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微课与微型课的区别范文

微课与微型课的区别精选(九篇)

微课与微型课的区别

第1篇:微课与微型课的区别范文

关键词 课程改革 微型课 课程开设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The Creation of Mini-lessons 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ZHAO Quan

(Liaoning University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Economics, Dalian, Liaoning 116025)

AbstractThis article starts from the trend of curriculum reform at home and abroad, research on the mini-lesson, explores the principles of opening mini-lesson, setting up level and other issues.

Key wordscurriculum reform; mini-lessons; courses setting

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基础。近年来,国内外教育改革波澜起伏,课程设置方面总的趋向是:注重基础学历的提高、信息素养的养成,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同时强调道德教育和价值观教育,重视学生体验,并努力发展学生个性。

1 微型课的界定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微型课出现了。它是基于微格教学理论,最初主要用于师范生的教学技能的训练,其实质是在缩小的班级和缩短的时间内,对教学技能进行集中的训练。它缩减班级人数及练习课时长度,简化教学环境和教学内容,使学生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获得某一方面的基本理论或基本技能。那么,微型课具体应该如何界定呢?

首先,微型课是课。既然是课,那就有着与课一样的要求,比如,要有教学大纲,要有教案等等。如果按此要求来划分,有些系列讲座就未必属于微型课了。

其次,微型课与标准的课程还是有一些区别的,这种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第一个区别是指在课时上。传统意义上的课的学时多数都大于30,很少会出现小于30学时的课。这在无形中将很多课予以放大,使整个教学过程显得非常拖塌。而微型课的学时数都比较少,可以非常完整紧凑地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2)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微型课更强调教学的目的性和针对性。与此同时,不过分强调体系的完整,更注重问题的解决。(3)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如果完成按照标准的课程对微型课进行要求的话,可能会勉为其难。因为微型课是以解决问题为目的,以任务为中心的课程,其体系等多方面未必完整,如果按标准的课程去要求,很可能会出现缺项。

再次,微型课更强调问题的解决,目的性和针对性更强,更注重技能的培养。我们可以以下面的一个具体的例子来对上述观点加以解释。假设我们开设了“计算机维护与保养”这门微型课,其大致由四个部分构成,即硬件维护、软件维护、常规软件使用、常见问题的处理。共计8个学时。上述内容,在计算机基础课中有所渗透,同时也是面向专业开设的“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的一部分内容。而这门微型课的开设,主要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的日常使用和保养的基本技能,针对性和目的性更强一些。总之,微型课是指以一个中心内容或专题编制的课时数不多的课程,往往以“讲座”或“系列讲座”或者是选修课的形式出现在校园中,这是一种“短、平、快”的应时性课程。它更加侧重于技能或能力的培养,一般可以理解为以解决问题为目标,以任务为中心的课程。其学时不超过30,多数在8~16学时之间。

2 微型课的开设原则

2.1 微型课的开设要有总体和全局观念

微型课的开设,其一,要与培养方案相结合,与培养目标挂钩,以就业为导向。其二,微型课本身是孤立的一门课,但就一个专业而言,应该是一个由多门微型课组成的一个附加的知识技能群,这些微型课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对学生的技能或能力进行完善,进而形成一个相对完整、全面的,互相关联、互相补充的课程群组。其三,微型课的内容本身必须完整,也就是说,不论是技能还是能力的培养,都必须有开始和结束,都必须相对完整,如果与标准的课程相比的话,只是将其划分成更小的单元而已。

2.2 微型课的开设要有明确的目标

开设微型课的目的要明确。是解决问题,是以一个任务的完成为主,还是培养技能等等,其目标都必须明确。这样,即可达到教学目的,也可以避免出现随意开设微型课的现象的出现。

在此有一个问题值得商榷,即是否以就业为导向开设微型课。我们认为,在不损害整体,不影响培养方案、培养目标的前提下,可以以就业为导向开设微型课。但在实际执行时,特别容易出现不易把握等问题。另外,就业市场很大,具体如何落实到课上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在面向大众教育的今天,如果不是订单式教育的话,面向就业的微型课的开设要慎重。当然,与标准的课程相比,微型课的灵活性及多样性更适合于在就业这个领域做些文章。

2.3 微型课的开设要有特色

不同学校的微型课不尽相同的,而其开设就要有其特色。如果你是财经类院校。那么,你的微型课就要有财经类院校的特色。而财经类院校的信息技术类微型课,当然不可避免的应该打上财经的烙印。如果各个专业把自己特色的东西,以微型课的方式面向其它专业开出,这或许是微型课开设上的一条途径。另外,微型课的开设出可以有其院校所在地的地方特色。

2.4 微型课的开设要有时代感

微型课的内容要有时代感,体现出变化,充分发挥其灵活多样的特长。紧跟时代的变化,应该是微型课的最主要的特色之一。微型课的授课内容要与当前实际紧密结合。当然,这对教师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3 信息技术类微型课的开设

3.1 开设层次

(1)按内容划分。如果从微型课的内容的角度进行划分,可分为普及型、技能型、实用型,还有前瞻型等。普及型,是指向学生传授基本的计算机知识和技能。技能型是就某一具体技能进行传授,如计算机的常规保养等。实用型以现场情况为主,可分为企业的或本地的,更侧重于实际运用。前瞻型是对某一学科的趋势或发展动向进行介绍。

(2)按对象划分。如果按开设对象划分,微型课可以分为向高年级开设的和向低年级开设的两类。当然,也可以分为向本科开设的和向专科开设的,也可以按专业划分,面向本专业的和面向非计算机专业的。

通常情况下,普及型、技能型、实用型是面向非计算机专业开设的,技能型、实用型,和前瞻型是面向本专业开设的。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划分在具体对象上可能是互相交叉的。

3.2 面向经管类专业的开设问题

在面向经管类专业开设微型课时,要考虑到专业的特点和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开设相应的课程。比如,强化专业的实用性内容,强化计算机的基本技能等,换言之,注意课程的深度和广度,尽可能地做到适中。

3.3 面向本专业的开设问题

在面向本专业开设微型课时,要考虑到专业的特点和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开设相应的课程。比如,是否开设一些前瞻性的课程,是否开设一些对某一问题的具体解决方法等内容。

参考文献

第2篇:微课与微型课的区别范文

关键词: 英语教学 微课 说课 微型课

目前,说课与微型课是评定教师资格、培训新教师、开展教学竞赛的两种常见形式,而微课是近年教育界的新鲜事物。以近年广州市中职英语教师可参加的竞赛为例,2011年有广州市中职英语特色课型说课比赛;2013年有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创新杯”英语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说课和微课大赛,而2014年、2015年该竞赛只保留了微课比赛;2014年有广东省中职英语教师职业英语技能竞赛的广州市选拔赛,决赛为微型课展示。参赛教师普遍认为:对说课与微型课很熟悉,但对微课还处于摸索学习的阶段,未能准确把握其特点,未能清晰区分其与说课、微型课的不同。微课以微视频为主要载体的形式,满足学生对自主学习、在线学习的需求。因此,学习微课的概念,把握微课的特点,将之与说课、微型课区分清楚,非常必要。

一、微课的概念与特点

(一)微课的背景。

在国外,微课程的雏形最早见于美国的60秒课程及英国的一分钟演讲。2008年,美国圣胡安学院David Penrose提出“微课程”的概念,提出建设微课程的五步骤:罗列教学核心概念;写15秒~30秒的介绍和总结,为核心概念提供上下文背景;录制长为1分钟~3分钟的视频;设计引导学生阅读或探索课程知识的课后任务;将教学视频与课程任务上传到课程管理系统[1]。在国内,佛山教育局于2010年率先开展了优秀“微课”资源征集与评审活动,正式给出“微课”概念并开展了一系列“微课”建设实践与应用研究[2]。2013年以后,微课概念和实践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升温。

(二)微课的定义。

微课的概念首先由佛山市教育局胡铁生于2010年给出,随着实践的丰富和研究的深入,他不断深化微课的定义:微课又名微课程,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设计开发的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在线网络视频课程(2013年2月)[2]。胡铁生从教育信息资源的角度深化了Penrose提出的“微课程”概念。微课从“教学资源的有机结合体”发展为“新型网络课程资源”,最后提升到“在线网络视频课程”,不变的特征是:以“微视频”为核心,针对“学科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设计制作。

(三)微课的特点。

1.短小精悍。5至10分钟为宜,时间紧凑。

2.重点突出。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或教学环节,目标明确。

3.依托网络。以支持网络传输的多媒体格式为主要载体,实现在线学习。

4.使用方便。资源容量小,适用于移动设备,实现移动学习。

5.自主学习。形成资源库,学习者按需择课,实现个性化学习。

二、微课与说课、微型课的对比

说课是一种教学研究活动,最早由河南省新乡市红旗区教研会于1987年提出[3]。微型课,又称微格教学、微型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教师基本教学训练方法,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初期,80年代中期,北京教育学院将之引进我国。时至今日,说课与微型课已成为适用于所有学科师资培训、教师选拔及教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微课在我国从概念提出到实践发展只有六年,有待教师进一步认识与研究。以下对三者的五要素(定义、内容、作用、对象及时间)分别进行对比。

(一)微课、说课和微型课的五要素对比。

1.定义.说课是教师用口头语言和有关的辅助手段阐述某一学科课程或某一具体课题的教学研究,就课程目标的实现、教学流程的安排、重点难点的把握及教学效果与质量的评价等方面进行预测或反思,改进优化教学设计的过程[4]。微型课,又称为微格教学、微型教学,是以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为基础,利用先进的媒体信息技术,采用可控的教学环境,依据反馈原理和教学评价理论,分阶段系统培训师范生和在职教师课堂组织及教学技能的活动[5]。微课又名微课程,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主题、实验、任务等)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在线网络视频课程[2]。

2.内容:说课的内容是教材分析及教学目标;学情及学法指导内容;教法与策略;教学过程的设计思路及其指导思想;突发事件的处理;上课得失及改进措施。微型课的过程模式是学习研究、确定培训技能、提供示范、编写教案、微格教学实践(组成微型课堂、角色扮演、准确记录)、反馈评价。微课的内容是针对某学科知识点或教学环节的教学视频,相关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辅教学资源。

3.作用:说课的作用是丰富及发展教育教学理论;促使教研活动向纵深方向发展;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微型课的作用是使教学技能训练理论密切联系实际;克服重知识轻技能的倾向;使师资培训科学化。微课的作用是有助于突破重难点、复习巩固;丰富的技术环境为英语学习提供良好的知识建构环境。

4.对象:说课和微型课的对象是教师或教学研究人员。微课的对象是学生。

5.时间:说课时间是15至20分钟。微型课时间是10至15分钟。微课时间是5至10分钟。

(二)微课与说课、微型课的主要区别。

1.说课、微型课重在教师的教,微课重在学生的学。说课和微型课都是从教师角度出发,分别从理论层面及实践层面考察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师通过听者的评价反馈,找出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适时调整、及时改进方法,从而提升教学理论水平及技能水平。而微课是一种学习型资源,为了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获得最佳效果而制作。

2.说课、微课重在教学内容,微型课重在教学技能。教师通过说课,预测或反思教学活动的设计,并得到评价反馈,从而进一步优化教学设计。说课是为了上好一节课,对教学内容关注得比较多;微课是围绕或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展开的微视频资源,重点必然放在教学内容上。而微型课是一种有控制的实践系统,是对教师课堂组织及教学技能的培训,以教学技能的掌握为主,对教学的知识内容关注得比较少。

3.说课重在教学理论,微型课、微课重在教学实践。说课不仅要说“做什么、怎么做”,还要说“为什么这样做”、“理论依据是什么”,体现了教师运用理论指导教学实践;另外,说课不是实际课堂教学,无法看到教师的临场发挥及教学效果。可见,说课侧重于教学理论。微型课的目的是分阶段系统培训师范生和在职教师课堂组织及教学技能。上微型课就是在教学实践中掌握教学技能的过程,注重于基本技能的形成、掌握、达到熟练,微型课对教学实践的侧重是不言而喻的;微课是以视频形式展示的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侧重的是教师如何开展教学活动及最终呈现的教学效果。

4.说课、微课展示综合教学技能,微型课重在教学技能的分解。微型课的“微”是指从整体教学技能“微”出分立的教学技能,由分立的教学技能“微”出分立技能的内部层次,以及分析、评价、选题等微化[6]。微型课就是把复杂的教学过程分解为许多容易掌握的单一教学技能、进行系统化训练。微型课的特征是“分解”,而说课和微课就是微型课中各种教学技能的综合演练,并非着重于某单一教学技能。微课的“微”不同于微型课的“微”,它只强调其视频时间短、资源容量小。微课的内容除了微视频,也包含相关教学设计、素材课件、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是一个相对较完整的教学过程。说好说课、上好微课都需要教师具备扎实的综合教学能力。

三、微课对英语教学的积极作用

(一)英语微课有利于增强英语教师专业能力,提升教学技能水平。

微课的设计、制作要求教师具备良好的教学技能水平及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微信短小精悍、易于设计实施,一定程度削弱教师对课程开发的畏难情绪。此外,微课成为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纽带,在理论的指导下开发微课,在实践中检验微课成果、优化理论,在良性循环中,促进教师行动研究能力的提升。

(二)英语微课有利于拓展学生的学习渠道,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英语微课时间短、容量小、易于网络传播,极大地拓展英语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不再局限于课堂和教室。另外,传统教学难以兼顾不同水平学生的学习需要,“学优生吃不饱,学困生吃不上”的现象很常见。微课可以为各层次学生提供补充学习资源,学生可按需选择。英语微课很大程度上克服传统教学节奏慢、学习被动的缺点,为学生个性化学习、在线学习提供资源的支持。

微课不仅服务和提升教师的“教”,更促进和发展学生的“学”。作为新生事物,微课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学生,满足了新时代学生对自主学习、移动学习的需求。同时,微课带动英语教师更加积极地运用信息化技术丰富英语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相辅相成,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微课,这种英语教学新资源非常值得广大英语教师深入研究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梁乐明,曹俏俏,张宝辉.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基于国内外微课程的对比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13,(1):65-73.

[2]胡铁生,黄明燕,李民.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4):36-42.

[3]王蕾.通过说课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8:1,10-13.

[4]陆昌然.小学数学说课的理论与实践[M].宁波:宁波出版社,2001

第3篇:微课与微型课的区别范文

【关键词】微课程;移动学习;资源建设

0 引言

“微课程”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微课程简称“微课”,它的核心组成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课例片段),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辅教学资源,它们以一定的组织关系和呈现方式共同“营造”了一个半结构化、主题式的资源单元应用“小环境”。“微课”的教学时间较短,时长一般为5-8分钟左右;另外它的资源容量较小,一般在几十兆,加之其支持网络在线播放的流媒体格式,非常适合Web 2.0时代,借助移动终端、利用碎片时间进行移动学习和泛在学习。

1 理论研究与实践现状

1.1 国外的研究及实践现状

在国外的研究中,与“微课程”有关的名词有Minicourse、Microlecture、Microlesson等,但其对“微型课程”的研究取向不完全相同。如美国阿依华大学附属学校于1960年首先提出微型课程(Minicourse),也可称为短期课程或课程单元;新加坡教育部于1998年实施的MicroLESSONS研究项目,涉及多门课程领域,其主要目的是培训教师可以构建微型课程,其课程一般为30分钟至1个小时,教学目标单纯集中,重视学习情境、资源、活动的创设,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支架,同时也为教师提供一系列支架帮助其进行具体的教学设计;可以看出,国外越来越重视“微课程”、“微视频”的研究,成功的应用案例极大的促进了“微课程”在教育、培训等领域的应用。

1.2 国内的研究及实践现状

在国内,有高校学者、区域教育研究者、一线教师等对微课程进行了研究或实施。广州大学教育学院的田秋华副教授基于对微型课程的内涵及实践分析,将其定义为:基于学校资源、教师能力与学生兴趣,以主题模块组织起来的相对独立与完整的小规模课程,具有“短”、“小”、“精”、“活”的特点,适用于学校教育的各个阶段及各种课程类型。微课是根据新课程标准和课堂教学实践,以教学视频为主要呈现方式,反映教师在针对某个知识点或环节的教学活动中所运用和生成的各种教学资源有机结合体。“微课”的高级阶段或发展趋势,应该是走向“微课程”。有研究者认为,微课是国内研究者对微课程这一术语的新解读,使其更加得本土化,更为国内教育教学所接受,同时,其资源组织方式也满足了随时、随地进行移动学习的需求。最为广大一线教师所广泛接受的认识是:微课程是一线教师自行开发、时间在五分钟左右的微小课程,源于教师的教育教学实际,为教师所需,为教师所用,解决了工作中的棘手问题;微课程不仅是一种工具,更是一种教师成长的新范式。这种理解体现了一线教师对这一概念理解的实践性一面,也是微课程得到关注和广泛应用的重要原因。

佛山市教育局胡铁生老师主持的研究课题《中小学“微课”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与应用研究》被立项为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张宝君老师主持的《天津市小学“习字与书法”网络微课程资源的建设与应用研究》被立项为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专项课题,其目标是建设一至六年级12个学期192条《习字与书法》网络微课程并推广应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东胜区教研中心的李玉平老师长期坚持教学研究,他带领许多地方的中小学教师开展教学策略的深层次研究,并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微课程”设计,其中对不同类型微课程的课程结构、评价标准、设计策略、开发步骤进行了定义,并提供了相应的设计模版,对于推动中小学教师通过微课程进行教学和研究起到了重要的导向和引领作用。2012年11月,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正式下发通知,决定于2012年12月至2013年8月,举办首届全国高校 “微课”教学比赛。一个席卷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全国性推广与普及“微课程”的活动自此展开。

2 基于移动学习的“微课程”资源建设流程

2.1 微课程内容或知识点的选取

结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内容,选取适合进行讲解和演示的内容或知识点作为微课程的主要内容进行微课程的设计与开发。

2.2 微课程的设计

根据李秉德教授对我国中小学教学活动中常用的教学方法的分类总结,同时也为便于一线教师对“微课”分类的理解和实践开发的可操作性,笔者初步将“微课”划分为11类,分别为讲授类、问答类、启发类、讨论类、演示类、练习类、实验类、表演类、自主学习类、合作学习类、探究学习类。选取一个学习专题或知识点,结合“微课”类别,设计具体的“微课”的教学设计。

2.3 微课程的资源开发

微课程的资源包括视频资源、三维动画、二维动画以及图片素材。根据需要,结合具体知识点可以拍摄教师某一章节的授课视频和教学过程、也可以制作三位立体的虚拟仿真或者二维空间的时间序列动画,当然也需要一定量的图片展示素材、文本素材等资源。根据不同的资源,选取适当的开发工具,进行微课程的资源开发。视频编辑软件可以采用Premiere、会声会影等编辑软件,三维动画可以采用Maya或者3Dmax软件,二维时间序列动画可以采用flash软件,图片资源可以采用Photoshop和CorelDRAW等软件。

2.4 微课程资源的整合与应用研究

在微课程教学设计的指导下,将开发出来的微课程资源进行组合、整合与统合,利用架构好的移动教学平台,实践微课程的移动学习、开放学习和泛在学习。并实现平台间同类微课程或不同微课程之间的交流与应用,实现微课程资源的开放共享。

2.5 微课程的评价与反思

微课程开发、应用与交流共享之后,需要对微课程进行多元评价和微课程的教学与应用评价,为接下来微课程内容的设计与开发提供指导和参考意见。教育评价、多元评价等多种评价方法都可以用于微课程的评价,及时的评价与教学反思可以促进更优秀微课程的开发与共享。

3 “微课程”发展趋势

在网络web 2.0时代,与当前广泛应用的众多社会性工具软件(如博客、微博、Facebook、Youku、Tudou等)一样,“微课”也将具有十分广阔的教育应用前景。对教师而言,“微课”将革新传统的教学与教研方式,突破教师传统的听评课模式,教师的电子备课、课堂教学和课后反思的资源应用将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基于“微课”资源库的校本研修、区域网络教研将大有作为,并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之一。对于学生而言,“微课”能更好的满足学生对不同学科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按需选择学习,既可查缺补漏又能强化巩固知识,是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和拓展资源。特别是随着手持移动数码产品和无线网络的普及,基于“微课”的移动学习、远程学习、在线学习、“泛在学习”将会越来越普及,“微课”必将成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

【参考文献】

[1]梁乐明,曹俏俏,张宝辉.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基于国内外微课程的对比研究[J].开发教育研究,2013(2):65-72.

第4篇:微课与微型课的区别范文

近年来,“微博”“微信”“微杂志”“微访谈”“微电影”等,以其短小、精悍、快捷、高效、开放、共享的优势迅速崛起,“微”时代悄然来临。教育教学活动也受到影响,学校的一线教师尤其是信息技术教师,对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参差不齐、学习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不尽如人意的问题,急切盼望能有种“短、平、快”的教学方式出现,使教学活动变得轻松高效。在这种背景下,“微课”应运而生,并且已经逐渐运用在课堂教学技能比赛、教研资源共享、解决学习疑惑上,成为重要的教育资源和工具。这种以微视频为核心的新型教学模式,顺应了教育发展的趋势,无论是对学生的学习还是对教师的教学实践和专业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微课的概念及定位

所谓微课,就是“微型视频课程”,是以短小的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主题、实验、任务等)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网络课程资源。微课的核心是微型教学视频片段(微视频),视频时长一般为5~8分钟。同时,还包含与该学习视频内容相对应的教学设计(微教案)、素材课件(微课件)、练习测试(微练习)、专家点评(微点评)、教学反思(微反思)、学习反馈(微反馈)等辅助性教学内容。因此,微课既有别于传统单一资源类型的教学资源(教学课例、教学课件、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又是在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

二、信息技术教学使用微课的优势

1. 与传统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相比较

在传统教学中,由于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内容以章节、课时划分,一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多且不易理解,教师若不能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就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微课不是以课堂章节为划分标准,而是以教学中的重难点为核心,以信息技术教学词典中的词条为单位实施积木化教学,其优势在于教学时间短、问题聚焦性强、主题突出、指向明确,所有的教学设计与制作都是围绕某个技能或知识点展开,不仅注重教师的“教”,更注重学生“学”,学生易于接受。这不仅打破了教学内容冗长繁杂的瓶颈,还可根据学生信息水平差异调整教学进度,实施分层教学。因而,微课在信息技术教学方面与传统课堂教学相比较,尤显得目标明确、针对性强。

2. 与传统信息技术教学视频相比较

微课这种新型的教学资源和应用模式可以说是传统教学视频在“微时代”下的衍变。与传统教学视频相比,微课除了同样具有目标明确、针对性强的特点外,还具有开放性的优势。与信息技术教学词典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是,微课的资源要素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和不断更新的信息技术教学内容进行扩充、修改而日臻完善,同时还突破了信息技术不同地区不同时间教材版本的束缚,既不受制于教材,又能融入教材,适用性更加广泛。而传统教学视频资源结构紧密、固化封闭,难以扩充和修改,且有相当大的教材版本局限性。

3. 与其他学科使用微课相比较

微课作为一种视频资源,虽然可以借助移动终端观看和学习,但对于广大中小学生来说,其主要终端还是计算机。信息技术是一门直面计算机操作的学科,其课堂教学环境为微课的传递与使用提供了必要的硬件支持。同时,在微课制作视频和后期剪辑方面,信息技术教师无疑更有优势。因而,无论是学科、硬件还是环境,信息技术课上使用微课有着其它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

总之,相对于传统课堂教学和传统教学视频来说,微课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更适合于打造主动学习者,是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有效学习资源,学生可以利用“碎片化”时间按照自己的需求、进程和方式进行个性化的分层高效学习。

四、基于信息技术教学内容的微课应用

教无定法,所有的教学方法都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微课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手段也不例外。因此,在微课开发与制作环节中,应该充分考虑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微课类型,发挥微课的最大效用。

(一)常见的微课类型

根据教学方式的不同,信息技术课堂上比较常见的微课有讲解说明型、操作演示型、任务活动型、解题推理型,等等。

(二)不同的教学内容中微课的应用

以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信息技术》为例,微课在教材的各个教学模块中,对促进有效教学方面均能发挥较好的作用。如操作任务比较明确的教学内容,使用操作演示型和任务活动型的微课既可以传授新知,又能对知识强化巩固、查漏补缺,是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和资源拓展。

(三)微课应用案例

以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信息技术教材(宁波)八(上)第七课《Photoshop 文本编辑》为例,简要介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使用微课的实践过程。

教学片断:

1. 情境导入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比校园海报,体会文字在图片中的作用:文字能让海报及其他图像的主题更突出和明确,更易于表达作者的思想。指出本课任务是为校园海报画龙点睛。

2. 探究新知

(1)添加文字。学生利用教师下发的微课资料(包括以添加文字、设置文字属性为核心内容的操作演示型微课视频一、课件、练习素材),自主学习探究,选择素材添加文字,并设置文字属性。教师启发学生思考文字的位置摆放、字体字号设置、颜色的选择是否有利于突出图像的主题进行。

(2)文字图层。学生通过讲解说明型与演示操作型相结合的微课视频二了解文字图层有关概念,掌握使用图层样式对文字作进一步美化的操作技能。学生对自己的作品进一步加工,表述设计思路。教师适当评价。

(3)栅格化文字图层。学生通过讲解说明型与演示操作型相结合的微课视频三,掌握使用栅格化文字图层把文字图层转化成普通图层的方法,以使用形变和滤镜等效果。通过微课视频中的对比分析环节,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文字图层与普通图层的区别,及文字图层转化成普通图层的合适时机。

3. 拓展升华

展示作品评价标准,学生通过任务活动型微课视频四及微素材,选择一张校园海报添加合适的文字并合理美化,把文字图层栅格化后保存。学生互评、教师点评作品,实现智慧碰撞。

第5篇:微课与微型课的区别范文

关键词:微课;区域教育信息化;数字资源建设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2)22-0065-05

教育信息资源是教育信息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信息资源的建设与应用效果直接影响到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进程的发展。[1]近年来,佛山市教育行政部门不断推进基础教育资源的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创新之一是于2010年举办了首届中小学教师微课作品大赛,深受中小学一线教师的欢迎,其参赛热情高涨,社会反馈良好。微课于2011年5月在佛山市第三届教育博览会推出之际,敏锐的《佛山日报》、《广州日报》等杂志和媒体,甚至中央电视台的教育频道都关注到微课。鉴于此,微课是什么?它的建设与应用的现状如何?存在哪些问题?对区域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又有何启示?本文将一一解答这些问题,以期为区域的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数字化资源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微课”的概念与特点

微课,其雏形是视频课例片段,随着网络与多媒体技术的发展,时代赋予了其新的含义与特点。本文中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有机组合(胡铁生,2011)。[2]

微课作为一种由常用教学资源类型组合和“生长”而成的新型资源类型,它的出现得益于Web2.0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以及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教师的真实需求,它的主要特点是:[2]第一,主题突出,指向明确。微课基本是针对某个知识点的教学或是某个教学环节。第二,资源多样,情境真实。微课组成的核心要素为课堂教学视频、教学设计以及多媒体课件,此外还囊括了教学反思、专家点评以及练习与测试等,为学习者创设了一个真实的学习情境。第三,“短小精悍”,使用方便。其资源总体容量较小,一般不超过100M;时长较短,一般为5~8分钟,便于教师与学生在线及下载学习。第四,半结构化,易于扩充。微课具有较大的开放性与扩充性,所提供的视频有利于教师的课堂教学,为其提供更多的获取教学资源的机会,其动态生成性表明微课具有一定的生命力,可不断为教学补充给养。

二、中小学微课资源建设的区域实践

1.创新活动形式,优化管理过程――微课征集的突破口

自从2006年开始,佛山市组织和实施了每2年一次的优秀课例的征集与评审活动,该活动主要针对完整的课例进行评审,因其时间长、颗粒度大、交互性不强,尤其是基于网络进行点播,因网速不稳定等因素影响观看,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最重要的是,教师的课堂教学并非每时每刻都是精彩的、完美的。我们认为,一节课的精华总是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某个教学环节展开,精彩的、高潮的环节都是短暂的,瞬间的,即一节课不可能每个环节都很精彩,如此学生视觉驻留并不久,注意力也得不到缓解,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同时,关注课堂教学规律也发现,课堂中有引入、起伏、低谷、高潮以及练习这些环节。如果换一种思维方式,只将教学重难点等精彩片段录制下来提供给教师,将具有更大的借鉴意义和交流价值。这些简短的视频,也方便学生点播。此次微课作品大赛的通知中说明,“近三年获得市级以上奖励的优秀教学课例(录像课例),经过教师加工和编辑(如视频的转录、切片、合成、字幕处理等)后也可参加本次活动”,[3]同时大部分教师平时也积累了自己的优质课视频,鉴于此,他们基于原有的完整课例进行加工剪辑,这样减少工作量的同时也将以往的资源变活了,使其得以再次应用。

此外,此次微课作品大赛是由佛山市教育局进行征集、、管理与服务的。同时,下面各个辖区教育局十分重视,积极组织各学校教师参与。这种由行政力量组织的活动竞赛均有相应的激励与表彰措施,组织到位的学校和所在的辖区将获得相应的奖项。此次大赛共征集1700多个微课作品,从作品数量、教师参与人数、社会效应以及一线教师的反馈情况来看,都出乎意料。

2.协同共建――微课建设的生命线

教育信息资源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教学理论、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策略以及技术规范等多方面;[4]微课作为教育信息资源之一,亦是如此。高质量的微课不仅需要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也需要先进的理论和技术支持。微课的建设主体一般包括信息化行政管理人员、一线授课教师以及技术人员。其中,佛山市教育局的信息化管理人员发挥政策宏观调控作用,产生微课协同共建的导向;大部分一线授课教师主要负责教学设计以及课堂教学;技术人员,一般由该校的信息技术教师担任,主要负责课堂教学视频的拍摄以及后期编辑,当然授课教师也参与其中。个别条件优越的学校可聘请专业的视频拍摄与编辑公司来完成此项工作。不同的主体以开发优质微课资源为共同目标,在微课建设过程中各司其职,互助合作,互相影响,互相促进,其共建主体及对应的共建活动如图1所示。市教育局信息化管理人员主要是进行顶层的活动设计及管理,包括微课的征集与、评审与管理以及激励与表彰。从行政层面对此次微课作品大赛进行宏观规划与调控。下面,本文重点介绍微课建设中授课教师与技术人员的工作。

此次微课作品大赛主要面向中小学一线教师,囊括了小学、初中和高中三个学段。其中小学参赛教师人数最多,初中次之,高中因升学压力教师参赛的人数较少。据调查,就教龄而言,11~20年的中青年教师是此次微课作品大赛的主要群体,他们具有较丰富的教学经验,信息素养较强,具有敢于尝试用数字媒体的方式承载课堂教学的激情。

微课的开发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主要包括5个环节,每个环节之间环环相扣。一线授课教师开发微课的过程如图2所示。

(1)合理选题

合理选题是微课开发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它反映了微课是关于什么内容的,关系到微课的核心理念。选题的形成本身也是一个研究的过程,既需要丰富教学经验的积累,也需要较强科学研究的洞察力和预见性。此次微课选题基本上是根据教学中的重难点或者某个教学进程开展的,大部分教师的选题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总体而言,教师的选题能够较好地符合以下几个原则:[5]第一,聚焦课程改革; 第二,反映学科特征;第三,具有典型性;第四,具有实际意义。

(2)撰写教学设计规范化

教学设计是微课内容组成的核心要素之一。如果说课堂上展现的是教师的行为和机智,那么这些行为和机智背后的深层次思考则体现在教学设计中。换言之,一部精彩的电影首先得有精彩的剧本,一个优秀的微课同样离不开优秀的教学设计。佛山市大部分中小学教师受新课程改革的熏陶,养成了自主拓展延伸课堂的教学习惯,在课堂上撰写教学设计方案,课后进行教学反思。此次微课作品大赛中,大部分教师的教学设计都能做到规范化、流程化,同时,部分教师基于自己丰富的教学经验,对教材进行了二次处理,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更准确地定位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同时通过巧妙的活动设计恰如其分地增加了师生互动,增强了课堂教学效果。

(3)精细化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教师教学智慧的主要呈现形式,教师的教学经验与策略常常内隐于教育实践情境过程中。微课的课堂教学不同于完整的课堂教学,而是汲取其精华,撷取精彩、高潮的某个环节。鉴于此,微课的类型多样化,有导入类、讲授类、探究类、实验类等等,不同的类型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智慧的要求均不同。教师要在短暂的时间内展示其教学技能,同时也要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即教师的教学任务更加明确化、精细化。佛山市大部分中小学教师历经10年课程改革的熏陶,基本上具备较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精湛的教学技能,更多的是如何淋漓尽致地展现真实的课堂教学情境,以视频为载体记录、再现和诠释真实的课堂。

(4)撰写课堂教学视频字幕

撰写课堂教学视频字幕,即片头片尾的字幕设计。包括:①开头加标题,交代教学内容主题;②段落之间添加小标题;③重点难点处添加字幕。通常来说,片头字幕设计一般包括学校名称、课程名称、主讲教师和职称等信息,可简要介绍课程的设计结构和特点、教学方法和内容等。片尾字幕设计一般包括学校名称、教学视频制作单位名称、制作年月等。

(5)拓展其它教学资源

微课是一个有机组成体,不仅包括课堂教学视频、教学设计,还包括多媒体课件、教学反思、专家点评、学生反馈以及课堂练习等教学资源,以丰富微课的内容。这些资源的表现形式可以多样化,如视频和音频文件、图片、文本以及多媒体动画等。同时,也要保证资源使用的方便性,因此从资源的储存、链接到呈现,都应该充分发挥超媒体的优势,以便在用户观看与下载时,可以灵活方便地调动各种相关资源。

以上阐述为一线授课教师开发微课的过程,而技术人员开发微课的过程主要是课堂教学视频的拍摄与后期的编辑。此次微课作品大赛中,大部分微课是由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采用单机或者双机的方式进行拍摄,也有个别教师使用三机拍摄以及智能录播系统。这些微课由信息技术教师或者授课教师本人进行编辑,使用的软件是会声会影等软件,编辑使用的功能包括添加转场特效以及确定画面显示效果等。微课的拍摄与编辑过程见表1。

综上,微课的开发方式和途径呈多样化,但缺乏专业的技术指导,质量有待提高。其中视频拍摄和编辑技术是制约教师微课质量的主要因素。大部分一线教师反映,亟需组建专业的微课制作团队,同时得到微课制作技术方面的培训与指导。

3.创新评审机制――微课质量控制的保障

微课质量的控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何克抗(2009)认为,应该通过建立有效的数字化学习资源评审机制,并提高评审结果的科学性和权威性来规范资源建设行为。与此同时,还应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数字化学习资源评价指标体系,这种评价指标的制定要突出数字化学习资源的教育特性和新课程标准对学习资源的要求,并以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为基本出发点。[6]此次佛山市教育行政部门改变传统评审方式,采用专家评审与用户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专家评审包括学科教学专业、教育技术专业、信息技术人员对资源评审结果进行公开、公平、公正的评审。同时辅以统计人员对资源评审结果进行专业统计。届时,微课点播平台提供实时在线关注的机会,教师可时刻关注作品是否已审核、是否已等信息,教育行政部门信息化管理人员可依据公开该资源后被引用情况的统计信息 (如被点击次数、被下载次数、被引用次数等) 以及用户使用该资源后在网上的评论信息,把二者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评价,整个过程公开、透明,教师对此也可获悉自己的作品点击量如何、评论信息有哪些等。这种做法更具公平性、透明性与互动性,有效地保障了微课的质量,备受广大中小学一线教师的欢迎。

4.宣传、推广、拓展――微课应用的制高点

2012年佛山市10年课改总结交流大会开展之际,佛山作为首批课改实验区,10年来教师的理念、教学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极大的改观;教师在新课改的熏陶下,迫切要求进行课堂变革;迫切需求教研、反思的新形式;微课不同于资源包的简单堆砌,而是注重各种有效资源的整合,扩大了教学容量,对于一线教师而言,的确能够满足教师日常教育教学的需求。但是,微课作为新生事物,目前尚处于建设期,其应用还处于初步阶段。当然,要拓宽微课的应用渠道,抢占应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制高点,就面临一个宣传、推广、总结提高、加强内外沟通、博采中西、自成特色的问题。据此,佛山市教育局就此拍摄了题为“微课时代”的宣传视频,以宣传和推广微课,加强其影响力度。

就目前来说,微课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科组教研以及区域网络教研等。这3个方面均从教师自身以及学校的层面出发:①微课适用于教师备课、课堂教学以及教学反思等三个环节,在观看自己或学习借鉴他人的微课中,促进自身专业发展;②微课还适用于同科组教师之间听课、评课,在观摩优秀微课过程中,同行交流借鉴,提升学校的科组教研水平;③微课也适用于区域网络教研,教师围绕某个主题,以微课为主要教研对象展开研讨。

三、中小学微课资源建设与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微课作品质量有待提高

微课不是资源的简单聚合,而是注重资源的整合性,对交互性也有很高要求,还要有相应的有效链接等。鉴于此,我们可以认为,微课建设的是系统的、立体化的工程。尤其是微课的共建共享,涉及政策调控、管理服务、规范标准、质量监控以及激励机制等五个方面。[7]从技术方面而言,此次微课作品大赛,对课堂教学视频的拍摄、编辑与合成关注不足,导致作品整体质量不高。课堂教学视频的拍摄与编辑技术是制约微课质量的主要因素。

2.微课点播平台的功能有待完善

确切地说,佛山市教育局目前并没有专门开发的微课资源征集平台,而是在广东省体育运动会视频直播系统(VOD)的基础上进行个性化改造而成。该平台功能较单一,分别是视频资源的上传、审核、管理、点播、,点播是最主要的功能。尤其缺乏的是对视频的互动,现在仅有留言的功能,而点播、评价、交流、反馈等环节的功能薄弱。因此,该平台的功能实际上仅是对视频共享交流的初始化,尽管能够满足基本需求,但更深层次的需求则满足不了。因此,微课的平台不仅仅是满足微课视频的管理、点播,更重在交流。目前,佛山市教育行政部门实行的一个重要措施是对已有的微课平台大改造或者重新开发,其中对网络平台的功能、带宽方案进行了多方位考虑。

3.应用模式及效益亟待提升

自从微课征集、至今,时间较短,目前依然处于建设阶段,佛山市教育信息部门对其推广应用还不够深入,教师对微课的应用基本属于自发行为,尽管微课在集中展播期间的点击率很高,特别是名校名师主要学科的有特色课程中,有些微课参与近千人次。但目前主要以学校或教师个人应用为主,比较随意,缺乏指导,微课大部分还只是处于不同教师或学校间的相互交流借鉴、观摩学习阶段,对教师的启示和借鉴作用大,估计学生还很难吸引过来。简言之,微课的使用效率还不太高,应用效果还不够理想,今后优质微课的覆盖面还有待进一步扩大,应用模式还需进一步拓展,使用效益有待最大化。

四、 区域微课资源建设与应用的启示

1.优化比赛管理流程,提高教师的参赛兴趣

佛山市此次微课作品大赛成功举办的经验体现了Web2.0网络时代的思想,形成了自下而上、逐步汇集生成的草根性的资源生成模式。这种做法突破了传统上交光盘的形式,通过网络交作品,低碳、高效。但凡佛山市在编在职的任何学科教师,他们只要有完整的课堂视频或用视频拍摄设备进行拍摄、剪辑均可参赛。而传统的做法是,要求教师刻录1~3张光碟,光碟刻录完毕,要经过学校、镇教育局以及区教育局的层层筛选,如此,资源浪费,周期又长。这种传统Web1.0的征集方式,其优点是作品质量较高;但缺点则是抹杀了教师参赛的公平性和每一位教师的积极性。而现在基于网络的、扁平化的、一站式的征集评审方式,可以基于微课评审网站(),教育局为教师提供通用的账号和密码,不需注册都可上传,任何教师均有参与权,将微课作品上传。这种方式更高效,成本也较低,同时改变了传统评审方式,提供网络实时在线关注的机会,公开,透明。鉴于此,这种比赛的方式也更受教师欢迎。

2.加强教师微课开发技术培训,提高微课总体质量

微课的开发方式和途径多样化,但是其技术仍不够成熟,尤其是高质量的微课在内容呈现、技术运用、艺术效果及创新性等方面均有要求,然而目前微课的技术人员大部分为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他们本身已有较重的教学任务,较难胜任如此专业的视频拍摄与编辑工作。迄今为止,技术问题成为制约微课质量的主要瓶颈。据此,以技术专家为引领,对技术人员开展相应的技术培训显得尤为迫切。基于此,从技术方面而言,可以有针对性地学习与借鉴教育产业化的模式,从某个程度上适当地考虑走商业化、精品化的技术开发路线,以进一步提高微课的总体质量。

3.丰富微课资源建设数量,拓展其应用途径

资源的建设不是目的,而更应该注重其应用。刘荣等人(2009)认为资源的建设要形成“为用而建、以建促用、用中提建”的良性循环。[8]今后的工作是,要进一步丰富微课的数量,扩充其类型,从而最大程度地提高其利用效益,发挥其应用效果。就教师的教学与教研而言,可拓展的应用途径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教师个人专业发展。微课为教师提供真实而不加修饰的课堂教学和超媒体环境,为研究课堂教学、激发教师自主反思、实现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有效的平台。如Sherin等利用视频俱乐部(Video Club)促进教师专业发展。[9]二是基于微课资源库的校本教研。建立微课资源库的目的在于将教研所需的资源集合在一起,形成巨大的学习平台,教师可自主选择和使用这些资源。在国外,Armstrong等人提出了一种基于数字视频的协作学习模型,专家与教师之间可以通过这些视频课例进行经验交流、知识的建构。[10]三是跨区域的互助式教研。微课作为数字信息,通过流媒体的有效传送,可为教育资源匮乏地区的教师提供诸多便捷。他们可在较高的宽带环境下在线流畅地观看或下载课堂实录以及教学课件等资料,并就此展开网络形式的教研,两地教师通过视频课例,就教研方面的问题展开交流,相互帮助,共同发展,真正达到了缩小差距的目的。

第6篇:微课与微型课的区别范文

关键词:微课;药物制剂技术;课程改革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微课直接影响到课程改革。以微课为代表的教育信息化,能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使教师和学生、学生家长以及社会增强沟通,促进职业教育健康发展。

1高职药物制剂技术课程教学现状

药物制剂技术是高职药学专业、药品生产专业都必须要学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是在药剂学理论指导下研究药物制剂生产与制备技术和质量控制的一门学科。本门课程涉及面广,知识点分散,内容枯燥乏味,但实践应用性较强,也是国家执业药师资格考试中“药学专业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体,采用“一言堂”“填鸭式”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存在着很多问题。

1.1偏重理论教学,学生积极性不高

我院药物制剂技术课程总学时108学时,理论课54学时,实训课54学时,根据前期课改已将课程设置为12个项目,59个任务,近千个知识点。课程知识体系复杂,诸多理论和定义晦涩难懂,加上学生学习基础薄弱,导致他们普遍学习积极性不高,缺乏求知欲望,给平时的教学带来很多困难。

1.2信息化发展滞后,教学模式不够先进

药物制剂技术教学中普遍采用传统教学模式,虽然也利用了诸如启发式教学、项目教学等教学手段,但是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技术的信息化教学手段使用较少,教学模式和手段不够先进。

1.3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脱节,缺乏联系

我院药物制剂技术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融为一体,在理论教学中简化了教师的讲授过程,实践教学中具体剂型制备流程较长,剂型种类繁多,且实训设备较为复杂,需要一定的理论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很多学生因为理论知识欠缺、操作不熟练导致药物制剂制备失败,知识和技能学习都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2微课在高职药物制剂技术课程改革中的应用

针对高职药物制剂技术教学现状,为使其教学质量得到提升,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化技术,将微课引入课程改革[1]。在高职药物制剂技术教学中,微课主要应用于云端学习、课堂教学、实训指导、教师专业素质培养等方面。

2.1微课在云端学习中的应用

信息化时代,教育目标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个性化发展能力。在高职药物制剂技术教学中,根据学生个性特点,满足不同学生课程知识学习的需求,通过云端丰富的教学和课程资源,结合学生自身学习能力按需学习,激发学生对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根据药物制剂技术课程改革特点,我们调研药物制剂技术各个技能考核点,组织教研室教师讨论分析,确定适合互动教学的微课制作方案。教师再根据方案拍摄微课视频,清晰明确地展现药物制剂各种剂型的制备流程,并将制作好的微课视频上传至教师的云端空间,学生可以通过云端自主下载观看学习。课堂学习前,教师可以在云端建立讨论组,学生将自己在自学过程中产生的疑问在讨论组中提出来,既可以由组内学生互相讨论,也可以由教师负责解答。比如在学习阿托品的制备时,学生可能对等量递增法的概念和特点不理解,通过微课的学习,学生会主动提出等量递增法与打底套色法的区别是什么等问题。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在灵活自主的移动化云端学习体验中,实现了跨越时空限制的移动学习、自主学习,更因为微课的主题明确、内容聚焦、终端多样化的特点,适应了学生的个性学习、泛在学习。

2.2微课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微课既可以作为视频文件,也可以加工嵌入教学课件中,指导课堂教学,在备课、课堂讲授、课外辅导中得到应用。在备课阶段,教师将药物制剂技术中各类剂型按技能抽考点分别制作成讲授型微课视频,比如技能抽考点“胶囊剂的装量差异检查”,学生在课前可以预习胶囊剂的特点、分类和制备流程,重点和难点在于胶囊剂的装量差异和片剂的重量差异是有区别的,使学习有针对性。在课堂讲授阶段,在新课导入和重难点教授时,根据技能考点将基础模块和专业模块设计成相应问题和情景,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比如基础模块的技能考点“进入洁净区的洗手消毒”,微课中可以利用洗手的调查结论入手,即“80%的人洗手洗不干净”这一结论迅速引起学生的注意,然后将“七步洗手法”循序渐进地展现给大家,重点难点一目了然。在课外辅导阶段,教师可以针对学生提出的一些典型问题开设专题讨论,帮助学生整理思路、查找资料、反思总结,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2.3微课在实训教学中的应用

药物制剂技术的实训教学占整个课程教学的很大比例,也是这门课程的关键部分。而学生在实训过程中,由于理论知识欠缺,对药厂制药设备又相对陌生,因此很难掌握药物剂型的制备流程和设备操作规程。利用微课可以方便学生课前课后学习实训操作原理、步骤和操作规程。比如我们在制作技能考点“空白片的制备”微课时,通过引入复方阿司匹林片的处方,介绍了复方阿司匹林片的处方设计,特别是阿司匹林的不稳定性,帮助学生理解片剂的制备流程和注意事项。在制作技能考点“旋转式压片机冲模的拆卸”微课时,利用国内广泛使用的ZB35-B压片机作为实训设备,让学生近距离接触药厂实际设备,有效提高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2.4微课在教师专业素质发展中的应用

在药物制剂技术教学中,微课不但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对专业教师来说,也能促进其教学研究、业务水平的提升。专业教师在制作微课的过程中,需要团队分工合作,这本身也是一种教学研究活动。由于药物制剂技术专业知识日新月异,专业教师也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以保证自己可以胜任本课程的教学工作。比如笔者连续参加湖南省首届、第二届微课比赛,通过团队合作、微课制作和教学实践,分别获得了两次二等奖,达到了与省内外其他教师进行教学方法交流的目的,与同行互相学习,不断积累,不断进步。

第7篇:微课与微型课的区别范文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对传统的教育行业产生巨大的冲击。在这样的数字化微时代,微课将成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本文以Flas制作中的《遮罩动画的制作》为例,讲解制作微课的一些技巧。

1.制作微课的现实意义

首先,微课以“微”著称,任何一个知识点,都可以设计成微课。尤其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点和难点更能彰显出它的优势。在任何一个时间或地点都可以通过手机或网络平台进行学习,学习时间灵活。其次,具有很强的可操控性。针对学习能力不同的学生,他们可以自主调节视频播放的速度和进度,随时查看自己有疑问的环节,从而大大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率。

2.制作微课的技巧

(1)教学设计是关键

“微课”是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教学活动[1]。这种教学方式虽然是一种新型课程形式,但是它同样遵循课程设计的基本原则。首先要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与终点,将教学要素有序、优化地安排,最终形成教学方案。一堂好课还是需要一个好的教学设计支撑的。

分析教学内容。根据教学目标,在传统教学内容分析的基础上,梳理出重点、难点等的知识点和技能点,同时考虑选择能够突出课程特色的教学内容,针对这些点进行微课设计,主题突出,内容具体完整。拟采用的教学策略。针对教学内容,找出贴切的展示方法,比如是采用传统的讲授法,还是探究学习法,或是讨论法等方法。

但相对传统课堂,微课更主要突出课堂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疑点问题,或反映某个教学环节、教学主题的教与学活动。

在《遮罩动画的制作》微课中,确定了本次课的教学目标为理解遮罩动画的基本原理及制作步骤和掌握遮罩动画的制作方法。重点与难点确定为遮罩动画的概念、遮罩动画制作的一般步骤及如何区分遮罩与被遮罩。采用对比手法、项目引领和任务驱动模式,从以下几个环节开展教学:回顾、教学引入、概念理解、操作方法、测试环节、总结、任务拓展七个环节。

(2)各教学环节如何实现

微课的整体设计方案出炉后,接下来就是准备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了。还是以《遮罩动画的制作》微课为例,在该微课中,共分为七个教学环节,以下逐一进行讲解。

回顾:回顾环节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在整个体系中的地位与关系及学习本次课之前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基础技能与知识。在这个环节中,我采用归纳与列举的方法,把之前相似的动画类型列举出来,并且介绍作为本次课学习的技术铺垫。

教学引入:在教学引入环节,为了让学生目标明确,采用任务驱动法,设定一个典型的工作任务。这个任务的准备首先要与课程的教学目标一致,也要包含课程的重点与难点。在《遮罩动画的制作》微课中,我设计的项目任务“春”是个极具代表性的任务,任务内容是遮罩动画制作的典型代表,而且紧扣遮罩动画的概念、遮罩动画制作步骤及区分遮罩与被遮罩的重点与难点。

概念理解:在概念理解环节,首先是对概念的解读,考虑到文字概念的抽象,又设计一个记忆的小技巧,就是生活中的“遮”“罩”与动画中恰恰相反效果,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操作方法:此环节主要侧重于直观演示,所以采用最直接的操作录屏,让学生对知识点的把握更加显而易见,不留下任何操作盲区。

测试环节:这个环节的设计是为了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测试的内容主要是依托本次课的重点与难点,所选取的内容主要包括学生易混淆和出错的题目,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总结:总结是每次课必不可少的环节,也是对所学知识的又一次温习,加深印象。

任务拓展:拓展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能举一反三,更好地掌握本次课所学的内容。

各个环节的实现没有固定的模板和套路,以更好地展示教学环节为根本出发点,实现形式与内容相辅相成的完美效果。

(3)各环节之间如何过渡

在设计好各个环节之后,接下来就是在各环节之间加上过渡效果,串成一个完整视频。

第8篇:微课与微型课的区别范文

[关键词]网络课程 重构知识 微型学习 师生共建

新媒体的不断涌现和普及,网络学习成为未来学习的主流形式,网络学习的主要载体即网络课程的质量决定着网络学习的效果。仅仅是教材电子化、资源堆砌、答案汇集的网络课程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难以培养具有较高理解力和创造力的终身学习者。本文提出运用概念图工具,打破以章节结构组织内容的传统模式,重构“晶格立方体”知识结构;以微型学习理论为指导,师生共建模式建设以学生为中心的“媒体理论”网络课程。

一、课程概述

“媒体理论”是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必修课。教学内容包括媒体的含义、本质、理论基础,以及各类媒体的设计、编制和应用等。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认识、了解常用的教学媒体,掌握教学媒体的理论和方法;形成对各种媒体的正确的教学认识和灵活的教学思路,能够判别媒体应用的有效性;加强对教育技术专业的深度理解和认识,并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一定的理论与方法基础。从课程学习目标看,需要学生达到了解、理解的内容较多,尤其是各类媒体的特征、教学功能及其组成的教学系统等。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可以接触到这些内容,他们对媒体有初步的认识,让学生参与学习内容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和开发,以微内容的形式呈现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若要学生形成对媒体的正确的教学认识和教学思路则需要在学习中引入大量的教学案例,分析其应用效果,设计优化方案,有效的课堂教学必不可少。

二、设计理念

“从共享到应用到特色”是网络课程建设与应用过程中的三个阶段,“媒体理论”网络课程的建设目的是为开展集课堂教学、网络化教学和现场教学等于一体的混合教学模式提供优质教学资源,实现应用到特色的跨越,促进学习者的深度学习和有意义的学习。在设计网络课程时要考虑学生的学习特征,包括初始能力(知识、技能、态度)、一般特征(年龄、认知发展与成熟程度、道德发展水平、语言发展水平、社会经历经验)、学习风格等;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网络资源数字化、多样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等优势。为此,我们关注对知识的重构,引入微课程理念,采取师生共建的模式,建设“媒体理论”网络课程。

(一)知识重构

重构知识结构就是从不同视角调整知识体系结构和布局,让学生从适合自己的角度去把握知识,理解学习,也可以从多角度去辨别和学习。“晶格立方体”的知识结构是一种多维度网状结构的变体,知识间的联系可以根据用户的知识行为模式和需求动态建构或扩展,其关联强度也因此有所区别。相同的学习内容学生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去建构知识,改变晶格立方体的节点知识,建构的结构图也因此发生变化。便于观察,本文用概念图工具呈现了“教学媒体分类和设计”的知识结构,如图1所示。教学媒体设计可以认为是具有并行关系的知识结构,也可以是包含关系的知识结构,对各类媒体的编制和使用既可以按类来分开讲授,也可以先讲授各类教学媒体的使用,再讲授各类教学媒体编制。

(二)微课程

微课程是由美国阿依华大学附属学校于1960年首先开创,在20世纪70年代正式引入美国的课程改革,1998年新加坡开始实施微型课程(micro LESSONSTM)计划,我国学者在1985年也曾对微课程下过定义:微型课程又称“ 课程组件”,是当代教育系统中编制课程的一种形式。一个学科所包含的一系列的半独立的单元,每一个单元讨论一个独特的概念或活动,构成微型课程。不管是从内容的视角还是技术实现的视角去理解,微课程是指在信息技术和新媒体的支持下,把学习内容按照某一逻辑分解成一系列相对独立而又完整的单元(知识片段)群,每个单元突出一个中心内容或专门主题。微课程具有短、小、精、活的特征,每个单元知识容量小,可以是教学活动、模拟游戏、问题解决活动、教师演示材料等;可以涉及多门课程领域,支持广泛的学习形式和结果。利用微课程开展的学习形式即可称之为微型学习,微型学习聚焦于时间较短的学习活动,具有短时间、小片断、个性化、多媒介等特征。建设微课程,维持学习动机,满足学生课外开展网络自主学习的需要,有效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同时,微内容的建设更有利于课程内容和资源的及时更新。

(三)师生共建

学习内容与学生日常接触的媒体有着密切的关系,对媒体的功能、特性有一定的了解,也具备一定的技术开发基础,因此可以采取“师生共建”模式建设资源。教师把学习内容划分成微内容,由学生自行制作素材,形成优秀的微内容资源,并把它添加到网络课程中。师生共建模式让学生最大程度参与教学过程,尤其在知识的取舍、重构和呈现上,他们可以结合教学大纲的要求和自己的喜好决定微内容,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学生在建设微内容时他们对知识有了更深层次的建构,强化了学生的学习,还起到了资源共建共享的效果。

三、网络课程设计

(一)内容模块设计

参考国家精品课程制作要求,结合课程学习需要,“媒体理论”网络课程主要包括课程导学、师资队伍、教学内容、作业和问题、微课资源6个模块(如图2所示),课程导学包括课程介绍、课程地图、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学习指南5个子项,阅读该模块内容后,学生可以了解课程性质、学习目标、教学条件、教学方法、学习方法等,起到导学的作用;师资队伍重点介绍课程主讲教师、建设人员以及与课程有关的科研、教研成果;其他三个模块是该网络课程建设的核心内容,详细介绍如下:

1.教学内容。包括教学设计、演示课件、教学录像3个子项。根据具体的学习内容采用授导型或者探究型设计模板进行设计:分析学生特征、学习内容、学习目标,设计教学方法、学习资源、学习过程,评价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展示教师课堂教学思路,明确课程性质。“演示课件”的内容与教学设计内容一一对应,是教学设计的技术体现,是教师课堂教学中使用的教学资源,也可提供给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教学录像是选择恰当的内容进行课堂实录,所谓恰当就是能够充分展示教师教学,体现课程性质,展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文化。

2.作业、问题。该模块包括提交作业、优秀作业、问题集锦3个子项,在开课学期内“提交作业”向教学班学生开放,学生可以在线提交作业,显示提交情况;非开课学期仅呈现各章节作业题目和要求。“优秀作业”项呈现历届或已学章节的优秀作业,作为学习资源,供学生参考。“问题集锦”项呈现历届学生学习过程中提出的典型性问题和对某一学习内容的错误理解,给当前教学班学生提供一种思维方式。

3.微课资源。该模块与教学内容模块有相似之处,包括教学设计和微内容CAI两个子项,不管是教学设计还是CAI都是针对微内容进行设计和制作的,二者也有一一对应关系。每一个微内容的学习时间一般不超过5分钟,方便学生在短时间内下载或是在线学习;同时,微内容的格式适合于目前市场上的多媒体产品存放和观看,学习时间地点不受限制,是学生开展微型学习的帮手。

(二)导航设计

导航设计不仅仅是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便捷地找到学习内容和学习路径,及时准确地找到所需信息,不会产生迷失学习方向的情况,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与网络课程的交流与合作的效率和质量,促进学习。本网络课程的导航是按照模块化方式进行设计,以模块导航为主,多种导航方式结合。内容模块是课程的主导航区,它是网站导航的关键部分。其中的课程导学、师资队伍、教学内容、作业和问题、微课资源6个模块及其子项为学生绘制出了课程的学习路线图,引导学生对课程进行学习。学生进入主导航区选择相应的内容进行浏览学习,在页面左边有学习位置定位,学生可以确定自己所处的位置,还可以实现各页面间自由跳转。另外,课程地图是知识结构“晶格立方体”,每一个节点都可以连接到对应知识点的教学内容和微课资源,为学生提供了另一条学习路径。

(三)界面设计

网页界面设计是对一些基本的视觉元素的设计,包括色彩、版式(布局)、文字、图形、图像等,这些元素自身就可以作为一种媒介符号传递学习内容,在设计时结合课程内容,考虑人的视觉规律、听觉规律和心理联想机制对认知产生的影响,使这些视觉元素的组合符合人的感觉规律,提高网络课程的界面感觉强度。在网页风格上定位在活泼型,颜色以明快色彩为主。版式设计上采用国字型和左右型结合:页面顶端是课程标题,标题下面是课程内容模块构成的主导航区,主导航以下拉列表式呈现子项目。主导航区下面分成左右两列, 左列有导航链接,同时可以定位学生的浏览位置;右列是正文,结构清晰,一目了然地呈现学习内容。最下面是网络课程的基本信息,包括联系方式、版权声明等。文字设计上从字体、颜色、大小、字间距、行距以及文字色彩与背景色的对比度几个方面考虑。图形、图像的使用重点选取各类媒体的图片资料进行Photoshop处理,作为页面背景烘托课程主题,与文字形成鲜明对比,提高网络课程的可读性和清晰度。

“媒体理论”网络课程的教学效果还处在研究阶段,后续研究将深入探讨与之适应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希望能够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灵活的学习组织形式,促进学习。

[参考文献]

[1]爱陶.什么叫微型课程[J].教育探索,1985(1).

[2]陈明选,陈艳.论基于知识理解的网络课程设计[J].远程教育杂志,2011(4).

[3]陈维维,李艺.移动微型学习的内涵和结构[J].中国电化教育,2008(9).

[4]李艳,Kim E.Dooley,James R.Lindner.美国优质网络课程的案例介绍[J].远程教育杂志,2011(1).

[5]马欣研,薛峰,梅海东.现代远程教育中网络课程交互性研究[J].继续教育,2011(1).

[6]滕广青,田依林,董立丽,等.知识组织体系的解构与重构[J].情报理论与探索,2011(9).

[7]王佑镁.高校精品课程网络资源教学有效性的缺失与对策[J].中国电化教育,2010(8).

[8]徐福荫,李运林,胡小勇.教学媒体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第9篇:微课与微型课的区别范文

2012年9月到次年6月,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主办了第四届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应用”优秀教学案例评选活动暨第一届中国微课大赛,这是我国目前规模最大的微课比赛之一。音乐微课作为其中的一个参赛学科,代表了它目前在我国的一个初步发展状况。因此,笔者对这次参赛的音乐微课进行具体的分析研究,并在此基础上作出思考和总结。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第一届“中国微课大赛”的参赛作品共有23100份,涉及我国的30个省、市、自治区,参赛学科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历史、音乐、信息技术等各个门类,授课年级主要为小学一年级至高中三年级。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参赛的400多份音乐微课,约占所有参赛作品的百分之二。文章将音乐微课进行分类整理,并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微课进行客观、系统地描述与分析。

(二)研究方法

当前,我国的音乐微课正处在一个初步探索的阶段,需要对其进行更深一层的研究和分析。因此,本文主要采用内容分析法,对信息内容加以归类,并根据其类别特点进行分析与总结。

二、音乐微课作品分析

此次参赛的音乐微课作品种类颇丰,涉及声乐、器乐、识谱、编创、律动、音乐软件等各个领域,授课年级从幼儿园一直到高中,其中还有中小学音乐教师专业化发展方面的微课。音乐微课的视频时长通常都在10分钟左右,个别短的有2分钟的,长的也有十几分钟的。笔者将参赛的音乐微课进行了分类,主要包括:“唱歌”微课、“乐理”微课、“欣赏”微课等。

(一)“唱歌”微课

唱歌课通常是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主力军”,在基础音乐教育阶段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唱歌”微课同样是这次参赛的音乐微课里最多的课型之一。下面以获得大赛三等奖的山东潍坊海化开发区实验小学张淑芹老师的《小雨沙沙》为例:

《小雨沙沙》是一年级下册中的一节唱歌课,这节微课张老师用了9分31秒。视频的开始,随着动感的音乐,出现了本节课的题目、使用的教材版本和授课者的信息;之后,正式开始上课,展现的是平时张老师给学生上课的画面,学生们跟随老师弹奏的《粉刷匠》,一边唱一边做身体律动;张老师随后请同学们闭上眼睛,猜听到的是什么声音,学生们分别说出了是“下雨声”、“鸟叫声”和“水的声音”,老师继续引导学生说自然界的其他声音,并以小胖娃和小胖妞的故事导入了本节课;播放《小雨沙沙》,学生跟着音乐的节奏拍手;老师让学生根据歌词说种子发芽的过程,同时张老师使用沙锤打节奏;接下来,老师带领学生表演和演唱《小雨沙沙》,并请同学上来表演;微课结束。

本节微课更像是我们平时音乐课堂教学的录像,只是时间上大大缩短了。整节课的教学相对比较完整,有丰富的身体律动和表演,同时老师跟学生也有很多互动。

(二)“乐理”微课

“乐理”微课在参赛的音乐微课作品中也占了很大一部分,主要包括识读乐谱、感受音乐的各种要素(力度、速度、节拍、节奏、音色等)等。下面以山东潍坊市临朐县城关街道纸坊中学张璇老师的《认识五线谱》为例:

这节微课选自七年级下册的音乐教材,时长9分6秒。整节微课,张老师主要以图片形式展现,用幕后讲解的方式上课。其主要从五个方面进行讲解:1.什么是五线谱;2.五线谱的构成;3.认识音符;4.音符的正确写法;5.高音谱号和低音谱号。最后,张老师还给大家介绍了一些识谱小技巧、《五线谱歌》和音乐跳棋游戏等。

本节微课,张老师完整而细致地为大家呈现了五线谱的学习方法,其上课形式与“可汗学院”的较为接近。尤其是张璇老师标准的普通话,受到人们的一致好评,可见作为老师,标准规范的教学语言是很重要的。在教学中,张老师将音乐的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取得了很好的课堂效果。

(三)“欣赏”微课

2011版音乐课标指出,感受与欣赏是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本次大赛中,“欣赏”类型的音乐微课也有很多,如山东潍坊市临朐县龙岗初级中学孟庆香老师的《音乐欣赏》微课:

这节微课时长3分49秒,其授课形式既不同于唱歌课《小雨沙沙》,又不同于张老师的《认识五线谱》,它是在后者教学形式的基础上,将授课者讲课视频以小窗口形式放于整个微课窗口的右下方。这节课,孟老师主要带领大家欣赏《月光下的凤尾竹》和《黄骠马》,目的是让学生辨别乐器和音色。首先,初次聆听,让学生辨别吹管乐器与拉弦乐器,继而了解马头琴与葫芦丝的特点;再次聆听,加深学生对这两种乐器音色的记忆;最后,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进行即兴创作。

本节微课,孟老师主要是介绍整个上课的具体流程,除授课形式与前两个课例不同以外,还增加了“课前作业”――学生自己动手查阅傣族和蒙古族的生活、地理等特点,以及“课堂练习”――民族、相关乐器、相关乐曲的连线,内容丰富多彩。

(四)其他音乐微课

除以上三种音乐微课类型之外,还有关于器乐、课程设计、音乐软件、音乐律动、音乐教师专业化发展等方面的微课。如:

“器乐”微课:《打击乐器小合奏练习》、《西洋管弦乐器》等。

“综合”微课:器乐综合课《小乌鸦爱妈妈》等。

“课程设计”微课:《导入过程解读与设计》(三等奖)等。

“音乐软件”微课:《利用音乐软件进行节奏编创教学》(一等奖)等。

“音乐律动”微课:《奥尔夫律动舞蹈》等。

……

三、对于音乐微课的启示与思考

音乐微课在这次大赛中的数量比例虽然较小,但是从参赛作品多样的种类可以看出,我国中小学音乐教师对于新生事物“微课”还是充满了极大的热情,积极参与其中,不断学习,寻求创新,这对于中小学音乐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很有益处的。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