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对学前教育职业的认识范文

对学前教育职业的认识精选(九篇)

对学前教育职业的认识

第1篇:对学前教育职业的认识范文

国外的实践做法和当前我国各级教育改革新措,都表明初中阶段的职业体验教育是整个国家职业教育的重要一环,职业体验教育包括职业观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职业指导这三个主要的教育内容。因此,当前初中应从加强职业观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职业指导这三个方面大力开展职业体验教育。

职业教育是培养职业认识、职业素质、职业能力的教育,越早引入职业教育越有利于确立职业发展目标和更快地融入社会工作。根据中国现有教育体制,初中阶段是人成长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是人通过对事物的认识形成自我人生观的确立期,所以初中阶段的职业教育是推进整个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阶段。

通过研究西方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做法,笔者发现,美国进行职业教育改革运动时,就把加强初中年龄段的职业体验教育作为一个重要的课程;希腊要求12~14岁的学生接受45学时的职业体验教育;德国要求13~15岁的学生每周上5~7课时的职业生涯辅导课程。由此可以看出,西方国家已经将职业理念和职业认识教育前置到了12~15岁阶段的学生。2011年,我国教育部颁布的《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也提出:“鼓励中小学加强劳动技术、通用技术课程教学……鼓励普通高中、初级中学开设职业指导课程;对于希望升入职业学校或较早开始职业生涯的初三学生,初级中学可以通过开设职业教育班或与职业学校合作等方式,开展职业教育。”可见,国家对在初中阶段开展职业教育已经有了相应的举措。

从职业认识入手,对学生开展正确的职业观教育

笔者在对现在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进行分析后发现,职业认识不准确是就业困难的最主要原因。“万般皆下品,唯有读者高”“学而优则仕”这些传统观念一直传递下来,社会对各种职业认识产生了优劣、地位高低差异认识,对人们的就业观起着很大的负面影响作用。大家都想做体面、收入高、地位高的职业,而排斥那些所谓的不知名、不体面、收入低的职业,也就导致了现在的需求和供给的不匹配的问题。有关调查表明,有超过80%的求职者只关注社会提供的30%左右的职位,如此必然出现就业困难的局面。这也说明,正确的职业认识对解决就业困难问题有重要作用。

人们对职业的认识来源于哪里?大多数人是通过亲人所从事的工作、媒体报道的各种职业以及学校书本里对一些职业的描述来认知各类社会职业的,然而这些认知是不全面、不准确的。所以在学校开展职业教育是非常必要也很重要的。

职业教育现状是学生一般只有在职高、大专甚至大学才有机会真正了解、认识一个职业,才会去思考职业是什么。按照人的成长规律,初中阶段正是人树立自我人生观的阶段,应当在这个阶段把学生的知识教育与职业认识教育结合起来进行,使学生尽早为人生的目标的确定和实施步骤进行规划和准备。

那么,在初中阶段如何开展职业体验教育?笔者根据工作的实践总结出一些方法,在此与同仁分享。

开设职业体验课程,让初中学生切身感受到当前社会一些与自己生活和区域紧密联系的职业,学校要积极联系校外各类职业技能体验机构和培训单位(如社区学校、区内中职校等),每学期除了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职业场所参观、调研等活动体验外,还要充分利用社区学校、中职学校的培训、实训场地,在相关单位的培训师或职校专业教师指导下,进行具体的专业技能和技术课程的学习体验,并使之成为初中学习必修课程之一。

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正确认识个体差异性

对学生要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正确认识个体差异性,做好准确的自我认识、树立合理的目标,制定适合个体特点的职业生涯规划。首先,必须认识到个体差异的存在,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特质,加纳德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论,将人按照不同的智力分为7种类型,分别是言语(语言智力)、音乐(节奏智力)、逻辑(数理智力)、视觉(空间智力)、身体(动觉智力)、自知(自省智力)和交往(交流智力),每种类型的人都有不同强弱的能力区分。霍兰德将人的职业兴趣分为6大模型:社会型、企业型、常规型、实际型、调研型、艺术型。不同类型的人对不同职业有着一定的自我喜好。不管是加纳德多元智力还是霍兰德兴趣理论,都是让我们认识个体差异性,对自我形成准确认识。自我准确认识和准确的职业认识同等重要,只有具有准确的自我认识,了解自我特点、喜好,再结合对职业的认识,才能正确选择职业发展目标,乃至于人生的规划。

在初中阶段开展的职业体验教育要与职业规划协同开展。应该如何开展职业规划教育呢?笔者认为,首先,要开设职业规划教育课程,让学生了解什么是职业,了解自我,选择未来职业发展方向;其次,要根据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进行分层教学。在这方面,上海建平中学校长、著名教育专家冯恩洪提出的“合格+特长”“规范+选择”的适合学生的教育方式和北京市十一学校从初中就开始推进“走班制”“个性化学习成长”等教改都成为可借鉴的宝贵经验。同时,还应开设家长职业规划体验课程,让家长了解职业规划、了解自己家孩子的特点,为学生确立适合自己的发展途径做准备。

根据学生不同的年级和职业规划方向,开展相应职业指导

通过职业教育的开展,学生对自我认识和职业认识会不断地调整,同样的职业规划也会随着认识的改变进行调整。根据北京市外事学校对学生进行的有关调查,学生对于职业的认识和自我认识在入校时和离校时有着明显的不同,笔者认为,学校应该进行持续性的职业指导,根据学生不同的职业认识和规划的调整,进行相应的职业指导。初步可按照年级对学生开展团体职业咨询活动,解决学生的职业认识和发展问题。对个别存在突出职业问题的学生,进行单独的职业指导和咨询。

第2篇:对学前教育职业的认识范文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职业体验

一、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必要性

我国很多大学毕业生由于人生目标的不明确导致择业时存在盲目性和随机性。2004年4月由北森测评网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新浪网联合进行的“当代大学生第一份工作现状调查”,结果显示:在找到第一份工作后,有50%的大学生选择一年内更换工作,两年内,大学生的流失率接近75%。可见,很多学生由于对个人、社会、经济的需求认识不清晰,导致对自己的定位不明确,以至于在职业道路上走不少弯路。如何让学生正确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成了职业生涯教育的基础和关键。

高等教育具有较强的专业针对性,然而很多学生在进行专业学习之前对所学专业接触较少或者只有肤浅的认识,对专业的选择往往具有盲目性、被动性。由于对所学专业的陌生,导致很多学生对未来的发展方向和目标感到迷茫,没有职业认同感。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每个行业都有成才的机会,没有不成功的行业,只有不成功的个人,正确认识自己和所学专业是每个学生成才的关键。在职业教育中正确开展职业生涯教育,引导学生通过对自身、职业与社会的认识,综合评价自身主客观条件,对其合理确定自己的人生方向与职业目标,认真规划自己的发展路径,努力实现个人的价值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职业生涯教育应具备的的功能

职业生涯教育是为了使个体正确认识自我、发展自我,满足职业发展需要的教育。日本在《2004年综合调查研究协会会议报告书》中把职业生涯教育定义为:是培养学生劳动观和职业观的教育,是高度重视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创造性,发展人的个性的教育,旨在使学生具有相应的职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了解自己,积极主动地选择人生道路的能力。合理的职业生涯教育应该具有三方面功能。

1.教育引导功能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与社会上的“用工荒”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校园内是大量青春时光不知如何度过的莘莘学子,校园外到处是为找工作而焦灼的大学毕业生。很多学生在长期的求学过程中却不知道为什么要上学,不明白要学什么,更不清楚如何学习。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除发挥咨询与指导的作用外,还应该起到指引与教育的作用。”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性格特征、职业理想、优势和特长,不同职业对人的知识经验、技能水平等因素也有不同的要求。职业生涯教育要引导学生寻找“人职”匹配的最佳结合点,使其积极主动地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追逐生命的目标。墨子有言:“志不强者智不达”。人的主观态度将对其能力发展水平产生重要的影响,正确的人生观、事业观、学习观是个人走向成功的关键因素。职业生涯教育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做事,更要让学生学会做人,能够合理经营和管理自己的人生。加强对学生思想观念的教育,帮助其认识职业与事业、个人发展与社会需求、理想与现实等复杂的关系,对于其树立良好的职业意识、确立个人职业目标有重要的作用。

2.专业指导功能

职业生涯教育的目的是要让学生了解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不同就业方向的社会需求情况、岗位特征、素质要求,指导学生结合自身特点提前树立切合实际的职业理想和目标。这些认识有助于学生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拓宽专业知识,丰富、完善与之相关的知识和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学校现有的许多职业生涯教育往往等同于就业指导教育,课程的目标就是帮助学生在短时间内找到合适工作,类似于一种短期促销式的就业培训。有人总结职业生涯教育的现状是:“信息提供的多,观念教育的少;支招的多,解惑的少;商业性的指导多,教育性的指导少;讲择业的多,讲敬业的少;讲如何找到满意工作的多,讲找不到满意的工作怎么办的少……仅在大四进行抱佛脚式的择业指导多,始终对大学生开展就业观念教育的少;每年重复的招聘会指导多,深入研讨改进就业指导的少。”职业生涯教育是一门需要有专业人员进行研究的专业性、综合性和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而目前从事职业生涯教育的教师多为从事就业工作、辅导员等非专业人员,他们大多从国家的就业政策与形势、心理学理论与测评技术、面试技巧与礼仪等普适性的层面开展职业生涯教育。由于专业人员和专业课教师的参与度较低,专业方面指导的缺乏使学生对未来的职业需求、所需职业能力、职业前景等方面的认识肤浅,难以满足不同学生在专业领域发展的个体需求。

3.实践导向功能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句古诗充分揭示了亲身实践在认知活动中的重要性,对现代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职业生涯教育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通过职业实践逐步探索到比较适合自己的职业,从而做好职前的准备工作,以便在职业生涯过程中有更好的发展前景。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学生只有亲身体验职场生活,根据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才能了解工作中需要什么样的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才能结合自己的优势、特长、性格特征重新选择和确定比较适合自己的职业。

实践是经验内化的途径。知识、技能只有经过人的身体力行、亲身尝试才能被更好地理解,因此,参加职业实践可以巩固所学的知识、技能,锻炼处理问题的能力,进而提升学生在职场中的生存能力。

三、对高校开展职业生涯教育的建议

1.注重观念的引导

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首先要引导学生准确定位自己的职业方向,让学生对自己和社会进行全面综合的认识,去寻找发展前景比较好的职业或工作岗位。其次,要帮助学生树立务实的思想,面对日趋紧张的就业压力,把生存放在第一位,在生存的基础上去谋求进一步的发展。再次,不要被专业所局限,要根据社会需求,善于创造条件抓住机遇,面对新的岗位和工作任务,要善于学习,完善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提高自己的适应能力。最后要引导学生合理定位自己的就业去向,认真分析不同的区域、岗位、竞争程度和条件要求,避免好高骛远的选择给自己和家人未来生活带来难以承受的压力。

要引导学生树立没有最好的工作,只有是否适合自己的工作的理念,要用长期发展的眼光看待基层的工作和自己现有的水平,既要有改变自己的能力和勇气又要有准确合理的人生定位,既要有对人生理想的执著又要有脚踏实地艰苦奋斗的精神,既要满足当前的需要又要有长远合理的人生规划。

2.整合教学内容,培养专业师职队伍

为使职业生涯教育走向专业化、正规化、科学化的道路,高校需要设置以职业指导为中心的部门和岗位,对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统筹规划,全盘管理。职业生涯教育职能部门可与专业课教师、行业专家相结合,按照不同院系、专业对现职人员进行全员化的专业培训。职业生涯教育课程可以结合心理学中的“自我意识”、“社会信念”、“情绪管理”、“压力管理”等内容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管理自己的情绪、合理规划自己的目标;还可以利用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价值观”、“公民道德”、“基本法律规范”等内容帮助学生树立高尚的职业目标、崇高的职业意识、职业领域必备的安全意识与法制观念。职业生涯教育应将心理学、思想政治等教学内容与学生职业发展的需要相结合,增加课程内容的亲和力、吸引力,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使严肃的理论教育充满生机与活力。

职业生涯教育要把学生的职业发展放在重要的位置。职业生涯教育不是毕业时的就业指导,而是对学生从入校到毕业时的全程教育;不是单个专业教师的教育,而是从校长到每个任课教师、辅导员的全员参与的教育;不只是课堂理论讲授的教育,而是融座谈、竞赛、演讲、情景模拟等于一体的多样化教育形式。不同职业院校要结合自己的专业特点,在职业生涯课程的教学中坚持“教材校本化”、“专业化”的发展方向。职业生涯教育还要立足本专业,邀请行业专家、企事业相关代表、优秀毕业生开展系列讲座和座谈会,帮助学生了解本专业的发展方向、培养目标、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岗位对人才素质的要求等,使学生尽早了解自己的专业,树立切合实际的职业理想和初步的职业目标,进而定下切实可行的职业规划方案,这样有助于学生充分利用在校时间,去追逐自己的职业理想,提高自身的就业竞争力。

3.增加学生的职业体验

职业体验是让学生通过见习、实习、职业调查等形式对职场生活进行深入地认识与理解,这有助于学生进一步认识自我与职业、学习与工作、理想与现实等之间的关系。由于课堂生活的单一化、抽象化、概念化,远离了现实的职场生活,使学生缺少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无法适应真实职业岗位的要求。加强职业体验,能使学生对自己的个性、知识、能力水平与工作要求有更清晰的认识,还可以使学生的知识得到巩固,技能得到锻炼,以便尽快适应职业的需要。学生的职业体验进一步加强了学校与社会、企业的联系,使学校能够与各界人士进行广泛交流,从而有利于改革学校的教育内容和方法,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优秀人才。通过学生的职业体验活动,还能够满足企业对未来人才的选拔,使企业有机会培养自己所需人才,有机会考察和发现适合自己需要的优秀人才。

第3篇:对学前教育职业的认识范文

一、认识误区,构建职业文化教育的结构体系

随着高校人才培养的快速发展和经济发展的下行压力增加,人才市场成为高校教育内容和方式的重要考量起点,职业规划和职业文化教育也就成为当前高校教育体系中重要的新生事物。但由于当前还存在功利化的教育课程体系,这也鲜明地反映在高校职业文化教育上。

王文兵认为:新的现代职业规范与意义体系还没有在理念层面和现实层面完全确立起来。当前的高校职业文化教育存在一种以现实功用为中心、以外在形式为主导的职业文化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在最初设计过程中就夹杂着以职场就业为具体方向的功利思维,其职业文化教育设定为引导学生如何迎合市场需求,进行具体而庸俗性的职业策略训练。同时,当下的职业文化教育缺乏对职业文化内涵的全面认识,无法真正沉潜于职业文化的精神内部,仅将此定位于一般职业礼仪、职业用语、职业行为等程式化形式的认识和培养,从而塑造出外在化、浮泛性的认识观念,并不能真正引导学生对职业文化产生心灵认同和自主归依,从而导致学生产生狭隘偏执、缺乏理想内涵的职业文化观念,甚至会促成一种质疑、逆反和冷淡的心理情绪。

(一)认识既有的教育误区,建构职业文化的完整结构

职业文化的完整结构首先表现在职业文化层面的完整性。职业行为不仅受个人利益、家庭发展的影响,同样也因职业与社会环境、国家命运的密切关系受到社会精神和国家文化的督促。因此,一个完整的职业文化结构必须具备个体层面、社会层面和国家层面的结构。从个体层面而言,职业文化教育应引导学生认识到职业具有个体色彩,认可个体在职业行为中所表现出的个人物质利益和精神意识的追求与实现,这是个体自我实现的职业表现。从社会层面而言,所有的职业个体都具有社会性,社会环境和社会精神成为职业行为的重要精神来源和思想起点,职业文化教育应引导学生意识到个体职业活动必须为社会群体文化所监督和推动,从而承担其作为社会成员应该面对的社会义务和规则。从国家层面而言,国家命运和社会命运、个体命运并非处于孤立状态,而是具有双向互动的关系,个体的职业状态与国家进程应存在一种同向合力的发展态势,职业文化教育也必须引导学生认识到国家是个体价值实现最为重要的平台,天下观念、家国意识是个体职业文化观念最为关键的宏观情怀。当然,职业文化结构的三层面具体生成和组合离不开具体职业的介入,个体的职业行为其走向是要受所在企业、事业或个体单位的利益、规则和理念影响,特定的职业场所为职业文化观念提供了具体的实践空间。因此,职业文化教育应该引导学生认识到企业(事业)文化的综合价值,并且意识到个体职业观念与企业(事业)文化观念之间存在一种损益、对话和合作的关系。

(二)突破原有单一的职业文化结构,构建多层次的模块教育体系

同时,职业文化教育内容不应只是围绕职业礼仪、职业行为等单一内容对学生进行培养,而应该建立多层次的模块教育体系。从完整的职业文化体系来看,职业文化教育应该包括职业观念模块、职业思维模块和职业规范模块三个系列。其中,职业规范模块是现有职业文化教育的侧重点,它更多引导学生认识职业场所中所应遵守的言语、交际等礼仪性规范。这是一种知识性的教育内容,它只是职业文化教育的基础性方向。职业观念模块引导学生认识职业在衔接个体、社会、国家三个层面时所呈现出的职业道德、职业义务和职业权力等。它是整个职业文化教育的核心,其教育最终目的是为学生建构一个健康、平衡、和谐的职业心理和职业观念。而职业思维模块教育是围绕学生的职业思维进行的培养。职业思维作为特定环境中的思维方式,其特征发展与特定职业具有密切关系,不同的职业环境、职业规范导致个体职业思维的差异性。通过职业思维模块的教育,学生能更为快捷地寻找到适应于所从事职业的思维方式,从而更合理地从事相关职业行为。

总之,通过多层面的职业文化结构和多层次的模块教育体系的构建,职业文化教育的内涵和方向才更为完整,赋予学生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才更为精确。

二、依据差异,建设职业文化教育的多元方向

教育的本质是人的塑造。高等教育所承担的教育责任因教育对象的复杂性而呈现出多元化特征。学生自身的家庭环境、地域文化、知识基础等相关背景都会影响高等教育在个体教育过程中的实施方向。职业文化教育也要依据个体或群体教育对象的差异呈现出教育内容、教育形式、教育过程上的区分度,从而实现服务人、塑造人的教育功能。

(一)依据专业差异,建立具有专业导向的教育方案

专业是当前高等教育体系和人才培养机制的重要建制。当前,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和发展与社会市场需求有着密切关联,人才培养具有一定的市场定向式培养的教育趋势。因此,依据专业差异调整职业文化教育就成为当前高校职业文化建设的重要路径。学生不同的专业方向,必然在其专业教育过程中会凝聚成相应的知识结构、思维模式和心态图谱,所以,职业文化教育就须根据这些存在的差异进行教育程序的改变、教育内容的调整,从而适应不同专业发展的需求。如工科专业学生,其专业教育必然会塑造其科技工具理性,也必然会推动相关学生的生活空间和心灵世界的客观化生存,甚至机器化生存。这种教育效果固然塑造工科专业学生的理性实践能力,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压缩其人文素养的上升空间,从而造成其未来生存的某些瑕疵。因此,在职业文化教育过程中,有必要对这些学生进行人文化职业行为的引导,促使其将工具合理性与人文合理性进行融汇,从而为其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更为健康、优化的生存智慧。又如,中文类专业学生,其专业教育多围绕语言、文学、文化等板块进行教学。较之工科专业学生而言,其感性思维被强化,理性思维自然欠缺,实际操作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弱化。同时,其面对社会、制度等外在力量时更容易生成异己化的认识,从而使心灵蒙上虚无之思。因此,职业文化教育需要针对这些潜在的职业行为缺陷进行预先干预,从而使专业学生能建立完善的职业文化观念。

(二)依据性别差异,建立具有性别导向的教育方案

性别差异是人格、社会、跨文化心理学家关注的问题和解释个体差异的潜在变量。钱铭怡等学者认为,男性和女性不仅在感知觉和运动能力、认知方式、言语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等智能方面存在性别差异,在情绪表现、交际方式、道德发展等人格与行为方面也有性别差异。社会控制(social control)理论也认为,基于性别差异,男性和女性在外部因素影响下,通过内化不同的价值观,以及可能受现存的社会歧视因素的驱使,在教育、职业等选择中做出不同的决定。因此,高等教育不仅存在性别教育平等的问题,还存在性别教育差异的问题。从当前的高等教育专业体系和课程体系来看,性别差异尚未成为高校教育的重要参考依据,同一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育目标缺乏性别差异的考虑。但从职业文化教育角度来看,高等教育有必要依据学生在智能、人格、行为等方面的差异进行具有针对性和区分度的教育。如管理能力和领导气质的培养,职业文化教育应侧重引导男性学生注重以自我性为中心的职业魄力、以利他性为中心的职业视野培养,而对女性学生更应该侧重其理性判断、关系导向、沟通能力的职业能力培养。

(三)依据个体差异,建立私人定制式的教育方案

随着高校教育小班化观念、服务型教育理念的提倡,职业文化教育目前已经基本具备依据个体差异来推动私人定制式的学生培养的条件。高校可以通过设置学业导师、职业规划指导师等专职教师,建立职业咨询室、职业文化实践小组等形式针对学生诸如学业需求、就业方向、人生规划等个体需求,进行更为精确、有效、个性化的引导,从而通过教师专门的定向的服务、指导等方式促成学生职业文化观念的建立和完善。

三、融入实践,实现职业文化教育与社会职业组织的有效嫁接

学以致用是教育的基本宗旨。传统儒家教育提倡学、思、习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学是教育接受者接收相关教育信息和资源的过程;思是教育接受者对相关信息知识进行主体化,通过和自身既有的知识背景和文化结构进行修补结合,从而逐渐将碎片式的知识进行系统化,建立自我的知识体系;习则是将所建立的知识体系或知识观念进行实践活动,从而进一步正其是非,将外在知识与自身心灵进行契合,从而完成知识信息的个体化。因此,实践是所有教育形式和内容的重要方向。作为高等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职业文化教育也应该和实践密切联系,从而推动学生职业文化的深入延伸和优化。

(一)更新教师观念,促进教师能力的积极发展

传统的高校教师,其教学行为大多被传道、授业、解惑等传统教育思想影响,其与学生的交流和对话也多停留于知识性教学和情感性教学的理论层面,尚未将实践教学贯彻到教学的诸多领域。这一点在传统学科和人文学科表现非常明显。因此,要推动职业文化融入实践,就要求教师能够根据现有教育趋势和新型模式进行观念更新,使其充分意识到实践化教学对于学生职业观念的形成和成熟的重要意义,并积极在理论教学层面上进行合理引导和教育规划,从而使学生在专业学习、通识教育等多元教学环境中强化其职业文化实践观念。另一方面,教师能力的积极发展也是推动职业文化的实践化的重要基础。在当前的高等教育中,多数高校教师,其教师能力主要体现于科学研究和课堂教学。这种传统的教师能力并不能完全满足当前学生的接受需求和专业预期。这就需要高校教师能力在现有基础上增强实践教学的技能,从而全方位引导学生认识和建立实践理念。

(二)建立多元层次的职业文化模拟实践体系

在学生真正进入社会职场之前,如何进行预备性的职业文化实践教育是高校职业文化建设的重要课题。只有通过完善的职业文化预备性或模拟化的实践演练,学生才能更为顺畅协调地面对社会职场,从而实现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的平稳过渡。在现有的高等教育体系中,已经存在较为完整的专业实践模块,如工科专业的金工实习、师范专业的模拟实习、法学专业的模拟法庭、艺术专业的社会写生等。但这些专业实践大多以专业技能的培养和演练作为实践目的,并没有增设职业文化观念这一实践方向。如师范专业的模拟实习,其主要以教师基本技能和专业素质为实践目标,在其模拟实习过程中较少涉及学生与职业、学生与社会之间交际观念、职业伦理等问题。因此,在现有的专业实践模块中,未来重要的方向就是要融入职业文化模拟实践体系,在基本技能和专业素质的培养过程中,承担学生职业文化观念的引导。另外,从学工系统来看,学生工作者也需要围绕学校社团、校园文化等领域,为学生的职业文化预演建立更广阔的平台,通过开展多元化的第二课堂活动,如职场模拟、人际关系模拟等实践活动,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职业文化认知,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实际问题。

(三)依托社会具体行业,建立学校与企业对接的融汇点

第4篇:对学前教育职业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高职教育;酒店管理;定位;措施

作者简介:鲁琳雯(1964-),女,浙江人,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系主任,副教授。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08)12-0032-03

近年来,我国酒店管理专业的高等职业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无论是酒店管理专业高职院校在校生的数量,还是教学的质量,都令人欣喜。但在酒店管理专业的高职教育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需要反思、解决和完善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对酒店管理专业高职教育定位不清,出现了偏差,从而给酒店管理专业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践与发展带来了困惑。尤其是一些按传统教育模式、陈旧思维方式提出的培养目标,有可能把酒店管理专业高等职业教育实践引向误区。因此,我国酒店管理专业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当前最需要解决的问题莫过于正确的定位。解决好这个基本问题,深化酒店管理专业高职教育改革,无疑是保持酒店管理专业高职教育健康持续发展的根本所在。

一、目前社会对酒店管理专业高职教育的定位

现代化的酒店服务与管理不单单是过去那种琐碎、简单的家务性劳动,而是广泛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智力性劳动。随着酒店硬件的不断完善,酒店电脑智能化管理、信息技术的运用、酒店文化的建设等都需要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具备创新能力的综合素质高的管理人才。但由于我国酒店管理专业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时间较短,从事酒店管理专业高职的大部分是两类出身:一类是由过去的中职、中专升格而来;一类是普通高校办的二级学院。这使得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不可避免地带有原来的胎记,加之过去若干年的办学惯性,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要么是中专酒店专业的发面馒头,要么是普通高校酒店管理专业的压缩饼干。这导致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办学定位游离于自身的培养目标,也使人们对酒店管理专业高职教育的定位认识不清,甚至在高职院校内部认识也不统一,办学特色更无从谈起。这些模糊认识主要有:

1.中职中专出身的人认为,酒店管理专业高职教育就是为酒店进行的职业培训,只强调技术技能培养,忽视人文教育和理论教学,将人文教育边缘化;也有人认为学生将来从事的是服务性质工作,不是做研究,无须掌握多少理论知识。

2.普通高校办的高职学院认为,酒店管理专业高职教育要重视学科的系统性,讲求知识的连贯性,重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缺乏对学生动手能力、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使高职院校的职业技术特色没有很好地体现出来。

3.百姓对酒店管理专业高职教育的认识存在误区。众多百姓看不起为酒店服务业培养人才的高职院校,认为酒店管理专业仅仅是培养端盘子、叠被子的服务员,对酒店管理专业高职教育不屑一顾。因人们缺乏市场意识,令中国这个全球人力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成了酒店业高级技术人才或管理人才最为紧缺的国度。

4.一些业内人士认为,酒店业的“实用性”就是市场急需什么服务人才就培养什么样的服务人才。从表面看,人才的培养与市场进行了对接,实际上,这只是顺应了市场的短期需求,其结果必然是专业设置口径过窄,人才培养的功利导向过重,学生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不强。

5.一些高职学院与酒店供需双方在认识上、操作上的差异也造成了一些不协调。如高职生读了三年书,酒店让他们从服务员做起,令其难以接受。部分高职生缺乏吃苦精神,不安心从酒店的基层做起,对学历比自己低的管理者产生鄙视心理,由于心态调整不好,无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在就业很短的时间里,便频频跳槽,无法给自己创造良好的生存发展环境。高职院校认为,酒店在招聘人才、使用人才时急功近利,一味地实用主义,只考虑短期利益,不考虑可持续发展,比如把大学生当作简单的劳动力,使他们看不到前途。而酒店却认为大学生“难伺候”、“不好用”、“反正不安心,不如使用职高生”,这种认识上、操作上的差异,造成供需双方的不协调,影响了人才的录用和成长,影响了酒店业可持续发展与高职教育双赢的大局。

二、对酒店管理专业高等职业教育的科学定位

酒店管理专业的办学定位是一个系统,[2004]教育部1号文件就提出“坚持科学定位,明确高等职业院校办学方向。”[2006]16号文件又对高职教育对人才培养的规格、人才培养的目标进行了科学的界定。因此,我们需要找准酒店管理专业高职培养人才的目标及其人才规格定位和就业去向,解决好知识与技能、理论与实践、专业与基础等方面的矛盾,尤其是要认清高职教育与中专教育、本科教育的区别。实际上,高职教育就是培养适应酒店业发展需要、胜任现代酒店管理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第一线岗位要求的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毕业生主要面向四星级以上酒店,从事前厅、客房、餐饮、康乐、酒吧、人力资源、销售、公关等职业岗位服务与管理工作,须胜任酒店基层或中层管理职务。根据这一目标我们可以对酒店管理专业作如下定位:

1.酒店管理专业高职教育培养的是全面发展的人才,而不是片面发展的人才。也就是说,道德、性格、思想、知识、能力、体魄这六个方面是不可或缺的,这是教育本质属性的体现。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相对于职业培训而言,高职教育应该是品德与技能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全面发展的教育,这就要求我们在办学过程中遵循教育规律,以人为本,从办学理念到课程设置,从培养目标到教学模式,都要体现二者的融合与协调,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更要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人文素养、社会意识和综合素质。

2.酒店管理专业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高素质的人才,而不是一般层次的人才。对高职学生的素质教育应重点放在职业道德素质和高技能素质的培养上,应采取切实措施提高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敬业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水平。从培养目标的层面看,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一般设定为“相当一部分学生在毕业一年左右要成为酒店基层乃至中层的管理骨干。毕业3~5年后,部分学生要成为酒店行业的精英人才”。

3.酒店管理专业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酒店业岗位应用型的人才,而不是理论型的人才。相对于本科院校而言,酒店管理专业高职教育应该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要适应市场――酒店业需求进行办学,即以服务于酒店业为宗旨,产学结合,以就业为导向,确立此类人才培养的目标和人才规格定位,培养适应酒店业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根据上述培养目标的定位,酒店管理专业高职学生应该不仅具有娴熟的专业技能,而且应该具有一定的管理能力。最终要具备三种能力:一是生产第一线的技术操作和管理能力;二是理论和技术的转化能力;三是社会综合活动能力。因此,酒店管理专业高职教育必须完成两项任务:第一,让学生熟悉和掌握专业技能;第二,培养学生基层和中层管理的能力。只有这样,所培养的学生才能和操作型的中职学生及科研型的本科学生区别开来,有别于职业培训,突出其应用型、实战型和技术型的办学特色,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三、对酒店管理专业高职教育科学定位应采取的措施

酒店管理专业高职教育要办出自己的特色和水平,真正被社会广泛认可,成为一种独立的、无法替代的高等教育类型,必须从根本上转变办学理念,明确办学方向,努力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一)构建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培养的是行业中的基层或中层管理者,这类角色既需要专业操作技能,又需要有管理能力,同时又承担着班组的组织、指挥、协调、监督、激励等管理职责,而做好主管、领班等基层工作,是酒店生存或良性运转的根基。目标决定模式,只有对酒店管理专业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有了正确而全面的认识,我们才可以正确选择酒店管理专业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1+0.5+1+0.5” 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比较适合高职教育,即学生首先在校学习一年,掌握酒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然后去酒店实习半年熟练掌握前段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以获得对酒店行业的感性认识,弥补在学习理论时感性认识上的空缺。经过实习,学生带着对酒店行业的感性认识回到学校再学习一年的酒店管理方面的其它课程及技术,最后再到酒店实习半年。这样的教学模式能够使学生将酒店管理理论知识和酒店实际工作能力更有效地结合起来,毕业后就能直接进入酒店的管理岗位,得心应手地进行工作。

(二)建设与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课程体系

市场需求证明,高职教育既不能采用操作型的中职教育模式,也不能沿用学科型的本科教育模式,应该着力从传统教育“理论深、起点低、内容旧、应用少、学得死”转变为现代职业教育“理论浅、起点高、内容新、应用多、学得活”的特点上来。课程设置应以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以应用为特征,遵循“加强基础、突出主干、减少重复、注重实践”的原则,优化课程体系;按照“继承、摒弃、增加、合并、创新”的方针,整合课程内容,大力删减可讲可不讲的内容,可开可不开的课程;建立开放、个性、多元课程体系结构,形成“三级教学平台”(打造学生作为“社会人”、“职业人”的社会素质和职业素质的“工具平台”,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及适应职业流动和提升能力的“专业基础理论平台”,培养学生适应职业岗位(群)的“专业技能平台”);积极开展现场教学、形象教学、个案教学、多媒体教学、模块化教学,本着少讲多练的原则,配置以相应主干课程,使理论和实践、知识与技能、专业与基础进行有机结合,使整个教学过程与岗位要求贴紧,突出专业能力的培养,凸显人才培养水平。

(三)知识与能力并重 注重职业意识的培养

酒店管理专业高职教育的根本在于培养学生强烈的职业意识、职业习惯和职业能力。其中职业意识和职业习惯的养成是酒店管理专业教育的灵魂。只有把知识和技能紧紧依附在这种职业意识和习惯上,才可以称得上是成功的教育,学生只有同时具备良好的职业意识、扎实的专业理论和娴熟的操作技能,才能够在酒店企业充分施展才能。

综上所述,只有解决好酒店管理专业高职教育的定位,澄清模糊认识,运用工学交替“1+0.5+1+0.5”的人才培养模式,把握培养中、基层酒店管理人才方向,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育才具有发展潜力和良好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教高[2004]1号《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

[2]教高[2006]16号《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3]朱莲.加强岗位能力培养提高酒店类高职学生职场竞争力[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

[4]史保金.高等职业技术师范教育市场营销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分析[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4(6).

[5]黄 晨.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与就业定位[J].职教论坛,2004,(21).

[6]罗德清,蔡平.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3).

第5篇:对学前教育职业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 职业教育 吸引力 不足点 建议

国务院在2005年《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1]明确了职业教育对我国社会的作用和地位,又于2010年3月28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公开征求意见稿)中提出明确的任务之一:在未来10年,我国将完善一系列职业教育支持政策,以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增加社会投入职业教育的热情。我对我国目前职业教育吸引力的不足点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几点建议。

一、当前使我国职业教育吸引力不强的关键因素

1.传统观念影响,对职业教育本身认识偏差。

传统农业社会劳动分工等级观念根深蒂固,影响面大。国人对职业教育本身的认识仍停留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认为职业教育即是和生产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学徒制形式,轻视技术人才和职业教育的观念严重,对职业教育的认识相当淡薄,更缺乏系统的职业教育思想。这些观念与认识不仅反映在受教育者,部分教育决策者和教育工作者也时有体现。

2.职业教育自身问题。

一方面,职业教育办学体制、名称、所属部门纷繁复杂,造成各教育机构良莠不齐、监管难度大等一系列问题,还有部分不良民办职教与个人培训的介入,使职业教育整体产生了信任危机。

另一方面,当前职业教育主题功能为职前学历教育,却忽视了职业教育终身化的普遍趋势与功能,同时学历教育与非学历培训不能有机结合,大大弱化了职业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

同时职业教育师资力量也相对薄弱,对高素质人才的引进缺乏吸引力,考核机制与绩效分配尚不完善,影响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3.企业用工制度缺乏法制监督与规范。

根据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提供的数据,在技术工人方面我国高级技师比率1.5%、高级工为3.5%、中级工为35%、初级工为60%,而一些发达国家高级技师比率为35%、中级工为50%、初级工为15%。由此可以看出我国人才结构的不合理性十分突出,同时相对应在我国企业产品平均合格率为70%,每年因不良产品造成经济损失近2000亿,数字触目惊心,这与企业用工的随意性,人为降低成本,降低准入标准,岗位与资质严重失调等不无关系。因此造成在岗人才发展空间受阻,个人所得报酬受到压制,行业职业地位低下,行业职业教育发展受阻等诸多系列矛盾。

4.各行业协会缺乏能动性,职能体系不完善。

各行业协会对职业教育的宣传与发展方向的认定,以及校企合作方面提供的帮助不大,缺乏协调行业资源需求的主观能动性,以致职业教育与企业实际需求分配不合理,部分专业就业率很低,这直接影响到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二、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建议

1.改进传统观念,正确认识职业教育培养目标。

各级政府部门需通过舆论宣传,引导大众以当前社会价值观为基础,正确认识就业、职业地位、成就感等成才观念,为全社会营造尊重劳动、尊重技能、崇尚技术和技艺的良好风尚。

“职业教育就是培养体力劳动者”的错误认识还左右着大多数人,其实在本世纪初我国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已经明确为“理论技术”和“智力技能”相结合的应用型人才,但我国教育课程中鲜有关于各类教育培养目标的内容。建议教育系统周期性组织普通中学教师(有条件的家长也在其列)加强关于对当前各类教育形式的培养目标学习,特别加强关于职业教育培养目标重新认识。教师在平时的德育教育课或班会课上可作为一项独立内容进行讲解,以便学生能够在初中毕业前在正确认识各类教育培养目标前提下作出适当选择。

2.职教类院校统一监管、优化配置、建立科学评价体系,加快职教与培训体系化发展。

地方政府对地区级行政区域内各类职业院校统一规划、监管,优化专业设置,合理配置教育资金投入。职业院校自己合理规划与当地经济发展方向紧密联系,培养出高质量人才。

地方政府在招生、就业、财政投入等方面应出台政策法规,职教与普教应分类而非分层对待。逐渐改变职业教育作为“应试教育”中“弱势群体”无奈选择的现状。明确职业教育发展方向由单一职前学历教育逐步转向学历与非学历培训相结合,强化教育、培训、社会服务功能齐备的职业教育体系。在培养目标与发展方向都明确的前提下,制定五年战略规划。以试点院校为窗口,把握好学制体系、专业设置、课程开发、教学内容等重要环节,始终贯穿“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主线”,大胆发展,若试点成功,即推广经验,以点带面,使职业教育体系顺利完善。

构建职业教育绩效评价体系,强化绩效监控与评价。首先,组建高水平高职教育科研团队,研制与职业教育院校专业教学标准、院校管理绩效标准;其次,周期性加强院校师资的培养、引进,制定优化“双师”结构相关政策,还可以聘请企业专业技术人才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老师,并规定相关比例;最后,综合社会需求,将需求指标化,制定相应学生学业考核与评价制度,实现院校、教师、学生三考合一,确保人才培养的质量与特色。

3.政府立法从严执行就业准入、岗位资质对应政策。

政府立法规范行业准入、岗位资质对应制度,用科学制度提高企业用人与产品质量,降低事故与损失发生率,同时约束应该接受职业教育的无技能劳动者学习技能,提高就业素质与就业地位。立法规范岗位资质政策不仅促进了企业用人质量的提高,而且保证了企业优秀人才的发展空间。

4.发挥行业协会协调作用。

我们应建立和完善制度体系,发挥行业协会的统筹与协调作用,为职业教育与企业做好沟通桥梁,使职业教育为企业提供的人力资源培训更贴近企业需求,同时企业为职业教育提供信息与技术支持,让职业教育培训与社会需求实现有效对接,进而增大职业教育社会功能,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综上所述,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是推动目前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而要增强吸引力,不但要从观念上更新,在职教体系上改革,而且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以及行业协会的协调配合,相信政府各部门、社会各方面通过共同努力,必能开启职业教育发展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第6篇:对学前教育职业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初中生;职业意识;启蒙教育

职业是个体谋生的手段,引导个体开展职业探索、寻求适合自身特点的职业之路,是世界各国基础教育阶段的一个重点内容。职业意识对个体的各种职业行为起着重要的支配与调节作用。职业意识启蒙教育有助于个体尽早学会依据自身特点确立发展目标,合理规划自己的生活与未来的工作,使其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劳动观[1]。20世纪以来,职业意识教育的重要性逐渐被人们所认识。但直到1971年,美国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生计教育,才使人们开始关注职业意识的启蒙教育[2]。在我国,初中毕业意味着义务教育的结束,部分初中毕业生需要面临就业与择业的问题。但由于职业意识启蒙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造成了许多人在就业与择业过程中对“职业意识”的无意识,从而导致了“新失业群体”等就业难题的产生。因此,对初中生职业意识启蒙教育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其现存的问题,找到相应的应对之策就显得尤为必要。

1.初中生职业意识启蒙教育的概念

职业意识是指个体对各类职业劳动的总体认知,及在认知基础上对各类职业所产生的情感和态度。对于在校学生来说,职业意识就是在对具体职业进行认知的基础上,把自己对未来的各种美好憧憬,寄托在具体的职业上,并按照相应职业的有关标准去进行日常学习,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3]。初中生职业意识启蒙教育是指为激发初中生对职业的兴趣与好奇,培养其完整的人格品质和正确的劳动观念,对初中生的初步职业认知进行的一系列与职业相关的教育,其目的是培养初中生具备最基本的职业基础知识,使初中生获得正确的职业意识[4]。

2.初中生职业意识启蒙教育的现状及分析

2.1研究对象与方法

为了对我国现阶段初中生职业意识启蒙教育的现状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和了解,本研究共选取赣州市10所初中(其中,城镇初中3所,农村初中7所)的506名初中在校生(其中,148名为城镇初中在校生,358名为农村初中在校生)和98名初中在职教师(其中,42名为城镇初中在职教师,56名为农村初中在职教师)进行初中生职业意识启蒙教育现状的调查研究。

2.2调查结果与分析

调查显示:现阶段,应试教育对基础教育的影响仍然很大。在升学率的影响下,教师对初中生职业启蒙意识教育重要性的认识还远远不够,学校对初中生职业意识启蒙教育也不够重视,普遍缺乏对初中生的职业启蒙与职业规划指导。在教师方面,只有29.6%的初中教师认为在初中阶段有必要开展职业意识启蒙教育;91.8%的教师在课堂教学及课后与学生的交流中都没有涉及职业意识或职业启蒙的相关知识。可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对初中生的职业启蒙教育重视不够,多数没有给学生讲授过有关职业意识启蒙方面的知识。在学校方面,80.2%的初中生对学校开展的职业意识启蒙教育不满意,超过72%的初中生认为,学校并没有开设职业启蒙方面的相关课程;83.2%的初中生认为,学校没有举办过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相关的讲座或活动。这些数据表明学校对初中生职业意识启蒙教育并不关注。

受到学校和教师影响,初中生对职业启蒙的重要性也缺乏应有的认识。调查显示,仅有16.4%的初中生认为在初中阶段有必要开展职业意识启蒙教育,仅有5.9%的学生主动关注过有关职业发展的信息。在问及“找到一份好工作重要还是学习成绩好重要”时,超过95%的学生认为学习成绩好更重要。可见,学生很少主动关注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只知道盲目追求学习成绩,却不知道学习为了什么,缺乏对未来职业规划的意识。但在问及“如果你正在从事一项你不喜欢的工作,你会认真地完成此项工作还是敷衍应付”时,有超过四分之三的学生选择会认真完成,只有6.9%的学生选择敷衍应付。可见,尽管初中生的职业规划意识淡薄,但他们的职业责任感还是比较强的。在问及“你毕业后想从事什么样的工作”时,49.8%的学生选择轻松舒适的工作,39.9%的学生选择有权利和地位的工作,另有10.3%的学生则不清楚以后要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在问及“你擅长做什么样的工作”时,32.8%的学生能说出具体的工作,超过60%的学生则并不知道自己擅长什么样的工作,他们认为只要学习好,考上好的大学,到时候自然就有好的工作适合自己。调查发现,仅有7.5%的学生为了以后能从事某项工作而在当前的学习和业余生活中有意识地锻炼和培养自己从事该项工作应具备的能力。而在职业体验方面,仅有29.2%的学生参加过相关的职业体验,而且这些职业体验基本是通过自己打假期工的方式获得的。另外,受到目前严峻就业形势的影响,仅有约10%的学生认为自己未来能找到一个好工作。从调查结果看,初中生的享乐主义、思想比较严重,职业定位不够明确,缺乏职业规划,职业自我效能感比较低。这就要求初中教育阶段需要对初中生进行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教育,培养其吃苦耐劳的精神;需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自身的特长,并引导其进行恰当的职业定位,使其逐渐明确自己未来的职业方向。

调查还显示,83.4%的初中生认为父母对自己未来职业的选择有很大影响;但仅有16.4%的学生父母会特意带子女去他们的工作单位了解他们工作内容,让孩子有意识地了解与职业有关的知识。这表明,尽管家长对孩子的职业规划和未来的职业选择有决定性的作用,但在初中阶段,家长对孩子的要求更多的还是体现在学业成绩方面,而很少有意识地对他们进行相关的职业意识启蒙与职业规划。

3. 建议与对策

3.1 学校方面

初中生职业意识启蒙教育的有效开展与学校的教育理念、重视程度有直接关系。学校只有在认识上重视初中生职业意识启蒙教育的发展,在经费上给予支持,初中生职业意识启蒙教育才能得以有效开展。首先,学校应培养一批具有丰富职业启蒙意识教育经验的教师。鼓励教师外出进修培训,学习兄弟学校的经验,鼓励教师大胆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围绕职业意识启蒙教育这一主题开设一些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向学生介绍关于职业启蒙的知识,加深学生对职业的认识和理解。其次,学校应开设初中生职业意识启蒙教育的相关课程。鼓励学生们根据的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不同的课程组合,以满足他们未来升学和就业的需要。再次,学校可以通过定期开展职业意识启蒙的讲座或职业体验活动,让学生了解到职业活动方面的丰富信息,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使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职业目标。学校可以与社会上的企事业单位加强合作,通过让学生进入企事业单位进行观摩,体验真实职业,促进学生的自我认知,帮助其发现自己的职业兴趣和特长,从而达到职业意识启蒙教育的目的。

3.2 家庭方面

家庭是个体成长的安全港湾。家庭生活环境、教养方式和教育期望等因素对个体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具有其他任何教育因素都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父母对孩子的职业意识启蒙同样具有关键性的作用[5]。为此,家长首先要摒弃片面追求孩子学业成绩的错误思想,有意识地为孩子创造一些接触工作的机会,注重培养孩子各方面的能力和兴趣爱好。其次,家长应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发现孩子“天赋”的本领。通过让孩子接触各种各样的工作机会,仔细观察孩子的性格特征、爱好及兴趣,对孩子进行总体分析,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职业兴趣,并针对孩子的兴趣爱好有选择性地参加相关的活动,为孩子未来的职业选择做好准备。此外,家长可以有意地带孩子到自己或亲友的工作单位,向孩子讲解他们的工作性质、工作内容及发展前景,让孩子了解与职业有关的知识,增加孩子直接体验职业的机会。

3.3社会方面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教育对人、对社会的作用也显得越来越重要,但是,教书育人绝不仅仅是学校及教育者的责任,它是整个社会的职责。初中生职业启蒙意识教育的质量将影响到未来人才的质量,因此社会各界应大力支持初中生职业意识启蒙教育工作。首先,社会要重视初中生职业意识启蒙教育工作。社会各界应加强对初中生职业意识启蒙教育的关注和支持,并积极参与其中。电视、广播、报纸和网络等媒体应积极为初中生职业意识启蒙教育营造一个好的社会环境,引导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其次,各企事业单位应发掘自身潜能,为初中生职业意识启蒙教育提供更多的平台,让初中生有更多机会参与到职业启蒙的活动中去,以培养他们正确的职业认知、职业技能、劳动态度、公德心、责任心和事业心。

4.结束语

在我国,每年有几百万初中生在毕业后因无法进入更高一级学校接受教育而面临着就业与择业的问题。然而,由于缺乏相应的职业意识启蒙教育,他们在面临就业与择业问题时常难以适从。因此,对初中生进行职业意识启蒙教育尤为必要。积极落实初中生职业意识启蒙教育具有深远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它有助于初中生对自我进行合理定位,踏实学习,健康成长;同时,还可以帮助人们站在国家前途与利益的高度来审视与教育发展的相关问题,更好地为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发展提供参考视角。

参考文献

[1] 刘华,马丽群. 中小学生职业启蒙与职业规划教育现状调研报告――上海样本[J]. 中国德育, 2012, (1): 17-20.

[2] 薄晓丽. 从英国职业指导计划论及我国儿童职业启蒙教育[J]. 职业教育研究, 2012, (11): 79-80.

[3] 张桂宁. 基于就业质量的职业意识教育探析[J].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 (5): 139.

第7篇:对学前教育职业的认识范文

1 研究对象

以丽江师专旅游管理专业2011级、2012级、2013级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为调查对象。

2 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收集、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等方法。问卷内容主要包括学生自我认知、职业生涯规划认知与实施、就业期望、职业生涯规划辅导需求等四个方面。本次调查总共发放300份问卷,回收问卷284份,有效问卷279份,有效率为98%,一、二、三年级的学生分别占35%、33%、32%。根据调查问卷内容设计了访谈提纲,就部分问题进行了深度访谈,访谈对象包括20名学生和7名教师。

二 调查结果与分析

1 学生自我认知情况

自我评估是职业规划的首要步骤。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学生自我认知不到位,在能力、兴趣、性格、气质、价值观等心理特征及个体差异方面无法准确和深入描述。评价途径单一,对个人和职业测评了解甚少,基本没有使用过测评工具。(见表1)

2 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知识与实践的认识

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意识到了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但缺乏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的能力,职业规划课程的教学效果有待评估。学习过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后仍有57%的学生不了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理论和方法,非常了解、基本了解的比例为2%、28%,13%的学生持不确定的态度。(见表2)

3 学生对专业与未来职业选择的认识

调查显示,部分学生存在对所读专业不感兴趣、期望不相符,职业发展前景模糊等情况。具体来说,认为“非常愿意”“愿意”“不愿意”从事与目前所学专业相关职业的学生分别占总数的18%、31%、52%;认为现在所学与将来工作“不确定”“不必要”和“根本没关系”的学生占总数的49%。

深入访谈中发现,一年级的学生通过入学教育和调整后,对专业的认可度较高;但在经过大学一年的学习和了解后,二年级学生认为旅游管理专业的工作“太辛苦”“工资低”“没前途”,对专业的认可度反而会降低;三年级的学生在职业技能的强化和社会经验的总结后,对专业的认可度又会逐渐上升,并趋向于稳定。

4 学生对职业发展指导的需求情况

调查显示,总体上学生对就业信息和专业实践经验的需求较高,不同年级对职业发展指导需求有一定差异,开展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时要进行差异化教学。

5 学生对未来就业和职业前景的认识情况

调查表明,学生就业积极性高,信心饱满,毕业生职业去向明确,越来越关注个人的发展,但自主创业能力尚待加强。(见表4)

访谈发现,部分学生存在如果不喜欢工作以后就跳槽的想法,可能导致将来岗位流失率高;从不同年级的差异来看,有20%的一年级学生对将来专升本的期望较高。此外,学生对岗位的收入待遇、工作性质期望值高;就工作性质而言,希望能从事管理工作,认为服务型、技术型的基层岗位工作“又苦又累”“工资低”,不愿意从事。

三 影响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主要因素

1 大学生职业规划认知差、主体意识薄弱

尽管就业竞争压力和学校教育使得学生有了一定的职业规划意识,但大部分学生还是不能用所学知识来指导大学的学习和生活,缺乏对自己正确的定位和正确的职业认知,即便做了职业发展规划,也不能很好地执行和完善。

2 学校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理念的误区

学校毕业生“就业率”的高低不仅影响到学生未来的生活状况,更是考核学校就业工作和办学状况的一项重要指标,致使许多高校把职业指导教育的重心放在解决毕业生的“就业”上,不关注毕业生的就业结构和质量。因此,高校职业规划指导需要关注学生当前就业及职业的长远发展。

3 课程设置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学习和实践的支持不足

高职院校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学时偏少,教学内容包括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知识、招生、就业形势的介绍、国家就业政策法规的阐释等。普遍存在诸如与专业结合度低;理论讲授过多,实践活动少;缺乏评估分析工具,师资专业性不强;课程效果评估体系建设滞后等问题。

四 提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效果的建议

1 全面提升学生专业情感和职业规划意识

对于学生来讲主体意识就从学习的态度和行为上体现积极性、主动性。首先,对学生进行就业形势教育,让学生认识到职业规划的必要性。其次,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和专业意识,激发学生在专业方向发展的主体意识,改变自身目标缺失、期望过高等状态,提升职业发展能力。最后,借助相关分析工具和专业老师的帮助,对个人进行合理评价并有意识的培养自身的职业观,最终达到重视并做好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目的。

2 建设全程化、差异化、特色化的职业规划教育体系

全程化是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自始至终都要贯穿于整个高职教育过程中,需要在高职专业类课程教学和学生顶岗实习中渗透职业规划思想教育,通过学生不断丰富准工作环境的认识与体验,促进学生的职业成长。

差异化是指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阶段开展不同的教育与指导。一年级学生处于自我和职业生涯的探索期,教育重点要放在正确自我认知、明确职业要求、培养专业情感;二年级学生则处于职业准备阶段,重点是根据岗位标准和要求强化职业技能,初步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并通过实习、兼职等形式获得工作经验;三年级的学生已具有“准员工”的身份,也是落实职业规划的阶段,重点是提供职业信息、求职技巧、组织应聘等服务工作,让学生顺利实现由学生向职员角色的转换。

特色化是指根据旅游行业特色开设专业职业规划课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职业规划教育就必须要让学生明确岗位的特殊性,了解行业职业发展通道。

3 加强学校的职业规划教育服务能力

学校应通过专门机构的设立与多部门、多学科形成合力,并在教学的软件和硬件上逐步完善职业规划教育体系,在日常教学和管理中教育学生有针对性地锻炼和提高自身的专业意识、职业能力和人文素养。例如,设立专门的学生职业发展中心、职业信息资料室、开发职业指导交流平台(网站、QQ、咨询电话专线);积极引导和组织学生参加职业教育活动,如创业大赛、职业规划比赛、模拟应聘比赛等,丰富学生的认识与体验;根据专业和学校特点综合利用社会资源,建立具有职业体验、技能训练和职业发展指导功能的校外教育平台。

通过对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现状的调查表明,开展职业规划教育对学生促进学生自我认知,增加专业认同感,提升学生的自主就业能力具有重要意义。限于本人研究水平,本文仅是对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进行的一次浅层次调查,问卷设计的科学性与全面性都有不足,在职业测评工具使用与评估、课程建设与教育模式改革、校企合作平台打造等方面还有待深入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汪琳.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研究现状综述[J].江 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3,34(2).

[2]稂艳玲,等.基于终身教育理念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 效模式研究―以旅游管理专业为例[J].河南科技学院学 报,2013(6).

第8篇:对学前教育职业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职业发展教育 模块化 课程体系

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后,高等院校培养的毕业生能否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能否尽快地适应职场工作的要求,这都给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高等院校在深化教育改革、完善教学培养方案的同时,如何开展好职业发展教育,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并将其纳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已经成为高核心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倡导构建模块化的高校职业生涯教育的课程体系,对高校职业发展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进行一些探索和思考。

一、高校目前开展职业发展教育课程建设的现状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上世纪70年源于美国。作为一个专业进入美国高等院校已经30多年。如今在发达国家。职业发展教育已经非常普及,加拿大、瑞士、德国、法国、英国等国家基本上从中小学就开始学习系统的职业规划知识。大学和中等学校都拥有专业的职业规划教师队伍。而我国进行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时间比较晚,一直到20世纪末21世纪初才开始学习和推广比较前沿的理论和做法。如今,职业生涯教育的理念受到我国教育界的认同并开始实践,一些大学已开设职业生涯课程,但大多处于探索、引入阶段。许多高枝的职业发展教育仅仅局限于教师起主导作用的启蒙教育方式。而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的职业咨询、专题讨论会、职业生涯人物访谈等新颖直观的教育手段运用较少;高校就业指导机构的工作大多停留在办理就业手续、提供需求信息和政策制度指导等事务性的工作层面上。高层次、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足;很多高校都是在大四才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对于低年级的职业发展教育形式比较单一,内容比较零散,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实施过程中在重视程度、教育理念、内容和方法、机构设置、制度完善等方面还缺少有力的组织机构与健全的制度保障;存在缺少专业化的生涯教育师资队伍、教学内容宽泛化、缺少针对性和科学性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了当前高校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方面存在缺少专业选择的主动性、对自我职业生涯目标追求偏颇、对自我职业生涯发展目标认知模糊、规划自我职业生涯的意识与技能较弱、缺乏学习职业技能与提高职业能力的积极性等问题。因此,高校如何开展好职业发展教育。激发大学生职业发展的自主意识,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促使大学生理性地规划自身未来的发展,并努力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地提高就业能力和生涯管理能力已成为当前高校职业发展教育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高校职业发展教育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构建

笔者拟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以课程的教育教学为基础。将课程内容按职业能力的要求分解成自我认知与学业规划、职业认知与生涯规划、就业指导与创业培训、素质拓展与就业准备四大课程模块。期望通过加强大学生的职业发展教育,帮助学生了解自我、主动探索外部世界、掌握择业技巧、明确职业发展目标,从根本上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

1.自我认知与学业规划模块。这一模块的课程设置主要在大学一年级进行实施,在原有新生入学教育的基础上将入学教育与大学生自我认和学业规划相对接起来,大学生对自身特点和社会未来需要做深入分析和正确认识。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进而确定学业发展方向,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学业发展计划。一年级的学生刚刚步入大学生活,学习目的、学习方法、生活方式和交际方式等方面都不能迅速掌握要领,以至于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方法不得当。生活方式单一,交际能力差,适应不了高效率、快节奏的大学生活,心理和思想就会发生息剧变化。在加上自我认知和环境认知探索不够,职业生涯理论缺乏,会导致学生产生目标和现实之间差距很大的想法。因此,在入学教育与学业规划模块的教学设计中,通过系统的入学教育引导大学生积极适应大学生活,增强学生的自我管理和适应能力。通过进行“自我探索”教育,帮助学生开展自我认识分析,对自己的职业兴趣、性格、能力、价值现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清楚自己的优势与劣势,从而进行准确的自我评估;通过学业生涯规划,明确努力方向,制定出符合咱身实际的正确的学习计划,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在此模块中,大学生通过解决学什么、怎么学、用什么学、什么时候学等问题,以确保自身顺利完成学业,为成功实现就业或开辟事业打好基础。笔者所在学校在大学一年级侧重加强自我探索与学业规划。作为就业能力培养的启蒙教育。在入学教育上,提出“四个转变”即新生入学要适应大学生活达到学习目的、学习方法、生活方式、交际方式的转变,着重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通过在大一新生中设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共30学时,帮助学生树立健康心理的同时帮助学生进行自我探索;通过开展全校的“大学生学业规划”主题思想教育活动。帮助学生明确努力方向,做好学业规划。

2.职业认知与生涯规划模块。根据舒伯的职业发展理论。大学阶段正处于职业探索期。职业兴趣趋于稳定。但是由于大学生这个时期所形成的职业观念主要通过学校、娱乐活动、自己生活经历等,经过自我认识、反省,形成对职业最初的认识和价值观,所以这时候的职业观念往往是模糊的、易变的。笔者所在学校在2008年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作为必修课列入了教学计划,在课程安排上共28学时,引导学生在自我探索认识的基础上着重开展职业探索和生涯规划的教学。在职业认知方面:通过多种教育形式如组织学生积极参加课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科技创新活动引导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所学专业;通过专业基础课的学习,了解将来会从事哪些工作,了解所学专业与自己职业发展的关系,认清职业发展应该具备什么样的专业知识和能力以及相关的知识;通过引导学生对社会大环境以及当前社会发展趋势进行认识和分析,了解社会热点职业门类的分布以及需求状况,明确自己所学专业的外部竞争力、发展前景以度市场等状况。在职业生涯规划方面:通过学习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理论如舒伯的职业生涯发展阶段论、帕森斯的人格特征论等,引导学生了解职业生涯基本理论并学会运用基本理论来规划生涯;通过系统的教学,让学生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要素、方法、步骤;通过自我分析和环境分析,对职业发展机会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估,确定职业生涯目标,为自己选定职业生涯发展路线,制定实施方案。同时引导学生做职业生涯规划时不仅要了解行业的地位、形态及发展趋势,还要看到个人状况和外部环境的变化,不断地修正职业生涯的策略和目标,以使职业生涯规划行

之有效、切实可行。

3.就业指导与创业培训模块。通过前两年的职业生涯辅导和能力锻炼,大学生的各项素质得到了明显提高,明确了自身的目标和努力方向。在大三阶段要设置就业指导和创业培训模块。在就业指导方面,除了要引导学生明确专业发展方向、职业发展目标、学习专业知识、培养专业技能,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以外,还要帮助学生了解就业形势、就业政策、就业程序与方法、求职应聘的方法技巧,求职简历制作、笔试、面试的技巧等。在创业培训模块中,通过开展创业竞赛、邀请创业家作报告、设立大学生创业基金、建立大学生创业图等形式营造校园的创业氛围;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创业意识,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创业的意义,了解创业的基本素质要求。掌握创业方法和途径。使自主创业成为大学生在校期间的一种理想和追求;通过创业培训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创业环境,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和提升创业心理素质,激发创造性思维,掌握创业策略。了解和掌握创业中的法律知识。笔者所在学校在2005年将《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列入必修课。共28学时,通过运用课堂教学、典型案例分析、情景模拟和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式来开展教学活动。通过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有针对性的就业与创业指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帮助大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就业、创业_的一般知识和相关法律法规,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就业与创业理素质和竞争能力。

4.素质拓展与就业准备模块。本模块实施的时间是大学四年级,学校的课程基本都已结束,大学生面临着就业,因此在这一阶段引导学生积极加强素质拓展,并做好就业前的准备工作。在这一模块中,设立素质拓展选修课程,课程内容分为两部分:基本素质训练和综合素质训练。基本素质训练主要提高学生的自我挑战能力,挑战自身极限,增强团队精神。综合素质训练主要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以及掌握人际间的协调能力。培养学生的管理和组织能力。可以通过团体训练工作坊、员工规范化训练工作坊、领导力训练工作坊等多种形式积极开展素质拓展训练。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建立团队合作、良好沟通、统筹计划、关心他人等职业生涯必备的品质。在就业准备教育中,要引导即将步入职场的大学生们进行职业形象的视觉设计和行为设计。学习商务礼仪,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培养职业意识,以便能够迅速适应职业环境。完成学生角色到职业角色的转变;通过团体心理辅导、个人咨询对部分学生进行就业援助,缓解个别学生的焦虑心态和不良情绪。通过顶岗实习,引导学生充分认识自己的优势和弱势,感受企业制度、企业文化的氛围,增强团队意识、服务意识。提升心理素质,强化沟通、应变、协调、适应等能力。近年来笔者所在学校开设了成功素质拓展训练和商务礼仪等选修课程,对学生的就业能力提升做专项训练。

第9篇:对学前教育职业的认识范文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认同职业素养学前教育是终身学习的开端,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2010年11月,《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简称“国十条”)出台,提出要积极发展我国学前教育,着力解决当前存在的“入园难”问题,满足适龄儿童入园需求,鼓励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举办幼儿园,不断提高幼儿“入园率”。同时,对幼儿教师队伍的建设也有专门的要求,提出要多种途径加强幼儿教师队伍建设,加快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热爱儿童、业务精良、结构合理的幼儿教师队伍。因为幼教事业要求幼儿教师要热爱儿童、热爱自己的专业,所以具有高度认同是幼师专业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培养出较高专业素养的幼儿教师才会有高质量的学前教育,才能为幼儿健康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才能不断促进学前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目前我国幼师队伍培养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专业幼儿教师急剧缺乏、流动性强,各地供需不平衡。为了应对这种大力发展幼教事业和的情况,各地中等职业学校也都积极开设学前教育专业,并且规模日益扩大,招生人数不断增长。通过调查研究,中职学校学前教育幼师培养质量不容乐观,主要原因就是专业认同程度的过低。中职学校的生源主要为初中毕业学生,这是一个在生理、心理发展,认知能力都处于较为特殊的群体。如果学生专业认同度过低,就必然不能满足大力发展学前教育,提高幼师专业素养的最终需求。

一、专业认同

专业认同是自我认同的一个方面,它是指学习者对所学专业有清楚的认识和了解,接受并认可自己所学习或从事的专业,并愿意以积极地态度和主动地行为去学习与探究。专业认同也是一种心理感受,是个体对自己正在学习或从事的专业有清楚的认识和规划,认可专业的发展前景,愿意从事该专业工作并为此承担重大责任。专业认同是人们努力做好本职工作、达成事业目标的心理基础。

二、中职学前教育学生的职业素养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校学习阶段,是专业认同形成的重要时期。在校学习期间她们需要学习幼儿教育学、幼儿卫生保健学、幼儿心理学、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钢琴、声乐、舞蹈形体(幼儿体操/舞蹈)、美术教育等课程。同时取得相应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努力成为具备专业知识能力素养的幼儿教师。

教师职业认同感是幼师成长的内驱力,直接影响着幼师的工作状态和工作绩效,关系着幼师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专业化水平。学前教育教师是一个专业性较强的职业,需要相应的专业知识和专业素养。具备良好专业素养的教师,能轻松应对工作方面的问题,较易形成良好的职业认同。在校学生的专业认同对学前教育发展尤为重要,是在校期间努力学习和毕业以后能否实现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是赢得社会尊重、增强职业凝聚力和竞争力的根本所在。对于处在青春期的中职学校的学生来说,价值观和人生观正处于初步树立阶段。作为教师,有必要把培养正确的职业观、人生观渗透到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注重学前教育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

三、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思考

1.重视中职生身心发展特点,进行入职前专业情感培养

首先,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几乎全部都是女生。这些女生正处于青春期,身体和思想都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学校和教师要充分了解孩子们的心理动向,在第一时间做好专业引导,使学生对所学专业有较为清晰的、宏观的认识。用积极的态度让孩子认识并且热爱自己的专业。

2.提高课程设置合理化,促进学生专业认同水平的提高

通过对在校学前教育学生的调查与访谈发现,学生非常重视专业理论课和专业技能课的设置及专业教师的能力素养。而且学生的天性使得他们对技能课的学习兴趣远远高于理论课学习。在学生在校培养期间,学校应将理论学习和技能实践逐步有效的结合起来。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引导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

3.注重在校专业知识与技能应用水平的提高

职业学校的办学目标就是为社会培养有技能的人才。中职学前教育的学生在校完成两年的学习之后,会迅速进入定岗实习阶段,实际上就是要进入幼儿园工作。幼儿园和家长会期望他们的专业能力较强,在说、唱、弹、跳、画方面有较高水平。所以,在校学习期间,班主任和专业教师要鼓励学生学好每一门课,积极参加校内外技能大赛锻炼自己,提高专业水平和自信心。这样,学生会认可自己,从而认可所学专业,主动提高个人专业素养。

4.提高社会认可度,促进幼师培养良性发展

目前中职学前教育学生主要就业于私立幼儿园,相比公办幼儿园及其它行业,收入明显偏低,社会认可度也比较低。但是对于这些年龄只有16、17岁的孩子来说,工作压力是比较大的。在这种社会发展和教育发展趋势下,我们急需提升学生的专业化水平和学历水平,进一步提高幼儿教师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声望,从而促进幼师培养的良性发展。

四、结语

良好的专业认同感对发展学前教育有重要作用,必须重视和加强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感的培养,增强幼师的自我效能感,提高其教育教学水平,这是每个学前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在学前教育事业全面发展的形式下,研究中等职业学校幼师专业认同问题的研究有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培养出具有良好专业素养的幼儿教师,促进我国幼儿教师培养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姜乃强.幼儿教师缺口大如何破解学前教育师资之困[N].中国教育报,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