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农业科技研究范文

农业科技研究全文(5篇)

农业科技研究

第1篇:农业科技研究范文

【关键词】;农业;农业科技

“洪范八政,食为政首”,粮食问题在中国自古以来都是第一件大事。中国有13亿人口,所谓“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只有保障了中国13亿人民的粮食安全,才有可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出:“农业的出路在于现代化,现代化关键在科技进步。”[1]反复强调要通过农业科技提高土地的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的生产率,强调农业科技对粮食安全、农产品质量和农业生态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要求我们要善于利用农业科技。

一、农业科技思想的基本内容

(一)“农业的出路在于现代化,现代化关键在科技进步”

舒尔茨在《改造传统农业》中提到:“一个像其祖辈那样耕作的人,无论土地多么肥沃或他如何辛勤劳动,也无法生产出大量食物。一个得到并精通运用有关土壤、植物、动物和机械的科学知识的农民,即使在贫瘠的土地上,也能生产出丰富的食物。”[2]原因是“像祖辈那样耕作的人”所采用的是一种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他们习惯依靠农业的基本生产要素投入来达到获取产出的目的。而一个精通农业科学知识的人,把技术作为一个新的生产要素投入到农业生产中,不仅起到了节省人力和物力的作用,同时也极大的提高了农业的产出。根据分析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的特点,我们越来越发现农业科技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的根本途径。2013年11月28日,在对农业工作进行考察时提出:“农业的出路在于现代化,现代化关键在科技进步”。[1]充分认识到了科技对农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强调要建立各种农业科技创新支持基金,加大对基础性、前沿性的农业科学研究的支持力度,力争在关键领域和核心技术上实现重大突破。他提出:“我们必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和依靠农业科技进步,走内涵式发展道路。”[1]强调了农业科技创新对当前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作用。2014年中央在农业一号文件中进一步提出要“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基地建设和技术集成推广力度”[3]。强调现阶段需要更加重视农业科技的作用,依靠农业科技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二)借助农业科技提高农业“三率”,“确保我国粮食安全”

农业科技的根本目的即通过科技要素的投入来达到提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的目的。我国农业发展常年面临着地少水缺的资源环境压力,伴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的供给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矛盾尖锐”[3]。因而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把农业科技作为驱动农业发展的核心动力,依靠农业科技提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迫在眉睫。2012年,中国的粮食自给率跌至88.38%[4],约有上亿人口依靠进口国外农产品生活,我们不得不考虑如何在我国农业资源环境压力承受范围内,提高农业“三率”,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2013年12月23日,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提出“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3]的观点,提出“要建立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3]。强调要发挥科技对国家粮食安全的支撑作用,提高科技对提高粮食产量的贡献率,强化农业科技对保证我国农产品数量和质量的双重作用。力图通过农业科技的重要作用缓解我国农业发展的资源环境压力,增强我国粮食安全自信力。

(三)加强对农业技术的创新与利用,“促进生态友好型农业的发展”

伴随着农业的不断发展,我国农业耕地资源、水资源等农业资源污染浪费的现象越发严重,生态环境问题也越发突出。能否解决好当前农业发展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关系到我国农业是否能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据相关材料统计,中国约有19.4%的耕地受到污染,中度和重度污染占比2.9%,70%的江河湖泊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多条大江大河面临着大量的金属污染和化学污染[3]。提出:“土地是农产品生长的载体和母体,只有土地干净,才能生产出优质的农产品”,要“把住生产环境安全观,就要治地治水,净化农产品产地环境”[3]。就要依靠农业技术“分区域规模化推进高效节水灌溉行动”,“加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力度,支持高效肥和低残留农药使用”,并“启动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试点”[3]。突出农业科技在耕地保护,水污染治理上的重要作用,并强调要强化农业科技创新的驱动作用,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在生态环保领域取得重大突破[5]。力图通过农业科技的创新和利用来改善农村环境,保护农业生态。

(四)协助建立农产品和食品安全信息追溯平台,“确保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

粮食是中国的头等大事,食品的质量和安全关乎每个中国人的切身利益。2013年,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指出:“食品安全社会关注度高,舆论燃点低,一旦出现问题,很容易引起公众恐慌,甚至酿成群体性事件”,“能不能在食品安全上给老百姓一个满意的交代,是对我们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3]。指出了食品安全问题若解决不好会对社会安全造成很大的不良影响,要下大力气狠抓农产品和食品安全工作。面对农产品和食品安全问题,发达国家在处理时除了必要地监管和处罚的方法外,通常是通过建立一整套农产品和食品安全信息追溯平台来保障农产品和食品的安全。在销售之前,建立起统一的农产品信息档案,加工时,建立起每种农产品特有的电子条码,电子条码与其农产品档案相互关联,上传至互联网,保证农产品销售时全程可追溯。2013年,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提出要利用科学技术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要抓紧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尽快把全国统一的农产品和食品安全信息追溯平台建起来,实现农产品生产、收购、储存、运输、销售、消费全链条可追溯,用可追溯制度倒逼和引导生产”[3]。2015年中央在1号文件中又提出要“建立全程可追溯、互联共享的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信息平台”[5],提出用信息化手段保证农产品从生产到加工到销售的品质和安全,建立起从“农田到餐桌”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确保广大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3]。突出科技要素投入对农产品和食品质量安全的保证作用。

(五)“加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舒尔茨在《论人力资本投资》中指出人力资本是异质的,每个人力资本都有其特有教育、健康和个人经历,对人力资本的投资也应当尊重其异质性,否则就会导致人才边际效应递减[6]。对农业人才的培养也应当如此,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而科技的根本支撑在于人才,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关系到我国农业未来发展。对农业人才培养问题也做了大量的论述,其关于农业人才工作的论述呈现出一个特点,即以职业化农民培养为重点,全面推进农业科研人才和农业推广人才的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与传统农民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新型职业农民有着良好的科学文化知识,掌握着现代农业的生产技能,注重农业生产中知识和技术的投入。对基层农业农村人才队伍的建设有利于未来农业科技在农村的推广和普及。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发展中,农民使用现代生产要素的能力被认为是农村现代化的关键。中央在2013年1号文件中就提出要“大力培育新型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着力加强农业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3]。2013年11月28日,在山东农科院考察时也提出要“培养新型职业农民”[1]。2013年12月,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也提出要“提高农民,就要提高农民素质,培养造就新型农民队伍。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3]。认为应该对农民进行职业化培训,让每个农民都发展成一个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2014年,中央在1号文件中提出要“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组织重大农业科技攻关”,“加大农业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3]。强调依靠农业科技领军人才,建立起有自己核心知识和技术产权的农业技术,增强我们在农业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力。他在巡视湖南农业时,还特别嘱托要发挥像袁隆平院士这样的农业科技领军人才的重要作用,着力培养大批农业科技领军人才,增强我国的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也十分强调农业科技推广人才的培养工作,农业科技推广人才的培养关系到“农业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关系到农业科研转化为农业现实生产力的重要问题。因而,提出在加强农业科技创新的同时要注重农业科技的推广。依靠农业科技推广人才,加大农业科技推广普及力度,加速农业技术转化成现实生产力的速度。

二、农业科技思想的现实启示

首先,应准确的定位我国的农业资源禀赋,不再试图希望只通过国内市场来保证我的粮食安全,提高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利用能力。2012年中国的人均耕地面积为0.08hm2,约是美国(0.49hm2)的1/6,德国(0.15hm2)的1/2,印度(0.13hm2)的3/5,英国(0.10hm2)的4/5,世界人均耕地拥有量排名第129[7]。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2100立方米,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8%,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8]。然而中国却需要供养世界近1/5的人口。在这样的一个地少水缺的资源禀赋之下,如果一味地希望增加农业资源要素投入来满足国内日益增长的农产品需求,只会对我国的资源环境造成巨大的负担。不仅不能解决人们的农产品需求问题,反而会激化人的矛盾,导致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因而,我们要善于利用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来满足国内的农产品需求,不断提升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利用能力,做到在保证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前提下适度进口。其次,要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走一条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进入21世纪,我国农业方面的问题暴露的越来越多。主要表现为粮食安全问题更加突出、农产品质量和安全问题更加突显、农业生态环境问题更加严重。而这一切问题的根本解决途径就是加快农业科技创新。面对粮食安全问题,就应当通过农业科技创新把传统的精耕细作和现代化的耕作方式相结合,在地少水缺的资源环境约束下来发展集约高效、资源节约的现代农业来保证我国的粮食安全。面对农产品质量、品种和安全方面的问题,一方面要大力发展种业科技创新,“要下决心把民族种业搞上去,抓紧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3],丰富农产品品种结构,优化农产品品质。另一方面要注重先进的生产技术的引进,建立起农产品信息可追溯体系,走一条优质安全的农业发展道路。面对农业发展中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最重要的就是依靠农业科技加强农业生态治理。大力的推广生态有机肥,降低农作物的农药残留,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全面提高耕地灌溉效率。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努力的走出一条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最后,要加强农业科技原创力,为农业现代化提供核心动力支撑。中国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被普片认为是相对较低的。据相关统计表明,我国在农业生物技术、节水农业、农业机械化、精确农业、绿色环保农业、农业标准化、食品安全生产等世界性前沿农业高技术含量领域中几乎没有首创[9],只有袁隆平的杂交水稻一项具有原创性,在国际社会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从封建社会到现在的几千年时间内,中国农业发展的相对缓慢,一直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过渡阶段。然而西方的发达国家,利用近代的几百年时间成功的实现了其农业从传统农业到近代农业到现代农业的过渡。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西方国家有着较为强大的农业科研研发能力,而我国却因种种问题导致农业科研能力有限。根据数据显示,2013年年农业科学R&D人员全时当量为45752人年,仅占全部R&D人员全时当量的12.6%,农业科学基础研究人员仅占总量的7%。农、林、牧、渔业R&D经费1134735万元,仅占全部R&D经费的6.4%[10]。这些因素综合导致了我国的农业科技原创力的低下,不足以支撑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发展。因此,我国要想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目标,就要加大对农业科研的投入,增强我国的农业科技原创力。通过农业科技原创技术来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提升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培养新型职业农民[EB/OL].2013-11-28.[2015-09-13].

[2](美)西奥多•W.舒尔茨著.改造传统农业[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4-15.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100-707.

[4]唐华俊.新形势下中国粮食自给战略[J].农业经济问题,2014,(02)5.

[5]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EB/OL].2014.02.01.[2015-09-13].

[6][美]舒尔茨.吴珠华等译.论人力资本投资[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45-47.

[7]2015世界银行谷物产量化肥消费量和世界各国耕地(人均公顷数)[R].华盛顿:世界银行,2015.

[8]杨骞,刘华军.污染排放约束下中国农业水资源效率的区域差异与影响因素[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5,01:114

[9]方玉媚,叶萌.我国科技原创力探微——以农业科技为例[J].自然辩证法究,2005,(04):70-72.

第2篇:农业科技研究范文

农业技术创新作为社会技术创新的有机组成部分,包括研发和推广两个过程,其终极目标是提高农业生产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的过程。但由于不同国家的政治经济制度、资源禀赋、生产力发展水平、社会历史条件等的巨大差异,各国农业技术创新的模式和制度不同[2],技术创新的效果也不同。由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落后和农业科研力量的薄弱,农业技术引进多但消化吸收并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成果并不多,农业增长科技贡献率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35%~40%左右,而发达国家的这一比率则高达70%~80%[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采取了国家主导的农业科技研究和开发推广战略,先后实施了诸如星火计划、丰收计划、菜篮子工程、温饱工程、种子工程、科技入户工程等多种计划,推动了农业科技创新的步伐,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也逐渐提高,如2005年农业科技贡献率为48%,与2000年的43%相比,净增长5%[4]。农业中除个别产业外,绝大多数产业的科技贡献率都有较快的增长。另一方面,从科研成果来看,我国农业科研工作者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以中国农科院为例,在“十五”期间,全院获奖成果近500项;发表科技论文10878篇(其中被SCI收录514篇),专著535部,专利220项。其它农业科研单位的科研成果也十分显著,2001年细胞克隆羊在陕西成功产子、2005年中国第一例克隆猪在河北出生、奶牛胚胎技术和超级常规稻育种技术的形成等就是其中的典范。

二、我国农业技术创新中存在的问题

从总的来看,近年来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成绩突出,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少,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中存在的问题可以从研发和推广两方面来加以论述:

(一)农业科技创新研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业科技研发经费投入不足

我国农业科技经费投入不足,科技投资强度偏低。2003年,我国农业科技研发投资占GDP的比重仅为0•49%,还不到世界粮农组织规定标准(1%)的一半。与其它国家相比,我国农业科技投资强度(农业科技科技与农业GDP的比重)明显偏低。农业科研经费投入不足除反映在农业科技投资强度偏低之外,还反映在农业科研机构的人均科研经费上。据美国农业部的资料统计,美国20世纪80年代中期公共科研机构提供的农业科研经费每年约21亿美元,私人资助的资金也高达21亿美元左右,大约与公共科研开支持平。美国农业科研人员人均年科研经费超过10万美元,[5]而1991~1994年我国农业科研机构的人均课题费仅为0•61~0•97万元。近年来人均课题经费虽有所提高,但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仍十分明显[6]。

2•农业科技研发资金配置不合理

我国农业科技经费投入方面存在的问题,不仅有投入不足的问题,在资金配置方面也存在不合理的因素。首先,农业科技资金在不同行业间配置不合理:我国农业科技资金的行业投向比例与农业中各行业产值比例不符,影响了农业中各行业的均衡发展。如1996到2002年的统计数据显示,政府对农业和林业科技拨款比例都高于这两个行业在农业产业结构中所占的比例,而对畜牧业和渔业的科技拨款比例却明显低于这两个行业在农业产业结构中所占的比例;其次,农业科技资金在不同的科技活动中配置不合理:我国农业科技经费中投资于应用开发的资金相对不足,阻碍了农业科学技术和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虽然近年来政府采取了各种促进科研成果转化的措施,但由于各项措施之间缺乏统一和协调,投入的资金缺乏管理和监督,实际效果并不显著;再次,农业科技资金在不同的主体间配置不合理:企业在我国农业科技活动中所占资金比重偏低,影响了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科研机构所占经费比重偏高,农业科研创新的效率不高,与生产脱节现象较为明显。此外,农业科技创新资金配置不合理还与科研人员整体质量不高、队伍过于庞大有关。如同厂商的生产活动,科研活动同样存在规模经济效应,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不可能承担超过国力的科研经费支出,科研经费投入总量有限,必须把有限的资源配置给高质量的农业科研工作者,才能“生产”出高质量的科研成果。如果科研队伍过于庞大,势必降低人均科研经费量,从而无法充分发挥科研人员的潜能和调动其工作积极性,科研活动的规模效应也就无法凸显。

3•研发资金来源渠道少,风险投资资金缺乏

我国农业科研经费来源渠道少,目前的资金来源有国家拨款、地方拨款、企业自筹、银行贷款等途径,其中最主要的是企业自筹和政府拨款。与发达国家农业科研资金来源相比,我国农业科技资金来源渠道相对单一,来自企业的经费所占比重相对偏低;其次,我国农业科技活动中风险投资资金急缺。目前企业从事科技创新研究的资金除了政府资助外,主要依靠银行贷款,由于农业科技创新活动的高风险性,银行贷款利率高、期限短,企业不愿意过多地投资于农业科技创新活动。只有建立完善的风险投资机制,对企业的农业科技创新活动提供风险担保,才能进一步丰富农业科技创新资金来源,促进农业科技创新活动和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4•农业科技研发政策支持乏力

长期以来,为促进农业科技创新,政府从财政、税收和信贷等方面出台了不少支持政策,如对农业科技创新产品给予免税优惠甚至财政补贴,但这些支持和补贴的范围很窄,大量的科技创新产品实际上很难得到这种优惠,只有为数不多的已经列入国家计划的新产品才能享受。在农业信贷支持政策领域,由于科研创新项目及其成果转化的高风险性,实际上很多农业创新项目及其成果转化难以得到正规的信贷支持,这在教学和科研单位转化其成果的过程中表现更为突出。事实上,很多的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计划由于资金的缺乏而无法实现。

(二)农业科技推广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资金和人才的紧缺不利于农业科技的推广

资金的不足和人才的缺乏,是我国农业科技推广和应用的主要制约因素。我国农业技术推广资金不足,农业科技推广强度不高,甚至低于低收入国家。由于资金的不足和农技推广者的待遇低下,农技推广网络人心涣散,大量基层农业推广组织处于瘫痪或半瘫痪状态,严重影响了农村科技推广工作的顺利开展。与此同时,由于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工作环境恶劣及工作待遇低下,基层农技部门很难吸引到高学历人才,只能聘请一些非专业人员来代替,农技推广工作队伍整体知识水平相对较低;有的推广工作者为了改善自身的经济条件而从事多方面的工作,把农业科技推广作为一项业余活动;农业科技推广队伍结构不合理,无法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资金的约束也制约了农业科技推广人员接受培训和进修等再教育活动,导致其专业知识老化,无法及时掌握和推广现代农业新技术。所有这些因素都严重制约了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顺利推进。

2•农村土地制度不利于农业科技的推广

我国已经对土地承包责任制进行了改革,但客观地说,改革并不完善,尤其是土地的分散经营,产生了一系列不良的影响,严重制约了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在土地分散经营的条件下,单户农民拥有的土地面积不大,农民接受一项新技术,需要较高的投入,对于经营面积很少的农户来说,其带来的收入却有限,农民也就没有增加科技投入的内在动力,尤其是不利于一些大型综合性现代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与此同时,分散的农户经济也没有足够的财力和物力对传统农业进行现代技术改造,却有相对充足的劳动力继续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导致了农业科技成果的客观有效需求不足,也增加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成本,阻碍了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3•研究和生产的脱节不利于农业科技的推广

目前我国农业科技的供给主体是政府兴建的事业性科研院所,由于大部分科研院所的资金来源于政府,其资金来源决定了其服务对象主要是政府,其目标也就是完成政府的科研任务,而缺乏面向市场解决实际问题的动力和压力。其直接的后果一是科研成果与农民需要脱节:农民需要的技术没有供给,有供给的技术农民用不上;二是科研成果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脱节:大量科研活动集中在提高种植业产量目标上,而对农产品的提质、仓储、物流、深加工等的研究相对滞后,农业科研活动与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对产品高质量和多样化需求的要求脱节。

4•农村的经济、文化、市场条件不利于农业科技的推广

首先,从农村经济状况来看,虽然近年来国家政策向农村倾斜,特别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口号的提出,农村经济发展很快,但由于基础薄弱,农民的资金依然十分紧张,而农业科学技术的采用是以资金相对充裕为前提的。从信贷的角度来看,出于风险的考虑,目前农村金融机构的资金有向城市倒流的倾向,农村信贷体系不完善。另一方面,非正规借贷途径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缓解农村资金紧张的状况,但其成本是相当高的。因此,农民在接受农业科技推广的过程中,资金的制约问题十分严重。

其次,从农民的文化素质来看,虽然政府为农村的扫盲工作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但农村整体文化素质依然很低,影响了农民接受和使用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能力和意愿;同时,农村信息本来相对封闭,农民文化素质的相对低下更加阻碍了信息的传播,科普观念很难真正落到实处,从而也影响了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应用。

再次,从农村市场条件来看,由于管理难度相对较大,加上农民自身辨别真伪能力相对较差,农村市场成为许多不法商人的天堂,他们打着新科技的晃子,卖着坑害农民的假冒伪劣产品,严重损害了农村市场秩序,打击了农民采用新技术的积极性,致使其在真正的新技术面前失去信心,进一步阻碍了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三、对策和建议

为了有效地促进农业技术创新及其成果推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拓展资金来源渠道,增加资金供给

农业科技创新研究及其成果推广离不开资金支持,拓展资金来源渠道,增加资金供给是促进农业科技创新的根本保证。首先,农业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公共产品的特性(非排他性与非竞争性),决定了市场无法提供最佳状态的科技投入量,导致了市场失灵。因此必须建立起以政府投入为主导,民间资金积极参与的多元化农业投入机制,加大政府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力度,同时,要制订相应的优惠政策和措施,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以充分调动民间资金投入到农业科技创新活动之中;其次,由于农业科技创新的高风险性,因此必须建立和健全农业科技创新的风险投资机制和保险机制,组建农业科技风险投资公司及相应的投资基金或保险基金,把风险投资机制和保险机制运用到农业技术创新过程中,分散和降低农业科技创新的风险;再次是要在财政、税收、信贷等政策上进一步加大对中小农业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对中小农业科技企业的扶持力度,引导企业加强农业科技创新研究和推广;最后是要加强对农业科技创新资金的监管,使资金真正落到科技创新的实处,防止资金被截流或挪用。同时,要转变过去对科研机构和科技人员的一般支持方式为以项目为主的重点支持方式,完善课题招投标制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二)面向市场和农民,推进农业体制改革

首先,要进一步推进土地制度改革。通过土地制度试点,以提效为目的,探索新的土地制度。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指导原则下,寻找实现土地规模化经营的新方式。其次,要进一步推进农业科技体制改革。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进一步开放,传统的以政府为主导的农业科技体制越来越不符合市场的需要,只有面向市场和农民进行农业科技创新研究和农技推广,农技活动才能真正为社会所接受,并在实现其价值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在推进农业科技体制改革的过程中,除提供公共服务的科研机构外,其余农业科研机构应转制为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直接面向农民和市场提供服务并参与市场竞争,围绕农业生产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发挥各自优势,解决农业技术困难。同时,要通过科技体制改革来完善产权保护制度、放宽市场准入、鼓励公平竞争、促进民营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再次,要在推进农业科技体制改革过程中优化科技创新资源的合理配置。对于农业科技创新中公共性较强的基础研究项目,主要由政府安排攻关,以高等院校或公共科研院所为主,解决关系国家全局性、关键性、基础性和产业共性的重大科研项目;对于应用研究项目,应由企业和农民根据市场需要来合理安排和解决,政府在其中的作用应该是鼓励和引导;整合和统一农业科技研究机构和推广机构,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避免农业科技研究与推广的脱节;整合农业科研及推广队伍,提高科技创新工作者的整体素质和工作待遇,以优化农业研发资源的利用效率。最后,在推进农业体制改革的过程中,还要注重技术引进机制的改革,首先是要规范引进渠道,避免不同地方政府对同一技术的重复引进;同时,在技术引进后,应根据实际情况加以本土化创新和改造,使引进的技术成为真正适用的技术。

(三)加强教育,提高科研工作者和农民的素质

高素质的科研工作队伍是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的人才保障。农业科技人才队伍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首先是要调整收入分配机制,建立和健全激励机制,以吸引高素质人才的加入;其次是要重视对已有农业研发和推广工作者的培训和再教育,尤其是要加强对基层工作者的培训教育,以提高其掌握和应用新技术的能力;乡镇是农业科技推广的基层,也是真正落实农业科技创新的主战场,乡镇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待遇低,任务重,应加强财政支持力度,逐步提高基层科技推广人员的待遇,以促进科技推广工作的顺利开展。农民是科技创新成果的接受者,农民素质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科技推广的成败。高新农业技术在可能带来高产和低成本的同时,也存在因技术使用过程中的信息不完全或不对称所引发的风险。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培训,有利于提高农民获取和接受新技术的能力,也有利于增强其辨别和应用新技术的能力,从而有利于农业科技推广的顺利开展。此外,科技工作者和农民素质的提高也有利于两者互动地开展工作,农民可以将在实践中发现的新问题,以及在使用农业科技产品过程中遇到的新情况及时准确地表达出来,与农业科技工作者协商讨论和共同解决,互相学习和进步,从而有利于促进科技创新工作的顺利推进。

第3篇:农业科技研究范文

关键词:农业科技服务;研究;信息化农业

科技是农业发展的动力,但农业科技要成为现实的生产力,需要农业科技服务的介入,关于农业科技服务的研究关系着农业的快速与可持续发展,一直是国内研究的重点。本文对我国农业科技服务的研究现状做以介绍。

1农业科技服务体系

我国传统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也称之为农业科技推广体系,行政性色彩浓厚。传统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现代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是由政府的农业部门、服务现代农业生产的各行会组织、企业等组成,是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代化的农业生产力的综合的现代农业科技服务系统。目前,国内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农业科技服务体系进行研究。杜华章(2010)运用SWOT分析方法,分别对江苏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内在优、劣势和外在机遇、挑战及其SWOT战略组合进行分析。提出了创新公益性农业科技服务体系运行机制、推进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多元化发展、创新农业科技多样化服务方式、提高农业科技人员和农民的整体科技文化素质、建立与现代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相配套的政策保障环境等对策措施[1]。胡中应、胡浩(2014)又对社会资本对农业科技服务效率的影响进行研究,发现农户社会资本对农业科技服务效率有显著影响,社会资本的提高有利于提升农业科技服务有效需求,也能刺激农业科技服务的有效供给,从而达到供需双方的均衡状态,实现经济效率。因此,需要理顺沟通渠道加强联系、成立合作组织增进信任、加大财政补贴促进共赢,最终提升农业科技服务的效率[2]。此外,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现代农业园区等新兴农业科技服务主体与农业科技服务专门化的研究逐渐增多,成为研究热点。

2发达国家农业科技服务

早在20世纪我国学者便开始研究发达国家农业科技服务,研究内容主要关于发达国家农业科技服务模式、推广经验,目的在于在总结我国农业科技服务存在的优势与不足的基础上,将发达国家先进做法本土化,从而研究我国农业科技发展的对策。李晓明、李家仪(1993)通过比较科技推广服务体系与各国农业发展,认为将市场机制引入农技推广体系,力争建立一个适合我国特点的,能够经受市场竞争的新型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具有重要意义[3]。张朝华(2010)研究发现发达国家农业科技服务注重科研、教育和推广服务三方面的有机结合,具有较为完善的农业科技管理体制,高度重视农业教育与农业科技推广[4]。李庆堂(2014)通过分析法国、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农业科学技术推广模式,提出我国农业科技服务应明确分工,高效落实;科研、教学与推广有机结合;充分借助企业与其他民间机构的力量;充分利用现代化推广手段;积极培训高素质的推广人才队伍[5]。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国际交流合作不断加强,近些年关于国外农业科技服务的研究逐渐增多,研究效果明显,也是今后学者的研究重要内容之一。

3农业科技服务人员

农业科技服务人员是新时期农业科技服务的中坚力量,在转化农业科技成果和推进现代农业服务体系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近年,关于农业科技服务人员的行为、素质提升等方面的研究逐渐增多。

3.1农业科技服务人员的行为研究

智华勇等(2007)通过对不同的管理体制下,其政府的投入对基层农业科技服务人员从事公益性技术服务工作的影响分析,认为目前我国基层农业科技服务体系难以发挥其公益性作用。因此,促进基层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管理体制改革将有助于提高资金投入的效果。李红梅(2008)对四川省农业科技服务人员的调查,认为农业科技服务人员的个人特征、环境特征及认知情况对农业科技服务人员的推广行为有着显著的影响。

3.2农业科技服务人员素质提升的研究

姚波(2013)通过对目前科技人员服务三农行动的现实进行探讨,论述了农业科技人员科技素质培养在新时期农村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建议农业科技服务人员培养应建立优胜劣汰的人才任免机制,提高农业科技服务人员知识文化水平,丰富培养形式,充实培养内容[6]。贺方圆(2014)则认为提高农业科技服务人员素质应从农业和农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来培养,建立培训长效机制,在农业实践中培养和管理服务人员,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充实培养内容,不断更新和选拔农业科技创新人才[7]。

4农业科技服务信息化

随着社会信息技术的不断变革发展以及农业领域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探索农业信息化背景下农业科技信息化服务新体系和运行模式已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余小高(2006)对在湖北省农业信息化建设基本情况进行调查统计的基础上,提出湖北省的“服务站与信息员模式”“、农业大户与互联网及农户模式”“、龙头企业与互联网及农户模式”“、协会与农户模式”四种主要模式及其运行机制[8]。韦金河(2013)针对江苏省农村科技服务超市信息量大、管理分散的现状,提出一种基于“总店-分店便利店-生产基地”的多级信息网络架构,以实现覆盖全省的农村科技信息资源网络共享,农业科技成果可视化互动等功能[9]。农业信息是改变农民行为,改善农业经营结构,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和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手段,为此对于农业科技服务信息化研究势必日渐专业与成熟。

参考文献

[1]杜华章.基于SWOT分析的江苏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创新研究[J]农业科技管理,2010,29(1):66-70.

[2]胡中应,胡浩.社会资本对农业科技服务效率的影响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14,28(12):173-176.

[3]李晓明,李家仅.科技推广服务体系与各国农业发展[J]江淮论坛,1993(1):47-53.

[4]张朝华.发达国家农业科技服务的主要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借鉴[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27(8):100-103.

[5]李庆堂.国外农业技术推广模式经验借鉴及启示[J]现代农业科技,2014(19):319-320.

[6]姚波.农业科技服务人员科技素质培养初探[J]学理论,2013:104-105.

[7]贺方圆.农业科技服务人员的培养与管理[J]南方农业,20149(18):98-100.

[8]余小高.湖北省农业科技服务信息化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06,45(2):140-143.

第4篇:农业科技研究范文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农业科技创新;支撑作用

一、乡村振兴战略下农业科技创新支撑作用

乡村的振兴,需要以农业振兴为前提。目前,中国农业经济发展面临着供求结构错位的主要矛盾。在农业需求体系不断发展的情况下,供给体系发展较慢,无法与之相适应。想要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促使供给体系品质得到提高,取得规范化发展,使过去农业低端业态向高端业态转变。[1]通过农业科技创新,才能使农业成为具有吸引力的职业,将农村改造为农民可以安家乐业的家园,促使农民参与到现代化建设中,分享社会发展成果。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需要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和综合治理。通过农业科技创新,能够从更高层次实现环境、民生、资源、生产等各方面的规划布局,为乡村提供智力支撑,使乡村得到科学治理,推动农村新型经济组织的发展,继而达成乡村振兴的最终目标。

二、乡村振兴战略下农业科技创新支撑策略

(一)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规划

在农业科技创新方面,想要为乡村振兴提供支撑,需要结合乡村战略需求做好创新规划,围绕地区乡村发展共性关键技术实现科技选题的筛选,完成地域特色农林牧渔重大发展问题的提炼,通过顶层设计制定科技创新计划,明确农业科技创新发展方向。在党的报告中明确指出,在创新性国家战略实施阶段,需要完成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通过农业科技创新加快乡村市场培育,需要加强知识的配置、生产和流动管理,才能使科技创新要素流向乡村,得到优化配置。因此在实践工作中,需要以国家创新体系理论为指导,结合农村地区实际情况完成科技创新制度政策的设计,逐步解决农村道路交通、人力资本、科研教育等各方面的问题,通过重点攻关和分工协作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工作的有序开展。通过合理规划,可以避免盲目进行科技创新,也能在工作中实现优势互补,为乡村振兴奠定创新产业基础。例如,在青藏地区农业科技创新方面,考虑到地区畜牧业发展优势和生态保护需求,需要加快人工草场建设发展,重点研究有利于生态修复的农业生产技术创新问题,并致力于突破劳动节约型技术发展困境,在推动地区天然生态系统较好发展的同时,使畜牧产品质量得到提升,继而为乡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2]

(二)建立科技创新协同机制

农业科技创新涉及多个领域,实现多学科交叉,需要加强政府、企业和学校的联系,从而使各方资源得到整合利用,推动乡村技术、人才、资源等各方面的深入融合,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奠定基础。因此,需要完成协同机制的建立,推动农业科技创新产业链与技术链的融合发展。在实践工作中,通过完善协同创新政策机制,可以打造农业科技创新协同战略联盟,实现协同创新文化的弘扬,加强高校、企业和政府的合作与联系,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工作的持续开展。由政府提供资金、土地、政策等,可以推动乡村基础设施、产业示范基地的建设。由企业提供资金、技术和人员等,能够加快农业产业链的建设,实现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由高校提供人才、科研成果和理论指导等,能够保证农业科技创新水平。想要使各方面充分各自优势,则要完成产学研协同机制的建立,实现战略、知识和组织的协同,促使农业科技创新工作得到统筹、协调开展。而协同机制的建立,还要由中央政府发挥主导作用,确保各级政府农业科技协同创新资源能够得到激活,促使涉农企业参与科技创新的制度得到完善,同时不断推动科研机构体制改革,为农业科技协同创新提供动力。

(三)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无论是乡村振兴还是农业科技创新,都需要创新人才。在战略实施过程中,需要加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完成懂科技、善经营和会管理的创新人才培养,促使农村人力资源得到整合。针对目前农民群体文化素质低下、缺乏环境保护意识、人员流失等问题,需要加快高素质人才的引进,实现农村创业环境的优化管理。在实践工作中,需要加强对农业科技人员返乡的鼓励,督促大学生群体深入农村成为农业领军人,推动农业科技创新。与此同时,需要加快农村龙头企业培育,推动农村专业大户、家庭农庄、生产合作社等各种新型经营主体的发展,促使农村实现规模化经营。针对现代青年农场主,需要加强CEO培训,同时完成新型农村实用人才的培育,使农村人才队伍得到不断壮大。此外,需要加快农业学校建设,完成土地资源管理、农业保险、农林经济管理等多门专业的开设,安排农民群体进行农业生产知识的集体学习,促使农村人才培养从单一技术培训向多学科、多领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发展。[3]采取激励措施,可以引导农民群体在生产实践中加强理论知识的运用,主动尝试实现科技创新。通过完成农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可以使农村人力资源供给水平得到提高,继而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人力保障。

三、结论

只有实现农业科技创新,才能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牢固支撑载体。所以在乡村振兴工作中,需要认识到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做好科技创新工作的规划管理,从而明确农村发展方向。在此基础上,建立协同创新机制,实现各方资源整合,加快农村新型经营主体的培育,才能顺利实现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推动乡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蒋学杰,蒋琪琪,徐明国.乡村振兴战略框架下农业科技创新的路径和机制研究———以山东省莒县阎庄镇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8,46(28):203-204+207.

[2]陈诗波,李伟.高校新农村研究院:科技支撑乡村振兴的有效载体[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8,39(08):54-59.

[3]王燕,刘晗,赵连明,等.乡村振兴战略下西部地区农业科技协同创新模式选择与实现路径[J].管理世界,2018,34(06):

第5篇:农业科技研究范文

[关键词]闽台农业;科技;策略

福建和台湾两地的农业发展互补性较强,开展农业科技合作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必要性,而且前景发展广阔。多层次、多领域、全方位地开展闽台农业科技合作,取人之长,补已之短,不仅对促进福建省现代农业提效,推进福建省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和升级转型,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农产品国际市场竞争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促进两岸融合,实现互补共赢具有重要作用。因此,闽台农业科技交流与合作的潜力如何更有效地发挥,实现闽台农业科技的多渠道合作,有效促进两地农业现代化提效和共同繁荣发展的策略有哪些?这是我们值得探讨的问题。

1闽台农业科技合作的现状分析

福建与台湾隔海相望,农业生态环境、农产品结构和作物生长节律等基本相同,这为闽台农业科技合作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现在,福建对台农业交流已从简单贸易走向高新技术合作,实现双方互利共赢,闽台农业科技合作取得显著成效。

1.1特色产业对接纵深发展

福建与台湾两地在水果、水产、蔬菜、食用菌、禽畜、茶叶、花卉等特色农业产业的深度对接,促进闽台农业在资金、技术、良种、设备、管理模式等方面的合作取得新突破,实现福建当地产业结构优化和转型升级,促进现代农业发展。仅以漳州为例:2017年,漳州市已累计引进台湾农业良种1700多种,其中大面积推广的有200多种,推广面积150多万亩;引进台湾各种先进农业加工设备15000多台(套)、农业种养加工技术1000多项,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科技水平,促进种养业由原来传统、低效益的经营方式,逐步向技术、资金密集型的集约化模式转化。如鲍鱼工厂化养成技术、白背毛木耳“墙体式”栽培技术、麻竹速生丰产栽培技术、果蔬产期调节技术,以及无土栽培、设施农业、有机农业、生态农业等。农产品加工技术也由原来的烘晒、腌制、罐头、冻结等提高到流态单体速冻、膨化和低温真空脱水等具有当今世界先进水平的食品加工工艺。

1.2平台搭建逐步多样化

福建深入推动闽台农业科技合作,并搭建了台湾农民创业园、台商投资区等平台,深入推动闽台农业科技交流。如目前,漳浦台湾农民创业园内台资农业企业总数达247家、台湾农民个体工商户7家,年产值36亿元,引进优良品种200多个、新技术30多项、推广种植养殖面积55万亩以上。

1.3科技交流往来常态化

加强与台湾有关农业团体交流合作,我省部分地市与农会互设“联络处”,台湾省农会的农业团体也在我省设立海西联络处,共同促进两地农业科技交流合作。同时,我省还经常邀请台湾农业专家、学者前来举办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研习班,采用台湾模式,进行现场培训、指导,以农户自愿参加为原则,采用统一生产品种和技术、统一采购生产资料、统一分级包装、统一商标品牌和销售等形式,促进福建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

1.4科技研发合作范围逐步扩大

加强与台湾有关农业科技团体和专家交流合作,共同解决福建农业生产过程中出现的技术难题,推动闽台农业交流合作深入发展。如,由我省与台湾有关部门和专家合作,共同参与实施的农业绿色防控项目——闽台(漳州)现代农业生物技术示范区,遵循“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理念,组织协调海峡两岸优秀专家,大力在蔬菜、茶叶、柑橘、林木等方面推广农业绿色防控技术,引导鼓励农业种植大户和涉农企业广泛采用绿色防控技术,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逐步实现整村、整乡、整县、整市的推进,达到经济、安全、有效地控制农作物病虫害,确保农产品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取得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2闽台农业科技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2.1两地农业科技合作层次有待进一步提高

目前,福建对台农业科技交流合作,大多还属于单向流动状态,合作更多的是引进台湾农业企业进驻,以及引进台湾农业优良品种、先进的实用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交流项目多,实际科技合作项目不多,在消化吸收台湾先进农业科技成果基础上的创新技术少,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较弱。

2.2两地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体系亟待完善

在引进新技术后,很多基层农业机构特别是乡镇、村级农技人员未能很好发挥作用,示范推广环节产生脱节,先进的农业科技和经验管理技术没有广泛应用于我省农业的生产中,农业分工协作的格局尚未形成,直接影响我省应用推广台湾先进农业科技和推动漳台两地农业科技合作交流。

2.3两地农业科技合作保障机制尚末建立

建立健全有效的合作保障机制,影响到闽台农业科技合作的成效。如在农业科技投入方面,不但农业科研经费少,无法有效组织重大技术攻关,而且推广经费也严重不足,阻碍了农业新品种的引进、示范和新技术的推广;交流合作的平台有待建立健全。

3加强闽台农业科技合作的策略

福建拥有优越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发展现代农业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同时拥有台湾农业密集投资区和各种形式的闽台农业交流合作平台的外部环境,加强两地农业科技合作,借鉴发挥好台湾先进的农业科技和经营管理技术,加强农业分工协作,福建现代农业发展必将有大的飞越。

3.1提升闽台农业科技合作的层次,形成全方位科技合作交流格局

3.1.1加强产业对接。充分发挥水果、水产、蔬菜、食用菌、畜牧、茶叶、花卉、林竹等8个特色农业产业优势,加强与台湾农业产业的对接合作,大力引进台湾农业良种、先进设施和栽培管理、产期调节等先进技术,促进传统农业产业升级转型。加强漳台农产品精深加工合作,引进台湾先进的农产品精深加工、保鲜、包装以及生物萃取、生物工程等技术。加快引进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在台湾有较大影响力的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到漳州投资兴业,带动形成食品产业集群,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3.1.2当前应着力在农业生物科技方面深入开展合作。台湾在生物科技方面很有研究,其生物科技产业被视为“未来产业之星”,闽台农业生物科技大有可为。应携手研究利用农业生物科技,以利于推动两岸农民发展精致农业,支持推动两地农业产业转型升级。3.1.3共同研究、合作开发,形成又向、互动的合作态势。科技研发合作应成为当前闽台农业科技合作的重点。一是加快“闽台农业种业合作研发中心”建设,充分发挥省农科所的资源优势,突出加强与台湾种业研究机构、生产企业等合作,在引进台湾优良水果、蔬菜、食用菌等新品种的基础上,努力培育出具有福建或闽南特色、带有突破性的农业新品种,促进全省现代农业发展。二是鼓励两岸农业企业、学校和科技研究所、推广单位携手合作,将共同关心的农业科技领域的重大问题列为优先重点合作内容,在农业可持续发展、种质资源开发利用、休闲农业、水产养殖和疫苗研制、动植物防疫检疫等方面,选择课题进行合作。由参加合作的研究单位之间或牵头的专家之间商定合作计划,利用双方的设备、技术、人才和资金开展研究,成果共享。三是建议成立闽台农业科技研究中心,负责统筹闽台科研相关事项的对接合作,出版合作项目指南,共同申报项目,共享研究成果,互相开放农业科技信息资源,为成果转化提供便利条件。3.1.4开展双向交流活动。有计划、有组织地组团赴台开展农业科技交流活动,考察台湾农业科技发展现状及发展经验,改变漳州传统农业模式;同时,有目的有选择地邀请台湾农业研发机构、专家教授、农业界知名人士到福建考察、研讨,举办论坛等活动,从学术交流上推进两地经济的合作与发展。

3.2加强我省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政府要充分发挥推动产学研结合中的引导作用,加强调查研究,摸清我省科技创新资源的情况,加大整合我省科技资源的力度,着力解决不同体制、不同规模的产学研机构的结合,重点建立科研条件共享信息化平台,将院校科教资源切实服务于全省科技企业,逐步建立和完善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联合攻关、共生共赢的有效机制。着力推进自主创新能力的项目化,以大的科技项目拉动大型科技企业,鼓励企业参与我省重大项目建设和技术攻关,提升创新能力。鼓励引导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参与科研,并及时将科技成果转化投入生产。

3.3推进闽台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合作,建立完善的科技成果推广体系

要建立科技推广队伍多元化、技术服务社会化、推广形式多样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其中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技推广队伍所发挥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3.3.1推进闽台两地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合作。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是克服农业弱势,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的一种制度创新,也是促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的重要环节。可以借鉴台湾产销班、产业策略联盟的生产技术、产品和品牌策略、联合运销等服务功能,不断扩大经营规模,减少经营层次、降低运销成本,提高产品售价,提高农民经济利益。建议建立两岸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交流平台,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更加有力地促进漳台农民合作组织的交流。3.3.2加强农技推广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基层服务组织。台湾农业的成功经验在于农业改良场和农会基层服务组织充分发挥作用,在技术服务、新品种示范推广、产供销等服务体系组织完善。因此,加强乡镇农技人员队伍建设,配齐配强农技专业人才,真正发挥乡镇农技人员作用尤为重要。3.3.3加强基层农民合作组织和专业合作社作用。建议把农民专业合作社纳入乡镇农技站管理,以便乡镇农技站更好地与专业合作社联动,大力推进示范推广、新技术应用等。同时加大对专业合作社扶持和专业技术培训力度,提高专业合作社服务能力,充分发挥专业合作社在当地农业结构调整和现代农业发展中的带头作用。3.3.4搭建基层服务组织与台湾农业交流合作平台。充分发挥福建省的农业合作实验区、台湾农民创业园、台商农业直接投资区、闽台农业交流与合作平台等优势,让更多的乡镇、村级农技人员及专业合作社骨干人员参与学习掌握先进的农业科技和经营管理技术,以点带面,在引进新品种、新设备、新技术和管理技术等方面加以应用。

3.4拓展合作交流平台,完善闽台农业科技合作保障机制

3.4.1开展闽台农业合作信息服务系统建设。漳浦县以漳浦县科技局科技综合信息中心为承担单位,开展漳浦对台农业合作信息服务系统开发与应用项目,从开发信息资源建设、综合服务平台及网络环境建设着手。整合相关网络资源,帮助企业、专家、农民、管理部门之间建立闽台农业合作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提供闽台农业优惠政策宣传、产品展示、招展招商、涉台咨询、供求信息、电子商务等服务,促进闽台农业科技合作交流。3.4.2设立闽台农业科技合作基金。基金主要用于支持引进农业优良品种和先进技术;支持开展农业科技信息的交流和农业经济合作研究,推动农业科技交流合作和人员互访;支持开展农业科技项目对接;奖励对两地农业科技合作中做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3.4.3建立闽台农业科技合作交流培训中心,促进两地农业科技人员和农业技术的交往、交流、合作与提高。对两地农业交流的人员往来,有关部门在审批手续上给予提供方便。3.4.4制定促进闽台农业科技合作交流的激励政策。对技术含量高、市场潜力大、产品附加值高的农业产业予以重点扶持,加速其产业化;建立比较系统的农业科技产业鼓励政策、优惠政策、财政扶持政策等,推动农业科技创新,从而促进农业生产结构调整。3.4.5建立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合理分享科技成果,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加速我省现代农业发展。

3.5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为闽台科技合作交流提供人才保障

重点发展以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为主要载体的高新科技人才队伍,大力发展农技服务推广队伍;推进农业信息及产业咨询的人才结构进程。定期或不定期互派科技人才队伍学习交流,以联合办学形式或开设中长期讲学班、培训班的途径,拓展科技人才队伍力量和实力;采用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培养一批科技企业家、科技管理人才、技术推广人才及新型农民,以有效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定期输送有志于热衷于农业科技发展的有潜质的中青年农业科技人员到国外先进农业国家培训学习,借鉴国外先进农业科技经验以及服务并推进海峡两岸农业科技事业的发展;加速培养一批中青年学科带头人以及农业中高级人才,造就一批懂科技、会管理、善经营的企业家;着重发展以农业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的技术研发、服务推广、信息和产业咨询人才。

[参考文献]

[1]庄佩芬,张立婷.闽台农业科技合作发展状况分析[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