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微课和微型课的区别范文

微课和微型课的区别精选(九篇)

微课和微型课的区别

第1篇:微课和微型课的区别范文

随着微课的发展,微课堂、微课例、微教案、微视频等诸多“微”概念迅速升温,这些名目繁多、叫法各异的“微”概念正是当前我国微课热的真实反映。一线教师很有必要对它们进行区分,掌握其本质特征,以利于开发出符合教与学规律的优质微课。

我觉得可以从以下五个维度来区分。①资源构成:是由单一类型的教学资源,如微教案、微课例、微课件、微视频等,还是多种资源有机组成,如微型网络课程。②课程载体:是以微视频为核心资源和主要呈现方式还是各种资源并存。③运行方式:是单机版的离线方式为主,如微课堂、微讲座、微课例,还是基于互联网可在线共享交流的运行方式(如微课等)。④学习空间:只能在相对固定的时间和地点学习,还是可以支持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学习。⑤学习方式:是以支持传统单一、被动的接受式学习为主,还是能够实现用户自主学习、多样化与个性化的学习。

综上比较和分析,我们中小学所倡导的“微课”是由多种资源有机构成的、以微视频为主要载体和呈现方式的、基于网络运行的、不受时空限制的、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微型网络课程资源。

问题二 微课由哪些资源构成,它具有哪些主要特点?

微课的资源构成可以用“非常6+1”来概括:“1”是指微课的核心资源——微型教学视频片段,“6”是指与所教学的知识点或教学环节相配套的教学设计(微教案)、素材课件(微课件)、练习测试(微练习)、教学反思(微反思)、师生评论(微点评)、学习反馈(微反馈)等辅教与学内容(如图1)。

图1 微课“非常6+1”的资源构成与应用环境

微课是伴随教育信息化发展到Web2.0时代而出现的一种全新的资源类型与课程表现形式,具有主题突出、高度聚焦,资源类型多样、应用情景真实,交互性强、使用方便,短小精悍、应用面广,半结构化、动态生成等特点。在中小学开展微课资源建设与应用研究,对于实现我国“基本建成人人可享有优质教育资源的信息化学习环境”的资源建设目标、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应用、有效变革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提升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的综合效益和构建学习型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问题三 “微视频”是微课程的核心资源,“微视频”时间多长最适宜?

笔者对佛山市两届微课大赛的微课程作品视频时长进行了抽样统计分析发现: 87%以上微课教学视频长度都小于10 分钟,75%的视频时长在5~8分钟之间,小于3分钟的也不到6%,超过10分钟的不到13%。可以看出,中小学微课视频长度最长不宜超过10分钟,5~8分钟最为适宜。事实证明,这样的微课既能让教师把一个知识点讲清讲透,学生也能花较少时间学到最关键的内容而不会感到疲劳和注意力分散。心理学相关研究也证明,这个时间长度非常符合学生的视频驻留规律和学生的学习认知特点。

不同性质的学科,其微课视频长度也应该有所区别,一般来说,理科的微课平均视频时长要小于文科。针对不同学科应采取不同的微课设计策略,不应该以一种时长标准来定义微课。

另外,对于不同的学习对象,也要考虑微课程的视频时长对学习效果的影响。一般来说,小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难以集中、保持时间不长,微课程设计制作时要形式新颖、尽量短小;而对初高中生、大学生的微课程,由于内容较难则可适当延长。

问题四 微课的主要开发方式有哪些?一节完整的微课需要包括哪些环节?

“微课程”的开发主要有两种。①加工改造式,适用于对教师、学校、区域内现有的优秀“完整课例”或“视频课例”进行加工使其符合微课的特点。这样既可继续发挥原有各类资源库的教学价值,同时还可在短时间形成一定规模数量的“微课”资源库。②原创开发式,即设计开发一节全新的微课程。根据区域教育教学实际和师生的资源需求特点,通过自主开发、征集评审、项目申报、竞赛活动等方式,有计划、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发一批新的微课资源库,供全区域内师生共享。

一个完整的微课程的开发环节,既要包括微课程设计与开发,同时也包含微课的应用过程,把微课程的设计开发应用等环节有机结合起来,这样开发的微课程才具有应用价值(如图2)。

图2 微课程的开发与应用环节

问题五 中小学常见的微课类型主要有哪些?

1.按教学方法来划分

根据李秉德教授对我国中小学教学活动中常用的教学方法的分类总结,为便于一线教师对微课分类的理解和实践开发的可操作性,笔者初步将微课划分为11类,分别为讲授类、问答类、启发类、讨论类、演示类、练习类、实验类、表演类、自主学习类、合作学习类、探究学习类。一个微课作品一般只对应于某一种微课类型,但也可以同时属于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微课类型组合而成。同时,微课类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

2.按教学内容性质划分

①“传道型”微课:对应新课程标准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课程目标;② “授业型”微课:对应新课程标准“知识与技能”的课程目标;③ “解惑型”微课:对应新课程标准“过程与方法”的课程目标。

3.按最佳传递方式划分

①讲授型微课:以学科知识点及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的讲授为主,授课形式多样,不局限于课堂讲授。②解题型微课:针对某个典型例题、习题、试题的讲解分析与推理演算,重在解题思路的分析与过程,适合于理科类的学科知识传递。③答疑型微课:针对学科教学中疑难性的、代表性的、普遍性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分析或解答。④实验型微课:针对理化生等学科的典型实验进行设计、操作与演示的视频,具有较强交互性。⑤活动型微课:反映学生针对某个具体的学习活动、任务等,所进行的思考、探究、讨论(辩论)的学习情景或过程。

4.按 “微视频”的主要录制方法划分

①摄制型微课:通过摄像机、智能手机、网络摄像头等外部设备,对教师及讲解内容、学习过程等真实情境摄制下来的教学视频。

②录屏型微课:通过录屏软件(如Camtasia Studio6),录制通过PPT、Word、画图工具软件、手写板输入软件等形式呈现的教学内容与过程;同步录制教师在电脑屏幕上的演示内容或讲解操作过程,或者通过交互电子白板、一体机等数字媒体的录制功能,同步录制讲解声音或旁白。

③软件合成式微课:运用图像、动画或视频制作软件(如Flash、PPT、绘声绘影、Movie Maker、GIFAnimator等),通过微课脚本设计、技术合成后输出的教学视频短片。

④混合式微课:应用上述提及的多种方式,制作、编辑、合成的教学视频。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获取的视频素材都要经过一定的后期编辑制作后才可。

5.按使用对象和主要功能划分

①教师专业发展型微课:主要为教师服务,通过教师的观察、观摩和反思,能有效提升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解决课堂教学改革中遇到的问题与困惑,培养出一批具备现代化教育技能的“超级教师”。

②学生自主学习型微课:这是微课建设的主流方向,也是微课最基本的功能,上述所列的所有微课类型都应该是适合学习自主学习的。

③社会大众学习型微课:教学内容不再局限于某个学科或课堂教学,而是涵盖社会、经济、生活、文化、科技等各个领域。通过各种方式向社会开放资源,实现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衔接与沟通,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的一体化,实现教育帮扶,构建职业学校公共服务体系,使大学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问题六 请推荐几款适合中小学教师微课制作的常用软件。

调查表明,大部分中小学教师认为自己的微课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微视频质量不高,这是由于视频拍摄或录制过程中对视频技术不熟悉或视频技术支持跟不上造成的。因此,有关微课视频的拍摄、制作及编辑技术是制约当前微课质量的一个重要瓶颈。

微课视频的制作一般要用到视频编辑、音频处理和视频、动画合成等技术,相应的免费软件有:绘声绘影、QQ影音、Cooledit、Camtasia_Studio等。这些音视频软件的文本教程和视频教程在互联网上都可以方便地找到。在此,向大家重点推荐一款高性能的录屏软件——Camtasia_Studio6.0中文版,该软件录屏功能强大,主要录制PPT的演示、操作的内容和教师讲解的音频,可选择有无头像,录完后自动生成微课。该软件操作简便,有强大的整合编辑功能,即使你是新手,只要稍微动动手,也可编辑一段完美的教学视频(下载地址和视频教程网址:)。

问题七 中小学微课设计的主要原则和注意事项有哪些?

1.微课设计必须紧扣一个“微”字:一节微课只讲一个知识点,体现微课的短小精悍的特点;同时要考虑到微课的完整性,要突出微教案、微课件、微练习等配套教学资源的设计与制作。

2.微课设计要体现“任务驱动,问题导向,反馈互动”的原则,课程设计要引入有趣,逐步推进,层次分明,适当总结。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学到最关键的知识,可重点借鉴可汗学院的教学方法、理念和策略。

3.微课设计不仅要注重资源的设计与制作,更要体现微学习环境的互动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设计,如提供微课应用过程中的教师反思、用户评论和学习反馈等。

4.微课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微课的应用:是为谁服务的?适合哪种类型学生学习?达到何种学习目标?适合何种学习方式?适合什么时间学习?如在开设微课时,要清楚地告诉学生课程的学习方式、评价方式,这些都需要教师提供必要的说明或引导。

5.教师要善于把“微教案”转化成拍摄与制作微视频的“微脚本”,把好的微课设计变成主线清晰、目标明确、操作性强的视频拍摄与制作脚本,既便于理清自己的讲课思路和重点环节,也便于视频拍摄和编辑人员的后期加工。

6.要注意微课的单元整体设计。教师不仅要掌握单个知识点微课的设计方法,更要掌握基于一个单元、一个专题、一个学科的微课设计方法和策略,因为只有系列化的微课才能给学生提供完整有效的知识技能。当前重点要把微课建设的方向从“单一微课建设”转向“单元微课建设”。系列化、专题式、完整性的微课开发是当前微课开发的重点领域。

问题八 我国正在建设的微课与当前最热门的在线视频课程有何区别?

可汗学院的视频制作方式非常简单:一台电脑、一个话筒和一套简易的录屏软件,每天利用业余时间把辅导的讲解内容制成教学视频到Youtube上,获得出乎意料的成功,在国内也广受欢迎。

我国正在建设的微课与美国可汗学院的视频课程有许多相似之处:核心资源都是微教学视频,且都属于微课的范围,具有短、小、精等特点。但两者的“视频”表现形式却存在较大的差别:我国的微课是以课堂教学为主的视频片段,虽然情景真实,但由于信息量太大、拍摄编辑水平不高、交互性较差,适合于教师的课例观摩和教学反思而不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可汗学院的视频基本都是录屏式视频,所有的教学内容和学习内容都在电脑屏幕上出现,教师选择不“出镜”,而只在“幕后”进行旁白和讲解,并且节奏得当、语言幽默。这种看上去并没有多少“技术含量”、相对“单纯”的教学环境更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让学生更多关注教学内容的讲授、分析和演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此外,可汗学院比我国微课更有优势的原因在于,它可以提供在线练习、自我评估及进度跟踪等学习支持系统,并提供学习诊断、学习建议、咨询答疑等功能,互动性强。

国内微课建设要打破从真实课堂教学情景中进行课例拍摄录制的单一方式,开发多种教学视频的录制方式,重点向可汗录屏微课转向,并在学习支持工具和个性化咨询答疑辅导方面有所加强,要提升微课的学习支持功能,而不能仅定位于微课资源的提供。

问题九 评价一节微课优劣的标准是什么?

由于微课建设与应用是有机关联在一起的。一节微课的质量,既取决于其设计制作的水平,还要看它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二者的有效结合才是微课质量的综合反映。依据笔者经验,微课的评价应主要从选题设计、教学内容、作品规范、教学效果、网络应用五个维度来考虑,详细指标请参见“中国微课网”()。

问题十 微课有没有比较成熟的应用模式?微课的应用前景如何?

在国外,较为成功的模式是将微课(在线视频课程)应用于“颠倒课堂”、“电子书包”、“混合学习”等教育改革项目中,并已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影响最大的就是可汗学院教学模式。目前,国内微课还处于发展的初期,大规模应用方面的研究和成熟模式较少,基本处于应用探索期。

对于教师而言,微课将革新传统的教学与教研方式,突破教师传统的听评课模式,教师的电子备课、课堂教学和课后反思的资源应用将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基于微课资源库的校本研修、区域网络教研将大有作为,并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之一。

对于学生而言,微课能更好地满足其对不同学科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既可查缺补漏,又能强化巩固知识,是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和拓展资源。

对于我国正在建设的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体系而言,随着信息与通迅技术快速发展,与微博、Facebook等当前广泛应用的众多社会性工具软件一样,微课也将具有十分广阔的教育应用前景。特别是随着手持移动数码产品和无线网络的普及,基于微课的移动学习、远程学习、在线学习、泛在学习将会越来越普及,微课必将成为一种新型的教与学方式。

第2篇:微课和微型课的区别范文

关键词:微课堂;教学研究

“今天你微了吗?”,时下已成了一句流行语。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微博和微信都因为短小精悍,能进行快速地即时分享和信息,能更灵活、更智能地进行即时通讯式的网络社交,两者都像雨后春笋般地崛起,并以摧枯拉朽的姿态扫荡世界,成为全世界最流行的词汇。“微电影”、“微图书”等新名词也应运而生,在教育界,最近由微博和微信又衍生出了一个“微课堂”的概念,它将会成为教育界同行间进行教学交流与教学研究的一种新形式。

1.什么是“微课堂”?

“微课堂”是指以教学视频实录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某个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精彩活动的短小精悍教学过程。“微课堂”的核心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实录的某一个主题式的课例片段,“微课”核心资源是“微视频”,同时也可包含与该教学视频内容相关的“微教案”、“微课件”、“微习题”、“微反思”等辅教与学内容,及在此“微课堂”中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师对学生活动点评等辅教学资源。因此,“微课堂”有别于传统的老师教室内的现场上课形式和拍成教学视频的教学实录形式,实则是在两者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研究形式。

2.“微课堂”教学研究的新特点

2.1 教学内容较少,教学时长较短。

教学实录的视频是微课堂的核心组成内容,微课堂的时长一般为5—8分钟左右,最长不宜超过10分钟。因此,相对于传统的40或45分钟的一节课的教学课例来说,“微课堂”也可以称之为“课例片段”或“微课例”。“微课堂”主要是为了突出课堂教学中某个学科知识点(如教学中重点、难点、疑点内容)的教学,或是反映课堂中某个教学环节、教学主题的教与学活动,相对于传统一节课要完成的众多复杂教学内容,“微课堂”的内容更加精简。相对于较宽泛的传统课堂,“微课堂”要解决的问题也更聚焦,主题也更突出,更适合教师间针对某一主题的研讨和交流的需要,特别是适合帮助年轻教师学习模仿课堂教学某些特殊环节的处理方法和技巧,如不同教学内容的“引课”技巧、“核心概念的建构”教学等,也适合教师同行间针对教学重点和难点等共性问题进行集体研讨攻关。

2.2 教学资源丰富,便于实时再现交流。

从大小上来说,“微课”视频及配套辅助资源的总容量一般可在几十兆左右,它以教学视频片段为主线,配套整合内容有教学设计(包括教案或学案)、必须的多媒体素材、教师课后反思、学生的反馈信息及学科专家的文字点评等相关教学资源,构成了一个主题鲜明、类型多样、结构紧凑的“主题单元资源包”,营造了一个真实的“微教学资源环境”。视频格式必须是支持网络在线播放的流媒体格式(如rm,wmv,flv等),同行间可流畅地在线观摩课例,查看教案、课件等辅助资源;也可灵活方便地将其下载保存到终端设备(如笔记本电脑、手机、MP4等)上实现移动学习和交流,非常方便于教师间的观摩、评课、反思和研究。

2.3 教学过程情景化,便于多角度交流。

“微课”选取的教学内容一般要求主题突出、指向明确、相对完整。这使得“微课”资源具有视频教学案例的特征。同行教师可在这种真实的、具体的、典型案例化的教与学情景中实现“隐性知识”、“默会知识”等高阶思维能力的交流学习,并实现教学观念、技能、风格的模仿、交流、迁移和提升,从而迅速提升年轻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3.如何运用“微课堂”进行教学研究?

3.1 教学名师拍“微课”,传授精彩的教学技艺。

模仿学习是人类学习程序性知识的最基本途径,教学技艺的形成和成熟也离不开模仿学习。学校教学管理部门或区域教育行政部门可以利用校内或区域内名师资源,做好微课建设的整体规划,形成一定的微课建设规范和标准体系,组织教研员和专家骨干力量共同确定各年级各学科的知识点谱系,各级各类的学科教学名师利用某一个知识点的教学片断或教学流程中的某一个环节的教学片断,将其拍成教学视频,同时配以教学设计思路、多媒体教学课件、课后分析讲解等内容,形成一个“微课”资源包,挂到大众网络平台或学校内部资源网进行共享,建设形成一个区域“微课库”,通过推进基于微课的校本研修或区域网上教研新模式的形成,从而有助于年轻教师学习模仿课堂教学一些特殊环节和重要知识点的教学处理方法和技巧。

3.2 年轻教师拍“微课”,相互切磋教学技艺。

课堂教学的评比有利于年轻教师相互间切磋教学技艺,有助于年轻教师的迅速成长,也是教育部门发现教育教学人才的一个重要途径。年轻教师间进行“微课”评比,也可以成为他们切磋教学技艺的一种新形式。同一个学科的几个年轻教师针对某一知识点或某一教学环节开展不同的教学设计,利用设计好的教学方案和学案进行教学并拍成教学视频,写好教学反思的电子稿,剪辑好教学课件,将这些内容形成一个“微课”资源包,然后集中一起进行相互交流学习,或邀请资深教师进行现场点评分析,以利于年轻教师发现自己的教学问题,学习同行的教学优点,便于大家取长补短。另外,经历过这样的“微课”拍摄过程,也能锻炼年轻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媒体应用、教学反思撰写等多方面的教学能力。

3.3 “同课异构”型的“微课”,突出解决教学重点、难点。

对于不同模块中的某些重点和难点知识点的教学,可以结合同一备课组、同一教研组或同一区域的教研大组集体力量从“微处入手”共同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根据教学中要解决的不同重难点问题,微课的类型可包括:讲授型、解题型、答疑型、实验型及其它类型等几类,参与“同课异构”的每个老师可以见仁见智地用不同的方法、不同的手段去解决共同存在的问题。“同课异构”型的“微课”要突出短小精悍的特点,“微视频”时长一般控制在5分钟左右。“小”是指围绕某个具体的点,而不是抽象宽泛的面,也不是连续不断的线。“精”是指要有效解决重点、难点、疑点、考点问题,形象直观,形式新颖,生动有趣,明了易懂。

微课堂因为有内容丰富,短小精悍的特点,而且运用灵活方便,笔者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必将像“微信”、“微博”一样在教育界同行间成为一个新的流行词,或许将掀起一次新的教学研究革命。

第3篇:微课和微型课的区别范文

【关键词】 西北地区;中职英语;微课;课堂教学;有效性

21世纪是一个信息化的世纪,以PC、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得到了极大的进步,间接也带动了传统教学的改革和发展,多媒体进入课堂就是一个显著的标记。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互联网带宽的飞跃和视频网站的兴起,尤其是以萨尔曼・可汗从视频网站走上教育的道路,并且开创了可汗学院为例子,使得人们认识到了还有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叫做微课。近两年微课的热潮从南方地区兴起,逐步的向西北地区拓展,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手段,也逐渐走进的我们西北中职学校的课堂,下面将从自身的教学实践出发,阐述一些浅见。

一、精彩的英语微课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资源”,微课是对教材的多媒体再改造,“微课”的定义――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

“微课”以视频为主要载体,具有影、音、字幕甚至肢体语言俱全的特点,对于我们西北地区的英语老师来说这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不可否认,客观上,我们西北地区由于教学硬件设施的不足,很多老师都是三个一:一根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只有在少数硬件条件比较好的中职学校才有多媒体教室等开展微课的基本硬件,导致西北地区老师普通在信息化技术教学手段上明显的与南方地区的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存在差距;平时多媒体教学的缺憾,也导致了西北地区英语老师在微课的制作中存在技术难题,即使现在出现了一些简单易学、操作简便、快速上手等“平民化”特点的的微课制作软件,例如PowerPoint2010(2013),屏幕录像专家、会声会影等,对于我们西北地区的英语老师来说,学会不难,学懂学精并加以应用是有难度的。这就导致我们西北英语专业职业教师,即使有过硬的英语专业知识和扎实的教育教学理论,在信息化时代也可能不得不落后于时代。

如何做好微课呢,首先,我们中职英语的老师应该把握好两条原则,就是第一要掌握好制作微课的工具,例如Camtasia Studio 8,PowerPoint2010(2013),Camtasia Studio 8可以编辑视频,裁剪声音,合成微课,录制微课,集合了多重用途,PowerPoint2010(2013)可以展示我们教学的内容,图片,这两个软件很好的结合,可以使得职业英语的教学过程更加的动态化。第二,对于英语教学要端正认识,英语是一门语言,可以预见,在近几十年里,英语的内容是一个长期稳定的存在,所以摆在我们中等职业老师面前的首要问题不是做什么内容,而是怎么做的精彩。只有制作出了精彩的微课,学生才有想看的愿望,有了想看的愿望,我们才能使学生去看微课内容,学习微课内容,才有可能在课堂教学中有效的开启学生用微课有效学习的大门。

二、地域的限制

如前文所言,西北职业教育教学与东部发达地区水平存在差距。以笔者亲身经历,多次在参加全国性质的教育教学研讨会的时候,与南方和北方的老师们交流。南方老师介绍他们在课堂上经常采用微课教学,学生也很喜欢微课,在课后也乐意下载微课,课堂学习微课――课后学生下载微课观看――回到课堂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践成功的良性循环案例比比皆是,而我们西北的英语老师却总是表示“我们做了微课就是为了比赛的,实用不大。”

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反差呢?我觉得是多方面的影响。首先是我们一些学生的观念,笔者16年的教学过程中多次听到学生说:“老师,我学习不好,我们是学技术的,学英语干啥!”“我成绩好干嘛来这里?我英语一点儿都不会,也不想学。”诸如此类,很多很多;还有一些家长的观点,许多家长说“英语没啥学的,学个技术就行了”“我娃成绩不好,他不捣乱,你就让他过吧”。

与此对比,笔者了解到,南方职业学校的一些学生中考成绩很好,仍然选择上职业学校,因为他们想让自己学技术,有能力;也有家长主动为孩子报职业学校,因为学好技术就能养活自己。他们在学习上,比北方更重视英语学习,因为他们亲身亲眼看到,南方合资企业多,学好英语总能派上用场,升职加薪,怎么能不好好学呢?

地域的不同导致了思想的不同,南方的微课开展的好,因为南方普通富裕,学生有主观能动性,他愿意配合老师完成课堂教学,在课后也有软硬件条件下载微课学习预习,微课的教学效果自然好,这样,学生有动力,师生有配合,师长积极评价学生,学生学好后有现实利益,一个个环节一步步地促进了南方中职英语微课教学的良性发展。而西北的职业学生背着沉重的差生的心理包袱,带着对英语的厌学情绪,加上软硬件条件的缺失,要求学生下课后下载微课复习预习,这显然是学生没有动力和能力去做到的。当学生无法配合,老师在课堂上的翻转教学就无法完成,老师对学生失望,如果批评学生,可能学生进一步厌学,不批评,学生更无所谓,这就造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在此前提下,就算有微课这种先进的教学手段,能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其结果可想而知。

这个问题解决的关键是转变学生对英语的态度,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作为英语教师我们首要要做的是对学生多鼓励零批评,只有关心学生,逐步引导学生养成好的学习习惯,提升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才能逐步解决这个问题。笔者多次发现,我们的学生已经听了太多年的批评了,偶尔的一次鼓励都会让他们的眼中放出光彩,那么经常性的鼓励呢?从笔者的实验来看,长期的有针对性的鼓励,普遍会让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有所进步――这就是优点多鼓励,犯错零指责,孩子的天性会指引他越来越好的道理;其次,因地制宜,不要教条,大胆改变微课教学模式:比如说改课后下载微课为课堂上播放微课,这样也许他们课前没有办法看微课,但只要上课认真看了,就该表扬,这样教学,也许会一时挤占了课堂教学计划时间,导致老师没有完成当堂的教学任务,可另一方面,我们会赢得学生们下次的认真,赢得孩子们自己的信心提升,从而开始学习的良性循环。

当然笔者相信,随着社会的发展,随着国家建设“一带一路”的历史机遇,随着国家产业升级对于高技术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大量需求,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大力发展和支持,西北地区学生和家长长期忽视基础教育特别是英语教育的转变正在发生,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观能动性正在逐步提升,重视西北文教之都的时代必然来到。

三、微课教学的实践效果和反思

学习,因为“喜欢”而非“必须”;学习,开始“自主”而非“被动”,学习,变得“自由”而非“制式”;学习,带来“快乐”而非“成绩”。

作为一门新的教学方式,微课教学也存在不少问题,但是不可否认,微课的教学对教学改革和学生学习的推动性的优点毋庸置疑。

中职英语的教学内容听说读写都有,笔者认为相对于PPT教学,使用微课更适宜英语教学,因为语言是与现实场景是密不可分的,而现实场景用视频的形式更能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直观感受更强烈,更利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在不同的现实场景下,针对不同的人使用的单词句型语调都会发生改变,例如好友相见,对话相对自由随意,相对口语化;而商务会面时,更倾向于严谨的句型形式。所以在我们选材时,特别在写和说的交流部分应多设计成为微课类型,并且加入环境场景句型词汇,使之成为一体。当然限制于微课形式和课堂时间长度,我们不能在一个微课中把整个课堂教学的内容全部加入,例如教酒店服务,微课短短的10分钟不可能能把酒店的预定、入住、退房三个过程全部讲解完,中职学生的知识结构得点使得我们需要化整为零,这正好符合微课的简短精炼的特点,所以我们可以把酒店的预定、入住、退房分为三次微课内容来进行设计编排,形成一个系列。这样更利于微课内容的知识点集中,也更符合中职学生学习的习惯,从而掌握整个完整的场景对话训练。

无论我们使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方法,我们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加强课堂的教学效果。所以微课的新型促使中职的英语教师思考如何诱导出学生学习主动性、让学生自觉的吸收课堂重点难点要点并能够根据微课自觉地去想、去分析、去研究、去开拓,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另外英语的学习环境场景是很重要的,以前的教学方式需要由教师来描述环境场景,学生来想象场景,这样的模式对于部分家庭平困或是偏远地区的中职学生来说是很困难的,生态化的场景教学基本是无效的,因为学生根本没有这样的经历经验。微课的出现突出的场景和知识点完美的结合就解决的这一问题,使得学生能够更直观更形象的了解知识点和场景句型对话模式的产生原因,从而提高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

总之,微课作为新兴的教育教学手段走入中职英语的课堂,它带来的教学改革风向定是有益于我们课堂教学的。微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种过程,更是一种理念。它不仅关注知识的教育,更崇尚智慧的教育。微课在中职教育教学中的发展不仅为老师提供了提高业务能力的空间也为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提供空间和机会,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英语,实现有效的、多向的和高质量的互动,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管向群.中国教育最需要的新理念[M].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2010.

第4篇:微课和微型课的区别范文

关键词:Web4.0;高职;专题式微课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7)04-0070-04

Web 4.0时代开放的平台、活跃的用户有效地促进了信息技术发展,在此环境下E-learning(在线学习)应运而生。作为E-learning的新生事物――微课自2011年由胡铁生教授提出后,便迅速风靡全国,线上微课视频在网络上蔚然成风,线下全国高职院校的微课热愈演愈烈。此时高职院校微课建设的关注重点在于单个知识点的设计与开发,尚处于“小微课”时代。随着微课研究的不断丰富和实践的逐步深化,未来微课将跳出“小微课”的局限,迈向“大微课”时代,即将大量无序化和碎片化的微课视频形成专题式微课,借助有序的知识脉络体系打破“快餐式碎片化学习”模式,为学习者提供“自我知识体系”的建构。

一、Web4.0环境下专题式微课内涵

(一)微课定义变迁

微课始于美国北爱荷华大学LeRoy A.McGrew 教授所提出的“60-Second Course(60 秒课程)”以及英国纳皮尔大学T P Kee提出的“The One Minute Lecture(一分钟演讲)”。国内由广东省佛山市教育局胡铁生基于教育信息资源利用率低的现状率先提出“微课”,被称为“国内微课第一人”。

随着对微课的深入研究,微课的概念几经变迁,截至目前,国内的微课主要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的发展变化[1]:①微型资源构成(微课1.0版本):把微课作为新的资源建设方式和教学资源类型,定义侧重于“教学资源的基本构成”;②微型教学活动(微课2.0版本):把微课视为基于知识点/环节的教学活动和应用过程,定义侧重于“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并重”;微型网络课程(微课3.0版本):③把微课定位于一种以微视频为核心资源和呈现载体的微型在线视频课程,定义侧重于“微课程”。

从以上微课的三个发展阶段可以清楚地看出,微课的定义正沿着“微型资源构成―微型教学活动―微型网络课程”的轨迹发展变化,其中“微型网络课程”是微课发展的高级阶段和表现形式。“微型网络课程”是基于某一门学科/课程的某个重要专题(或某个单元、主题等)而设计开发的一种微型化的在线视频网络课程,它由基于某个专题的系列化、连续性、层次化的微课构成,可以向学生传授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专题或总结复习,非常适合学生的自主学习。所以,专题式微课是未来微课发展的重要方向。

(二)专题式微课内涵

专题式微课按照一定的顺序和原则,将某一学科或专题的核心知识点依次列出,并围绕这些核心知识点制作出若干个系列化、有序化的微课。微课专题式开发之后,学习者既可以将知识点分开加以学习,也可以将知识点整合起来加以体会,可有效地避免知识碎片化给学习者带来的影响。

二、Web4.0环境下高职专题式微课设计与开发原则

专题式微课所具备的“小资源粒度”特点既迎合了当下Web4.0环境泛在学习行为,而其固有的“有序的知识脉络体系”又能够满足高职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但要设计开发专题式微课,还需遵循以下原则。

(一)针对性原则

目前,高职院校的微课设计与开发多是在学习国外微课教学经验基础上,基于专家、教师的认识和各级微课教学比赛而开展的,虽然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精力,应用效果却未尽如人意。究其原因,在于微课设计主要是基于教师主观愿望和理论分析而构建的,缺乏对学生需求和期望的了解,在实施过程中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2]。所以,在专题式微课开发之前,进行一定范围内有针对性的需求调研是有必要的,如微课视频的知识点选取、呈现方式(动画、图片等)、教师/学生出镜的期许(是否出镜、出镜的频次等)、教师授课语言风格(小品形式、相声形式、新闻联播形式等)、教师授课方法(角色扮演、小组研讨等),从而提高学生参与度,使其亲身体验专题式微课教学带来的益处。

(二)有序性原则

高职学生学习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不长,微课的“微”学习内容正契合其认知特点。但基于单个知识点的微课容量小,学习内容孤立、破碎,容易造成学科知识碎片化问题。与专注于单个知识点的微课的零散、碎片、杂乱相比较,专题式微课虽然也采取碎片化的呈现方式,但微课之间具有一定的顺序性、层次性、逻辑性,有序的内容衔接能更好地刺激学生的学习欲望,有助于学习者形成“自我知识体系建构”和“问题解决能力”[3]。所以,专题式微课开发需要进行“顶层设计”和“系统规划”,需要结合某一学科模块或专题标准要求,从整体知识体系出发进行规划,并用相应的图文(如思维导图)明_各部分的逻辑关系,帮助学习者更好地掌握学习内容。

(三)实用性原则

微课因其开发方便快捷、形式丰富多样、内容短小精悍而在高职院校广受追捧,特别是随着各级各类微课大赛的推动,近两年微课开发数量更是呈现出井喷的态势。但随之而来的是“微课不威(实用性不强)”的问题:基于微课的“草根”特性,技术门槛低、人人皆可参与开发,许多教师制作的微课沦为“带讲解声音和人头像的播放课件”;而部分参与比赛的微课过于关注特技效果,学生的注意力被复杂的背景音乐、动画所吸引,干扰了正常的学习思路,学习效果甚微[4]。因此,专题式微课在开发的时候,需要合理确定哪些知识点(如有代表性、普遍性及关键性的知识点)必须开发微课,哪些知识点(如能用文字、图片就可以说明的知识点)不宜开发微课。专题式微课的开发对象可以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划定范围,也可以通过问卷形式得出结论。此外,对于信息技术的使用要有一定的度,不能喧宾夺主,演变为“信息技术秀”。

(四)共享性原则

微课只有能够共享,才能体现其教育教学的应用价值,否则便失去了开发它的本来意义。Web4.0环境下,开放的平台为微课共享提供了便利,如微课网、微学习等。与此同时,各高职院校也建立了独立的信息资源平台,供本校师生共享和使用。目前,大部分微课平台缺乏系统分类或排序,学习者查找所需的微课资源较为盲目和随意。虽然设置有搜索引擎,但由于开发者在上传微课时设置的关键词的精准性和完整性有限,极大地影响了检索效果和学习效果[5]。有序化、系列化的专题式微课对平台的要求更高,需要将与某一专题或学科相关的专题式微课整合成一个网络化学科体系,形成知识结构树,以避免彼此之间孤立而形成信息孤岛,使学习者能够直观、全面、准确地找到专题知识,并明确学习路径。

三、Web4.0环境下高职专题式微课设计与开发实践

微课开发一般需要经过选题设计、视频拍摄、后期加工、在线等环节。作为专题式微课,由于其固有的有序性和整体性,开发设计过程就显得更为繁杂。

(一)专题式微课设计与开发流程

如图1所示,专题式微课开发与设计首先应明确教学对象,有针对性地选定开发主题(一般是某一模块或某一专题知识的学习重点、难点、疑点、易错点或技能考点),结合学情分析(分析学习对象、 学习需要、 学习内容、 学习目标),按照一定的顺序和原则分解知识点(将专题的核心知识点依次列出,确保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有序性),围绕核心知识点开发微课资源,制作出若干个系列化、连续性的微课(包括微教案、微课件、微学习任务单、微视频、微反思),最终选定平台共享微资源。

(二)专题式微课设计与开发实践

在学习高职课程“移动室内覆盖工程”时,由于设备种类较多,且参数指标比较复杂,学生设计移动室内覆盖方案进行设备选型时容易出错,针对此类现象,确定专题式微课设计开发主题为“移动室内覆盖设备”,具体如图2所示。在明确此学习主题的学习对象、学习需要、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之后,进行知识点分解。在课程标准中“移动室内覆盖设备”需掌握移动室内覆盖设备分类、有源式移动室内覆盖设备和无源式移动室内覆盖设备三个知识点,通过对学生的问卷调查及教师课堂教学反馈,得出“无源式移动室内覆盖设备”知识点是学生最容易混淆和出错的地方,在实际教学中有较多拓展和补充的案例,且无源式移动室内覆盖设备之间既存在逻辑上的关联,又相互具有独立性,非常适合开发成专题式微课。

1.合理规划微知识点

对知识点“无源式移动室内覆盖设备”进行微知识点分解时,对教学内容进行了适当的加工、修改和重组,如图2所示,除课程标准要求的功分器、合路器、耦合器、电桥、衰减器及接头的选用(见图2微知识点1、2、4、6、7、9)以外,还结合学生平时易出现的问题或常见的需求设计了一些实用的、拓展的或具有引导性的微知识点“功分器与合路器的选用区别”、“功分器与耦合器的选用区别”、“衰减器与放大器的选用区别”(见图2微知识点3、5、8)。通过合理的规划,专题式微课的微知识点之间既相互独立,可以单独提取学习,又存在逻辑上的关联。最后,通过微知识点“无源式移动室内覆盖设备选用案例”将前面的微知识点串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有助于学习者形成“自我知识体系”。

2.高度重视微教案设计

专题式微课的核心竞争力是微教案设计。基于“任务驱动、问题导向”的教育理念,微知识点的教案设计首先务必定位准确,“无源式移动室内覆盖设备”专题式微课如针对高职二年级学生,则教学设计应着重于新知识的讲解,如针对高职三年级学生,则教学设计应着重于知识框架的构建。此外,由于专题式微课具有短小精悍的特点,微教案设计应力求引入方式新颖,但需快速入题;内容主干要清晰,可剪掉不必要的旁枝末节,但需论据充分准确,不给人留下疑惑;课堂小结务必干脆利落,但需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3.有效推进微课资源库建设

专题式微课制作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同时为保持其生命力,还需周期性地更新。在专题式微课制作过程中,会收集大量的素材如课件、图片等,同时也会不断生成一些微课成品或半成品,如微课课件、视频片断、微教案、微练习、微反思等,这些微课素材与成品构成了一个庞大的资源库。要使庞大、繁杂的资源库变废为宝,将资源分门别类并建档,如有必要,可建立相应的导航界面。资源库的建立对于后期的微课更新或资源快速重组是非常实用的,可大大缩短微课制作周期。

此外根据教案设计制作微课件时,应做到简洁、美观大方,图片、文字、内容应准确无误。微习题设计要有针对性与层次性,设计出有难度等级的主观、客观习题;在微课程拍摄制作完毕后作为观摩和分析环节的微反思,应力求客观真实、有理有据、富有启发性。

Web4.0r代为微课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网络环境,高校微课正向专题式微课迈进。笔者仅针对专题式微课的开发与设计进行了研究与实践,关于制作评价与有效应用等问题还需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胡铁生,黄明燕,李民.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4):36-42.

[2]郑小军,张霞.微课的六点质疑及回应[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4(2):48-53.

[3]刘红霞,赵蔚,陈雷.基于“微课”本体特征的教学行为设计与实践反思[J].现代教育技术,2014(2):14-19.

第5篇:微课和微型课的区别范文

关键词 微课;小学;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G623.5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01-0117-02

1 前言

信息技术课程趣味性和灵活性较高,非常强调学生观察、模仿、创新的教学。但是,小学生的特点表现为注意力不稳定,持久时间短,活泼好动,自制力不强,意志力差。传统的“教师讲授―学生练习”教学模式常难以收到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可以运用微课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

2 好风凭借力,微课助教学

好的教学再借力微课,可以让教学效果事半功倍。笔者在实践过程中总结出微课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5点应用策略。

课前用微课提高预习效率,初步实现翻转课堂 课堂中学生产生的问题有些是可以预见的,往往这些问题并不是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如果不解决,学生接下去无法继续完成任务;如果花力气去解决,会浪费课堂中宝贵的时间。教师可以事先制作或收集一定量的微课,在课前以资源库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针对自己的问题进行预习寻求解答。

浙江摄影出版社老版教材第15课“小小宣传员”是一个关于PPT设计和制作的课程,而六年级15课之前都没有有关PPT的内容,很多学生忘记了一些基本操作。解决这些问题,肯定要浪费大把的时间。在课前事先准备好关于PPT基本操作的一系列微课,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微课,课上简单的问题基本可以自主解决,而教师也只需解决个别特殊问题,上课时间充裕,学生完成的作业都比较精美,与传统课(不用微课提前预习)相比成效显著。为了区别成效,以同一教师的不同班级同一课做对比。

课中用微课辅助教学展示,使展示更加直观简便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常常会受到硬件和经费的限制,不能提供实物进行直观展示。如果让学生通过观看微课视频的形式来认识这些物品,可以更形象地把它们“摆”在学生的面前近距离观察,让展示更加直观简便。

浙江摄影出版社新版教材第一课“走进计算机”,全课中心内容是介绍CPU、内存、硬盘、各种输入输出设备等。笔者在上这一课时利用微课,在导入时向学生简单介绍CPU、内存、硬盘;而后让学生观看微课《介绍CPU、内存、硬盘》《计算机的工作原理》,微课以生动语言结合形象动画的形式让导入直观,吸引眼球。

上面提到的两个微课是课前制作的关于新授知识的微课,语言精练、深入浅出地介绍了3个计算机重要“器官”的功能,并放大各个部分,让学生观察细节。在学生看过一次后,教师对知识点进行简单提问,发现有些不明白的学生,再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去多次观看,通过有选择的观看解决自己不明白的问题。通过微课可以让课堂展示更加直观简便。

课中通过微课反复呈现,突破课堂的重难点 信息技术理论知识晦涩难懂,如果仅凭教师口头讲解,可能嘴皮子都说破了,学生还云里雾里。利用微课把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或技术操作进行具体生动有趣的动画讲解,让学生从反复观看中品味,接受起来就容易多了。特别是对学困生,更是可以反复观看、反复学习,重难点自然就被轻松突破。

“走进计算机”的重难点是内存和硬盘的区别,即临时存储和永久存储。传统教学法是通过语言v解和文字展示,告诉学生内存和硬盘的主要区别,学生可能似懂非懂,重难点往往较难突破。笔者在上课时出示微课《内存硬盘之争》,动画中一个小女孩正在输入自己的作文(还没保存),突然停电了。提出问题:刚刚输入的作文还在吗?接下去配合动画向学生解释内存和硬盘的区别……

看过一次后,可能有些学生还没理解,接着让学生带着问题再次观看微课,看过微课后出示学习单,让学生练习巩固知识。通过学生的反馈,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通过多次再现重复的方法轻松突破重难点。

课后用微课巩固知识,使学生复习另有途径 信息技术高年级教材由于篇幅有限,很多已经学过的技能方法等并没有在书中明确指出,学生常常遗忘却无从复习。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积累教学微课,形成微课资源库。学生在复习的时候如果有遗忘的知识点,只需在家里打开微课,教师前面教过的知识都能在微课中一一呈现,这样复习起来就更简单了。

课后利用微课自主学习,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对一些感兴趣的软件,学生通过微课可以有深入学习的途径。教师在课后通过提供不同类型的微课资源,让学生自由选择喜欢的微课进行自主学习。这样不仅可以使教师的操作更清晰,而且能实现分层教学,最重要的是能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浙江摄影出版社新版教材关于Scratch的教学内容,由于教学课节和设备的限制,一般学校无法提供外部感应器设备让学生学习。针对这样的情况,笔者制作和收集一系列关于Scratch教学的微课,让有条件的学生在家通过微课自学Scratch软件并自购外部感应设备,。

对于学生来说,微课更是一种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他们可以选择微课进行学习,不受空间时间的限制,对此新颖又个性化的学习方式趋之若鹜。

3 微课真给力,送我上青云

激发学习欲望,提升自学能力 笔者在所教学生中选取六年级一个班级进行长达两个学期的使用微课教学策略实践并进行调查。全班有42名学生,其中35名学生更喜欢使用微课的教学方式,学生在人机互动中获得成就感,从而激发学习欲望。

同时对学生自学能力做了定期的评测,通过提供任务和自学微课,然后记录完成率的方式,对学生的自学能力进行初步检查。分阶段检测结果表明:26名学生会主动看微课学习,16名学生有问题时会去看微课,6名学生在教师要求时才去看微课;有20位学生表示自己的自学能力有了很大提高,能借助微课或其他途径学习还不会的知识;一定程度上让学生通过查找微课培养了搜索能力,提高了信息素养。

减轻教师工作负担 微课制作简单,方法容易掌握,制作微课就是一个微研究的过程。通过让学生反复观看学习,节省了教师为了个别学生反复讲解基础操作的精力,让教师解放更多时间去解决较普遍存在的更有研究意义的实际问题。通过与不同教师交流微课、共享微课,资源库建立的工作负担大大减轻,互相学习好的经验方法,利用别的优秀微课来辅助自己的教学及研究。

实现教育资源共享 不同的信息技术教师可能擅长不同的教学内容,收集多位教师针对自己的教学所长制作分享微课,获得教师与教师之间思想上的火花碰撞。资源库的建立、微课的共享,可以让更多教师受益,也让更多学生和家长享受到更优秀的教师资源。

参考文献

[1]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61-65.

[2]张一春.微课建设研究与思考[J].中国教育网络,

第6篇:微课和微型课的区别范文

【关键词】微课程 地理逻辑思维 教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146-02

高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总感慨地理上课听得懂,但到具体问题不会用。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无法深刻理解地理概念,原理性知识掌握不牢固,逻辑思维能力较差,知识体系的建构不完整。但这些不足又很难解决。因为高中地理课时有限,加上学生不管是地理知识还是地理思维能力都很欠缺,许多教师采取填鸭式地满堂灌。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很难有自己深刻的体会。但如果把时间让给学生,学生能利用好吗?班级那么多学生,个体差异很大,哪怕再细分为小组,也总有学生比较被动。教师又如何掌握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结果呢?这确是一大难题。2008年美国高级教学设计师戴维・彭罗斯提出了“微课程”教育模式,也许是解决这难题的一大助力。微课程是将原有课程按照学生学习规律分解为一系列具有目标、任务、方法、资源、作业和互动反思等在内的微型课程体系。那么如何处理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地理逻辑思维?

一、还原生活,针对个体巧设问题情景激活学生的思维潜能

教师平时应多关注收集生活中有趣,有用的话题资料,利用摄像机、照相机、手机、电脑和麦克风等将它结合地理知识以视频方式呈现,使之成为一种情景化、趣味性、可视化和简单化的数字化学习资源。教师利用与现实问题有联系的情景针对学生个体来展开学习活动。由于这些地理知识被碎片化后投射到有针对性的现实生活问题,可以极大地引起学生的共鸣。将单一的被动接受学习转变为丰富多彩的学习方式。通过眼、耳、口和脑的调动,学生不再满足于简单地提取知识,而是会有探索的热情,进行更高层次的思考,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人教版必修2《农业的区位选择》处理气候与农业区位选择的关系,传统教学一般是通过介绍各农作物的分布与气候分布,结合活动题1要求学生利用图文资料说明气候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难以引发学生进行更高层次的思考。结果2013年福建省质监文科综合地理37第⑵小题绝大部分学生没有从“亚热带能种热带水果说明它比同纬度地区冬季气温要高”这个角度来思考问题,导致不必要的失分。部分学生直接就认为蒸发量大,却不理解蒸发大和“优质水果”之间的关系。

有鉴于此,我们可如下设计:按照教学目标将气候要素细化为气温、降水、光照、水热配合条件和气象灾害等小目标。根据学生的学情分别设计不同教学类型(讲授型、启发型、讨论型、演示型或探究学习型等),有针对性地创设不同的情景来启发学生。如补充东北大米的特点,导入“南方盛产稻米,但为什么人们喜欢买东北大米?”这样的问题情境往往可以引发学生丰富的联想和强烈的探究欲望,为地理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创造有利的环境。

二、模拟和预测学生的反应,引导学生建立思维线索

地理逻辑思维就是借助地理概念,通过判断和推理,分析地理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演化过程,归纳共性和规律,综合概括出地理特征等的思维活动。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必须有一条脉络。这就需要教师循循善诱的引导,但学习活动的主体必须是学生,鼓励学生多提问,多思考。微课程强调学生有更多的学习自,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对应内容学习。学习过程遵循这种原则,让学生体会到探究的魅力,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有利于地理逻辑思维的进行。

故而微课程的设计,教师应根据自己对知识的理解,按照不同的学情,模拟和预测学生的反应,将地理知识按照学生认知规律以小环节形式呈现出来,使之符合学生个体的思维习惯,清晰地显示知识脉络,帮助学生完成知识建构。学生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比较、归纳和概括等不能漫无目的或缺乏条理的,而是要有一定的程序或方法参考。哪里出现问题,就指导学生针对那一个方面再进行探究学习。学生对知识有了自身的体会和感悟,演绎派生出属于自己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从教师处获得“告知式”的解析。另外还可在实施后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及时的修改和补充。虽然学习时间放给学生自主,教师要掌握学生学习的每一个步骤。利用好微练习(检查学生学习效果的巩固性练习、拓展性练习)不仅有利于学生自我评价,更可及时反馈学生各环节学习效果和地理思维能力水平。

例如人教版必修3探究西北地区沙漠化的潜在自然因素,可引导学生建立如下思维导图:

在思维导图的帮助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有选择性地去滚动学习对应部分的知识内容。知识间总有纵向、横向、多向或多层次等的联系。虽然微课程知识以碎片化方式呈现,但教师可运用思维技巧,把若干地理概念或事物赋予巧妙的联系,使学生知道从哪里想,培养学生对比分析、综合概括等能力,帮助学生完成知识建构,获得新的理解。但这其中一定要注意紧紧抓住“微”的特点,小目标、小体系、小内容。一旦什么都收入其中就失去了微课程的优势,教师也就很难操作了。

三、利用微课程教学类型的多样性,因材施教,因人而异提高学生地理逻辑思维能力

目前微课程开发的教学类型主要有讲授型、问答型、启发型、讨论型、演示型、联系型、实验型、表演型、自主学习型、合作学习型和探究学习型等。同一地理知识要点可以根据不同的学生或不同的需要制作成不同教学类型的微课程以供学生选择,可以提高学生不同层次的思维能力。下面就以讲授型、问答型和启发型三种最易与传统授课混淆的微课程教学类型为例,挖掘它们不一样的作用。

讲授型微课程主要是教师主讲,系统授课,能高效率地系统传授知识。它和传统的讲授型授课最大的区别在于:传统讲授型课上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提供的信息,很容易变成“满堂灌”“填鸭式”教学。而微课程由于知识碎片化且生活化和趣味化,是学生主动探索知识时的一种需求,不仅可以回避上述的弊端,而且可以模仿教师的思维,提高学生概括和综合的能力,对地理事物的表述也会更加准确、精炼。问答型微课程不是简单的教师问教师答,或者根据学生可能的问题教师答,而是以问题为载体,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新的问题,自问和解决问题。教师结合地理知识提出一个真实性的问题,以问题解决为任务,鼓励对学习过程的反思,不断优化自主学习。对于问题学生自己去分析、探究和解决。教师以现有认知水平为基础教会他们运用思维规律来提问。启发型微课程从个体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方式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可先创设一种与地理知识符合的情境,再让学生感悟;也可一步一步地精练归纳,让学生理解重点,突破难点;或者设置两个地理事物、现象,在比较分析中一步一步地掌握学习内容等都可以从不同角度提高学生的地理逻辑思维。实际上每一种教学类型在微课程的体现都有不同的作用,运用得好是可以很有针对性地促进地理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

例如人教版必修2为了理解传统工业区的区位特征,其一可以采用启发式微课程。以“鲁尔区的兴衰治(复兴)为明线,区位优势区位因素的变化扬长避短为暗线。”明线为暗线服务,设置一系列的微课程内容,建立一种逻辑关系逐步启发学生。其二制作问答型微课程。教师巧设问题,与学生思想进行交锋,不时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将知识、原理渗透到情景问题中。

现代的生活已进入了“微时代”,“微课程”应“微”而生。教师将教材的重点、难点和易错点等制作成微视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在课堂中或者课外时间选择性地自主学习。课堂上教师并不是面向全体直接讲授知识内容,而是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讨论,或者给予学生个性化地辅导等引导学生解决不懂的问题。这种近乎“理想化”的教学模式一经出现,迅速在全国范围内火热起来。而高中地理教学的宗旨是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出发,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适应社会生产生活需要。这两者的理念不谋而合。那么如何利用微课程的优势培养学生的地理逻辑思维更是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希望我们教师可以在生活的细节中,去追思解决问题;去发现和生成,让自己从执行者转变成为研究者和开发者,在有趣的、简单化的研究开发中不知不觉地改变自己。更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时随地选择自主学习,主动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不知不觉中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黄建军,郭绍青.论微课程的设计与开发[J].现代教育技术,2013, 23(5):31-35.

第7篇:微课和微型课的区别范文

微课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形式,内容、时间虽短,但对教学过程的要求却很严格,尤其强调教学过程中完整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虽不同于传统教学形式中师生面对面的教学,但也不能因此而忽略隐性的受教育者。同时,微课教学不仅可以辅助教师课堂教学,教师还可以通过微课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1.微课教学可以辅助教师课堂教学。微课,内容虽微,但过程却要求完整。这就使得微课内容往往围绕某一知识点而展开,教师可以把教学目标中的重点、难点作为微课的课程内容。作为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微课可运用于学生课前的预习或者课后的复习。中小学生易于接受新鲜事物,这些短小精悍的教学视频,在学生中深受喜爱。有的学生甚至将微课下载到手机、平板等数码产品上,方便学生随时随地观看学习。青年教师可以运用微课辅助课堂教学,引导学生自主预习或复习。同时,微课内容丰富多彩,即使同一微课内容,教学方式也会各异,教学的重难点也各有侧重,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利用微课进行重难点的强化或重要知识点的巩固。教师也可以直接把微课作为课堂小结、重难点分析等加以应用,既可以节省教师的课堂教学时间,又能提高教师课堂的教学效率。

2.教师可以通过微课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面对面向学生讲授知识,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同步进行的双向行为。而微课课堂,学生面对的是视频里的教师,教师面对的是电脑屏幕中里的学生,师生交流由直接转为间接。相比传统课堂中教师时时掌控学生的学习状态而言,微课中的学生就相对比较自由,亦不用因惧怕教师权威而被动学习知识。此时,微课教学的性质就由教师主动传授、学生被动接受转变为学生的主动性学习,学习的决定权也由教师转为学生自己掌控。微课的课程内容大多为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或重难点,学生在校后学习中遇到疑惑,可以运用微课得以解决,从而提高自身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结合自己的教学内容向学生推荐优秀的微课教程,也可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与教学内容相符的微课,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

二、鼓励开展微课研究,提升青年教师的专业素养

微课,作为教育领域内教师发展的新平台,更有利于青年教师知识素养与能力素养的提升。

1.知识素养。区别于传统封闭式的学校教学,微课的受教群体不仅仅是实际课堂中已经熟知的学生,更多的是互联网时代下千差万别的各类学生。因此,在微课研究时,如何针对各类学生的特点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同一教学内容中,教师应如何选择区别于其他教师的教学手段来讲解、扩充知识。青年教师只有拥有广博的知识文化,才能应对各类教学内容的设计、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应对自如。而不断更新的知识层次结构又需要教师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素养。青年教师要在已由知识结构的基础上,不间断地接触新事物,学习新知识。通过丰富和拓展自己的知识素养来适应变幻莫测的知识社会。此外,还要有专业的教育科学理论知识,通过教育学、心理学的学习,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才能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教学策略,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2.能力素养。微课,作为一种聚焦式的教学形式,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要将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同时,短短几分钟的教学时长要求包含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刚入职的青年教师,比较缺乏教育实践经验,是否能准确地把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相结合,教学过程中能否分清主次,教学时长能否由原来的45分钟浓缩为短短的几分钟,而且短时间里能否完成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此时,微课对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微课研究中,青年教师要通过明确教学内容、掌握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技能来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在微课教学中,最首要的问题是确定教学内容,而相比传统教学内容,微课的教学内容缺少规范的教材、和统一的标准。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的选择、规划上掌握自,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优秀的微课教师往往会把教学重点、难点作为微课的教学内容,而缺乏经验的教师就容易胡子眉毛一起抓,使教学重点不突出。此外,一旦教学内容确定,教师就应考虑怎么教。作为开放式的网络课堂,教师应区别于传统的学校课堂,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区别于严肃的学校课堂教学,微课课堂中教师可植入新鲜元素,大胆创新教学方法,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给学生不一样的视听体验。教师可以通过观看自己录制好的视频,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亦可观看其他教师的微课,认真分析总结并吸取经验教训。不同于传统教学效果的延时性,网络课堂可及时得到学生们的反馈,教师也可及时根据学生们的反馈,思考自己的教学行为,改善自己的教学方式。这样通过教师反思和学生反馈,进一步达到提高自己教学水平、提升自身能力素养的目的,更有益于青年教师总结教学经验,促进其自身的成长发展。

三、推进教育资源共享,提高青年教师道德素养

第8篇:微课和微型课的区别范文

一、微课概念

微课,就是微型视频课程,又名微课程,它是以短小的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主题、实验、任务等)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网络课程资源。

微课的核心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课例片段),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辅教学资源,它们以一定的组织关系和呈现方式共同“营造”了一个半结构化、主题式的资源单元应用“小环境”。因此,“微课”既有别于传统单一资源类型的教学课例、教学课件、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教学资源,又是在其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

二、微课在高中教学中的应用

(一)微课在高中教学中的应用对学生的好处

1. 微课教学时间短,教学内容少而精,主张“微到极致,便是质量”。

根据中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在网络课堂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最佳时间在10分钟内,微课一般时长为5~8分钟,最长也不宜超过10分钟。根据这一特点,微课10分钟内的短小实践网络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有效性。

相较于传统课堂,微课往往聚焦于某个单一的、重要的主题,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通过这种方式,微课在支持翻转课堂模式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学生在课堂外观看教学视频而在课堂上留出更多时间来进行复习和开展教学活动,而教师可以从讲授中解放出一定的时间在学生需要的时候给予支持。这种教学方式对学生而言更具针对性,达到了微课所追求的“微到极致,便是质量”。

2. 微课在促进学生学习方式上,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微课的设计理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与反思能力,因此非常适合学生的“主动”学习,是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有效学习资源。在微课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甚至有些学生还学会了制作微课,提高了电脑应用水平。

微课具有时间短、内容精、模块化、情景化、半结构化等特点,特别适宜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相结合,从而使得学生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按照自己的需求、进程和方式进行个性化的高效学习。它是课堂教学外,学生个性化自主学习的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形式。

3. 微课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

不同微课制作者(主要指教师)在制作微课时,主要考虑的是面对的教学群体(学生),因此教学设计目标、设计手段等都是重点解决自己教学对象的问题。正因此,即使同一个知识点,由于教学对象的层次不同,从而导致微课百花齐放,极具分层教学的特点。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微课上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需要进行选择,从而使得微课教学更具个性化;其次,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观看自己任课教师的视频,也可以观看其他教师的微课视频,通过互联网等数字化教学设备,学习和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二)微课在高中教学中的应用对教师的好处

1. 微课提高教师自身教学业务水平,促进教师个人专业发展。

制作微课就是一个微研究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制成微课。学习运用微课程的过程,其实是教师转变教学理念、掌握信息时代新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策略的过程。教师制作微课后,可以通过观看自己录制的微课发现不足之处,也可上传互联网,通过其他观看者(教师或学生)的互动交流,发现在教学中的不足,从而加以改进。在这个制作、修改微课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不断地主动学习,不断地进行自我反思,最终达到不断提高自己教学业务水平、促进教师个人专业发展的目的。

2. 微课对激励、指导青年教师起到示范、引领的作用。

每所学校都会将青年教师的迅速成长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青年教师基本都会随堂去听优秀教师的课,通过听课来学习、吸收这些优秀教师的经验。然而平时青年教师不可能有那么多的时间去听课,也不可能同时去听几个优秀教师的课。优秀教师们的微课使青年教师们可以利用一些零碎的时间去反复学习,以形成自己的理解。除了模仿以外,还能根据自己的认识,向优秀教师提出疑问,优秀教师也可以根据青年教师的疑问给出答案,使传、帮、带可以跨时空进行。青年教师同时也可以制作自己的微课,在制作和学习过程中,全面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3. 微课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促进教育公平。

杨哲涵老师曾在《你真的确定,你会用别人的微课?》中写道:“从教师个人的角度看,一线教师工作很忙,有现成的微课可以直接用于翻转课堂为什么不好呢?从区域的角度看,区域建设微课程或者说学校建设微课程体系,不就是为了能够促进资源共享和相互使用吗?……”

笔者很赞成杨老师的说法。信息化时代,合理地使用其他人的微课程视频是未来大部分教师的教学趋势,网络上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对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也有很重要的意义。

4. 微课的应用对教研方式、听评课等方面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微课的应用可以突破传统的教学与教研方式,在校本研修、区域网络教研、跨区域的听评课等方面大有作为。比如,现在各学科听评课比赛所采用的现场观摩方式虽然真实完整,但是比较费时。其次如果主讲的教师不是本校的,那么在授课过程中,师生配合、互动等方面会出现不连贯、不顺畅的瑕疵,从而导致授课教师的预设目标和发挥难以达到最佳。微课的应用可以比较好地解决上述问题,它突破了传统的听评课模式,对教师而言,有了微课资源的支持,教师的教学将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基于微课资源库的校本教研,区域网络教研将大放异彩。

(三)微课在高中教学课前、课堂、课后的应用

1. 微课在“研学后教”的课堂教学改革中应用,提高教学有效性。

我区开展的“研学后教”的课堂教学改革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能力等,但是现在普遍是通过研学案来衔接。在现阶段,我区各校“研学案”都是纸质材料。高中各科的研学案的使用导致学生的纸质材料铺天盖地,在使用过程中,有部分学生会由于各种原因丢失。微课是一种可重复利用的资源,即使在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的地方,微课都可以重复使用。在将微课应用到高中教学后,适当地结合电子书包平台,可以较好地解决这种纸质材料的浪费,同时又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

2. 微课在实验教学中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2013年6月中旬,中国女航天员王亚平在中国首个目标飞行器天宫一号上为青少年授课,成为中国首位“太空教师”。王亚平太空授课内容主要是使青少年了解微重力环境下物体运动的特点,了解液体表面张力的作用,加深对质量、重量以及牛顿定律等基本物理概念的理解。太空现场授课的部分视频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感受到实验的真实性、科学性,同时航天任务中的“太空授课”环节激发广大青少年对宇宙空间的向往、对学习科技知识的热情,使青少年走近航天、了解航天、热爱航天。

第9篇:微课和微型课的区别范文

关键词:中药学;微理念;混合教学;教学改革

信息化时代微博、微信等“微现象”的出现,使学生学习方式发生深刻的变革,教师也需要不断地探索课堂教学的新模式。目前,高等中医药院校已经开始应用信息技术变革教学模式,进行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课程建设,但建设之后的课堂教学实践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基于教育“微理念”,在教学设计时用混和学习模式来构建中药学课程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深度融合的新型教学模式,将有助于学生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中药学课程的“微学习”。

1基于“微理念”促进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的深度融合

辽宁中医药大学网络教学平台开设的中药学课程教学空间,整体结构设置了课程信息、答疑讨论、研究型教学、在线测试、播课单元、作业、学习笔记等栏目。在中药学课程现状分析和学生对象分析的基础上,基于“微理念”构建中药学课程网络教学平台,进行教学内容、教学资源、教学活动、教学评价等方面的课程设计。精心设计学习知识点和选用知识点最佳的呈现方式,知识点的呈现方式包括文字讲稿、演示文稿、视频讲解、在线测试、学习反思等。依托中药学课程网络教学平台,基于“微理念”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研究型教学活动,引发学生自主学习。在网络教学平台的支撑下,课前学生自主学习,进行微阅读、观看微视频、完成微测验、参与在线微讨论等。课堂教学进行面对面展示与交流,导入微话题、师生与生生开展多维度的深入交流、教师适度予以指导和点评等,经过思想碰撞,有效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课后围绕衍生性问题反思总结、拓展学习。教学反馈形式包括在线测试、答疑讨论、调查问卷、作业等。教学评价贯穿于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制定形成性评价标准和评价量表,关注学生学习效果评价和学生学习过程评价,评价方式包括讨论区学生表现和研究型教学活动表现评价、课前微测验和课后微测验等。依据学习目标针对知识点进行教学设计,营造微环境,制作微课件、微音频、微视频等。如围绕中药学课程课堂教学中经典歌诀“十八反”“十九畏”等知识点,辽宁中医药大学雅韵乐坊的学生以学习共同体形式完成原创音乐版经典诵读“微音频”的设计和录制,并上传中药学课程网络教学平台共享。“微音频”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开展自主性“微学习”。

2基于“微视频”促进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的深度融合

“微视频”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的新型教学法,符合现代大学生的心理与时代特征[1]。《中药学》微视频具有碎片性强、结构微缩、知识面广、探索性强、趣味性高等特点[2]。“微视频”是学生进行中药学课程知识点“微学习”的主要载体,包含学习目标、前测、小结、后测等。一般“微视频”的时长为5~10min。统筹设计中药学课程内容的整体框架,教学单元间以一定的逻辑关系组成1个教学模块;制作系列“微视频”,形成1个教学单元;每个“微视频”介绍1个中药学课程的知识点。如在中药学课程混合式教学中将理气药进行梳理和设计,完成系列“微视频”制作;围绕中药学重点和难点内容,制作以“陈皮与青皮”“附子与干姜”“人参与党参”等相似药物比较为核心内容的“微视频”;制作以具有疏肝、安神、安胎、止呕等功效的中药辨析为核心内容的“微视频”,在中药学课程网络教学平台的播课单元,便于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化需求进行自主学习。

3基于“微讨论”促进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的深度融合

中药学课程网络教学平台是师生与生生进行在线互动交流的平台,在线活动设计包括答疑讨论、课程问卷、研究型教学、在线测试、课程作业等。围绕中药学课程教学目标,将课堂教学内容延伸到网络教学空间中,发起有针对性的与中医药经典文化[3]、临床应用、创新创业等领域相关的“微讨论”话题。开展多种形式与主题内容的“微讨论”,既有助于充分利用第二课堂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又有助于基于讨论式、互动式等教学方法的运用,促进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的深度融合。课程主讲教师在中药学课堂教学中发起“微讨论”话题,学生自愿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展开自主探究式学习,形成学习报告,在中药学课程网络教学平台的讨论区栏目下,师生与生生围绕主题进行进一步的互动交流。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反思与教学设计,精心设计“微讨论”话题,如临床如何区别选用半夏的不同炮制品?如何减轻乌头类药物的毒性?古代本草学和方书中有关决明子制枕的记载有哪些?

4基于“微测验”促进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的深度融合

“微理念”指导下的教学评价设计内容包括在线测试、讨论区活动评价等。“微测验”是开展中药学课程教学效果实时评估的有效途径之一。在一个“微视频”学习完成后,教师根据“微视频”的教学内容设置“微测验”的考核内容。“微测验”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深化对“微视频”相关知识点的理解,有助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对“微视频”教学内容的学习效果,并通过网络教学平台收集学生学习情况的相关数据信息,也有助于教师根据反馈信息不断地完善教学设计与“微视频”制作,随着网络教学平台提供的数据实时予以合理调整。基于“微测验”促进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的深度融合,主讲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以学习共同体形式进行阶段性“微测验”命题工作,经主讲教师审核与修正后,上传到中药学课程网络教学平台的在线测试栏目下,开展学生在线“微测验”。“微测验”有助于督促学生对中药学课程阶段性学习内容进行复习,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形成性学习过程。

5基于“微实训”促进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的深度融合

5.1基于“微实训”促进中药学实训课程改革

中药学实训课包括中药饮片辨识、中药应用训练等内容,目前,在高等中医药院校中药学实训课程课堂教学环节中,仍然存在部分学生无法与教师讲授同步辨识中药饮片性状特征细节的问题。基于“微视频”构建中药学实训课程的创新学习平台,将中药学实训课程的中药饮片性状鉴定等相关重要知识点制成5~10min的“微视频”,上传到中药学课程网络教学平台播课单元栏目下。以“微视频”的方式促进中药学实训课程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的深度融合,有效解决实训课程课堂教学中中药饮片性状细节无法同步观摩的问题。“微实训”主要围绕重点与难点知识,针对中药饮片性状特征的细节之处,运用特写、字幕提示等方式,辅助教师的讲授。通过微课教学进行中药饮片识别学习,利用动态效果增强学生视觉、听觉等感官,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对实训知识的理解[4]。中药学实训课程课堂教学环节中教师可以把更多的精力用于答疑解惑和组织课堂教学活动,以增强课堂教学的互动性和参与性,让学生真正成为中药学实训课程课堂的主人。

5.2基于“微实训”促进创客教育理念在中药学课程教学中的渗透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