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口腔健康基础知识范文

口腔健康基础知识全文(5篇)

口腔健康基础知识

第1篇:口腔健康基础知识范文

关键词:健康教育;学龄儿童;口腔保健

0引言

目前在临床上进行广泛开展的口腔健康教育属于一项教育服务措施,能够显著提高人群对口腔保健的意识,有效地防范各种口腔疾病,在保证人们身体健康中具有重要的作用[1]。在本次研究中对健康教育对学龄儿童口腔保健的影响进行研究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6年9月至2017年9月我市某学校中共70例儿童作为研究分析对象,男38例,女32例,年龄6~13岁,平均(8.46±2.26)岁,纳入标准:儿童对染色剂不过敏、儿童牙齿无任何缺损;排除标准:儿童存在重度牙龈炎、全身系统疾病以及其他口腔疾病等。

1.2方法

对所有儿童均进行口腔健康教育,其中包括了饮食习惯、基础知识、定期检查以及刷牙方式等方面,具体内容如下:(1)叮嘱儿童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在教育过程中,告知儿童糖类、淀粉类食物会与牙菌斑之间出现酸性反应,进而对牙釉质造成损伤,形成龋齿,叮嘱儿童不能过多食用糖果、薯片等,同时在食用之后使用盐水或者温开水进行漱口,避免糖分、淀粉残留在牙齿上,告知儿童纤维食物的作用,能够与牙齿进行摩擦,具有清洁牙齿的效果,叮嘱儿童多食用瘦肉、蔬菜等高纤维食物;(2)对儿童进行口腔保健基础知识的普及,通过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口腔医生对儿童讲解各种口腔知识,如牙齿类型、功能、恒牙结构以及乳牙概念等,提高儿童对口腔基础知识的了解程度,同时着重对儿童介绍龋齿病因、牙菌斑以及易发部分,促进儿童在刷牙过程中注意对相关部位的清洁;(3)叮嘱儿童定期进行口腔体检,时间间隔在6个月左右,能够尽早发现口腔疾病,并及时进行治疗,保证儿童牙齿健康完好发育;(4)告知儿童刷牙的正确使用方式以及重要性,教会儿童如何选择适合自身的牙刷,能够有效地减少刷牙不适感,同时更加有效地清洁牙周组织以及牙齿,每天刷牙次数最少为2次,刷牙过程中使用竖式刷牙法[2]。

1.3观察指标

对比所有儿童教育前后的牙菌斑指数以及口腔卫生习惯。1.4统计方法将数据纳入SPSS19.0统计软件中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t和χ2检验,若P<0.05则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过口腔健康教育后的儿童,其牙菌斑指数明显低于教育前(P<0.05);各项口腔卫生习惯也均明显优于教育前(P<0.05).

3讨论

在学龄时期儿童出现龋齿后,对儿童消化、咀嚼、食欲以及吸收功能造成直接影响,进而对儿童生长发育造成影响,同时对儿童颌面发育、心理健康以及正常学习造成严重影响[3]。有相关的统计发现,我国年龄5、12岁的儿童出现龋齿的几率分别为66.00%、28.90%,同时在石兴莲[4]等对我国近2万小学生调查中发现,存在68.82%的儿童在刷牙中从来未接受到家长的帮助,其中每天刷牙次数2次的儿童,仅仅占比29.90%,表示我国学龄期儿童对自身口腔保健意识非常匮乏[5-6]。在儿童口腔健康教育中,将口腔健康的各项基本知识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告知儿童,提高儿童对口腔健康的认知程度,了解到口腔疾病对自身健康的危害,将各种口腔疾病、刷牙的正确方式、次数详细告知儿童,同时叮嘱儿童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将健康饮食习惯在口腔健康中的重要性进行着重讲解,鼓励患者定期进行口腔健康体检[7-8]。在本次研究中,经过健康教育后,儿童牙菌斑指数明显更低(P<0.05);各项口腔卫生习惯明显更优(P<0.05)。综上所述,对学龄时期儿童进行口腔健康教育具有显著效果,降低牙菌斑的出现,同时促进儿童形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莫昀.系统化健康教育对学龄儿童口腔保健的影响分析[J].医药前沿,2016,6(20):345-346.

[2]王治文,郭喆.吕梁市某公立幼儿园学龄前儿童口腔健康知识、态度、行为调查[J].中国健康教育,2016,32(7):606-608.

[3]陶丽敏,赵玉梅,顾联斌,等.多元化健康教育模式在学龄前儿童口腔保健中的应用[J].上海口腔医学,2017,26(1):94-97.

[4]石兴莲,程华刚,杨德琴,等.健康教育对遵义市学龄前儿童口腔健康行为的影响[J].中国学校卫生,2016,37(5):757-759.

[5]王进涛,贺瑞,史芳川,等.湖州市6~8岁儿童口腔健康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J].健康研究,2016,36(6):618-620.

[6]王建华,唐秋菊.新疆少数民族地区学龄前儿童龋齿影响因素分析及健康教育效果评价[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34):211-212.

[7]韦雪,郭宇莎,李虹,等.南宁市幼儿母亲对儿童口腔健康行为干预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6,24(9):987-989.

第2篇:口腔健康基础知识范文

1.1一般资料

2014-2015级遵义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在校大学生,共2319人,年龄20~24岁。

1.2方法

调查前对所有调查人员进行统一培训,经考试合格后再进行调查。数据录入采用双录入法,确保其一致性。调查内容按世界卫生组织《口腔健康调查基本方法》[1](第5版)自行设计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包括:(1)口腔健康行为。如每天刷牙次数,每次刷牙时间,采用的刷牙方法,口腔定期检查和洁牙、龋洞充填、阻生牙拔除等情况。(2)口腔健康意识。对牙龈出血、牙齿脱落、龋齿病因,以及对窝沟封闭和氟化物是否了解等。2014级和2015级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口腔科学授课时间分别为2017年3月6日至5月5日和2018年3月5日至5月4日,均在开课前1d由班长发放问卷和收回,课程结束次日再由班长发放同一内容问卷和收回,共发放调查问卷4638份,收回有效问卷4520份,有效调查人数为2260人,有效率为97.5%。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被调查者口腔健康行为的变化

94.5%的学生口腔健康行为发生了变化,其中刷牙行为的变化最为明显,与口腔科学授课前相比,牙周龈上洁治的学生增加了41.3%,龋洞充填的学生增加了10.8%,拔除阻生牙的学生增加了9.4%,但仍有5.5%的学生在刷牙等口腔健康行为方面未发生变化。对未发生变化的学生进行调查后显示原因主要有2个:(1)听课时只关注考试重点,并没有把相关知识与日常口腔健康行为联系起来,占44.07%;(2)认为自身口腔健康行为良好,若患口腔疾病需要到专科医院就诊,故无须改变自身口腔健康行为,占57.63%。

2.2被调查者对口腔疾病认知的变化

教学后对牙龈出血、牙齿脱落和对龋病的认识正确率明显高于教学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被调查者对预防龋病方法了解程度的改变

教学后对预防口腔疾病知识的了解程度明显好于教学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口腔疾病的预防与控制是一项十分庞大而复杂的工程,仅依靠医院口腔科医生对就诊患者和走进社区对社区居民进行口腔健康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这样的方式显然难以达到提高国民口腔健康水平要求。医学高校肩负培养为人民群众健康保驾护航的医学专业人才的责任,口腔健康是全身健康的一部分,因此临床医学生除了自身具有一定口腔健康基础知识以外,也应肩负起为广大人民群众进行口腔健康指导的责任,所以在医学生中普及口腔健康知识十分重要。

3.1口腔科学教学在促进临床医学生口腔健康方面的作用

目前,高校大学生对于口腔保健知识和技能的了解主要是从网络、电视、广播等途径获得,然而这些信息大多比较浅显,缺乏一定的连贯性,而且有些广告会误导学生对口腔疾病的理解,故对于大学生口腔健康维护的实际指导意义不大。而本校开设的口腔科学课程,相对于上述片段化的宣传信息而言,对口腔健康及基础知识的普及呈系统化和专业化,有利于改善高校大学生的口腔健康意识和行为。大学生处于人生学习文化知识和社会知识的关键时期,应首先具有一定口腔健康知识,医学类高校学生更应该具备一定的口腔医学知识,在此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对其他人群进行口腔健康教育和扩大影响,使口腔健康根植于大众思想中,促进广大人民群众的口腔健康,为我国全民口腔健康教育的宣传与普及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2]。研究表明,与学校融合的口腔健康教育可明显提高学生的口腔保健知识认知水平[3],历时4年的跟踪调查结果显示,从第二学年开始,口腔医学专业学生的口腔健康状况好于非口腔专业医学生,至第四学年时,临床医学和口腔医学专业学生的口腔健康状况均好于非医学专业学生。该研究证实口腔医学专业教育能够改善大学生的口腔健康状况和行为,说明专业的口腔健康教育可以提供系统性、实用性、综合性的指导,并可利用学生间的相互影响起到以点带面的积极效果,有利于良好的口腔保健行为的养成及发展,是值得推广的口腔科普教育模式[4-5]。高校大学生处于人生的过渡阶段,是健康观念与行为的重要形成期[6],同时也是口腔问题的高发期。目前有调查资料表明,龋病、牙周病等口腔疾病仍严重损害大学生的口腔健康[7-8],这与高校大学生自身的口腔健康意识比较淡薄和本身缺乏口腔基础知识有关。从本次调查也可以看出,超过一半的学生学习口腔科学前,在刷牙次数和刷牙持续时间方面都显不足,超过一半的学生未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口腔科学授课后学生在这些方面都有了较大改善。本调查显示,学生学习口腔科学以后了解到口腔疾病早发现、早治疗的重要性,积极进行了口腔检查和口腔常规治疗,牙周洁治的学生增加了约40%。除了在口腔健康行为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以外,在口腔科学学习后,学生对口腔疾病常见现象,如牙龈出血等的认知有了根本性变化。在口腔科学学习前,约80%的学生认为牙龈出血是上火或正常现象,加之目前某些广告鼓吹牙膏具有止血功效,导致学生忽视牙龈出血状况,延误牙周疾病治疗,最终导致一部分学生的牙龈炎发展为牙周炎,缺失牙的概率增多。学习口腔科学后,80%学生了解到牙龈出血为炎症所致,不治疗会发展为较为严重的牙周炎,这会正面积极引导学生及时就医,治疗牙龈炎症,控制牙周病的发生。除此之外,学生对牙齿脱落现象和龋病也都有了正确认识。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学生在学习口腔科学后,对口腔疾病现象的认知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对大学生口腔健康行为的改变达到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并且对口腔预防项目窝沟封闭和氟化物的应用均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对推动学生自身及其周围人群的口腔健康发挥积极作用。

3.2口腔科学教学在促进临床医学生口腔健康方面的局限性及改进措施

虽然口腔科学教学后2/3以上学生在刷牙行为和对口腔常见疾病和现象的认知上都有了根本性变化,但除了刷牙行为有较为突出的改善外,其他需要到医院才能操作的项目,如牙周龈上洁治等行为的改变并不明显。究其原因可能是进行了上述处理的学生本身出现了牙龈出血等症状,而且就诊积极性较高,所以到医院进行了处理,而另一部分学生没有发现牙龈出血等症状,他们认为自身口腔健康并不需要特殊处理,并没有真正理解口腔检查的意义所在[9]。由于未对参与调查的学生进行口腔检查,所以这部分未到医院就诊的学生口腔是否确实健康,还需进一步完善其口腔检查,通过事实指导学生进一步改变观念,促进其口腔健康意识。学生获得口腔知识的途径依次为家人/朋友、微博/微信/网络、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科普读物、口腔医护人员、医院宣传栏、学校、社区健康教育活动、以上都没有[10]。其中,亲人、朋友和网络是大学生获取口腔健康知识的重要途径。因此,高校即使没有开设口腔科学这门课程,也可以和口腔医院等专业机构合作,制作口腔健康知识专辑,在QQ、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上进行口腔健康知识的推广,建立大学生口腔健康咨询平台等,并发放口腔健康知识手册、宣传画、多媒体宣传资料等,使学生可以从多种媒介获得比较系统专业的口腔健康知识。进一步在大学生群体中建立口腔健康个人档案,定期进行口腔健康检查,向其讲解定期进行口腔检查的必要性,向大学生讲解不良饮食习惯对口腔健康的危害,帮助大学生建立健康良好的饮食习惯[11],对体检不合格的大学生及时告知并及时送医,做到早发现、早治疗,保持口腔健康。如要提高全民口腔保健意识,就需相当大的人力投入,口腔医生毕竟人数有限,宣传力度不够。而广大临床医学生正是最优秀的人力资源,教导医学生树立口腔健康观念,培养其宣传意识及能力,能更好、更快地推进口腔保健的工作进度。口腔专业教师或医生帮助普及口腔健康知识,并且深入到高校,让大学生获得更多正确的口腔保健知识[12],除了改善高校大学生自身的口腔健康状况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医学生向广大群众宣传教育的意识及能力。口腔科学教学在促进临床医学生的口腔健康行为和改变口腔健康意识方面发挥巨大作用,因此应为临床医学生长期开设口腔科学课程。除此之外,应结合其他口腔健康教育方式及促进口腔健康的措施,使我国人民群众的口腔健康发生根本性变化。

参考文献

[1]世界卫生组织.口腔健康调查基本方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

第3篇:口腔健康基础知识范文

关键词混合式教学;通识教育;口腔健康;慕课

通识教育(liberaleducation或generaleduca-tion)也称通才教育[1-2],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为受教育者提供多元化的知识背景,强调在掌握基本知识、技能的基础之上培养对自我、自我与社会和环境等关系做正确判断、正确选择的能力。医学通识教育主要分为两大板块:面向医学生的非医学通识教育和面向非医学专业学生的健康通识教育[3-4]。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健康的渴望和对健康知识的需求不断提高,面向非医学专业学生的健康通识教育对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是指在传统课堂教学的基础上,结合网上教学平台和资源,运用先进的数字化教学工具改造校内课程,将在线课程与课堂教学融为一体的教学模式[5],其在口腔医学专业教育中已经有所应用[6-7],在其他领域的通识教育课程中也得到了尝试与探索[8]。然而,该模式在口腔健康通识教育中的应用及其效果尚需开展探索与实践。本课程团队以四川大学面向非口腔医学专业学生开设的《口腔健康与文化:世界,中国,华西》课程为例,开展口腔健康通识教育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实践,并对其教学效果进行了初步研究和评价。

1混合式教学实践

1.1教学对象

选择四川大学2021—2022春季学期选修口腔健康通识核心课程《口腔健康与文化:世界,中国,华西》的非口腔医学专业学生共159人为研究对象。学生来自文、理、工等学科的22个学院,选课人数最多的为公共管理学院23人,其次为文学与新闻学院18人。

1.2教学内容设计

课程团队根据非口腔医学专业大学生对口腔健康知识的认知情况和需求调查结果(72.34%的同学希望了解口腔健康知识,56.74%的同学希望增进口腔健康相关技能,29.79%的同学在口腔健康方面有问题需要解决),对口腔健康通识教育课程的内容进行了针对性设计。其中,线上教学资源使用课程团队在“中国大学慕课”平台开设的《齿时齿课——家庭口腔卫士养成课》。课程教学内容包含人类最常见的口腔疾病和诊疗需求,如龋病、牙周疾病、错颌畸形、拔牙、种植牙、儿童口腔健康管理等内容,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人类生命周期中这些口腔疾病的病因、认识其危害、知晓如何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等,从而具备选择健康生活方式的素养和执行力。作为四川大学通识教育核心课程,课程团队在口腔医学专业知识、牙齿发育与演化、古代文学中的口腔相关知识等教学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口腔医学发源地华西口腔医学院的发展史,使学生得以领略我国口腔医学发展的光辉历程,使健康通识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

1.3混合式教学的组织实施

课程团队根据教学内容和线上线下教学模式的特点,将课程设计成不同的专题,进行基础知识讲解、病例教学和反转课堂。任课教师在课前布置学习任务,学生在课前完成慕课(即在线课程)的自主学习,通过线上作业及测试检验学习效果。教师及时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找出学生在线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课堂教学时,不再全面讲解所有内容,而是进行核心知识点讲解及案例情景教学,采取小组讨论、组间交流、分组发言、反转课堂等方式提升课程趣味性和参与度,并注意解决在线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课后复习,形成良好的记忆曲线,突出对口腔健康知识的认知和日常的实践应用。从而实现课前自主学习、课中重点归纳、课后答疑延伸,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正确判断、正确选择口腔健康措施的知、信、行能力。

1.4评价体系

对教学过程的评价,包括线上和线下评价。(1)线下评价分为3个部分,平时课堂问题、随堂测验、课堂活跃程度;(2)线上评价分为线上学习情况、课后作业完成等。对参加口腔健康通识课程后健康能力的效果评价,采用问卷的方式完成。

1.5统计学方法

使用问卷星(冉星科技,长沙)收集数据,采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X2检验和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混合式教学效果

2.1口腔常见疾病的认知

调查结果显示,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前,非口腔医学专业学生对于口腔疾病的认知严重不足。在“您对以下口腔疾病有认识吗”问题中,课前回答认知最充分的3种口腔疾病分别是口腔溃疡、牙龈出血和龋病,认知最不充分的3种口腔疾病分别是牙列缺损、牙列缺失和牙周病。课后,学生对这些疾病的认知有了相应的提高。认知最充分的3种口腔疾病分别是龋病、口腔溃疡和牙周病,认知最不充分的3种口腔疾病分别是牙列缺失、牙列缺损和错颌畸形。可以看出,虽然教学前对常见口腔疾病,如龋病、口腔溃疡、牙周病、错颌畸形、牙体缺损、牙体缺失、牙列缺失的认识基础不同,但是教学后学生的认识程度均有提升,且对大部分疾病的认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口腔清洁和口腔疾病治疗措施的认知

调查发现,经过本课程教学,学生对最常见的口腔清洁物品——含氟牙膏的了解程度比教学前有明显提高(P<0.05),见表2。口腔疾病治疗措施方面,超过半数学生在课前对补牙、洁牙、正畸、拔牙这些常见口腔治疗措施有所了解,而对固定义齿、活动义齿、种植牙等修复方式不甚了解。经过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所有学生对各种常见口腔治疗措施的了解程度均有上升,且对补牙、洁牙、正畸、种植牙、活动义齿、固定义齿的了解程度均有显著提升(P<0.05),见表3。调查结果显示课程教学前,学生在遇到常见口腔健康问题时无法很好地为自己选择恰当有效的治疗方式,比如出现牙齿有洞(即患有龋病)时,仅有不到50%的学生选择尽快找专业的医生进行治疗。而在教学后,学生选择恰当有效的治疗方式的比例上升至88.6%,在牙齿缺失和牙齿不整齐的情况下,选择寻求专业医生进行诊疗的学生比例从69.17%提高至92.45%,见表4。

2.3口腔健康行为的改变

混合式教学前后进行刷牙基本口腔清洁措施的学生比例变化不大(100%或接近100%),教学后使用牙线、牙间隙刷、冲牙器(水牙线)等辅助口腔清洁措施的学生比例显著提升(P<0.05),见表5。2.4教学改革成效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在口腔健康通识教育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成效,线上教学资源《齿时齿课——家庭口腔卫士养成课》获首届人卫慕课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比赛课程设计本科组一等奖。《口腔健康与文化:世界,中国,华西》在学生评教中获得良好反响,平均推荐率96.7%,单次评教最高推荐率100%,最低推荐率94%,在学校通识核心课程中名列前茅,获评四川大学2020年通识核心课程教学质量优秀奖。

3讨论

第4篇:口腔健康基础知识范文

关键词:品管圈;口腔科;护理;护理质量

0引言

本文主要探讨品管圈活动在口腔科护理中的应用及对护理质量的影响,现将相关资料整理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基数资料。

品管圈小组基本情况:小组成员14名,均为女性,年龄最小的21岁,最大的42岁,工作年限为1-21年。职称:主管护师5名,护师3名,护士6名。文化程度:大专5名,本科9名。

1.2方法。

(1)组织进行品管圈活动的相关学习。组织口腔科护理人员对品管圈活动原则和方法进行学习,让每位参与护理人员能够顺利参与到品管圈管理活动中。

(2)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护士长担任督导,选出1名组织、协调能力较强的组员担任圈长,设立1名秘书对资料进行整理校对。对全部小组成员进行培训,使其充分了解品管圈活动的原则和方法等[1]。

(2)明确主题,围绕“口腔科护理质量的提升”开展组内活动(本主题需报部门直接主管或负责人审核,批准后方能成为正式的品管圈活动主题)[2],结合实际情况,每人列出2-3个问题点,秘书综合问题点,列出一览表。并明确制定品管圈活动的目标、目标值;对每一个小组成员进行明确的职责分工。

(3)拟定品管圈活动对策。根据拟定的活动目标制定出针对问题的具体对策与改进方案。

(4)收集整理数据,根据主题和分工要求对所需要的数据进行调查分析。对活动成果每2个月进行一次讨论,观察活动成果,对活动成果进行肯定,并就其中存在的不足进行分析,吸纳成功经验改进不足,并将活动成果纳入到标准化管理中,巩固活动成果。

1.3观察指标。

观察品管圈活动前后的健康指导告知率、患者护理满意度与护理质量评分。

(1)健康指导告知率、患者护理满意度均采用自制调查问卷,护理满意度分为3级,即满意、基本满意与不满意。

(2)护理质量评分:评价项目包括基础知识、仪器设备、服务态度与操作技能,各项评分总分均未100分,得分越高质量越好。以140例患者为对象观察上述指标,用以评价品管圈活动效果。

1.4数据处理。

以SPSS17.0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用χ2检验比较;计量资料用t检验比较。以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活动前健康告知率为71.4%,护理满意率为72.9%;活动后健康告知率为90.0%,护理满意率为93.6%。活动前后健康告知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51,P<0.01);活动前后护理满意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50,P<0.01)。品管圈活动后护理质量指标评分情况明显优于活动前(P<0.01)。

3讨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口腔疾病的预防意识也越来越强,口腔门诊也逐渐趋于规范化,由此对口腔医疗水平和护理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3]。加强护理质量、提高护理满意度是口腔科护理管理工作的一项重点。目前我院口腔科由于护理质量方面存在的不足导致患者投诉率和医疗纠纷事件上升,为此,我院对口腔科护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3.1护理人员与患者沟通不足。由于交流沟通不到位,无法了解患者的真实想法,导致患者的某些需求得不到满足,或治疗不到位,引起患者不满。

3.2护理人员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不强。护理人员专业技能不强,在护理过程中无法正确及时地处理一些紧急事件,无法为患者详细解答疑问,患者不了解疾病致使治疗依从性不高,影响治疗质量,也容易使患者产生不信任感[4]。

3.3洗手依从性较差,护理人员手卫生差,容易在接触仪器或患者时引发感染,从而导致治疗效果不好。

3.4护理人员服务意识不到位,在护理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不耐心,不积极的状态,导致患者不满。开展品管圈活动后,定期对小组成员进行培训,增强了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服务意识,并对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整改。结果显示,活动后健康告知率、护理满意率均明显优于活动前,且护理质量指标评分情况明显优于活动前,P<0.05。说明品管圈活动可以有效提高口腔科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

参考文献

[1]弓儒芳,王秋莉.品管圈模式在预防口腔科老年住院患者跌倒中的作用[J].中华老年口腔医学杂志,2013,12(6):340-343.

[2]惠秀丽,商萍萍.品管圈活动降低口腔科器械损坏率的效果观察[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4,49(25):3198-3200.

[3]陈艳,章燕,秦艳,等.品管圈活动在口腔科护理中的应用及对护理质量的影响[J].医药前沿,2014,4(19):312-312.

第5篇:口腔健康基础知识范文

自2009年7月—2018年12月共有46名新入职护士完成规范化培训。46名护士全部为女性,平均年龄(29.50±2.04)岁。学历:硕士研究生1名(2.17%),本科25名(54.35%),专科20名(43.48%)。平均轮转时间(34.39±3.38)个月。

2方法

2.1培训目标

通过规范化培训,使新入职护士能够全面掌握口腔基本诊疗护理技术和临床工作方法,培养临床思维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独立工作能力,从而能够更快胜任口腔护理工作,更好的服务医生、服务患者。

2.2培训模式

“口腔新入职护士规范化培训”项目按照“理论与操作并重、培训与考核并重、组织与监督并重”模式开展:采取理论学习加临床实践相结合的形式,全面学习口腔医学及护理理论知识,并在3年内完成牙体牙髓病科、口腔修复科、口腔颌面外科、口腔正畸科、儿童口腔科、牙周病科6个口腔专业的临床实践,顺利通过考核后,取得“口腔新入职护士规范化培训”合格证。

2.3培训方案

培训分为基础培训及专业培训两个阶段。2.3.1基础培训。护理部组织为期2周的基本理论知识及口腔常见临床护理操作技术培训。内容包括护理规章制度、规范标准、安全管理、健康教育、护士素质、沟通技巧等,以及口腔常见疾病、治疗知识和操作技能培训。2.3.2专业培训。进行为期3年的临床各专业理论与实践能力培训。理论学习突出专科特点,强调对口腔医学基础知识和口腔护理专业理论的培养,采取统一组织与自学相结合的方式,护士须参加护理部、科室组织的业务学习。临床实践制定统一的培训大纲,制定并下发培训实施方案及手册,使科室及规培人员明确培训及考核要求。科室严格按照培训实施方案做好带教计划,通过规范化培训使新入职护士达到护士的素质要求,掌握口腔接诊流程和常见治疗项目的护理工作常规及配合流程,口腔常用专科护理技术操作,口腔设备的维护方法及口腔器械处理方法等。

2.4培训管理

建立严格的培训管理机制,带教工作由护理部统一部署,选派科内综合能力强、整体素质高、教学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承担带教工作。组织全体带教共同编写培训大纲,制定培训规范要求。科室根据大纲制定带教计划,按照带教演示-临床实践练习-严格考核的模式,加强临床指导,严格把控操作规范。护理部及科室分别组建规范化培训考核组,按要求对规培人员进行考核。

2.5效果评价方法

2.5.1培训过程考核。规培人员应严格按照方案规定完成相应的科室培训,出科前接受综合测评及操作技能考核。综合测评结合培训人员日常工作表现进行。操作技能考核根据培训大纲制定统一考核标准及评分表,由考核组进行考核。2.5.2培训结业考核。对规培人员进行理论及临床实践能力考核。理论方面考核护士对规范化培训大纲要求的专科护理知识的掌握情况。临床实践能力考核以专题报告或案例汇报的形式考核规培人员将所学应用于临床的成果,并由考核组评分。

3结果

已有46名护士完成培训,出科考核综合测评平均成绩(95.69±4.11)分,操作技能考核平均成绩(94.58±3.63)分。结业考核理论平均成绩(93.32±3.38)分,临床实践能力考核平均成绩(93.72±0.93)分。

4讨论

4.1口腔新入职护士规范化培训规范了临床护理管理

护士规范化培训的核心思路是营造一个适合护理人才良性成长的有利环境[8]。通过建立规范的口腔新入职护士轮转培养模式和流程,充分发挥了各级管理部门的职能,全面提高了护理人员的教学意识,提高了护理队伍的整体素质,培养了一批教学人才。规范了临床理论知识框架及护理技术操作流程,带动其他护理人员共同学习口腔护理规范操作,加强医护配合,使护理工作的整体质量和规范化建设也得到提高。

4.2口腔新入职护士规范化培训扩充了护理人力调配力量

规范化培训不仅能保证护理人员在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的持续发展,医院也能从规范化培训与专业化发展一体化整体设计方案的实施中受益[8]。参加规范化培训使一批年轻护士得到成长,壮大了医院护理队伍的中坚力量,充实护理人才梯队,作为业务骨干在临床科室发挥着重要作用。取得规范化培训证书的护士对口腔护理工作掌握更加全面,可以作为医院整体人力调配资源,满足科室之间临时调配的需要,缓解了不同科室间人力需求的差异,避免了护理人力资源的浪费。

4.3口腔新入职护士规范化培训培养了护理教学队伍

带教老师的执教能力直接影响规培人员的学习,应该选拔一批有丰富经验的带教老师[9]。我院借助中华口腔医学会、北京大学医学院网络教育学院联合组织的“口腔专业护士”学习平台,自2009年成为全国首批、天津市唯一一家《口腔专业护士培训》临床实践基地以来,建立了规范的基地管理办法,选派骨干护理人员参加学习。根据不同护理专业分组,通过模拟课堂听课、观摩操作演示录像、讨论、答疑、自学及临床实践等方式,培养出一批具有丰富的口腔护理理论知识、规范的临床操作技能且具有较高整体素质的骨干护士,有效承担起规培带教的任务。

4.4口腔新入职护士规范化培训丰富了护士职业生涯

参加规范化培训夯实了新入职护士的口腔专科理论知识,强化了专科护理操作技能,提高了医护配合能力及对新技术、新知识的全面掌握。以问题为基础的培训可以激发护士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临床问题,并大大提高新护士的资源获取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10]。举办规培人员的专题报告会可以使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专业深入学习,收集与专业有关的资料,提出问题并解决,针对问题进行交流学习,强化理论知识[9]。通过对临床护理经验的思考总结,对患者安全、心理和护理服务细节的关注及护理新理念、新技术的介绍推广,锻炼了规培人员的文献检索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提高了规培人员的综合素养。汇报的同时也促进了相互学习和交流,明确今后学习研究的方向。这些都为年轻护士的职业生涯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5口腔新护士护士规范化培训持续改进

在工作开展过程中,注重相互沟通与交流,定期召开科室及规培人员座谈会,总结带教经验,收集科室及规培人员的意见建议,及时协调解决,促进规范化培训质量的逐步提高。

4.6口腔新入职护士规范化培训工作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