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扬州古运河范文

扬州古运河精选(九篇)

第1篇:扬州古运河范文

关键词:扬州运河;文旅融合;景观设计;三湾公园

一、古运河与扬州

1.古运河的发展历程古运河贯穿南北,沿途经过多个省市。大运河的开凿得益于隋炀帝和原有的古邗沟,其出现促进了沿线城市的快速发展[1]。位居枢纽位置的扬州发展成当时全国最大的商业中心,大量的商人在此聚集,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扬州园林的兴盛[2]。随着时代的发展,大运河部分河道开始堵塞,部分城市开始没落,扬州就是其中受影响的城市之一。2.古运河沿线景观文旅融合的发展模式我国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是文旅融合发展的主要资源。文旅融合,就是文化与旅游相结合,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第一种为文化景观,即各地因地制宜,将不同的文化元素加入景观设计。第二种为特色小镇,即在现有古镇的基础上,加入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文化等。第三种是主题公园,即通过打造不同类型的主题公园吸引游客。第四种是文化表演,即将当地的文化通过舞台表演的方式展现出来。第五种是文创产品,即借助具有代表性的历史文化元素,进一步开发相关文创衍生品[3]。3.古运河扬州段旅游文化带建设运河旅游文化带建设如今受到关注,它利用运河两岸的景点、公园,将运河文化等融入场地的景观设计,重新规划原有场地,将其打造成以文化为主要特色的新的城市公园[4]。扬州是古运河沿线的核心城市,其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和相关政策的扶持,推出古运河旅游文化带的建设规划,深度发掘古老的运河文化,探寻文旅融合视域下的景观设计新思路。

二、扬州园林景观设计中的文化应用与体现

1.运河文化古运河有着2500多年的发展历史,南北文化在沿线城市得到融合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其中一些问题也暴露出来。以古运河扬州段为例,部分河道渐渐淤塞,甚至局部干涸,运河因为建房等原因被填埋,对水资源和环境造成破坏,运河文化发展面临着危机[5]。古运河扬州段曾是货运和盐业的集散中心,如今,随着扬州运河旅游文化带规划的提出,部分河段被打造成古运河水上的观光旅游线路[6],焕发了新的活力,观赏价值较高。在扬州的园林设计方面,因为水路的便捷,加上资金雄厚,南北大量的建筑材料和园林设计的能工巧匠通过运河到达扬州,促成了南北园林风格在扬州园林中的融合,使扬州园林呈现出“南秀北雄相结合”的特点[7]。2.商业文化扬州周边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盐,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它,因此盐业的发展快速。加上扬州独特的地理位置,水路运输便捷,商人看中了商机,纷纷到扬州创办商行[8]。他们资金雄厚,在扬州城大肆建造府邸,建筑风格以徽派建筑为主,形成了一片片的私家园林群落,对扬州园林景观格局造成了潜移默化的影响[9]。乾隆皇帝曾多次下江南,扬州商人为了展示和巩固自己的地位,遂疏浚河道,从各地调集优秀的造园工匠,在扬州城内开始了新一轮的造园热潮,完成了从城市山林到湖上园林的转变,间接促进了清代扬州园林的兴盛[10]。3.士大夫文化扬州历史悠久,诞生了众多的文化名人,如石涛、董仲舒、欧阳修等,他们对扬州园林的发展也作出了重大的贡献[11]。扬州本无山,平地造之。园主通过运河把太湖石运回扬州造园,间接彰显了自己的身份。在造园过程中多使用小块太湖石,因此“造山叠石”成了私家园林的特色之一[12]。扬州叠石的最高技艺当属片石山房,其为明末清初石涛建造。片石山房的名字取自水池北面的假山,假山内部有两间面积不大的石屋,石涛从画理中获得灵感,将形态各异的石头进行组合搭配,营造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景致[13]。

三、文旅融合模式在三湾公园中的实践应用

第2篇:扬州古运河范文

古人要见识富甲天下的淮左名都得“腰缠十万,骑鹤下扬州”。

今天我只背一只破包挂一部相机。

故地重游,只为感受春日小城扬州的闲适和优雅。

龙舟倒影

移花接木江南风

扬州地处长江之北,在地理意义上属于江北,但是在文化范畴上,扬、苏、杭“三州”却是最江南的地方。杭州的江南是天然去雕饰的,西湖烟雨是注册商标;苏州的江南是淡妆轻抹的,小桥流水是头牌演员。而扬州的江南,则是靠京杭运河移花接木而来,有鲜明的舶来和人工痕迹。不要喷唾沫或者飞板砖,移花接木是说扬州的江南味道不地道,扬州式江南,是因势利导对江南味的再创造。

瘦西湖上的五亭楼是扬州的标志,但是大多数人对于扬州的认识却是从京杭运河开始;扬州有2500年建城历史,但是从京杭运河开始,扬州才开始发育出性别,有了韵味。《红楼梦》中说:女人是水做的骨肉。而要做江南城市,不仅要水做胚胎,无论是水流还是水温都增一分太肥,减一分太瘦。

没有京杭运河以前的扬州,南靠长江,北枕高邮湖,前者水流太急,温柔不足;后者水温太低,温暖不够。一条京杭运河穿城而过,“以毒攻毒”让长江水的刚毅把高邮湖水的冷峻中和。从此,不解风情的扬州被打通了“任通二脉”,变成了江南的形象代言人之一。

世人把隋炀帝的残暴妖魔化,附会出隋炀帝修京杭运河只为到扬州看琼花的传说。于是“维扬一株花,四海无同类”的琼花便成为亡国的代名词。京杭运河是隋炀帝的人生转折点。大运河开通,坐龙舟下江南,他不但把自己命搭上了,也让三千后宫佳丽飞入寻常百姓家;京杭运河也是扬州的命运转折点,隋炀帝后,有了“扬州出美女”一说——散落到民间的嫔妃宫女改良了扬州人的基因;向南运盐,向北运粮,扬州成为漕运中心——京杭运河改变了扬州的江湖地位;隋灭亡后,到了唐代扬州也伴随着大运河的发展,确定了“淮左名都”、“烟花三月下扬州”的传统。

要了解扬州,得先从运河开始。而坐龙舟夜游,是一夜看尽运河景的最好方式。于是在古运河边找了一家枕靠着河的餐馆坐定,点了一盘大煮干丝、两个狮子头、一碗扬州炒饭,边吃淮扬菜边赏运河景。淮扬菜清淡,运河边的风景也玩小清新:桃树只开花不长叶,柳树只长叶不开花。桃花占据了窗户的左三分之一,柳叶占据了右三分之一,我想和运河眉来眼去,不想运河羞答答地,让微风乍起,于是中间的三分之一视野立刻变得“桃红绿柳总相宜”。惊见本来很清白的大煮干丝上多出了几点粉红——我以为刚才只吹了一场柳风,却没想到还下过一场桃花雨。

便益门码头的班船第一班从晚上7点出发,我提前几分钟到达。班船上还有少许空位,船老大招呼我上船,我摇了摇头,因为首班船是艘很现代化的快艇,而我要坐雕梁画栋的龙舟玩穿越。

龙舟中有丝竹,有歌舞,隋炀帝、康熙、乾隆等一干帝王下江南就是这么玩的,所以我得体验体验。但是很快就被告知,龙舟不对散客开放。穿越失败,虽然心有不甘,但还是登上了快艇。因为此时的运河已经显示出和白天完全不一样的风情。

“夜幕垂垂地下来时,大小船上都点起灯火。从两重玻璃里映出那辐射着的黄黄的散光,反晕出一片朦胧的烟霭;透过这烟霭,在黯黯的水波里,又逗起缕缕的明漪。在这薄霭和微漪里,听着那悠然的间歇的桨声,谁能不被引入他的美梦去呢?只愁梦太多了,这些大小船儿如何载得起呀?”

这是朱自清《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中描写秦淮河的段落,记得上高中时就是因为受了朱自清的影响而义无反顾地到南京上大学,但是在看到秦淮河夜景后却没有想象中惊艳。直到7年前,和一帮朋友在“烟花三月”的时节,骑自行车从南京下扬州,夜游古运河才找到了朱自清文章中的美感。于是我这才明白,原来朱自清在文章中写的不是夜秦淮,而是在说古运河:朱自清自小在古运河边长大,几十年的耳濡目染,运河已成为了模板,所以当看到秦淮河时他就不自觉地移花接木古运河了。

宅院园林

樊笼自然零距离

坐龙舟顺河南下时,会看到一个名为“东关古渡”的牌坊。牌坊下的河岸边雕刻着隋炀帝龙舟倒映运河的浮雕。隋炀帝带领着三千佳丽和文武百官在古渡口前做形象大使,向南来北往的旅客全天候的呐喊“扬州人民欢迎您”。正是在这东关古渡的渡口,为扬州旅游写“烟花三月下扬州”广告词的李白在这下船;中日文化交流大使鉴真携汉传佛教先后六次在这扬帆;“波斯驸马”普哈丁带伊斯兰教漂洋过海而来……然而,他们都只是扬州的过客。盐商才是扬州城的领衔主演。因为明清时期,扬州是两淮盐业的集散地,扬州盐商所纳税项曾超清廷国库收入三分之一,掌握全国经济命脉的扬州盐商想低调都不行。

从东关古渡拾级而上会看到一座残缺的城门,可别小瞧这破败的城门,城门之后就是清朝最繁华的商业街东关街。无数富可敌国的盐商们敢把宅院建在最繁华的闹市中,不是因为盐商们有“大隐隐于市”超级然精神境界,而是因为扬州园林多是宅邸的建筑风格。江南园林是江南最吸引人的标签。江南园林的哲学是引溪流入庭院,于城市中见山林,让城市和田园无缝对接。也许扬州园林的“江湖地位”不如苏州园林,但是扬州的豪宅名园,却有着苏州园林所不具备独特韵味:不同于苏州园林,都是由文人士大夫建造。扬州的园林绝大部分都出自盐商之手。盐商身世的庞杂加上个人经历丰富,决定了扬州园林风格不一而足,比苏州园林更强调实用性。

只要读过陶潜明田园诗的人,都会对那种悠闲雅致的生活心生羡慕。“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就如同国画泼墨写意,寥寥几笔就勾勒出田园逸兴。虽然扬州盐商们不如苏州文人有文化,但是背井离乡、泥脚子出身的他们对“田园”二字理解更为接地气。

文人士大夫造园更多的是强调精神上的解脱,所以苏州园林不会建在商业街上,因为园主们都希望“淡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但是盐商们不能因为市场上全是白丁就收摊子不做生意。

扬州盐商们不能在“出世”与“入世”之间选其一。所以就让“入世”和“出世”零距离。白天打开宅院,走进闹市,进入世俗的世界为世俗的价值打拼;晚上踏进园林,就从世俗的世界中挣脱,追寻内心的声音。就像个园主人两淮盐业总商黄至筠,心中厌倦官场表演,又无法置身事外,那就于闹市间筑一家小园。植竹造山林、叠石造四季,虽然这些园林只不过是“百亩方塘一鉴开”,但却在闹市中创造出“天光云影共徘徊”的小环境,虽然外界车水马龙,但却可以在家里构建一个属于自己的王国。

游汪氏小苑、何园这些个人风格私家园林,能感受到的是文艺小清新;看卢氏宅院、个园等盐商故居,一入豪门深似海的感觉就扑面而来;瘦西湖若影若现的皇家风范、大明寺那浓得化不开的宗教情结——扬州园林的风格是不一而足的。

古街幽巷

生生不息市井味

扬州自古以来就是被文人墨客垂青的城市。李白、白居易、杜牧、柳永、欧阳修、苏轼、姜夔、扬州八怪。中国历史上这些才子型的文人都被扬州吸引,和扬州共鸣,留下无数佳句名篇。

随着扬州盐商衰败,京杭运河东段堵塞、漕运改海运,铁路取代水运成为交通动脉等一系列对扬州“利空”的事件出现后,扬州从经济、政治还是文化上,开始全面没落。

好在这是一座两千年来一直处于中国中心地位的城市,虽然开始没落,但是依然保持着贵族的精致和优雅。把玩扬派漆器、玉雕为代表的手工艺;吃富春早茶、品淮扬菜、唱扬剧,泡澡、修脚这些平民的生活也精致得无以复加。

最喜欢的事情就是自由自在地在扬州的老街幽巷中穿行。最有名的老街当数东关街、东圈门双东街区。但是那是扬州旅游的形象工程,是专门给游客量身定做的扬州风情。如果要感觉真实的扬州,那得到丁家弯、南河下一带。在这儿可以看到大武城巷贾宅、四岸公所、盐商故居小盘谷、盐商卢绍绪住宅。还有数不清的晚清会馆在小巷里一字排开。

在小巷中转得晕头转向时,只得求助公交站牌定位。当见到“绿扬旅社”四个字时。心中泛起了一丝涟漪。7年前第一次下扬州时就住在这儿,7年之后再来扬州,已不习惯这里的破败而另谋住处。绿扬旅社所在的小巷甚至比其它的小巷更为冷清,这一条也和戴望舒《雨巷》中描述的一样:悠长、悠长又寂寥。只不过巷子里没有撑着油纸伞的姑娘。

走进旅社的大门,和前台相对的是一个天井。天井里有几只破沙发,我坐在上面发古之幽思:绿扬旅社取“绿扬城郭是扬州”之意,是一家有百年历史的老店,据说曾是扬州民国时期最有名的旅社,是当时社会名流来扬州的下榻之地:恽代英、肖楚女在通铺里策划过学生运动;郁达夫、聂绀弩在大堂里构思过文章;梅兰芳、尚小云的妙曼歌喉曾经余音绕梁……

想到这时,寂静的大堂突然嘈杂起来,一帮美术学院的学生杀到:大包小包顷刻之间堆满大堂。学生们似乎很喜欢这里的调调,一个劲儿地为旅社鸣不平:“200元一晚的标间,住这么有格调的地方,居然没人?”

听到这里,我心中暗想:“我当年来时,二十元一间的大通铺,不提供热水洗澡;第二天天还没亮就穿街过巷到富春茶社排队吃早点。边吃边拿出地图讨论,《鹿鼎记》中韦小宝出生的怡红院在哪儿?《大唐双龙记》中的寇仲及徐子陵分别出生在哪个方位……”

7年时间,我已经不是当年的我,而扬州也不是当年的扬州。如今的扬州,不再是一座可以吸引达官显贵挖运河、划龙舟赴会的都市,却变成了已经最为适合居住和平民旅行的小城。

好在这是一座两千年来一直处于中国中心地位的城市,虽然开始没落,但是依然保持着贵族的精致和优雅。

把玩扬派漆器、玉雕为代表的手工艺;吃富春早茶、品淮扬菜、唱扬剧,泡澡、修脚这些平民的生活也精致得无以复加。

T I P S

最佳旅游时间

春季(4-5月)来扬州再适合不过了,此时的扬州城有清风、细雨、斜柳、琼花,堪称一年中最美的时候。

景区联票

瘦西湖、个园、何园、古运河、大明寺和盆景园,旺季(3、4、5、6、9、10、11、12月)210元,淡季(1、2、7、8月)180元,两天有效,以上景点门口都有卖。

酒店

长乐客栈

本身就在老宅子里,与个园一墙之隔,古民宅、青石路、花格窗、飞檐峭壁、树木成荫,曲径通幽。

广陵区东关街357号

0514-87993333

4、12、26、32、33、66 路公交琼花观站

扬州画舫风情酒店

就在大明寺斜对面,庭院式酒店,每个房间都有不同的风格,有一片荷塘,还有观景的小阳台。

邗江区平山堂路33号

0514-82121177

45路堡城村站

绿杨旅社

广陵区新胜街23号

0514-87341590

2、8路绿杨旅社站

第3篇:扬州古运河范文

关键词:旅游 资源 运河文化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1-193-02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作出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定,提出“积极发展文化旅游,促进非物质遗产保护传承与旅游相结合,发挥旅游对文化消费的促进作用”。这给发展旅游业和非物质遗产保护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扬州作为国务院首批公布的二十四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名闻遐迩,如何贯彻《决定》精神和实施“十二五”规划,推进扬州旅游业的发展,这是亟待研究的问题。通过学习并结合扬州实际,就探讨扬州运河旅游资源,发展扬州旅游业谈一点浅见。

一、全面认识运河旅游资源是拓展扬州旅游的必然要求

扬州与大运河有天然的联系,扬州境内大运河是京杭大运河最早的一段,北起淮安,南至瓜洲镇入口,纵贯扬州南北。生生不息的运河水,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融为一体,孕育着扬州的成长,是扬州的母亲河、发祥地,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深厚的历史文化遗存。充分认识扬州运河旅游资源和非物质遗产,对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发展扬州旅游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千百年来,大运河作为一条有生命的河流,除始终发挥水利、运输、灌溉等功能、造福于民外,还承载着丰厚的非物质文化,是一个集文化遗产、自然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于一身的“活着的遗产”,是整个大运河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烟花三月”、“绿扬城廓”已成为扬州的品牌,从而构建了“度假休闲在扬州”的新空间,带动了扬州城市品位形象的新提升。

1.运河文化异彩纷呈。运河是活力之河、文明之河,城以河兴,河与城共生,满载文化而源远流长。扬州园林集“南秀北雄”于一体,淮扬菜系有南北皆宜之特色,扬州八怪独树画派之一帜,扬州学派熔经学、校勘学于一炉,促使运河文化异彩纷呈。今天运河扬州续写创新发展的传奇,“人文、生态、精致、宜居”的城市个性,形成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而独领。

2.运河遗产传承文明。古老的大运河有丰厚的历史文化遗存,作为发端之地的扬州运河的文化价值和历史遗迹更高、更多。有里运河河道,古城门遗址、古刹名寺、官仓衙署、桥梁堤坝、船闸水关、码头驿站、名人墓园、盐商宅邸、古镇民俗、古街商铺、古建筑群,构成丰厚的扬州大运河遗产。而今扬州将运河遗产与名城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在保护、融合与开发中传承文明,全线保育运河生态环境,打造沿运绿色走廊。

3.运河博览面向世界。今天扬州人又利用古老的运河,把世界众多的运河城市连接起来,连续五年的运河名城博览会在扬州相聚,共议合作与发展,运河给扬州带来新的机遇,构筑了跨越的新平台。“京杭之心”――世界运河名城博览会永久性会址已经建成落户扬州,运博会让世界多种文化交流沟通,更加丰富了运河文化资源。当前,大运河保护与申遗正紧张有序进行,扬州作为大运河申遗牵头单位,既为促成大运河申遗这一当代文化伟业作贡献,也将有利于扬州旅游产业做大做强和可持续发展。

二、挖掘运河文化资源是拓展运河文化旅游的必要条件

“十二五”规划要求,“推动旅游业特色化发展”。运河资源主要是“水”,而水与文化又密不可分。运河资源是经济与文化的融合,而文化又引领于时代,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文化引领时代风气之先,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而挖掘运河文化资源正是当前最需要创新的领域之一,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把文化与旅游融为一体,推动扬州旅游业向运河文化游的特色化发展。

1.名人文化。运河是文化之河,自运河开凿以来扬州就成为历代名人学者向往之地,人文荟萃之所。唐代扬州诗人张若虚的长诗《春江花月夜》有“孤篇压倒全唐”之誉,流传到今仍脍炙人口。历史上先后到扬州旅居探胜的有唐代著名诗人孟浩然、李白、高适、刘禹锡、白居易、徐凝、杜牧等,诗仙李白三下扬州,他的“烟花三月下扬州”已成为千古绝唱,运河文化的代表。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大诗人坡任扬州太守期间,不仅留存大量诗篇,还有“一代文坛泰斗,两任扬州太守”的佳话。此外宋代诗人王安石、秦少游,女诗人李清照,明代诗人冯梦龙、戏剧家汤显祖,清代诗人孔尚任,《儒林外史》作者吴敬梓,以及清代以扬州八怪为代表的扬州画派,以阮元、王念荪、王引之为代表的扬州学派,两淮盐运御史曹寅在扬州创立扬州诗局,奉旨雕刻《全唐诗》都对运河文化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

2.盐商文化。扬州盐商因运河而生,随运河而旺,清代扬州盐商出于政治和经济利益上的需要,崇尚风雅,贾而好儒,做到“虽为商贾,咸为士风”,有“亦贾、亦儒、亦政”的特色,是名副其实的商人文化,促进了运河文化的发展与繁荣。一是丰富的文化生活。扬州盐商为按照文人士大夫的面貌来塑造自身的形象,不满足于富裕的物质享受,而追求丰富的文化生活,他们既占有丰富的图书、文物、书法、名画,又亲自投入诗文书画的创作;既以各种形式资助文人与艺术家,又热心文化事业,创办书院,发展古藉刻印。二是特色的盐商宅邸。扬州盐商利用垄断盐业特权,积聚了大量财富,追求生活上的享受,大兴土木修建各具风格的宅邸,以展示其实力,谱写了扬州盐商宅邸文化的篇章。有全国四大园林之誉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个园,是两淮商会黄应泰的宅邸,园内四季假山,构思独特,小亭流水、景色盎然,号称“广陵甲第”而名冠东南。此外两江总督周馥的宅邸“小盘谷”、盐商贾颂平宅邸“二分明月楼”、盐商周建成宅邸“平园”、盐商李锡珍宅邸“珍园”,以及“汪氏小苑”、“壶园”、“影园”、“退园”、“逸园”等多处盐商宅邸都属于宅邸精品,既体现南国山水风光的艺术魅力,又具有观赏精巧的建筑风格和浓厚的民俗风情,将人工美与自然美和谐统一,赏心悦目,可游可居,是立体的画,无声的诗。三是点缀自然的园林。清代康熙、乾隆二帝六次南巡,驻跸扬州。盐商巨贾为迎合帝王游兴,不惜巨资建造大小园林百余处,楼台画舫、十里不断,描绘出“两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的水墨长卷,尔后,盐商又建有“三十里楼台、二十四景之多”的园林群,致有“扬州以园林胜”、“扬州园林盛甲天下”之赞誉,这既反映了扬州盐商追求特色的文化素养,又丰富了运河文化的内涵。如今扬州蜀岗――瘦西湖风景名胜区,被国务院列为“具有重要历史文化遗产和扬州园林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情景交融、寓景于情,进一步推动了运河文化的升华。

3.烹饪文化。千百年来得天独厚的运河资源,丰富的文化积淀,孕育着淮扬菜的形成与发展。菜因运河兴,菜因运河美,淮扬菜系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享誉中外的四大菜系之一,更以色、香、味、形的特色著称,它包含着饮食习俗,酒宴礼仪、店名文化、菜名艺术、环境典雅、名菜典故等,它是味觉、视觉、嗅觉、触觉的相互渗透;是烹饪工艺学、烹饪原料学、营养卫生学等美食的综合体现,具有“淡雅、精致、融和、时尚、养生”的特点,使淮扬菜充溢着高雅、浓厚的文化品味,满足了消费者生活不断增长的需求。一是菜名冠以文化品味。食以文为贵、文以趣入肴,使美味与文味相融,提升菜肴品味。有以诗命名的“一行白鹭上青天”,以文人命名的“文思豆腐”,以名著命名的“红楼宴”,以名花命名的“琼花宴”,以及富有文化特色的“芙蓉鸡”、“凤尾虾排”、“将军过桥”等。二是食风与食仪高雅。淮扬菜既有地区性、民族性特色,更富有吉祥、喜庆、寓意的文化底蕴。如大年夜吃“团圆饭”、喝“守岁酒”、存“富贵鱼”、品“全家福”、尝“四喜汤圆”等,体现了皆大欢喜,岁岁平安的深刻寓意。三是店名富有诗意。扬州酒店茶楼众多,店名典雅、诗意浓厚,如“菜根香”饭店是从“心安茅屋稳,性定菜根香”的禅语应用,道出了“淡泊明志,宁静志远”的哲理;“冶春”、“香影廊”茶社有清代诗人孔尚任的亲笔题名,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为“青莲斋”题楹“从来名士能评水,自古高僧爱斗茶”。此外还有“共和春”、“月明轩”等名店都有其深刻的文化内涵。四是名品典故享誉。纵观历史,不少淮扬菜名均有典故,名菜“三头宴”之一的“狮子头”出自隋炀帝赞誉的“葵花占肉”,后为纪念唐代名将的战功而演变为“狮子头”,“三丁包子”是盐商家庖为迎合乾隆口味的创新,用鸡丁、肉丁、笋丁烩制而成,有荤有素,咸甜适口,深得乾隆赞赏,曾有“天下一品”之誉。此外,“翡翠烧卖”“千层油糕”称点中双绝,流传至今,享誉海内外。

三、挖掘多样化旅游资源是落实“十二五”规划的必由之路

“十二五”规划提出推动“旅游产品多样化发展”的指导意见,扬州市委、市政府也提出从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旅游转变,推动扬州的旅游转型发展。为此,结合扬州运河旅游资源的开发,拓展旅游多样化,已势在必行。

1.丰富的休闲度假资源。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以休闲度假为主要目标的旅游已经成为旅游业中的热点,其对拓展旅游市场的推动作用,已越来越被各级政府所重视。最近扬州市委主要领导就推动扬州旅游转型发展进行专项调研,具体提出开发思路。一是提升休闲旅游参与度,注重吸引有实力的合作伙伴,做大旅游业,今年10月在云南召开的中国国际旅交会上,扬州旅游亮出休闲品牌,以“运河名城、精致扬州”向国内外旅游批发商推介扬州休闲文化旅游品牌,与国内外旅游买家直接沟通,会上已与巴西、墨西哥等国15个单位进行对接,取得显著的成效。二是充分利用休闲度假旅游资源。运河流经的邗江区休闲度假旅游的空间很大,如瓜洲古镇国际旅游度假区太阳岛高档休闲、国际背包族露营地等大型休闲旅游项目相继开放,润扬水乡观光休闲会所,古渡春生态园等一批休闲旅游配套项目也在有序进行。三是开发新的休闲度假村,精心设计地理位置优越的瘦西湖文化休闲广场,正边建设,边招商,将进一步推进休闲旅游的发展。

2.优美的乡村生态资源。乡村旅游是利用乡村独特的自然环境,田园景观、民族文化风情、农耕文化、农舍村落等资源,为城市游客提供观赏、休闲、体验、健身、娱乐、度假的一种新的旅游活动。早在2006年国家旅游局就把旅游主题定为中国乡村游,要求将“旅游产业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目前扬州乡村生态游正处于蓬勃发展期,有与运河连接的得天独厚的乡村生态资源,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已成为旅游业新的经济增长点。一是提升乡村旅游资源实力。邗江区将围绕“旅居都会、田园邗江”,全面推进邗江旅游的整体水平,在重点开发乡村生态自然资源,将凤凰岛生态旅游区创成国家四星级旅游区、全国农村旅游示范点的基础上,不断完善硬件条件,建成扬州生态游的重要景点。二是开发新的乡村生态游资源。尽享运河之福的邗江区地处城乡结合部,有其独特的地理优势,尤其是面临长江的沙头镇有众多的生态旅游资源,集聚“市民下乡、首选邗江,乡村旅游、首站沙头”的旅游效应,如沙头村农家乐、五星村湿地公园、育新村台商创业园、人民滩村水生蔬菜园、小虹桥村精品农业展示园等乡村游的亮点,让市民尽享田园风光。三是举办乡村旅游节加大促销力度。2011年10月邗江举办乡村旅游节,推出环江、环湖、环岛、环洲、环城五条观光通道,充分展示邗江乡村游资源,取得较好的效果。此外,还有仪征登月湖农业旅游区、宝应射阳湖藕园、白鹿岛生态旅游区、江都邵伯湖旅游区等,都是乡村生态游的重要资源。

3.时尚的老年养生旅游资源。随着老年人口的增长,旅游养生已成为老年旅游的一种新形式,它将旅游与养生有机结合,受到越来越多的老年人的欢迎。从扬州市现状来看,老年旅游群体已初步形成规模,老年养生旅游的资源非常丰富。一是离退休人数众多,喝着运河水的扬州离退休人数远高于全国全省的比例,这是雄厚的资源。二是有较强的经济实力,老人们享有国家支付的离退休金,还有子女尽孝心的资助,部份老人发挥余热的收入,以及有些单位的贴补等。三是老人们有充裕的时间,回归自然,享受生活。据了解,我国目前老年养生旅游仅占旅游市场的20%左右,扬州远远低于全国,所以老年养生旅游是有待开发的必由之路。

扬州运河旅游资源丰厚,旅游产业不断增强,旅游效应迅速提升,据人民网国庆黄金周重点旅游城市,扬州跨入全国20强;最近江苏省旅游局领导来扬州调研,作出“扬州旅游示范全国”的赞誉;扬州还将成为南京都市圈“华东游”的目的地。为此,扬州各旅行社必须抓住历史性机遇,充分挖掘运河旅游资源,为开创扬州运河旅游的新局面而作出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淮扬菜创新发展论坛论文集,2005

2.中国名城,2007.1

3.扬州申遗,2009.2

4.扬州政讯,2011.9

第4篇:扬州古运河范文

古运河,一条说也说不尽,道也道不完的河,尽管经历了2000多年的岁月洗礼,却依然是那么闪耀动人。

我从小就生活在在美丽的古城里,听着这清脆的扬州小调,看着这波光粼粼的运河水长大。小的时候,妈妈总会拉着我的手,在运河边上散步,微风轻轻地拂过我的脸颊,就像妈妈的手一样。春天一到,岸边纤细的柳枝随风飘荡,仿佛是春姑娘在跳起动人的舞蹈,偶尔还可以看到三五棵盛开的桃树,那朵朵开放的桃花开得那么灿烂,就像娃娃的脸,我想她应该也是被这如诗如画的运河美景陶醉了。

此时此刻,我又怎能相信爸妈所描绘的这条古运河曾经的过去,不过,在我有限的记忆里还是看到了她的变化,经过了几年的精心整治,古运河确实越变越美了。从渡江桥或是徐凝门桥上望过去,依旧是翠绿的杨柳,粉红的桃花,吹到脸上依旧还是那徐徐的春风,可这次,我的感受似乎有所不同了,古运河更像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女。河边栽种着五颜六色的花,红的,黄的,粉的,把古运河装扮得婀娜多姿,那一排排整齐划一的杨柳树,仿佛是少女乌黑秀丽的长发。我不由得赞叹:“啊!多美的古运河,多美的运河景色”。

第5篇:扬州古运河范文

春日是绿杨烟柳迷眼,入夏则琼花如雪倾城,而到了秋天,扬州是一枚脆生生的莲子,剥开来浑圆细白,吃起来生脆津甜。

但我们下扬州,必得专挑月圆之时,是专为那二分明月而来。扬州就是座浸泡在月光中的城市,“二十四桥明月夜”之千古风流自不消说,而我最爱“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必得由个女子咬着维扬软语那样的念出来最相宜,无赖二字最是亲切可喜,手指头快戳到对方脑门上去了。

然而抵达扬州那天却整日落雨,天灰蒙蒙阴着脸。我们一边趁着细雨游园,一边担忧着今晚恐是见不着月亮了。

雨天有一样好,就是游人稀落。加之何园更是胜在曲径幽回,百转千折,有时人声两不见,简直是掉进了一个古典迷宫。一道道回廊,一个个拱门,回廊又接着回廊,拱门外还有洞天,道道相连,一步一景,山墙上爬着藤蔓,雕花的窗外映着芭蕉。

整个大园子都被这样的小径、回廊、曲桥、山楼小轩连成一体,一个难分彼此的整体,它是会呼吸的活物。

厅堂楼房都极气派,尤其那四面回廊的两层毓秀楼。其内一厅一房,皆按旧时摆设,那时西洋风气已渐起,从屋内的壁炉、老风扇与西式铁铸大床上可见一斑,而这何家也着实是殷厚洋气。重重的帘幕从床四角的大柱子上垂低下来,明明无风亦微有异动,我便也无名地觉得怕了,也不敢出声,就静静地走开了去。

入夜,雨淅淅沥沥也没能收干。我们一鼓作气要游古运河去。乘一艘后现代的塑胶壳龙舟,沿千年古运河顺游而下。两岸果然遍植杨柳,被莹莹的景观灯照得惨绿一片,浓得化不开,多情最是扬州柳。河上有新桥旧桥玉体横陈足有七八座,“船在桥底轻快摇,桥上风雨知多少,半唱半和一首歌谣,湖上荷花初开了……”,多少人低吟浅唱的江南全在这一衣带水里了。

忽然听得船头有人惊呼,哎看月亮。刚才还喧闹的游船一下静了,人人奔赴回唐宋。是的,快看这月亮,必要等到这后半夜里,月亮才姗姗来迟,半遮半掩,像一片透明的薄冰浮在水面,或者说――像一阕词。这样万水千山赶来此处跟这片月相见,又必须得灰心丧气等了这许久,那一刻是真叫一个胆肝相照,可以为之歌哭。

月亮好不好突然间不那么重要了,关键我们所在的这里可是扬州,这可是扬州月啊。

瘦西湖迷津

第二日亏得老天爷赏脸放晴,得了一整天的好风日,必须要在瘦西湖中浸染个够。是从万花园的北门进去的,进门先是一大片向日葵金灿灿的笑脸迎着人。瘦西湖公园极大,游客须得先乘坐专门的电车,呼呼沿花径直上,一路分花拂柳,暖风熏得人浑忘世事。

虽然来的时节不对,没有赶上那最著名的琼花盛开,却赶上了正开得如火如荼的彼岸花。这从来只出现在小说的传奇花儿,在公园的河岸边林荫中大片大片地开着,临水照影,如火如血,衬得河面都潋滟起来。每一朵彼岸花都在灼灼地讲着一个传说,它的美艳异诡奇,且开花时不见叶子,有叶时不开花,人们便传说它的花与叶被诅咒生生世世不得相见,是只开在冥界河边、忘川彼岸的接引之花。

彼岸花之美,易远观;瘦西湖之景,需亵玩。瘦西湖介于湖与河之间,水道狭长秀丽,最易泛舟缓游,沿岸可赏二十四景。水面游船徐徐,人声夹着桨声荡漾,我却偏爱将船往无人处划去。越往深处走,越有误入迷津之感,看船划破水面又自己缝合,已觉身在梦中。四处这样静,唯有水鸟惊起时的一声短促的啼叫,以及小汽船突突响。时间被拉得如这泓水一样细长,恍然有出世之感。

走得远了,开始见有人家。两岸临水的白墙黑顶,门前有石阶接水,屋后则种着花田,但不知怎的,看来却总显得荒荒然,也不知道有没有人住。我们惴惴起来,生怕自己像聊斋志异中的书生,误闯到异度空间中,说不定下一刻,所见一切就会化为一群纸灰蝴蝶呼啦啦从眼前飞走。

此时才觉出,天已经暗下来大半,暮霭沉沉的四面八方掩过来。小船立时就掉转了头,一路呼呼的走得心急,像有人在后头追赶似的。山中一日世上千年,在这里原是没有时间意识的,耽搁了三个钟就像迷了十年路。沿河的路灯次第亮起,大桥小桥霓虹纷叠,我们却面色发灰,仿佛目睹了时光苍老的瞬间。人生只合扬州老啊,时光在这里积淀得太久太厚,成了琥珀,也成了一场迷梦,触角一样缠住每一个误入者。

扬州十段锦

扬州有哪些好处,待我一一指点来给诸君看,且看那:一条运河,二分明月,三月烟花,四大名旦,五亭桥上,六朝金粉,七窍玲珑,八怪传奇,九流三教,十里春风。

一条运河:

一条运河通南北,千古功过由人说。它由京至杭,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富庶了运河流域的都市城镇,造就了江南人独特的水乡文化,至今仍惠泽江南,为扬州血脉。都说炀帝为下扬州赏琼花开凿此运河,后又造船,拉纤,横征暴敛,以至于哀鸿遍野。更有甚者,说帝王的龙舟行至扬州城内时,竟下令随行的三千宫女给他拉纤。但他又恐烈日炎炎晒伤美人,更怕这香艳景象被草民也看了去,便下令在运河堤岸遍植柳树,一来可为遮阳,二则烟柳如幕,可以多少遮掩草民们的视线。

所以后来,柳又叫杨柳,是隋帝赐的国姓。

二分明月:

扬州古城南端,有一座徐凝门桥,往城内延伸,叫做徐凝门大街。一千多年前,唐人徐凝的这句“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一出,天下咏扬州月色的诗词便都让了它三分。果真是佳句不须多,一阙永流传,徐凝传世作品不多,而至今“二分明月”仍为扬州代称。至清代中叶,当真有员姓豪门依此诗意建了 “二分明月楼”。主楼寓园之极北,七间长楼面南,既如屏嶂挡住北边残景,又以敞廊、美人靠形成登高观月的好去处。

三月烟花:

说扬州是座被诗词浸淫着的城市绝不为过,人人至少都能背出那句“烟花三月下扬州”来。烟是烟雨,是烟柳,花是桃花红俏,琼花似雪。三月扬州,不可不去瘦西湖;游瘦西湖,首推水路最得其精粹。一个瘦字道出美人真魂,瘦西湖纤腰盈盈不足一握,比之西湖更来得狭长曲折,最相宜就是泛舟探幽。

渐行渐远渐深,二十四桥、小金山、吹台、月观、五亭桥、白塔……步步缓行,便可看足瘦西湖的二十四景。堤岸烟柳拂人,枝枝都缠着你的臂膀。多情最是扬州柳。

四大名旦:

这名旦非美人,而是指产自扬州的玉器、漆器、刺绣、剪纸。虽不是美人却胜似美人,个个精妙绝伦。

扬州是我国玉器重要产地之一,唐代扬州琢玉,贵族豪门用玉件装饰楼阁,便有了所谓的“雕栏玉户”。而扬州漆器更是源头古老,经过千年浸染,发展出精湛技艺,又以点螺最是著名。“广陵女子善绣”,扬州刺绣的盛名,虽是因着它的繁华富庶,恐怕更因着扬州女子爱美的性子罢。扬州剪纸亦有一段艳史,传说当年隋炀帝三下扬州,广筑离宫别馆,每到冬天,园苑中花树凋零,炀帝游兴不减,便令宫女们仿照民间剪纸,用彩锦剪为花叶,点缀枝条,挂于树上。到唐代,扬州更有剪纸迎春的风俗。立春之日,民间剪纸为花,“或悬于佳人之首,或缀于花下”,好一番人面纸花相映红。

五亭桥上:

“扬州好,高跨五亭桥。”这五亭桥已成扬州标志。它古称“莲花桥”,桥下共有桥洞15个。这 15 个桥洞洞洞相连,洞洞相通。《扬州画舫录》如是道:“每当清风月满之时,每洞各衔一月。金色荡漾,众月争辉,莫可名状。”

六朝金粉:

六朝时代的扬州虽不及当时的繁华金陵,倒也已经开始崛起,也是一个江南富庶温柔乡。

都说六朝金粉映秦淮,扬州亦有一条小秦淮。它其实是扬州市区的一条内河,旧称新城市河,北连北城河,南经龙头关,流入古运河。十余座古香古色单孔石桥横跨其上,一路游过去都不让人寂寞。所以过去常有游船沿小秦淮穿桥直到瘦西湖。河两岸有烟火人家枕河而居,皆是粉墙黛瓦,马头山墙,户户养鸟,家家栽花。

七窍玲珑:

销魂蚀骨扬州梦――梦里头都是那温柔烟花章台柳。

扬州自古温柔乡。张岱在《陶庵梦忆》中有一章名曰“扬州瘦马”,细细记载着当时的教坊乐户专门豢养一批消瘦清丽女子,供于富商世家做侍妾。这些女子真可谓奇技淫巧,各有手艺,生生造出一个个七窍玲珑的扬州艳名,造就一段难与人道的狭邪艳史。

八怪传奇:

扬州八怪之说由来已久,但这八人的名字,其说互有出入。据李玉《瓯钵罗室书画过目考》中的“八怪”为罗聘、李方膺、李鳝、金农、黄慎、郑燮、高翔和汪士慎。

这八怪虽各有其怪癖乖张之处,却都是典型的文艺青年,立志要“掀天揭地之文,震惊雷雨之字,呵神骂鬼之谈,无古无今之画”。他们行事乖张却性情磊落,隐隐有魏晋风流之态,着实是扬州这块奇地才育得出的人才。

九流三教:

著名的“扬州三把刀”不是三把刀,而是三种手艺:剃头、厨艺和修脚――可谓从头到脚,从面子到里子一一关照,历历抚慰着俗世人情中的寻常日子。三把刀的盛名,注定了扬州享乐安逸的城市氛围,及日常生活化的文化姿态,也注定了它因盐业繁荣而兴盛的地域文化、码头文化而集合各色九流三教,商贩走夫,更有诗人某某,酒人个个。

第6篇:扬州古运河范文

关键词:生态;文化;城市水系;治理

1引言

大运河扬州段是有明确文献记载的中国大运河中开凿时间最早、沿用时间最长的运河之一,是大运河的发祥地和枢纽城市。扬州城池的变迁、城市水系的沿革变化,形成了复杂的大运河水域或水系。境内河湖广布,“水城共生”是其独特的城市形态。江河之水孕育了扬州的文明,托起了扬州数度繁华。水也影响了扬州人的生活方式,城内河道纵横交错,水网密布,房舍多滨水而建、临水而筑,可谓“千户人家尽枕河、万户商埠向水开”,就连星罗棋布的宅第园林也是“无水不成园”。水与扬州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是紧紧的联系在一起的。

2扬州水系现状

现今的扬州既有过境的长江、大运河,还有境内的淮河入江水道(廖家沟)及古运河,这些大小河流在扬州城纵横交错。但随着扬州城市经济建设的加速发展,人口的日益增加,多数河道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和污染,少数河道甚至已断流。

城市水系的破坏与污染,导致了扬州生态环境的恶化,影响了扬州的城市形象和美誉度,制约了城市经济和旅游业的发展,同时也威胁到大运河及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

近年来,扬州在加快发展经济的同时,高度重视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特别是城市水环境的保护。到目前为止,扬州先后投入30多亿元对城市水环境进行综合治理,包括瘦西湖活水工程、瘦西湖水上游览线拓展工程、古运河综合治理工程、内河综合整治工程等。通过建设水景观,弘扬水文化,在局部完善了城市功能,改善了城市生态环境,提高了城市品位,提升了城市形象。

3水环境综合治理框架

城市水环境治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且河道整治的速度远远滞后于城市发展的速度,加之水系不活,局部地段截污不力,部分河道治理后缺乏相应的长效管理机制,这些因素仍然制约着市区水环境质量的提升。

扬州作为大运河申遗牵头城市、全国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应站在高起点上,用生态理水的理念来规划治理城市水环境。根据城市水网布局,沟通内外水系,使扬州水网恢复纵横贯通;实施雨污分流,改善水系水质;治理水系周边环境,营造城市生态化水系景观,最终形成以江、湖、河为构架,“城水相依、水系相连、天人和谐、水清城绿”的水系网络。

3.1沟通城市内、外水系,形成“两外一内”相互贯通的水网

扬州有长江、淮河外江流经,拥有流域面积较大、水资源较为丰富的外江水系。同时,中心城区水道密布,形成局部的、成网状的内河水系。对内、外水系实施清淤、整治,修复水网河流生态,使其合理对接,形成互相贯通的循环水网,既可提高城市内部的雨洪调蓄能力,又可以实现引外江水源入城,为通盘考虑区域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奠定基础。

3.2建设污水处理厂,切断城河污染源

建设高标准污水处理厂,完善市区污水截流管网系统,健全网络,同时实施雨污分流,确保工业和生活污水不排入市区河道,全部进入污水处理厂,消除影响水系质量的外部因素。

3.3疏河道、砌驳岸,修缮历史建筑,配植花草树木

按照生态理水的原则,运用城市水环境治理的生态技术,加强河道生态修复,减少河床硬化,市区河道治理尽可能做到岸体平缓,采用通道式的多洞结构,以利于水生生物生长和动物栖息,加强水生、湿生植物、生态景观建筑的运用,保护城市天然植被,以满足生态园林城市的生物多样性要求。同时,充分挖掘水文化,建设具有扬州古城文化内涵的滨水景观带,形成滨水景观网络。通过城市水环境的全面治理,达到有效提高水环境质量的目的,以彰显“水城”特色。

4水系统治理的生态化保护、修复措施

4.1根据水系功能采取不同保护修复措施

在水环境综合治理的框架内,依据不同水系的功能和性质进行适宜的保护和修复,治理时充分挖掘其蕴藏的文化内涵,依托不同的文化积淀及周边居民生活习俗来体现其个性的景观。扬州水系依其性质可划分为以下四类。

4.1.1通航河道:长江、大运河

长江是过境河流,扬州作为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源头和重要水源保护地,按工程要求,加强江边滩地等湿地资源的保护,加强区域内河流污染的防治,营造清洁的水环境,为山东、天津等北方地区输送洁净的水资源作出贡献。

扬州段运河是大运河的重要节点之一。运河孕育了扬州城,千年的运河是扬州繁华的重要支撑,运河遗存水系在治理时注重保护历史风貌、文化特色和周边的历史遗存,突出古运河的历史文化价值,使城市特有的运河文化得以延续和发扬。并结合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建造运河文化公园,弘扬运河文化,将扬州段的京杭大运河打造成一条集运输、生态、景观于一体的生态长廊。

4.1.2集景式水上游览通道

沟通古运河至瘦西湖间的水系:古运河――古邗沟――漕河――二道河――瘦西湖――宋夹城河――小运河。将沿线南门遗址、吴道台、卢氏盐商住宅、大王庙、唐城遗址、宋大城遗址、观音山、大明寺等景点串连起来,形成两条新的“扬州水陆风情游”旅游线路,让游客饱览扬州名园胜迹和历代城池变迁。

4.1.3城区内河水系

“邻里漾船过,车马少于船”是水城扬州的生动写照。遍布城区的40多条、100km的大小河道是城市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扬州对城区的大小内河水系进行全面梳理、统一规划、环境整治、绿化美化。通过实施严格的河道保护,采取清淤疏浚、植被绿化、控排截污、沟通水系等措施,有效改善河道水质,畅通城市“血脉”;坚持人水和谐的治水理念,沿河建设水景广场、亲水平台、滨河步道和园艺雕塑等服务设施,为城市居民创建优美的滨水人居环境。

4.2水环境生态治理的具体措施

每条水系虽各有特色,但都包括河床、驳岸、滨河绿化,沿岸基本都有历史遗存建筑、民居等,因此治理水环境可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进行保护与修复,以形成和谐统一的水环境人文生态景观(图1)。

4.2.1维护河床生态系统

河道与河床是水域生态环境的重要载体,治理时以提高河流自净能力、水资源可持续发展为目的。对淤积不通的河道要进行疏通清淤,恢复河道原有的自然功能,满足行洪、蓄水、航运、水生动植物生存等要求,尽量保持河道的自然特征,利用河道宽窄交替,深潭浅滩交错,急流缓流并存的特点,在现有水生植物的基础上、增补大量的水生植物(如水葱,野茨菰、野生茭白,菖蒲、水生鸢尾、芦苇等),散点礁石,放养适量鱼虾,构建多条动、植物及微生物的食物链,创造能保持水质稳定的小生态圈。

4.2.2构筑驳岸生态景观

堤岸护坡是城市滨水景观的基础。驳岸充分考虑了河道类型和地域特点,因地制宜,运用石头等原生态材料,配置绿化,兼顾亲水平台和临水建筑小品,营造多样丰富的岸线景观,构筑岸边水生动物栖息繁衍的场所及环境,使之与堤岸上鸟类、昆虫类动物的觅食繁衍场所形成生态性和功能性兼顾的水陆复合型生物共生的生态系统。

根据内外环河流的差异,堤岸的处理方式也有所不同。外环河作为水上交通要道,其驳岸长期经受着河水的冲刷,植被不易生长,但全用混凝土既单一又不利各种动物、微生物的生存。在治理时改变以往直立式的驳岸,采用“生态航道”模式,增加具有层次感的阶梯平台,使其不仅有平面效果,还有凹凸有致的立体效果;在斜坡面、堤顶等处,根据地形、地貌进行绿化和园林景观设计,营造生态护坡。在确保通行安全的前提下,保留航道两侧天然的芦苇,使其成为河道中一个景观。

内河一般都较为狭长,两边多为居民住宅,堤岸面积有限,主要是采用立体式石砌生态护岸技术,丛植黄馨、金钟花、迎春、野蔷薇等藤本植物遮挡固化的石驳岸,点植桃花、木芙蓉、夹竹桃等花灌木,同时配植柳树、枫扬、刺槐、楝树等乡土树种形成优美的天际线,营建滨水生态景观。

河堤驳岸上种植各式各样的绿化植物。按照植物的耐水性,由近及远栽种在驳岸上。如垂柳、枫杨、乌桕等亲水树种,草坪采用耐瘠薄和践踏的马尼拉草皮,其耐寒性和抗旱能力都很强,且病虫害很少,观赏价值也高。

通过恢复自然河岸或具有自然河岸“可渗透性”的人工驳岸,可充分保证河岸与河流水体之间的水分交换和调节功能,提高抗洪强度,增强水体的自净作用,把滨水区植被与堤内植被连成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河流生态系统。

4.2.3营建滨河绿化风光带生态景观

滨河绿化带是城市水生态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生态系统生产力、水体保护、岸堤稳定、气候调节、环境美化和旅游发展均具有重要的价值。一些河道的很多原生态植被已被破坏,生态结构较为脆弱,基本呈现为“夏绿冬枯”的植物景观,在修复、营建时,主要以植物造景为主,在生态学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合理配置植物、小品等,形成群落稳定、季相丰富,植物与植物之间、植物与动物之间、动物与动物之间和谐有序,且能长期共存互益的生态系统,使自然美与人工美高度融合,达到生态上具有科学性、布局上具有艺术性、功能上具有保健性的景观效果。

滨河绿化带的设计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人水和谐”的治水理念。对于处在扬州城市居民区附近的内河,如邗沟、漕河、二道河等,规划设计首先考虑为附近城市居民创建优美的滨水人居环境。在河道风光带公共绿地空间中,临水面安排适量的小型广场、水上廊桥、观景廊架、亲水平台、河滨散步道、河滨自行车道、设置较舒适的座椅,以此形成“因水成街、因水成路、因水成市、因水成景、因水成园”的构架,拓展水岸的艺术空间,让市民、游人与水亲密接触,满足人们对亲水性的要求。整治后的古邗沟、漕河、二道河、宋夹城河等都已成为广受市民和游客喜爱的休憩空间。

4.2.4保护、修缮沿河两岸历史人文景观

扬州是历史名城,又是文化古城。许多特色建筑散落在寻常街巷、河网两岸。如在运河城区段就有普哈丁墓、大王庙、长生寺、卢氏盐商住宅、吴道台府邸等建筑和景点,在漕河岸边有宋高丽驿馆遗址、乾隆皇帝御舟通过的迎恩桥等,在二道河有来鹤桥、绿杨城郭、影园遗址等景点……在城市水系整治中,充分挖掘、利用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保护、修缮现有的历史人文景观,并将它们与河滨景观相融为一体,共同构成宜居、宜游、独具魅力的景观。

2014年7月绿色科技第7期5结语

城市水环境治理是一项长期、艰巨而细致的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开展水环境综合治理,将古城保护与旅游开发有机结合,解决城市发展带来的一些问题,改善城市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品位,彰显城市特色,达到水上扬州与文化扬州相得益彰、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章广明.城市滨水区域景观生态优化的初步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4.

[2] 潘宏图.城市滨水区景观设计的生态策略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05.

[3] 杜良平.生态河道构建体系及其应用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7.

[4] 陈明曦,陈芳清,刘德富.应用景观生态学原理构建城市河道生态护岸[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7(1).

第7篇:扬州古运河范文

近年来,我们广陵区以迎接扬州2500年城庆为契机,围绕繁荣主城区经济、促进广陵特色发展大局,抓住文化创意产业转型升级的大好机遇,坚持政策引领、科技驱动、园区主导,把文化创意产业培育成支柱性产业,着力优化发展环境,充分挖掘文化资源,以创新为驱动、以科技为支撑、以园区为载体、以项目为抓手,推进文化创意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助推名城扬州建设,谱写好中国梦广陵文化篇章。

强化政策引导作用。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出台的各项政策措施,制定出台广陵区《关于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扶持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的意见》。加强对各级文化产业引导资金的使用管理和申报工作,发挥引导资金的导向和激励作用,最大限度发挥专项资金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孵化和催化作用。建立健全组织推进机制。建立文化产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加大文化产业发展实绩在全区年度、年中综合性考核体系中的分量和权重。深度挖掘、整合相关产业资源,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

挖掘创意集聚潜力。注重实施个性化、差异化战略,推进文化产业的集聚化、园区化、链式化发展。注重发挥各个文创园区基地的集聚效应。放大江苏信息产业基地“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的品牌优势,充分发挥“京杭之心”系列文创基地及项目的带头示范作用,努力打造部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发挥扬州牵头大运河申遗成功效应,推进淮扬运河广陵段文化遗产保护与展示工程二期项目实施。保护利用卢氏盐商古宅等5个世界文化遗产点段和何园等32家部级、省级文保单位,深入推进南河下历史街区建设,打造大运河非遗文化展示中心,建设融“展示解读益智、体验互动交流、生产研发销售、文化产业服务”于一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集聚地。保护首批挂牌的广陵历史文化名村,实施沙头胡笔江故居明清瓷器、家具精品展示项目。扎实推进信息产业基地三期、2500年城庆广场、科技馆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广陵新城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市民图书馆)及文化综合体。

举办重大活动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繁荣发展的生命力在于持续不断的举办各类活动。整合“邻里节”、“文艺节”等活动举办“市民节”,激发市民参与,办好100场文化创意活动,提升市民幸福指数。实施《“古风今韵看广陵”全区百场重点文化活动方案》,突出“世界文化名城・广陵可爱家乡”这一主题,围绕“迎接2500周年城庆和群众路线文化惠民”两条主线,彰显“古城文化、粮田都市、儿童友好”三大品牌,做到“四个结合”,即传统文化与时尚文化相结合、群众文化与精品力作相结合、周末剧场与展演巡演相结合、国内一流与国际交流相结合。举办“情系运河・走进广陵”2014年扬州市第六届文化博览城建设知识大赛。挖掘“巷城”、“古井”等具有扬州特质的文化元素,发动广大市民编撰、征集反映扬州文化的书籍、读本100套(类),进一步展示扬州文化。与扬州博物馆、扬州剪纸博物馆、扬州八怪纪念馆等文博场馆联合举办中外书画名家作品展和采风活动。组织扬州琴筝协会、广陵古琴学会等举办国筝大会、古琴雅集,深化“文化名人讲名城”活动。引进意大利爱乐乐团和欧洲三大高音,举办2015年新年音乐会。办好英国缤纷嘉年华为城庆预演,营造浓厚氛围。与国内著名歌舞剧院和导演编剧合作,创作表演大型歌舞剧《遇见大运河》,凸显扬州及广陵元素,展示扬州作为大运河保护管理“第一城”名城风采。

(作者系扬州市广陵区委宣传部副部长)

第8篇:扬州古运河范文

【关键词】扬州诗 扬州 主题 地域文化

"诗文地理"历来受到专家学者的关注和研究,山川大湖、城市边关在诗人的笔下显现出浓郁的地方特色。这种区域性的创作特点使得诗歌形成别样风格。扬州作为城市,它也是人类文明孕育出的产物。但是作为具有浓厚本真自我意识的中国古代文人为了表达他们的精神世界与价值观念往往寄情于山川村野,特别是在唐诗中城市文明是处于一种相对弱势的因素。而正是在这种大前提之下,历代描写扬州的诗词却不在少数。《扬州历代诗词》中就收录了2500多人的近2万首诗词,李白、高适、刘禹锡、白居易、杜牧、欧阳修、苏轼、王安石、秦观、陆游等都有脍炙人口的诗篇留世,而作于唐代的诗词为394首,其中见于《全唐诗》的为369首。这虽不比二京诗的创作数量,因为那里是全国的政治中心,自然也是诗歌创作最为繁盛的地方,但相对于在隋唐以前作为南方文化中心的金陵,扬州诗的创作又占有一定的优势。

因此本文依据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有几大文学主题,就扬州诗所涉及的方面描述阐释扬州在唐代诗人视角下所呈现的"千姿万态"。

1. 怀古诗之"兴亡多少事,回首一长吁"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怀古主题可以说历久弥存,怀古咏古之作更是浩如烟海,俯拾皆是。而形成这种主题又有其深刻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心理成因,从先秦《诗经》开始,这种"赋诗言志"的创作思路一直延续至今。正如《小雅?小宛》中:"我心忧伤,念昔先人", 这种思古念古的思想逐渐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固定的审美模式,特别是自汉末之后,社会的大动荡,命运无常,导致士人们对于自我价值的重新审视,今非昔比的落差感,使得文人们往往在挥毫之间尽显追古思今之叹。作为一代之文学,唐诗中诗题直接以"怀古"题扬州的只有李益的《扬州怀古》,诗云:"故国歌钟地,长桥车马尘。彭城阁边柳,偏似不胜春。"

唐人在描写扬州之景时往往夹杂着怀古的诗文,写扬州的景色多在春秋季节,描写的内容多为大运河以及一些古迹盛地,其背后所包含的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多数情况下都是隋炀帝及其有关的事件。这种典型环境下的典型人物与典型事件,只不过是渲染出诗人抒情感怀的基调与布景。据统计直接以"隋堤柳"为题的有6首,"隋堤"4首,"隋宫"7首,"汴河"4首。在初唐卷王泠然《汴堤柳(一本作题河边枯柳)》以写现实秋柳的枯败来追述当年隋炀帝开凿大运河时盛况,表达诗人对炀帝生前荣华与生后凄凉的慨叹。晚唐时期刘沧的《经炀帝行宫》:"此地曾经翠辇过,浮云流水竟如何。香销南国美人尽,怨入东风芳草多。残柳宫前空露叶,夕阳川上浩烟波。行人遥起广陵思,古渡月明闻棹歌。" 皮日休《汴河怀古二首》:"万艘龙舸绿丝间,载到扬州尽不还。应是天教开汴水,一千馀里地无山。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可以说这两首是晚唐咏史怀古诗中描写大运河的佳作。它以一种"翻案法"创作方式,欲贬于褒地将隋炀帝开凿大运河与大禹治水作比,反证炀帝的荒淫无道。

据统计,慨叹往昔隋代兴衰的扬州诗绝大多数作于晚唐时代,将浓缩于眼前的运河、隋柳定格在叙写前朝衰败的基调之上,自然而然的,这些物象也就带有凄凉落寞之感。唐诗作为整个唐代诗人的灵魂写照,而扬州的自然环境及其形成的社会生活为诗歌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题材。晚唐时期,王朝统治已经走向衰亡,回望盛唐时代的豪迈气势,此时的社会生活更多的是一种沉沦与背弃,一向对政治敏感的文人不得不痛定思痛,行文之间从特定的物象当中提取警示性的信号,拷问历史以求得对现实的解答。这也正是晚唐诗人偏爱运河隋柳的主要原因所在。

2.咏妓诗之"人来多不见,莫是上迷楼"

唐诗中有关的诗文有两千多首,无怪乎甚至有人称唐文学是"倡妓文学",而唐文学史为"进士与倡妓的文学史"。扬州自古多美女,这句话隐含着扬州青楼甚多之意,其实青楼到了唐代才逐渐演变成了烟花之地即妓院的代名词。值得一提的事,一个地方的青楼业的繁荣与其社会经济的发达是紧密相关的,李唐近三百年,几经浩劫,却均未波及扬州,使其保持一种相对安定的局面。而且由于扬州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形成为重要的南北交通枢纽和对外贸易港口,《资治通鉴》中叙述了:"扬州富庶甲天下,时人称扬一益二。" 这种优越富足的经济环境不免会孕育出享乐安逸的温床。

自然吟咏唐代扬州的诗亦属常见,见于《扬州历代诗词》中的有15首,特别是以杜牧的三首七绝为代表。《赠别二首》都是抒写分别之时诗人对于妙龄歌女的依依不舍之情,文意缠绵,含而不露,不著一字而尽得风流。更有徐凝的《忆扬州》虽为怀地实为怀人之作。另外还有晚唐张又新的《赠广陵妓》:"云雨分飞二十年,当时求梦不曾眠。今来头白重相见,还上襄王玳瑁筵。"在诗题中直接点明,是赠予一位青楼知己,二十年宛如隔世,相见唯遗恨。《夜闻商人船中筝》刘禹锡的"大高帆一百尺,新声促柱十三弦。扬州市里商人女,来占江西明月天。"表现了对扬州的赞美之情。

3.送别羁旅诗之"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英国阿瑟・韦利曾说中国诗有半数是描写别离之情,也不为过。而严羽的《沧浪诗话・ 诗评》中也论述道:" 唐人好诗, 多是征戍、迁滴、行旅、离别之作, 往往能感动激发人意。" 的确友人行将别离之际,自是饱含诗人的离愁别绪。而送别诗中,可以体现出两种不同的地域文化内涵,一个是送别地点的地域文化,一个是友人将至地点的地域文化,扬州,在诗篇中既作为送别地点又作为将至地点出现。唐诗中多送别诗,而其在扬州诗中又占有绝对的优势,共104首。这也另外一个方面说明了,文人生活空间流动性是非常大的。有唐一代,知识分子想取得功名,途径是非常多的,除了朝廷的科举制之外,在地方上盛行"入幕"之风,士子们必须跋涉于各地。正如上文所提及的扬州特殊的地理位置与其繁荣的社会经济又吸引了大批文人骚客游历于此,且流动性比较大。朋友匆匆而逢,匆匆而别。

李白的一首《送孟浩然之广陵》可以称得上是唐代送别诗的佳作,"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山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刘绮庄的《扬州送人》:"桂楫木兰舟,枫江竹箭流。故人从此去,望远不胜愁。落日低帆影,归风引棹讴。思君折杨柳,泪尽武昌楼。"有关扬州的送别诗,多出现的物象是"江水"与"杨柳",可见这与扬州地域的特色是有关的,通过以景托意,借物而言别。

4.登临冶游诗之"寄远悲春草,登临忆使君"

扬州诗里写登高之作的绝大多数非扬州人士,登高而望,望尽繁华,却是举目苍茫。正如孔子所云"登高望下,使人心悲"。 而登扬州栖灵塔的诗作更是引人注目,其中三首最为精妙。高适诗中对于登高之后所见之景作了一番精心的描述,最后的四句"轩车疑蠢动,造化资大块。何必了无身,然后知所退。"写出了诗人慷慨激昂的博怀。刘长卿亦在诗句的结尾道出了:"向暮期下来,谁堪复行役。"表现一种寄寓离乱之悲切感。"宝塔凌苍苍,登攀览四荒。顶高元气合,标出海云长。万象分空界,三天接画梁。水摇金刹影,日动火珠光。鸟拂琼帘度,霞连绣张。目随征路断,心逐去帆扬。露浴梧楸白,霜催橘柚黄。玉毫如可见,于此照迷方。"虽然李白的这首《秋日登扬州西灵塔》中描绘的是那种宏大万千气象,但是思乡怀人之情还是包藏其中的。

由上可观,唐代扬州诗中以赠答送别题材为主。这主要是与扬州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其高度发达的经济水平分不开的,因为扬州,诗人慕名而来,因为扬州,诗人知兴而返。延伸开来,这也是大唐气象的一种显性抒发。诗在唐朝,流动于诗人行南走北的足下,缠绕在诗人忆昔作别的袖端。扬州诗中描摹自然风光多与历史结合紧密,特别是隋炀帝与扬州的关系,注定扬州会带上几许萧瑟。扬州诗多写市井生活,将商人、文人与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印刻于篇幅之中,将扬州商妇之作与蜀地商妇之作对比,白居易诗说过"本是扬州小家女,嫁得西江大商客"(《盐商妇》),刘禹锡诗也说过"扬州市里商人女,来占西江明月天"(《夜闻商人船中筝》),在她们的感情世界里似乎饱含着一种凄苦和落寞,"商妇怨"情节浓厚,而后者,在唐代诗人笔下几乎未曾着迹。不可否认蜀地商妇怨的存在,但是文人笔下的这种差别,不得不分析一二,"成都与维扬,相去万里地",两者不同的地理位置和生活环境,一个造就了扬州"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的繁华娱乐型都市,一个造就了巴蜀"小儿学问止《论语》,大儿结束随商旅"的艰难谋生型群商,作为背后的女子自然会流露出不一样的心境。

参考文献

[1]戴伟华.地域文化与唐代诗歌[M].中华书局.2006年2月

[2]扬州历代诗词[M].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7月

[3]蔡镇楚.龙宿莽.唐宋诗词文化解读[M].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9月

[4]蔡燕.唐诗宋词艺术与文化审视[M].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11月

第9篇:扬州古运河范文

关键词:隋唐大运河;文化遗产;历史价值;现实意义

运河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殷商时期,吴太伯率领吴地先民兴修水利,开凿短小的沟渠,史称太伯渎,这是目前所知我国历史上最早开凿的人工运河。此后的历史时期,统治者们或为防洪,或为灌溉,或为漕运,都利用自然河流在不同地域进行过运河的开凿。隋朝大运河是我国运河开凿的顶峰,耗时六年,通达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海河五大水系,以洛阳为中心连接北京和杭州,成为中国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之后唐宋时期在隋大运河的基础上有所承接发展。元朝定都大都(北京)后,对隋唐大运河进行了大规模的裁弯取直,在山东境内和北京开凿了新的运河,由江苏淮安经宿迁、徐州直上山东抵达北京。运河虽大幅度东移,但依然连通北京和杭州,称为京杭大运河。可以看出,隋唐大运河和京杭大运河是我国运河中的两大系统,隋唐大运河是根据历史特征而命名,京杭大运河是根据地理特征而命名,二者时间不同、地理方位不同。本文中所要探讨的是隋唐大运河。

一、隋唐大运河开凿的过程

隋文帝时期,为了向首都漕运粮食,于开皇四年(584年)开凿由大兴(今陕西西安)至潼关的运河,名广通渠,长三百余里。大业元年(605年),隋炀帝“发河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通济渠,自西苑引谷、洛水达于河,自板渚引河通于淮”。同年,隋炀帝“发淮南民十余万开邗沟,自山阳至杨子入江”。大业四年(608年),隋炀帝“发河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永济渠,引沁水南达于河,北通涿县”。大业六年(610年),隋炀帝疏通江南河,“自京口至余杭,八百余里,广十余丈”。

隋朝所兴修的5条运河,除广通渠以外,其他4条运河可以相互衔接,基本上呈南北走势。它们又和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相连通,发挥了巨大的航运功能。唐朝以后,史学界就把唐朝沿用的隋朝的4条相连通的运河,统称为隋唐大运河。隋唐大运河分为两支,一为连接京城长安和洛阳至东北地区的永济渠,一为隋唐两京沟通东南部的通济渠、邗沟(又名山阳渎)和江南河。

二、隋唐大运河开凿的历史背景

隋朝初年,从经济方面来看,北方地区经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连年战乱,大量人口南迁,粮食生产已经满足不了社会需要。开皇十四年(594年),“关中大旱,人饥。上幸洛阳,因令百姓就食。从官并淮见口赈给,不以官位为限”。与此同时,南方地区的经济得到快速发展。隋唐以来,江南地区的经济地位日益突出,有“赋出天下,而江南居十九”之称。因此,打通江南通往中原的水道,解决南北粮运问题,就成了统治阶级的当务之急。

从政治方面来看,隋王朝的建立并不等于国家统一的全面完成,江南门阀士族阶级与以关陇集团为核心的隋朝中央政权之间矛盾尖锐,斗争日益激烈。为了维护国家统一、巩固新生政权,加强对东南地区的政治统治和经济、军事控制,隋炀帝开凿东南方向的大运河就显得十分必要。

从军事方面来看,隋炀帝开凿永济渠的直接目的是为了军事运输的需要,即为了沟通攻打辽东的两个水陆军事基地――东莱(今山东掖县)和涿郡(今北京)。

从隋炀帝个人来看,巡幸江南、游历各地,可能也是开凿运河的原因之一。

三、隋唐大运河开凿的意义

隋唐大运河的开凿对中国古代社会影响深远,应将其置于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去考察其意义和价值。隋唐大运河对中国历史“功莫大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保障了漕运的发展和兴盛

在中国古代大一统体制下,漕运是保证国家政策正常运行的有力工具。仓储和运河是漕运系统中重要的组成元素。隋唐以来,关中地区地狭人广,“号称沃野,然其土地狭,所出不足以给京师,备水旱”。而离关中地区较远的黄河下游、河北平原和江淮流域,粮食生产则较为发达。因此,将这些地区的粮食和其他物资调运至长安的漕运问题,成为隋唐两代统治集团重要的财政问题。隋朝是中国漕运发展的高峰,达到了“隋氏资储遍于天下,人俗康阜”。的阶段。

为了配合漕运,隋唐时代在运河沿线设置了很多粮仓。如隋代有著名的洛口、黎阳、回洛等仓,隋炀帝大业初年(605-606年),“置回洛仓于洛阳北七里,仓城周回十里,穿三百窖”。近年来的考古发掘资料显示,回洛仓整个仓城仓窖数量在700座左右,是目前国内考古发现仓窖数量最多的古代粮仓。入唐以后又增设了河阴等大型粮仓,其他还有几处规模较小的粮仓,建立起了一套完备的粮食储存体系,为社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隋唐时期,河北平原上的永济渠是调运河北地区粮食的主要通道,也是对北方用兵时输送军粮的主要路线。同时,永济渠还承担着转运江淮地区物资北上的重要使命。隋炀帝征辽东时就充分利用了永济渠上的黎阳仓,调运粮草和物资。在对黎阳仓的考古发掘中,在仓城北中部发现了宽约8米的漕渠遗存,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粮仓与黄河、永济渠相互贯通的漕运水系。直至隋末,积储在涿郡的仓粟、器仗仍十分丰富。唐贞观末年至总章之际,数次对辽东用兵的军粮绝大部分取自河南、河北二道。开元年间改革漕运,“凡三岁,漕七百万石”,效果显著。开元十八年(730年)在魏州(今河北大名)州城西永济渠旁建楼百余间,“以贮江淮之货”。

隋唐时期,通向东南地区的通济渠、山阳渎和江南河,是输送江淮地区粮食、物资的主要渠道。据文献记载,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的租庸调都先运至扬州,再由通济等渠运至洛阳。地处永济渠一侧的清河郡(今河北清河),在安史之乱时就集结了大量从江淮、河南地区征调来的布帛钱粮,被称为“天下北库”。唐人李敬芳在《汴河直进船》中写道:“东南四十三州地,尽取脂膏是此河”。形象描述了当时运河的漕运功能。可以说,隋唐时期的运河是整个封建王朝的经济大动脉,发挥着重要的漕运价值。

隋唐以降,大运河的漕运功能仍被历代统治者所重视。宋人将汴河视为“建国之本”。宋代政治体制中的“三司”,总管财政,各路转运司亦称“漕司”,转运使职权进一步加强。宋徽宗时期的“花石纲”,从江南到开封,就是一路沿淮、汴而上。明代设漕运总督,专司职掌漕运,故而明人称:“我朝经理漕河之臣,最称隆重。”在这样的漕运体制下,每年都有大量的物质财富通过大运河流入北方地区,为封建王朝的统治注入新鲜血液。漕运作用之重、价值之大,可见一斑。

(二)促进了经济和文化交流

总的来说,大运河首次将司马迁时代的燕、赵、魏、宋、齐、鲁、徐、吴、越等相对独立的自然经济区自北向南连成一片,弥补了中国南北走向河流稀少和陆路交通常因山川阻隔而艰难通行等缺陷,有利于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的东部地区的整合发展,成为沟通了黄河中下游经济区和长江中下游经济区的商贸干道,为南北地区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大运河既是海上丝绸之路与北方国都间的连通渠道,也是陆地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在国内的主要连通渠道,既有利于5世纪前后北方先进经济文化南传,又有利于发挥7世纪以后江南经济文化的带动和辐射作用。

从经济交流方面来看,大运河促进了南北经济贸易的发展、带动了地区商业的繁荣。在茶叶贸易方面,唐代饮茶风尚盛行,产茶地普遍分布于南方,江南、淮南、山南和剑南四个重要产茶道形成了一个集中的产茶中心。随着北方对茶叶需求的增加,广泛种植于南方的茶叶就通过隋唐大运河源源不断地被输送到北方地区。无论是从运量、运费还是便利程度上考虑,大运河都是茶商们的首选。晚唐的汴州(今河南开封)城内,出现了“水门向晚茶商闹”的热闹场面。“自邹、齐、沧、棣,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这都反映了由大运河带来的茶叶贸易的繁荣。

瓷器贸易方面,位于淮北市濉溪县百善镇境内的柳孜,在隋唐宋时期是通济渠上的重镇。通过对柳孜运河的考古发掘,发现了唐代沉船及遗物,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瓷器、铁器、铜器等文化遗物,其中以瓷器最多,有寿州窑、肖窑的黄釉瓷,磁州窑系白地黑花瓷,吉州窑系的黑瓷,耀州窑、越窑系及长沙窑的青瓷,景德镇的影青瓷,定窑系的白瓷等唐宋时期全国十几座窑口的瓷器产品。这些来自全国各地不同窑系的瓷器集中出土于柳孜,充分证明了《元和郡县图志》所记载的通济渠“公家运漕,私行商旅,舳舻相继”的巨大沟通功能。

大运河在沟通南北经济交流的同时,还促进了我国的优秀文化向世界各地的传播。如河南巩义窑生产的唐三彩等器物除满足国内需求外,还通过运河大量销往海外。巩义窑处于洛水与黄河汇流处,隋唐宋金设洛口驿,水上运输便利,向西可沿洛水、渭水和广通渠抵达东都洛阳,向东北,沿永济渠可达涿郡,向东南,顺着通济渠、淮河、邗沟南下就是扬州,巩义窑的地理优势为其瓷器的外销创造了条件。在扬州出土过数件唐青花瓷器标本,冯先铭先生曾提出这批唐青花应该是河南巩县窑的论断。1998年,在印尼爪哇海峡水域发现了一艘唐代沉船,被命名为“黑石号”,从中打捞出三件完整的青花瓷盘,与巩义黄冶窑唐代地层出土的青花器物年代完全一致。这说明了巩义窑的瓷器从隋唐大运河通济渠南下,直达扬州,然后再扬帆起航销往世界各地。巩义窑制品作为当时先进制陶工艺的代表,使得各国陶瓷纷纷仿效,如新罗三彩、奈良三彩、波斯三彩等,不仅传播了中国优秀灿烂的文化,还对许多国家的社会文化生活以及工艺美术创新等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三)带动了运河沿岸城镇的繁荣

随着大运河的开凿,一些沿岸城镇也跟着发展繁荣起来。自通济渠兴修之后,洛阳作为大运河南北两段的衔接点,成为南北经济交流和物资集散的枢纽。隋唐都定洛阳为陪都,称为东都。武则天改唐为周,定洛阳为都城,称为神都。五代时期的后唐也定都洛阳。北宋虽以汴京为京城,也定洛阳为陪都、西京。通济渠的通航使洛阳的漕运事业大为振兴,也因此在其附近修建了许多大型粮仓。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含嘉仓、洛口仓、回洛仓、河阳仓、常平仓等。隋末农民起义及唐末藩镇割据时期,因洛阳的地理优势和重要地位,各路军队都曾占领过洛阳。由于远航的船只可以直达洛阳,也使洛阳成为接待外国使节和外国商旅的城市。运河的开凿使得洛阳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的重要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促进了洛阳的繁荣发展。

隋唐大运河下游的宿州,也因运河的修建而成为区域商业、军事中心。宿州前身为桥,大运河兴修以后,桥受益,成为漕运基地。为了更有效地保障漕运,唐宪宗元和四年(809年)增置宿州,以桥为宿州治所。李唐时期多有文人墨客寓居宿州,如白居易、韩愈、王绩、皮日休等人,为宿州留下众多诗文佳作。

随着大运河发展起来的城市还有扬州。扬州地理位置优越,扼守着长江、运河两大水系的交汇处,成为全国重要的水利枢纽。唐代扬州成为中国东南第一大都会、对外开放的港口之一,有“扬一益二”之美誉。明代扬州是两淮盐业的中心和南北漕运的枢纽,沿运河两岸商贾云集,甚为繁盛。清代扬州是全国食盐供应基地和南北漕运的咽喉,再度出现经济和文化上的繁荣。可以说,隋唐大运河的开凿,奠定、成就了扬州城无与伦比的经济和政治地位。

隋唐大运河南段江南河的开通,使运河端点城市杭州逐渐发展起来,成为沟通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枢纽。唐朝诗人白居易曾经用“灯火家家市,笙歌处处楼”来形容杭州的繁华。杭州也是当时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日本、朝鲜、大食、波斯等外国商人络绎不绝。

此外,因运河而兴起、繁盛的城镇还有很多,如开封、睢州、泗州等。现如今,这些城镇有的因运河某一河段的废弃而衰败,有的依然繁华,见证着大运河历史上的盛况。

(四)加强了中央对地方政治、军事的统治

大运河漕运不仅为中央专制政府提供粮食供应,而且具有加强地方控制、稳定封建王朝统治的作用,其政治意义也不容忽视。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一项重要政治目的就是为了沟通南北,加强对东南地区的控制。隋朝设漕仓,多集中在北方,南方少见大型粮仓。随着经济重心逐渐南移,政治重心依然集中在北方统治集团手中,统治阶级有意识地控制、弱化南方。隋朝将运河修到江南地区,一定程度上是为了征收江淮地区的粮食赋税,但加强地域控制的战略观念应是隋朝统治阶级更深层次的目的。江南河动工的同时,隋炀帝废止了丹阳(今江苏南京)与三吴之间的原有水道,目的“就是要切断这个在将近四百年中南方政治和军事中心与三吴地区的联系,加强对三吴地区的控制”。运河的开凿,军事与政治作用并举,使得北方府兵在南方发生叛乱时可顺利南下平叛。

隋朝大运河东南一支的开凿起到了防止分裂、巩固国家统一的重要作用,东北一支的开凿,同样为多民族国家的稳定发展做出贡献。汉代时已在东北地区设置了“乐浪四郡”,隋朝时期,随着国家疆域的恢复,永济渠的开凿就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巩固边疆统治的作用。永济渠除了在隋炀帝兴兵高丽时用以转运军械之外,还使得幽州(今北京)成为重要的军事重镇。安史之乱时,安禄山、史思明就是以幽州为大本营左右时局,并将幽州更名为“大都”、“燕京”,奠定了唐宋以后,北京作为政治、军事中心的基础。古都北京的形成与隋唐大运河――永济渠的开凿有着极为重要的关系。辽、金是北方游牧民族建立起来的政权,其政治根基在内蒙古东北部与东北地区,两个朝代的统治者们之所以选择北京作为都城,是因为北京“进”可利用永济渠控制华北地区,“退”可顺利返回内蒙古东北部及东北地区。辽、金两代充分发挥了隋唐大运河的作用,将北京从地方政治、军事中心推向古代中国政治、军事中心的历史大门。

随后,元、明、清三代均定都北京,并在隋唐大运河的基础之上开凿了从北京到杭州的京杭大运河,把汉族与北方和东北方及其他各地的少数民族融合在一起,使中华民族在这一时期完成了其“全面形成”,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疆域版图。

四、作为文化遗产的隋唐大运河的现实意义

隋唐大运河不仅在历史上具有保障漕运、促进经济文化交流等巨大意义,还在现在的水利资源开发、运河旅游、历史文化研究等方面发挥着相当大的作用,并为今天的我们留下了很多宝贵的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是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重要资源支撑

隋唐大运河沿线相关文化古迹,涉及桥梁、仓窖、民宅、古塔、城址等多种类型,遗存种类丰富,历史文化价值极高,与运河本体及沿线自然风光结合后,成为发展当地文化旅游业的重要资源支撑。如扬州在运河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方面,整合沿线生态资源,挖掘历史遗迹,串联人文景观,解读运河历史,努力打造一条水上文化长廊。目前已经推出了“古运河水上一日游、两日游游览线”,打造了运河风光带,发展运河沿岸游览区,并提升拓展古城街区游,延伸了运河文化旅游。安徽淮北也将依托隋唐大运河柳孜运河遗址,重点建设柳孜运河遗址公园景区。通过加强运河历史文化的学术性研究,构建运河文化产业,打造优秀文化旅游品牌,发展运河文化旅游,已经成为运河沿线城市文化旅游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二)为研史资政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隋唐大运河的部分河道和相关遗迹经过考古勘察、发掘,为研史资政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在洛阳发现的回洛仓、浚县发现的黎阳仓,不仅是隋唐时期发达的漕运体系的历史见证,也为研究隋唐时期仓城同都城的关系、官仓管理制度、粮窖结构、储粮方法等提供了重要的实证。商丘古城南关码头遗址,发掘出房屋倒塌基址两座,还有大量宋朝的陶器、砖瓦残片、钱币、木船板等。汴河济阳镇曾出土过两艘宋代木船,船上发现有铁器、瓷器等遗物,在2011年的发掘中又发现了大堤、车辙、脚印等遗迹。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对大运河通济渠段沿线进行全面调查中,发现了洛口仓城、汴河遗址、水溃等遗迹。考古调查发掘出土的许多与大运河有关的遗迹和遗物,印证了大运河文化线路昔日的繁荣与辉煌,不仅使今人对我国的运河文化遗产有了更加全面而深刻的认识,同时为运河的历史变迁研究以及造船业、车制发展、瓷器外销的研究等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三)进一步提升民族向心力和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