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土壤侵蚀概念范文

土壤侵蚀概念精选(九篇)

土壤侵蚀概念

第1篇:土壤侵蚀概念范文

论文摘要:进一步明确了水土保持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分析了人们在编制水土保持方案时经常出现的问题及根源,并对今后水土保持方案编制工作提出了建议。

水土保持方案编制应考虑的问题,究竟是一些什么问题呢?由于人们对水土保持概念理解的偏差,在编制水土保持方案时仅着眼于防治土体损失的机械固定,仅仅限制在使用工程措施,从字面上理解植物措施,没有意识到防治水体损失方面的保持利用,忽略对风力侵蚀的防治,不考虑植物侵蚀和化学侵蚀等。

要讨论这些内容的不合理问题,首先得搞清水土保持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1水土保持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由水土保持的概念看来,要弄清水土保持的内容,还必须弄清水土流失的定义。水土流失和水土保持是两个相对的概念,根据一些学术专著,它的意义也是比较明确的:是指土壤侵蚀(包括水、风、重力、人为活动等营力)造成陆地表面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破坏和损失。

然而什么又是土壤侵蚀呢?土壤侵蚀是国际通用的土壤学学术用语,国际上有代表性的学术专著和机构对此定义大致相同,即水、风、重力等作用下土壤的流失。国内定义是指土壤在内外力(如水力、风力、重力、人为活动等)的作用下,被分散、剥离、搬运和沉积的过程。

当然,随着人们对土壤侵蚀和水土保持的认识的不断深入,土壤侵蚀、水土保持的概念和内涵也在不断地发展演变。正如土壤侵蚀从最初的由于水力或风力作用引起的土地表面物质的移动,逐步发展到土壤在内外因力(如水力、风力、重力、人为活动等)的作用下,被分散、剥离、搬运和沉积的过程,水土保持概念也由初期的土壤保持发展为今天的水土保持并举,从单一强调土壤侵蚀引起土地生产力退化到同时强调土壤侵蚀环境与全球生态环境的联系,如水土流失与水环境的联系,水土保持与全球气候变化的联系等,即水土保持的对象已经不再是停留在山区、丘陵区和风沙区的水土资源,而是任何在内外力(如水力、风力、重力、人为活动等)的作用下被分散、剥离、搬运和沉积的水土资源,水土保持的内容已不只是防治水土流失,而是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建立良好生态环境。

由此看来,水土保持涉及的内容除了防治水土资源的流失外,还赋予了利用水土资源,绿化美化环境等。其中,防治水土流失涉及防治土地荒漠化、防旱保水等内容,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涉及了植物侵蚀、化学侵蚀,慎重考虑工程措施等内容,绿化美化环境则涉及了植树造林,慎重使用复垦措施等内容。总之,水土保持已不是最初的水土流失防治,即采取措施简单地把水土资源固定在某一个区域。

2问题根源的解析

前面已经说了方案中存在的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呢?我想最根本的是把水土保持单纯地理解为水土保护,而没有意识到水土保护的根本目的。现结合前面给出的概念来解析这些问题。

2.1仅把“保持”理解为“保护”

保持含义不仅限于保护,而是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由于一部分人把水土保持单纯地理解为水土保护、土壤保护,甚至与土壤侵蚀控制等同起来,没有意识到土壤的改良以及土壤合理利用于农、林业生产,即没有考虑到对土地生产力的提高,因此,在方案设计的时候,仅着眼于防治土体的损失,进行机械地“固定”处理,夸大甚至是盲目使用工程措施,从字面上理解植物措施。

2.1.1没有着眼于提高土地生产力。有人认为,用工程措施可以把土壤很好地圈定在某一空间范围,这样处理后基本不会发生土壤侵蚀的现象。有的就是忽视植物措施对土壤的改良功能及其对荒漠化的防治功效,在方案编制中忽视植物措施,至少不对石料场、石渣场采用植物措施,加速了该区域土地石漠化、荒漠化的进程。也有人在方案编制中不是先考虑提高土地生产力方面的土地熟化,而是随意采用复垦措施,使土地越垦越穷。相对次要一点的是,在方案中没有提及风力的扬尘等对土地的沙化。也许有人会问:为什么要提高土地生产力呢?因为他们只知道土地是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不知道中国仅有10.20%的土地面积适于农业,37.10%适于畜牧,且风与水冲刷严重。因此必须考虑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从提高土地生产力、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来看,把弃渣场设置在农田的方案也是不可取的。就算弃渣在水土保持措施处理后,能够使土地生产力提高到以前农田状况下的水平(一般情况下是不可能的),但弃渣场本身占压了肥沃的土壤,让其退化,变得难以利用。据科学测算,自然风化1cm表土层需要400年时间,而风化成30cm耕作层,则至少需要1.20万年。但破坏这1.2万年才风化成的耕作层,却只需一朝一夕就完成了。这是一种资源在时间上的巨大浪费。因此,强烈反对占用农田不经处理就用作弃渣处理场地处理弃渣的方案。

2.1.2对绿化、美化环境认识浅薄。由于没有意识到绿化、美化环境,一部分人没有考虑植物措施,或乱用植物措施,或没有把植物措施设计到相应深度等。总的说来,是对绿化、美化环境的认识没有深入。没有考虑植物措施的人完全没有考虑水土保持的绿化、美化这一部分内容。在方案设计中,不在乎植物措施,认为在工程措施的防护下,已经能够达到防治目标,采用植物措施纯属多余。

乱用植物措施是不知道植物间的互生与对土壤肥力的竞争,只知道植物对土壤的改良,不知道一些植物在人为作用下恶化土壤理化性质、降低土壤肥力(即植物侵蚀)。要么是简单的进行混交造林,没有考虑主要树种与伴生树种之间的关系,对各树种不进行优化配置;要么乱用植物种造林,使得外来物种入侵并恶化土壤理化性质,降低土壤肥力,造成植物侵蚀。

没有把植物措施设计到相应深度的人是对植物的绿化、美化作用的认识深度不够而总认为种下去就成。他们要么是随意设计,没有考虑立地条件;要么是简单设计,没有考虑混交造林;在简单的进行混交造林设计中,没有考虑造林密度对生长量的影响;当然,他们植物措施中更不会考虑到微生物对土壤理化性质的改良作用(其实,植物措施常常是和生物措施相互通用的)。

2.2仅从定义上理解,没有注意到事物的发展

早期,人们只提出了土壤保持这一概念。而今,还有很大一部分停留在这一概念上,认为只是对于水力、风力等各类因素引起的土壤侵蚀的治理。于是,他们没有注重水体的保护和利用,没有意识到化学侵蚀带来的危害。也就是说,没有水忧患与水战略的意识。当然,这些还与水体保护的具体定义有关,因为在这一方面大家还持不同的意见:如有人把入渗作为一种水体保护措施,但有人认为,入渗到地层深处的水体已经变得难以利用。

因此,在方案编制中少了很多内容,让编制方案的根本目的落空。没有了“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这一内容,好多东西也就空荡起来,更别说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了。个人认为,水资源的保持要从水资源的利用、便于利用出发,做好库存,同时进行防污染处理。

第2篇:土壤侵蚀概念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及数据来源

三峡库区是指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175m水位淹没所涉及的湖北省、重庆市20个县(市、区),幅员面积5.8×104 km2,其中重庆段总面积4.62×104 km2,湖段总面积1.18km2。地貌区划为板内隆升蚀余中低山,总体地势西高东低。库区内河谷平坝约占总面积的4.3%,丘陵占21.7%,山地占74%。库区处于中纬度,具有亚热带季风湿润地区的气候特征,整个库区四季分明,冬季微冷,夏季热而多雨。区内热量充足,年平均气温为15~18℃,年降水量为1 000~1 250mm。土壤以紫色砂页岩发育的紫色土和花岗岩发育的黄壤、黄棕壤为主。库区属亚热带常绿、落叶和针阔混交植物区,并混杂其他大陆成分。

1.2 研究方法

研究所用1995—2010年降雨资料来自中国气象科学数据共享服务网;库区90 m分辨率DEM、1∶400万土壤类型及分布数据和植被覆盖类型数据均来自“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平台”;1∶25万土地利用数据来自武汉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目前,关于土壤侵蚀量的计算方法主要有外实地观测法、遥感解译法、模拟模型法[3]。模型模拟方法最具代表的就是Wischneier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USLE方程,经过2次修正后得到修正的通用土壤流失方程RUSLE[4],RUSLE与USLE的结构相同,但引入了土壤侵蚀过程的概念,改进了各因子的含义和算法,因而使用范围更加广泛。RUSLE方程较为全面地考虑了土壤侵蚀的影响因素,其基本结构为:

借鉴以往研究经验,考虑数据的获取,采用仅需年降雨量和月降雨量数据的经典雨量型简易算法Wischmeier经验公式[5]计算R值,此时得到的是空间上离散的年降雨侵蚀力,需利用ARC/INFO软件的空间插值功能,采用克里金插值法,将年降雨侵蚀力从点值转换成面值,制作空间上连续的年降雨侵蚀力因子图层。以RUSLE手册中的坡长坡度因子算法为主,兼顾考虑陡坡地坡度因子计算。借鉴王宁对松花湖流域的研究结果及其他成果[6-7],采用坡长指数的方法计算坡长因子L。土壤侵蚀量对坡度较敏感,RUSLE方程在缓坡地的模拟较准确,通用土壤流失方程允许计算的最大坡度为18%,而研究区域坡度超过18%的土地面积达到40.36%,因此,坡度因子S的计算借鉴刘宝元[9]对9%~55%的陡坡地土壤侵蚀的研究成果。利用ArcGIS软件从90m分辨率的DEM数据中提取三峡库区的坡长、坡度栅格图层,然后根据坡长坡度因子的计算式,利用Arc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对栅格图层进行计算,得到坡长坡度因子图层。以Sharply等[9-10]的K因子算法为主,参考国内学者对南方紫色土、黄壤、黄棕壤等土壤可蚀性研究成果,最终确定三峡库区不同土壤类型的可侵蚀性因子K值(见表1),并利用ArcGIS的空间分析功能确定三峡库区土壤可蚀性分布图。在不同的侵蚀影响因素下土壤侵蚀情况不同,为了进行比较分析,需要一个综合指标,其大小可以反映各影响因素下土壤受侵蚀的严重程度,可用土壤侵蚀的综合指数(INDEX)[13]来表示,计算公式如下:式中:Wij为第i类第j级的土壤侵蚀强度的分级值;Aij为第i类 第j级 的 土 壤 侵 蚀 强 度 的 面 积比例。

土壤侵蚀强度等级的分级值划分如下:侵蚀中的微度、轻度、中度、强度、极强和剧烈的分级值分别为0、2、4、6、8、10。其分级值越大说明对土壤侵蚀综合指数的贡献也就越大。

2 结果与分析

通过上述方法获得土壤侵蚀模型所需因子的栅格分布图层之后,利用ArcGIS软件的栅格计算功能,按照RUSLE方程,对各因子进行空间图层运算,得到三峡库区1995—2010年年均土壤侵蚀模数分布图,见图1。对三峡库区年均土壤侵蚀状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见表3。

2.1 土壤侵蚀空间及其统计分析

由图1可以看出,三峡库区重庆段的开县、巫溪县、云阳、奉节、巫山以及武隆县,湖北段的兴山县和秭归县土壤侵蚀最严重,局部地区的平均侵蚀模数达到22 139.94t/(km2•a)以上;其次为重庆段的丰都、石柱、万州也较为严重。强度侵蚀面积为4 606.63km2,占总面积的6.52%;有3 440.32km2和2 147.31km2分别属极强侵蚀和剧烈侵蚀,分别占总面积的4.87%和3.04%。分析主要原因是因为这些地区降雨侵蚀力强;地形高差较大;土壤类型以黄壤、黄棕壤、其可蚀性也比较敏感;植被类型以林地、草地为主,水土保持能力低。此外,开县、云阳、奉节、万州等是库区移民搬迁建设工程最为集中的地区,大量人为活动及其农业陡坡旱作,从而导致这些地区土壤侵蚀比较严重。

另外可以看出,微度和轻度的流失面积比例最大,共达到68.57%,面积为48 438.66km2,但其土壤侵蚀量仅为19.45%,水土流失量小。从图1可以看出,三峡库区东部和西部地区土壤侵蚀较轻,这些地区地形起伏小,由降雨造成的侵蚀力弱,虽然这些地区以旱地为主,植被覆盖与水土保持措施因子敏感,但其不是造成土壤侵蚀的主要动力,因此影响较小。中度土壤侵蚀面积达12 003.04km2,占总面积的17%,土壤侵蚀量为库区侵蚀总量的21.88%,这些地区主要受人类不合理活动干扰的影响。

2.2 不同坡度条件下土壤侵蚀分布特征分析

将土壤侵蚀模数图与坡度图进行叠加和统计分析,得到三峡库区不同坡度条件下不同侵蚀强度的数据,进而计算出各个坡度条件下的土壤侵蚀综合指数(表4)。 从表4可以看出,三峡库区土壤侵蚀最严重的区域为坡度大于35°的地区,其侵蚀综合指数为544.14,远大于其他坡度等级,强度以上等级侵蚀面积占该区面积的59.63%,同时该区极强度侵蚀所占的比例较大,达到了11.70%。其次为25°~35°地区,强度以上等级侵蚀面积占到了该区域面积的19.61%,该区中度侵蚀所占的比例最大,达到62.28%。而在坡度小于8°的地区,土壤侵蚀为微度侵蚀和轻度侵蚀,土壤侵蚀综合指数最小,为31.40。通过分析可以看出,侵蚀综合指数随着坡度的增加而增大,随着坡度的增加强度以上侵蚀所占的比例也逐渐增大。

2.3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侵蚀分布特征分析

三峡库区以林地面积最大,占库区总面积的46.71%;其次为旱地,占27.42%;再次为草地和水田,各占12.77%和10.92%。由于水域、居民点及建设用地、裸岩石砾地所占的面积很小,这里不做统计。将三峡库区土地利用现状图与土壤侵蚀空间图进行空间叠加和统计,得到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侵蚀情况,然后再计算出土壤侵蚀综合指数,结果见表5。 库区土壤侵蚀严重程度是旱地>草地>林地。库区旱地不仅面积所占比例大,其侵蚀综合指数也是最大,达到了450.50,且强度以上等级侵蚀所占的比例也较大,其中强度和极强度侵蚀占旱地总面积的31.06%,剧烈侵蚀占11.12%,是库区需要重点加强水土保持的区域。林地以微度侵蚀与轻度侵蚀为主,占林地总面积的75.38%,中度侵蚀面积占19.99%、强度与极强度侵蚀占4.63%;草地面积占库区总面积的12.77%,强度以上侵蚀占草地总面积的5.57%,其土壤侵蚀也是以轻度和微度侵蚀为主,分别占草地总面积的46.73%和26.47%,中度侵蚀占21.23%,其侵蚀综合指数为212.84。水田以微度侵蚀为主,可以忽略。总的说来,旱地地区土壤侵蚀严重,需重点治理。

2.4 不同土壤类型的土壤侵蚀分布特征分析

由表6知,土壤侵蚀指数最高的是暗黄棕壤和石灰(岩)土,分别是300.58和291.32,强度以上等级侵蚀所占比例也较大,分别为17.39%和15.20%,说明这2类土壤上的土壤侵蚀最为严重。接下来黄壤侵蚀也较为严重,其侵蚀综合指数为262.10,强度以上等级侵蚀所占比例为16.20%;紫色土侵蚀综合指数虽然不算过高,但紫色土面积大,占库区总面积的39.61%,强度以上级别侵蚀所占比例为14.05%,也是库区需要重点治理的范围。其他土壤侵蚀综合指数依次为紫色土、棕壤、水稻土、黄棕壤。

第3篇:土壤侵蚀概念范文

关键词:水土保持;方案;编制

中图分类号:S157 文献标识码:A

1 问题根源的解析

水土保持方案的设定有一些不合理的情况存在,为何会出现不合理,首要问题是没有区分水土保持以及水土保护概念的差异,因此,弄错了工作目标,以下就从这些方面入手讨论解决方法。

1.1 肤浅地把“保持”理解为“保护”

保持(Conservation)含义不仅限于保护,而是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Protection,improvement and rational use)。由于一部分人把水土保持单纯地理解为水土保护、土壤保护、甚至与土壤侵蚀控制(Erosion control)等同起来,忽视了改良土壤的意义,以及科学开展林业,农业事业的意义,忽视对土壤可持续利用,所以,方案的设计往往只考虑防止土以及水分的流逝,过程死板而机械,方法选择盲目而缺乏科学计划,仅仅从表面含义理解内涵。

1.2 没有着眼于提高土地生产力

由于在他们看来,利用一定办法将土壤固定在某地即是加固土壤,甚至有人用硬化的办法来达到使其固定的目的,虽然,这样一来土壤受到侵蚀的几率也下降,不过这种方式破坏了土壤的形态,再次使用成为难事,必须经过撬开表层硬化部分,再进行系列程序完成处理,使土壤的成分受到严重破坏。因此,制定方案时也注意不加入化学成分,但是在建设程序中,出现的化学成分,经营时也有很多化学成分流进土壤,形成持续破坏,甚至出现盐碱化的情况。

另有一些人忽视植物与土壤可以发生互动,植物的合理种植将促进土壤的优化,如果忽视这一点,不种植物,对一些本身就缺乏植物的场地来说,更容易荒漠化,例如石料开采场,大型工地,另有一些方案表现出另外的欠缺,方案忽略了土地的保养,提升生产效果,而是用复垦的办法,吸取了土地仅有的养分,另外,还缺少对于风力引起的土壤沙化现象的关注。

一些人对土壤生产力理解十分欠缺,不明白为何要提高生产能力,而片面理解土地制约农业发展,不知道中国仅有10.2%的土地面积适于农业,37.1%适于畜牧,且风与水冲刷严重。现在,不但要关注土地与粮食的关系,另外还要考虑土地资源的减少,以及土地的开发,持续利用资源。

从提高土地生产力、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来看,把弃渣场设置在农田的方案也是不可取的。就算弃渣在水土保持措施处理后,能够使土地生产力提高到以前农田状况下的水平(一般情况下是不可能的),但弃渣场本身占压了肥沃的土壤,让其退化变得难以利用。据科学测算,自然风化1cm表土层需要400年时间,而风化成30cm耕作层,则至少需要1.2万年。但破坏这1.2万年才风化成的耕作层,却只需一朝一夕就完成了。这是一种资源在时间上的巨大浪费。因此,个人强烈反对占用农田不经处理就用作弃渣处理场地处理弃渣的方案。

1.3 对绿化、美化环境认识肤浅

并且,绿化和美化相关,都是为了环境更美好,而一些人片面认为多种树就是美化与绿化,胡乱种植植物,或者植物方法浅显粗糙,总之,没有完全了解美化以及绿化的内涵。

没有考虑植物措施的人完全没有考虑水土保持的绿化、美化这一部分内容。在方案设计中,不再乎植物措施,认为在工程措施的防护下,已经能够达到防治目标,采用植物措施纯属多余。

乱用植物措施是不知道植物间的互生与对土壤肥力的竞争和只知道植物对土壤的改良、不知道一些植物在人为作用下恶化土壤理化性质、降低土壤肥力(即植物侵蚀)。他们要么是简单的进行混交造林,没有考虑主要树种与伴生树种之间的关系对各树种进行优化配置;要么乱用植物种造林,使得外来物种入侵并恶化土壤理化性质、降低土壤肥力,造成植物侵蚀。

没有把植物措施设计到相应深度的人是对植物的绿化、美化作用的认识深度不够而总认为种下去就成。他们要么是随意设计,没有考虑立地条件;要么是简单设计,没有考虑混交造林;在简单的进行混交造林设计中,没有考虑造林密度对生长量的影响;当然,他们植物措施中更不会考虑到微生物对土壤理化性质的改良作用(其实,植物措施常常是和生物措施相互通用的)。

2 仅从定义上理解,没有注意到事物的发展

水同土地资源一样,是限制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国地下水资源有限,地面水分配不均,事实上只有20%的水分布在64%的耕地上。估计到2050年,将缺水4,000亿立方米(目前设施,总共为供应5,000亿立方米,已经不敷需要),水资源方面形势严峻。

最先被提出的概念是水土保持,现在,仍然有大部分工作还在这一阶段,导致了环保工作片面化,将目标放在水以及风导致的水土情况受到损害的问题上,因此,很多人忽视了对水的保护,又忽视了化学成分的严重侵害。这实际上忽视了节水意识以及水的战略思想的联系,自然,这些工作还牵扯到水体保护相关工作概念,对于这部分工作,一些人员意见相反,一些单位对水体保护的开展是利用入渗,另有人反对说,入渗进入地底的水体已经失去利用价值,个人觉得,水资源保持应当合理使用水,以及方便采用入手,并防止污染侵害。

3 对今后方案编制工作的希望

随着人们认识的发展,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学的概念在不断完善、深化,水土保持学正在逐步演变成一个涉及物理、化学、数学、计算机、气象、水利、农业、林业、资源、环境、社会经济等的综合学科,相信今后的水土保持会更完善、更丰满。因此,在未来的工作中,尤其对于方案的编制,要以水土保持的基本概念作为出发点,深刻了解其内涵,并采取行动,工作中要注意结合时展步伐,杜绝水土散失,合理繁殖植被,促进环境和谐,同时,要考虑更灵活更科学使用资源,种植混合农业,防止旱情和洪水,严肃方案编制的态度,以求得到最高水准的方案。

参考文献

[1]蒲勇平.关于水保方案编制中几个共性问题的探讨[J];水土保持科技情报,2002.

第4篇:土壤侵蚀概念范文

关键词:物理成因产沙模型 模型结构 泥沙输移 参数区域规律 水土保持

1 引言

流域侵蚀产沙模型是对流域内土壤侵蚀和泥沙输移现象的概化和近似表达,包括统计模型和物理成因模型两大类。前者基于大量的实测气象、水文、泥沙观测资料,经统计分析得到。又可分单位线法、经验方程和随机模型等,其中,以经验方程形式多样,研究和应用最多;后者以流域上实际发生的水沙物理过程为基础,用一个或多个数学方程加以描述并用一定的数值方法加以求解,参数具有物理意义。又可分为集中性模型和分散性模型。

经验性模型是根据实际资料应用统计相关的方法建立起来的,其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在制定公式使用的资料范围内有足够的精度,在实际生产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它们缺乏充分的物理基础,外延效果差,在作地区移用和向设计条件延伸时精度难以控制,不能反映侵蚀产沙的时空变化过程和人类活动影响后所发生的变化。物理过程模拟模型试图对流域内发生的侵蚀产沙过程进行概化和近似,并用数学方程描述流域上侵蚀产沙的主要物理过程,再用比较严格的数值解法计算水沙运动过程。模型的物理基聪强,外延精度高,有利于地区移用和向设计条件延伸,可以模拟侵蚀产沙的时空变化,并可通过参数反映人类活动影响后水沙的变化。

鉴于此,物理成因产沙模型的研究与应用为大家所重视,国内外有关学者都在探索研制当中,近20年来发展很快,代表性的模型有美国的CSU、ANSWERS、FESHM、ARM和中国的HUM-1、THU等模型。本文着重剖析了HUM-1、THU和CSU三个典型的分散性物理成因模型,通过分析比较,指出当前物理成因模型研究中亟待解决的若干问题。

2 典型模型的剖析

根据反映模型结构的参数不同,物理成因模型又分为集中性模型和分散性模型。如美国的Stanford、ARM等模型都可归结为用许多模型参数来处理每一个单元上有意义的那一部分面积,考虑的因素较多,较全面,参数多,成因性更强。而CSU、HUM-1、THU和ANSWERS等模型是分散性的,它们把流域划分成许多较小的均匀元素,在每一个均匀子流域上都有反映影响水文和侵蚀过程诸如土壤、植被、土地管理等特征的参数,它可以分过程考虑,既有物理成因,概念明确,又有适用性,对于大而复杂的流域,其应用显示出独特的优越性,是物理成因模型研究的发展趋势。

2.1 HUM-1模型[1]

HUM-1是河海大学1号模型的英文缩写,于80年代中期由陈国祥和汤立群提出,以后经在不同尺度的流域上应用,并不断加以补充与完善,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物理过程清晰,成因性强的小流域产流产沙动力学模型。

2.1.1 模型结构

由水文模型和泥沙模型两部分组成。水文模型包括产汇流计算;泥沙模型包括产输沙计算。

水文模型把各单元分成透水面积(1-IM)和不透水面积IM,在不透水面积上降雨扣除蒸发后无其它损失,得径流R2;在透水面积上,通过模拟蒸发和下渗等降雨损失,计算产流R1,两者相加即为总径流量R。用运动波方程分别描述各单元的坡面和沟道汇流过程,采用四点隐式有限差分格式进行数值计算,可得单元和总出口断面的水文过程。

泥沙模型用坡面土壤侵蚀率公式计算坡面上的面蚀(包括细沟侵蚀)量和沟蚀(包括重力侵蚀)量,用沟槽侵蚀率公式计算沟道侵蚀量,两者之和便得单元流域总的土壤侵蚀量。然后,将各单元流域的土壤侵蚀量演算到出口断面得流域产沙量。

2.1.2 水文模型基本方程

(1) 产流计算

第5篇:土壤侵蚀概念范文

1土壤退化的概念

土壤退化(Soildegradation)是指在各种自然,特别是人为因素影响下所发生的导致土壤的农业生产能力或土地利用和环境调控潜力,即土壤质量及其可持续性下降(包括暂时性的和永久性的)甚至完全丧失其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学特征的过程,包括过去的、现在的和将来的退化过程,是土地退化的核心部分。土壤质量(Soilquality)则是指土壤的生产力状态或健康(Health)状况,特别是维持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持续土地利用及环境管理、促进动植物健康的能力[2]。土壤质量的核心是土壤生产力,其基础是土壤肥力。土壤肥力是土壤维持植物生长的自然能力,它一方面是五大自然成土因素,即成土母质、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因素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带有明显的响应主导成土因素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另一方面,人类活动也深刻影响着自然成土过程,改变土壤肥力及土壤质量的变化方向。因此,土壤质量的下降或土壤退化往往是一个自然和人为因素综合作用的动态过程。根据土壤退化的表现形式,土壤退化可分为显型退化和隐型退化两大类型。前者是指退化过程(有些甚至是短暂的)可导致明显的退化结果,后者则是指有些退化过程虽然已经开始或已经进行较长时间,但尚未导致明显?耐嘶峁?/P>

2全球土壤退化概况

当前,因各种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所引起的土壤和土地退化问题,已严重威胁着世界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据统计,全球土壤退化面积达1965万km2。就地区分布来看,地处热带亚热带地区的亚洲、非洲土壤退化尤为突出,约300万km2的严重退化土壤中有120万km2分布在非洲、110万km2分布于亚洲;就土壤退化类型来看,土壤侵蚀退化占总退化面积的84%,是造成土壤退化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就退化等级来看,土壤退化以中度、严重和极严重退化为主,轻度退化仅占总退化面积的

38%[3~6]。

全球土壤退化评价(GlobalAssessmentofSoilDegradation)研究结果[3~6]显示,土壤侵蚀是最重要的土壤退化形式,全球退化土壤中水蚀影响占56%,风蚀占28%;至于水蚀的动因,43%是由于森林的破坏、29%是由于过度放牧、24%是由于不合理的农业管理,而风蚀的动因,60%是由于过度放牧、16%是由于不合理的农业管理、16%是由于自然植被的过度开发、8%是由于森林破坏;全球受土壤化学退化(包括土壤养分衰减、盐碱化、酸化、污染等)影响的总面积达240万km2,其主要原因是农业的不合理利用(56%)和森林的破坏(28%);全球物理退化的土壤总面积约83万km2,主要集中于温带地区,可能绝大部分与农业机械的压实有关。

3我国土壤退化状况

首先,我国水土流失状况相当严重,在部分地区有进一步加重的趋势。据统计资料[7],1996年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已达183万km2,占国土总面积的19%。仅南方红黄壤地区土壤侵蚀面积就达6153万km2,占该区土地总面积的1/4[8]。同时,对长江流域13个重点流失县水土流失面积调查结果表明,在过去的30年中,其土壤侵蚀面积以平均每年1.2%~2.5%的速率增加[9],水土流失形势不容乐观。

其次,从土壤肥力状况来看,我国耕地的有机质含量一般较低,水田土壤大多在1%~3%,而旱地土壤有机质含量较水田低,<1%的就占31.2%;我国大部分耕地土壤全氮都在0.2%以下,其中山东、河北、河南、山西、新疆等5省(区)严重缺氮面积占其耕地总面积的一半以上;缺磷土壤面积为67.3万km2,其中有20多个省(区)有一半以上耕地严重缺磷;缺钾土壤面积比例较小,约有18.5万km2,但在南方缺钾较为普遍,其中海南、广东、广西、江西等省(区)有75%以上的耕地缺钾,而且近年来,全国各地农田养分平衡中,钾素均亏缺,因而,无论在南方还是北方,农田土壤速效钾含量均有普遍下降的趋势;缺乏中量元素的耕地占63.3%[10]。对全国土壤综合肥力状况的评价尚未见报道,就东部红壤丘陵区而言,选择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速效磷、全钾、速效钾、pH值、CEC、物理性粘粒含量、粉/粘比、表层土壤厚度等11项土壤肥力指标进行土壤肥力综合评价的结果表明,其大部分土壤均不同程度遭受肥力退化的影响,处于中、下等水平,高、中、低肥力等级的土壤的面积分别占该区总面积的25.9%、40.8%和 33.3%,在广东丘陵山区、广西百色地区、江西吉泰盆地以及福建南部等地区肥力退化已十分严重[11]。

此外,其它形式的土壤退化问题也十分严重。以南方红壤区为例,约20万km2的土壤由于酸化问题而影响其生产潜力的发挥;化肥、农药施用量逐年上升,地下水污染不断加剧,在部分沿海地区其地下水硝态氮含量已远远高于WHO建议的最高允许浓度10mg/l;同时,在一些矿区附近和复垦地及沿海地区土壤重金属污染也相当严重[8]。

4土壤退化研究进展

自1971年FAO提出土壤退化问题并出版“土壤退化"专著以来,土壤退化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第一次与土地退化有关的全球性会议——联合国土地荒漠化(desertification)会议于1977在肯尼亚内罗毕召开。联合国环境署(UNEP)又分别于1990年和1992年资助了Oldeman等开展全球土壤退化评价(GLASOD)、编制全球土壤退化图和干旱土地的土地退化(即荒漠化)评估的项目计划。1993年FAO等又召开国际土壤退化会议,决定开展热带亚热带地区部级土壤退化和SOTER(土壤和地体数字化数据库)试点研究。在1994年墨西哥第15届国际土壤学大会上,土壤退化,尤其是热带亚热带的土壤退化问题倍受与会者的重视,不少科学家指出,今后20年热带亚热带将有1/3耕地沦为荒地,117个国家粮食将大幅度减产,呼吁加强土壤退化及土地退化恢复重建研究,并在土壤退化的概念、退化动态数据库、退化指标及评价模型与地理信息系统、退化的遥感与定位动态监测和模拟建模及预测、土壤复退性能研究、退化系统恢复重建的专家?霾呦低车妊芯糠矫嬗辛诵碌姆⒄埂9仕帘3盅Щ嵋灿?nbsp;1997在加拿大多伦多组织召开了以流域为基础的生态系统管理的全球挑战国际研讨会,从生态系统、流域的角度探讨土壤侵蚀等土壤退化等问题。而且,国际土壤联合会于1996年和1999年分别在土耳其和泰国举行了直接以土地退化为主题的第一届和第二届国际土地退化会议,并在第一届会议上决定成立了土壤退化研究工作组专门研究土壤退化,在第二届会议上则对土壤退化问题更为重视,并有学者倡议将土壤退化研究提高到退化科学的高度来认识,并决定于2001年在巴西召开第三届国际土壤退化会议[12]。同时,在亚洲,由UNDP和FAO支持的“亚洲湿润热带土壤保持网(ASOCON)”和“亚洲问题土壤网”也在亚太土地退化评估与控制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总的说来,国际上土壤退化研究在以下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①从土壤退化的内在动因和外部影响因子(包括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的综合角度,研究土壤退化的评价指标及分级标准与评价方法体系;②从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过程及其相互作用入手,研究土壤退化的过程与本质及机理;③从历史的角度出发,结合定位动态监测,?芯扛骼嗤寥劳嘶难荼涔碳胺⒄骨飨蚝退俾剩⒍云浣心D夂驮猓虎懿嘀厝死嗷疃ㄌ乇鹗峭恋乩梅绞胶屯寥谰芾泶胧┒酝寥劳嘶屯寥乐柿坑跋斓难芯浚⒔寥劳嘶睦砺垩芯坑胪嘶寥赖闹卫砗涂⑾嘟岷希型恋馗录际鹾屯寥郎δ鼙;氖匝槭痉逗屯乒悖虎葑⒅卮臣际酰ㄒ巴獾鞑椤⑻锛涫匝椤⑴柙允匝椤⑹笛槭曳治霾馐浴⒍ㄎ还鄄馐匝榈龋敫咝录际酰ㄒ8小⒌乩硇畔⑾低场⒌孛娑ㄎ幌低场⒛D夥抡妗⒆蚁低车龋┑慕岷希虎薮由缁峋醚Ы嵌妊芯客寥劳嘶酝寥乐柿考捌渖Φ挠跋臁?/P>

我国土壤学研究工作在过去几十年主要集中在土壤发生、分类和制图(特别是土壤资源清查);土壤基本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特别是土壤肥力性状);土壤资源开发利用与改良(特别是土壤培肥,盐渍土和红壤的改良等)等方面。这些工作虽然在广义上与土壤退化科学密切相关,但直接以土壤退化为主题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最近10多年,其中又以热带亚热带土壤退化研究工作较为系统和深入,并在80年代参与了热带亚热带土壤退化图的编制,完成了海南岛1∶100万SOTER图的编制工作。90年代以来,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结合承担国家“八五”科技攻关专题“南方红壤退化机制及防治措施研究”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我国东部红壤地区土壤退化的时空变化、机理及调控对策的研究”任务,将宏观调研与田间定位动态观测和实验室模拟试验相结合,将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高新技术与传统技术相结合,将自然与社会经济因素相结合,将时间演变与空间分布研究相结合,将退化机理与调控对策研究相结合,对南方红壤丘陵区土壤退化的基本过程、作用机理及调控对策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在以下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8、13]:①初步定义了土壤退化的概念,阐明了红壤退化的基本过程、机制、特点。②在土壤侵蚀方面,利用遥感资料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编制了东部红壤区1∶400万90年代土壤侵蚀图与叠加类型图及典型地区70、80、90年代叠加土壤侵蚀图,并在土壤侵蚀图、土地利用图、土壤母质图等基础上,编制了1∶400万土壤侵蚀退化分区概图;对南方主要类型土壤可蚀性K值进行了田间测定,并利用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数据和校正的Wischmeier方程,计算我国南方主要类型土壤可蚀性K,编制了相关图件。③在肥力退化机理方面,建立了南方红壤区土壤肥力数据库,初步提出了肥力退化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土壤肥力退化评价的尝试,并绘制了红壤退化评价有关图件;将养分平衡与土壤养分退化研究相结合总结了我国南方农田养分平衡10年变化规律及其与土壤肥力退化的关系,认为土壤侵蚀、酸化养分淋失等造成的养分赤字循环及养分的不平衡是土壤养分退化的根本原因;应用遥感手段及历史资料,编制了0~20cm及0~100cm土层的土壤有机碳密度图,探讨了红壤有机碳库的消长与转化及腐殖质组成性质的变化规律;提出了磷素固定是红壤磷素退化的主要原因,磷素有效性衰减的实质是磷素的双核化和向固相的扩散,解决了红壤磷素退化的实质问题。④在土壤酸化方面,研究了红壤的酸化特点,根据土壤的酸缓冲性能,建立了土壤酸敏感性分级标准,进行了红壤酸敏感性分级和分区,首次绘制了有关地区土壤酸敏感性分区概图;采用MAGIC模型,并进行校正对我国红壤酸化进行预测,揭示红壤酸度的时空变化规律;并在作物耐铝快速评估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⑤在土壤污染方面,利用多参数对重金属的土壤污染进行了综合评估,建立了综合污染指数(CPI)值的计算方法,对不同地区的污染状况进行了评估,绘制了重金属污染概图;应用农药在土壤中的吸附系数(Kd)和半衰期(t1/2)及基质迁移模式,阐明了土壤农药污染的机理;在重金属污染对土壤肥力的影响方面的研究结果表明,重金属污染可降低土壤对钾的保持能力,促进钾的淋失;而对氮和磷而言,主要是降低与其催化降解和循环相关的酶的活性。⑥红壤退化防治方面,提出了区域治理调控对策,“顶林—腰果—谷农—塘鱼”等立体种养模式等,并对一些开发模式进行示范和评价。

然而,我国幅员辽阔,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复杂多样,地区间差异明显。各类型区在农业和农村发展过程中均不同程度地面临着各种资源环境退化问题,有些问题是全区共存的,有些则是特定类型区所特有的。过去的工作仅集中于江南红壤丘陵区,而对其它地区触及较少。而且,在研究工作中,也往往偏重于单项指标及单个过程的研究。土壤退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基本处于空白,对退化过程的相互作用研究不够。同时,在合理选择碱性物质改良剂种类、提高经济效益以及长期施用改良剂对土壤物理、化学,特别是生物学性质的影响等方面还有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对耐酸(铝)作物品种的选择研究也亟待加强。此外,对其它土壤退化问题,如集约化农业和乡镇企业及矿产开发引起的土壤及水体污染、土壤生物多样性衰减等问题,尚未开展系统研究。

5土壤退化的研究方向

土壤退化是一个非常综合和复杂的、具有时间上的动态性和空间上的各异性以及高度非线性特征的过程。土壤退化科学涉及很多研究领域,不仅涉及到土壤学、农学、生态学及环境科学,而且也与社会科学和经济学及相关方针政策密切相关。然而,迄今为止,国内外的大多数研究工作偏重于对特定区域或特定土壤类型的某些土壤性状在空间上的变化或退化的评价,而很少涉及不同退化类型在时间序列上的变化。而且,在土壤退化评价方法论及评价指标体系定量化、动态化、综合性和实用性以及尺度转换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大多处于探索阶段。

我国土壤退化研究虽然在某些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有特色的进展,但整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为此,作者认为,今后我国土壤退化的研究工作应从更广和更深的层次上系统综合地开展土壤退化的综合评价与主要退化类型农业生态系统的重建和恢复研究,并逐步向土地退化或环境退化方向拓展。具体来说,应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工作:

(1)土壤与土地退化指标评价体系研究。主要包括用于评价不同土壤及土地退化类型的单项和综合评价指标、分级标准、阈值和弹性,定量化的和综合的评价方法与评价模型等;

(2)土壤退化的监测与预警系统研究。主要包括建立土壤退化监测研究网络,对重点区域和国家在不同尺度水平上的土壤及土地退化的类型、范围及退化程度进行监测和评价,并进行分类区划,为退化土地整治提供依据;

(3)土壤与土地退化过程、机理及影响因素研究。重点研究几种主要退化形式(如土壤侵蚀、土壤肥力衰减、土壤酸化、土壤污染及土壤盐渍化等)的发生条件、过程、影响因子(包括自然的和社会经济的)及其相互作用机理;

(4)土壤与土地退化动态监测与动态数据库及其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主要包括土壤退化监测网点或基准点(Benchmarksites)的选建、3S(GIS、GPS、RS)技术和信息网络及尺度转换等现代技术和手段的应用与发展、土壤退化属性数据库和GIS图件及其动态更新、土壤退化趋向的模拟预测与预警等方面的工作;

(5)土壤退化与全球变化关系研究。主要包括土壤退化与水体富营养化、地下水污染、温室气体释放等;

(6)退化土壤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研究。主要包括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及专家系统等技术,研究和开发适用于不同土壤退化类型区的、以持续农业为目标的土壤和环境综合整治决策支持系统与优化模式,主要退化生态系统类型土壤质量恢复重建的关键技术及其集成运用的试验示范研究等方面的工作,为土壤退化防治提供决策咨询和示范样板;

(7)加强土壤退化对生产力的影响及其经济分析研究,协助政府制定有利于持续土地利用,防治土壤退化的政策。

参考文献

1RLal.Soilqualityandsustainability[A].In:

RLal,WHBlum,CValentine,etal.Methodsfor

AssessmentofSoilDegradation[C].USA:CRCPress

LLC,1998,17~30.

2赵其国,孙波,张桃林.土壤质量与持续环境I.土壤质量的定义及评价方法[J].土壤,1997,(3):113~120.

3GLASOD.Globalassessmentofsoildegradation[Z].Worldmaps.

Wageningen(Netherlands):ISRICandPUNE,

1990.

4OldemanLR,Engelen,VWPVan,etal.Theextent

ofhuman-inducedsoildegradation[Z].Annex5“World

Mapofthestatusofhumaninducedsoildegradation,Anexplanatory

note.”Wageningen,Netherlands:ISRIC.

1990.

5OldemanLR,HakkelingRTA,SombroekWG.

Worldmapofthestatusofhuman-inducedsoil

degradation[Z].Anexplanatorynote,Wageningen,Netherlands:ISRIC

andPUNE,1991.

6OldemanLR.Theglobalextentofsoil

degradation[A].In:DJGreenland,ISzabolcs.

SoilResilienceandSustainableLandUse[C].CABInternational,

Wallingford,UK,1994,99~118.

7中国农业年鉴编辑委员会.中国农业年鉴[Z].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

8张桃林.中国红壤退化机制与防治[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

9红黄壤地区农业持续发展战略研究专题协作组.红黄壤地区农业持续发展研究(第一集)[C].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3.

10鲁如坤.土壤—植物营养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8.

11孙波,张桃林,赵其国.我国东南丘陵区土壤肥力的综合评价[J].土壤学报,1995,32(4):362~369.

12CAnecksamphant,CCharoenchamratcheep,T

Vearasilp,etal.ConferenceReportof2nd

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LandDegradation[R].

第6篇:土壤侵蚀概念范文

【关键词】风水复合侵蚀;风蚀;水蚀;土壤侵蚀;坡面过程

1 风水复合侵蚀的概念

风水复合侵蚀是指风力、水力对同一侵蚀对象(区域)的共同作用和交替作用,实质上是一种侵蚀营力对地表物质的搬运及沉积为另一种侵蚀营力的再作用准备了物质基础和对己有侵蚀地貌的再塑造过程,即在水蚀的基础上发生风蚀或在风蚀的基础上发生水蚀[2-10]。是两种不同营力对同一侵蚀对象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并不是单一的相互增加或者单一相互消弱,而是复杂而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时而相互消弱,时而相互增加。

水蚀与风蚀是两种主要的土壤侵蚀类型。水蚀一般与湿润气候有关,风蚀则与干旱气候相连。然而,在半干旱气候条件下,风蚀与水蚀经常同时或者交替发生,形成独特的风水复合侵蚀(Complex erosion by wind and water)或者风水交互作用(Aeolian-fluvial interactions)。这种侵蚀过程不同于单独的风蚀与水蚀过程,其危害也常常大于单独的风蚀与水蚀的危害程度[1]。

目前对风水复合侵蚀已有大量研究,但是都还处于初级阶段,从九十年代开始国内外的研究者们逐步在该领域内取得了可喜的进展,不仅提出了一些重要的理论和方法,也为防治风水复合侵蚀提供了经验。

2 风水复合侵蚀研究现状

2.1 国外研究现状

风水复合侵蚀的研究发展相对缓慢。直到上世纪80年代开始,越来越多的地质工作者对地层研究中发现,地层记录中存在着干旱环境因风水复合侵蚀所产生的沉积层,这样使得更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干旱半干旱地区的风水复合侵蚀。

1946~1947年期间,前苏联专家A.普罗霍罗娃在水和风的搬运作用对卡拉库姆沙的矿物成分及沙粒形态的影响研究中,涉及到了风水两相侵蚀对区域地貌形成的作用。她认为卡拉库姆沙漠的形成是风水两相侵蚀堆积的产物,但以风力作用为主[4]。

1954年,Blissenbanch[19]对美国西南部莫哈维沙漠中的河流冲积扇进行了研究,发现第四纪地层中存在这风水两相沉积物的交错分布于古气候的干湿变化有关。

1965年,Tricait论述了由于第四纪气候变化引起的风水交互作用对西非萨赫勒地区的尼日尔河及其三角洲的影响,呗认为是研究热带干旱区风水复合侵蚀最有影响的论述之一[20]。

1967年,Walker研究了阿拉斯加科维尔三角洲的河岸沙丘地貌,和河流与河岸沙丘的交互作用进行了评述[21]。

美国波士顿大学遥感中心的F.El-Baz, C.Robinson等人研究了非洲撒哈拉东北部的风水动力过程,阐明了地表集水与风水作用系统的关系,地表集水的多少直接决定着风或水的主导作用[5]。

Harrison J. B. J等人对以色列内杰夫沙漠的Nisssan地区晚更新世的风水两相作用的过程进行了研究, 认为风水两相作用是一个复杂的循环体系。

伊朗学者G.J. Kidron和A.Yair在Hallamish沙丘带上研究了流水对沙丘的侵蚀作用,认为沙丘的侵蚀量与流水作用呈一定的关系[13]。

2.2 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对风水复合侵蚀的研究大致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

史培军和王静在乌兰布和沙漠东缘黄河河漫滩和一级阶地上,研究了风水两相作用地貌的特征及其发育过程。

之后,高学田与唐克丽等[7]就神府-东胜矿区风蚀水蚀交互作用开展了较多的研究,更多地侧重于坡面过程(临时水流与切沟)。

张仓平[9]以神木六道沟小流域为例,对水蚀风蚀交错带水风两相侵蚀时空特征进行了研究,对风水两相侵蚀的时空特征进行了定量分析。

李森等人[17]在研究雅鲁藏布江拉萨段河岸沙丘群演变规律时,重点研究了干季河道提供沙源,雨季坡面流水及洪水对已成沙丘的破坏作用,归纳出一个旋回模式。

靳鹤龄和董光荣[16]对新疆和田河变迁对沙漠地貌的发育作了研究,指出河流在提供砂源的同时在很大程度上还制约着沙丘的发育的特点。

韩广和张桂芳[14-15]以科尔沁沙地南部教来河中游沙地为例,就河流演变对科尔沁沙地形成和演化中的作用做过初步的探讨。

马玉凤等人[18]在青海共和盆地通过Trimble4700双频高精度DGPS的监测与手工测量,并结合8路风速廓线采集仪与直立式集沙仪对河道沙丘链的风水相互作用作了实地观测与评估。结果表明从较大的时间尺度来看,研究区的风力侵蚀作用强于流水侵蚀作用,河道沙丘不断增大。

海春兴等[2]将侵蚀方式总结为5种类型:风力搬运为主的风水两相侵蚀、破坏性的风水两相侵蚀、高原风蚀为主的风水两相侵蚀、河流作用下的风、水、重力三相侵蚀、风选为主的风水两相侵蚀。

运用遥感与GIS为技术支撑,邹亚荣等[1]把我国的风水侵蚀复合区在空间上分成4个区域:西北部沙漠周边地区、北部山脉沿线地区、中部河流沿岸地区、南部滨海滨湖地区,以西部沙漠和北部山脉沿线为重,并计算出49.6%风水侵蚀复合带的降水量小于200mm。风水侵蚀复合带的土地利用主要以草地为主,占41.8%,其次为耕地。

根据侵蚀的不同类型,以风蚀、水蚀在研究区内的侵蚀模数比例和侵蚀面积比例作为划分依据,王涛等[12]把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风水蚀复合区划分为3个类型区:风水侵蚀相当的复合区、以风蚀为主的复合区和以水蚀为主的复合区(如下图)。

图1 北方农牧交错带风水复合区范围界定

3 展望

从国内外研究的对比中我们可以发现中国对风水复合侵蚀的研究比国外基本上晚了数十年,由此也造成了中国在这方面的研究无论是在深度还是广度上都与国外存在较大的差距。

国内外学者对风水复合侵蚀作用的具体过程、方式、影响因素、研究方法等方面作了有益探讨,对于深入认识半干旱地区地表过程的本质与发生学机理、恢复与治理当地生态环境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但是研究还都停留在点上,没有形成系统的研究理论。

我国风水复合侵蚀地带范围广大,干旱半干旱地区有其独特的自然环境和土壤侵蚀特点,生态环境极其脆弱加上不合理的农牧业生产过程,极易导致生态平衡破坏,使土壤侵蚀加剧,土地沙化严重,造成不可逆转的环境破话,因此需要对风水复合侵蚀开展更为全面的、系统的、深入的研究,在不同的空间尺度、时间尺度上,采用合适的监测技术、方法和设备对干旱半干旱区的风水复合侵蚀进行研究。

对于风蚀和水蚀的研究和治理措施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对于起步较晚的风水复合侵蚀的研究虽然在近些年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和关注,但是在研究中依然存在着一些不足和需要完善的地方:

(1)尺度问题,风水复合侵蚀侵蚀与环境因子之间是一个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复杂反馈关系,因此土壤侵蚀的时空变异与环境因子的时空关系也是一个复杂的多尺度过程[22]。所以我们必须从空间尺度上,全球尺度上的干旱半干旱环境风水复合侵蚀研究;区域尺度上,特定流域、地区的风水复合作用研究;局部地带或地形尺度上,沙丘坡面、河谷坡岸的风水复合侵蚀研究。时间尺度上,从古环境到现代环境或者多年定点观测研究。这两种尺度上的研究依然缺少实质上的联系,对充分解释风水复合侵蚀过程、特点、规律缺少了有力的支撑。

(2)研究方法问题,现有研究方法,如:地层学法[8]、沉积物平衡法[3]、示踪法[23]、GIS和统计分析等相结合方法[25]对研究单一的水蚀和风蚀过程以及一定时空尺度上的交互作用各具优势,但对于风水交互作用的现代过程,这些单一的方法往往存在着较大的偏差。由于风水复合侵蚀不同地区的侵蚀影响因子不同,因此风水复合侵蚀因子研究、建立大尺度风水复合侵蚀预报模型、土壤复合可蚀性研究将成为今后风水复合侵蚀的重要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邹亚荣,张增祥,王长有,等.中国风水侵蚀交错区分布特征分析[J].干旱区研究,2003,20(1):67-70.

[2]海春兴,史培军,刘宝元,等.风水两相侵蚀研究现状及我国今后风水蚀的主要研究内容[J].水土保持学报,2002,16(2):50-52,56.

[3]Bullard J E, McTainsh G H. Aeolian-fluvial interactions in dry land environments: examples, concepts and Australia case study[J]. Progress in Physical Geography, 2003,27:471-501.

[4]Williams M, Balling J. WMO-UNEP Report: Interactions of Desertification and Climate[Z]. New York: Arnold, 1996,77.

[5]史培军,王静爱.论风水两相作用地貌的特征及其发育过程[J].内蒙古林学院学报,1986,8(2):88-97.

[6]焦居仁.中国水土流失遥感成果与水保生态建设发展战略[J].中国水土保持,2003,7:7-8.

[7]高学田,唐克丽.神府-东胜矿区风蚀水蚀交互作用研究[J].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学报,1997,3(4):1-7.

[8]高学田,侯庆春,唐克丽. 陕西神府矿区束鸡沟流域风蚀水蚀交互作用特征研究[J].干旱区地理,1998,21(1):34-39.

[9]张平仓.水蚀风蚀交错带水风两相侵蚀时空特征研究:以神木六道沟小流域为例[J].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学报,1999,3(5):93-94.

[10]查轩,唐克丽.水蚀风蚀交错带小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模式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00,15(1):97-100.

[11]张德二.我国历史时期以来降尘的天气气候学初步分析[J].中国科学,1984,24(3):278-288.

[12]王涛,屈建军,姚正毅,等.北方农牧交错带风水蚀复合区水土流失现状与综合治理对策[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8,6(1):28-36.

[13]G.J. Kidron和A.Yair. RUNOFF-INDUCED SEDIMENT YIELD OVER DUNE SLOPES IN THE NEGEV DESERT. 1: QUANTITY AND VARIABILITY. Earth Surf. Process. Landforms 26, 461-474 (2001)[J].

[14]韩广,张桂芳.河流对科尔沁沙地形成和演变的作用初探:以奈曼旗中部为例[J].第四纪研究,1998(3):283(简报).

[15]韩广,张桂芳.河流演变在科尔沁沙地形成和演化中的作用初探:以科尔沁沙地南部教来河中游沙地为例[J].中国沙漠,2001,21:130-134.

[16]靳鹤龄,董光荣.试论干旱区河流在沙漠地貌发育中的作用:以塔克拉玛干沙漠和田河流域为例[J].中国沙漠,2001,21(4):367-373.

[17]李森,董光荣,申建友,等.雅鲁藏布江河谷风沙地貌形成机制与发育模式[J].中国科学(D辑),1999,29:88-96.

[18]马玉凤,严平,宋阳,等.青海共和盆地多石在沟河道沙丘现代风水交互过程[J].第四纪研究,2008,28(4):695-701.

[19]Blissenbach E. Geology of alluvial fans in semi arid regions[J].Ge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n Bulletin, 1954, 55:175-190.

[20]McIntosh R J. Floodplain geomorphology and human occupation of the upper inland delta of the Niger[J]. Geographical Journal, 1983,149:182-201.

[21]Walker H J. Riverbank dunes in the Colville Delta, Alaska[J]. Coastal Studies Bulletin, 1967,1:7-14.

[22]邱扬,傅伯杰,王勇.土壤侵蚀时空变异及其与环境因子的时空关系[J].水土保持学报,2002,16(1):108-111.

第7篇:土壤侵蚀概念范文

关键词 参与式社区评估;问题树;利益相关者;土壤侵蚀;泾河流域

中图分类号 P941.7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07)03-0129-05

过去的几十年里,由于持续的人口增长压力和过度的经济开发活动,泾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已经变得十分脆弱,景观破碎化日益加剧[1],土壤侵蚀和土地退化日趋严重,直接影响作物产量,目前坡地作物产量只有255~2 250kg/hm2,梯田为450~4 500kg/hm2。针对这些问题,中央及地方政府已经采取了诸多措施并启动了一系列项目试图恢复和改善脆弱的资源基础,然而其效果并不理想[2],主要原因之一是因为这些项目缺乏当地群众的参与[3~5]。基于这种考虑,采用参与式社区评估法对研究区域景观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索显得非常必要,是当前农村综合发展和规划的重要研究方法[6~7]。该方法既兼顾了景观管理中的地理变量,同时还将其社会、经济因素纳入了考虑范围,并对直接参与景观管理的利益相关者进行调查。通过现场调查和查阅有关档案资料,运用问题矩阵和问题树分析,对现存问题及其产生的根源进行探索,研究结果将对有关景观管理方面的政策制定和项目设计非常有帮助。

1 研究方法

研究所用第一手资料和数据的主要来源有参与式社区评估(PRA)和关键人物访谈;第二手资料来源于发展规划与报告;统计资料;文件等。数据分析采用SPSS软件,问题分析应用问题矩阵和问题树分析法进行。

1.1 参与式社区评估(PRA)

自上而下的资源管理与农村发展战略在中国资源状况调查和提高人们的可持续发展意识方面有很多缺陷,参与式社区评估法则在这方面有其优势。参与式社区评估法是一种快速收集农村信息资料、资源状况与优势、农民意愿和发展途径的新方法。这种方法可促使利益相关者不断加强对自身与社会、以及环境条件的理解,与发展工作者一道制定出行动计划并付诸于实施。该概念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得到发展,80年代初引入中国,90年代已在一些领域广泛使用,如被广泛用于实地调查研究以解释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关系[8~10]。该方法就是人们自愿地、积极地和民主地参加发展目标确定、政策制定;参加社会、经济与生态发展项目的规划制定、实施和评估;共同分享发展成果。

PRA的核心是把发言权、分析权、决策权交给了当地公众,发展工作者则成为了变化的催化剂和一个要改变社区发展状况和进程的协调者。参与者包括外来者如政府官员、行业部门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专家等。参与的要素是平等合作、共同商议、联合确定活动、通过活动相互学习、共同承担责任、互利互惠。PRA目前在自然资源管理和景观管理中逐渐被采用,是相关领域研究中资料收集的有效方法[11]。

1.2 问题树分析方法

问题树分析法是参与式社区评估法的形式之一,其要点是用框图的形式直观明了地表现各种因素及其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使分析者能直观地看到基本情况的全貌,有利于正确、容易地分析问题[12,13]。整体情况中所包含的每一个因素都用一个方框来表示,每个因素之间以箭线相连来说明它们之间的原因与结果,输入与输出等逻辑关系。由于在图面上看时,这样一种逻辑关系的表示表现出每个原因引出一些连接其结果的箭线分支,看起来就像树的分支,所以称为问题树。问题树分析主要步骤如下:

(1)确定主要问题:采用“大脑风暴”法确定主要问题,每个参与者写出他们所认为的“主要问题”;

(2)确定核心问题:基于各个主要问题,构建问题矩阵,寻找问题之间的关系,存在关系的问题,在问题矩阵中赋予值“1”。累计各个问题得分,将得分最高的问题确定为核心问题;

(3)写出核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导致的结果。

(4)构建问题树:围绕核心问题,沿着问题树的分支逐层找出其产生的原因和导致的结果,构建问题树,并核对问题树中问题间的逻辑关系。

2 结果分析

2.1 泾河流域景观管理问题树构建

通过分析一手数据(现场访谈、参与式社区评估、利益相关者调查等方式获得)和 二手数据(省区级档案和有关发展规划),研究区景观管理中的主要问题确定如下:土壤侵蚀、土地退化、植被减少、单一种植、水道淤泥、采伐森林、土地生产力降低、自然灾害(旱、涝灾)、野生资源减少、水资源短缺、资源保护意识淡薄、缺乏技术知识、农民收入低、政策缺乏灵活性。

根据问题树分析法的基本原则,在进行问题分析之前必须首先确定核心问题。核心问题是所有问题的中心点,它与其它问题之间有着广泛的联系和因果关系,当核心问题被解决时,其它的一系列问题才有可能被解决。核心问题通常也被看做引起问题的原因与问题导致的结果之间的连接点。景观管理中现存问题之间的相互关系列于表1。根据问题矩阵,土壤侵蚀与其它问题关系最为密切,总得分列其它问题之首,因此土壤侵蚀将被考虑作为核心问题;土地生产力低下、自然灾害列第二位;植被减少、野生资源减少和收入低等排第三位;土地退化、单一种植业、水道淤泥、采伐森林和水资源不足排第四位;缺乏技术知识、缺乏资源保护意识和政策缺乏灵活性排第五位。

根据问题矩阵,土壤侵蚀被确定为核心问题,问题树的构建可由此开始。土壤侵蚀由其它6方面问题导致,即问题树中标出的“植被减少”、“单一种植”、“采伐森林”、“自然灾害”、“缺乏资源保护意识”、“缺乏技术知识”。表土层被侵蚀以后,土壤肥力下降,因此导致“土地退化”。被雨水冲刷走的土壤随地表径流进入河道,流至下游进入水库或湖泊从而形成“水道淤泥”。土壤侵蚀的直接后果则是“水道淤泥”、“土地退化”和“自然灾害”。问题树中各个问题相互连接在一起,形成“因果关系”(见图1)。

2.2 泾河流域景观管理问题分析

运用调查所得一手资料和二手资料对问题树中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

2.2.1 土壤侵蚀

泾河流域总的土壤侵蚀面积为4 627.49km2。该流域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为每年5 073.4t/km2,山谷地带高达每年14 876t/km2。土壤侵蚀模数高于每年8 000t/km2的土地面积高达3 921km2,占总侵蚀面积的85%。因此,该流域已成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是黄河淤沙的主要来源[14]。6~9月相对集中的强降雨容易引起地面径流、洪涝和滑坡。此外,黄土结构脆弱,含沙量高,腐殖质含量低,容易造成水蚀。坡度陡峭和土地也是形成土壤侵蚀的另一重要原因。人类活动如过度放牧、坡地集约种植、道路建设、采矿、砍伐森林直接导致了土壤侵蚀。

土壤侵蚀已经造成了土地退化、耕地减少等问题。在该流域每年大约有1cm的表土层流失,直接导致了土壤肥力的下降和土壤理化性状的恶化进而造成了土地生产力的降低。2000年,该区坡地土壤平均每亩每年的流失量大约为7t,作物产量平均为900 kg/hm2。土壤侵蚀也是洪涝灾害的重要原因。

土壤侵蚀造成的另一问题是水道淤沙。据估算,每年有100万t泥沙被输送到黄河并形成泥沙淤积。以洛河为例,泥沙淤积层已达3m之深,为黄河下游地区带来了严重的水患威胁。土壤侵蚀也可造成生态环境恶化、植被破坏和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如干旱、洪涝、冰雹和沙尘暴。在过去的十年里,该区已发生10余次严重的旱灾。

2.2.2 土地退化

土壤侵蚀和肥料使用不当以及单一种植是该流域土壤退化的主要原因。

2.2.3 单一种植

按照传统观念,大多数农民认为只有当种植粮食作物和家里储存充足的粮食时,他们才会感到安全和稳定。根据实地调查,农民仍然希望大多数土地用于粮食作物生产。同时,由于土壤肥力和市场等因素,高附加值的经济作物栽培受到了限制。

2.2.4 砍伐森林

在过去的四十多年里,泾河流域森林总面积从1949年的21万hm2减少到1980年的6万hm2;森林覆盖率从1949年的56%降至1980年的17%。葫芦河和合水河流域大部分森林被砍伐,大面积土地呈状态。

森林被砍伐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快速增长的人口对食物和燃料的需求急剧增加所致。六盘山流域调查显示,大多数农民依靠开发林产品和动物产品维持他们的经济来源。此外,不适当的政府政策也是导致森林被砍的重要原因。1958年中央政府发起的“大炼钢铁运动”导致大片的森林被砍伐以作为燃料。1959-1962年间经济困难时期,中央政府提出了“向森林要粮食”的政策以及后来的“以粮为纲”的农业政策,结果造成了大规模的毁林开荒运动。1978年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之后,一些农民为了增加粮食生产而将一些林地、坡地和沟边、河滩地带开垦种植作物,导致了严重的生态破坏。

2.2.5 野生动物资源减少

在进行参与式社区评估中当地公众认为,为追求粮食生产而大量施用化肥、农药,使得野生动物资源(如野猪、鸟类、兔子等)数量减少。此外,天然林的减少和非法捕猎活动是造成野生动物资源减少的又一重要原因。

2.2.6 当地群众缺乏“真正的”自然资源保护意识

PRA调查发现,多数农民认为应当保护自然资源,然而他们的行为却与此相反。他们承认其行为毁坏了自然资源基础,但为生计所迫,他们不得不砍伐林木作为燃料,开垦荒坡地以满足食品需求,开发林产品和捕获野生动物作为经济来源。调查期间问及人们有关景观格局和结构的优先选择时,绝大多数认为90%的耕地用于种植粮食作物,其余留为林草地,因为粮食安全仍然是当地面临的主要问题。如果把土地状况及方位纳入其考虑,94%的人认为平地应用于种植粮食作物以保证粮食安全,其余用于种植经济作物如栽植桑树发展蚕丝业、种植蔬菜自己消费。关于山坡地,50%的人认为应当植树,38%的人认为应用作草地,12%的人认为发展梯田种植作物。

2.2.7 缺乏技术和知识

参与式社区评估过程中农民认为,缺乏相应的生产技术知识是他们面临的最紧迫的问题。他们迫切需要作物生产、畜牧业养殖、农产品(如马铃薯、草药等)加工等方面的技术知识。因此,对当地农民开展相应的教育和培训以提高其生产和生活技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减少资源浪费已成为当务之急。

2.2.8 水资源短缺

泾河流域水资源主要来自其支流如河、红河、达溪河、黑河、蒲河以及浅层地下水等,年径流总量为1 130亿m3,年地下水开采量为231亿m3。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866m3,为全国人均占有量(2 260m3)的38%。平均每公顷水资源占有量为4 755m3,为全国平均值(1 886 m3)的17%。在过去的20年里,泾河流域水资源总量呈下降趋势。1980-1990年的10年中,该流域水资源总量下降了13.3%,1990-1999年期间下降了9.2%。水资源短缺已经严重阻碍了该区的社会经济发展。

水资源短缺主要由干旱的气候、降雨分布不均和水资源利用效率低所致。一年中的降雨主要分布在6~9月,占全年降雨量的68%,且很容易造成洪涝灾害。该区可利用水资源为235亿m3,但仅有22%被开发和利用,利用效率非常低下。同时,频频发生的干旱严重威胁当地群众的生产和生活。据统计,干旱在该区每2年发生一次,严重干旱每5年发生一次,极度干旱10年发生一次。

2.2.9 政府政策缺乏灵活性

政府政策是泾河流域景观变化的主要驱动力[15]。为保护自然资源和改善生态环境,中央政府制定了“退耕还林还草”政策[16],然而地方政府在执行中央政策时搞“一刀切”。正如调查时农民所言,一些较平坦适于种植的土地和道路两边的土地也被强行变成了草地和林地,而有些真正需要退耕还林草的山地和陡坡地仍然保留种植粮食。因此,政策实施中应因地制宜,将适于粮食种植的土地保护起来,用于粮食生产,而将确实不宜于种植粮食的土地全部退耕。

2.2.10 收入下降

在执行中央“退耕还林还草政策”的同时,当地政府实施“封山育林”项目,原先农民放养的家畜现在不得不实行圈养。由于费用、劳力等的增加,农民被迫减少了家畜的饲养数量,目前养殖数量是退耕还林前的一半,这直接影响了农民经济收入。

PRA结果显示,在农民收入来源排序中,非农活动如进城务工等排第一位,作物生产排第二位,畜牧业排最后一位(见表2),而退耕还林前畜牧业排第二位,作物生产排最后一位。实地调查发现,虽然目前作物生产收入排第二位,但农民还是愿意从事作物生产,这样他们会更有安全感,以农为本的思想仍占主导地位。另一方面,农民采用多渠道创收的方式来减少风险、增加收入。农业生产中,除了粮食作物外,农民种植高附加值经济作物和养殖家畜来增加其收入。此外,他们还通过非农活动如小商业、进城务工等增加收入。

3 结论与建议

泾河流域景观保护与管理中存在着诸多问题。通过参与式社区评估法对这些问题进行分类筛选,确定其主要问题为:土壤侵蚀、土地退化、植被破坏、单一种植、水道淤沙、砍伐森林、生产力下降、自然灾害、野生资源减少、水资源短缺、人们的资源保护意识弱、缺乏技术和知识、农民收入低、政府政策缺乏灵活性等。

尽管当地公众已经认识到了土壤侵蚀的严重危害,但在安排土地利用方式时,却很少考虑土壤侵蚀带来的危害,仍然从事着自给自足的粮食生产活动。由此可见,该区严重的水土流失和土地退化问题并没有影响到农民安排土地利用时的决策,有待于通过参与更多的资源利用和管理的项目活动从根本上提高其资源保护的认知和意识。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谢高地,甄霖,杨丽,等.泾河流域景观稳定性与类型转换机制[J].应用生态学报,2005,16(9):1693~1698.[Xie Gaodi, Zhen Lin, Yang Li, et al. Mechanism of Landscape Stability and Transition in the Jinghe Watershed,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J]. 2005,16(9):1693~1698.]

[2] 樊胜岳,周立华,马永欢.宁夏盐池县生态保护政策对农户的影响[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15(3):124~128.[Fan Shengyue, Zhou Lihua, Ma Yonghua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Policy Effect on Households: A Case Study as Yanchi County[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05,15(3):124~128.]

[3] Axinn G H. Guide on alternative extension approaches[M].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 Rome. 1988.

[4] Axinn N W, Axinn G H. The Huamn Dynamic of Natural Resource Systems[A]. In: Shivakoti G. et al. People and participation i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Understanding the Dynamics of natural Resource Systems[C]. Proceedings of a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Workshop in Political Theory and Policy Analysis. Nepal, 1997.

[5] 农业部退耕还林还草工作调查组.历史的覆辙不应重蹈――“世界粮食计划署援助中国2605和4071项目” 调查启示[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1,22(1):9~10.[Returning Cultivated Land to Forest and grass Investigation Group of the Agricultural Ministry, The historical mistakenness should not be repeated[J]. Journal of China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Regional Planning, 2001,22(1):9~10.]

[6]Jenssen B. Planning as a Dialogue[M]. Germany: Press of University of Dortmund, 1998.

[7] 李小云. 参与式发展概论[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1.[Li Xiaoyun. Introduction of Participatory Development[M]. Beijing: Press of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2001.]

[8] 刘金龙,宋露露,周霆.参与式林业――参与式发展在森林管理中的实践[J].世界林业研究,1999,2(5):20~26.[Liu Jinlong, Song Lulu, Zhou Ting, et al. Participatory Forestry[JX+0.2mm]―[JX-+0.2mm]Participatory Development Practiced in Forest Management[J]. World Forestry Research, 1999, 12(5): 18~20.]

[9] 吴兆录.参与性农村评估在物种和景观变化研究中的应用[J].应用生态学报,1997,8(增刊):89~94.[Wu Zhaolu. Application of Participatory Rural Appraisal in species and landscape research[J].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 1997,8(Supplement):89~94.]

[10] 赵杰, 赵士洞. 参与性评估法在小尺度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研究中的应用――以科尔沁沙地尧勒甸子村为例[J]. 资源科学,2003,25(5):52~57.[Zhao Jie, Zhao Shidong. Application of the Participatory Rural Appraisal Method in the research of land use change at local dimension[JX+0.2mm]―[JX-+0.2mm]a case study of Yao le dian zi village in Korqin sand[J]. Resources Science, 2003, 25(5): 52~57.]

[11] Weber K E, Tiwari I P. Research and Survey Format Design: An Introduction[M]. Bangkok: Press of Asi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1992:109.

[12] 侯立白,李新然.农村发展研究方法[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211.[Hou Libai, Li Xinran. Research Methods in Rural Development[M]. Beijing: China Agricultural Press, 2004:211.]

[13] 甄霖. “问题树分析法” ――区域发展研究的有效分析方法[J].科研管理,2000,21(4):103~107.[Zhen Lin.“Problem tree analysis”―An Effective Analytical Method in Regional Development Planning[J]. Science Research Management, 2000, 21(4):103~107.]

[14] 冉大川,刘斌,罗全华,等. 泾河流域水土保持措施减水减沙作用分析[J]. 人民黄河,2001,23(2): 6~8.[Ran Dachuan, Liu Bin, Luo Quanhua, et al. Analysis of Water and Sediment Reduction Effects by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Treatments in Jing River Basin[J]. Yellow River,2001,23(2): 6~8.]

[15] 甄霖,谢高地,杨丽,等.泾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及其政策的影响[J]. 资源科学,2005,27(4): 33~37.[Zhen Lin, Xie Gaodi, Yang Li, et al. Landuse Change Dynamics, Driving Forces and Policy Implications in Jinghe Watershed of Western China[J]. Resources Science,2005,27(4): 33~37.]

[16] 国家林业局. 长江流域上游和黄河流域中上游实行退耕还林还草的建议[R]. 2000.[State Forestry Administration Bureau (SFAB). Implementation Proposals for GrainforGreen Policy in the Upp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and the Upper and Middle Reaches of the Yellow River[R]. 2000.][FL)]

Challenges Facing Landscape Management in the Jinghe Watershed of

Northwestern China by Using Participatory Rural Appraisal

ZHEN Lin XIE Gaodi YANG Li2 CHENG Shengkui1

(1. Institute of Geographic Scien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 CAS, Beijing 100101, China;

2. Graduate School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39, China)

第8篇:土壤侵蚀概念范文

[关键词]水利工程 水文勘测 水土流失 问题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TV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5-0219-01

1 概述

开展水文勘测及水土保持监测工作,尤其是渣、料场水土保持监测工作是监测的重点。施工期采用钢钎法和简易坡面量测法测项目区水土流失量。植被恢复期采用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对项目区侵蚀强度采取定性分析,最终判断出工程水土保持措施是否落实到位,这就是水土流失量监测及水文勘测的最终目的。

2 监测方法

堤坝工程监测方法主要采用调查监测法、地面定位观测法和巡查法。

(1)调查监测:调查监测是指定期采取全面调查的方式,通过现场实地勘测,采用GPS定位仪结合地形图、数码相机、测距仪、测高仪、标杆和尺子等工具,测定不同分区的的地表扰动不同类型的面积。

(2)地面定位监测:本工程主要使用钢钎法和简易坡面量测法。

钢钎法:在汛前,将直径0.5~1.0cm、长30cm的钢钎,根据坡面面积,按照横3行,竖4列的布局布设于监测区域,每条钢钎前后左右各相隔2m,样方面积为80m2。钢钎沿铅垂方向打入坡面,距坡面均留5cm,编号登记入册。在每次暴雨后和汛期终了,观测钉帽距地面高度,计算土壤侵蚀厚度(采用均值)和土壤侵蚀量。

简易坡面量测法:在开挖边坡和堆填边坡已经发生侵蚀的地方,通过选定样方,测定样方内侵蚀沟的数量和大小,以及样方坡面面积、初形成的坡度、坡长、地面组成物质等,并记录造成侵蚀沟的降雨,每次降雨或多次降雨后量测侵蚀沟的体积,从而得出各时段的沟蚀量,并通过沟蚀与水蚀的比例计算出流失量。

(3)巡查法:不定期地进行全线踏勘,若发现较大的流失现象或扰动类型的变化(如出现新堆渣、已堆渣消失、开挖面采取了措施等)及时监测记录。

3 监测点布设

监测点布设主要指长期定位监测点。根据堤坝除险加固工程的特点和扰动地貌的土地类型划分结果,定位监测主要布设在弃土弃渣场平台和坡面、土料场、大型开挖面、挖方区域、填方区域以及相应的背景值观测点。

4 监测的实施情况

(1)监测前期:主要采用巡查、调查监测法。组建工作组,调查该工程地理位置、气候水文、地形地貌、土壤类型、原地貌各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植物种类及覆盖度、项目区所属的水土流失类型区、水土流失形式、土壤侵蚀模数背景值。

(2)施工期:依据监测方案对项目区进行全线踏勘调查,选定典型地块设立水土流失观测场,对工程建设的水土流失及水土保持措施的拦渣保土状况进行定期定位观测;同时开展面上的调查、巡查监测,及时掌握工程建设过程中水土流失及其防治的动态变化情况,记录工程进展状况、损坏水保设施量、土石方量、弃渣量、水土流失量、流失强度,以及对周边地区生态环境的影响和危害情况。

(3)植被恢复期:采用样地调查及巡查等方法,监测项目区水土保持措施落实情况(数量和质量);工程措施的数量、完好程度和运行情况;植物措施的生长情况、成活率和覆盖度;各项防治措施的拦渣、保土效益等。

5 监测数据分析

施工期项目区水土流失量的监测通过采取桩钉法、简易坡面量测法对不同类型的施工工区进行监测,经过勘察监测,确保扰动后的项目区经过水土流失治理,项目区的水土保持布局更为合理,生态环境改善明显。

6 结论

(1)多数维修加固堤坝工程由于工期短或者是工程占地面积有限等因素,不具备径流小区和卡口站观测条件,所以简易观测法作为最直接和最直观的观测方法适用于绝大多数开发建设项目。其观测数据通过多次测量汇总后翔实的反应了项目区的水土流失情况。

(2)结合工程的监测方案、合理划分监测区域并布设监测点、选择科学的监测方法,做到多种方法相结合,以提高监测的时效性和准确性。采用了定期定位的监测方法,整个监测过程所记录、整理的数据及图文资料可真实、动态的反应出工程建设中水土流失变化状况、水土保持措施的实施和防治效果,为今后水保方案设计和工程水保验收提供依据。

(3)在监测过程中,采用了调查监测法、地面定位观测法和巡查法。多种方法同时使用,解决了监测点布设受制约的情况,综合分析多项测量结果,最终得到较为可靠的数据。

(4)从预测的侵蚀模数到实测的侵蚀模数到最终的植被恢复期的侵蚀模数,是一个陡降的过程。这个数据的变化过程可以看出工程在施工期过程中实施了有效的水土保持措施,

综上所述,不论工程规模如何,水文勘测质量控制总是最重要的,加强水文勘测质量控制是工程顺利进行的关键。对于堤坝工程施工也是如此,必须做好水文勘测质量控制工作。因此我们在以后的水利工程施工中,必须加强对水文勘测的监督和管理,严格按照水文勘测相关标准和规范进行建设,从根本上确保工程质量能够达到预期目标。另外,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迅速,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而中国的水利工程直接影响着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所以,各相关部门必须重视水利工程的建设,加强对水文勘测的质量控制。同时,施工单位和基层管理部门应积极转变自身观念,学习和掌握水文勘测新技术、新工艺、新模式,并加强对参与施工的各部门单位的约束,以便实现保质争优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张晓曦,黑龙江省松花江流域堤坝项目水文勘测监测方法探讨[J].中国水土保持,2011,2(3):32-34

[2] 谢坚.浅谈高压喷射灌浆技术在工程施工中的应用.科技信息,2011(15):85-88.

第9篇:土壤侵蚀概念范文

关键词:水土流失;现状;危害;成因;水土保持;对策

水是生命之源,土是生存之本,水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不可替代的基础资源。水土流失造成大量泥沙下泄,淤积了江河湖库,加剧了灾害的发生,极大地破坏了生态环境,给水土资源带来不可逆转的损失。水土流失已成为我国的重大环境问题。现对我国水土流失现状及水土保持措施作一探讨。

1水土流失的现状

中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由于特殊的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条件,使水土流失成为主要的环境问题。中国的水土流失分布范围广、面积大[1-3],根据公布的全国第2次遥感调查结果,中国的水土流失面积达356万km2,占国土总面积的37%,其中水力侵蚀面积达165万km2,风力侵蚀面积191万km2。在水蚀和风蚀面积中,水蚀、风蚀交错面积为26万km2,侵蚀形式多样,类型复杂、水力侵蚀、风力侵蚀、冻融侵蚀及滑坡泥石流等重力侵蚀特点各异,相互交错、成因复杂。土壤流失严重,根据统计,中国每年流失的土壤总量达50亿t。长江流域年土壤流失总量为24亿t,其中上游地区年土壤流失总量达15.6亿t,黄河流域、黄土高原区每年进入黄河的泥沙多达16亿t。

2水土流失的危害

严重的水土流失给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生产带来多方面的危害[4]。

2.1耕地减少,土地退化严重

水土流失使土层变薄,土地石化和砂砾化,失去农业利用价值,减少了耕地面积。水土流失使植被减少,地面覆盖率降低,土壤拦蓄地表径流能力减少,流失后坡地土壤持水力小、一旦遇干旱则农业产量下降,甚至绝收、人畜饮水也出现困难。近50多年来,中国因水土流失毁掉的耕地达267万hm2以上,平均每年5万hm2以上,因水土流失造成退化、沙化、碱化草地约100万km2,占中国草原总面积的50%。进入20世纪90年代,沙化土地每年扩展2 460 km2。

2.2泥沙淤积加剧了洪涝灾害,影响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加剧了干旱的发展

由于大量泥沙下泄淤积江河湖库,降低了水利设施的调蓄功能和天然河道的泄洪能力,加剧了下游的洪涝灾害,大量的泥沙淤积使黄河河床每年抬高9 cm左右,形成名副其实的“地上悬河”,增加了防洪的难度。每年长江发生全流域的特大洪水的成因之一就是中上游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化,加速了地面径流的汇集过程。黄河流域50%以上的雨水资源消耗于水土流失和无效蒸发。为减轻泥沙淤积造成的库容损失,部分黄河干流水库不得不采用蓄清排浑的方式运行、使大量宝贵的水资源随着泥沙下泄、黄河下游每年需用200亿m3左右的水冲沙入海,以降低河床。

3水土流失的原因

造成水土流失的原因很多,但归纳起来无外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个方面。自然因素是水土流失的潜在因素,是水土流失的客观条件,而人为因素则是引起水土流失的主导因素,是水土流失产生的根本原因。主要表现为:一是陡坡开荒破坏原有的地面植被和地貌而产生的水土流失;二是不合理的森林采伐而产生的水土流失;三是开矿、修路、采石等没有妥善处理而产生的水土流失。

4水土保持对策

加强对水土保持的管理,把水土保持法宣传好、贯彻好,把水土保持纳入法制轨道是十分迫切而又非常重要的任务。这是社会各方面的共同需要,也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4.1建立完善的水土保持法制体系,制定科学的水土保持规划

完善执法检查机制、进一步加强各级监督机关的监督职责,加强领导,改进方式,加大监督力度,提高监督效果,这也是保证水土保持法规正确实施的有效途径。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每年都要拿出一定的经费,用于水法规的宣传,借助广播、电台等媒体进行大力宣传,在群众中造成一定声势和舆论氛围,让广大人民群众在了解水土保持法规的基础上,依法与破坏水土保持设施的行为作斗争,依法与洪水灾害作斗争。水土流失是由于生态系统失调、生态环境恶化所致,要从根本上防治水土流失首先要进行生态环境综合整治,使生态系统恢复良性循环,而要进行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就必须有科学的规划予以指导。实行以小流域为单元的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综合运用工程、生物和农业技术三大措施有效控制水土流失。

4.2加强山区公路建设及煤矿生产建设的生态保护和水土保持工作

山区公路建设土方数量大、开挖范围广,容易造成植被破坏和水土流失,对生态环境影响大于平原区。做好山区公路建设中的生态保护和水土保持工作既可使生态环境得到保护,减少地质灾害发生,又可保护公路设施。山区公路建设要全面贯彻安全、环保、舒适、和谐的建设理念,按照预防为主、保护优先、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最大限度地减少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的发生。在煤矿生产过程中应采取保护水土资源的措施,建设项目的水土保持设施与主体工程应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建设项目竣工验收时,应同时验收水土保持设施,建设项目设计概算中应有水土流失防治的经费,已造成水土流失的,应依法组织治理。按照“谁损坏水土资源,谁负责治理水土流失”的原则,制定规划和方案,采取措施积极防治,在进行新建、改建和扩建时,必须在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编制水土保持方案。

4.3加强植树造林工作和天然林的保护,加强河道坡地管理和水利设施建设

森林是生态环境的主要保护者和调节者,但砍伐森林的现象仍时有发生,因此要加强保护天然林的措施。利用每年的3月12日植树节动员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参加义务植树活动,增加森林覆盖率。同时要积极推进荒山承包,发展各种经济林木,既有效地防止水土流失,又提高了农民的收入。在实行退耕还林的过程中,由于各地执行的标准不一,加上政府给予退耕还林的补贴低,不能保证退耕还林的工作质量。因此,政府应针对各地的具体情况,提高退耕还林的补贴标准,使退耕还林工作落到实处,达到治理效果。此外,有的地方河道滩地坡地无序开垦以种植农作物,不仅影响了泄洪,而且加大了水土流失,因此要严格管理;水利设施老化的地方粮食产量很难提高,因此加大水利设施建设,不仅能有效减少水土流失、降低洪涝灾害、还能促进农业丰产丰收。

5参考文献

[1] 党维勤.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对水土保持工作的新要求[J].中国水利,2010(10):25-27.

[2] 周斌,樊太岳,卿太明,等.四川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水土保持,2009(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