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高校心理教育范文

高校心理教育全文(5篇)

高校心理教育

第1篇:高校心理教育范文

【关键词】心理偏差;高校新生;心理健康教育

高校新生学生在生活和学习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问题,如果没有及时进行疏导,很容易导致学生出现各种心理问题,严重者还会影响学生一辈子,这便是心理教育开展的重要意义。

1高校学生开展心理教育的必要性

经笔者研究,目前许多高校新生存在一定心理问题,例如:不适应高校生活、无法与同学和平相处等,这些问题会对高校新生的成长造成严重影响,这也是实施心理教育的必要性。在心理教育中,教师可以将积极心理学理论应用其中,帮助学生正确看待生活学习中的各种问题。从另一个角度来说,预防和促进都是为了使学生保持心情愉快、心理健康。高校学生作为未来的人才,其身心健康影响着其价值的体现。所以只关注心理问题的解决还不能充分发生学生的潜能、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我们必须要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落实在预防和促进上,通过积极的引导,使每一位大学生都能掌握并有效的运用心理调解的方法,产生对过去的释怀、对现在的满足、对未来报有希望的态度,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实现理想自我。

2高校新生心理问题分析

2.1学习问题

高校新生刚刚踏进校园,在各方面都难以适应,例如:学习方面,大学英语四六级作为高校常见的考试之一,是很多新生最头痛的问题,在这种压力下,难免会导致学生出现焦虑心理。

2.2人际关系

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也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学生都希望能够被同学接纳、理解和信任,有些性格比较孤僻的同学,很容易出现不良心理问题。青春期生理上的改变,很容易引起学生情感上的激荡,从而陷入恋爱的烦恼中,很容易导致学生出现抑郁和焦虑等情绪,影响学生的正常生活和学习。

3有效对策

3.1重视心理健康问题

要提高心理教育质量,就必须加强对其重视程度,大学阶段学生会接触许多事物,难免会出现各种不良情绪,面对各种问题,高校必须为学生的身心健康提供保障,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让学生能够充分了解自身心理变化特点,更好的认识自我和管理自我,正确对待心理转变的各个时期。很多大学生并没有严重心理疾病,但在实际生活中容易以消极的观点看待问题,使得整个人处于低迷状态,针对这种情况,高校不仅需要注重对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更应该以积极心理学为基础,多用生活中的正能量感染学生,落实评价目的,带领学生自主领会学习生活乐趣,强化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的引导作用,推进大学生和谐发展。

3.2设立心理咨询中心

为促进高校新生心理健康的形成,高校应设立多个心理咨询中心,为学生心理健康奠定基础。据悉,目前我国许多高校都设立了心理咨询室,却鲜少有学生光临,导致该现状产生的原因还是学生对心理咨询存在心理抵触,以为心理咨询一定是心理不正常,从而导致心理咨询室如同虚设。鉴于此,高校应对学生加强教育,认识到心理咨询的重要性,为学生的身心健康保驾护航。

3.3培养正确挫折观念

高校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难免会遇到挫折,例如:在学习中遇到难题会产生挫败感,与室友相处不和谐也会产生挫败感,这些问题如何得不到合理解决,便会对学生今后的学习与生活造成影响。据此,高校在心理教育中应引进挫折观念,将耐挫能力贯彻在教学内容中。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可以帮助学生深入剖析自身性格,综合考虑学生实际情况、社会变化等方面的因素,带领学生制定科学的阶段奋斗目标。同时,应让学生从挫折中总结经验,以积极心理学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使得学生越挫越勇、茁壮成长。

3.4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辅导员对学生了解较多,教师可以事先对高校新生可能会产生的思想问题进行预测,以便及早预防和纠正。在班级管理中,应将心理教育应用其中,将其全面贯彻,或组织多个活动,例如家长会、社会实践活动、个别谈话以及班会等,通过这些活动来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力度,确保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值得注意的是,辅导员一旦如果发现有不好的苗头应及早进行预防,使其消失在萌芽状态。对于较好的思想倾向,辅导员应积极引导和扶植,引导学生朝正确的方向发展。另外,辅导员在学生面前的权威性较大,所以如果由辅导员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育的效果会更好,因此,辅导员应加强对中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总而言之,对于新生而言,辅导员作为最常接触的教师,有足够的时间来实施心理教育。

3.5提高抗学生挫折能力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不顺的事情,所以辅导员可以教给学生心理保健的方法,如转移注意法、宣泄法等。转移注意法就是当学生在经受精神折磨时,教师应引导学生转移注意力,从困扰学生的事情中跳出来,消除这种不良情绪。另外,还可以教会学生在遇到烦心事时,可以找朋友或者教师倾诉,将心中的委屈、悲伤、愤怒等情绪充分宣泄出来,还可以适当采取一些不伤害自己或他人的宣泄方式,如吃东西、逛街、拳击假人等,使压抑的情绪能够充分释放出来,防止不良情绪导致学生做出错误的决策,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

4结语

总而言之,心理健康教育也是高校教学中的重要部分,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高校必须加大对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力度,从多维度运用积极心理学,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挫折观念,使学生能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曹婷,张武宁.高校新生心理发展路径分析与教育体系构建[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02):103~105.

[2]岳世忠.浅谈高校新生心理、行为特征对教育工作者的特殊要求[J].卫生职业教育,2011(22):16~17.

第2篇:高校心理教育范文

时至今日,大学生就业难已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而当前金融危机导致经济动荡局面的出现使大学生就业问题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2008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世界金融危机,使全球经济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对我国经济发展也造成一定影响,同时使大学生就业问题变得更加严峻。据国家人事部统计资料显示: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超过560万,近两年沉积的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约有480万人,2009年需就业的大学生高达千万人。如何能在这场就业危机中杀出重围,找到一方立足之地,成为2009年毕业生最关注的问题。在当今经济形势下,招聘单位的数量比往年有所下降,特别是中小型企业对应届毕业生的招聘计划也有所减少甚至取消。这些行业中的一些企业的员工薪资水平也受到了影响,在对就业形势十分悲观的情况下,不少大学生态度发生了极大变化,有的同学放弃找工作,争取考研或考公务员。

二、新的就业形势下高校学生就业心理问题

1.大学生认知偏差

有很多大学生在学习期间不够刻苦努力,甚至产生学习无用心理,学习兴趣减弱,有些同学沉迷于网络游戏当中,抱着“只要毕业就可以,就业和学习成绩没关系”的态度;忽视职业规划和缺乏人生目标,没有明确的人生职业目标,缺乏职业规划意识的现象比较普遍;不了解社会大环境对人才的需求及国家就业政策,择业时盲目地去做,片面性倾向严重。[1]部分毕业生就业困难,甚至部分学生无法就业,导致许多在校大学生产生了学习无用心理,学习动力不足,逃课现象普遍;甚至有的学生干脆认为,只要毕业就可以,因为能否就业和学习成绩没关系,出现了“学习也只是为了应付考试”的认知偏差。

2.就业抑郁心理和焦虑情绪的产生

面对金融危机给大学生就业带来的冲击和压力,很多还未毕业的大学生都心存“毕业即失业”的焦虑,就业情绪心理问题更加严重。原本大三才开始出现的就业心理问题,逐步提前到大一入学时就开始担心就业问题,这种就业焦虑心理,直接影响到学生在校的学习行为。部分同学对就业前景十分悲观,感到无能为力、失去自信心,有的甚至对前途充满恐惧和绝望,消极地等待就业机会自己找上门来。

3.不思进取,意志力薄弱,盲目就业

有的大学生在简历投了几百份却杳无音讯之后就心灰意冷,却从来没有认真分析求职失败的原因以及改变这种失败局面的对策。这种典型的消极悲观心理是阻碍当今大学生顺利就业的最重要的主观因素之一。

三、高校就业心理教育模式的构建

1.建立心理咨询型辅导员、班主任模式

“教师应当是心理医生”是现代教育对教师的新要求。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教师“不仅仅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更应该是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心理疾病是21世纪的“世纪病”,成为学生健康的主要敌人。现在高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大多都是忙于日常工作和管理,同时也没有进行专业心理咨询技术培训,对心理辅导的理论和技巧掌握得不够系统和深入,对学生心理问题咨询时可以说是力不从心,难以有效控制。所以,呼吁高校要加强心理咨询型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定期进行心理咨询技术的培训,鼓励他们去参加心理咨询师培训,获得心理咨询师证书,建立心理咨询型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2]

2.建立朋辈心理咨询模式

朋辈心理咨询,是指年龄相当者对周围需要心理帮助的同学给予心理开导、安慰和支持的一种类似于心理咨询的帮助活动。[3]朋辈心理咨询可以接近同学之间的距离,更好使同学、朋友之间打开心扉、相互交流,促进同学之间的交流,同时使倾听者在助人的同时,改善了自我心理调节能力,也达到了“求助———助人———自助”的良性心理健康咨询过程。

3.建立学校与家庭对学生就业咨询教育模式

随着形势的发展,尤其是在金融危机的今天,毕业生就业工作显得非常紧迫,刻不容缓。我们认为目前就业工作应在高校学生工作“双轨制”(即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并重)的指导下,建立完善的就业心理咨询模式,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就业指导与咨询,对学生在就业中产生的一些不良心理问题及时给予咨询与解决,这样才能促进学生更好更快地成长。完善的就业心理咨询模式如上图。

4.加强学生就业心理咨询队伍的培养

缺乏专职的心理咨询队伍是导致高校就业心理咨询总体水平不高的一个直接原因。[4]高校应该加强学生心理咨询队伍建设,抓好心理咨询专家、思想教育工作者、医务工作者三支队伍的建设与培养,要加强对非心理咨询专业教师的培训,提高心理咨询队伍的心理咨询技术的提高,从而为学生就业及其他心理问题及时地解决。

第3篇:高校心理教育范文

心理教育是心理老师有目的地培养教育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心理调节机能,深入地开发心理潜能,切实提高心理素质的一种活动。而思想政治教育是使大学生形成一定的思想政治观念和道德观念,形成一定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以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觉悟和陶冶道德情操。上述二者都属于精神领域的工作,都是通过对心理或思想的解构与重塑促进人的健康和全面发展,二者有着很多的共同性,在我国很多高校,已经将二者很好地融合了起来,并起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首先,心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有机结合,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心理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完美结合,可以使我们能充分运用心理学、生理学等关于人的需要、动机、情感、意志、行为等方面的理论观察人的心理,可以帮助我们把握在校大学生的心理动态,从而在心理层面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预见性、科学性。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特别是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我们首先要弄清大学生在想什么,在干什么,要弄清大学生最真实的思想、情绪和要求,这是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前提条件,也是必需条件。否则,思想政治工作就成了无源之水,没有什么针对性,无法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无法深入大学生的灵魂,效果也不会很好。思想政治教育如果能够充分成功地运用心理学,特别是心理学关于大学生的兴趣、能力、性格、气质等,这将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和现实可能。第二,心理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有机地融合,将有利于为心理教育的发展提供很好的方向性支持。我们知道,心理教育主要是提高心理素质、发挥心理潜能,同时维持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而思想政治教育主要解决大学生在思想领域、政治领域和道德领域存在的问题,使提升他们的思想政治水平。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教育实际上相辅相成,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形成正常健康的心理,有利于净化心灵并提高心理健康素养。而良好的心理教育和引导,可以在心理和灵魂深处打造人的精神,提升人的思想水平。在这一关系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入细致的渗透,将为心理教育提供导向性的路径,从而为取得好的教育效果提供平台。

二、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教育融合教育之路径

实际上,心理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各有优缺点,同时也可以互补,给予受教育者即当代大学生以全面的帮助和指导,我们可以在这个基础上探索两者融合教育的路径。

首先,在大学课堂教学中加入心理教育的内容,并进行科学的引导与教育。根据、教育部及有关规定要求,要在高校思想道德修养课中,科学合理地安排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要把教学理论与大学生非常需要的一些实际问题以及面临的心理困境很好地结合起来分析,用大量生动的社会实例来介入到两者的融合教育中,使思想道德修养课更能贴近大学生的心理实际。

第二,将心理健康教育适度地渗透到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中。在我国长期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实际中,一些看上去是思想意识甚至是道德品质的问题,但实际上其它是由心理障碍引起的。如果教育工作者不找到问题的根源,而盲目地教学,不能起到很好的效果。思想政治工作者要用坚定的马克想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去教授学生,教育他们关心国家大事,提高对国际、国内形势的洞察力,坚持用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同时,还要在教材、教学方式和教育内容等方面,加强对对心理健康工作的重要性的认识,让大学生来接受系统的心理学和心理咨询知识与技术方面的专业的培训。在高校的在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老师要有意识地针对学生存在的各种心理问题进行分析、启发和引导,要让大学生的心灵受到净化和引导,打造大学生健康的心理,创造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的心理条件。

第三,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适度地开展有益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第二课堂、校外课堂。大学要鼓励和支持成立心理教育方面的社团组织,要与医院等机构合作,成为心理咨询小组,请校外心理专家到校授课,要加强大学生的心理教育重要性的教育,提高他们对心理教育认识和感受的重要性的认识和体会,加深对心理知识的理解,切实地解决一些在生活学习中产生的心理困惑,达到自助助人的目的。

第四,要打造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者队伍。目前的现实是,我国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有些滞后,特别是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中专业人员不多,在许多高校,往往是找一些政工来教育大学生,但这些政工实际上对心理专业教育知识一知半解,这对大学生实际上是一种误导,也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深入、不具体、不灵活,难以达到好的教育效果。因此,高校要高度重视心理专业教育工作者的培养,要经常性地举办面对系部书记、辅导员、班主任及学生处等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培训,让他们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论,真正提高他们的心理教育能力。同时,要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心理教育工作者经常性地走在一起,相互交流情况,互相弥补不足,通过集体备课、相互观摩,开展心理咨询案例分析等,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互促进和相互融合。

第五,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方式,有针对性地对在校大学生开展心理咨询与辅导工作。事实已经证明,对当代大学生,心理咨询或心理教育的方式一定要多样、多元化、兴趣化。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和组织可以通过个别性咨询、团体性辅导、心理训练、电话咨询、网络咨询、面对面式咨询以及课堂式专业教育等多种形式进行。要知道,在高校,心理咨询和教育与医院的心理咨询是有区别的。一般情况下,医院的心理咨询测重于有心理疾病的人,而作为高校,他所面对的大多数是健康的人群,更要注重大学生的心理发展,更注重于教育,在预防,即解决大学生在成长中发展中不同阶级产生的或面临的各种冲突,促进其心理矛盾得到解决,帮助大学生改造自身人格以及世界观和人生观中存在的不足和缺点,帮助大学生塑造和发展适应知识经济社会需要的健康人格模式,以促使大学生的个性心理品质得到和谐的发展,从而改善其社会适应能力,更有效地实现人生价值,全面提高人才质量和素质。

第六,在心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具体手段上要实现有机结合。做为研究人特别是研究大学生的心理活动规律及思想活动规律的心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方法上和途径上有很多相通或共同之处,可以相互借鉴互相利用。比如,要改进过去心理咨询坐等大学生上门的传统做法,要主动地、公开地、广泛地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和心理引导。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是,可以采用公开阳光的课堂教学、专题讲座以及利用大学校内的广播、电视、报刊、校报、网络等媒体,多渠道、多形式、多种类、多途径地正面宣传和指导,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承受能力,增强其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切切实实地提高他们的情商。与此同时,要很好地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的唯物辩证法、矛盾分析法等哲学方式,对心理教育和咨询进行实际性的指导和把握。此外,在新时期,特别是新技术特别发达的时代,心理咨询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还可充分通过网络来进行教育。现代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理甚至生活方式产生了一定负面影响,出现了诸如“网络上瘾症”、“网络孤独症”等不良现象,对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造成了很多不利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更需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更需要通过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与大学生进行网上交流、网上倾听、网上教育,真正地倾听大学生的心声和诉求,对大学生在学习和工作以及情感中遇到的现实问题进行合理地疏导,帮助他们排忧解难,释疑解惑。可以在网络上与大学生共同探讨人生的理想信念、处世态度和做人道理,通过互相切磋,思想交流,使得大学生明辨是非、提高觉悟。在我国很多高校,都通过网络论坛、QQ、博客、微博等形式,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与心理教育,达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受到了大学生的欢迎和支持。

第4篇:高校心理教育范文

1.1自卑自卑是由于某种心理上的缺陷或其他原因所产生的对自己或品质评价过低,担心失去他人尊重的心理状态。特殊的家庭经济条件,使得特困生在人际交往中,过于拘束,很容易产生惭愧、羞却、畏缩,甚至心灰意冷的情感,久而久之,渐渐地形成了压抑忧郁的性格,不愿与人交流,更不愿参加集体活动,这样,就更降低了与人交往的勇气和信心,形成强烈的自卑感。

1.2焦虑焦虑是一种伴随着某种不祥预感而产生的令人不愉快的情绪,一些特困生因家庭经济拮据、学校学费高昂和大城市的高消费,使得他们不得不精打细算、谨小慎微,从而产生一种着急、烦躁、忧虑的情绪。

1.3抑郁抑郁是一种感到无力应付外界压力而产生的消极情绪,由于长期的生活困扰,特困生的性格孤僻、自卑心理较强,干什么都打不起精神,对生活缺乏信心,体验不到生活的快乐,抱怨生不逢时,思想消极,甚至破罐破摔。

1.4虚荣虚荣是一种通过不正常或不正当途径获取别人赞誉,从而满足自己某种心理需求的倾向。有些特困生不能正视自己的位置,一度的以“特困生的帽子”为耻,更不愿意承认自己特困生的称号,总是在与自己实际经济条件不符的情况下,极力地包装掩饰着自己,这种做法,有碍于他们正常心理的良好发展,同时,一旦被揭露,又会造成更大的心理创伤,形成心理的恶性循环。

2导致高校特困生心理问题的因素

2.1社会因素社会不良风气严重影响了高校特困生的正常心理。在如今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金钱是万能的”的思想使人与人之间关系变得冷漠、势利和虚伪。一些特困生盲目地冲向社会,参加各种名目的传销、促销和直销活动,希望挣些钱来改变自己的困境。但学生身份特殊,合法权益很难得到保障,左顾右盼、左右为难,心理难以平衡,心理问题难以解决。

2.2学校因素有些院校对特困生的资格认定体系、特困生补助操作规程及勤工助学规章制度等不够合理和健全,有些院校由于管理人员认识不到位,工作不扎实,使特困生的扶贫政策不能很好落实。

2.3家庭因素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环境是子女能否健康成长的关键因素和环境,往往一个家庭在经济困难时很容易忽略对孩子的关爱和教育,更有些无知的父母还有可能因为自己一时的不如意而迁怒于孩子,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得不到成长过程中父母的悉心培养和教导,长此以往,造成特困生认知的扭曲和性格的缺陷。

2.4个人因素特困生在思索自我与他人及社会的关系时,难以正确评价和认识自我,对困难不能正确认识和对待。同时,勇气的缺乏,使得他们没有耐心和毅力来克服生活中的困难,对自己以后的人生和发展,没有规划,更不愿去努力拼搏。这样,更加剧了特困生的心理问题。

3高校特困生心理问题的教育对策

3.1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在当下,应呼吁全社会都来关心特困生,加强新闻媒体的责任感,激发每一位公民的爱心和责任感来帮助特困生。高校应建立健全全社会资助管理制度,力求将资助活动规范化、制度化,将资助款集中管理、统一调配,逐一落实到每一个特困生身上,使特困生广泛受益,避免社会资助活动“多对一”,让更多的特困生感到我国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培养特困生健全的、高尚的人格。

3.2引导特困生科学地认知“自古磨难出英雄,从来纨绔少伟男”。要教育特困生认识到,贫困并不可怕,贫穷并不是他们的过错,可怕的是因为贫穷而丧失了追求理想信念、实现远大抱负的信心,毕竟财富权位不能给人以智慧和品德。德国著名作家约翰•保罗曾说过:“一个人真正伟大之处,就在于他能够认识自己。”要教育特困生对自己的处境有一个客观的认识,敢于正视困难,面对困难,战胜困难,实现自己美好理想。学校要为特困生创造机会,鼓励特困生克服各种心理问题,不能因为经济条件差而抹杀自己的长处,应正确认清自己所面临的困难和肩负的历史使命,正确对待学习、工作和生活,正确处理各种社会关系,为学校的学风建设和校园文明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3.3加强特困生的家庭教育家庭是人生的奠基石。家庭的情绪氛围是良好心理素质形成的前提,家庭成员的语言及人际氛围直接影响着家庭中每个成员的心理,对个性逐渐成熟的特困生更具有特殊的意义。学校应经常与父母联系沟通,建议父母应通过电子信件、电话、书信、定期看望和假期教育的形式对孩子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3.4进一步完善学校的教育和管理体制

3.4.1要加强特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要建立健全学生心理咨询服务体系,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定期组织学生进行心理测试,开设大学生心理咨询服务社,成立学生心理健康协会,引导特困生学会调整和控制自己的情绪。

第5篇:高校心理教育范文

2、合理分组,培养团结协作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促进人际交往。体育活动是开放式的,参与体育活动就意味着参与群体活动,而在参与体育的过程中,和其他人员的团结合作、沟通交流,都有利于培养一种积极向上、无私、自信的心理状态。由于生活习惯等原因,大学新生总会感到自己与宿舍同学相处甚难,如在体育课教学中能以宿舍为单位进行分组,分配学习任务,能促进宿舍同学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增强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3、通过自学与自学指导,加强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大学教育的目的之一是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在体育课教学中,教师应该摒弃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合理安排学生自学内容,同时加强自学指导,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创新精神,为学生适应大学生自主学习方法打下基础。

4、因材施教,特别注重和调节情绪不良以及身体素质和模仿能力较差的学生的心态。在体育课堂中,普遍学生身体素质水平具有较明显差异性,需特别注意水平较低学生的心理变化,注意指导方法,因材施教,引导其进行合理训练,多用赞赏的方式关注每一位发言的学生,及时进行评价和热情地鼓励,帮助克服水平较差学生产生的自卑心态。

5、注重过程评价,创设成功体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大学生体育课程更注重的是快乐体育,要求主张充分发挥学生创造性、主动性,而不仅仅是为了通过考试,对于平时的积极参与和进步进行肯定,注重学习过程的评价和鼓励。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要通过“少责备,多鼓励”的形式引导他们保持对体育锻炼的兴趣热情,多创设较易达成的目标,让学生通过自身努力而享受成功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