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国际交流与合作范文

国际交流与合作精选(九篇)

国际交流与合作

第1篇:国际交流与合作范文

【关键词】高校 交流与合作 教育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015-02

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不断的提高,于是,人们对于生活水平、教育水平的要求都在逐渐提高。这也是近些年来教育问题一直被各界人士所关注的原因之一。要想使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符合我们当今社会的实际需要,实现高校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了。由此可见,构建高校国际合作与交流体系对高校教学效率和质量的提高显得极其重要。

一、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现状探讨

在一些发达国家,国际交流与合作这一教育形式的运用是比较广泛的,这也取得了较好的成效,这也是西方发达国家在国际竞争中竞争力强的原因之一。分析这些在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方面受益较多的国家的实际情况可以发现,这些国家大多数都对国际交流与合作这一事情非常重视,因而投入了较多的人力和物力。作为发展中国家,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向这些西方发达国家学习,借鉴其在教育方面的一些经验,以此来完善我国高校的教学制度。

就我国目前的高校教育情况来看,多数高校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虽然非常高,但是,教育的形式、机制以及制度都比较落后。许多高校没有意识到进行国际合作与交流对于其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性。

二、高校人才培养发展趋势分析

我国属于一个人口大国,这是我国的优势也是劣势,因此,对于人才的培养我们必须要注重培养高素质、高品质、具有国际发展潜力的人才。可见,人才走向国际是一个必然的趋势,这也就对高校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各高校应该不再将目光仅仅停留在知识教育上,而是将一些精力放于国际高校之间的交流中来。从更深层次上来说,高校进行国际交流与合作是未来教育的一个发展趋势,也是我国在国际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的一个重要前提。

三、建立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体系的相关策略探讨

(一)提高各高校对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视度

现阶段,多数高校还没有与国际上其他高校之间密切的、长期的合作交流制度,其主要原因是因为相关的高校领导对这一事情还不够重视,对其投入的精力也比较少。但是,随着各行各业逐渐走向国际舞台,教育也逐步实现了国际化,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够满足我国实际发展的需要了。因此,要想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实际需要的人才,各高校需要提高对于国际交流合作工作的重视度,将一部分工作重心转移到这一工作中来。

(二)政府出台一系列相关的政策

高校要想做好其教育工作,缺少了政府的扶持是万万不能的。特别是对于一些在国际领域处于较低地位的高校来说,凭借其自身力量要想与国际上的其他高校进行交流与合作,是很难做到的。而这就很有可能导致人才浪费的现象发生,不利于我国的人才培养。

(三)建立完善的制度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切实可行的制度是一切集体良好运行的重要保障。同样,各高校在进行国际交流与合作时,如果缺少了切实可行的制度可以遵从,高校进行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的真正目的就很难达到了。因此,各高校需要建立相关的制度,为其进行国际交流与合作提供切实可行的依据,具体可以参考国际上一些成功的案例,并结合其实际情况来进行制定。

(四)建立专业的队伍

良好的管理队伍、师资队伍对于高校的发展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在当今这个知识、技术都在不断更新的时代下,专业队伍的建设工作更是必不可少了。具体从事国际交流与合作的人员应该具有专业的素质,充分重视教育交流合作这一工作。因此,各高校应该建立相关的专业队伍,定期对相关人员进行知识、技能的培训,提高其整体素质,以此来更好的为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服务。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在国际竞争中面临着来自世界各国的竞争压力。特别是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变得更加多元化、多极化。这对于高校的人才培养方式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要求其逐步适应国际竞争环境,跟上国际教育的脚步。这便需要各高校在其传统的教学方法上作出改进,开始于国际之间进行交流与合作。本文主要就高校国际合作与交流体系的构建进行了探讨,希望对高校的人才培养工作有所启发。以上均为本人的个人观点,希望同行能够给予指导性意见和建议。

第2篇:国际交流与合作范文

(福建师范大学 软件学院,福建 福州,350018)

摘 要:阐述在国际合作办学的专业中开展双语教学的必要性,分析双语教学开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提出相关的解决思路和办法。

关键词 : 双语教学;国际合作与交流;软件学院

基金项目:福建师范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I201002028)。

第一作者简介:张宇晴,女,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应用,zhyq@fjnu.edu.cn。

1 背 景

2001年12月,教育部颁布了《关于批准有关高等学校试办示范性软件学院的通知》(教高[2001]6号),明确要求“示范性软件学院要大力推进教学改革和建设,使用国际上最新优秀原版教材、使用双语授课的课程均要努力在短期内达到课程总数的二分之一以上[1]。”这一《通知》的出台,无疑对我国高校软件学院双语教学的推广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尤其是针对专业课的教学工作。各个学校积极尝试、探索,在十几年间取得了很多丰硕的成果,但是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在我国,双语教学是指除汉语外用一门外语作为课堂主要用语进行学科教学,绝大部分是用英语。它要求用正确流利的英语进行知识讲解,但不绝对排除汉语,避免由于语言滞后造成学生的思维障碍;教师应利用非语言行为,直观、形象地提示和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以降低学生在英语理解上的难度[2]。

2 基于国际合作与交流的双语教学应用

近几年来,我国很多高校的软件学院都在探索和尝试双语教学,尤其是在国际合作办学的专业中,各个高校各展所长,集聚专业的顶尖师资人才,走出去寻求国际合作,改变固有的培养模式,以培养出国际化的软件人才。近年来,欧美等发达国家公司的软件外包服务逐步向印度、中国等新兴国家转移,印度由于母语为英语,其软件公司和软件人才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明显好于中国。中国要想获得更多的软件外包业务,就必须大量培养有国际竞争优势的软件人才,实现跨国软件人才的无缝接轨[3]。这类软件人才的培养,需要我们高校在相关课程中,更多地为学生提供英语语境下的专业教育,使学生具备所需的跨文化沟通的能力和专业英语技能。此外,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很多前沿的技术和应用都是用英语描述的,这就要求我们具有良好的专业英语功底,以便在国际领域内实现相关技术的交流与沟通。

为了达到以上目标,很多高校的软件学院已经开展了国际合作教育,其主要形式是与合作院校(通常是国外的高校)联合制定培养方案,学生在国内完成前2年或3年的学习后,出国赴合作院校完成剩余部分课程的学习。完成合作培养方案中全部的教学内容,且达到合作双方各自的要求后,可以分别获得两校的学士学位证书。学生在国内学习期间,合作院校会派部分教师来校,按合作院校自己的方式授课和考核[4]。

这种国际合作的教育模式为我国软件人才的培养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其中如何在相关专业课程中,更多地为学生创建英语语境下的专业教育环境尤为重要。这一教育环境的构造可以通过双语教学来实现。通常在合作院校的学习都是采用全英文授课的方式,学生如果在国内的学习中没有一定的过渡,就很难一下子适应国外的全英文教学,这会使学生产生恐慌心理,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因此,我们预先在国内的相关专业课学习中采用双语教学的形式,让学生在前期了解到一些常用的专业词汇和相关技术的英文表达形式,掌握本专业的最新应用方向和国际上的发展动态,能够阅读英文的专业文献材料,还可以把英语学习和专业知识的掌握有机结合,并在一定程度上适应英文的教学模式。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快更好地适应后期国外的教学环境,让他们更有信心学好专业课程,树立自信心。

鉴于双语教学能够给国际合作教育带来诸多好处,现在越来越多的教师和学生意识到在相关专业课程中开展双语教学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对此我们针对福建师范大学软件学院国际合作办学专业3个年级的326名本科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对开设双语教学课程的需求进行数据统计,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这个结果表明绝大多数学生认为有必要在相关专业课程中开展双语教学,只有极少数学生不愿意参与到双语教学的课程中。

3 基于国际合作与交流的双语教学思考

双语教学是用英语作为课堂主要用语进行课程教学,因此对师生的英语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全国高校来看,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存在着很多的困难和不足,在执行过程中还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针对这些,我们引入国际合作与交流的办法,对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进行探索和改进,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制定一系列措施、办法,改善教学效果,积极有效地推动双语教学改革的实施和开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课程的设置要合理,不能搞一刀切,适度地将双语教学纳入课程体系中。

国际合作办学专业的课程体系主要是按照合作方的要求,结合国内相关专业课程体系联合制定的,因此在制定教学大纲时,不能简单照搬国外合作院校的课程体系,要与合作院校充分交流与沟通,并结合本专业的特点,充分考虑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课程体系结构,并在实行中不断修正、完善。此外,课程体系内的课程不需要全部都开设双语教学,应该充分考虑课程的特点和教学目标,分层次、分阶段逐步推进双语教学。

课程的设置通常先易后难,对于刚入学的一年级新生,第一个学期,我们不建议设置双语教学课程,因为此时学生对相关的专业知识还不了解,没有一个总体的认识。第二个学期,我们建议考虑在C++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等课程中采用双语教学,因为这时候,学生已经有了基本的编程基础,对相关的专业知识也有了大体的了解,这时候采用双语教学,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学生也更加容易理解授课内容。到了二、三年级,可以拿出更多的专业课程来开展双语教学,尤其是在一些专业选修课中。此时学生已经有了专业知识基础,英语水平也达到了一定的高度,而专业选修课往往更接近时代的前沿,很多相关的资料和技术就是英文描述的,在这样的课程中采用双语教学,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课程的内容,也会更加明确地认识到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2)师资的不足,往往造成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模式难以开展。

双语教学对教师的要求非常高,专业教师除了要具备本专业的知识技能之外,还需要精通英语,能够流利地用英语表述和讲解专业知识。有的教师具备很强的专业知识,同时英语水平也较高,但是却无法把握英语讲授和专业理论教学的深度,这样也达不到所需的教学效果。正是因为前述的高标准,造成能进行双语教学的师资严重不足,很多专业教师虽然专业能力很强,但是英语表达能力不够,而英语教师又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是取得双语教学成功的先决条件。

要解决师资不足的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考虑:①邀请国际合作院校的教师每年定期来讲学和集中授课,并给他们配备助教,以协助外籍教师和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外籍教师授课时,争取让本院的教师随堂听课,以便提高教师的英语教学能力,并学习外籍教师的教学方式。②引入高端专业人才,尤其是有国外留学或工作经历的相关技术人员,通过各种优惠政策,吸引他们回国任教。③针对已有的本院教师,学院应结合自身情况,每年选派1~2名教师到国外进修,使教师在进行学术交流的同时,了解国外的教育情况并提高自身的双语教学能力。

3)学生英语水平的差异,造成专业课程双语教学过程难以协调。

双语教学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能够使用英语进行思考和与老师进行交流,还需要对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理解、消化。有的学生英语水平较高,能够很好地理解教师的授课内容,达到前述目标;而有的学生英语水平不足,无法完全理解课程内容,因此双语教学的效果就难以体现,还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那么如何协调各层次不同英语水平的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教师在双语教学中要注意解决的主要问题。

针对英语水平较差的学生,学院可以考虑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开设相关的英语听说强化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英语水平自愿参加,并聘请外籍教师进行授课,尽量缩小学生之间英语水平的差异。此外,教师也要积极引进先进的教学方法和经验,掌握双语教学中汉语和英语的比例,适当调整课程难度,积极解决学生学习上的困难,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多开口,教师要多和学生交流;课外可以开展一些研讨会,采用提问、小组讨论、辩论、演讲等形式,鼓励学生参与进来。对于一些重点、难点或者学生不易理解的知识点,教师可以用汉语着重解释,反复讲解;课外阅读可以让学生借助网络或者图书馆的资源,循序渐进阅读外文资料。

4)建立完备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对双语教学的整个过程进行质量监督,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反馈。

这就需要成立专门针对双语教学的指导监督委员会,加强各个教学环节的监控,坚持经常性的检查和评估,对不够完善的地方及时提出修改意见,并敦促教师和学生进行改进和提高。

此外,还要广泛征求学生意见和建议,设计双语教学质量评价体系问卷调查表。针对学生提出的双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教师进行沟通,积极进行整改;针对教师提出的一些想法和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积极协调,解决困难。

4 结 语

双语教学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现在已经被大多数高校所接受,并在专业课的教学中广泛采用。双语教学能够使学生更好地适应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提高学生阅读专业外文文献、技术文档的能力,并能够更好地掌握国外先进的科技和理念。因此,虽然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还面临着诸多困难,但是要有信心克服困难,充分意识到国际合作与交流带给双语教学的机遇和挑战,合理建立课程体系结构,利用国际合作办学带来的有利条件,培养出大批高质量的国际化人才。

参考文献:

[1] 张笑燕, 杜晓峰. 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3(15): 106-108.

[2] 百度百科. 双语教学[EB/OL].[2014-11-23]. http://baike.baidu.com/view/850705.htm?fr=aladdin#reference-[1]-850705-wrap, 2013.

[3] 肖振球, 陈伟君. 软件工程系列课程的双语教学改革与实践[J]. 软件导刊, 2013(12): 193-195.

第3篇:国际交流与合作范文

关键词:高校 国际交流合作 问题 深化途径

高校国际交流合作是我国高等教育面向世界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不仅能够吸取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资源,还能让世界充分了解我国高等教育的理念和发展效果,对我国高等院校国际影响力的提升也非常有帮助。但是,我国高校国际交流合作工作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要想实现我国高校国际交流合作工作的顺利开展,一定要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理。因此,本文以高校国际交流合作为重点,对其存在的问题以及深化途径进行了深入分析,对高校国际交流合作工作的开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国际交流合作存在的问题

1.国际化的发展理念比较滞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高等教育的发展成为了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而高校国际交流合作工作也成为了高等教育中比较重要的内容,但是,国际间迎来送往的接待性工作与国际化的高校交流合作不是特别相符,导致发展理念比较滞后,对高校国际交流合作工作的开展有很大影响。

2.外事工作有所欠缺。对于目前的高校来说,外事工作部门中的人员比较少,很难满足高校国际交流合作的需求,而且外事工作部门的工作水平仍然停留在以前的层面上,在高校中不受重视,很难与当今国际化的交流合作形式相适应,这使高校国际交流合作工作的开展成为了一种空想。

3.师资队伍国际化程度不高。在现阶段的高等院校发展中,大部分的教师对高等教育国际发展的趋势以及热点等很少关注,对教育国际化没有一个很好的认识,更不用说做好高校国际交流工作,所以说,高等院校的教师只能担任单一的教师角色,不利于高校国际交流合作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深化高校国际交流合作的途径

1.创新教育国际化的思想观念。不断创新传统的、陈旧的教育观念,树立国际化的教育理念,是实现高校国际交流合作工作顺利进行的关键。现代社会是一个知识和经济不断发展的社会,一定要站在世界的角度,以国际化的视野进行分析,这样才能在分析和观察国际教育规律的基础上创新我国的教育国际化思想观念,使其在世界上占据领头地位。如果不能从全球化、国际化的角度出发,肯定会在时代的不断发展下被淘汰。高等院校的教育发展也面临着全球化和国际化的发展,只有转变教育观念、与时展齐头并进,才能创新教育国际化的思想观念,才能实现高校国际交流合作的顺利进行。

2.加强外事部门的管理工作。A.从思想认识的角度入手,高校一定要认识到外事工作部门的重要性,将高校国际交流合作工作的开展与外事工作部门结合在一起,从而提高高校国际交流合作工作的水平和效果。B.从人员配备的角度入手,高校一定要加强外事工作部门的人员配备管理。外事管理人员能力的高低,对高校国际交流合作工作的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所以,高校一定要对外事工作部门的人员进行良好的教育和培训,使其能够在工作岗位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3.实现外事工作部门机制的改革。一直以来,我国高校外事工作部门都缺少一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存在等、靠的心理,所以,一定要实现外事工作部门机制的改革,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我国高校国际交流合作工作的顺利开展。

4.建设国际化的师资队伍,完善人才培养制度。对于高校来说,要想促进高校国际交流合作的顺利进行,一定要建设国际化的师资队伍,不断完善培养制度,

5.加大经费投入,优化国际教育的办学条件。高校国际交流合作一定要有足够的资金为其提供相应的支持,所以,高校应该尽量增加资金的来源和渠道,多多引进经费投入,与社会机构实现良好的合作,这样能够得到更多的资金支持。另外,国际交流合作以及留学生教育管理相应部门的成立,对高校国际化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这种机构能够对高校国际化活动的组织和进行进行详细的研究,从而实现高校国际化活动的标准化、系统化和规范化。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校国际交流合作对我国教育事业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不仅能够促进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还能间接推动社会的统一发展。因此,我国各大高校应该从全局的角度进行思考,实现自身发展与社会发展的有效结合,对国际交流合作中遇到的问题重点关注,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解决,从而提升高校国际交流合作的水平,实现高校国际交流合作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海涛.深化新时期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几点思考[J].前沿,2012,01:160-161.

第4篇:国际交流与合作范文

关键词:财经类;高职院校;国际交流合作

[FL(K2]在社会经济稳健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财经类高职院校的办学水平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与发展。与此同时,为了满足财经类高职院校的发展要求,财经类高职院校的工作重心逐步向国际交流合作转变。其中,国际交流合作,指国际行为的主体间,以一致的双方利益为基础,以一定的问题领域为范围,进行政策协调的行为,属于国际互动的基本形式,与纠纷、冲突、和谐及合作的概念相区分。鉴于此,本文针对财经类高职院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研究,具有显著的价值和作用。

一、财经类高职院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问题

1.[JP+1]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目标模糊。从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的对外交流合作水平来看,仍处于粗放型阶段,零散自发。同时,一部分高职院校对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视程度不足,无法完成整体规划,不存在相应的合作目标及合作想法,过于表面化。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主要包括:(1)教育主管部门,无法完成统一规划或构建专属负责国际交流事务的部门;(2)虽然一部分高职院校积极引进科学的教育理念,但忽视学校的实际情况,特别是财经类高职院校,无法形成集成化发展模式。

2.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方法单一。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的国际交流合作模式为合作办学模式,在合作办学的过程中,无法实现经验借鉴,无法及时引进优质的教学资源,造成高职院校[JP+1]仍停留在“预备”阶段。同时,在选送学生出国留学的过全方位营造“书香校园”的良好氛围。以无锡南洋职业学院为例,每年读书月期间,学院广播站和语文微信工作室均为读书活动造势。读书月前期,通过每晚的校园广播节目和“南洋语文”微信公众平台播出或推送读书月期间的各项活动,号召学生参与;活动期间,对各项活动进行回访和报道,加深大家对读书月活动的印象,激发学生阅读热情。知味文学社作为活动的主办方,在晚自习时间,带领社员团队分赴各院系进行读书活动的推广讲解。全方位立体式宣传,营造了读书月期间浓厚的校园阅读氛围。

2.发挥组织作用,举办各类读书活动。人文类社团是最贴近学生读者的群体,其充分了解读者的阅读需求,结合自身特点,进行有创意的主题策划,积极承办丰富多彩的阅读推广活动。例如:在无锡南洋职业技术学院近两年的阅读推广活动中,知味文学社每年举办“经典诵读大”,引导学生开展经典阅读,优化学生的阅读选择。其利用自身优势,开展阅读征文活动,定期举办读书沙龙。读书沙龙活动从开始邀请教师来给学生作阅读分享,到选拔优秀的社员作为读书会的分享者,吸引越来越多的学生读者参加。“蓝调摄影协会”举办“阅读是最美的姿态”摄影活动,利用镜头捕捉阅读者的美,通过作品展览,普及“阅读即美”的理念。“南洋剧社”把经典作品搬上舞台,用动态的作品吸引读者开展阅读。

3.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实现双赢共同发展。学生社团是高校阅读推广中一个层次丰富且具有一定规模的阅读群体,尤其是高校各类读书协会、文学社团、话剧社这类由爱好文学的大学生读者组成的学习型社团,在参与阅读推广活动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成为沟通学生读者和活动组织者之间的一座桥梁。通过人文类社团发挥中间作用,阅读推广活动组织者可以深入了解读者的阅读喜好或阅读兴趣,在活动参与过程中,读者的参与感受也可以通过社团及时反映给组织者,便于下次更好地开展阅读推广活动。争取通过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做好阅读推广的各项工作,实现双赢共发展。

人文类社团积极参与阅读推广活动,既可以在活动中提高社员的文化素质,又可以锻炼社员的表达沟通、组织协作等必要的社会能力,并能充分发挥其宣传、组织、桥梁、辐射等积极作用。因此,人文类社团是阅读活动的推动者和受益者。

参考文献:

[1]黎进,杜杨芳,何珊,赵玷.大学生社团依托下的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工作探析\[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6(2):148-149.

[2]范并思.阅读推广:高校图书馆服务“新常态”\[J\].上海高校图书情报工作研究,2013(2):1-2.

第5篇:国际交流与合作范文

第一条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国发〔2005〕44号,以下简称《规划纲要》),规范和加强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经费(以下简称专项经费)的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财政部、科技部关于改进和加强中央财政科技经费管理若干意见的通知》(〔2006〕56号)和国家有关财务规章制度,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专项经费来源于中央财政拨款,主要用于支持依法在中国境内成立,具有法人资格的科研机构、高等学校、内资或者内资控股企业开展的高水平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项目。

第三条专项经费由财政部、科技部共同管理,科技部负责具体组织实施。

第四条专项经费项目的组织实施按照“集中力量、突出重点、政府引导、合理配置、专款专用”的原则,紧密围绕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总体目标和《规划纲要》的重点任务与要求,以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为中心,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国家外交工作两个大局,充分利用全球科技资源,促进我国科技进步和国家竞争力的提高。

第五条科技部建立专项经费项目管理数据库。将项目预算安排情况、项目承担单位及项目负责人、承担单位承诺的科研投入、外方合作单位及科研投入、合作研发成果及知识产权管理情况等内容纳入数据库进行管理。

在不违反国家对外合作政策与对外合作协议及承诺,以及财政管理有关规定的前提下,科技部建立专项经费信息公开公示制度,对非保密信息予以公开,接受社会监督。

第二章支持重点和开支范围

第六条专项经费重点支持符合以下条件的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项目:

(一)通过政府间双边和多边科技合作协定或者协议框架确定,并对我国科技、经济、社会发展和总体外交工作有重要支撑作用的政府间科技合作与交流项目。

(二)立足国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国家安全的重大需求,符合国家对外科技合作政策目标,着力解决制约我国经济、科技发展的重大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问题,具有高层次、高水平、紧迫性特点的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项目。

(三)与国外一流科研机构、著名大学开展实质性合作研发,能够吸引海外杰出科技人才或者优秀创新团队来华从事短期或者长期工作,有利于推动我国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建设,有利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实现“项目-人才-基地”相结合的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项目。

专项经费不支持国内成熟技术产业化和属于基本建设支出范围的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项目。

第七条专项经费主要用于支付在项目组织实施过程中发生的,与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直接相关的各项费用。其开支范围主要包括设备费、材料费、测试化验加工费、燃料动力费、技术引进费、差旅费、会议费、合作交流费、出版/文献/信息传播/知识产权事务费、劳务费、专家咨询费、管理费和其他费用。

(一)设备费:是指在项目组织实施过程中购置或者试制专用仪器设备,对现有仪器设备进行升级改造,以及租赁外单位仪器设备而发生的费用。专项经费要严格控制设备购置费支出。

(二)材料费:是指在项目组织实施过程中消耗的各种原材料、辅助材料等低值易耗品的采购及运输、装卸、整理等费用。

(三)测试化验加工费:是指在项目组织实施过程中支付给外单位(包括课题承担单位内部独立经济核算单位)的检验、测试、化验及加工等费用。

(四)燃料动力费:是指在项目组织实施过程中相关大型仪器设备、专用科学装置等运行发生的可以单独计量的水、电、气、燃料消耗费用等。

(五)技术引进费:是指在项目组织实施过程中用于引进必要的国外先进适用技术经费。

(六)差旅费:是指在项目组织实施过程中开展科学实验(试验)、科学考察、业务调研、学术交流等所发生的外埠差旅费、市内交通费用等。差旅费的开支标准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七)会议费:是指在项目组织实施过程中为组织开展学术研讨、咨询以及协调项目等活动而发生的会议费用。项目承担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严格控制会议规模、会议数量、会议开支标准和会期。

(八)合作交流费:是指在项目组织实施过程中项目研究人员出国及外国专家来华工作的费用。合作交流费应当严格执行国家外事经费管理的有关规定。

(九)出版/文献/信息传播/知识产权事务费:是指在项目组织实施过程中,需要支付的出版费、资料费、专用软件购买费、文献检索费、专业通信费、专利申请及其他知识产权事务等费用。

(十)劳务费:是指在项目组织实施过程中支付给没有工资性收入的项目组成员(如在校研究生)和项目组临时聘用人员等的劳务性费用,以及聘请海外专家来华进行合作研发、技术培训、业务指导、讲学等支出的劳务性费用。支付给海外专家的劳务费标准应当与国内同等水平人员的标准相一致。

(十一)专家咨询费:是指在项目组织实施过程中支付给临时聘请专家的咨询费用。专家咨询费不得支付给参与项目组织实施及其管理相关的人员。

以会议形式组织的咨询,专家咨询费的开支一般参照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500~800元)/人天、其他专业技术人员(300~500元)/人天的标准执行。会期超过两天的,超出期间的咨询费标准参照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300~400元)/人天、其他专业技术人员(200~300元)/人天执行。

以通讯形式组织的咨询,专家咨询费的开支一般参照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60~100元)/人次、其他专业技术人员(40~80元)/人次的标准执行。

(十二)管理费:是指在项目组织实施过程中对使用本单位现有仪器设备及房屋,日常水、电、气、暖消耗,以及其他有关管理费用的补助支出。管理费按照项目专项经费预算分段超额累退比例法核定,核定比例如下:

项目经费预算在100万元及以下的部分按照8%的比例核定;

超过100万元至500万元的部分按照5%的比例核定;

超过500万元至1000万元的部分按照2%的比例核定;

超过1000万元的部分按照1%的比例核定。

项目管理费实行总额控制,由项目承担单位管理和使用。

(十三)其他费用:是指在项目组织实施过程中围绕关键技术引进和优秀人才引进,且无法在上述科目列支的费用。专项经费严格控制其他费用支出,加强审核和监督。确有需要的,原则上采用后补助的方式资助,按照预算调整的有关程序报批。

第三章申请和立项

第八条申请专项经费必须经国务院有关部门、中央直属企事业单位的国际科技合作或科技主管部门、地方省级科技厅(委、局)推荐,并具备以下条件:

(一)项目承担单位与外方合作单位有良好合作基础,且与外方合作单位签订了合作协议或者意向书。

(二)外方合作单位具有较强的技术实力或者较高的科研水平,并有一定人员、资金或设备投入。特殊情况下,外方合作单位可以技术投入(包括知识产权、专有技术和资料等)的方式参与合作。

(三)科技部根据对外科技合作政策认为应当具备的其他申请条件。

第九条科技部对各推荐部门推荐的项目进行初步审查,并组织专家或委托中介机构组织专家(包括同行专家、财务管理专家、国际科技合作管理专家及科技发展战略专家)对项目申请材料进行评审或评估。

第十条对于专项经费需求超过500万元的重大项目,项目承担单位在编制项目申报材料时,应当同时编制项目概算及其任务分解等材料。科技部组织有关专家对重大项目的申报材料和项目概算及其任务分解等材料进行咨询评议。咨询评议结果作为重大项目立项决策以及总预算控制的重要依据,并报财政部备案。

第十一条科技部根据立项评审或评估意见,结合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和外交政策,择优确定专项经费支持项目,并通知项目申请单位编制项目预算。

第四章预算编制和审批

第十二条项目申请单位在接到科技部编制项目预算通知后,应当组织本单位财务部门会同项目负责人编制项目预算,并按本办法及通知要求编制完毕后报送科技部。

第十三条项目预算编制要求:

(一)项目预算的编制应根据合作研发与交流的合理需要,坚持目标相关性、政策相符性和经济合理性原则。

(二)项目预算编制时要编制来源预算与支出预算。

来源预算除申请专项经费外,有自筹经费、外方投入经费来源的,需提供出资证明及其他相关财务资料。自筹经费包括单位的自有货币资金、专项用于合作研发与交流的其他货币资金等。外方投入经费是指外方投入的由中方支配和使用的货币资金。外方投入中不由中方支配、使用的货币资金,以及设备、人员、技术等非货币资金投入不列入来源预算,但应在来源预算说明中予以明确,包括外方各种投入的主要用途、使用方案,以及外方投入与合作研发成果、知识产权分享的关系。

支出预算按照经费开支范围确定的支出科目和不同经费来源编列,同一支出科目一般不得同时列支专项经费、自筹经费和外方投入经费。支出预算应当对各项支出的主要用途和测算理由等进行详细说明。

(三)由多个单位共同承担一个项目的,应当同时编制列示各单位承担的主要任务、经费预算等。

(四)编制项目预算时,项目申请单位应当申明项目承担单位的现有组织实施条件和资源,以及从单位外部可能获得的共享服务;应当对项目实施可能形成的,由中方享有全部产权的科技资源和成果,提出社会共享方案;由合作各方共同享有产权的科技资源和成果,应当提供合作协议约定的共享方案及使用方案。

第十四条科技部、财政部组织专家或委托中介机构组织专家(包括财务管理专家、同行专家、国际科技合作管理专家)对项目预算进行评审或评估,并对预算评审或评估结果进行审核。对于项目预算存在重大异议的,应当按照程序进行复评。

第十五条科技部按照财政科技经费管理的要求,提出项目预算安排建议报财政部批复后,向项目申请单位下达项目立项批复和预算批复,并抄送项目推荐部门。项目预算应当纳入科研项目管理数据库统一管理,重大项目应分年度滚动安排。

第十六条项目申请单位在接到科技部下达的项目预算及项目立项批复后,即为项目承担单位。

第五章预算执行

第十七条科技部根据项目立项批复和预算批复,与项目推荐部门、项目承担单位签订项目任务合同书和项目预算书。项目任务合同书和项目预算书是项目和预算执行、监督检查和财务验收的重要依据。

第十八条专项经费的拨付,按照财政资金支付管理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九条项目承担单位应当严格按照下达的项目预算执行,一般不予调整,确有必要调整时,应当按照以下程序进行核批:

项目预算总额调整,应当按程序报科技部审核、财政部批准。

项目总预算不变、项目合作单位之间以及增加或者减少项目合作单位的预算调整,应由项目负责人提出调整意见,项目承担单位核定后,按程序报科技部批准。

项目支出预算科目中劳务费、专家咨询费和管理费预算一般不予调整。其他支出科目,在不超过该科目核定预算10%,或超过10%(含10%)但科目调整金额不超过5万元的,由项目承担单位根据研究需要调整执行;其他支出科目预算执行超过核定预算10%(含10%)且金额在5万元(含5万元)以上的,由项目负责人提出调整意见,项目承担单位核定后,按程序报科技部批准。

第二十条项目承担单位要严格按照本办法的规定,制定内部管理办法,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对专项经费的监督和管理,对专项经费、自筹经费以及外方投入经费分别进行核算。

第二十一条项目承担单位应当严格按照本办法规定的项目经费开支范围和标准办理支出。严禁使用项目经费支付各种罚款、捐款、赞助、投资等,严禁以任何方式变相谋取私利。

第二十二条项目承担单位应当按照规定编制专项资金年度财务决算报告。项目研究经费下达之日起至年度终了不满三个月的项目,当年可不编报年度决算,其经费使用情况在下一年度的年度决算报表中编制反映。项目决算报告由项目承担单位财务部门会同项目负责人编制。项目决算报告按程序经审核、汇总后,于次年的4月20日前报送科技部。

第二十三条在研项目的年度结存经费,结转下一年度按规定继续使用。项目因故终止,项目承担单位财务部门应及时清理账目与资产,编制财务报告及资产清单,按程序经审核、汇总后报送科技部,由科技部组织进行清查处理,剩余经费(含处理已购物资、材料及仪器、设备的变价收入)收回科技部,由科技部按照财政部关于结余资金管理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四条预算执行过程中实行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在项目实施期间出现项目计划任务调整、项目负责人变更或调动单位、项目承担单位变更等影响经费预算执行的重大事项,项目负责人、项目承担单位应当及时按程序报科技部。

第二十五条专项经费形成的固定资产属国有资产,一般由承担单位进行管理和使用,国家可以调配用于相关科学研究与开发。

第二十六条专项经费形成的,以及外方投入由中方拥有的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科学数据、自然科技资源等,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开放共享,以减少重复浪费,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第六章合作成果与知识产权管理

第二十七条专项经费项目的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应遵循平等互利、尊重协议、信守承诺的原则,遵守我国相关知识产权法律法规以及我国参加或者与合作国签订的有关知识产权保护的国际公约或者双边条约。

第二十八条科技部在与项目承担单位签署的项目任务合同书中,应当明确约定该项目的知识产权具体目标、保护方式、属于中方部分的权利归属与分享以及项目承担单位的管理职责等事项。

第二十九条项目承担单位在与外方合作单位签订项目合作协议时,应当设立知识产权专门条款或者双方另行签署专门的知识产权协议,对合作中所涉及或产生的知识产权归属及权益分配、违约责任、争议处理等知识产权事项做出具体约定,并按照原项目申请渠道报科技部备案。

专项经费项目所产生的研究成果及其形成的知识产权中属于中方的部分,除涉及国家安全、国家利益和重大社会公共利益以及项目任务合同书或合作协议中另有约定的以外,依照《关于国家科研计划项目研究成果知识产权管理若干规定》(〔2002〕30号)授予项目承担单位。项目承担单位可以依法自主决定实施、许可他人实施、转让、作价入股等,并取得相应的收益,具体规定依照科技部的《关于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知识产权管理的暂行规定》(国科发外字〔2006〕479号)执行。

第七章监督检查

第三十条财政部、科技部对专项经费拨付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三十一条科技部会同财政部组织专家或委托中介机构对专项经费的使用和管理进行专项财务检查或中期评估。专项财务检查和中期评估的结果,将作为调整项目预算安排、按进度核拨经费的重要依据。

第三十二条项目完成后,项目承担单位应当及时向科技部提出财务验收申请。项目承担单位通过财务验收后才可进行项目验收。科技部负责组织对项目进行财务审计与财务验收。财务审计是财务验收的重要依据。

第三十三条存在下列行为之一的,不得通过财务验收:

(一)编报虚假预算,套取国家财政资金;

(二)未对专项经费进行单独核算;

(三)截留、挤占、挪用专项经费;

(四)违反规定转拨、转移专项经费;

(五)提供虚假财务会计资料;

(六)未按规定执行和调整预算;

(七)虚假承诺、自筹经费不到位;

(八)其他违反国家财经纪律、损害国家利益、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

第三十四条项目通过验收后,各项目承担单位应当在一个月内及时办理财务结账手续。项目经费如有结余,应当及时全额上缴科技部,由科技部按照财政部关于结余资金管理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十五条科技部应当结合财务审计和财务验收,建立科研项目经费的绩效评价制度。

第三十六条专项经费管理建立承诺机制。项目承担单位法定代表人、项目负责人在编报预算时应当共同签署承诺书,保证所提供信息的真实性,并对信息虚假导致的后果承担责任。

第三十七条专项经费管理建立信用管理机制。科技部对项目推荐部门、项目承担单位、项目负责人、中介机构和评审评议专家在专项经费管理方面的信誉度进行评价和记录。

第三十八条对于预算执行过程中,不按规定管理和使用专项经费、不及时编报决算、不按规定进行会计核算的项目承担单位,科技部将会同财政部予以停拨经费或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可以终止项目。对于未通过财务验收,存在弄虚作假,截留、挪用、挤占专项经费等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科技部、财政部可以取消有关单位或个人今后三年内申请国家科研项目的资格,并向社会公告。同时建议有关部门给予纪律处分。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

第八章附则

第6篇:国际交流与合作范文

关键词:高校 国际合作 知识产权

1 引言

随着科学研究领域的扩展和信息网络的发展。科学研究的国际化已成为各国政府和科技工作者必须面对的挑战。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作为高校调整自身知识结构,创造良好科研环境,加强高校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的形式,已成为高校科技管理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受到高校乃至全社会的普遍关注。近年来,国际科技合作交流得到空前发展,规模愈来愈大,形式愈来愈多样,对在坚持开放合作的同时,如何保护国家资源,保守国家机密提出更高的要求。而技术秘密被窃、珍贵物种和基因资源材料流失现象时有发生。这与高校在国际合作中尚缺乏政策规划,在国际交往中缺乏警觉性,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淡薄密切相关。

高校知识产权作为我国知识产权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几乎涵盖知识产权的各个领域。高校知识产权包括:专利和技术秘密等科技成果系列,校标和名称专用权等商标系列。著作权及其邻接权系列。商业秘密及信息以及国家法律、法律规定或者依法由合同约定由高校享有或持有的其他知识产权等。

2 高校在国际合作与交流中知识产权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科研成果缺乏实质性的专利保护

自1984年专利法实施以来,我国专利申请量有了大幅度的增长,据国家知识产权局统计,从1985年至2008年7月,全国共申请专利4456151件,其中仅2008年上半年就申请专利427867件,比2003年全年的申请数10216增长41.4倍之多。专利己经成为我国高新技术的生长点与辐射源。各高校也都围绕国家的知识产权政策制定相关的政策措施,调整了教师考核的指标体系,将专利指标纳入教师考核、职称评聘等,极大地激励了教师申请专利的积极性。

由于现行管理制度下,专利申请可以得到资助,教师仅把专利申请作为一种类似论文的成果形式,有些专利申请后,没有申请实质审查,有些取得授权后,一两年后又放弃维持,而高校普遍缺乏严格规范的全过程保护与管理制度。由于缺乏强制性要求,教师的研究成果可以选择或者专利申请,导致教师研究成果大多以论文形式发表,丧失作为专利或专有技术的保密性而得不到法律的保护,从而失去了作为无形资产的经济价值。

2.2 知识产权归属的管理不规范

国际科技合作中的知识产权归属一般具有国内和国际两个层次的意涵。在国内层面,它主要涉及合作一方与其职工及其他参与合作的工作人员之间的知识产权归属;在国际层面,它主要指合作双方之间的知识产权归属。前者属于纯粹国内法问题,一般依照合作一方国内的知识产权法、合同法、劳动法等法律规定来确定;后者则明显具有涉外因素。需要综合考虑国际法和国内法的相关规定来确定其知识产权归属。

除了国家计划项目明确规定知识产权归承担单位以外,其他来源的项目高校并没有制定相应的条款以明确科研项目成果的知识产权的归属。国际合作项目派生的知识产权都是通过合同加以约定。而大多数高校没有明确的归属条款,经常出现学校知识产权权益受损的情况。另外,在技术合同中没有严格的知识产权归属的条款。而对违犯合同中有关知识产权的条款的行为,如合作方利用条款的漏洞、教师个人损害学校的利益等,也很少有利用法律武器维护学校的利益。

2.3 高校对国际合作参与人员的管理松散

我国高校普遍没有实行像西方发达国家高校人事制度规定的,学校和国际合作参与人员签订的有关知识产权的协议,以明确双方的权利与义务。人员流动的无序性一方面造成了学校的无形资产的流失。一方面使知识产权的管理增加很大难度。此外,高校普遍存在着教师的职务发明与非职务发明的界限不明确等现象。现行的职务发明和非职务发明的利益归属有极大差别,而现行的政策体系很难清楚地界定职务发明与非职务发明,很多高校并没有制定严格的规定,即使制定了也难以严格执行,违犯了也不严肃查处,使得教师个人对其研发的技术成果不经过学校的管理部门而自行进行处置,这种现象在国内高校比较普遍。

3 改进措施

3.1 高校培养专门人才从事专利及管理工作

目前世界上工业发达国家主要是以专利法和商标法为知识产权法律的基本法。加强这方面的工作,其目的是要建立健全以专利为中心的高校科研管理体系,专利的拥有率在某种意义上是评估我国理工科院校尤其是工科院校科研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专利法实施以来,为高校的科研进步、信息公开、科研成果有偿转让提供了有效的法律保证,同时也能为高校的科研成果管理服务。目前我国高校从事知识产权管理主要是由专利人来进行的,应该扩充这部分人员,通过专门的培训使其知识结构(科技专业知识、法律基础知识、外语能力、专利工作经验等)更加合理化,在高校成立专利事务所。建立专利申请基金和发展基金,总之,通过加强专利工作,增强专利意识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开拓技术市场,促进技术进步。

3.2 借鉴发达国家对高校国际科技合作中的知识产权归属立法

国际科技合作中的知识产权归属是一个复杂的法律问题。不同国家适用不同的原则,采用不同的方法。从立法现状来看,我国关于国际科技合作中知识产权归属的制度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需要借鉴发达国家较成熟的制度来加强立法。例如,美国法律允许大学对政府资助的研究成果拥有完全控制权,美国大学只给予企业专利实施许可而不进行专利转让。专利许可是美国大学技术转移的最主要形式。英国政府将由政府资助的研究项目所产生的归国家所有的知识产权改为无偿归高校所有。政府及研究理事会从知识产权保护的第一线退出,而成为服务的提供者,使高校成为该知识产权的管理和经营者。法国政府根据知识产权法规定,无论是公共或私立单位的科研人员的发明所有权归其所在科研单位。因此极大激发了高校保护和管理知识产权的热情,以及通过组织建设实现知识产权的保护和管理。应考虑在条件成熟的时候,制定一部专门性的法律或行政条例来规范高校参与的国际科技合作活动中的知识产权归属问题。

3.3 签署有关协议规范高校的国际合作参与人员

第7篇:国际交流与合作范文

[关键词]艺术类高职院校艺术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

[中图分类号]G1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4)09-0009-02一、艺术类高职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特点和意蕴

作为一种智性模式,艺术具有强烈的精神属性与人文倾向,长期以来使得艺术院校成为创造和创新的发动机。与全国一样,广西的艺术类高职院校在职业教育中属小众团体,具有鲜明的专业个性与特色。艺术类职业教育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加强了全球不同文化间的沟通与交流,需要汲取不同文化的精髓。因此,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是高职院校增强核心竞争力、提升办学层次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由之路。当前,广西艺术类高职院校应充分发挥自身和区位优势,进一步利用改革开放的契机,制定持续性的国际化发展战略,以顺应时代的潮流,积极应对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二、顺应时展,推动广西艺术类高职国际交流与合作持续性开展

(一)形成持续性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理念

随着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持续发展,广西艺术类高职院校要以更为开放的姿态和理念,解放思想,在学校发展目标、培养模式和管理体系上力求与国际接轨。国际交流与合作是一种双向互惠的活动。广西艺术类高职院校要选择理想的战略合作伙伴,牢固树立国际化观念,善于师“夷”长技,导入国际上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如英国的(BTEC)、加拿大的能力本位(CBE)、澳大利亚的(TAFE)等职业教学模式,推进自身教育改革发展的步伐;充分认识到国际化办学的重要性及紧迫性,采取有效措施,多渠道筹措资金,全面优化政策环境,积极探索国际化的职业教育理念、科学的运行模式和管理手段。应当看到,目前广西艺术类高职院校国际交流与合作水平还不高,国际化发展理念尚未确立,这就更需积极倡导高职院校按照国际化的培养标准和服务要求。广西艺术类高职院校国际化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需要采取分层次、递进式的发展理念,科学定位,开拓创新,从局部走向整体,做好战略部署和中、长期规划,确保每一项工作落到实处。

(二)持续性的拓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渠道和形式

我国高等职业国际化已进入高速发展的历史阶段,广西艺术类高职院校要紧跟时代步伐,发挥艺术教育的优势与特色,积极拓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渠道和形式,服务于广西经济社会的发展与产业的结构升级。拓宽职业教育与国际的衔接通道,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模式,按照循序渐进,由此及彼的原则,切忌急于求成。多样化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包括国际合作办学、招收留学生、师生互换、导入国际课程、海外实习、国际培训项目、国际性学术会议、国际教育质量认证、国际职业技能鉴定以及国家间和地区性的职教多边合作等。这些形式丰富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既有校际间的交流,也包含与政府、国际组织和学术机构之间的合作,长期与短期并举,形成教育、科研和服务的一体化,从而大大增强广西艺术类高职院校的国际影响和竞争力。

(三)打造高水准的国际化管理和师资队伍

在国际化快速扩展过程中,管理人员和师资队伍跟不上已成为限制广西艺术类高职院校国际交流与合作持续性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亟须培养一支具有高水准的国际合作与交流的师资队伍。学校领导层及职业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高度重视,在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规模和层次的同时,努力打造一支高效稳定、结构合理的师资管理队伍,尤其是国际化的“双师型”师资,为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持续推进提供有力的支撑。在这方面国际上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如新加坡的职业院校在招聘师资的时候就非常注重引进具有国际背景的人才,以诱人的环境与条件吸引大量来自日、美、德、英等国家的高水平外籍教师,一些院校的外籍教师人数已经超过10%。同时,为了让教师们的专业知识得到及时更新,掌握国际最新的职业教育资讯,新加坡的职业院校制订了完备的激励性机制,支持教师到海外访学、进修和深造。广西艺术类高职院校一方面要通过人才引进逐步充实和壮大具有国际背景的教师及管理人才,也可以采用灵活的方式吸引国际上高水平的教师到校承担短期的教学工作,如于与国外职业院校建立教师互访的交流机制,构建双方学术交流与合作平台,让教师们在专业领域内相互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另一方面,通过送出去让有潜质的骨干教师到国外开拓自己的国际视野,学习世界上职业教育的先进的经验和做法。如分批次派遣教师前往职业教育发展得好的国家进行参观与学习,多维度体验不同艺术教育的管理和教育模式,让教师成长为具有国际化思维,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业务知识的优秀教师。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浪潮的持续发展,职业教育国际化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传统的管理队伍和师资结构难以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完善“国际化”师资队伍的建设势在必行。

(四)加大宣传和营销的力度

广西艺术类高职院校国际交流与合作应加大营销宣传力度,融入营销的思想,做大做强广西的高等职业教育。准确定位国际目标市场,挖掘潜在的生源市场,争取新的市场份额;通过实施有针对性的营销战略,提供新的优势教育产品,在国际竞争中获得发展的机遇。当前广西艺术类高职院校对外宣传跟不上国际化形势发展的要求,缺乏高效的宣传营销理念与技巧,难以收到预期效果。随着国际交流与合作意识的进一步拓展,广西艺术类高职院校宣传营销的方式将日趋多样。广西艺术类高职院校在展示自身的特色和形象的同时,应努力提升自身的知名度与美誉度,争取得到国际和全社会的广泛认可。广西艺术类高职院校应完善国际宣传营销工作机制,各部门积极配合、主动参与涉外宣传;根据职责分工加强协作配合,及时报送有价值的新闻素材,在现代网络技术的支撑下,做好二级网站的日常维护;深入研究受众的阅读兴趣,认真选题,精心策划,创新制作专题及纵深宣传形式,以取得最佳的对外宣传效果。

(五)形成自身核心竞争力和特色优势

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不能只在外延上下工夫,修炼内功,构建自己的特色优势,这才是广西艺术类高职院校走向世界的根本所在。广西艺术类高职院校应以地域特色作为切入点,提升自身价值与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概念最早由美国学者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提出,他将其概括为“组织中的累积性学识,特别是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方式与结合多种技术流的能力”,它具有稀缺性、专用性、价值性、延展性、难以模仿性等五大特征,是积累、维持和增强能力的关键因素,也是获得持续性竞争优势的有效途径。 “核心竞争力”一经提出,就获得了广泛的认同,并在很多领域得到应用。加入WTO之后,高等教育国际化和大众化程度日益加深,两个层面的因素导致职业教育面临更强的竞争压力,如何提升核心竞争力,成为摆在高职院校面前的重大课题。基于高职院校的职能和特点,广西艺术类高职院校可以基础设施为依托,艺术精神为支撑,从专业设置、教学改革、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人力资源和组织管理等方面进行整合,构成院校核心竞争力的有形资源与无形资源要素。具体而言分为六个要素,即国际人才培养力、学术研究创造力、校园文化影响力、社会服务贡献力、组织管理优化力与资源环境整合力。当前广西艺术类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结构相对单一,缺乏层次性与合理性,重复率较高,在培养国际性的艺术人才方面难以形成突破。同时许多高职院校并未切实依据自身特点和广西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进行科学定位,分散了教育资源,降低了专业水平。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目标的职业教育需要走特色的发展路,广西艺术类高职院校要因地制宜,结合广西地方经济、文化、社会、民族和艺术特点,发挥广西沿边沿海的区位优势,扬长避短,形成特色,协调好本土化与国际化的内在关系,打造出广西艺术职业教育的品牌。

三、结语

广西艺术类高职院校要生存和发展,必须持续性的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升培养质量和教学水平,积极主动地融入世界职业教育和艺术教育发展的大环境之中,形成具有广西特色和优势的职业教育,进一步实现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徐云.东盟背景下广西职业教育的国际化发展新思路[J].科技视界,2012(4).

[2]缪秋菊.高职院校国际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对策[J].职业时空,2013(8).

第8篇:国际交流与合作范文

>> "一带一路"战略思想研究 “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研究综述 “一带一路”战略研究综述 "一带一路"战略税收问题研究 “一路一带”与中韩合作 “一带一路”:挑战、合作与行动 “一带一路”建设的战略分析 “一带一路”战略的SWOT分析 “一路一带”的战略考量 “一带一路”战略的哲学思考 对“一带一路”战略的思考 “一带一路”的国际态度 “一带一路”中的国际政治 “一带一路”战略下的国际科技合作研究综述 “一带一路”下的文化融合 “一带一路”战略六原则 云南融入“一带一路”战略 “一路一带”战略评析 “一带一路”战略发展问题浅析 融入“一带一路”国家战略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3]王留栓.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及其中国特色之路 [J].上海高教研究,1998(3):20.

[4]曾天山.中国教育改革进展报告2012[M].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326.

[5]卫道治.中外教育交流史[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339.

[6]新华社.加快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和二十一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N].人民日报, 2014-11-07(1).

[7]刘宝存.“一带一路”中教育的使命与行动策略[EB/OL].(2015-11-05)[2016-12-23]. http:///ztk/wh/slxy/31215/Document/1453964/1453964.htm.

[8]金巍.梅花与牡丹:“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中国文化战略[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6.

[9]郑刚,刘金生.“一带一路”战略中教育交流与合作的困境及对策[J].比较教育研究,2016(2).

[10]李星云.“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的困境及发展路径[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5).

[11].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317.

[12]杨恕.关于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教育交流合作的战略思考[J].比较教育研究,2015(6):5.

[13]陈鹏.“一带一路”提速高等教育国际化[N].光明日报,2015-08-04.

[14]曾君.“一带一路”为国际教育合作开辟新天地[N].光明日报,2015-08-09.

[15]柯森.“一带一路”背景下教育对外交流合作研究浅识[J].比较教育研究,2015(6).

[16]曾天山.开放教育筑基“一带一路”国家战略[J].比较教育研究,2016(5).

[17]白鹭.“一带一路”战略引领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路径探讨[J].新西部(理论版),2015(15).

[18]周满生.“一带一路”与扩大教育对外开放[J].比较教育研究,2015(6):2-3.

[19]王焰新.“一带一路”战略引领高等教育国际化[N].光明日报.2015-05-27.

[20]SHAOHUA YAN. Why the ‘One Belt One Road’Initiative Matters for the EU[EB/OL]. (2015-04-09)[2016-12-23].http:///2015/04/why-the-one-belt- one-road-initiative-matters-for-the-eu/

[21]周谷平,R阅.“一带一路”战略的人才支撑与教育路径[J].教育研究,2015(10).

[22]辛越优,倪好.国际化人才联通“一带一路”:角色、需求与策略[J].高校教育管理, 2016 (4):80-81.

[23]文君,蒋先玲.用系统思维创新高校“一带一路”国际化人才培养路径[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5(5).

[24]罗亚萍.“一带一路”新形势下教育发展新思路[J].新丝路,2016(15).

[25]BFA RESEARCH & TRAINING INSTITUTE. One Belt and One Road: Strategy, Vision and Action Plan[EB/OL].(2015-08-16)[2016-12-23].http:///u/cms/www2/201506/121051 50wofz. pdf.

[26]孙存良,李宁.“一带一路”人文交流:重大意义、实践路径和建构机制[J].国际援助,2015(2).

[27]邢光远,汪应洛.“一带一路”教科文先行的战略思考与资金保障[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

[28]王德禄.怎样在“一带一路”上与发展中国家共建科技园?[J].中关村,2015(8):84.

[29]刘强,荆晓丽.期待“一带一路”开辟留学新路[J].神州学人,2015(10).

[30]王娟.高校国际化与“一带一路”倡议的对接――基于高校来华留学教育的研究[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6(5).

[31]周乾宪.报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明显增加[EB/OL].(2016-12-14) [2016-12-29].http:///fortune/2016-12/14/c_1120118879.htm.

[32]丁姗.“一带一路”上的教育先行军[N].新华日报,2015-05-29(20).

[33]杨小卜.“一带一路”战略下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J].科技与企业,2016(1).

[34]田惠敏,曹红辉.“一带一路”的动因与挑战[J].全球化,2015(6).

[35]贾少学.“一带一路”科技人文交流趋势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5(6).

[36]林跃勤.“一带一路”构想: 挑战与应对[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15(54):12.

[37]祁亚辉.教育合作:巩固和拓展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J].东南亚纵横, 2015(10).

[38]吴晓松,邓孛,王书梦,等.桥头堡战略与云南发展研究――以区域特色的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服务贸易、能源合作为视角[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14:15.

[39]刘复兴.做好与“一带一路”战略相适应的教育政策规划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 2015 (6):8-9.

[40]muniqué:2009 World Conference on Higher Education:The New Dynamics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Research for Social Change and Development[M].Paris: UNESCO,2010:5.

[41]UNESCO.World Declaration on Higher Education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Vision and Action and Framework for Priority Action for Change and Development in Higher Education[M].Paris:UNESCO,1998:10.

[42]卫志民.“一带一路”战略:内在逻辑、难点突破与路径选择[J].学术交流,2015(8): 112.

[43]刘静.“一带一路”鹇员尘跋峦平滇缅教育合作的现状、挑战与前景[J].印度洋经济体研究,2015(4):123-144.

[44]段从宇,李兴华.“一带一路”与云南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选择[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4(5):133-135.

[45]国玉奇,罗舒曼.“一带一路”推动区域国别研究和俄语教育改革[J].中国俄语教学,2015(3):18-22.

[46]穆虹.推进“一带一路”建设[J].中国经贸导刊,2015(12月上):13.

[47]张蕴岭.如何认识“一带一路”的大战略设计[M]//张洁.中国周边安全形势评估(2015):“一带一路”与周边战略.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11.

第9篇:国际交流与合作范文

关键词:外事角度;高校;国际化

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不断深入,国际合作与交流在学校的发展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是提高自身实力的有效途径。高校的外事部门作为重要的枢纽职能部门,起到了上传下达的作用,如何发挥外事部门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高校国际化发展的进程,外事部门不仅要开通海外渠道、寻求合作,更多的是需要与学校的各院系保持密切联系,做好协调工作。在开展国际交流的工作中,学校应该逐步形成落脚在院系、以教师为主体的局面,院系和教师在国际交流中应积极地创造机会,参与和推动学校国际交流事业的发展,提升学校的国际影响力。

面对教育国际化,首先应明确国际交流的地位,做好国际交流的高层谋划。外事部门作为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的主管部门,有义务协同学校领导与院系共同做好学校国际交流合作的顶层设计,做好引领工作,明确国际交流在学校的发展地位和在学科发展、教学、科研、人才培养中举足轻重的位置;系统地规划学校长远的、全方位的国际合作发展战略,明确院系在推动学校和学科国际化发展中的权利和义务,特别是将国际化水平(如外籍教师专家数量、学历留学生指标等)纳入院系主管的考核标准,促使学院根据学校的发展规划来确立学院的国际化发展目标。

其次,健全外事连动机制,建立学校外事工作大格局。外事部门需全力构建以学部、院系、教师和学生为主体的多元化外事工作体系,有组织、成建制、大规模地全方位推进学校外事工作大格局,全面提升学校国际竞争力。外事部门需定期组织召开学院外事联席会议,加强与国际合作交流办公室的合作,将外事工作与学院日常工作有效地结合起来。同时加强国际交流的宣传,提升教师国际化理念和国际交流意识。外事部门应发挥各种宣传方式,推进学院将国际化这一核心理念纳入各学院的工作思路中,使国际交流的理念根植于每一位教师的心中。只有将国际交流的理念深入人心,才能使每位教师形成国际交流中的主体意识,积极参与到国际合作与交流中来。除此之外,外事部门承担着学校国际化发展的重要任务,需积极寻求海外资源,扩大渠道,为院系开拓更多海外合作打下基础。

再次,争取国际交流经费的支持,为院系开展国际交流提供保障和支持。经费支撑是院系和教师顺利开展国际交流的保障。外事部门除了管理好政府的专项经费支持外,还需积极从国内外数量众多的基金会民间学术组织争取国际学术合作的支持。这些经费不仅是院系国际合作交流的保障,也可以根据院系国际合作工作开展的积极性与有效性程度进行分配,从而形成对院系和教师的激励机制,鼓励他们主动出击,寻找合作伙伴,开展联合研究和学生联合培养,建立联合科研中心,召开国际学术会议等。在经费充足的基础上,应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的国际交流能力,开阔其国际视野。国际交流的主体是院系里的教师,而要与国外大学学者交往,除了具有专业知识外,还要具备一定的语言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外事部门需积极为教师提高国际交流能力、开展国际交流创造各种机会。除了鼓励教师参加公派出国项目外,也需为教师出国培训、深造、参加国际会议等提供丰富的机会,帮助其开阔国际视野和思路。学院国际化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建立一支高水平的教学队伍,需要一批在世界上有影响力的学术大师,因此外事部门需要配合学校通过“”“长江学者”等方式培养和引进国内外青年优秀人才,使他们带动学院的发展,与本校的优秀教师相互合作,担负起学校建设一流大学的历史任务。

除此之外,结合院系实际和需求,引导院系与国外一流学科对接。院系之间存在国际化发展、外事管理的差异,外事部门作为国际合作与交流中的服务部门,需要对院系的发展现状和发展需求有全面的了解,在学校日常国际交往中有的放矢地引导学院与国外合作学校的一流学科进行对接,并对对接情况进行跟踪,亩更好地为双方合作提供服务。

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不仅外事部门要发挥其作用,而且需要院系的配合,加强院系与外事部门的合作,加强优秀人才建设,充分把握时机,善于利用海外优秀资源,培养本地外事工作队伍的建设,充分实施“走出去”和“请进来”战略,主动适应国际化形势,不断提高学校国际化水平和影响力。

参考文献:

[1]王大中.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战略思考与实践[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3(3):2-7.

[2]邬智,赵矩明,王德林.对当前我国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几点思考[J].高教探索,2010(5):5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