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微课制作培训心得体会范文

微课制作培训心得体会精选(九篇)

微课制作培训心得体会

第1篇:微课制作培训心得体会范文

总体思路:

A、把培训资源,向管理层,骨干层倾斜。

B、线上微课和线下面授,增加培训覆盖面。

C、培养内训师,巡回各地授课.。

D、培训和业务结合,解决业务问题。

具体操作如下:

1、区域经理全国50人,培训费用预算45万。

区域经理贯彻总公司的政策,解决区域内部各个门店的问题,承上启下,而且一般工作年限比较长,对公司比较忠诚,培训资源要向他们倾斜。靠他们对各地店长,进行指导,在各个门店,巡回培训店员和店长。对他们的培训,要以高水平的外部职业讲师为主,尽量打开视野,提高技能。

A、计划2018年3月安排内训师训练的课程,让区域经理都成为内训师,在区域有培训店员和店长的能力,有开发课程的能力,也有上2个小时课程的能力。

B、2018年6月份,安排领导力培训课程,提高他们带队伍的水平,尤其是辅佐上司,辅助同僚,辅导下属的能力。

C、2018年9月份,安排社群营销课程,配合公司的线上营销模式,让区域经理掌握线上营销能力。

以上三类培训课程,每个平均15万元,外请职业讲师。

以上三个面授课,都要在课前,学习公众号里的某系列线上微课,带着学会的知识来上课,还要带着要解决的问题来上课。面授两天的时间里,尽量用小组研讨,问题解决的方式。课后在微信群里,留给区域经理作业、行动计划、课后练习等。这三个面授课,不是简单的授课,而是培训项目,每个项目为期3个月。

这三个月期间,每个区域经理,针对每个课程,要录制1个微课,或者内化成了自己的课程,或者录制自己的心得,区域经理产生100门以上的微课,这也算课后作业,没有录制微课,不愿意分享,或没料分享的区域经理,下次培训要特殊“照顾”。

2、店长和优秀店员骨干,全国200名,培训费用30万。

由区域经理作为内训师,对店长进行培训,在各自区域独立完成。利用季度会议时间,外加1天的培训内容,每次培训1000元用于学员奖励,1500元杂费,每年搞4次,合计每个区域1万元,不够就去花业务部的钱。

A、2018年1月份搞店面流程规范的培训。从接待客户,到进店选购,从店员站姿,到礼貌用语,从销售流程,到货品编号,从店面安全,到防火防盗,等等店面的基础业务流程,应知应会。在加上公司本年度,产品定位、营销策略、竞争态势、新产品介绍等等。

B、2018年4月份搞创新陈列培训。橱窗陈列,货品高低摆放,货品颜色搭配,店内灯光,店内音乐,店内地贴,店内动线设计等,学会利用创新陈列,增加进店率。

C、2018年7月份搞销售技巧培训。开场招呼技巧,介绍产品技巧,处理异议技巧,成交技巧,转介绍技巧等。

D、2018年10月份搞微营销培训。微信店内加人话术,微信朋友圈互动技巧,微信群经营技巧,社群小工具使用技巧,直播工具技巧等。

以上的培训,都是区域经理作为内训师完成,同时参训学员每人必须带着问题来,带着想法来,整个课程的结构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本次课程的指定领域,所有学员提出问题,讲师归纳整理,再把问题分配给相应的小组,发动大家一起来解决问题,讲师扮演专家,也是引导者,每次1000元,作为学员的奖励。

店长和优秀店员的销售经验,都可以录制成微课,最少产生500门微课,充实公司的微课平台,方便普通店员学习,不录制微课的店长和优秀店员,不能参加下一次的培训。

3、全国店员4000名,培训费用25万。

一线店员的流动性很大,对她们的培训,基本上以店长日常培训,和区域经理巡回指导为主,尽量用线上学习的方式。

A、总部录制了公司介绍、销售流程、薪酬制度、企业文化等系列课程,方便店长发给新入职的店员学习。

B、总部也录制了行业发展、产品介绍的课程、销售技巧、行业对比、陈列技巧、客户心理、售后跟进等专业课程,方便店长发给店员学习。

C、总部还建立微课讲师队伍,建立了500人的讲师群,里面有全国各地的优秀分子。在里面对录制微课,传播微课,微课内容等,进行辅导。还把微课按照受欢迎程度,分为专家级微课,精彩微课,优秀微课,分别给予1000元,500元,200元的奖励。

甚至总部专门组织了,全公司内的微课大赛,用课程点击数。课程点赞数,课程评论数,作为指标,划分微课登记,给予奖励。

总部花2万元,购买了培友汇的微课系统,并购买了一些线上的系列专业课程,用来辅助线下内训。另外15万元,用来奖励店员、店长、区域经理们,把自己的经验、销售技巧等录制成微课,2018年生产出500门优秀微课。

4、线上课和线下的结合:

在以上的项目里,线上微课和线下面授,怎么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呢?

A、在区域经理的培训项目。培训部的小伙伴,找到系列微课,比如《管理者应知应会的领导力》,这个系列微课,是由8个5分钟的小课程组成的动画微课。在课前3天,把这个微课的链接,发到区域经理的微信群里,@学员用碎片时间学习。

并要求在每个微课后面,写评论,谈自己对这个单元的心得体会,合格了再来参加线下的面授课程。等课程结束后,也要在微信群里,晒自己的作业。

B、店长和优秀店员培训项目。在开始培训的前3天,培训部把金数据做的表单链接,发到微信群里,让参训的学员,填写表单,把自己的案例、问题、期望等,都写在表单里面。同样在课程结束后,也要在微信群里,晒自己的作业。

第2篇:微课制作培训心得体会范文

关键词:新型职业农民;微课;培育模式;三分融合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27-0052-04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大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以来,各级政府与各高等院校都积极参与新型职业农民的教育培训工作,并采用集中面授、田间指导、基地示范、参观学习等多种方式向农民传授现代农业科学技术,也积极采用远程广播、网络教育等新型传输手段开展农民教育培训[1-3]。这些有益的实践为农民学习农业生产知识,获取市场信息,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传统教育培训模式受时空局限,有效覆盖不足、传播速度慢并且缺乏视觉直接感观,给农民带来的培训获得感有限,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农民对教育培训的需要,新的农民教育培训模式创新迫在眉睫[4-5]。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互联网+教育”正深度渗透农业科技领域,现代教育手段与方式逐步引入新兴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成为农民教育一种新模式、新趋势。马池珠等(2016)探讨引入Moodle平台提升农民教育培训效果,取得了积极成果[6];郭小粉等(2015)基于智能手机设计新型农民教育平台,并提供多种媒体形式的教育培训[7];胡建平(2014)依托ZLMS平台设计了农民混合培训模式,对提升农民参与培训积极性以及提升农民农业生产技能具有显著作用等[8]。受以上学者启发,笔者针对农民学习的时间碎片化、需求多元化、目的务实化的特点,尝试利用微课教学目标明确、针对性强、教学时间短等优势,将微课资源整合成体系以图克服农民教育培训中时间与地点局限,成本与需求不匹配等问题,这将对推动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供给侧改革,满足农民对多样农业科技知识需求,最终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目前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2012年8月农业部办公厅印发《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方案》,全国各地积极响应,对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试点工作,颇具成效。但同时在培育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一)思想认识局限,职业意识不强,参训热情不足,思维成定式

农业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一大支柱产业,在历史潮流的发展中,几经更迭,古语“士农工商”体现了农业在中国古代的重要地位,农业大国也是中国的一大标志,因此,农民培育是现代化农村建设的时代要求。但是,现在大部分农民对新型职业农民在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现代农业,推动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性认识不够。“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思想在农民心中也已经根深蒂固,“不培训也能干活”的想法大有人在,缺乏变革精神与竞争意识。农民是生活在农村、收入低、素质差的群体,是贫穷的身份和称呼,而不是可致富、有尊严、有保障的职业。这种思维定式观念导致农村人口大量外流,农业生产效益不高,农民参训热情不足等一系列的连锁反应。

(二)培训师资匮乏,配套政策滞后,落地实施混乱,工学成禁锢

目前培训的教师大部分从农业院校、农业系统临时抽调,缺少专职专业的农业培训教师,培训师资力量不足。同时培训教育经费主要由政府财政拨付,资金到位缓慢,需要由培训主办单位自己垫付教师经费或是学员自己垫付。部分民办培训单位为了追求效益对培训教师的资格缺乏制约,培训质量参差不齐。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是国家战略级政策,全国各地政府积极响应,虽然目标一致,但在实际的工作中涉及部门太多。配套政策相对滞后,致使各地的培育工作缺少统筹安排,职责分散,资源分散,评价标准不一,加上农民工学矛盾突出,导致了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工作落地实施混乱。

(三)项目缺乏创新,内容过于理论,时间安排紧促,学用成困境

新型职业农民的提出意味着我国农业正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产业结构进一步细分,分工进一步细化。新领域新产业新要求需要由新项目新形式来支撑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满足培训中农民的时间冲突问题。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内容安排过于理论化,偏向于对农民的科技文化素养的培训与提高,却忽略了农民自身实际需要与内部素质相分离的状况,导致新型农民培育的实际效果不佳。同时,农民的多样化需求也无法满足,培训时间主要以集中培训为主,培训内容缺乏连贯性、实用性、时效性,理论多、实践少,学用困境也使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工作推进缓慢。

二、运用微课对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意义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意义深远、目标明确,对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必要有针对性的进行培育路径探索。要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时代的教育资源,针对问题创新培育方式。随着移动学习、在线学习、远程学习等各种形式的网络学习方式的兴起,微课成为学习中一种有效载体。利用微课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不仅是教育形式的创新,而且能够有针对性的解决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过程中暴露的问题。

(一)教学形式具有新颖性,提升农民认知水平,打破思维定式

微课教学形式主要是以短小精悍的微视频为主,辅助动画、音频、文本、讲义等作为教学工具。作为一种在全球范围内广受关注的新兴教学方式,微课在教育界迅速走红并得到应用。运用微课来进行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教学形式新颖,并且既能够提高农民对新技术、新平台、新课堂、新农业的认识和理解,又能够从文化、科技、道德、法律等方面全方位的提高农民素质,加速国家素质教育与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打破一定要进学堂学习的传统思维定式。推动农民自主学习、全民学习、终身学习,促进农村发展。

(二)教学时间具有伸缩性,激发农民学习热情,冲破工学禁锢

微课教学时间一般在10-15分钟之内,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微课的核心仍是课程,包涵教案、课件、习题、评价等完整的教学资源体系。传统课程以45分钟课堂为主,网络课程大都在30-45分钟。农民学习基础差、精力有限、学习进度慢,微课教学时间的伸缩性,不仅很好的契合了农民学习精力集中时间,可以解决传统培训模式的时空限制,同时微课制作简单、人人可参与又可以补充现代化教育的不足与空白,激发农民的学习热情。而且一般微课程涵盖知识点单一,符合农民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微课学习不受时间地点限制,不会因学习而耽误了农活,冲破了工学禁锢。

(三)教学内容具有灵活性,直面农民问题需求,突破学用困境

微课教学内容具有可扩展性、开放性、实时性、互动性等特点,围绕单一知识点展开,教学环节充实,理论与实践并重、技能与职能齐进。短小精悍的微课视频内容灵活,能够随时随地制作、更新、上传,并且可以全民参与。在农民学习的过程中直面农民的问题需求,不断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微课可以长期保留,能够现学现用,突破学用困境。

三、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微课体系建设

(一)建设原则

运用微课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是一项庞大而系统的工程。作为一种以短小精悍的视频为主的新兴教学方式,若微课资源知识点孤立不成体系,内容之间缺少衔接,将导致微课教学难以覆盖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全过程。微课资源分散、利用率不高,会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成本浪费。因此,运用微课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要构建合理实用的微课体系,结合国家对新型职业农民的素质要求与微课的特点进行体系的建设,满足以下五个原则:

1.适农性原则:教学内容要符合农民的学习能力,满足农民的实际需求,解决农民的实际问题。

2.全面性原则:内容涵盖理论与实践,目标是培育出高素质、高技能、高文化的新型职业农民,体现培育过程的全面性与连贯性。

3.系统性原则:体系设计紧扣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目标,在目标一致的情况下将培育内容进行分层分类分段设计,达到三分融合的系统性设计。

4.动态性原则:体系具有动态性与拓展性,在时空上、内容上能够进行动态实时更新。满足农民多样性的分工需求,不断的完善体系。

5.标准性原则:微课设计与制作要具有示范性与标准性。在教学设计、时长、内容、视频音频格式、字幕等方面都要遵循一定的标准来设计制作。

(二)微课体系构建

为了让农民有一个完整的知识架构,有必要将庞大的微课群建设成一个完整的培育体系[9-10]。按照适农性、全面性、系统性、动态性与标准性的原则,依据国家对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目标要求,将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微课体系的层次与目标相对应[11-12]。如图1所示。

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微课按照培育分层,专题分类,知识点分段的系统设计思想进行建设。由一系列的知识点分段构成一个专题,又由一系列的专题分类构成一个培育层,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微课体系构建如图2所示。

整个体系就像图书馆的架子一样,第一层是文化素质基础教育微课,专题可分类为:文化、科技、道德、法律、心理、身体等。第二层是专业技能提升教育微课,专题分类为: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社会服务型专题等。第三层是职业价值体现教育微课,专题分为美丽乡村建设、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农村城镇化建设等。同时在专题分类中将同一专题的各个知识点分段衔接。运用微课体系来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可以使培育目标更明确、知识结构更完整、资源整合更充分,有利于使散乱无章的微课向有序化、模块化、专业化发展。

(三)微课体系资源的运用:以棉花生产为例

运用微课体系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离不开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开展。微课体系资源的建设要围绕实际教学来构建。以现代棉花生产为例,运用微课资源体系来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具体应包括:前期调研、资源建设、培训教学、效果评价四个阶段。

1.前期调研。前期调研主要目的是根据农民棉花生产的实际情况确定培育方案,将培育对象细分化、培育目标明确化、培训内容具体化。如棉农培育重点对象是面向从事棉花生产经营的专业大户、扩大承包棉花生产经营的承包户、有志从事棉花生产务农创业的农民工等。棉农培育内容是具备高产、高效、安全、优质的生产技能,能从事棉花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具体包括:棉花生产技术、棉花质量安全技术、农场经营管理素质等。

2.资源建设。资源建设重点解决棉花生产系列微课程的知识完整性与内容实践性。棉花生产属于:专业技能提升层――生产经营型――棉花生产类。现代棉花生产经营技能知识点可以概括为:棉花经营计划与准备、棉花良种繁育、棉花育苗和苗床管理、棉花整地与栽插、棉花大田生长期管理、棉花收获与贮藏、棉花效益分析与增收增效七个片段。每一个知识点分段都要制作一个微课程。譬如棉花生产整地与栽插微课的制作,设计制作标准可以参照全国多媒体微课程制作标准来进行。内容涉及垄作规格与施肥技术;栽插密度与栽插方法;地膜覆盖技术;地下害虫与杂草防治。知识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知识,时长约为15分钟,可以让农民了解当地整地的质量标准,掌握垄作高产的技术,掌握抗旱栽插方法,掌握地膜覆盖技术,掌握应对害虫与杂草的防治措施等。棉花生产在培育微课体系中的定位如表1所示。

3.培训教学。培训教学主要是运用微课资源体系进行职业棉农的教育培训,让农民自己通过互联网平台观看微课视频,同时依托农村农业信息化平台的远程呼叫、双向视频等功能实现培训讲师与农民学员的面对面交流,解决农民学习中的各种疑难问题。

4.效果评价。效果评价主要是评估微课体系资源对培育对象的实际结果评估。根据培训对象、培训目标、培训要求,采用简单方便、真实有效的考核方式,综合运用棉花理论知识、实践操作、生产水平等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的方式对现代棉花生产培育对象进行综合评价,最终达到国家认定的生产经营型新型职业农民目标。

四、运用微课程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建议

(一)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微课程平台建设

如何将微课运用到我国的教育中还处在摸索学习阶段,目前微课的设计与制作大都是为了参加比赛。运用微课进行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首先要从整体设计微课网络平台。建设以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为目标的综合型学习平台,从素质目标、技能目标、学历目标等多维度学习环境来建设操作简单、层次清晰的网络平台。同时要能够实现导航、个人学习记录、信息推送、资料下载、师生互动、学员交流等功能。

(二)加快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微课程资源开发

微课资源建设要以实际问题为导向,注重顶层设计,要成体系成规模。微课本身知识碎片化,要改变微课资源离散化、单独化的现状。要按照整门课程或者完整专题的方向去创建与设计微课资源,要将课程内容化零为整,成模块、成专题、成层次。注重知识结构的构建,通过建立知识网络图、体系图等方式使知识点既能相互独立又能有机联系成章节。使农民学习更具计划性和系统性,能够完成课程或主题知识的自主组建。

(三)加快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微课程推广应用

运用微课程进行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要善于利用现代化工具进行推广宣传,以智能手机、移动电脑等现代化设备,以媒体、网络等现代化媒介为载体,以微课设计制作为契机,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学习的微课网络平台与手机智能平台。同时要借助媒体推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微课程的设计制作,推动高校教师与社会力量的加入,使微课成为一项全民参与、终身学习的大众课程。

参考文献:

[1]朱启臻,闻静超.论新型职业农民及其培育[J].农业工程,2012(3):1-4.

[2]张胜军,李翠珍.构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多中心治理模式探析[J].职教论坛,2016(9):57-59,63.

[3]许浩.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路径与举措[J].中国远程教育,2012(11):70-73.

[4]赵帮宏,张亮,张润清.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模式的选择[J].高等农业教育,2013(4):107-112.

[5]沈红梅,霍有光,张国献.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机制研究――基于农业现代化视阈[J].现代经济探讨,2014(1):65-69.

[6]马池珠,王宏,秦路.基于Moodle平台的农民远程培训模式的实验验证及评价[J].中国电化教育,2016(3):50-56.

[7]郭小粉,李磊,李敏.基于Android智能手机的新型农民教育软件的设计与实现[J].湖北农业科学,2015(7):1734-1738.

[8]胡建平.基于微课的新型农民混合培训模式研究与设计[J].高等农业教育,2014(9):124-127.

[9]李沛智.基于知识网络的个性化微课教学系统建模[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5.

[10]赵竞,郭磊,鞠盈盈.套餐式设计类专业微课体系构建与应用研究[J].新课程研究,2016(6):53-56.

第3篇:微课制作培训心得体会范文

[关键词]高职教师;微课;制作能力

一、背景

笔者认为,与其他信息技术整合教学遇到的困境类似,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是微课建设与应用的关键因素之一,提高教师的微课制作能力是在学校中推广微课的决策者和组织者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

二、学校建设基础

自2007年引入网络教学平台以来,河源职业技术学院已经在校内形成了“合格课程—优质课程—精品课程”的三级课程项目建设机制,教师申报每一级别的项目都必须完善相应要求的网络教学资源,通过几年建设,学校建设了700多门校级网络课程和61门校级精品课程,并建成10个专业教学资源库,资源容量达到800多G,从以上数据来看,学校的教学资源覆盖课程范围广,资源总量大,似乎已经能够满足在校师生的教学需求。但是,从学校信息中心进行的几次调查来看,大部分的课程日点击率并不高,资源下载率、在线互动率均处于较低水平。从资源本身的特点分析,我们发现学校已经建设的资源主要存在不实用(没有紧密对应教学内容)、类型单一(主要是文字和图片)、非结构化(没有构成资源系列)、读取不方便(需要下载)等问题;从教师方面的原因分析表明教师缺乏教学资源制作技术、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理论、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意识,网络教学平台和专业教学资源库更多地被认为是申报各类精品课程的手段而非推动教学改革的工具。2014年底,学校决定在校内推广微课的建设和应用,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建设以实用性微课为主的教学资源,以带动信息技术和教学的深度融合。笔者所在的信息中心负责技术指导工作,配合学校教务处开展项目组织和实施工作。

三、策略探究

为保证微课建设项目在校内的有效开展,学校信息中心和教务处通过研究有关方面的理论和学习其他院校的建设经验,同时结合学校实际,一年多来对高职教师微课制作能力提升进行了探究,提出了以下策略:(一)注重技术支持团队的创建。关注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整合过程中的抵制力研究的欧美学者JohnBauer&JeffreKenton认为,学校需要配置一个有时间致力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熟练人员,也可称之为“技术协调员”(Tech-coordinator),以便随时为教师提供技术支持,以增加他们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意愿[3]。2015年,河职院在项目初期组建了一个以信息中心、教务处、督导处人员为主要参与者的“微课建设技术支持团队”,团队的组成人员包括教学研究人员、教育技术人员,主要负责为教师提供微课建设标准、组织技术培训。2016年,校内成立“教学信息化工作室”,由信息中心教育技术人员指导,各专业熟悉动画制作、视频编辑、美工设计、网页设计的学生加入,主要为教师提供微课建设技术咨询和支持。通过以上两个团队的建立,帮助教师明确建设思路、扫清技术障碍,为微课建设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二)先行培训技术支持团队。微课作为一项信息技术发展与教育变革时代相结合的新产物,从理论和实践上都要进行系统的学习和研究,为避免建设的盲目性,河职院首先派出校内技术支持团队核心成员外出培训,主要培训目的是解决建设什么样的微课、怎样在校内应用和教师需提高哪些方面的微课制作技术。在明确的培训目标之上,学校精选了国内知名机构如教育部教育管理中心或知名人士如微课实战派讲师刘万辉等开设的培训课程,内容选定微课理念、教学应用模式和微课开发实战技术,派出技术支持团队成员代表进行学习。学生团队方面,信息中心的教育技术人员根据微课制作需要将学生分为视频制作、二维动画制作、三维动画制作、美工设计、网页设计几个小组,分别进行技术攻关。(三)确保关键人物达成共识。在教学改革中有很多关键人物,他们起到支持、衔接、带动的作用,应该首先让这些人对改革的目标和方法有清晰的认识以保证项目成效、减少项目开展的阻力。在微课建设项目启动中,河职院首先组织了教学副院长、二级学院教学负责人、专业主任、在教学中积极应用信息技术的教师进行微课理念、应用的学习,由经过学习的技术支持团队成员代表开展讲座,并在讲座后进行了研讨,达成项目建设的共识,为教师在微课建设营造良好的氛围,包括给予足够的时间、空间、合理的教学任务分配以及更高的成就关注。(四)举办多种形式的培训。1.培训的内容培训的内容根据微课建设的需要进行选择,根据项目前期分析,理清微课理念、能将微课应用于实际教学和学会制作微课是培训主要解决的问题。微课理念方面,鉴于国内学者对微课定义的不同阐释,需要向教师分析不同释义对于微课建设的影响,并让教师从中归纳出微课的显著特点,为建设实用型微课打下基础。微课教学应用模式方面,要紧紧围绕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应用微课的特点向教师分析目前主要的微课应用模式:支持翻转课堂教学、课内差异化教学和课外辅导答疑等三种,同时要引导教师从微课的应用目标、教学组织形式、结构化程度等方面出发,创新微课应用模式。微课制作技术方面,一要通过展示优秀微课示范微课教学设计方法,让教师明确微课的短小精悍关键在于精心的教学设计,提高教师的教学专业能力是制作出优秀的微课的前提;二要传授简便易用的微视频制作技术如录屏软件、PPT课件、视频编辑软件,只有降低技术门槛,更多的教师才能自觉地参与到微课的建设中来。2.培训的形式由于教师是在职人员,在时间和精力有限的情况下如果使用单一形式,不仅限制了参与的人数,也将影响培训的效果。河职院在项目实践过程中,形成了以面对面培训为主,在线模式相配合、相补充的综合模式。面对面模式———河职院通过举办“凤凰微课百校行”报告会、邀请微课实战派讲师刘万辉进行2天的集中培训、校内教育技术人员按各二级学院需要开展专题培训等方式让教师按照个人情况轻易获得技术的支持。在线模式———通过在网络教学平台开设“教学信息化”课程网站,上传微课理念、微课制作、录制工具使用、专家讲座等系列在线教学视频以及工具软件,让老师随时可以从网络教学平台上获得技术帮助。在课程网站上,还提供了最新的国家政策、技术趋势、应用案例和国家培训信息,为学校教师把握教学信息化动态和做好个人学习规划提供信息平台。此外,教师在课程中也像其他网络课程一样进行了协作学习如发帖、评论等,教育技术人员也参与了网上指导,充分发挥了网络课程自主、个性、灵活的优势。(五)提供实践机会。“技术整合技能需要参与者必须有机会了解项目,并通过一系列的步骤来创造一个新产品,焦点应该在于如何在教学中运用技术资源,而非仅仅是技术技能”,为促进河职院的微课建设,教务处在原有的校级三级课程建设项目:“合格课程———优质课程———精品课程”的建设标准中加入了微课建设的要求,如优质课程要求每门课程必须建设不少于10个课程相关微课;2015年,河职院将每年举办的教学技能大赛改为微课大赛。通过以上的项目实践,促使教师开展了微课建设的实践工作。(六)与教师开展合作共建。集中式和非实时式的培训虽然能够在短时间内提高全校教师微课制作能力,但是信息技术整合的关键在于教学实践,根据TeresaFranklin,SandraTurner,MumbiKariukiandMesutDuran等人的研究发现,可以通过建立一种“指导关系”(MentoringRelationship),为教师提供及时(Just-in-time)的专业发展支持,以克服技术整合过程中的障碍。“指导关系”可以根据个体发展情况为处于不同整合阶段的教师提供微课的设计、实施方面的指导、支持,涵盖技术和心理层面,让教师感到不再孤独。河职院以微课建设技术支持团队为基础,在2016年同时成立学生信息技术支持团队,与教师开展项目式、咨询式的合作,在微课项目建设中起到强大的推动作用,受到教师的普遍欢迎。(七)形成示范引领。由于资源、背景的高度一致性,本校的成功微课教学案例在某种意义上是最好的教师培训内容,及时将这些优秀案例进行推广形成示范引领在微课项目建设中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经过一年多的建设,河职院已经形成了一批优秀微课案例,通过建设网上微课展示平台、优秀教师公开课示范、微课视频上传至校内VOD点播系统等措施,加强了微课建设的宣传和推广。

四、成效

经过一年多的微课项目建设,河职院广大教师的微课制作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在信息中心近期对一线教师的问卷调查中发现,教师对于微课的制作微课理念、教学应用模式和微课开发实战技术较项目前期有了显著提高,如微课理论,在培训前的调查:不知道人数占比72.3%,了解人数占比22.7%,掌握人数占比5%,创新人数占比0%,培训后的调查是不知道人数占比13.7%,了解人数占比51%,掌握人数占比35%,创新人数占比0.3%;微课制作的核心技术录屏技术在培训前的调查:不知道人数占比81%,了解人数占比16%,掌握人数占比3%,创新人数占比0%,培训后的调查是不知道人数占比10%,了解人数占比66%,掌握人数占比22%,创新人数占比2%;微课应用于课堂模式在培训前的调查:不知道人数占比86%,了解人数占比12.4%,掌握人数占比1.6%,创新人数占比0%,培训后的调查是不知道人数占比27.1%,了解人数占比50%,掌握人数占比20%,创新人数占比3.2%;调查表明,微课核心知识和技能的提升效果显著。在2016年广东省教育厅举办的广东省教育软件评审活动中有2位教师的微课作品获得奖项,同时,微课建设项目的实施也为我校2016年省级精品资源开发课程申报成功提供了强大支持。

五、存在问题与解决思路

(一)微课支持资料没有形成体系。虽然在支持教师建设微课过程中,河职院已经形成了一批建设资料包括视频、电子文档、应用软件等,但是从教师的微课制作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来看,笔者认为这些资料太散乱,需要进一步整理成体系———针对不同水平不同需要的教师制作出不同内容的资料,并让教师方便地通过导航获得,从方便性和传播面考虑,方式最好是通过校内的网络平台统一提供。(二)微课应用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同很多院校一样,河职院微课的建设也是从自上而下开始的,教师参与微课建设受功利或者命令驱使被动参与微课建设,无论是三级课程建设还是微课比赛中产生的微课资源,应用到实际课堂中的作用尚无法验证,高大上、烧钱式、竞赛式的微课始终是暂时的,平民化、低技术门槛式、实用型的微课才是未来学校需要大力倡导发展的。在微课建设项目中提出对微课应用的要求,并且根据应用效果给予一定的激励,可以促使教师将微课应用于课堂,进而提高微课应用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微课的应用效果如何体现是个难题,现在比较实用而简单的方法是放在网络教学平台上,通过点击率、下载率来统计,这需要学校有比较先进的网络教学平台支持;其次,教师激励的方式是多样的,包括物质激励和学术成就激励等方面,如果学校能为应用微课突出的教师提供各种激励将有效促进教师的参与。(三)关注教师微课制作的创新能力。“在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的整合过程中,创造性地运用技术的能力是实现教育变革的关键所在,而要提升教师创造性地运用技术的能力,关键是需要调整教师的技术观,提升教师技术运用的“设计思想”,使教师从关注技术本身或教师的教学转向关注学习者的知识建构。”我们在推进信息化和教学深度融合的过程中,很容易陷进“为使用技术而使用技术”的泥沼,没有把技术作为服务教学的角色,没有关注学生学习的真正的需求。从河职院在项目前期和中期对教师微课知识技能掌握程度的调查来看,教师的创新能力提高程度是最低的,这也说明,在了解、熟练使用技术之后,创新是教师需要达到的高级阶段———根据学生的知识建构需求发现、选择、组合运用技术来制作微课,而非机械地照搬教条式的做法。下一阶段,提升教师信息技术运用意识、改变教师的技术观将是改革的重点。

作者:曾彦 单位:河源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胡铁生.高校微课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2):5-13.

[3]JohnBauer,JeffeyKenton.TowardTechnologyIntegrationintheSchools:WhyItIsn’tHappening[J].JournalofTechnologyandTeacherEducation,2005,13(4):519-546.

[4]苏小兵,管珏琪,钱冬明,祝智庭.微课概念辨析及其教学应用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7):94-99.

[5]M.D.Roblyer.IntegratingEducationalTechnologyintoTeaching[M].NewJersey:UpperSaddleRiver,2003.

第4篇:微课制作培训心得体会范文

东莞作为全球制造业名城,各类大型、国际化企业的自动化水平走在全国先进行列,这些企业对具备可编程控制器(PLC)、变频器、触摸屏等综合知识的技术人员需求巨大。为适应市场需求,高职院校工科类专业普遍开有机电一体化、数控技术等相关专业,这些专业学生就业情况良好,招生情况一年旺过一年。如何搞好这些专业的教学工作,更有效衔接各专业课程,培养出满足企业需求的专门人才,是摆在高职相关专业教育工作者面前的现实课题。

一、可编程控制器(PLC)相关专业课程教学现状

以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例,该专业一般设置与可编程控制器(PLC)相关专业的核心课程有以下4门,详见表1。

以上4门核心课程学分总计有12分,在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中分量较重。前两门课程内容主要是学习电气设备与PLC基础及其实训,这两门课程是PLC知识的入门学习,后两门课程主要内容是学习变频器、触摸屏与PLC的综合应用及其实训,是PLC知识的深化和拓展,也更加N近PLC的实际应用。这样的课程安排对机电一体化专业来说,应该是合适的也是必须的,但是在教学安排、资源利用以及教学方法方面还存在一些商榷的地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实训教学安排上一律采用实训周的形式,理论课和实训课不能很好衔接

例如:《PLC高级应用技术实训》这门实训课与《PLC控制系统设计与调试》理论课安排在同一个学期教学,《PLC高级应用技术实训》安排在该学期集中实训两周(这两门课的教学计划见表2)。

上述两门课程的教学进度必须有先后合理安排,即应该是先安排理论课,让学生先掌握理论知识再上实训课,这样教学效果才会好,否则理论课还未讲,就上实训课,学生实训时会觉得无从下手,其教学效果也要大打折扣。由于每个班级采用集中实训两周,而班级太多,PLC实训室资源有限,结果理论课还未上完,实训课就结束了,给实训老师和学生带来很大困扰,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非常有必要进行合理调整,使理论课和实训课有机衔接,让教学达到最佳效果。

(二)PLC实训室资源利用有待改善

由于PLC实训室设备昂贵,一个PLC综合实训台(包括台式电脑)将近4万多元,按一个实训室安装20个机台计算,建设一个实训室要将近80多万元,所以一般的职业院校只有一个PLC实训室。由于机电一体化专业招生情况一年好过一年,一届学生四五个班近250人,两届学生近500人的PLC相关课程教学(注:表1中第1、2门课和第3、4门课分别安排在大二、大三学习),在现有实训室资源情况下,如何合理安排课程,充分利用资源,非常重要。从上表2可以看出,由于实训课集中两周时间实训,在实训周期间,其它课全部停止,在第1-4周PLC实训室比较空闲,而第5-10周PLC实训室特别繁忙,《PLC控制系统设计与调试》与《PLC高级应用技术实训》课程安排并不平衡,会造成PLC实训室的使用前闲后忙,存在浪费资源的现象。如果实训课时间安排不进行改善,一旦再扩大招生,实训室会存在排不下课的现象(实际上2014级机电一体化的《PLC高级应用技术实训》课已经存在排到非PLC实训室上课的现象,这些教室由于没有PLC实训设备,严重影响教学效果)。所以如何调整改善课程安排,充分利用现有PLC实训室资源,也是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三)在PLC相关课程尤其是实训课的教学方法上灵活性有待加强

对于高职学生而然,普遍的现象是理论知识底子薄,基础不牢,动手能力不强。而PLC相关课程的教学又是一个先简后繁的过程,既要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PLC、变频器和触摸屏的理论知识,又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我创造能力,以便学生将来在企业具有独立解决各类不同PLC实际问题的能力。在PLC相关课程的实训教学上,现在普遍采用的是验证教学法,即教师提供一份现成实训指导书,上面有PLC、变频器、触摸屏的输入输出接口分配,接线方法,有PLC程序、变频器参数设定方法、触摸屏组态程序,学生只要按照实训指导书提供的样本输入程序,设定参数,接线运转,验证结果正确就算完成实训。这样的实训课教学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独立思考及动手能力,缺乏创造性思维,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能很好地适应将来面临的实际工作要求。为了改善PLC相关实训课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必要改进教学方法。

二、可编程控制器(PLC)相关专业课程教学的改进方法

针对以上指出的可编程控制器(PLC)相关专业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以下解决方法。

(一)分散实习

关于以上提到的PLC相关理论课与实训课不能很好地衔接和PLC实训室资源不能有效利用的两方面问题,建议采用分散实训的方法,即将两周的集中实训课改为以4节课为一个教学单元,在整个学期教学中均匀分布安排。具体见表3。

在排课时可以兼顾理论课教学进度来安排实训课,这样既可以灵活合理地解决理论课与实训课的教学进度衔接问题,又能解决PLC实训室资源紧张问题,同时这样拉开实训课的整个教学进程后,老师可以在完成一个实训课题后,预先布置下一个实训题目,让学生预习相关理论知识,做好下一个实训课题的前期准备工作,以便更好地完成下一个实训课题,这样的实训课安排大幅提高了实训室资源的利用效率,更为重要的是实训课的教学效果也会大幅提升。

(二)改进教学方法

在PLC相关实训课的教学方法方面,要根据实训课教学的不同阶段,适当、灵活地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具体来讲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1.在PLC相关实训课的初始阶段应该采用示范教学法

例如,对《电气控制与PLC实训》这门课,学生们刚开始上课的时候,由于大部分是初次接触PLC的实物,往往大部分学生不知从何下手,拖延实训时间,而放手让学生操作也极易因接线错误烧坏设备,这个时候教师应该采用示范教学法,先示范操作一遍,陌踩、PLC编程、接线、检查、合闸送电等几个环节进行示范,然后再让学生操作,此时教师应重点关注学生的编程、接线、操作方法是否正确,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安全意识,同时掌握PLC设备的操作步骤和方法,为以后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在示范式教学法使用一两次之后,宜采用启发式教学法

还以《电气控制与PLC实训》这门课为例,在采用示范教学法已经上过一两次课后,这时应该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比较合适,在前面有了较好的安全意识和基本的操作技能后,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编程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对于PLC程序的编写,有的同学可能无从下手,可能会要求老师给他提供PLC程序,这个时候老师可以提供一份梯形图程序给学生作为编程思路的参考,但要求学生用其它不同的方法编写PLC程序,编写出来的程序不能与老师提供的雷同。例如:实训题目是《电动机循环正反转的PLC控制》,这个实训题目的PLC程序可以采用梯形图、指令表、状态流程图、步进顺控指令等多种方法编写,在编程的时候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份用梯形图编写的程序,教师先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向学生讲解编程思路,让学生理解梯形图含义,但最终老师要求学生用状态转移图的方法编写PLC程序,这样不但锻炼了学生的编程能力,而且开阔了学生编程思路,能比较全面地掌握PLC编程方法。

3.在PLC综合应用实训课的阶段,宜采用项目教学法和翻转微课教学法

在PLC相关实训课的后期,学生们都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编程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这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培养学生从全方位去解决一些实际案例,此阶段宜采用项目教学法和翻转微课教学法。

(1)项目教学法实施过程

项目教学法具体实施过程可以分解为:确定项目任务、制定项目计划、实施项目计划、检查评估及结果应用等几个步骤。

在实施项目教学法时,将全班学生以4~5个为一组,成绩好的与成绩差的搭配分组,指定一个责任心较强的学生为组长,再将确定好的实训项目任务分为4~5个子项目,然后每人分配一个子任务,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有分工有合作共同完成任务,最后教师与学生共同评价各组完成情况优劣,给出学生成绩。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集体合作意识,为将来实际工作提供经验。

(2)翻转微课教学法实施过程

翻转微课教学法是一种新的教学手段,是指在项目教学法的基础上,将微课的主角由老师变为学生,由学生在实训操作过程中进行微课视频的拍摄、微课教学内容的设计和讲解,最后由学生和老师一起学习、讨论、点评完成的微课视频,并将这些微课视频作为教学资源。翻转微课拍摄使用的工具就是学生人人都有的手机和电脑,视频的拍摄从时间上来说,并不会影响项目的进程,主要是由完成子项目的同组同学来协助拍摄,微课的制作方法容易被学生掌握,微课创作主要采用PowerPoint、屏幕录像专家、会声会影、Movie-Maker等视频制作软件,学生微课主要是进行某个任务或者知识点的操作过程视频拍摄,所以主要用到视频制作软件,这些对现在的学生来说并不很难,另外,网上的一些微课资源平台的微课范例也可以给学生提供支持。翻转微课从表面来看只是一个微课作业,但它并不仅仅是去完成一个微课视频的制作,而是将这个过程融合到整个项目教学法的实训过程中。实施翻转微课教学后,由于记录了学生实训的关键操作过程,便于组织学生发现、讨论该组学生实训的优缺点,丰富了考核内容,原来缺乏考核依据的一些任务可以通过过程录制的方式进行再现,教师有了明确的考核依据,另外,根据每个小组制作微课的质量和微课解说,对学生小组和个人综合素质进行考核和评价。

翻转微课的作用和意义如下:微课作业是学生任务驱动下的自主学习,适合目前高职教育学生特点多样化的教学环境。一般来说,高职学生不太擅长理论知识的学习,将微课作业加入实训教学过程后,弱化了教师对理论知识的长时间讲解,同时充分利用学生的视频资源,减少了重复讲解的时间,提高教学效率,同时还能有效减少学生上课玩手机的现象,激化学生的成功感,让学生主动学习。

三、结束语

实践证明,将理论课和实训课有机地合理安排,不但可以提高实训课教学效果,同时还能充分利用有限的PLC实训室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在实训课教学过程中,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在不同的教学阶段,分别合理采用示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和翻转微课教学法,可以减少学生学习PLC的畏难情绪,激发学生学习PLC相关课程的兴趣,提高学生应用PLC、变频器、触摸屏的综合能力,锻炼、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我们将在以后的PLC相关课程教学中,进一步探索优秀的教学方法,以便为社会培养更多合格的高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阮友德.电气控制与PLC实训教程[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

第5篇:微课制作培训心得体会范文

 

2021骨干教师培训心得体会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有幸参加了xx师范大学承办的小学骨干教师省级培训研修班的学习。在培训学习期间中,我克服了旅途的劳累和身体的不适,遵守培训研修学习纪律,上课不迟到,不早退,认真聆听专家学者们的专题讲座及,同时还与各兄弟学校的一线教师进行了充分的交流。虽然培训仅有短短的十天,可是感触良多,收获也不少。下头是我的粗浅体会。

 

一、开拓视野,充实自我

 

知识是要不断的更新的。异常是科学发展是很快的,知识更新很快,教材的知识总是具有滞后性,所以尽管教学多年,却总会在教学中发现知识不够用,迫切需要获取相关的新的专业知识。这次的学习,xx院安排的结合小学教学中各方块知识的重点难点知识的拓展,以及在课堂内外的与教师们与同行的交流探讨,对原先模糊不清的变得明晰了,为在以后的教学中能更好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们而欣喜。例如,听了...教师的...课的拓展后,对动作电位的产生、变化等知识更加明了。听了...教师的细胞生物学的课后,对不一样类型的蛋白质的合成和运输过程更加清晰。...教师的关于种群的增长及调节的授课,再加上课堂的讨论,原先有争议的问题达成了共识。每个教师的授课,都有让我有所收获的的地方,很感激这些的教师的认真负责。

 

二、促进思考,发现不足

 

每个人每一天的时间都是一样的多,为什么别人能做得那么好,取得那么好的成绩,而我就不能呢?邹寿元教师也是一线教师,相信在华附的教学任务也不轻,为什么能在教学之余不断地进行教学研究并取得相当不俗的成绩,比如单单是50多篇的论文这一数字就让我们觉得怎样可能做到?肖小亮教师也是一线教师,很年轻,可是你看他从带学生做课外活动到做综合实践活动到做课题研究,并出书,所获得的那么多的各级的奖项等等丰硕的成果不得不令人佩服!也许,正如闫德明教师和肖小亮教师所说的那样:我只是比别人多一点。对,比别人多一点,多一点思考,多一点的行动,多一点的付出!这就是成功的秘密!做生活的有心人,做教学的有心人,相信每个人都能做得更好!

 

三、激发信心和热情

 

小学教师能做研究?在此之前,总觉得是不可能的,聆听了专家们(如...教师)对教研的诠释,理解到研究可分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而小学教学研究应属于应用型研究,应定位为解决当下的实际问题,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服务上所进行的研究。定位清晰之后,打消了我的怀疑,原先,中学教师也能做研究的。专家们又“手把手”地传授地做研究的基本方法。黄牧航教授的“教师从职业化走向专门化”以及李娘辉教师的“生物学的研究方法”的专题讲座,为我们打开了做教研的一扇窗,接下来当我们尝试做课题研究时就可依样画葫芦了。我的信心和热情被激发出来,是的,要转变观念,不要只想当个教师匠,相信,当我们有了信念,坚持做教学的的有心人,我们也能够做教研,也能够把教师这一职业做得专业化。

 

一个人如果总是处在一成不变的环境中,是很容易变成庸散的懒惰的。正如此前的状态,每一天忙着日常的教学工作,忙着备课上课改作业做试题,周而复始,没有时间停下来好好的思考,没有时间对教学进行深层次的思考,没有总结没有提炼。感激这次的培训机会,让我能重新回到母校,做回学生。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立足于自我的本职工作,加强理论学习,转变教育教学观念,进取实践,促进师生不断提高。

 

2021骨干教师培训心得体会

 

我有幸成为县骨干教师培训班的一员,这也给我供给了这个再学习、再提高的机会。这次培训资料丰富,形式多样,有集中培训、分学科培训、有学员间的互动交流,专家进行讲座。专家的教育教学理念、人格魅力和治学精神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中。他们所讲资料深刻独到、旁征博引、通俗易懂、生动趣味、发人深省。在此之前,我也曾出去培训过几次,但每次都是以听教师的课堂教学为主,所看到的都是经过了层层包装的课堂实况。这次听了他们各具特色的前沿讲座,虽然我不能做到照单全收,但他们先进的教育理念、独到的教学思想、全新的管理体制,对我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无不起着引领和导向作用。这次培训之后,更增添了我努力使自我成为科研型教师的信心,给了我们强烈的感染和深刻的理论引领。下头是我在培训中的几点心得体会:

 

经过培训,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必须更新观念。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广泛运用,“教书匠”式的教师已经不适应时代的需要了,这就要求教师既不能脱离教学实际又要为解决教学中的问题而进行的研究即不是在书斋进行的研究而是在教学活动中的研究。必须具有现代教育观念,并将其运用于教育工作实践,不断思考、摸索,朝着教育家的方向努力。以教师为本的观念应当转为以学生为本,自觉让出主角地位,让学生成为主角,充分相信学生,进取评价学生。

 

经过此次培训,我在教学观上有了必须的转变,不能为了教书而教书,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最终到达不需要教,为了达成这个目标,教学不光是简单的传授知识,要重在教学生掌握方法,学会学习,不能只让学生“学到什么”还让学生“学会学习”,学生掌握了方法,终身受用,能够自我获取知识,除了学习,还要注重启迪学生的智慧,给学生充分的空间、时间,发挥出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经过培训,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作为一名教师,要坚持不断地学习,进取进行知识的更新。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教育现代化工程的不断推进,当前以多媒体与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的迅速兴起,正猛烈地冲击着各学科的教学。在网络理论下知识突破了原有书本的限制,不再以点的形式出现,而是以流的形式传递,使教学观念,教学主体,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教学形式都发

 

生根本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靠二支粉笔一张嘴”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新课程“主动、探究、合作”学习方式,传统观念下的“师者传道、授业、解惑”“闻道有先后”的观点,也将被基于新课程教学提出来的“教育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合作,学会实践,学会创新”的理念所代替。教师应与时俱进,适应时代的发展,做好自我的主角定位,充分利用网络环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实践本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促进教与学的改革深化。学习,教学相长、共同提高。

 

经过此次培训,我在教学观上有了必须的转变,不能为了教书而教书,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最终到达不需要教,为了达成这个目标,教学不光是简单的传授知识,要重在教学生掌握方法,学会学习,不能只让学生“学到什么”还让学生“学会学习”,学生掌握了方法,终身受用,能够自我获取知识,除了学习,还要注重启迪学生的智慧,给学生充分的空间、时间,发挥出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经过培训,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作为一名教师,要坚持不断地学习,进取进行知识的更新。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教育现代化工程的不断推进,当前以多媒体与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的迅速兴起,正猛烈地冲击着各学科的教学。在网络理论下知识突破了原有书本的限制,不再以点的形式出现,而是以流的形式传递,使教学观念,教学主体,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教学形式都发生根本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靠二支粉笔一张嘴”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新课程“主动、探究、合作”学习方式,传统观念下的“师者传道、授业、解惑”“闻道有先后”的观点,也将被基于新课程教学提出来的“教育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合作,学会实践,学会创新”的理念所代替。教师应与时俱进,适应时代的发展,做好自我的主角定位,充分利用网络环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实践本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促进教与学的改革深化。经过培训,让我能以更宽阔的视野去看待我们的教育工作,让我学到了更多提自身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的方法和捷径。“爱”是教育永恒的主题,我们明白了怎样更好地去爱我们的学生,怎样让我们的学生在更好的环境。

 

2021骨干教师培训心得体会

 

20xx年x月x日,我有幸参加了xx市中小学骨干教师微课制作培训。此次培训学习虽然仅有短短的三天,但对我来说却是一次难忘的自我提升的学习机会。

 

这次培训由线上学习和线下学习两个部分组成。线上学习也叫网络研修,主要围绕师德建设、学科教学本事、教学科研本事以及教育信息技术应用本事等课程。本文主要谈谈线下集中培训的心得体会。

 

这次集中培训从x月x日开始到x月x日结束,为期三天,主题是围绕着多媒体课件的理论与实操演练处理技巧,多媒体课件和微课在教学中应用技巧、方法与原则,微课制作的基本理论与实践演练。

 

经过这次培训,我了解到了信息时代下新的教学要求,一些网络名词比如:翻转课堂,微课教学,慕课(MOOC)等闯入了我的视野,让我深刻体会到:作为新时代的一名小学英语一线教师,应对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当今时代,必须提高多方面的知识和本事,并创造性的运用到我们的日常教学工作中去。经过这次培训,我提升了对PPT的使用技能,了解用CamtasiaStudio(简称CS)制作微课的基本方法等。这次培训让我深深体会到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的重要性,促使我有满腔热情的动力去不断学习。

 

异常感激这次为我们培训的三位专家以及所有工作人员的辛勤付出。来自xx市xx区的xx教师和...有限公司的xx教师的讲座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作为21世纪信息时代下的一线教师,必须适应新的教学要求;xx市中小学名教师工作室主持人xx教师主要给我们分享了教师提升专业素养的途径,重点强调教师读书的重要性。这次培训让我深深体会到,现代教师要跟上时代的步伐,跟上学生的心理成长,就要从各个方面都有所加强,多方面的知识和本事对此刻教师的要求是必要的。

 

三天的培训学习时间虽短,却收获满满,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经过这种学习方式,我学到了很多知识,所以十分珍惜这一次的培训机会,对自我专业成长更是一次质的提升。

 

培训返岗后在教学中我将进取尝试所学用于实践指导自我的课堂,学习借鉴先进的微课视频帮忙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自我也进取尝试制作微课并计划参加教师所推荐的各种微课教学比赛。

 

经过这次培训,我看到了主讲教师们严谨的教学态度,授课的专注,看到了同行们的认真钻研与孜孜不倦的学习劲头,同时也看到了自我的不足之处。在今后的教与学中,我要改变自我以往传统的教学思想,要用新的教学理念进行教学,刻苦钻研,勇于创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让教材资料更加贴合教学实际,增强英语课堂的有效性,把课堂还给学生,挖掘学生潜能,开展探究性、合作式的学习课堂。

第6篇:微课制作培训心得体会范文

关键词:微环境;移动微型学习;教师校本培训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16-0056-05

一、引言

当前,移动网络迅猛发展,新媒体与技术不断涌现,特别是微信和微博的快速普及,不仅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更为知识的学习提供了全新体验。同时,微课程因其在课程实施中取得了很好的学习效果,也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重视,并在各级各类学习培训中不断实施实践着。

继M-learning之后,人类又不知不觉地步入了移动学习微时代,教师校本培训模式迎来了新的挑战和启示。因此,在开放、移动、共享的微时代背景下,如何为教师提供方便、快捷、高效的个性化、人性化学习培训,成为研究的焦点。

二、相关理论基础

1.移动学习

德耶指出,移动学习是使用移动终端设备,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其中设备要能呈现学习内容,并且能为学生和教师提供无线的双向交互。[1]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移动学习具有明显优势:学习场所、学习资源和学习者等都是可以移动的;学习是基于无线上网的学习设备,能灵活、便捷且有效地实现学习资料的传送;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学习;数字化学习资源和服务可以实现双向交流和传输。

2.微型学习

林德纳指出,微型学习是一种存在于新媒介生态系统中,基于微型内容和微型媒体的新型学习。[2]它已经成为新兴的数字化学习方式,基于微型视频资源的学习,能够充分挖掘文字和图片所包含的隐性知识,并将隐性知识显性化地表现出来。[3]作为一种全新的学习形态,微型学习是数字化学习的继承与发展,是移动学习和数字化学习融合的产物。它常常对内容进行推送,达到有效降低学习者的认知负载,具有时间短、多媒介、片段化和个性化等显著特点。

3.移动微型学习

移动微型学习融合了移动学习和微型学习,是运用智能手机等移动设备随时随地进行的短时间、微型内容的学习活动,将较为复杂的问题细化分解成多个小的学习片断,达到有效促进学习的沟通和交流,从而提高学习效率。移动微型学习具有两个显著的特征:泛在性和交互性。泛在性体现在这种学习活动可以发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交互性体现在学习者、专家与网络服务器之间存在不断的信息交互过程。[4]

三、面向移动微型学习的微环境创设

1.微型学习环境的创设

随着移动3G、4G网络的到来,以及网络新兴媒体微信、微博的广泛普及与应用,使得移动微时代为教师校本培训提供开放、移动、共享的学习支持服务成为了可能。微型学习环境是面向微型学习,由“微信”、“微博”、“微课程”组成的三位一体式的学习环境,是学习生活化的全新体验,如图1所示。

微信和微博是基于互联网络的虚拟交流平台,两者可实现相互绑定,从而实现信息在两者之间的同步交流,全面支持文字、图片、语音以及视频的及时双向交互,是融入生活的一种学习方式。微课程是使用建构主义方法,以移动学习为目的的实际教学内容。随着智能手机的广泛应用,微课程以其简短精悍、随时随地的特点,使得微型学习更加方便快捷。

在开放、移动的微环境下,只要存在移动网络,教师就可以利用碎片时间、在任意地点,通过手机、iPad等移动终端利用微信或微博进行微型学习,同步或异步交流学习,解决疑难问题,完成相关的学习任务。其中,海量的微课程资源库面向手机移动终端,存储于网络云端,通过微信和微博中的操作链接可轻松访问,实现上传和下载,同时也支持流媒体服务,既节省物力,又方便教师随时随地访问和存取微课程资源。

2.面向微环境的学习支持

微信的基本功能提供了多媒体信息交互和群聊方式,可应用于不同学习模式中的交互沟通。微信公众平台可以实现学习资源的订阅推送和自动回复响应,为学习者提供资源的和检索。微信开放平台提供API 接口,方便在移动微型学习中进行资源共享和内容分享。[5]

(1)视频/语音/文本交互

文本信息提供了简单的信息交互方式;语音和视频是一种便捷的沟通途径,简化了沟通的方式,体现了自然对话模式的直接交互。使学习者能够进行多层面的交互,从物理设备和社会交往领域等方面获取经验,使学习更加具有体验性和丰富性。[6]

(2)微信群

微信群的建立简便高效,可以添加和邀请其他用户加入群,进行信息交流。在群内可以共享图文、音频、视频等资源信息。通过微信群可以方便地构建学习小组,进行学习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微信群对语音等信息的支持,使其更有效地发挥了群的交流功能。

(3)订阅推送

微信的订阅推送体现了微信中心化的传播方式,提高了信息传播的质量和价值,学习者可以对内容进行选择,并可以及时获取信息。在移动微型学习中,订阅推送模式可以用于学习资源、学习内容和学习反馈的,满足学习者学习的个性化需求。

(4)自动回复

自动回复功能为信息的交流拓展了创意的空间,提高了信息传递效率,而且提供了一种关键字检索功能,便于信息的查询和使用。在移动微型学习中,可以解答学习者常见的问题,设计信息导航,将学习内容等进行分类响应等。

(5)内容分享

微信开放平台使其他移动学习应用也可接入微信功能,通过整合第三方应用和微信好友的关系链,使微信成为学习内容分享和推广的有效渠道。由于教师群体微信使用率较高,通过微信将信息和资源分享给好友或朋友圈,是一种有效的资源分享方式。

四、微环境下教师移动微型学习的应用案例

为满足一线教师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提升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能力,提高交互式电子白板在教学中的应用水平,我校针对教师展开了“电子白板教学应用”培训。培训立足于开放、便捷的微环境,设计和制作了面向移动微型学习的微课程,其内容短小精湛,便于移动微型学习,不断探索教师校本培训模式的多样化。

1.“电子白板教学应用”微课程的设计模式

用于培训的微课程以短小的教学视频为主,围绕核心知识点讲解、操作演示、问题解答等展开培训。呈现教学内容的微视频是微课程的核心,另外还包括相关的微课件、微练习、微反馈等,如图3所示。

在微课程结构中,微视频是核心,是最主要的学习资源。设计的微视频时长一般在5分钟左右;微课件是在培训中运用的其他多媒体资源和素材;微练习是根据知识点设计的练习,旨在巩固技能;微反馈是学习者对所学内容掌握程度的反应,据此便于进行个别辅导;微反思是学习者在培训中收获的知识、技能与经验,用以指导后续学习;微评价则是对学习者的学习考核和诊断性评价。

2.“电子白板教学应用”微课程的内容设计

制作微课程的核心是知识点的微型化处理,就是将知识点在体系结构的框架下进行合理的细化分割。在内容选择上要遵循最小粒度原则,并依据“微目标”的标准,选择短小精悍的知识点材料,每一组块的微视频都能够独立承担单一、完整的知识内容,这些知识点能够与相邻近的知识点松散组合。[7]

内容分割时,尽量将学习内容分割成微小的知识点,从而形成一个个单一而又有实际意义的主题,这样方便学习者在零碎的短时间里进行学习。

实践操作上,采用“微内容结构脚本”的方式来切割知识点:一个整体的学习内容被分割成“主题―话题―学习对象”三部分,最终微视频的设计和制作就落实到具体的学习对象上,其中,一个学习对象承载一个具体的知识点。[8]以“电子白板工具箱”为例,学习内容的分割设计如下表所示。

3.教师移动微型学习的学习模式

面向手机等移动终端的微环境,有利于学校开展灵活自主的校本培训。教师在微环境下可以在任意时间和地点,进行一点一滴的累积式微型学习。面向微环境的学习轻松便捷,交互方式多样化,更加凸显个性化和人性化,移动微型学习模式如图5所示。[9]

(1)知识点学习

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和微信群,向教师呈现一个具体的学习任务,任务可以是教师在使用和制作电子白板课件时经常遇到的问题。引导教师讨论交流解决问题,之后将这些问题细化分割成一个个具体的知识点,并提供对应的微视频、微课件等资源。教师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非线性地、弹性地选择对应知识点学习,用以解决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2)协作交流

在知识点的学习过程中,特别是在巩固训练阶段的教学实践中经常会遇到问题。如果在观看过微视频、微课件等学习资源后,学习者仍有疑惑,可以通过微信群相互交流学习,以文字、图片、语音的形式,也可以是微视频的形式集思广益、共同探讨,协商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以此生成想法,共享交流,从而解决问题,进行微反思。

(3)训练任务

电子白板教学应用培训,是让教师学会电子白板的使用方法和技巧,熟悉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常用操作和拓展功能,合理运用电子白板中的资源,具备独立制作电子白板教学课件的能力。因此,在每个知识点学习后,都会安排教师进行相应的任务训练,做针对性的操作训练,辅之以课堂实训,以巩固所学知识技能,加强相应技能应用水平,在训练过程中如遇到问题可以重复观看微视频、微课件等学习资源,还可以通过微信群发起群聊寻求帮助。

(4)诊断评估

每一项训练任务完成后,通过自评、互评与专家评定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估,评估采用分层评价的方法,对不同学科、不同年龄的教师分别采取不同的评价标准。评估合格后才能进行下一知识点学习,否则,重新学习上一知识点,完成相应的训练任务,同时,在这一过程中都会有相应操作性建议,并通过微信的订阅推送服务,对有困难的教师进行个别辅导。

(5)评价反馈

任务评估合格后,教师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对于每一项任务的完成,需要进行总结归纳形成微反思,与成员交流共享。所有学习任务完成后,从教师交互的广度和深度评定学习态度,从每次训练任务的完成程度评定课程作业情况,从电子白板课件的制作水平评定实践能力,从教学实训效果评定学习成果的实际运用效果,最后给出总结性评价。评价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方式,旨在进一步强化知识与操作技能的掌握。

4.教师移动微型学习的学习过程

微信提供了全新的信息交流和学习交互方式,更加符合学习者随时随地进行微型学习的泛在目标。随着微信的高度普及、平台支持的日益完善,人们可以根据个人需求,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进行关注和学习。

如图6 所示,我校的微信公众平台及微信群提供了“电子白板教学应用”微课程学习支持:定期推送教师培训的学习资源、在线答疑解惑、交流共享等。这种学习方式以短小实用的微型内容来组织学习内容,体现了移动微型学习小容量、低负荷、随时随地的学习特点,能有效地促进移动微型学习效果。

微信公众平台及微信群支持图文、语音、视频等多种形式的学习交互共享,非常适合移动微型学习:学习空间自由,任何地点都可以;时间异步,错过开始时间的人进入群后可以浏览前面交流的图文、语音、视频异步学习;支持交流互助,问题不一定由培训管理者来回答,学员们也可以给出回答,学习成员高度交互共享。

5.教师移动微型学习的学习管理

微信可以方便无缝地增强移动学习支持功能,为学习者提供学习资源、课程信息和交互沟通方式的便利。微信公众管理平台可以从移动终端补充和完善学习管理系统功能,如互动交流、信息查询、信息、用户管理等,如图7所示。

通过后台管理,可以全程查看教师接受培训的学习过程,记录学习交流情况,有助于分析诊断教师学习进程中的学习交互情况,为教师的学习提供较为科学的评价依据。同时通过云存储能够将海量的微课程资源存储到云盘,如图8所示,教师通过云盘手机端点击相应的链接地址,就可以轻松访问,随时随地下载、上传学习资源。

五、结束语

创设面向手机移动终端的微环境,可以进行见缝插针式培训,学习具有弹性,花费时间少,时间利用效率高。在移动开放的微平台基础上,将培训内容制作成内容短小、精湛的“微课程”,教师可以在任意时间和任意地点,一点一滴地累积式微型学习。

实践表明,教师利用手机通过微信和微博,在生活娱乐之中点滴式微型学习,其积极性高,参与互动频繁。微课程内容短小精湛,完成一个具体知识点的学习所用时间短,在整块时间的集中培训难以保证的情况下,开展移动微型化培训能有效降低认知负荷,教师乐于学习,通过对“电子白板教学应用”培训内容的微型化、弹性化处理,创设开放移动的学习环境,进而有效促进交互式电子白板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与创新。体现了教师培训的新思路,构建了多元化的培训创新模式,引领教师培训微型化、移动化、虚拟社区化发展。

参考文献:

[1]Aleksander Dye.Mobile Education-A Glance at The Future[DB/OL].http:/ //forskning/mobileeducation.pdf.2007-11-10.

[2]Martin Lindner,Peter A.Bruck.Micromedia and Corporate Learning: Proceedings of the 3rd International Microlearning2007 Conference[M].Innsbruck: Innsbruck University Press,2007.

[3]陈琳,王矗,陈耀华.终身学习信息资源建设的战略意义与模式创新[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2(4):41-46.

[4]陈维维,李艺.移动微型学习的内涵和结构[J].中国电化教育,2008(9):16-19.

[5]王萍.微信移动学习的支持功能与设计原则分析[J].远程教育杂志,2013(6):35-37.

[6]Yu-Liang Ting. Using Mobile Technologies to Create Interwoven Learning Interactions: An Intuitive Design and its Evaluation [J].Computers & Education, 2013(1):1-13.

[7]李小刚,王运武,马德俊.微型学习视野下的微课程设计及教学应用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3,23(10):35-37.

第7篇:微课制作培训心得体会范文

关键词: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培训;一体化改革;策略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7)10-0064-04

一、引言

一直以来,我国高度重视教师的培训工作,先后开展计算机培训、信息技术应用培训、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新课程培训、Intel未来教育培训和省培国培。培训的有效性问题越来越凸显:面对一般都有繁重工作任务的教师,培训者面临重重困难和种种挑战!一方面,广大教师对培训的要求越来越高,例如,希望培训方实行按需施教,以满足其个性化需求;希望培训内容前沿和与时俱进,避免与其之前参加过的培训内容重复。另一方面,教师参训的积极性和投入度却在下降。“身在曹营心在汉”和中途放弃培训的学员比例逐年增加。面对大量的培训机会和唾手可得的网络学习资源,广大教师不再视培训为“稀缺资源”和“福利”,有效性和培训机构的品牌、声誉和口碑成为教师是否参训的主要考量点。

那么,如何提升培训的有效性?基于多年的教师培训研究与实践,笔者认为一体化改革才是有效培训之出路。培训者必须加强培训项目的顶层设计,进行包括培训理念(指导思想)、模式(方式)、内容、方法(手段)、课程资源和教学评价在内的一体化改革,方可达到优化组合培训系统各要素、各子系统,实现系统整体优化,从而大幅度提升培训有效性的效果。总体策略是,视培训为项目研究,做到培训设计系统化(一体化)、培训研究常态化(课题化)、培训工作项目化(项目管理)、培训流程规范化(标准化)、培训方法多样化、培训人员团队化、培训师资专业化、培训内容模块化、培训教学个性化、培训资源微课化、培训成果可视化(数字化)、评价方式多元化。

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培训一体化改革策略

1.培训理念改革

培训理念在整个培训项目中处于最上位,是培训项目顶层设计的核心,决定着培训项目是否既立意高远(顶天)又贴近一线教师(立地)。

(1)一体化改革理念

培训是个大系统,人员构成方面包括培训决策者、培训者、受训教师等。其中,培训者又包括项目负责人、学科首席专家、主讲教师、助教(辅导教师)、班主任和其他支持人员。要素构成方面包括培训的需求、目标、理念(指导思想)、模式(方式)、内容、方法手段、课程资源和评价方式等。因此,培训项目必须以系统论和系统方法为指导,进行一体化改革,实现以上人员和要素的优化组合,提升培训的有效性。

(2)教师专业发展理念

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培训的根本目的不是教师学习信息技术,而是提高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改善教学进而提升自身专业发展的意识和能力。为此,必须确立“技术培训、教育理论指导和专业发展引领并举”[1]和“信息化教学设计、数字化学习资源开发、信息化教研教改、网络化学习、个人知识管理和教师专业发展”一盘棋思想[2],走出“理论、技术、实践、教师专业发展”油水分离的困境[1]。

(3)“学思行省”与“做中学、做中教、教学做合一”理念

“学思行省”是“学习-思考-行动-内省”的缩写。波斯纳提出了著名的教师专业发展成长公式“经验+反思=专业发展”,可见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学思行省”理念应贯穿于培训全过程,包括课程模块设置、课程资源开发、课程专题教学、技能操作、作业任务设计、教与学活动设计、教学管理与评价等环节。“学思行省”与“做中学、做中教、教学做合一”的职业教育与培训理念一脉相承。

(4)“导-训-研-赛”一体化理念

“导-训-研-赛”一体化是指“引导(理念、理论知识、方法策略层面)-实训(技能、实操、工具层面)-研究(信息化教学研究与改革)-竞赛(信息化教学设计、说课、课件、微课等)”一体化,与“学思行省”一脉相承,贯穿于培训全过程。

2.培训模式、方式、方法和手段改革

(1)针对集中培训的弊端,采取集中培训、远程学习和校本研修相结合的混合式培训模式。

(2)探索以微课、慕课为主要载体的“导-训-研-赛”一体化培训模式

开发系列培训微课程、慕课,方便教师利用日益普及的智能手机、平板和笔记本电脑等移动终端进行移动学习和碎片化学习。指导学员开展基于微课的说课、上课、评课、分享和交流,提升信息化教学研究与改革能力。

(3)综合利用各种网络平台创建网络研修社区

发挥教师博客(博客群)、QQ(QQ群)、微信(微信群、微信公共平台)、K12教育网络空间、网易云课堂、慕课平台、教师工作坊的各自优势,创建适合不同类型学员需要的网络研修社区,推行网络研修与现场实践相结合的混合式培训。

(4)组建复合型培训团队,探索教研式培训新模式

例如,在信息化教学设计模块的教学中,组建包括教育技术专家、信息化教学专家、教研员、名师(学科教学专家)、一线优秀教师、行业企业职教专家在内的复合型研训团队,开展现场教学诊断和观课磨课,提升学习实效性。

(5)综合运用多种形式,开展专题学习

对于理论专题的学习,主要采取专家讲座、问题研讨、课后反思与课题拓展等培训方式,充分发挥专家讲座高端前沿、专业引领、信息量大、引发学员深度思考的优势,配以问题研讨、课后反思和课题拓展,引发学员观念转变和行动跟进。对于设计、开发和技术应用专题的学习,主要采取问题导向、任务驱动、案例分析、实地考察、项目学习等培训方式,采用“范例演示赏析评价基本技能训练模仿借鉴改造改良创新”的教学模式[1]。

(6)开放机房,加强实操实训

中午和晚上开放机房给学员上机操作,多安排上机辅导教师,兼顾两端。根据学员学科专业背景的差异,主讲教师为不同学科专业背景的学员提供多样化的案例素材,更贴近学员的学科专业。集中培训学员人数较多,可采取理论课大班制,技能课分班制,充分发挥优秀学员对其他学员的带动作用,使学员获得比较充分的技能指导和训练,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地点受限和学员基础差异大、教学进度难统一等问题。

3.培训内容改革

依据现代教育技术最新发展、相关培训标准、学员基础和需求,确立以信息化教学的设计、开发、应用为核心内容模块,以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为主要目标的培训方案,设置理论提升、信息化教学设计、数字化学习资源开发、信息化教学研究与改革四大课程模块,并且保持滚动式迭代更新。其中,理论提升模块包括信息化环境下教师的新角色、信息化教学现状与趋势、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策略与路径等专题。信息化教学设计模块包括什么是信息化教学设计、什么是说课、信息化教学设计常见误区、说课常见误区、全国获奖信息化教学设计案例赏析、信息化教学设计模板及应用。数字化学习资源开发模块包括网络搜索与下载、动态与可视化PPT制作、国内外优秀微课赏析、微课设计与创作、慕课开发、Flas技法、课件艺术性与美工、数字校园资源建设等专题。信息化教学研究与改革模块包括信息化教研教改项目的选题、申报、开题、中期检查、结题验收、论文写作、教学成果培育,翻转课堂课例研讨,数字校园教学应用,教育新媒体新技术等专题。依据学科最新发展态势,每年新增2-3个前沿性专题,依据学员培训效果反馈删减2-3个旧专题,保留的所有专题保持20%以上的内容更新。

4.培训课程资源改革

由于培训对象大多数为各学科专业一线教师,部分为教学管理人员和信息技术专业人员,其学习基础和学习需求迥异,必须开发支持学员自主选学的多样化、多层次课程模块:①除公共必修课程模块以外,面向不同对象开发针对性的选学课程模块。②面向不同学习基础的教师开发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梯度、递进式课程资源(案例)。③开发培训管理平台,实现学员基础评测分级、分级呈现课程模块,在完成相应必修课程模块后,可自主选学扩展课程模块。培训管理平台具有注册、选课、在线学习、在线作业、在线测验、反馈诊断、在线互动、学分管理等功能。④培训课程微课化。开发培训课程系列微课,形成短小精悍、情景化、趣味性、可视化的微课程,支持翻转学习、混合学习、移动学习、碎片化学习等个性化学习方式。⑤创建以微课程资源为基础的系列培训MOOC,支持大规模学员在线自主学习。⑥与参训教师和参赛教师合作,将培训班课程资源和信息化教学大赛参赛作品纳入中职信息化教学资源库,重点建设各学科专业优秀微课资源。⑦根据时展、技术更新和教师实际需要,开发前沿新课程模块,更新原有课程模块。

5.培训评价方式改革

针对学习内容设计性、开发性、应用性、实践性较强的特点,主要采用电子作品集评价为主的考核方式。培训过程中各技术学习专题教师适时组织课堂学习竞赛,评选技术学习优胜奖进行教学激励,最后培训团队根据学员出勤、纪律、提问、回答问题、专题优胜奖、电子作品集汇报和评价结果评选优秀学员,实现培训成果可视化和评价方法多样化。鼓励、推荐和指导优秀学员参加各级各类信息化教学大赛、说课大赛和课件大赛,充分体现“导-训-研-赛”一体化的培训理念。

6.培训研究常态化、课题化

围绕培训有效性的提升,将培训涉及的诸多问题特别是培训理念的创新、培训模式的建构、培训理论的整合应用、培训内容的更新、培训方法的优化、培训流程的标准化,以及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网络化学习能力、个人知识管理能力和专业化发展能力的提升策略等,作为常态化的课题研究内容。近年来,笔者先后主持了“高师生网络化学习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信息技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研究与实践”、“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培训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高师生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践”、“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策略研究”、“中职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理论整合研究”、“面向教教育的示范性精品微课设计、开发与应用研究”、“中职教师品牌培训项目设计开发与实施研究”等8个自治区级教研教改项目,尝试将研究成果运用到培训中,提升了培训的有效性。

7.培训团队专业化

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培训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必须依托专业化培训团队。例如,笔者连续十年主持广西中小学和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相关培训项目,均依托自治区级教师教育学科(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团队,该团队以信息化教育研究、信息化教学人才培养和信息化教师专业发展为己任,集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和教师培训于一体。团队成员长期从事中小学和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培训,各有专长,配合默契,已打造成为颇具实力的专业化培训团队。

8.培训标准化

培训者必须总结形成一整套科学、规范的标准化培训流程:

每次正式培训前,首先要进行相关课题研究,集中解决以往培训中遇到的问题,特别是培训的有效性问题。

其次,进行培训调研,分析参训中职教师的真实需求。

第三,组建培训项目团队,研制培训方案,参加培训项目竞标。

第四,竞标成功获得培训项目后,第一时间根据学员需求和现代教育技术的最新发展,开发培训新课程(专题)资源包,更新原有课程模块资源包。

第五,成立培训班筹备小组和备课小组,召开筹备会和集体备课会,总结以往培训的经验教训,对历届培训班学员的学习基础与学习需求调研数据进行汇总分析,初步掌握我区中职教师的学习基础与学习需求,明晰培训的总目标、总要求、基本理念、基本模式和专题目标。

第六,多渠道培训通知和培训信息。除了邮寄纸质版通知,还利用博客、QQ群、电子邮件、手机短信、微信等多种现代化通信方式,确保参训教师及时获得培训通知和后续培训信息(例如住宿订房、路线图、训前学习准备等),同时解答学员的一些问题,使学员提前做好学习准备。

第七,提前做好训前准备工作。代学员联系就近宾馆,订购桶装水,安排学校食堂就餐,确定教室和机房,打印课表,购置资料袋;放置欢迎牌,打印并粘贴前往报到教室的路标;安排接待人员轮流接待学员;在网络教室的每台机子上安装培训要用的软件;检查设备,布置会场,确保开班典礼和培训的顺利开展;制作和安放学员学习证,提高学员的学习角色意识。

第八,学员报到前或报到当天,安排学员填写包括个人基本信息、信息技术基础、学习需求、教研教改和专业发展现状的网络问卷,第一时间将统计分析结果发给各专题主讲教师和辅导教师,以提高培训教学的针对性。

第九,加强教学监控和反馈。通过课后面谈、QQ群 、短信、微信、电话和邮件等方式加强学员与主讲教师、班主任、辅导老师之间的沟通和反馈,及时获取教学改进意见和建议,使各专题协调、有序地进行。

第十,加强班级管理和人文关怀,为学员创造最佳学习环境[3]。主要做法包括:佩戴学员证,严格考勤;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加强作业管理;安排最好的机房;中午和晚上开放机房,辅导教师重点指导基础差的学员,多听取学员意见。

第十一,将往期培训资源和本期培训新生成的优质资源汇总刻录成光盘发给W员,以支持学员的后续网络自学、校本研修和可持续专业发展。

三、培训一体化改革成效

培训一体化改革实施以来,笔者所主持的培训项目均获得满意效果,满意度均在95%以上。学员在问卷调查、座谈会、QQ群留言和培训日记中纷纷表示自己在知识与技能、意识与态度、理论与实践等多个层面均有较大提升。以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培训为例,300多位参训教师参加2009年全国中职优秀多媒体课件评选活动、2010年-2012年全国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大赛、第十二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和2013-2016年“创新杯”全国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与说课大赛,共获得全国一等奖46个、二等奖110个、三等奖120个、组织奖16个、最佳单项奖2个、大赛闭幕式最佳展示3个的优异成绩。

参考文献:

[1]郑小军,杨满福等.基于Web2.0的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整合培训模式创新实践探讨[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8(22):73-76.

第8篇:微课制作培训心得体会范文

【关键词】微格教学;师范生;教学技能

一、前言

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斯坦福大学为了培养教师,首创了微格教学。80年代的时候,微格教学传入我国。作为一种缩小的教学模式,它把复杂的教学过程分解为基本的、具体的单向教学技能,如导入技能、讲解技能、演示技能、结束技能等等,在较短的时间内针对这些技能对师范生进行逐个、反复训练,以提高师范生的课堂基本教学技能。微格教学是高等院校培养师范生教学技能的训练方式之一,它能够将师范生所学的学科知识和教育教学理论转化为自身的教学技能,从而达到获取经验和掌握教学技能的目的。微格教学是英文Microteaching的译名,原意为微型化教学,又被译为“微型教学”、“小型教学”、“录像反馈教学”。它以现代教育理论为基础,利用先进的媒体信息技术,依据反馈原理和教学评价理论,分阶段系统培训教师教学技能的活动。 微型教学是一个有控制的教学实践系统,它使师范生和教师有可能集中解决某一特定的教学行为,并在有控制的条件下进行学习和训练。它是建筑在教育教学理论、科学方法论、视听理论和技术的基础上,系统训练教师课堂教学技能的理论和方法。

二、微格教学对师范生培养教学技能的意义

微格教学采用了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手段,创设一个模拟中学课堂的教学环境,使接受训练的学生能够获得实战的感觉。克服了以往脱离实际的弊端,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方法来讲,更加注重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技能训练为主线的原则,在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微格教学就是把各种基本教学技能具体的、逐个的进行研究和训练,使复杂的教学得以简单化,借助现代信息设备,对学生进行专门的训练,引用现代教学方法,使师范生的教学技能的培养方式和教学过程更加丰富。微格教学这一新兴的教学模式,使师范生能够利用信息化的教学工具及时的、科学的对训练过程进行评价、总结。在循序渐进的微格教学训练中,师范生展现了高度的自我积极性,使教学技能得到很好的巩固,这样使教学技能训练变得更加细致、深入,从而提高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的效率和质量。

三、微格教学在高校师范生中培养教学技能的应用案例

微格教学是高校师范生必修的一门课程,教学技能对于师范生来说,又是必要掌握的教学能力。在这一课程体系中,师范生需要针对某一或多种教学技能结合加以训练,然而在这一训练过程中不免出现各种问题,为了更好地实践教学和改善绩效,我们专门对这一具体实践进行了调查和研究,根据在我校展开的活动情况并结合亲身经历和周边普遍现象,我们此次研究所选取的对象是我校13级教育技术学专业(师范)的部分学生,以信息技术课为例,针对师范生在微格教学中关于教学技能的培养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进行了以下分析:

(一)专业知识匮乏,脱离教学实际

学生出现的问题多种多样,例如:学生制作的课件主题风格与教学内容不搭,只有文字没有图片,或文字和图片没有联系,没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字号大小的问题,字体颜色与背景色相似,导致后排的学生根本看不清课件上的字;PPT中内容的排版不合理,逻辑能力有问题。

(二)教学内容的结构不完善,技能使用不规范

我们对他们在使用技能方面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

导入技能:俗话说:“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好的导入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这是一节课开始的首要前提。首先,从师范生自身知识结构来看,经过几年的专业课程学习,大部分学生对本学科的专业知识结构有了较高的掌握水准,其本体性知识得到了加强,能够从较高、较宽的学术视角进行问题的分析.这也造成了师范生对基础教育领域教学问题的淡忘,不能从中学的视角进行问题的分析、阐释。导入的时候没有考虑学习者的知识基础和基本情况,完全凭着自己的理解和见解进行授;其次就是对中学的现状不是很了解,从网络上的热门话题引入,但是学生并没有获取这些信息的途径,以至于学生不了解;导入内容与学习内容不符合,教师也没有很好的解释,不能引导学生思路到本节内容上。

讲解技能:讲解技能是在概念教学的基础上实施的,对于信息技术课来说,理论知识较少,操作性强,如果仅限于讲解,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知识,大多数师范生对讲解技能理解比较片面,认为只要单纯的讲授就可以,由于师范生在这一方面出现较多问题,我对其进行以下几点总结。首先,师范生自己对教课内容都不是太深入,没有提前进行教学规划写详细教案;其次,由于初次讲课站在讲台,语言不够流畅有时停顿,逻辑不够清晰;再者,和学生互动较少,单纯的讲授不考虑学生是否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过于生硬,缺少丰富的感性材料;讲解过程中没有很明显的语气变化,没有抓住重点并对学生进行强调、深化和巩固;课堂讲解过于平淡,学生积极性不高,使课堂气氛变得乏味。

演示技能:在信息技术课上,学生演示的目的与学习内容并没有很大的紧密性,重难点不突出;有时候会出现演示错误的情况,也就是说学生对于课件的内容不熟悉,思维逻辑不清晰;在演示的过程中会出现讲解与演示不同步,学习者不明白讲的内容;在演示的时候学生的讲解没有启发学生的思维,不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深度的思考,演示的速度很快,学习者会跟不上老师的步伐没有留给学习者足够的时间去理解。

结束技能:结束语很仓促,没有明确的目的性,学习者对课后安排的时间不能合理的利用,学习内容结束时没有强调重难点,表达的不清楚,安排的实验、作业、练习都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把握不够充分;没有启发学习者对知识的迁移和应用,没有进行小结就匆忙地=下课了,对所讲的知识点没有梳理和归纳或者对下节课设下悬念,引起学习者的自主学习的兴趣。

(三)教态方面

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学生在讲课时眼睛一直盯着课件,与学生的目光交流太少,不会注意学生神态的变化,就会导致不能及时得到学生的反馈;另一个是学生讲课过程中肢体语言很多,比如说:身体一直在晃动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学生的穿着打扮不恰当,手势繁多看起来教态非常不自然。

三、信息技术师范生教学技能的培养和优化策略

(一)学习专业知识,构建知识体系

师范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结合教育心理学等课程,对理论知识有更加全面的认识。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后,要根据自身的条件安排合理的资源,对一些相关的课程加强学习,比如说教学设计、班主任工作技能、中学生心理辅导、教育心理学、教育管理学等。学习这些相关的课程,能够对专业知识有更加全面的认识,对知识体系的构建更加的完善,可以更好地辅助教学。师范生针对自身出现的一些问题不断的改进,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学素质,多听一些中学优秀教师关于教学方面的讲座,多去观摩一些优质课程,参加学校组织的有关活动,比如说多媒体课件大赛、讲课说课大赛等,从而获取一些相关的经验,运用到自己的实践中,不断探索与创新。

(二)完善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技能

微格教学是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手段,创造完善的教学环境,在课程教学学时十分有限的条件下,特别要注意各门课程教学内容的合理整合,使其各自发挥应有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的实践中不仅仅要有专业的知识,还要有充足的时间来观看其他人的教学过程,学生经过观看微课型及反馈评价环节的录像,取得最直接的反馈信息,并根据老师和同学的建议,结合自己的反思体会,再重新修改自己的教学设计,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这种找差距的方式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强,可以使学生不断调整、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修正不足,并且通过反复训练,切实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最终实现把传统的以理论灌输为主导的课堂传授,改变为以实践技能培训为目的的教学技能训练。在进行微格教学的过程中,针对某些技能加强训练,就要合理并充分地利用时间和资源。

(三)培养教学素质,提高教学效率

由于个体差异客观存在,个别学生通过一次训练后在某一技能方面暴露出较多的问题,学生应该多次进项有针对性的巡训练,从整体上有把握、有信心的、圆满地完成这一技能的培养。我们要对课堂教学技能进行强化训练,对师范生进行专项训练以及综合训练 。在教态变化技能训练方而,要求在训练中,应注重其教态:站立挺拔;走动时轻盈优美,快慢得当;手势运用大方、恰当。在日后的训练中不断改正自己的缺点,在不断的训练中,不断进步,达到相应的要求。在课堂上,学生应该和学习者有大量的互动环节,可以分小组,设置游戏环节,提问学生参与问题的讨论,吸引学生的注意,烘托出一种良好的课堂氛围。

四、小结

本文以我校信息技术师范生在微格教学训练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做出了系统的研究和分析,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等相关的理论知识,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状况进行分析和评价。从我校的信息技术师范生在使用教学技能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入手,有针对性地解决并提出了相应的措施以及优化策略,以此来为高校中信息技术师范生在教学技能培养方面可能出现的问题提供借鉴。微格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将教学理念和教学过程完美的结合,打破了我们对传统教学的观念。通过这次微格教学的锻炼,师范生对教学活动和教学过程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在未来的教师职业道路上,会有更大的突破和进展。

参考文献

[1]李乐为,李岳玲.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中微格教学的应用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0(9):69-71.

[2]韩桂凤,李昕.微格教学在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学技能培养中的应用探讨[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1(6):10-13.

[3]刘惠莲,费金有,肖利.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途径[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2(8):52-54.

[4]张桂荣,朱玉莲,韩振华,刘伟洋.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的实践与探索[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64-66,84.

[5]范维.浅议微格教学与英语专业师范生教学技能的培养[J].智富时代,2015(4):256.

[6]杨建辉. 数学教育专业学生教学技能培养的研究[J].数学教学研究,2015(5):14-16.

作者简介

1、张琪立.河南省新乡市.研究方向:教育技术学。

第9篇:微课制作培训心得体会范文

关键词:微格教学;传统教学法;比较研究

一、前言

微格教学,英文 microteaching,意为微型化教学,是一种以现代教育理论为基础 ,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将教学技能进行分解,依据反馈原理和教学评价理论,分阶段系统培训师范生和在职教师教学技能的一种科学训练方法。微格教学已形成了独立的学科体系,并成为不少国家师范院校教育中的一门重要课程。英国的教育学士课程中,开设微格教学达四十二周,每周五课时,共计开210课时。在澳大利亚的高等师范院校,采用微格教学培训教师的教学技能,开课率达80%。我国从80年代中后期开始引进“微格”教学。直到1994年12月,微格教学首次被引入我国体育教学领域。但由于我国国情和体育教学的特点所至,微格教学在体育教学中运用的进展速度非常缓慢,本文对微格教学与传统教学进行比较前线分析,丰富和发展微格教学的理论研究。

二、传统体育教学方法特点与微格教学法的比较

(一)传统体育教学方法的基本特点。

1.多种感觉器官参加工作。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师生双方不仅需要通过视觉、听觉接受信息,而且要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指挥下,运用动觉、位觉、触觉等来感知自己身体的动作。特别是通过本体感觉来感知自己身体运动时用力的大小、方向和动作的幅度,以便有效地控制动作。

2.运动与休息合理交替。众所周知,体育教学中身体活动和心理活动是分不开的。 学生只有通过感知动作,运用观察、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才能掌握动作技术概念和运动技能。在体育教学中,学生生理和心理方面都要不断受到刺激,承受一定的负荷。较长时间的刺激和负荷,就会引起学生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产生疲劳。 疲劳的产生和积累,又会导致学习效率的下降,这就需要减轻和消除所产生的疲劳。

3.感知、思维和身体练习紧密结合。根据体育教学目标和教学程序,学生需要运用视觉、听觉等感觉器官,接收教师发出的信息(包括示范和讲解)。这些信息传到大脑皮层,经过大脑的分析与综合,再以指令的形式传出,指挥身体进行相应的运动。这实际上是感知、思维与练习三个环节的紧密结合,它反映出体育教学过程具有认识与实践、心理活动与身体活动紧密结合的特点。三个环节中感知是基础,思维是核心,身体练习是结果。

4.具有时空性的特点。从时空特征看,体育教学过程有开始、发展和结束。 在教学不同的发展阶段,师生之间的地位与作用在发生着规律性的变化。一般是:在开始阶段,教师主导地位与作用较明显,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的主体地位与作用逐渐加强。这个过程对于学生来说,是客体主体化的过程。

(二)微格教学的基本特点。

1.理论联系实际。微格教学中的教案的编写、教学实践、反馈和评价、修改教案后重新进行教学实践等一系列的活动使教育教学理论能够得到具体的贯彻和体现,激发了师范生对教学法课程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师范生学习教法、钻研教法、掌握教学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

2.目标明确,施教真实。微格教学将教学过程分解为不同的教学技能后,再将它们放大分别加以训练。 这样有利于被培训者集中精力学习和实践特定的教学技能。 同时,微格教学从始至终涉及到正常状态下教学活动的全过程,授课教师要根据被培训技能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确定明确

的教学目标和任务,收集教材、编写教案、准备教具和设计选择教学手段等,在这些方面授课教师都可真实地进行施教。

3.重点突出,内容集中。在微格教学过程中,师范可以通过各种教学手段来实现设定的一两项特定的教学技能和教学目标,而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上,注重了经验的直接获取,突出重点内容的操作与控制。

4.容易控制,反馈及时。微格教学过程减少了教学场景的可变因素,使教师能在有控制的条件下进行教学。 而每一节课的结束,被培训者都会通过记录、评价等方法手段获得及时的反馈,有助于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5.自我教育,压力小且有安全感。微格教学可以通过录像了解自己教学行为的信息,发现和找到需要改进的地方,而且在这一过程中,师范生或在职教师不会有太大的心理压力,也不必为影响学校的正常教学而担心。

6.集思广益,有利创新。微格教学多为分组进行,是一种带有研讨性、观摩性和交流性的集体活动,大家在一起能够相互听课、评课,这充分为培训者提供了教学创新的教学机会,为教学的科学研究拓宽了一条新的渠道。

三、结论

(一)在体育教师教学技能培养中应用微格教学法,比传统的形式更有利于提高体育教师的讲解技能和直观演示技能,所以说在体育教师教学技能培养中实施微格教学比传统的教学形式更有利于提高体育教师的基本教学技能。

(二)在体育教师教教学技能培养中应用微格教学法,教学训练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易于控制和掌握,有利于提高体育教师教学技能,提高教学水平。

(三)在微格教学中采用电化教学的手段,反馈时间短,速度快,效率高,反馈及时、准确,有利于体育教师对教学技能的掌握。

(四)微格教学的评价系统比传统教学的更加完善,运用多种形式的评价方式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结果准确、合理,不但能客观的评价体育教师的活动,而且还可以提高体育教师的评价能力。

参考文献:

[1]雷敏.微格教学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0,

[2]曹莉.我国高师体育专业实习教育的现状及对策[j].体育科学1997,6(17)

[3]曲宗湖.学校体育教学探索[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

[4]张秀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篮球教学技能微格教学的实验研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03,( 2) .

[5]袁建国.中学体育教学法课程微格教学程序设计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报,2002,25(1).

[6]张学研,王崇喜.对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与评价的研究[j].体育科教2000,(11)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