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国际企业管理范文

国际企业管理精选(九篇)

国际企业管理

第1篇:国际企业管理范文

食材的安全检验工作,在国际工程项目中尤为重要,检验一般包括原材料的检验、包装检验等。俗话说,吃的好,才能干得有劲。员工的生活水平搞好了,项目就成功了一半。如果员工吃不好,不但会影响到情绪,更可能危及身体健康,尤其埃塞地处东非高原,日照强、昼夜温差大,不但绿色蔬菜少、瓜果少,维生素摄入少,一旦生病,思亲恋家的情绪会更浓,并进而直接反映在具体工作中:可能消极怠工,必然工作效率低下,最终影响的将是工程的质量和进度。在员工生活方面,项目要大大方方,舍得花钱,敢于投入。虽然境外工程环境不如国内方便,各种蔬菜、调料都比较缺乏,但我们采取每批次人员出国时带一点,当地中国市场订购一点,地方市场再采购一点,千方百计、想方设法提高并改善员工生活。尽最大努力,做到让员工吃着可口,干着舒心,始终保持一个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以积极良好的心情投入工作中。吃的好了,工作有劲了,积极性增强了,工作效率也会不断提高,做起工作来才能精心、细心。

二、食品的运输

食品的运输是指两个地点之间移动的暂时储存,表面上看来十分轻松,但在操作起来必须合理利用好现有的人力物力,才能达到运输的最佳效果,因此,必须做到以下几点:1、根据食品的特性、类型、距离、运输季节以及产品贮藏的要求选择不同类型的运输工具。2、必须清洗干净用来运输食品的工具(包括汽车、火车、飞机、轮船等),在装载食品之前,必要时需进行常规性灭菌消毒,必须采用无污染的材料对有机(天然)食品进行装运。3、检查食品质量。在账单、标签与食品三者都相符的情况下才能装运。4、装运过程中所使用的工具必须清洁卫生。禁止含有任何化学物品,禁止携带有污染或者有潜在污染的化学物品。5、运输包装必须符合食品的包装规定,在运输包装上必须标明运输标志及相关信息,包括:数量、体积、品名、收发单位名称、起点站与终点站名称、以及食品标志等。6、必须严格分开不同种类的食品运输,禁止将互相窜味和性质相反的食品混装在同一个密闭车厢中。7、填写食品运输的单据时,必须项目齐全、内容准确和字迹清楚。8、食品装车之前,应仔细检查车体的状况。对不安全、不清洁、装过化学实验品或危险品的要从严杜绝。9、对未按合同规定提供车(船、箱)的必须严格把关,符合相关要求后方能装入食品。10、食品运输必须用专车。配备专业性的送货设备,尽量做到“专货专车”11、保质期较短和易腐蚀食品应在冷藏或者低温条件下进行运输,严禁与任何化学品或者其他有毒、有害、有气味的物品一起运输。

三、国际项目物资的现场管理

在国际项目工程中,要充分考虑当地风土人情,当地市场经济发展程度的情况,用以确定仓库的位置修建、布局以及防火,防盗,防水等安全措施的着重考虑。后勤管理人员应做好合理设置各类物资的台账工作,包括设备和原材料应该根据类型、用途、性质等分门别类建立相对应的明细账,并且使物品的存放合理安排。因此做好物资设备的日常保养维护工作,降低物资采购的成本,是项目进度得以促进的又一有效措施。

四、结语

国内企业开拓国际工程施工市场已经发展到一定程度,但由于传统思维的影响,对国际工程项目保障工作还没引起足够的重视。为了项目的顺利进展,项目管理者必须重视项目保障工作。

(一)计划性

国际项目的物资采购一般都会是集中采购,因此采购规模较大、周期较长,因而为了保证项目所需物资的及时供应,需要尽早考虑国际项目物资保障的相关特点,做到早计划,早着手,考虑周全,集中发货,以确保项目顺利进行。

(二)沟通有效性和责任心

经常因信息的缺失导致项目窝工或者空运货物,为了提高效率,项目管理层办事处及后方保障者建立每周通信工具例会制度、信息及时反馈制度、奖励惩罚制度。每个人都要有责任心,把自己和项目捆绑在一起,和项目同进退,恪尽职守,努力保障海外项目发展。

(三)建立迅速响应机制

第2篇:国际企业管理范文

联想的国际化之路,在此次收购IBM全球PC业务之前已做了许多大动作:“更换标识”和“成为2008年中国奥运会指定赞助商”等等,不过,这些仅仅是限于传播层面的“国际化”,而收购IBM全球PC业务才是联想真正迈向国际化道路的开始。并购使联想一夜之间从一个区域性霸王变为世人瞩目的名字。关于联想并购案事件本身的争论太多,姑且留待时间来考验。我们要关注的是中国企业国际化路径中的风险防范,因为自联想始,会有更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国门。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我们不妨来揣度IBM和联想委托的咨询公司的心态?从而管窥国际并购的游戏规则。

IBM的心态

PC业务对IBM是一块鸡肋

2004年12月31日,IBM向美国证交会提交的文件首次公布旗下PC部门的亏损情况,IBM PC部门在过去几年累计亏损近10亿美元。出售给联想集团的个人电脑业务持续亏损已达三年半之久。2001年亏损状况为3.97亿美元,2002年为1.71亿美元,2003年为2.58亿美元。而2004年上半年的亏损已经达到1.39亿美元,较上年同期扩大了43%。资本负债率增至42.1%。据悉,由于2001年IBM的个人电脑产品中安装了有问题的部件,使得此后三年的质保费明显超标,每年相关支出增加在1.5~2亿美元左右。联想虽然获得5年使用IBM这“蓝色巨人”的品牌的权利,但在还没有获得IBM真正的国际市场之前先获得了一堆负债。IBM脱手其亏本的PC业务,一是想甩掉包袱轻装上阵,二是想完成策略性的转移。

IBM要实现总体策略的转移

一个让美国业界人士沮丧与阵痛的事实是,制造业在美国已成为黄昏工业。金融及其衍生业,风险管理及咨询服务已成为主流行业。美国劳工部的统计数字显示,2004年,美国国内有80万的与IT及服务行业有关的工作职位被海外劳工市场取代。这个数字还会不断扩大。美国预测人士认为,从现在起到2015年,美国将有3300万个IT及服务业的工作职位被海外劳工市场取代,总工资额将高达1360亿美元。自从2002年接任IBM总裁以来,彭明盛就有意让IBM撤出边际利润菲薄的硬件领域,PC部门就在其中。而把精力集中在更有利可图的服务器、软件、和IT咨询服务方面。戴尔和惠普作为PC技术的主要供应商,比IBM更有优势。PC客户更偏向于戴尔和惠普的廉价策略,而不是IBM在做工上的讲究和IT上的友好售后服务。

正是在这大背景下,IBM选择甩掉PC业务这一包袱,不仅以此改变账面形象,也开始进一步实施公司整体战略转移的策略。在此次并购案之前,IBM收购普华永道会计咨询公司就是他们实现战略转移的一步。精明的商场老手,IBM在甩掉包袱的同时还会保留自己的赚钱业务――端对端高级服务器及软件服务项目。

IBM看中中国市场,玩的是中国牌

人们不禁要问,IBM为什么不将其PC业务卖给南韩、日本或印度的公司?南韩和日本的公司不论是技术、资金,还是国际市场的炒作上都比联想强。但是,IBM很清楚地看到,日本萎靡不振的PC消费者市场虽然在2005年会有稍微的回升,但商用PC的增长仍不会令人乐观,以及趋于饱和的移动PC市场会限制日本整体PC市场的长期稳定增长。

印度的IT行业比中国要先进,其劳动成本也不比中国高。但印度市场对PC的需求量目前远远不及中国。IBM在将其PC业务卖给联想之前, 曾找中国台湾的宏公司谈过,结果被宏拒绝。宏之所以拒绝IBM,很可能是因为宏对收购亏损的IBM的PC业务不抱乐观态度。

IBM为什么独有情钟于中国公司,主要原因是中国的庞大市场。从2004年开始,中国已超过日本成为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PC市场。2003年,中国市场PC的成交量达到了1300万台,2004年估计有1500~1600万台。中国在今后20年对PC的需求仍会不断地增长。从2006年到2008年,全球PC市场预计会以每年5.7%的速度增长,这其中60%会来自于令人振奋的中国和印度市场。

IBM毫不掩饰其对中国市场的野心,刚与联想成交后一个星期,IBM就宣布要以80%的合资成分与联想的竞争对手长城合资生产服务器。IBM会以联想生产的ThinkPad作为它的优先笔记本,同时在中国推销自己的服务器与联想竞争,真可谓是一箭双雕。IBM这种不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做法,是分散风险的策略,这表明蓝色巨人对联想的前途持有保留态度。也不难看出IBM想利用联想来更多地瓜分中国市场的用心。

IBM虽然是响当当的国际品牌,但其在中国的业务却不够理想。2004年第三季度,IBM在中国市场的占有额只有6%,不及戴尔的8.1%,比惠普的5.2%也好不到哪里,更不如联想的26.4%,方达的10.3%,以及同方的8.7%。IBM因片面追求品牌的全球一致性,使用不适应中国市场的呆板广告,导致在中国市场的促销效果欠佳。这次联想对IBM PC业务的收购,因媒体的大量报道,也使IBM在中国的名声大增,起到了极好的广告效果。人们看到的情景是,通过联想使用IBM的ThinkPad品牌,与长城合作生产服务器,加上媒体免费的宣传报道,IBM的蓝色花朵在中国市场遍地开花。

咨询公司的心态

联想并购IBM,17.5亿美元的巨资是否太高?联想会不会被老辣的国际咨询公司算计了?

此次并购案,联想请的是美国的高盛和美林投资银行咨询公司做金融及策略咨询。一家值得信赖的咨询公司应该首先对他的客户说出企业合并,吞并的事实,那就是合并,吞并会给企业带来预想不到的困境。

高盛和美林在并购定案之前是否给联想提供了客观公正的分析报告,和更确实的有关IBM PC业务的财务亏损真相及各项明细的财务报表,只有联想自己清楚。从风险的角度说,信息的非对称性会使联想在谈判桌上处于非常被动的局面。另外,使用世界顶级的咨询公司,对联想的成本控制也不利。特别是当并购后的整合并不很成功,把这一大笔的咨询费摊于营运成本也会影响投资者的利益。

高盛和美林从联想那里收取了多少咨询费是他们之间的商业秘密。但按国际惯例,金融参谋与策略咨询费用包括基本固定费和协议成交提成费。合并与吞并的成易额越大,提成费也越高。如果联想在并购后继续请这两家做扩股发行人,又将是一笔不小的费用。金融参谋与策略咨询因此拼命想促成合并与吞并的成功,以获丰厚的参谋与策略咨询费用,及其而后的证券服务费,哪怕是对合并与吞并公司不利的交易。这种道义风险,联想在做决策时是否认真考虑?

美国联邦储备银行的研究员汉特等对世界5337起合并和吞并案例的研究表明,使用一流的投资银行咨询公司做金融参谋,比使用一些更专注咨询业务而非投资银行的咨询公司做咨询,对公司整合后的赢利状况更不利。高昂的咨询费会吃掉很大一部分潜在的合并利益。无独有偶,德国学者鲁文世基等对瑞士114家合并和吞并案例的研究也得出相同结果。

2001年,活力能源公司原本打算以几十亿美元的价格收购面临财务危机的能源巨头安然公司。活力能源公司也请了美林来做咨询。美林的分析报告结果模棱两可。倒是活力能源公司自己的风险部在研究分析中发觉安然负债累累,问题重重。活力能源因此反悔,结果华尔街大投资银行UBS分文不拔,收走安然的全球能源交易业务,包括神通广大的网上交易平台安然Online和数百名精明强干的交易员。安然在倒闭之前的名气可比IBM叫得响,它曾连续6年被《财富》评为全美最有创新精神和人员素质的公司。

国际化的生存之本

大家都玩过掷硬币的游戏。掷一次硬币,正面与背面的结果是个概率的问题。一个企业的决策,也是一种游戏。只不过,这种游戏规模更大,牵涉因素更复杂,像是一枚抛在空中久久不能落下的硬币,是正是背的结果并非马上可见。因而,企业在重大决策之前,应当系统细致地做各方面的风险分析,预测,再三思而后行。

在市场全球化,企业全球性地合并、吞并案层出不穷的当今世界,企业自身的风险管理显得尤其重要。从概念上讲,企业风险管理,是一种对企业的综合性管理,它包括商业市场风险、金融风险、营运风险、法律及管制风险、政治性风险、信息非对称性风险、道义风险、人问题的管理。每一个企业都应当制订有关规定,从不同的角度,内部的,外部的,微观的,以及最高管理层的决策风险来衡量,管理,和转移风险,为公司股东创造最大的价值。

第3篇:国际企业管理范文

(一)管理机制不够健全由于部分经营管理者对财务管理不重视,也直接导致我国外贸企业管理机制不够健全和完善,这也是我国外贸企业财务管理中最为突出的问题。很多外贸企业把财务工作定位为出纳、记账、报税等工作,还没有把财务管理与国际贸易业务紧密结合起来,缺少财务分析,导致财务信息利用率不高,还没有成为外贸企业开展国际贸易的重要辅助工具,财务信息也没有成为企业决策的重要依据。财务人员素质不高也是我国外贸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问题,很多财务人员还不具备“管理会计”的能力,不能将财务管理与进出口业务结合起来,业务水平还有待提高。(二)成本管理不够完善成本管理在现代财务管理中占据重要地位,也是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措施。但我国很多外贸企业缺乏对成本管理的认识,还没有适应现代企业发展需要,在成本管理上只注重“直接成本”的管理,面对于“间接成本”还缺乏有效的方法和措施,很多财务信息还无法真实反应企业的状态,甚至导致管理层决策失误,给企业造成重大损失。(三)财务控制能力较弱一些外贸企业在财务控制方面管理比较粗放,没有充分认识到应收外汇账款控制的重要性,有一半以上的外贸企业认为老客户以及用信用证结构不存在风险,导致应收外汇账款控制不足,在我国全部逾期应收外汇账款中恶意拖欠高达60%,而其中老客户拖欠的高达70%。还有一些外贸企业缺乏对汇率风险的控制,消极报怨多,主动控制少,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的成本。

二、国际贸易中我国企业财务管理的优化路径

(一)创新财务管理理念外贸企业决策层和管理层要把加强企业财务管理作为提高国际贸易竞争力和规范风险的重要举措,按照法律法规的要求,从自身企业实际情况出发,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内部财务管理制度,使财务管理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加强财务预算编制,完善财务指标体系,特别是要发挥财务信息的决策支撑作用,提高财务信息采集面和覆盖面,真正发挥财务管理对外贸企业生产经营的服务职能。(二)完善财务管理机制外贸企业要把完善财务管理机制作为提高财务管理能力的重中之重,进一步加强财务管理机构建设,特别是要加强对专业财务管理人员的引进、培养和激励制度建设,真正建立一支专业化的财务管理队伍。在此基础上,要着眼于建立科学的财务管理体系,重点在防范财务风险体系、掌握国际贸易惯例以及建立信用风险管理体系上狠下功夫,切实加强财务控制能力,最大限度的降低国际贸易中的外商的恶意拖欠率,同时要通过融入国际汇率下的期货市场等手段加强汇率控制。(三)推动财务管理创新外贸企业要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新形势、新挑战和新机遇出发,积极推动财务管理创新,特别是随着国际贸易环境的变化,不断对财务资源进行整合,不断调整资本运营策略,最大限度的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国际贸易环境。在加强外贸企业财务管理方面,企业还要按照“市场化”的思路,通过聘请财务专家组成“财务顾问”以及通过第三方财务管理机构等各种形之有效的载体,定期对企业生产经营情况进行财务分析,以此提高外贸企业的成本管理、财务控制能力。(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提高外贸企业在国际贸易中财务管理水平和管理能力的治本性举措。外贸企业要着眼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进一步破除“家族式”管理模式,尽管推动管理权和经营权分开,加快建立符合自身发展实际的现代企业制度,完善管理机制、监督机制、激励机制、考核机制和奖惩机制,推动企业向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方向发展,进而提升现代财务管理水平。

三、总结

第4篇:国际企业管理范文

[关键词]国际企业管理学;问题;对策

1 引 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随着我国进入WTO,国内外联系更加频繁和密切,我国企业面临着严峻的国际竞争。因而企业要求高校的毕业生不仅要掌握较高深的国际企业管理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能把国际企业管理理论和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运用国际企业管理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国际企业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但现在的事实是:由于传统的教学观念过于强调课本知识和教师的权威性和绝对性,采用压迫式学习法、教师一言堂式灌输,这种教学模式虽然客观上培养出来的学生可能拥有丰富的知识,但却缺少批判意识和创新精神, 实践能力薄弱[1]。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我国企业基本上要么主动“走出去”,要么被动“引进来”,不论何种方式,企业面临的环境将会是动态复杂的不确定性环境。而传统的教育模式下培养的人才很难具备不确定性环境所要求的灵活的快速的反应能力和创新能力,难以把学生培养成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所需要的国际应用型复合人才。因此,对国际企业管理学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更新迫在眉睫。

2 目前国际企业管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经过近十年对国际企业管理教学工作的研究,我认为我们国际企业管理学教学工作存在以下四个问题:

2.1 教师讲得多,学生活动少,失去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到目前为止,国际企业管理课堂教学仍存在教师讲得多、学生活动少的现象。许多教师在教学中主要是以完成教学任务为指导思想,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只注意教学进度,一贯要求学生严格按照其教学要求进行配合,形成了以教学任务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灌输对象来展开教学的现象。同时,大多教师在教学中不管学生接受与否,往往采取简单而熟悉的填鸭式的一言堂讲授法。由于这种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表现为教师是“讲”主角、学生是“听”配角,因而给学生带来的是一种被动接受,教师忽视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最后就形成了学生学习的量达到了,而学生学习的质下降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被消磨殆尽[2]。

2.2 空洞的理论多,实践经验少,失去了课程本身的示范作用

许多教授国际企业管理课的教师,很少具有国际化的经历,而且对国际企业具体如何去经营缺乏实践经验,只能就书本说书本、就理论讲理论。因而,教师一言堂的空洞理论教授,势必会给学生造成国际企业管理学是一门可望不可及理论性很强的一门学科的印象,势必束缚、压抑和阻碍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才能的发展。久而久之,使学生逐渐丧失了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国际企业管理也就失去了课程本身的示范作用。

2.3知识教学多,能力训练少,失去了对学生实践的指导作用

国际企业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中加强实践能力训练这一环节,对学生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大有好处。目前对许多高校来说,教师的教学量大小容易评估,但教学实践劳动量大小如何去衡定仍处于摸索阶段。而任课教师需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来实施教学实践,而这些付出通常得不到学校的肯定和认可。为了减轻自己的工作量,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任课教师基本上都放弃这一环节,勉强实施也出于应付。再加上教学实践环节的实施,需要得到学校、企业等社会各方的支持和帮助,这是一道具有普遍性的难题。因而教师只能传授书本理论,学生也只能姑妄听之,不求甚解[3]。

2.4 教学手段与方法单一,失去了激励学生学习“士气”的作用

过去教师教授国际企业管理的教学手段主要是黑板板书,教学方法基本上是填鸭式的一言堂讲授法;现在教学手段除了板书之外,陆续使用上了多媒体教学,但教学效果不升反降,这主要是因为许多教师利用现代手段,坐在控制台前,面对电脑屏幕,照本宣科。长此以往,学生学习“士气”逐渐低落,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慢慢消失,上课讲话、睡觉、玩手机、听MP3等现象逐渐滋生,最后演变为逃课。

3 国际企业管理教学工作改革初探

根据过去国际企业管理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近几年来,我进行了如下几个方面的改革:

3.1 教师讲解精少,学生活动多,还学生的主体地位

我们的整个教学的工作应以培养创造性、创新型人才为中心,培育二十一世纪国际化复合型人才为己任。因此,老师的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及方法都是围绕学生进行的。教材的选择,教学内容的补充,应以能否培养创新人才为唯一的标准,在教学过程中应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为了达此目的,为了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我采用参与式互动教学法,让学生参与其中。国际企业管理学每上一章,我都先让学生预习,到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自己制作PPT;然后利用每一章的二分之一学时,请学生在课堂上授课,其他同学参与讨论,总结成败;最后由我来点睛。这样,老师和学生扮演的角色地位由过去的老师家长式的一言堂,变为了学生唱主角,学生的主体地位凸显,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得以培养。

3.2 “请进来”与“ 走出去”相结合,提升国际企业管理学示范效应

所谓“请进来”是指邀请一些成功企业的企业家尤其是当地的企业家作讲座,而且与同学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交流,模拟各种管理现场,由企业家出题,学生回答,然后企业家对学生回答的内容结合实际进行讲评,不仅使学生亲临现场接触实际,又使其学到了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又增加与高层管理者的沟通的机会。所谓“走出去”一方面是指安排学生到企业顶岗实践、参观、做调研等;另一方面是由学校出面,联系企业,利用校企合作,让老师深入企业,培养实践能力。这就有助于解决空洞的理论教学问题,培养学生的创造性[4]。

3.3 大力推广案例教学,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大力推广案例教学法,通过案例,让学生进入被描述企业的情景现场,进入管理角色,以这个企业当事人的身份,一起探寻企业成败得失的经验和教训,从而解决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的问题,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由于案例教学使学生成为了教学中的主角,由被动地接受知识变为接受知识与主动探索并举,同时通过组织学生集体讨论,使学生对抽象的管理基本理论、基本原则、基本方法、基本规律等有了深入了解,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积沙成塔,使学生培育出智慧的灵性,提高经营理事的能力[5]。

3.4 丰富教学方法与手段,激励学生学习的“士气”

《国际企业管理学》课程教学灵活运用了多种先进的教学方法:问题引导,调动思维的启发式教学法;分析案例,交流心得的案例教学法;分配角色,身临其境的模拟教学法;给定论题,深入剖析的小团队学习讨论法;建立团队,观点碰撞的辩论法等。通过将上述教学方法贯穿于《国际企业管理学》课程教学过程之中,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了学生的积极思考,激励了学生学习的“士气”,激发了学生的潜能。

4 结论与启示

《国际企业管理学》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艺术性很强的工商管理类专业基础课,随着我国进入了WTO,随着全球化的进一步加剧,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纵深发展,我国企业需要国际复合型人才显得异常迫切,国际企业管理学就成为发展最为迅速、最为热门但又是形势迫切所需的一门课程。因此,培养学生学习国际企业管理的主动性,创造性就成为教学的重中之重。为此,我们不仅尝试着上述的教学改革,还尝试教学开放化,以社会为课堂,加强社会实践环节,与社会建立广泛的、息息相通的联系,立足我国企业国际化的实际,积极开展相关课题研究,吸引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优秀学生参与研究,不仅大大地促进了开放性课程特色形成,也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国际企业管理积极性和主动性及创新能力提高。总之,我们国际企业管理学课程教学仍处在研究与探索的过程中,需要专业教师坚持不懈地努力,不断探索出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使国际企业管理学课程教学更能适应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刘珊. 关于“管理学”实践教学的思考[J].科教文汇,2010,9:36-37.

[2] 刘永安. 企业管理学教学改革初探[J]. 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04,11(4):55-58.

[3] 李键. 高校管理学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 甘肃科技,2009,25(6):150-151.

第5篇:国际企业管理范文

关键词:企业供应链;供应链管理;国际贸易融资;中小企业融资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3-0088-02

1 企业供应链和供应链管理

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是近年来随着全球制造(Global Manufacturing)的出现在企业资源规划(ERP)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管理方法。企业供应链管理,是对供应链中的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进行设计、规划和控制,统一整合企业的制造过程、库存系统和供应商产生的数据,对供应、需求、原材料采购、市场、生产、库存、定单、分销发货等的管理。企业供应链管理的目的在于增加企业对市场的预测性,减少库存,提高发货供货能力;减少工作流程周期,提高生产率,降低供应链成本,减少总体采购成本,缩短生产周期,加快市场响应速度,保证在正确的时间把正确的产品/服务送到正确的地方,确保顾客满意,以中心制造厂商为核心,将产业上游原材料和零配件供应商、产业下游经销商、物流运输商,产品服务商以及往来银行结合为一体,从而有效分配资源,提高工作效率,提高企业对市场和最终顾客需求的响应速度,增强竞争力,提高供应链中各成员的效率和效益。

企业供应链管理可以分为如下几个部分:

计划部分:企业设定一个策略来管理所有的资源,以满足客户对所生产产品的需求。这一部分的目的在于建立一系列的方法监控供应链,使之能够有效、低成本地为顾客递送高质量和高价值的产品或服务。

采购部分:这一部分的任务是选择可以为企业的产品和服务提供货品和服务的供应商,和供应商之间建立一套定价、配送和付款的流程,包括提货、核实货单、转送货物到本企业的制造部门并批准对供应商的付款等。在这一部分,企业还要制定对供应商提供的货品和服务的管理流程,对之实行监控,针对其中的问题加以改进。

制造部分:这一部分是指安排生产、测试、打包和准备送货所需的活动。在这部分中,企业要测量供应链中质量水平、产品产量和工人的生产效率等内容。

配送部分: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物流”部分,这一部分要做的工作是调整用户的定单收据、建立仓库网络、派递送人员提货并送货到顾客手中、建立货品计价系统、接收付款。

退货部分:指建立网络接收客户退回的次品和多余产品,并在客户应用产品出问题时提供支持,也就是供应链中的问题处理部分。

供应链管理是企业适应日趋激烈的全球竞争的一种有效途径,供应链管理可为企业带来如下的效益:

(1)降低供应链内各环节的交易成本,缩短交易时间。

(2)使供应商随时掌握企业的存货情况,根据需求及时组织生产,由此降低企业的存货水平。

(3)方便供应商及时取得存货和采购信息,减少采购管理的人员,降低采购成本;

(4)便于企业准确及时地预测市场变化,根据市场需求生产出需要的产品,减少生产时间。

2 国际贸易融资与中小企业的发展

国际贸易融资是指在商品交易中,运用结构性短期融资工具,进出口商选择的国际结算为依托、基于商品交易中的存货、预付款、应收账款等资产,以在国际结算的相关环节上提供的资金融通,以加速企业的资金周转,解决企业应收账款或对外付款所面临的资金困境。国际贸易融资可以改变企业的资金流,影响企业资信调查、催收账款、信用担保等财务管理。国际贸易融资的方式可以同时服务于两个市场,使外贸企业对内、对外业务的资金链实现对接。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国家取消对公有制经济对外贸经营权的垄断以后,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获得外贸经营权,成为我国外贸领域一支生力军。但是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内,虽然中小企业在经营方式和市场开拓方面较为灵活,但是受经营规模和自有资金规模所限,在发展中常常遇到资金短缺的约束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

(1)银行出于资金安全的考虑,对中小企业融资条件苛刻:我国中小企业数量众多、但是质量良莠不齐。

(2)银行出于对利润最大化的考虑,对中小企业贷款的积极性不高。相对于大型企业来说,大多数中小企业对信贷需求量小、次数多,贷款的机会成本较高。

(3)针对中小企业融资的适用金融产品、信贷评价体系和担保体系普遍缺乏,我国传统的金融政策和融资体系是以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大型企业为主要对象设计实施的,普遍缺乏针对中小企业融资的适用金融产品、信贷评价体系和担保体系。如果银行参照针对大企业的财务指标标准,那么众多有融资需求的中小企业将达不到要求,企业也就无法得到贷款。

中小企业融资往往具有金额小、次数多、周转速度快等特点,而贸易融资则具有高流动性、短期性和重复性的特点,强调针对资金流和物流的操作控制,淡化财务分析和准入控制,有利于动态把握风险,规避中小企业经营不稳定的特点,相对于普通的流动资金贷款,国际贸易融资具备风险度、银行准入门槛、审批流程速度等方面的优势:

(1)在银行传统的流动资金贷款过程中,银行要对企业的规模、净资产、负债率、盈利能力及担保方式等情况进行严格的审查,中小企业往往因为财务指标达不到银行标准而无法融资。在国际贸易融资过程中,银行重点考察的是企业单笔贸易的真实背景及进出口企业的历史信誉状况,无需采用传统的评价体系。银行通过封闭式运作资金,通过确保每笔真实业务发生后的资金回笼来控制风险。因财务指标达不到银行标准而难以获得融资贷款的中小企业,可以通过真实交易的单笔国际贸易业务来获得贷款,进而通过滚动循环来获取企业发展所需要的资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融资困难。

(2)在传统的流动资金贷款模型下,银行需要对贷款企业的基本情况、财务指标、发展前景、融资情况、信用记录、可抵押物或可担保单位等各个方面做出严谨的调查,审批流程比较长。中小企业由于资金链较为紧张,因此融资的时效性要求较强,经常发生等银行审批完毕企业已经不需要融资的情况。在国际贸易融资的模式下,银行可以整合简化国际贸易融资流程,在调查企业单笔贸易背景和企业历史信用记录的基础上,就可以放款,审批流程相对简单,可以满足中小企业融资的时效性要求,使得企业可以较为快速地获取所需资金。

(3)中小企业的流动性贷款具有高风险,高成本,低收益的特点,中小企业由于资金链紧张,很容易挪用流动贷款,银行承担的风险加大。在国际贸易融资模式下,银行注重企业贸易背景的真实性和贸易业务的连续性,通过审查企业的信用历史记录、交易对手、客户违约成本、金融工具的组合应用、银行的贷后管理和操作手续等情况来确定企业在贸易过程中所产生的销售收入,以此确定企业国际贸易融资的第一还款来源,由贸易额扣除自有资金比例确定融资额度,将期限限定与贸易周期相匹配。一般说来,资金不会被挪用,能有效降低银行风险。

(4)我国银行业的中间业务尚处于起步阶段,未来发展空间很大。由于直接获取银行贷款难度较大,中小企业普遍对贸易融资需求很大。国际结算作为一项银行中间业务的支柱产品,可以扩大银行的收入来源;此外,银行可以从对进口开立信用证、进口押汇、出口押汇、出口贴现、保理业务、开立银行承兑汇票等中间业务中直接收取手续费,扩展中间业务收入。

3 企业供应链管理和国际贸易融资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贸易增长速度一直高于全球生产总量的增长。我国以制造业为主的中小企业发展迅速。根据有关资料的统计,目前在中国正式注册的中小企业已超过1000万家,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中小企业创造的进出口额贸易占比超过60%。但由于在供应链中处于弱势地位,在与具备较强实力的上游的供应商和下游的经销商谈判过程中,中小企业不得不接受苛刻的贸易条件,导致其正常现金流周转困难,加之中小企业信用评级普遍较低,无法提供银行传统贸易融资授信所需的抵押或信用担保,因此往往遭遇到现金流的困扰。根据UPS的年度《亚洲商业监察》报告显示,2005年,中国23%以上的中小企业遭遇现金流困扰,而与此同时,全国中小企业却有近11万亿元的存货、应收账款。企业遇到的这种情况其实就好比捧着金饭碗要饭吃,这里的金饭碗就是让企业苦恼的大量原料、存货、应收账款等动产。

另一方面,国际贸易市场呈现明显的买方市场特征:单笔贸易额降低、赊销贸易增多,账期延长等,市场竞争也已从单一客户之间的竞争转变为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同一供应链内部的各企业相互依存,供应链的整体运转与管理成本受到供应链中包括核心企业和处于弱势的中小企业的整体资金的运作能力和效率影响。在此背景下,国际贸易项下供应链融资服务应运而生,国际贸易融资的对象从大企业转到供应链中的中小企业。银行根据进出口供应链的不同特点及进出口企业在供应链不同环节的需求,为企业分别提供进口供应链融资服务和出口供应链融资服务,分别解决企业在进口开证、进口付款、出口采购、账款回收等供应链环节的融资问题使中小企业无需再为进出口融资问题苦恼。国际贸易项下供应链融资市场具备很大的需求,发展潜力巨大。

所谓供应链融资是银行在掌握整个供应链情况的前提下,对核心企业的上游和下游的中小企业提供的融资,从这个角度来说,供应链融资实际上可以说是面向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

以中国银行的“融易达”为例,“融易达”是一种供应链融资,它是在以赊销为付款方式的交易中,在买方签署书面文件确认基础交易及应付账款无争议、保证到期履行付款义务的情况下,银行在占用买方授信额度的前提下,不再占用卖方授信额度而为卖方提供的贸易融资。“融易达”充分利用了作为核心企业的买方的额度资源,为周边的中小企业卖方提供便捷的融资服务,从而提升了供应链整体的竞争实力。

与传统贸易融资相比,国际贸易项下供应链融资服务,针对企业在进出口贸易中因无法提供固定资产抵押、信用担保或授信额度不足的融资困境,不强求企业提供固定资产抵押或担保,而是增加了货物质押或应收账款转让作为授信条件,以控制物流及应收账款为风险控制手段,为中小企业提供供应链融资服务。在银行授信审查中,不再是单纯强调企业的财务报表,企业的交易对象和合作伙伴,企业所处的产业链是否稳固以及目标企业所在的市场地位和供应链管理水平成为银行关注的重点。经营较稳定,贸易背景真实,货物流或应收款可控的企业成为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良好客户群体。

通过提供国际贸易项下供应链融资业务中,银行可以针对企业运作流程的各个环节进行融资服务,满足企业供应链环节的不同需求。银行的“供应链融资”从核心企业入手研判其整个供应链,灵活运用金融产品和服务,一方面,对处于相对弱势的上下游配套中小企业进行资金支持,解决供应链失衡问题;另一方面,将银行信用融入上下游企业的购销行为,增强其商业信用,改善其谈判地位,使供应链成员更加平等地协商和逐步建立长期战略协同关系。企业只需付少部分的保证金,就可以借助于国际贸易项下供应链融资服务获得足额的资金支持。同时通过这种杠杆经营效应,企业得以迅速扩大进出口规模,提升在供应链环节的竞争实力和整个供应链的竞争实力。

国际贸易项下供应链融资方案,可以通过盘活企业动产和应收账款来改善企业现金流,并提升企业竞争力,扩大企业进出口规模。另外供应链融资可以解决企业在不同供应链环节融资困难的问题。银行通过针对企业不同供应链环节的融资需求提供“量身定做”的各类新型产品和一揽子服务,降低供应链平均融资成本。银行还可以通过延迟支付进口款项或者提前收回出口货款,帮助企业有效防范人民币升值的汇率风险。

在国际贸易供应链融资过程中,银行围绕企业供应链,结合贸易结算方式,充分运用银行信用、商业信用和物权等多种信用增值工具,设计多层次、多角度的贸易融资产品组合,提供融资整体解决方案,满足企业的不同需求。

在传统的国际贸易融资模式下,企业对贸易融资的需求是交易支付和现金流量控制。在供应链融资模式下,企业需求已经发展到对资金利用率及财务管理增值功能的需求。因此银行需要关注整个国际贸易供应链的整合和价值链的管理,通过管理和控制现金流、物流、信息流,一体化整合贸易环节中资金、商品、信息,形成供应链融资新理念,围绕供应链形成完整的贸易融资解决方案。

商业银行是企业供应链管理的重要合作伙伴。商业银行通过对企业供应链提供资金和结算支持,协助企业进行资金流、信息流管理,对企业物流管理进行改进和完善。供应链融资既可以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又提升了供应链整体的质量和稳固程度,也培养出一批处于成长期的优质中小企业,改变银行一味依赖大客户的局面;同时银行通过掌握供应链企业的信息来真实了解企业的经营情况,从而更深入地制定个性化服务方案,最终实现金融资本与实业经济的协作,构筑银行、企业和商品供应链良性互动的产业生态,达到银行与供应链成员的多方共赢。

4 结语

供应链对企业的成功是至关重要,但是目前企业具体的供应链运作并没有与公司战略保持一致,供应链的重要性和其实际表现尚存在差距,供应链的控制不完整,企业以成本控制和客户服务为目标进行供应链管理的变革存在很大的难度。

企业应该针对供应链的每一个环节制定严格的改进措施,使供应链管理和供应链融资相互促进,增强供应链融资能力。

参考文献

[1]姜学军.创新我国国际贸易融资势在必行[N].中国证券报,2007-12-25.

[2]孙建林.商业银行授信业务风险管理[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3.

第6篇:国际企业管理范文

关键词:国际工程,战略管理,经济风险,项目融资

中图分类号:E271文献标识码: A

一.建筑企业国际工程发展现状

我国对外经济合作企业是在既缺资金、又缺人才的情况下,开始对外承包工程业务的。1978年,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为135万美元,2007年达到776.2亿美元,完成营业额为406.4亿美元(见图3-1)。

数据来源:商务部对外经济合作司历年《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和设计咨询业务统计年报》

虽然同发展中国家的承包商相比,我们具备一定的优势,但同欧美大型国际承包商相比,我们的劣势也非常明显。中国建筑企业在参与国际工程建筑项目时,不仅要与国际承包商共同迎接具有共性的挑战,而且还将跨越我们自身不足带来的障碍。

二.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的策略

1制定符合宏观经济形势企业长期发展战略

企业要根据全球经济一体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宏观经济大背景和国家“走出去”战略,通过与国际标杆建筑企业的比较,制定完善的科学发展战略,并依照经济形势的变化和企业实力的变化,修订和完善战略中不合适的部分,为企业整体发展战略服务,才能为企业培育国际竞争力提供基本条件。

2提升核心技术,加大企业科技投入

必须坚定不移地走自主创新之路,大力培育自主核心技术,适应国际工程项目功能新、体量大、施工难度大的新趋势,加大建筑科技资金投入的力度,提高建筑管理的科技含量,运用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等现代科技手段,科学地进行工程报价、设计和管理。

3.构筑人才优势,建立以人为本的国际化人资体制

中国建筑企业要取得跨国经营的成功,应培训和锻炼一批懂外语、通商务、精技术、会管理的复合型国际工程管理人才,从依靠劳动力的数量优势转向依靠劳动力的质量优势。建立、完善国际化人才的引进、使用、培养与激励机制,培养和造就一支有理想追求、市场意识强、熟悉国际规范与国际惯例、具有较强国际化运营能力的职业经理团队和国际化人才队伍。

三.强化建筑施工企业的战略管理意识

1战略分析研究

1.1市场分析

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面对的是稍纵即逝、变化莫测的市场。唯有了解市场,研究市场,挖掘市场,企业才能有效的应对市场。目前,国家或地方每年投资兴建的建设项目虽多,但分布的地域及其数量和比重极不均衡。认真研究国家宏观政策,分析比较企业各个时期所承接项目在地域、工程类别的差异性和国家(地方)投资与企业的占有率,就可以明确企业的经营现状,研究企业的经营优势与劣势,有针对性地制定企业经营和发展对策。

1.2竞争对手的分析

由于施工项目分布的不固定性,决定了竞争对手的分散性和不确定性。了解竞争对手,包括了解其管理手段、技术水平、竞争能力、社会关系、公关策略等。同时也应了解在同一市场各个竞争对手的市场份额等,做到知己知彼,明确差距,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提高竞争力。

1.3业主分析

业主即建筑业的顾客,能够赢得业主青睐,就赢得了市场。综合不同业主对施工企业的技术、管理、质量、造价、服务以及业绩和品牌等多方面的需求层次,分析业主的投资能力和对项目社会经济效应的定位,以便采取相应的经营手段,制定合理的投标策略,灵活机动,为业主服务。

2提高决策能力

决策力是指企业的决策意识和决策能力。建筑施工企业属于资产回报率较低的行业,如果在企业发展和多元化经营上定位不准,决策不慎,或经营过程中盲目求大,忽略资产质量,都可能导致企业的衰落,甚至破产。企业的领导核心只有具备了较强的洞察力和决策力,方可在建筑市场激烈竞争中,对企业的发展、结构调整、资本运营等方面做出稳重、明智的决策,使企业在竞争中扬长避短,具有较强的把握机会和承担风险的能力。

3增强竟争能力

施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在施工技术、项目管理、经营手段、质量安全以及品牌效应等方面所具备的特点和优势,以及保持竞争优势的能力。施工企业必须进行长远规划和阶段性的安排,致力于开发适应工程项目需要、具有自主产权的新技术和新工艺,占领科技制高点,形成以高新技术为核心的技术优势;实现企业管理信息化和施工项目信息化建设,形成以项目成本管理和信息化管理为核心的管理优势;精心塑造别具一格的优质工程和独特服务,形成以先进质量和安全保障体系为核心的品牌优势,不断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

4.保证优质服务

信誉和品牌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无形资产。因而认真履行合同条款,烙守承诺,提供各项优质服务,建立稳定的客户网络至关重要。在工程竣工后,必须建立业主档案,制定用户投诉、工程回访和保修制度。保证优质的服务,企业才能得到持续的发展。

四.加强国际金融外汇管理能力

1.合理评估经济风险

经济风险是指企业所处的经济环境中由于汇率的意外变化而使企业的营业额受到影响,或者是它的国内经济投入和产出的价格相对于其他方面价格的变动而产生的影响所带来的风险。作为一种潜在的风险,经济风险直接影响到我国对外承包企业在海外的经济效益和投资的经济价值。分析经济风险的目的在于评估由于意外的汇率变化使企业未来现金流量发生的变化。

2.建立长期经济战略,确保货币增值保值

相对于外贸公司来说,我国对外承包企业在使用金融工具套期保值时有以下特点:

第一,外购施工机械设备的套期保值工作主要由国内母公司运作。这是因为我国对外承包企业在海外承揽项目的资金在现阶段主要来源于国内银行,用于项目建设的外购施工机械设备一般由国内母公司代购并代垫资金,所以外购施工机械设备的套期保值工作主要也就由国内母公司运作。

第二,工程的收入保值和成本保值常常相互分离。工程收入是随着工程的进度逐步获取,通常都长达数年,对工程收入的保值只能根据施工进度情况分阶段进行,其保值的对象一般都是当地币结算的部分。但工程成本中需要保值的是那些大部分在工程初期业已支付的外购机械设备及动员费等,其保值的对象是所支付货款的外汇部分,期限一般都短于一年。由于工程收入与成本的时差大,保值对象不同,所以工程的收入保值和成本保值常常是相互分离的。

五.结 论

建筑施工企业的战略管理基于对企业经营和发展的全面分析和科学预测,其管理和决策依据非常复杂,需要大量的数据和知识的支持,仅依靠个人的分析和判断能力无法完成。国有施工企业应根据自己以往的实际工程经验,收集资料,建立企业数据库,完善企业国际工程消耗量定额。实现中国建筑企业信息化联盟,为中国企业抢占国际市场奠定基础。国有企业实施国际化战略管理对高层决策人员提出了更高层次的挑战。

参考文献:

[1] 金跃良.建筑施工劳务分包及其议价机制研究[D].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9

[2]洪红等.大型建筑施工企业内部市场的建设和运行[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4: 118-122

[3] 董晓松.住宅消费中顾客公共产品偏好与忠诚前因问题实证研究[D].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9

[4] 胡莉.摩托罗拉手机中国竞争战略分析[D].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9

第7篇:国际企业管理范文

企业国际化经营是跨国公司研究领域的重点课题,其核心是分析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成长过程与路径选择。20世纪60年代以来,形成了一系列相关理论成果,其中包括海默的“垄断优势论”、费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巴克利和卡森的“内部化理论”以及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等。从理论发展来看,企业国际化经营理论还处于“理论丛林”阶段,缺少对中小企业深度国际化经营的研究。

21世纪我国中小企业发展非常迅速,中小企业对国际化经营的期望很高,加快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深度经营的路径优化尤为重要。

中小企业深度国际化经营的必然性

美国密执根大学的Cavusgil教授对企业的出口和直接投资活动进行考察,将企业国际化经营过程分为五个阶段,即国内营销阶段、前出口阶段、实验性地卷入阶段、积极投入阶段和国际战略阶段。芬兰学者LawrenceS.Welch和ReijoK.Loustatinen等认为企业国际化是指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分工,由国内企业发展成跨国公司的过程,包括内向国际化经营和外向国际化经营两个方面。外向国际化经营的形式主要指直接或间接出口、技术转让、国外各种合同安排、国外合资合营、海外子公司和分公司;内向国际化经营的内容主要包括进口、购买技术专利、三来一补、国内合资合营、成为外国公司的国内子公司或分公司。

本质地看,所谓企业国际化经营是指企业以国际市场为舞台,以追求企业利益为目的,在世界范围内从事资源配置、出口、合资合作和直接投资等一系列的生产经营活动的总和。

上述企业国际化理论主要以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的跨国公司作为研究对象,认为跨国公司的竞争优势主要来自企业对市场的垄断、高科技和大规模投资以及高超的企业管理技术。而我国的中小企业规模较小,产品技术含量较低,较少的广告支出,缺少名牌产品,不具备大企业所拥有的优势。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不同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国际化经营,必须寻求新的国际化经营路径,改变那种以单纯的出口贸易为主体、以低价竞争为手段、以廉价劳动力资源为核心、以低附加值产品为载体的国际化经营路径,促进企业成长与市场拓宽同步发展。

我国中小企业深度国际化经营是指中小企业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参与世界经济活动,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在世界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变迁中准确地进行市场定位和战略选择,形成核心竞争力,成长为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的市场主体。

中小企业深度国际化经营分析的核心是企业选择什么样的国际化成长路径,选择什么样的方式进入国际市场,如何培养核心竞争力。

我国中小企业深度国际化经营的制度约束

制度构建与制度变迁给企业带来了融入新制度体系的机遇,为中小企业创造了公平的竞争环境和新的发展空间。但在我国加入WTO短暂几年来,我国中小企业进入国际市场和参与国际分工面临着激烈的竞争是不争的现实,中小企业在国际化经营制度的环境并不完善,尤其在深度国际化经营路径的选择中存在一定制度约束。

国内促进机制与国际贸易保护的协调

1998年以来,原国家经贸委、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先后出台了30多部有关支持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法律法规,各地方政府也相应出台了100多个有关文件,中小企业的市场法律体系基本建立,公平的国内市场竞争环境逐步形成。近年来,中小企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我国中小企业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5%以上,全国3/4的城镇就业人口在中小企业工作,中小企业在我国各经济主体中最具发展活力,全国65%的专利技术、75%以上的技术创新和80%的新产品都是由中小企业开发的。但中小企业的发展并没有为其实现国际化经营奠定基础,反而遭受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遏制和市场竞争的冲击,我国中小企业在国内市场上面临更激烈的竞争。对于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具有比较优势的资源和劳动密集型产业,面临不公正的制度约束。例如纺织品在配额取消后预期贸易增长与现实国际进口限制的问题,我国的纺织品服装出口增长将受到进口国特别保障措施的制约。

企业发展与制度缺失的矛盾

从我国中小企业的产权主体来看,我国非公有制中小企业数占中小企业总数的近80%,这还不包括没有登记的农村和城市的个体中小企业和微型企业。中小企业产权主体比较清晰,作为既是企业所有者又是经营者的管理人员来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关注企业资产的增值能力和经营效果。

从中小企业的经营机制看,中小企业经营组织层次少,结构简单灵活,能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迅速组织生产,准备周期短,适应性快。但是,中小企业成长与发展不仅仅要求有清晰的产权制度,而且要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我国中小企业的产权和组织结构特点决定了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困难。首先,数量居多的非公有制中小企业很难筹集到其国际化经营所需要的资本。其次,过分关注经营效果的中小企业主,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有时会采取不正当的竞争手段,毁坏了中小企业的形象。再次,中小企业为适应市场竞争不断地转换经营行业和领域,不利于制定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的长期战略。最后,缺乏制度规范的中小企业在成长过程中家族式经营,随意性很大,难以吸引和留住国际化人才。

事实证明所谓中小企业灵活的组织结构并没有成为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的优势,反而阻碍了其国际化进程。

产业集聚与地方利益的冲突

产业集聚是相互联系的中小企业集中在某一区域形成区位优势和区域效应,以区域效应弥补品牌效应不足的实践安排。大多数中小企业生产规模小,产品市场营销投入低,不具备大型跨国公司的品牌效应,要拓宽国际市场,就必须通过联合及建立联盟等方式实现集群化。

中小企业集聚作为企业与产业组织的一种形态,不仅能为中小企业带来设施同享的外部规模经济,快捷获取技术、信息和服务的便利条件,而且使中小企业在不牺牲大企业所缺乏的柔韧性条件下,提高集群内企业的生产率,更具有国际化发展的竞争优势。按照市场经济本质属性的要求,加强和完善产业集聚内中介机构和公共服务建设是完善公共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

按政府经济学的相关理论,这种公共产品的提供主体可以是政府、私人或相关团体,政府在规范、管理、协调、强制和激励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地方政府应该履行好公共产品供给主体的角色,为企业集群提供完善的公共服务,改善本地商业环境,培育集群成长所需的要素条件和环境条件,提供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机制,改善家族企业文化的封闭性和保守性,加快经理人市场、社会中介评估机构等要素市场的培育。

我国部分地方政府为吸引投资为中小企业集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各个地方政府为地方利益,给中小企业跨区域发展及实现产业积聚造成制度障碍的现象。

企业间合作与竞争的博弈

产业内分工是当代国际分工新格局的重要内容,这种分工是依据同一产业内部产业链条的不同环节来进行的,产业链条是由产业技术、生产和营销三个环节组成。20世纪80年代以来,实力强大的跨国公司从着眼于产业链价值最大化目的出发,着力于研发和品牌营销,控制核心技术和经营技巧,而把加工制造环节转移出去,其生产结构呈现出典型的“哑铃型”;而中小企业则在产业价值链条中,寻求自己的发展空间,明确自己的发展定位,承接跨国公司的这种产业环节转移,着力于产业链价值相对低廉的加工制造环节上。

如耐克公司掌握产品设计、关键技术,授权本国及其它国家的中小企业按其产品规格、技术标准生产产品,自己则在全球建立营销网络,进行产品的广告宣传与销售及提供售后服务,占据产业价值链的最高端。我国中小企业要改变专业化水平低的“小而全”的企业组织结构,摆脱与大企业“独立抗争”的被动局面,必须在一定条件下要寻求与大企业建立稳定的网络协作、合作竞争关系。但中小企业在这个产业链中面临着契约风险、文化冲突、责任与利益的冲突、甚至会被兼并和边缘化的危机,可以说中小企业在竞争与合作中面临着成长的困境。

中小企业深度国际化经营的路径优化

中小企业要克服制度约束,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优化其国际化经营路径,在国际产业转移与变迁中把握自身产业优势,在制度完善中促进中小企业国际化成长,在准确的特色定位中拓宽国际市场,在技术创新中培养核心竞争力。

在产业变迁中找准国际化经营比较优势

对于当今国际分工,发展我国主要从事劳动要素密集的最终消费品生产。我国中小企业要成功实现深度国际化经营必须从企业所拥有的资源优势和产业特色出发,按照要素禀赋类型对我国的中小企业进行划分,可以把我国大陆中小企业归入劳动密集型。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特点,将在很长时间内规制着我国中小企业的国际化发展的产业选择,也是我国在国际竞争中发挥比较优势可利用的一种资源。劳动密集型产业不仅仅指传统的制造业,IT制造业也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

目前世界IT产业制造业生产技术正在大规模地向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迅速集聚,为我国急需发展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了机遇。

劳动要素密集的IT产业、文化产业、信息咨询、金融保险等服务业,与传统的劳动要素密集型的制造业相比,主要的差别在于它产业技术含量高,不因劳动力成本的上升而影响产业国际竞争力,具有较高的附加值。

在制度完善中促进企业国际化成长

中小企业深度国际化经营路径的优化要求企业加强制度建设,促进企业在国际化经营过程中的不断成长。在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实践中,中小企业成长过程中由于管理制度的缺失,普遍存在着对成长准备不足、成长没有伴随相应的组织调整与变革、成长中的管理“失控”、成长中多元化经营的误区、企业成长中的“组织病”等现象。随着企业生产经营环境的不断变化以及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张,中小企业原有的“浅度”国际化路径往往又会变成企业进一步成长的障碍,中小企业深度国际化经营过程也是企业制度不断建立和完善的过程。

首先,完善企业管理的制度,加强内部控制,建立相应的管理队伍,分享企业管理的权限及责任。其次,完善企业间协作制度建设,加强企业间合作和避免恶性竞争及契约风险。中小企业要加强相互生产协作,构建战略联盟,形成产业集聚。再次,完善企业市场网络建设,及时掌握市场信息和加强与客户的沟通,模糊企业边界,实现虚拟经营。最后,完善融资制度建设,克服企业国际化成长过程中资源不足与资金短缺的困境。

在特色定位中拓宽国际市场

选择有效的路径进入国际市场是中小企业深度国际化经营路径优化的重要内容。美国沃顿商学院教授Root教授认为,国际市场进入模式是指企业将产品、技术、工艺、管理及资源进入其他国家或地区的一种规范化部署。中小企业要避免与大公司的竞争、逐步拓宽国际市场空间,必须立足产业特色,以特色产品渗透国际市场、以价格优势拓宽国际市场、以独有技术占领国际市场。无论是生产型中小企业,还是服务型中小企业或者是高科技中小企业,都必须强调专业化、特色化经营。由于中小企业本身资金实力有限,不可能按照多样化经营战略发展,那么中小企业就必须通过专业化特色化来占领细分化的市场,确立自己的市场竞争优势。

中小企业的发展要始终贯彻“专、精、特、新”的方针,围绕一个产品,或者一个零件、一种工艺、一种服务做精、做细、做透、做专,只要做到这一点就可以确立自己的国内市场地位和国际竞争优势。

在技术创新中培养核心竞争力

通过技术创新培育核心竞争力是中小企业深度国际化经营路径优化的关键。核心竞争力是指构成企业现实竞争力的关键资源和核心能力中那些最为关键的、最能使企业获取和保持竞争优势的因素组合。培养中小企业深度国际化经营的核心竞争力应体现顾客价值性、产品独特性、产业衍生性等。

第8篇:国际企业管理范文

关键词 项目管理运用 国际贸易企业

一、国际贸易企业中的项目管理概述

(一)项目管理

项目管理就是为了满足或超过相关者对项目的要求,通过一个临时性的专门的组织,运用有关知识、技能、工具和手段,对项目进行高效率的计划、组织、指导和控制,以实现项目全过程的动态管理和项目目标的综合协调与管理。简单来说,项目管理就是项目在质量、资金、时间的要求下能够顺利实现的系统管理方法。

(二)国际贸易企业中的项目管理

国际贸易企业中的项目管理是指企业在国际上进行项目管理,其咨询、融资、设计以及采购、施工、管理等一系列工作都是在多个国家或地区完成的。与国内项目管理相比,国际贸易企业项目管理属于跨国性的经济活动,参与方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具有规模庞大,耗资巨大、耗时长,人力资源管理困难,需要面面俱到地考虑地域之间的宏观和微观环境、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技术要求和制度规范存在差异的特点。这些都要在合同里明确体现,因此,国际贸易企业中的项目管理有很多难处,一般都是大型企业运作。

(三)国际贸易企业项目管理的特点

1.项目管理与整体管理相结合。项目管理实际上是通过多个小项目的管理来实现整个大项目的目标。项目管理的日常管理和企业的整体管理是一致的,把项目看成一个有生命周期的过程,强调部分对整体的重要性。管理者不能忽视项目管理的一丝一毫,尤其项目开始落地的国际贸易企业更是如此,每一步都要走得如履薄冰,以免造成企业整体管理的效果不佳甚至失败。

2.项目管理与国际贸易企业环境相融合。项目管理的要点是创造和保持一种使项目顺利进行的环境,这就要求将企业的项目管理和企业的整体环境纳入整个项目管理系统中。这一特点说明了项目管理是一个管理过程,要求人、事、物的和谐共生,处理各种冲突和意外事件。而国贸企业遇到项目管理的突发事件,会比单独在国内做项目管理发生的可能性更大。国贸企业的前期调研实地考察需要做到相当细致与周详。项目管理工作没有太多的范本和案例可查,如果有必要的话,可以与成功落地项目的本土公司进行交流,学习与吸取经验,更快做到项目管理与国际贸易企业环境相融合。

二、项目管理在国际贸易企业的运作模式分析

(一)DBB模式

DBB模式是“设计、招标、建造”模式的英文缩写,DBB模式在项目管理领域属于比较传统的管理模式,它将设计和施工提前规划好,分别交给不同的企业,要求严格按照它的实施顺序进行,不能随意变动。DBB模式的项目实施程序如下:第一,需要项目委托者和设计单位签署一份专业的服务合同,合同生效之后,设计单位开展前期的设计工作,如项目可行性分析、项目策划等。第二,几乎同时进行项目招标,选择性价比高的企业来合作。第三,中标企业开始筹备建设工作,如寻找供应商以及项目承包商等,并与之分别订立合同,保障双方的合法权益。在施工过程中,要委托监管部门对建设的质量进行实时监督,做好进度控制和成本控制。且项目发起者应派驻部分本土工作和外语能力强的员工,在项目发生地不定时地进行项目抽检,兼做实地考察与招聘工作,以应对未来项目落地之后的发展。笔者认为,一个合格的项目管理发起者应该做到“走一步看三步”,要着眼于未来。DBB模式在国际范围内已经广泛流通很长时间,在管理技术和管理手段上都相对成熟。项目建设实施过程中,合同双方对运行模式都比较了解,在合同管理方面有很大便利。在招标中可以充分利用招标的规章,获得最佳经济效益和最优的质量保障。当然,DBB模式也不是一本万利,首先,这种项目管理模式的施工周期长,项目委托人在前期投入比较大。这样一来,项目管理的整体费用就偏高。其次,设计多有变动,总是根据情况变化的设计使得项目不得不一改再改,拖慢了整体的进程,在反复的修改和变动中极易产生纠纷。再次,DBB模式中缺乏直接的仲裁和调节者,整体协调能力差。最后,设计和施工相分离的方式,不利于实施者将各种因素结合起来,既不利于创造性设计的诞生,也不利于项目的开展。

(二)EPC模式

EPC模式是“设计、采购、施工”模式的英文缩写,这一国际贸易项目管理模式的历史也很长了,它能够将设计、采购以及施工三个环节有机统一起来。首先,EPC模式下,项目委托人在合同中把拟建项目的实施委托交给承包商,所有的设计、采购、施工环节就全全归承包商负责了。其次,正是这种全全委托的方式和方法要求项目委托人对承包商要绝对信任,但也意味着不可缺少监督机制。最后,在“设计、采购、施工”模式下,一定要权责分明,这对于建设者是一种有效的约束,同时降低了整个项目建设的风险。EPC模式看似省心省力,但是也有自身的缺陷。首先,全部委托给承包商,对其提出了挑战,难度大大高于一般的项目,需要技术和规模都极高规格的承包商,寻找合作伙伴难。其次,对整个项目难以进行全面监督,中途方案的变更可能带来高风险,而这些风险须由委托人承担。最后,项目的设计、采购、施工全部委托给一个承包商,一旦出现问题,便会面临整个项目的失败。EPC模式多用于发达国家,在我国这种模式的运用还是比较少,而且在操作方面存在很多不成熟的地方。

(三)CM模式

CM是快速跟进法的英文简称,在CM模式中,项目委托人和承包商之间是紧密合作的关系。CM的招标过程被分为两个阶段,一个阶段是初步设计阶段,第二个阶段是深入洽谈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为了争取最优的价格和最优的承包商。简而言之,就是用最少的承包价格找到质量最优、技术较高的承包商。第二个阶段,项目委托人和承包商之间就一些项目细节的事宜进行协商,以确定合同的相关内容。快速跟进法与DBB模式、EPC模式有明显的区别,它基于项目委托人和承包商相互合作,在各个阶段分别进行设计、招标和施工的对接,尽可能缩短工期。并且在施工过程中,CM单位对合同中规定的施工质量、风险投资以及施工进度都负全责。而前面提到的DBB模式在开始施工前就开始招标,且项目的实施顺序不可以随意变动,一定是按设计、招标、建造这个模式展开。EPC模式则是将设计、采购以及施工三个环节有机统一起来,全部委托给承包商负责。CM模式有其自身的优势,快速跟进法可以加快项目的实施进度,降低项目的施工成本,有效缩短项目完成的期限。但是CM模式也有不可避免的缺陷,如招标细节不明确,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项目的实施风险;CM模式对竞标单位的技术、资金、人才提出的要求比较高,这样可能不利于招标的进行,让一些本来有实力的企业望而却步,减少了可选择的范围。

三、结语

当今社会是信息化和国际化的社会,信息管理技术的发展给项目管理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生机,让企业管理工作实现了先进化、快速化、自动化。科学合理的企业项目管理模式有利于企业生产流程以及管理流程的高效运转。当前,随着国际贸易这种活动形式的发展,全球资源共享、贸易共赢的新兴贸易形势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国际贸易企业在与其他国家或地区进行合作时,面临着项目管理水平的巨大考验,这是改革开放以来对我国的一个巨大考验,同时也是我国与世界加深融合的一个契机。我们应该迎难而上,发挥企业的实力!

[作者简介:王赫出(1988―),男,中国人民大学技术经济及管理专业在职研究生。]

第9篇:国际企业管理范文

1.1组织架构设置不当

设备物资管理部门(科室)之间设置重复,分不清责、权、利,工作上没有衔接好,管理链条没有形成闭环。设备物资的采购、使用及维修没有形成良性循环,于是便出现了项目施工过程中设备物资需求计划性不强,造成无序和盲目采购,闲置设备无人管理,设备的保障率低等现象。

1.2设备物资配置不当

由于国际工程项目距离远、交通网络等不便利等因素,企业缺乏设备物资的全面管控,对国际工程的合同内容、工期和工艺的认识和科学论证不充分,投入过多或不适用的设备物资情况较为普遍,造成设备闲置和浪费,或是“临时性”、“急需性”采购增加。

1.3设备维护、保养专业化水平低

由于国际工程项目遍布世界各地,尤其是在很多地处偏远地区,设备使用过程发生故障,因为检修方法落后、缺少零配件等便造成无法再使用的情况,请求厂家派售后人员维修和零配件的供给,等待时间太长,造成施工生产受到极大影响。

1.4零配件管理混乱

由于企业缺乏对设备物资的全面管控等原因,某些零配件储备过多或者某些零配件储备不足,长期闲置甚至从未使用。另外由于地域限制,仓储管理还有出现偷盗、丢失,污染(腐蚀)、老化等问题。1.5专业技术人员配置不足且素质偏低由于专业技术人员配置不足,部分国际工程项目设备物资管理人员由其他专业人员兼职,处理问题的能力和技术素质受到限制,专业管理不足,操作和维修技工的技术素质低,与施工生产的发展不匹配。

2建议

国际工程项目在设备物资管理中显出的这些问题,是一个系统问题。不仅需要设备管理一个部门参与解决问题,还需要企业各有关部门共同研究问题,制定出相关措施,才能逐步加以解决。本人根据多年的国际工程设备物资管理工作经验提出如下建议:

2.1转变管理观念

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明确设备物资不仅是施工生产的重要手段,更是企业的主要固定资产,是获得工程项目、降低施工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和获得经济效益的重要保证。因此必须建立和健全设备物资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规范和精简组织架构的设置,明确部门职责范畴,建议项目设立一个部门集中归口管理设备物资的采购、清关运输、设备使用及保养维修等。另外要树立预测维修、状态监测维修等先进的维修理念,提高设备维修工作的专业化和知识化。

2.2科学配置、规范化管理

依据国际工程的施工特点,当地市场条件、施工合同内容、工期、工艺等因素,科学合理地配置和采购设备物资,在整合企业现有设备资源的前提下,统筹安排各项目的设备物资配置,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多种资源,采取调拨、采购、租赁等方法,来满足项目需求。在管理上,建立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宏观统筹,提升国际工程管理水平。加强设备日常保养和例检制度,落实和强化执行力度,特别是涉及到设备安全隐患的问题,必须做到严查严防。

2.3派选技术全面且责任心强的专业技术人员到国际工程设备物资管理部门工作

近年来科技的进步和快速发展,施工企业设备物资的管理人才缺乏,施工企业应要重视和培养机电设备管理人员,特别是发现和培养管理和维护的复合型人才以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

2.4加强配件管理

配件管理工作按其性质可分为四项:技术管理、计划管理、库房管理、经济管理。其中计划管理在国际工程管理中最为重要,它直接决定设备的维修效率和设备的完好率。主要有年、月配件计划编制,年度及分批计划编制,半成品计划编制,配件零星采购和加工计划编制,配件修复计划的编制。现代企业普遍采用ABC管理法,既:关键性配件、价值高、计划采购周期长的归A类;价值、使用频率中等的归B类,小型配件划入C类。设备管理人员要熟记配件库存情况,通过对其使用情况记录,用经济核算和统计分析的方法,掌握使用寿命,市场销售情况和采购周期。备件到库后,要及时对其规格型号进行核对,保证配件与设备相符。换下来的零部件要做到及时修复,不能抱着“先放着以后再修复”的态度,必须使配件随时处于完好状态,起到备用应急的作用。

3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