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高校教育教学范文

高校教育教学全文(5篇)

高校教育教学

第1篇:高校教育教学范文

在教育教学理论中,“高校公共体育”是对普通大学生进行体育教学,使学生身心能够得到全面发展。通过体育教学活动来塑造学生健康体质的同时,也可以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发展,让学生知道生存与人的生命、生理和心理都是息息相关的,从体育教学中明白关于生命的价值,认识到人性、精神都是与体育相关的。从而让大学生懂得爱惜生命的重要性。

二、公共体育教育教学的实施路径

现阶段,建立公共体育教育教育模式,主要的实施路径有课程项目的选择、体育环境的营造和教育教学的执行等过程,这也是教学的三个基本项目。第一个项目:通过合理选择公共体育教育教学的课程,以准确把握体育教学方向,制定可行的教学制度和教学课程体系,以及教学项目的内容和大纲,科学设置教学目标对应的课程内容,使公共体育教学路径的制定方法行之有效。第二个项目:教学实施项目是体育教学环境的基本保障,高校应基于这个教学项目来确定教学目标。此外,教学公共体育项目主要有体育运动场地和健身设备等,在教学资源的辅助作用下,可以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促进教学思想观念的转变。第三个项目:教育教学的执行项目是现在体育教学中非常重要的阶段,执行的项目包括确定体育课堂教学的教学内容、开展课外文体活动、高校社团对体育健身运动的设立,从多个方面来开展体育竞赛的项目环节

三、公共体育的课程建设

高校公共体育是高等学校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育的功能性在于丰富教学内容,可以结合教学的特点来改进教学方法。

1.体育教育教学有明确的教学目的,提高学生对体育的了解。

体育教育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增加学生对体育锻炼的了解,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帮助学生多参加体育活动,增强体格,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明确教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掌握一些基本的体育技能,给学生提供更多体育锻炼的机会,并通过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创造人生价值。

2.丰富体育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兴趣。

高校有效开展公共体育课程,与满足学生体育需求、培养学生体育精神息息相关。对此,学校应重视课程内容设计工作,丰富教学内容与形式,从而满足学生对体育锻炼的需求,使学生对体育运动产生较浓厚的兴趣,进而促进高校公共体育教育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3.完善体育教学手段,增强课堂活力。

为完善公共体育教学手段,课堂内容应该具有鲜明的主体性,同时,课堂教学内容还应该和课外活动相结合,这样才真正有益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但是,以前的教学模式较为落后,远不能满足现代学生的需求,只有完善了教学手段,才能够提高学生的兴趣,提升课堂活力,因此,需要完善公共体育教育教学的教学手段。

四、增强公共体育教育教学的育人实效性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应合理运用公共体育教育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果。

1.公共体育教学内容的实效性要与体育文化教学相结合。

体育教学是学生学习体育知识的直接体验过程,公共体育教学内容的实效性涉及体育文化的各个方面。任何一项教学内容的实效性都会涉及运动发展技术的演变过程,高校应不断更新体育规则,改变传统教学方式,采取积极措施引发学生对体育的思考。所以,教学不能只简单地局限于技能、技术,而应该与体育文化知识相结合,以实现丰富的体育文化教学。

2.教学的实效性要贴近学生的生活与能力培养相结合。

为了增强教学的实效性,教师的教学工作要尽可能贴近学生生活,满足学生的合理需求,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多和学生交流沟通,了解学生的需要与难处,帮助学生增强体育锻炼能力。其次,教师应及时发现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且针对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善于及时寻找好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增强师生之间的信任,提高体育教学的效率与质量,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成长与蜕变,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3.加强公共体育教材与教学育人的可行性相结合。

第2篇:高校教育教学范文

【关键词】高校;英语教育;教学;实效性

引言

现今,社会经济体系发展速度加快,使社会型与应用型英语人才需求随经济体系的完善进一步增加。为更好适应英语教育新环境、满足社会人才培养新需求,高校应提高英语教育教学实效性,这是未来阶段提高英语教育水平、完善高等英语教育体系的核心关键。

一、提高高校英语教育教学实效性的重要性

(一)弥补传统英语教学实践不足。传统高校英语教学模式,能充分满足阶段性的人才培养需要,但就长期教育发展而言,在教育实践中仍存在不少问题。例如,大学英语教学体系相对复杂,在较短教育教学时间内无法形成良好的教育实践模块。简而言之,即是在较短教育教学时间内,无法将固定的英语教育内容运用于基础性教育实践,教育工作的开展始终处于缓慢前进状态,未能根据现代化人才培养需要提高英语教学效率,从而导致英语教学效率有所下降,使理论教育内容与实践教育课程难以形成有效同步。(二)适应新时期专业人才培养环境。高校英语教学始终是我国高等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速度逐步加快,社会经济体系结构发生转变,培养应用型、综合型人才成为未来阶段高校人才教育的主要方向。为更好的适应新时期的人才培养环境,必须进一步提高英语教学综合实效性,为大学生的职业发展与就业提供新契机。另外,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形成,使英语教育越发重要。提升高校英语教育教学实践性将为大学生更好的融入现代社会提供有利的教育支持。

二、高校英语教学实效性提升的关键问题

(一)高校英语教学模式革新问题。英语教学的本质是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英语知识内容的同时将其有效运用于实践中,而非是将英语教育内容应用于知识测验考核。因此,高校英语教育实效性要想得到提高就需要改变传统的计分考核机制,采用对等的英语口语交流、英语撰写方式,培养学生口语交际与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应用于实践的测试方法对学生英语学习能力进行测定,避免英语考核分数成为衡量学生英语学习的标尺。高校英语教学要主动创设良好的英语教育环境,构建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调动学生英语学习积极性,加强英语教育引导,帮助学生克服英语学习困难,树立学生英语学习自信心,继而为高校英语教学实效性的提升做好充分准备。(二)高校英语教学结构个体差异化问题。高校英语教学结构差异化,主要指教学结构差异及学生个体差异两个方面。传统高校英语教学实践通常易忽视学生个体差异化问题——处于不同学习水平线的学生,如在同一英语教学体系结构内进行学习,将直接导致学生英语水平差距增加。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在传统大学英语教育体系下,英语学习能力难以得到充分提高,而具备一定英语学习能力的学生,则在教学工作推进过程中,提高了自身英语知识体系完备程度,从而造成同一环境下的英语教学不平衡、极端化问题。以上问题如未能在后续的高校英语教学中予以解决,将使高校英语教育教学实效性的提升失去本质意义。

三、提高高校英语教育教学实效性的途径

(一)重视英语教学实践。注重英语教学实践,是解决传统教学管理模式中实践教育比重不足问题的有效途径。英语教学应用于实践,首先,就是要提高实践教学应用比例,保障英语课程安排的合理性,根据现阶段的教育教学现状定期的调整主体教学目标。其次,应强化基础教育阶段管理办法的实施,针对学生英语学习薄弱项进行特殊的教学实践训练。例如,如果学生口语交流能力不足,则要将教学侧重点放置于口语语法、口语语境、用词方式等方面。一方面,纠正学生口语交流中的错误;另一方面,为学生树立良好的口语学习自信心。最后,要将实践教学融入课堂英语教学模块。必要时,可在课堂中使用英语授课,对于英语学习困难学生,制定有针对的基础教学策略,提高课堂教学平衡性,避免出现英语教学中的两极分化问题。(二)加强英语教学兴趣引导。加强英语教学兴趣引导,有利于提高英语教学质量与学生英语学习积极性。第一,要利用理论教育方法,结合英语教学实践,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综合学习能力进行评估,了解现阶段学生英语学习诉求,将学生感兴趣的英语学习内容融入英语教学体系。第二,应重视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培养,营造趣味性教学环境,及时开展英语教学活动,调动学生英语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摆脱英语学习困境,使学生能更好的融入当前英语学习环境,为学生更好的学习专业知识内容、提高英语水平创设有利教育条件。第三,高校英语教学不应一味的沿用传统教育方法,应建立符合教育发展现状的教育管理新模式,提高英语课堂教育的实际吸引力,从英语教学的细节着手,不断优化英语教学管理体系,扩展英语教学思维空间,使高校英语教学实效性的提升切实的发挥出实际的教育作用。

结语

总而言之,提高高校英语教育教学实效性是未来阶段高校英语教育发展所需研究的主要教育课题之一。提高高校英语教育实效性,其本质是为了更好的适应新时期人才培养需求,提高我国高校英语教师的综合教学能力,弥补英语教育教学实践中的不足,使高校英语教育教学规范性逐步加强,英语教育发展继而更具备时效性与高效化优势。

参考文献:

[1]洪泓.运用教学录像反馈评价的方法提高英语课堂教学导入的实效性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

第3篇:高校教育教学范文

关键词:高校教育;高校艺术;教学改革

21世纪以来,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才竞争格局的变化,高等院校日益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艺术教育教学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育优势及艺术熏陶感染价值非常突出,它可以说是引领带动学生形成不断积极进取精神的动力源泉。[1]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逐渐意识到了艺术教育的作用,并提出了相应的改革策略,可是因为受到传统教育体制的影响,这种改革还不是特别彻底,[2]因此,对福建省高校艺术教育教学改革进行持续深入的探索,未来很长时间内都是重要的工作。

一、重视高校艺术教育教学的目标定位

重视高校艺术教育教学的意义是任何一所高等院校,在进行艺术教学时,所需要达到的标准,它同时也是确保高校教学水平提升的前提,具体来说,其基本目标定位包括下述几个方面的内容:首先,高等院校艺术教育教学,应该满足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所提出的相应评价要求,这是因为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所制定的相关教育规划,以及与之相关的内容、评价等,是经过审慎态度与精严方法产生的,评价的结论权威度很高,像“全国艺术教育发展规划”“高校高专院校人才培养水平评估指标”等文件中提到的和素质教育有关的内容,和艺术教育实施联系紧密的条款等,皆应当引起高校的足够重视。[3]高校应将这些内容同本校的教学实际联系起来,尽可能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开设理论和实践充分结合的课程,保证学生有更多精力投入到课外艺术活动中去,让校园充满艺术氛围,形成与时展相符的校园文化。其次,满足职业岗位给高校学生提出的高素质、综合性要求,是高校艺术教育教学的又一目标定位。这个定位准确了,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发展、支持社会经济建设都是自然而然的,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艺术产业将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高校只有把艺术素养培养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才能让学生形成更全面的文化素养与审美品位,提高学生在未来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除此以外,如果从高校教育的角度来分析,这样的做法也是对本校办学特色与办学优势的支持,有助于学校办学竞争力的提高。最后,未来社会发展将更加注重信息化的应用,与此同时,工作效率也会普遍提高,就业环境可以说是非常复杂,因此高校需要从多个角度出发,为学生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使之得到全面优质的教育服务,学生不但可以掌握足够的本专业知识,同时还可以得到敬业精神、信息技术应用意识等多方面的素养培养。在这些方面,艺术教育同样也可以发挥出应有的作用,艺术教育中的审美感受培养、形象思维培养等,无一不是从启迪智慧与陶冶情操的角度,帮助学生取得积极探索未来社会的素养,让学生可以在不知不觉的氛围下,以文化艺术活动为形式,满足社会发展给自身提出的现实要求。[4]

二、福建高校艺术教育教学改革的现状与问题

福建高等院校艺术教育教学在改革中面临下述几个方面的突出问题。

(一)基础课程资源不够合理

一直以来,高校都没有充分重视的艺术教育教学的重要性,这就直接导致了艺术教育教学课程资源的不够完善,在福建省很多地方,一些高等院校受到传统教育体制与教育思维的影响,更多关注实用性突出的研究人才和学术人才的培养,美育工作的培养相对滞后,未能注意到后者恰恰是前者有效造就支柱之一,[5]具体工作当中,突出表现为缺少必要讲座、社会实践等辅助手段,难以让师生的正常教学与课外艺术活动得到满足,在通过两年间对400名本地高校学生的调查研究结果显示,有超过80%的学生认为高校艺术教育教学改革在课程资源方面存在欠缺,而有60%以上的学生认为这对其后来的专业发展存在负面影响。

(二)课程设置和实施不够合理

现在有相当多的高等院校将艺术教育课程当作辅助课程来对待,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由此导致了课程设置和实施不够合理的问题。比如通过走访调查发现,有些院校明显存在艺术教育课程单一的问题,只设置美术、音乐几门常规课程,而且在教学方法上也非常陈旧,往往由教师做出照本宣科式的讲解即宣告结束等。通过实地走访福建省几所高校的实际教学情况,能够发现绝大多数高校在课程安排方面都过于落后,工笔画、书法、篆刻等学生感兴趣的课程寥寥无几。

(三)师生对教学不够重视

教师的传统教学观念一直没有转变过来,学生也在学习观念上落后于时代的改革需求,特别是对于一些涉及到实践应用方面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学生的自主性不强,创造潜能没能得到充分表现,这些都是需要引起注意的。主要表现两个方面:一是未能形成学生主体理念;二是师生均未能充分理解艺术教育教学的作用。

(四)艺术教育师资不足

在福建省的一些高等院校,特别是不以艺术见长的院校之中,往往存在艺术教师匮乏。一项来源于国家教育部门网站关于福建省高校艺术教育的调查结果显示,高校面向学生的艺术教育,专业教师仅占教师群体比重的45%,其余皆以其他专业的教师临时补充,教学水平不够高的问题,这极大地制约了艺术教育教学的健康发展,无法满足学生对于艺术知识与艺术技能的追求。

三、福建高校艺术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对策

(一)从课程资源角度完善教育基础

为了保证福建高校艺术教育教学改革的顺利推进,需要以学生发展为主体的理念,推动教学方法的创新。而关于教学方法的创新,那种单纯局限于课堂之内的做法很显然是不够的,还应当充分发挥福建高校的资源与财力优势,做好辅助教育基础的完善工作。可供利用的方法有很多,其中两种比较突出的、易于发生效果的做法是艺术讲座与学生实践。首先,艺术讲座可谓高校艺术教育的一项重要方法,它是基础教学的补充与拓展,因为所设置主题的不同,可以使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升自身艺术素养,更加开拓自身的艺术视野,充分了解到艺术所具有的广泛性和重要性,并让自身学习过程和当代艺术发展相联系。[6]应该说,艺术讲座辅助手段的提出,是对教师综合能力的更严格要求,教师应当更加充分地利用所有教学资源,使之应用到讲座过程中来,同时还要考虑到软件的开发和应用,从而避免生搬硬套艺术内容,保证现代信息技术给讲座增添活力。其次,艺术实践能够让学生更加接近艺术教育的终极目标,基础课堂教学的目的在于知识的积累,而艺术实践的过程则可以使学生从积累知识的层面,过渡到创新学习方式的层面,对于高校艺术实践辅助手段来说,其中包括见习实习、社会调查、演出等多项内容,这些内容全面融合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是对学生艺术才华的锤炼。为此,教师应该带领学生进入到这些实践活动当中去,使学生充分了解不同艺术所具有的特点,提升艺术表演和驾驭功力,积累舞台经验与实际操作经验。

(二)从结构视野角度调整教学课程内容

从当前福建省普遍存在的高校艺术教学情况来分析,知识内容的结构安排是否科学合理,对于教学效果乃至对于学生最后的接受情况,都将产生十分深远的影响。按照高校艺术教学的实际情况,还应当给予进一步的规划与完善,以保证后续的教学工作可以突出重点、增强实效。一般来讲,可以将知识划分为若干个重点部位,按照其他学科的特点,以艺术知识适时、适度的加以调剂,彰显出艺术教育内容的特点。比如对于美术教学来讲,其在风景画方面的兴趣性,便可以让学生在学习其他科目的见习增强艺术认知与领悟力,使学生尝试以艺术的思维去理解艺术、感悟生活。另外,教师应当意识到,调整艺术教学内容的结构,是符合艺术教学连贯性的必要做法,即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的两个要素,它们应当在统一的关照下互相促进,而关照的方式中,结构的调整方法无疑是值得重视的,特别是教师需要侧重于知识和技能的引导,在合理把握教学节奏的努力下,使学生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艺术与科学相结合,课堂与生活相结合,体现出艺术教育教学的重要价值。[7]

(三)提高师生对新教育思维的重视程度

首先,要朝向学生主体的理念,对于高等院校教育教学改革来讲,其中一项突出的转变标志在于学生是否真正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人,是否真正脱离了传统思维的制约而走向自主良性发展轨道。为了达到这样的效果,福建省高等院校在艺术教育教学改革推动过程中,应当使教师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而非操控者,切实尊重学生的需要,提升艺术教学质量。另外,和其他学科比较起来,艺术教育教学的知识点较多、涉及范围较广泛,因此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引导的模式在应用熟练之后,将更能带动学生在几乎近于无限的艺术领域中畅游,实际上也就是利用了教学关系调整思路,让学生用更为积极的态度参与到艺术教育教学改革中来。事实证明,这样的做法有几个优势:一是高校学生心智已经处在相对成熟的状态,自主性的发挥有心理基础;二是福建省有着丰富的艺术生成土壤,可以使学生于不知不觉间将课堂和生活联系起来;三是教育教学改革的整体趋势,也有利于艺术教学倾向于学生的自主应用。其次,师生均应当充分理解艺术教育教学的作用,在很多教育教学传统观念里面,艺术知识和艺术技能的传播往往被认为是辅助项目,虽然它可能给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带来重要影响,但是明显不是所有的高校都能认识到这一点,根据当前福建省高校教学实际情况来看,艺术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创新应当引起关注,[6]尤其是此教学项目同学生发展、高校自身发展之间的关联,都应当让其从辅助地位上升到主体地位,以确保艺术教学的全面有效进行。这种深化的认知理解具体体现在下述几个方面:其一是知识的传授,要让学生对知识进行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认知,以期待学生对于艺术知识数量的积累;其二是能力的提升,要让学生在应用艺术知识、感受艺术思维方面取得进步,使之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得到感情的内化培养;其三是兴趣的发展,要让学生借助艺术教育教学的过程,让学生对艺术原理及应用方法产生足够的兴趣;其四是教师自身素养的发展,以教师素养发展促进学生发展,亦应成为理解艺术教育教学作用的一个环节。

(四)弥补艺术教育师资不足

要致力于改善艺术教师的教学水平,福建省高等院校管理者需要留意致力于艺术教学工作的教师水平提升,以及相应的教学资源配置优化工作,在当地高校的艺术教育教学过程中,使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得到贯彻,并按照教学实际需要,构建与之相呼应的软件及硬件设施。这可谓是必不可少的教学基础,基于这样的基础需要,教师素质提升与教学配置优化两项要务,也需要教师在实际操作中给予积极的配合,从而保证学生得到直接的知识传播与间接的艺术熏陶。通常情况下,应当使教师在下述几个方面得到改善:一是形成足够的教育精品意识,避免教学能力不足的情况出现;二是要积极引导高校内其他学科教师的观念走向科学与全面化,避免只认主课而不认艺术课的问题出现;三是要给艺术专业教师提供发展的平台,这种发展的平台既要体现在其能力培养方面,也要体现在其教学机会增加方面,使之有更多可能参加各类学术研讨会,并在高校教育中有更多的用武之地,能够使其学有所进、学有所成、学有所用,不断创造更加理想的教学成绩。

结语

在高校综合性人才培养的目标之下,艺术教育是一个重要的支柱,它对于提升学生思想与品格水准的作用重大。这项教育内容如果想要得到真正的发挥,就要认识到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发现当前艺术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如基础教育资源不够完善、课程设置和实施不够合理、师生对教学重视程度不够、艺术教育师资不均,并及时提出针对性的改善意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艺术需求。

参考文献:

[1]吴衍发.财经类高校“艺术概论”教学现状的考察与反思——以安徽财经大学为例[J].美与时代(下),2016(4).

[2]崔营营.艺术教育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1):347-348.

[3]魏军敏.高校艺术教育现状与发展对策[J].大舞台,2014(3).

[4]尹志芳.关于高校艺术设计教育教学现状和教学模式的一些思考[J].美术教育研究,2015(14):162-162.

[5]王正林.论高校艺术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学周刊,2016(32):238-239.

[6]孙根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的高校艺术教育[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131-133.

第4篇:高校教育教学范文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美术教育以独特的方式在完善人格、提升素质、陶冶情操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国家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过程中,美术教育同样需要在教育发展理念、教学模式、人才培养定位、实践教学环节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和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1.顺应社会和市场需求,确定科学的人才培养目标

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是学校教育的出发点,是保证课堂教学改革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发展的根本。因此,高校美术教育应该是以培养高素质的、符合社会需要和市场需求的高技术、高技能人才为目标。一是教学思想的改革。艺术创作是人类一种高级的、特殊的、复杂的精神生产活动。教学思想的改革要求师生首先要共同具有创新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美术教学要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创造能力与创新能力的美术家,而不是只会照葫芦画瓢的“美术匠”。如在进行色彩的静物写生训练时,教师要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先让学生对静物进行临摹,学生能熟练搭配色彩后再进行全新的色彩搭配,培养学生创造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二是高校在确定美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时要紧跟市场需求和企业需要开展调查研究,邀请行业、企业的技师和工程师共同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大纲、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同时,邀请行业企业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员为学生授课或者做学术讲座,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就业后实践能力强,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

2.提高教师队伍实践能力,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

高水平、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是人才培养的关键。高校要想提高美术学生培养质量,必须把教师队伍建设放在首要位置,着力提高美术教师队伍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一是通过国内外研修和项目支撑,培养国内知名的美术专业领军人物;二是通过选送美术专业骨干教师到相关企业轮训、实训和顶岗,提高教师美术教学实践能力;三是实施校外美术行业企业高技能人才和校内专任美术教师“结对子”,兼职教师全程参与美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建立了一支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通过以上三点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可以使美术教师成为具备深厚艺术知识底蕴和多元化教学方法的传授者,并使教师可以在对学生的传道授业中渗透人文精神,使教师可以借助美术教育帮助学生净化心灵,从而使学生的自我人格得以升华。

3.更新教育理念,深化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改革

构建符合社会需求和学生培养实际的美术专业教学体系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一是高校要遵循教育基本规律和美术专业基本特点,制定相应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开设美术相关理论和实践课,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艺术观,提高学生整体美术理论素质。二是在教学内容上由于学生课程较多、学校设计的课时量是有限的,教师的授课内容一定要针对学生实际和就业需求,决不能泛泛而讲,要学有所用;在教学方法上,要坚持深入浅出、触类旁通和举一反三,因为美术专业学生的学习基础参差不齐,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兴趣和能力。三是在教学手段上要不断创新,要舍得投入时间和精力。要结合专业发展和学生实际,运用多媒体、视频、图片等种媒介,提升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教师要广泛涉猎相关专业知识和课外知识,充分备课,扩大课堂的知识面和内容含量,授课内容既丰富多彩又重点突出,切实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教学质量。

4.提升学生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艺术与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美术专业学生由于从小就侧重艺术理论和专业课学习,忽视文化基础课学习,导致学生文化课底子薄、基础不好。但是,文化内涵和文化底蕴对美术学习和美术创作具有重要的作用,很多艺术作品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涵盖历史、文化、哲学、文学等多个学科,学生必须具有一定的文化基础,才能感受领会高雅艺术作品所具有的深刻内涵和寓意,才能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把自己的所思、所想融汇到自己的艺术创作当中。因此,高校在做好美术学生专业课教学的同时,要有重点加强学生文化国学等课程教学,切实提升学生文学素养和文化内涵。而且,教师在美术教学中要启迪、引导学生的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培养学生开放思维和想象力,这是教师美术教学的核心任务。

二、结束语

第5篇:高校教育教学范文

关键词:互联网+;高校教育;教学方式;改革创新

一、“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教育发展现状

(一)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人才培养模式

高校办校目标就是为社会输送高素质复合型人才,而“互联网+”的发展推动着各行各业改革步伐的加快,传统的人才培养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因此高校在“互联网+”背景下所开展的教育改革,更显有声有色,可以说高校现阶段的教育改革是对创新性人才培养的探索,是一种具有较强可行性的教学研究,对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有积极正面的影响。

(二)革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思维

将“互联网+”这一模式渗透到高校教育改革中,对传统高校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进行合理化的改变,从而助力高校教育能够符合现代化发展需求,满足社会对人才多样化的要求[1]。同时,高校教育改革使得学生主体地位得以凸显,并且借助“互联网+”这一模式,也能够有效规避以往传统的填鸭式教学,逐渐突破课堂教学的束缚,师生在教学中的角色出现变化,这对于整个高校教育而言是一种挑战,同时也是一种机遇。

二、“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教育改革路径

(一)转变教学理念,优化教学内容

在“互联网+”背景下,借助互联网思维与教育规律进行深度融合,从互联网角度来看,所有教学改革都必须要围绕学生这一“用户思维”[2]。高校教育工作服务的核心就是“学生”,因此学校必须要在教育各个环节,建立起“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并将这一理念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而教师也必须要转变教学理念,从以往“师尊”的高度走下来,与学生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认可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积极汲取优秀的、先进的教学理念,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思想观念,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确保各个层次学生均能接受知识熏陶,设计具有差异化的课堂提问与课后作业,借助信息技术调动学生参与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确保教学目标高效落实。与此同时,教师还必须要不断拓展自己视野,从多角度出发去看待和解决问题。对于教师而言,跨界思维的建立是教育改革的关键所在,所谓跨界思维就是实现学科、专业知识的跨界融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去思考,形成多样化的思维,并用大视野的眼光来预判事物的发展方向。不仅如此,高校也应当注重教学思维和理念的改革,要积极将教育发展视野从课堂向课外延伸,通过校企合作、校局合作的方式,为学生搭建多样化的实践平台,确保所培育的人才能够了解行业现状,符合行业人才需求[3]。同时根据行业发展实际,积极邀请行业专家参与到学科教学之中,共同制定满足“互联网+”时代的人才培养方案,推动自身人才培养改革进程的加快。此外,学校还应当积极组织教师结合地区发展,挖掘自身教育优势,对专业课程进行合理化调整,突出专业课程特点,打破思维藩篱,取长补短,兼收并蓄,切实提高高校的社会影响力,培育出优质人才。

(二)拆分知识点,改革教学时间

在传统的高校课堂教学中,每节课时约为45分钟,但是学生在45分钟内并非能够完全保持注意力集中,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下,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获取各种信息资源,也能够随时随地进行学习,还需要抵御网络的诱惑,因此极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从而使得学生有效的学习时间大幅度缩减,对此改革教学时间就显得尤为重要[4]。微课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能够有效解决上述问题。教师首先对本节课知识的重难点进行提取,制作成为5-10分钟的微课,然后上传至学校教育平台,学生在课前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选择性的开展自学,将原本放在课堂的教学内容放在课前进行,通过预习和自学,学生将不懂的知识点记录下来,可通过教学平台与同学进行相互探讨,也可一对一与教师进行交流。教师通过教学平台将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汇总、整理,在课堂教学中进行逐一攻破,将课堂45分钟集中用于答疑解惑,这样能够避免课堂教学中侧重点的偏差,增强师生互动,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5]。同时,在“互联网+”模式下,教师不仅要注重对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资源的整合,还需要注重微课设计的科学性,实现知识交互,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教师还可以加入在线游戏、视频聊天等互动形式,充分借助互联网技术的优势,助力教学模式改革成效。

(三)研讨教学,培养思维能力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以教师讲解为主,体现出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绝对主导权,这种教学模式根本难以顾及学生的需求和感受,对于知识,学生只能选择被动接受。通过专题引领,借助新研讨式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彰显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6]。所谓新研讨式教学就是在解决问题为中心的基础上,借助网络资源开展教学活动的教学模式,由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围绕某一知识重难点,形成专题研讨,要求学生独立思考或是采取小组合作模式,以课堂宣讲为主要形式的启发性教学。在高校教育体系中,有很多学科偏理论,课程性质较为枯燥,因此在教学之前需要教师对教学形式进行创新,小组合作不失为一种有效方式,借助大数据分析技术对学生的基本情况、资料进行分析,然后进行科学分组,每个小组明确不同的研讨主题,同时由小组成员共同推选出小组长,全权负责研讨活动的开展,同时小组成员各司其职,通过查阅文献、检索资料,小组共同完成提纲撰写,并结合所收集的资料编制PPT,最后选派一名代表上台展示,并宣讲此次研讨的过程、结果,分享最终的学术成果。通过这样的模式有利于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实现思维的碰撞,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还能提升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进而促进学生专业素养的全面发展[7]。此外,教师应当看到课堂教学所存在的局限性,将课堂讨论向课外延伸,利用新媒体平台进行在线交流,学生也可以分享自己的观点,切实深化讨论内容和形式。

(四)混合教学,突破重难点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学形式呈现出多样化态势,从以往传统的“黑板+粉笔”的形式转变为“多媒体+激光笔”的形式。虽然加大了信息技术的应用,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填鸭式”的教学的本质并没有改变,课堂上教师依旧滔滔不绝的讲着,学生昏昏欲睡的睡着,课堂注意力并没有实质性的提升[8]。再加之电子教学资源为学生学习提供了更为便捷的服务,导致很多学生在课堂上也不会记笔记,想着课后借课件即可,教学从传统的“讲述式灌输”向信息技术手段下的“互联网灌输”转变,课堂教学质量不佳,成效甚微。归根究底还是由于教师对信息技术教学手段认知存在偏差,没有切实发挥出信息教学的优势,学生学习自主性和学习兴趣未被激发,从而使得学生学习效果得不到明显提升。混合式教学就是立足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通过明确学习目标,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新型高校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具备专业的学科知识,也需要具有一定的信息素养,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教学互动。同时,教师还需要注重教学活动中奖惩机制的制定,就算教师为学生创设了再好的教学环境,如果缺乏有效引导和制约,学生还是会出现各种“混学分”“搭便车”现象,因此就需要教师进行有效引导,在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任务后,还需要提供完善的考核标准,并且在学生之间实行互评机制,每一个学生完成教学任务后,其余同学都需要对其进行评价,教师进行评分,以此来激励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此外,教师可以将教学重难点、任务目标以及考核指标在教学平台进行,学生根据自身情况,有的放矢的进行任务领取,建立明确的学习目标,制定可行性的学习方案。同时,教师无论是采取线上或是线下的授课方式,都必须要注意在授课过程中重难点知识避免出现重复,要引导学生对重难点进行深度解析。借助混合式教学模式的优势,不断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形式,来演示知识重难点[9]。同时,教师要耐心解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而在课后作业布置环节,需要与课前学习任务的布置区分开来,课前任务重大挖掘学生潜力,激发学生求知欲;而课后作业设计的核心就是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因此在设计上要比课前任务难度更大,注重对学生学以致用能力的培养。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互联网+”时代的来临给高校教育改革带来了巨大挑战,虽然互联网本身无法改变教育教学,但是却能够为高校教育提供服务。可是,如果高校教育不进行革新,依旧沿袭传统的教育理念,那么再先进的技术也无法发挥自身价值,甚至会制约教育工作的发展。因此,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教师必须要转变教学理念,树立互联网思维,通过引入微课教学,拆分知识重难点,实现教学时间的改革,优化整合资源,这是高校教育改革的基础和前提。此外,教师还需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全面提升自我信息化教学水平,更好地掌控课堂教学,以此来适应“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对高校现代化教育教学工作的需求,沉着应对改革冲击。

参考文献:

[1]肖泽忱.“互联网+”时代下高校教学改革的创新思考[J].林区教学,2017(7):46-47.

[2]付艳萍,王秀芳.互联网+教育理念及模式探析[J].移动信息,2016(8):138-139.

[3]李黎,王冠愚.“互联网+”模式下的教育教学管理与改革探索———以北京农学院为例[J].高等农业教育,2016(4):87-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