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农业产业培训范文

农业产业培训全文(5篇)

农业产业培训

第1篇:农业产业培训范文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经营现状;山西省

我国是农业大国,但不是农业强国。虽然通过近年来农业产业化经营理论和技术的不断深入与推进,我国已经逐步走上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道路,但要想追赶并超过西方农业强国农业发展水平,可能还需很长一段时间。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在发展过程中确实存在一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的经营水平。分析了山西省农业产业化经营现状,并针对当前暴露的相关问题提出了相应建议,旨在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提升。

1农业产业化经营概述

1.1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内涵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指在农业生产中,在农产品生产、加工到销售的全过程中引入一个完整的管理体系,而这个管理体系需建立在工业管理的基础上。产业化经营是西方国家农业常见的一种发展方式,但在我国却属于一种新型理念。随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不断实践,相应的理论结构也更加丰富。现有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管理理论已经成为具有完善框架结构的管理体系,基本适应我国农业发展需求[1]。

1.2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特征

为了进一步了解农业产业化经营,应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特征进行分析。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我国当前农业发展的一大趋势,也是“十四五”规划提出的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举措。农业产业化经营进一步理解就是农业纵向一体化。现如今,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企业,更不是普通农户,而是一种以龙头组织为核心的多元经济复合体,是一种把农业生产结合起来的模式。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特征体现在以下方面。1.2.1一体化经营。一体化经营是指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共同体。企业和农户作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参与者,二者之间并不是简单的市场利益关系,而是存在一种荣辱与共、互利互惠的关系。农户负责农产品生产,企业负责农产品销售、配送和加工等过程,简而言之,就是农户负责基础部分,企业负责后续流程。农户在企业的带领下,不仅可以获取更高的附加值收益,还可以使农产品本身的收益明显增加。1.2.2市场化经营。因为农业产业化经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实现农产品商品化,所以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市场经营的一部分。同时,农业产业化经营者需要按照市场机制的规范和要求组织相应的生产活动,实现农产品生产全过程社会服务的商品化,所以农业产业化经营应走市场化经营的道路[2]。1.2.3集约化经营。在现代化的生产过程中,农产品生产要求和技术不断提升,科技含量、资源综合利用率、经济效益明显增长,需用集约化的经营模式代替传统粗放经营模式,从而减少环境污染,保证资源综合利用和农业生产率提高,应通过组织集约化生产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有机食品,促进环境和经济双赢共进。1.2.4规模化经营。规模化经营是指农产品需要达到产业化的标准,不是农户生产出来的农产品就能符合企业的要求,只有种植面积达到一定规模,实现耕、种、防、收全程机械化作业,才能符合产业化的基本要求。这样不仅能提高农产品的生产效益,而且能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随着生产力提高,相应的经营能力也会随之提升,农业产业化程度也会提高,解决了小农户难以进入大市场的现实问题。

2山西省农业产业化经营现状

当前,山西省农业产业化经营经过多年的不断实践,已经由探索阶段过渡到了稳步发展阶段,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从数据来看,山西省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的数量明显增多,企业的产业结构、龙头企业的生产能力得到了全面提升。政府制定了相应的扶持政策,结合因地制宜原则,符合地区特点,发展特色农产品,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2.1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有待提升

龙头企业作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一种组织模式,对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但是,在当前山西省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存在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足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多数龙头企业属于小规模企业,还未达到大企业的规模和带动水平。在后续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可能会出现无法抵抗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的问题,不利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3]。

2.2需要不断巩固完善利益机制

利益机制是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机制,是保证龙头企业和农户双方利益的基础。如果利益机制完善,那么农户和企业都能获得相应的利益,进而促进双方共同发展。当前山西省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存在利益机制不完善的问题。利益机制不完善,农户获得的利益较少,容易挫伤农户的生产积极性,也不利于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

2.3组织化程度相对较低

结合山西省农业产业化经营现状可知,当前在龙头企业的带领下,虽然农户积极配合生产,但在生产过程中存在组织化程度相对较低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农户和龙头企业的组织化程度不高,缺少规范的管理制度,无法对双方的行为进行有效约束,导致龙头企业随意压价,而农户只能被迫接受,不利于农业产业化发展。

2.4加工技术有待提升

为了进一步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需要足够的技术支撑。只有保证技术水平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才能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健康发展。但是,当前山西省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存在加工技术有待提升的问题。多数农产品仅为初加工产品,精深加工的农产品数量相对较少,不利于农产品参与市场竞争,很难满足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需求。

2.5区域划分不合理

山西省地大物博,但是在实际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存在区域划分的问题,导致部分区域农产品基地存在建设不规范和重复建设的问题,无法形成规范性的产业集群,不利于山西省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4]。

2.6支柱性产业发展缓慢

支柱性产业是保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但是,当前山西省存在农业支柱性产业发展相对缓慢的问题。这主要是因为支柱性产业没有形成规模,竞争力不够强,缺乏特色,阻碍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进步和发展。

3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对策

3.1做大龙头企业,促进农业产业发展

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只有龙头产业形成规模,才能带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在实际经营中,需要注重对龙头产业的扶持。龙头企业大致可分为3类,分别是加工型、流通型和服务型。应在分类后,根据其基本能力作出相应的指导,提高企业的市场开发能力,注重培养企业本身的能力,从而推动龙头企业发展。

3.2优化利益机制,引导双方共同发展

农业产业化经营要以实现农业产业化目标为前提,具体落实在经营过程中要维护农户的切身利益。建议与当地企业合作,在加强农业产业化的同时,达到利益最大化。应从山西省农业产业化发展着手,优化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利益机制,创新农业企业、农户之间合作模式。要想切实提升利益分配均衡性,建议采用股份合作制,引导农户和企业签订合同,按照合同内容进行利益分配,为合作双方利益分配提供法律保护。

3.3提高组织水平,加强农企合作

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能力非常重要,实现该目标的前提是加强农户与企业之间的合作。这也是山西省农业产业化实践中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发现,农户普遍缺乏组织力,一方面是没有选出合适的领导者,导致农民始终以独立的身份参与;另一方面是农企合作不够深入,限制了农业产业化的全面发展。结合山西省农业产业化经营需求,应该重点加强农企合作,提高组织能力。建议每个村落为一组联系农户和企业,在产权联合基础上共同发展,发挥引导作用,带动农户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动性,提高农户自身能力,夯实当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础[5]。农企合作期间,企业在双方合作中起到联合作用,即企业作为农业产业化的基础,发挥出企业在农企合作中的联动性优势,积极联系附近农户,组织农户参与。这不仅可以培养农户的合作意识与素养,还可以提高企业自身市场竞争力,不断优化产品,使农业产业化有更为扎实的基础,为今后农业产业化经营实践积累经验,切实加强组织能力。

3.4注重技术提升,加强农企培育

对于农业产业化而言,不仅要有组织能力、制度机制方面的支持,还要采用现代化技术,在信息化目标的引领下注重提升技术水平。山西省相关部门认识到技术是农业产业化的基础,积极组织当地技术水平相对有限的农户参与培训,在农企培训方面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例如在调查中发现很多农户对农业产业园建设不够了解,尤其是产业园建设中应用的人工智能、5G与物联网等技术。为此,可专门组织农户参与农业产业园的培训工作,培训内容包括现代农业生产要素、管理体制机制以及各项现代化技术,例如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通过培训可以让农户了解农业产业园模式,在创建“产业+配套”“平台+生态”“技术+赋能”数字化农业产业园的过程中积极参与其中[6]。企业在培训参与农户时,可以专门针对一些比较专业的技术进行培训。例如通过农户培训,让其掌握农业信息化建设与整体布局,认识到农业信息化在农业产业园建设中的重要性,尤其是学会使用传感网。在培训过程中,农户学习智慧农业物联网的相关技术,使用传感器采集环境温湿度、二氧化碳浓度、土壤温度等数据,在平台系统中远程汇总分析。另外,农企培训还包括农业气象监测、农业四情监控等现代化系统的内容。参与培训的农户熟练掌握操作这些系统的技术,既提高了自身专业素养,又满足了农业产业化生产需求,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了动力。

3.5合理布局区域,建立产品示范基地

针对当前山西省农产品区域不合理的问题,需要结合山西省自然资源优势、地理分布状况、商品需求特点等,划分农产品生产基地,减少随意性,合理规划建设农产品基地。例如万荣县有万荣苹果、万荣蟠桃、万荣三白瓜、果木香菇等10余种具有代表性的农产品。万荣县搭建的农产品产业基地是实现农产品产业化发展的基础,在基地中反复组织试验,得到成品均可保证有较高的市场价值。在实践中优化了农产品结构,为农业技术在产品示范基地中的应用创造条件。建立农产品基地后,区域布局得到优化,而且可以综合当地自然环境、自然资源以及农产品需求等加以调整,充分发挥农产品示范基地作用,推动农业生产标准化进程。基地还可以创建无公害农产品质量追溯制度、农垦系统,为所有生产的无公害农产品保留原始记录,在市场中树立无公害农产品形象。

3.6明确发展思路,延伸支柱产业链条

针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根本需求,结合山西省农业产业化建设现状,在掌握当地实际建设情况之后,需要确定今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方向与思路。支柱型产业包括养殖型、种植型、自然资源型产业。应确定支柱型产业特征和农产品特色,作为山西省农业产业化发展目标的依据。除了相关企业的支持外,当地政府部门也要参与其中,为明确农业产业化发展思路提供信息、资金与政策等方面的支持。现代工业理念是延伸支柱产业链条的基础,遵循做大、做强、做优原则,通过招商引资创建工业集聚区,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扩大产业规模的目的。在当地组建完善的农业产业化链条,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招商引资阶段,建议引进农副产品加工项目,可以推动当地农副产品深加工,将资源优势转换为经济效益。针对农业产业化企业存在的散、小、低等问题,需要遵循“扶大龙、引外龙、育新龙”原则,积极完善基础设施,发挥工业集聚区的优势,吸引大量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使农业产业化经营基础条件更为完善。在政府部门的帮助下,当地支柱型产业发展基础扎实,而且可以和其他领域协同配合,保证农业产业化经营效果。确定农业产业化思路,可使其今后的发展与实践更具指向性,带动当地农业产业化朝着信息化、数字化方向前进,实现现代工业理念和农业产业化经营融合发展。将支柱产业链条延伸到其他领域,实现多个领域共同发展与进步。

4结束语

对山西省的农业产业化经营进行研究,分析其现状,针对龙头产业带动能力不足、利益机制不完善、加工技术不先进、区域划分不合理和支柱性产业发展缓慢等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旨在推动山西省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振宇,李建军,赵劲松,等.农地流转的诱因及其农户福利效应研究———以山西省忻州市为例[J].农业与技术,2020,40(5):162-165.

[2]王贺丽.农村金融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供给分析———以河南省为例[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3):41-45.

[3]杨海滨,邵战林,高雅,等.新疆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发展模式研究———以焉耆县辣椒产业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20,48(11):233-237.

[4]梁哲军.新形势下区域农业科研机构发展的探索与实践———以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为例[J].农业科技管理,2020,39(2):25-27.

[5]丁博,马丁丑.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发展现状研究———以河南省巩义市为例[J].生产力研究,2020(3):62-65,138.

第2篇:农业产业培训范文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农业产业化体系;脱贫;现状;对策

2017年10月18日,党的报告中首次对乡村振兴作出战略部署,将乡村振兴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强调以农业生产体系为基础,农业经营体系为驱动,构建农业产业体系,同时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现农户搭上现代农业发展的快车。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提出进一步完善农村农业的经营制度,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奠定制度基础,大力发展家庭农场、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农业服务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进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2019年2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要求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对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农”工作是必须要完成的硬任务,只有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才能确保到2020年农村改革发展目标的圆满完成。农业产业体系是现代农业产业组织创新发展的最新表现,也是解决我国现代农业发展问题的关键,因此,在农村大力构建农业产业体系,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对于解决我国的“三农”问题和推进农业现代化具有战略意义。

1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产业体系的主要特征

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为我国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提供了发展的全新思路,指明了方向。我国现代农业体系把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作为最终目标,保证我国农业沿着科学发展道路走,这也是对我国今后农业发展的原则。现代农业产业组成要素构成一个功能强大的体系,是改造我国传统农业、发展现代农业和提升农业生产效率的关键。农业产业体系是以家庭农场、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农业服务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分工合作为前提,以市场为导向,以发展共同体为纽带的新农业组织形式。

1.1以龙头企业为引领,实现联合发展

农业产业体系涉及散户、家庭农场、龙头企业、农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主体,形成了以龙头企业为引领、农民合作社为纽带、家庭农场为主体的发展模式。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具有明确的定位,发掘自身优势和潜力进行分工和合作,从而构建农业经营体系,进一步实现农业产业经营集约化和规模化,生产效率达到最大化。龙头企业的优势体现在人才团队、技术支持、资金保障、农产品质量、销售市场等方面,在农业产业体系中起到核心作用;农民合作社是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服务组织,连接着龙头企业与家庭农场,起到桥梁作用,在动员和组织农民加入农业产业体系,大力发展产业化经营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农民合作社的主体为农民,最终让农民受益;以家庭农场为主体,家庭农场(专业散户)拥有土地、劳动力和农业基础技能,主要负责种植和养殖生产。农业产业体系各成员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又通过合作过程、协议保障等方式实现共同发展、互利共赢,农业产业体系中的现代化的农业企业是“龙头”,合作社是“龙骨”,家庭农场是“龙甲”,实现了信息与技术共享、效益提升和成本降低,从而达到农业经营的体系化、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和农业收益最大化。

1.2体系内要素流通,合作共赢

农业产业体系内各经营主体按照市场资源配置规律,通过签订协议、合同实现要素流通,合理优化资金、土地、技术、信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实现各类经营主体在农业体系内稳定合作,降低了生产成本和各类风险。在农业产业体系中,龙头企业通过合作社向家庭农场、散户提供资金、技术、市场等要素,家庭农户则通过合作社向龙头企业提供过剩的劳动力、土地、初级农产品。农业产业体系内各经营主体间的要素流动,通过合理的配置获得规模效应,同时又增强了体系内成员的凝聚力,形成了稳定的利益联结体系。

1.3体系市场化发展,提升竞争力

改革开放40年,我国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已经具备了市场化发展特征。从当前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上来看,已经具备了适应市场发展的能力。市场化发展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稳定发展奠定了基础,市场化发展为我国农业产业规模化发展提供了保障,并直接促进了农业企业的现代化,全面提升了整个农业产业的市场经济下的整体竞争力,另一方面也积极推动了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

2发展农业产业体系的意义

2.1实现农村多产业融合发展的有效途径

农业产业体系包含了农村地区的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农产品销售农业观光旅游等产业的各个主体,主体之间的分工协作,使各产业更加专业化,经营更加效益化,实现了产业体系内的融合,农业产业发展空间更加广阔。马安村发展农业产业化体系,通过着力做大做强海升标准化柑橘种植园、德康生猪生态循环养殖园、贡醋文化产业园、七里荷塘农耕互动产业园四大产业,重点规划建设以马安村为核心的苗仙湖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园,坚持多产融合发展的模式。

2.2加强农业规模化经营的重要措施

农业产业化体系内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牢固的利益联结机制,分工协作,实行共同发展,促进了农村的要素流动,各种规模经营协调发展。马安村培育的海升现代化标准化柑橘产业基地,通过马安村的柑橘产业合作社的搭桥牵线,海升与家庭农场、散户三者间形成了利益共同体,有效推动了马安村柑橘生产基地的建设,扩大了经营规模。

2.3提高农民收入的现实途径

通过发展农业产业体系,处于产业体系内农业技术、农业资金薄弱的家庭农场与散户,通过加入产业合作社达到了弥补自身不足,发掘自身优势,产业合作社的各成员之间形成一种要素共享、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家庭农场与散户的是散户,农民通过合作社的“搭桥”、龙头企业的带领。一是农民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得到最前沿的生产技术、较低的生产要素,包括较低服务的农资、农机,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确保了农民经营领域的收入增长;二是龙头企业以高于市场的价格和稳定的数量来收购农民的原材料,提高了农民的收入。如位于马安村的千天百味醋厂,收购散户的过剩粮食用于酿醋原料,在酿造高峰时段雇佣本地农民工,降低了生产成本,同时提高了农民的经济收入。

3马安村农业产业体系发展现状

狮市镇马安村地处富顺县城北10km,是沱江绿色发展经济带核心区域。全村幅员面积5.17km2,总人口3935人,贫困人口425人。该村为省定贫困村,于2017年实现脱贫摘帽。该村打造三基地为核心发展农业产业化,培育海升标准化柑橘示范基地、千天百味贡醋文化产业基地、德康生猪种养循环示范基地。同时,马安村以一圆为基础促进乡村旅游,即七里荷塘农耕互动产业园。总投资2.1亿元、占地200hm2地的海升标准化柑橘示范基地全面建成,并带动5家新型经营主体入住该村;总投资5000万元的德康生猪种养循环养殖场,已经投产;总投资1亿元的百年贡醋文化产业园,传统技艺贡醋有序晾晒中、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接待游客10万人次以上;总投资5000万元的七里荷塘农耕互动产业园,已经完成荷叶、特色水产养殖,并实现业主、群众双增收。马安村的农业发展模式呈现规模化和体系化,马安村村委引导龙头企业吸纳产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成立利益共同体,并依托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创建农产品研究所提高农业产业体系的科研能力,如:马安村的中国农科院柑橘研究所,以柑橘产业基地为科研和实践的双重载体,既可以研究新技术,又能够将新技术第一时间运用到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将新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农业产业化体系。虽然马安村的农业产业化体系已经初步构成,在发展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面临一定的困难和问题。

3.1合作社规范性不够,利益联结机制较弱

马安村的生产型合作社占多数,服务型合作社少数,同时管理规范的合作社很少,因此在培育农业产业化体系的过程中,合作社发挥好桥梁作用的难度较大。一是合作社的内部管理制度不规范。马安村的大部分合作社都制定了合作社的规章,但在组织运行时按照规章管理的很少。合作社重大决策权集中在少数农民手中,合作社的盟员也很少关心这个组织的管理运作情况,盟员发现问题,很少有人能够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二是部分合作社缺乏经营活动。由于农民合作社成立门槛低,又能获得相关政策扶持,造成了个别合作社成立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政府的补贴,实际没有发挥任何合作社的作用。

3.2合作社的大部分盟员观念落后

目前,马安村的大部分从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是农民,但部分村民的文化素质不高,中国传统农业的小农思想一时难以改变,市场竞争和抗拒外部风险的能力较弱。一是缺乏责任和担当意识。部分农民只会看到眼前收益,不会做长远打算,只愿意享受当前的权利,不愿承担相应的责任,只能分蛋糕,不能做到风雨同舟。二是农民对契约的认识不够。多数农民缺乏契约精神,农民与其他生产经营主体签订的协议书、合同不能履行,导致其他生产经营主体利益受损,甚至出现经济、劳务等形式纠纷,严重影响农业产业体系的健康发展。

3.3农业产业资金扶持不足

从马安村的圣果园生态旅游项目推进缓慢来看,部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都存在资金短缺的问题,致使农业项目缺乏推力。一方面由于金融机构一旦放贷给农业产业,就面临资金回收慢的情况;另一方面大部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银行贷款时,没有信贷额度,抵押资产又较少,因此金融机构面对农业经营主体贷款时,很少选择放款。马安村进一步发展农业产业体系亟须解决融资问题,体系内各经营主体提升农机装备水平、建设灌溉设施、购买肥料等需要大量的资金,如果资金问题无法解决,农业产业体系就难以发展壮大。

4乡村振兴战略下发展农业产业体系的对策

通过分析马安村农业产业体系的发展,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需要全新的理念来引领,乡村振兴战略无疑为今后我国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方针指引。在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论指引下,为构建适合当前国情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需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4.1着力培育龙头企业

马安村结合实际情况,重点规划建设以马安村为核心的苗仙湖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园,坚持“大园区、小业主、三产相融”模式,着力做大做强海升标准化柑橘产业园、康德生猪生态循环养殖场、贡醋文旅产业园、七里荷塘农耕互动产业园四大产业。因此龙头企业在整个农业产业体系中居于“C”位,具有多方面的优势,其优势性能否体现出来,直接影响体系的发展与壮大,因此发展农业产业化体系必须要抓龙头企业,发挥其优势地位。一是坚持引进、本土扶持的战略构想。重点引进一批实力雄厚、技术人才优势明显、生态友好的龙头企业,政府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同时农业部门应加强与龙头企业的沟通。二是产业区域化建设。一方面打造农业产业园区,发展本土优势产业与文化底蕴的融合;另一方面以建设高标准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引进更多的现代农业企业,并引导企业运营,发展科技农业、精品农业、农业观光旅游产业。

4.2合作社的规范运行

农业产业体系的发展必须要有优秀的合作社做支撑,合作社在产业体系内发挥着桥梁作用,规范化的合作社是产业体系发展的动力源,因此合作社要规范发展。一是管理制度的规范。俗话说“无规矩,不方圆”,说明制度的重要性,如果制度不规范,难以规范管理。合作社章程的拟定,首先应当从实际出发,需要符合本社的产业发展和人员组成,要严格按照合作社的章程进行农业生产和服务工作。二是建立取缔机制。对区域内的合作社要建立取缔机制,取缔管理混乱和作用缺失的合作社,防止这些合作社占用社会资源,误导产业发展。同时对运行规范的合作社加强指导和扶持,不断提升并发挥其服务功能,让农业产业体系内各成员互惠共赢。

4.3针对农民进行相关教育培训

如果农民进步与发展,那么农业产业体系也将进一步发展,因此要加强对农民的文化知识、农业技能等方面的教育培训,使农民具备加入农业产业体系的基本素养,同时引导农民支持并参与产业体系的发展。一是健全农民的教育培训机制。农业部门要建立本部门主导、相关部门协作的农民教育培训机制,同时农业部门要做好监督工作,确保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开花结果。二是科学设置培训内容。培训机构应当以农民需要什么,我们就培训什么为原则,内容设置贴近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传授给农民。通过对马安村农民的问卷调查,发现农民最需要接受契约规定方面、农业技术方面、农业法规方面的知识。只有通过多种形式、方式的培训,才能让农民接受必备的农业知识,与时俱进,向现代化职业农民蜕变。

5结语

近几年,自贡市积极培育了一批带农作用突出、综合竞争力强、稳定可持续发展的农业产业体系,重点规划建设了以马安村为核心的苗仙湖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园,成为引领自贡地区现代农业建设的中坚力量,大力推进了脱贫攻坚任务,促进了自贡市的乡村振兴。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大力开展我国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建设是实现我国农业现代进程中的必由之路,也是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原动力,必将推动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历史性超越和战略性提升,展现出新时代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光明前景。

参考文献:

[1]周昊天.乡村振兴战略下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创新发展研究———运营特征、发展困境和路径分析[J].江苏农业科学,2019,47(17):32-35.

[2]宋山梅,向俊峰.乡村振兴视野下我国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构建研究[J].农业经济,2019(9):6-8.

[3]廖敦平,王川,吴芋钢,等.眉山市东坡区晚熟柑橘产业区域优势、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J].农业科技通讯,2019(7):58-61.

[4]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撷要[J].新农业,2019(6):7-10.[5]程丽波.发力农业产业化扶贫打赢脱贫攻坚战役[J].吉林农业,2017(8):42.

第3篇:农业产业培训范文

1贵州农业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

贵州是一个传统的农业省,最近几年,贵州积极对农业结构进行调整,重视发展优势农业产业,取得显著成效,蔬菜、油菜、茶叶、水果、马铃薯、中药材等优势农业产业的发展速度特别快,部分区域内逐步形成了优势农业产业布局,农业产业体系越来越完善。如贵州马场乡,地海拔1420m,年降雨量1350mm左右,年平均温度13.7~17.1℃,属亚热带温暖湿润气候,雨热资源丰富,适宜多种生物生长和繁衍,当地山高、坡陡、谷深;农作物主要有玉米、水稻、小麦、马铃薯、红薯等为主,由于当地现代农业技术推广早,科技种植和养殖已初具规模。总体而言,贵州农业产业当前已取得快速发展。但是,贵州农业产业在新时期里的发展依旧存在若干问题,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一是农民综合素质不高,加上忽视现代农业科技的应用、推广及发展,导致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不到显著提高,农作物品种也得不到更新;二是农产品监管力量较弱,很难对散户生产主体进行监督和约束,部分生产者安全意识淡薄,只顾提高农业产出,忽略农产品质量的提高,制约产业发展;三是较一些先进的地区而言,贵州农业企业整体发展规模相对较小,缺乏辐射作用强的、大型的龙头型企业,难以形成集群优势,缺乏竞争优势,对发展农业产业不利。

2新时期贵州农业产业发展的策略建议

2.1重视发展现代农业科技,更新农作物品种

发展现代农业产业的一个重要抓手就是创新农业科技,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首先,贵州各乡(镇)农业服务中心应重视组织当地农民参与农业科技知识普及型培训活动,如春季农业科技大培训行动等,重点落实农机手、植保员、防疫员等农民职业创业培训工作,抓好农村实用人才继续教育、涉农专业学生实践培训等,有效提供农民的科学种养水平,为发展现代农业科技提供人才保障;其次,推进对各项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开展农业科技进村入户活动,找寻有效的机制、办法等,建立点对点的农业科技应用与推广模式,促使各县、各乡的农业科技服务人员到农户家中直接开展成果转化活动,大力实施三新工程,即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例如:近年来,马场乡农业服务中心在战马村搞的科技兴农活动,玉米膜侧栽培达到30hm2,马场村长田埂水稻旱育稀植13.3hm2,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贵州优质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另外,各乡(镇)农业服务中心还应加快实施现代种业工程,正所谓科技兴农、良种先行,加强建设种子生产基地,加大对种业的监管力度,落实新的农作物品种的展示示范工作,真正实现农企对接,推进良种直销。如贵州目前建立了多个中药材规范化生产科技示范推广基地县,贵州省晴隆县马场乡还建立了优质水稻、超级水稻示范推广基地等,促进贵州农作物品种更新换代,为农业产业的健康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2.2严格建立质量监管体系,提高农产品质量

农产品质量安全关系千家万户,关系人民身体健康、生命安全,对贵州农产品大规模生产、高档次消费产生直接影响,也关系到贵州是否能在新时期从农业省迈向农业大省、强省。所以,贵州各县各乡应严格建立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坚持提高农产品质量,推动农业产业有序发展。首先,集中开展农产品质量监管工作,消除多头监管弊端。政府要尽快建立集中监督体制,用一个综合管理机构集中承担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主体职能,消除监管死角,提高监管效率[2];其次,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提高监测能力,把安全监管经费纳入财政预算范畴,加强培养技术人才,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常态化,加强农业质量的自查监控,从而形成高效的、统一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格局;第三,加强源头管理,注重改善农业产业环境,专门整治农产品安全,加强监管种子、农药及化肥等的力度,杜绝使用β-兴奋剂高毒高残留农药等违禁药物,从源头上防止损害农产品质量安全。

2.3优化农业产业组织结构,培育龙头型企业对贵州区域内独具特色的、发展前景

良好的龙头型农业企业,农业科技服务中心应加大引导力度。从当前贵州的发展实际来看,各乡(镇)农业服务中心一直鼓励农户大力种植一些特色农产品,但这都局限于基本的种植阶段,初级加工技术、深加工技术等还很落后,大多数农民只销售初级农产品,大大减少收益,降低了农业产业发展速度,初级农产品种植规模也得不到扩展。对此,贵州地方政府应积极通过内联外引等方式尽快培育出一大批跟贵州农业产业发展规划相符、能推动本地农业产业发展、辐射作用强范围广的龙头型农业产业加工制造企业,带动整个农业产业组织结构进一步升级、优化。与此同时,要注重突出贵州地方特征,鼓励特色农产品加工制造企业有机结合本地产业基础,发展一批独具区域特色的、高附加值的农产品,逐步形成规模化生产、现代化经营的农业产业新格局。

3结语

第4篇:农业产业培训范文

关键词: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现状;问题;建议;永州

现代农业产业园是指围绕当地农业主导产业或优势特色产业,发挥规模种养优势,进行“生产+加工+科技+营销”全产业链开发,实现绿色发展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由一级政府(部门)批准设立的水平领先的现代农业发展平台。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是农业农村部门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一项重要工作,从2017年开始连续4a的中央一号文件和《国务院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国发〔2019〕12号)都对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这项工作作出了系列的部署,明确要求加快建设国家、省、市县现代农业产业园,示范带动乡村富民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现有关于现代农业产业园的文献主要集中在2个方面。一方面主要关注农业产业园的规划建设,该类研究认为农业产业园的成功必须做好科学合理的规划。张晓慧[1]认为现代农业产业园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形式,要注重从产业系统、空间系统和景观系统复合的视角对现代农业产业园进行规划设计,才能有助于实现城乡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最大化,进而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赵燕[2]指出农业产业园的规划设计应该正确认识农业产业园的定位与功能,并且要遵循可持续性发展的原则,重点改造传统农业的发展方式,推动农业从数量向质量效益转变,开拓市场,并增产增收,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另一方面主要关注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发展模式。王丽娟等[3]归纳出现代农业产业园主要有合作社主体型园区、园区发展公司主体型园区和企业集聚主体型园区这3种模式,并且指出不同的发展模式有不同的绩效。张攀华[4]总结出现代农业有7种常见的盈利模式,分别为高效农业生产型、农产品加工型、科技研发型、流通服务型、高端农产品定制型、品牌农业型和休闲创意型多功能盈利模式。湖南省永州市将农业产业园区建设发展提高到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高度来认识,实施“农业园区升级战役”,为加快补齐全面小康社会“三农”领域的短板、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奠定了基础。笔者从永州市农业产业园区建设工作实践出发,就市县级如何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进行了初步探讨。

1永州市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发展现状

2006年11月,永州市第一个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开始建设,园区规划总面积9.87万hm2,园区核心区设在冷水滩区伊塘镇,示范区为周边岚角山、上岭桥、竹山桥、邮亭圩、接履桥、菱角塘等6个镇,2008年3月被批准为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园,2010年被科技部批准为第三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2011年被农业部认定为部级现代农业示范区,是湖南省唯一承担了2类示范项目的部级园区。2014年,湖南省启动实施了“两个‘百千万’工程”(“百企千社万户”现代农业发展工程、“百片千园万名”科技兴农工程),决定培育扶持1000个现代农业产业园。永州市抓住机遇,高度重视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工作,组织农业、林业和财政部门按照全省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与申报标准,对全市11个县区、2个管理区、1个经开区的农业产业园进行创建指导,到2016年永州市共认定省级以上农业园区46个,其中湖南省现代农业综合产业园11个(优质稻类4个、蔬菜类2个、茶叶类2个、油茶类3个)、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园省级示范园26个(粮食类1个、蔬菜类5个、水果类6个、茶叶类2个、中药材类2个、畜禽类6个、水产类2个、休闲农业类2个)、湖南省现代林业特色产业园省级示范园9个(花卉苗木类1个、林产加工类2个、木本中药材类2个、经济林类1个、野生动物驯养繁殖利用类1个、林下经济类1个、森林旅游类1个)。2017—2019年,永州市大力实施农业三个“百千万”工程(“百企千社万户”现代农业发展工程、“百片千园万名”科技兴农工程、“百城千镇万村”新农村建设工程)和“六大强农行动”(品牌强农、特色强农、质量强农、产业融合强农、科技强农、开放强农行动)。2017年,市委市政府决定将农业园区建设工作纳入了全市“六大战役”之一的“园区升级战役”中实施,出台了全市“农业园区升级”三年(2017—2019年)行动计划,组建了专门班子,制定了年度工作实施意见及考核办法,要求每个县区每年确定一个基础条件好的农业园区作为重点进行全面提质升级,每年新创建一个333.3hm2以上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招商引进一个5000万元以上的农业项目,启动市级、县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和认定。通过开展规划布局升级、产业发展升级、基础设施升级、经营主体升级、管理服务升级等5大行动,促进了农业园区建设升级、提质、增效,农业园区建设加速发展。冷水滩现代林业产业园、新田林产工业示范园成功升级为国家林业产业示范园区,冷水滩区道地药材和江永县香芋产业集聚区创建为“湖南省现代农业产业集聚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祁阳县现代农业示范园获评2017年度湖南省农业科技园区。全市新增认定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园省级示范园23个(粮食类1个、蔬菜类5个、水果类4个、茶叶类3个、中药材类1个、畜禽类6个、水产类1个、休闲农业类2个)、湖南省现代林业特色产业园省级示范园8个(油茶类3个、林产加工类1个、木本中药材类1个、楠竹类1个、林下经济类2个)。2017年起,永州市还启动和推进了市级、县(区)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创建和认定,市农业部门联合林业、畜牧水产、财政部门出台了《永州市现代农业产业园市级示范园认定管理办法》,明确了申报程序、认定标准和奖励办法。3a来,共创建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园市级示范园49个(粮油类1个、蔬菜类7个、水果类12个、茶叶类4个、中药材类3个、畜禽水产类16个、休闲农业类6个)、现代林业特色产业园省级示范园15个(油茶类4个、花卉苗木类1个、林产加工类3个、木本中药材类2个、野生动物驯养繁殖利用类1个、森林旅游类4个),累计带动创建县(区)级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园262个,实现了现代农业产业园全市乡镇全覆盖。

2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2.1体制机制不够顺畅

2.1.1没有专门管理机构永州市农业园区除永州农科园和江永县桃川洞名特优新产品开发区设立了专门的管理委员会外,其余均没有设立固定的专门机构和职能部门来从事农业园区的管理工作,均由企业或新型经营主体自行管理,建而不管的现象较为突出。

2.1.2园区工作难以协调农业园区建设牵涉到农业农村、财政、林业、自然资源和规划、住房和城乡建设、科技、市场监管、生态环境等多个部门和单位,建设过程中部门间协调难,项目审批环节过多,办结时限过长。承担园区建设管理的农业农村、林业、科技等部门缺乏一个由政府统一授权的管理与协调机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园区工作的开展。

2.1.3后续管理有待加强部分政府部门人员认为现代农业产业园是企业主体要争取的产业项目类短期工作,存在“要点支持项目就完了、应付应付过关就行了、把任务推给企业就完事”的思想,对园区后续管理缺位。有个别农业园区主体在园区筹建阶段,为争取政府财政奖补,建设积极性很高,待有关部门认定后几乎没有后续行动,尤其当园区主体资金链断裂后,园区就成了烂尾工程。

2.2园区主体投融资难

2.2.1财政投入有限近年来,中央、省财政支持农业园区建设的力度不断加大,并出台了一系列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奖扶政策,认定为部级和省级的现代农业产业园都安排了奖补资金,但市县区财政没有专门引导资金,涉农资金整合投入园区建设的力度不够,不能满足农业园区发展需要。

2.2.2融资贷款困难园区创建主体以弱小和弱势的农业企业或农业合作社为主,经济实力不强,农业园区建设周期长、投入大,普遍面临前期投资较大、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农业园区土地多为流转土地,土地经营权目前还不能抵押贷款,即使有可供贷款作抵押的资产,县区一级也没有评估资质的中间组织,导至园区建设融资困难。

2.2.3项目投入有限省级及以上农业产业园项目数量有限,且申报门槛和产业类别要求较严,市县级农业园区缺乏项目和奖补资金支持,如永州市级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园奖补政策只覆盖两区两管理区内范围,县区的各项奖补大多停留在对“一县一特”产业规模的奖补,未能上升到园区建设和带动发展层面,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园区创建主体的积极性。

2.3土地和人才支撑乏力

2.3.1土地流转不易园区建设主体在土地流转时要与大量农户打交道,做思想工作,协调矛盾,耗费时间和精力,而乡(镇)、村协调服务不够,造成土地流转难。规模化生产对集中连片土地要求较高,资源稀缺,土地租金也水涨船高,加大了园区建设成本。

2.3.2建设用地审批难园区很难得到建设用地指标,附属设施和配套设施用地也难以满足实际需要,且报批手续繁琐、周期长。2.3.3园区用工难农业园区季节性用工较多,且劳动环境差、强度大,加之农村青壮劳力外出务工多,导致部分园区用工难。

2.3.4专业人才缺乏农业园区普遍反映缺乏企业管理、农业科技研发和农产品营销方面的专业人才。大中专院校专业人才入园发展的积极性不高,在园区定居工作的意愿不强,专业技术人才“引不进、留不住”。

2.4园区创建水平不高

由于园区规划滞后,城镇建设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与园区发展规划没有进行有效衔接,配套设施建设用地指标少,现有园区多以种养业为主,农产品加工、物流服务等都未配套完善,园区一二三产业融合程度较低。永州市农业园区虽然数量较多,但普遍园区规模不大,达到省级及部级现代产业园创建和申报条件要求的不多,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还未实现零的突破。2.5园区基础设施薄弱由于农业产业园分布较广且在田间地头和山岭,尽管园区面积较大,但基础设施及配套建设投资大,园区主体因融资限制,基础设施配套大多薄弱,特别是交通条件不便的山区产业园基础设施更差,严重制约了园区的达标和升级。市直管的永州农科园在跑项争资融资方面只能依靠园区所在地县区组织申报,水、电、路、讯、排污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相对滞后,制约了招商引资和项目落地,限制了园区进一步发展。

3推动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3.1建立工作推动体系

3.1.1提高思想认识要充分认识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的重要性,持续发挥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现代农业示范的引领作用,梯次推进、分级负责开展县、市、省、国家四级产业园建设工作,制定出台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的实施方案,立足现有农业园区发展规模和产业布局,以部级和省级农业产业园区培育创建为重点,抓好扩容提质升级,努力使园区成为优势特色产业的集聚区、乡村产业兴旺的引领区、现代农业发展的样板区、产业扶贫的带动区。

3.1.2建立工作体系要将农业园区建设工作纳入乡村振兴战略和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帮助园区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将农业园区工作纳入党委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兴产业工作组的职责范围,并做好服务保障,成立农业园区办公室,负责统筹协调、总调度及日常工作。将农业园区建设工作纳入全市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年度考核重要内容,实行定期、不定期专项督促抽查,年终进行考评。

3.1.3强化政策服务各级政府要做好规划引领、机制创新、政策支持和配套服务等工作,认真落实中央和省里出台的各项惠农政策,出台本地农业产业及农业园区发展的扶持政策,农业项目向农业产业园区倾斜。要借鉴经开区和工业园的建设经验,赋予现代农业产业园同等享受用地、用电、基础设施建设、金融保险、科技人才、财政支持等优惠政策。

3.2健全多元投融资机制

3.2.1加大资金整合力度整合涉农项目资金,高起点、高标准、高档次建设园区基础配套设施,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还可以先建后补。

3.2.2组建农建投资公司县区农业建设投资管理公司可作为主要经营管理和战略投资管理机构,负责农业园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工作,探索为园区内的新型经营主体和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等提供抵押担保、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的有效途径,加强信贷支持,解决园区建设融资难问题。

3.2.3吸纳社会资本参与要像建工业园一样统筹规划生产设施,统筹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鼓励社会资本在条件成熟的地方大力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地方财政将对基础建设完成好的给予一定的奖补资金。鼓励各类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企业,进入园区投资建设。

3.2.4引导农户入股引导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资金、技术、劳动等生产要素入股参与园区建设,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共享受益。

3.2.5财政适当奖补园区创建申报认定标准要因地制宜,省、市、县(区)三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申报数量控制要适宜,市、县(区)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也要制定奖补政策,对达到创建标准并予以认定的现代农业产业园给予扶持。

3.3多模式解决农业园区用地问题

3.3.1完善土地承包管理制度引导农民以土地入股、资金合作、订单农业等方式参与农业园区建设,让园区所在地的村级集体组织、农民分享园区建设成果。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推进土地有序流转,鼓励村组自愿囤积成片土地,整体对外“招拍挂”(招标、拍卖、挂牌),对自愿要求土地整体流转的村组,政府优先进行水、电、路“三通”基础设施建设。

3.3.2建立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充分发挥现有的县、镇(乡)、村三级土地流转服务平台的作用,及时收集、土地流转信息,为经营主体做好土地流转服务。

3.3.3加强政策引导和扶持认真落实中央关于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的意见,促进土地向农业园区新型经营主体集中。落实自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关于设施农业用地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前提下,优先协调解决农业园区二、三产业建设用地指标。

3.4加强园区人才队伍建设

3.4.1建立人才培养机制教育部门参照免费师范生培养使用办法,培育一大批农口专业技术人才。政府及涉农部门要为园区与各农业院校和科研机构搭桥联系,结对帮扶,对园区内符合条件的管理、科研、营销等专业技术人才给予一定的生活补贴。以本县在外读书的大学毕业生为重点对象,尽快招聘一批“进得来、留得住”的年轻人才。

3.4.2发挥农技人员的作用建立农技干部结对帮扶制度,按照园区需要提供种养技术、检验检测、“三品一标”认证等方面的指导和服务。结合各种技能培训,积极搭建服务平台,发挥“田间学校”功能,开展各类农民技术培训,培养一批农民技术骨干。

3.4.3加大对现有人才的培养依托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等项目对园区内创业的主体进行培训,输送他们到有关农业院校、科研院所学习,为园区的发展培训固定人才。

3.5推动农业园区提质升级

3.5.1抓主导产业,提升优势产业质量突出本地资源优势和特色产业,科学确定和发展园区主导支柱产业,以规模种养基地为依托,做到生产基地相对集中连片,突出一业主导、一园一品。

3.5.2抓基础设施,完善园区全产业链做到水、电、路、讯设施完善畅通,主干道硬化绿化美化,机耕道和渠系合理配套,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完整,农产品加工、储藏、检测和物流装备齐全,生活管理区实现景观化,整洁优美。做强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园区产业基地,形成对二三产业的有效支撑。发展全产业链,推动园区经济由“卖原料”向“卖加工品”“卖风景”“卖服务”转变。

3.5.3抓园区装备,推进标准化生产努力提升园区物质技术装备条件,完善农业生产设施及仓储物流、农产品加工、休闲旅游服务等设备条件,以科技支撑实现信息化、标准化。全面落实农产品全程质量监管措施,建立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规范),实行标准化生产,建成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园区产品实行“身份证”管理、“一品一码”赋码标识、“三品一标”全覆盖。

3.5.4抓绿色生产,推进园区品牌建设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率先实现“一控两减三基本”目标,建立质量追溯管理系统,努力把农业园区建成“农产品安全放心园”“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示范园”。推进园区农产品及加工制品商标注册,每个园区至少申请使用一个农业公用品牌,鼓励各农业园区主体使用市(县)级农业公用品牌+企业自主品牌。积极通过各类媒体和市场化动作推介园区品牌。

3.5.5抓主体培育,促可持续发展依托园区主体来建设和运营产业园,通过土地入股、资金合作、订单农业等合作方式完善利益联结分享机制,吸引多元主体参与农业园建设,促进土地向园区主体流转,安排当地农民特别是贫困人口就业,促进农民增收,助力脱贫攻坚。科学制定农业产业园区监测评价办法,加强园区建设监测评价和考核监督,规范园区运行。加强招商引资,发展规模农产品加工。推进与农业科研院所的技术合作,积极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和农业技术业务类培训,使产业园区成为农村创新创业和实用人才培养的基地。

参考文献:

[1]张晓慧.现代农业产业园景观规划设计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7.

[2]赵燕.生态视野下的农业产业园景观规划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0.

[3]王丽娟,王树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区运行模式与绩效关系的分析[J].科学管理研究,2012,30(1):117-120.

第5篇:农业产业培训范文

关键词: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研究

1生态农业产业化

生态农业指的是为了尽快完成经济、社会、生态的统一和良性发展,将现代科学技术融入传统的农业技术中,再运用生态经济的管理手段,进一步实现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计划,在此基础上创建一个高产优质与生态循环相统一的全新农业综合体系。农业产业化是当代的一种农业产业经营方式,以市场导向和效益最大化为基本原则,合理配置农业生产的各种要素,经过主导产业的培育,让农业生产实现专业化、规模化和社会化管理,促进农业产业向着自我积累和循环的方向发展。因此,生态农业产业化就是按照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和自然生态发展的规律,再结合农村经济和资源现状,整合农业生产链中的各个环节,实现企业、农户和市场之间的利益统一,生产健康无污染且高收益的农产品,最终建立现代化的新兴农业生态体系[1]。

2生态农业产业化存在的问题

农业经济是我国经济建设体系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依靠农业技术来完成。生态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因此生态农业产业化的技术推广进程对于农业经济的发展速度起着重要作用,是决定农业生产水平的关键。但是,当前我国的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不容乐观,存在很多问题,影响了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速度,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人们对生态农业产业化的重视程度不够

现阶段,生态农业产业化还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因为很多人对它的了解不够深入,还没有认识到生态农业产业化对农村现代化建设产生的重大影响,导致推广体系不健全。首先,缺乏专业的研究人员和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农业技术落后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农业经济发展滞后,因为没有专业的技术就难以提高工作效率。加大对农业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力度,是当前首要解决的问题。其次,管理生态农业产业化的相关部门协作意识不强。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涉及多个环节,如果部门间缺乏合作,不仅不利于扩大生态农业技术的范围,也不利于加大对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宣传力度,导致人们对生态农业产业化的了解和认知不足,难以调动大众参与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工作的积极性[2]。

2.2生态农业产业化的资金投入不足

农业是我国非常重要的产业,农村人口数量庞大,实行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是加快农业经济发展和实现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手段。但是,完成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工作需要有充足的资金作为支撑,用于设备采购、人才聘请、技术研发等。当前投入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的资金明显不足,不能满足发展要求,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地方经济发展不理想,经济效益低,可以用来投资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的资金有限,难以加快建设速度。其次,对于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的重视力度不足,部分用于发展农业产业化的资金被挪用到其他项目中,阻碍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再次,很多其他方面的原因也导致地方政府在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中的资金投入不够,甚至有些地方政府迫于资金压力,完全没有开展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工作,这样会影响国家整体的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速度[3]。

2.3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人员的专业素养不高

任何一个行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专业的优秀人才。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对人员的技术水平要求很高,必须有充足的高级专业人才储备,才能在农业产业化技术研发方面有更多突破,从而提高农业产业化生产的效率,加快农业经济的发展速度。但是,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项目中优秀的专业人才非常少,现有生产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也不高,很难满足研发农业产业化生产技术的需要。一方面,地方政府对人才引进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在源头上提高对应聘者在技术方面的要求,技术考核工作没有做到位。另一方面,对技术人员的后续培训力度不大。农业技术在发展,如果不加大对现有技术人员的培训力度,就很难提升他们的技术水平,个人的专业潜能得不到发挥,会影响整个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的进度[4]。

3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路径

农业经济是国家经济的支柱,采取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加快农村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是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针对当前国家生态农业产业化实施的现状,需要制定相应的解决措施,尽快处理好阻碍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难题,为农业经济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3.1健全生态农业产业化的规章制度

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必须依靠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有了规章制度,就可以约束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各个环节,有利于把职责具体到个人,提升工作效率,而且也可以提高人们的重视程度,促进人们对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了解。因此,国家应该健全相关的规章制度,涉及到的法律法规要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制度必须完全适应生态农业的发展。除此之外,还应该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保证规章制度能顺利执行。众所周知,生态农业技术对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应该成立专门的工作小组,推广和指导生态农业技术,提高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工作效率[5]。

3.2做好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的资金保障工作

加大对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工作的资金投入,是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政府部门要采取合理措施做好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的资金保障工作。一方面,地方政府要提高对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的重视程度,出台相应的资金管理政策,对现有财政资源进行重新整合和分配,做好采购设备、聘请员工、研发技术等多方面的成本预算工作,为后续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工作的开展提供充足的资金。另一方面,由政府出面,适当加大商业银行和金融部门的信贷力度,为地方农业龙头企业提供信贷支持,尽可能满足龙头企业在资金方面的需求,为企业做大做强提供充足的资金,让龙头企业发挥引领作用,带动地方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

3.3提高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人员的整体技术水平

从长远角度来看,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人员的技术水平会给农业产业化进程带来重要影响,有关部门要为进一步研发农业生产技术提供人才保障。首先,优化技术人员的结构。依据员工的个人能力,把员工分配到合适的岗位,提高技术人员的应聘门槛,采用先进的考核方法对技术人员的能力进行考察,筛选出最符合企业发展需要的技术型人才。其次,定期开展技术人员培训工作。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世界各国的农业技术在不断创新,只有不断对技术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加大对农业技术的研究力度,才能为后续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储备大量的优秀人才,进而带动整个农业产业化技术水平的提升,为实现农村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奠定基础[6]。

4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