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国际艺术教育范文

国际艺术教育全文(5篇)

国际艺术教育

第1篇:国际艺术教育范文

[关键词]中俄小学;基础美术;艺术教育

一、中俄基础美术艺术教育的共同点

中俄两国的基础美术教育都源于前苏联的契斯恰科夫教学体系,在基础美术教育的目标和宗旨等方面,有着诸多共同之处。俄罗斯基础美术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通过各种活动激发儿童的审美、表现和创造的兴趣,发展儿童的智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给儿童学习鉴赏民族艺术作品、民间工艺品的机会,重点培养儿童的美感。而我国《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规定:美术课程的作用是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发展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审美品位和审美能力,增强对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形成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新中国成立伊始,由于西方主要国家对我国的全面封锁,在经济、军事和文化各个领域掀起了向苏联学习的热潮,现代基础美术教育也在苏联的帮助下从无到有,逐渐发展起来。1956年中苏文化合作协定签署,我国中小学全面推广使用翻译过来的苏联基础美术教材和教学大纲,在此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苏联的美术教育模式对中国基础美术教育及高校美术教育领域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二、中俄基础美术艺术教育的不同点

中国黑河市与俄罗斯布市隔黑龙江相望,被称为中俄“双子城”,两地同为远离本国中心区域的边境城市,拥有相似的自然地理环境,人员往来密切,此次通过与布市的艺术体育教育交流活动,观摩布市多个年级的美术课教学,参观学生美术作品展,并对中低年级(相当于我国小学阶段)的学生开展问卷调查,对两国中小学基础美术教育进行系统的对比,发现在课程设置、课程实施和学业评价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

1.课程设置的不同,体现了文化的差异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已经形成了符合我国国情的现代美术教材体系;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在继承前苏联美术教育体系的同时,根据时代的特点进行了改革,两国美术课程设置逐渐显现出差异。目前,我国小学美术课程的设置、教材的编写主要依据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2011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根据学生美术学习活动的方式,将基础教育美术学科划分为“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分学段设计课程和学习活动,将义务教育阶段分成四个学段,每个学段兼顾四个学习领域,又各有侧重。《课程标准》中没有具体的知识点,而是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增强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发展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俄罗斯美术教育在课程设置方面,强调基础的造型训练,在基础造型训练中又特别重视素描造型的功力,认为它是基础的基础;从现实主义艺术的要求出发,重视对学生构图能力的培养。两国在课程设置方面,都强调学生掌握基本的绘画技法和审美能力,我国更加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与信息技术结合更加紧密;缺点是每册教材兼顾多个知识点,每节课2-4课时,各节课自成体系,课程间缺乏连贯性。而俄罗斯基础美术教育各年龄段对学生审美的要求均高于我国同学段,这与西方社会整体艺术素养高于我国有很大关系;俄罗斯教材内容的连贯性也优于我国,每节课皆有联系,又有不同。

2.课程实施方面各具特色

中俄两国教师对课程实施的不同认识,导致了课程实施的策略选择、课程实施取向以及实施过程中问题解决方式不同。笔者在俄罗斯布市的几所学校考察时发现,教师在授课时通过介绍本民族相关的历史知识,在课堂上示范演示制作的过程,学生创作时通过教师下发的制作步骤演示图进行创作,有效地避免了学生在创作中遇到问题。学生作品无论是创作技巧,还是创新能力,都要高于同龄中国学生。黑河小学根据新课程倡导的“以人为本”的生本理念,美术课堂采用学生先学、引导暴露、共同释疑三个教学环节的后“茶馆式”教学方式,其核心是“以学定教”,培养学生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相似的教育理念,不同的学业评价体系

俄罗斯著名美术教育家契斯恰科夫曾说过:“作画不仅靠眼睛所见,更应是心灵所感。艺术不是自然的翻版,要通过作画者的思考转化为动人的艺术。”尽管中俄两国基础美术教育的目标都与契斯恰科夫的美术教育理念基本一致,但学业评价体系还是存在很大差异的。通过对俄罗斯布市几所学校的考察,发现俄罗斯教师在课堂上突出关注学生作品的自我性、创新性,考虑作品的审美性,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黑河小学充分重视评价结果的应用,将评价作为学生成长考核的依据。为了更好地发挥评价的导向和激励作用,我校利用信息化手段,通过“中小学素质教育信息化管理与评价平台”的建设,将原有的评价体系与评价平台进行整合,构建了以评价内容、评价方式和评价手段为核心的小班化“全纳”评价体系,更大地发挥评价的诊断、导向和激励功能,促进学生全面个性发展。

三、俄布市基础美术艺术教学的启发

1.突出具有本国、本民族和地域特色的课程

俄布市学校的教师在课堂上鼓励学生使用不同的表现形式进行创作,而不单单是使用民族传统艺术形式。笔者尝试在课堂上将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青花瓷图案与具有俄罗斯民族特色的套娃相结合,创设了“为黑河套娃广场设计青花瓷元素的套娃”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创作欲,引导学生使用青花瓷图案装饰套娃,取得了成功。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手工课比绘画课更有吸引力。针对黑河市地处我国北部边陲、与俄罗斯接壤的地域特色,我校结合校情、学情,将粘贴画做为美术学科的特色教学,在校本课建设中,编制了贯穿一至六年级的粘贴画特色课系列校本教材。

2.鼓励学生在艺术创作中展示自我,突出个性

基础美术教育的目标不是将学生培养成工厂产品般缺乏个性的绘画机器,而是要将学生培养成具有人文精神、创新能力、审美品位和美术素养的学生。黑河小学实行小班化教学特色,秉承“每一颗星星都闪亮”的教学理念和成就每一个、激励每一个、关爱每一个的办学宗旨,做适合每一名学生成长的教育。在教学中,运用微课、电子书包丰富资源,优化教学资源,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接受能力选择不同的课程自学,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力求建立让每一个学生快乐成长,促进每一个学生个性发展的科学评价体系。

3.充分发挥学校信息化技术优势

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美术课堂中的应用,展示了学生通过信息化技术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并获得知识的过程,展示了信息技术支撑下新课堂与以往传统课堂革命性的变革。我校作为教育部信息化试点校,建有数字美术教室、课堂教学中广泛使用Apad和微课等信息手段,在美术学科与信息技术学科整合的软硬件方面,都较本地区其他中小学和参观走访的俄罗斯布市几所学校具有明显的优势。信息技术的辅助手段优化了课堂教学,提升了教师的美术素养,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通过中俄美术基础教育的比较,我们能够清晰地了解和认识自己,找回原本属于自我的东西,还能够把目光放得更高、更远,以便开展有效教学,美术教育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夏红专,龚明斌.中外小学美术教育管窥[J].全球教育展望,1995,(03).

[2]王辉.从中俄美术教育现状谈东、西方文化的差异[J].大舞台,2010,(03).

第2篇:国际艺术教育范文

强国梦初探近现代中国学校引入艺术教育,是产生强国梦意识的开始。中国在历经割地赔款等丧权辱国条约的沉痛教训后,深刻认识到只有人才、教育、文化才是复兴之道。为了弥补如矿业、铁路、纺织、印染等新兴产业的兴起所引起的人才稀缺,以李鸿章为首的一批人从兴办教育着手,上书朝廷,积极倡导开办洋学堂为贫穷的国家培养振兴之栋梁人才,造就近现代的学校艺术教育活动起步于军事学校和师范学校。最为普遍地涉及绘图、工艺流程等技能在造枪械、铸火炮、造船舰一类工业中突显。而这类技能与手艺在中国的私塾、书院里,并未教授。受西方教育的影响,秉承教育救国理念的先辈们在专门学堂设置绘画课、制作和手工艺课程及相关课程。目的在于让更多人具有图画、手工艺能力,并以此去提升整个国家的能力。这些为强国的努力正是工艺美术教育的起步。20世纪40年代前后,中央美术学院、杭州国立艺专、上海美专、北平艺专等学校所做的一切是为广大人民的需要,为强国的需要。“决澜社”的庞薰用革命的精神、崇高的艺术风格来救赎堕落的艺术灵魂和被伤害的民族精神;杭州国立艺专的雷圭元以研究、传授中国传统工艺文化为己任,为强国的梦想呕心沥血在总理以及庞薰先生、中央美术学院、杭州国立艺专众多师生的支持与努力下,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成立,体现了中国高校工艺美术教育成为近代教育发展及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标志着中国高校工艺美术教育真正走上了正轨。20世纪70年代,基于国家建设、文化修复和重建等种种要求,在学院的主导下,以知识分子为主体,开始了对我国工艺美术的整理、创新、研究、发展,加快推动了我国工艺美术事业的现代转型和发展,开启了我国现代工艺的学院化之路,日渐衰落的工艺文化在学院中获得新生,与蒸蒸日上的新中国一起焕发勃勃生机。

二、高校工艺美术教育的发展:

设计强国价值的认知当今,人类生活、生产、市场经济、科学实践日益全球化,包括设计的范畴、内容、深度、广度也随之骤变,信息交流和储存的渠道、方式、速度、效率的发展,使得信息急剧膨胀,进而使原有的生产管理体制、文化艺术、道德、思维几乎容纳不下这种时间、空间的变化。人类未来生存方式的变革正因当前匮乏的资源、严重的污染酝酿着。经济、政治、文化将发生观念性的变革。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设计强国的呼声更加强烈。中国工艺美术所以承载的工艺、传统,劳动群众的美感、理想、道德将代替极端时尚、奢华、浮躁的消费文化,成为人类可持续发展阶段的必然要求。2014年10月15日,主席在北京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了文艺作为上层建筑,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所起的巨大推动作用。强调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文艺的作用不可取代,激励广大文艺工作者要认识自己所担负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努力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鼓舞全国各族人民朝气蓬勃地迈向未来。这对担负着培养、教育工艺美术事业的高校提出了新时期的要求。在新的环境中,高校工艺美术教育要进一步做好课程设置规划、注重传统与现代的创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等工作,为社会培养有责任感,有正确立场和原则,关注社会行为,为他人、为社会、为大多数人服务的设计者。使他们利用自身卓越意识和才能,为社会和大众生活向积极、正面的方向而不断努力。

三、高校工艺美术教育的腾飞:设计强国梦理念的体现

1.民族传统文化、工艺的传承与发扬是强国最有力的体现

民族传统文化作为一个国家的特征文化,是一个民族乃至国家的精神支柱。我们的传统工艺不仅记录历史,还成为社会形成的基础和继续发展的动力,是别国无法取代的制胜法宝。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要结合新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社会主义要繁荣发展起来,必须认真学习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化。只有坚持洋为中用,开拓创新,做到中西结合,融会贯通,我国文艺才能更好地繁荣起来。我们历经五千多年的文明积淀所产生的无比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上最古老和最有影响的人类文化之一。丝绸之路、茶马古道是谋求和平与共同发展的繁荣之路,也是文化、艺术的交流之路。遣唐使,习佛学,西域商贾,你来我往,络绎不绝,文化荟萃,艺术交融,中华文明更加壮大昌盛,形成了覆盖面很广的中华文化圈。中国汉唐时期的世界印象,不是核武器、卫星、美国式的普世价值宣传靠的是国家繁荣富强的形象和“物华天宝”的文化影响,是物质文明承载的强大中国所留下的印象。到近现代虽然沈从文、刘海粟、庞薰等人对文化、艺术的坚持与提倡并未停滞,然而在发扬传统方面,我们做得不如日本。日本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战后经济起飞,恢复很快;到80年代,用短短三十几年的时间就跻身于世界设计强国,设计出令人赞叹的现代高科技产品与富有强烈民族特色的工艺美术产品,使“日本制造”作为优质产品的代名词成为一种文化标签。日本的现代设计,以其特有的民族性格,在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国际设计界取得一席之地,并以此带动日本经济的飞跃发展。在艺术设计教育方面投入大,超前意识强,重视学科交叉。这是世界上少有的国家能够在发展现代化时又能够完整地保持和发扬自己的民族传统设计。在现代高科技工业冲击中,传统并没有消亡,反而与现代设计融为一体。作为精神支柱根植于现代设计理念中,使日本设计表现出独特的气质,是日本跻身设计强国的制胜法宝。长期以来,中国包括艺术在内的文化增长方式之中,外延粗放不仅是其经济发展的增长方式,而且成为了包括艺术在内的文化的增长方式。传统工艺品被作为促进旅游与消费的重要对象。从现象上看,似乎是在触动传统工艺的繁荣发展,然而仔细观察发现,这些忽视传统工艺本身质的要求和内涵的批发品不但不能像诸多成为国外博物馆争相竞抢的艺术品一样,不但不能成为体现本国审美品位,带动内需的工艺,反而导致泡沫艺术或虚假繁荣。传统工艺在具备如下要求基础上才能成为人类文明财富的一部分,才可以为强国继续发力:社会价值—民族身份的标志。文化价值—民间智慧的传承、文化创新的新途径。经济价值—就业、创业、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科学价值—艺术与科学、技术与美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各大高校在结合我国国情的基础上对工艺美术教育不断进行优化:

(1)优化课程设置:增强对民族传统文化、工艺的认识与学习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庞薰就以其超前的眼光,分别发表许多关于中国工艺美术教育的文章,涉及文化艺术学习、课程设置、人才培养等方面,尤其对民族传统文化、工艺的学习有非常强烈的要求。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我国各高校对民族传统文化艺术学习的激情日益高涨。作为江苏省唯一的综合类艺术高校—南京艺术学院就先后设立手工印染材料与工艺实验室、金属材料与工艺实验室、漆艺材料与工艺实验室、陶瓷艺术材料与工艺实验室、玻璃材料与工艺实验室、织绣艺术材料与工艺实验室等传统工艺工作室,旨在强化传统工艺、文化的认识与学习。苏州工美院也面向刺绣、珠宝、水晶等工艺美术特色行业,将传统的师徒传承模式与现代艺术设计教育模式相结合,培养了大批传统工艺美术新传人。庞薰在《同意公开发表有关工艺美术教育的一封信》中还建议聘请退休的老工人到学校实习室,担任技术指导,带领新同学;学校与工厂或研究单位合作,研究新工艺,试制新产品,各个工艺美术学校在新产品、新工艺的研究工作中保持分工。今天我们许多高校都采用了这种老带新的教学模式,来推动高校工艺美术教育的发展,为继承、发扬中国民族传统工艺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注重国际交流:加强民族传统工艺教育与国际的融合对于中国民族传统艺术而言,应该把追求面对全球化的创新性与民族性的和谐一致,作为全球化背景下现代美学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任何一个民族传统艺术的所谓民族性,历来就不是由本民族自身确认的,而是在与其他民族的交往共生中相比较而显出,并因异族参照而得以确认的。所以说,全球化与民族性实则是悖论性共生关系。富有创造力的民族传统艺术,完全可以在全球化情境中鲜活存在,乃至蓬勃发展。全球化并不会窒息民族传统;相反,它能够使民族传统工艺拥有国际化的视野、全球化的眼光,从而更理性、客观地获得文化身份的自觉、美学价值的自珍。应以不断追求新的民族传统艺术个性为重要取向,并与此同时,张扬其富有特色的美学品格。中国高校工艺美术教育在设计强国的征途中已经认识到这点,采取了行之有效的办法。首先,通过联合办展的形式,加强各国间工艺美术的交流,如两年一度的从洛桑到北京国际纤维展就是联合促进各国优秀艺术家,各国民族工艺、文化交流的平台。其次,通过联合办学的形式,加强教师、学生国际上的交流与合作。作为中国设计教育改革先锋和示范学院的江南大学设计学院,是中国设计教育国际化的积极推动者。作为第一批中国区成员参加了包括CUMULUS(国际艺术、设计和媒体院校联盟)和DESIS(可持续设计与社会创新)等国际学术组织。学院与瑞士苏黎世艺术大学、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日本千叶大学、英国创作艺术大学等50余所国际著名设计院校和设计企业在教学和研究方面保持着经常性的教学和科研合作。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上海工艺美术学校、广州工艺美术学院等设计类院校更是依靠优越的地理、经济条件,经常与日本、美国等设计发达国家的高校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定期组织师生互相交流学习、研讨。这些学校在研究探索传统工艺教育与国际融合的领域越走越宽,越做越广。

2.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强国务实的需要

自古以来我们就有理论联系实践的优良传统。以庞薰为代表的老一辈工艺美术教育家也非常强调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重要性。庞薰在《工艺美术参考》中就曾建议高校工艺美术教育最后一年的实习期间不能只是完成纸面设计,花费那么多的费用让工厂制造作品,工艺美术学校应该有自己的实习教室,自己设计,自己制作,使教师、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得到提高。庞薰之后以中央工艺美院为首的一批教育家们也都秉承前辈们的教诲,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针。师生深入民间调研、写生、整理资料。在深化教与学的同时,为丰富中国民族传统工艺的资料库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苏州工艺美院先后引入“东南电梯”“苏州金螳螂”“日本INAX(伊奈)”“台湾宏广动画”等多家国内外知名企业,在课程开发、实践教学、项目研发、工作室建设等多方面开展广泛的校企合作。2011年学院与江苏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等30余家单位合作,组建“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理事会”,与江苏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联合主办“工艺美术传承创新实验区”,为民族存艺,为大师立传,为百工留名,改善单一的校企合作模式,加入政府和行业新元素,为带动师资建设、教学实验实训等方面的优化与提升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占地890m2的江南大学设计学院的公共艺术实验室,不仅承担学院公共艺术专业学生的选修课程教学,同时也包括陶艺、玻璃等传统工艺的教学实践。为本校学生学习、创作作品,为留学生中国陶瓷文化体验、陶瓷作品制作等提供支持。清华大学艺术学院成立的清华大学艺术与设计实验教学中心,遵循艺术教育规律,坚持艺术与科学结合、寓教于研、教研互促的教学理念,遵循艺术与设计实验实践教学特点和规律,不断创新实验实践教学体系和模式,提高学生的知识综合应用能力、实践和创新能力,为国家经济建设与文化发展培养了大批“德厚艺精、博学求新”的创新型杰出艺术人才。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实验教学体系与独具特色的实验教学模式,成为艺术与设计领域涵盖专业面广,综合性、交叉性强的实验教学平台。新中国成立后60余年的时间里,我们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征途上,不断学习、反省、积累和传承,到今天,我们终于在为人民、为国家的事业里越做越有经验,越做越强。

结语

第3篇:国际艺术教育范文

关键词:高职;国际贸易术语;创新教学

一、前言

对于高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来讲,贸易术语在该课程内容中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其课堂教学有效性可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效果;且近年来,随着新课改在我国各级教育机构中的不断深入和推广,高职国际贸易术语课堂教学逐渐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重视。但现阶段,有多项教研报告显示,目前我国许多高职国际贸易术语教学中普遍存在师生对贸易术语知识点教学均存在畏惧心理、教学内容枯燥、教学方法单一等多种问题,课堂氛围呆板,学生学习效率不高,教学现状不乐观,急需进一步改进和革新,以增强教学有效性。本文笔者主要探讨了新时期背景下高职国际贸易术语课堂中的创新教学对策,现简要论述如下。

二、高职国际贸易术语课堂创新教学对策

(一)创设教学情境,顺利导入新课

从本质上来讲,贸易术语教材内容繁杂,知识点较为抽象,学生自主学习和理解起来难度较大,有许多学生反映学习该课程知识仿若听天书,在课堂中无法身临其境,学习效果不佳。面对这种情况,当前环境下教师在高职国际贸易术语课堂教学中可依据教学内容,创设适当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便顺利导入新课,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在高职国际贸易术语课程“FOB(船上交货价)”的实践教学中,教师在课堂开始时不直接向学生讲解教材知识,而是先依据课堂内容为其创设以下模拟情景,以导入新课,如:小王是上海某出口公司的新业务员,一天他收到一份来自于美国纽约的询盘传真,但他一看就傻眼了,因为传真中的价格为“USD110PerM/T,FOB天津(即:每公吨110美元,FOB天津)”,他十分不理解“FOB天津”是什么意思,为何要放在价格中。通过创设该课堂情境,可使学生快速进入角色,跟随“小王”的思路身临其境,产生相同的疑问,从而激发其好奇心与求知欲望,同时教师也可以此为课堂切入口,顺利导入新课(即:贸易术语),之后可向学生详细介绍贸易术语的概念,以加强其对本节课教学内容的认识与了解,用于实践教学中效果良好。

(二)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

现阶段,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先进科学技术研究的持续深入,多种现代化教育手段逐渐被广泛应用于各级教育机构教育教学活动中,其中尤以多媒体较为明显,对节省课堂时间,提高教学效率等具有重要作用。故当前环境下,教师在高职国际贸易术语课堂教学中可依据教学内容,适当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以调动学生学习动力,增强其对课堂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在此,笔者以高职国际贸易术语课程“外贸工作中进出口双方需承担的责任、义务与费用”的课堂教学为例做简要说明。课前,教师可选择两组学生,要求其分别饰演“出口商(A)”与“进口商(B)”,同时拟定谈判脚本,由学生扮演录制视频并于课堂中借助多媒体播放,其脚本内容主要为:A:很高兴我们双方在x产品的价格上达成一致,单价30美元,现在来谈一下其他部分内容。B:保险部分,我们公司希望自行投保。A:好的,需要我们帮忙联系船务公司吗?B:不必了,我们有自己合作多年的船务公司,可自己联系并订好舱位。A:请在租船和订舱之后告知我们相关信息,我们会准时运货至上海港装运,之后会及时寄给您单据正本与副本。B:希望你们准时处理好出口报检报关程序,装运后及时发送装运通知,以便我们安排收货,办理进口清关手续。A:好的,也请你们在收到单据副本传真后及时打款,待收到货款会给您发送单据正本,合作愉快。通过播放多媒体视频,可快速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其学习主动性,另外教师可要求学生在观看后根据视频内容总结出出口方与进口方双方各自需要承担的责任、义务与费用等,以增强学生对本节课教学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三)开展画图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对于高职学生来讲,其知识基础与本科学生相比较为薄弱,抽象知识理解能力不强,容易混淆概念,课堂学习效果不佳。故当前环境下,教师在高职国际贸易术语课堂教学中需积极发挥自身的教学引导作用,有目的性地开展画图辅助教学,以增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提高教学有效性。现阶段,教师在高职国际贸易术语课堂教学中较为常用的画图辅助法主要有两种,其一为教师直接给出图示进行课堂讲解,其二为学生自行绘图并讲解,其具体可表现为:①教师图示示范讲解:在“FOB术语”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在知识点教学的基础上,利用多媒体或在黑板上通过生动、形象、直观的图画示范讲解,充分向学生展示出口商与进口商二者各自的责任、义务、费用等,使其能够更快、更好地了解和掌握本节课课堂知识。②学生自行绘图讲解:当教师在课堂中讲解了1-2个贸易术语后,可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贸易术语绘画,并将其展示在PPT上或黑板上,此举不仅可快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其参与课堂教学的主动性,且还可营造和谐、良好的课堂氛围,深化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从而提高教学效果,意义重大。总之,目前我国许多高职国际贸易术语教学中仍存在诸多不足之处,从整体上来讲教学效果不理想。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建议教师在高职国际贸易术语实践课堂教学中需有目的性地创设教学情境,顺利导入新课,并适当借助多媒体或画图辅助教学,以加强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从而增强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乔伟丽.高职《国际贸易实务》中贸易术语教学的创新实践[J].商场现代化,2012(06):143-144.

[2]杨琼.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教学方法创新研究[J].教育界:高等教育研究,.2014(30):77.

第4篇:国际艺术教育范文

关键词:艺术设计;教育;问题;探讨

随着改革开放的持续推进,国家经济得到迅猛发展,各个产业也在进行着剧烈的变革。人们对美有了更高层次的认知和深层次的追求,艺术设计也在经济社会中扮演者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自进入21世纪以来,有人将其称之为“设计时代”,可见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已经成为时代的需要,人们已经能感受到艺术设计围绕在身边。在此背景下,我国高校的艺术设计教育发展如火如荼,呈现出欣欣向荣的状态。目前我国已经有千余所高校开设了设计专业,但受制于学校间综合实力的差异,各校该专业的教学水平参差不齐。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拥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这要求教育工作者能够结合新的时代背景对当下的设计教育进行理性的思考和全面的探讨,树立符合时代潮流的教育理念,从而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综合素质高、设计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

一、我国艺术设计教育发展的发展历程

放眼全球,在19世纪中期,“艺术设计教育”的概念一经提出就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并逐渐成为高等学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包豪斯设计学院于1919年在德国被创立,这是世界上首个专为艺术设计教育设立的高等院校,其将理论教学与实践应用进行有效结合,为了社会培养出了众多艺术设计领域的优秀人才。聚焦国内,艺术设计的教育也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在专业名称和教育理念上几经变革。最初有图案教育一说,经历演变之后成为工艺美术教育,并最终于20世纪90年代被确立为艺术设计教育。这个过程持续了近百年的时间,但艺术设计教育在目前仍处于摸索阶段,并不具备完善的教育体系。我们从其发展过程当中可以逐步发掘设计教育的本质和规律,为我们的探讨提供背景和依据。在19世纪中期,我国国内开始兴起工艺教育,可以将此视为艺术设计教育的起源之一。工艺教育作为一门宽泛的教育概念,包含了众多的工艺技术,而艺术设计只是其中一个微小的版块。在国家层面上,“癸卯学制”的设计和施行,标志着我国近代史上首个由国家主导的学制正式确立,工艺教育也拥有了官方的定义。工艺教育面向是整个工业领域,所以这和当今的艺术设计领域并不能画等号。可是工艺教育当中也涉及许多设计的概念,这与艺术设计就形成了千丝万缕的联系。与此同时,工艺教育领域中开设了图稿绘画科这一全新的专业,尽管在学科教学内容上与艺术设计仍有着一定的区别,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看出艺术设计的雏形所在。在20世纪初期,一些高等学府开创性设立了图画手工课,这标志着手工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在教学过程中工艺美术教育开始调整工艺设计与生产制造之间的关系,并逐步进行设计和制造之间的区分,可以认为这是艺术设计教育的起源。在民国时期,随着世界各国艺术设计理念进入中国,我国的美术院校开始大规模开创设立。1918年成立的北京美术专门学校设立了图案系,这为其他美术院校提供了图案教育的方向和思路,同时也标志着中国图案教育迎来新的开端。在对图案教育的内涵与外延进行全面的分析后可以发现,其与艺术设计已经较为相似。但是随着专业的不断发展和演变,图案设计的内容被逐步分化,工艺制作从图案设计中被独立出来形成一门单独的学科。这样的操作使得图案教育的关注点局限在设计创意上,而忽视了工艺制作方面的要求,这为其脱离社会实际埋下了伏笔。业界一直呼吁将图案教育与工艺教育再融合,这使得图案教育最终被新的工艺美术教育取代。在新中国成立后,工艺美术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发展,国家将设计领域众多专业进行整合,包括图案教育、手工教育以及工艺教育在内的多个专业都被划归到工艺美术教育的范畴中,从而打通了各类艺术设计专业的壁垒,有利于资源的整合和调配。此外,在教育方式上开创性地设立了正规教育和在职教育,在层次上分为高中初级教育体系,这使得工艺美术教育获得了充分的发展空间。在此背景下,工艺美术教育形成了自身特色,在培养学生的过程当中涉及的课程结构及学科结构等方面已经能够体现出对社会需求的关注。而且在这个阶段,我国的教学探索完全是自主进行的,并未受到国外教育方式过多的影响,可以认为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虽然在发展过程当中经历了一些波折,但是整体而言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1978年以后,改革开放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主旋律,经济、文化获得了全新的发展机遇。在此期间,艺术设计教育也获得了更好的发展条件,实现了从传统工艺美术教育转型成为艺术设计教育这一重大变革。在改革开放初期,由于市场经济逐步活跃起来,社会对艺术设计的旺盛需求开始逐步显现。无论是包装设计、室内设计还是广告设计等,都需要大量的艺术设计人才投身其中,但是艺术设计人才的紧缺已经严重限制了行业的发展,甚至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点。对此,国家相关机构重新审视艺术设计教育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办法,鼓励艺术类高等院校开设设计专业及工艺美术专业,甚至一些理工科、师范类高校也开设了相关专业。随着国家的重视,各个高校在艺术设计教育领域持续发力,中国的艺术设计教育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传统的教育模式偏重于绘画、图案以及统一美术的创作,但是在新的发展思路下,教育模式转变为绘画、三大构成以及专业课程,使得中国的艺术设计符合现代化的发展潮流。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政府初步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这对工艺美术教育带来了更多的生机与活力。而其中的工业设计崭露头角,成为发展迅猛、影响广泛、倍受关注的专业方向。工业设计在各个学校有不同的侧重,会根据学校的类型、当地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在政策的支持下取得了不俗的成果。

二、我国艺术设计教育现存问题及应对策略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也不断取得新的突破,获得了良好的发展态势,所培养的人才能够满足社会的需求。可是由于艺术设计专业在我国的确立和发展时间较短,其仍存在一定的问题亟待解决。

(一)艺术设计理念较为落后区别于西方发达国家在艺术设计方面起步较早,而且已经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受制于战争、经济模式等的影响,其发展过程经历了较多的曲折阶段,总体而言,先天上不具备优势。而西方的艺术设计理念传入中国后会直接冲击我们的教育理念,使得艺术设计教育的模式中或多或少存在着西方理念的影子,甚至在一些领域仍处于简单照搬或模仿的阶段。当下中国社会的经济发展迅速,对艺术设计的人才要求越来越多。但是高校在办学过程中会出现理念落后、师资不足等现实问题,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无法给予足够的引导,让学生学习或探寻优秀的设计理念更是无从谈起,致使部分学生在设计的过程中更多是在模仿,很难推出个人特色。对此,首先我们要梳理问题的成因。出现理念落后往往是因为学生的理论学习有所欠缺,并不了解艺术设计的发展历史,更不知道艺术设计的发展规律,对行业内的前沿动向不甚清楚。这需要学校为学生开设艺术设计教育的专题讲座,帮助学生理清艺术设计发展演变的历史,同时引导学生开阔视野,去了解行业的新思路、新方向,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作为设计类课程,需要学生具有强大的设计思维能力。通过开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课程,能够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有助于培养其产生具有创新性的艺术设计理念。另外,我们应该意识到国外的设计理念是具有一定代表性和参考意义的,其中包含着丰富的想象力,因此应该结合自身以及国家情况选择性对这些理念进行接收。

(二)专业教育模式缺乏规范当下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时展的需求。传统艺术设计教育模式仍然是以课堂讲授为主,学生面对枯燥的教材时很难扩展自身思维,所形成的理念更多是来源于课本当中,这样是不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久而久之,学生习惯了听教师讲授设计知识,而非自主动去思考。传统的课堂模式缺乏师生之间的交流,这种教学模式很难做到以学生为本,学生即使在短期内能够从课堂中获取知识也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不能很好地应用于实践。高校在进行艺术设计教育的过程中课程设置严谨性不足,课程的整体安排、课程间的衔接性以及课程内容的配比等都存在较多随意性。例如,在专业课教学中,一些高校的课程数量较少,仅涉及美学、中外美术史等,这就造成学生很难对专业有完善的认知,影响其提升综合素养和专业能力。而且由于当下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人数较多,学校的配套设备等较难跟上。这就造成学生在学习完理论知识后无法及时进行实践。比如,有些高校并没有合适的设备和教学基地,学生在进行自主实践或学习过程中困难重重,艺术设计实践中所需的扫描仪、打印机等设备更是十分匮乏,这些客观条件也会大大限制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首先,需要学校丰富教学方法,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利用现代科技强化授课效果,不仅采用教师讲授的方式进行,而是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中来。同时,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在课堂学习中及时提出问题进行互动,使教学工作的开展围绕学生来进行。鼓励学生之间的交流,让学生通过头脑风暴的方式打开思维,形成独立的思考力和判断力。其次,需要对课程的设置进行优化。一方面,需要加强课程之间的关联,使学生能够了解到学习课程的目的和意义,建立系统化的专业理念;另一方面,需要在课程设置里添加一些专业前沿的内容,帮助学生去认识专业的发展方向。同时,也可以设置一些跨学科的课程,打开学生的眼界和思维,让学生能够在日后的专业知识搭建中形成多元化、深层次的体系。最后,需要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条件,并鼓励学生进行实践。高校要想提升艺术设计教育的教学质量,相应的投入必不可少,针对学校设置的专业情况为学生提供配套的实践基地以及学习设备是必要且有意义的。在此基础上,应鼓励学生多参与实践,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过程当中去探索和发现未知领域。另外,学校应该加强与企业间的联系,鼓励教师和学生走进企业进行实践学习,让教师和学生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进而能在日后的学习中更加有针对性。

(三)人才培养水平亟须提高在艺术设计教育方面,国家曾经明确提出在教授学生基础技能时,还要兼顾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培养以及实践能力的锻炼,综合开发学生潜能,保障学生的全面发展。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已经成为众多用人单位争抢的对象,但是以现在的培养情况来看,虽然每年相关专业的毕业生数量众多,但是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数量还远远不够。对此,首先需要强化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因为设计的前提就是思想的极大丰富,创新思维能力对于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非常重要。学校可以设置相应的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如何提高思维创新能力。在学生具备一定理论知识后,鼓励学生在实践中进行应用。学生在具有创新思维能力之后会发现,其设计过程中能够联想到的元素会愈发丰富和巧妙,从而能够有效提高设计能力。其次,需要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各工种的分工越来越细,这就需要学生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在设计过程中,学生并不是闭门造车,而是了解需求并在团队的合作中设计出相应的产品。学校可以组织场景化的课题或项目,让学生提前了解工作过程中的一些注意事项,帮助学生认清自己擅长的领域,从而便于在日后的设计工作中能够在团队里发挥出自己的作用,通过多方的协调配合共同完成一项工作。最后,需要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学生在设计过程中不应仅局限于自身的思维,还需要去了解周围人的需求和社会发展的趋势,并将对周围事物的思考加入设计的作品中,既能够体现个人特色,还能够更好地获得别人的认同。

三、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社会正在经历着快速的变革,艺术设计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为了培养更多符合社会需求的艺术设计类人才,需要将教育的中心转移到以人为本上来。通过对目前教育模式中现存问题的探讨和反思,将有助于我国艺术设计教育的长远发展。我们也期待着在全球化浪潮下,艺术设计类人才助力中国制造产品取得新的突破,引领世界的潮流。

参考文献:

[1]平凡.关于我国艺术设计教育问题的一次探讨[J].读书,2019(11):46-49.

第5篇:国际艺术教育范文

关键词:艺术设计教育;现状;改革

一、中国艺术设计教育现状

20世纪中国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曲折而又艰辛,从图案教育、工艺美术教育到现代艺术设计教育,为探索发展中国艺术设计教育的路途,艺术前辈们筚路蓝缕、胼手胝足。时至今日,中国已是世界最大的设计教育大国,艺术设计也是中国最为热门的专业之一,全国在校学习设计的总人数已名列世界前茅。长久以来,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沿袭着传统的教学模式,看重传统的教学方法,注重老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忽略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没有充分的激发学生在艺术学习上的主观能动性,过于被动的教授,反而适得其反。“学校教育的任务就是有计划地、全面地培养人才,死板的教学固然不利于人才的发展,但无序也不是很好的办法。[1]”现今,我国的大部分艺术院校都是依据着写实的方法去培养学生,但在教学的课程设计上和学生的能力认知上,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如果我们不遵循教学与认知的规律,盲目的教学,最终只会逆水行舟,这种费力的学习方式是和教育原理背道而驰的。当前,我国艺术设计教育的现状就是如此,过于死板的教学模式,压抑了学生对艺术设计创作的激情与灵感。深入的思考中国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进程,对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起到关键的作用。

二、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发展进程

(一)中国艺术设计教育中的图案教育

在我国悠久的文化传统中,积淀了深厚的“图案”文化和历史。鲁迅先生曾对他的好友许寿裳说过:“汉画像的图案,美妙无伦,为日本艺术家所采取。即使一鳞一爪,已被西洋名家交口赞许,说日本的图案如何了不得,而不知其渊源固出于我国的汉画呢。”汉画像图案、北魏砖刻图案、敦煌莫高窟图案、唐织锦图案••••••无不鉴证了中国图案的辉煌;陈之佛先生的老师东京美术学校工艺图案科的主任岛田佳矣教授也曾经同他讨论中国古代图案的伟大成就,并指出如何影响了日本。然而历史似乎开了个玩笑,近代中国的图案教育却是从日本学来的。随着图案和图案教育的发展,20世纪的中国人开始了对中国艺术设计教育的实践和探索,并逐步建立起我国图案教育的体系和框架。图案学的建立学科、振兴实业、发展我国民族文化和吸收外国艺术设计教育经验,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宝贵的经验。20世纪50年代工艺美术教育从学科意义上取代了图案教育,图案教育和图案的意义进入相对萎缩状态,然而图案教育的内容和实质并没有消失,而是为工艺美术教育所传承。

(二)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引入“三大构成”

20世纪初,中国从日本引进“图案”这个概念,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图案教育,但作为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发展的一个过程,图案教育并没有弘扬放大。工艺美术教育取代图案教育,但许多主客观因素使得它的内涵与现代社会并未能很好地接轨,甚至抛却了它本初的一些意义。当慢慢萎缩的工艺美术教育在现代工业发展的社会日益显得捉襟见肘的时候,我们再次从日本和香港地区引进了“三大构成”(平面构成、立体构成、色彩构成),当作发展中国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钥匙。“三大构成”在最初传入封闭了几十年的中国的时候,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界甚至误认为它就是包豪斯学院开创的现代艺术设计教育,如同当初推崇“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那般极力推行“三大构成”。“构成热”一时红遍大江南北[2]。其实“三大构成”在包豪斯并没有与它匹配的同等学科。只有近似对应的图形学、模型学和色彩学。当包豪斯现代设计教育体系传入日本后,经日本的总结、学习和发展,将它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和系统的“三大构成”体系,并影响周边的一些国家和地区。这些影响可以说是中国工艺美术教育脱胎换骨为今天设计教育的前奏。”

(三)数字艺术教育阶段

三大构成的引进改变了中国几十年间“绘画基础+图案+工艺美术创作”的艺术设计教育方式。三大构成俨然发展为中国艺术设计教育的基础。然而,现代艺术设计的发展是“艺术与技术的结合。[2]”艺术设计作为艺术与技术的结合,科技上的每一次改变都会在艺术设计中体现。20世纪80年代中期,数字艺术设计教育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才在中国高校出现。由于我国社会的不发达以及科技的欠发展,使得我国数字艺术设计教育的诞生、发展都晚于和落后于世界发达国家,数字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在我国也是在近二三十年特别是近十年的事情。伴随着科技技术的进步,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必然融入世界艺术设计发展的潮流之中。在电脑技术和网络的共同影响下,诞生了网页设计、视频艺术设计、电脑动画艺术设计等许多新兴的艺术设计。之前中国艺术设计界所熟悉的工作方式、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理念几乎不再实用。随着计算机和网络的出现,它们已经成为现代人生活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电脑软、硬件技术水平的提高及其在设计领域广泛深入的开发运用,使它从辅助性设计手段转向主体性设计手段和方式。电脑对设计数据储存的强大功能使设计的各种素材、设计草图、效果图、制图、图形艺术、模型等资料都能够以数据的形式储存起来,满足人们取舍自如、利用随意的要求。时至今日,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现代艺术设计教育带来了更多的发展与变革,发展了30多年的现代艺术设计教育日渐成熟。然而,高速发展的世界,致使我们的艺术设计教育一直处于追赶的地步,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化,数字化艺术设计的云集,我们不论是在艺术领域,还是技术,都处于被动的地位。如何掌握艺术设计教育发展的主动权,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三、中国艺术设计教育的改革与未来

“‘传道、授业、解惑’为教育工作者全面解答了做人和做学问的关系。从艺术设计角度看,思考与创意,技巧与手法、知识的相互关系,都应该协调发展,才能形成一种综合的能力。要学会比较,有比较才会有借鉴。但比较不是单纯地比好坏,比高下,而主要的是比差别、比特点,比较要定出条件相近的可能性,绝不能以己之长比人之短。[3]”这一段话是奚传绩先生在《设计艺术经典论著选读》中的一段话。作为现代艺术设计的发展,就应该如同书中所说,多去借鉴好的,优秀的教学模式和教育理念,多去比较,取长补短。香港的艺术设计教育是最为值得我们学习的。面对香港在艺术设计教育事业的成功发展,内地的现代艺术设计教育也在摸索中前进。现今的中国艺术设计教育由于发展追求过快、过大,造成中国艺术设计教育更多的问题[2]。目前,由于我国的教育体制和教学模式的限制,创新型的艺术设计教育师资匮乏;缺乏对于学生的创新性思维的培养;艺术设计院校培养学生的模式过于死板,在社会实践与艺术创作之间没有找到很好的平衡点;由于文理分科,学生学习背景的不同,造成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这些都使现在艺术设计教育的问题庞杂混乱。总之,教育是综合文化的传承,专业的技能、独立的思考和辨别的能力,以及在学习中形成自我管理和开发意识,对于改变我们的教育,这些是非常关键的。每一种教育模式都有其自身的弊端,这是我们无法回避的。如何面对教育中的弊端,以多元化的视角和丰富的思维去了解,发现我们自身的问题所在,这样我们迈出了解决问题的第一步。想要真正的解决教育中出现的种种弊端,需要我们,需要广大的教育工作者立足于当下,通过长期的教育实践去发现,去解决。

四、结论

面对纷繁复杂的问题,我们应该深入思考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未来。艺术设计不同于纯艺术,它是理性的、实用功能和审美功能必须恪守定律。在艺术设计教学之中,必须时刻将设计理念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注重工具和理念的更新换代。在数字化艺术发展的大背景下,艺术设计教育培养的是要能适应时展的创新型人才。此外,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关系密切,要求我们在发展艺术设计的同时,更加尊重艺术教育自身的发展规律,任何违背艺术设计伦理的要求和对艺术设计功能的片面取舍都可能对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造成难以弥补的过失。现今的中国艺术设计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学习世界先进的艺术设计教育理念与体系,发展自己的艺术设计教育事业。

参考文献:

[1]寇焱.中美艺术设计教育之比较[J].南昌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2(2).

[2]秦菊英.二十世纪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史[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