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高校人才论文:高校人才培育方式思索

高校人才论文:高校人才培育方式思索

本文作者:蒲晓蓉、杨亚培、朱宏、何佳、蒋宁 单位:电子科技大学

电子科技大学历经五十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近年来,为了适应电子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学校大力加强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2]确立了“以学生为主体,尊重个体差异,厚基础重人文,突出多学科交叉”的教育理念,从顶层开始设计电子信息大类人才培养新模式。致力于电子信息科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成电英才计划”实验班,开创了具有电子科技大学特色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其特色体现在:注重夯实基础,突出人文素质教育;强调多学科交叉融合,帮助学生构建多学科综合平台;强化科研实践训练,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实施个性化培养,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

科学制定课程体系,精心设计教学培养过程

制定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基本任务。我校英才实验学院结合学生的成长规律、认知与心理特点,制定了特别培养方案和专门课程体系。构建了从新生研讨课、低年级工程实践训练和基础理论学习,到高年级基础科研训练和毕业班的综合科研训练,四年连贯的、理论结合实践的全新培养体系。具体而言,前三年不分专业,注重数理化、管理、人文素质和电子信息大类基础培养。主要课程包括数学、物理、英语、人文类(创造心理学、管理与领导学等),以及电子信息大类的学科基础课(含电路分析、模拟电路、数字逻辑电路、电磁场与波、信号与系统等)。第四年,学生任选兴趣学科和专业方向,进入导师科研实验室,在导师指导下完成专业学习和综合科研训练,并顺利衔接研究生阶段学习。

深化教学方法改革,全面推行研究性教学改革传统

“单纯的知识传承式”大学教学方法,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的重要工作。“成电英才计划”实验班在教学中十分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研究型、研讨式、体验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的良好氛围。

实验班聘请部级教学名师、长江学者、首席教师等校内外优秀教授为学生授课,广泛实行研究性教学。根据英才实验学院学生特点,绝大部分课程教学进行了大幅度改革探索。要求学生完成课程设计,甚至跨课程、跨学科设计,并进行公开演讲、撰写研究论文、文献综述、实验报告等都是常见的作业或考核形式,其中很多优秀成果都正式发表在国内国际学术会议或期刊上。

构建多层次科研训练平台,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科研训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3]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切赫教授曾表示,研究型大学给学生最有震撼力的教育并非来自课堂,而是让本科生进入科研实验室,接触新设备,求解未知问题,获得终身难忘的个人体验。

英才实验学院依托电子科技大学的工科优势,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素养、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四年间学生100%有机会进入科研课题组实习实训。学生在大学四年中不间断地接受电子信息类多层次科研实践与创新训练,除了享有学校各类公用教学实验室、科研实验室的使用权,还能使用开放式、自主管理创新实验室。一年级新生入学即可享受由院士、长江学者、资深教授等组成的导师团队的指导,选择感兴趣的新生研讨课,聆听大师教诲,体验神奇的学术科研过程。第二、三学年,学生可自由选择进入科研实验室短训,完成基础科研训练。第四学年,学生全天候在导师的科研课题组接受综合科研训练和专业培训。

经过两年的基础训练,学生开始跨学科学习,并进入两个以上不同学科的科研实验室进行短训。确定专业方向以后,进入导师科研课题组,接受为期一年的科研训练,同期开始本科毕业设计。此期间实行导师负责制,导师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分别为每个学生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并负责学生的专业学习、科研训练、创新能力培养等。学生必须通过毕业论文公开答辩、研究成果汇报与展示等考核,才能获得学士学位。

着力文化建设与综合素质培养,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杨叔子先生曾指出:“没有科学的人文是残缺的人文,没有人文的科学是残缺的科学。”[4]拔尖创新人才需要志存高远、学术与人文氛围浓郁、健康积极的良好成长环境。英才实验学院围绕学校“责任、卓越、创新”的教育主题,致力于营造全面发展、人人成才的教育环境,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人文环境,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环境。

“成电英才计划”实验班既强调学生的基础教育,又注重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不仅开设了形式多样的人文、管理学、心理学等课程,还鼓励学生充分利用互联网络资源,选修世界名校的经济、哲学等领域的公开课。此外,着眼于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学院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和系列主题活动。与院士、长江学者等名师的零距离接触,优秀学长的先进事迹报告,文艺、科技、社会等多主题讲座,辩论、演讲、舞台剧等精彩表演,摄影、诗歌、绘画等高雅作品,无不感染和激励学生树立高远的学术追求和人生目标。同时,由学院牵头,组建了分团委、学生会、志愿者协会等活动平台。在学院的鼓励下,依托学院的自主创新实验室,学生自发组建了属于自己的自主创新协会。此外,机器人大赛、电子设计竞赛、数学建模竞赛、ACM程序设计大赛等各级大赛,已成为英才实验学院学生热衷的课外活动场,学生们在攻坚克难、团队协作的体验中茁壮成长。

高度重视制度创新,保证创新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

基于“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英才实验学院十分重视学生专业选择、学院建设与发展、培养方案的制订及教学与学生管理等各方面的参与,并逐步制度化。

(一)学生自主选择专业的制度。进入“成电英才计划”的学生,前三年接受基础教育,第四年根据自身兴趣确定专业方向,有效避免了高考填志愿时盲目选择专业的弊端。

(二)学生参与学院政务的制度。传统的大学管理体制大多采用“家长制”管理模式,学生是被教育对象,无法直接参与学校的各项管理。英才实验学院充分发挥学生的参政议政能力,培养方案的制订、课程体系的构建等均需要学生的参与。对每门课程的教改、课程设计等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属于学生的常规工作。根据每个学生的学业基础、个性特点、学术兴趣等,由学生和导师共同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是英才实验学院人才培养的显著特色。

(三)纳新分流动态管理制度。英才实验学院的学生一部分来自高考提前批次录取,另一部分来自校内一年级学生择优选拔。相应的,不适应该培养模式的学生可以自愿退出。这种动态管理机制确保了学生的自主选择权,也是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的一项有益探索。

建立多元质量评价体系,实施个性化人才培养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需要尊重个体的独特性和差异性,提供多样化的资源,允许学生自主选择,以提升其创新能力、促进其全面发展,真正实现“全人教育”。多元质量标准涉及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诸多方面。个性化课程体系应加强课程的可选择性,因人施教,增加适应不同学生特点的选修课。教师应勇于打破常规,改革传统教学模式,突出教学内容的个性化与多样化,探索各种有利于启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帮助学生养成批判性思维,激励学生主动探索、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考核评价方式应多元化,切忌把知识的记忆和再现能力作为考核目标。[5]

阶段性成果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成电英才计划”作为电子科技大学的一项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刚刚完成为期四年的一轮尝试,拥有一届本科毕业生,尚无法全面评价其人才培养的效果与质量。

不过,五年来,学生和社会对英才实验学院的人才培养理念、师资水平和培养模式的认可度日渐提升。学生基础知识雄厚、学术视野开阔、拥有交叉学科素质、善于主动学习、具备良好的科学研究素养。毕业生获得来自国内外相关大学、用人单位的好评和青睐。首届毕业生中,95%的学生继续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其中25%的学生被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威斯康辛大学、瑞士联邦理工学院、新加坡国立大学等著名大学录取,一名学生被荷兰Eindhoven大学破格录取攻读博士学位(该校仅接收硕士学位学生)。一名毕业生被GOOGLE公司聘为高级技术员,就职于GOOGLE公司美国总部。留校攻读博士学位的一名学生,本科第四年进入导师科研课题组,在研究生入学仅4个月内,其一篇学术论文成功入选2012年国际固态电路会议ISSCC(被称为集成电路行业的奥林匹克大会,2012年国内仅清华大学和我校分别有1篇学生论文入选)。首届学生本科四年期间,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国内国际会议及重要期刊论文共计20余篇,其中被SCI、EI检索10篇。参加国际级竞赛10人次,部级竞赛近百人次,荣获ACM金牌、美国数学建模大赛奖等荣誉。

当然,作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先锋,我们也面临发展中的一些问题,比如,学生的学术追求需要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理念与定位尚需更加明晰;研究性教学有待深入推进;培养方案需要不断优化;学生缺乏足够的国际视野等。我们坚信随着学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进程的不断深入,上述问题都能逐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