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智慧林业发展范文

智慧林业发展精选(九篇)

智慧林业发展

第1篇:智慧林业发展范文

【关键词】 信息革命 新一代信息技术 云计算 物联网 大数据 智慧化

人类历史上先后发生了5次推动人类文明飞跃发展的信息革命,目前正在进入第六次信息革命的新阶段。信息革命的根本就在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革命不仅为人类提供了新的生产手段,带来了生产力的大发展和组织管理方式的变化,还引起了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变化。这些变化将进一步引起人们价值观念、社会意识和社会结构的变化,从而大大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程。可以说,自从人类出现那天起,便开始了信息文明因素的原始积累,推动了人类文明的不断升华和划时代飞跃。

一、人类历史上的五次信息革命

人类历史已先后经历过五次重大的信息革命,包括语言的产生、文字的创造、造纸和印刷术的发明、电报电话和电视的发明、计算机和互联网的诞生。

1.1 第一次信息革命:语言的产生

人类的原始语言大约产生于公元前10万年,正式语言约产生于公元前4万年。在最初的原始人群中,人们只能通过简单的动作和声音来互相传递信息,通过不断的磨练和积累,促使了器官的进化和完善,人们终于创造并使用语言,从而推动了交流和交往,更重要的是扩大了人们的记忆领域,刺激大脑的进化,促使了人类最初思维能力的升华。语言的产生是从猿进化到人的重要标志,是信息交换的第一载体,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信息革命。语言结束了人们仅以动作做为表达交流意图的手段,使人们的思想、经验得以传播,并促进人脑发达。

1.2 第二次信息革命:文字的创造

新石器时代中期以后,我国出现了象形文字,大约距今五六千年。古埃及人在公元前2900年开始使用象形文字进行书写。公元前1600年的殷商时期中国人创造了甲骨文,公元前220年秦始皇统一了汉字,二者皆为现代汉字和简化汉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文字的创造是最重要的信息革命之一,在文字成为信息的载体之后,信息的存储和传递第一次脱离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大大促进了信息的流动。文字是记录信息的符号和代码,是人类信息交流的第二载体。文字使口语传递的信息固定下来,储存在文字里,长期保存,逐步积累,并加以系统化形成知识。其伟大意义在于,它完成了人类文明从以天然物质为载体到以人工符号为载体的飞跃,使人类进入有史文明时代,它实现了人类抽象思维能力由第一信号系统到第二信号系统的跨越,加速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变革。

1.3 第三次信息革命:造纸和印刷术的发明

公元105年,我国汉朝的蔡伦发明了一套较为完善的造纸方法,使造纸技术有了飞跃的进步,并流传至世界各地。东汉末年,我国劳动人民在总结石刻和印章经验的基础上,创造了拓印法,后在隋朝发展成为雕版印刷。公元1041~1048年间,毕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为现代印刷术和印刷机的发展奠定了基本原理,成为印刷术上的一次革命,它使人类文化传播上升到批量阶段,推动着人类信息大量生产、规模复制、加速交流和广泛传播,极大地推动了人类文明进步。造纸术和印刷术传入欧洲,在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中成为科学复兴的手段,它们与火药和指南针一起被马克思称为资产阶级发展的必要前提,这次信息革命把人类社会带进了工业时代。

1.4 第四次信息革命:电报电话和电视的发明

1837年,美国人摩尔斯和两个英国工程师库克、怀斯顿几乎同时发明了电报,使得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有可能克服距离的障碍而达到通信的目的。1876年,贝尔发明了第一部实用电话,其所采用的电声和声电变换技术成为后来各种各样的电子录音设备的基础。1923年,俄国出生的美国人日瓦金发明了光电摄像管和电视摄像机,大大地推动了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电报、电话、电视逐步取代信件传递成为主要通信方式,由此开始,信息载体是每秒30万千米的电磁波。这是一次信息传递手段的革命性变革,成千上万倍加快了信息传递速度,使信息瞬间传遍全球,实现信息传递的“实时化”。使人们获得信息的能力显著提升,同时也催化了科学技术更加迅猛地发展,推动了工业社会的全面革新,使人类文明在短短几十年时间内超越了以前几个世纪。

1.5 第五次信息革命:计算机和互联网的诞生

1946年,第一台电子数字计算机在美国诞生,第五次信息革命由此开始。1969年,美国人发明了互联网。1971年,第一个微处理芯片成功发明。以计算机的数据处理技术与新一代通信技术的有机结合为开端,人类迎来了数字计算和数字化新时代。电子计算机使劳动工具从体力的延伸发展到脑力的延伸。计算机网络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引起了从生产工具到劳动对象再到生产的组织管理的一系列变革,这已不但是一种科技现象,更是一种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现象,促进了生产力的飞跃。至此,人类历史上的第五次信息革命正式形成。

二、第六次信息革命的核心内容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以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产生,使人类社会进入了以云、物、移、大、智为核心的第六次信息革命新阶段。

2.1 云计算

2006年,Google首席执行官埃里克・施密特在搜索引擎大会上首次提出“云计算”的概念。云计算是一种新兴的共享基础架构的方法,可以将巨大的系统池连接在一起以提供各种IT服务。云计算既指IT基础设施的交付和使用模式,通过网络以按需、易扩展的方式获得所需的资源;也指服务的交付和使用模式,通过网络以按需、易扩展的方式获得所需的服务。云计算在海量数据处理与存储,以及服务模式和运营模式创新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其不仅能够提高运转效率和管理能力,而且将不断创新IT服务模式。云服务的核心理念就是无边界的信息资源共享,你的电脑硬盘上可能是一片空白,但只要连上电脑,你就将拥有整个信息世界。云计算是整个IT的一次重整,是从IT大国走向IT强国的历史机遇。

2.2 物联网

1999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建立了“自动识别中心”,提出“万物皆可通过网络互联”,阐明了物联网的基本含义。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了《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正式提出物联网的概念。关于物联网有多个不同的定义,从技术角度来说,物联网就是通过射频识别、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气体感应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通俗地说,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继IBM提出“智慧地球”之后,2009年美国、欧盟和中国都将物联网列为振兴战略之一,这一年也成为“物联网元年”。物联网是智能感知、识别技术与普适计算、泛在网络的融合应用,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发展的第三次浪潮,正在引发新一轮的生活方式变革,将是下一个推动世界高速发展的“重要生产力”。

2.3 大数据

大约从2009年开始,“大数据”成为信息技术行业的流行词汇。大数据指的是所涉及的资料量规模巨大到无法通过目前主流软件工具,在合理时间内达到撷取、管理、处理、并整理成为帮助经营决策的资讯。在商业、经济等领域,各种管理服务决策将日益依赖于数据和智能分析。目前,几乎所有的世界级互联网企业,都将业务触角延伸至大数据产业;无论社交平台逐鹿、电商价格大战还是门户网站竞争,都有它的影子;大数据,正由技术热词变成一股社会浪潮,影响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媒体将2013年称为“大数据元年”。随着信息技术在社会管理服务中任务的不断加强,大数据的应用将更加深入。大数据可以帮助人们开启循“数”管理的模式,也是当下“大社会”的集中体现,将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未来,三分技术,七分数据,得数据者得天下。

2.4 移动互联网

进入新世纪,随着宽带无线接入技术和移动终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迫切希望能够随时随地乃至在移动过程中都能方便地从互联网获取信息和服务,2000年,移动互联网应运而生、雏形初现。移动互联网是移动通信技术与互联网技术融合的产物,是用户使用移动电话、平板电脑或者其他手持设备,通过各种无线网络接入到互联网中,开展语音、数据和视频等通信业务。2010年,移动互联网彻底从神坛走向了生活,成为互联网发展的新纪元。新闻阅读、电商购物、公交出行等热门应用都出现在移动终端上,在苹果和安卓商店的下载已达到数百亿次,而移动用户规模更是超过了PC用户。随着全球智慧化、互联化、移动化的发展,移动互联网技术必将得到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

2.5 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概念的提出最早可以追溯到1992年新加坡制定的IT2000-智慧岛计划(1992-1999)。2009年,IBM提出了“智慧地球”的理念,随后又重点推出了智慧城市的概念,进一步提升了智慧城市在全球的认知度,加快了智慧城市建设步伐。从技术应用层面看,智慧城市是以物联网、云计算、下一代互联网等新技术应用为基础,通过物联化、互联化、智能化的方式,让城市中各个功能模块彼此协调运作,以智慧技术高度集成、智慧产业高端发展、智慧服务高效便民为主要特征的发展新模式。智慧城市不仅具有数字城市、智能城市等共有的基本属性和功能,而且吸收了新的理念和应用成果,创新了城市建设运营模式,是把新一代信息技术充分运用在城市的各行各业之中的城市信息化高级形态。在不久的将来,人们将尽享智能家居、智能医院、智能交通等带来的便捷服务,“智慧城市”时代已经到来。

三、第六次信息革命的主要特征

每一次信息革命都有一个显著的特征:第一次信息革命的显著特征是人性化,第二次信息革命是符号化,第三次信息革命是载体化,第四次信息革命是实时化,第五次信息革命是数字化,第六次信息革命则是智慧化。同时,由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特点,第六次信息革命还具有融合化和协同化的特征。

3.1 智慧化

信息是实体的表现形式。信息世界的大量数据,通过分析、整合、挖掘,可加工形成智慧化的数据产品,通过返回到实体世界,对实体世界的发展起到优化提升的巨大作用,这就是智慧的具体表现。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集成应用可以实现对物品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与管理,充分体现智慧化的特征。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技术的交融发展正在构建无所不在、人与物共享的关键智能基础设施,广泛分布的传感器、射频识别和嵌入式系统使物理实体具备了感知、计算、存储和执行的能力,利用信息技术赋予物以人的智慧,促进管理方法、管理模式升级,不断推动社会智能化和精准化发展已成为现实。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被统称为智慧应用,这些应用已经涌入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必将导致生产方式和经济形态的深度变革。借助其强大的驱动力,发展智慧应用,人类将可以建设智慧的系统、智慧的企业、智慧的国家,进而创造智慧的地球。

3.2 融合化

在第六次信息革命以前,数字世界一直无法走进自然世界的范畴,原因在于自然世界是实物组成的复杂世界,而数字世界是平行存在于自然世界之外的一个虚拟世界。物联网技术产生后,通过在物体上植入各种微型感应芯片使其智能化,然后借助无线网络,实现人和物体“对话”,物体和物体之间“交流”,将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紧密的联系起来,数字世界找到了影响、融合自然世界的最佳途径,使得整个数字世界与自然世界成为一个有“生命”的“地球村”。

3.3 协同化

随着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越来越宽、覆盖面也越来越广,在社会生活的任何一个地方,都有一个双向交流的网络存在,为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物与物之间提供广泛的联系,彻底改变和提升了人们的学习方式、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目前,利用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构成的网络资源,越来越具有超强的环境感知能力和智能性,它以无所不在、无所不包为基本特征,以实现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人、任何物都能顺畅地通信为目标,为个人和社会提供强大的信息服务和应用。今天几乎每一个事件都可以在第一时间传播,今天的手机已不只是一个通信工具,它已经转变为我们社会关系的全部。而且,通过整合相关部门的管理资源,实现各个管理部门之间的网络互联和信息共享,使社会建设、管理和服务等各功能单位之间,人与物各主体之间更加协同,网络化,虚拟化、个性化、均等化的社会服务将无所不在。

四、第六次信息革命的对策行动

第六次信息革命的到来,使世界正在向“智慧”的方向大步前进。整个世界可以实现更透彻的感应和度量,更全面的互联互通,更深入的智能分析,帮助人类做出最科学的判断和决策,人类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发展门槛之上。各国、各行业、各领域正在为创造更加智慧的地球而不懈探索。以林业为例,国家林业局了《中国智慧林业发展指导意见》。智慧林业将在数字林业的基础上,全面应用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和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通过感知化、物联化、智能化、协同化的方式,建设五大智慧体系,实现智慧的结构、智慧的感知、智慧的流程、智慧的管理、智慧的应用、智慧的服务。

4.1 智慧立体感知体系

按照“把握机遇、超前发展、基础先行、创新引领”的原则,坚持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加快宽带网络及感知网络建设,重点建设五项工程,为智慧林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信息基础设施条件。一是下一代互联网建设工程。以国家下一代互联网计划及宽带中国战略的实施为契机,积极推进下一代互联网建设,为林业系统提供安全、高速的下一代互联网,为林业物联网的接入做好准备。二是林区无线网络提升工程。大力推进林区无线网络建设,引导区内电信企业加大投入力度,在办公场所、交通要道、重要监测点等区域实现无线宽带网络无缝覆盖。三是林业物联网建设工程。全面加强各种传感设备在林业资源监管、林产品运输等方面的布局应用,为动态监测植物生长生态环境、有效管理林业资源提供支撑。四是“天网”系统提升工程。有序推进以遥感卫星、无人遥感飞机等为核心的林业“天网”系统建设,打造高清晰、全覆盖的空中感知监测系统。五是应急感知工程。积极推进林业应急感知系统建设,打造统一完善的林业视频监控系统及应急地理信息平台,为国家、省、市、县等四级林业管理部门提供可视化、精准化的应急指挥服务。

4.2 智慧管理协同体系

按照“共建共享,互联互通”的原则,以高端、集约、安全为

目标,依托现有的基础条件,加强六项工程建设,提升智慧管理协同水平。一是中国林业云创新工程。通过统一规划、集中部署,加快中国林业云示范推广及建设布局,逐步将林业管理部门内部及面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应用系统上传到云平台,实行集约化建设、管理和运行。二是林业大数据开发工程。大力推进林业基础数据库建设,建设林业资源数据库、林业地理空间信息库和林业产业数据库,推进林业信息资源交换共享机制,实现对全国林业地理空间数据库的有效整合、共享、管理及使用。三是中国林业网站群建设工程。全面推进中国林业网站群建设,建立架构一致、风格统一、资源共享的网站群,全面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四是中国林业办公网升级工程。建设智慧林业移动办公平台与智慧林业综合办公系统,推进政府办公智慧化,规范办公流程,提高办事效率。五是智慧林政管理平台建设工程。建设包含林业经营管理、林权管理、林木采伐流通管理和林业行政执法的多级行政管理平台,建立起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林政管理审批机制。六是智慧林业决策平台建设工程。建立一体化的智慧林业决策平台,提供决策者所需的数据、信息和背景资料,为各类林业工作者提供网络化、智能化科学决策服务。

4.3 智慧生态安全体系

通过五项工程建设,加强生态安全体系建设,不断推动生态体系发展。一是智慧林业资源监管系统建设工程。以中国林业基础数据库和现有的资源监管数据库为基础,建立基于中国林业云的集森林、湿地、荒漠和沙地监管于一体的智慧林业资源监管平台,实现国家对林业保护和利用的有效监管。二是智慧野生动植物保护工程。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对野生动植物进行感知,并对海量数据进行灵活高效处理,以提高野生动植物资源监测、管理、保护和利用水平。三是智慧营造林管理系统升级工程。通过建设智慧营造林管理系统,实现对重点营造林进行核查和监督,及时获取林地真实情况,实现营造林全过程现代化管理。四是智慧林业重点工程监管工程。建设林业重点工程监督管理平台,及时准确的掌握工程建设现状,实现工程动态管理,提高工程管理的科学规范水平。五是智慧林业文化建设工程。加强林业文化传播,不断推动林业文化体系的发展,重点加快林业数字图书馆、博物馆、文化体验馆等信息化建设。

4.4 智慧民生服务体系

围绕全面建设民生林业的要求,着力解决林企、林农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问题,深化信息技术在林业智慧产业、林地智能分析、生态旅游等公共服务领域的应用,构建面向企业、林农及新型林区建设的综合性公共服务平台。一是智慧林业产业培育工程。加快高新技术与林业的有机融合,促进新技术、新产品和新产业的发展。二是智慧林业两化融合工程。以企业为载体,加强信息技术在生产、制造、流通、销售等各环节的应用,提升林业企业两化融合水平。三是智慧林地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工程。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的林地信息服务平台,基于林业地理空间信息库,建立智能、精准、便捷的林业资源分布图,为林业政府部门提供准确的林业资源查询管理服务。四是智慧生态旅游建设工程。建设智慧生态旅游公共服务平台,为广大消费者、林业生产者等提供便捷化、智能化、最优化的服务,全面提高林业旅游业发展的预测预警和动态管理水平。五是智慧商务拓展工程。通过林业智慧商务拓展工程的建设,构建一种市场信息畅通、规范、高效的林产品流通新模式,为林企和林农提供智能、便捷的服务,提高林业整体效益,促进林业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六是智慧社区建设工程。通过信息基础设施和智慧社区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建设等,构建一套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社区管理服务系统,全面提高林区民生质量。

4.5 智慧综合管理体系

根据智慧林业发展目标,按照国家行业标准及相关管理制度的要求,优先建设一套智慧林业标准、制度、运维、安全等为核心的综合保障体系。一是智慧林业标准体系建设工程。包括智慧林业总体指导标准、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标准、信息资源标准体系、应用标准体系、管理类标准等。二是智慧林业制度体系建设工程。建立健全日常事务、项目建设实施、信息共享服务、数据交换与更新、数据库运行、信息安全、项目组织等 管理办法和制度,为林业信息化建设保驾护航。三是智慧林业运维体系建设工程。按照“统一规划,分级维护”的原则,制定智慧林业系统的运维体系。包括运维服务体系、运维管理体系、运维服务培训体系、评估考核体系。四是智慧林业安全体系建设工程。智慧林业安全的总需求包括物理安全、网络安全、系统安全、应用安全、数据安全、管理安全等,确保信息的机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可控性和抗抵赖性,以及信息系统主体对信息资源的控制。

参考文献

[1]崔向华.2003.浅议信息与信息革命.理论学习,(10):25~26

[2]国家林业局.2013.中国智慧林业发展指导意见.中国林业网http:///20130826

[3]国脉互联中心.2010.物联网100问.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4]李海鹰.2006.信息文明论纲.天府新论,(5):101~107

[5]李世东.2012.中国林业信息化发展战略.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第2篇:智慧林业发展范文

关键词:园林景观;智慧城市;关联;作用;价值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27X(2016)01-0080-03

在全球信息化浪潮的影响下,全球超过100个城市在进行智慧城市的试点、规划和建设,提出了依赖信息技术来改变城市未来发展蓝图的计划。作为智慧城市绿色文明、生态文明的重要载体和纽带,园林景观的构建与拓展已成为影响全球范围内智慧城市建设、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一、园林景观与智慧城市

作为智慧城市形象重要载体的园林景观,对城市整体风貌的展示,宜居环境的建设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对相关资料的查阅、概括,综合对智慧城市和园林景观相关概念的分析和解读,本文认为园林景观是智慧城市中重要的一环,也是智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智慧城市密切相通。园林景观不仅能影响智能城市的发展与建设,而且与智慧城市的实现是息息相关的,可以说密不可分、缺一不可。从发展、规划的不同阶段来看,智慧城市与园林景观相结合,能很好的实现信息互通、节约资源、生态高效、降低管理成本,为城市建设与发展发挥其重要的载体作用。

(一)园林景观与智慧城市二者的发展趋势

目前,全球许多国家和政府在抓紧研究和积极引导智慧城市的发展。国内而言,很多城市也将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作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城市运行效率和公共服务水平、实现城市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契机,相继提出了智慧城市的发展方向并着手未来的规划与建设。专家预测,未来二三十年内,智慧城市会集生态化、智能化、数字化、信息化于一身,走协同化、低碳化、绿色化、安全化联动为机制的发展道路。而相对于智能城市的全面发展,园林景观在体现以人为本、生态优先的主旨下,更加朝着多样化、标准化、专业化、建筑与园林景观一体化的方向发展,进而与智慧城市相接轨。从长远发展来看,随着智能化、信息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注重智能与科技、创新与共享、信息与文化、生态与可持续是二者共同面对的问题。而如何打造出一个真正适宜人类居住的生活环境,是园林景观与智慧城市未来发展所为人们期待的。

(二)园林景观与智慧城市二者的关联性

1.多元化。智慧城市与园林景观应倡导多元化,相互融合。多元化须与地域文化相结合,综合考虑诸如地理环境、区域经济、文化背景、人们的渴望与需求、生活习性和特点等等。作为新兴的智慧城市,武汉五里界新城树立了一种多元化发展的典范(见图1)。五里界新城在提供主要城市服务功能的同时,提出园林与城市动态化、多元化的融合。将收集到环境监测、车辆流动、污染物排放等动态数据汇总到城市智能数据平台,联合智能信息反馈系统、区域生物多样性研究、文化和精神体验活动三个基础板块,以城市智能基础设施建设为载体,发挥园林景观的流动性、多样性,构建一个既有本土特色,又富有多元化气息的智慧城市与园林景观环境[1]。2.一体化。智慧城市建设与园林景观的结合上,无论是智慧城市建设还是园林景观设计,两者都是在构筑空间,都是为了同一目标——营造一个美好的居住环境。纵观二者内在的发展规律,均存在协调与服务、构建与优化的本质属性。我们需要在智慧城市的发展过程中,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做到整体把控,打造智慧城市与园林景观设计的一体化,充分发挥二者的功能和属性。目前,在德国、瑞典等欧洲许多智慧城市的旧城改造过程中,做为最有效参与者之一的景观设计师,需提前介入,与城市规划部门相互沟通,共同协作。以园林景观设计的使用功能为出发点,将规划设计细节、生态环境需求和智能系统改造逐步升级完善,形成一体化系统和整体设计理念(见图2)。通过前期的协作与配合,设计师和规划者们探索出了一条符合一体化要求的多边机制和有效操作途径,有效挖掘城市独特的资源(自然地貌、历史文化、空间肌理等),整合了景观与建筑、园林与城市,纵向拓展了城市空间结构与功能,建立了新的多元秩序,实现了园林景观与智慧城市的一体化发展。3.人文化。园林景观与智慧城市本身一样,均崇尚历史和文化,具有很强的专属性。从二者的构建要素和未来发展来看,智慧城市建设和园林景观设计都要尊重自然,因地制宜,充分利本区域自然环境与人文特色,使规划设计与当地风土人情、文化氛围相融合,实现可持续性、生态性与文化性的统一。邬贺铨院士在《智慧城市应植入本土文化“基因”》一文中指出:“人文化是智慧城市的‘情商’,会产生独特性和吸引力,使人们能够从城市景观中读出不同城市的历史文脉和文化空间,品味出不同城市的人文风格。”[2]俞孔坚认为:“人来自于自然,同样回归于自然。现代的城市被喻为‘钢筋森林’,如何改变这种被灰色冰冷混凝土世界所包围的城市,让‘文化’与‘绿化’相得益彰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综合来看,智慧城市不但要环境出色,而且人文效益也要显著。只有将人与城市建筑、景观有机融合,增加内部接触空间和互动机会,才能实现智能城市与园林景观的人文化。4.数字化。当今智慧城市建设与园林景观设计均提倡数字化。随着3S技术的发展,GIS、RS和GPS已成为二者相互获取数据、分析数据,使多元数据得到融合、影像数据解译精度提高,使决策和设计过程更科学、规范。美国阿肯色州法明顿以机动车辆为导向的城市景观规划项目中,设计以改造城市公共空间为主体,期望重塑当地的农业景观,重拾法明顿的农业遗产(见图3)。决策者以遥感影像解译的土地类型为基础数据,以大数据作为核心支撑,将城市的所有资源与数字系统串连起来,整合数学定量模型、景观指数、公众参与等多种数据,利用3S辅以其他数据资料,综合的反映了城市结构和景观类型特征,使改造后的城市空间更加合理、便捷,具有很强的可达性。5.信息智能化。园林景观和智慧城市的另一个基本特征便是信息智能化。智慧城市能有效地将智能处理与深度计算能力,通过信息化处理的方式来实现泛在数据之间的智能连接与协同联动,最终打造高效的智慧城市[3]140-143。相比智慧城市的智能化而言,园林景观与智慧城市的关联点在于智能技术和信息的应用上。智能分析、声控技术、远程管理软件、FDR传感系统技术等在景观建筑、植物种植管理、水景和灯光等方面均具有技术可取点。作为以建设智慧城市为终极目标的加拿大多伦多,智慧新城计划利用信息化与智能化的协同技术,从建筑、交通、城市空间、生态环境、清洁能源等多方面入手,为市民提供使用舒适、规划合理的智能城市空间。与此同时,通过对声控技术、FDR系统、城市远程信息管理等智能化技术与监测、分析数据的有效结合,为市民提供了良好的日照、通风等条件,减少了噪音、降低了有害气体的吸入量,营造出信息化、智能化、复合化的城市空间与居住环境。6.生态与可持续化。从生态与可持续化的视角去重新认知和解读园林景观与智慧城市的关联性,须全面引入生态系统论和可持续设计理念。在园林景观层面,把园林景观作为EI(基于生态基础设施的多尺度城市开发是城市开发规划的空间战略)。将景观元素和空间格局所组成的景观网络结构化,整合不同的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来构筑城市,为居民提供多样的、可持续的生态系统服务。在智慧城市生态可持续建设方面,通过对生态技术因子、系统论和EI(宏观、中观、微观)三层面的综合分析与运用,构建一种生态与可持续化协同发展的全新智慧城市模式。

二、园林景观在智慧城市中的作用

现阶段,智慧城市的建设和发展着眼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通过智能技术与园林景观环境的有效结合,科学、系统的规划城市的未来。

(一)树立城市生态价值观

园林景观视角下的智慧城市建设致力于探讨一种人与自然、经济与生态和谐发展的科学发展模式,旨在帮助人们了解与感知城市环境,使个人行为与城市发展产生联系,形成有机的统一体。园林景观在智慧城市中的作用在于,有利于制定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和设计,有效的推动城市生态转型和高效的运转;通过挖掘城市资源潜力,建设一类生态高效、节能低碳、绿色环保、信息智能、建筑宜居、环境优美的智慧城市,进而提高全社会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资源节约意识。

(二)协调城市建设与环境可持续

在协调城市建设与环境可持续,园林景观设计先导先行。作为二者的中间环节,智慧城市园林景观要深化内涵、转化优势,不断开发和研究对城市环境有利的技术支撑体系。通过借助信息化系统与科学技术,准确、高效地评估城市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和绿地使用率[3]140-143。在倡导智能科技与园林景观相结合的基础上,形成系统智能化、信息化、网络化与全方位化并进的园林景观体系和构建模式,发挥园林景观重要的纽带作用,实现智慧城市建设与环境可持续的协调发展。

(三)促进城市软实力发展

对于提高智慧城市软实力而言,园林景观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园林景观是反映智慧城市形象的重要窗口,也是支撑智慧城市生态平衡、凝聚城市文化共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园林景观建设的带动下,智慧城市正朝着“城市—花园—森林”的建设方式转变,发挥其内在的感召力和亲和力。通过对智慧城市园林景观的构建与深化,将有效发挥其特有的“软文化”、“软资源”与“软实力”,为智慧城市文化战略的提升,起到辐射、传播、推广的作用。与此同时,也能促进智慧城市相关行为的洗礼、升华,最终达到提升智慧城市软实力的目的。

(四)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园林景观是一门高度综合的应用性学科,是集园林学、景观学、建筑学、城市规划、环境艺术于一身,具有高度的交叉性和复杂性,对于提升城市管理水平有着间接而深远的影响。更进一步来说,园林景观发展视角下的智慧城市会更多地关注人本思想、注重城市功能,强调城市的管理水平。因此,这就要求我们的城市管理者和设计者,不仅要用感性的眼光去看待智慧城市建设,更要用科学和理性的方法去观察、研究城市内在与外在的空间环境以及所存在的问题,进而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有效的方式方法去指导智慧城市建设,以点带面,深化细节,不断提生智慧城市的管理水平。

三、园林景观在智慧城市中的价值

探究园林景观在智慧城市中的价值,本文认为应从智慧城市与园林景观的关联性和发展趋势上进行研究、总结。通过对相关文献和案例的解读不难发现,园林景观对智慧城市的发展、缓和城市与人类、城市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矛盾具重要的现实价值和理论意义。在园林景观的有效推动下,建设满足居民需求为导向,兼具公共安全、生态优先、绿色环保、功能多样的新型智慧城市。相反的是,通过智慧城市建设,能促进智能信息系统的全面提升,有助于解决园林景观设计中数据采集的盲目性,能准确、及时、有效的进行数据传导,为城市决策者提供准确的判断依据,从而为构建高效、节约、智能化的园林景观打下坚实基础,发挥园林景观真正的价值与意义。智慧城市与园林景观相结合,有利于实现节约资源、生态高效、降低管理成本、协调城市发展、提升城市软实力,为城市建设及管理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俞孔坚,AshokLall.亚洲的可持续未来[EB/OL].(2012-06-14)[2015-09-15]

[2]吴亚伟.浅析城市绿地系统的文化功能[J].山西建筑,2007(7):8-10.

第3篇:智慧林业发展范文

智慧城市是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对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响应的信息化城市。智慧城市的实质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城市智慧式管理和运行,进而为城市中的人创造更美好的生活,促进城市的和谐、可持续成长。

2城市照明系统的资源性特征及其在建设智慧

城市过程中的发展方向城市照明系统在城市发展建设中呈现出供电系统完善、网格化结构特征明显、路灯具有载体性等特点,因此,可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资源性平台进行拓展。

2.1城市照明供电系统在建设智慧城市过程中的发展方向

任何城市的道路照明都有独立完善的供电系统,如:变压器、配电箱、线缆等,但是这些设施设备在使用上具有非均衡性特征。即在不需要照明的白昼他们都不工作,也就是说处于闲置状态,这一特征在不增加供电系统建设的前提下为智慧城市硬件设备的正常运行提供了保障。这是避免重复投资的、节约的和绿色的城市建设行为。当然,需要给路灯加装单灯控制器,确保线路通电状态下路灯不亮。对城市照明供电系统并的融合性使用,提高了现有供电系统的利用率。

2.2城市照明系统呈现网格化特征在建设智慧城市过程中的发展方向

根据道路照明的基本要求,有路就必须有灯,所以城市照明系统本身就具有网格化特征,它构成了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又一现有资源。而且,随着城市规划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路网密度会在现有基础上大幅度提高,路灯系统的网格性特征能得到进一步强化。今年年初中央和国务院在《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至2020年城市路网密度应达到8km/km2。以此标准计算,届时,每平方公里就有480个网络节点,该特征为智慧城市的信号全覆盖以及“泛在宽带互联”提供了强大的基础平台。

2.3路灯单体载体性特征在建设智慧城市过程中的发展方向

载体性是指通过设计,可以将智慧城市的技术设备硬件一体化地融合在路灯结构中。该特征可以使路灯即能够为城市提供照明功能,同时又能成为各种智慧城市技术设施的载体,大大节约了建设过程中,各种智慧硬件设施对宝贵的城市空间的占有。

3桂林城市照明管理在建设智慧城市过程中的应用

近年来,桂林市城市照明管理处根据国家和地方相关文件精神,创新思维、主动作为,在借鉴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桂林市照明设施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积极推进桂林智慧城市建设过程。

3.1绘制桂林市照明功能设施分布地形图

目前桂林市有350余个照明配电箱、20000柱灯杆和5万余盏路灯,照明资产十分密集,桂林市城市照明管理处借鉴先进经验,对全市的照明功能设施进行全面细致的普查,并绘制桂林市照明功能设施分布地形图。桂林市照明功能设施分布地形图包括桂林市区约8km2的1:500数字化带状地形图、20000余柱路灯灯位、350个控制基站、50个专用变压器及其属性采集内容,并具有以下特点:(1)桂林市照明功能设施分布地形图使用统一的桂林市独立平面坐标系统和珠江高程系统,以能与现有的城市总体规划、路网规划、分区规划、各专项规划相衔接,并能提供与国家系统相互转换的服务;(2)符合国家规定的技术规范、标准、规程要求;(3)桂林市照明功能设施分布地形图对桂林市市政路段上的每一个照明功能设施(包括路灯、控制基站、专用变压器)都以编码的形式进行标注;(4)桂林市照明功能设施分布地形图对道路周围第一排建筑、隔离带、绿化带等道路标识进行标注;(5)对照明功能设施做普查统计时,还对路灯类型(补光灯、高杆灯、庭院灯等)、光源种类(LED灯、钠灯、节能灯等)、灯杆标高、路灯功率等进行了详尽统计,并以EXCEL表格的形式提供给业主,为建立照明设施数据库提供了全面细致的数据基础。照明功能设施分布地形图和照明设施数据库建立后,使城市照明系统网格化特征更加清晰,为今后的桂林市智慧城市持续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2制作和安装路灯灯杆信息标识牌

2015~2016年,市城市照明管理处根据之前完成的桂林市照明功能设施分布地形图情况,对桂林市老城区范围内的每一杆路灯进行信息标识牌制作和安装,并以建立照明设施数据库的形式录入现有的照明管理系统。路灯信息标识牌上包含的信息有:(1)路灯的独立编号:市照明处照明监控中心工作人员可通过独立编号直接在照明地形图中对此杆路灯实现精确定位。(2)路灯所在的路段:路灯所在路段以中文的形式直接反映在信息标识牌,方便查看。(3)路灯位置二维码:市民可以通过手机APP的扫描二维码功能对信息标识牌上的二维码进行扫描,扫描的结果是会在百度地图中显示此路灯所在的大概位置,方便市民和游客出行。(4)报修电话:每个路灯信息标识牌都包含了市照明处的路灯报修电话,方便监督。路灯灯杆信息标识牌作为路灯载体性特征的应用之一,可与旅游、公安等政府其他职能部门形成联动,使路灯不再局限于照明功能,为桂林市持续建设智慧城市提供了拓展思路。

3.3其他应用

(1)桂林核心城区部分路段的路灯灯杆上安装了街边停车收费的自动检测设备,可实现停靠车辆信息自动采集,减少了人力投入的同时大大提高了城市管理的效率。(2)市城市照明管理处与市环保局进行合作,在部分灯杆安装了大气监测设备,可对桂林市的空气质量进行监测。上述应用均节约了其他智慧硬件设施对宝贵的城市空间的占有,为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了参考。

4结语

目前,智慧城市的建设已经成为全球趋势,而城市照明系统在建设智慧城市中的作用和拓展还可以进行深度挖掘。在今后的工作中,桂林的城市照明人还将主动作为不断创新,积极思考探索城市照明智能信息化管理的新方式、新办法,真正做到城市照明服务于民,为建设智慧城市作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梁宇 单位:桂林市城市照明管理处

参考文献

[1]王林玉.面向智慧城市建设的道路照明监控管理系统研究与开发[D].浙江大学,2013,01.

第4篇:智慧林业发展范文

关键词 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实训基地;多功能;智慧旅游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6)35-0025-04

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是随着旅游经济发展和旅游产业发育而建立起的一个新型专业,其目标在于为旅游产业培养具有旅游管理与服务专业知识,能在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从事旅游管理与服务工作的高级专门技术人才。其职业特点决定了专业人才培养必须强化实践,因此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实训基地建设尤显重要。集安市职业教育中心位于吉林省东部,旅游资源丰富,学校把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实训基地建设作为提高学生职业技能、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重要途径,通过“前校后厂”等办学措施,促进工学结合,提高教育质量,实现了办学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

一、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实训基地建设功能定位

实训基地是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实训基地建设功能定位,主要应考虑旅游产业需求、学校相关专业状况、学校资源承载能力、区位特征、区域旅游资源、环境容量、旅游人口集聚状况等多种因素。对于集安市职业教育中心而言,其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实训基地建设功能定位应主要考虑四个方面:

(一)人才培养功能

一是助力各类旅游人才培养。《东北地区旅游业发展规划》提出塑造国内著名的生态旅游品牌,重点建设一批生态避暑度假旅游城市的口号。《吉林省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将生态旅游作为吉林省旅游业的最根本的发展模式。《中共吉林省委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旅游支柱产业的意见》提出,“到2020年,把我省建成中国生态旅游大省、冰雪旅游强省、避暑养生旅游名省、边境旅游示范省和国际区域性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打造成东北亚重要的旅游集散地。”一系列政策利好、资源优势都将给吉林省旅游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会接纳更多的人才就业,同时更需要大量的具有旅游市场经济意识、具有专业旅游知识和技能、擅长旅游管理和经营等各类旅游人才。而通过实训基地培养和训练学生旅游专业技能则是最好的方式。

二是助力大数据时代人才培养范式改革。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旅游大数据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引领旅游业向着智慧化的方向发展,也极大地增加了对“智慧”旅游人才的需求,旅游管理类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式也随之改变。利用网络教学、电化教学、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高新技术将智慧旅游的成果和技术手段运用到智慧旅游人才的培养中,对旅游人才的培养流程进行再造,使智慧旅游人才的培养与市场高度接轨,增强旅游人才的市场适应性和可用性。

(二)科学研究功能

科学研究在引领学校特色延伸,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提高学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契合度,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中肩负重要使命。科学研究要取得有效的成果,需要依托强大的资源优势、人才优势、技术优势。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实训基地集教学、科研和社会培训资源于一体,更有利于科学研究功能的实现。

一是助力生态旅游模式研究。吉林省旅游资源种类繁多,而生态旅游资源最具特色、亮度和竞争力,已成为吉林省旅游业发展的内核,成为主导并带动全省旅游综合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打造“生态吉林”品牌,对吉林旅游业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在国家及吉林省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的背景下,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实训基地应充分发挥其区域自然生态与文化环境交融的特色生态优势,着力研究和探索发展生态旅游的模式和方法,使集安生态旅游区成为国内外旅游热点,使生态旅游产业成为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二是助力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研究。依托资源优势,助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开展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建设、课程开发、模拟教学、师资培养、实训方式、社会培训等相关内容的研究,提升各领域决策和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水平。

(三)社会服务功能

社会服务功能包括三个方面:社会培训、技能鉴定、活动平台。旅游服务与管理实训基地建设应以适应吉林省旅游业发展为导向,紧扣新型旅游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以及主要就业岗位群分布,培养符合旅游业发展需求的创新性、紧缺性人才。同时,围绕集安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把职业技能培训与扩大就业、技能鉴定有效结合起来。面向全社会,与市委组织部、教育、人社、旅游等部门联合广泛开展中短期旅游与管理技能培训。承担企事业单位及行业领域的专项培训,如旅游从业人员培训、家庭旅馆从业人员培训等。承办各类与旅游服务与管理相关的职业技能b定工作,承办各级旅游服务与管理技能比赛项目。

(四)文化传承功能

文化是在历史实践中形成的物质创造、制度创造、精神创造的总和。文化为人类提供了认识世界的世界观和道德、审美的意识方式与框架[1]。文化传承是学校的基本功能之一,也是职业院校实训基地建设的重要功能。吉林省历史文物古迹遗存丰富,有满族、蒙古族、朝鲜族、回族等多个世居少数民族,具有独特的少数民族风情及地域文化特征。部分文化旅游资源知名度高,特色明显,如被认定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集安丸都山城和东沟贵族古墓葬群遗址,保存较为完整的萨满文化等[2]。因此,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实训基地建设应着力于开发吉林省民族民俗文化资源、生态旅游资源,结合吉林省旅游产业发展核心竞争力――“生态吉林”“文化吉林”这一品牌进行设计,融入当地旅游文化元素,使学生及培训人员能快速而深入地了解吉林旅游和集安旅游,实现传承和发展吉林旅游民俗文化,助力吉林省旅游业发展的目标。

总体看,本实训基地在具体运作过程中不仅要承担内部教学和科研的实训中心功能,也要成为服务于吉林省乃至整个东北地区的智慧生态旅游行业,集教学、科研、文化传承和社会培训功能于一体的重要窗口。其功能定位如图1所示。

二、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思路

(一)整体设计

实训基地建设必须坚持需求导向,坚持质量与效益的统一,强调顶层设计。致力于面向吉林省旅游行业高技能人才需求、行业前瞻性人才培养这一根本出发点,紧扣新型旅游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以及主要就业岗位群分布特点,以及对应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与工作流程、职业能力要求,在功能定位、实训条件、教学模式、实训项目、培训课程、配套资源、内涵建设、共建共享机制、运维与管理等方面进行创新突破。

(二)建设规格

以吉林省智慧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为依托在整个实训基地整体建设基调和实训内容上都要完整体现“智慧生态旅游”的主题,以现代旅游业岗位群工作流程为核心,为学校及同类院校教师、学生、社会旅游人才创造、提供一流的、高仿真的开放式、共享式专业实训环境;为企业、机构、政府搭建高质化的“产、校、研、政”立体化合作平台。同时,为社会各级旅游从业人员学习、培训、提升专业知识与技能提供实训平台,将实训基地建成为设计前瞻、硬件合理、软件先进、功能完整、兼有教学、模拟实训、科研、大赛承办、校企合作、技能鉴定和社会培训“七位一体”的高水平实习实训基地,在全省职业教育实习实训基地体系建设中发挥骨干支撑和示范引领作用。

(三)建设原则

实训基地建设围绕“现代、科学、智慧、生态、可持续”这一中心展开:现代――以中、西方旅游产业发展现状为蓝本,高规格打造一座部级高技能旅游人才实训基地;科学――贴合吉林省及周边辐射区域旅游行业人才需求、专业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确定实训基地建设内容;智慧――在技术、环境、资源、服务等不同层面立体呈现基地“智慧打造”鲜明特色;生态――注重内涵建设,强调吉林生态旅游文化融合;可持续――科学运营与管理,追求可持续发展。

三、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实训基地建设内容

根据基地功能定位及建设的整体思路,本实训基地紧密结合吉林省智慧生态旅游产业人才需求,形成五大平台、十大实训室的整体结构,以智慧旅游、生态文化吉林游为旅游体验主线设计框架,融合导游、计调、领队、前厅服务员、餐厅服务员、茶艺服务员等各种主要岗位等节点,其软硬件匹配职业认证需求,做到教、学、研、文化传承为一体。

(一)人才培养培训体系建设

主要是基于人才培养培训需求,建设多功能实训体系,包括智慧旅游实训体系和智慧酒店实训体系。一是智慧旅游实训体系。在云计算、大数据、智慧旅游背景下,运用虚拟仿真模拟技术,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的同时,使学生在仿真环境中实训体验,以满足社会对智慧旅游人才和旅游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主要包括模拟旅行社实训室、3D导游实训室、礼仪实训室和旅游电商创业实训室,通过实训中心内置的创新型、多功能的仿真实践平台,在进行真实的企业体验模拟的基础上,融入智慧生态旅游元素,全面提高学生及社会培训人员岗位技能,同时使学生适应并掌握当前及未来旅游业发展态势。在基地建设过程中,要强调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旅游服务与管理过程对接。二是智慧酒店实训体系。主要包括中餐实训室、茶艺实训室、Opera酒店信息化实训室、家政服务实训室和客房实训室,通过这五大实训室,为学生提供茶艺展示及茶艺训练、咖啡、调酒服务训练及餐饮服务训练提升场所,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拓展学生综合职业技能。同时,该实训体系建设要考虑如何为社会各级旅游从业人员提供实训平台,真正实现用户的全覆盖、功能的全覆盖。

(二)文化传承体系建设

以“魅力吉林・多彩集安”命名文化展馆,以“中国―东三省―吉林省―集安市”为展示脉络,主要分为序厅、东北览胜、纵横吉林、瑰丽长白、精彩集安共五大功能分区,通过实物、电子沙盘、视频、音频、图片、文字等形式,来全方位、立体展示吉林省旅游全景、集安市特色旅游以及吉林省特色生态旅游文化。

(三)社会服务体系建设

基于社会培训、技能鉴定、活动平台三大功能,建立社会培训、技能鉴定、赛事承办等管理机构,明确分工和职责;制定社会培训规划、技能鉴定和专业比赛管理制度,使基地的各项社会服务功能落到实处。建立校企合作实习基地是整体专业建设非常重要的一环,也是开展对外的窗口。以旅游服务与管理实训基地为中心,广泛开展对外联系,与各旅游企业展开多层次合作,共建校企合作实习基地,拓展实训基地资源与服务功能。主要从校内外实习基地的开发与建设、校企合作项目的开发与实施、校企合作机制体制建设三个方面来进行。实习基地的开发与建设是校企合作的突破口,由此开始,从点的合作再到线,逐渐拓宽校企合作的内容与方式,最后在合作过程中逐渐完善管理制度,完善校企合作机制体制。

(四)科学研究服务体系建设

围绕人才培养、智慧旅游、校企合作、社会培训、文化传承、数据库建设等主题,成立涵盖四大功能要素的研究室,根据现实需求每年定期推出若干研究项目,给予资金支持,以项目研究带动人才培养水平、社会服务水平的提升。值得关注的是,在科研服务体系建设中,尤其要重视旅游大数据的开发与建设。

旅游大数据通过对系统软硬件平台和信息安全系y的建设,可提升各种应用运行效率,满足旅游信息海量拾取、海量处理和海量存储的需求,实现各类旅游信息的综合查询,为游客提供动态、详尽、准确、多元化的旅游信息服务,实现旅游各部门的信息共享,也可以为行业管理提供数据支撑,规范市场运作等。因此,建立旅游数据库,可以为学校及同类院校教师、学生、企业、机构、政府部门进行各类主题研究提供信息支撑,提升研究效度与水平。

第5篇:智慧林业发展范文

关键词:景区信息化;初级信息化景区;数字景区;智慧景区

一、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化正逐渐成为景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和内容。景区信息化是景区通过采用信息技术和电子信息装备,建设先进的信息基础设施,从而更有效地开发和利用景区信息资源,并实现景区信息化管理的过程。景区信息化有利于提升运营管理水平,变经验管理为科学管理,变粗放管理为精细管理;有利于提升旅游服务质量,满足游客个性化需求,提高游客满意度;有利于提升资源保护水平,规范景区旅游资源开发和利用。

在学术研究方面,国外学者Buhalis和Laws(2004)以营销媒介为视角探讨了景区成长过程中信息技术的运用;Buhalis(2006)则提出了旅游景区发展战略中信息技术占据重要地位的观点。而国内景区信息化研究主要是随着我国开展数字景区建设而受到关注。秦然(2005)探讨了风景园林数字化的意义、内容以及数字图文信息的保存模式与版权问题。李宏、吴东亮等(2011)对数字景区框架结构和功能模块进行了评述,并从系统化、人性化、标准化和智能化四个方面分析了数字景区建设的不足。党安荣等(2011)探讨了智慧景区的内涵,并思考设计了智慧景区建造的全面架构。另外,沈火林(2005)、桂晓苗(2010)等分别结合具体景区对信息化建设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在实践中,景区信息化建设水平已经成为一个景区综合实力和现代化管理水平的最集中、最直观的表现。与国外景区信息化发展相比,我国景区信息化整体水平较低,景区间信息化发展水平差异明显。

二、我国景区信息化发展水平

本文根据景区信息化发展水平,将我国景区大体分为三种类型,即初级信息化景区、数字景区和智慧景区。

(一)初级信息化景区

目前我国大部分中小景区正处于信息化建设伊始阶段,属于初级信息化景区。

初级信息化景区主要依托计算机、局域网、多媒体和互联网技术初步建立了办公自动化系统和景区门户网站。但资金短缺导致信息化程度低,基础设施和配套设备落后,已建成的系统后期维护能力差,景区软实力建设长期滞后。

(二)数字景区

对于数字景区而言,信息化建设主要是根据业务需要,依托3S技术进一步完善信息网络和基础应用系统(包括办公、电子商务、门禁、售票、财务、监控、GPS定位、GIS地理信息等方面)。2004年以来,国家先后将24处风景名胜区指定为数字景区创建的试行单位。其中大部分景区建成并使用了多功能的全方位视频监控系统,实现了对区内众多景点和游客密集区域的实时监控,促进了预防森林火灾、确保游客安全和加强资源保护等工作的开展。

目前,我国数字景区主要集中于规模大、实力强的部级或省级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等。但由于起步较晚,数字景区建设还存在系统间集成程度不高、业务目标体系不清晰、电子商务平台不完善、管理智能化水平不高和景区文化传播不到位等问题。

(三)智慧景区

智慧景区信息化是基于数字景区建设成果,通过物联网、传感网和空间信息技术等最新技术的集成,实现对景区基础设施、资源环境、游客活动、灾害风险等方面的更全面、及时的感知和精细化管理。九寨沟是我国智慧景区建设的先驱,其成果最为深入。2010年在“数字九寨”建设基础上,九寨沟首次提出建设智慧景区,并于2011年先后成功举办两届智慧景区论坛。并建立了视频巡航功能系统,实现了对游客和物品的实时跟踪和联动管理;通过“景管通”3G手机等装置的应用,率先在全国景区中实施网格化管理。

在九寨沟景区的带动下,智慧泰山基于3D-GIS技术打造了景区信息集成平台,成功地运用于景区内虚拟旅游体验、游客流量监管、多项灾害监测等方面;黄山景区确立了“智慧黄山”发展战略;颐和园相关管理单位编制了“智慧颐和园”规划。目前,在经历了数字化后的我国大部分4A级以上景区已经投入到了“智慧景区”的建设当中。

三、我国智慧景区信息化建设特点

智慧景区建设在数字景区建设的基础上,突出体现了智能水平升级、软硬实力兼顾和人文关怀突出三大特点。

(一)智能水平升级

智慧景区在数字景区3S技术应用基础之上,通过采用最新技术成果3G移动终端在自动化办公的基础上实现移动办公、移动巡查;通过采用物联网、射频技术、传感技术等最新信息技术,对附近居民、园内游客、服务人员、地理环境、灾害隐患、基建设备和服务设施等对象进行更全面、更及时的感知和监测,实现可视化管理。

(二)软硬实力兼顾

智慧景区更加重视基于信息化建设,通过构建学习型组织,优化工作流程,寻求战略合作伙伴和设立危机预警与管理机制,以实现软硬实力的最佳结合和全方面提升。加强信息化建设和工作流程优化有利于提高景区管理效率,实现游客优异体验;构建学习型组织和寻求战略合作伙伴有利于提高景区管理人员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挖掘景区的核心竞争能力;建立危机预警与管理机制有助于降低危机发生可能性和事发损失,提高景区的应变与危机处理能力。

(三)人文关怀突出

智慧景区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其建设更加注重科技产物的人文关怀,实现了景区环境保护、业务管理、旅游经营、公共服务、决策支持系统的智能化以及游客体验的深层次感知。其建设的最终目的是通过智能化的技术系统,实现景区资源保护和游客最佳体验共赢,使游客利益与景区发展目标相契合,进而促进景区可持续发展。

四、智慧景区建设问题

(一)智能化特性不全面

虽然智慧景区的智能化水平和要求已经很高,但由于系统缺乏自动识别、反馈和修复等特性,使其距离真正意义上的智能化仍有差距,只是更高水平的景区数字化过程。

(二)传统体制僵化

目前,虽然我国部分重点景区已经展开智慧景区建设,但大多景区现有传统模式下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僵化,管理无章、职权滥用、方法陈旧、行政低效等问题严重,尚未实现部门间的协同联动和组织架构的扁平化,这将难以快速适应智慧景区所要求的管理高效目标,会阻碍智慧景区的建设进程。

(三)受制于信息技术的发展

景区信息化程度的高低受到信息技术发展以及对信息技术在景区信息化方面的应用研究的限制。目前,九寨沟智慧景区是我国信息化水平最高的景区,其未来的进一步发展直接受到以上两方面因素的影响。

(四)资金与人才的约束

景区信息化程度越高就意味着对专业人才和资金的要求越高。除少数景区外,我国绝大多数景区均依靠外援进行方案制定、系统实施和维护,没有自己培养的固定专业技术团队;另外信息化建设和维护所需的巨大成本,使政府和企业难以长久承受,阻碍了景区信息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五、智慧景区发展对策

(一)寻求新技术开发,完善智能特性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和其应用研究的深入,智慧景区要做到与时俱进。不断寻求新技术和新方法,完善智能化特性,促进景区信息化系统在环境保护、运营管理、游客服务和决策支持等方面深层次智能化。

(二)强化多方位合作,确保基础供应

政府和景区要积极寻求与有实力的企业集团合作的途径,加强政企间、企业间和区域间联合,增加规模效益,建立多元化融资机制和人才培养机制,确保信息化资金和人才的供应。

(三)实现组织扁平化,提高管理效率

为适应智慧景区所要求的协同联动和扁平化高效管理模式,景区要通过业务整合和职能调整等措施,积极组建扁平化组织。一方面降低景区管理成本,另一方面提高信息在组织中的传递速率和准确性,促进信息的横向互通。

总之,我国景区信息化具有非常明显的政府引导、技术驱动、人才保障和资金支持的特征。而我国大多数景区信息化程度低正是因为以上问题难以解决。因此,要实现我国景区整体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必须加强政府的主导作用,企业的认知水平和专业人才的培养。景区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循序渐进的事业,需逐步提高建设水平,积极采取措施向智慧景区信息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Buhalis D,Laws Eeds.Tourism Distribution Channels—Praetiees,Issues and Transformations, London and New York: Continuum Publishing, 2004.

2.Buhalis D. Tourism Information Technology for Strategic Tourism Management[J]. Harlow,UK: Prentice Hal,2006.

3.秦然.风景园林的数字化研究[J].情报杂志,2005(1).

4.李宏,吴东亮等.数字景区研究现状与问题探讨[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5).

5.党安荣,张丹明等.智慧景区的内涵与总体框架研究[J].中国园林,2011(9).

6.沈火林.黄山风景区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研究[D].南京邮电学院,2005.

7.桂晓苗,王薇波.武当山景区信息化建设现状与问题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0(4).

8.宋磊,林洪波.王绪华基于3D-GIS的智慧泰山景区信息集成平台[J].中国园林,2011(9).

第6篇:智慧林业发展范文

2010年6月,包括电子商务平台、武夷一卡通平台、数字营销平台及武夷随身游等四个方面内容的“智慧旅游”项目启动建设;2011年,南平市党政信息化平台正式启动,在发挥信息共享功能,有效减少工作中的复杂环节,有效促进部门联动、提升服务水平;2012年5月,居民健康信息系统平台项目通过验收,180多家医疗机构已接入平台;2012年6月,延平区的“林业三防”信息化项目被福建省林业厅列为省林业信息化建设的示范项目。2012年8月,南平市115个乡镇、24个街道与中国电信所在的县市分公司签订了“智慧街镇”合作协议。

加快构建先进的信息基础设施

作为经济社会活动最优化的城市形态,从本质上讲,一种极具创造力的新型城镇,主要以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基础,通过感知化、互联化、智能化等方式,促进体制机制及运营模式创新,实现资源最优配置及城市运营成本最低、效率更高、价值最大。显然,智慧城市要具有创造性,能够显示出智慧,首先必须要加强基础设施的智能化建设,实现对城市中的人和物能够相互感知和互联互通,以及对感知到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和挖掘。

在南平,根据正在推进的“数字南平.宽带工程”,到2013年底,将会实现南平市新增光纤到户(FTTH)覆盖家庭12万户,新增固定带宽接入用户15万户;城市地区20M宽带覆盖率超过95%,农村地区接入带宽提高到4M;启动南平及各县市城区有线电视用户的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改造,完成南平主城区及重点县市城区NGB接入网改造,实现接入带宽达到30M,全市新增 NGB接入网覆盖家庭15万户。同时,下一代互联网升级工程也在这里启动,到2013年底,实现所有骨干网支持IPv6,网络设备及安全产品全面支持IPv6。加快无线城市建设,提供更多移动互联网应用。

在与城镇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数字电视整体转换过程中,重点立足于为数字电视用户提供标清数字电视、高清数字电视、互动点播、基于机顶盒浏览器插件或中间件的数字资讯、生活服务、教育、政务信息等信息平台应用及其他提供民生服务的双向业务应用。如今在南平,数字电视用户发展超过30万户。

在高科技安防领域,完全基于宽带网的图像远程传输、监控和管理的全球眼业务,为实现安置点的安全提供保障。以福建省林业信息化建设的示范项目为例,森林三防监管信息系统整合了“三防”系统平台(防火、防虫害、防盗),建立统一的指挥平台。系统通过全球眼采集的视频实时输出到指挥中心大屏上,可对生态公益林、国有林、自然保护区进行一体化监管。护林员配备天翼对讲机终端可以进行应用遥感、地理信息识别、卫星定位、对讲功能、访问系统,工作人员可以不受时间、地域限制,真正做到随时、随地获取信息、办公,及时、准确的获得森林防虫与林业相关的信息。

提升公共服务和便民服务信息化水平

今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提出了《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其中提到通过促进公共信息资源共享和开发利用、提升民生领域信息服务水平、加快智慧城市建设三方面来提升公共服务信息化水平。

为此,南平政府在各区县、以及部分乡镇以南平市政府信息化服务平台为基础,相继启动政务服务平台,陆续建立镇级信息应用平台,完善12345政务服务平台运行机制。加强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系统、劳动用工信息系统、劳动保障监察信息系统建设。加快推动农村数字文化运营中心建设,为农村在校中小学生、农民等提供基于网络的“公益+商业”相结合的“教育、培训、宣传”数字一体化平台,助力农村信息化建设。

在下辖乡镇,配合完成福建省三农服务网县级全覆盖工作,新建若干个村级信息服务点,实现南平市村级信息点和信息员全覆盖。积极开展远程教学试点,大力推广PC端备课、电子化授课。借助互联网和无线网络,加强家校信息互动,优化学生管理方式。

南平政府应急主管部门在信息化管理领域,重点关注公共突发事件的全过程整体管理,以及针对重大突发事件,能够在必要时接管下级部门的应急智慧所涉及到的所有管理活动和相关工作。值得一提的是,在南平市延平区西芹寸,目前通过手机等移动终端进行水文、气象和全球眼视频实时监控,已经满足了移动时对水情信息、雨情信息、气象信息、台风路径、卫星云图等实时汛情信息的查询需要,实现不论是在固定场所还是在运动过程中,不论何时、何地,防汛工作者随时都可以与防汛信息中心进行交互通讯,为防汛工作者提供了真正的全方位移动指挥办公手段。

两化融合服务企业信息化

对于位居闽北武夷山脉地区的南平市的经济发展来讲,新一代信息技术对经济社会发展、产业发展环境的渗透作用、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更为突出,智慧技术在研发、制造、管理和营销、物流等环节的应用更为迫切。对此,南平市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专门制定“智慧工业园区”信息化战略合作协议,为企业客户专业打造智能厂区、智能酒店、智能商铺、智能物流四类“智慧企业”信息化解决方案,为老百姓提供“智慧生活”公共服务信息化项目。

第7篇:智慧林业发展范文

本刊记者 李曾婷

在雾霾横行的当下,如何呼吸到新鲜并且干净的空气?在智能当道的时代,不更换传统空调是否能实现操控智能化?

2015 年5 月28 日,在海尔中央空调举办的“‘好空气 看得见’——2015 海尔除霾新风战略会”上,海尔智慧除霾新风解决方案的,使这些疑问得到解决。

智慧除霾新风解决方案

与已在欧美等发达国家成为家居必需品不同,中国新风系统市场起步较晚,市场推广力度不足,普及率偏低。海尔中央空调瞄准市场机遇,推出智慧除霾新风解决方案,包括家用中央空调、星盒、新风除霾机、空气魔方4 款产品,涵盖除霾、舒适、节能、净化、智能等特点,更有可提供高效热交换功能的新风产品供用户进行选择。

据海尔中央空调企划总监杨宝林介绍,海尔新风除霾机拥有自然通风与机械通风两种模式,可以自由切换。与市面上的新风系统不同的是,海尔中央空调除霾新风机采用正压技术,在排出污浊空气的同时,还能进行新风的引入。在室外新风引入方面,海尔中央空调新风除霾机采用三级滤网技术,经过初效、中效、高效三重过滤之后,海尔智慧除霾新风方案将解决室内PM2.5 污染问题,PM2.5 一次性过滤效率超过99%,有效确保室内空气新鲜、健康。在智能化时代,海尔中央空调新风系统已实现移动终端的远程操控,采用手机APP、星盒等操作方式,可随时随地了解居室等场所的空气质量。

杨宝林称,新风除霾机是海尔中央空调智慧除霾新风解决方案的核心技术和主打产品。该产品采用3 级过滤机制,使用大尺寸离心风扇,高效除霾的同时还具有静音效果,噪声仅为34dB ;因采用超薄一体化设计,既方便用户安装,又兼顾房间装修效果的美观性。

另外,连接海尔星盒,中央空调便可实现从手动操控到自动运行的跨越,海尔以外其的他品牌也可接入。杨宝林表示,海尔星盒不仅是智能连接平台,还可收集设备的软硬件信息,通过分析用户使用数据,形成智能模式,按照用户使用习惯对中央空调的温度、湿度、时间等进行自动调节。

据海尔现场工作人员介绍,传统空气净化器属于小范围净化,难以满足大户型、高端住宅用户的需求。海尔新风除霾机将从两个维度满足多方需求:满足用户对住宅品质的高品质、高附加值、节约装修成本三大需求;为地产商提供全新卖点和优势。

除霾新风战略:以点到面

除智慧新风解决方案外,海尔中央空调联合万科地产、中城联盟等行业首个除霾新风战略,以智慧除霾新风解决方案为圆心,不断增加在地产领域的辐射半径,以用户做半径画圆,实现一场由点到面的空气革命。

杨宝林表示,精装修项目将成为海尔中央空调除霾新风战略中的主要受益者。奥维云网(AVC)数据显示,2014 年,全国TOP25 城市市场精装修工程项目套数为151.4 万套,预计未来3 年内全国主要城市的精装项目将超过500 万套。 “根据2015年海尔即将突破百万台的新风除霾机销量和日渐攀升的新风系统市场来判断,未来5 年,中国新风产品市场容量将达到100亿元,这将成为海尔除霾新风战略抢夺的主力战场。”

第8篇:智慧林业发展范文

>> 建设智慧园区助推传统园区升级 浅谈智慧园区建设模式 智慧新城(园区)建设关键举措研究 智慧园区系统建设研究 智慧园区整体规划咨询探讨 智慧园区为智慧城市建设铺路 智慧饭店建设探讨 以智慧园区建设推动产城融合发展 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园区管控平台建设 智慧园区:建设应用推动产城融合发展 华为助力“天安云谷”智慧园区建设 关于智慧农业园区建设的几点思考 智慧园区解决方案探讨及建议 智慧园区设计概要 智慧园区孕产业 拥抱智慧园区 智慧矿山建设体系探讨 智慧城市建设探讨 运营商参与智慧园区规划建设的策略浅析 宿马园区昆徽智慧物流园开工建设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 王家耀.智慧让城市更美好[J].自然杂志,2012,34(3):139?142.

[3] IBM.以智慧城市支持中国城市经济转型和持续发展[EB/OL].[2012?07?14].?re=spf.

[4] 余冬苹,林涛,梁峥.园区信息化发展趋势探讨[J].广东通信技术,2011(7):15?22.

[5] 张擎.智慧园区:源于数字化高于数字化[J].中国高新区,2011(9):128?129.

[6] 孙其博,刘杰,黎羴,等.物联网:概念、架构与关键技术研究综述[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10,33(3):1?9.

[7] NIST. The NIST definition of cloud computing [EB/OL]. [2011?09?11]. .

[8] 魏进武,陈清金,房秉毅,等.云计算助推工业园智慧化建设[J].电信网技术,2011(5):27?31.

第9篇:智慧林业发展范文

5月26日,佳讯飞鸿智能科技研究院揭牌仪式在北京交通大学隆重举行。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铁路总公司总工程师、中国工程院院士何华武,北京交通大学校长宁滨,海淀区副区长李L萍等应邀出席活动并致辞;佳讯飞鸿电气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佳讯飞鸿”)董事长林菁、总裁郑贵祥、佳讯飞鸿智能科技研究院院长刘文红、高级副总裁李力以及佳讯飞鸿集团各分子公司的领导参加揭牌仪式。军队相关单位及院校、国家863计划机器人技术主题专家组、中国铁路总公司、中科院计算所、北京市发改委、北京市科委、北京市经信委、中关村管委会、海淀园管委会、中铁建电化局、北京铁路局、轨道交通视频与安全产业技术联盟、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微软亚洲研究院、华为公司、中科创达、保德科技、博思科技、大威激光、华信通信、超选科技公司等相关领导及专家出席会议。

会上举行了佳讯飞鸿智能科技研究院剪彩及揭牌仪式,何华武、钟章队、于川信、许鸿斌、林菁、郑贵祥、刘文红等共同为研究院剪彩和揭牌。揭牌仪式上,何华武院士对研究院的成立表示祝贺。他说,铁路行业快速发展的20余年,也是佳讯飞鸿不断成长的20余年。作为一个有进取心的企业,佳讯飞鸿围绕铁路行业需求,不断和合作伙伴深度地融合,不断地创新,研究院的成立就是佳讯飞鸿孜孜不倦求发展的最好体现。交大校长宁滨致辞,表示佳讯飞鸿是北京交通大学的董事单位,双方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良好的合作基础。希望双方能共同推动智慧轨道交通产业的技术进步与创新,共同建设信息通信技术领域的人才队伍。李长萍副区长强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海淀需要坚持面向未来谋篇布局,佳讯飞鸿需要继续发挥领军企业的龙头带动作用,以创新创业打造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佳讯飞鸿董事长林菁发表演讲,提出未来的时代,人工智能无处不在。人工智能是比互联网大一千倍的产业,人工智能的应用,开始向各行业渗透。佳讯飞鸿智能科技研究院的主要目标就是将人工智能技术、大数据、云计算等前沿技术与行业发展相结合,带动行业的智慧化发展,创建智慧型企业。

在随后举行的技术论坛环节,军队某研究中心领导,微软亚洲研究院城市计算领域负责人郑宇博士,全国政协委员、轨道交通控制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通信首席教授、佳讯飞鸿智能科技研究院技术委员会主任钟章队教授分别以“军民融合的发展与展望”、“城市计算:用大数据和AI驱动城市智能”、“轨道交通移动计算与大数据应用”为主题作了精彩的学术报告。

据悉,佳讯飞鸿智能科技研究院是为落实佳讯飞鸿集团化科技实业发展愿景而创建的企业研究院。该研究院是承担国家科技创新项目的主要基地,是佳讯飞鸿对外技术合作的关键引擎。在佳讯飞鸿技术研究、产品研发、应用开发的科研体系当中,研究院将致力于研究与开发的顶端,成为企业新技术、新产品的孵化基地。在为佳讯飞鸿的各个业务板块提供技术战略和产品战略支持的同时,也成为技术创新研究与应用开发高端人才的重要输出地。该研究院目前设立五个研究方向:移动与宽带互联技术,轨道交通安全与物联网技术,智慧指挥调度技术,云计算、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以及信息技术军民融合。研究院将聚焦佳讯飞鸿集团化的发展和建设需要,跟踪行业发展方向,开展技术创新、标准制定、产品试制、应用推广。

近年来,佳讯飞鸿在物联网技术、大数据应用、无人系统、人工智能等技术领域深入探索和实践,提出“智慧指挥调度产业链”的概念,即通过智能感知、智能调度指挥和控制系统等技术,实现前端设备智能化、无线接入宽带化、数据云化集中化、业务统一化,并汇聚行业大数据,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智慧化企业运营管理和生产作业。未来,佳讯飞鸿将以智能科技研究院为依托,夯实其在智慧指挥调度领域的核心优势,全力助推行业的智慧化全面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