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国际业务审计范文

国际业务审计精选(九篇)

国际业务审计

第1篇:国际业务审计范文

【关键词】我国审计准则;国际审计准则;趋同

1.引言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化和经济实力的不断提升,我国经济与外部世界的关联度不断提高。与此同时,经济全球化趋势正深入发展。各国相互依存度日益加深,全球经济已经成为一个有机互动的整体。我国的经济已日渐融入全球经济的大潮,完善审计准则,加快国际趋同,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审计准则国际趋同,其实质是与国际审计准则趋同。这不仅是国际会计师联合会对会员组织的要求,也是其他国际组织的要求。随着持续的全球化,许多主要资本市场正在积极努力,推动向全球公认的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趋同。包括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欧盟委员会、金融稳定论坛、证券委员会国际组织和世界银行在内的国际组织,都强调全球资本市场需要高质量的、统一的会计、审计准则,提出了各国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应与国际准则趋同的要求。世界各会计组织,只要不想游离于国际经济金融合作之外,不想游离于国际会计市场之外,就不能无视国际审计准则趋同这一趋势。

2.我国审计准则建设现状

尽管独立审计准则建设取得了明显成就,但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迫切要求我们加快审计准则建设,满足注册会计师执业需要,并进一步缩小与国际审计准则的差距。

第一,行业面临很大的风险。近年来,企业经营环境不断发生变化,导致审计风险日益增大,主要体现在:企业组织机构及其经营活动的方式日益复杂,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影响日益加深,会计准则要求的判断和估计日益复杂,一些企业管理层进行财务舞弊的动机和压力日益增大。如何使审计实务更加有效地应对企业经营环境变化给行业带来的风险,迫切需要通过出台有关审计风险准则予以解决。

第二,传统审计实务存在缺陷。现行审计准则是建立在传统审计风险模型基础上,存在很大缺陷。传统审计风险模型忽略对固有风险的评估,注册会计师往往不注重从宏观层面上把握财务报表存在的重大错报风险,而直接实施控制测试和实质性测试,容易产生审计失败。因为企业是整个经济网络中的一个细胞,所处的行业状况、监管环境、企业的性质以及目标、战略和相关经营风险可能最终对会计报表产生重大影响。如果企业管理当局串通舞弊或凌驾于内部控制之上,内部控制是失效的。注册会计师不把审计视角扩展到内部控制以外,很容易受到蒙蔽和欺骗,不能发现由于内部控制失效所导致的会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

第三,国际审计准则有了新的进展。美国安然公司会计造假丑闻发生后,美国国会通过了《2002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对包括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理事会在内的准则制定机构影响很大。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理事会针对企业经营环境变化带来巨大审计风险,于2003年底及时出台了4个审计风险准则,以指导注册会计师有效地识别、评估和应对审计风险。与此同时,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理事会还正在加紧修改其他相关准则。如果我国不加快有关准则的制定和修订,不仅部分准则项目将难以满足注册会计师的执业需要,还将拉大与国际审计准则的差距。

第四,会计准则加快制定进程。注册会计师完成审计业务需要两把尺度,一是会计准则,一是审计准则。由于部分审计准则与会计准则存在紧密联系,一旦会计准则出现制定、修订和废止的情况,审计准则应当及时出台或修改。目前,我国正在加快会计准则的制定进程,审计准则建设也要相应加快步伐。

3.国际审计准则发展现状

审计的历史十分悠久但审计准则诞生至今不过50多年的时间在现代经济发展中民间审计准则不仅规范着注册会计师的执业行为提高了注册会计师审计的质量而且作为资本市场重要的制度安排在降低其交易成本维护其有效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50年来西方职业界在审计准则的研究和制定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在审计准则理论方面创立了E斯坦泼M穆尼兹的国际审计准则为代表的审计准则体系在审计准则的实践方面建立了以美国一般公认审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师联合会国际审计准则为代表的民间审计准则体系。

随着国际资本市场的发展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加快与审计实务的国际协调相适应审计准则的国际协调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各国和各个区域性国际性会计组织乃至证券组织以及其它国际政治经济组织纷纷致力于审计准则的国际协调活动作为直接成绩一套较为成熟的国际审计准则早已呈现在世人面前然而各国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等环境方面的差异以及国家利益的斗争使得审计准则的国际协调并非一帆风顺。

从国际审计准则看其体系已经发生变化国际审计与可信性保证准则理事会前身为国际审计实务委员会已将审计纳入可信性保证业务,将注册会计师的业务分为可信性保证业务和相关服务可信性保证业务针对的对象主要包括会计报表和财务信息非财务信息系统与过程行为等针对会计报表的可信性保证业务有会计报表审计和审阅业务针对财务信息的可信性保证业务有财务信息审核业务,上述业务提供的保证程度有所不同审计提供的可信性保证程度最高相关服务针对的对象是财务信息包括商定程序和信息编制业务,两者不提供鉴证意见美国审计准则体系包括公认审计准则和审计准则说明审计业务以外的其他鉴证业务则由鉴证准则进行规范面对国际审计准则体系的变化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也正在对其准则体系进行研究以期与国际审计准则体系协调一致

4.我国审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

综观当今世界,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和拓展市场的经济运行方式,业已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与趋势;影响贸易的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正在大幅度削减,贸易自由化程度越来越高;国际资本市场、跨国并购和战略联盟的发展,使资本、劳务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通更加便捷,推动着经济领域中各种标准、制度的国际化趋同;信息资源正在被更广泛的区域、更多的群体所分享,日益成为一种世界性的公共产品。所有这些,都为以知识化、信息化为核心的专业服务业的国际化提出了新要求、注入了新活力。

会计服务业是专业服务业的重要领域之一。作为市场经济体系的“基础设施”,作为公共信息资源和国际通用商业语言,会计服务业对各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融合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财务报表事实上成为一种全球化资源分配的决策依据,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和独立审计准则的国际趋同业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真正的趋同将使投资者更容易比较不同的投资机会,而无论这些投资机会在地理上相距多么遥远。投资者们将推动会计体系的趋同,使之更透明。

针对目前的国际情况我们应该注意到:第一,趋同是进步,是方向。趋同是协调的进一步深化,体现了国际经济一体化进程的要求。任何一个不想游离于国际市场之外的组织,就不能无视准则国际趋同这一发展趋势。第二,趋同不等同于相同。各国在经济环境、法律制度、文化理念以及监管水平、会计信息使用者和会计人员素质等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忽视各国国情,忽视会计审计发展状况和环境特点,趋同是难以实现的。第三,趋同需要一个过程。各国国情的差异决定了合作自愿性,需要积极且不断地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创建新机制,努力追求符合国际效率、公平、和全球多样性发展要求的建设机制。第四、趋同是一种互动。趋同并不意味着单向运动,它是世界各个国家之间、以及各国与国际准则委员会之间、国际准则委员会同各区域会计组织之间,相互沟通,相互借鉴,相互认可。

5.我国审计准则与国际审计准则趋同的意义

第一,利于促进国际经济合作和国际贸易的发展。在国际经济交往中,如果双方都依据协调一致的会计准则来编制报表、披露财务信息,则会有利于双方的理解和沟通,从而达到加强合作的目的。

第二,有利于促进我国会计实务的协调。会计的国际协调可分为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和会计实务的国际协调两个方面,前者也被称为是形式上的国际协调,后者则被称为实质上的国际协调。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旨在消除会计准则之间的差异,使得会计准则更加科学和合理,为企业的会计处理和财务报告的编制提供高质量的准则;而会计实务的国际协调是为了提高财务信息的可比性。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会计实务国际协调是会计准则协调的必然延伸,是会计准则协调的目的所在;会计准则协调是实现会计实务协调的必然条件。

第三,有利于我国会计准则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是在一个较为成熟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制定的,而中国的市场经济环境是从计划经济转型而来的,目前与成熟的市场经济环境之间还存在较大差距。我国还需要借鉴国际会计惯例和准则,循序渐近的制定相应的具体会计准则,而且应具有前瞻性和预见性。因此,研究中国会计准则国际协调问题,找出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差异,分析协调状况,有利于中国会计准则的进一步发展完善,才能更好的服务于中国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玉廷.财政部会计司司长.关于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几个具体问题的说明.2007.

[2]贾建军,张文贤,陈高才.会计形式协调与实质协调:文献综述[J].会计研究,2007.

[3]曲晓辉,高芳.会计准则国际协调效果量化研究述评[J].会计研究,2006(2).

第2篇:国际业务审计范文

[关键词]审计;培养;人才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4)01-048-01

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发展和国际资本市场的迅速扩展,跨国融资和资本运营已经成为非常普遍的企业活动。而资本流动国际化使得财务信息量越来越大,财务报告也越来越复杂,审计人员对公司财务资料的真实性及可靠性进行判断的难度越来越大。在知识经济时代,审计事业必须也必将发生全方位的变化,以为经济建设保驾护航,“人、法、技”是支撑审计事业发展的支柱。当前,审计事业的发展正处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要充分认清审计机关和审计监督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任务对人才工作的新要求,探索并拓展网络时代新的审计途径、方式和方法。与此同时,为了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国际惯例接轨,我国也不断推出新的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在这种背景下,中国的审计走国际化道路成为一种必然。因此,努力培养和造就大批高素质新型审计人才是十分必要的。

一、国际化审计人才概述

(一)什么是国际化审计人才

培养高素质审计人才,应包括审计人员所应具备的两项基本素质:一个是专业知识素质,另一个是思想道德素质。即通常所说的“德才兼备”。而国际化审计人才是具有市场经济适应能力,拥有较宽广的经济、管理、法律及专业知识,具有一定的审计专业技能和良好的职业素质的、能够履行经济监督、经济鉴证和经济评价等审计职能的专门人才。

(二)审计人才现状

我国新审计准则的实施使得对国际化审计人才的需求大幅增加。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加入WTO,我国同外商的合作越来越多,许多国内企业到海外上市需要依照国际会计准则(IAS)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WRS)编制财务报表的情况越来越普遍,这对于高素质国际化审计人才的需要也是越来越大。随着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不断融合,为与国际惯例接轨,中国也不断推出新的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为实现与国际准则的持续全面趋同,同时解决我国审计实务中出现的新兴问题,我国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从2007年1月1日起实施,2010年11月1日财政部正式修订后的新审计准则,从2012年1月1日起施行。新准则的实施使得我国对于高水平、国际化会计审计人才的需求大幅度增加。无论国际会计准则以及我国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的发展和推广,都离不开熟悉国际会计准则、精通国际资本市场规则和国际审计准则,并能够开展跨国审计业务的人才。

(三)培养国际化审计人才的意义

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是产生国际审计人才需求的主要原因。金融资本国际化需要跨国披露财务报告和国际合并会计报表,跨国公司的发展又使得跨国合并会计报表变得更加复杂,从而势必导致如何提高这些国际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的问题。为此,审计不得不开展跨国审计业务或到其他国家开展审计业务,甚至追求全球审计程序和方法的协调一致。因此,国际化审计人才的大量需要成为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

二、培养和造就高素质新型审计人才的必要性

我国审计机关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之初,当前,审计事业发展和我国整体发展一样,正处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要充分认清审计机关和审计监督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任务对人才工作的新要求,努力培养和造就大批高素质新型审计人才。

(一)审计机关艰巨复杂的任务呼唤高素质新型审计人才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适应经济转型、社会转轨、政府职能转变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当前审计机关的审计职责更加宽泛,任务更加艰巨复杂。特别是“十一五”时期,我国已经或即将启动一系列重要的经济社会改革进程,如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和预算管理制度改革、企业所得税“两法”合并、增值税转型改革、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改革、农村金融改革、公务员职级工资制度改革等。同时,还将制定新的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制定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逐步建立财政预算和资金使用的效益评估制度、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制度等,加大反商业贿赂力度等等。这些改革措施都与审计机关有着密切的联系,也使得审计机关在审计的过程中面临的任务更为艰巨,遇到的问题将会更为复杂。审计机关迫切需要综合素质好,开拓精神强的新型审计人才来担当重任,以此履行好审计工作的神圣使命。

(二)大力提高审计质量亟需高素质新型审计人才

审计质量是审计机关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审计工作的生命线。审计人才素质高,新型审计人才辈出,审计质量才能提高。只具有传统检查手段的审计人员,无法揭露电子化条件下的经济犯罪和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无法保证审计质量,甚至无法开展现代审计。“计算机审计是一场革命”,“审计人员不掌握计算机技术就将失去审计资格”。因此,新时期审计机关要履行好审计职责,全面提高审计质量,就必须培养和造就大批专业知识扎实,既懂审计又能掌握信息技术的新型审计人才。

第3篇:国际业务审计范文

一、我国与国际准则内部审计定义的比较审计署2003年在《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称“内部审计是独立监督和评价本单位及所属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的行为,以促进加强经济管理和实现经济目标。”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规定:国家机关、机构、事业组织、团体以及其他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

我国内部审计基本准则称“内部审计,是指组织内部的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和评价活动,它通过审查和评价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来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

国际内部审计协会(IIA)的内部审计定义:“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与咨询活动,旨在增加价值和改善组织的运营。它通过系统的、规范化的,来评价和改善风险管理、控制及治理过程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

从这三个定义里可以看出:审计署2003年在《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的定义关注于独立监督和评价本单位及所属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的行为,以促进加强经济管理和实现经济目标。审计的关键点是财务活动的合法有效。不难看出我国的内部审计定义正处在监督评价和系统导向的内部审计阶段。而国际的内部审计定义则是以风险为导向的增值性的内部审计。国际的内部审计定义已完成从传统财务审计向经营审计的过渡,并开始向风险导向审计、战略审计转变,它们重视内部审计的咨询与服务功能,内部审计的目标也从服务于管理层为增加组织价值,改善组织的运营,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

二、内部审计准则框架结构的比较任何的审计活动均应该是依法审计。所谓系统化、规范化内部审计应该是依据审计规范进行审计。审计规范是审计主体在审计工作中应当遵循的业务标准和行为准则。审计规范是由审计立法体系、审计准则体系和审计标准体系构成的。审计规范体系是指各种有关审计的、法规及准则的总称。

审计规范体系包括:

Ⅰ、审计法规:审计法规通常是对审计机构的设置和职权、审计范围、审计行为、审计责任等做出的原则性规定。审计法规由国家权利机构和行政机构制定。在我国审计法规包括:《审计法》、《注册师法》、《关于审计工作的暂行规定》、《审计条例》、《注册会计师条例》、《中央预算执行情况审计监督暂行办法》等。

Ⅱ、审计职业道德规范:审计职业道德规范主要规范审计主体的职业道德行为,为审计人员履行职业责任提供进一步的指导。审计职业道德准则通常由审计主管部门或职业团体制定。在我国审计职业道德包括:《审计机关审计人员职业道德准则》、《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守则》、《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基本准则》等等。

Ⅲ、审计准则:审计准则主要规范审计人员在具体审计工作中应遵守的操作规范,为审计人员如何进行审计提供指导。审计准则通常也是由审计主管部门或职业团体制定。在我国审计准则包括《国家审计基本准则》、《独立审计基本准则》、《独立审计具体准则和独立审计实务公告》、《执业规范指南》、《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内部审计具体准则》、《指南》等等。

Ⅳ、审计质量控制:审计质量控制主要规范审计机构(审计机构和会计师事务所)的质量控制行为,为保证审计工作的质量提供指导性意见并采取相应的具体措施。审计质量控制准则通常也是由审计主管部门或职业团体制定。如《中国注册会计师质量控制基本准则》等等。

Ⅴ、其他审计规范:其他审计规范是指上述审计规范以外的审计规范。其他审计规范的比较多。包括一些“实施办法”和“暂行规定”。如《注册会计师注册审批暂行办法》、《会计师事务所业务检查办法》等等。

1978年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正式批准了《内部审计实务标准》。根据国际内部审计协会(IIA)的要求,国际内部审计准则要达到:对应该能够代表内部审计实务的基本原则进行表述;为开展并促进广义范围的价值增值型的内部审计活动提供框架;为内部审计工作业绩的评定确立基础;扶持经改进的组织流程和业务。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1999年通过内部审计的新定义非常重要,它反映了国际内部审计实务的重大变革,预示着内部审计职业进一步扩大其职能,它明确了内部审计的服务目标、工作范围及定位、工作条件和人员品质。

国际内部审计协会(IIA)的内部审计职业实务框架分为六个层次:

Ⅰ、内部审计定义:“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保证与咨询活动,旨在增加价值和改善组织的运营。它通过应用系统的、规范化的方法,来评价和改善风险管理、控制及治理过程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

Ⅱ、内部审计师职业道德规范。正直、客观性、保密性、胜任能力。Ⅲ、属性标准:属性标准说明了内部审计活动的机构及人员的特点Ⅳ、工作标准:工作标准描述了内部审计活动的性质并提出了衡量内部审计活动开展的质量准绳。Ⅴ、实施标准:是属性标准和工作标准在特定类型的审计活动中的具体体现。属性标准和工作标准只有一套,实施标准有很多套。每种主要类型的内部审计活动都有一套实施标准。

Ⅵ、指南:实务公告、实务公告开发和目标。

其中第1、内部审计定义。2、内部审计师协会职业道德规范。3、属性标准。4、工作标准。5实施标准。这五个层次是强制性的。而第6、指南。这个层次是非强制性的。

虽然从形式上看我国的内部审计准则结构和国际内部审计准则框架不相同。但都是由强制性和非强制性的两部分组成。但国际内部审计准则规定得更详细具体,可操作性更强。而且充分反映了国际内部审计领域的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其内容十分丰富,实际上涵盖了我国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的大部分内容。

三、内部审计准则的适用范围。

《中国内部审计准则序言》规定:中国内部审计准则适用于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进行内部审计的全过程;适用于各类组织,无论组织是否以盈利为目的,也无论组织规模大小和组织形式如何。

而国际内部审计确定的适用范围是:适用于各种法律和文化背景下的组织,而不论该组织的目的、规模及结构如何;适用于组织内部或组织外部的审计人员。只要是从事内部审计工作都应该遵守准则。根据国际内部审计协会(IIA)的要求,国际内部审计准则要达到:对应该能够代表内部审计实务的基本原则进行表述;为开展并促进广义范围的价值增值型的内部审计活动提供框架;为内部审计工作业绩的评定确立基础;扶持经改进的组织流程和业务。

因此,中国内部审计准则适用于中国范围内的组织,不具有国际性;而国际内部审计准则,则具有国际性,适用于各种社会制度、法律和文化背景下的组织。但二者都是适用于各类组织的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

四、我国内部审计准则和国际内部审计准则主要内容的比较1、宗旨、权力和责任。

我国基本准则中对于内部审计的宗旨,没有专门规定,只在内部审计定义中提及。关于责任,基本准则的“一般准则”规定:内部审计机构应建立有效的质量控制制度,并积极了解、参与组织的内部控制建设。表明内部审计对于建立质量控制制度、组织的内部控制建设负有责任。

国际内部审计准则的属性准则中首先提出了这一,规定内部审计的宗旨、权力和责任应该以正式的书面形式写入审计章程中,并由董事会通过。

2、独立性与客观性。

我国基本准则的“一般准则”规定: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应保持独立性和客观性,不得负责被审计单位经营活动和内部控制的决策与执行。

国际内部审计准则的独立性是指内部审计组织应该具备独立性。这就要求内部审计活动在确定内部审计的范围、实施业务和提交结果方面不受任何干扰。客观性是指审计人员的客观性,即内部审计师应该有公正的、不偏不倚的态度,并避免利害冲突。国际内部审计准则中的独立性是指内部审计活动独立于他们所审查的活动之外。内部审计活动应独立开展,并且内部审计师在工作时应保持客观。内部审计师在他们能自由、客观地进行工作时是独立的。独立性可使内部审计师做出公正、无偏的判断,这对业务工作的恰当开展是必不可少的。独立性要通过组织的地位和客观性来实现。国际内部审计准则还规定,首席审计执行官应直接向组织内的高层人员报告,从而保证内部审计活动的开展。内部审计师应该取得管理高层和董事会的支持,这样他们才能取得业务客户的配合,并且在不受干扰的条件下开展工作。首席审计执行官应向组织内有足够权限的人员负责,促进独立性并确保广泛的业务范围、对业务沟通的恰当考虑以及对业务建议的适当行动。如果独立或客观性实质上受到损害或看起来受到了损害,应将损害的细节向有关方披露。

国际内部审计实务准则1130.A1-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在评估自己以前负责的具体业务时,应该回避。如果某位审计人员为自己在以前年度中负责的活动提供了确认服务,可以假定客观性受损。内部审计师不应该承担经营责任。如果组织管理高层指示内部审计师开展非审计工作,他们必须明白,内部审计师不是在以内部审计师的身份开展此类工作。而且,当内部审计师对他们在上一年度负责的或管辖的经营活动进行确认检查时,其客观性就受到了损害。在沟通审计业务结果时,应该考虑这种损害。

3、熟练性和应有的职业审慎。

关于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我国的基本准则提出:内部审计人员应具备必要的学识及业务能力,熟悉本组织的经营活动和内部控制,并不断通过后续来保持和提高专业胜任能力;内部审计人员应具有较强的人际交往技能,能恰当地与他人进行有效的沟通。我国基本准则中也提到应有的职业关注,即内部审计人员应当遵循职业道德规范,并以应有的职业谨慎态度执行内部审计业务。而我国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对应有的职业关注是这样规定的:内部审计人员应当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并合理使用职业判断。应有的职业谨慎态度,是指内部审计人员在进行审计业务时应具备一丝不苟的责任感,并保持应有的慎重态度。

而国际内部审计准则对熟练性和应有的职业审慎解释是:内部审计人员应该拥有知识、技能和其它必需的能力以履行自己的责任。

国际内部审计实务准则1210熟练性是指:内部审计师应具备履行其职责所需的知识,技能和其他的胜任能力。内部审计活动应在总体上具备或获取履行其职责的知识、技能和其他的胜任能力。

国际内部审计实务准则实务公告1220-1:应有的职业审慎性规定:①应有的职业审慎性要求内部审计师具备谨慎态度和技能,人们期望具有合理地谨慎且有能力的内部审计师在相同或类似情形下都能达到上述要求。因此,应有的职业审慎性应该适合于正开展的复杂业务。在行使应有的职业审慎性时,内部审计师应警惕故意做错事、发生差错和遗漏、无效率、浪费、工作无效和利益冲突等情况的可能性,还应该警惕最可能发生违规的情形和活动。此外,他们应该识别控制不够充分的领域,并提出促使遵守可接受程序和实务的改进建议。②应有的职业审慎性意味着合理的谨慎和能力,而不是永不出错或永不出现反常工作表现。应有的职业审慎性要求审计师在合理程度上开展检查和核证工作,但不要求对所有交易进行详细检查。相应地,内部审计师不可能绝对保证组织不存在违规或违纪行为。此外,无论何时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审计师都应该考虑存在重大违规或不合规情形的可能性。

另外,当内部审计师缺乏履行全部或部分业务的知识、技能或不具备胜任能力时,考虑到内部审计师应该具有应有的职业审慎性,因此可以聘用外部服务提供者。

很明显,通过比较可以清楚地表明,国际内部审计准则十分重视内部审计师的能力,这是内部审计师实现增加组织价值、改善组织经营这一目标的关键因素之一。相对而言,国际内部审计准则对内部审计的熟练性和应有的职业审慎的更为具体、细致。

4、质量保证和改进方案。

我国的基本准则中对于如何保证内部审计质量提到:内部审计机构应建立有效的质量控制制度,并积极了解、参与组织的内部控制建设;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应建立内部激励约束制度,对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进行监督、考核,评价其工作业绩。此外,《具体准则第9号-内部审计督导》中较详细地谈到了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和审计项目负责人如何对实施审计工作的审计人员进行监督和指导。督导人员实施督导的包括:①应确保审计人员明确审计目标和审计责任,并且有完成审计项目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②应确保审计人员了解被审计单位的业务性质和需要特别关注的重大经营,制定可行的审计方案;③应确认审计人员按批准后的审计方案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并针对新发现的重要问题修订审计方案;④应复核审计人员所编制工作底稿的质量;⑤应确认审计证据的充分性相关性及可靠性;⑥应确认审计报告的可靠性,审计建议的可行性:⑦对被审单位提出的异议,应进行核实复查,并及时给予答复;⑧应确认审计目标实现的情况,确定是否存在尚未解决的重要问题;⑨应确认审计人员是否遵循审计准则的情况。《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9号――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也有所规范。

国际内部审计准则规定:总审计师应该制订和保持一种涉及内部审计活动方方面面的质量保证和改进方案,并连续监控其效果。这项方案旨在帮助内部审计活动增加价值,改善组织经营,并保证内部审计活动遵照准则和职业道德规范执行。这一过程要求:①对内部审计活动进行定期的自我评估,审查其业绩;定期由组织外部的独立审计师进行评估,至少每5年一次;②总审计师应将外部评估的结果报告给董事会;③当内部审计师的活动符合准则规定时,应对他们业务活动遵守了国际内部审计准则的情况加以鼓励;④当内部审计活动未遵守国际内部审计准则和职业道德规范,且这种不遵守到内部审计业务的总体范围或经营时,应该向高级管理者和董事会进行披露。

比较我国的内部审计准则与国际内部审计准则关于如何保证内部审计质量、加强监督指导的规定,可以发现最重要的不同之处就是:外部评价。

我国的内部审计准则所说的外部评价是指:内部审计机构可以从以下途径选择外部评价机构和人员:(一)组织内部其他机构和人员;(二)师事务所;(三)管理咨询公司;(四)内部审计协会;(五)其他组织的内部审计机构。

而国际内部审计准则所说的外部评价是指:来自机构外部的内部审计师、IIA质量保证检查员、考官、咨询专家、外部审计师及其他职业服务提供者,并且明确至少每五年一次,这就对质量评价的客观、真实性起到了更有力的保障。

第4篇:国际业务审计范文

关键词:做大做强 本土会计师事务所 实施效果

引言

会计师事务所行业长期以来呈现半边倒的趋势,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在诸多方面超越本土会计师事务所,使得本土会计师事务所发展受阻。为了贯彻落实国家“十一五”规划对行业提出的新要求,服务于企业“走出去”战略,进一步推进注册会计师行业建设,实现行业做大做强和国际化的发展目的,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于2007年审议通过33号政策性文件《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关于推动会计师事务所做大做强的意见》,该文件明确了会计师事务所做大做强的总体目标,要求用5至10年时间,培育出100家左右规模大、实力强可以为大型事务所提供综合服务的会计师事务所。时隔七年之际,本文根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的2008-2013年前百家会计师事务所公开信息以及年报审计快报的相关信息,分别从规模、审计质量、发展能力、公信力四个方面比较国际会计师事务所(主要以四大为研究对象,以下简称国际所)和本土会计师事务所(以下简称本土所)七年的发展成效。旨在分析33号文件的出台是否有利于本土所向做大做强方向发展,从中发现本土所目前存在的问题,为本土所未来发展提出建议。

一、33号文件实施效果描述性分析

(一)本土所与国际所规模比较分析

事务所承接的上市公司审计业务数量最能直观地反应会计师事务所规模的大小。统计显示,在2008-2013期间,国际所始终保持35家每所的审计业务数量,而本土所在七年时间里,平均每所的审计业务数量从30家增至66家,呈现上升趋势。由此可见:七年里,本土所数量规模增长明显,整体翻了一番。

分所数量作为另一指标反映事务所发展规模的情况。自2010年起,百家信息中就不对外公布会计师事务所分所数量的情况,因本文受限,通过从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管理信息系统一栏中查询至今为止会计师事务所分所数量20家作为典型代表进行分析,其中剔除2013年存在,但2008年还未成立的事务所以及2008年之后合并的事务所,这有利于与2008年数量进行比较。据统计,四大国际所自2008-2013期间分所数量有小幅度增加,但变化不大,而本土所在此期间,分所数量增加明显,其中立信会计师事务所从2008年9所增加到2013年58所,增加最少的江苏苏亚金诚会计师事务所在此期间内也有3所的增加量。本文研究的20所会计师事务所中,4所国际所在5年内平均每所增加1所,而16所本土所在5年内平均每所增加14所。由此可见,本土所自2008年以来规模不断扩大。

收入规模是会计师事务所行业内衡量会计师事务所规模最常用的指标。从会计师事务所总收入来看,2008年96家本土所总收入还不及4家国际所总收入,差距达110622万元,到2013年,本土所总收入比国际所总收入高出1707731.64万元。本土所年收入占百强收入的比重显著提高,从2008年不到百强的一半,上升到2013年71.91%,而国际所则相反,年收入占百强收入的比重从2008年的52.81%,下降到2013的28.09%;从会计师事务所平均收入分析,通过比较平均每所年收入的变动情况,我们发现,本土所平均每所的年收入虽然在逐年上升,但是与国际所平均每所年收入相比,每年都存在20万以上的差距,且在七年时间内,差距并没有缩小。究其原因,从总体收入上看,本土所在七年时间内,总收入上升明显,整体有向“做大”方向发展的趋势,但是国际所也在稳步上升,从平均收入上看,就会发现,本土所个体实力与国际所差距悬殊。数据表明,2008年本土所收入最高的要数中瑞岳华会计师事务所,年收入才65217万元,到2013年有两家本土所挤入年收入20亿以上的行列。然而,4大国际所自2008年以来基本都保持20亿左右的年收入,百强中96家本土所只有2家可以与国际所抗衡。由此可见,平均每所本土所与国际所年收入每年高达20万以上的差距就不足为奇了。通过对收入的对比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自中注协2007年33号文件以来,2008-2013年间,本土所收入总规模在不断扩大,但个所实力较国际所仍相差甚远,本土所发展向“做大”方向效果显著,但“做强”方向表现较弱。

(二)本土所与国际所审计质量比较分析

会计师事务所行业要做大做强,提高审计质量,人才是根本。作为知识密集型企业,衡量企业的专业胜任能力高低,拥有的专业证书人数最具说服力。本文以注册会计师人数反映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质量,经统计,2010-2013年,本土所平均每所拥有的注册会计师人数保持在200人左右,与国际所平均每所800人相差甚远,。由此可见,在专业胜任能力方面,国际所占据绝大优势,且该优势一直保持,本土所自文件出台后至今,专业人才数量变化不大,与国际所还是相差4倍的差距,直接影响审计质量,从而降低本土会计师事务所公信力,成为削弱本土会计师事务所“做强”的主要原因。

中注协在百强会计师事务所的处罚和惩戒得分是衡量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的另一个直接指标。2008-2012年,本土所从153.5分减至31分,分值逐年减少,国际所一直保持O分的无污点记录。相比较国际所,本土所处罚和惩戒次数较多,但逐年减少的趋势,可以反映本土所近年来向着规范行业发展,逐步提高审计质量。上述不包括2013年的情况,理由如下:据数据统计,本土所2013年处罚减分回升到72分,一直无减分的国际所也有了12分的处罚,因而,我们猜测该年行业整体管制加紧了,导致国际所和本土所惩罚力度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因此分析时把该年作为特殊情况排除在外,待以后年度发生时再来验证。

(三)本土所与国际所发展能力比较分析

收入增长率是评价企业成长水平和发展能力的重要指标。2008-2013年期间,国际所年收入增长率一直呈现负增长趋势,表明业绩一直有不同幅度的下滑,最高一年较前一年下滑了17.46个百分点。本土所在年收入上虽然与国际所有一定差距,但自2008年以来,进步显著,每年都有不同幅度的增长,尤其自33号文件后两年,至2009年高达18.04%,达到了发展规划的要求,但是自此之后,收入增长率却出现了下降的态势,到2013年降到3.93%。可见,33号文件的,对本土所收入的增长起到积极促进的作用,尤其在短时间内使得本土所收入出现迅猛增长的势头。长期来看,虽然本土所年收入有稳步增长,但增长幅度逐年减小,离中注协的行业发展规划要求的15%增长率渐行渐远,这需要引起重点关注。推动本土所做大做强单靠短期投入是不够的,这需要长期的努力和支持。

(四)本土所与国际所公信力比较分析

公信力是一个综合指标,是企业在日积月累中的成果展现。本文运用综合评价排名、事务所变更次数、审计费用三个指标来反映事务所的公信力。用中注协一年一次的会计师事务所综合评价得分名次(由事务所业务收入指标、综合评价其他指标和处罚和惩戒指标计算排名而得)来反映会计师事务所公信力大小再合适不过了。2008-2013年期间综合排名情况统计可知,2011年及以前四大国际所稳稳占据前4名的位置。到了2012年瑞华会计事务所超越了安永会计师事务所排到第3位,立信会计事务所超越毕马威会计事务所排到第5位。到了2013年,瑞华和立信会计事务所分别占据第3名、第4名,将四大中其中两大事务所挤出前四的行列。这一变动,在注册会计师行业引起轰动,令本土所无不感叹见到了希望的曙光,如今本土所有实力与国际所抗衡,本土所向做大做强的梦想逐年靠近。

会计事务所变更的原因一直在学术界成为争议的话题,本文不细究其原因,借用会计事务所变更次数来反应事务所整体公信力。本文理由是,无论出于何种原因,政策原因也好公司原因也罢,即便为了出具标准审计意见也耍考虑变更会计师事务所的公信力,一个公信力差的事务所,即使为企业出具了标准审计意见,又有多少可信度呢,请事务所审计的最终目的就是想通过第三方向公众客观公允地反映企业经营状况,因此,会计师事务所公信力是企业选择审计单位的主要参考标准。本文通过整理证券资格事务所向中注协报备的审计机构变更信息,统计2010-2013年本土所和国际所之间变动次数情况。以年代为横轴,以变更次数为纵轴,其中,“本土所一国际所”代表上市公司审计机构将本土会计师事务所变更为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国际所一本土所”则相反,“本土所一本土所”、“国际所一国际所”则分别表示发生在各自内部更换的事务所变动情况。据统计,2010-2011年,“国际所一本土所”变更次数减少,“本土所一国际所”变更次数增加;2011年以后,“国际所一本土所”变更次数开始增加,“本土所一国际所”变更次数开始减少;至2013年,“国际所一本土所”变更次数甚至超越“本土所一国际所”变更次数。从这一现象表明,2013年,企业对本土所有所改观,从企业原先倾向于变更为国际所的趋势,到如今原本选择国际所审计的企业也乐于尝试让本土所进行审计,可见,随着本土会计事务所的不断壮大,其公信力有所提高。

审计费用作为一个辅助指标也可反映事务所公信力程度,审计费用是会计事务所向企业收取的劳务报酬。根据市场供求理论,商品价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企业价值。在会计事务所行业里,审计费用犹如商品价格,事务所整体实力和社会公信力犹如企业价值,因此,本文用审计费用反映事务所的公信力度,通过比较本土所和国际所收取的审计费用来间接反映会计师事务所行业的整体情况。由于审计交易数量庞大且本土所和国际所数量上差距较大,所以本文选取了上市公司2012-2013年度财务报表审计报告简要情况明细表中沪市主板的情况进行分析,为了确保数据的有效性,剔除了未披露和新上市公司的数据。通过分析可知,国际所审计费用远远高出本土所的审计费用,2013年国际所平均审计费用1324.8万元,而本土所为95.8万元,国际所单笔最高审计费用达17000万元,而本土所单笔最高审计费用仅1524万元。在如此高收费的情况下,国际所仍然拥有大规模的业务,因为大家相信国际所不会冒着损害声誉的风险降低服务质量,即使审计失败,其赔偿能力也能最大限度弥补投资者损失,这充分说明了国际所在行业内的信誉度极高。本土所起步晚,数量多,规模小,导致容易被替代,因此审计费用相对较低。由此可见,本土所公信力与国际所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有待进一步发展。

二、文件实施存在问题及建议

据上述统计,本文就中注协33号文件实施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如下:

(一)文件的出台影响着会计师事务所行业的发展,尤其对本土所来说是一场变革。在2007-2013的七年时间里,本土会计师事务所无论在业务规模、审计质量、发展能力、综合实力方面相比国际会计师事务所都取得明显成效。

(二)文件实施短期效益大于长期效益。从收入增长率指标可以明显看出,在短时间内,本土所收入出现迅猛增长的势头,从长期来看,虽然本土所年收入稳步有增长,但增长幅度逐年减小,离中注协的行业发展规划要求的15%增长率渐行渐远。

(三)文件实施推动本土所做大做强,在诸多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尤其在“做大”方面成效显著。在2008-2013年期间,本土所不断扩大业务规模、扩大收入规模、增加分所数量、变更为本土所;然而,本土所在“做强”方面与国际所差距仍然存在。虽然本土所在业务规模上可以与国际所抗衡,但是由于审计费用相比国际所低很多,所以本土所平均每所的年收入普遍较低,阻碍本土所向“做强”方向发展。而审计费用的高低与事务所整体实力密不可分,它间接反映了事务所在行业的公信力程度。公信力高,意味着事务所在行业中拥有影响力大和吸金能力强。

(四)本土所对人才重视度不够,在“做强”方面相对薄弱。本土所对人才重视度不够,期间人才数量变化不大,与国际所相差4倍的差距,直接影响审计质量,从而降低本土所公信力,成为削弱本土所“做强”的主要原因。

据此,本文提出以下建议,旨在推动本土会计师事务所向“做大做强”方向健康发展,顺利实现文件的总目标。

1.高审计质量、重视人才培养。

提高审计质量,重视人才培养是关键。本土会计师事务所专业人才紧缺,一方面,中注协需要通过与高校合作,多开设CPA方向的专业,开展相关培训项目,提供实习机会,为我国本土会计师事务所做大做强提供智力支持;另一方面,本土会计师事务所在选拔人才时,要重视专业能力、综合素质,制定专业科学的人才引进机制,吸收真正有实力有潜力的优秀人才。

2.树立品牌形象,提高行业专业化

如今,国家所业务收费标准比本土事务所要高很多,但很多大型企业和跨国公司仍然愿意聘请他们做审计咨询业务,这就是品牌的力量。本土会计师事务所数量多,替代性大,因此,要与其他事务所区分开,树立自我品牌,提高行业专业优势是关键。重视品牌建设,要求会计师事务所提高公关能力,在市场拓展中树立品牌形象,提升品牌价值。提高行业专业优势,指要求认清自身专业特长,在纷乱的业务中将专业业务进行重点培养,不断挖掘市场需求,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实施做精做专战略,深化专项领域服务,突出服务特色,提供更精细、更专业、更贴心的审计服务。从而巩固行业优势,树立品牌形象。

3.树立事务所文化,注重整体形象

目前,越来越多的本土会计事务所把重心放在增加业务数量,扩大业务规模上,为了牟取暴利,而忽视了企业文化的重要性。恰恰文化缺失,诚信丧失,会改变事务所整体的工作作风,降低员工素质,淡化风险意识,从而影响事务所整体形象,削弱事务所长期效益。所以,建立以诚信文化为核心的企业文化尤为重要。

4.重视合并,增强综合实力

本土会计师事务所在做大做强的过程中,合并是关键。本土会计师事务所规模小,专业度不高,将类型相同的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合并,有利于规模经营,优势互补,提高综合实力,从而提高审计费用,与国际会计师事务所抗衡,在事务所行业发展中占据优势。

第5篇:国际业务审计范文

【关键词】 “四大”;“非四大”;审计质量

一、前言

在审计领域,事务所的审计质量一直是学术界长期争论的话题。到目前为止,大量的研究认为事务所使用的审计技术、投入的审计资源、会计师的专业判断能力和职业态度等因素决定了其审计质量的高低;同时由于国际“四大”①业务水平高,审计资源雄厚,在国际上具有较大影响力并且享有很高声誉,已经成为了高质量审计的代名词,所以对事务所审计质量的研究演变成了“四大”事务所和“非四大”事务所之间审计质量的比较。

国际“四大”在国外审计市场上是高质量审计的象征,其业务传统领地一直在欧美发达国家,但是改革开放后飞速发展的中国市场经济也吸引了他们的目光。由于其在国际市场上的良好声誉,“四大”进入中国审计市场后,受到中国政府的大力扶持以及广大企业的极力推崇,很快瓜分了原本属于本土会计师事务所的国有大型企业、外资合资企业等优质客户。但是在中国目前的法律和经济环境下,“四大”能否展现其应有的审计能力,代表高质量审计的国际“四大”审计水平是否要比国内的非“四大”事务所要高?本文回顾了中外的相关研究成果,分析形成“四大”高审计质量背后的原因,并结合“四大”在我国的发展情况对“四大”审计质量是否比“非四大”要高提出了看法。

二、国内外研究成果述评

与国内的会计师事务所相比,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在中国的审计市场是否能够提供较高质量的审计服务,笔者回顾了国内外学者对此问题的研究成果并作了简单的分类和归纳。

(一)“四大”审计质量国外研究文献述评

围绕“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是否高于非“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国外学者的研究由来已久。笔者通过查看相关研究文献,发现国外的研究结论一致认可国际“四大”的审计质量比非“四大”的要高。De Angelo(1981)开创性地提出会计师事务所的规模是审计质量(独立性)的替代变量,大型事务所更独立,审计质量更高。Simunic and Stein(1987),Francis and Wilson(1988)用经验数据证实了De Angelo的研究结论,即“”的审计质量高于非“”;Watts and Zimmerman(1981)认为,大的事务所有更大的动机发现和揭露管理当局的错报。

只是国外学者在分析导致“四大”高审计质量的原因时有些差异,主要可以分为两类观点:一类认为“四大”的高审计质量是其本身所固有的内生性的,即“四大”的高审计质量是由其优秀的审计人员、先进的审计技术以及成熟的审计程序所带来的;另一类则认为,“四大”的高审计质量是迫于外力而形成的、是外生性的,这些外力包括市场对高审计质量的需求、法律风险、投资人保护和“四大”协调争端的能力,持这种观点的学者发现,一旦这些外在的力量不存在,那么“四大”的审计质量未必会比非“四大”的要高。

1.国际“四大”内生性的高审计质量

“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质量是否高于非“四大”事务所?在美国等资本市场发达国家,这些研究主要通过评估被审计公司的审计报告和盈余管理程度来比较事务所审计质量的高低。虽然盈余管理并不都是违规的,但是盈余管理本身会掩饰企业盈利能力的持续性、稳定性或是虚夸了管理期内的盈利能力,所以容忍更少的盈余管理,已经成为了事务所高质量审计的标志之一。

Lennox(1999)研究发现“六大”的审计在英国的报告中具有很高的准确性;Teoh and Wong(1993)发现大型会计师事务所的客户的未预期收益市场反应程度强于非大型会计师事务所客户的未预期收益的市场反应程度,说明大型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质量或市场认可程度远远高于小型会计师事务所;Balvers、McDonald 和Miller(1988)以及 Beatty(1989)发现IPO公司中聘请具有良好声誉的“”所参与审计的公司,其发行折价要比“非”所审计的公司小很多,这也表明了人们更加信任由“”审计的公司的价值,“”的高审计质量在全社会都得到了承认。

类似地,Krishnan(2003)研究了“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与应计利润的相关性,发现同“非四大”的报告相比,“四大”的报告有更低的应计利润,证明了“四大”具有较高的审计质量并通过客户的股票回报和未来盈利能力表现出来;Francis et al.(1999)发现大型会计师事务所的客户可操控性应计利润的绝对值显著低于其他审计师事务所审计的客户;Becker、Defond、Jiambalvo和 Subramanyam(1998)对“”和“非”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样本公司间的操控应计利润额进行比较,发现“非”审计的样本公司的财务报告中操控性应计利润额显著高于“”审计的公司,说明“非”比“”能容忍客户更多的盈余管理;Vander Banwherede(2003)对比利时公司的盈余管理进行了研究,发现在存在调低利润的盈余管理行为的审计中,“六大”(现为“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质量高于其他会计师事务所。

2.国际“四大”外生性的高审计质量

一个与内生性高审计质量相竞争的看法是“四大”的高审计质量是外生性的,主要是在4个方面的外力作用下所形成的:(1)国际大型会计公司的客户本身就是优质客户,优质客户愿意选择大型会计公司,大型会计公司为回避风险也愿意选择优质客户,这些客户的盈余质量本身就过硬,不需要进行盈余管理,所以并非审计质量好坏的问题;(2)也有研究认为:“四大”相对高的审计质量是在压力下“被迫”形成的:比如法律风险(Khurana and Raman,2004)的压力;(3)还有一种解释是投资者保护,Francis,Wang and Nikitkov(2002)利用 27个国家的大样本进行研究,发现在投资者保护程度较强的国家,“四大”审计的大型审计客户在确认应计利润的自主性显著小于投资者保护程度较弱的国家;在投资者保护程度较弱的国家,“四大”对大型审计客户的审计报告倾向于小型审计客户不存在显著差异;(4)Palmrose(1988),Feroz et al.(1991)还发现,在控制了客户的规模后,大型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诉讼率低于小型客户,大型事务所遭受美国证交会(SEC)处罚也相对较少,与此相对应的解释认为这并不是高质量审计所导致的,而是大型客户具备较强的公关能力来摆平 SEC的处罚和相应的法律诉讼。

所以文章认为,“四大”的高审计质量应该是由内生性和外生性的因素共同作用所促成的。造成“四大”高质量审计水平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四大”的审计水平确实相对要高于“非四大”事务所;二是迫于国家法律的威严或审计市场对高质量审计的需要而提高审计水平;三是“四大”所选择的都是低风险的优质客户;四是“四大”更有能力来应对法律的纠纷。从上面对国外研究成果的分析也可以看到,在国外发达资本市场,研究学者一致承认了“四大”的审计质量要比 “非四大”高,但是他们的研究并不能用来回答:促使国际“四大”提供高质量的审计是来源于内生性还是外生性的因素,或者是两者的共同作用,同时部分学者也提出了这样一个事实,一旦“四大”来到一个缺乏产生外生性高质量审计的经济市场时,可能就很难以保持其自有的审计水准了。所以在中国市场,“四大”的审计质量是否比“非四大”要高还有待研究。

(二)国际“四大”审计质量国内研究文献述评

近年来在中国,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质量是否比本土事务所高也是备受关注的问题。只是研究学者的结论众说纷纭,实证检验发现也是模糊的。通过对国内学者研究成果的分析,笔者发现有的研究认为“四大”审计质量比本土所要高,也有的认为“四大”审计质量并不比本土所高或者认为他们的差异不显著,所以可以看到在中国,同“非四大”审计质量相比,“四大”的审计质量并不像国际审计市场那么显著。

1.“四大”的审计质量比本土事务所要高

国内的研究普遍从盈余管理程度来比较“四大”和本土事务所的审计水平。吴水澎,李奇凤(2006)研究发现,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报告的可操控性应计显著低于国内十大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报告的可操控性应计,从而表明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质量高于国内十大会计师事务所;蔡春、黄益建、赵莎(2004)发现非双重审计公司的可操控性应计利润显著高于双重审计公司的可操控应计利润;章永奎、刘峰(2002)研究表明审计师有识别盈余管理的能力,而且不同规模的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有差别,大型会计师事务所识别盈余管理并出具较严厉审计意见的能力显著强于小型会计师事务所;漆江娜等(2004)发现“四大”审计质量高于本土所,表现在其客户的可操控性应计水平明显低于本土所客户;李仙等(2006)对我国的IPO市场审计质量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我国IPO市场上经“十大”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公司,其盈余管理程度要低于“非十大”审计的公司;于鹏(2007)研究发现“四大”出具非标意见的概率与“非四大”存在显著差异,具体来说,对于业绩差风险高的公司,国际“四大”出具非标意见的概率更高。对于这种解释,也有人提出了截然不同的看法,如刘华(2008)认为,“四大”与“非四大”在出具非标准意见的概率不存在差异,然而针对上市公司的具体特征,国际“四大”出具非标准意见则存在差异:“四大”对财务杠杆高的公司,出具非标准意见的概率显著高于“非四大”,而对业绩越好的公司,出具非标意见的概率显著低于“非四大”,表现的对绩优公司“低眉顺目”,绩差的公司“吹毛求疵”。所以很明显,在开展审计工作时,“四大”更多的是关注自己的项目风险。

2.“四大”的审计质量并不比本土事务所高

对于“四大”审计质量是否要比本土所高,国内的研究结论并不像在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市场上所表现得那么一致。国内许多研究学者认为,在中国审计市场,“四大”审计水平并不比“非四大”高。刘峰、周福源(2005)使用1999-2001年上市公司数据,对国际原五大会计师事务所和其他事务所的审计质量进行了比较,发现原“五大”会计师事务所所审公司报告的可操控性应计并不显著低于其他会计师事务所所审公司的可操控性应计;刘峰、许菲(2002)的分析显示,面对薄弱的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的公司治理机制和公司盈余管理的强烈动机,如果原“五大”会计师事务所意图保持其较高的审计质量,它们可能要么失去客户,要么增加审计成本,所以在中国,“五大”有动机降低其审计质量;张为国、王霞(2004)研究了高报盈余的会计差错的动因,发现外部审计对高报错误的发生没有解释能力,“十大”会计师事务所在会计差错的问题上没有显现出较强的执业能力;夏立军,杨海斌(2002)的研究指出,在我国大规模事务所(包括“四大”)的审计质量和小规模的事务所相比并没有显著区别。

刘运国、麦剑青(2006)对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在中国的审计市场是否具有较高的审计质量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审计意见与“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并不在统计水平上显著正相关,盈余管理与“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并不在统计水平上显著负相关,说明在中国审计市场,与“非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相比,“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质量没有显著差异。他们还指出,我国现在还没有形成对高质量审计相对有效的需求市场环境。事实上,公司聘请“四大”来审计报表,通过购买“清洁审计意见”以向社会公众和政府部门传递一种财务健康的信号,提高企业报表的可信度的事件并不少见。朱红军等(2004)研究发现,公司在IPO过程中聘请大型会计师事务所的目的不在于追求高审计质量,而是想向高声誉的事务所购买“清洁的审计意见”,以顺利通过监管获得最大利益;Mark DeFond,T. J. Wong和Shuhua Li研究也发现了在中国,注册会计师独立性提高的同时,“十大”会计师事务所的市场份额反而降低了,审计独立性提高与会计市场相背离。所以在我国审计市场,高质量的会计师事务所同样也存在着生存的压力。

刘峰、许菲(2002)还从我国的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剖析了我国审计市场中的法律风险,得出法律风险最终是谁可以、诉讼的门槛要求、惩处力度等三个因素的联合乘积的分析框架。他们推断认为,尽管法律允许普通投资者对注册会计师的不当行为提讼,但是过高的成本和偏低的收益,往往使注册会计师被真正的概率会很低,“四大”在我国低法律风险的环境下,因为“本土化”而降低审计质量。据中注协统计,在2001年内有100多家事务所和6 000多名注册会计师受到行政处分,而其中承担民事责任的不到1%。这样的一个统计结果也支持了刘峰和许菲的研究。

没有形成对高质量审计有效需求市场、还不够成熟的法律制度和监管惩罚措施、投资人保护力量有限等等,以上这些是“四大”在我国的生存环境。从相关的研究也可以看到,关于“四大”事务所的审计质量是否高于“非四大”事务所,现在我国学者还存在争议,除了“四大”在中国的审计质量确实并不比“非四大”高的原因之外,还有可能是样本选择年度不同、样本量不同、采用的研究方法差异等造成的。但是很显然“四大”和“非四大”审计质量的差距没有国外审计市场的那么明显。

三、“四大”在我国的发展

尽管国际“四大”在国内的审计水平是否比本土会计师事务所要高目前还没有权威的定论,但是“四大”凭借其在国际市场上的声誉和影响力,在我国已经得到了从政府到民众的青睐和追捧。

“四大”进入我国的审计市场后,行政部门通过行政手段限定公司聘用“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的做法屡见不鲜。2001年中国证监会和财政部联合通告 ,要求银行证券保险行业上市公司应同时聘请中外各一家会计师事务所分别提供会计报表审计服务,并于 5月 23日正式向“四大”发放了为期一年的临时许可证。受该“办法”的影响,当时即将上市的民生银行,立即将审计师更换为国际“四大”。同年12月,中国证监会了《补充审计》的通知 称:A股公司在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或上市后在证券市场再筹资时,应聘请国际知名会计师事务所按国际会计准则进行补充审计;2004年1月14日,深圳市国资办公开签约仪式,将七家大型企业集团委托毕马威和普华永道审计,并要求以后对“基础性产业”一律聘请“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据统计,从1994年-2007年,政府颁布的相似规定有数十个,尽管在2007年3月8号,以上的规定很多都被取消,但是其留下的影响不可谓不重大深远。

另外,由于在全球审计市场,“四大”有着悠久的历史,可以提供审计、验资税务服务、业务开发、合同谈判、安排上市、管理咨询、公司秘书等服务,“四大”已经成为了高质量审计和服务的代名词,经由“四大”审计过的公司报表往往更容易被投资人、社会大众及债权人所接受,所以国内企业乐意聘请“四大”为他们服务。依据 2003 年的数据,我国上市公司中“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公司约占总上市公司数的8.1%,所审的上市公司总资产约占上市公司总资产的 44.35%,现在的国际“四大”俨然已经成为了中国审计市场的“四大”了。

2008年6月6日,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了“2008年会计师事务所综合评价前百家信息”②。信息显示,前百家事务所的业务收入达到165亿元,占全国所有事务所年度总收入(总收入指的是事务所2007年会计报表反映的总收入)的60%。2007年“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当年业务总收入合计90.11亿元,占百强事务所业务总收入的54.61%,占全国所有事务所年度总收入的32.77%。和往年一样,从业务总收入来看“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不仅占据了我国审计市场的前四名,而且其收入也远远高于国内本土会计师事务所。虽然中瑞岳华会计师事务所以50 467万元的总业务收入在当年国内会计师事务所中排名第一,但其收入尚不及当年“四大”会计师事务所最后一名 (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 收入的三分之一(25.95%)。

其实,由“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独占大部分国内审计市场以及优质客户格局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事情,通过以下对“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各年业务收入的统计数据图表③(表1,图1) (单位:亿元)可以看到:从2003年―2007年,“四大”在中国的营业收入以及营业收入总额点行业总收入的比例都在以飞快的速度增长。

一直以来,“四大”的金字招牌都是诚信的象征,中国政府对其施以各种优惠政策,企业对“四大”趋之若鹜,但是“四大”在中国的表现并不像他们的业绩那么漂亮。从2001―2006年,“四大”在中国的丑闻不断,2001年毕马威在锦州港案件、2002年到2004年经由德勤审计的科龙财务违规问题、2005年普华永道对北京东方和黄山旅游审计失败、2006年普华永道审计失当被上海外高桥推上仲裁庭,“四大”在中国上演的一系列丑闻事件,使得“四大”的审计质量正受到人们的质疑。

四、对我国的启示

无论怎样,只要“四大”的审计质量系统地高于“非四大”,那么中国相关政府机构以及企业对“四大”的推崇态度,可以说是有依据的。但是如果“四大”在中国审计市场上并不能维持其与国外资本市场同等的高审计质量,那么,政府以及企业这样的行为和举措在没有总体上提高我国资本市场财务报告质量的同时,还会增加上市公司的总体成本,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国内会计师事务所的正常发展。

联合国贸发会议也曾有一份报告指出,世界五大(安达信没有破产前)会计师事务所在给亚洲公司进行审计时,采用较低的审计标准,而同时又以其令人尊敬的会计职业声誉签署审计报告,给人以公司财务状况健康的假象。事实上,通过对中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分析,笔者也发现“四大”在我国的审计质量未必会比本土事务所要高。他们的经验证据表明,国家的法律、制度和市场的需求等影响事务所生存的外部环境能够干扰“四大”的审计行为及其对审计客户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质量。法律制度与法治环境是重要的基础制度。在理性经济人的假设下,不好的制度下的“好人”可能变成“坏人”,因为变成“坏人”的收益远远大于变成“坏人”可能发生的成本。由此也可以推论,在目前中国还缺乏成熟的市场经济制度、完善的法律环境和较弱的投资者保护程度下,即使“四大”有较好的品牌、较先进的审计技术和高素质的审计人才优势,但仍可能意味着其审计质量在中国审计市场的弱化。

从以上的国内外研究结果分析以及“四大”在中国的发展情况看,笔者认为:中国政府和企业的宠爱;良好的国际声誉下的低寻租成本;缺乏有效的监督以及国内的低法律风险,导致了“四大”机会主义念头的产生,从而调低了其在我国审计市场上的审计独立性和职业道德。在这里也可以给相关监管部门一些启示:一是在以后政策制定的过程中,不能在政策上对“四大”会计师事务所过度倾斜,不要迷信“四大”会计师事务所能带来相对更高的审计质量;二是对“非四大”和“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一视同仁,要充分考虑为在我国执业的所有会计师事务所之间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三是应该加强我国审计市场的法制建设以及对国际大型事务所的监管力度。

【参考文献】

[1] De Angelo, L.E. Auditor Size and Audit Quality[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1981b(3):183―199.

[2] Francis, J. and E. R. Wilson. Audit or changes: A joint test of theories relating to agency costs and audit or differentiation[J].The Accounting Review,1988,63 (4):663―682.

[3] Krishnan, G. Audit Quality and the Pricing of Earnings Management[J].Auditing, 2003(22):110―126.

[4] 吴水澎,李奇凤.国际四大、国内十大与国内非十大的审计质量――来自 2003年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当代财经, 2006(2):114―118.

[5] 蔡春,黄益建,赵莎.关于审计质量对盈余管理影响的实证研究――来自沪市制造业的经验证据[J].审计研究,2005(2):3―10.

[6] 李仙,聂丽洁.我国上市公司IPO中审计质量与盈余管理实证研究[J].审计研究,2006(6):67―72.

[7] 于鹏.公司特征、国际“四大”与审计意见[J].审计研究,2007(2):53―60.

第6篇:国际业务审计范文

一、我国与国际准则内部审计定义的比较审计署2003年在《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称“内部审计是独立监督和评价本单位及所属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的行为,以促进加强经济管理和实现经济目标。”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规定:国家机关、金融机构、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以及其他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

我国内部审计基本准则称“内部审计,是指组织内部的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和评价活动,它通过审查和评价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来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

国际内部审计协会(IIA)的内部审计定义:“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与咨询活动,旨在增加价值和改善组织的运营。它通过应用系统的、规范化的方法,来评价和改善风险管理、控制及治理过程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

从这三个定义里可以看出:审计署2003年在《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的定义关注于独立监督和评价本单位及所属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的行为,以促进加强经济管理和实现经济目标。审计的关键点是财务活动的合法有效。不难看出我国的内部审计定义正处在监督评价和系统导向的内部审计阶段。而国际的内部审计定义则是以风险为导向的现代增值性的内部审计。国际的内部审计定义已完成从传统财务审计向经营审计的过渡,并开始向风险导向审计、战略审计转变,它们重视内部审计的咨询与服务功能,内部审计的目标也从服务于管理层发展为增加组织价值,改善组织的运营,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

二、内部审计准则框架结构的比较任何的审计活动均应该是依法审计。所谓系统化、规范化内部审计应该是依据审计规范进行审计。审计规范是审计主体在审计工作中应当遵循的业务标准和行为准则。审计规范是由审计立法体系、审计准则体系和审计标准体系构成的。审计规范体系是指各种有关审计的法律、法规及准则的总称。

审计规范体系包括:

Ⅰ、审计法规:审计法规通常是对审计机构的设置和职权、审计范围、审计行为、审计责任等做出的原则性规定。审计法规由国家权利机构和行政机构制定。在我国审计法规包括:《审计法》、《注册会计师法》、《关于审计工作的暂行规定》、《审计条例》、《注册会计师条例》、《中央预算执行情况审计监督暂行办法》等。

Ⅱ、审计职业道德规范:审计职业道德规范主要规范审计主体的职业道德行为,为审计人员履行职业责任提供进一步的指导。审计职业道德准则通常由审计主管部门或职业团体制定。在我国审计职业道德包括:《审计机关审计人员职业道德准则》、《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守则》、《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基本准则》等等。

Ⅲ、审计准则:审计准则主要规范审计人员在具体审计工作中应遵守的操作规范,为审计人员如何进行审计提供指导。审计准则通常也是由审计主管部门或职业团体制定。在我国审计准则包括《国家审计基本准则》、《独立审计基本准则》、《独立审计具体准则和独立审计实务公告》、《执业规范指南》、《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内部审计具体准则》、《指南》等等。

Ⅳ、审计质量控制:审计质量控制主要规范审计机构(审计机构和会计师事务所)的质量控制行为,为保证审计工作的质量提供指导性意见并采取相应的具体措施。审计质量控制准则通常也是由审计主管部门或职业团体制定。如《中国注册会计师质量控制基本准则》等等。

Ⅴ、其他审计规范:其他审计规范是指上述审计规范以外的审计规范。其他审计规范的内容比较多。包括一些“实施办法”和“暂行规定”。如《注册会计师注册审批暂行办法》、《会计师事务所业务检查办法》等等。

1978年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正式批准了《内部审计实务标准》。根据国际内部审计协会(IIA)的要求,国际内部审计准则要达到:对应该能够代表内部审计实务的基本原则进行表述;为开展并促进广义范围的价值增值型的内部审计活动提供框架;为内部审计工作业绩的评定确立基础;扶持经改进的组织流程和业务。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1999年通过内部审计的新定义非常重要,它反映了国际内部审计实务的重大变革,预示着内部审计职业进一步扩大其职能,它明确了内部审计的服务目标、工作范围及定位、工作条件和人员品质。

国际内部审计协会(IIA)的内部审计职业实务框架分为六个层次:

Ⅰ、内部审计定义:“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保证与咨询活动,旨在增加价值和改善组织的运营。它通过应用系统的、规范化的方法,来评价和改善风险管理、控制及治理过程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

Ⅱ、内部审计师职业道德规范。正直、客观性、保密性、胜任能力。Ⅲ、属性标准:属性标准说明了内部审计活动的机构及人员的特点Ⅳ、工作标准:工作标准描述了内部审计活动的性质并提出了衡量内部审计活动开展的质量准绳。Ⅴ、实施标准:是属性标准和工作标准在特定类型的审计活动中的具体体现。属性标准和工作标准只有一套,实施标准有很多套。每种主要类型的内部审计活动都有一套实施标准。

Ⅵ、指南:实务公告、实务公告开发和目标。

其中第1、内部审计定义。2、内部审计师协会职业道德规范。3、属性标准。4、工作标准。5实施标准。这五个层次是强制性的。而第6、指南。这个层次是非强制性的。

虽然从形式上看我国的内部审计准则结构和国际内部审计准则框架不相同。但都是由强制性和非强制性的两部分组成。但国际内部审计准则规定得更详细具体,可操作性更强。而且充分反映了国际内部审计领域的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其内容十分丰富,实际上涵盖了我国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的大部分内容。

三、内部审计准则的适用范围。

《中国内部审计准则序言》规定:中国内部审计准则适用于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进行内部审计的全过程;适用于各类组织,无论组织是否以盈利为目的,也无论组织规模大小和组织形式如何。

而国际内部审计确定的适用范围是:适用于各种法律和文化背景下的组织,而不论该组织的目的、规模及结构如何;适用于组织内部或组织外部的审计人员。只要是从事内部审计工作都应该遵守准则。根据国际内部审计协会(IIA)的要求,国际内部审计准则要达到:对应该能够代表内部审计实务的基本原则进行表述;为开展并促进广义范围的价值增值型的内部审计活动提供框架;为内部审计工作业绩的评定确立基础;扶持经改进的组织流程和业务。

因此,中国内部审计准则适用于中国范围内的组织,不具有国际性;而国际内部审计准则,则具有国际性,适用于各种社会制度、法律和文化背景下的组织。但二者都是适用于各类组织的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

四、我国内部审计准则和国际内部审计准则主要内容的比较1、宗旨、权力和责任。

我国基本准则中对于内部审计的宗旨,没有专门规定,只在内部审计定义中提及。关于责任,基本准则的“一般准则”规定:内部审计机构应建立有效的质量控制制度,并积极了解、参与组织的内部控制建设。表明内部审计对于建立质量控制制度、组织的内部控制建设负有责任。

国际内部审计准则的属性准则中首先提出了这一问题,规定内部审计的宗旨、权力和责任应该以正式的书面形式写入审计章程中,并由董事会通过。

2、独立性与客观性。

第7篇:国际业务审计范文

    独立审计准则是规范注册会计师的权威性标准,也是衡量注册会计师业务质量的尺度,直接关系到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生存和发展。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非常重视独立审计准则的制定工作,并将其作为注册会计师行业管理的重要手段。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第三十五条的规定,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负责拟订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规则,经财政部批准施行。从1995年第1批独立审计准则起,到2003年5月止,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先后制定6批独立审计准则,共48个项目。目前,中国已经初步建立起独立审计准则体系。

    独立审计准则的施行对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一是促进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的提高。政府对上市公司监管所依据的信息,主要来自上市公司的会计报表和注册会计师对此出具的审计报告。在某种意义上,注册会计师通过对上市公司会计报表的审计,间接地实施了对上市公司的监管,提高了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质量。二是维护了证券市场秩序。证券市场是重要的资本市场,注册会计师通过为投资者提供相关、可靠的信息,在很大程度上防止了证券市场的欺诈行为,增强了投资者的信心和安全感,有利于维护证券市场秩序。三是推动了国有企业的改革。注册会计师通过提供审计等服务,对国有企业改制上市、优化资源配置和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等起到了推动作用。

    为了进一步加强注册会计师行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作用,提高注册会计师执业质量,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有针对性地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在全行业大力开展诚信建设。近年来,在注册会计师审计工作中,存在不少有违职业道德的现象,比如会计师事务所竞相压价、不顾质量恶性竞争,为保收益不计后果接下家,面对干预和压力不能保持应有的独立性和谨慎原则而违心出具不实审计报告等等,需要通过加强行业诚信建设和强化职业道德以解决。针对行业当前紧要解决的突出问题,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制定了《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规范指导意见》,并通过约请注册会计师谈话,提供技术支持等多种方式,促使注册会计师提高执业质量。二是修订独立审计准则。针对一些注册会计师以披露代替发表审计意见的做法,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修订了《审计报告准则》和《持续经营准则》,遏制以披露代替发表意见的行为,防止把本应发表保留甚至否定意见的事项放在意见段后表述。三是增强独立审计准则的可操作性。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建立起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准则体系。今后的工作重点将转向增强独立审计准则的可操作性和对独立审计准则体系进行补充、修订与完善。为了增强独立审计准则的可操作性,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于近期起草了《审计报告指南》和《证券公司审计指南》,为注册会计师提供技术指导。

    二、国内外审计环境的变化对制定独立审计准则提出新要求

    近年来,国内外出现了一系列上市公司财务欺诈案,致使投资者遭受重大损失,严重动摇了社会公众对审计报告的信任。因此,世界银行及其他国际组织极力促使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更加积极地关注公共利益问题,以代表国际职业界扮演监管角色,国际会计师联合会对此给予积极的回应。1999年,国际会计师联合会决定取消会员委员会(MembershipCommittee?,成立遵守委员会(ComplianceCommittee),并于2000年5月在爱丁堡召开的国际会计师联合会代表大会上修改了章程。遵守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确保所有会员组织履行其会员义务,使得会计师联合会能实现“以协调一致的准则,在世界范围内更快地发展会计职业,为公共利益提供最高质量的服务”的目标。

    同时,国际会计师联合会也采取了一些措施加快审计准则的制定步伐:一是国际审计实务委员会改组为“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理事会”(InternationalAuditingandAssuranceStandardsBoard)。国际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制定机构是社会公众和监管者极为关注的准则制定机构,为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平行一致,国际会计师联合会决定将国际审计实务委员会改组并更名。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理事会的目标主要包括:(1)针对会计报表制定审计准则和指南,使其能够在世界范围内被注册会计师、政府、证券监管者等所接受,从而加强公众对全球审计职业的信心;(2)针对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制定鉴证准则;(3)关于审计和鉴证业务的其他文告,促使公众了解注册会计师的作用和责任。二是国际审计准则体系已经发生重要变化。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理事会已将审计纳入鉴证业务(AssuranceEngagements),将注册会计师的业务分为鉴证业务和相关服务(RelatedServices)。鉴证业务针对的对象主要包括会计报表和财务信息、非财务信息、系统与过程(SystemandProcesses)、行为(Behavior)等。针对会计报表的鉴证业务,有会计报表审计和审阅业务(AuditandReview);针对财务信息的鉴证业务,有财务信息审核业务(Examination)。上述业务提供的保证程度有所不同,审计提供的保证程度最高。相关服务针对的对象是财务信息,包括商定程序和信息编制业务(Agreed-uponProceduresandCompilation),两者不提供鉴证意见。三是对审计报告准则等项目准则进行了重新修订。为了重树社会公众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的信息,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理事会目前正在修订和起草一系列审计准则,包括《审计风险模型》(此项目包括《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与评估重大错报的风险》、《审计师对评估出风险的反应程序》和《审计证据》三个文件)、《适度保证》、《对国际会计准则(IASS)的遵守》、《集团审计准则》等项目。

    近年来,我国注册会计师执业的环境变化也非常大,要求我们对此加以关注:一是会计师事务所脱钩改制以后,我国注册会计师在执业过程中的风险意识有了极大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注册会计师不屈从于来自客户以及其他方面的压力,严格执行独立审计准则,敢于坚持自己的正确意见,大胆说“不”。但是,随着上市公司被出具的非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增多,通过研究发现,有些注册会计师在发表审计意见时采用模棱两可、含糊不清的表述方式,以此达到既不得罪客户、又能够规避自身责任的目的。独立审计准则的严肃性受到影响,贯彻和落实打了折扣。这就要求我们在制定审计准则时,在保障注册会计师专业判断基础上增加明确性,减少模糊性,使独立审计准则得到贯彻和落实。二是无论是社会公众还是政府部门,都对注册会计师履行的职责提出了很高的期望,越来越强调注册会计师应当在发现公司舞弊行为上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并对独立审计准则提出了新的要求。根据当前的形势,有必要对有关独立审计准则项目做进一步研究,并拟对一些独立审计准则项目进行修改和完善,严格审计程序,以使注册会计师合理确信能够发现导致会计报表严重失实的错误与舞弊。三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会计师事务所从脱钩改制逐步向合伙制推进,已把注册会计师培养成能够承担民事责任的主体。如何缓解当前注册会计师面临的一系列社会需求和行政司法压力,对我们做好独立审计准则制定工作提出了现实要求。因此,要兼顾社会公众和注册会计师的利益

    三、新出台的独立审计准则针对性强

    针对当前注册会计师执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修订了两项准则,拟订了一项准则,经财政部审批同意,并于2003年7月1日起施行,受到注册会计师行业和社会公众的关注。

    一是修订《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7号——审计报告》。自1996年1月1日起施行的《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7号——审计报告》(以下简称“原审计报告准则”),对提高注册会计师执业质量,保护社会公众利益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施行六年来,本身暴露出一些缺陷,并在实务中产生一些问题。比较突出的现象是,以拒绝表示意见或保留意见代替否定意见,以保留意见代替拒绝表示意见,以带说明段的无保留意见代替保留意见或拒绝表示意见,致使审计报告的有用性大为降低。此外,原审计报告准则规定的要素和格式与国际惯例存在一定差异,妨碍了审计报告的通用性。因此,急需对原审计报告准则进行修订。修订内容主要体现在:(1)注册会计师对审计报告承担的责任更加明确;(2)标准审计报告格式由两段式改为三段式;(3)明确了审计报告日期的含义;(4)删除了审计报告意见段中的“一贯性”;(5)严格规范了在意见段之后增加强调事项段的具体情形;(6)将“企业会计准则及国家其他有关财务会计法规”改为“国家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

第8篇:国际业务审计范文

独立审计准则是规范注册会计师的权威性标准,也是衡量注册会计师业务质量的尺度,直接关系到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生存和发展。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非常重视独立审计准则的制定工作,并将其作为注册会计师行业管理的重要手段。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第三十五条的规定,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负责拟订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规则,经财政部批准施行。从1995年第1批独立审计准则起,到2003年5月止,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先后制定6批独立审计准则,共48个项目。目前,中国已经初步建立起独立审计准则体系。

独立审计准则的施行对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一是促进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的提高。政府对上市公司监管所依据的信息,主要来自上市公司的会计报表和注册会计师对此出具的审计报告。在某种意义上,注册会计师通过对上市公司会计报表的审计,间接地实施了对上市公司的监管,提高了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质量。二是维护了证券市场秩序。证券市场是重要的资本市场,注册会计师通过为投资者提供相关、可靠的信息,在很大程度上防止了证券市场的欺诈行为,增强了投资者的信心和安全感,有利于维护证券市场秩序。三是推动了国有企业的改革。注册会计师通过提供审计等服务,对国有企业改制上市、优化资源配置和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等起到了推动作用。

为了进一步加强注册会计师行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作用,提高注册会计师执业质量,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有针对性地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在全行业大力开展诚信建设。近年来,在注册会计师审计工作中,存在不少有违职业道德的现象,比如会计师事务所竞相压价、不顾质量恶性竞争,为保收益不计后果接下家,面对干预和压力不能保持应有的独立性和谨慎原则而违心出具不实审计报告等等,需要通过加强行业诚信建设和强化职业道德以解决。针对行业当前紧要解决的突出问题,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制定了《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规范指导意见》,并通过约请注册会计师谈话,提供技术支持等多种方式,促使注册会计师提高执业质量。二是修订独立审计准则。针对一些注册会计师以披露代替发表审计意见的做法,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修订了《审计报告准则》和《持续经营准则》,遏制以披露代替发表意见的行为,防止把本应发表保留甚至否定意见的事项放在意见段后表述。三是增强独立审计准则的可操作性。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建立起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准则体系。今后的工作重点将转向增强独立审计准则的可操作性和对独立审计准则体系进行补充、修订与完善。为了增强独立审计准则的可操作性,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于近期起草了《审计报告指南》和《证券公司审计指南》,为注册会计师提供技术指导。

二、国内外审计环境的变化对制定独立审计准则提出新要求

近年来,国内外出现了一系列上市公司财务欺诈案,致使投资者遭受重大损失,严重动摇了社会公众对审计报告的信任。因此,世界银行及其他国际组织极力促使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更加积极地关注公共利益问题,以代表国际职业界扮演监管角色,国际会计师联合会对此给予积极的回应。1999年,国际会计师联合会决定取消会员委员会(MembershipCommittee,成立遵守委员会(ComplianceCommittee),并于2000年5月在爱丁堡召开的国际会计师联合会代表大会上修改了章程。遵守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确保所有会员组织履行其会员义务,使得会计师联合会能实现“以协调一致的准则,在世界范围内更快地发展会计职业,为公共利益提供最高质量的服务”的目标。

同时,国际会计师联合会也采取了一些措施加快审计准则的制定步伐:一是国际审计实务委员会改组为“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理事会”(InternationalAuditingandAssuranceStandardsBoard)。国际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制定机构是社会公众和监管者极为关注的准则制定机构,为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平行一致,国际会计师联合会决定将国际审计实务委员会改组并更名。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理事会的目标主要包括:(1)针对会计报表制定审计准则和指南,使其能够在世界范围内被注册会计师、政府、证券监管者等所接受,从而加强公众对全球审计职业的信心;(2)针对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制定鉴证准则;(3)关于审计和鉴证业务的其他文告,促使公众了解注册会计师的作用和责任。二是国际审计准则体系已经发生重要变化。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理事会已将审计纳入鉴证业务(AssuranceEngagements),将注册会计师的业务分为鉴证业务和相关服务(RelatedServices)。鉴证业务针对的对象主要包括会计报表和财务信息、非财务信息、系统与过程(SystemandProcesses)、行为(Behavior)等。针对会计报表的鉴证业务,有会计报表审计和审阅业务(AuditandReview);针对财务信息的鉴证业务,有财务信息审核业务(Examination)。上述业务提供的保证程度有所不同,审计提供的保证程度最高。相关服务针对的对象是财务信息,包括商定程序和信息编制业务(Agreed-uponProceduresandCompilation),两者不提供鉴证意见。三是对审计报告准则等项目准则进行了重新修订。为了重树社会公众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的信息,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理事会目前正在修订和起草一系列审计准则,包括《审计风险模型》(此项目包括《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与评估重大错报的风险》、《审计师对评估出风险的反应程序》和《审计证据》三个文件)、《适度保证》、《对国际会计准则(IASS)的遵守》、《集团审计准则》等项目。

近年来,我国注册会计师执业的环境变化也非常大,要求我们对此加以关注:一是会计师事务所脱钩改制以后,我国注册会计师在执业过程中的风险意识有了极大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注册会计师不屈从于来自客户以及其他方面的压力,严格执行独立审计准则,敢于坚持自己的正确意见,大胆说“不”。但是,随着上市公司被出具的非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增多,通过研究发现,有些注册会计师在发表审计意见时采用模棱两可、含糊不清的表述方式,以此达到既不得罪客户、又能够规避自身责任的目的。独立审计准则的严肃性受到影响,贯彻和落实打了折扣。这就要求我们在制定审计准则时,在保障注册会计师专业判断基础上增加明确性,减少模糊性,使独立审计准则得到贯彻和落实。二是无论是社会公众还是政府部门,都对注册会计师履行的职责提出了很高的期

望,越来越强调注册会计师应当在发现公司舞弊行为上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并对独立审计准则提出了新的要求。根据当前的形势,有必要对有关独立审计准则项目做进一步研究,并拟对一些独立审计准则项目进行修改和完善,严格审计程序,以使注册会计师合理确信能够发现导致会计报表严重失实的错误与舞弊。三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会计师事务所从脱钩改制逐步向合伙制推进,已把注册会计师培养成能够承担民事责任的主体。如何缓解当前注册会计师面临的一系列社会需求和行政司法压力,对我们做好独立审计准则制定工作提出了现实要求。因此,要兼顾社会公众和注册会计师的利益

三、新出台的独立审计准则针对性强

针对当前注册会计师执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修订了两项准则,拟订了一项准则,经财政部审批同意,并于2003年7月1日起施行,受到注册会计师行业和社会公众的关注。

一是修订《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7号——审计报告》。自1996年1月1日起施行的《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7号——审计报告》(以下简称“原审计报告准则”),对提高注册会计师执业质量,保护社会公众利益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施行六年来,本身暴露出一些缺陷,并在实务中产生一些问题。比较突出的现象是,以拒绝表示意见或保留意见代替否定意见,以保留意见代替拒绝表示意见,以带说明段的无保留意见代替保留意见或拒绝表示意见,致使审计报告的有用性大为降低。此外,原审计报告准则规定的要素和格式与国际惯例存在一定差异,妨碍了审计报告的通用性。因此,急需对原审计报告准则进行修订。修订内容主要体现在:(1)注册会计师对审计报告承担的责任更加明确;(2)标准审计报告格式由两段式改为三段式;(3)明确了审计报告日期的含义;(4)删除了审计报告意见段中的“一贯性”;(5)严格规范了在意见段之后增加强调事项段的具体情形;(6)将“企业会计准则及国家其他有关财务会计法规”改为“国家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

第9篇:国际业务审计范文

[论文摘要] 近年来,在财政部指导下,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一直致力于审计准则的建设工作,陆续制定实施了一系列审计准则,这对于提升注册会计师的执业质量,促进注册会计师行业的专业化发展,以及服务于市场经济建设,都起到了积极作用。本文主要介绍了中国审计准则建设的情况,以及审计风险准则问题。

过去十多年来,在财政部指导下,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一直致力于审计准则的建设工作,陆续制定实施了一系列审计准则,这对于提升注册会计师的执业质量,促进注册会计师行业的专业化发展,以及服务于市场经济建设,都起到了积极作用。审计准则作为衡量与保障注册会计师执业质量的权威标准,已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

一、中国审计准则建设取得的成就和面临的挑战

自注册会计师制度恢复重建以来,我国以规范行业管理和提高执业质量为目标,相继制定了一系列注册会计师行业的规章制度,并在审计准则建设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就。审计准则建设以及准则体系的基本建立,有效地适应了注册会计师执业的需要。审计准则已经成为注册会计师执业的必备指南,成为衡量注册会计师执业质量的依据,成为理论研究、教学教材建设的重要推动力量。同时,还是有关部门执法、判断注册会计师执业罪错的依据。

尽管审计准则建设取得很大成就,但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全球化的加快,以及企业经营环境的急速变化,中国审计准则建设面临着许多挑战:

1.行业面临的风险有日益增大趋势。管理层财务舞弊事件频繁爆发,如科龙事件等加大了注册会计师行业的风险,严重损害了成千上万投资者的利益,动摇了社会公众对资本市场和审计有效性的信心。

2.现行审计实务不能有效应对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现行审计实务是建立在传统审计风险模型基础上,存在很大缺陷。注册会计师往往不注重从宏观层面把握财务报表存在的重大错报风险,而直接实施控制测试和实质性测试,容易产生审计失败。

3.经济发展要求审计准则国际趋同。经济全球化促使越来越多的国家打开国门,吸引外资,使经济的发展超越了国界。目前,我国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依存度日益提高。在这种情况下,审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要求越来越迫切。

二、以制定审计风险准则为重点,创新审计准则体系

1.关于审计准则的建设情况。根据行业面临风险的特点以及国际审计准则的新进展,我们对我国审计准则体系中涉及审计风险的项目进行了研究,并对我国的审计环境进行了深入分析,在借鉴国际审计风险准则的基础上,以审计风险准则为重点,完善审计准则。

2.创新审计准则体系。从目前看,我国注册会计师承办业务类型较多,其中既有财务报表审计和审阅、内部控制审核等具有鉴证职能的业务,又有代编财务信息、执行商定程序、管理咨询和税务咨询等不具有鉴证职能的业务,还有特殊的鉴证业务,如司法诉讼中涉及会计、审计、税务或其他事项的鉴证业务。因此,独立审计准则体系已经不能完全包容注册会计师各类业务使用的执业准则,需要对此进行改进。

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和国际趋同的需要,新准则将“中国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准则体系”改进为“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体系”,以适应注册会计师业务多元化的需要。执业准则体系应当涵盖注册会计师所有执业领域,包括审计准则、审阅准则和其他鉴证业务准则,以及相关服务准则,其中审计准则是执业准则体系的核心内容,也是我们国际趋同努力的重点所在。为了便于社会公众理解,在对外宣传时,我们将执业准则简称为“审计准则”。

3.改进执业准则名称。由于现行独立审计准则体系包含了部分非审计业务准则,因此,有必要借鉴国际通行做法,将非审计业务准则从独立审计准则体系中分离出来,按照其业务特性冠以适当的名称。

4.完善执业准则编号。目前执业准则是按时间顺序编号的,看起来连续,但实际上是零乱的,没有内在逻辑。为了克服按时间循序顺序编号带来的弊端,我们拟按照会计科目编号原理进行编号。

三、审计风险准则着力解决的问题

审计风险准则进一步明确了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和基本原则、明确了注册会计师审计证据的内容、数量和质量以及为获取审计证据所实施的审计程序;进一步明确了注册会计师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的程序;进一步明确了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实施的程序。与现行独立审计准则相比,审计风险准则着力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要求注册会计师加强对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的了解。注册会计师应当实施程序,更广和更深地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的各个方面。

2.要求注册会计师在审计的所有阶段都要实施风险评估程序。注册会计师应当将识别的风险与认定层次可能发生错报的领域相联系时,实施更为严格的风险评估程序,不得不经过风险评估,直接将风险设定为高水平。

3.要求注册会计师针对重大的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和披露实施实质性测试。注册会计师对重大错报风险评估是一种判断,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存在固有限制,无论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结果如何,注册会计师应当针对重大的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和披露实施实质性程序,不得将实质性测试只集中在例外事项上。

4.要求注册会计师将识别、评估和应对风险的关键程序形成审计工作记录,以保证执业质量,明确执业责任。

审计风险准则的出台,有利于降低审计失败发生的概率,增强社会公众对行业的信心;有利于严格审计程序,识别、评估和应对重大错报风险;有利于明确审计责任,实施有效的质量控制;有利于促使注册会计师掌握新知识和新技能,提高整个行业的专业水平。

中国审计准则体系的,标志着我国已建立起一套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顺应国际趋同大势的审计准则体系。它的与实施,有利于提高注册会计师行业的执业质量,提升财务信息质量,推动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泽霞:管理舞弊导向.审计研究,20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