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口腔牙科知识范文

口腔牙科知识全文(5篇)

口腔牙科知识

第1篇:口腔牙科知识范文

1.1不了解治疗操作的过程

只要提到治牙,患者就会想到刺耳的电钻声,耀眼的灯光,牙齿酸痛,出血及长时间张口的颞颌关节疲乏。低学历和年龄较小的患者难以了解和理解口腔治疗的过程和器械,对于口腔科室的陌生感和未知感成为了焦虑的来源。而在科室中,新型的牙科综合治疗机是采用高速气动涡轮钻头,震动极小无噪音,大多数手术是在充分麻醉下无痛进行的,急性化脓性牙髓炎的剧烈疼痛也可通过快速穿髓术,迅速达到开放引流止痛的目的,因而术前就要一一向患者解释清楚,避免产生过度的焦虑。

1.2医护人员及就诊环境的影响挂号,导诊,医护人员的接诊态度,就诊周围环境等都会对患者的心理活动产生重要影响,往往微小的刺激就会产生强烈的反应,尤其是医务人员的言语态度。就诊环境影响着患者候诊时的心理状态,和谐温暖的环境可以使患者的心态更平和,减少紧张状态的出现。

1.3直接或间接就诊经验的影响患者以往不成功的治疗体验,可引起患者痛苦的回忆,从而加重手术前的焦虑。有心理障碍的患者在手术前后均可发生比较强烈而持久的焦虑反应。有调查发现有过直接或间接牙科经验的患者比没有的牙科经历的患者DFS分值高。牙科的创伤性治疗包括:拔牙、根管治疗、牙周刮治术、牙体预备等,这些治疗如果在没有麻药的前提下很可能会给患者造成疼痛。牙科的创伤性治疗经历普遍被认为与高度焦虑存在明显关系。有研究认为拔牙的局部麻醉注射是口腔外科患者焦虑的主要因素,也有报道把拔牙过程中的劈凿牙齿列为主要畏惧因素。父母、亲朋、同事之间交流治疗的不良体验,以及候诊期间患者之间的谈话内容,候诊观察其他患者的就诊反应等,都可刺激患者产生不同程度的潜在的焦虑感。

1.4性别与年龄研究发现产生焦虑的女性多于男性,儿童与老人焦虑程度远高于中、青年人。儿童主要是害怕治疗中产生疼痛以及家长不能陪伴,而老人较为担心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随着人生阅历丰富,对口腔知识有所了解,对口腔科环境有所熟悉,恐惧感可有所减轻。而到了中年,由于全身疾病开始显现,人们开始萌生死亡的概念,此时,人们对疼痛和组织损害的敏感性增强。

2消除或减轻术前焦虑的方法

2.1消除陌生感,自愿就诊。患者进入诊室后,导诊人员及接诊医师应热情接待,耐心详细的介绍诊室的状况,使患者尽快熟悉环境,产生安全感和归属感,顺利地配合治疗,对老弱病残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2.2利用候诊间歇,宣传口腔常识。通过播放录像片或张贴海报的形式,使患者掌握口腔就诊的常规知识,了解自己所患疾病的发展过程,所要接受的治疗过程以及预后情况,加强对口腔知识的了解,增强治疗疾病的信心。

2.3优良舒适的环境。诊室应安静,物品摆放整齐,窗明机净,医护人员衣帽整洁,使患者一踏入诊室就产生一种清新舒适的感受。帮助患者放松心情,减轻压力。

2.4医护人员的人文关怀。医师热情接诊患者,进入治疗椅,并为其调好体位,循循善诱的问诊,耐心听取病人的叙述及疑问,使患者感到亲切,并有一定的归属感,更容易放松,诊治动作轻柔、快速、准确,尽量避免患者看到带血的棉球、牙挺、牙钳、注射器,牙钻等。

2.5避免首诊引起疼痛。首次治疗的疼痛感受会导致患者对再次就诊的恐惧,尤其是对小儿可带来终身的记忆,致使其长大患牙病后,惧怕治疗操作,拒绝与口腔医师的合作,对维护口腔健康产生不良影响。故应注重首诊过程中的无痛治疗,提高治疗舒适感,培养患者对牙科治疗的信心。

2.6心理干预。心理干预是以放松心情为目的,目前许多报道支持治疗前宣教的方法,治疗前向患者解释清楚病情及治疗方法能很好的缓解焦虑状况。对于牙科焦虑症严重的患者,进行心理干预可以减轻患者心理负担,使患者做好诊前的心理准备,更好地配合口腔医师的治疗,提高诊疗效果。

3结语

第2篇:口腔牙科知识范文

关键词:口腔辅助人员;口腔;教育。

1口腔辅助人员的界定

口腔辅助人员是口腔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直接影响口腔卫生服务的质量。世界卫生组织将口腔辅助人员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不进行操作的辅助人员,包括口腔技师、口腔护士和口腔预防工作者;另一类是可进行操作的辅助人员,包括口腔卫生士、口腔治疗师[4]。在国外不同国家与地区对其称谓不尽相同,其资历要求、执业资格、执业范围等都有相应的法律界定[5-7]。本研究介绍的主要是第一类与我国口腔护士承担相似职责的不进行操作的口腔辅助人员。

2国外口腔辅助人员的培养现状

2.1美国

在美国口腔辅助人员是牙科诊疗团队的重要成员之一,被称为“牙科助理”,主要从事前台管理、椅旁配合、器械消毒灭菌、诊所运营管理等工作。根据各州的法律不同对教育背景与资格认证的方式各有不同。原则上高中毕业以后,可以进入以大学为主开设的各类牙科助手培训课程学习1年,完成规定的学分后可以参加认证考试[5]。美国牙科协会牙科认证委员会(CommissionofDntalAcreditationec,CODA)负责牙科助理项目的认证。在美国大约有270个经过CODA认证的牙科辅助项目。牙科助理一般分无注册、注册和专业牙科助理3类,分别具有不同的认证要求、实践范围和培养方案。①无注册牙科助理:指没有拿到资格证,仅在牙科诊所从事简单的助理工作。②注册牙科助理:指牙科助理通过社区学院、职业学校、技术学院、大学或牙科学校的学术项目接受正规教育,参加国家牙科辅助委员会(DentalAsistinsgNationalBoard,DANB)认证的牙科助理(CertifiedDentalNurse,CDA)考试,成为持证牙科助理员CDA。此外经在职培训或非认可课程毕业的人士,在完成为期2年的牙科助理全职工作经验后,也可参加国家认证考试,从而成为注册牙科助理。③专业牙科助理:指注册的牙科助手通过参加高级牙科助理继续教育项目(continuingeducationrecognitionprogram,CERP),针对牙科助理的拓展功能进行培训,通过相关的认证考试后可以成为高级牙科助理,或专科牙科助理,比如牙周专科助理、正畸专科助理或修复专科助理[8]。其较为完善的教育和培训体系明显提高了牙科诊疗的质量和效率,为牙科诊疗活动的安全及全民口腔保健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2.2英国

1921年牙医协会授权雇佣“牙科助手”,经过几周的培训,为学校儿童进行治疗,这是英国最早的牙科护士雏形。1960年,英国新十字医院发起牙科护士的培训,并于1966年成立牙医管理委员会。2003年,牙科护士被确定为独立的口腔职位,肯定牙科护士在提供医疗服务、牙科治疗的重要作用[9]。自2008年起,口腔护士必须经过全国统一标准的培训和评估后获取国家资格证书,并在英国口腔协会(GeneralDnte-alCouncil,GDC)注册,注册的资格必须具有以下条件之一:①国家牙科护士审查委员会(theNtionalEax-aminingBoardforDntalNeurses,NEBDN)颁发的全国牙科护理水平证书。②由NEBDN和伦敦城市行业协会联合颁发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NVQ)和英格兰、威尔士和苏格兰颁发的牙科护理三级证书。③经GDC批准的大学授予的牙科护理高等教育证书。英国有专门的口腔实践范围(GDC′sscopeofpractice)法规来规定口腔护士的实践范围[9]。此外,牙科护士可以通过参加一些培训发展自身的额外技能(addi-tionalskills)拓宽其实践范围[10-11],从而成为正畸专业护士、种植专业护士、牙周专业护士等高级别资格,如英国苏格兰地区50%口腔护士拥有包括口腔健康教育、镇静管理、特殊护理、放射影像等方面的资格证书[10-11]。此外,英国还有持续职业发展项目以提高口腔护士执业能力,要求口腔护士每年需要完成医疗应急处理、法律和伦理学知识、放射学和放射防护、诉讼处理等内容的学习[12-14]。牙科护士的培养方案:从英国科特布里奇学院培养方案中了解到,其培养课程由牙科学校和牙科教学医院提供。口腔护理专业与护理专业是完全分开的,学制为2年,分为理论课与临床实践课两大部分,课时比例为1∶1。理论与实践同步进行,实践技能考核是以真实的工作环境和工作任务为基础。最后通过牙医管理委员会的考核,授予其口腔健康理学学士学位。

2.3日本

在日本承担口腔辅助人员角色的是齿科卫生士。1946年,将齿科卫生士列为从事辅助齿科医疗和口腔卫生保健指导的医疗技术人员。1948年制定了《齿科卫生士法》,并在实践的过程中对部分内容进行了修改[15]。其职责主要分为3部分,即齿科诊疗辅助与实施、齿科预防与保健、齿科日常工作管理。1959年东京医科大学牙科卫生学院首先开设了第1个2年制(截至2010年所有2年制皆延长到3年制)。2001年开始设立3年制(目前占主要部分)。2004年东京大学和新泻药科大学首先开设了4年制。4年制本科学历教育主要培养可从事相关教育和研究工作的人才。目前,日本的齿科学历体系已经完善到硕士层次,具有口腔卫生专业硕士学位的毕业生还可继续攻读牙医或其他相关专业的博士课程[16]。注册考试资格由国家进行统考。符合以下条件之一者才能获得齿科卫生士的考试资格:①毕业于文部省(即教育部)指定的齿科卫生士学校;②毕业于厚生省(即卫生部)指定的齿科卫生士学校;③毕业于国外齿科卫生士学校或其他类似学校经厚生省审查认可后可参加考试,成绩合格取得从业资格后可在大学附属齿科医院或私人齿科诊所就职,不具备独立开业资格[17]。2008年日本齿科卫生学会开始了专科齿科卫生士认定制度,对具有齿科特定专业的特别知识、技术的卫生士进行认定,如牙周专科卫生士、种植体专科卫生士、小儿齿科专科卫生士等[18-19]。

2.4德国

德国口腔护士与我国口腔护士从事着类似的工作职责。其口腔专业护理教育起步较早,并且在考核认证、培养体系及实践范围等方面都具有成熟的制度规定。在德国口腔专业护理教育属于职业培训。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分别制定《职业培训条例》和《理论教学大纲》为培训提供指导。培训期间的中期考试与最终的结业是由各联邦州的牙医协会组织进行[20]。培训通常为期3年,并采用德国所特有的“双元制”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即企业和职业学校密切配合,共同作为教学实体来承担培训工作[21]。培训过程分为2个阶段,各包括18个月。在前18个月中如果学生完成该阶段学习并顺利通过中期考核的第1次考试,将继续进行后18个月的学习即第2次的结业考试,考试形式包括笔试和实践操作。如果考生通过该实践操作考试,并且笔试成绩也达到要求,考生将顺利毕业,并取得相应的执业资格证书[22]。

3我国口腔辅助人员培养现状及启示

3.1我国口腔辅助人员培养现状

在我国辅助牙科医生治疗的工作人员主要为注册护士。目前,我国还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界定口腔护士的角色职能及执业范围,也无符合我国口腔护理行业发展的考核认证体系、培养方案及培训标准[23]。口腔护士的培养方式主要分为学校教育和岗位培训。①学校教育:我国的口腔专业护理教育体系尚未建立,目前主要以少数中、高等职业院校为主,数量上屈指可数,并且都只是口腔护理方向,缺乏系统的课程设置与专业师资[23-24]。有研究显示,湖北省口腔专业护士中97.8%是接受普通护理教育,仅有10.6%接受过口腔医学专业教育,接受过口腔专业护理教育几乎是空白[25]。由于从业的口腔护士需要参加临床护士的资格考试,使得有意向者望而却步,所以,每年的招生人数有限,根本无法实现口腔医生与护士1∶1“四手操作”的要求。②岗位培训:有调查显示,重庆市口腔专科护士中有43.40%认为目前的培训效果欠佳,有96.23%表示需要接受培训来胜任工作,有43.56%期待系统的专科培训[26]。经调查发现,国内的口腔医疗机构目前的培训形式主要包括新护士岗前培训、在职护士分层培训、不同科室分科培训等几种形式。但由于没有统一的培训标准和课程设置,使培训质量参差不齐。

3.2对我国口腔护理人才培养的启示

3.2.1成立全国性的口腔护士注册协会,统一培养标准

从国外口腔护士的培养体系中不难发现,有专门的全国性口腔护士协会负责口腔护士的注册、培训及管理事宜。在协会的专业指导下已经建立了完备的教育体系:有专门的法律法规;有明确的培养目标及招生计划;有科学的培养方案;有严格的考核认证制度及职业培训项目[27]。有研究发现,协会在护理事业发展的过程中起到关键性的作用[28]。我国也逐渐意识到协会的重要性,卫生部《医药卫生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1—2020年)》[29]指出要建立健全护理、药学和医学相关类高等教育学术组织,充分发挥专家在论证专业设置、制定专业标准、调整专业目录、实施专业评审、进行教学质量评估等方面的指导和咨询作用。希望在不远的将来有全国性的口腔护士协会能够建立并研究出相关的法律法规来界定口腔护士的实践范围,统一培养标准。

3.2.2建立口腔专科护士认证、准入体系

我国专科护士起步较晚,对专科护理的培养,《医药卫生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1—2020年)》[29]和《全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30]规定医疗机构需根据临床专科护理发展和专科护理岗位的需要,开展对护士的专科护理培训,目前主要集中在手术室、造口和糖尿病等少数方向。但是对其准入资格、实践范围,培训方案等均未设置全国统一标准。对比国外,美国、加拿大、英国等最早建立了完善的专科护士培养认证制度。随后,新加坡、日本等亚洲国家也后来居上。日本护理协会早在1993年就成立了专科护士认证制度委员会,并在众多护理专科领域培养专科护士[31]。认证准入体系的缺失在很大程度上不利于专门人才的精准培养,严重制约了我国口腔护理团队的建设[32-35]。口腔护理具有其鲜明的专科特色,在口腔健康越来越受重视的趋势下建立口腔专科护士认证、准入体系是口腔护理管理走向制度化、标准化、国际化的基本方向,符合国家对护士规范化发展的总体要求及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的发展道路。

3.2.3开设口腔护理专业,构建以胜任力为核心的培养方案

护理学作为一级学科,能开展下属的二级学科,护理教育应根据岗位需求培养临床实用型人才,发展口腔专科护理教育[36]。由于口腔医学的特殊性,我国从20世纪60年代起口腔医学就单独设立了专门的学科教育。然而,作为同样特殊性的口腔护理现在仍没有本科口腔护理专业[37]。长期以来,我国对口腔专科护理人才的培养力度不够,口腔专科护理人才奇缺。有学者指出问题的关键是缺乏与国际接轨、具有中国特色的口腔专科护理人才培养体系和教材[38]。教育是一个专业生存发展的基础,护理教育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护理工作的质量和学科的进步[39]。随着口腔诊疗技术的发展和医学分科不断细化的新时期,建立多层次、多种形式的口腔专业护理教育,构建以胜任力为核心的培养方案势在必行。

4小结

第3篇:口腔牙科知识范文

【关键词】口腔洁治;简化牙石指数;就诊意识;主动就诊;牙科焦虑症

口腔洁治术也可称洁牙,是治疗牙周病关键的第一步,也是牙周治疗中最常用的方法。它可以去除口腔内的菌斑、牙结石等牙周病的主要致病因素[1]。通过对永川古氏口腔诊所150例口腔洁治患者的问卷调查、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了解患者的就诊意识,并探讨影响患者就诊意识的可能相关因素。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2019年4月-2019年9月,在永川古氏口腔诊所进行口腔洁治的15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82例(54.7%),女68例(45.3%),年龄11~66岁,平均(35.5±12.1)岁。纳入标准:牙周炎、牙龈炎患者;口腔内其他治疗前准备和预防性洁治患者。排除标准:牙龈部恶性肿瘤患者;使用心脏人工起搏器患者;患有活动性心绞痛、半年内出现心肌梗死患者;未能有效控制的高血压和心力衰竭患者;患有血小板减少症、白血病等血液系统疾病的患者;口腔局部软硬组织处于急性炎症期的患者(不包括急性坏死性牙龈炎);未适量预防性服用促凝血药物的未控制的三型糖尿病和甲亢患者;孕期妇女;肺结核、急性肝炎等急性传染性疾病患者。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并经过本诊所伦理委员会批准。

1.2方法

通过问卷调查和洁治前的口腔检查,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和口腔卫生状况:包括性别、年龄(<18岁为未成年组,18~44岁为青年组,45~59岁为中年组,≥60岁为老年组)、文化程度(大专及大专以上归为大专组,高中及高中以下归为高中组)、是否有牙科焦虑症(dentalanxiety,DA)、就诊意识(主动就诊和被动就诊)、简化牙石指数(simplifiedcalculusindex,CI-S)。

1.3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检查患者16、11、26、31的唇面,36、46的舌面,CI-S(简化牙石指数)记分,按《预防口腔医学》(第2版)[2]进行计分和统计。记分标准:0分:龈上、龈下无牙石;1分:龈上牙石覆盖面积占牙面的1/3以下;2分:龈上牙石覆盖面积占牙面的1/3~2/3,或在牙颈部有散在龈下牙石;3分:龈上牙石覆盖面积占牙面的2/3以上,或在牙颈部有连续而厚的龈下牙石。如检查牙缺失,则以该区段同类型牙代替,如该区段无同类型牙,则以最临近检查牙的天然牙为准。将每个牙面CI-S记分相加,确定患者的口腔卫生状况,CI-S总分值范围是0~18分。所有问卷调查及口腔卫生检查均由同一医生完成。采用改良的Corah’s牙科焦虑量表,焦虑水平是根据MDAS的分值来评价的,共20分,MDAS的总分值<13分认为无牙科焦虑症;分值≥13分认为有牙科焦虑症[3]。主动就诊率=主动就诊人数/(主动就诊人数+被动就诊人数)×100%。

1.4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采用SPSS22.0进行数据的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分析不同分组因素的主动就诊率差异,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分析不同就诊意识患者中的CI-S(简化牙石指数)记分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影响患者主动就诊率的因素,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检验水准α为0.05。

2结果

2.1不同因素洁治患者就诊意识比较

本次调查的150例洁治患者,主动就诊94例,主动就诊率为62.7%,因医生建议或者医嘱原因被动来洁治的患者共56例,被动就诊率为37.3%。除性别、年龄、婚姻状态因素外,文化程度和是否患牙科焦虑症因素与洁治患者的主动就诊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患者就诊意识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在本次的调查中,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文化程度对主动就诊率的影响较大(P<0.05),见表2。

2.3主动就诊与被动就诊患者CI-S比较

在本次调查中,具有主动就诊意识患者的CI-S记分为(8.872±3.774)分,高于被动就诊患者的(7.857±3.327)分,主动就诊和被动就诊的患者的CI-S记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64,P=0.098)。

3讨论

龋齿和牙周病多由于牙菌斑的聚集引起,为了保持良好的口腔健康状况,必须进行定期的口腔检查和超声波洁治[4]。在本次调查中,口腔洁治患者的主动就诊率是62.7%,被动就诊率为37.3%。这可能与患者认为口腔洁治仅仅有保健和美容的作用,而没有治疗和预防作用有关[5]。比如洁牙有助于改善肝炎、肝硬化、牙龈出血患者的牙周功能,能提高Hp的根除率,并且能取得较高的止血率[6]。提示笔者应多进行口腔知识宣教,让患者高度重视牙周病的危害,树立正确的口腔健康意识,并意识到定期口腔洁治能有效地预防牙周病,尽量做到早期预防,维护好自身的牙周健康。本次调查发现,患者的文化程度与主动就诊率明显相关,文化程度高的主动就诊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文化程度高患者主动就诊率高(P=0.000)。说明患者的文化程度越高,口腔保健意识越强,主动就诊意识也强。文化程度是患者洁牙行为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文化程度越高的人群洁牙行为的发生率越高[7]。罗红毅等[8]也发现,低学历人群的洗牙行为远低于高学历人群,文化教育程度影响卫生行为的发生。因此,医务工作者更应加强对低学历患者的口腔预防保健知识的宣教和行为指导。牙科焦虑症是牙科中最常见的心理疾病,有一定的普遍性,每个人的反应程度是不一样的,严重时有拒绝治疗甚至逃避治疗的情况发生[3]。本调查人群中的DA患病率是6%,无DA的主动就诊率高于DA患者(P=0.026),有无DA口腔洁治患者的主动就诊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能是患者由于对洁治的恐惧、忧虑,在主观上拒绝洁治行为,从而主动就诊率较低。廖阳阳等[9]认为,患者的牙科焦虑水平与认知程度、口腔保健意识相关,不定期洁牙患者的牙科焦虑水平高于定期洁牙者。洁牙可使患者产生畏惧的心理,洁牙过程中的疼痛是患者畏惧的重要因素;另外,洁牙过程中洁牙机工作的声音、张口时间过长、牙龈出血、咽部恶心呕吐等情况,也会让患者畏惧洁牙,这些都会导致患者抵触、不配合,甚至拒绝治疗[10]。崔崇萍[11]也认为,提前告知患者操作流程,提前告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适反应,舒适的治疗环境,及时的卫生健康宣教等护理干预,能使患者的心理焦虑情绪都能得到良好的改善。因此,洁牙过程中尽量让患者感受到舒适性,减少洁治患者的畏惧心理。对不同就诊意识的CI-S比较,发现CI-S记分的平均值都较高,说明调查人群的口腔卫生状况不好。但采用t检验结果提示主动就诊和被动就诊的患者之间CI-S记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8),说明患者均在口腔卫生状况比较严重时才愿意进行口腔洁治。因此应帮助患者树立正确的洁牙意识,为患者解释定期洁牙的重要性[12]。蔡金玉[13]的调查也发现,大多数患者的口腔保健识较差,定期洗牙患者只有19.6%,没有症状能定期进行口腔检查的比例仅7.4%,患者只有发生严重的症状时才会主动就诊。为此,应采取有效的措施,大量普及口腔健康保健知识,让患者养成良好的口腔健康习惯,定期进行口腔检查和洁牙。总之,口腔洁治患者的就诊意识与文化程度和是否有牙科焦虑症相关,医护人员应加强患者的口腔卫生宣教,提高患者的口腔保健意识,养成定期口腔检查、口腔洁治的习惯,维护好牙周的健康。

参考文献

[2]徐韬.预防口腔医学[M].第2版.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3:44-46.

[3]古秋华,徐镔亭,王璐.颌骨囊肿开窗减压术后应用囊肿塞治器患者的牙科焦虑症调查分析[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15,36(11):1264-1269.

[5]罗蝶华,李敏丰.口腔门诊洁治患者就诊状况调查分析[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9,16(6):123-124.

[6]张继承.洁牙疗法治疗肝炎肝硬化患者牙龈出血的效果及对Hp根除效果的影响[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18,36(10):1306-1325.

[7]许晶晶,黄佟,蒙晓宇.口腔卫生保健行为影响因素调查分析[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15,32(5):839-842.

[8]罗红毅,苏健,吕淑荣,等.江苏省成年人口腔卫生行为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校医,2017,31(12):905-908.

[9]廖阳阳,轩东英,谢宝仪,等.口腔健康状况与牙科焦虑症影响因素的研究[J].广东牙病防治,2015,23(10):538-541.

[10]吴亚难.口腔科患者心理状态与洁牙疼痛的关系[D].唐山:华北理工大学,2015:15-19.

[11]崔崇萍.舒适护理在超声洁牙患者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7,23(9):100-102.

第4篇:口腔牙科知识范文

1.1调查对象

本研究是一项横断面调查,调查对象(受试者)为本院口腔科门诊或住院患者,符合轻度至中度慢性牙周炎的临床诊断标准,目前在接受基础治疗。受试者纳入标准(反之为排除标准)包括:在不同象限至少有4颗牙的探诊深度(probingdepth,PD)≥4mm,有骨丧失的放射影像学证据,健存牙齿数≥20颗且至少有4颗磨牙,纳入调查前6个月内没有接受广泛的牙周治疗,全身健康状况良好,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数据采集

在牙周病基础治疗前,通过临床口腔检查和问卷调查采集相关数据。临床口腔检查:在采集完整病史后即行牙周检查,在每颗牙的6个位点记录下列牙周参数:

①PD:检查时用Williams探针,精确到毫米(mm);

②牙龈出血记分:记录为上述探针检查后有无出血。排除以下几个牙齿的检查:阻生牙、残根及残冠。

③菌斑记分:采用“菌斑控制记录”(plaquecontrolrecord,PCR)方法记录有无龈上菌斑,以百分率(%)表示菌斑控制率。问卷设计与调查:根据文献和理论来设计问卷内容。通过文献回顾确认口腔卫生和自我照料的几项关键行为(后述),基于“自我照料”和“口腔健康促进”两个理论引入口腔健康态度和信念。经过预测试并征求口腔医师的修改意见后,本问卷最终版本由14个问题组成,其中前12个为“选择回答”,后2个为“自由回答”。调查时由护士督促患者现场完成问卷,以确保所有问题能够被正确理解。

1.3统计方法

数据录入Excel电子表格,并进行校正和检错。对于问卷调查数据,因不能确立变量的定性界值,故将应答频次二分化(转换为二分类变量)。应用Fisher精确检验来评估应答频次变量与口腔卫生状况的关系。所有统计分析均使用SAS9.1统计软件,P值经双侧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2.1一般情况共有72名患者参加本次调查,其中男性27人,女性45人,平均年龄(53±16)岁,年龄范围24~76岁,受试者平均每人完成问卷调查的时间为5~11min。调查人群的临床特征:平均牙齿数为(25±3)颗,PD为(3.47±0.84)mm,探诊后出血的位点占(27.1±21.5)%,PD≥4mm的位点占(32.3±20.8)%,PCR为(48.5±21.6)%。

2口腔卫生

在口腔卫生(行为)方面,1/2受试者表示1天刷牙3次或以上,17%的人表示1天仅刷牙1次;绝大多数受试者使用牙膏;近2/3的人表示定期用牙间隙刷或牙线清洁牙间隙;35%的人使用漱口液或其它辅助洁牙产品。为便于分析与菌斑的关系,将每个PCR值二分化,界值设为40%(考虑到PCR均值、受试者处在起始治疗阶段,这个界值设定是合理的),PCR成为分类变量。分析发现,刷牙次数和牙间隙清洁与菌斑有统计学显著关联性(P<0.05):每天刷牙3次以上的习惯与PCR改善有关,清洁牙间隙的习惯同样与PCR改善有关。

3口腔健康观点

关于自我口腔检查的次数,45%患者表示每周至少有1次自我检查;大多数患者强烈希望自己的牙齿能尽可能长久地保留;61%的患者表示他们愿意做一切事情来改善口腔情况;不到1/3的人定期去牙科接受检查(1年内至少有1次);虽然知道预防的重要性,但仍有17%的人表示从不听从或接受口腔护理的专业建议;27%患者不愿意接受挑战和(或)改变他们的日常生活习惯(未列入表);66%的人相信他们的行动能够影响口腔卫生。至于最后两个“自由回答”的问题,对“你对自己口腔健康的期望”的讨论在牙周病领域应强调口腔问题的多维性以及考虑患者的行为和口腔健康观点,这将有利于牙周病的综合治疗。用一种完善的调查工具来进行综合评估固然好,但可能由于医生们工作繁忙、时间有限而难以实施。因此,有必要探寻一个简易问卷,既能很快完成、同时又能提供制定牙周治疗计划所需要的信息。本研究设计的这份问卷简短(打印仅需1页纸)、容易回最多回答可归纳为“享受吃东西”和“没有口腔异味”,对“你可能采取什么行动来改善自己的口腔健康”的最多回答可归纳为“执行医护人员建议的口腔护理计划”和“接受必要的牙科护理”。

分析发现,“定期做牙科检查”和“接受专业建议”与菌斑有明显的关联,即定期进行牙科检查和接受牙科医师(护士)有关口腔卫生照料建议的患者PCR记录更佳。答,患者可以不费力地完成。由于研究证实饮食习惯对口腔卫生的影响较小,故本问卷省略这一项调查内容,以突出重点。我们认为,在本研究范围内这份问卷揭示了牙周炎患者口腔健康行为和观念的主要信息。为防止龋齿和牙龈炎进展,一般建议患者每天刷牙2次、至少清洁牙间隙1次。在本研究中,83%的患者报告他们每天至少刷牙2次,61%的患者清洁牙间隙。但是,这些似乎良好的行为并没有带来令人满意的菌斑控制效果,受试者初始检查时PCR平均仅为48.5%。尽管如此,在这些人群中,“每天刷牙3次以上”和“有牙间隙清洁习惯”还是与较好的口腔卫生状态关联。因此,在牙周病的口腔卫生指导中必须把牙齿邻面区域的清洁放在重要位置。本研究中只有28%的患者近1年内去牙科接受定期检查,而17%的患者表示他们从来不遵从或接受关于口腔照料的专业建议。

我们发现,那些坚持定期牙科检查者、更准确地理解并依从牙科医护人员建议者,他们的牙科卫生状况明显更好。这些结果也体现了自我照料过程中患者承担义务的重要性。我们选择了两个理论来研究口腔自我照料的决定因素,这些理论建立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并包含单一健康行为模型忽略的方面。自我照料理论提示:口腔医护人员通过与患者对话交流来加强激励作用,这种交流产生的结果是承担义务即患者要对自己负责,设定目标。口腔健康促进理论可概括为:口腔健康促进是与口腔健康相关的情感、行为、认知、时间等因素的函数,这个理论在国外已被应用于成年糖尿病患者口腔自我照料的分析。口腔健康理论的临床应用也具有教育意义:通过生物-心理-社会模式来理解口腔疾病预防的意义和口腔健康促进的基本要素,它们应成为口腔科护理学的内容。国外研究者一直尝试引入关于自我照料的行为认知途径,这些尝试在牙周炎患者的口腔健康预后中已显示出良好的结果。

研究表明,针对行为管理的心理学方法能改善口腔卫生相关行为。用对比研究来考察与健康行为相关的心理学特点,研究人员发现“自我效能”与口腔健康习惯及治疗依从性有关。通过这些文献回顾,我们汇集了各个口腔健康理论的精华,使本问卷中口腔自我照料的几个关键行为得以确定。但是,所有健康行为理论在解释人类健康行为的复杂性时都存在局限性,我们需要不断探索,形成有效对策,改善患者对健康促进方案的长期顺应性,特别是面对那些需要改变生活方式的慢性疾病(如牙周病)。本研究的局限性是人口的偏倚,样本量较小,不一定代表整个慢性牙周炎患者人群。此外,我们没有按性别匹配受试者,而有文献报道年龄和性别差异可能是口腔自我照料的一个影响因子。我们下一步计划在更大的患者人群中开展对健康照料行为与牙周参数关系的研究,评估年龄和性别差异的影响,进一步检验问卷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4总结

第5篇:口腔牙科知识范文

一直到1970年代牙医学专科分科教育制度实施后,台湾地区的牙医学教育才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台湾现有牙医学院或牙医系7所,每年毕业人数有300~400人左右,可以满足社会对牙医的需求。在现今的牙医学教育模式中,教学是各科独立教学,实习则采用轮流方式到各科做专精的学习,教导学生实际对病人做诊断及治疗的工作,是以实作治疗技术及临床操作为主的训练方式,目的在于培育一位独当一面的牙科医师。台湾牙医专业为6年制课程。在课程规划与设计上,一、二年级着重于通识教育的学习,三、四年级开始基础医学牙医学以及临床牙医学的课程,同时还包括临床牙医学各专科的实验室操作训练,而五年级以临床见习为重心穿插临床牙医学课程,至于六年级则是整年的实际执行牙科治疗之临床实习。至于在临床医疗技术的教授方面,台大医院牙科部在各分科采独立诊疗之约诊制度后,让学生能有机会参与实作部分的治疗。临床训练的内容为牙科基本功夫,教导学生如何操作仪器与器械,熟悉口腔作业环境,同时也要检查各治疗阶段的成果,建立所谓逐项查核(Step-by-StepCheck)制度。Step-by-StepCheck是技能训练的重要手段,以期使学生在临床实习时能有效的达到学习的目标,进而培养出相对的临床治疗技术与操作能力。此外,临床训练既然要以学生于毕业后能立即从事治疗工作的牙医师为目标,除了应用Step-by-StepCheck来要求治疗的“品质”之外,在量的方面也必须有所要求,因此各科也都订有规范,学生必须完成牙科各部门所规定的治疗工作病例数才能毕业。一般来说,现行台湾的牙医学系的学科教育主要采取集中授课制(BlockSystem)方法。这种方法将各学科的授课内容与实验室操作课程集中在一学期讲授完毕。其优点是集中教员教学时间,在短时间内将该科内容全部教完,对于教材准备及各科目管理上着实方便,但因讲授时间有前后之别,各学科的关连性变差,学生不易将之连结以融会贯通。有鉴于此,台大医院牙科部在2001年起针对新进住院医师训练,开始采用以患者为中心的牙科整体医疗照护(TPC)及训练制度进行,如此可训练牙医学系学生毕业后有独当一面开业执行医疗的能力。

2台湾地区牙医学教育对内地牙医教育的启示

在现今医疗体系大医科主义的旗帜下,口腔医学系的教育很难不受到医学系强势主导的影响,尤其是医学和口腔共同的基础医学课程的规划与安排。这样的结果也导致口腔学生必须修习于医学生相同的基础医学课程,同时还要面对繁多的口腔医学系课程科目。而且基础医学任课教师不容易理解医学生和口腔学生的区别,难以把握教学的侧重点,所以口腔学生的课业负担也相对沉重。然综观世界先进各国的口腔医学教育体制,莫不以“口腔医学院”的规模与编制而行,近年来国内大学也先后成立口腔医学院,但由于大学发展不平衡,相当多地方大学的口腔医学教育仍然由从属于“临床学院”的“口腔系”甚至“口腔专业”承担。我们认为,只有当口腔医学的教育体制在拥有课程与教师安排的主导权下,现行口腔医学大学教育课程规划和安排的问题与困难才能获得圆满的解决。而除了公共课与基础医学的课程规划之外,口腔医学课程设计的改革也应该整体考量。整体而言,口腔医学课程可概略分三个区块,即医学相关课程、基础口腔医学课程及临床口腔医学课程。有些课程是口腔医学基本的知识,非教不可;有些则属于继续教育课程,只要有基本概念即可,实质内容与治疗技术可在大学毕业后再作继续教育学习。大学时期应传授的是口腔基本知识与临床技能,让口腔医学专业毕业生通过国家执业医师考试后能有确实的执业能力。同时,应建立一个提供口腔医学专业学生毕业后继续接受专业训练的途径,进行口腔专科医疗的后续进修与学习,方能真正提升口腔医学教育的品质,并且达到培养口腔科专才的目的。

在大学课程改进方面,可以参考台湾BlockSystem的教学模式,有些课程还可以考虑以问题导向型学习(PBL)为导向,再以TPC为目标,将片段的知识与技术训练连接起来,让学生能有整体口腔照护的观点与思考视野。课程内容应使其实用化及临床化,整合相关临床口腔医学课程,通识课程也可纳入核心课程的内容。技能课程需重视基本概念及操作,增加执业能力的相关内容。而在医学相关课程方面应以综论方式编排,可以考虑与医学系分开单独开课,同时整合医学临床课程并加以简化,在授课内容部分应着重全身与口腔相关的医学课程,以口腔科相关的知识讲授为重点,强调与口腔科相关的内容。此外,见习时间应提前,可以考虑增加社会服务的课程。同时也应该多增加人文素养、社会责任以及医学伦理思考等通识课程。口腔医学教育应重视实作训练(Hand-on)课程,可以考虑聘任兼职技术指导人员,设法增加实习机会并提前实习时间至低年级学生,同时加强实际操作的训练。另外在临床实习课程部分,参考Step-by-StepChecksystem制度,同时应设法增加临床师资确实协助学生临床治疗的进行与评估,满足学生临床学习的需求。此外,应该制订各项牙科治疗的SOP(StandardOpera-tiveProcedures)手册,让学生在进行临床医疗时有明确的根据与规范,同时老师在教学时也能有客观且一致的评估标准。除了大学口腔医学教育,完善的继续教育机制也是口腔医学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牙科医疗技术与材料发展的日新月异,许多治疗的理念与技术不断的翻新,毕业后的进修已成为每一位口腔医师跟上时代脚步快速发展的基本需求。现有的口腔医学院可以开设各专科进修课程,提供渠道让口腔医师能够在毕业后进修专科知识与医疗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