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国际贸易研究范文

国际贸易研究全文(5篇)

国际贸易研究

第1篇:国际贸易研究范文

一、贸易成本的内涵和特点

(一)贸易成本的内容

在贸易成本的含义中,其中成本是所有经济活动在经营中最基础的组成要素之一,这种成本要素也是在国际贸易发展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在国际直接投资成本中,是由国外生产投入的成本、管理费用以及国内外的协调配合工作所支出的费用部分所组成,其中最为固定的成本部分是国外生产投入成本部分。而当前的贸易成本所指的不仅仅是传统贸易交易过程中的贸易运输所形成的成本,还增添了其他包括贸易过程中的自然和人为的关税支出以及为了使贸易更好地达到互通,需要支出更多在文化和语言交流上的成本支出以及货币兑换所产生的费用,这都是在经济全球化的经济贸易发展趋势下所新增添的贸易成本的内容,都是贸易产生和发展所必须要经历的国家与国家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的贸易协定的贸易成本。

(二)贸易成本的测度方法

在贸易成本的特点中一个是直接度量法,这种方法是最为常见的一种对贸易成本进行测度的方式。这种测度方式是通过引力模型来建立一个双边流量贸易模型,从而对贸易成本进行推算。而其中的引力模型的建立是通过两个贸易合作伙伴之间建立起来,要通过两个贸易伙伴的出口大小来确定它们的贸易收入的增函数,并形成它们两者之间距离产生的减函数。其中,国民收入的多少直接反映出两个贸易伙伴合作所形成的吸引力的大小,而所形成的距离是对两者之间形成的排斥力的直接呈现,这种引力模型使贸易流量与所合作的贸易伙伴的GDP呈正比关系,而相反的,与经济距离之间产生反比关系。另外一种贸易成本的测度方法是间接度量法,这种测度法的依据是实际贸易的流量度为基础,所反映的是贸易成本对进出口贸易的商品产生的价格变动关系,这种价格变动关系对进出口贸易的数量产生连锁反应的过程。所以这种贸易成本测度法更加周全地对贸易壁垒的因素进行了全面考虑,能够更加准确地测出贸易成本的大小。

二、贸易成本对国际贸易投资所形成的作用

(一)贸易成本对国际贸易的作用机制

贸易成本与贸易流量之间的关系能够为经济距离和贸易流量形成重要的影响依据。尤其是随着近年来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有关学者研究分析出国际贸易流量与多种因素包括贸易运输成本、经济距离以及贸易壁垒之间形成了负相关性。而在产业内外的贸易发展中,贸易逐步从产品贸易发展到公司贸易,在贸易过程中所涉及的贸易模式也有了更加多样丰富的选择,同时贸易所出现的品种类型也更加多种多样。在这种变化过程中,贸易成本在无形之中起到了催化和促进作用。因为在这个过程中,贸易成本的降低使得国际贸易模式也相应发生了变化,这也是进行贸易的企业在国际经济一体化发展的竞争中为了取得贸易主动权而降低贸易成本的方式。在正常情况下,产业与产业之间以及产业内部之间的贸易关系都是为了充分降低贸易成本来改变选择,从而对应地降低贸易成本的贸易模式。而其中产业与产业之间的贸易交易过程更加复杂,同时成本所涉及的成本项目也广泛繁杂,这就会导致所形成的贸易成本处于偏高的趋势,所以对此在逐步发展中的公司内或者产品内贸易开始转向不断适应和提高贸易竞争的优势,对具有竞争力的核心技术进行控制,主动对贸易成本加以主观控制,并用这种控制来调整贸易模式的选择。而且通常企业为了避免市场的不完全来降低交易成本而采用公司内部贸易的模式。

(二)成本贸易对国际直接投资的贸易作用机制

在成本贸易的形成下,进行直接投资的作用中,有关学者研究认为贸易成本是跨国公司是否选择出口还是选择直接投资国外最为关键的依据。而影响企业是否进行国际直接投资的因素包括公司在建立时所需要的原材料、生产所需要的设备器材、员工工资分配等的生产投入成本、无形资产所得到的收益,这些资产的形成都离不开公司对产品的研发、产品广告宣传以及促销和生产技能的管理等的投入,同时还包括了出口销售所需要经历的包装、装卸、各种保险和关税壁垒等费用的支出以及支出更多在文化和语言交流上的成本支出以及货币兑换所产生的费用。另外,在出口贸易中还有出口销售额的销售成本以及在出口贸易过程中所需要的管理协调费用的成本支出,这笔成本包括跨国公司的国外子公司在遇到国外所在的不同地域所出现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条件下的不可预测和估量的管理成本。因此,从多种成本贸易的跨国经营成本而言,所需要考虑的经营贸易所需要的成本因素多而广,而能够决定国际贸易的成本控制的是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从而让成本贸易能够在可以掌控的条件下进行对外直接投资。

(三)贸易成本与贸易结构的作用力

贸易成本不断降低会直接对国际贸易模式的选择产生关联性的影响。这种影响首先是因为贸易成本与贸易产品的结构所形成的,当贸易成本在降低,就会使得产业内贸易的比重相应的提高,相反,贸易成本的降低就会让国际贸易模式出现产业贸易关系的改变,由外部开始转向产业内部,形成贸易结构的变化。同时,贸易成本与贸易地区之间形成的作用关系,表现在贸易成本降低会引起整个国际间的贸易成本的下降,这就使得地区贸易特征更加突出,形成了当前已建立的贸易联盟例如欧共体。尤其是随着贸易壁垒的不断变化,呈现降低的趋势,让贸易联盟国之间形成了更加突出的区域贸易特征。

三、国际直接投资对贸易影响问题分析

(一)国际直接投资与贸易制度的关系

贸易成本是国际贸易是否进行投资和开展贸易的最关键的影响因素,而且这种影响也是相辅相成、共同存在的一个过程,即是国际贸易发展和贸易业务的开展也会影响贸易成本。所以,随着贸易成本与国际贸易之间的这种相互作用力,互相形成一定的贸易投资发展的制度。在国际直接投资大力发展的过程中,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下,迫切需要有较为规范而全面的贸易制度来保障贸易的开展,所以各个国家为了提高各自的对外贸易的发展,为了提高对外贸易投资发展的能力,针对性地制定了一些与时俱进的贸易改革的制度和政策,来更加规范地促进对外贸易投资的发展。但是,这种贸易制度的建立一方面为贸易过程提供了一个更加规范和合理的标准和要求,但与此同时也因此形成了投资管理与贸易制度之间的冲突。所以国家在采取适当而合理的经济政策的实施过程中,也同时为了兼顾对外贸易发展的必要,对相关有关贸易成本的内容进行了协调性的调整,从而达到和谐、统一的平衡发展。尤其是近年来对外贸易投资发展积极火热的情况下,相关贸易制度也在随之适当放宽,从而更加有利于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往来。

(二)国际直接投资与中间产品贸易

国际直接投资的发展,特别是针对通过跨国公司作为媒介的国际直接投资的开展,其主要目的是想通过更加直接的方式把外部市场交易转变成公司的内部交易,从而很好地规避和尽可能地降低外部市场所产生的各种不确定因素,同时还可以有效对贸易成本进行适当的控制,从而避免因为中间产品市场所造成的不完整性。由于在国际直接投资的发展过程中,由于技术因素等会使得中间产品有较高的成本交易特点,而且所交易的市场具有不完全性的特点。对此,跨国公司可以充分利用这种国际直接投资中的这个特点把外部市场交易转化为企业内部的交易过程,更好地解决中间产品在市场中存在的问题和缺陷,取得在对外国际贸易发展中的竞争优势,促进国家贸易的发展和壮大,同时也是当前我国所处的国民经济发展的形势下,更好地创新改革发展对外贸易经济的方式,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国际化经济贸易的往来和发展。

四、结束语

第2篇:国际贸易研究范文

关键词:OBE;国际贸易实务课程;职业核心能力

新一轮产业革命正在拉开序幕,各国积极调整产业结构,纷纷出台了产业调整战略,面对世界经济发展大势及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的背景,增长方式、增长动能发生了显著变化,如何保持经济发展活力,占领世界产业链的至高点,唯一途径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驱动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高等教育的改革要面向世界经济发展大势,面向国家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因此高等教育人才培养面临着新任务、新挑战。如何在新的发展趋势下,抓住发展机遇,关键还在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为了迎接新工业革命对高等教育的挑战,培养具备职业核心能力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教育投入的回报与实际产出受到更多的关注,人们也开始反思教育的实用性及教育成果的重要性,成果导向教育(OBE)在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家成为了教育改革的主流理念。OBE是由美国首先提出来的,目前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被认为是追求卓越教育的正确方向。根据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高等教育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以提高学生岗位能力和实践能力为宗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作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国际商务英语专业的专业核心课,在这两个专业的人才培养中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高等教育的改革必须落实到每一门课程,但必须抓住改革的牛鼻子驶往正确的方向,因此研究OBE理念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1OBE的概念和框架

1.1OBE的概念

OBE(Outcome-basedEducation),即成果导向教育,它是一种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的构建基础是学习产出。OBE由美国学者Spady(1981)率先提出,作为教育强国的美国,最迫切的需求是解决如何将教育成果转化为具有实际意义的科技成果,因此该理念一经提出便得到美国各界的高度关注,也受到当前学术界的广泛认同。OBE教育模式的核心,就是要求教育者可以准确判断学生在完成学习之后可能实现的产出,也就是学生可能获得的能力,以此为依据,构建相应的教学体系,以确保目标实现。

1.2OBE教育模式的框架

阿查亚(ChandramaAcharya)将OBE教育模式分为四个环节,即定义学习产出(Defining)、实施学习产出(Re-alizing)、评价学习产出(Assessing)、应用学习产出(Using)。首先是定义学习产出,要特别注重其操作性。将学生所需要的知识、技能、情感进行分解,然后以此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案,并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导向实施具体教学行为,并特别重视对学习产出进行评价,制定学习产出分层评估方案,评估主体包括教师、学生、用人单位等,评估内容包括直接内容和间接内容,最后将评估结果作为指导教学改革的依据。

2OBE理念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改革

2.1OBE理念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产出定义

定义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产出对课程改革的成效起着关键作用。采用目前最有影响力的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布鲁姆将教育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和动作技能目标,每个目标都有若干层次。由于在新时代下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需求,对不同专业不同课程的学习产出具有不同侧重,因此通过实地走访、问卷调查等方式,总结出国际经济与贸易、国际商务专业的综合核心能力。在该OBE模式下国际经济与贸易、国际商务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职业核心能力”归纳为:合同条款的认知能力、英语沟通能力、良好职业道德、国际贸易操作技能及管理能力、职业沟通及团队合作能力、问题解决及创新能力、执行力及领导力,以此来决定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内容。并将他们一一分解到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但各种能力的培养需要有机结合,而不是分散、独立的能力的培养。

2.2OBE理念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实施

OBE教学理念,注重学习产出的多元化,采用以“教、学、做”合一,“理实一体化”等教学模式使学生系统和全面地掌握国际贸易实务的业务知识,掌握国际贸易操作技能的基本方法,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管理、沟通、团队合作、创新、执行力等能力。教学实施要充分考虑在可操作性基础上体现时代进步性,以切实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核心能力,对复合型人才培养并体现高校人才培养的时代进步性具有重要意义。

2.2.1分解职业核心能力到各教学环节。

(1)要充分考虑教学实施的可操作性及学生的接受能力,不好大喜功,不追求冷僻、实用性差的知识和技能。国际贸易实务认知目标主要通过课程理论学习达到,情感目标和动作技能目标需更多依靠实践的环节达成,并通过实践进一步巩固认知目标。(2)要充分体现时代进步性。新一代信息技术迅速发展,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工业革命蓄势待发,为了体现高等教育的时代进步性,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融入现代教学元素,通过嵌入“互联网+”科技知识,利用互联网实现教学资源共享,采用MOOC等方式丰富教学手段,提升教学的时代进步性。(3)要充分体现高校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方向。随着我国“一带一路”,国际贸易工程人才缺口越来越大,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融入国际贸易工程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使学生不仅掌握贸易基础知识和技能,还掌握工程贸易专业知识和技能,对培养复合型人才打下一定基础,也有利于实现高校特色办学的目标。

2.2.2采用探求式、理实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开展教学活动

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提高动手能力、实践能力。教师导入企业真实案例,设计问题,营造探究情景和氛围,在讲解基础知识后,鼓励学生团队讨论解决方案,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开拓精神,提高团队合作、沟通、执行力等能力。

2.2.3OBE理念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评价

OBE课程的评价来自于教师和学生,以及真实场景或工作场所下的表现,以便使课程方案符合新时代需要,更大程度地实现课程或专业的预期目标。另一方面评价不仅关注“最终成果”,还关注“阶段性成果”,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态度、课堂参与、平时作业、实践表现作为阶段性成果,把期末考试和用人单位评价作为最终成果。

2.2.4OBE理念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应用

通过对产出的多元化、多样化的评价,得出教学改革实施效果,并以此为依据,修正和指导下一轮的教学改革,只有在不断试错的条件下,才能最终选择一个相对适合的方案,并且该方案能随着时代的发展能动态的调整和优化。

3结束语

基于OBE理念对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改革经过实践的证明,能提高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国际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以及实践能力,但OBE理念的国际贸易实务教学模式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无论在产出定义还是在实践、评价方面都需不断调整、改进,以不断培养促进我国外贸可持续发展的一大批专业功底深厚、具有世界眼光和开拓精神、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的高级经贸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敬军,白燕.基于OBE理念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改革初探[J].教育现代化,2017(14):55-56.

[2]凤权.OBE教育模式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J].安徽工程大学学报,2016(3):81-85.

[3]曾达幸,李飞,侯雨雷,宜亚丽,郑立娟,张芳芳.基于OBE工程教育理念的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改革[J].教育教学论坛,2016(5):21-22.

第3篇:国际贸易研究范文

关键词:绿色发展;农产品国际贸易;转型升级 

受绿色壁垒的影响,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需要转型升级。从绿色发展视野出发,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发展应在全产业链上贯彻绿色理念,加大对农业的保护力度,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进一步提升农产品质量。

一、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发展概况

在全球化推进过程中,我们农产品获得了更广阔的贸易空间,进一步刺激了我国农业转型升级,推进了我国外向型农业的发展。同时国家非常注重农产品国际贸易发展,按照“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统筹安排,对农业资源进行了合理优化,提升了我国农业的核心竞争力。但与此同时,受全球绿色浪潮的影响,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面临难得的机遇,同时也面临巨大的挑战。此外,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还面临农产品出口比重不稳定、国际贸易逆差较大的现实问题。(一)我国农产品出口环境日趋恶化从当前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环境非常复杂,一方面,国外对于我国农产品质量的关注越来越高,特别是对于食品安全和环境问题,各国都出台了相关政策,绿色食品已经成为国际农产品市场的重要标准,很多发达国家都通过绿色消费、绿色生产等各种方式来约束进入本国市场的农产品,只有必须达到某一标准才能够在市场上流通[1]。另一方面,世界各国也制定了相应的贸易政策,对进口的农产品设置绿色壁垒来保护本国市场,这些贸易政策主要是从环保层面设定相应的环保标准。我国农产品出口企业在技术标准上与国外的技术标准还存在明显出入,加之信息不对称,往往会出现各种贸易摩擦和纠纷,致使我国农产品出口环境不断恶化,不仅给我国产品出口企业带来了一定影响,同时也损害了广大农产品生产者的利益。

(二)农产品出口比重不稳定近年来我国农产品贸易主要集中在东南亚、日本、韩国等地,同时也与墨西哥、巴西等地区加强合作。但同时我们也看到农产品出口增长要落后南非、埃及等国家,这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地位。同时我国对于日本、韩国等地区的农产品出口增长相对缓慢,甚至出现下降趋势,加之农产品出口地区过于集中,对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产生了不利影响。

(三)国际贸易逆差较大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渐提高,农产品的生产成本也不断增加,特别是随着人口红利的逐渐丧失,导致我国农产品在国际贸易上的价格优势,逐渐丧失贸易逆差规模不断扩大。在农产品生产过程中,国内的农产品贸易没有完全按照消费者的实际购买需求进行生产,导致当前国内农产品供过于求现象始终没有得到解决。而国外对于农产品贸易除了更高要求,我国农产品近几年质量始终没有提上去,国外很多国家的绿色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外贸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绿色发展对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转型升级的要求

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在我国贸易体系中占据重要位置,从当前看,我国农业生产仍然属于小农经济,农产品的劳动生产效率相对较低,加之农业推广还没有得到全面展开,农药、化肥使用过多,给我国农产品质量带来了一定影响,一些农产品因为农药和化肥使用过度超标难以进入国际农产品市场。同时国外很多国家都对绿色贸易更为重视,对于食品安全也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导致我国农产品当前在贸易过程中陷入了尴尬境地。基于绿色发展视野应进一步推进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转型升级。

(一)推进绿色化生产,突破绿色壁垒当前很多国家都非常重视农产品的绿色贸易,通过设置绿色贸易壁垒,保护本国农产品生产,同时也限制了我国农产品贸易的出口[2]。因此,我国应该对绿色贸易壁垒给我国农产品贸易带来的冲击进行分析,并以此为基础对我国传统农业应该进行转型升级。随着各类稀缺资源的不断减少,传统农业生产方式需要付出更大的环境代价才能获得农产品,这与当前我国绿色发展理念格格不入。

(二)推进农业转型升级,提升比较效益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的结构性问题较为突出。一是我国农产品的竞争力不强,农产品贸易的规模在不断缩减。二是我国高质量、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农产品比重还相对较少。三是我国缺少绿色品牌农产品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产品。四是我国农产品贸易市场过于单一。从当前看,我国农业发展还相对滞后,农产品在多个环节缺乏质量体系保证,农业科技水平相对较低,农民的生产意识和市场意识还不强,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我国农产品市场结构矛盾。因此应该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推进农产品绿色贸易,倒逼我国农业转型升级,促进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实现资源效率利用的最大化。

(三)构建绿色贸易发展机制,提升竞争力当前,很多学者都对绿色贸易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部分学者认为绿色贸易是发达国家针对发展中国家提出的贸易壁垒,主要是维护发达国家的自身利益。还有部分学者认为绿色贸易是未来国际贸易的发展重要趋势,应该成为我国进行农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参考和依据。当前我国农产品平均关税还相对较低,国家对于农业投入也相对较大,虽然国家为农业转型升级作出了巨大努力,但我国农业发展水平还相对较低,价值受到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和调节机制的影响,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始终不高。因此应该发展绿色农产品贸易,制定更为完善的发展机制和策略,促进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提升我国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应对国外农产品的打压和冲击,实现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的转型升级。

三、当前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转型升级面临的问题

当前国际农产品贸易已经出现了新的变化,我国农产品贸易规模不断缩小,在产品技术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进一步影响了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的转型升级。加之缺乏完善的农产品准入和退出机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动能,这些因素都对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转型升级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农产品产业技术创新体系还不够完善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要想实现转型升级目标,就需要科技创新动能为其提供最大的内生动力。但当前我国农产品的生产技术和研发技术还没有得到根本改观,我国农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都相对较低,更多是为国际市场提供初级农产品或原材料[3]。造成我国农产品技术创新滞后的原因主要是,一方面,没有形成完善的科研人员绩效考核机制,缺乏对科研人员创造利润的有效保护。当前国家对于创新专利和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体系还不够完善,导致很多农业企业不愿意承担创新风险,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国家对于农业龙头企业的创新支持政策在落实过程中也不到位,很多政策门槛相对较高,很多农业企业达不到相应标准,加之申报程序相对烦琐,对于中小型的农业企业缺乏相应的吸引力。

(二)农业产业准入和退出机制还不够完善国家对于农业产业准入还存在一定的行政干预,导致整个农业产业的发展过程中缺少公平开放的环境。同时由于国家资本的垄断,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资本和民间资本的进入。政府在项目投资、资金运用和行业规划等方面更倾向于国有企业,由于无形之中的产业准入门槛过高,中小农业企业很难进入其中。加之,当前我国农业产业退出机制还不够完善,虽然部分落后的企业已经不适宜农产品国际竞争需求,但由于缺少相应的退出机制,他们仍然占用了大量的资本、土地和资源,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的转型升级。当前国家对于退出机制还没有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企业在退出时缺少相应的法律约束,这些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农产品竞争力提升。

四、绿色发展视野下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转型升级的路径

面对严峻的国内外形势,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应该进行转型升级,在农产品贸易过程中坚持生态和绿色原则,对我国农业资源加以合理优化,实现我国的农产品国际贸易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同步发展。在具体路径选择上要发展适度的规模经营,要完善农产品贸易制度机制要不断创新绿色环保技术,要完善相应的绿色营销,加强国际交流,推进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转型升级。

(一)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从当前看我国农业发展还相对滞后,农业生态体系和绿色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因此国家应该重视农业的转型升级,加大对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的投入,对相关政策及时调整,发展适度规模经营,进一步提升我国农业生产效率。同时还应该根据农产品国际贸易形势,建立绿色产业链条,加强对农产品生产环节管理,为绿色农产品发展铺平道路[4]。同时要严格落实绿色农产品的相关标准,在降低交易成本的同时还应该提升农产品质量,为我国农产品出口奠定坚实基础。随着国家对农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民获得了更多的自主经营权,各地应该积极推进适度规模经营,通过多种方式将农民手中的土地进行集中,走集约化、标准化和产业化道路。应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现机械化和种植技术的不断推广,实现农产品生产各个环节的高度集中化社会化,进一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升农产品质量,按照绿色产品相关标准进行农产品生产运输和国际贸易。

(二)完善农产品贸易制度机制健全农产品贸易价格机制。当前我国农产品价格更多体现在耕地的使用成本上,对于生态破坏和资源使用的损害成本并未计算在内,生产者在农产品生产过程中不仅要承担社会成本,同时也要承担消费者的环境污染成本,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产品生产者的生产积极性。从农业绿色补贴政策角度看,由于我国土地耕种规模相对较少,还没有形成完善的农产品价格机制,农民获得的绿色补贴相对较少。因此,应该从农产品贸易角度出发,构建和完善绿色生态的农业补贴制度,加大对农产品生产者的价格保护,构建更为开放的农产品供求关系,将农产品市场与农业补贴体系联系得更为紧密,加强与国际市场的交流,以市场补贴农业方式,发挥市场决定价格的作用,减少农业的无序发展,进一步提升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竞争力。建立绿色贸易壁垒预警及反应机制。我国农业相关部门应该对国外的绿色壁垒进行系统研究,对于最新动态加以系统掌握并相关数据录入到信息库,对相应的绿色壁垒问题进行系统分析,为我国农业生产企业提供绿色贸易的相关信息。特别是农业部门应该与我国进出口部门进行沟通和联系,制定更为完善的政策体系和法律法规,指导我国农产品生产和国际贸易。同时还应该完善我国农产品贸易检测标准,积极引入国际上共同认可的检验技术和检验设备,与国际农产品贸易组织进行沟通,争取获得国际绿色通行证授权,以更为积极的态度应对国际绿色贸易壁垒[5]。特别是要与主要的农产品出口国家要加强合作,参照国外发达国家经验,完善农产品绿色贸易壁垒预警体系,积极收集国际农产品绿色贸易壁垒变化动态,,并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为我国农产品贸易出口提供相应的策略和建议。制定绿色出口企业发展优惠政策。当前世界各国都非常注重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我国也应该充分发挥农业资源优势,加大对绿色农产品生产的重视,扶持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绿色农业龙头企业,参与国际农产品竞争之中,并在竞争中进一步提升自我发展能力。同时还应该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培养一批具有先进技术和能力的绿色高科技企业,充分发挥他们的技术优势,针对不同地区的绿色食品进行产业研发和产品加工,打造属于我国绿色食品品牌,能够提升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优势和品牌优势。

(三)不断创新绿色环保技术当前农产品国际贸易的绿色标准一般都是由农业发达国家制定,我们能够参与的绿色农产品国际贸易标准相对较少,要想实现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的转型升级,就必须解决农产品出口的贸易壁垒和阻碍,进一步提升我国农产品绿色技术水准。对农产品国际贸易绿色标准进行研究和分析,结合我国国情制定一系列可行性的绿色技术转化手段,加大对绿色技术的研发和推广。特别是要从源头做,进一步提升农产品生产者的绿色意识,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优化我国农产品结构。同时各地农产品龙头企业还应该注重建立环保农产品的出口基地,加大对农产品生产者的指导,进一步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和环境污染。只有按照国际贸易的绿色标准进行生产和加工,才能够有效的突破国际贸易的绿色壁垒限制,才能够真正地将绿色技术转化为绿色生产力,才能为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带来良性循环。

(四)绿色营销与贸易合作当前,国际农产品贸易提出的技术标准越来越高,各国也加大了对绿色营销战略的投入,应用对国际农产品贸易现状加以了解,主动参与到农产品国际贸易竞争与合作之中,对农产品国际标准、市场准入和环保法规等相关信息进行整理,构建符合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需要的绿色价格和绿色营销体系。同时还应该从我国绿色农产品的生产角度出发,构建和完善生态资源利用循环系统,加大农产品生产的科技投入,确保农产品生产不会对环境造成威胁和污染。在包装环节应该采用绿色环保包装,并将详细说明向产品使用者介绍,加大售后服务力度,进一步提升国际消费者对于我国绿色农产品的信赖程度。在农产品国际贸易过程中,我国只是整个农产品国际贸易体系的重要成员,因此应该加强与国际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到国际农产品贸易组织标准制定之中,通过自身实力的展现进一步提升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的话语权,获得更大的谈判筹码,在制定农产品国际贸易标准时才能够更好地维护我国自身权益。要积极参与到国际间的双边和多边谈判之中,熟悉国际农产品贸易准则,积极应对农产品贸易出现的问题和矛盾,更好地维护我国的农产品企业。总之,绿色发展视野下,对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提出了新的要求,当下我国农产品贸易还存在诸多问题,因此有必要对我国农产品贸易结构进行优化,进一步提升我国农产品质量,按照绿色发展要求,推进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转型升级,为我国农业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参考文献

[1]陈岗.绿色贸易驱动下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转型升级研究[J].价格月刊,2018(1):26-28.

[2]沈国际,魏皓阳.绿色发展视角下的我国农产品贸易问题探讨[J].国际贸易,2017(5):31-32.

[3]赵丹桂.我国农业绿色发展的转型升级研究[J].农业经济,2018,379(11):25-26.

[4]蔺子雨.“逆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农产品贸易竞争性提升的策略与实施[J].农业经济,2018(2):65-68.

第4篇:国际贸易研究范文

关键词:国际物流;国际贸易;相互促进;互动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我国国际贸易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特别是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全面深入实施,我国国际贸易更是步入了多元化的轨道,为我国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由于国际贸易与国际物流具有十分紧密的关系,尽管我国物流产业与过去相比有了较大地进步,但由于我国物流产业起步较晚,国际物流同样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国际物流与国际贸易互动发展的机制还没有完全形成,这不仅制约了我国国际贸易的发展,同时也会对我国国际物流产业的健康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因而,有必要对国际物流与国际贸易的相互促进关系进行深入地研究和分析,并从我国国际物流发展的整体情况入手,运用更加科学、更加系统、更加有效的措施,大力推动国际物流与国际贸易互动发展。

1我国国际物流发展现状

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物流和国际贸易水平一直都在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和竞争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随着我国国际贸易的快速发展,国际物流也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在很大程度上为我国国际贸易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但也要深刻认识到,目前我国国际物流在发展过程中仍然面临着诸多不到位的方面,需要引起重视并采取切实有效措施解决。我国国际物流的整体发展水平仍然比较薄弱,尽管在“一带一路”倡议下,我国国际物流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尽管我国进出口总额不断增加,但国际物流体系建设仍然不够到位,特别是很多物流企业还没有采取“国际化”发展道路,国际物流整体运营能力有限的问题突出,这必然会制约我国国际贸易的发展,特别是由于国际物流成本相对较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我国对外贸易的经济效益;从我国国际物流的发展现状来看,还存在国际物流体系不够完善的问题,最根本的就是很多物流企业缺乏开拓精神和创新精神,特别是在服务“一带一路”等诸多方面还需要进行深入地研究和系统的设计,国际化发展能力相对比较薄弱。由于我国国际物流发展相对比较滞后,尽管在当前形势下,我国已经对国际物流的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而且也制定了相对比较完善的扶持政策,这在一定程度上为未来我国国际物流的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但如何正确处理好国际物流与国际贸易的相互促进关系,既是国家以及地方政府需要认真思考的重大问题,也是物流企业未来的重大发展机遇。

2国际物流与国际贸易的相互促进关系

2.1国际贸易能够拉动国际物流。随着我国国际贸易的快速发展,既推动了我国国际经营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同时也促进了相关行业的发展。国际贸易的快速发展极大地带动了国际物流的发展,特别是从我国国际贸易的整体发展情况来看,国际贸易的整体规模在不断扩大。以江苏省为例,2001年我国进出总额为513.55亿美元,贸易货物吞吐量为5577.18万吨,而到了2015年,这个数据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进出口总额达到了5456.14亿美元,外贸货物吞吐量则达到了39766万吨。国际贸易的快速发展,使更多的物流企业涌入了国际市场,这也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国际物流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从国际物流的整体运营情况来看,已经成为我国国际贸易的重要保障。深入分析我国国际物流的整体发展情况,尽管能够为我国国际贸易的发展提供一定的保障,而且也基本上能够满足我国国际贸易的需要,但按照较高的标准和要求来看,目前我国国际物流的整体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特别是从国际贸易来看,其驱动效应不足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特别是近年来,国际贸易在拉动国际物流的发展方面仍然出现了一些矛盾和问题,比较突出的就是国外物流企业的快速发展对国内物流企业具有一定的影响,同时很多国际贸易企业也缺乏对国际物流的高度重视,因而在发展国际贸易的过程中还没有对国际物流体系进行系统的设计和安排,必然会制约国际物流的发展,同时国际贸易对国际物流的拉动作用也相对比较有限,需要引起高度重视,特别是要在强化国际贸易运营模式创新方面取得突破。2.2国际物流能够支撑国际贸易。国际物流的快速发展,对国际贸易具有十分强大的支撑作用。这其中至关重要的就是在发展国际贸易的过程中,必须有健全和完善的国际物流作为基础和保障,从发达国家特别是国际贸易具有较强比较优势的国家来看,普遍都十分重视国际物流体系建设,而且也进一步强化了国际物流对国际贸易的支撑功能,比如很多发达国家都构建了具有全球化特别是国际物流支撑体系,而且物流企业的国际化经营意识和水平也比较高,这对于促进本国国际贸易的发展具有强大的支撑功能。从我国国际物流的整体发展情况来看,尽管随着我国现代物流产业的快速发展,国际物流体系也在不断完善,但我国国际物流产业的整体发展仍然相对比较滞后,特别是从国际物流来看,海运是其最重要的运输方式,同时也要进一步强化国际联运体系建设,但目前我国在国际联运方面仍然相对比较滞后,国际物流产业的发展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港口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港口功能建设等都还比较薄弱,特别是港口物流园的发展还没有形成比较过关的运行模式。由于我国国际物流的整体发展能力还没有达到更高的水平,因而对国际贸易的支撑作用仍然有一定的影响,需要国家以及地方政府特别是国际贸易企业、物流企业正视这一差距和不足,努力推动二者的互动发展,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提升我国国际物流行业的整体竞争力,为我国国际贸易的发展创造条件。

3推动国际物流与国际贸易互动发展的对策

3.1完善互动发展政策。对于促进国际物流与国际贸易互动发展来说,至关重要的就是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国际物流与国际贸易互动发展的政策体系,只有这样,才能使其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这就需要国家以及地方政府正确处理好国际物流与国际贸易的关系,在发展国际贸易的过程中同步推进国际物流的发展,比如可以出台《关于促进国际物流与国际贸易互动发展的指导意见》,对其做出系统的设计和安排,并且要在人力、物力、财力等诸多方面进行融合应用,只有这样,才能使国际物流与国际贸易的发展步入科学化的方向。特别是在当前“一带一路”倡议已经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认可的大背景下,国家应当着眼于推动“一带一路”倡议,进一步强化国际贸易体系建设,将国际物流纳入国际贸易整体发展体系当中,并且要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进行推动,比如对于国际贸易企业来说可以采取一系列的补贴政策,对于那些推动国际物流产业发展的企业给予支持。3.2推动国际贸易创新。创新是进步的灵魂。我国在发展国际贸易的过程中,一定要持续推动国际贸易模式、国际贸易体系、国际贸易机制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国际贸易与国际物流具有更强大的互动功能。对于国际贸易企业来说,应当更加重视国际物流体系建设,特别是对于规模较大、能力较强、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国际贸易企业,应当在构建自身物流体系方面下工夫,加大与相关方面的战略合作力度,比如可以加强与物流企业的战略合作,通过签订国际贸易战略协议的方式,引导物流企业加大国际物流的投入力度,这对于促进我国国际物流产业的快速发展具有一定的引导作用。推动国际贸易创新,还要构建国际贸易与国际物流协同发展的有效运行机制,比如对于国际贸易企业来说,在开展国际贸易的过程中,应当将国际物流体系建设作为重要的基础和保障,着眼于降低国际物流成本,构建“价值链”国际物流管理体系,进而实现国际贸易成本的显著降低。3.3改进国际物流模式。国际物流对国际贸易具有很强的支撑作用。这就需要我国在未来发展国际贸易的过程中,一定要不断改进国际物流模式,特别是要朝着信息化、网络化的方向发展,努力降低国际物流成本、提高国际物流效益。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除了要大力加强港口建设以及完善港口功能之外,重中之重就是要对我国国际物流体系进行科学布局,比如通过大力发展港口物流园区的方式,强化国际物流资源的集聚性,进而能够进一步提升国际物流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同时也能够推动国际物流模式的创新。要更加高度重视现代信息技术在国际物流中的应用,对于RFID、互联网+物流、大数据、云计算、电子商务等现代信息技术应当在国际物流中进行广泛应用,同时还要着眼于为国际贸易创造更有利的发展条件,积极探索物流金融体系建设,并且要大力加强国际物流人才建设。要着眼于为国际贸易提供个性化、特色化国际物流服务,国际物流企业应当加强服务模式创新,由运输向服务转型。

综上所述,在“一带一路”倡议下,我国国际贸易发生了深刻地变化,无论是国际贸易模式还是国际贸易领域都与过去相比有了极大地变化,这就要求我国在发展国际贸易的过程中,要将国际物流产业的科学发展、健康发展、持续发展上升到战略层面,特别是要正确处理好国际物流与国际贸易的相互促进关系,从破解我国国际贸易和国际物流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系列矛盾和问题入手,采取更具有战略性和前瞻性的措施,大力推动国际物流与国际贸易互动发展,这应当成为我国推动国际贸易和国际物流健康发展高度重视的重大问题。从当前形势来看,要想促进二者的互动发展,至关重要的就是要不断创新发展理念,特别是要将其纳入国际发展体系当中,既要在思想观念上给予重视,也要在构建更加科学和完善的互动体系方面实现突破,而更为重要的则是要坚持问题导向和实施创新思维,重点在完善互动发展政策、推动国际贸易创新、改进国际物流模式等诸多方面狠下工夫,努力使国际物流与国际贸易互动发展步入更高阶段。

参考文献

[1]赵辉.“一带一路”下国际贸易与国际物流协同发展探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9(10).

[2]唐雨琛.新环境下我国国际物流与对外贸易影响关系解析[J].商场现代化,2019(03).

第5篇:国际贸易研究范文

一、社会资本的内涵及功能

社会资本的定义和内涵还存在争议,有的学者将社会资本视为功能性的生产要素,有的学者将社会资本视为结构性的制度要素。如果将社会资本视为功能性的生产要素,那么它就可以取得与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并列的地位;而如果将社会资本视为结构性的制度要素,那么它只能是改善物质资本、人力资本使用效率的润滑剂而已。而实际上,在各种社会资本的界定中,都存在着某种程度上的自相矛盾,即既将社会资本视为功能性的生产要素,同时又强调它的结构性特征。但是,从现有的研究文献中,可以看出一些共同的特征,即定义中使用的术语广泛地包括合作规范、信任和使人们得以集体行动的网络。在国际贸易学领域中,社会资本中的社会网络和信任尤其受到关注(杨宇、沈坤荣,2010)。社会资本之所以能够改善国际贸易增长源于社会资本的积极功能。社会资本的积极功能主要包括:①社会资本能够促进信息分享,提高经济活动的效率;②社会资本能够改变个人偏好,提高人交易的概率。交易的概率越高,双方未来合作的概率就越高,未来的合作可以补偿今天合作中的损失,合作均衡能持续存在;③社会资本能够形成共同的道德规范和良性的模仿行为。共同的道德规范可以弥补缺失的正式制度,促进市场机制有效运行;模仿好的行为可以促进合作,提高经济活动效率。④社会资本能够解决外部性问题,降低集体行动中的搭便车现象,减少利益冲突,提供部分公共物品。社会资本的这些积极功能意味着社会资本可以降低国际贸易中的交易成本,促进国际贸易增长。

二、社会网络与国际贸易

许多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认为社会网络能够降低交易成本,有效克服非正式贸易壁垒,产生净贸易创造效应。其解释如下:①在法律和正式制度不能发挥作用或效力较弱的环境中,社会网络可以通过道德、习俗和规范来维持彼此间的信任,从而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②社会网络所有参与人对违反道德、习俗和规范的人的合作惩罚机制发挥作用。在重复博弈均衡中,参与合作的每一个人的最优策略就是永远拒绝与曾经欺骗网络内任一成员的人打交道。③社会网络具有信息传递优势,能够让买方更容易找到卖方,能为买卖双方提供充分的价格信息,提高交易效率,促进国际贸易发展。社会网络对国际贸易除了具有净贸易创造效应外,也会有动态效应,包括动态无效性和动态经济有效性。社会网络的动态无效性的原因如下:①由于交易商必须向人支付高额工资,所以长此以往,交易商不愿再维持或遵循“集体主义策略”,从而就会阻碍社会网络带来的静态贸易增长。②现有的社会网络阻碍了相应的制度创新。在社会网络过于发达和强大的地区,社会网络可能会使得本来可以确保合同执行的法律等正式制度的作用减弱,甚至完全替代正式制度的作用。社会网络具有动态有效性的原因如下:①对于遵循“集体主义策略”的交易商来说,如果厉行节约,减少对人的工资支付,那么将在不完全的金融市场上获得更多的融资,进而促进贸易的发展;②社会网络本身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吸纳更多的外部交易商,其成本比支付高额工资成本要低。显然,社会网络对国际贸易的动态经济有效性,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社会网络对于新成员的开放程度(刘庆林、綦建红,2004)。随着信息通讯技术的提高以及制度的不断发展与创新,国际贸易对社会网络的未来需求就趋于减少,这有可能导致社会网络在国际贸易中的有效性萎缩。例如,国际商业仲裁机构的出现,提供了争端解决的私人方式;而信用证交易方式的普遍运用,既能将部分商业信贷风险转嫁给银行,减少了买方违约的风险;又允许买方在货物质量检验之前延迟支付,减少了卖方违约的风险。可以说,社会网络被法律和制度取而代之,对社会网络自身的需求因此而降低。但是,另一方面,移民人数的增长和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使社会网络的供给却持续增加,有可能提高社会网络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移民人数的增长,以及接踵而来的社会网络扩大化,不仅可以促进移民国家与移民来源国之间双边贸易的发展,而且此类供给可以拉动需求,由此增加对社会网络的需求。只要社会网络的供求处于不断变化中,社会网络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就值得关注。

三、信任与国际贸易

信任是社会资本的重要维度,其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是通过改变交易成本实现的。国际贸易领域中的交易成本可以定义成为了获得贸易收益而出现的摩擦成本。尽管人们难以给出交易成本的可操作性定义,但是,研究表明,交易成本非常之大。VanDalen&VanVuuren(2003)研究显示1997年荷兰29%的工作人员聚集在贸易部门。国际贸易可以分成三个阶段:寻找潜在贸易机会、签订合约以及合约执行和控制,每个阶段都会带来交易成本。在第一个阶段,买方寻找关于偏好产品、潜在供应商的信息,如果产品没有生产出来,买方还必须要求生产商进行生产性投资。卖方通过市场活动寻找买方。由于信息不是免费的,也不是完善的,更不容易获得,所以这些活动都会产生交易成本。贸易商必须进行投资以寻找相关信息。显然,在国际环境下,由于语言、文化差异以及信息分布不同,交流更为困难,这就产生了较高的交易成本。降低这个阶段的交易成本涉及到两个必要的特征:第一,关于商业机会的信息必须能够传递到商业团体内所有感兴趣的成员;第二,必须保证这个信息是高质量的,也就是信息必须是真实可用的。传递可靠信息是网络的特有功能,网络成员间的共同信任增加了信息质量。Rauch(2001)和RauchandTrindade(2002)研究了共同的商业伦理网络在解决关于商业机会的信息失灵中的作用,为这一观点提供了实证支持。Combesetal.(2002)的实证研究也发现,商业网络和社会网络滋生信任,有助于减少法国的信息贸易壁垒。在合约签订阶段,交易成本就是合约条款讨价还价成本。双方必须确定如何获得合理回报,如何确定合约内容。双方不可能在合约中确定所有细节问题,因为这样做不仅代价高昂,而且有些安排也难以被第三方证实。由于存在不确定性,有些问题也难以预见。在国际背景下,合约签订更为困难。贸易双方必须了解对方所在国的法律制度和文化传统。商业规范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是不同的。例如,在英国,人们惯于记录每一个细节,而在其它文化环境中,如荷兰,人们却只记录合约的大致框架,细节留待以后合约履行时再补充。这些差异常常带来一些误解,因为记录所有细节问题常常让对方觉得自己不被信任。为了解决文化差异所带来的认知问题,贸易双方常常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金钱以获取相关信息,这就使得交易成本过高。然而,高水平的信任可以使贸易双方求助于贸易中介及其他专业的咨询机构来签订合约,也可以增进不同文化价值背景的贸易双方的相互理解和适应,建立长期的交易合作关系,节省交易成本。在合约执行及监控合约执行阶段,都存在较高的交易成本,尤其涉及到远距离贸易。监控意味着贸易双方检查另一方是否按照合约承诺的内容行事,如果没有,则下一步就意味着强制执行合约。最普遍的强制执行方法就是启动法律程序,尤其在国际贸易关系中,极其麻烦。贸易双方在法律程序中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且外国人常常感觉在法庭上受到不公正待遇。因为存在取证问题,第三方诸如法官通常难以确定商品和服务的数量和价值,所以,诉讼程序的结果相当不确定。但是,高水平的信任使得贸易双方都相信对方会按照合约承诺条款履行合约,不需要严格的监控程序,这样就降低了合约执行成本。另一方面,即使一方违约,合约需要强制执行,高水平信任也会使合约一方相信违约方在司法程序下能够强制执行合约。不少研究也证明了高水平信任在减轻贸易壁垒、提高贸易效率、降低交易成本从而促进国际贸易增长方面的作用。如,DenButter&Mosch(2003)运用贸易引力模型采用跨国数据进行研究,发现在信任水平较高的地方,贸易规模的确较大。Nupia(2009)提供了一个博弈模型研究了信任如何影响贸易增长,他发现,为了实现贸易,社会需要最低水平的信任,但是,一旦这个最低条件达到,只有信任水平足够高,才能实现更大的贸易量。这一结论为上述实证分析中信任和贸易量之间的正相关关系提供了解释。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在信任水平低的地方,贸易量就一定低,因为Nupia(2009)的研究还发现,制度能够弥补信任水平低的缺憾。这意味着,在低信任社会,可以通过提高制度水平来增加贸易。这一研究结论为一国如何促进贸易增长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四、结论及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