识,认识到灾难的无情,生命的脆弱。 (2)开展素质拓展训练,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马加爵事件所涉及的校园暴力问题,透视出青少年诸多心理问题,良好的心理素质教育已刻不容缓。现今在大城市,大型企业中所流行的户外素质拓展训练对我们培养学生就很有益。心理素质拓展训练是一种以提高心理素质为主要目的,兼具体能和实践的综合素质教育,它以运动为依托,以培训为方式,以感悟为目的。它与传统的知识培训和技能培训相比,少了一些说教和灌输,多了一些运动中的体验和感悟。 三、做好班级寝室、教室安全隐患的排查 加强对学生的考勤管理,学生有事请假教师要及时和家长联系,并交代安全事项。每周至少三次亲自到教室清点人数,了解学生的上课情况;加强对学生寝室设施及用电器的检查,每月至少两次到寝室抽查学生寝室的安全隐患。除此之外教育学生沉着应对校外安全,保护好自己的人身、财产安全。 四、做好学生身体及心理的安全隐患排查 1.针对学生不同的性别差异和个性心理特征,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 要了解每个学生不同的个性特征和心理状况,针对他们各自不同的兴趣、能力、情感、需要、气质、性格等提出不同的教育要求,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手段。特别是青春期学生“性”的教育,更是引发学生安全事故的重要因素,不当的交往往往会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安全隐患。 2.正面疏导,提高道德认识水平 青春期的学生对性知识的认识如果得不到正确的引导,他们就可能会通过一些不正当的渠道和方法来获取满足。 3.正确引导男女学生进行正常的人际交往 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文体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以充实他们的生活,从而使他们把时间和精力放到正当有益的活动中去。 “生命犹如一朵花,只能绽放一次,只能享受一个季节的热烈和温柔。”确保安全,才是真正尊重生命,才能实现人生的价值,没有安全,所有的一切都是空白,每位教师更应以学校的安全工作为己任,以学生的生命安全为中心,不负家长重托。尽管这份工作任重而道远,但这是我们的职责所在,我们必须全力以赴,不辜负教师这一职业! 参考文献: 崔建华.大学生心理素质拓展教育.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 (作者单位 六盘水职业技术学院护理系党总支)

第9篇:对校园暴力的感悟范文

关键词:国家重大活动;认同;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4-0166-02

最近几年我国重大事件和敏感点相对集中、意识形态问题表现尖锐、各类社会矛盾交织,尤其是中日关系的紧张,南海问题的再现,一方面让大学生的爱国热情空前高涨,另一方面对表达爱国热情的方式方法很是迷惑,所以如何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并能做到理智爱国、维护高校的和谐稳定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一个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

一、国家重大活动对大学生的影响

(一)国家重大活动联系着民族与国家的利益,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素材

从2008年的奥运会、2009年60周年国庆、2010年世博会,十七届五中全会,到2011年十七届六中全会和即将召开的十等,国家重大活动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了良好的教育契机,国家重大活动集中反映着人们最为关心的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素材。而大学校园历来是社会政治文化集中和关注的热点地区,因而也容易被少数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和侵扰。在这种特殊的背景下,大学生由于其特殊的年龄发展阶段,他们的热情和情绪易被激发,因此我们对维稳工作对象必须有综合地分析和掌握。基于此,如何把握好国家重大活动这一高校的爱国主义教育的良好契机,是提高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认同度的关键,也是高校维稳工作的关键。

(二)国家重大活动的时代特点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辐射力、吸引力、感染力

国家重大活动体现了对社会关注的同时,由于它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能够使教育更加具有针对性和时代感。这样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吸引力、感染力。例如十七届六中全会对新形势下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思考和校园文化建设、维护校园稳定的思考,教育者应注重追踪、剖析这些热点,让学生在解惑的过程中接受教育,只有这样,所要传授的理论品质才能真真正正、实实在在地内化为大学生的情感、习惯、思维方式。

(三)国家重大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一个矛盾,一方面,大学生对正统的理论教育敬而远之,另一方面,对国家重大活动他们又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我们在教育过程中不回避问题,追踪热点,以事实说服人,引导他们关注时事,这将是学生乐于接受的一种教育。教育的时代性,极大的激发了学生正确价值观的需要,让学生享受到教育中的快乐和价值认同中的愉悦。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心悦诚服,收到启迪觉悟、升华思想的效力。

(四)国家重大活动利于学生在参与中加深对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解

受教育者是能动的人,他需要对所传授的内容进行理解和判断,而每个人的生活状态、生存环境、知识积累等无疑对他的选择与判断产生重要影响。当国家重大活动在其传播、放大、沉淀的过程中,很多大学生处于一种对于国家的热爱、社会的关心之中。同时复杂的社会现象,非主流的价值思想也是铺天盖地、难辨真伪,在这种特殊的背景下,引导学生追踪热点、分析热点,让学生自觉地参与到时事中来,在参与的过程中,学生会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实践教学中,有的学生用小品、课本剧、辩论会等形式对重大活动情景再现,奥运会期间还有的同学争当志愿者,于参与中表现对国家的热爱,体悟民族自豪感。

二、构建大学生心理认同基础上的高校维稳机制——讲、宣、爱、悟

(一)讲——国家重大活动必须走进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深入渗透到显性的高校两课教学的各个方面和环节中去

回顾以往的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存在着政治化倾向过度;教育片面、死板、生硬;理论脱离实际等问题。在传统的教育过程中,学生的需要、兴趣、创造性以及个体差异性被忽视了。也就是说,教育过程中往往过分地注重了“教育”而忽视了学生是否感兴趣。而国家重大活动进两课课堂,做到了三个新:

1、内容新,紧密把握时代脉搏,切实把国家重大活动融入到两课教学的全过程。

2、方法新,比如课堂小品、课前实事、观看影视资料、举办讲座等。

3、考核方式新,建立考核档案,改变一张考卷定品德的考核方式。

(二)宣——努力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氛围,构成隐性教育的“硬件”符号,对大学生进行正面影响和熏陶

充分利用校园媒体的德育功能,整合学校报刊、广播、电视等各种传统媒体资源,尤其是创建健康向上的校园网络文化。

1、充分利用网络作用,形成网上正面舆论强势。随着网络文化时代的进步,我们发现网络不仅可以给我们带来所需的资源,给我们娱乐放松展示自己的机会,更是网络文化渗透的一个重要方式。尤其是大学生群体,几乎无人不网,无时不网,“网络文化作为一种无国界、开放性的大众文化,内容兼容并包、良莠不齐、雅俗共存,既有体现与时俱进社会主义文化的信息,也有表现色情暴力、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内容。”[1]面对网络对当代大学生的深刻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仅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网络的作用,而且也要对互联网及其技术发展有一个充分的认识和全面的了解。教师在日常生活中不仅要“多上网,多用网”,而且也要“很懂网”。进而,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现“从传统方式向网络方式的拓展,从网络阵地向学生心坎的迈进”。

2、开通两课教师博客

多年以来,沈阳工业大学的两课教师们用业余时间开通教师博客撰写博文,引导学生关注国家重大活动,有效引导网上舆论。尤其是在社会敏感点相对集中,国际问题复杂难辨的时期,教师能切实掌握学生的思想实际,在教学中真正做到有的放矢。

(三)爱——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体现人文关怀

1、对大学生情感的关怀

现在的大学生年龄一般在18-22岁之间,这个时期学生的思维有了较高的抽象概括性,并更多的运用理论思维。在大学校园里,环境的开放,文化氛围的浓郁,和多种思维方式的交错,使他们的思维更加开阔。由于他们思维独立性和深刻性的发展,他们喜欢探究事物的根源,喜欢怀疑和争论,即思维有明显的独立批判性和独创性。基于此,教育应关注人,关注学生个体,即关注其外显的活生生的生命展示,也关注其内隐、活泼、丰富的生命情感。这种关注并不意味着对其思想深处、价值信仰简单或粗暴的干预,而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

2、对大学生信仰的关怀

信仰作为人的一种精神需求,是人们自由选择的一种结果,是人们寻求价值支撑和提升生命境界的内在追求,特别是在当前价值多元化的背景下,各种不同的信仰观念同时并存。大学生们面临着在不同的信仰中进行选择的问题。因而,高校的信仰教育需要对大学生的信仰问题进行观察和分析,并适时的引导提升,使其向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方面转化,成为支配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精神力量。反之,如果不加合理引导,大学生的信仰就会陷入偏离、缺失或者是因为没有经过慎重的考虑而难以经受考验。须知,人是必须有信仰的,当代大学生的信仰更应该是高远的,指向终极的目标。马克思曾经说过:“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达到完美。”[2]

(四)悟——充分利用国家重大活动,提高大学生对于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度

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3]在价值认同教育中,要高度重视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使其在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充分发挥自我感悟的作用。爱国主义是一种情感形态和心理形态的价值,它存在于每一个中国人的内心深处,(尤其是大学生群体)。在出现国家重大活动的时刻,这种情感更加容易被激发,因而也更加容易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因此,高校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维护高校稳定的时候,应注重积极调动爱国情结和元素,牢牢把握实践中出现的良好契机。

当然,本文所探讨的高校维稳机制创新主要侧重于如何加强大学生对于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进而实施良好的不流于形式的爱国主义教育,最终达到维护高校稳定的目的这一方面。而这一方面恰恰体现了高校教育之本、维稳之本,那就是关注学生本身。

参考文献:

\[1\]成科扬.网络文化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理工高教研究,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