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农业专业技术范文

农业专业技术全文(5篇)

农业专业技术

第1篇:农业专业技术范文

一、上海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数字化现状

近年来,上海市围绕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和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等重大需求,不断加快科技创新、技术推广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进程,农业科技已成为推动上海都市现代绿色农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一)完善农业科技数字化转型扶持政策

近年来,中央“一号文件”多次提出要实施数字乡村战略。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标志着我国进入数字乡村建设的新时期。随后,中央陆续印发了《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规划(2019-2025)》《2020年数字乡村发展工作要点》《关于开展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工作的通知》等文件,上海也出台了《上海市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1-2025年)》等一系列配套政策,进一步明确了上海市农业数字化转型的方向。此外,上海市政府大力支持,以补贴形式支持本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数字化项目,全面推进上海市农业农村“一张图”管理,推进规模化主体农事信息直报、网络化监管全覆盖,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数字化工作铺平道路。

(二)建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交易平台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交易平台是收集完善农业科技信息数据库,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数字化进程的重要载体。目前,上海市建立了上海技术交易所、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上海市农业科技服务中心和上海海洋大学技术转移公司等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交易平台,上海市农业农村委也建立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一站式”服务平台,为农业科研人员和技术需求方提供供需对接、价值评估、信息、组织交易、法律咨询、金融保险等服务,打通了高校、科研机构、企业间科技成果转化通道,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让科研成果躺在抽屉里变成沉睡的“数据库”的问题。据统计,2020年上海签订农业类技术合同462项,成交金额2.62亿元,成交金额呈逐年上升的态势。

(三)规范农业技术需求方信息数据源

为打造上海农业数字化的基础,上海市农业农村委对本市涉农数据和信息进行了归集整理,为实现上海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数字化转型提供了重要参考和依据。选派了200名驻村指导员开展农村综合帮扶工作,收集上海市薄弱村基本信息,并录入综合帮扶系统;对19家上海市部级农业龙头企业、78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5121家农业生产经营企业和3965家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信息进行收集治理,提升了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信息的准确性;以0.1米分辨率航空影像完成了上海市9个涉农区农业生产用地的测绘,明确了每块农业生产用地的基本属性。以上信息资源丰富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数据库,为实现上海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数字化转型奠定了基础。

二、现阶段上海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数字化转型的瓶颈

在“数字农业”的大背景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数字化转型是大势所趋。但由于在数据采集、服务机构的专业性、网络安全和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存在问题,上海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数字化发展仍停留在基础阶段,且数字化转型升级的难度较高。

(一)数据采集困难,“数据孤岛”难以打破

数据作为数字化的基础要素,其数量和质量对于数字化转型能否成功至关重要。目前,上海市农业农村委收集的涉农数据多为农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方面的数据,而对于农业科研成果、科研人员、农业企业技术需求等信息没有进行统一的收集整合。市农业农村委建立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一站式”服务平台主要职能为搭建平台促成交易,在线上信息采集方面发力不够大。再加上不同政府部门之间、政府部门与高校、科研机构之间的数据没有打通,形成“数据孤岛”,使得很多农业科技成果方面的信息数据“沉睡”于各部门的数据库中,难以发挥其有效作用。

(二)专业服务机构“少、散、弱”,数字化基础薄弱

上海缺少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的中介服务机构,目前仅有上海技术交易所、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上海市农业科技服务中心和上海海洋大学技术转移公司等少数几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交易平台,这些机构普遍存在总量小、人员少、经费不足等问题,数字化转型基础薄弱。市农业农村委建立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一站式”服务平台也存在平台分散化、宣传范围不够广、转化动力不够强、转化保障不足等问题。此外,上海缺乏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数字化人才,即既懂农业技术,又懂市场,还要熟悉数字化专业知识的人才。目前高校和市场也很少有专门针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数字化人才的培养,有相关工作经验的专业技术人才十分匮乏。专业人才不足,专业标准参差不齐,导致上海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数字化转型起步艰难。

(三)对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够,缺乏数字化场景下有效的保护措施

目前,国内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条件尚不完善,科技人员申请专利、品种权等知识产权保护大多是限于科研项目结题的需要,真正从保护科研成果的角度去主动申请知识产权的意识还不够。根据上海市科委的《上海科技成果转化白皮书》数据显示,上海近3年已转化项目中已获得知识产权保护的植物新品种权证书和专利证书的转化占总转化数比例不足10%。目前,我国已有《专利法》《著作权法》《商标法》《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等一系列知识产权法律法规,但在农业领域仍存在空白区,且大数据、数字技术相关的法律法规仍处于探索创立阶段,如何依法保护科研人员的知识产权,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科技创新的主动性,是能否成功实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数字化转型的重要保障。此外,在数字化场景下,农业科研人员的研究成果等相关信息将会被收录在云系统,大部分流程也需要在云端操作,在应用服务器出现漏洞的情况下,会加剧数据非法访问风险,数据安全性得不到保障,从而导致隐私数据泄露,侵害科研人员的利益。

三、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数字化转型的建议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数字化转型,并不是建立一套全新的体系,而是整合优化政府部门、科研机构、农业企业和中介服务机构等的信息化系统,在此基础上用新的技术手段提升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水平,以适应数字化转型变化带来的新要求。

(一)塑造数字化转型文化,强化人才队伍建设

要使数字技术与交易流程深度融合,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相关组织与人员要加强塑造自身的数字化转型文化,不能将数字化理解为简单的事后记录,要形成数字化工作模式及思维,养成用数据管理、决策的习惯。政府要构建多层次的宣传网络,对于现有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数字化平台及其用途要以更便捷的方式、简明的语言对受众进行宣讲和解读,推动数字化概念深入人心。同时,要培养一批专业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数字化人才,不仅要懂科研,了解农业专业知识和相关技术,也要了解市场动态和企业需求,还要具备数字化专业技能,专业服务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交易中介工作。一方面以学校教育为基础,开设相关教学课程,并推动农业企业深度参与高校课程设置,培养既懂技术又懂市场的专业人才;另一方面要拓宽培训渠道,政府与高校、优秀培训机构以及农业龙头骨干企业合作,通过定期培训、线上辅导、现场参观、巡回指导等多种形式,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相关工作人员进行长期跟踪培训,不断提升工作人员的数字化转型意识,为成果转化交易提供有力保障。

(二)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实现基于服务的数据整合

数字化转型的基础就是信息的流通和共享。以美国为例,美国政府成立了国家技术信息服务中心(NTIS,NationalTechnicalInformationServiceCenter),主要工作是面向全国科研院所收集各种科技信息,传递给政府、产业与普通大众,从而消除产业界、政府与高校间的信息流通壁垒,提高信息传播的有效性。目前上海的几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交易平台和上海市农业农村委建立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一站式”服务平台虽然能够初步实现数据的集成工作,但在线上信息采集和服务的规模化、专业化方面还有一定距离。上海市可以以这些平台为基础,依托“云服务”等数据技术,不断加强数字化基础设施的建设,构建上海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互联网平台或数字平台,一方面打通不同的政府部门、研究机构间的“数据孤岛”,共享数据资源,使现有数据资源可以得到充分利用;另一方面着力收集农业科技研发成果、农业生产者技术需求等相关数据,使收集数据覆盖所有对象、所有维度,夯实数字化转型的基础。

(三)提升网络安全水平,注重知识产权的保护

要完善数据保护机制和网络安全管理,加强数据安全和对隐私的保护。一方面要打造基于主动防御的数据、网络安全体系架构,提升数据流动和网络安全风险防范的监管水平;另一方面要在数字资源制度保障层面上,围绕基本管理制度、数据流通交易规则、数据审查机制、数据利益分配机制、数据安全评估机制以及数据应用违规惩戒机制等方面,加强数据安全和网络制度建设。同时,要加强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探索加强和完善数字化背景下的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是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数字化转型的迫切需要。保护知识产权,有利于调动科研人员从事科研工作的积极性,也能避免数字化背景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利益之争。一方面需要完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加强对农业领域知识产权的保护;另一方面,科研人员在科学研究过程中也要增强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及时将自主研发成果申请知识产权,有效避免后续纷争。此外,还可以探索支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开展以数据资产和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为抵(质)押的信贷业务和保险品种,吸引社会资金、信贷资金、创业资金等参与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来,通过金融杠杆撬动农业生产力要素的自由组合。

四、结语

第2篇:农业专业技术范文

2014年以来,我们重点对河北省高职院校涉农专业服务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情况进行了调研,经归纳整理,找出了目前高职院校涉农专业服务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具体如下:

(一)服务缺乏主动性

目前,高职院校涉农专业仍习惯于传统办学思路,还不能认识到高职院校与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互利双赢关系,同时,对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内涵理解存在偏差,大部分高职院校涉农专业认为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只与科研部门有关,因此,高职院校涉农专业服务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缺乏主动性。

(二)服务方式单一

通过调研发现,目前高职院校涉农专业服务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主要限于政府组织的短期支农惠农活动,如:科技下乡、科技大集、短期技术培训等,缺乏长期的常规服务机制。

(三)服务能力较弱

据调研,高职院校涉农专业大多是由职业中专发展而来,并且发展历史较短,教师生产实践和技术实力相对薄弱,高职院校涉农专业的课程设置、讲授内容和方式很难与现代农业的生产实际相结合,因此,办学实力、教师素质及技术水平均难以满足现代农业技术推广工作需求,有待进一步提高。(四)政府支持力度不够。近年来,我省各级政府对高职院校涉农专业服务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作用有了一定认识,但是,支持和保障力度不够,主要表现在服务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组织管理松散和服务经费短缺,从而制约了高职院校涉农专业的服务力度和服务效果。

二、对策和建议

针对高职院校涉农专业服务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在进行了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当前我省农业生产和农技推广的实际情况,特提出以下几点对策和建议:

(一)加强领导,建立高职院校涉农专业促进农业技术推广的长效机制

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诸多部门诸多环节,政府相关管理部门和高职院校要提高对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内涵的理解和认识,高度重视高职院校涉农专业对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的服务作用,政府相关管理部门要加强领导,加大组织和政策支持力度,高职院校涉农专业要转变观念,提高服务积极性和主动性,将服务地方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纳入日常议事日程,探索建立高职院校服务地方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长效机制,使其制度化、规范化。

(二)拓展服务面向和内涵,创新服务途径

据调研,高职院校涉农专业包括种植、畜牧、林业、水产、水利、农机、经营管理等专业,其均存在技术推广问题,因此,应努力挖掘拓展服务面向和内涵,创新服务途径,充分发挥高职院校涉农专业的智力和资源优势,促进地方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根据当前农业现代化建设发展需求,高职院校涉农专业应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开展服务工作:

1、人才培养和技能培训。根据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特点,高职院校涉农专业是农业技术推广人才培养和培训的主战场,这就要求高职院校涉农专业一方面扩大办学视野,实行开放办学,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内容,培养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所需人才;另一方面加大对农村干部、技术骨干和生产经营者的培训力度,成立技能培训中心,面向农村基层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讲授最新农业技术,培育新型农民。

2、科技服务。高职院校要针对高职院校涉农专业服务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充分利用自身科研条件和技术优势开展针对性的技术研究和技术服务工作,主要包括新品种选育或新产品开发、新技术研究和示范推广、技术和信息咨询服务等,不断提高地方农业生产的科技水平和科技含量,为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先进技术支撑。

(三)增强高职院校办学实力,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

高职院校涉农专业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创新办学模式,增强办学实力,同时,要加强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提高技术和项目攻关创新等方面的能力,提高服务的针对性,例如:成立专门研究室、设立专项服务资金等,把服务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落到实处。另外,高职院校涉农专业要注重服务队伍素质培养,要围绕地方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打造一支思想过硬、技术过硬的服务队伍,要创造条件,并采取激励措施,鼓励教师学习和掌握最新前沿知识和技术,积极支持教师进修、培训和参加各种学术研讨活动,提高其学术水平和实践能力,进而提高科技服务能力和水平,为促进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提供智力支持。

(四)加强沟通与合作,提高服务实效

第3篇:农业专业技术范文

关键词:农户需求;农业技术;推广方式;有效策略

引言

“民以食为天”,农业生产是固国安民之本,而农业技术则是农业生产的必备工具,如果对农业技术加以细化,则包括农作物栽培技术、灌溉技术、肥料施撒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以及田间管理。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近年来,中国多数农业主产区均实现了现代化耕种、现代化收割,也因此产生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而就目前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现状来看,部分农民仍然保持观望态度,如何从农户需求视角出发,使现代化农业生产新技术落地生根,是当前农业生产的首要任务。

1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瓶颈

1.1传统观念根深蒂固,推广过程阻力重重

基层农业技术全面推广与应用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想要广大农民快速接受新知识、新思想、新技术、新方法,必须从农民思想观念源头抓起。受到传统观念影响,目前,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仍然在农业生产当中占据着较大比重,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耕种格局始终无法扭转,这就使得部分农民依然抱有“看天吃饭”的守旧思想,不能突破传统,不能接受新鲜事物,导致新型的农业生产技术在推广过程中经常吃到闭门羹[1]。

1.2技术投入力度小,耕种模式局限性

进入二十一世纪,中国的农业现代化进程实现跨越式发展,农民从耕种到收获,全过程采用机械化作业,大大提升了生产作业效率。但是,到目前为止,以单个家庭为主的耕种方式仍然采取半自动化、半人工模式相结合的方法,生产方式落后,技术水平低下,单位时间内的产出效率较低,严重影响了农作物的产量与经济收入。

1.3文化水平受限,综合素质不高

据权威机构统计,目前,中国成人人口的文盲、半文盲率仍然占据总人口的8%左右,这些人口多数集中在农村以及一些偏远山区。而这些人口恰恰是农业技术的主要推广对象,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农业技术已经实现了更新换代,一些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衍生出的新型农业技术成为农业生产增产增收的主攻技术。但是,由于农村人口文化水平相对较低,接受新技术的能力有限,即便这部分人群任劳任怨,积极向上,不过,与现代化农业生产的崭新格局不相匹配。加之部分农民个人综合素质不高,在接受新知识、新技术过程中,没有耐心、没有恒心、没有诚心,导致农业技术推广一波三折,难以全面施行。

2农业技术推广现状分析

2.1利用媒体广泛宣传,深入基层现场展示

目前,中国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已建立了专门的管理机构,机构成员主要由农业技术专家以及相关的技术人员组成,为了扩大宣传范围,加大宣传力度,管理机构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报刊、移动客户端等媒体,大力宣传农业新技术与农作物新品种。同时,技术人员定期来到田间地头,与广大农民进行面对面交流,逐步渗透新型的农业技术。此外,管理机构与农资产品经销商达成共识,委托经销商在售卖种子、化肥、农药的同时,举办农业技术推广活动,并由专业技术人员坐客现场,向农民朋友讲解农业技术及相关的农业知识。

2.2建立企业联动机制,上下合力推广农技

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与农资产品生产企业以及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建立了长期往来关系,通过互联网远程协作,完善了上下联动机制,尤其是农产品深加工的龙头企业,主动发挥带头表率作用,通过产品推介会等活动,向广大农户推广农业新技术,与农户之间建立了合作关系。并不定期深入基层,指导广大农户,逐步使农户形成现代农业生产理念,使农业技术得到全面推广应用[2]。

2.3农户间互助交流,合作社发挥实效

共同致富始终农业生产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永恒话题,尤其在近年来,农业技术不断创新与改进,为农作物产量与质量的提升注入了生机与活力。部分农户看到了新型农业技术的显著效果,纷纷加入到农业技术推广行列,村与村之间、农户与农户之间经常性的就农业技术方面的知识进行经验交流,使广大农户充分意识到新型农业技术的重要性。此外,农村合作社也定期组织农民开展农业技术交流活动,基层农村的农业技术推广团队逐步发展壮大,这也给农业技术推广带来了及时雨。

3基于农户需求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策略

3.1增产增收需求,推广新型技术

农业技术推广应当以农户的主观需求为出发点,目前,广大农户最为关心的问题是如何提高农作物产量与质量,进而增加经济收入,这也是一个最为现实的需求。因此,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应未雨绸缪,事先做好充足准备,广泛收集农作物新品种资料以及农业新技术,用真实的案例向广大农户展示应用农业新技术后,农作物hm2产增收情况,当农户得到真正的实惠后,就会对农业新技术产生浓厚兴趣,为技术的全面推广奠定了坚实基础。

3.2理论知识需求,深入实地指导

由于广大农户田间实践经验丰富,在推广农业技术时,技术人员应当从理论知识推广角度出发,针对农作物栽培新技术、灌溉施肥新技术、病虫害防治新技术以及科学的田间管理技术进行细致讲解。对精神有压力、思想有负担、接受较困难的农户,应采取一对一培训的模式,消除农户的排斥心理,与广大农户之间建立友好合作关系,不定期与农户进行交流,如果在农作物种植过程或者田间管理过程当中,发现任何问题,技术人员可以随时给予解决,消除与农户间的交流障碍。

3.3科技知识需求,优化推广方案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目前,中国农业的生产方式正由自然式向设施式发展、由常规式向生态式发展、由单向式向综合式发展、由机械式向自动式发展、由化学式向生物式发展。在新形势、新背景下,农业技术也实现了蜕变和华丽转身,农作物栽培理念也逐步向绿色、有机、生态、无公害方向过渡,而这些成果的取得都要依靠于先进的农业科技技术。而对于广大农户来说,科技知识属于薄弱环节,部分农户接受过程较为缓慢,这就需要技术人员以高度的责任心,耐心向农户讲解农业科技知识,让更多的农户了解到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已无法适应二十一世纪的科技农业生产格局。同时,进一步优化农业技术推广方案,将科技知识培训纳入到方案当中。

3.4技术共享需求,有效利用媒介

随着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智能手机已走进千家万户。过去,在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由于受到交流渠道的限制,农户与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之间只能通过电话进行沟通,而且沟通时间有限,技术人员无法在短时间内解决农户的所有问题,这就导致一些农业技术难题逐步累积,久而久之就成为一块顽疾,农户始终无法掌握新型技术的精髓。但是,当下,这一问题已经得到彻底解决,技术人员可以借助于手机中的QQ以及微信等社交软件,与农户直接进行远程视频通话,农户通过手机屏幕,可以随时随地咨询农业技术的相关问题。同时,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农户也可以在田间地头与技术人员进行沟通,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消除了广大农户的内心顾虑。

4结语

新时代、新形势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任重而道远,虽然农业新型技术已在大部分地区得到全面推广和应用,但是,仍有部分地区、部分农户并未推行新技术,应用新方法,农户思想意识依然固化,农业生产模式依然落后。这就需要广大技术人员以农户的主观需求为出发点,不断创新工作模式、不断优化工作流程、不断改进工作方法,让更多的农户掌握新型农业技术,开辟农业生产的崭新格局。

参考文献

[1]王树仁.基于农户需求视角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方式转变研究[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7,(6):17-18.

第4篇:农业专业技术范文

1.新形势下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工作职能分析

1.1以农业技术推广为依托,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一般而言,农业技术推广需要经历试验、示范以及推广等三个环节。先进技术的推广是以农民的实际需求为依据的,因此在农业技术推广中首先要做好调查工作,与农民展开交流。在试验阶段之前,农业技术推广人员需要访问农户,收集农民意见并进行分析,基于此对准备推广的农业技术的可行性与迫切性进行分析。在示范阶段,需要对示范点进行确定,然后对技术高产示范方进行建立,并组织农民到现场观摩技术效果。在推广阶段,不仅要开现场观摩会,同时也要做好相关资料,以此展开宣传,基于此来传播农业技术。对于大部分农业推广技术人员而言,他们的工作流程都需要经历这三个阶段,通过直观的方式传授农民新技术与技能,让农民对新技术与新技能进行自主应用,进而提高生产力。

1.2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农民在农业技术推广中占据主体地位,只有农民接受才能够真正发挥出农业技术应有的作用,因此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另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开发农村的人力资源。农业人力资源的推广有利于农民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这对于推广农业技术而言无疑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存在学历水平偏低的问题,很多农民仅仅是中、小学毕业,而且大多数农民基本没有接受过专业技术的相关培训,对于农业技术推广资料而言很多农民持不理解的态度,可见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势在必行。针对此,作为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必须对农民需求进行充分分析,对农村人力资源潜力进行充分挖掘,积极开展各项工作以促进农民综合素质的提升。只有农民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才能够真正接受新技术新技能,并在农业生产经营中加以运用,使自身收益得到提升。

2.农业技术推广人员适应工作职能转变的建议

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广大农民对提高农业生产力,增加农业生产效益有着十分迫切的需求,正是如此,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肩负的任务也越来越重,他们除了需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储备,同时也要对市场发展形势有一个充分了解,能够将自身专业知识与其他技能结合到一起,例如计算机技术、市场经济学、农村社会学、农业经济管理等等。此外,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还要结合社会发展形势,努力更新自身知识技能,转变传统农业生产观念,在推广农业新技术的过程中积极宣传国家优惠政策,为保证工作效果奠定扎实的基础。针对此,笔者对农业技术推广人员适应工作职能转变的对策提出几点个人建议,以供参考。

2.1加强理论学习

农业生产所面临的问题是非常多的,目前很多理论依然处于探索阶段,农民需要克服的难题也比较多。在此背景下,农业技术生产人员就需要致力于自身理论素养的提升,特别是要注意提升自身的思想理论素质,这对于推广农业新技术新技能有着决定性作用。因此,作为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在未来工作职能发生巨大转变的背景下,必须致力于理论学习,在思想上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现自身认知水平的提升,在实践中充分发挥理论指导作用,增进工作效果。

2.2提升工作能力

第5篇:农业专业技术范文

一、上海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数字化现状

近年来,上海市围绕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和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等重大需求,不断加快科技创新、技术推广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进程,农业科技已成为推动上海都市现代绿色农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一)完善农业科技数字化转型扶持政策

近年来,中央“一号文件”多次提出要实施数字乡村战略。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标志着我国进入数字乡村建设的新时期。随后,中央陆续印发了《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规划(2019-2025)》《2020年数字乡村发展工作要点》《关于开展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工作的通知》等文件,上海也出台了《上海市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1-2025年)》等一系列配套政策,进一步明确了上海市农业数字化转型的方向。此外,上海市政府大力支持,以补贴形式支持本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数字化项目,全面推进上海市农业农村“一张图”管理,推进规模化主体农事信息直报、网络化监管全覆盖,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数字化工作铺平道路。

(二)建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交易平台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交易平台是收集完善农业科技信息数据库,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数字化进程的重要载体。目前,上海市建立了上海技术交易所、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上海市农业科技服务中心和上海海洋大学技术转移公司等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交易平台,上海市农业农村委也建立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一站式”服务平台,为农业科研人员和技术需求方提供供需对接、价值评估、信息、组织交易、法律咨询、金融保险等服务,打通了高校、科研机构、企业间科技成果转化通道,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让科研成果躺在抽屉里变成沉睡的“数据库”的问题。据统计,2020年上海签订农业类技术合同462项,成交金额2.62亿元,成交金额呈逐年上升的态势。

(三)规范农业技术需求方信息数据源

为打造上海农业数字化的基础,上海市农业农村委对本市涉农数据和信息进行了归集整理,为实现上海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数字化转型提供了重要参考和依据。选派了200名驻村指导员开展农村综合帮扶工作,收集上海市薄弱村基本信息,并录入综合帮扶系统;对19家上海市部级农业龙头企业、78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5121家农业生产经营企业和3965家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信息进行收集治理,提升了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信息的准确性;以0.1米分辨率航空影像完成了上海市9个涉农区农业生产用地的测绘,明确了每块农业生产用地的基本属性。以上信息资源丰富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数据库,为实现上海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数字化转型奠定了基础。

二、现阶段上海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数

字化转型的瓶颈在“数字农业”的大背景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数字化转型是大势所趋。但由于在数据采集、服务机构的专业性、网络安全和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存在问题,上海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数字化发展仍停留在基础阶段,且数字化转型升级的难度较高。

(一)数据采集困难,“数据孤岛”难以打破

数据作为数字化的基础要素,其数量和质量对于数字化转型能否成功至关重要。目前,上海市农业农村委收集的涉农数据多为农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方面的数据,而对于农业科研成果、科研人员、农业企业技术需求等信息没有进行统一的收集整合。市农业农村委建立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一站式”服务平台主要职能为搭建平台促成交易,在线上信息采集方面发力不够大。再加上不同政府部门之间、政府部门与高校、科研机构之间的数据没有打通,形成“数据孤岛”,使得很多农业科技成果方面的信息数据“沉睡”于各部门的数据库中,难以发挥其有效作用。

(二)专业服务机构“少、散、弱”,数字化基础薄弱

上海缺少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的中介服务机构,目前仅有上海技术交易所、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上海市农业科技服务中心和上海海洋大学技术转移公司等少数几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交易平台,这些机构普遍存在总量小、人员少、经费不足等问题,数字化转型基础薄弱。市农业农村委建立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一站式”服务平台也存在平台分散化、宣传范围不够广、转化动力不够强、转化保障不足等问题。此外,上海缺乏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数字化人才,即既懂农业技术,又懂市场,还要熟悉数字化专业知识的人才。目前高校和市场也很少有专门针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数字化人才的培养,有相关工作经验的专业技术人才十分匮乏。专业人才不足,专业标准参差不齐,导致上海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数字化转型起步艰难。

(三)对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够,缺乏数字化场景下有效的保护措施

目前,国内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条件尚不完善,科技人员申请专利、品种权等知识产权保护大多是限于科研项目结题的需要,真正从保护科研成果的角度去主动申请知识产权的意识还不够。根据上海市科委的《上海科技成果转化白皮书》数据显示,上海近3年已转化项目中已获得知识产权保护的植物新品种权证书和专利证书的转化占总转化数比例不足10%。目前,我国已有《专利法》《著作权法》《商标法》《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等一系列知识产权法律法规,但在农业领域仍存在空白区,且大数据、数字技术相关的法律法规仍处于探索创立阶段,如何依法保护科研人员的知识产权,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科技创新的主动性,是能否成功实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数字化转型的重要保障。此外,在数字化场景下,农业科研人员的研究成果等相关信息将会被收录在云系统,大部分流程也需要在云端操作,在应用服务器出现漏洞的情况下,会加剧数据非法访问风险,数据安全性得不到保障,从而导致隐私数据泄露,侵害科研人员的利益。

三、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数字化转型的建议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数字化转型,并不是建立一套全新的体系,而是整合优化政府部门、科研机构、农业企业和中介服务机构等的信息化系统,在此基础上用新的技术手段提升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水平,以适应数字化转型变化带来的新要求。

(一)塑造数字化转型文化,强化人才队伍建设

要使数字技术与交易流程深度融合,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相关组织与人员要加强塑造自身的数字化转型文化,不能将数字化理解为简单的事后记录,要形成数字化工作模式及思维,养成用数据管理、决策的习惯。政府要构建多层次的宣传网络,对于现有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数字化平台及其用途要以更便捷的方式、简明的语言对受众进行宣讲和解读,推动数字化概念深入人心。同时,要培养一批专业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数字化人才,不仅要懂科研,了解农业专业知识和相关技术,也要了解市场动态和企业需求,还要具备数字化专业技能,专业服务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交易中介工作。一方面以学校教育为基础,开设相关教学课程,并推动农业企业深度参与高校课程设置,培养既懂技术又懂市场的专业人才;另一方面要拓宽培训渠道,政府与高校、优秀培训机构以及农业龙头骨干企业合作,通过定期培训、线上辅导、现场参观、巡回指导等多种形式,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相关工作人员进行长期跟踪培训,不断提升工作人员的数字化转型意识,为成果转化交易提供有力保障。

(二)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实现基于服务的数据整合

数字化转型的基础就是信息的流通和共享。以美国为例,美国政府成立了国家技术信息服务中心(NTIS,NationalTechnicalInformationServiceCenter),主要工作是面向全国科研院所收集各种科技信息,传递给政府、产业与普通大众,从而消除产业界、政府与高校间的信息流通壁垒,提高信息传播的有效性。目前上海的几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交易平台和上海市农业农村委建立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一站式”服务平台虽然能够初步实现数据的集成工作,但在线上信息采集和服务的规模化、专业化方面还有一定距离。上海市可以以这些平台为基础,依托“云服务”等数据技术,不断加强数字化基础设施的建设,构建上海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互联网平台或数字平台,一方面打通不同的政府部门、研究机构间的“数据孤岛”,共享数据资源,使现有数据资源可以得到充分利用;另一方面着力收集农业科技研发成果、农业生产者技术需求等相关数据,使收集数据覆盖所有对象、所有维度,夯实数字化转型的基础。

(三)提升网络安全水平,注重知识产权的保护

要完善数据保护机制和网络安全管理,加强数据安全和对隐私的保护。一方面要打造基于主动防御的数据、网络安全体系架构,提升数据流动和网络安全风险防范的监管水平;另一方面要在数字资源制度保障层面上,围绕基本管理制度、数据流通交易规则、数据审查机制、数据利益分配机制、数据安全评估机制以及数据应用违规惩戒机制等方面,加强数据安全和网络制度建设。同时,要加强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探索加强和完善数字化背景下的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是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数字化转型的迫切需要。保护知识产权,有利于调动科研人员从事科研工作的积极性,也能避免数字化背景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利益之争。一方面需要完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加强对农业领域知识产权的保护;另一方面,科研人员在科学研究过程中也要增强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及时将自主研发成果申请知识产权,有效避免后续纷争。此外,还可以探索支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开展以数据资产和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为抵(质)押的信贷业务和保险品种,吸引社会资金、信贷资金、创业资金等参与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来,通过金融杠杆撬动农业生产力要素的自由组合。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