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逆向盈利的思维模式范文

逆向盈利的思维模式精选(九篇)

逆向盈利的思维模式

第1篇:逆向盈利的思维模式范文

然而,顺势而为的结果并不都是这么理想:上证2007年10月在6124点峰位之时,很多专家曾“顺势而为”地提出万点论“高见”,很多投资者“顺势而为”地蜂拥入市,结果惨绿。当市场跌势形成后,大家又纷纷抛售,致使市场长期阴雨绵绵;同样的心态,让去年11月间的千点论大有市场,多数投资者对以银行股为代表的蓝筹股的投资价值视而不见!

其实,后来的股市走势证明了,2007年10月是A股的绝佳卖出机会,而去年11月是最佳的买入机会。也就是说,在投资策略上逆市而为的投资者都成了真正的大赢家。

不光是股市投资如此,其他投资也不例外,20世纪末,黄金刚经历完了20年的“黯淡”:金价1980年最高是800美元/盎司,1999年跌至最低不足300美元/盎司。当时市场普遍看淡黄金,连英国等一些国家的央行都加入了抛售黄金的行列。然而,其后黄金从21世纪初的200多美元/盎司,一路飙升至2011年的1900美元/盎司,成为过去10年来国际市场当之无愧的最佳投资品。具有讽刺意味的是,2011年间,专家又顺势开始喊出黄金“万美元论”了,结果,黄金价格下行至今。

都知道逆流而上需要“一意孤行”的勇气,但是,仅凭勇气来做决定往往是草率的,我们必须有一定的参照基准。而股市中,最好的参照基准就是估值。

在2007年沪指6000点以上追涨的人中,除了部分“不明真相”的初学者外,很多资深的投资人甚至专家也都深陷其中。他们在选择“顺势而为”的时候,忘记了考虑当时已过高的市场估值了:那时候,沪指成份股市平均市盈率(P/E)达46倍,平均市净率P/B也近7倍。

去年11月间,沪指在2000点一线的动态市盈率仅为10倍左右,已低于2005年的1000点、2008年的1664点时的估值水平。这一与增长率接近零的发达国家市场保持一致的估值水平,令股市的长期投资机会毋庸置疑地出现了。而被斥之为“陷阱”的蓝筹们(以沪深300指数成份股为代表),按当时的市盈率折合年化投资回报率超过10%。然而,又是顺势而为的思维定式让大部分投资者错过了低估值带来的极好投资机会。

那您会问,现在我应该顺势而为还是逆流而上?买入还是卖出?

根据彭博资讯2013年2月28日的数据,上证指数成份股平均市盈率为13倍,平均市净率是1.7倍,而10年的平均市盈率23.09倍,平均市净率是2.71倍。显然当前的估值远低于历史平均值,正确地买入或持有的决定不难做出。

对于在过去几个月经历了从冰点向热点转化的国内银行股,大家也有着该买入或该卖出的争论。目前16家上市银行的市盈率平均值在5~7倍,平均市净率不足1.5倍,估值还是处于相对的历史低位;同时在整体经济增速维持平稳的背景下,银行的盈利依然年年增长。我们行动上不就是应该买入或持有银行股来等待长期合理回报吗?

第2篇:逆向盈利的思维模式范文

关键词:互联网;免费经济;盈利模式;免费模式

中图分类号:F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4-0152-02

一、引言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但现在恰恰是个被“免费”所萦绕的时代。例如,你现在网上享受的一切可能都是免费,因为你无需付任何费用就可轻易地得到;你为电脑上的任何一件东西付费了吗?你为玩的游戏付费了吗?你为网上浏览得到的信息付费了吗?答案都是否定的,除特殊客户之外。随着互联网技术成本的直线下降,数字化浪潮愈演愈烈,免费日益成为标准而非离经叛道,新的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正在不断崛起。互联网的不断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免费”正成为互联网时代的主流,正慢慢改变着传统商业的未来。

二、免费改变传统商业模式

(一)免费时代下的新商业模式

传统的经济模式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行为。如图1所示。在免费商业模式下,这种状况开始发生变化,收取现金的那一环增加了一个中介者——第三方。如图2所示,在这个模式中,有三个参与者,企业、消费者和第三方。假设第三方是资本市场,则企业提供消费者以免费服务,同时从资本市场获取发展资本,而消费者又投资于资本市场,从而间接实现了图1所示的服务、资本循环。

除以上的资金、服务循环外,在免费经济中还存在另外一个环,如图2虚线所示。消费者在使用企业的免费服务后,会给企业带来良好的声誉和注意力,而企业会让资本市场的投资者持有其股份并获得资本升值利益,消费者在投资于资本市场后,获得的是股票和股票升值的好处。从广义上来说,等价交换原则在这里适用的,只不过改变一种形式。正是这种等价原则,保证免费经济循环的持续运行。

(二)新商业模式的类型

1、竞争市场模式

在网络经济中,有许多服务或产品符合完全竞争市场满足的四个条件。而其中电子邮件服务就属于该种市场,从需求的角度看,由于一般电子邮件服务的知识含量较少、缺乏个性化,人们的需要量是有限的,容易达到饱和状态,其消费体现出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从供给的角度来看,在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市场价格应等于长期平均成本的最低值。电子邮件服务是边际成本为零的服务,增加一个信箱并不会增加成本。随着邮箱数量的扩大,平均成本将逐渐趋于零。因此,在完全竞争的电子邮件市场上提供免费服务,是符合经济学原理的。

2、新产品模式

在免费经济中,网络产品或服务多为经验产品,不经使用无法判断其质量的高低和性能的好坏。因此,为迅速引起人们的兴趣,继而锁定客户,成为市场上的主流产品或服务,以达到“赢者通吃”的目的,厂商有必要在新产品问世时暂时免费,待占领市场后再行收费。此外,新产品模式还受到三种因素的影响,即转移成本增大、注意力经济和平均成本递减,转移成本增大和注意力经济是需求方面的因素,平均成本递减是供给方面的因素。

3、网络效应模式

所谓网络效应,是指一个网络的价值取决于该网络用户的数量。用户数量越大,网络价值就越大,即一种产品越是受到欢迎,人们对它的评价就越高,需求量也就越大。具有网络效应的产品或服务,大多经历三个阶段,即启动、起飞和饱和阶段。临界容量是指在缓慢增长的启动阶段与收益递增的起飞阶段之间,存在着一个转折点,即用户数量的临界值。企业通过产品或服务的降价或免费,可快速、顺利地进入起飞阶段,在以丰厚的利润补偿启动阶段的亏损之后,还会有大量剩余。反之,如企业因害怕亏损而不愿支付巨额注意成本,就可能永远达不到临界容量,其产品就会被市场抛弃,企业就会在正反馈作用下迅速走向没落。关于标准,它在网络经济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谁建立的标准得到的认同越普遍,谁塑造的网络就越强大,获得网络价值就越高,网络扩张速度就越快,网络效应就越强烈,竞争优势就越明显,能从网络中获得更多利益。为锁定更多追随者,免费提供部分产品和技术成为企业一种战略性选择。

4、社会共享模式

与上述三种免费模式不同,社会共享模式不是由厂商提供,而是由千百万普通人自愿提供免费一种模式。网上的大多数信息都是由自愿者提供,无数人编写各种网络服务程序、各个领域相关信息。从博客、维基百科到开放源代码技术,互联网正在催生一种新经济运行法则——社会共享,这大大加速了知识积累、传播和创造。但在很多情况下这四种模式密不可分。

三、免费模式下的盈利模式

(一)免费体验营销模式

此模式采用的是一种以免费体验和情感诉求为特征和动力的体验营销模式。通过免费体验,首先,吸引顾客参与,抓住顾客的消费心理,打消顾客的疑虑,可使顾客更好的参与到产品的体验中来,从而大大增加购买产品的几率,开拓市场;其次,通过顾客的免费体验,企业可获取顾客对产品的第一手感受资料,从而发现产品自身和销售过程中存在的不足,迅速弥补这些缺点,提升产品性能,更加满足消费者需要;第三,通过免费在一定程度上对企业进行了广大的宣传,企业通过免费,这看来好像并不划算。但正所谓“醉翁之意不在酒”,消费者被免费所感召,进而在消费人群中形成良好的口碑效应,之后慢慢获得收益,这就是免费体验营销的盈利模式。

(二)交叉补贴模式

消费者要想得到免费或非常廉价的甲商品,就须得为乙商品买单;又或者消费者要想得到免费或非常廉价的商品,就必须得为后续的服务支付更多费用。这种促销模式被称为交叉补贴,其思路就是通过有意识地以优惠甚至免费的价格出售一种商品,而达到促进销售盈利更多的商品的目的。此模式是(下转第154页)(上接第152页)著名吉列剃须刀推销员金·吉列给后世商业留下的重要遗产:提供免费或非常廉价的商品,然后再通过耗材、补给或服务,来获得真正肥厚的利润和收入。

(三)逆向收费模式

在互联网时代的我们,都非常庆幸能够享受互联网的免费服务,那他们通过什么赚钱呢?其实互联网中隐藏着这样一种盈利模式——逆向收费。豆瓣网是一家Web2.0网站,豆瓣主要通过用户点击及购买电子商务网站的相关产品,来获得收入。豆瓣网最重要的收入来源,是和购物网站的合作。每次有用户通过豆瓣网上的链接进入当当、卓越这样的大型网上商城购物,双方就会按照事先约定的比例进行利润分成。笔者把这种不直接从终端用户收费,而通过对终端用户的整合向上级供应链条收取费用的方式,称其为逆向收费的模式。逆向收费模式在非网络环境下的利用还非常少,其适用范围能否扩展还值得今后进一步研究。

(四)以多换少模式

在丰裕世界里,企业需要做出哪些改变?首先改变的是稀缺时代的思维方式,改变传统的定价和销售模式。企业需要重新审视产品和服务,并将其切分为丰饶部分和稀缺部分,动态运用这种思维,让两部分资源实现交换,以多换少,就能在免费时代赚到钱。DotCom公司已经学会了用免费产品去赚取人们“注意力”、“体验”和“时间”,他们以无限、免费资源换取有限昂贵资源的做法也开始被其他行业所借鉴。在某种意义上,互联网所呈现的,正是以多换少模式向其他所有产业的一种扩展。

四、互联网时代免费的实施策略

(一)洞察需求。免费营销要善于洞察消费者的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潜在需求是消费者尚未表现出来的需求,这种需求可以通过营销刺激和市场行为引导进而转化为现实需求。

(二)创造价值。《免费经济学》一书的作者特劳斯认为:免费营销的本质在于如何免费并同时赢利,只有当免费的过程本身能够创造新价值,同时,免费过程中的所有参与者都能部分地分享到这份新创造的价值时,真正的免费才可行。

(三)有效传播。免费营销归根结底是依托人际传播的口碑力量进行传播的。要想成功地实施免费营销,必须保证企业所提供的免费产品或者服务,值得消费者关注,同时具有人际传播的价值。很多时候,并不是产品或服务本身的问题,而是企业没有将产品中具有传播价值的功能、特色提炼出来。

(四)“真正”免费。如果企业承诺了“免费”,就不应再向消费者额外收钱。如果这种承诺有条件限制,商家就应该提前向消费者进行告知,否则消费者就会有一种被欺骗的感觉。企业要想获利更多,就得勇于把“免费午餐”送出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吸引更多潜在客户。

五、总结与展望

互联网时代,厂商常需要回答一些令人困惑的重大问题,即哪些产品和服务应免费,作为聚集人气的源泉?哪些产品和服务应收费,作为盈利的源泉?是否可使部分或全部产品从免费走向收费?要回答这些问题,就须作如下判断:厂商的产品或服务是否有差别性?厂商是否还要继续支付注意成本和网络成本?具体来说,可以参考的标准是(盛晓白的观点):(1)提供的产品或技术是否具有足够的差异性?(2)你提供的产品或技术是否已经引起市场足够的注意?(3)赖以生存的网络是否已经庞大到足以产生强大的网络效应?(4)赖以生存的网络是否已经达到即将起飞的临界容量?(5)提供的产品或技术是否对网络有着很大的依赖性?(6)是否拥有具有互补性的高附加价值的商品或服务?(7)是否拥有“赢者通吃”的野心?如果前四个问题中至少有一个答案为“是”,或后三个问题中至少有一个答案为“否”,就可立即收费,不必有任何犹豫。否则,就应该继续免费,也不必有任何犹豫。

参考文献:

第3篇:逆向盈利的思维模式范文

关键词:技术创新;商业银行;经营模式;企业

企业技术创新不仅是维系自身市场地位的重要手段,也是推动我国成为创新型大国的必要支撑。从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现状来看,往往存在着创新资金约束与套取创新资金的现象并存,这就在全社会范围内产生了稀缺资金的错配效果。可见,商业银行在支撑企业技术创新时,应建立积极和防御的经济模式来。所谓积极的经营模式可以理解为,在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原则导向下,着力向高科技、创新型企业的融资需求倾斜;所谓防御的经营模式则理解为,建立在资金监管与结果反馈基础上,应避免企业套利行为的发生。

梳理现阶段的文献不难知晓,诸多作者往往聚焦于对商业银行积极行为的阐发,并通过建构起一系列的内部组织制度创新模式来给予推动。然而,却忽略了商业银行建立防御性的经营模式同样重要。

鉴于以上所述,笔者将就文章主题展开讨论。

一、对企业技术创新的认识

本文不再探讨企业技术创新的意义,而是从企业技术创新的资金需求状况、使用状况,以及创新成果的商品化过程进行认识。

(一)企业技术创新的资金需求

从创新形式上来讲,分为整体创新和局部创新两个方面。整体创新活动一般由国有企业和具有相当实力的民营企业开展,而局部创新则一般由中小企业来完成。将两种创新形式具体到产品形态上,前者便以产品广度的扩展而体现出来,甚至在产品的使用价值上进行了全新的创造;后者则体现为产品线的不断延伸,而延伸的产品项目都能在前一型号产品中寻找到影子。从中不难发现,前者对于资金的需求量大于后者。

(二)企业技术创新的资金使用

在确保技术创新的保密性,以及充分发挥团队创新的主体地位,企业一般以项目制作为技术创新的组织制度。这就意味着,向银行所借入的资金最终将细化到项目组身上。另外,企业作为一个整体在进行融资是仍处于多方面的目的,因此不排除部分资金用于非生产领域。上文已经指出,部分企业可能会实施套利行为,即在创新形式的掩盖下实则以获取政策性贷款为最终目的。从全社会的角度来看,这将严重影响到银行资金向实施有效创新的企业流动。

(三)企业创新成果的市场转化

根据熊彼特的创新理论,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最终应进入商用阶段,从而能为企业带来价值增值的效果。这就要求,还需要关注企业创新成果的市场化转化。这里存在着一种逻辑关系,即商业银行资金投放给企业用于技术创新——企业技术创新实现了企业盈利能力的提升——企业盈利能力的提升将改善商业银行资金的使用状况。对于最后的一部分而言,是解决当前各商业银行普遍存在钱荒的一种外部治理机制。

二、认识引导下的支撑点解析

以上从三个方面认识了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也明确了商业银行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这里需要指出,商业银行作为自负盈亏的经济主体,在提供支撑点上具有自身的利益边界。这种利益边界或许不以政府目标位导向,但应能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推动和倒逼企业实施有效的技术创新活动。

由此,对于支撑点的解析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一)融资方面

道理很简单,无论国有和大型民营企业还是中小企业,在开展技术创新活动上都面临着外源性资金供给要求。因此,商业银行在构筑支撑点时,便以提供创新资金的主体而出现。上文已经指出,前者所需资金数量巨大并借款期限较长,这就增大了商业银行的资金管控难度。正如事物具有两面性,国企和大型民企若能实施有效技术创新,那么将为上述资金提供保障;若是反之,那么很容易形成银行的呆账。中小企业的融资往往不超过100万,且借款期限也较为缩短,从而所可能带来的风险并不太大。

(二)识别方面

毕竟,借贷资金属于稀缺资源,特别在当前如此宏观经济环境下更是如此。因此,商业银行通过建立优质客户的识别机制,就能防止企业在寻求创新资金时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发生。国有商业银行也能在国家的产业政策引导下,针对性的向扶持性产业内的企业融资。然而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现象,商业银行在识别优质客户时也难免出现逆向选择。同时,受到我国社会环境关系本位的影响,也无法完全杜绝寻租行为的发生。可见,这是影响商业银行该支撑点作用发挥的主要因素。

(三)追踪方面

考察商业银行的市场行为可知,其只需关心资金的借贷风险问题,而无用关注企业创新成果的转化问题。实则不然,从商业银行管控资产类业务风险的角度出发,其仍具有追踪企业创新成果商品化效果的动力;另外,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金融机构,也应通过建立追踪机制来维护国家、公众的利益。不难理解,这种追踪机制也形成了一种倒逼效果,来迫使企业实施有效创新活动。

三、解析基础上的经营模式定位

在以上解析基础上,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可定位于以下三个方面。

(一)资金供给方面

向从事技术创新的企业提供资金支持,这是商业银行的资产类业务之一,也是商业银行获得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因此面临当前资金配置现状,应在经营模式定位上进行调整。

1. 增强服务于实体经济的意识。从目前各大商业银行的贷款方向来看,高度集中在商业信贷方面,如商品房购买、小轿车购买。不难看出,这些商品在我国当前仍属奢侈品,从而无利于扩大内需的目标实现,反而会形成经济泡沫的出现。因此,应将资金配置向实体经济领域转移。

2. 强化资金价值增值的经济性。根据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可知,生产领域产生新增价值,这也构成了全社会财富增强的基础。因此,在将资金转移到实体经济领域后,仍需要监管资金的使用方向。这不仅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社会负责。

(二)客户识别方面

根据流程商业银行需要先期审核客户的相关资料,从而决定是否给予贷款。实践表明,这种基于形式要件的客户识别机制将无法避免逆向选择的发生。因此,在客户识别方面应定位于资料、现实同时进行考察的方面。对于前者而言,应着力对担保公司的客户资料进行严格审核,详细了解客户的资金需求目的和产品类型,并依托专业团队评估产品未来的市场前景。对于后者而言,则是实地考察客户的经营场地,评估出该企业是否具有创新的基本组织资源来。

(三)市场考察方面

企业技术创新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也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因此,通过引入市场考察机制,将有助于商业银行获知客户前期创新成果的转化效率,以及对该产品创新程度进行评价。不难知晓,针对当前诸多企业以技术创新为名,实则套取商业银行政策红利的行为,可以借助这种过程控制来给予规避。从而,也能通过建立起倒逼机制,来迫使企业开展有效创新活动。

四、定位驱动下的模式构建

根据上文所述并在定位驱动下,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模式可构建如下。

(一)融资环节上的经营模式

在本文开篇指出也已提到,目前各大商业银行普遍面临着钱荒,而央行却并没有像以往那样进行救市,从而就放大了钱荒所带来的负面效应。有专家指出,市场资金存量仍然充裕只是银行资金发生了错配。结合这一根源,就需要商业银行管理层通过调整贷款方向,逐渐收缩针对奢侈品的放贷数量,而逐步将资金引入到针对实体经济发展的轨道上来。关于这一点,难以在短期内变为现实。但随着今后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行,商业银行将在风险自我承担的巨大压力下,主动完成上述业务转换过程。

(二)识别环节上的经营模式

在我国金融市场环境仍有待规范的情况下,需要避免因银行原因而出现的逆向选择结果。所谓银行原因包括,商业银行职员与担保公司合谋而获得贷款,以及商业银行职员缺少切实的实证调查,而凭借客户的资料批复贷款等。对此,应把流程银行的经营管理模式引入其中,从而建立项目小组形态的项目制,来将业务风险细化到银行职员个体身上,从而在增大个体与识别之间的利益关切度,来促使他们走出柜台到客户经营场地进行认真考察。

(三)追踪环节上的经营模式

针对客户前期产品或当前产品的创新程度评估,难以由商业银行职员独立完成。因此,需要考虑引入第三方组织成员的帮助。所谓“第三方组织成员”可以理解为,技术咨询机构、国家技术服务部门的人员,从而通过他们的协助来获得相关产品的创新价值信息。商业银行在采信这些信息之后,将通过书面形式对客户的资质进行打分,作为决定最终贷款与否、贷款数量多少和贷款期限长度的重要依据。

综上所述,以上便构成笔者对文章主题的讨论。诚然,对于本文主题的讨论还可以从其它视角展开,但笔者仍在独特的视角下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五、问题的拓展

根据信息经济学原理可知,因信息不对称的出现将产生两种消极结果,即逆向选择、道德风险。以下,将围绕着这两种结果来讨论对商业信贷的影响情况。

(一)逆向选择

所谓“逆向选择”是指,在某种情况下商业银行选择了向“次优”或更低层度的客户放贷,而把最优或满意的客户排斥在外。那么是什么信息导致了这一结果呢。在实施抵押贷款时,抵押品的各类信息惟有当事方最为清楚;还比如,在扶持高科技企业、创新型企业的发展中,因企业经营风险、产品市场前景都具有很强的专业性,从而导致商业银行方面难以掌握。从而,这种信息非对称就可能促使逆向选择的发生。不难理解,资金的稀缺性在逆向选择的作用下,将增大其在使用中的机会成本和风险。

(二)道德风险

如果说“逆向选择”是事前的影响结果,那么“道德风险”便成为事后的影响结果了。正是因为逆向选择将次优或更低程度的客户纳入到服务对象范畴,便增大了商业银行的资金回笼风险。从我国前几年温州出现的企业家跑路事件就可明白,企业的持续发展需要寻求资金的注入,而企业处在当前的国内、国外宏观环境下,却难以实现预期的盈利目标。这样一来,那些企业在资金链锻裂而又面临还贷的压力下,管理者往往选择一跑了之。

可见,上述两个方面都应成为商业银行未来优化经营模式的出发点。

六、小结

本文认为,商业银行在支撑企业技术创新时,就需要建立起积极和防御的经济模式来。商业银行作为自负盈亏的经济主体,应能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推动和倒逼企业实施有效的技术创新活动。从而,经营模式围绕着融资环节、识别环节、追踪环节来展开构建。最后,文章权当抛砖引玉之用。

参考文献

[1]王淑贞.非现场审计技术在商业银行内审中的应用[J]. 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10).

[2]崔秉菊.加强审计作业标准化 提升商业银行内审质量与效能[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1(4).

[3]赵奕凌.基于马克思危机理论探究次贷危机的形成根源[J].洛阳:洛阳理工学院学报,2010(4).

第4篇:逆向盈利的思维模式范文

关键词:经济增长 负债 经常项目赤字 资本项目顺差 美元本位

Abstract:Debt increasing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coexisted in the U.S. before financial crisis,with its debt increasing while economy growing continuously. Its important impetus of economic growth was over-consumption with credit,immense consumption decreasing both public and private savings systematically,bringing about current account deficit under the circumstance of high rate of investment. Dollar standard facilitates the U.S. balancing current account deficit with capital account surplus,with Wall Street’s financial derivative bonds as the major means to deal with current account deficit. When twin deficits could not sustain,the U.S. debased its liabilities through crisis and currency devaluation. The double circulation of international economy under Jamaica system destined the non-convergence of the crisis. The consumption-driving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 has come to its end and the time to adjust is due.

Key Words:economic development,in debt,current account deficit,capital account surplus,U.S Dollar standard

中图分类号:F81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265(2011)09-0021-05

在二十世纪90年代和二十一世纪前10年,美国经济依靠其金融体系大量运用私债和杠杆作用来实现其非同寻常的盈利能力,扩张经济规模,扩大和强化对全球经济影响的广度和深度,次贷危机爆发前美国债务增加与经济增长并存,直至抵押贷款压力大到其无法承受的程度,以爆发金融危机的方式得以释放。

一、美国经济增长与负债增长并存

(一)危机前美国经济持续增长

1992―2001年间,美国年均经济增速3.7%,相比同期德国1.7%和日本1%的增速是相当高的。2001年受网络经济泡沫破灭影响,增速有所下降,但之后一直保持持续增长态势。到危机前的2007年,美国GDP总额13.75万亿美元,占当年世界GDP份额的25.2%。

(二)美国经济增长中的负债特征

危机前几年美国负债持续大幅增加,从2003年的69462.89亿美元、占当年GDP的63.4%,上升到2007年的134271.03亿美元,占当年GDP的97.2%。

虽然美国对外负债总额大幅攀升,但各部门对外负债占当年全美对外债务总额的比重相对稳定。政府部门占比在20%上下,政府部门负债结构以长期债务为主,这与中国外汇储备以长期美国国债为主对应吻合;美国银行对外负债稳定在20%左右,且多以短期负债方式存在,这与银行审慎经营原则相吻合。除政府部门、银行和货币当局外,其他部门对外负债占比年均约47.8%。

居民的债务与可支配收入比例逐年上升,从1993年的10.9到2007年的14.2。在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加的情况下,居民负债额不断增加,从2003年的13.21万亿美元增长到2007年的19.79万亿美元,其中房屋抵押贷款占55%―60%,消费信贷占5%左右。

(三)资产价格泡沫下的巨大消费是美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美联储自2001年之后的连续降息政策,在推动美国经济恢复增长的同时也诱发了资产价格膨胀,房地产市场价格持续、大幅上涨,1950―1999年美国房产总值占GDP的比例为105%,2005年超过160%。房地产构成家庭资产的主体,成为银行系统最重要的抵押资产,提高了家庭和企业部门的抵押负债能力,使家庭和企业部门的负债水平持续上升。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的改善使得信贷便利性增强,美国居民和企业更容易借到钱。1980年家庭部门、非金融企业部门、政府部门和金融部门的负债余额对GDP的比例为0.50、0.53、0.39和0.13,2004年这一比例分别提高至0.87、0.67、0.52和1.0,美国非金融部门负债余额占GDP的比重从1980年的142%上升到2008年的233%,其中涨幅最大的是居民部分,从50%上升到96%,占居民债务主要部分的住房按揭贷款从33%增长到72%。2001―2007年,财富效应、托宾q效应、金融加速器效应叠加,刺激消费大幅度增长,美国家庭债务增加60.1万亿美元,家庭负债率达到132%。

在房地产价格持续上涨的趋势下,美国民众产生了股市和楼市价格只涨不跌的强烈幻觉,而政府授权企业(GSE)如房利美、房地美等给居民过度消费和金融过度膨胀提供了不恰当的支撑和纵容。房价上涨推升家庭名义金融资产,美国家庭2/3的财富是以房地产形式持有,居民消费模式也逐渐由收入驱动转为财富驱动,房地产财富增量中的3%―5%被居民用于消费支出,美国居民消费增长中的60%与住房再融资有关,金融系统竭力向消费者提供贷款,某些购房者抵押房产的贷款价值比高达100%,消费支出的增加几乎完全是靠增加房地产按揭贷款来获得的。二十世纪90年代以前,在美国居民的家庭资产中,有价证券占比较大;2000年以后,房地产资产占比迅速上升,2000年这一比例为35%,2005年达到40%。以资产为基础的储蓄战略推动了消费增加、储蓄减少。二十世纪80年代以前,美国家庭消费占GDP的比重基本上在61%―63%左右,2007年上升至71%。美国国民消费支出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从二十世纪80年代初的85%上升到2007年的95%强,居民消费成为美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2007年美国消费率达到87.2%,明显高于其他国家或地区。

二、美国储蓄率系统性下降

美国居民储蓄占实际可支配收入的比例在二十世纪80年代以前近40年(1947―1984年)里基本稳定在7%―11%,这与当时偏左的社会思潮和国家资本主义特征相吻合,而二十世纪80年代里根执政后,社会思潮全面右转,美国政治经济转向自由资本主义,过度消费的模式空前发展,美国的居民储蓄率节节下降。从1984年开始,储蓄率呈现趋势性下降态势,从1992年开始,甚至绝对储蓄额也开始下降,1995年储蓄率为4%―5%,2004年下降到0.2%,2005年第三季度为-1.6%,到2006年底美国私人储蓄率已连续20个月为负。1994年美国国民净储蓄率为14%―15%,2001年以后一直徘徊在1.5%,2007年1.7%;总储蓄占GDP的比重远低于世界其他国家的平均水平,2007年美国该指标为14%,而同期亚洲经济体的总储蓄额都占GDP30%以上。

除了财富效应外,另一个推动美国储蓄率趋势性下降的关键因素是信贷便利性。反映信贷便利性的第一个方面是负债成本的趋势性下降,美国居民每年负债的利息支出与其全部金融负债之比由1984年的3.9%下降到2006年的1.75%。对应于美联储的降息,既然美国居民可以以比较低廉的成本借到钱,就不必在当期的可支配收入里留存更多的储蓄。反映信贷便利性的第二个方面是金融市场信用工具的多样性和创新性促进了信用的可得性,除股票和共同基金以外的所有金融工具几乎涵盖了所有类型的债务资产如贷款、证券化衍生产品、债券、货币市场工具等。

小布什在任期间的“9.11”事件、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大规模给富人减税以及增加社会保障等政策使得美国政府财政赤字不断急剧增加,政府预算迅速从盈余转变为赤字,政府公共储蓄为负。美国的财政赤字,1948―1979年30年间累计只有297.7亿美元,而2005财年联邦政府财政赤字达到惊人的4992亿美元,约占GDP的4%。按大卫•沃尔克(美国政府问责局原审计长)估计,若把美国政府对国民的社会保险欠账等所有隐性债务加在一起,美国2007年实际债务总额达53万亿美元,而2007年全球GDP才是54.3万亿美元,其中美国GDP为12.8万亿美元。

三、美国经常项目赤字

虽然收入和资产价格膨胀推动了消费增加、储蓄减少,但美国经济持续增长以及乐观的增长预期刺激了投资支出。与美国储蓄占GDP比重持续下降的情况形成鲜明对照,美国投资占GDP的比重不断上升:1990―1999年投资占GDP比重的平均值为18.7%,2000―2002年为19.4%,2003年为18.4%,2004年为19.7%,也就是说,从1990年到2004年美国投资占GDP比重的变动率为+1.1%,远远高于欧洲(-2.9%)和日本(-9%),最终导致储蓄和投资状况恶化,消费大增而储蓄不足。国内储蓄率的下降和投资率上升造成了其经常项目赤字。

据IMF统计,美国2007年的经常项目赤字已经增加到7266亿美元,占当年全球经常项目逆差(约为1.45万亿美元)的50%以上,相当于其本国GDP的5.2%。其净国际头寸不断恶化,从1970年相当于GDP5.8%的盈余,到2006年变为相当于GDP20.4%的赤字。2007年1月经济学家库尔特•理查巴彻指出:“从负债水平方面来衡量,如今的美国经济泡沫是历史上最大的。”同期欧元区的净国际头寸也是赤字,相当于GDP的13.5%,净国际头寸(不包括黄金)有盈余的国家主要是日本(相当于GDP的42%)、中国(相当于GDP的20.3%)和沙特阿拉伯(相当于GDP的100%)。新兴市场国家在现代史上第一次从净债务国转变为发达市场国家的大债权国。

二十世纪60―70年代,尽管美国出口和进口占GDP比重逐渐上升,但增速不相上下,经常账户基本平衡。从80年代起,进口占GDP比重增速开始超过出口,经常账户中的主要项目贸易逆差急剧上升。2002―2007年,美国经常项目逆差占GDP的比重由3.8%上升到5.3%,平均5.4%,高出5%的国际警戒标准,这主要是消费品进口大量增加导致的,反映了美国对国外商品的巨大需求。这是因为美国把低附加值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发展中国家,然后进口相应产品来满足国内需求。美国经常账户逆差是美国国际分工的安排和经济结构性的问题,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美国经常账户逆差是美国经济与国际资本流动结合在一起的结果。美国消费过度而储蓄不足是其经常账户逆差的内在原因,其国内投资超过国内总储蓄(居民总储蓄+政府总储蓄)的缺口,只能通过国外资金净流入来弥补,国民投资严重依赖外资流入。而亚洲各国把它们多余的储蓄投资到西方去,因为它们自己的金融系统还不足以承担对这些储蓄的配置使命。来自亚洲和中东的净储蓄美元资金回流可能压低了美国的长期利率(格林斯潘之谜),延缓了美国经常项目赤字的调整。美国贸易伙伴的美元储备资产随着贸易盈余的增加而相应增加,导致这些国家内部信贷规模膨胀、资产价格出现泡沫,而大量美元重新流入美国市场也造成美国国内信贷和资产价格膨胀。

由一国国际收支平衡表来看,经常账户顺差必然对应资本账户逆差,经常账户逆差必然由资本账户顺差来平衡。美国持续多年资本净流入,资本账户顺差为经常账户逆差提供融资。

作为全球最大经济体和世界最重要货币的发行者,美国比其他任何经济体或经济集团更容易对外大量举债。美国举债的主要手段是债券,华尔街的金融衍生债券成为美国最大宗也最成功的“出口产品”,成为填平美国经常账户赤字的关键。这些债券的投资者主要来自工业化国家和新兴市场化国家,2001―2006年,美国债券全部净流入资金的30%来自新兴市场化国家,约2/3来自工业化国家,发达工业化国家占据美国债券市场大半壁江山。广大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只能通过商品与服务贸易顺差获得全球储备货币,必然造成它们持续的经常项目盈余,频发的金融危机逼迫它们将持续经常项目顺差获得的外汇收入以外汇储备的形式积累下来,以提供一种自我保险机制,而外汇储备的很大部分是以各类美国金融资产的形式持有。

四、国际收支失衡的不可持续性

美元与黄金脱钩后,美国不但不再需要以黄金作为进口的支付手段,而且不再需要以黄金作为美元的支撑,而是以没有任何支撑的美元及以美元计值的债券作为进口的支付手段,过去能防止持续失衡现象的调节机制失效,全球经济迅速被迅猛的信用扩张所淹没。美国只需印制纸币就可以得到它想要的任何东西,全世界中央银行的储备爆炸性增长。而国际收支盈余国中央银行不可能把获得的美元紧锁在金库里,为使投资报酬率为正值,必须把这些美元重新投资到美国,购买以美元计值的资产。而这些大量回流的美元最终以存款形式进入美国银行体系,如同美联储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创造出来的高能货币,引起美国银行体系的信用创造和信用扩张过程,压低美国资本市场的利率,造成美国资本的错误配置,使得其资产价格产生严重泡沫并导致经济过热。当资产的错配接近不理智的甚至犯罪式的疯狂状态时,泡沫无法抑制,只能继续膨胀下去,直至因无法获得更多信用支持而破灭,美国以危机的形式爆发可怕的经济调整过程。众多贸易盈余国投入美国金融市场的货币无法再回购得等量的劳动量或价值。

新兴市场经济体没有能力吸收也不愿意吸收来自世界经济体系的多余储蓄,而且其本身也在产生盈余,资本从世界各地涌向少数几个拥有信用的高收入国家。美国作为世界最大经济体和拥有世界上最重要货币的国家,比其他任何经济体更容易对外大量举债,而对应其外债的国内部分最终被证明是无法获得持续增长的家庭负债,实际利率偏低的事实表明美国的赤字并未流向投资领域,否则高增长率应与高水平利率相伴,大量外债确实是被其用于消费了。

按照传统的经济学理论,一个国家不可能长期出现经常项目赤字,逆差上升、外债累积势必引发国际收支危机,但美国从1982年起到现在一直都是逆差(1991年微小顺差除外),虽然相对许多其他国家,其逆差占本国GDP的比例并不算太高,但美国逆差的绝对值是世界第一。这是因为美元是世界主要储备货币,而其外债主要以美元计价,故美国可以以本币进行无限额举债,不存在外汇不足而无法支付外债的问题,美国在制定自己的经济政策时不需要考虑国际影响和约束条件,似乎不受经济学研究前提“资源稀缺”的制约,维持着超过它收入的消费水平。美元作为主要的储备货币充分地享受了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的好处,如向全世界征收铸币税;利用汇率操控自己负债的价值水平,通过贬值化解外债;不受约束地采取扩张性宏观经济政策;利用世界各国对美元资产的刚性需求不断吸收全世界的资金来低成本地维持其经济增长等。美国似乎拥有无限的借贷能力,能够便宜而且不受限制地以自有货币来举债,美元的发行几乎不受限制,而且只须通过美元贬值就可以没有任何困难地减少它所承受的负债的价值,当负债的包袱沉重起来的时候,只须通过货币的外部贬值就可合法地、无痛地抖掉包袱。

美国超前过度消费、储蓄不足、举债度日的经济失衡之所以能够在较长时期内持续,在于牙买加体系的“国际经济双循环”: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自发形成的以美元为中心的多元储备以及以浮动汇率制为主的国际货币体系,保持了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核心地位,美元成为国际经济中最主要的初级产品定价货币、贸易结算货币和储备货币。各国为发展国际贸易和抵御金融风险需要储备大量的美元,为确保储备资产的安全性、稳定性和流动性,用所储备的美元购买美国国债,美国则消费其他国家商品或对外进行高回报(必然高风险)的投资,美国这种为外部赤字融资的能力构成了其银行系统“发起―分散”结构存在的基础,美国银行不再受到国内储蓄额有限的制约,而可以通过证券化渠道调动全球的储蓄,使其银行系统从传统的零售银行模式发展到新的批发银行模式。美国通过这个循环,利用其全球最大最发达的资本市场吞吐全球资金,使微观经济的缺点扩大为全球的经济失衡,到这个过程难以为继的时候,市场通过危机的剧烈调整来恢复经济的再平衡。

美元的过度消费日积月累,美元及美元资产在全球泛滥成灾,在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未能充分提高的情况下,资本市场和房地产泡沫不断膨胀,使资源价格飙升,全球通货膨胀抬头,当泡沫破灭时,全球金融从流动性过剩迅速逆转成流动性紧缩。全球交易币种和储备体系的美元化(美元在各国外汇储备中占比80%以上),使得美国的消费膨胀不需要即时付款,也使得美国能够动用大部分全球净储蓄投入“新经济”活动,国际储备体系建立在美国国债以及其他高等级债之类“白条”的基础之上。目前的国际金融体系赋予了美国在全球金融体系中太多的特权,赋予了美元太多的霸权,而没有一种可执行的制度性的约束力来要求美国承担维护这一体系的责任。美国金融危机爆发之后美国政府屡次巨额救援方案的实质,是动用美元发行权,在更大的范围和更大的规模上制造更大的泡沫,来解救目前的泡沫危机。1999年后,美国的经济增长主要依赖房地产和基于房地产的金融业,房地产行业的收入和负债增长不匹配,表现为负债率的持续提高。当今国际金融体系依然运行在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基本框架之内,世界经济的发展取决于美国的走向,美元的主导地位使得其他国家的货币必须盯住美国,美国必须有贸易赤字,当其债务和消费已至极限时,引发全球金融危机。

次贷只是美国很小的一部分资产,引起的危机却蔓延到了全球,美国这种充分利用美元本位机制,靠信贷促进消费、靠消费带动经济增长的消费驱动型经济增长模式走到了极致,让全球和美国一道付出沉重代价。美元的霸权可以使得美国无限制地负债吗?美国在没有找到新的经济增长动力的情况下能维持这种持续的赤字创造机制吗?恐怕难以为继。一个拥有庞大财政赤字和贸易赤字的国家怎能期待全世界持续接受其不断增加的货币增量?尽管一些国家过去多年采取的出口导向战略存在惯性,尽管危机造成的资产价格变动和汇率变动带来的估值效应能一定程度上缓解持续经常项目赤字所造成的美国对外负债负担,但目前的国际收支失衡是不可持续的。因为:(1)各国外汇储备承受美元货币贬值及资产价格下降的冲击极为痛苦。(2)各国承受着因冲销外汇占款所造成的通货膨胀及资产价格泡沫的巨大压力。(3)各国政府及投资者开始对美国的偿债能力感到怀疑,拒绝继续通过购买美国资产的方式为美国经常项目赤字融资。据IMF2009年一季度数据,全球外汇储备资产中美元资产在2008年四季度大幅减少1000多亿美元,主要源于新兴经济体需求的下降,新兴经济体美元储备资产(不计中国)余额较2008年三季度下降1454亿美元。各国央行及国际投资者投向美元资产的意愿有所犹疑,至少美国的信贷消费增速会有所放缓甚至收敛压缩。这种经济增长模式和国际收支格局应有所调整,美国将被迫压缩进口、克制消费、重新开始储蓄,并重拾自己的制造业。

参考文献:

第5篇:逆向盈利的思维模式范文

内容摘要:创新思维是以新颖的思路或独特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从而产生创新性成果的思维。它除了具有一般思维活动的特点外,还具有自己独特的特征。在整个创新思维过程中,各种思维方式和方法综合交互作用。通过掌握创新思维原理,遵循创新思维法则,运用创新思维方法,从而培育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关键词:创新思维 涵义 特征 过程 修炼

创新思维的涵义、特征及过程

(一)思维的涵义

思维是人们探索客观事物属性、内在联系和内部规律性的有意识活动过程,是客观事物属性、内在联系和内部规律性的反映。换言之,思维是人脑的机能,是主体人对于客体对象的概括性和间接性反应,是主体联系客体的中介和手段,是主体加工处理客体的方法和工具。

(二)创新思维的涵义及特征

创新思维是指运用发散、直觉、想象等思维方式、方法,对新事物和新目标进行思维,从而获得新发明、新发现、新技术、新产品、新成果等而采用的思维方法。它是一种开拓人类认识新领域、开拓人类认识新成果的思维活动。

创新思维以新颖的思路或独特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从而产生创新性成果。创新过程中的思维活动,一方面具有一般思维活动(解决问题)的特点,但又不同于一般的解决问题。因为它不只是依靠现成的表象或有条件地描述,而是要在现成资料的基础上进行想象,加以构思,才能解决前人所未解决的问题。创新思维还具有自己独特的特征:

独立性―与他人不同,独具卓识,敢于质疑,力破陈规,善于打破自我框框。

连动性―具有“由此思彼”的能力,表现为纵向连动(发现一种现象后立即深究其因)、逆向连动(发现一种现象后立即想到它的反面)、横向连动(发现一种现象后能联想到与之相关和相似的事物)。

多向性―善从不同角度想问题,在一个问题面前,能尽量提出多重设想和方案,以扩大选择余地。

跨越性―从思维的里程来说,表现为常常省略思维步骤,加大思维前进的跨度。

综合性―善于选取前人智慧宝库中的精华,通过巧妙结合,形成新的成果。

(三)创新思维的阶段和环节

创新思维的具体过程一般要经历以下几个思维阶段和环节:

启发定向阶段:了解问题情景,产生创新需求,激发创新动机,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提出问题,进而通过深入分析更加明确问题。

潜伏酝酿阶段:当问题明确之后,便进入以收集整理知识信息、弥补知识缺陷、消化原始材料、构思假说和解决方案为主导活动的阶段。

游离逼近阶段:在经过深思熟虑、反复尝试后思路逐渐清晰,方法途径趋于明朗、问题接近于最后解决的时期。

灵机触发阶段:灵机的触发即问题已迎刃而解,包括两种情况:一是出现意识到成功的心理准备;二是当为问题苦苦思索而不得其解时,在未曾预料的时刻因受某事物的启发,突然灵机一动,顿彻大悟,成功跃然而至。

引深成型阶段:对创新思维成果中的新假说、新推测、新设想等成分,经过实践的检验,对其不足之处进行弥补、深化,使其更系统、更丰满、更成熟,最后将成功的以适当的形式表达出来,从而指导实践。

这五个阶段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前一阶段总是为后一阶段作准备,后一阶段也可能包括前一阶段的某些因素。在整个创新思维活动过程中,各种思维方式和方法综合交互作用。

创新思维的修炼

(一)掌握创新思维原理

整合原理:创新是各种心理因素(包括兴趣、求知欲、理想、信念、情感、意志以及思维品质、形式、方法等)高度的有机整合的结果,是主体心理的、思想的、思维等意识活动的综合表现。

流动原理:创新思维随着人类认识活动的深入而不断运动,表现为按个人自我发展的需要流动、随个人兴趣爱好的变化流动、按思维能力结构层次的变化由低向高流动。

调节原理:随着人类认识活动的变化,根据创新活动的需要,不断调整目标,使之更符合实际。

信息轰击原理:通过努力学习和多接受新信息,以诱发思维的创新性。

群体机智原理:通过争论、辩论、讨论等形式汲取群众的智慧,弥补个人创新力的不足。

压力原理:外在压力迫使自我克服惰性,将压力转化为动力,成为推动创新的巨大力量。

上文所述前三项原理取决于主体内因,由自身素质与能力的高低来决定;后三个原理取决于社会外因,在外力适度的作用与影响下,主体的创新潜能就会得到激发。内因起决定作用,外因只能提供有利的条件。

(二)遵循创新思维法则

综合法则―通过集思广益、智慧杂交、思维交融创新;还原法则―通过回到根本、抓住关键、提纲挈领创新;对应法则―通过模拟比较、类比联想、相似想象创新;移植法则―通过模仿造型、移植结构、模拟演示创新;离散法则―通过离散产品、分解要素、解剖认识创新;强化法则―通过强化技法、强化目标、强化工艺创新;换元法则―通过代用材料、代用零件、代用方法创新;组合法则―通过附加组合、异类组合、同物组合创新;逆反法则―通过逆反思考、求异思维、对应思考创新;造型法则―通过外观造型、结构造型、色彩造型创新;原型启发―通过物件启发、事件启发、言行启发创新;特征迁移―通过事物特点、事物特征、事物特性迁移创新;功能变化―通过功能组合、功能改变、功能提升创新。

(三)运用创新思维方法

1.加法思维―组合就是创新。美国的《读者文摘》的诞生来自创始人德惠特•华莱士的一个创意。他“把最佳文章组合精编成袖珍型的非小说刊物”是一个伟大的创意。

加法思维就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学说、技术、产品的一部分或全部进行适当叠加或组合,用以形成新学说、新技术、新产品的创新方法。爱因斯坦曾说:“组合作用似乎是创造性思维的本质特征。”美国创造学家奥斯本说:“新的发明几乎都是通过对老发明的组合或改进产生的。”

2.减法思维―简单也是一种创新。我国对计算机简化中得到的VCD和学习机的问世就是减法思维运用的例子。将计算机中的光驱与解码部分取出来变成了VCD;将计算机的文字录入编辑和游戏功能取出来就成了学习机,造就了一个利润丰厚的产业。

减法思维就是将事物的要素进行缩减或分割,从而达到创新的目的。哲学家奥康说过:“切勿浪费较多的东西去做用较少的东西同样可以做好的事情。”这句话不仅适用于哲学思维,也适用于创新思维。

3.变换思维―山无常势,水无常形。某西方国家有两个教徒在教堂祈祷时想抽烟,其中一个问牧师:“我在祈祷时可以抽烟吗?”牧师断然拒绝。另一教徒换了一种问法:“我在抽烟的时候可以祈祷吗?”牧师说可以。两个教徒所说事实是一回事,但效果却大不一样。前者给人的感觉是何等的亵渎神灵,而后者给人的感觉是何等的虔诚。

变换思维是指从各个方面、各个角度采用灵活多样的改变和转化,进而达到创新的目的。孙子兵法有云:“山无常势,水无常形,人因敌变化者胜也。”伽利略曾说过:“科学是在不断改变思维角度的探索中前进的。”

4.逆向思维―把事物倒回来。司马光打破缸。按常规思维,要救小孩,必须把小孩从水里拉出来,使人离开水。但司马光却想到了砸破缸,让水离开人,达到救人的目的。

逆向思维是指不采用人们通常思考问题的思路,而是从完全相反的、对立的角度思考问题,从而达到创新的目的。通俗地讲就是“背道而驰”。当我们面对新事物新问题的时候,人们可沿着事物的相反方向,用反向探求的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从而提出创新的思想。

5.类比思维―类比支配发明。鸡蛋固化技术。哈尔滨市道里区榆树乡榆树村农民李德库,他从鸡蛋想到了奶粉,嘀咕着要把鸡蛋“晒干”,他做试验就用了几百千克鸡蛋,1996年试验终于成功了。1998年他发明的鸡蛋固化技术在“中国专利周”上展出。“晒干后的鸡蛋”不但能制成蛋黄粉、蛋黄饮料和罐头等食品,还能提取黄油,市场前景非常看好。

类比思维是指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具有某些相似或相同的属性,从而推出其中一个对象可能具有另一个或另一类对象已经具有的其他属性的思维方法。英国的培根说:“类比支配发明。”德国天文学家和数学家刻卜勒曾说过:“我特别喜欢类比―我的最可靠的老师,因为它们给我们揭开了自然界的各种秘密。”

6.联想思维―联想促发创新。茅以升的“射水打桩法”。 我国著名的桥梁专家茅以升,他在建造钱塘江大桥时因江中泥沙层很厚,打桩时遇到了意想不到的困难。后来他看到邻家的孩子用铁罐浇花,细细的水流居然把花坛泥土冲出了一个深深的窟窿,他茅塞顿开,立刻想到了射水打桩的好办法,解决了工程进展中的难题。

联想思维是指通过一个或一类事物联想到相连、相关或可能相连、相关的另一个或另一类事物,从而达到创新目的的方法。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我们的思维是从与正在寻求的事物相类似的事物、相反的事物或与之相接近的事物开始进行的,以后,便追寻它相关联的事物,由此而产生联想。”

7.迂回思维―以迂为直。书房里的大沙发。有一次书房里的大沙发要搬到另一个房间去,因沙发大而门小,卫士们试过几次都搬不出去,只好放回原处。进来问:“怎么没搬出去?”卫士说:“门太小出不去。”在沙发左右踱步,时而望望沙发,时而瞥一眼门,思索片刻,慢条斯理的问:“有件事我始终想不通,是先摆好沙发后盖房子呢?还是先盖好房子后再搬来沙发呢?”卫士们听后低下了头。便出去散步了。后来卫士们不时变换方式,终于将沙发搬出了门。

迂回思维法是指回避使用常规的直接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是采取拐弯抹角的见解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拿破仑说过:“我从来不正面攻击一个可以迂回的阵地。”孙子也说过:“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这也是常用而有效的方法。

8.发散思维―创新的核心。齐白石会客。一天有三个学生上门求教,只见门上写了个“心”字。其中一位学生转身就走。另两位学生却上前敲门,被齐家人劝回。次日他们三人又来求教,发现门上换了个“木”字,头一天先走的学生立刻上前叩门,白石老人笑盈盈的开门迎客。这是什么道理呢?第一次门上写的实际是个“闷”字,说明齐老情绪不好,不会客;第二次门上实际上写的是个“闲”字,说明齐老清闲无事,可以见客。

发散思维是指围绕一个中心问题,进行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多途径的思考和联想,以探求问题的答案的思维方式。也就是“从一点向四面八方想开去的思维”。著名创造专家吉尔福特高度评价道:“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核心,正是在发散思维中,我们看到了创造性思维的最明显的标志。”

(四)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建立合理广泛的知识结构,不断丰富实践经验。知识和经验越丰富,思维越宽深。增强好奇心以发展想象力,培养高尚的兴趣以增强创新能力。好奇心是发挥想象力、创新力的起点,兴趣是维系恒久创新力的基础。培养直觉力以开发想象力。培养联想力,有利于新事物的产生。培养良好的创新素养和艺术素养。建立合理的能力结构,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培养人的模糊思维能力。实践证明,许多创新是在想象基础上建立模糊概念,通过模糊思维而渐具体化的。

参考文献:

1.公务员9种通用能力简明培训教程.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6

2.马林.思维能力的提升与自测.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

第6篇:逆向盈利的思维模式范文

这一消息的“突然”之处在于,此前并未广泛征求意见,市场也仅仅在1月17日才从主要做市商处得知这一消息,而到了周五就已经落实,可谓神速。

公告进一步解释称,所谓SLO是指参与银行间市场交易的12家主要机构,可以在流动性短缺或者盈余时,主动与中央银行进行回购或者逆回购的操作,操作期限一般不超过七天。央行同时表示,各项交易数据将在一个月后通过专门渠道公布。这样的一种公开市场操作模式,有些类似央行体系常用的贴现窗口制度(discount window),不同的是,央行并没有要求这12家机构在流动性短缺时支付惩罚利率。

市场的第一反应是,这项举措在春节前推出,意味着央行希望通过这一方式避免节前资金紧张。与此同时,央行也已经通过多次的公开市场逆回购为7天、14天以及28天的资金定好了价格的“天花板”。综合这些信息,市场开始大规模地做空利率。以人民币利率互换为例,其各期限利率水平在短短两天内就下降了将近20个基点。此前一直在稳步上升的三个月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SHIBOR),也暂停了上行的脚步。

在这项规则实施前,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分别在每周二和周四进行,各主要交易商则在每周一和周三上报需求。尽管公开市场操作一直被视为央行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之一,但以往市场的焦点主要放在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上,因而关注度并不高。2012年下半年,央行在流动性较为紧张的情况下大规模推行逆回购操作,并强势“忽略”存款准备金率,这导致公开市场操作成为了中国货币政策的“代言人”,其重要性也迅速上升。

央行再度丰富公开市场操作的期限,其背后的深意值得玩味。此前市场一直猜测,央行可能会将基准利率从目前的一年期存贷款利率,转向更加短期的市场利率。这样的一种调整更加符合国际主要经济体央行的惯例,也有利于推进利率的市场化进程。

从去年开始,央行已放宽了对存款利率的严格管制,允许商业银行提供高于基准利率10%的定存利率,贷款利率的下限也进一步放宽至7折。这意味着央行的现行货币政策目标开始出现模糊的趋势,也加大了央行转向新货币政策目标的可能性。

在中国和海外经济形势尚不明朗的情况下,中国央行不会贸然转向新货币政策目标。与此同时,传统的货币政策目标还与广义货币增速以及新增信贷目标等联系,这也暗示改革将存在较长的过渡期。

在过渡期内,央行则需要进一步测试公开市场操作的可靠性,并强化对市场预期的管理。换句话说,央行需要通过其具体操作让市场知晓其货币政策取向。更重要的是通过短期公开市场操作,央行意在建立一个可以信赖的、并引导市场利率方向的新基准利率。

然而,在长达半年的公开市场逆回购“独角戏”过程中,市场已经怨言颇多。由于公开市场逆回购的期限较短,因此需要每周对市场到期的资金量进行研判,为了避免“错判”,商业银行在同业拆借和对客贷款上也开始出现“短期化”的倾向。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央行似乎并没有通过逆回购告知市场其货币政策的取向。同时,逆回购的规模越来越大,从而导致了市场波动性上升。

央行对逆回购操作采取了“定价也定量”的操作方式,这在某种程度上钝化或者忽视了市场对流动性的需求信号,这种行政化的做法并没有起到管理市场预期的作用。

尽管央行已经长期没有进行过正回购操作,但从历史数据来看,央行在各期限正回购与逆回购利率上存在着较大的价差,以28天为例,最近一次正回购操作的利率为2.75%,而28天逆回购的利率水平则为3.6%,两者的差距为85个基点。这给市场的印象是,逆回购利率定得相对较高,与传统上认为逆回购仍然是一个惩罚性的工具有关,但伴随着逆回购的更加常态化,这样的一种思维定式也应该有所改变。

第7篇:逆向盈利的思维模式范文

从“有桩”到“无桩”,解决了人们短途出行痛点,也符合低碳节能、绿色出行等政策导向

“我在北京大学上学4年间,先后丢了5辆自行车。”谈起创新的起点,ofo单车创始人兼CEO戴威说,正是基于这样的痛点促使他和团队寻找一种既不必担心丢车,又能随时随地用车的解决方案。

对于骑行便利的需求在城市里其实普遍存在。此前,不少城市也都发展了公共自行车,但用车受到车桩限制、办理手续复杂等让使用便利度打了折。“创新,就要打破‘停车桩’这一固有的思维枷锁。”戴威认为,只有通过将单车与移动互联网结合,实现共享、无桩,才能让用户体验随时随地取车还车的便利。

2015年9月,ofo平台在北大校园内诞生。用户只要在手机App上输入ofo为单车加装的车牌号,就能获得对应的解锁密码,打开密码锁就能骑走。到达目的地上锁付款后,平台便记录下当时用户手机所处的地理定位,为下一位用车者找车提供依据。

同为“无桩”,2016年4月上线的摩拜单车则采取了为车身加装GPS芯片的物联网方式,这个芯片可以跟踪位置,并计算路程和使用时间。用户通过手机扫描车身上的二维码后,人就与车“绑定”了,用结束后上了锁,系统就会自动结账。

技术上的“无桩”,一举打破了空间限制,使痛点不再痛。然而,这还只是创新成功的一个方面。要知道,前几年网约车蓬勃兴起之时,既带来了新旧业态的矛盾,也遭受了秩序不够规范的批评。与之相比,共享单车从起步时,就注意到了与城市的和谐相处。

创新要契合社会发展方向和政策导向。摩拜单车CEO王晓峰认为,与政府倡导的低碳节能、绿色出行相一致,是共享单车快速成长的重要前提。“目前,全北京自行车的存量大概在900~1 000万辆,共享单车做到70万辆也就是7%的量,不会对交通造成很大压力。”戴威分析道。

创新要尽量避免产生新“麻烦”。王晓峰举例说,若出于纯商业考虑,共享单车就没必要作实名认证,因为程序越繁琐,用户增长就越慢,“但是市场调研时,有部门提出,有人乱停乱放之后得找到责任人。我们便采纳了这一意见,让用户在注册时提供手机、姓名、身份证号码等真实信息。”

资本寒冬中逆势走红

2016年下半年以来,大量应用创新型的移动互联网创业项目遇冷,共享单车却在资本寒冬中逆势走红,成为现象级的存在。这说明,城市公共交通的建设乃至网约车的发展,仍然没有满足人们多样化的出行需求,或者说,共享单车在短途出行这一细分领域的优势已经得到一定程度的认可。

单车盈利的关键在于单车的日均订单量和新用户的增加速度。1元、0.5元的生意,能赚钱吗?一项技术创新要转化为一桩能够持续盈利的生意,归根到底还要在商业模式上走得通。这其中,既要有对时机的把握、节奏的推敲,也要有对成本与利润的考量。

把创新推向市场,什么时机最合适

有人抱怨,最初共享单车产品并不成熟,车身沉重、查找困难也屡遭“吐槽”。但在王晓峰看来,“在互联网时代,推出一个软硬件结合的产品,无需强调登场就得完美。产品做到七八十分,就可以推出来了。随后在大规模使用过程中再去调整、优化、迭代。”

时机要趁早,节奏也不能太缓

当前市面上的共享单车其实更接近于“共用”,而非“分享”,因为车辆并非个人资源,而是平台所有。相较而言,ofo成立初的模式似乎更符合“分享”的本义――平台上的1 000多辆单车均为北大师生个人拥有、自发共享。

“不过,最初的模式缺乏标准化的复制能力,发展速度过慢。”戴威告诉记者,个人自用的单车接入平台,颜色、标识不统一,在查找上会造成一定困难,推广也受个人意愿所限,“大量引入标准化车辆,可以一边提高用车的便利性,一边逐步培养大家的用车习惯。”

从成本角度来分析,除车辆的日常维修、维护和运输需要一些人工成本之外,车辆硬件成本是共享单车企业最主要的成本所在。而在是否自产车辆上,不同企业有着不同选择。

“我们不想生产车,而是要连接车”“作为一项公共产品,应该满足尽量多用户最基本的出行需求”――基于这些理念,ofo为“小黄车”选中了最为大众化的一款车型,车辆从自行车制造企业大批量采购而来。

摩拜则涉足了硬件领域。轮胎要实心、不能轻易爆胎,没有链条、不用担心掉链子,车身全铝、不用担心生锈……为使车辆更耐用,摩拜为“小红车”提出了一系列技术要求,而这也推高了硬件成本。据悉,最早的摩拜单车成本在2 000元1辆以上,换代后有所下降,但单辆仍超千元。当然,摩拜单车的维修维护等成本也较低。

而在收益一端,眼下的主要渠道是用户租金与押金。像摩拜单车收费标准为0.5元半小时,ofo则为1元小时,水平相差不多。共享单车企业一般还要向注册用户收取99~299元不等的押金,这部分押金也将用于财务投资以保值增值。以ofo为例,单车成本约在400元左右,日常维护运输的成本约为车辆成本的10%~20%,使用寿命约为18个月。按这个周期来计算,只要1辆车1天能产生0.9元以上的租金收益,就能收回车辆成本。因此,企业盈利的关键就在于每辆单车的日均订单量和新用户的增加速度。

或是出于商业考虑,共享单车企业还从未向外界披露过具体的运营与财务数据。戴威告诉记者,目前ofo的车辆使用率较高,每日收益比较稳定,“2016年尚未盈利,但已无限接近持平,2017年肯定会实现盈利。”而硬件成本更高的摩拜则多次表示,目前谈盈利还为时尚早。

共享经济下的盈利

尽管在共享单车发展中存在一系列问题,但长期来看,大部分问题其实是可以优化、部分克服的。就盈利模式而言,目前阿里、腾讯、滴滴等产业资本对于共享单车都有投资,实际上间接说明了他们是不担心这个问题的。即便进行直接论证,共享单车的发展空间也是值得肯定的。

对于共享单车的入局者来说,移动互联网破除了单车共享的信息成本,而随着智能技术的发展和共享单车的规模化,智能硬件的成本也会越来越低。理论上讲,只要每个用户所分摊的企业经营成本不高于个人拥有单车的成本,共享单车就具备实现盈利的基础。

就当下而言,虽然共享单车比普通自行车的造价更高、人为破坏等现实情况推高了共享单车的运营成本。但在资本的支撑下,优秀的共享单车品牌在做大规模、抢占市场的同时,也有足够的时间去研究升级硬件的智能化水平、优化运营调度、培养用户的使用习惯以及发展多样化的服务,从而探索出更好的盈利模式,这正是共享单车的想象空间所在。

在挖掘盈利点方面,未来共享单车也有一定的想象空间。比如,共享单车的硬件及App均具有一定的广告价值,App作为搭载服务多样化的潜在平台以及平台内沉淀的用户数据,长期来看也具有确定性的变现价值。此外,作为物联网的基础硬件,随着物联网的发展,共享单车开辟出全新商业模式的可能性也是有的。事实上,相比短期内的盈利难题,这些需要时间解答的问题,恰恰可能是投资者们更为关注的。共享经济理论决定了共享单车具有确定性的利润空间,随着成本的优化和盈利点的挖掘,共享单车将逐步满足盈利条件。

未来的想象空间

资金崤踅助力共享单车未来发展,数据价值将被逐步挖掘。一年前,共享单车行业还是片风平浪静的蓝海。而过去一年,各路资金的涌入让这片蓝海泛起了红色的波澜。ofo共享单车与摩拜单车已分别完成C、D轮融资;优拜单车在3个月内获得3轮融资,已完成A+轮;小鸣单车已经完成B轮融资……有消息称,到2016年下半年,行业融资额已超30亿元。“2014年、2015年时,互联网创业泡沫不小,出现了一些建立在伪需求基础上的O2O项目。如今,资本从‘疯狂’转到了‘寒冬’,把泡沫挤掉了,但不会影响到真正创造价值的企业。”戴威表示。

有技术助力、有需求支撑、有资本热捧,共享单车行业仍有想象空间。

数据有望挖得更深

“所有摩拜单车上都有一把智能锁,这能够帮助我们将来运用大数据、互联网技术去优化运营效率,同时更好地与用户沟通。”王晓峰告诉记者,摩拜将通过对沉淀下来的大数据进行分析和挖掘,来判断城市某个区域在某个时间段的最优车辆配给规模,以实现单车投放的动态平衡,“我们还处在很早的监测分析阶段,但是有先天优势。”

脚步可以走得更远

“中国的互联网进程已经非常领先了,我们把当前的模式复制到印度、土耳其等地,也很容易获得资本认可。”戴威表示。2016年12月,ofo对外宣布进军北美和欧洲市场。眼下,来自中国的“小黄车”已经漂洋过海,出现在了美国硅谷的街头。

“出海几乎是每一个企业的梦想。”王晓峰认为,到海外发展,要全面了解当地的法律法规,还要适应语言、导航、支付手段等用户行为习惯,进而评估制定出最精细、高效、方便的方案,“对于‘走出去’,摩拜还在计划阶段。”

共享精神还能发挥得更极致

第8篇:逆向盈利的思维模式范文

关键词:大型零售商 常规商业功能 盈利模式

问题的提出

常规商业功能发挥是指零售商通过发挥自身常规或基本商业功能,包括媒介交换、时空调节、平衡供求和价值实现等流通基本功能,通过规模化采购,加速流通,降低交易成本等方式提升盈利的一种经营模式。这种经营模式本该是大型零售商天经地义的运营模式。然而,近年来,随着市场环境、零供关系、顾客价值、产业环境和产品特性的变化,特别是大型零售商规模的扩大和纵向控制能力的增强,一些大型零售商为了追逐短期收益,通过收取“通道费”或“租金”盈利,仅作为制造商商品销售“通道”,而放弃了采购、销售、促销、商品定价、顾客服务等常规商业功能,被称为“食利型”盈利模式。

“食利型”盈利模式导致大型零售商经营能力基本丧失、店铺同质化和服务功能退化,一些企业严重依赖“通道费”或“租金”盈利,如果不收取“通道费”其利润额竟为负数,陷入亏损的境地,造成零售企业核心竞争力缺失和经营风险加大。迫切需要加快发挥常规商业功能,优化大型零售商盈利模式,促进零售产业链绩效提升。

大型零售商常规商业功能发挥的主要途径

与通道费盈利等盈利模式不同的是,大型零售商常规商业功能发挥的盈利增长点不再是从外部获得,即通过对供应商的压榨、消费者的盘剥而获得,而是从零售经营自身内部挖掘盈利潜力,并转化为现实,如降低采购和流通成本,提升经营效率等。因此,其功能发挥的主要途径也是以常规商业功能发挥为目标,通过提升零售商在顾客服务、品牌开发、整合供应链、促进供需衔接等方面的商业功能而实现。

归纳而言,常规商业功能发挥的主要途径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一)开发自有品牌

加强自有品牌的开发是大型零售商盈利增加的有效途径。自有品牌的开发减少了商品供货的中间环节,大大降低了成本,同时还可以依靠超市自身庞大的销售体系,能迅速形成销售规模。同时,可以有效避开价格战,提升经营利润。根据AC尼尔森公司的调查,许多自有品牌的商品价格要比同类商品价格低20%-40%,而利润要高出10%-20%,形成了独有的特色和竞争力。

(二)规模化采购

大型零售商通过自身的网点规模和销售额的优势,实现单一门店分散采购向总部集中采购转变,通过规模化、成批量的采购降低采购成本和运输成本,从而提升经营效率。

(三)扩大自采比重

自采是指零售商直接与生产商对接,减少流通环节中的多层供应商和批发商环节,从而能降低流通成本,提升经营效率。

(四) 整合供应链以提升物流服务功能

现代物流业被公认为“第三利润源”,它也是零售企业实施逆向整合供应链的最佳渠道,在优化供应链高效回应消费者需求的同时,既获得了供应链整合的利益,又实现了对供应链的控制,实现需求、采购、设计、生产、物流、销售、服务的全过程管理,从而建立起高效安全的供应链。

(五)增强零售服务功能

零售的本质是服务,只有通过不断创新服务模式和服务内容,提升服务绩效,才能为零售盈利创新新的空间。如苏宁提出了“双重服务”,即“服务供应商+服务消费者”,构建现代商业新的“服务链”。通过及时向企业反馈市场信息,主动引导工厂制造适销对路的产品,提供售前、售中和售后服务,根据消费者需求,发展衍生服务等。

(六)网络渠道创新

网上销售作为一种新兴业态,市场空间巨大,增长幅度大;无店铺租金成本,有助于提升毛利率;同时是以个人为对象的“定制化营销”,有助于实体店与虚拟店的互动,拓展市场空间,为零售商拓展盈利空间带来全新机遇。

大型零售商常规功能发挥的经济绩效

大型零售商常规商业功能的发挥,不仅仅能提升自身经营绩效,更会对整个产业链的绩效带来深远影响。不但可以降低流通成本、提升流通绩效,还可以增强流通功能,优化供应链条,甚至还会促进新的流通业态生成。其提升流通绩效的机理如图1所示。

(一)降低流通成本

零售商开发自有品牌、实施规模化采购、提高自采比重、整合供应链、开拓网上销售等常规功能发挥可以有效降低流通成本,提高零售商利润和整个产业链绩效。对自有品牌而言,零售商可以通过以下四个渠道降低流通成本:一是利用流通企业长期形成的商誉资产,省去了大量广告等宣传费用;二是省略中间环节进货,节省了部分流通费用;三是通过规模化的生产或订制降低产品开发和生产成本;四是剔除了供应商交纳给零售商的经销返点、进店费、广告费等通道费用,而这些通道费用最终会附加到商品价格和消费者身上。

因此,自有品牌得以在实现顾客购买成本降低的同时,提升零售商自身绩效。有数据表明,自有品牌的价格通常比制造商品牌的价格低20%-40%,而利润却高10%-20%。类似地,零售商实施规模化采购、提高自采比重、整合供应链、开拓网上销售也可以实现采购价格降低和中间环节省略,从而降低流通成本,提升流通绩效。

(二)优化供应链条

传统运营模式下,供应链条的网络化程度和层级不断扩张,这种日益多元和交叉的网络化供应链条会有助于将商品精确地配送到特定需求者手中,从而满足产销衔接,实现商品价值,促进社会再生产发展。

但是这种扩张的链条也会产生大量的冗余,提高交易成本,并造成效率下降。实际上,零售商在与消费者进行良性互动沟通基础上发挥的规模化采购、加速流通、提高自采比重、自有品牌等常规商业功能不但可以有效简化供应链条层次和网络关系,降低流通成本,也可以做到精确对接供需(按需采购),从而实现供应链条的真正优化:既精简又高效。

(三)生成新型业态

大型零售商常规功能发挥生成新型业态作用主要体现在整合供应链、拓展延伸服务功能、网上销售或电子商务的开展等方面。大型零售商在整合供应链的基础上,通过对生产者、供应商、消费者等多方需求的协同催生“敏捷物流”和“精益物流”,并通过承接制造商相应生产服务外包为“第三方物流”、“第四方物流”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在服务领域,通过对消费者售后服务、顾客价值评价、客户需求分析等消费者服务功能拓展延伸,逆向催生众多与消费者服务相关的新型业态,并将这些信息整理加工,增强零售研发和服务功能,以及对制造商的服务绩效提升;电子商务的开展则直接开辟了新的业务领域,利用因特网新型流通平台,以数字化电子方式完成商品交换和价值实现,促进新型流通业态全球化、网络化、无形化、个性化和一体化发展。

(四)提升流通绩效

零售商采购、研发、物流、服务等商业功能发挥在降低流通成本、优化供应链条、生成新型业态的基础上,还会进一步提升流通绩效,促进整个产业链的绩效优化。在生产环节,由于零售商大规模定制、以及研发设计环节的创新,将有助于制造商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减少产品供需不衔接的矛盾,提升生产商效率;在分销环节,零售商自有品牌和自采等常规商业功能的发挥,直接减少了分销环节的层级和冗余,最大限度地降低了流通成本,提升流通绩效,同时,对品牌供应商的批发价格、零售价格和利润水平都带来驱使其下降的动力,从而促进分销环节竞争,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分销环节优化和绩效提升;在物流环节,由于优化供应链管理,缩短商品周转和仓储时间,降低了物流成本,提升了物流效益,并可通过生产销售的直接对接,解决了困扰物流运输的“最后一公里”难题;对消费者来说,商品零售价格的降低和商业服务功能的完善,将从两个不同维度优化提升顾客绩效及其福利效益。因此,零售商常规商业功能的发挥能够提升整个产业链的绩效,促进产业链整体效益的优化。

(五)增强流通功能

根据马克思的经典论述,流通的基本功能有媒介交换、时空调节、强制均衡和利益实现。零售商业常规的发挥可以充分发挥零售商差异化经营优势、成本价格优势、渠道控制优势、促销优势、零售研发优势等多项优势,不但有助于流通基本功能的实现,还会促进流通的经济增长功能、效率实现功能(包括时间和空间双方面效率提升)等流通拓展功能的实现,从而增强流通功能。

结论与对策建议

本文研究表明,大型零售商通过实施自有品牌,规模化采购,整合供应链、渠道和零售服务创新等途径发挥常规商业功能,回归零售本质,能够有效提升流通绩效、拓展流通功能,是大型零售商盈利模式变革和产业链整合优化的必然选择。然而,当前部分零售企业沉迷于“食利型”盈利模式,而不去主动适应流通创新的需要发挥常规商业功能,其根本原因在于目前学术界对于大型零售商收取通道费的合理边界仍存在争议,以及现实中缺乏对零售商滥用市场势力行为的有效规制。

为此,有必要:

一是加强理论研究,在正视大型零售商收取通道费合理性的基础上,加强对大型零售商滥用市场势力和放弃常规商业功能行为的甄别,厘清大型零售商收取通道费的合理边界,同时注重对大型零售商常规商业功能发挥机理、作用路径和绩效的研究,为大型零售商盈利模式转型指明方向。

二是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对大型零售商滥用市场势力的行为进行严格规制,并且引导大型零售商回归零售本质,使其发挥商业功能,促进零售产业链绩效优化。

参考文献:

1.徐从才,盛朝迅.大型零售商主导产业链:中国产业转型升级新方向.财贸经济,2012(1)

2.宋则,常东亮等.流通业影响力与制造业结构调整.中国工业经济,2010(8)

3.石奇,岳中刚.零售商对制造商实施纵向约束的机制和绩效评价.中国工业经济,2008(5)

4.盛朝迅.基于业态变异视角的我国百货业盈利模式思考.商业经济与管理,2011(2)

第9篇:逆向盈利的思维模式范文

[关键词]逆营销信用卡业务“无价值”客户

一、引言

由于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经济增长的方式正在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低效益”的生产方式逐步被激烈的市场竞争所淘汰,企业开始认识到资源的稀缺性。不管是企业所拥有的人力资源也好,自然资源也好,都不是无限的,相反,却是很有限的。银行作为一种特殊的企业,也要同样面对着可利用资源稀缺的考验。

著名的20/80法则认为,在顶部的20%的客户创造了企业80%的利润。谢登(Sherden)把它修改为20-80-30,其含义是在顶部的20%的客户创造了公司80%的利润,然而,其中的一半给在底部的30%“无价值”客户丧失掉了。而且这些“无价值”客户还占用了银行大量的资源,使得银行的优质客户不能得到足够的资源,降低了银行的利润率。为了能够为银行优质客户提供更多的资源,同时降低银行的运营成本,银行就应该适当地配置其资源,放弃一些对银行没有贡献的“无价值”客户。而应该采取什么策略来规避“无价值”客户呢,就是本文讨论的重点,逆营销策略。

二、逆营销相关概念介绍

逆营销,顾名思义,与营销相对的,是要通过配价、减少促销和服务等等这样的活动来设法暂时或者永久地降低需求。通常用于应对产品超饱和需求的情况。逆营销有如下的三种形式:

1.普遍逆营销(Generaldemarketing)

所谓普遍逆营销,就是面对过度的需求,销售人员要全面地打消客户购买的欲望,至少要暂时的打消或者充分地降低。一般被应用在无法控制的暂时性缺乏,比如:石油危机;或者应用在长期过度流行的产品中,比如:应对旅客对巴厘岛的旅行的过量需求等等。

2.选择性逆营销(Selectivedemarketing)

所谓选择性逆营销,是指营销人员有针对性地大小客户对产品的需求,应用范围较广。是企业为了避开不被需要的“无价值”客户常常采用的手段。比如:不给“无价值”客户提供充足的产品信息。

3.有意逆营销(Ostensibledemarketing)

所谓有意逆营销,就是指企业采取一些貌似降低客户需求的逆营销手段,但是事实上是为了达到相反的目的,使得企业的商品得到更多的需求。比如:音乐会的主办人声称音乐会人数众多,票马上就要被卖空。

三、逆营销的4P营销组合策略

本文进一步讨论逆营销理论在银行应对信用卡客户中的“无价值”客户的具体应用。

1.产品策略

(1)提供更为专业的信用卡。银行可以提供给客户更为专业化的信用卡。举例来说,可以针对优质客户比较集中的金融界人士推出特定的信用卡,这种更专业的客户市场划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将不受欢迎的“无价值”客户排除在外,而且可以树立企业的高端形象。

(2)减少信用卡供应数量。银行可以减少多数“无价值”客户持有的信用卡的发行,规避那些有意进入的“无价值”客户,这是相对比较简单而直接的方法,是普遍逆营销的一种表现形式,但是无形中可能也规避了一些有价值的客户。

(3)推出替代性信用卡。银行可以开发一些替代性的信用卡产品,举例来说,可以推出新的功能相对比较单一管理成本也更低的卡来代替从前提供给“无价值”客户的需要大量成本维持的信用卡。

(4)开发创意性、个性化产品。银行可以进一步开发创意性的信用卡,使得客户的选择增多,对原先的无法给银行创造利润的信用卡的需求就会随之降低,相对的,开发个性化产品也是产品多样化的体现。不过这样的策略可能会大大提升银行的客户成本,也许会给银行造成更大的损失。2.价格策略

(1)提高信用卡业务价格。银行可以适当提高使用信用卡业务的价格,首先可以弥补银行付出的成本。另外,通过提高信用卡的业务价格,相当于设立了一个“门槛”,使得一些“无价值”客户无法进入,从而达到了剔除“无价值”客户的目的。但是这可能使得一些潜在优质客户转向其他的银行,,容易带来失去过多客户的风险。

(2)有针对性的价格和政策。银行可以采取不同的客户提供不同的价格及政策来剔除“无价值”客户,提供这样针对性的服务银行首先需要有行之有效的客户细分模式,对于符合“无价值”客户的可以提供较高价格的服务,减少一定的优惠政策,进而使得“无价值”客户丧失对银行的热情,主动退出。这样的策略其风险在于这些退出的“无价值”客户可能会为银行带来不好的传递不好的“口碑”,会影响银行的形象,使得银行失去一些潜在的优质客户。

(3)专家式服务。所谓专家式服务就是为银行的信用卡客户提供比较专业的,比如“一对一”式的服务,这样的服务会提高银行的成本,银行自然会向顾客收取较高的费用,对于优质客户而言,他们更乐于多付费用享受到这样的服务。而相对的,一部分“无价值”客户就会主动放弃业务,而那些优质客户就会拥有更多的银行资源,享受到更为专业的服务。

3.销售渠道策略

(1)目标明确地建立销售渠道。在提供信用卡业务之前,银行应该清楚这样的业务是主要面对什么层次的顾客的。因而,在建立销售渠道的时候,银行就可以自主地选择比较接近客户群的销售渠道,从而避免一些“无价值”客户的渗入。比如:银行就可以选择在优质客户工作的附近区域设立销售点,在这些人士经常阅读的杂志上刊登广告,采取推荐的模式吸纳信用卡业务的客户等等。这样一来可以有助于树立品牌形象,二来可以避免那些“无价值”客户接收到银行的信息,进而规避“无价值”客户。策略的缺陷是过于目标明确的销售渠道,可能会限制了银行信息的流通,在规避了“无价值”客户的同时,也规避了许多有价值的客户。

(2)细分销售点。银行应该根据各个销售区域的盈利情况来设置信用卡业务销售点,在“无价值”客户相对集中的区域,银行可以适当减少信用卡业务销售点的分布,这样能够从一开始就避开“无价值”客户的出现,不过这样的策略,也会使得银行的影响力下降,损失一部分的优质客户。

4.促销策略

(1)营销导向型销售人员。银行可以配备一些专门的营销导向型销售人员。在了解了客户的情况之后,可以根据客户的情况推荐不同类型的信用卡服务,如果是遇到“无价值”客户,则可以委婉的拒绝客户,这样可以针对性强地避开“无价值”客户的进入。但是这样的策略会无形中增大银行的资本投入。

(2)零促销。顾名思义,零促销的意思就是不做任何的促销活动。没有各种各样的优惠活动,自然会降低“无价值”客户的注意力,也可以达到银行的目的。但是零促销会适得银行的信用卡业务信息很难被众多客户了解,这也降低了那些优质客户对于银行的关注度,使得银行损失一定的客源。

(3)差异性促销。差异性促销就是针对不同的客户群,采用不同的促销手段。一般来说,对于优质客户给予给多的优惠,如刷卡送积分,换礼物等等。而对于“无价值”客户,则提供较少的优惠,或者不提供优惠,每个客户都希望自己能够获得尽可能多的服务,如果受到这样的区别对待,很可能会让“无价值”客户自动远离。

四、结论

对于银行信用卡业务而言,“无价值”客户不论从规模还是效益上来说,这些客户对银行的意义都不大。因此这部分客户不应该成为银行信用卡业务发展客户关系的对象,对这部分客户应采取逆营销策略对其遏制或者剔除。所谓剔除,是指银行对“无价值”客户不进行关系管理,以最低的代价实现退出,如不鼓励其使用本行产品,委婉地拒绝客户的需求,适当提高产品或服务的价格,降低为这些客户服务的成本以逐渐结束客户关系。所谓遏制则是指银行要开发市场前先进行仔细的客户细分,并且尽量快速准确地判断出“无价值”客户,对其进入设置一定的“门槛”障碍,使其无法进入或者不愿进入,从而将节约的银行资源运用到更重要的客户上,为银行提高经营效益,尽早实现信用卡业务的盈利。

参考文献:

[1]Kotler,Philip;Levy,SidneyJ.Demarketing,yes,demarketing.HarvardBusinessReview,Nov/Dec71,Vol.49Issue6,p74~80,7p

[2]DavidCullwick,Positiondemarketingstrategy,JournalofMarketing,vol.39(April1975)pp51~57

[3]ReichheldF.Theloyaltyeffect:thehiddenforcebehindgrowth,profitsandlastingvalue[M].HarvardBusinessSchoolPress,1996:225

[4]WilliamASherden,MarketOwnership:TheArtandScienceofBecoming1(NewYork:Amacom,1991)p.77

[5]郝雨风李朝霞:《大客户市场与客户管理》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10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