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国际贸易市场调研范文

国际贸易市场调研精选(九篇)

国际贸易市场调研

第1篇:国际贸易市场调研范文

因此,我国的外贸企业要进一步提高出口能力,就必须重视本企业的出口知识管理以及员工的技能培训,切实地提高外销人员的自身业务能力。为解决这一问题,笔者在国际上已经识别的重要出口技能的基础上,选取我国东部经贸发达的山东省外贸企业进行了一次广泛的出口技能调查,并对我国外贸企业成功出口所需的重要技能进行了识别和排序。主要目的是对我国外贸企业成功出口所需的重要技能进行识别,广大外销人员的出口技能培训与学习提供一手参考。

一、 国际上企业成功出口重要技能的识别

国外学者们很早就已经注意到出口技能对提高企业出口绩效的重要作用,有竞争力的出口技能和出口资源是一个企业获取竞争优势和成功出口的关键因素。同时,国际贸易培训与企业出口绩效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国际贸易技能培训对于企业成功出口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国际贸易教育应该更加注重经验和实用技能。出口技能对企业出口的重要作用促使学者们寻找哪些是重要的出口技能。

Kedia和Chhokar (1986)调查了96家美国中小企业发现,美国的中小企业认为有7项技能对出动有重要影响,包括(1)知道如何在海外市场进行营销;(2)知道如何获取市场前景和海外市场的相关信息;(3)了解国外企业运作的实务;(4)了解出口程序;(5)知道如何在国外市场进行定价;(6)能够与国外以及海外的美国企业进行竞争;(7)能够使用美元进行交易。他们还发现,出口企业和非出口企业对上述出口技能重要性的评价存在差异,出口企业认为知道如何使用美元进行交易最为重要,其次是了解出口程序以及如何在海外市场选择当地的经销商。而非出口企业则认为知道如何在海外市场进行营销最重要,其次是了解出口程序。除此之外,非出口企业认为了解国外企业运作的实务、获取市场前景和海外市场的相关信息也非常重要。

Kaynak(1992)通过对加拿大大西洋和草原两个地区出口商所需出口技能的研究发现,尚未开展出口业务的企业都认为,出口是企业发展壮大的主要贡献因素,因而是企业未来必须开展的业务。出口业务在销售、包装、船运、保险、风险管理、管理消费者耗费的时间、谈判、售后服务等方面的成本要高于国内销售业务。另外,信用限制、价格、质量限制、交货问题、运费成本、汇率波动和有限的国际市场知识都是阻碍出口营销的重要因素。与这些实际技能相关的成本越高、阻碍因素就越多,企业就越将其视为成功出口所需的重要技能。Karamally(1998)则形象地将国内贸易和国际贸易的差别比喻成本科学习和研究生学习之间的差别。

Kotabe和Czinkota (1992)对以后出口技能的研究具有较大的启示意义。他们对500家美国中西部的中小企业进行了调查,他们发现出口资源中的资金融通和市场调研能力技能只是企业对出口产生兴趣的阶段才重要,随着企业参与出口程度的提高,管理能力方面的重要性将超过资金融通和市场调研能力。此外,物流、法律程序、出口服务、促销推广和国外市场调研是企业出口所面临的五个最主要的问题。这些结论对于研究我国外贸企业的技能问题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Ross和Whalen(1999)选取加拿大农商企业作为调查样本,以加拿大国际贸易职业证书教材中的70种技能为基础,比较加拿大农商企业对美国出口和对海外出口技能需求的不同。总体上,Ross和Whalen(1999)认为:(1)成功出口的农商企业与其物流技能的运用能力有极其密切的关系,除此以外,包装、标签技术、利用货运和报关行办理出口手续和运输、判定企业的竞争优势和市场机会、办理海运,处理信用证、驾驭外国文化等,都是重要的出口技能;(2)农商企业虽然认为一般的国际管理、营销、金融技能十分重要,但中小企业对于高级的战略管理、出口营销和外汇风险管理技能的评价并不高,这些技能多是大企业更感兴趣。中小企业在出口中需要运用这些技能时,由于能力和资源所限,往往会求助于外部国际贸易专业机构,如商、出口管理公司、贸易咨询公司或商业银行的帮助。

K・ksal (2006)对土耳其Aegean地区的85家制造企业实际调研发现,土耳其企业所需的出口培训内容包括出口营销、出口技术及实务、国外市场和客户关系管理三大类,其中最重要的、是市场营销知识,包括出口促销、国外市场营销方法、国际标准、外语技能以及品牌国际化。

二、我国外贸企业重要出口技能的一般特征

上述国外学者对本国外贸企业重视的出口技能进行了调查和分析,而我国外贸企业对各类技能的评价结果是否相同呢?根据笔者前期的研究结果,从总体来看,我国外贸企业认为成功出口需要的重要技能体现出如下特点:

1. 国际结算技能和外汇风险防范技能是我国外贸企业成功出口的重要保证。

国际结算是出口业务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结算方式的选择不仅关系企业的出口收汇安全,对企业的出口成本核算也有重要影响。从本次调研结果来看,我国外贸企业非常重视国际结算技能,例如“信用证的制作和处理”、“如何决定最佳的付款方式”、“能进行信用证的流程管理”、“能处理银行托收”和“知道加快国际现金流转的方法”。此外,由于近年来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外贸企业出口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因此,“能确定出口的外汇风险”和“获取和使用国外买方的信用信息”两项技能尤其受到企业的重视。可以看出,国际结算技能和外汇风险防范技能是我国外贸企业成功出口的重要保证,事实上也是全国广大外贸业务人员需重点加强学习和培养的技能。

2. 国际贸易调研技能和市场信息收集分析能力是我国外贸企业成功开拓市场的重要基础。

国际贸易调研是企业了解国际市场、获取订单和国外客户的重要的前期准备阶段,关系到企业产品的研发、营销策略的制定以及促销活动的开展。统计数据显示,“发现国外对产品的需求”、“了解产品在出口市场上的竞争优势”、“使用INTERNET”、“分析数据”是我国外贸企业最重视的国际贸易调研技能。我国外贸企业关注的国际营销技能主要是如何获取目标市场信息等方面的能力,包括“获取制定竞争方案的信息”、“能获取目标市场国家状况的信息”、“获取制定市场进入计划的信息”、“获取目标市场规则的信息”、“能勾画潜在客户的情况”、“能进行基础市场调研”。从总体上,我国外贸企业非常重视出口前期对国外市场信息和出口机会的了解和分析,为针对国外市场需求开发具有竞争力产品奠定基础。

3.国际贸易政策与规则是我国外贸企业规避外部风险的重要手段。

从目前我国所处的国际经贸环境来看,随着我国外贸规模的不断扩大,贸易环境的复杂,市场机遇和风险使得企业认识到掌握国际贸易政策与规则对于成功出口作用较大。我国外贸企业最重视的国际贸易政策与规则技能包括,“了解本国影响出口的规定”、“了解自由贸易区和关税同盟的影响”、“了解WTO的规则和影响”和“了解贸易规则、反倾销的影响”。从总体来看,熟悉国际贸易政策与规则我国外贸企业非常的一类重要技能,也是极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类出口技能。这一结论也提示广大外销人员,应该尽快掌握国际贸易的有关政策和国际惯例,有效地规避出口所面临的外部环境风险,尤其是政治风险和法律风险,以为成功出口以及贸易风险防范做好相关的知识准备。

4.国际贸易物流技能和国际贸易实务技能是我国外贸企业出动的基础。

从总体来看,我国外贸企业仅把国际贸易物流和实务技能视为出口的基础能力,并不认为是成功出口至关重要的技能。其中,企业认为“如何跟踪出现问题的货物”、“如何计算运费”、“如何出具出口商业发票”、“如何标签出口商品”、“使用原产地证书”、“如何进行出口包装”这几项技能是一切出动的基础,也是外销人员必须掌握的基础技能。然而,这一结果与国外企业存在较大差别,美国和加拿大的外贸企业都非常重视物流和国际贸易实务技能,认为是本国企业成功出口首要掌握的重要技能。

三、对山东外贸企业重要出口技能的评价

根据我们对山东省300家外贸企业发出的问卷调查(被调研企业名单由山东省贸促会和青岛海关提供),对其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山东省外贸企业认为成功出口需要掌握的重要技能排序前15位的是(见表1)。

从这一排序中,我们对山东省外贸企业重要出口技能的许价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 山东省外贸企业非常重视国际结算技能和基本的国际金融技能

山东外贸企业非常关注出口结汇收款方式,国际结算技能是该地区企业成功出口至关重要的一类技能。在前15位重要出口技能中包括了5项结算技能,其中,“信用证的制作和处理”在88项技能中位居第一。此外,山东省的外贸企业还非常重视“如何决定最佳的付款方式”(第4位)、“能进行信用证的流程管理”(第6位)、“能处理银行托收”(第9位)、“知道加快国际现金流转的方法”(第14位)四项结算技能。

2. 山东省外贸企业非常重视国际贸易调研技能

山东省外贸企业非常重视出口前期对国外市场信息和出口机会的了解和分析,在前15位重要出口技能包括了四项调研技能,即 “发现国外对产品的需求”(第5位)、“了解产品在出口市场上的竞争优势”(第7位)、“使用INTERNET”(第10位)、“分析数据”(第12位)。此外,该地区企业也比较“收集数据”(第24位)和“评价出口机会”(第32位)。有一部分企业非常关注通过互联网以及电子商务的模式了解国外市场并从事出口业务。

3.山东省外贸企业比较重视国际贸易政策与规则技能

山东省外贸企业重视的国际贸易政策与规则技能中,只有“了解本国影响出口的规定”(第2位)和“了解自由贸易区和关税同盟的影响”(第15位)两项技能进入前15位重要出口技能之列。值得关注的是,这两项技能的标准差都较高,说明这类技能只被部分企业所关注。“了解WTO的规则和影响”与“了解贸易规则、反倾销的影响”技能的排序位次相对较低,与全国总体排序结果差距较大,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山东外贸企业对国际贸易政策与规则的认知基础较好。

4.山东省外贸企业对于国际贸易物流和国际贸易实务技能重要性的评价较低

山东省外贸企业对国际贸易物流技能对于成功出口的作用评价不高,在国际贸易物流技能中,只有“如何跟踪出现问题的货物”(第11位)一项技能进入前15位重要出口技能之列。事实上,出口业务中有许多贸易纠纷就是由于在途货物的质量、数量以及相关的运输、保险事宜引起,因此,外贸企业对该技能非常重视。山东省外贸企业比较重视“如何计算运费”(第26位)。

从总体来看,山东省的外贸企业也仅把国际贸易实务技能视为基础能力,没有一项国际贸易实务技能进入前15位重要出口技能之列,只有“如何出具出口商业发票”(第20位)的排序位次相对较高。而其它3项技能包括“如何标签出口商品”、“使用原产地证书”、“如何进行出口包装”排序位次中等偏低,而且标准差都比较高。这说明这些技能仅为部分企业所重视。

5.山东省外贸企业对于国际营销技能重要性的总体评价一般

在国际营销技能中,只有“能评价产品是否适合出口市场”(第13位)一项技能进入前15位重要出口技能之列。从总体来看,山东省的外贸企业对于如何获取目标市场信息等方面的技能比较重视,包括“获取制定竞争方案的信息”、“能获取目标市场国家状况的信息”、“获取制定市场进入计划的信息”、“获取目标市场规则的信息”、“能勾画潜在客户的情况”、“能进行基础市场调研”。但是,对于市场推广方式重要性的评价较低,如“能有效利用国外贸易展销会”、“利用出口市场媒体推广产品”、“通过政府获得出口机会”和“有效利用政府贸易代表团”等技能。这一结果说明山东省外贸企业对营销技能的应用层次还较低,还需提高市场推广和产品出口促销水平。

6.山东省外贸企业对国际贸易战略管理技能重要性的评价中等,有些技能评价偏低

山东省外贸企业的国际化程度较低,对于高端的企业管理知识和技能的重视程度不够。首先,没有一项国际贸易战略管理技能进入前15位重要出口技能之列。其中,只有“供应链管理”技能排序位次相对较高(第25位)。这一状况可能与目前该地区外贸企业的总体发展水平有关,从长远来看,这类技能是出口经验丰富、国际化程度高的企业更需要的能力。

综上所述,山东省的外贸企业认为成功出口最重要的技能为国际结算技能和国际贸易调研技能,其次是国际贸易政策与规则技能。

第2篇:国际贸易市场调研范文

【关键词】金融发展,国际贸易,关系

国际贸易水平与金融发展存在相辅相成的关系,据有关文献阐述,各国金融发展能推动国际贸易的发展,即能为各国进出口贸易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而国际贸易的发展能带动金融企业进一步拓宽其上升空间。金融发展决定国际贸易模式的转变、国际贸易流量,反过来,国际贸易水平是决定金融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本文结合新世纪下国际市场发展的趋势,研究金融发展与国际贸易间的关系。

1金融与国际贸易间的关系

在经济的发展中,各国的金融发展与国际贸易是国民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简而言之,两者间具有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回顾性分析,各国金融发展推动了国内、外的国际贸易,而国际贸易的发展对金融具有潜移默化的促进作用,因此,两者存在互相影响,密不可分的关系。

(1)金融发展是各国外部经济的主要来源,具有比较优势,合理而科学的运用这一优势能让国家的经济水平得以迅速提升。金融的发展是国际贸易模式转变的主要因素,金融发展的走向影响着决策者改变国际贸易的商品结构与区域结构。各国各区域的企业决策者根据国内外的金融发展趋势,分析目前国际贸易的走向,进而寻找利于国际市场竞争发展的商品结构,从而为商品项目的开发、商品销售而选择适宜的商,即区域结构。区域结构的构建需符合当地消费者对商品的需求,从而实现国际贸易的现实意义。

(2)从区域结构的角度进一步来看,因金融始终能支持国际贸易市场、分散服务与商品销售风险,进而体现了金融对国际贸易的发展是不可或缺的,因此,金融发展越迅猛的区域,其国际贸易的发达程度可想而知。

(3)国际贸易是一个国家与别国合作、竞争的“集体市场”,国与国间的商务流通能推动国际贸易的发展进度。各国领导层不断开拓进取,尽可能的创新商品开发项目,以适应于当今竞争激烈的国际贸易市场,进而实现国际贸易的进一步提升,从而推动国内外的金融发展。

(4)国际贸易具有规模能动性,贸易自由化推动金融发展,促进金融市场的创新,同时国际贸易的自由化加速金融市场对外开发的进度。因此,国际贸易的自由化是导致金融市场走向自由化、对外开放的决定性因素。

2深化研究金融发展与国际贸易的关系

2.1金融与国际贸易存在互动的关系。互动是金融市场与国际贸易发展的杠杆,两者间实现高效互动能进一步拓宽各自的发展空间。以我国为例,因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无论是从我国国情需要还是民生基础设施的角度出发,我国金融发展与对外贸易都是提高国民经济的主要手段,进而促使经济水平得以持续提升。我国国内各行各业为拓宽其发展规模,不断在国际市场上与同行领域进行竞争、挑战,尤其是金融企业,金融企业规模的扩大是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因素。目前,我国金融服务走向国际贸易化,其中包含了国际贸易结算、国际贸易风险规避与国际贸易融资,这些金融国际贸易业务为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带来了希望。其次,国际贸易具有的能动性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我国金融企业的发展,我国对外贸易秉承自由化的人文理念,在国际市场上不断提高与别国合作、竞争的实力,进而在国际市场上拓宽了上升空间,从而为金融企业的发展奠定了保障。

2.2贸易政策与金融调节。虽然,国际间提倡贸易自由化的理念,但这远远还不够,在新世纪下,国际仍需重视完善贸易政策,国际市场的正常、协调离不开贸易政策的支持。一个国家的发展需有法可依,同理,对于国际贸易市场这一衔接各国经济的发展平台而言,完善贸易政策才能共同促进国际市场的秩序。据经济学领域的研究人员考究贸易政策的作用,证实其属于金融调整的重要手段,对金融状态的调整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根据当前国际贸易市场的形式制定适应发展的贸易政策是各国实现金融调整的有力保障,同时国际贸易的发展也促进金融体制的改革,使其不断优化传统的体制,体制的更新与进步才能适应竞争力激烈的国际市场,进而推动金融企业的发展。

2.3金融发展水平与国际贸易模式的更新。一直以来,金融发展水平对国际贸易的商品结构与区域结构造成了影响,金融发展水平越高,国际贸易商品结构与区域结构的形式转变得更加优化。

(1)金融发展能促进国际贸易结构发生质的飞跃,以金融企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国家为例,国家借助于对金融的依赖性进而面向劳动密集型的生产,从而加大了产品对外贸易的数量,以便于拓宽出口。与此同时,在金融发展的影响下,国际贸易模式的结构出现了变化,商品结构促进国家进出口贸易的改善与进步,进而也促使金融企业的发展发生了变革,使国家发展与世界经济拉近了距离,是国家发展的有力保障。

(2)对于金融企业发展水平较优的国家,不言而喻,国际贸易模式的商品结构与区域结构势必会转换,利用金融发展水平这一有力条件提高进出口贸易的进程。

(3)为实现国际市场持续发展,国际贸易模式应尽可能的满足各国的需要,模式需应以能匹配大多数国家的发展形势为依据,构建“大众化”的国际贸易模式是拓宽国际市场的主要手段。

(4)国际贸易自由化是各国参与竞争、合作的有力条件,金融市场的拓宽,其发展水平的提升能推动国际贸易自由化的理念,进而促使国际贸易模式变更后仍然以自由化的人文理念为核心思想,为决策者实现贸易模式的变革带来现实意义。

3结语

以上论述,金融企业的发展与国际贸易具有相互影响的关系,两者如同矛与盾,只有两者结合、共同作用才能产生相互效应,实现双向能动性。因国际间一直提倡贸易自由化的人文理念,在未来,国际贸易的政策与金融体制的改革势必会更加的完善,进而推动金融企业与国际贸易市场的发展,从而提升世界经济的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第3篇:国际贸易市场调研范文

(一)我国服务业需要有一个大的发展

服务业是我国相对落后和需要重点发展的领域,我国要实现“三步走”战略目标和可持续发展,未来GDP的增长、就业的扩大和税收的增加,相当程度上要靠服务业,服务业需要有一个大的发展。在发达国家,服务业已成为增长最快的部门,成为新的增长点。而在我国,服务业产业发展的滞后,已成为经济增长的“瓶颈”制约。服务业发展的滞后,制约了资本积累速度和资本利用效率的提高,制约了人力资本的增长,制约了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也制约了市场的有效开拓。

(二)商务服务业和服务贸易是商务工作的重要内容

商务服务业(CommercialServiceIndustry),又称“商业服务业”,是与WTO关于服务贸易12大类分类中的商业相对应的一类服务产业。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服务贸易谈判小组在乌拉圭回合中期审评会议后,在对以商品为中心的服务贸易分类的基础上,结合服务贸易统计和服务贸易部门开放的要求,提出了以部门为中心的服务贸易分类方法,将服务贸易分为12大类。WTO成立后,继承了这一分类标准。商务服务作为其中的一个大类,主要指在商业活动中涉及的服务交换活动,既包括个人消费的服务,也包括企业和政府消费的服务。具体细类分为:专业性(包括咨询)服务、计算机及相关服务、研究与开发服务、不动产服务、设备租赁服务、展览管理等其他服务。目前商务部所主管的服务业主要是与商务直接相关的服务,这些服务业可以统称为“商务服务业”。

实际上,从产业的角度来看,无论对外贸易行业还是国内贸易行业也,都属于服务业或第三产业范畴。虽然由于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目前国内外尚未形成一个统一的分类标准,但WTO对服务贸易的分类已经越来越成为各国公认的一种分类办法,国内由国家统计局最新修订的行业分类标准,对第三产业的分类虽然仍有计划经济色彩,但也比较接近WTO的服务分类标准。鉴于上述服务业特别是一些新兴的服务业需要大力发展,加快服务贸易发展的重要性,从体制上看很需要有一个明确的政府主管,需要政府从行业发展的角度实施管理,因此,商务部应该是商务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的行业主管部门。

(三)会展业等商务服务业既是商务促进的重要载体,更应被看作是重要的服务产业

长期以来,由于会展业、信息服务业、研究与咨询业等商务服务产业本身的功能与商务促进的宗旨有很强的同一性,一直被作为重要的商务促进载体。这些商务服务业不仅自身在引导生产、促进消费、扩大内需、增加就业、创造产值与效益等方面的作用越来越显著,而且由于它直接为商业活动中的各种交易活动提供服务,直接促进商品流通与服务交换,并且有着很大的“乘数效应”,客观上对促进商务发展发挥着特殊作用,因而受到政府部门的重视和普遍介入。但是,在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这些服务业首先应当被当服务产业来看待。实际上,从世界各国的情况看,这类商务服务业在被作为载体开展商务促进时引入市场机制,既有利于相关产业的发展,也有利于提高商务促进的效率和水平……

(四)商务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发展有赖于相关管理体制的进一步改革完善

我国已初步形成了买方市场,能否有效开拓市场也是经济快速增长能否得以实现的关键。无论是开拓国内市场,还是开拓国际市场,都需要降低物流成本,提高信息传输的效率。而我国物流产业落后,信息系统不发达,严重制约了市场的开拓。

当前,服务业的竞争日益成为国际竞争的重要方面。由于信息和通讯技术的发展,80年代以来,全球服务贸易的增长已经快于实物贸易的增长。1997年的世界贸易组织的报告显示,1980~1995年,服务贸易年均增长8.4%,而同期实物贸易年均仅增长5.2%.种种迹象表明,全球竞争正在从产品领域向服务领域转移。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我国将逐步开放服务贸易。服务贸易的开放将对国内服务产业提出严峻的挑战,大力发展服务业,也是迎接这种挑战的需要。

二、改革基本思路

(一)改革理顺商贸、商务服务业的发展促进体制

“十一五”期间加快商务服务业发展,关键是要按照产业化、市场化和国际化的方向,从管理体制、法律环境、人才战略、市场机制等方面加快改革进程,为商务服务业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

1、推进产业化——把发展商务服务业作为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内容

一是国家要把信息咨询、管理咨询、研究与开发、翻译服务、展览管理服务、会议服务、广告服务、市场及公众观点调查、公共关系服务等发展潜力大的新兴服务作为独立的产业来对待,进一步明确商务部门作为主管部门。

二是政府主管部门应根据不同服务产业的不同情况出台相关产业政策,包括拟订行业发展规划,做好相关统计工作;加强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向企业及时提供相关行业与市场信息等公共服务;适当加大政府资金投入,探索政府资金引导、市场配置资源的商务服务业投资机制;制定商务服务业在用电、用水、土地使用、金融服务等方面的优惠政策;等等。

三是要支持建立商务服务业行业同业商协会组织,制定相关商务服务业行业服务指标体系、规范和标准。

2、推进市场化—完善市场机制,增加竞争主体,鼓励公平竞争

一是要加快立法进程,重点完善展览业、物流业、旅馆业等商务服务业发展所需要的法律体系,一方面规范政府行为,另一方面规范市场行为,形成有序、有效的竞争环境,解决市场无序、恶性竞争等问题,建立有利于商务服务业特别是发展的公平经营环境。

二是加快培育研究顾问服务、会议展览服务、翻译服务公共关系服务、研究与开发服务、管理咨询服务、市场研究及公众观点调查等新兴服务服务行业的市场主体,特别是要大力鼓励非公有制经济以多种形式参与商务服务业各行业的发展。

三是要把发展商务服务业与政府职能转变及事业单位改制结合起来,实行政企分开、企业与事业分开、营利性机构与非营利性机构分开,培育符合市场经济体制和国际竞争需要的微观主体。营利性机构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依法纳税,非营利性机构也要面向市场,引入竞争机制。政府商务促进体系中面向促进对象提供的信息咨询、市场调查、贸易展览、专业培训、技术辅导等许多服务项目,可由政府直接推荐有良好经营资质的研究机构、市场调查事务、会议展览公司、律师事务所等商务服务机构进行商业化服务(如服务市场较成熟,政府也可不必做任何推荐,由企业直接面市场即可),服务项目完成后再由政府对相关企业予以认定资助。

四是要加快形成统一的适用于内外资及各种所有制经济的市场准入政策。

3、推进国际化—开展国际合作,提高国际竞争力,努力扩大服务出口

加大商务服务业的市场化、产业化进程应与国际化配合起来,相互促进、互动发展。

一是要进一步扩大服务业市场的对外开放,以开放促进服务业体制改革,促进传统服务产业的改组改造,提高技术含量,形成新的科学的营销方式和业态;二是要大胆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理念,引进先进管理和优秀人才,带动服务业水平提高,增强国际竞争力;

二是要废除或调整那些与产业化、市场化、国际化发展不相适应、不利于商务服务业走向国际的规定和做法,制定鼓励服务出口发展的相关政策,规范服务业出口的法律、法规。考虑对服务业出口实行出口退税政策。

三是要鼓励我国企业走向国际市场,支持企业通过对外投资、并购等方式扩大服务业对外投资;

四是要加强人才培训。通过举办学习班、辅导班、研究班等加强培训,提高相关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

(二)改革理顺服务贸易的管理促进体制

“十一五”期间,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需要进一步调整结构,转变外贸增长方式。而加快服务贸易出口的发展是其中一项重要的、有效的措施,因此,要抓紧理顺服务贸易管理与促进体制。

1、明确服务贸易主管部门

美国、日本、德国等世界贸易大国对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的宏观管理都是明确由同一个政府部门负责,如美国商务部、日本经济产业省、德国经济部等。而我国服务贸易的进出口总额已经高达800亿美元,但是服务贸易的主管部门实际上一直未完全明确(本届政府商务部的“三定方案”仍没有明确这方面的内容)。当前的体制是,商务部主要负责服务贸易的国际多边谈判、对外事务协调、服务业利用外资政策等事务,以及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输出的管理,其余服务贸易事务分属几十个相关部门。相应地,服务贸易战略发展规划、服务贸易立法、服务贸易业态划分标准、服务贸易统计制度等涉及服务贸易发展的重大事项,一直未能得到研究落实。因此,尽快明确商务部作为我国服务贸易管理与发展的归口部门已是当务之急。目前商务部外资司、WTO司和合作司虽然各有一个服务贸易处,但都分管具体事务,尚不足以形成对服务贸易进出口的宏观管理。服务贸易管理部门明确后,建议商务部组建服务贸易管理司,加强对服务贸易的宏观管理。

2、建立部级服务贸易发展协调机制

商务部对服务贸易的宏观管理主要是负责发展战略、出台进出口促进和管理政策、协调各产业在进出口环节的利益关系,参与谈判。由于服务贸易涉及的部门较多,因此,商务部的宏观管理可能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建议成立由国务院主管副总理牵头、各相关部门参加的“国务院服务贸易协调小组”,统筹全国的服务贸易进出口相关政策。协调小组的办事机构设在商务部服务贸易司,以便推动相关工作的进展。

3、建立国家服务贸易出口促进战略

发展出口导向产业,谋求具有比较优势的服务产业扩大出口、进而实现服务贸易的进出口平衡发展,是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方向。服务贸易的主体是企业,要推动企业在全球化的市场范围内、以全球化的发展战略为指导、进行全球范围的资源组合和配置。因此,部级服务贸易发展机制建立后,首先应围绕这个方向,抓紧研究制定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战略,在合理科学的战略指导下推动服务贸易的健康发展。促进服务业出口,不仅仅是贸易问题,更是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外贸增长方式转变和国民经济发展的方向。因此,为实现重点行业的服务贸易发展战略,我国政府在产业发展、区域发展、企业竞争力提高、国外市场开放等方面应制定相关政策,发挥促进作用。

4、建立和完善服务贸易对外开放的法律和制度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服务贸易领域的对外开放逐步加快。“十一五”期间服务贸易开放的深度和广大还将进一步加大。按《服务贸易总协定》实施最惠国待遇和有条件的国民待遇,制定一部统一的《服务业外商投资法》,保障外国投资者的利益,并据此对国内服务业造成重大损害或损害威胁时,及时采取相关的救济手段,如服务进口保障、国际收支平衡的例外等,非常必要。

第4篇:国际贸易市场调研范文

上世纪90年代初,邓小平同志对上海这座城市的发展方向和功能定位提出了战略构想,他讲“如果政策对头,不出什么大问题,至多30年可以把上海建设成商业、金融、贸易、高科技、信息的综合性国际中心”,从而拉开了上海建设国际贸易中心的序幕。2001年,国务院正式确立了上海“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的战略发展定位。2008年12月,上海市委、市政府把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提上重要议事日程。2009年3月,国务院审议并通过了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意见,要建设成这两个中心,都与国际贸易中心密不可分,甚至可以说是以国际贸易中心为基础。因此,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的重要性与紧迫性愈益凸现。

我国学者对于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的研究基本可以分两个时期。第一阶段,是在20世纪的90年代上海市确定“四个中心”目标的前后。顾卫平(1994)分析上海市构建国际贸易中心的客观需求及应该具备的一些基础条件;李邦君(1995)提出了把上海建成国际贸易中心的基本战略构想;王火灿(1995)在研究国际贸易中心的形态与成因的基础上指出上海市应该确定国际贸易中心的建设目标,并为此分析了一些基本对策;徐桂华等(1996)着重就上海市建设国际贸易中心的条件和应该采取的策略进行了深入研究。谷克鉴(1997)、徐运平(1997)对香港国际贸易中心功能及其在内地演化与拓展的研究,对上海市国际贸易中心建设也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第二阶段,是在进入21世纪之后,经过近十年的基础准备与实力发展,上海逐步具备了建设国际贸易中心的雏形,国内学者对于国际贸易中心建设的认识与研究也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陶昌盛等(2003)指出构建现代国际贸易中心必定要成为上海未来发展的选择,需要坚定信心继续推进;施蔷生(2005)认为上海市需要从加强国际贸易中心的功能塑造方面下功夫;许学武(2005)也提出了上海市加快建设国际贸易中心的几点建议;沈玉良等(2008)深入阐释了上海现代国际贸易中心建设的内涵、利益,并分析了上海建设现代国际贸易中心的成就和不足,提出了上海建设现代国际贸易中心的实现方式。阎蓓等(2009)研究了跨国公司全球采购背景下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及可采取的主要对策。朱连庆(2009)在分析国际贸易中心发展的历程、现代国际贸易中心的分类与特征以及上海构建国际贸易中心的优势与不足的基础上,深入阐释了如何构建上海国际贸易中心问题。石良平(2009)在分析国际贸易中心发展的历程、现代国际贸易中心的分类与特征以及上海构建国际贸易从经济开放度、贸易便利化等视角指出了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的重点应该放在口岸贸易、服务贸易以及国内与国际贸易的平衡等方面。周振华(2009)认为国际贸易中心首先是一个全球各类贸易流的网络节点,上海要建的国际贸易中心不是“国际货物”的贸易中心,而是“国际化”的贸易中心,既包括国际贸易也包括国内贸易,既包括货物贸易也包括服务贸易。

行业协会是由同行业的各企业在自愿的基础上为谋求和增进自身共同利益而组织起来的非营利性社会经济团体。自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趋完善,行业协会的作用愈显突出和重要。面对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切实解决上海市行业协会存在的问题,大力支持行业协会健康发展,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对提高对外贸易开放度、促进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学术界对上海国际贸易研究中心建立的研究已产生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是鲜有将这两方面结合起来考察行业协会对上海建立国际贸易中心影响的文献。本文正是基于这样的视角开展了相关研究。

二、行业协会的功能

(一)协调功能

行业协会的首要职能表现为协调职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协调政府与企业的关系。

政府是行业发展重大政策措施的出台者,和企业利益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制定者。为了使企业获得最大收益,行业组织应积极跟政府打交道,反映行业、企业诉求,争取政府的支持。作为联系企业和政府的纽带和桥梁,行业协会代表了整个行业的利益,集中了各企业的意见。由它出面和政府交涉,较为容易达成一致性协议,成功的机率较大,这样能够有效的利用各种资源,避免资源的闲置、重复和浪费。

2.协调同行企业间的关系。

“同行是冤家”,同行企业之间的关系处理不好,将会影响整个行业的发展。协会组织在协调企业之间的关系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1)制定行业标准和规范。行业协会根据自身的经验,广泛争取各会员企业的意见,制定一系列的行业标准规范,建立本行业的发展规划,借此促进整个行业的发展。

(2)建立价格协调机制。一些企业处于盈利的驱动型和认识上的偏差,在国外市场上恶性竞争,严重影响了国家和行业的整体利益。为了避免出现同行内企业这类现象,行业协会应建立良性的对外协调机制,管理其行业产品价格,确定最低限价,以引导和保护本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合理价格,从而避免企业竞相压价并减少国际贸易磨擦。为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提升行业竞争力、开拓国际市场服务。

(二)服务功能

行业协会的一个重要职能就是为会员企业提供优质的服务,促进会员企业的发展,服务主要涉及到以下各个方面:

1.提供信息咨询

行业协会凭借其专业性强、联系面广、信息灵通的优势,通过建立信息咨询与服务中心,广泛收集并向会员特别是中小企业提供本行业国际市场供求状况、竞争状况、资源和市场份额、技术水平、当地民族文化等信息;收集和研究国外主要竞争对手的信息,掌握国内外行业发展动态,寻找本行业企业与国外同行的差距,促进企业有针对性地缩小差距,提高竞争力。

2.帮助企业开展对外交流

行业协会凭借自身与国外联系广泛的优势,帮助企业开展同世界各国经贸界的联系,特别是发展同对口协会、其他经贸团体以及有关国际组织的联络和合作;协助我国政府组织经贸洽谈及其他形式的促进贸易、投资交流与合作的活动;组织和举办各种展览会、交易会、经贸研讨会,宣传企业和产品,从而为企业提供商机。

3.开展技术培训、交流等活动

行业协会中中小企业所占比例甚高,这些企业普遍的特点是资本规模、劳动者人数都比较小,要这些企业投入大量的时间和资金从事技术研发是不切实际的,但与此同时,它们对技术的需求也是切实存在的。因此,行业协会可以根据本行业的特点,创办相应的职工教育机构、为本行业的人员提供专业技术培训,不断帮助企业提高员工素质,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三)保护功能

在国际市场竞争中,行业协会在保护和支持国内企业、起着重要的作用,主要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协同政府、企业建立反倾销预警体系。采集、分析本行业产业预警数据和动态情况,并对产品出口进行监测、定期或不定期预警信息。

2.运用WTO争端解决机制,组织、代表或帮助企业应诉,使本国利益得到充分维护。

3.运用多边保障机制维护企业利益,即引用WTO多边保障条款,担当起反补贴、反倾销等的发起者、组织者和提供证据者的角色。

三、目前上海市行业协会在对外贸易促进方面的不足

为了了解上海市行业协会发展的真实情况及存在的问题,我们设计了调查问卷,期望通过抽样调查,梳理上海市行业协会的基本情况及存在的问题。从这次问卷调查的结果来看,68.2%的企业反映行业协会在对企业对外贸易促进中作用有限。目前上海市行业协会在促进贸易发展中的不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面对混乱的外贸经营秩序,行业协会治理乏力

不少中小型的外贸企业认为,由于有些企业的经营方式仍没有完全褪尽传统计划经营的模式,与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为中心的市场经济运行模式相距甚远。所以很多企业缺乏有效的竞争手段,企业间的竞争仍停留在比较初级的价格竞争上。为了有能力互相压价,企业必然会偷工减料,假冒伪劣。这是造成外贸经营秩序混乱的主要原因。行业协会虽然早已意识到要通过行业自律、行业管理加强规范外贸秩序,但在其实施的过程中不能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尤其在质量评比、资质认定和市场准入方面,不客观不公正的情况时有发生。这不仅导致行业治理无效,而且失去了行业协会的权威。

2.国际交往少,制约了行业协会服务功能的发挥

行业协会要以为企业服务为宗旨。任何企业最需要的服务就是开拓市场。在当前全球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我国出口需求也日渐萎缩,面对这种不利情况,行业协会更要为企业开拓市场服务,为企业“走出去”创造良好的环境。温州烟具协会自成立以来,曾多次组团参加国外产品展销会。目前温州打火机在国际市场上占据80%的市场份额,是离不开烟具协会的积极努力的。但上海行业协会在这方面的成功案例还相对较少,这跟以往许多协会忽视该职能的重要性有很大关系。事实上,行业协会的这种作用是政府无法替代而企业也是力所不能及的。行业协会在这一方面责无旁贷,应该借鉴他国行会经验,成为我国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领路人和支撑力量。

3.在构筑合理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方面,行业协会与发达国家差距甚远

在技术贸易措施上,西方发达国家都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体系。而在这一体系中,行业协会等非政府利益集团已成为中坚力量。行业协会不仅根据市场动向和企业的反应向政府提出进一步改变技术贸易措施的建议,负责制定和修改技术法规、标准等措施,对产品和服务进行检测和认证,而且在TBT的实施过程中行业协会的影响同样贯彻始终。尤以美国的行业协会组织最具代表性。美国之所以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成为某种意义上的“龙头”,除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外,有效地利用政府外的各种行业协会抢先制定各类市场标准,设置种种技术性贸易壁垒或限制,利用其高科技的优势和经济优势引诱甚至胁迫其他国家遵从美国有关行业协会所制定的各项标准和规范,是其中十分重要的原因。目前,美国全国大约有9.3万个标准,其中4.9万个是由620个民间组织制定。然而,我国对进口产品几乎毫无技术壁垒可言,行业协会在构筑技术性贸易壁垒方面的作用几乎是零。

4.对于国际贸易中发生的各种争端,行业协会缺乏有效的应对机制

近些年来,我国遭遇的反倾销指控案件数量急剧增加,投诉国家和地区越来越多,涉案产品范围日益扩大。这种局面导致了出口市场的萎缩,更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1994年,我国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的《关于中国出口产品在国外发生反倾销案件的应诉规定》明确规定,各进出口商会、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等受委托的组织为反倾销应诉的协调单位,应诉企业必须在它们的统一组织协调下参加应诉。此外,国家经贸委和国家统计局也在2001年4月的《关于授予有关行业协会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有关职能及委托有关工作的通知》中授予了有关行业协会在反倾销中的职能。尽管上述两项法规早就对行业协会在反倾销体系中的协调作用做出了制度性的安排,但从十几年来的反倾销应诉看,许多行业协会并不能履行或完全有效地履行上述功能,行业协会很不作为。估计应诉比率不会超过30%,胜诉率也只在25%左右。其主要原因除了行业协会自身的体制障碍、服务功能障碍外,还在于协会缺乏高效的预警机制和快速的反应机制。

四、强化上海市行业协会贸易促进功能的主要途径和措施

在当前上海市国际贸易中心的战略性目标的指导下,上海市的对外开放度将不断扩大和深化,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其对外贸易中的重要促进作用。

1.加强行业自律

行业自律指的是行业协会为了维护本行业的整体利益和正常的市场竞争秩序,而进行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协调的一整套制度体系,包括行业行为规范、行业协调和仲裁制度、行业惩罚制度、行业监督和反馈评估制度等。行业协会通过制定行约行规来规范各会员企业的经营行为,有效制止企业间的不正当竞争,创造行业内部的公平竞争环境,促进行业健康发展,从而达到提高行业整体竞争力的目的。针对近年来我国外贸经营秩序的混乱局面,行业协会可以在借鉴西方国家经验的基础上,从以下两方面加强行业自律工作:

一方面,要加强价格自律。行业协会可借鉴国外通行做法,制定行业协议价或确定最低限价,或采取限产措施,在合理的前提下把行业的整体价格水平提高,增加经济效益。

另一方面,要加强质量和服务的自律。产品质量和服务是企业的生命线,也是行业的生命线。行业协会应当拟定行业共同的发展策略,制定共同的职业道德规范。由行业协会出面请国内外的质检部门来抽检,对合格的企业进行表扬,并且通过媒体公告外界,同时对有偷工减料、假冒伪劣行为的企业进行抨击和排斥、惩处和制裁。行业协会通过加强行业自律,引导企业合理安排进出口,不仅达到规范外贸经营秩序的目的,而且为提高外贸经营效益、促进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创造了条件。

2.增强行业协会的国际市场营销能力

所谓行业协会的国际市场营销能力,是指行业协会通过各种途径帮助企业开拓市场,培育国际市场的能力。当前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不仅在企业之间,行业协会之间的竞争也会愈演愈烈,市场营销能力的强弱将成为行业协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国外行业协会在积极协助会员开拓国际市场和帮助行业培育市场方面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营销模式,其营销理念、策略和手段值得国内行业协会学习。以国际铜业协会为例,该协会的宗旨是推广和促进铜的消费市场,战略重点是通过各种途径帮助企业培育发展世界范围内的消费市场。

一般来讲,单个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仅凭自身的实力和能力去开拓国际市场是非常困难的。面临的风险也是相当巨大的。此时,行业协会应发挥自身优势,把服务功能拓展到营销领域帮助企业克服困难。行业协会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1)进行国际市场调研,及时掌握国际市场信息。(2)根据掌握的信息进行市场细分,确定目标群体。(3)向目标群体宣传行业品牌,协调成员内部利益关系,制定有效的市场策略和战略。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可以将“走出去”的企业以“联合舰队”的形式打入国际市场。这样既降低了开拓市场的风险,也节约了企业的成本。而且通过战略性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可以逐步树立起企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声誉,从而占据越来越多的市场份额。

3.增强保护国内企业的能力

当前世界上主要的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对本国贸易伙伴TBT措施的跟踪报告和研究,有的已建立起成熟的预警机制,赢得了应对TBT的主动权。但就我国出口产品目前遭遇TBT的情况来看,基本上仍停留在“买单”阶段的被动境地,其主要原因就在于我国缺乏相应的预警机制。一般来说,企业应当作为应对国外TBT的主体,但单靠企业的力量毕竟有限,因此必须由政府机构、商会、行业协会等方面和企业共同努力,尽快建立各个行业应对TBT的预警机制和信息网络。

一方面,行业协会可以抢先制定和各自行业的市场、技术准入和从业标准,对国外商品、资本、劳务的进入提前设置限制和障碍,从而实现无须政府出面就照样能保护国内市场和产业的目标。如此一来,行业协会的作用代替了政府的某些职能,并且做了政府想做而不能做的事,成为不违背WTO规则的市场屏障。另一方面,对某些可能被或遭封杀的特定商品,行业协会也可以在相关部门的协助下,召集企业研究预警措施,以化解对方或其他报复性措施。为此,政府必须去除行业协会在应对TBT方面的程序,使程序更加简化,避免交叉和重复。

4.积极应对国际贸易摩擦

针对国外发起的反倾销、反补贴等诉讼,我国行业协会应当挺身而出,充当企业的代言人,主动担负起组织涉案企业积极应诉的重任。在反倾销斗争中,协会组织应该协助和推动政府研究产业保护对策,完善产业保护机制,建立产业损害预警机制,制定一套保护产业安全的政策法规,同时协调和帮助企业增强自我保护能力和防范意识,积极应对各国采取的贸易保护手段,利用WTO的有关规则,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自身应对反倾销的能力。

(1)加强队伍建设和反倾销的宣传培训工作。目前政府各部门专职从事反倾销工作官员甚少,而各大行业协会和进出口商会具体从事该工作的人员就更少,有的甚至根本就没有相应的机构和人员。行业协会要加强反倾销机构建设,充实反倾销专门人才,同时不仅要通过宣传提高我国企业的反倾销意识,特别让企业了解积极应诉的重要意义,而且还要通过自我培训和培训企业,普及国内外以及WTO有关反倾销的法律法规知识。

(2)制定各行业重点产品指导目录。对容易发生倾销行为的重点进口产品和容易遭到反倾销诉讼的出口产品,制定产品监测指导目录,明确重点监测的对象,加强监管,重点防范。

(3)帮助企业从全球竞争角度制定和实施产品竞争战略,如调整产品结构,实施产品差别化战略,提升产品附加值,避免企业在低附加值的产品中进行过度竞争。如调整投资战略,适时有选择地到国外投资办厂,以绕过反倾销壁垒。

第5篇:国际贸易市场调研范文

引言:随着我国世贸经济组织的加入和国际经济贸易全球化、自由化、网络化的新发展,我国必须抓住机遇,在国际经济与贸易发展新形势下,用开拓创新的方式带动我国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一、现代国际经济与贸易的新发论文联盟展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范围内的快速融合,世界各国的贸易往来和经济的发展呈现出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区域经济一体化、贸易交易网络化的新势态。

(一)经济全球化的新发展

现代的国际经济正在向着全球化的方向发展,整个国际市场在经济上时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现如今各国间的经济组织、金融活动互相合作、互相影响,联系紧密,最终融合成为一个全球统一化的市场。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相应的全球经济管理机制和经济全球化运行的战略方针,使全球经济的经济行为得到规范,并且明确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方向。在现代经济全球化发展中,建立了经济全球开放化的大市场,使得各种有效资源和新型技术及财力资金实现了全球范围的自由选择和优化配置。

(二)贸易自由化的新发展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新发展,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贸易自由化的新发展,各国的经济已经同国际市场紧密相连。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要求各国要最大限度的解除贸易阻碍,使各种有效资源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优化配置,在最大程度上降低成本,增加全球效益。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顺应了全球经济发展的新趋势,为国际贸易的自由化提供了制度保证和有效地实质推进。

(三)现代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新发展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的发展,全球涌现出各种不同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经济组织,使现代区域经济向着一体化的方向发展。

(四)现代贸易交易网络化的新发展

随着网络技术和知识经济的发展,现代贸易交易方式呈现出网络化的发展趋势,产生了新的网络贸易,即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借助电子信息平台进行商务活动和贸易交易,从贸易的洽谈到签约再到交货直至付款的整个交易过程都可以在网络上进行得以实现。

二、我国要结合目前发展现状,寻求经济贸易发展新突破

(一)开拓创新,提高科技产业技术

1.加大我国的科研投资力度。同发达国家对于科研方面的投资相比,我国的投入严重不足,从而制约了我国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知识经济的贸易往来受到了阻碍。因此,必须加大科研事业的投资力度,大力推广和应用科研成果。

2.进而深化科技体制的改革,建立符合现代市场需要和科技发展要求的新机制,从而解决好我国的经济发展通科技发展相互脱节的问题。

3.树立创新意识,培养高技术人才,强化科研与实践结合,开创支持科研院所走进企业,从而更好的提高企业的产业技术和创新能力,加快我国企业的科技产业的技术发展。

4.改善单一的科技投资渠道,优化科技投资结构。强力推进资本市场的发展,完善风险投资机制,建立国家科技投资基金,构建多渠道的投资体系,以便更好的促进科技产业的良性发展。

(二)规范网络贸易交易,鼓励对外贸易来往

随着网络技术和知识经济的发展,现代贸易交易方式呈现出网络化的发展趋势,网络贸易成为开拓海外市场的主要贸易方式。但是目前我国的高级计算机和高端的网络技术人才相对比较缺乏,基础的网络设施相对比较落后,对于网络贸易未来发展的重要性很多企业还缺乏足够的认识,因此我国的网络贸易环境和市场与发达国家相比还相差甚远。因此,我国必须加快网络贸易的发展,鼓励对外贸易的往来。

网络贸易作为一个全新的贸易领域,虽然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空间,但是也存在不少问题弊端,例如在贸易交易的安全性、电子合同的时效性、知识产权的防护性及贸易纠纷的处理等方面还有待于更好的解决,以上的问题严重影响了网络贸易的平稳发展。因此,我国必须要对现代国际市场的发展保有高度的警觉,进一步制定和完善网络贸易的相关政策、法律法规和标准制度,从而有效地保证和良好的规范我国网络贸易的有序、健康发展。

(三)对国际贸易关系进行参与和协调

我国在加快顺应现代国际经济与贸易新发展的同时,务必要注意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对于国际贸易关系要积极的进行参与和协调,才能够更好的维护我国对外贸易的利益。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同其他发展中国家具有共同的利益,因此在国际关系重要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维护大家的共同利益。另外,我国还要搞好同周边亚太地区国家的贸易往来和金融投资关系,发挥我国政治大国的作用,积极地参与亚太地区经济问题的协调,树立我国良好的国际形象。

第6篇:国际贸易市场调研范文

关键词:国际贸易;技术壁垒;影响;对策

1 国际技术贸易壁垒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

据有关部门调查,至2006年底,我国外贸企业在出口过程中几乎都遇到过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问题和障碍,每年大约有超过450亿美元的出口商品受到不利影响,其中劳动密集型产品受损最为严重,高新技术和机电产品受损呈明显上升趋势。事实证明再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以技术性贸易壁垒为核心的新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就仍然很大。

(1)在市场准入方面。在国外越筑越高、范围越来越广的技术性壁垒面前,我国部分出口商品的市场迅速萎缩,甚至被挡在进口国的国门之外。

(2)对价格竞争力的影响。技术性贸易壁垒增加了出口成本,使出口国产品的竞争力下降,或者因为延误时机而失去市场机会。

(3)由于发达国家的贸易技术壁垒名目繁多、变化频繁,且具有一定隐蔽性,往往使我国一些经验不足的出口企业应付不及,被动地陷入贸易纠纷,致使出口产品在发达国家市场上被扣留、查封甚至销毁。而且我国产品进入欧美市场,需要取得该国或国际通行的认证标志。

2 我国如何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

2.1 政府应建立技术贸易壁垒的预警和快速反应机制

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最大困难是“信息不灵”、信息“渠道不畅”、得不到针对性的有效的咨询服务等。具体建立预警机制的主要内容包括:(1)真正形成以政府、行业协会、企业、研究机构等为主体的多层次产业预警系统,政府作为建立机制的发起方,应主动承担整个预警机制的协调规划工作,同时依托行业协会等机构的数据库系统,建立起为出口企业服务的平台,有针对性地提出调整和完善预警机制的建议和意见;(2)形成一套有效的通报、评议、咨询、审议制度;(3)组织专门的人力、物力研究国外的TBT系统,按出口对象和产品类别全面、及时、准确地收集、整理、跟踪国外的TBT信息,建立相应的TBT信息中心和信息数据库;四是建立高效的TBT信息咨询服务体系,及时预警信息。通过对TBT问题的认真研究,及时作出预警分析,帮助企业提高质量意识,寻求我国商品突破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切入点。

(1)建立并完善我国产品质量法律法规体系和技术法规体系。

我国应针对已加入WTO的情况,建立健全技术法规和技术体系,构筑我国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保护体系,按照国际惯例,将安全、卫生、健康、环保等保护消费者利益方面的重要问题,作为贸易技术法规建设的重点,通过制定强制性标准,把未达到技术标准的产品拒之门外。

(2)政府应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大力推动标准化。

在国际贸易中,发达国家设置了一些非常严格甚至苛刻的标准,我国为了达到其市场准入标准,导致生产、加工成本大大增加,降低了我国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制定、实施标准化战略是我国建立技术贸易保护体系,维护国家利益,跨越技术壁垒的重要途径。为此,我认为我们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①认真研究和积极推广国际标准。国际标准,特别是ISO 9000系列标准和ISO14000体系标准认证反映了国际上先进的科技水平,代表着一定的质量水平,成为国家之间的协调标准和处理贸易纠纷的重要基础,采用国际标准,可以使国内企业积极迈向国际市场,与国际环境接轨,不仅能给本国技术、经济的发展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使生产更加便利,也更容易了解国外市场需求,打破贸易技术壁垒。

②适应我国出口贸易需要,调整我国标准结构。我国目前是以国家标准为主体,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相互协调配套的标准化体系,改变了无标生产的状况。

③积极参加国际标准化的活动。WTO要求成员国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订,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应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积极参与各种标准化组织的活动,争取主动权,特别是争取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传统工艺品等纳入国际标准,将我国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的科研成果和技术变化及时转化为技术标准,并推荐为国际标准在国际贸易中使用。

2.2 我国企业的应对策略

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时,企业应该和政府紧密配合,制定企业的应对之策。面对国外的技术性贸易措施,企业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掌握WTO的游戏规则和TBT协议的要求,熟悉目标市场的有关规则和标准。企业要从新的国际分工格局中获益,就要熟悉、掌握WTO的游戏规则,以减少进入国际市场的盲目性,必要时运用WTO的贸易争端解决机制维护自己的权益。

(2)加快技术创新步伐,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强化标准意识。企业在世界经济的大舞台上是否能够得到更大的发展,根本上取决于企业的综合素质和竞争能力。

(3)积极申请国际认证及贸易对象国的认证,取得通往国际市场的通行证。采用国际标准是冲破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一种有效手段,这在出口企业中己形成一种共识。企业要加强收集和研究各国和国际组织的技术法规、标准、检验与认证制度,把与企业出口商品相关的内容加以吸收,并制定到自己的产品标准中去,严格按标准组织生产,使自己的产品具有穿透对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能力。建立适应质量管理科学和环保所要求的清洁生产需要的管理体系,从根本上保证中国出口商品质量和生产过程的环保要求能经得起国际上各类认证的考验,通过贸易伙伴国的各种检验和要求,积极推行ISO9000族、ISO14000族质量管理体系和环保体系标准及注册认证。

最后,在应对国际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同时,企业必须充分发挥专业性行业协会的作用与职能,即立足于国际市场,针对各行业的生产规模、供求关系、价格水平、创新能力、技术标准、产品结构等一系列情况进行研究和对外交流,建立良好的贸易预警机制,及时向企业和有关政府部门提供国内外市场的动态数据和分析报告,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提供决策依据,协助政府在WTO规则范围内与其他成员国协商解决各种贸易争端。

参考文献

第7篇:国际贸易市场调研范文

[关键词]京津冀;服务贸易;合作机制

[DOI]1013939/jcnkizgsc201637209

1京津冀协同发展中三地服务贸易发展的现状及优势分析11北京服务贸易的发展现状及优势分析

北京作为首都和国际化大都市,具有雄厚的经济发展水平,作为非港口的国际化贸易中心,有较强的服务贸易基础和实力。在技术支持方面,全国顶尖的科研院所和大型企业的聚集也是其他区域所无法比拟的。在北京,科技含量高、服务水平好、国际竞争力强的新型绿色科技产业正在迅猛发展。北京的服务业以生产业为主,金融服务、保险服务、通信服务、邮政服务、信息服务、咨询或广告宣传服务等高科技新兴服务贸易成为主导。北京服务贸易的发展具有以下两方面的明显优势。

第一,转移国际服务贸易产业的重要平台。2015年,北京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达13028亿美元,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同比增长178%,在北京对外贸易中的比重达29%。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深入,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了部分重要的产业及相关配套产业。而北京不仅具有优良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充足的科技、人才资源,而且具有完备的服务外包产业链,强有力地支撑了离岸外包的发展。

第二,服务贸易的标准化、国际化水准较高。在标准化层面,北京关于服务贸易的法律、法规的体系框架基本形成。北京市政府2011年颁布的《首都标准化战略纲要》和《北京市“十二五”时期标准化发展规划》等文件中都把努力发展北京现代服务业作为了重点任务,并在信息、旅游、环保、创意文化产业等多领域都有标准化的科学管理规划。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2年8月,北京现有国家标准28802项,其中直接涉及服务业的有225项。在国际化层面,北京积极参与服务贸易的国际市场竞争,在国际服务贸易市场也具有一定的占有份额。北京因具有广阔的服务贸易发展空间,吸引了大量国际高端的科学技术人才,为服务贸易的国际化提供了充足的人才资源储备。

12天津服务贸易的发展现状及优势分析

天津作为直辖市,是环渤海地区的经济中心,天津滨海新区被誉为“中国经济第三增长极”。天津市服务贸易的进出口总额从2001年的255亿美元增长到2013年的180亿美元,进出口总额增长了6倍多。但在2008年进出口总额达到最大峰值之后出现了连年下降的趋势,到2013年才勉强恢复到180亿美元的水平。而天津在全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中的占比也从2008年的61%下降到了2013年的33%,比2001年的35%还低02个百分点。但天津发展服务贸易也具有其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

第一,区位和产业基础优势明显。根据《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的精神,天津就是要打造国际型先进港口城市、北方经济中心和生态中心。其作为亚欧大陆桥三条线路的起点,在运输等国际服务贸易、服务产业集聚等方面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第二,服务外包业为天津服务贸易的腾飞提供了机遇。2009年天津被确立为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之后,以滨海新区、保税区、开发区为示范中心的天津服务外包业正向高端产业发展。

13河北服务贸易的发展现状及优势分析

河北现阶段还是以货物贸易为主,服务贸易的起步较晚,规模也有待提高。河北服务贸易仍然多集中于工程承包、劳务输出、旅游等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业中。服务贸易的产业结构不合理,在金融、保险、信息、咨询、广告等新兴服务贸易产业的投资较少。但河北在京津冀区域中也有自己的优势。

一方面,资源优势明显。所谓的资源优势包含了劳动力资源、旅游资源等。河北可以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较为丰富的中、低成本劳动力资源,立足工程承包、劳务派遣等优势产业,融入京津新兴产业协调发展。另外,河北的长城文化、坝上草原、渤海之滨等优势旅游资源与京津旅游资源错位开发,实现了京津冀一线式旅游服务,带动了相关服务贸易的往来。另一方面,市场腹地空间广阔。河北多个城市的现代城市化发展进一步提速,秦皇岛、唐山、沧州的港口建设也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河北重视提升自身的经济发展水平,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市场环境,在河北沿海港口城市纷纷加大了京、津跨区产业对接的合作项目建设。如,北京天竺综合保税区、北京亦庄保税物流中心与曹妃甸综合保税区的合作模式,推动两地保税区协调联动;中关村海淀园秦皇岛分园的服务外包产业园建设;承德县华唐中科教育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服务外包产业园项目总投资6亿元,已有1000余座席呼叫中心部分投入运营。因此,河北为京、津转移部分高新技术服务贸易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和项目对接空间。

2京津冀服务贸易合作的不足

21区域合作流于形式,本位发展无法抵御外部风险

京津冀服务贸易的协同发展缺乏统一的协调体系以及抵御外部风险机制。上文所谈到的天津2008年服务贸易总额在达到阶段性峰值的时候,直到2013年的5年间连续下挫。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当时天津在区域发展中较为孤立,没有利用好北京的服务贸易总部资源以及河北服务贸易的腹地,最终导致服务贸易的增长速度大幅波动。事实证明,区域间单一的发展模式容易受到国际市场环境的影响,服务贸易发展的可持续性不足。

22相对货物贸易而言,服务贸易的发展还有巨大的空间

“十二五”期间京津冀三地的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都有显著的增长,但还是货物贸易的增长速度更胜一筹,两者规模的差距还有逐渐拉大的趋势。京津冀区域间服务贸易的发展潜力还有待进一步的挖掘。以北京为例,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的差距从2倍增长到了4倍。与货物贸易的顺差相比,京津冀区域的服务贸易还呈现出结构性逆差,这与旨在以现代服务业为实现经济结构转型的总体目标还有很大差距。

3建立京津冀服务贸易合作机制的路径

31建立完善的京津冀服务贸易法律体系、管理体系和协调制度完善的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服务贸易法律体系、管理体系和协调制度是京津冀服务贸易更好、更快向前发展的重要保障。在法律层面,除了主要依据的《对外贸易法》之外,还应尽快出台多部专门针对服务贸易以及区域间服务贸易合作的法律,建立完备的服务贸易法律体系。在协同发展中,应建立分工明确的服务贸易管理结构,并形成部门间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

32建立京津冀国际贸易转移服务平台,服务新兴朝阳产业北京可以进一步打造国际贸易转移服务平台,并利用该平台改变京津冀区域经济的增长方式,提高在国际化产业链中的地位和作用,最终获得产业国际化的更多成果和利润。在北京的示范带动下,金融服务、保险服务、通信服务、邮政服务、信息服务、咨询或广告宣传服务等高科技新兴服务贸易应成为核心产业。北京应充分利用其得天独厚的跨国公司资源,拉动外资注入京津冀三地,加大进出口规模,在此基础上形成京津冀国际市场的规模,为区域合作提供充分的产业支持和龙头带动。在京津冀服务贸易的发展中,北京有实力执行好总部的职能。

33通过京津冀三次产业融合,来协调京津冀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的内在机制只有京津冀三次产业融合,才能在京津冀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内在要求中实现京津冀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的内在协调发展。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即京津冀货物贸易的发展是服务贸易的原动力与内在需求,而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服务贸易不仅可以实现与货物贸易的双赢,还有利于产业机构的优化,最终带动货物贸易的发展。而滞后的或不协调的服务贸易发展也势必阻碍结构调整、第三产业发展以及三次产业的协调。第三产业的发展是生产社会化程度和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必然趋势,有利于为第一、第二产业提供高效的服务和信息。同时,第三产业成为了外商投资服务企业的重要领域。京津冀可以以北京为服务业总部,以天津作为生产业的纽带,以河北作为生产制造业的基地,这样可以保障涵盖京津冀所有产业的上、中、下游各个环节的产业部门,综合提高服务环节的价值比重。注重“以人为本”的现代服务业,关键在于提高服务的水平和质量。由此,服务贸易逐渐成为了京津冀贸易发展的核心,而传统的货物贸易成为了一种载体,实现了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的复合式统一。

34实践“北京总部、金融科研,天津桥梁、国际港口,河北转化、人力服务”的联动产业链在京津冀服务贸易产业协同发展框架下,实践“北京总部、金融科研,天津桥梁、国际港口,河北转化、人力服务”的联动产业链。从京津冀产业发展现状来看,北京依托于高端企业总部、高端人才和高端服务形成了“创新驱动”“总部经济”“高端服务”的产业格局,作为首都和国际化大都市,其辐射力和影响力可以为京津冀金融服务外包的发展发挥强有力的示范和先导效应,作为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在市场布局和业务领域方面,逐渐形成了两大服务外包聚集区;天津借助于滨海新区开发了“高端制造、研发转化基地和国际港口”的产业优势,充分利用天津京津冀服务贸易产业协同发展的桥梁作用,效仿滨海新区发展服务贸易的成功案例,结合京津冀发展特点,发展BPO等服务外包业务,而且天津可以直接受到北京的政策指导、国际化影响以及两大外包聚集区的积极示范;河北可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城镇化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形成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及现代农业强势发展的态势,鉴于河北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初级阶段,应鼓励更多较低技术水平的劳动力从事ITO,为服务京津冀服务贸易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和基石。由此,完备的京津冀服务贸易联动合作机制的建立可以实现,优势互补,共同抵御金融危机等外部风险的冲击。

参考文献:

[1]于立新,冯远中国服务贸易研究报告[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3

[2]赵瑾国际服务贸易政策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

[3]贾志影京津冀服务贸易协同发展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12

第8篇:国际贸易市场调研范文

 

随着全球经济发展的格局的改变,面对后危机时代全球经济治理应如何发展成为当前国际经济研究中首要解决的问题[1]。现阶段全球经济在治理过程中仍然具有其实际应用价值,并且根据全球经济治理中不同层次的发展状态进行研究发现,全球经济在治疗过程中展示出不同的稳定性、透明性和时效性。因此,在未来全球经济治理中需要针对当前市场经济发展及全球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多层次特点进行针对性研究,以客观规律的形式对其国际经济法的发展进行研究和改进,从而适当前全球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局面。

 

一、后危机时代的全球治理

 

后危机时代的发展主要是由于2008年经融危机爆发后,世界各国之间逐渐开始对其国家内部的经济结构和自由贸易结构等进行研究的调整,从而从根本上将国家经济发展及贸易限制策略进项改进,以期对国家经济进行宏观调控,从而应对经融危机。由此全球经济治理逐渐步入一个保护主义浪潮中。根据欧盟国加对其内部经济保护主义措施的改进,我们不难看出,在经融危机爆发后首先各国之间机内相对独立的内部保护状态。

 

随着各国之间不断的对国内经济发展政策进行调整,2010年之后各国开始建立各种自由贸易交往,以期通过国际间的贸易往来促进各国之间经济的发展,从而从整体对全球进行治理,此时全球逐渐步入一个自由发展的经济浪潮中。根据各国之间相关自由贸易的法律法规中对其国家内部的自由贸易开放政策进行改进,能够有效的促进市场经济的逐渐进步和发展。但是在此过程中,国际上对其自由贸易的总体经济效益的发展仍然具有自我保护意识[2]。根据国际经济发展数据中对个国家理性世界贸易交往来看,通过国家与国家之间签订双边、区域、全球性自由贸易协定来促进自由市场的建立,从而对全球进行治疗。

 

根据当前全球经济发展中自由贸易及国际经济治理中来看,当前国际市场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开始以长期迈向发展为治理目标。“贸易与发展”是全球进步的主要研究主题,如何能够对各国之间的经济进行共同性贸易往来,从而带动世界经济的逐渐发展,从总体水平上对全球物质观念和国际贸易秩序进行研究,是当前全球自由发展的市场发展的长远趋势及目标[3]。因此,在后危机时代全球治理中主要以贸易和发展共存为主要治理方式和治理目标。

 

二、后危机时代的国际经济法发展

 

法制的发展是维护世界经济发展的基础,在后危机这一特殊的经济时期,全球性质的经济发展,是每个国家发展的主要依据。国际经济法的建立与国际经济组织结构的发展均离不开世界国家发展现状及新兴市场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关系。以中国经济发展为例,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因此,在其经济法建立过程中一般以国家经济长期权衡结构为基础,从而根据国际经济情况对本国内部经济法进行调整[4]。但是,由于后危机时代是全球范围内的经济危机,各国之间应该针对其在市场中的不同主导地位对其内部经济结构和法律进行调整。

 

根据不用时期国际经济法的发展过程进行研究,发现其主要是从原有的放松管制,到现阶段的平衡投资者利益,逐渐进行改进。2009年国际证监会相继出台一系列相关当前全球治理中国际经济法,并且在2010年明确的颁布《增强国际金融标准实施的框架》,在此条例中对后危机时代国际金融监管的标准进行整合,并且在2010年11月通过了《巴赛尔协议III》,各国家在国际峰会上进行研究和协商逐渐对国际经济法进行进一步完善,以适应当前后危机时代国际之间的经济发展,对各个贸易国进行主权利益的维护,促进全球市场经济的长远发展[5]。

 

三、总结

 

后危机时代全球经济治理需要以国际经济法为主要依据,从而对各国之间的经济政策进行宏观调控。由此不难看出,全球治理与国际经济法的发展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其资本与国家、资本与社会之间的经济发展总是在一个平衡到动态,动态到平衡的重复发展过程。

第9篇:国际贸易市场调研范文

[关键词] 对外贸易;反倾销

【中图分类号】 D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8-091-1

随着国家间贸易摩擦的愈演愈烈,反倾销越来越成为国家间使用最为广泛的贸易救济手段。众所周知,倾销是一种不公平的贸易行为,但是随着国际上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频繁地使用反倾销武器来保护本国产业和本国贸易的发展。反倾销调查已经成为中国出口产品所面临的主要贸易壁垒,阻碍了中国对外贸易的良性运行。积极应诉国外反倾销指控,已成为摆在中国政府和企业面前非常严峻的现实问题。

一、当代中国反倾销频发的原因分析

随着中国对外贸易出口额的逐年增长,国际上越来越多地通过反倾销措施排斥中国产品出口,使中国产品受到外国反倾销指控越来越多。毋庸置疑,导致这种状况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实施贸易保护主义的国际环境。反倾销行为归根结底体现了一种贸易保护主义的思想。反倾销是一种较为隐蔽的贸易保护措施,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频繁地使用反倾销武器来保护本国的落后产业。在贸易保护泛滥的大环境下,必须认识到一个现实,中国现阶段已是遭受反倾销诉讼最多、受害最多的国家。

(二)中国出口企业的贸易方式不合理。现阶段,中国出口企业的贸易仍然是以加工贸易为主,这种贸易方式虽然可以增加贸易量,但是只能让中国处于整个生产链中最低的环节。国外对中国实施反倾销的产品一般都是低端低档的产品,除此之外,中国现有的国际贸易过于集中在美国、欧盟、日本等少数、单一的国家或地区市场上。这种过于集中的贸易格局加大了经营的风险,使中国企业更容易遭受一些国家的反倾销报复。

(三)反倾销应对诉讼机制缺失。面对国外频频发起的反倾销诉讼,我国很多出口商通常选择不应诉,从而进一步鼓励了国外更大规模的反倾销调查。据统计,在己发生的400多起对华反倾销案件的涉案企业中,至少有半数以上的企业没有应诉,这无疑是造成我国80%的反倾销案件败诉的重要原因。不应诉的后果是很严重的,一方面,不应诉会助长国外反倾销集团的嚣张气焰导致连续不断地对我国发起反倾销诉讼;另一方面,反倾销败诉很容易使我国企业转向新的地区和市场,从而激起新一轮的反倾销诉讼。

二、中国对外贸易中应对反倾销对策

面对日益频繁的国外反倾销和反调查,各个市场主体都应该充分配合、共同应对。具体而言,应从政府、行业协会、企业三个层面积极努力,建立起全方位的反倾销应对模式,最大限度地减少国外反倾销,促进中国对外贸易的不断发展。

(一)建立健全反倾销预警机制。面对当前激烈的国际竞争和贸易摩擦,各国要想取得有利的国际贸易环境和地位,都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预警机制来应对贸易中的反倾销问题。成熟的反倾销预警机制,可以有效预测遭遇反倾销投诉的可能性,最重要的是可以为企业提供清晰了解海外市场的广阔平台,进而选择合适的国家以合适的方式进行贸易,使国内企业最大限度地获得应有的利润。

(二)政府加强宏观调控和组织职能。一般而言,反倾销的提出者是进口国的企业,而最终裁决者则是进口过的政府,所以说,反倾销并不单纯是个别企业的问题,更关系到行业、国家以及整个社会的利益,政府应该承担责无旁贷的重要作用。首先,政府应该强化服务职能,加强市场调研,提供各种最新的信息资料,帮助企业增强对国际市场的认识,了解国际市场的变化规律。其次,要为企业营造和谐的国际贸易环境,主要是加强同进口国的经济联系,实现与贸易伙伴的互利共赢,稳定多边贸易关系,为出口企业创造良好的环境。最后,政府要强化监管职能,运用经济杠杆、法律等手段,比如及时公布相关进口国在反倾销方面的最新政策规定,监督企业的出口行为,规避国际市场的风险。

(三)企业强化自身素质和能力。应对国外反倾销,企业层面应该不断强化自身素质,完善自身管理机制,提高管理水平来取得反倾销的胜利。第一,实施销售市场多元化战略。中国出口企业不应仅着眼于一个市场,而应制定有力的政策措施,全方位多渠道地开拓国际市场,扩大市场的覆盖范围。第二,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应对反倾销的关键所在是不断提高自身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中国企业应该加大科技含量,以产品的高质量来夺取市场份额,通过实施“科技兴贸”战略,优化我国的出口产品结构,适应国际市场的发展主流。第三,提高企业反倾销应诉能力。企业应该成为反倾销应诉的主角,树立自救自助的观念,只有通过积极应诉才能使反倾销问题到公平的解决。

(四)行业协会发挥统一协调作用。行业协会作为一种社会服务机构,应该发挥中介的协调作用。首先,做好辅助配合的角色,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建立健全反倾销预警机制。行业协会作为企业利益的代言人,最重要的是要成为信息中心,通过分析与本行业有关的信息,及时向国内企业提供准确的国际市场情况。其次,利用争端解决机制争取公正的裁决。行业协会要充分利用WTO的争端解决机制,向出口方的相关机构进行上诉,申请裁定出口方反倾销审理机构的裁定存在错误。再次,积极组织行业培训。行业协会应当组织本行业的企业以及有关人员进行反倾销、世贸组织争端解决等法律培训、学习等,帮助企业组建反倾销的人才队伍,积极应对反倾销工作。

综上所述,面对国外对我国出口产品的反倾销指控,应该在弄清原因的情况下,坚持理性应对的原则,建立起全方位的反倾销应对模式,保护中国产业的发展,使中国对外贸易获得更高质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薛红梅.关于中国对外贸易中的反倾销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