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业科技园区管理办法范文

农业科技园区管理办法精选(九篇)

农业科技园区管理办法

第1篇:农业科技园区管理办法范文

现代农业开发园区是农业市场化、产业化、标准化和国际化的重要载体,是吸引“三资”开发农业的平台,是农业观代化的展示窗口,是观代农业新技术、新成果的开发转化基地,在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导向和示范作用。各地一定要从战略高度把握建设现代农业开发园区的重要意义,按照市场经济的理念和观代农业的思维,借鉴工业开发区的经验,切实加强观代农业开发园区建设,扎实推进我市农业的跨越发展。

二、要立足高起点,准确定位现代农业开发园区建设的目标与功能

我市观代农业开发园区建设要瞄准农业现代化,以招商引资引智为基本途径,以培植农业市场竞争主体和农业主导产业与特色产业为主攻目标,立足高起点,坚持高标准,集中力量,力争通过5年的努力在市和各县(市、区)各建一个能够展示区域内农业发展水平的现代农业开发园区。其基本标准有五条三一是启动区面积300亩以上,核心区面积3000亩以上,辐射区面积3万亩以上。二是借鉴工业开发区经验,面向社会招标招商,引资引智,培植市场竞争主体。三是园区内的农业生产、加工、流通必须充分体观现代农业科技和管理水平。四是园区建设要有自身的特色。可以是综合性的也可以是专业性的,但都必须培植和拥有知名的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品牌。五是经济效益高,辐射功能强,生态环境美。

园区建设要重点体观4个方面的功能:一要体观现代农业的开发功能。面向国际国内的资源和市场,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引智,实行,产、加、销综合配套开发,培植新兴产业,争创一流品牌,带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跨越发展。二要体观发展区域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的导向功能。根据现有的和可开发利用的资源、市场、人才、技术、资金等综合因素来确定自身的产业发展特色,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三要体现农业观代化的示范功能。按照现代农业要求,加大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繁育和试验示范,真正,把园区办成新技术、新品种的示范基地和新成果的展示窗口。四要体现农业高新技术成果的孵化功能。积极探索与农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合作新机制,大力引进高新技术成果,力争拥有1-2项自主知识产权的能够转化为生产力的关键技术和成果,成为农业科研、教育与农业生产相结合的平台和农业科技成果的孵化器。

各地要根据现代农业开发园区建设的基本标准与功能,立足高标准,注重特色,整合资源,精心规划,科学论证,制定方案,真正把现代农业开发园区建设成为一个带动农业区域经济发展的基地。

三、要深化改革,积极创新现代农业开发园区的运行机制。

现代农业开发园区要坚持“政府搭台,市场运作,土地租赁农民受益”的基本原则,建立起现代产权制度和经营机制,确保园区的营运质量和效果。要按照建立“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观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园区建设实行政企分开。政府负责开发区的发展规划、基础设施建设、政策制定、招商引资和协调服务等工作;进园的企业则按观代企业管理的要求,自主管理、自主经营。要实行经营主体多元化。对现有园区要通过法人参股、职i购股、外资嫁接等多种方式实施整体改制,实观投资主体多元化。对新进园区的项目,积极引进外资、民资和工商资本进入园区,兴办农业项目,坚持把独资公司、股份制公司、民营企业作为园区的开发主体。要打破所有制界限和区域、界限的约束,坚持谁有能力谁承办,谁的机制活、带动农民致富能力强谁承办。要坚持产业化经营。大力兴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行龙头企业+园区+基地农户的模式,增强辐射带动能力,为农民提前、产中、产后服务,促进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要实行技术与资本的有机结合,把推行技术入股作为创新园区经营机制的重要内容,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成果量化为资本。

四、要制定扶持政策,全力推进我市现代农业开发园区建设

现代农业开发园区是加快农业发展的新举措,是推进农业观代化的一项示范工程。各级政府和部门要明确政策,加大扶持力度。一要切实加大对园区的投入。各级政府要围绕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技开发,加大投入力度。要在农业综合开发、财政支农专项资金、耕地复垦、小农水资金、农业三项工程、农业科技三项资金中优先安排现代农业经济开发园区项目。要处置好财政投,入形成的资产,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政府部门除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外,用于生产经营等方面的投资,可以作为国家资本金,实行租赁或入股。要创新园区的投入机制,采取多种措施,积极吸引外商资本、民间资本、工商资本投资园区建设,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机制。二要加强对园区的政策扶持。园区在用地、用电、用水以及金融、工商、税收上,可按照《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意见》和工业经济开发区的有关规定,享受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和工业经济开发区的同等待遇。要严格按照中发[18号文件精神,重视解决好土地使用权流转问题,除了必须买断的以外,可采取土地租赁的方法,切实保护好农民的合法权益,把土地使用的决策权和收益权归还给农民。三要鼓励科技人员参与园区开发。要按照省政府政发[]6号文件、省政府办公厅政办发[]128号文件和市委发[]53号文件精神,规范科技成果入股方法,鼓励农业科技人员进园区领办、创办农业科技企业。要从改革利益分配机制入手,通过入股等各种形式,形成园区与科技依托单位的利益共同体。要鼓励农业高新技术研究计划项目、农业科技攻关项目等各类农业科技计划项目到园区组织实施。

第2篇:农业科技园区管理办法范文

关键词农业科技园;发展思路;安徽合肥

自2001年合肥市第1个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合肥经济技术开区农业科技示范园建成以来,合肥市已经先后有合肥市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合肥市大圩乡葡萄基地科技示范园等20多家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起来,这些示范园解决了一批影响安徽省农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转化了一大批农业高新技术成果,孵化了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科技型农业龙头企业,大量先进实用技术得到推广应用,推动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促进市场繁荣、农民增收和城乡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当前,合肥市农业科技园区发展已进入了一个关键时期,有必要进一步端正对农业科技园区的正确认识,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解决好园区发展中的现实问题,促进园区健康、持续发展。

1明确指导思想

坚持“高新、高效和龙头带动”的基本思想,以高新技术转化应用为先导,以高效益发展为前提,以龙头带动为纽带,以示范、创新和技术辐射为支撑。在战略部署上,以科技带企业,以企业带园区,以园区带农户,逐步形成有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技贸工农一体化的模式,走出国门,跻身国际市场。在经营模式上,由科研单位、地方财政、实施单位以及企业经营者共同投资,组建产权明晰、职责明确、风险共担、利益分享的股份制企业[1]。在开发方向上,按照“农科教、种养加、产供销、农工贸、城乡一体化”的要求,实行多层次、多形式、多元化的优化组合,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科技园的模式。

2完善促进农业科技园区发展优惠政策

建议合肥市各级部门加强对园区建设的扶持和管理,制定长期稳定的科技政策,并在土地使用、税收、进出口权、进口关税减免、投融资机制和人才的引进与培养等方面,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和有效的保障措施,以实现园区的持续高效发展。主要包括:园区建设用地与土地流转政策,税收与金融扶持政策,鼓励科技人员进入园区创业政策,设立农业科学园区建设专项经费[2]。同时,政府应通过鼓励政策、成果权属界定等有效措施,吸引企业与科研单位进行科技合作,采取股份制、联营、合作等方式积极筹措建设资金,鼓励农民以土地劳动力资金等入股。

3大力促进科技创新与机制创新

要鼓励园区与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建立各种科技合作关系,走产学研结合的路子,吸引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的人员,根据园区发展建设的需要,到园区做兼职技术开发研究工作。建立新型的人才聘用制度,大胆进行产权体制改革,吸引科技成果入园,以提高园区产品的科技含量和技术水平,加大园区企业自主开发应用性技术的资金投入,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农业科学园区急需管理人才,做好科技的对接、信息的对接、市场的对接,积极引进发展潜力大、市场前景好的名、优、特、新项目和高新技术,使园区真正成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示范基地,农民增加收入的示范窗口。在推广农业高新技术、新品种的同时,积极与各地生产加工企业建立联系,大力开拓销售市场,为农民提前、产中和产后全方位的服务。

在运行机制上,要大胆借鉴现代企业管理经验,进行运行公司制、投资业主制、科技承包制、联结农户合同制的试点;在建设内容上,可以是“专业性园区”、“综合性园区”或“开发区式的园区”;在建设的组织和建设主体上,可以是“政府兴办型”、“民间兴办型”或“民办官助型”,同时在互惠互利基础上采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形式联合经营;在利益分配上,应按照“谁投资、谁建设、谁受益”的原则,依法保护好各类园区尤其是民营科技园区的合法权益。

4加强特色园区的建设,做大做强特色产业

园区的建设必须有自己的特色,没有特色的园区是没有生命力的。应根据市场需求及发展趋势,突出重点、因地制宜,选择市场潜力大,发展前景好,具有区域特色,能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对提高当地农民收入意义重大,是本地区农业结构调整重点培育和扶持的名、特、优产品进行挖掘和开发。园区主导产品选择不宜过多,以1~3个为宜,太多了难以集中有效配置科技资源,不利于科技成果的迅速转化和推广。可考虑优先发展设施园艺、养殖和农产品加工业,重点发展以花卉苗木、特色林果和种草养畜的产业,也可兴建集观光旅游休闲度假、健身娱乐、科普文化、加工贸易、生产科研等诸功能于一体的现代生态农业旅游观光园等。总之,应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发展特色园区,以“农业科技园”为平台,来实现农业产业化的升级。

5切实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

龙头企业在园区发展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它的发展将有力促进园区主导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如山东龙口、广东新兴等实验区,均有自己的龙头企业。

在龙头企业建设上,各园区应结合自己的资金、产业化水平等实际情况,大力培植相关企业,生产具有自己特色的优质农产品,同时,通过采取相应的优惠政策扶植龙头企业,并通过其带动作用,逐步实现优质农产品生产产业化[3]。

园区要想在国际市场上参与竞争,必须加强对园区的品牌建设的意识,利用园区的品牌效益,开拓更广阔的市场。同时,做好园区产品和商标的命名及注册工作,积极参与申请iso的产品质量保证体系,以名牌促销售,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实现园区示范的功能。

6与农业推广体系相结合

建议在原有的农业推广体系的基础上,利用原有的农业推广体系的人员、基地和网络,加入政府的扶持,组建农业科技园区。要适应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必须进一步深化农业推广体制的改革,同时逐步推进农业推广与农业科研机构、农业大专院校的联合与沟通,面向市场,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的原则。合肥作为我国教育基地之一更应发挥各大院校和人才的优势,通过建立农业科技园区,使农业科研、示范、推广融为一体,还能起到龙头带动的作用。

7构建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的评价指标体系

制定规范系统、科学的立项审批、中期监测、后期评价与管理的办法,形成系统的园区建设审批条例,设计相关的管理规则,使未来农业科技园的建设向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的方向发展[4]。

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目的是进一步突出农业科技园区在促进合肥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的示范带动作用,对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的效果、潜力和存在问题进行科学、公正、客观地分析、评价和考核,有利于形成园区工作的竞争机制,不断提高园区建设的水平和质量,促进农业科技园区向着农业现代化、产业化和标准化方向发展。现代农业科技园区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应从我国“三农”实际出发,体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情、省情、农情,符合科学性、系统性、导向性、针对性、动态性和可行性的基本原则。

8参考文献

[1] 黄学群,李瑾,陈丽娜,等.滨海新区农业科技园区运行机制构建[j].天津农业科学,2010(1):27-33.

[2] 彭建雄,梁容.现代农业科技园区规划的思路与方法——以江油市九岭镇农业科技园区规划设计为例[j].重庆建筑,2010(1):24-27.

第3篇:农业科技园区管理办法范文

1.1发展生态农业符合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农业污染问题已经越来越严重,不仅影响了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而且已经严重威胁到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和生态环境,发展生态农业,加强环境保护,改善生态环境,是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1.2建设生态农业科技园区是实现现代农业新跨越的有效载体

生态农业科技园区以生态保护为前提,以科技创新为依托,以市场化运作为动力,以实现农业产业化为目的。在现有都市农业示范园区,精品农业园区建设的基础上,建设一批生态农业科技园区,为各级政府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对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必将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2生态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目标

2.1把生态农业科技园区建成保护环境的示范区

生态农业科技园区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的切实可行的保护环境,防止污染和农业污染综合治理措施,大力推广使用有机肥、桔杆还田、畜牧粪便和生活污水沼气技术、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使园区成为生态环境优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示范区。

2.2把生态农业科技园区建成农业科技示范基地

生态农业科技园区要以提高科技含量,实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农业科技创新为抓手,大力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积极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使园区成为农业生产新技术的试验基地,实用技术示范基地,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基地。

2.3把生态农业科技园区建成优质种子、种苗、种畜繁育基地

生态农业科技园区要积极开展优质种子、种苗、种畜引进,试验工作,筛选出适合当地种养的新品种,使园区成为优质种子、种苗、种畜的繁育中心和供应基地。

2.4把生态农业科技园区建成集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的产业化基地

生态农业科技园区要以市场为导向,加大农产品保鲜、储藏、加工技术开发,以大中城市农贸市场“农改超”为契机,加强农业品牌建设,改进农产品包装,抢占市场份额,使园区成为农产品加工基地和集散中心。

2.5把生态农业科技园区建成城市居民农业观光旅游景点

园区要积极挖掘农业文化内涵,开阔视野,加大农业观光旅游设施建设,把园区建成集生产、休闲、娱乐等多功能的载体,满足城市居民回归自然,体验生活,寓教于乐的需求。

3生态农业科技园区建设要求

3.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进生产条件

园区首先要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加大投入,创造良好的生产环境,具备道路畅通、土地平整、田块成方、沟渠配套、排灌自如、用电便捷、安全,有一定的大棚配套,生产管理用房配置合理,加工检测设备齐全,污水处理系统完备并运行正常。

3.2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园区科技含量

园区必须在科技应用上下功夫,积极探索农业科技创新,成为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结合点,最新科技成果的试验点,高新适用农业技术应用的示范点,科技创新和高效农业的模式点。

3.3加强品牌建设,提升农产品质量

园区内的主要农产品以及加工产品都要有自己的商标和生产标准,所有食用农产品必须达到无公害农产品质量要求,积极参加各级农展会、农博会、加大品牌宣传力度,提高品牌知名度。

3.4实施产业化经营,提高经济效益

园区要按照企业化模式运行,主要农产品都必须实施产业化经营,经加工包装后上市,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园区要逐步建成农业龙头企业,带动整个产业的发展壮大。

4生态农业科技园建设的保障措施

4.1各级政府要制定相关政策,扶持生态农业发展

在国家实施工业反哺农业的宏观决策下,各级政府应结合当地实际制订相应的扶持政策,为生态农业科技园区建设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建立生态农业发展基金,制定生态农业科技园区扶持办法,鼓励农业科技人员参与生态科技园区建设,鼓励工业企业参与农业发展等。

4.2加大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监管工作,鼓励农业企业生产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

对获得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和食品证书的企业给予奖励,严厉打击农业违法行为,维护农业生产的正常秩序,保护生产者利益。

第4篇:农业科技园区管理办法范文

关键词:特色农业;科技园;发展管理

我国现代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至2003年底,全国拥有各类农业科技园区4000多个。宁夏现有枸杞科技园区、奶牛科技园区、肉羊科技园区、马铃薯科技园区、无公害淡水鱼科技园区、蔬菜科技园区、牧草科技示范园区、酿酒葡萄科技园区等多种农业科技园区。这些园区对积极转化农业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成果,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本文以中宁县枸杞GAP标准化生产示范园区为研究对象,试图总结出特色农业科技园能够实现健康发展的管理对策。

一、研究区简介

中宁县枸杞GAP标准化生产示范园区设在中宁县舟塔乡,是宁夏区一级的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总面积2.1万亩,全面推行以枸杞病虫害统防统治为主要内容的GAP标准化枸杞生产技术。中宁县枸杞GAP标准化生产示范区既是枸杞生产高科技示范园区,又是中药材GAP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同时还是国家旅游局命名的农业生态观光旅游点。每年接待全国各地及港、澳、台旅游观光团60多批次,1000多人次,接待各县、市考察观摩团40多批次,3000多人次。园区枸杞产业总产值达1.2亿元,占全县的48.1%,占全乡农业总产值的70%以上。2004年枸杞总产量达8000余吨,占全县枸杞总产量的42.6%。农民人均纯收入3280元,其中68%来自枸杞产业。枸杞已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和经济发展的优势主导产业。

二、园区发展管理对策建议

根据对中宁县枸杞GAP标准化生产示范园区以及其他相关园区的实践调研,借鉴国内其他先进地区特色农业科技园管理的经验,笔者针对特色农业科技园的发展管理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优化园区的政策环境

由于农业本身属于基础性的弱质产业,农业高新技术产业是高投入、高风险性产业,也是高回报的产业,具有明显的外部效益。政府作为外部经济的“天然保护者”,应担负起相应的经济职能,充分发挥其宏观调控职能。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都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来扶持本国的农业企业和农场主,使其在土地、资金和税收等方面具有较大的优惠。宁夏特色农业科技园区当前仍面临很多挑战,尤其需要政策性的扶持。因此,建议自治区政府制定符合本区实际的相关配套政策,努力为园区建设发展营造适宜的环境。同时,加强对园区建设的管理,制定长期稳定的科技政策,为园区建设提供信息、科技、资金、政策、法规、组织等方面的系列服务,来实现园区的持续高效发展。

(二)健全宏观管理体系,走上规范化发展道路

园区的科学管理应立足于充分利用宁夏的农业自然资源享赋,突出区域特色与比较优势,并有明确的管理重点。宏观管理只有建立在科学、合理的论证基础之上,才能发挥巨大作用,切实带动当地农民致富、推进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才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农业发展新模式,起到示范基地和农业高新技术孵化器的作用。要尽快建立农业科技园区的管理信息网络,及时沟通与其他农业科技园区的信息交流,充分掌握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与发展的进度、资金使用情况、基地生产和产品销售情况,利用信息系统服务于宏观调控。

对现有园区制定规范、系统、科学的监测、考核、评价的管理办法,尽快形成系统的园区退出评审条例,设计相关的管理制度,使农业园区向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的方向发展。严格限制现有园区数量,对名不副实的园区应予以逐步取消。

(三)政府适时、适度给予支持,形成多元化投融资机制

拓宽投融资渠道是特色种植业科技园区有效运行的保障。政府在初期的资金扶持(用以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是必要的。努力创造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积极吸引社会各界力量,特别是众多企业的广泛参与,逐步实现园区的自身积累和自我发展,从而摆脱对政府投入的过分依赖。政府应降低入园企业的门槛通过实行鼓励政策,成果权属界定,强化服务机制等有效措施,吸引企业与科研单位进行科技合作,可采取股份制、联营、合作等方式积极筹措建设资金。加强引导广大农户以土地、劳动力、资金、技术等各种生产要素及以承包、入股等形式参与园区建设。鼓励通过国际科技合作,吸引国外资金,引进先进适用的技术与生产设施、经营管理方法和经验,加快园区建设。

(四)引入企业化经营管理运行机制

完善的运行机制是增强园区发展活力的基础。无论园区的承建主体是谁,都积极引进现代企业制度,建立高效运营机制。园区要按“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原则,走“政府搭台,企业参与,承建主体多元化,工业、商业反哺农业”的路子,逐步建立“产权明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特色种植业科技园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认真制定园区管理办法及相应的规章制度,使园区建设有章可循。通过严格的园区科学管理,形成有利于园区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的机制,创造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氛围。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明确经理层的责权利关系,形成一定的激励一约束机制,调动园区管理者的积极性。在园区内部,运用工业经济的管理方法重组农业生产和经营,本身是一次产业管理创新。建立必要的规章制度,运用岗位责任制,目标责任制,绩效挂钩及奖惩制度等多种灵活的企业管理手段,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五)重点培育龙头企业和园区科技服务组织

要进一步完善与农户的对接机制,通过“公司+基地+农户”、“专业协会+农户”、“合作社十农户”等运行模式,引导农户以土地、劳力、资金等生产要素通过承包、入股的形式参与园区经营。提倡以合同契约为联结方式,建立稳定的购销关系,长期保持产销衔接。以特色农业科技园区为载体,立足宁夏区域资源优势,以发展区域主导优势产业为目标,围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需要,以创造优质特色品牌为重点,办好龙头企业,逐步培育起区域优势农业产业群。园区发展还要打破产业界限,突破区域界限,实现农产品保鲜、贮藏、加工、销售产业化运作,一体化经营,提高设施农业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通过农产品的保鲜、深加工及其配套技术能有效地缓解农产品上市集中带来的市场风险,提高其附加值,拉长产业链条,创造就业机会,增加当地农业劳动力的就业率和收入,从而增强园区的自身发展能力,为农民增收和农业增效提供支撑和示范。

(六)强化科技支撑体系

第5篇:农业科技园区管理办法范文

关键词:农业;科技园区;科技创新

自20世纪90年代农业科技园区在我国出现后,近期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但是,纵观园区的发展,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特别是科技创新能力薄弱仍是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发展亟待提升的最基本、也是最关键的功能。因此,正确把握农业科技园区的科技创新内涵,研究其科技创新模式,充分发挥园区的技术集成创新基本功能,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是确保农业园区新时期在促进我国现代农业发展和提高农业现代生产力水平、产业竞争力以及农村经济水平中发挥作用的基本保障。

1园区的科技创新功能分析

根据国家科技部在国科发农社字[2001]229号关于印发《农业科技园区指南》的规定,农业科科技园区具有三个基本功能:农业技术组装集成、科技成果转化和现代农业生产的示范。在《“十二五”国家农业科技园管理办法》中又进一步明确农业科技园区为“现代农业科技创新转化示范基地、农村科技特派员创业基地、现代农业新兴产业孵化基地”。按照国家科技部对农业科技园区的有关规定,农业科技园区的科技创新功能应包含以下几方面。

1.1农业高新技术集成创新

“集成”是指将某类事物中各个好的、精华的部分集中、组合在一起,达到整体最优的效果。集成的各要素相互耦合、优势互补,产生较好的组合效应。“农业高新技术集成”是指将与农业生产的相关的高新技术通过有机组合,形成一个能够发挥效益的技术体系。“集成创新”是通过创新主体将“技术集成”中相关技术要素耦合优化,以最优的态势结合在一起,使集成技术的整体功能达到最优的一种自主创新过程。农业高新技术包括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工程技术等,三者的有机结合能够有效地推动农业现代生产技术的发展。例如,我们现在常常提到的农艺和农业机械化技术融合问题,本质上就是生物技术和工程技术的融合问题。早期我国为了促进水稻机械化插秧技术的推广普及,农业和农机部门各自自成一体,迟迟未能有效地突破机械化插秧这一技术瓶颈。而在通过育秧模式的改进后,有效地将育秧技术和机械化技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生物技术和工程技术融合,农艺和农机融合,这一技术瓶颈得以突破,插秧机械化水平大幅度提高。在农业科技水平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各单一技术的融合交叉配合将成为技术创新的一种常态模式。农业科技园区具有创新人力资源基础以及创新基地、创新条件、试验示范基地和成果应用条件等物质基础,且具有一定的创新经费的资金保障,创新信息的信息基础,以及科学管理的管理基础,能够对农业高新技术进行有效集地成示范创新。因此,农业科技园是我国现阶段较具优势的农业科技技术集成创新的有效平台。

1.2农业高新科技成果转化

“农业科技成果”是“农业科学技术成果”的简称,包括新品种、新农艺、新装备等,一般以项目成果鉴定、项目验收或专利申请等作为成果形成的表现形式。“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是指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将潜在的和理论形态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和物质形态生产力的过程,也就是科研部门、企业和农户之间以农业科技成果为媒介建立的供给和需求过程[1]。农业科技园区这一新的农业业态形式,将科研部门(含院校)、农业企业、农户有机联系在一起,形成了符合市场机制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农业科技园区实行以市场为导向的企业法人运行机制,管理运作规范,在政府的引导下,追求前沿化的生产技术,即进行农业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成为其一种自觉的行为。因此,农业科技园区是我国农业在以家庭联产承包制体制背景下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平台。

1.3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展示

“技术”是指在劳动生产方面的经验、知识和技巧,“示范”是做出某种可供大家学习的典范。由于我国各地的气候、土壤条件、种植管理模式、农民素质等因素千差万别,一项农业高新技术在一地适用而在另一地并非适用。特别是农民朴实的心理作用,在看不到技术实际应用的结果前,一般是不会选择在生产实际中应用某一项新技术的。因此,农业高新技术的示范展示,对某项技术在某一地的成功推广应用至关重要。农业科技园区的技术集成和成果转化,均需一定面积和范围的技术应用,从而形成农业高新技术的“样板”实例。园区通过生产实际应用,使农民能够实实在在地看到技术应用对于农产品的品质提升、产量增加、效益提高等实际效果,真正从心里接受推广的技术。农业科技园区由于追求利益的驱动,宣传其拥有的“农业高新技术”,做出农业高新技术应用的“样板”,进行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展示,成为其一种必然的行为。因此,农业科技园区为了所拥有的农业高新技术的大范围的推广应用,宣传其所拥有的高新技术的实际应用效果,必使其成为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展示的有效平台。

1.4农业高新技术推广辐射

“推广”意为扩大施行或作用范围,“辐射”意为从中心向各个方向沿着直线伸展出去。一地农业高新技术的成功应用,通过其示范展示效应,能够使生产条件相近的不同区域产生对该项技术产生应用的冲动,其结果会使该项技术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一项新技术的推广辐射,需要有技术供体、媒介和技术受体,三者形成技术扩散体系,并形成一定的利益关系。农业科技园区所进行的农业高新技术集成、创新、示范,其目的除了用于园区的生产,提升自身生产能力、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外,更重要的是将园区示范成功的、先进适用的农业高新技术普及、推广,在更大区域范围内得到应用,这是农业科技园区的利益所在。对于政府而言,促进农业高新技术的发展,对于加快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使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城镇化和信息化同步发展,这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政府支持发展农业科技园区的主要目的。农业科技园区追求利益和和政府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在发展现代农业高新技术方面形成了高度契合。为了追求园区利益,农业园区作为技术供体,通过技术推广企业或各种信息渠道的媒介,向广大农民受体传输农业高新技术,是其一种必然的市场行为。因此,农业科技园区追求经济利益的使然,将使其成为农业高新技术推广辐射的有效平台。

2园区的创新模式探讨

科技园创新模式是指园区创新能力的形成机制、发展激励及其内部和外部的一系列制度特征,主要包括科技园区的管理体制、融资机制、创新主体、创新协作机制、创新人才的培养机制以及创新的文化氛围等内容[2]。由于各地社会经济及科技水平的差异,园区的科技创新模式亦呈现出不同的模式。

2.1以全领域创新为发展极的创新模式

该模式的显著特点是在园区内集聚了较多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研究力量,园区科技创新能力较强,创新成果能够迅速物化并及时转移到企业,如江苏白马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就是这类园区的典型代表。实力雄厚的南京农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农业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江苏省中科院植物所、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江苏省农机局等一批涉农高校及科研院所的科研基地落户区内,园区将建立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院士和博士工作站等研发机构10余个,集聚涉农科技人员1000名以上,新增涉农科技企业50家以上,形成融科学、技术、生产为一体,农林牧渔产前、产中、产后等重大关键技术研究开发、成果转化和技术集成创新,建设成引领农业现代化、全国一流的农业硅谷。该模式加速了农业高科技的创新与产业化的速度,增强了农业全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1)运行机制。实行管委会领导下的总公司负责制。园区设管委会,园区与镇实行“园镇合一”的运行机制,园区管委会下设“一办五局”,即:党政办公室、经济发展局、科技人才局、国土规划建设局、现代农业发展局、财政和资产管理局。(2)园区建设。由省、市、县和科教单位共建,实行管委会领导下的成员单位负责制,其中创新核心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以省、市投资为主,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建设以区投资为主,创新核心区的创新内容建设以各入园科教单位为主。(3)政策环境。南京“科技九条”、南京“1+8”、南京“321”引进计划、溧水区“1+5”等计划的实施,为园区科技创新提供了政策支持。南京市把该园区定位为中国(南京)生物农业谷,出台了加强科技人才资金向园区集聚的实施意见,为园区生物农业产业发展提供项目支持。南京市政府、溧水区委区政府分别专门出台了支持园区发展的若干意见,从每年安排1000万元专项资金、产业发展、土地保障、组织领导保障等方面给予明确支持[3]。(4)主要特点。该类型创新模式主要特点是全产业领域创新,入园创新主体实力雄厚。但园区地理位置较特殊,一般位于大中城市周边,且周边集聚较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

2.2以某一特色领域创新为吸引极的创新模式

该模式的显著特点是在园区内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研发机构或某一创新主体与该区域长期合作,在某一特定领域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且创新成果具有快速扩散的网络,如江苏常熟国家农业科技园就是这类园区的典型代表。该园区内的常熟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主要从事农作物新品种选育、试验及推广工作,特别是在水稻育种方面具有较强的科研创新能力,水稻育种团队被确定为江苏省太湖稻区杂交晚粳稻科技创新团队,培育的三系杂交粳稻优质高产品种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此外,该研究所还被确定为国家杂交水稻高产技术研究中心常熟分中心、国家(常熟)农作物区域试验站、国家发改委新增千亿斤粮食产能规划科技支撑实验室、江苏省杂交晚稻高产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现代农业科技集成创新与推广示范基地等等,并同省内多所高校和研究院所建立合作创新关系,园区已建成上海交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南京大学常熟生态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南京农业大学常熟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扬州大学常熟现代农业发展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等。园区的科技创新以该研究所为创新极,通过与区外有关高校院所的广泛合作,为园区的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1)运行机制。实行管委会领导下的科技公司负责制,具体负责园区科技创新、资金筹措、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资、资产管理、经营开发等工作。

(2)园区建设。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以政府投入资金为主,园区其他建设以企业和社会资金为主。园区积极配套国家、省市各类建设项目,在着重完善园区技术设施建设的基础的同时,注重园区的信息化、生产加工配套、产销对接和园区的平台建设。2014年常熟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实质性运行和建设列为市委、市政府重点工作之一。

(3)政策环境。常熟市科技局给予一定农业科技园区的经费支持,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承担市农业科技计划项目,并积极推荐承担部级、省市各级科技计划项目;支持和鼓励企业通过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形式与园区建立稳定的产销协作关系和多种形式的利益连接机制,支持龙头企业的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力能力的提升,推动科技金融加速融合。2015年苏州市实施了“姑苏科技创业天使计划”,对包括现代农业领域在内的创业的科技团队给予创业补助和创业项目资助。

(4)主要特点。该类园区的主要特点是园区区域内拥有农业某一领域的科技创新能力,而且该创新主体在业内具有一定的知名度。

2.3以区域特色资源为引力极的创新模式

该模式的显著特点是园区及周边区域具有独特的资源,资源比较优势十分明显,如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国家盐土农业科技园区就是这类园区的典型代表。园区所在地大丰市地处黄海之滨,沿海滩涂生物资源多样,物种丰富,有着鲜明的区域特色。大丰拥有112km海岸线,滩涂面积9.20×104hm2,每年还以0.13×104hm2的速度在继续於长。大丰独特的滩涂资源优势,使得大丰在实施沿海开发战略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正是由于独特的资源优势,吸引了众多的有关盐土农业科研机构、生产企业入住园区。2012年园区与大丰市政府、南京农业大学共同组建了海洋科学研究院,下设海洋滩涂生物资源、海洋活性物质、海洋微藻生物技术、海洋食品、海产养殖、海洋分子生物学与海岸经济等10个研究中心,并先后与南京农业大学、江南大学、江苏省中科院植物所、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等高校和科研机构创建了“盐城市沿海滩涂资源开发工程中心”、“江苏省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南京农业大学微藻中心”、“中科院微藻研发基地”,聘请了3位院士并引进了一批拔尖人才,重点围绕盐土农业、盐土生物技术、盐土食品加工、盐土农业工程等技术领域,构建体制顺、机制灵的产学研合作体系,大大增强了园区的有关盐土农业的科技创新能力。

(1)运行机制。组建了江苏省大丰盐土大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直属园区管委会,具体负责园区的投融资和经营管理。

(2)园区建设。大丰市将园区建设纳入了“十二五”规划,财政加大了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同时集聚各部门争取的资金和项目,集中向园区企业和基地投资。同时,积极引进风险投资机构和省级投资机构的资金,并广泛吸引国营、民营、外资等多方面的资金投入。

(3)政策环境。一是完善健全土地流转机制政策,通过土地出租、反包、倒包和拍卖“四荒”等形式,促进土地资源向园区集中,同时入园企业在享受大丰市工业用地最低价格的基础上,按照项目类型和投资额度,享受不同的土地价格。二是扶持龙头企业政策,鼓励引导各类投资主体创办农业龙头企业,并对龙头企业用地列入土地用地总体规划和建设用地年度规划,并优先审批。三是实施税费减免奖励政策,按项目投资额度大小,对入园企业分不同年度、不同比例对企业缴纳的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给予补贴。

(4)主要特点。该类园区的主要特点是园区及周边具有某一资源优势或优势产业。

3结论与建议

3.1技术集成创新是园区建设之魂

科技部在《农业科技园区指南》中明确指出“农业科技园区以技术密集为主要特征,以科技开发、示范、辐射和推广为主要内容”,是农业技术组装集成、科技成果转化及现代农业生产的示范载体[4],是“农业创新高地和产业密集区,示范引领区域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5]。农业科技园区的主要功能在于农业高新技术的集聚、集成、创新、扩散与辐射,其建设的宗旨是推进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加速农业由主要注重数量向更加注重质量效益的转变。因此,技术集成创新是园区规划和建设之魂,农业园区的规划和建设必定要始终坚守引领农业科技进步的理念,使其真正成为我国现代农业科技创新转化示范基地,促进现代农业发展,为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有效模式和科技支撑。

3.2优势资源(产业)是园区立园之本

科技部在《农业科技园区指南》关于园区建设指导思想中非常明确地指出农业园区建设要“发挥区域优势,突出地方特色”。优势是指超过同类事物中其他情况的形势,既可以是有形物质,也可以是无形物质,如特殊的土壤环境,特殊的气候条件等等;特色是一个事物或一种事物显著区别于其他事物的风格和形式。因此,优势资源(产业)是立园之本,园区规划和建设必须要突出区域优势和地方特色。纵观国内各地农业科技园区规划和建设,均坚持了这一指导思想。只有突出了园区的优势和特色,园区的发展才能稳定、持续,科技示范带动作业才能正常发挥。从上论述中的几个园区看,江苏白马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突出了交通优势及紧邻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区位优势,江苏常熟国家农业科技园突出了育种科技优势,盐城市大丰国家盐土农业科技园区突出了盐土(滩涂)资源优势。

3.3市场机制是园区生存之道

为了能使农业科技园区健康发展,科技部在农业科技园区相关文件中均明确要求“组建具有法人资格的园区管理服务公司或园区投资管理公司,以市场机制管理园区发展”,其目的就是减少政府不必要的干预,做到政府“服务而不干预、支持而不干涉”,避免政府对园区在经营决策上的干扰,保证园区建设和运行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运作,真正形成“政府引导、企业运作、市场主导”的运作机制,通过市场竞争配置资源。因此,农业科技园区经营运作应按照市场机制规范运作,参与市场竞争,在市场中求生存、求发展。因此,按市场机制运作园区是园区生存之道。在上述的三类园区中,均组建了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经营管理公司,独立从事营利性生产经营活动,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3.4政策环境是园区发展之基

跨入新世纪以来,国内农业生产成本快速上升,国内农产品出现高于国际市场价格的现象,同时国内农产品质量与食品安全亟待提高,导致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不强,缺乏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龙头”型主体。农业科技型园区建设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支撑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农业产业升级和结构转型,全面提升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农业科技园区同农业生产具有相同的产业性质,特别是农业科技园区的高新技术集成创新,投入多、建设期长、风险大、收益慢,又具有一定的风险,因此,世界各国对农业园区均给予了不同的政策扶持。完善的政策制度可以有效地保障经济活动的正常运行,并能够产生有效的刺激作用。政府通过政策的制定、土地的规划、基础设施的投入、税收的减免、科研项目的扶持等方法激励农业科技园区积极进行农业高新技术集成创新的创新行为。因此,政策环境是园区发展的一个强有力的保障。在上述的三类园区中,各园区均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给予了园区的不同政策扶持,促进了园区发展。

参考文献

[1]幸学俊,谭胤静.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现状及运营机制探讨[J].北方园艺,2015(5):196-202.

[2]陈翁翔,林喜庆.科技园区创新模式比较与启示[J].中国行政管理,2009(10):113-115.

[3]严雪凤.白马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的现状和建议[Z].溧水党政干部论坛,2014.

[4]科学技术部《关于印发<农业科技园区指南>与<农业科技园区管理办法(实行)>的通知》(国科发农社字[2001]229号)[A].北京:科学技术部,2001.

第6篇:农业科技园区管理办法范文

果品获得丰收,离不开技术的支撑。在全区长达百里的绿色果品走廊上,区果品办公室的广大科技人员常年与果农近距离接触,或进行技术示范,或答疑解惑,为果农致富增收播洒着辛勤的汗水,被果农们誉为“科技财神”。

1 为民服务无缝隙

近几年来,区果品办公室不断创新服务方法,做到并总结出了“六个零距离”,实现无缝隙为果农服务。

1.1 “面对面”访――零距离为果农服务

每一位技术人员始终坚持以果农的作息时间为自己的工作时间,早出晚归,直接入村、入园、入户进行技术指导。只要果农有需求,就随时上门服务,成为果农“全天候”的技术员。

1.2 “手把手”教――零距离抓好技术培训

在技术培训上,技术人员做到与果农零距离接触,把技术送到田间地头,每年举办果树技术培训班1 000期以上,培训果农10万余人次,下发技术资料10万余份,发送手机短信3万余条。

1.3 “心贴心”帮――零距离解决果农之忧

技术人员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果农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征集的问题,研究制定方案,然后入村、入户实地解疑答惑。

1.4 “慎之慎”谋――零距离抓好产业规划与经营体制

在果品产业发展规划方面,技术人员会同乡镇、村一起,通过实地踏查,本着适地适树、因地制宜的原则制定长期、中期、短期发展规划。

1.5 “优中优”选――零距离筛选推荐优新品种

2014年,技术人员把区内具有前瞻性、市场竞争力强的30多个优新品种向全区广大果农进行了推荐。

1.6 “实打实”干――零距离实施产业工程

实施的每一项工程都涉及到果农的切身利益,来不得半点虚假,赢得了广大果农的拥护。

2 技术创新增效益

近几年来,区果品办公室在现有技术和管理水平基础上,不断进行技术创新,通过技术创新实现全区果品产业可持续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近两年,他们争取到市级资金1.3亿元,实施高效现代化果品产业园区、高效高密植现代化果园建设和桃品种结构调整等重点工程项目。同时积极探索适应新形势的果品产业发展经营体制,创新了峪口镇西营村“党支部+专业合作社+果农”“三结合”的经营机制和实行产前、产中、产后“六统一”的管理模式,创新了刘家店镇寅洞村支部书记抓“两委”班子成员,“两委”班子成员抓科技骨干服务队,科技骨干服务队抓果农的“金字塔”式管理模式。为促进大桃产业升级,实现农民增效,2014年,他们还实施了“5 000亩大桃增甜”、“20万亩桃下毛瘿螨和桃细菌性黑斑病重点时期防控”,以及“10个高效现代果品产业园区建设”等重点工程,都取到了满意效果。

在果园管理上,区果品办特别注意加大对低产园的改造力度,对果园进行隔株间伐,推广大树落头等技术,解决了果园的通风透光问题。针对果农反映大桃销售面临困难的问题,区果办与相关部门一起制定并出台了贷款贴息、商超精品桃销售奖励、产地集散市场服务管理奖励和商超店面租赁奖励四项惠农政策。由于措施给力,2014年全区大桃实现了顺畅销售,平均价格在每千克6元左右。

3 无悔奉献在山乡

平谷区果品办公室成立20多年来,广大技术人员以真情为民的奉献精神,常年坚持深入生产第一线,把调研搞到果园,把科技引入果园。

现任果品办主任、高级农艺师李福芝作为专家团队的领头人,在果品办工作过11年,经历了平谷大桃产业发展从无到有的全过程。2014年春,黑斑病菌再次肆虐,这是桃树顽疾,稍一疏忽就会造成灭顶之灾。李福芝和果品办常务副主任、高级工程师杜相堂轮番带队,六天五宿下到各村组织联防,阻击、围剿黑斑病菌,保住了全年的收成。

果品办副主任、高级工程师韩新明在近两年实施高效高密植现代化果园工程建设中,一个园区、一个园区地进行技术指导和技术培训,圆满完成了预定的工程任务。

第7篇:农业科技园区管理办法范文

 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工作总结

 近年来,***区依托区位优势,科学定位,高点起步,按照“抓投入、调结构、扩规模、建精品、提效益”的工作思路,紧紧围绕实施黄蓝国家战略、建设生态文明典范城市的工作大局,扎实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立足“三个先行”,筑牢农业园区建设基础

(一)规划先行。制定了《***区现代农业发展总体规划》,重点打造“四带、五区、二十园”。“四带”:即沿黄高效生态农业产业带、南二路生态休闲农业产业带、广蒲河高效生态农业产业带、武家大沟高效生态农业产业带等四条高效生态农业产业带;“五区”:即牛庄现代农业产业区、龙居生态林示范区、南二路休闲观光农业产业区、广蒲河高效生态农业区、沿海生态渔业示范区等五大现代农业产业区;“二十园”:即蓝海设施农业及生态养殖基地、宝力新能源循环农业产业基地、华林庄园休闲观光农业产业园等20多个重点建设的现代农业项目。

(二)政策先行。区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全区新型城郊农业产业发展若干扶持政策的意见》、《***区推进城乡一体化实施意见》、《关于扶持现代农业发展若干政策的意见》和《***区鼓励旅游业发展暂行办法》,区财政每年列支专项资金,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对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给予全方位扶持。对规模化示范园区当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00万元(不含土地租赁、流转费用)以上的,按照当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的10%给予补贴;对新创建为国家、省、市级示范区的,分别奖励30万元、20万元和10万元。同时,建立了“政府扶持、企业为主、社会参与”的发展机制,整合多部门涉农资金,捆绑用于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配套完善现代农业园区管理办法和扶持政策,着力解决制约现代农业园区发展的资金瓶颈问题。近年来,区财政累计兑现现代农业政策扶持资金3400多万元,整合各部门涉农资金13000万元,争取国家、省、市等上级各类现代农业政策资金1700万元。

(三)服务先行。将农业园区建设列入全区重点工程项目调度督查范围,强力推动工作落实。区政府专门成立了由农业、发改、住建、财政、国土等部门和各镇主要领导组成的农业园区重点工程项目推进领导小组,定期召开调度会议,研究解决相关问题,确保项目建设顺利推进。由农业部门牵头,整合职能部门力量,加强协调配合,凝聚管理、协调、指导、服务工作合力,为农业园区建设提供立项、规划、用地、资金、技术、信息等全方位服务,推动全区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迅猛发展。

二、集聚“三大优势”,提升农业园区建设水平

(一)集聚产业优势。将休闲观光农业、设施高效农业、生态循环农业作为现代农业园区发展的主攻方向。近年来,重点建设了牛庄镇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南二路休闲观光农业园区、龙居镇生态林场、史口镇广蒲河生态农业示范区等4个现代农业综合园区,大宋鸿丰设施蔬菜、宋氏菌业食用菌、有朋生态园等9个现代农业精品园区;重点实施了蓝海生态农业种植养殖基地、宝力新能源循环农业等11个重点建设项目,建设内容涵盖果蔬、食用菌、渔业、畜牧、苗木花卉、休闲观光农业等优势主导产业。目前,全区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累计投入建设资金13.82亿元,建成标准化蔬菜基地2.6万亩,苗木花卉基地3.27万亩,标准化水产养殖基地3. 8万亩,标准化畜牧养殖小区41处,生态林场5万多亩。

(二)集聚科技优势。将农业科技进步作为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的支撑和保障。扎实开展“农业科技促进年”活动,重点试验、示范、推广先进实用技术,支撑现代农业稳定发展,各农业园区承担市区农业科研项目3项。承担省农业技术推广项目7项,参与农业创新性科研9项。积极与山东农业大学、省农科院、中国林业大学等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进行产学研结合,解决了自身技术力量的不足的问题,使园区成了先进科技成果转化、孵化、推广、示范的基地。先后挂牌成立了华林庄园、蓝海生态农业基地等6个高校教学实践基地,3个农业科技研究中心。创建新型农民学校,组织农技专家到示范区授课,为示范区建设培养农业技术人才,积极推广设施农业,在蓝海、华林、福源等示范园区建设智能温室16万平方米,蓝海种植业基地部分温室实现了无土化栽培,温室内全部实现了粘虫板、杀虫灯和生物农药防控技术。加快推进循环农业发展,培育了宝力新能源等一批循环农业示范基地园区。在胜大奶牛场、阳光庄园牧业公司生态养殖园区先后引进了TMR全自动奶牛日粮混合机5台,奶牛发情监控系统4套、智能化自动挤奶设备6套;在全区新配套畜牧信息化平台“一点通”终端机2台;规模以上养殖场区配套畜牧养殖智能化生产监控系统5套。

(三)集聚区位优势。立足中心城区特色,着力打造三种模式,引领现代农业园区发展。一是休闲观光模式。以南二路休闲观光农业园区为主要载体,串连南二路沿线的揽翠湖、华林庄园、黄河森林乐园等9个农业观光景点,打造休闲观光农业产业带。二是高效生态模式。以牛庄现代高效农业园区、广蒲河流域生态农业示范区为主要载体,实行“一园多区”,重点打造集现代农业生产示范、农产品加工、农业科技展示为一体的综合性园区。三是旅游度假模式。以龙居生态林场为主要载体,实现林业资源与黄河旅游资源的有机结合,打造集森林公园、郊野旅游度假于一体的休闲观光胜地。

三、创新“三项机制”,激发农业园区建设活力

(一)创新土地流转机制。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规范土地流转程序,探索制定分区域土地流转指导价。成立镇、街道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服务中心试点,建立区级土地流转平台,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备案、登记和档案管理等工作制度,采用合作开发、反租倒包、土地入股等形式,确保失地农民利益。通过一系列机制的实施和落实,依法流转土地9.4万亩,为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创造了条件。

第8篇:农业科技园区管理办法范文

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年工作回顾

*年是全区上下顺应时代潮流、把握历史良机、强势推进发展的重要一年,也是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城乡面貌显著改观的可喜之年。区政府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及其常委会和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为统揽,以筹办“花博会”和举办“海交会”为重大机遇,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213”发展战略,圆满完成了区第十五届人大第三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城乡经济社会保持协调、快速、持续发展。预计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70.56亿元,增长15.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05亿元,增长6.8%;第二产业增加值40.13亿元,增长18.3%;第三产业增加值23.38亿元,增长14.2%;一、二、三产业的比重调整为10:56.9:33.1。全口径财政收入8.76亿元,增长38.78%,地方财政收入(不含税返)5.08亿元,增长76.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300元,增长8.3%;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288元,增加450元。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67亿元,增长15%。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8亿元,增长31%。连续4年跻身经济社会综合发展指数全国百强县。

一、城乡一体化取得新突破

坚持“三个优先”,着眼于解决“三农”问题,着力于统筹城乡规划,着重于要素优化配置,着意于各项政策配套,加快推进了城乡一体化进程,城乡同发展共繁荣呈现出新气象。

坚持规划优先,城乡一体的规划体系初步形成。完成了城市分区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工业布局规划修编和部分专业规划编制;启动了镇域规划编制,基本完成了永宁、和盛、永盛、万春、金马片区规划编制。全面实施并完成了镇乡行政区划调整,初步确立了以公平、万春、寿安为重点的生态产业区,以柳城、涌泉为主的城市功能区,以天府、金马为重点的科技园配套区,以永宁、和盛、永盛为核心的镇域经济示范区。

坚持保障优先,城乡一体的政策保障机制初步建立。推进了失地农民社保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失地农民参保1.25万人,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保20余万人、参保率达90%。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15万人,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发放率达100%。有效整合教育培训资源,完善了区、镇、村(社区)三级培训网络体系,建成了集劳动力中介、教育培训等功能于一体的人力资源市场。免费培训农村劳动力3.6万人,新转移农村劳动力1.2万人,实现劳务收入7876万元。大力推进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城镇新增就业人员2679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3%,为近年来失业率最低点。认真落实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提高了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及时足额发放低保金278.6万元。建立了新型社会援助制度,筹集社会援助资金400余万元,在全省率先构建了以最低生活保障为主体、专项救助为辅助、社会互助为补充的城乡一体的长效社会援助体系。加强城乡户籍管理改革,推行了一元化新型户籍管理制度。

坚持服务优先,“三农”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加大了对农业和农村的政策倾斜和投入力度,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镇乡经济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快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快重点镇建设的意见》等10个配套文件。农业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新增龙头企业9家,增至33家,其中产值过5000万的2家、超亿元的1家,带动农户面达50%;建立完善各类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60个,联系带动农户1.5万户。农村生产生活环境进一步改善。完成支斗渠整治41公里、新建农毛渠U型槽78公里;启动建设乡村道路55条,建成50公里;促进农村群众有序向中心城区和中心镇聚集,规划并建成了永宁芙蓉家苑、公平惠民社区等一批“市民新居”,进一步改善了农村群众居住环境。减免农业税50%,落实粮食直补资金239万元,农民负担进一步减轻。

二、区域经济发展增添新活力

围绕三大主导产业,以提高工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以制度创新为推动,以对外开放为突破,掀起了又一轮发展新高潮,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了新活力,增添了新后劲。

工业经济保持稳健运行。按照工业集中发展的要求,深化工业布局调整,加大对工业的扶持力度,拨款2000万元设立了工业发展专项基金,出台了《工业性用地地价成本补贴办法》、《工业用地储备办法》等配套政策,以科技园为核心的西部现代化轻工业基地初显雏型。主导产业集聚效应和带动功能不断增强。预计科技园区完成工业总产值30.92亿元,增长32%,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32.1%。园区规模以上企业达43家,工业总产值达28.73亿元,占全区规模企业总产值的43%;其中食品饮料等三大主导产业中的规模以上企业工业总产值达到园区的85%,园区产业集聚能力快速提升。民营经济发展迅猛。全区民营经济增加值完成33.2亿元,增长25.3%,对全区经济贡献率达71.6%,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企业技改投入不断加大。实施技改项目86个,完成技改投入12.5亿元,累计兑现企业技改贴息资金614.6万元,开发新产品82个,新产品增加值达11.6亿元,为企业的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第三产业步入良性发展阶段。加强了“花博会”对外宣传、招商招展和市场开发工作,提升了“花博会”的国际知名度。规划建设了繁华时代、红泰美家饰等一批商贸物流网点,以城区为中心的现代服务商业圈正在形成。成功举办了**国际旅游美食节*分会场活动,积极开展星级农家乐评定工作,星级农家乐达7家,鱼凫国都温泉大酒店等一批特色旅游项目建成投入运营,生态旅游业初见成效。成功举办了**房博会,银城房产江南房子、柳城谊苑二期工程等一批房地产项目陆续开工,房地产业持续发展。加快创建A级金融安全区,全区金融机构年末存款余额54.53亿元,比年初增加5亿元,增长12%;年末各项贷款余额26.48亿元,比年初增长4.3亿元,增长18%,金融对地方经济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物流、中介、电子商务等新型第三产业也得到初步发展。

开放型经济格局进一步凸显。组建了专业招商队伍,新设立了广州、上海招商办事处,大力实施专业招商和小分队招商,引进项目248个,到位资金40.5亿元,增长48%,其资项目10个,太子奶、金星啤酒等一批重大产业化项目落户*。利用外资显著增长,合同利用外资4813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594万美元,分别增长4.2倍和75.8%。外贸工作稳步推进,完成外贸出口额1660万美元,增长38.3%。加大了对内对外合作交流,与美国辛辛那提市和加拿大列治文市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涉外劳务输出262人。成功举办了*中国西部海峡两岸经济科技交流会,包装推出180个项目,正式签约20个项目,协议总投资29.6亿元,重塑了*良好的对外形象,扩大了对外影响。

三、城乡建设呈现新亮点

围绕增创城市环境新优势,以“创模”为切入点,以重点项目为带动,以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为突破口,高强度投入,高密度推进,城乡建设突飞猛进,城市形象整体提升。

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速。“花博会”场馆及配套设施建设快速推进。中心展馆、室外展场、交易市场区、“天府花城”等重大项目进展顺利。区域交通主骨架基本形成。加快了连接周边区(市)县的道路建设,重点实施了温郫彭公路*段、柳永路等建设,配合市上完成了成温邛高速公路*段建设和风貌整治,完成了科技园区城南大道、隔离大道示范段、南熏大道、七线路共8.6公里的道路建设工程。城市供排水体系不断完善。自来水管网已铺设至新城区;加快了城区雨污分流,完成了文化路、柳城干道等路段的污水管网建设,污水处理厂建成并投入试运行。电网建设扎实推进。基本完成了公平站升压、大田站扩容和隆兴线、大公线、筒柳线等电网建设,完成了城区主干道电网下地工程和科技园区柳台大道、城南大道等输电线路建设。气、讯等其它基础设施建设也取得明显成效。全面启动了华阳—*天然气主管建设,加快了移动及电信基站建设,扩大了通讯覆盖面。

城市环境整治和管理水平全面提升。以“创模”为契机,实施城市主要街道整治,完成了柳城干道、文化路等5条2.4公里城区道路综合整治。加大城市风貌整治力度,完成了东门入城口、城南大道入口等景点建设和文庙广场、金强广场风貌整治工程;全面开展城区河道水环境整治,实施了杨柳河、江安河环保示范段综合整治等城区亲水景观建设工程。加强城市管理,开展了市容秩序、户外广告及光亮工程整治。大力开展“三治一植”工作,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厂运行管理进一步规范,工业企业排废排污得到有效治理;城市新增绿地面积20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39.9%。荣获了“联合国全球生态和环境保护杰出成就奖”,“创模”工作也顺利通过国家环保总局技术指标核查。

四、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进展

围绕提高群众素质,充分整合公共资源,深入实施“科教兴区”战略,巩固延伸精神文明创建成果,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

科教文卫事业顺利推进。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新引进高新技术企业3家,扶持培育科研项目14个,全区高新技术企业实现产值18.5亿元,科技进步对GDP的贡献率达48%,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区顺利通过验收;启动了惠民科技新村试点工作,加快了农村信息化建设,建成了服务功能更为完善的“三农在线信息网”。实现普及高中教育,实施了“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程”和“农村中小学装备更新计划”,撤并村小9所,新建校舍6429平方米;认真落实“两免一补”政策,资助贫困学生和残疾儿童1286名;提高农村教师待遇,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推进了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广泛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积极组织参加各类体育竞赛,完成青少年活动中心主体工程,启动了“一场两馆”建设。初步建立了公共卫生体系,完成了区人民医院、区妇幼保健院标准化建设和红十字医院、原踏水卫生院等改扩建工程。

城市文明程度整体提高。认真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积极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深入开展“三优一学”竞赛活动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群众的文明意识、卫生意识、科学意识明显增强。继续保持了低生育水平,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98‰。国土工作得到强化,加大了土地市场秩序治理整顿和土地储备力度,收储盘活闲置土地2225亩,争取“花博会”建设用地1745亩,严格执行经营性用地公开出让制度,招标拍卖挂牌出让经营性用地1068.23亩。

其他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加强统计工作,开展了全国首次经济普查。老龄工作顺利通过了创建省级敬老模范区检查验收。加强物价管理,保持了全区物价总水平的相对稳定。完成了烈士陵园迁建工作。气象、对台、档案、史志、人防、保密、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外事侨务、民族宗教、妇女儿童、新兵征集、复退安置、残疾人等社会事业都取得了新的进展。

五、民主法制和政府自身建设取得新进步

围绕提升政府服务管理效能,坚持文明执政、从严治政、依法行政,有力地推进了政府工作民主化、法制化和规范化进程。

自觉接受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认真办理人大批评、建议、意见87件;主动加强与区政协的联系,认真听取区政协、派和人民团体意见,106件政协提案全部办理完毕。进一步加大普法依法治理力度,启动了《*市*区*—2008年依法治区工作规划》;以创建“平安*”为重点,加强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和“”组织,有力地维护了社会稳定。高度重视安全工作,进一步落实了安全生产责任制,完善了各类安全基础设施,全年无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认真做好群众来信来访,切实帮助解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完成了年初制定的为民办实事目标任务。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试点工作进展顺利,区政务服务中心建成并正式投入使用。进一步修改完善了政府议事、决策的规则和程序,建立了重大行政决策专家咨询论证制度,科学民主的公共决策机制初步形成。认真开展公共财政审计、绩效审计和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初步建立起了科学的绩效考核制度。认真贯彻《行政许可法》,清理行政许可项目503项、行政许可收费项目23项、行政许可实施主体43个。坚持政务公开,大力开展电子政务建设,积极实施网上政务公开,认真及时办理区长公开电话和电子信函。加强税收征管和国有资产的监督管理,进一步完善了政府采购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积极查处违法违纪案件。全面完成了镇乡机构改革,基本完成了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加强了公务员的教育和培训,公务员队伍素质不断提高。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我区经济发展和各项社会事业都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成绩。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市委、市政府和区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区人大及其常委会、区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是社会各界大力支持和密切配合的结果,也是全区人民励精图治、开拓进取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所有为*建设和发展作出贡献的各界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但是,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工业主导地位不够突出,主导产业尚未做大做强,规模企业和重大利税型企业数量不多,工业税收对财政的贡献不大。二是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发挥不够,城市建设管理和经营水平需进一步提高,国有资产的运营力度需要加大。三是城乡之间发展还不够平衡,尤其是北部镇乡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薄弱,部分农村卫生、教育、文化事业发展相对滞后,一些群众的生活还比较困难。四是政府行政效率和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对这些矛盾和问题,我们一定高度重视,在今后的工作中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2005年工作安排

2005年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重要一年,也是全面完成“十五”计划目标、开启“十一五”计划的关键一年。*将迎来全国花事盛会,也迎来了又一个难得的历史性发展良机。今年政府工作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区委的总体部署,以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为目标,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强化“工业强区、科教兴区、开放富区、商贸活区”理念,以城乡一体化为主线,以产业化作支撑,深入实施“213”发展战略,全力办好“花博会”,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快速、持续发展,努力打造人民富足、社会文明、经济雄厚、环境生态、独具现代园林特色的都市新区。

2005年,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目标是:完成地区生产总值80亿元以上;全口径财政收入1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6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0亿元;引进到位资金6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362元;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3.5‰以内。完成10件为民办实事项目。

为实现上述目标,重点抓好以下五方面工作:

一、全力办好“花博会”,不断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今年是全力举办“花博会”的一年。要把“花博会”作为提升城市形象、带动产业发展、推动全区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重要契机,用开放的视野、改革的思维、市场的理念,进一步加大投入,抓好城乡各项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完善城乡一体的管理体制,不断加快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进程。

本着厉行节约原则,精心办好“花博会”。要着力加快“花博会”场馆、室外景观展区、天府花城、花卉世界及各项配套设施建设进度,及时完成展览区和交易区布展。继续做好招商招展,加大宣传推介力度,不断提高“花博会”知名度和影响力。进一步创新办会理念,深度实施市场开发和旅游开发。精心做好各项会务和接待工作,力争把“花博会”办成一届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具有西部特色的国际性花事盛会。

放大“花博会”拉动效应,全面提升城乡建管水平。要统筹规划编制,加强规划管理,强化规划执法,确保规划一张图、建设一盘棋。要按照“新城区建设全面启动,旧城区改造全面收尾”的要求,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尽快启动海科创业中心等一批重点基建项目;加快推进新区“三纵三横”路网、污水管网和水、电、气、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增强新区基础设施承载能力;大力实施“引水入城,引林入城”,加快光华大道景观带建设,启动新区人工河、中心绿地等生态项目建设,初步构建花园式生态新区框架。完成小南街、隆建街等街道的综合整治,以及东门入城口、城区十字口等景点建设和向阳路、南熏大道等城区骨干道路的风貌整治,完成城区标准街路牌的设置。进一步深化城乡管理体制改革,继续推进城市管理重心下移,建立起以市政职能部门为统筹、镇乡街办为主体、社区为支点的长效规范的城市管理监控体系。巩固创模成果,推进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工作,加大对工业污染、城区及城乡结合部水、大气、噪声污染治理力度,重点发挥污水处理厂的使用效率,提高污水处理率和收集率,确保“创模”顺利通过检查验收。以重点工程为带动,加快城乡共享共融的交通网络建设,完成温郫彭公路*段、柳永路、温郫路春江段3条骨干道路建设,力争建成骨干道路34公里;实施生态区“三纵两横”道路网络建设,适时启动温玉路、温黄路建设工程,新建乡村道路50公里。进一步提升全区能源承载能力。加快华阳—*天然气主管道建设,力争将220KV金马变电站、科技园110KV变电站列入省市急建项目并抓紧启动,力争启动大田、公平110KV二期扩建工程,配合做好徐九线和九公线建设,尽快实现*双电源供电。

积极探索经营城市新途径,增强城市自我发展能力。坚持产业化发展、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经营、规范化管理的思路,整合优化城市有形和无形存量资产,大胆采用BOT、BT等国际通用融资方式,切实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和融资方式多元化。特别是要加大国有资产经营力度,进一步加大城市空间、基础设施、公共设施等各类资源的宣传、包装和推出力度,逐步把应由市场运作的城市建设和管理项目经营权全面推向社会,发挥城市资源的最大效应和最大合力,逐步形成良性循环的城市资源经营新体制。继续深化土地市场治理整顿,加大清理力度并妥善处理闲置土地,充分整合区内有效土地资源,提高政府对土地资源的调控能力和经营水平。

着力“五个加强”,切实做好“三农”工作。要把“三农”问题作为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点,加强农业产业发展规划,促进区域化布局和专业化生产,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加强农村道路、水利及水、电、气、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支、斗渠整治40公里;通过农村道路和环境建设,带动现有资源的开发利用,结合三支渠和四支渠的改造建设,打造“两岸”经济发展带,结合温郫彭公路的改造建设,打造集星级农家乐和高档运动娱乐于一体的都市休闲经济带。加强农村“新居工程”规划建管,重点抓好永宁、永盛、和盛、万春等一批重点镇和部分中心村及市民新居建设,着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力争完成培训1万人次,向非农产业新转移6000人,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加强农业项目招商力度,重点做好生态园区意向性项目的跟踪落实,做好四川农业大学研究生院和科学研究院建设的相关服务工作;同时要围绕生态园区,着力引进4-5个全国农业科研院校和产业化程度高、带动能力强的农业产业化项目,力争新引进培育龙头企业10家,促进农民向产业工人转变。

二、强化工业经济主体地位,着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工业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产业,也是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重要动力。要坚持把工业作为全区经济发展的命脉,围绕建设西部现代轻工业基地和台商投资聚集区,把培育区域经济新增长极与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有机结合起来,以产业规划为龙头,以重大产业化项目为推动,强化引导,优化服务,不断提高工业经济质量,真正把*打造成为“新型工业强区”。

运用可持续发展观,统筹产业发展规划。按照“适度超前、重点带动、梯度推进、协调发展”的原则,做好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促进区域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的优化调整,逐步形成以科技园为重点区域的现代轻工业基地,以生态园为重点区域的农业产业发展基地,以中心城区为重点区域的现代服务业基地。围绕提升产业聚集和升级能力的目标,尽快制定三大主导产业发展规划,确定产业发展指导目录。

加大扶优扶强力度,做强主导产业。继续以食品饮料、生物制药、印务包装三大主导产业为重点,认真落实工业扶持政策,突出抓好一批重大产业化项目建设,培育壮大一批重点强势企业,不断壮大科技园区主导产业集群的规模。特别要抓好金星啤酒、台湾扭扭食品、协和元亨药业、太子奶等重点项目建设,力争规模以上企业新增30家,培育销售过10亿的“单打冠军”3家。加快推进企业技术创新,建立和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大技改贴息落实力度,支持企业建立研发中心,鼓励企业实施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不断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力争全年实现技改投入16.9亿元。重点促进锦丰纸业四期、五牛印务、成钞实业、润田饮料等技改项目建成投产。进一步强化工业经济运行监控,及时研究解决带全局性和倾向性的问题。促进银企合作,鼓励银行支持企业发展,努力构建良好的银企互动关系。

创新机制和体制,加快发展民营经济。认真落实民营经济发展的配套政策,努力为民营企业创造宽松的发展环境。积极培育民营经济民间组织和行业协会,鼓励中小民营企业融入大公司、大集团发展,不断扩张规模,促进生产型、科技型、外向型、吸纳就业型、农产品加工型民营企业加快发展。进一步深化企业改革,加快改制企业现代产权制度建设,增强改制企业发展活力。力争实现民营经济增加值40亿元。

抓住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的大好机遇,强力推进对外开放。要进一步突出科技园在对外开放中的“桥头堡”地位,按照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标准,认真制定园区可持续发展战略和未来十年开发建设规划,加快完善园区基础设施、中央商务区、生活居住区等功能配套区建设,进一步创新园区管理运行机制,尽快把科技园打造成功能配套、环境优美、产学研结合、科工贸一体的现代化一流园区。要把明年作为“项目年”,加强项目储备和策划工作,建立健全项目管理可行性研究体系,创新项目生成和前期工作机制,精心策划储备一批产业龙头、旧城改造和基础设施等项目,包装推出一批旅游休闲、社会事业等招商项目。力争新增储备项目100个。要以台港地区、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经济圈为重点招商区域,瞄准市场潜力大、科技含量高的高税源企业,创新招商方式,加大引资力度,实现到位资金60亿元,引进3亿元以上的重大产业化项目5个以上、台商项目20个以上,力争引进世界500强企业或台湾“百大”企业2家。坚持项目引进与跟进落实并重,建立项目协调促进机制,强化项目监督考核机制,确保引进一个,开工一个,见效一个,提高招商引资实效。

三、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全面提升第三产业整体水平

第三产业发展水平直接体现一个地区经济发达程度。要以增创第三产业发展新优势为核心,面向都市消费群体,进一步整合三产资源,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

科学编制商贸发展总体规划,完善城乡专业市场服务体系建设。合理布局商业网点,全面推进区域性商业中心、社区商业点和特色商业街建设,完善城乡各专业市场的服务体系建设。重点抓好繁华时代、文庙广场、红泰美家饰等商业网点的后续建设工作,培育壮大花卉市场、蔬菜禽蛋等各类专业市场,增强中心城市的配套服务功能。

借助“花博会”,打造特色会展业。按照政府推动、市场运作的方式,完善会展配套设施和服务体系,引进一批高水平会展活动,重点做好*市首届农业科技博览会筹办工作,办好*国际旅游美食节*分会场、芙蓉古城中国年大庙会等活动,延续“花博会”的持续效应。

利用空间优势,打造都市型特色生态休闲圈。深度挖掘并整合提升柏灌王墓、鱼凫文化、陈家桅杆、芙蓉古城、温泉景点、宋代文庙等文化、旅游资源,规划实施旅游业近中期布局调整,打造旅游精品项目,逐步形成以芙蓉古城为核心的园林式居家休憩区,以古蜀文化寻踪为核心的历史溯源区,以鱼凫温泉为核心的天然休闲度假区。大力开展星级农家乐创建活动,培育壮大观光旅游、体育健身、医疗保健等休闲服务业。要积极做好台湾社区、台湾商人会所、台湾风情一条街等项目的规划和前期准备工作并适时启动建设,引进一批国际知名的商业房产项目,加强经济适用房的建设和管理,促进房地产提速升级,唱响“居在*、乐在*、创业在*”。同时要进一步加快第三方物流、信息、中介等现代服务业发展。

四、狠抓社会协调发展,努力提高群众整体素质

围绕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以“社区文化年”活动为载体,全面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大力开展文明联创活动和“三优一学”创建文明城市竞赛活动,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全面推进精神文明建设,不断丰富城乡居民文化生活。

牢固树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思想,深入实施*区高科技*行动计划和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工程,集中支持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和技术创新中心,鼓励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积极培育拥有自主知识的高新技术企业群。加强与科研院校合作,促进产、学、研结合,重点抓好组建*花木研究院和*生物技术研究院的前期工作。大力推广惠民科技新村建设的成功经验,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新建3个农村信息网络中心。以生态园为载体,积极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品牌效益好、带动能力强的企业,加快园区向农业和生物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转化。按照教育优先发展和均衡化发展要求,整合教育资源,优化教育布局,加快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启动城区九年一贯制学校建设,完成青少年活动中心和园丁小区建设。抓好基础教育和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积极支持西南财大、*中医药大学等驻温院校的建设工作。进一步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完成寿安中心卫生院业务综合楼和涌泉卫生院建设,启动妇幼保健院住院楼建设。加快“一场两馆”、光纤有线电视专用网建设,推进广播电视数字化进程。

加大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力度,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全面落实扩大就业和促进再就业各项政策措施,加大社区公益性岗位开发力度,鼓励企业吸纳困难对象就业,做好就业指导和服务,提高失业人员转岗就业能力。拓宽城镇待业人员就业和再就业渠道,在沿海发达地区设立3—5个劳动力输出基地,有组织地输出劳动力。加大社会保障力度,重点抓好失地农民保障工作,逐步建立起覆盖全区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

五、建设规范化服务型政府,着力提升政府服务和管理效能

坚持以执政为民为最高理念,以增强执行力为目标,以科学行政、民主行政、依法行政为基本准则,全面推进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进一步完善区政务服务中心的配套制度,制定《*区政务信息公开办法》,加快电子政务建设,实施流程再造,优化办事程序,拓宽便民服务领域,建立高效的便民体系。完善现行目标考核办法,健全定性与定量考核相结合的科学考核机制。继续抓好《行政许可法》的贯彻实施工作,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实行审批事项的规范化运作。进一步完善政府议事规则,不断提高决策和管理水平,努力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强政府对财政资金的统筹调控,优化支出结构,保障涉及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工程,加大工程款清欠力度。强化税收征管,建立健全协税护税管理制度。同时要强化财政资金的审计监督,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要严格执行“核定收支,超收全留”的镇乡财政管理政策,加大对经济欠发达镇乡财政转移支付和困难补助力度,促进镇域经济持续发展。

进一步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依法接受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认真落实各项决议、决定。积极支持区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认真办理人大议案、批评、建议、意见和政协提案。加大普法依法治理力度,抓好法制宣传教育,加强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增强公民法制意识。建立健全影响稳定的突发性事件应急处置预警机制,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行为,坚决查禁“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深入开展同“”等组织的斗争,营造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以落实责任为核心,大力推进安全生产规范化建设,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继续做好群众来信来访工作,落实区领导接待日制度和联席会议制度,及时办理和回复区长公开电话、区长信箱,认真解决影响群众生产、生活的热点、难点问题,消除各种不稳定因素,建设和谐社会。

第9篇:农业科技园区管理办法范文

一、抓首位,加强科技队伍思想建设

加强党的十精神学习,严格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委、市委有关规定,着重强调提高服务质量、提速办事效率、整肃作风纪律、加强廉政建设,进一步推进了全局干部职工转变工作作风,提高政治素养和业务素质,促进了机关效能的提升。

二、抓核心,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

(一)积极培育高新技术企业。6月7日,组织20余家企业参加了市局举办的高新技术企业申报培训班,促使更多符合条件的企业顺利申报高新技术企业,截止目前,全县有13家企业进入市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同时积极协调企业进行高新技术企业复审。

(二)扎实推进知识产权工作。5月24日,举办了知识产权政策法规业务知识培训班,园区内50余家企业专利负责人参加了培训班,截止5月底,全县专利申请量118件,授权量85件,两项指标均走在全省县区前列。

(三)深入调研企业创新工作。先后陪同市副市长姚燕平、省知识产权局局长熊绍员、省科技厅副厅长吴文峰等领导一行深入我县调研科技创新工作,通过调研,进一步推动全县科技创新工作上台阶。

三、抓重点,加强科技服务体系建设

(一)认真完成科技进步考核。按照科技部关于科技进步考核的文件通知精神,通过及时制定文件、合理分解任务,领导动员部署,在县属23家有关部门和乡镇的协调配合下,顺利完成了考核材料的编写汇总上报工作,争取实现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五连冠”目标。

(二)促进企业与特派员对接。注重科技特派员和企业利益共同体的建设,不断探索建立长效机制。截止目前,已有39家企业与特派员对接,在科技特派员的帮助和推动下,天佳实业、青岚现代农业等企业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认定、重点新产品鉴定、专利项目申报等领域获得了显著效益。

(三)加快科技入园工作步伐。高度重视“科技入园”工作,大力推动县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成立了县科技入园工作站,为科技入园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机构保障,为推动园区企业自主创新提供全方位、系统性的服务。

(四)推进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开展了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规范建设工作调研,先后赴省内、外园区学习调研,详细了解兄弟园区建设与发展的成绩与经验,为园区规划建设方向及发展重点提供参考指导。

四、抓服务,加强科技管理水平建设

(一)加大科技项目申报力度。制定了2013年科技计划项目和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申报指南,帮助企业完成各级科技项目申报达90项,其中已有3个项目分别获得国家星火计划和科技人员服务企业行动项目立项。

(二)开展创新基金申报培训。3月22日,举办了国家、省、市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基金项目申报培训会,针对创新基金项目申请有关事项进行现场说明解读,参会企业60余家,为企业申报上级创新基金项目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三)强化创新基金项目监督。对2012年度泰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电力电气分公司等10家承担并实施的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进行监督管理,掌握项目实施进展和实施效果,确保项目资金有效利用。

五、抓基础,加强科普知识宣传教育

(一)推进科普知识宣教工作。深入基层举办“科技活动周”,向基层群众分发科普手册1万余册;举办农技科普知识讲座,切实把科技种田知识送到了农民手中;组织地震应急疏散演练,让师生在活动中掌握应急避险和自救互救知识,提高应对紧急突发事件的能力。

(二)做好防震减灾各项工作。进一步加强了防震减灾工作,对“三网一员”队伍进行了调整和更新,大力开展了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活动,鼓励更多单位申报“四个示范”,全县新增了三个地震宏观观测点。

存在的不足和差距

一是国家农业科技园的规划建设未达到科技部考评要求,与兄弟园区相比,要尽快加快建设步伐,提升建设水平。二是开发区高新技术企业数量比较少,与兄弟部级园区相比,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度比较低。三是项目实施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后续跟踪监督管理工作需进一步加强。

六、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突出抓好高新技术企业推荐认定,科技项目申报、专利申请及保护工作。全年帮助企业谋划申报各类科技项目90项以上,力争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20家,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增长1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