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论文范文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论文

第1篇: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论文范文

当前新形势下,面对我国高职院校教师职业道德现状,笔者建议从下面几个途径建设和提升教师职业道德,让教师更好的回归到伟大的教学事业中去,更好的培养更多综合素质高的技能型人才。

1.完善自我,提高道德修养

高职院校教师是知识的缔造者和传播者,其文化知识水平、道德修养也应是非常高的,对学生应起到引领表率作用。因此,高职院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必须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文化知识和道德修养,坚持完善自我,坚持有自律之心,坚守自律之行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明德修身。同时,教师必须自警,时刻警醒自己必须正确认识和使用学术权力,遵守学术道德。完善自我、提高修养是践行和建设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基石。

2.加强制度建设,保障质量

高职院校必须根据自身实际,建立和完善教师职业道德管理机制,构建与教师价值相一致的机制和文化,以制度和文化保障教师职业道德。首先院校必须根据《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总体目标和要求制定本校的职业道德规范实施细则和配套措施,具体到符合本校和教师的实际,公平考核评价教师,将高职院校教师责任和义务有机结合起来,引导教师的行为规范和职业道德。设立职业道德教育管理机制,保障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质量。

3.融入文化建设,促进道德提升

高职院校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主阵地,是一种文化的聚集地,校园文化内涵深厚,在学校开展文化建设,让文化建设与职业道德建设紧密相连,相互交融,互相促进,促进教师道德提升。让文化建设渗透到教学、科研及管理的各环节,让教师有归属感和责任感,使教师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中得到熏陶和感染,以增强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做个职业道德高尚的教师。

二、结语

第2篇: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论文范文

关键词:高校;教师;职业道德

加强提高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能有效地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展开,提高教育水平,树立良好校风、教风和学风,对提高整个国民素质,具有着深刻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内涵与特点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是指高校教师在从事其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所形成和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还包括在此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等。高校教师加以自身锻炼、改造和提高,不断提升专业素质,提高教学水平。职业道德特点可归纳为三方面:第一,内容构成的复杂性。高校教师在扮演多重角色的同时,在不同角色之间也往往会产生矛盾,如教学与科研之间,以及社会服务与对学校所应尽的义务之间所产生的冲突,这就需要高校教师正确处理好这些复杂的关系。第二,典范性。高校教师育人的神圣使命,通过教学和言传身教来实现,是榜样,是精神召唤。第三,对社会影响的深远性。由高校教师作为专业人员的身份与地位所决定的。通过教学与科研间接地服务于社会,首先直接作用于学生,逐步扩展到家庭以及社会。

二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现状

高校教师担负着培养高级专业人才的责任,教师的人格影响力有时比语言教育更具有心灵的渗透力,对学生产生无形的、潜在的、深刻的道德影响。但是,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伦理道德观念相应地发生了变化,部分教师出现了一些与教师职业道德不和谐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书不育人,育人意识不强。有的教师认识不到位,淡化了教书育人的责任意识,对于课堂与课外出现的各种不良现象不闻不问,利用课堂或课后随意发泄对现实的不满和个人私愤等。第二,敬业精神衰退,治学不严谨。相当一部分高校教师缺乏学术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致使学术研究与专业教学缺乏根基,教材钻研与知识更新不够认真与深入,课程内容存在个性化、随意性现象,教学质量下降。在从事科研的活动中,不潜心钻研学问,剽窃别人科研成果,滥造学术论文。在市场经济大潮影响下,“跳槽热”“第二职业热”冲击着校园,教师不认真进行教学,使教学成了次要的事。第三,不注重师德修养。有些年轻教师自身没有形成完整的职业道德观念,自身行为举止得不到学生好评,不尊重学生,高傲自大,对犯有错误的学生,不能及时引导,无法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如果高等教育放弃对教师品行的约束,放弃师德建设,教师不去以身传教,不去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那将是失职,势必影响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

三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途径

教育是根本,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一)建立高校建设的制度保障体系

加强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使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有规可循,有章可查。在保障教师合法权益的基础上,约束与监督教师的行为,使教师由敬畏服从外在的道德规范转化为自觉的约束。诸如:建立科学而又公正的师德评估体系和考核方法;建立高校领导干部人格示范讲评制度;建立学校各级领导师德建设责任制;建立人事评聘与奖惩相结合的制度,做出量化或标准化的政策规定;建立新教师岗前培训和岗上培养制度,在岗前培训中,让新任教师了解相关的教师职业道德法规,给予必要的关怀与督促。确定规范建立质量监控体系,完善师德建设的考核、监督制度和激励机制。

(二)树立典型,发挥示范作用

发现身边涌现的治学严谨、爱岗敬业的优秀教师,用真实的典型材料,利用报纸、电视、广播等宣传手段,宣传先进事迹,带动校风学风的建设,激励教师加强师德修养,既抓典型又抓群体,形成良好互动局面,使整个教师队伍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三)加强师德建设,重在实践

在师德建设中,要让教师把职业道德规范运用到本职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使师德规范成为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完善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最主要的途径和方法就是提高教师的科研教学实践能力。让教师自省,审视自己的师德,全方位、多视角地思考师德建设的重要性,例如:建立优秀的老教师指导帮助年轻教师的制度;推行新进教师独立上课前担任一至两年助教的制度;实行新进教师负责一至两年管理工作或学生辅导员的制度。

(四)创设条件,增强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教师收入水平得到了普遍提高,工作、学习、生活条件也得到了较大改善,但部分教师的职业幸福感较低。各高校应时刻关心他们的个人生活,为教师构建宽松和谐的工作学习环境,增加凝聚力。提高教师职业修养、学术水平和教育教学基本技能,防止职业倦怠,增强职业幸福感。总之,高校师德建设是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保证高等教育质量和体现高等教育精神的重要前提。只有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才能使高校教师更好地承担起历史重任。

参考文献:

[1] 李太平.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11.

[2] 马健华.谈高校师德师风建设[J].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报,2006,(18):27-28

第3篇: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论文范文

【关键词】师德;伦理;高校师德

在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中,高等学校肩负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科技创新与服务社会的重要使命,在高校建设中师资队伍建设水平起着关键性作用,彰显着一所高校的整体发展水平,而师德建设是师资队伍建设中最重要和最基础的部分。在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的大环境下,改进和加强高校师德建设,是全面履行党的教育方针政策的根本保证,是改进和加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条件,是高校发展的宝贵精神动力。

一、师德的内涵

我国古代对“教师”这个概念大致有如下几种界定:“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师说》);“师者,人之模范也”(杨雄《法言•学行》);“师者,所以正礼也”(《荀子•修身》);“师者,叫人以道德之称也”(《周礼•地官司外传序》)。现代对教师的赞誉之词更是不胜枚举,如“春蚕”、“蜡烛”、“人类灵魂工程师”、“人梯”等。这些对于教师的赞美和定义,基本界定了教师概念的含义。什么是师德?出于不同角度的理解,对师德概念的阐释也不尽相同。有的把师德看成是抽象的准则与规范,认为是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教师形成的相对稳定的道德品质、观念、行为和规范的总和;有的把师德归结为内在与外在的结合,认为是在教育劳动过程中教师应坚守的道德规范,以及逐渐形成的与道德规范要求相对应的道德品质、情操和观念的总和;有的把师德看作是以教师为主体的职业道德,认为师德是指在教师个体基本道德基础上,出于对职业的理解和热爱所保持的职业情感、职业认识及职业行为。相比而言,较为科学、客观的认识是:师德不应是教师职业道德的简称,而是教师道德的简称,师德不仅仅指的是职业道德,还应当包含教师个体道德,是教师职业道德和个体道德的结合体,二者在教师身上是不可割裂的。从针对教师个体与整体的不同层次提出的职业道德要求来看,师德规范可以分为师德规则、师德原则和师德理想等三个层面。对教师个人必须达到的一般要求或者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是师德规则,即是师德规范的基础部分,道德规范要求使用否定语句表述的方式,规定哪些行为是教师不许呈现和采用的,直接限定与影响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在课堂内外的表现,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可观察性。师德原则是对教师的中级要求,是教师行为的指导准则,它主要包括对待教学专业和对待学生两个方面,在对待教学专业上,要努力提高专业标准,利用优势条件吸引值得信赖的人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并阻断不合格的人成为教育工作者的机会,在对待学生上,要争取帮助每个学生开发自身潜能,让他们成为对社会有价值的人。师德理想是对教师行为约束的最高要求,这一师德理想反映着教师应该努力的方向。

二、高校师德的内涵

根据高校教师职业素质要求和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内容,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应当包含以下三点内容:传道授业,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新形势下高校师德建设新的核心要求,也是新时期教育观念的一项重大突破。在师德建设中,以人为本主要体现在要求教师必须用平等的态度,关爱学生、尊重学生、对待学生,进而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高等学校是直接为社会培养、输送人才的场所。因此,只有学生获得全面发展,才能为社会的全面发展打下基础。教师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就是传道授业,育人是目的,教书是手段。无论是发展科学技术,还是传播道德思想,高校教师都不应该忘记投身教育事业的基本职责是为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为社会主义培养科学技术文化和道德思想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播者。所以高校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职业道德修养,自觉提升教书育人的主动性,注意从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活动、科研活动和自身形象等几个方面育人。为人师表,以身立教。要求教师除了以饱满的热情对待学生、对待事业外,还必须高标准地自觉地完善自身的人格。要身为世范,学为人师。高等学校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教师要“身正”、“学高”,要“传道、授业、解惑”。因此,教师首先要追求真理、热爱科学,戒除学术浮躁,以身示范地把学生引入科学求真的殿堂。其次要术有专攻,学有所长,形成富有活力、专博相济的知识结构,要懂得自己要先具备“一桶水”才能给学生“一碗水”的道理。同时还要团结协作、明礼诚信。外表要有大方的举止、端庄的仪表、文明的礼仪和规范的语言。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和教育学生,处处受到学生的尊敬和爱戴。探索创新、严谨治学。探索创新要注重大胆探索,持续积累经验,在教学手段、教学内容、教学观念上不断实现突破与创新。要想培养出创新的学生,只有教师以身示范,不断探索创新。严谨治学要突出一个“严”字,教师首先要严格要求自己,在备课、授课、答疑解惑、科研活动中,都要遵守相关的教学管理制度,不断地提高教学质量,完善教学方法。二是对学生严格要求,确实端正学生的学习风气,转变学习态度,严肃考试纪律,绝不给人情分。三是用求真务实的科研态度要求高校教师,转变学术风气,遏制急功近利的不端思想。一个文明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学术进步,学术文化是整个社会文化的精髓所在。要努力倡导求真务实的学术文化精神,在科研上容不得半点虚假和马虎。列宁曾说,真理倒退半步,就会变成谬误。因此,高校教师要引导学生追求真理,崇尚科学。

三、高校师德的伦理意蕴

所谓伦理,指的是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应遵循的准则和道德,即道德伦理。高等学校师德同样具有重要的伦理意蕴。一方面,学生思想品德的塑造与高校师德建设密切相关。师德的魅力通常体现在教师的人格特征中。教师用其人格和身体作为教育工具,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是“上行下效”的教育,学生的思想品德受其潜移默化的影响。另一方面,高校师德通过示范作用,引领着全社会思想道德建设。在社会活动中,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塑造者和人类文明的传播者,通过人才培养的过程,师德可以转化为公民的道德品质,良好的师德能充实和丰富社会公德和公民私德的内涵,对净化社会风气、提升全社会思想道德水平等具有重要影响。德性是一个人做人的品格、道德品质,而师德就是一种能够胜任教师角色的专业品格和专业品质,它属于教育伦理学的范畴,也是关于教育情境的教育行为准则。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个人德性不可割裂的一部分。何谓教师角色道德?即是指教师这一社会角色的道德要求,所蕴含的内在特定伦理规定。一个教师履行或未履行相应的角色职责,社会共同体便会把相应的荣誉或惩罚加之其上,他的出色表现使他获得应得的荣誉和奖赏,因而他的言行为社会共同体或教师团队所赞许。在一定的职责范围内,也即是职业道德的要求下,一个教师必须履行相应的角色职责,这就是教师职业道德与角色道德的共通之处。教师角色道德或者说职业道德,不应当把对教师个人德性的研究分析与对它的研究割裂开来,而是应当透过角色道德或职业道德来审视个人德性。认识一个教师的品德,只有通过观察他的角色行为才能做到。一个不在任何行为中表现出来、纯粹内在的自我,只会是一个精神幽灵。虽然高校教师职业伦理是个人的,但同时它也是社会的,仅仅把它看成纯粹的个人性并不合适。因此,当把教师角色道德置于一定的社会背景下时就会发现,一个时代的道德精神往往会成为那个时代大众所趋的社会角色的内在原因。在履行角色职责的活动中,作为个人的、持续的、可以学习到的道德品质,高校教师个人德行或德性正是对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准则的遵循和内化。集中表现在个人的品质境界和观念情操,是伦理规范内化为个体的道德品行、道德选择,是个体因遵守为人之道所引起的体验、收获,具有个体性和主观性。对于教师职业伦理秩序的生成、伦理关系的处理和职业规范的遵守,教师个人的德性具有重大意义,由此产生的教师职业伦理既包括教师对职业规则的信奉、对职业的认识、职业信念、职业作风、职业理想、职业纪律、职业良心等。教师职业伦理的所有履行与需求都是教师个人德性不可割裂的一部分。教师职业伦理不仅是个人的,同时也是社会的。一种教师个人角色的道德品行和道德选择是教师职业伦理的题中之义,也往往是时代所趋的社会角色,是时代道德精神的反映。

【参考文献】

[1]许烨.当代高校教师职业伦理及其建构研究[J].湖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4(7)

[2]孙彩平.教育的伦理精神[M].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

第4篇: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本文从以人为本的管理角度,分析探讨了高校教师管理的现状,并解释了以人为本的管理内涵和在我国高校中如何通过人本管理的方式实现对教师完美人格的培养和民主管理从而维护高校教师的基本权利和实现教师的个性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蓬勃发展,也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给学校管理带来了生机,注入了活力,但同时因市场经济的冲击,也给教师的思想带来了很大的变化。本文从以人本管理的角度探讨了高校当前教师管理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其几点应对策略。

1.当前高校教师管理现状

1.1学校管理者与教师间存在的问题

以人为本的“人”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融合。管理人员与教师这个被管理者之间具有密切的双向依赖性,只有二者之间的相互认同和目标一致才能促进学校发展。可现实中很多学校管理者和教师之间存在冲突,且对于冲突他们多抱有回避的态度,高校缺乏有效激发良性冲突的措施,在对冲突管理结果的认识上,双赢的观念没有深入人心

1.2行政权力为主导的教师管理存在的问题

高校的行政权力主要是指高等学校各级行政机构和人员所拥有的权力。这种权力受到法律保护,具有规范化,程序化,强制化的特点。高校行政人员通过自上而下的决议指令等来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高校教师管理以行政权力为主导的表现是一切运作都以行政权力为主导,而不是通过学者、科学家讨论。这种学术与行政两权分离的形式容易造成教师一味追求权力和地位,忽视自身职业道德素质的提高,产生学术与行政两种权力之间的矛盾。

1.3学术权力为主导的教师管理存在的问题

以学术权力为主导的管理模式强调的是学术界自我管理,学术和行政两权相互渗透,以学术权力为主。表现在学术界自己管理自己的事务,教授和行政人员之间坦诚互信,强调人文教育,个体的专业能力更受到重视。但是这种管理模式容易产生管理效率底下,结构分工不明确,不能更好的实现教师的个性发展等问题,容易造成管理者和教师之间的矛盾。

2.以人为本的高校教师管理

2.1以人为本的医学院校教师管理的内涵

以人为本是在对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和地位的肯定的基础上的一种价值取向。强调在分析、思考和解决问题时,要考虑到人的需求或合乎人性发展的要求,使人的共性和个性相统一。以人为本的教师管理,是学校在组织教学、科研及行政等各项管理活动时,应符合教师的个性化,尊重人的个体差异,考虑到教师人性发展的需求,把人看成是教育管理活动的中心。尊重人、依靠人、培育人,调动人的主管能动性,激发教师的自身潜能。

2.2以人为本的医学院校教师管理符合高校教师的个性需求

高校教师是具有专门知识的高素质人才,渴望得到价值的平衡和认同。自己的业务水平提高的同时,希望得到领导尊重和及时的肯定。一定程度上的价值体现是所有教师,特别是骨干教师最本质的心理。高校教师对自我实现、和谐的人文环境以及人性化思想的需求,使得高校教师的管理要特别重视以人为本。

3.如何实现以人为本的医学院校教师管理

3.1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培养教师完美的人格

“业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力除了体现在对学生学业的传授,更体现在为学生的道德品质树立典范。狠抓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可以从根本上缓解学校管理者与教师之间的矛盾冲突。

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首先是搞好领导班子建设,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其次利用板报、报刊、杂志,以教书育人、爱岗敬业为核心,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奉献精神、为人师表为基本要求,使之贯穿于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各个环节,引导、教育教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教师在政治觉悟、思想境界、道德情操等方面都成为学生乃至全社会的表率。

3.2实行民主管理,维护教师的基本权力和个性发展

给予我们的教师机会参与到学校的管理中来,强调学校管理者与教师一起来讨论学校的工作计划和发展大计,积极采纳合理建议。教师在自己的工作范围内有较大的决策权,其工作的主动性会增加,并且能够承担相应的工作责任。

人本管理的这种“鼓励参与”的管理形式,对于教培养育管理者和提高教师能力都大有裨益。在实行教师民主管理的同时学校管理者还应积极维护教师的基本权力和注意教师的个性发展,为其发挥潜能提供机会。

3.3建立健全教师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

现代社会处处充满了竞争。竞争理念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作为高学历高素质的高校教师更是应该在竞争的环境中不断进步。建立完善教师激励机制,有助于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对教师进行激励的过程,也就是引导教师不断学习,扩充新知识和新技能,树立新观念,新思想,全面提高教师素质的过程。建立完善教师激励机制可以最大限度的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这是保障学校长足发展和实现教师个人价值的双赢机制。

改革用人制度,推行教师招聘制与淘汰制。增强教师的竞争意识能使教师不断充实自己,满足社会、学校和学生对新时代高校教师的要求。

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人最基本的需求是物质需求,作为高校教师也不例外,所以应保证一定的物质激励,但是高校不等同于企业,作为学校管理者除了提供物质激励外,还应根据高校教师的特点,将教师个人发展与学校发展融为一体,探索出切实有效的精神激励机制,实现以人为本的教师管理。

加强领导,保障措施落实。好的政策的提出制定只是第一步,学校管理者还应该加强管理领导,保障措施的有效落实,避免教师管理模式的改革流于形式。

参考文献:

[1]黄亿红.建立有效激励机制若干问题的探讨[j],企业经济,2003.6

[2]刘智运.论“以人为本”的涵义及其在高教改革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教育,2001(15)

第5篇: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论文范文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名言里有这样一句话“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如今这句话已成为国内许多师范院校的校训,在警示着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简单的一句话,却深刻道出了对教师的最基本要求。教师是教书育人的实践者,是在教书的过程中体现其育人的高尚情操。教师是立校之本,而“立德树人”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根本任务,“为人师表”才能更好的“立德树人”。如何让大学生更好的成长、成人、成才,就需要高校教师必须具备高尚的道德素质,并充满激情的投身于师德建设中。师德建设不是一成不变的规矩,而是随着时代的潮流不断发生改变。在这个变化的过程中出现了诸多的问题,除了用辩证的观点去看待,更多的需要教育者去思考、去转变,努力健全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

一、师德与师德建设

(一)师德

师德是教师应具备的道德和行为规范,是整个社会道德体系的一部分,是学生成长学习过程中的标杆。从实践的角度来看,具有高尚情操、渊博学识和人格魅力的教师,会对其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师德的内涵可以概括为“师爱为魂,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师爱为魂,“师爱”是教师对学生无私的爱,它是师德的核心,即“师魂”,从爱学生的角度讲,就是教师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学高为师,教师对某一专业研究领域要有丰富的知识、精通的业务、严谨的治学态度、注重创新能力,这也是师德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身正为范,教师以德为本,行为端正、人格高尚。教师的人格魅力会影响教学质量,人格魅力要靠个人的性格、气质、能力、道德品质来塑造,教师职业具有很强的示范性,好师德培养好教师,好教师造就好学生,好学生谱写好未来,可见师德的重要性。

(二)师德建设的主要内容

师德建设是与时俱进的,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具有重要性和迫切性,这关乎整个国家教育的发展,教学质量的提高。落实师德建设,就务必掌握师德建设的主要内容,有如下几点:

1.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教师工作虽平凡,但蕴育着伟大;虽辛苦,但充满收获的快乐。要把教师职业作为一项伟大而神圣的事业去追求,既要确定职业目标,也要处理好个人志趣、追求与社会需求间的关系,建立起只要勇于付诸实践,勤于积累,通过辛勤努力便可成为合格教师的信心。爱岗敬业、踏实苦干、发扬民族吃苦耐劳的精神,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追求人生价值。

2.加强教师职业责任感。作为教师,必须在思想和观念上明确自己的责任,并能把这份责任转为对职业、对学生的热爱,也体现出教师的道德素养。将责任落到实际行动中,坚持教育对学生负责、对家长负责、对社会负责、对事业负责,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贡献一份力量。

3.引导教师严守职业道德和纪律。职业纪律、职业道德是职业劳动者需要遵守的规章制度和要求,是维持教育活动正常进行的保证。教师要成为学生的楷模,就必须遵守职业纪律和职业道德。要强化教师角色意识,准确把握为人师者的一言一行,处处做表率,管得住自己,才能管得好学生。要提高教师廉洁从教的自觉性,自觉抵制市场经济对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抵制以教谋私、唯利是图、享乐主义等不良风气。

4.优化教师工作作风。教师的职业作风反映了教师在职业活动中的态度和行为,其是教育的一种无形和巨大的精神力量,具有明显的示范性,这种无形的力量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感染学生。教师要建立热心追求真理、勇于探索的学术风气,敢想敢说敢为,敢于向权威挑战,敢领学术之先,在教育科学和现代科学中有大作为。要着力在教师中发扬团结奋斗、互相协作的风格,在教育的过程中养成好风气。好风气就像好空气一样,无论是对一个人、一个团体,还是对一个政党、一个国家,都是至关重要的。

5.提高教师职业技能。教师职业技能反映了教师从事教育的技术水平和能力,是教师实现职业理想,形成高尚职业道德的重要保证,是事业对教师的基本要求和主要要求,是评判教师能否胜任工作的重要标准。不断提高教师的职业技能,才能将教育上水平、上层次。

二、师德建设中不容忽视的问题及成因

师德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是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变化发展规律而发生改变的,不是被固化的制度,也不是被定死的条款,所以要用与时俱进的态度去看待它。在师德建设不完善的过程中,个别高校部分教师出现了一些职业行为失范的问题,但这不代表整个社会师德的丧失,不能以偏概全。应该用辩证的思维去看待这些不利于师德“名誉”的问题[1][2][3],这些问题的表现及成因为:

(一)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竞争意识不强

国内大多数高校教师都是事业单位编制,这也使得他们自踏进校门,上了这个岗位,就给自己的人生吃了一颗无需竞争的定心丸。不用担忧一辈子的生存,无论怎样都有一个“铁饭碗”,没有竞争的压力。渐渐的,工作生活变得安逸,也就缺乏了竞争意识。

(二)意志消沉、敬业精神缺失,事业心不强

社会改革、市场经济转型对师德建设的各方面也产生了诸多影响,可以说有的是市场经济的衍生物,有的是社会不良风气造成的。一些高校教师过分追求物质利益,为自己开创第二职业,而忽视自身的从教身份,把更多的精力转移到它处,对待教学散漫。甚至有的高校教师介自己的任课之便,考试卖题、卖答案,不择手段谋取私利,影响高校的考风考纪,敬业精神在慢慢流失。除了教师的个人问题,教师的整体面貌或多或少也受着大学生的影响。如今高校学生主体为极具个性的“90后”,由于受社会大环境影响,“90后”大学生学习观念淡薄,甚至有些学生产生了“学习无用论”。他们不尊重课堂,不尊重教师,这些行为在某种程度上也打消了教师的热情和积极性。大学校园的主体就是教师和学生,个别教师自身出现问题、学生群体出现问题,都将改变教师的事业心,无疑给师德建设提出更大的挑战。

(三)个人享乐主义占上风,爱生作风不强

步入大学,上完课的最大变化就是下课很难找到任课教师,教师似乎只教课、不育人,一学期、一学年对他们来说或许只是教学的一个轮回。实际上,大学教师承载着教书和育人的双重责任,个别教师只想着完成课程任务,把更多的时间留为己用,甚至把课堂上学生出现的各种问题都归咎于学生自己。从不耐心去研究学生群体的变化特点,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去关心学生、爱护学生,改善自己的授课情况,且能“对症下药”,让享乐主义靠后,爱生情怀靠前。

(四)科研弄虚作假、论文抄袭剽窃等学术行为不端,育人意识不强

如今高校为了提升学校整体的师资水平,要求高校教师重科研、搞项目、发论文,导致部分高校教师盲目的注重效率,忽视自身教学水平的提高。同时,职称的评定关系教师的切身利益,评定的一些条条框框也使得高校学术功利化,学术论文篡改抄袭、花钱,科研项目弄虚作假等败坏现象频繁出现,严重破坏了高校良好的学术氛围,造成整个社会对高校教师学术诚信的怀疑,产生恶劣影响。

(五)语言不规范,举止不文明,师表观念淡薄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过:“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作为高校教师,其承载着社会的希望,承载着教育大学生如何做人、做事的责任。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也在无形间传授一种人格魅力,潜移默化中影响一个学生的成长、成人、成才。但是,现实中出现了部分教师语言不雅、辱骂学生、上课穿着随意、举止不文明等现象。为人师表的观念淡薄,不重注自己“为人师表”的身份,诋毁教师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不能很好地给学生做典范,有违教师的师德。

三、加强师德建设的有效途径

要强化师德,加强师德师风建设[4],不仅是教师本身的问题,而且也是社会的问题。不能片面的只强调教师自身的作用,仅想通过对教师的整训达到建设师德的目标,未免强人所难。所以要从社会到个体着手,多措并举,才能有效强化师德,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高校教师要与时俱进,努力促进自身和谐发展

教育体现着鲜明的时代特征,是人类社会的永恒话题。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教育也在不断改革,教育的灵魂是师德,师德必然会随着教育的改革而发生变化。所以,作为高校教师要跟上时代的步伐,能够与时俱进,耐心研究新时期高校教育所提出来的新问题、新挑战,不断了解新一代大学生群体的特点,将丰富的师爱融入到教书育人中,让师德体现得更为高尚。新时代的高校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培养适应复杂多变教育环境的能力,以身作则,才能创造出一种和谐的高校教育,在和谐中促进自身的不断发展。

(二)发扬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提倡鼓励鞭策

在高校依然需要进一步发扬尊师重教的光荣传统,“90后”大学生群体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对传统文化观念淡漠,高校要对“90后”大学生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督促大学生尊重教师、尊重课堂,并能提升学习观念。教师在赢得学生尊敬的前提下,就会受到鼓舞激励,同时也能时刻鞭策教师不断完善自我。

(三)提高待遇,激发工作热情

师德的灵魂主要是爱岗敬业,要使教师能够爱岗敬业,只有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为教师提供更多学习发展的机会,尽量缩小行业之间的差距,让高校教师更有信心投入到教书育人的事业之中,才不会有其他的念头,才不会意志消沉,才能充满热情地工作。

(四)教育管理部门要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第6篇: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论文范文

1.理想目标弱化。理想是一个人的奋斗目标,是个体所向往的或所要模仿的事物或人的主观形象。不同的理想目标在教学工作中会产生不同的动力。当前,在我国的高等学校虽然有相对独立的环境,但并不是完全脱离于社会。社会上不少职业道德的严重失范现象,诸如干部队伍中的钱权交易、执法队伍中的贪赃枉法、新闻传媒的有偿新闻、医务工作者收受红包等,对高校教师队伍的冲击甚大。在许多高校教师的心目中,“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弘扬“蜡烛精神”、做“春蚕”、当“人梯”,已不再是响亮的职业口号,也很难化为工作的动力。在个别老师看来,自己能够干好本职工作,又不违法乱纪,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对得起那份工资就不错了,什么崇高理想、无私奉献、“为人民的教育事业奉献终身”等等都过时了。一些高校教师的自我设计很简单:搞好专业,保住饭碗。因而,他们只重视业务学习,轻视思想道德修养,认为自己业务学习和能力的培养是大礼,思想道德修养的提高是小节,大礼不可不讲,小节则可以不拘。长此以往,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就自然发生偏移。不少人以有高额存款、私家车、宽大的住宅、高额的“出场费”为荣,信奉“理想理想,有钱就想,前途前途,有利就图”,给多少钱讲多少话,做多少事,“按酬付劳”,甚至在对学生进行考评的过程中,也错误地运用等价交换原则,大搞“钱分交易”,使“礼物分”、“人情分”、“关系分”的比例越来越高,这些状况都使人民教师的形象大打折扣。

2.育人意识淡化。大学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塑造高素质的人才,大学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做事能力,更要教育学生学会做人。但在当前的高校教师的教育实践中,部分教师片面地理解教师的职责,认为教师的职责就是教书,教给学生专业技术知识,帮助他们掌握将来就业的一技之长;至于学生的道德素质的教育,是学校领导、政工干部和辅导员的事,与己无关。正因为有这样的观念,有的教师平时与学生接触交流很少,也不愿意花力气去研究和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对学生思想道德方面的缺点、错误视而不见,充耳不闻,不能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还有的教师自由主义思想泛滥,讲课随心所欲,无所顾忌,动不动就发牢骚,讲怪话,有的还以宣泄自己消极颓废的思想为诚实坦然,靠奇谈怪论来彰显个性,用传播小道消息来吸引学生;更有个别教师衣着不整,举止粗俗,脏话连篇,有的甚至沉湎于社会上的一些“低俗之风”而不能自拔。凡此种种,完全有悖“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古训,不仅损害了教师的群体形象,也毒化了高校的育人环境。

3.敬业精神欠缺。所谓敬业,是人们基于对一项工作、一种职业的热爱而产生的神圣感、使命感、责任感和勤勉努力的行为倾向。中华民族历来有“敬业乐群”、“忠于职守”的优良传统,但这些被视为“国粹”的优良传统在当今高校校园内却受到了挑战。有的教师不热爱教师职业,没有职业的神圣感和自豪感,只是苦于“没有别的地方好去”,暂时滞留在教师岗位上,因而他们不思进取,“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工作上懒懒散散,出勤不出力,人到心不到,备课敷衍了事,上课照本宣科,对于自己的教学效果也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也有一些教师到是看好这个职业,但也不过是把教师工作当作一只“稳定”的“旱涝保收”的金饭碗而已。他们爱吃这碗饭,但又不满足,因而热衷于第二职业,常常是“人在曹营心在汉”,教学胡乱应付,而主要精力则花在别的营生上。这种精力投入上的隐性流失现象在高校有愈演愈烈的趋势;还有的教师则是不具备基本的职业素质,工作随意性强,自由散漫,上课迟到、早退,随意调课、停课,对学校的纪律置若罔闻等等,这些都严重的违背了高校师德建设的宗旨。

4.学术浮躁功利。自古以来,教师的职责就没有离开过“传道、授业和解惑”。但是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特别是在“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思路和“科研先导”的口号影响下,今天的高等学府,已不再以传道、授业、解惑为荣,而是以学术成果的多少论英雄了。原因很简单,科研成果、科研经费在教师评价中权重太大,可以说真正决定教师的奖励、升职、待遇、地位的已不再是书教得怎么样,而是所谓的科研成果多不多了。正因如此,教师们对自己的本职——“教书育人”并不那么关注,而把大部分的精力用在了关注“有没有文章、”“发了几篇文章、”以及“发在了哪个刊物”上。然而,并不是每所大学都是研究型大学,都必须搞科研的,更不是每个教师搞搞科研每年都能发几篇文章的,但是,情势所逼,为了评职称是鸭子也得上架。于是乎,校园开始躁动,学术也更加功利了。有的教师缺乏严谨治学的态度,热衷于“短、平、快”,为达到一定的数量,形成“气候”,常常脱离实际,粗制滥造,甚至篡改、伪造数据;有的教师甚至违背自己的学术良心,做出一些违反基本道德的事情,如抄袭剽窃、请人、署名不实等等。而且,即便千辛万苦炮制出大作,往往还要托人情,找门子,化钱买版面,真是苦不堪言,面子失尽。

二、师德失范的主要成因

1.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人们的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许多传统的道德观念受到冲击,尤其是在社会转型时期,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所造成的某些领域片面追求物质利益、社会分配不公平以及多种经济成分和多元利益格局,使个人主义观念、拜金主义思想有所抬头等等,这一切都使得整个社会的道德出现了许多新变化。学校不是世外桃源,也会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导致金钱物欲的上升,理想情操的失落和道德水准的下降等师德滑坡现象。再加上目前各高校扩招,教师教学科研工作量的增加,教学科研经费的不足,专业技术职称评定和学术论著发表困难,缺少国内外进修机会,教师待遇改善缓慢等实际困难,也使得一部分教师的奉献和敬业精神大打折扣。

2.对师德建设重视不够。教学与科研是高校教育工作者的中心工作,具备深厚的知识底蕴和丰富的教研技能,是高校教师的一致共识,至于师德修养如何却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正因如此,对高校教师而言,只要学历符合要求,教学过得硬,论文发得多,就理所当然的被认为是优秀的教师,甚至在教师比较“敏感”的问题如职称、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等评审中,一般也只注重其科研、学历,很少把个人的政治素质、师德、师风方面的内容列入考核范畴。这在无形中助长了教师重业务重科研、轻师德轻修养的倾向,这是其一。其二,长期以来,我国的师德教育工作经常被视为政治教育,师德的“德”字常被归结为教师的政治立场和思想观点。其主要内容是让教师参加政治学习和大量的社会政治活动,而不是对师德观念、师德情感、师德理想、师德态度、师德法纪、师德作风、师德技能、师德良心、师德行为等一系列的师德规范建设工作的培养。同时,在师德教育的方法上,大多数也是以开会和学习有关文件的形式来代替师德教育,从而形成了事实上的形式主义,这就使很多教师对师德教育难以产生好感,也不可能重视。正是这两方面的因素导致了师德失范现象的滋生和蔓延。

3.教育评价制度不健全。当前,我国高校相对宽松的教学环境,有利于教师教学思路的拓展,但也给高校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评价带来了相当大的难度。由于没有一个统一、全面的衡量教育教学效果的标准,在评价一个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具体操作中常常出现不规范、不科学、不公平的现象,甚至教学努力的人得不到奖励,投机取巧的人反而得到肯定。而且,由于教育教学没有量化标准,而科研容易量化,因此科研指标在各高校几乎成了唯一的标准。当然,除了科研指标好掌握之外,学校重视科研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因为这一指标决定着学校的排名、声誉和地位,事关学校的前途命运(比如能否纳入重点院校建设、能否得到经费支持等等),所以,科研指标现在是指挥高校运转的一支魔棒。为达到科研指标所规定的数值,各高校对科学研究给予名目繁多、“令人心动”的倾斜政策,如科研编制、项目经费、科研成果奖励以及在评职称、核定岗位时科研成果数量的“一锤定音”等等,在这种抓教学默默无闻,搞科研名利双收的情势下,还有谁愿意去精心备课,用心教学,辛勤育人呢?

4.教师收入状况未改善。一方面,大部分教师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希望以更好的姿态投入到教育事业中去,另一方面,又觉得自己工作负担重,强度大,收入低,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不少教师对职业产生倦怠心理。在国际上,我国教师工资收入指数只是同档次发展中国家的1/4。不到印度的1/2。尽管近10年来,这种局面有了较大改善,教师工资收入连年增长,然而教师收入偏低的现实仍未扭转。这种收入的低下的状况,不仅让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受到挫伤,而且还导致大量高素质人才不愿从事教育工作。据北京商情咨询公司和北京工业大学的一项调查,四十五岁以下的教师想跳槽的比率高达41.%,而他们跳槽的首要原因就是收入偏低。由于做教师工资偏低,许多优秀人才宁可到企业上班,留在学校的也大多满腔热情地投身于第二、第三职业。

三、改变师德现状的对策思考

1.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增强高校教师使命感。同志在第三次全教会上指出“在当今世界上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三力)的竞争。无论就其中的哪一方面实力的增强来说,教育都具有基础性质的地位。”“我们的各级各类教育机构,我们的全体教育工作者对增强包括民族凝聚力在内的综合国力,承担着庄严的职责”。高校是高级知识分子的聚集地,是国家先进科技的发源地。高校教师在参与社会生产的实践中,通过大量的科技学术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与社会每一个角落保持着紧密的联系,因此其思想素质修养的程度,职业道德水准的高低,对整个社会风气、对整个国家和民族的道德水准都有着明显或潜在的影响。同时,高校教师的教育对象是被认为是“社会的中坚力量”的大学生。如果说以前高校教师认真执教,“对得起学生”、“对得起良心”已无可厚非的话,那么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师的责任更加重大,对师德素质的要求也更高。对当代大学教师来说,师德的要求也具有“先进性”:它要求教师不仅要向大学生展示人生的最高境界,还要做大学生高尚的人格榜样,不仅要把具体的道德规范践行同最崇高的人生追求相结合,还要引导大学生确立人生的最高理想和高尚的人格追求,达到塑造完美的人性,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所以说高校教师的师德不仅仅是个人行为,而是直接联系着整个社会。正因如此,我们说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必须提出更高的标准,这样才能满足其“既重塑自己,又塑造他人”的崇高职业要求。

2.制定规范,明确师德内容。要提高高校教师的师德水平,光有认识是不够的,还必须健全高校师德规范。自建国以来,我国师德教育的内容主要涉及三个方面:政治教育、专业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政治教育的内容主要是时事政治,涉及阶级斗争,往往随着政治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专业思想教育则强调教师应该树立献身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的思想,努力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道德品质教育强调教师要热爱学生,为人师表等。而总的说来前两者重于后者,特别是在特定时期,师德教育就是政治教育和思想教育。改革开放后这种状况有了改变,1997年颁布实施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就反映了这种转变,《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颁布实施,对于改善和提高中小学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要提高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水平,也必须尽快颁布一个既具引导作用又有较强约束力的《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至于规范的内容,要依据《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结合实际,研究制定贯彻落实的具体措施,把《纲要》的普遍要求与高校实际情况紧密结合起来,按照《纲要》提出的“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20字要求,制定高校自己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这个规范必须突出高校特点,突出教师教书育人。通过制定、完善、落实师德规范,进一步规范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教育引导教师自觉履行《教师法》、《高教法》规定的职责和义务,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学识学风上,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3.完善机制,加强保障监督。高校师德建设是一项全局性的、长期性的工作,要真正落到实处、收到实效,就必须建立一套有效的机制作保证。第一,要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激励机制是加强师德建设的重要手段。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高校应对教书育人成绩突出者予以表彰和奖励,并在教师职务评聘晋升、出国进修和学术梯队选拔等方面优先考虑。建议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高校设立国家级、省级、校级奖项,对在教书育人中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给予特殊津贴,以激发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第二,要建立和完善考核机制。要把师德建设作为教育教学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在考核的过程中应将考核指标量化,重点考核教师的职业道德状况、教学态度、育人效果,形成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次,考核结束后公开公布考核结果,奖优罚劣。对师德考核为优秀的教师应给予必要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对师德考核不合格的教师应进行必要的批评教育,情节特别严重的或连续两次考核不合格的应撤销其教师资格,调离教学岗位;第三,要建立和完善宣传机制。要大力弘扬师德先进典型,特别要注意挖掘带有普遍意义的好思想、好作风、好经验、好做法,并运用多种形式加以宣传推广。在宣传先进典型过程中,一定要避免人为地拔高,要实事求是地挖掘师德模范的真人、真事、真心、真情,使先进人物贴近教师、感染教师、引导教师,让师德标兵可亲可敬可学。

4.诚信治学,共创良好学风。学术研究本是为追求真理,容不得半点虚假,其最基本的科学态度是诚实。高校教师是传播先进文化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学术道德素质直接影响着学生乃至整个社会的学术风气,所以高校教师特别需要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诚实可信的学术美德。古语说得好,“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在培养优良学术道德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不把学术成果等同于金钱,要引导高校教师自觉担负起学术道德建设的责任和使命;第二,不片面强调科研成果的数量,防止“科学的”和“学术泡沫”状态,大力弘扬求真、务实、创新的精神和作风;第三,制订学术规范,倡导“先进分子”的高尚人格;第四、“德治”和“法治”并举,提高高校教师的法律意识,严惩学术道德失范者。总之,要发扬同志在考察人民大学时所提出的“坚持严谨治学、实事求是、民主求实的学风”,努力做到甘于寂寞、淡泊名利、力戒浮躁、潜心钻研。要认真读书、多思慎思,关注现实世界,注重学术积累;要厚积勃发,出精品,出上品;要加强团结,和谐合作,在学术研究中相互切磋,共同进步。

第7篇: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论文范文

[关键词]英语语言教师 职业发展 问题 对策

[作者简介]苏全彩(1979- ),女,广西北海人,广西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教学法。(广西 南宁 530001)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4-0073-02

一、前言

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北部湾经济区”以及“泛北经济合作区”的进一步开发,广西的对外经贸合作正以其前所未有的速度加快发展。社会与企业对高素质的英语专业人才的需求进一步扩大,这不仅给高校英语教师所从事的英语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对高校英语教师自身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英语专业教师是提高我区英语专业人才教育的关键。英语教师的职业发展与教育直接影响着英语教育的综合质量。要造就高素质的英语语言教师人才队伍,必须全面开创外语教师人才发展道路,以“全国教育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为标杆,培养和造就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英语专业教师队伍。

调查研究表明,高校英语专业教师是英语教育工作者的重要群体。为了全面了解广西地区高校英语教师职业发展现状,本研究对广西高校英语专业教师做一个具有地区代表性的抽样调查。为了确保调查数据具有客观的代表性,本项研究对调查范围和调查对象进行详尽的分析和调研,最后决定以广西民大、广西大学、广西师范学院、广西财经学院、广西医科大学、广西师范大学、玉林师范学院、钦州学院、百色学院、右江民族医学院10所开设有本科英语专业教育的院校为调查对象,分析广西地区高校英语师资队伍的总体情况。截至调查之日,在职称及学历学位层面,结果如表所示:

二、广西高校英语语言教师师资概况

调查研究表明,广西高校英语语言教师队伍的职称、学历、结构失衡,教学工作超负荷运转,不适应现代化教育的要求。广西高校英语语言教师的学科知识结构不够合理,教师在学习时只注重培养自身的语言技能以及教学技能,忽略文化知识学习; 对科研不够重视,对基本的科研方法掌握不足; 跨学科知识不够全面。具体表现为:(1)职称结构不合理,高职称教师比例过低;(2)高学历人才不足;(3)中青年教师是师资队伍的主体;(4)教师数量不足,工作量过大;(5)整体科研能力不强,缺乏有影响力的学术带头人。

三、广西高校语言教师专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1.职业观、道德观滑坡,内驱力缺乏。教师工作或职业生活本应以教育目的为根本目的,但因受到经济环境因素的影响,不少教师的职业生活趋于以工资收入为主要目的。工资收入成其职业生活的中心和尺度,使其逐渐偏离原来的教育目的。教师的工作动机、职业生活乃至职业动机被严重扭曲,教师职业观、道德观滑坡,缺乏自我发展意识内驱力,导致职业倦怠(Job burn-out)现象,表现出身体疲劳、工作消极、情绪低落、价值感降低、创造力衰竭等状态。在我国, 教师已经成为工作倦怠的高发人群之一。 沉重的工作负担日益加重了教师的社会压力,加之内驱力的缺乏,致使其工作倦怠现象日渐突出。广西各大高校的英语教师也无例外。这无疑直接影响了教师自身的发展与提高。

2.财政投入不足,进修学习机会稀缺。由于受地域、经济等环境和条件的影响,广西高等教育办学整体上落后于全国其他省份。财政投入不足显然已成为广西高校英语教师职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学者往往从教师的认知、知识结构、素质和教学理念等角度研究教师教育,很少关注与教师密切相关的教育财政投入问题。近些年来,尽管广西财政对教育的投入逐年增长,但这些投入主要是用于校区建设、教学设备更新上,对教师教育与培训方面的投入却是“相当吝啬”。教育资金的不足无疑会导致教师国内外进修机会稀缺、教学负担过重、教研活动缺乏、学术会议的参与机会不多、图书文献资料匮乏等诸多不良现象,最终致使教师在各个层次上的进修机会非常稀缺。总而言之,教师对进修机会的渴求是一个多年未果的问题。这一问题在广西高校英语专业教师职业发展中尤为突出。

3.激励机制不健全,教师科研动力不足。教师的发展离不开相关的支撑性发展策略、激励性评价体制, 以及整体指导性发展氛围。由于激励性机制、指导性机制不健全, 广西高校的英语教师科研意识薄弱,缺乏科研动力,呈现出以下普遍现象:(1)年轻教师科研经验不足,对教科研普遍有着畏难情绪。(2)中青年教师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之后呈现出安于现状现象,成长停滞,对教育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失去热情。(3)部分资深教师评上高职称之后易产生“科研无用论”思想,认为“正高”是科研的“坟墓”,丧失科研动力。有鉴于此,如何健全科研激励性机制,以激发英语语言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进行教学科研的热情及动力,是相关教育主管部门尤其是学校的当务之急。

四、广西高校英语语言教师职业发展对策

教师的职业成长需要时间的磨砺。英语语言教师必须通过不断的教学实践来锤炼自身的教学技能,再通过终身学习使自身的职业生涯得到提升。这无疑是一条漫长的成长道路。夏纪梅指出,外语教师应至少具备以下两种能力: 自我发展的能力:包括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反思的能力;以及学习、创新应用能力;助人自我发展的能力:教师应具有启迪思考,激发行动,指导、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职业能力。语言教师只有通过接受各种形式的教育、学习,克服职业倦怠心理,在语言水平、语言理论、教学技能、科研方法等方面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 才能有效实现自身的发展。

1.加强教师职业道德观教育。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遵守教师职业道德是社会对教师职业行为的基本要求。缺乏责任意识的人民教师会遗忘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丢失自己的职守,最终背离党的教育事业。北大外院教授吴一安指出:“外语教师职业观与职业道德”的内涵是“热爱外语教师职业;有教书育人的使命感;敬业、认真、责任心强;真心关心、爱护、尊重学生”。①热爱教师职业是教师学习和发展的内驱力,是外语教师专业素养发展的重要基础。俗话说“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的人格品质以及职业修养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和发展。教师只有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观,才能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修养。因此,在当下的经济时代,教育主管部门应对教师加强献身教育事业的职业道德教育,使之做到爱岗敬业,乐于奉献。

2.提倡反思性教学。美国思想家萧恩(D.A.Schon)指出,从业者结合亲身经历中的疑惑,通过一系列的反思、研究活动来寻求解决疑惑的方法,是从业者提高自身职业能力的最有效途径。反思能力应成为教师应有的基本素质之一。教师可以通过建立独特的教学理论、总结及反思自身的教学经验来实现自身专业素养的提高与发展。反思性教学(Reflective Teaching)要求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以达到自我完善、提高的目的。在反思性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开展教学行动研究、监督自己的课堂行为、评估自己的教学效果、反思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方法等系列活动,能够发现自身教学行为中存在的问题,进而解决问题,总结归纳新的经验、教学实践理论等,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以及教学效果。“反思型教学赋予教师新的角色定位,改变教师被动适应专家教授指导的地位,是促进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②

3.创新外语教师发展模式。夏纪梅在《外语教师发展问题综述》一文中指出,我国外语教师发展在培训方法上主要存在以下问题:重语言水平的提高,轻教语言水平的提高;重宏观改革模式,轻微观培养;重传统经验,轻与时俱进的现实;重灌输理论,轻技术指导;重听讲,轻参与。为了促进地区高校外语教师的职业发展,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大对地区高校教师教育的政策倾斜,为地区高校教师的职业发展创造条件,不断创新外语教师发展模式,以激发外语教师教学与科研的积极性,使地区高校英语语言教师的职业发展呈现出全面的、均衡的、可持续的发展状态。

第一,加强国内访学与课堂观摩学习。行为主义理论将教学视为可观察的课堂行为, 可被模仿、经训练而获得。社会建构主义理论也指出,知识不是由他人传递的, 而是由学习者在原有知识结构的基础上, 通过与他人的交往和环境的互动, 进行意义建构而获得的。关于教师自身的发展, 建构主义提倡教师成为反思性从业者, 即教师通过反思了解自己的教学信念, 形成清晰的自我意识, 从而调整教学行为。诸多研究表明,“课堂观摩”可以帮助教师获取进行教学反思的方法与技巧, 促进其自我研究能力的提高。然而,据调查,除了少数副高职称以上的高职称教师能够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去观摩学习之外,我区高校的中青年英语教师很少有机会参加学校组织的高校之间的交流学习活动。高校应注意加强与区内外各高校的交流学习,为更多的教师尤其是中青年教师创造更多观摩学习的机会。国内访问学者是一种有效的教师培养模式。 “通过帮助访学教师学习科研方法、了解科研动态、示范教学方法、展示教育技术, 它能够有效提高参与教师的职业意识和业务能力。”③

第二,依托专业团体,倡导教师合作发展。教师并不是孤立的个体,应多参加学习型组织, 注重团队合作发展。在自我发展的过程中,教师的自我反思、自我提高离不开周围环境, 需要与同事的团队合作。随着各种教学、科研问题的日趋复杂化, 教师想要解决这些问题, 光靠个人力量难以实现。区内外高校间的学习型、科研型组织是教师实现自我发展的新选择。它们提供教师与其他语言教师进行交流学习的机会, 是促进教师教学科研能力、实现自我发展的新趋势。此外,外语教师个人的专业发展要以一定的专业团体为依托。专业团体更能促进教师对专业知识的获得、应用、分享与创新,使语言理论和教学方法与时俱进,使教师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教师培养终身化。

第三,合理引进外籍教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扩大教育对外开放的重要举措中,提出要“吸引更多世界一流的专家学者来华从事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毋庸置疑,外籍教师在传播外国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促进教学改革和建设以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有着不容轻视的作用。因此,各高校应不断加强外籍教师的引入,聘请高素质、教学经验丰富的外籍教师。如此一来,国内教师就能借助外教师资,通过与外教合作,学习他们的专业知识,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促进高校教师共生共荣、和谐发展。

第四,着力培养教师的科研意识。俗话说“教研相依”。对教师而言,教育科研意识就是运用教育科学理论对所从事的教育活动进行的有意识的追求和探索的一种认识。培养教师科研意识可以引导和督促教师加强教育理论的学习,帮助教师不断提高教育理论素养,锻炼和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教学能力。学术科研能力的提高是教师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由于缺乏有效的指导性机制, 以中青年教师为主的多数高校英语教师科研能力相当薄弱。他们在主持、申报科研项目,撰写、发表科研论文,开设科研讲座等方面显得力不从心。虽然有着强烈的自我发展诉求, 但由于缺乏专业的指导, 诸多中青年教师在科研上只能浅尝辄止,甚至止步不前。教师需要把教学与研究融为一体,通过行动研究(Action Research)不断提高专业水平,掌握科研方法,达到知识和能力的优化结合。教师一旦懂得了如何从事科研, 教师职业的成就感和自豪感也会随之而至,同时也给自己的职业生涯带来新的希望。可见,着力培养教师的科研意识,激发教师的科研积极性,有助于教师的成才发展。

教师是从事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教师自身的职业发展与教育已是各国提高外语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地区高校外语教师的教育与发展需要各级相关部门的政策支持。当然,地区高校外语教师的教育与发展也离不开广大英语教师自身的努力。随着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外语教师应立足个人的发展需求,以自我发展需要为动力, 克服职业倦怠,力求把职业技能的发展与科研实践有机结合, 实现教学相长, 达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注释]

①黄丹婵,晏小琴,吴一安.理解外语教师,促进外语教师发展――访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吴一安[J].疯狂英语:教师版,2008(3):5.

②贾敏.反思型教学:外语教师发展的必由之路[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12):118.

③王晓华,赵春娟,周燕.外语教师发展研究:问题与对策[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外语版,2006(8):76.

[参考文献]

第8篇: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论文范文

【关键词】高校教师 避免 负能量 影响

教师是正能量的化身,教师是正能量的代表。作为高校教师,理应修炼正能量、传递正能量。然而,个别教师背离了这一准则,言行举止中“负能量”的东西频频出现,这既损害了教师形象、影响了教育教学效果、妨害了学生正常求知,还影响了学生对国家的信心,最终不利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因此,作为高校教师应坚决避免这些“负能量”现象的发生。

避免“呲必中国”做法

“呲必”是“说某人坏话、骂某人”的意思,“呲必中国”就是某些人养成的动辄“说中国坏话、骂中国社会、政府、官员”等的习惯。养成这种习惯的就有个别高校教师。2014年11月14日,中国青年网发表题为《国平:“呲必中国”不能成为课堂必备课》的文章指出:“在大学课堂上说中国坏话、骂这个社会成为了时尚,逢课必讲‘瞧瞧人家国外’成为普遍现象……针对微友的类似留言,《辽宁日报》记者奔赴东西南北中,深入北京、上海、广州、武汉、沈阳5座城市的20多所高校,用了半个月的时间,听了近百堂专业课,发现这种“呲必中国”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有的还很过分。”陕西省委高教工委书记李仲为在全省高校2015年党风廉政建设暨行风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有的党员教师教书育人意识不强,阵地意识淡薄,对错误政治言论无动于衷,甚至我行我素,不守政治规矩和课堂纪律,随意发表不负责任的政治言论,屡屡踩红线、破底线。”“呲必中国”的现象在中国高校课堂的确存在,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我亦有此感受。

此现象表现有三:一是高校课堂随意性较大,个别教师在课堂上一般要安排“闲聊”环节,内容往往选择国内一些“负面”的热点问题;二是个别教师案例教学时,负面例子惯举中国,正面例子尽举西方;三是个别教师热衷于就某些事件借题发挥,借“怒骂”发表自己的观点、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个别教师养成“呲必中国”的习惯,究其原因,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错误地将“骂国家”作为时尚,认为是“有思想、有主见”的表现;二是所谓的为了迎合某些学生的口味,活跃课堂气氛;三是无视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任由我行;四是对祖国缺乏理论认同、政治认同和情感认同,不认同就要讽刺、批评、辱骂;五是不排除个别教师出于一些不可告人的目的,借“谩骂”中国抹黑中国、搞臭中国。

虽然大学崇尚思想自由、言论自由,但无论怎样大学教师在课堂上“呲必中国”“赞必西方”是大为不可的。一则这种行为与教师传递正能量的要求不符。教师应该通过自己的授课给学生传递爱国、信心、奋斗、进取、光明、希望等正能量,而非憎恶、丧气、忧虑、失望、黑暗等负能量;二则这种行为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及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提出的“爱国守法”“不得有损害国家利益和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言行”等的要求不符;三则这种行为与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要求和渴望不符。国平文中指出:“大学课堂本是一个神圣的殿堂,在这里青年人接受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锻造而成型,在这里青年人思想和信念的未来被照亮。然而,当这些负面情绪倾盆而下,青年学子们往往在懵懂中选择接受、在狐疑中选择将信。在这些负面情绪的濡染下,很难想象青年学子们对国家、对社会有信心,对祖国有那种深沉的感情,对自己的人生未来会乐观向上。走上社会,他可能会充满牢骚和不满,可能会充满挑剔和不自信,甚至可能会因此而错失机遇……”四则这种行为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要求不符。青年是祖国的未来,高校教师“呲必中国”可能导致青年大学生对国家、对社会失去信心,动摇他们与祖国共奋进的向心力和进取心,从而不利于中国梦的实现。所以,高校教师在课堂上绝不应该 “呲必中国”,做传递负能量的人,而应该讲好中国,不遗余力地做“为中国鼓掌”的传递正能量的人。

避免“牢骚满腹”情绪

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高校教师也不例外。人每天需面对诸多事情,生活上、工作中、事业上遇到不如意、不顺心、不舒畅的事情在所难免。但情绪宣泄要选择适当的场合和正确的方式方法。不知从何时起,个别高校教师养成了在课堂上冲学生发牢骚的习惯:要么斥责领导、同事、社会人员的不是;要么抱怨自己怀才不遇,工资收入低,单位、社会不公平;要么在单位、家里受了气直接到课堂上冲学生发火……

作为高校教师,在课堂上牢骚满腹是极为不可的,实在是百弊而无一利。既浪费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又不符合教师应向学生传递正能量的要求,还有损教师形象,降低自身素质,令学生生厌。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指出:“高校教师要守好底线,决不允许在课堂上发牢骚、泄怨气,把各种不良情绪传导给学生。”高校教师在课堂上代表着理性而非情绪化;高校教师应该是最注重“角色扮演”的人,应该清楚台下台上不一样;高校教师应该是化解情绪的高手,不需要将不良情绪带到课堂上;高校教师应该最清楚“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的道理。因此,作为高校教师,我们在课堂上应避免“牢骚满腹”“怨气冲天”,要极力展示一个“乐观向上”“豁达自信”的自己给学生。

避免“冷漠无情”态度

“冷漠无情”是人所形成的缺乏爱心、善心和同情心的消极心理及表现出的不作为行为。个别高校教师由于受社会大环境及自身“职业倦怠感”的影响,在教学、工作、生活中表现出了一定的 “冷漠”和“无情”。主要表现为:缺乏对学生的感情,眼里没有学生,平时只顾上课,不管学生,应付差事,不求效果;对学生责任心不强、耐心不足,对“问题学生”不闻不问、听之任之;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没有爱心善心,不愿助人济人,与学生争利,为人刻薄计较等。

作为高校教师,“冷漠无情”心理和行为是要坚决避免的。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一文中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爱是教育的灵魂,感情是相互的,教师对学生“冷漠”,学生很难对教师提起“兴趣”、报以“热情”、形成“敬服”。正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这种师生关系下的教育教学效果是可想而知的。2014年9月9日,在北师大和师生代表座谈时,提出了好教师的四个标准,其中之一便是“要有仁爱之心”。调查结果显示,一个没有爱心和同情心的教师是不受学生欢迎的,甚至是要受到学生鄙夷的。教师要讲究“言传身教”,“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如果一个教师的言行处处表现出来的是“冷漠”和“无情”,那么就会“传染”给学生,学生可能就会模仿这种态度去对待万事万物,这对我们这个本已“人情淡漠”的社会的进步是大大不利的。“冷漠无情”是一种消极颓废的病态心理,从社会作用上看属“负能量”范畴,对人对己对社会起消极作用,作为人尤其是高校教师应坚决摒弃。

避免“消极慵懒”行为

“消极慵懒”行为一般反映的是公职人员在工作作风方面存在的问题。其实部分高校教师在工作中也存在“消极慵懒”问题,具体表现在:不愿上班、不愿带课、不愿多带课、不愿监考、不愿阅卷、不愿进行试卷分析;不愿开会、不愿参加教研活动、不愿担任辅导员、不愿深入班级宿舍;不愿申报课题、不愿撰写论文、不愿参加各种竞赛、不愿参与各种活动;工作业绩平平、教学效果一般、职称晋升不上、职务不能提升;业余时间沉迷于手机、电脑、电视、饭桌、牌桌,热衷于游山玩水等。

耕耘得收获,勤奋出成果。在人们的传统观念里,教师应该是默默耕耘、无私奉献、勤奋进取、成果倍出、生活充实的人,而不应该是消极慵懒、吃饱混日、不思进取、生活散漫的人。如此既与教师的身份不符,不利于自身的发展进步,也不利于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良好形象,更重要的是“消极慵懒”行为是一种“负能量”,它会传染学生,影响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其与教师应该给学生传递正能量的要求背道而驰。所以,高校教师应尽量避免“消极慵懒”行为,而应努力树立“积极有为”的形象。

避免“道德缺失”现象

师德是教师的灵魂。一个合格的教师,应该是表里如一、言行一致、为人师表、堪为楷模的人。只有这样,才能给学生作出表率,才能对学生实施积极的、正面的教育。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教育方针的指引下,高校教师的思想道德呈现出积极健康向上的态势。高校绝大多数教师能够做到爱岗敬业,为人师表,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但在师德建设方面也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突出表现为:第一,部分教师以功利主义态度对待工作,敬业精神弱化,缺乏无私奉献精神和任劳任怨工作作风,把物质利益作为价值追求的目标,热衷于捞“外快”,消极地应付本职工作,干分外事的劲头大于干分内事的劲头;第二,有的教师把庸俗之举和商品等价交换原则用到师生关系中,拉关系、走后门、搞人情、做交易,不坚持原则,使教师形象在学生中大打折扣;第三,个别教师缺乏科学精神,违背学术道德,行抄袭剽窃、弄虚作假之事;第四,极个别教师为师不尊,与学生发生不正当关系。

人无德则不立,作为教师,道德缺失是极其有害的。它既损害自身形象,使自己斯文扫地,令学生敬而远之;也不符合教师应处处为人师表、向学生传递正能量的要求;严重者,还会受到处分处理。2014年10月9日,针对暴露出的高校教师师德方面的突出问题,教育部划出针对高校教师的师德禁行行为“红七条”,对高校教师有“红七条”情形的,将依法依规分别给予警告、记过、降低专业技术职务等级、撤销专业技术职务或者行政职务、解除聘用合同或者开除等相应处分。陕西省委高教工委副书记、省高教纪工委书记郝利生在全省高校2015年党风廉政建设暨行风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要进一步强化教育管理,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规范教师从教行为,严格执行高校教师师德禁行行为“红七条”和《严禁教师违规收受学生及家长礼品礼金的规定》……”陕西省委高教工委书记李仲为在讲话中指出:“要全面落实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严肃查处道德败坏、侵害学生、学术不端、贪赃枉法的人和事,使广大教师内心有尺度,行为有准则。”所以,高校教师应时时刻刻绷紧加强师德修养的“弦”,防止“道德缺失”现象,名副其实地做一名师德高尚、为人师表的人,做一名修炼正能量、传递正能量的人。

参考文献:

[1]国平:《“呲必中国”不能成为课堂必备课》,中国青年网,2014-11-14。

[2]朱笛:《论教师冷漠》,《上海教育科研》2011年第4期。

[3]黄正刚:《论高校教师的师德建设》,漳州教育网,2009。

[4]李仲为:《在全省高校2015年党风廉政建设暨行风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5年3月31日。

[5]郝利生:《在全省高校2015年党风廉政建设暨行风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15年3月31日。

第9篇: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在幼儿教师道德建设中,职业道德规范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统一的幼儿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缺位,是我国幼教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成为制约幼儿教师道德建设的瓶颈。从我国幼教的实际情况出发,尝试性地提出八条幼儿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学法守法,依法执教;爱岗敬业,忠于职守;尊重幼儿,热爱幼儿;严谨治学,锐意创新;团结协作,取长补短;尊重家长,热情服务;拒腐防变,廉洁从教;以身立教,为人师表。

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是全部教育过程的起始阶段。当今,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从而对幼儿教育给与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广大幼儿教师的职业道德状况成为一个社会共同瞩目的问题。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是教师从事职业活动时所应遵循的共同行为准则,是评价教师行为善恶的具体标准。在幼儿教师道德建设中,职业道德规范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统一师德规范缺位是我国幼教领域存在的

突出问题目前,国家制定并颁布了统一的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尚未制定出统一的幼儿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虽然一些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幼儿园做出了本地区、本部门幼儿教师职业道德的规定,但这些规定极不统一,其内容也不尽科学,归纳起来,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①对“幼儿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认识片面,许多与幼儿教师职业紧密相联的道德要求没有被反映出来;②对“幼儿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定位不准,规定中的一些内容反映的是幼儿教师岗位职责或社会公共生活和私人生活中的道德要求,并非职业道德;③主题不够明确,重点不够突出,内容分类不尽科学,甚至存在逻辑错误;④部分内容陈旧过时;⑤表述形式不规范、不简洁,因而不便记忆、不够实用。

当前,统一的幼儿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缺位,是我国幼教领域存在.的一个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二、统一师德规范缺位是制约幼儿教师道德建设的瓶颈

(一)统一师德规范缺位导致幼儿教师职业活动无所遵循

统一的幼儿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缺位,意味着幼儿教师的职业活动无所遵循,这必然给幼儿教师道德建设带来严重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消极的传统观念和习惯势力乘虚而人,在幼儿教师中压制创新精神,助长不良学风,异化师幼关系,影响团结协作;第二,功利思想和拜金主义大肆蔓延,在幼儿教师中涣散敬业精神,导致腐败现象,败坏师表形象,滋生自由主义;第三,应试教育的错误观念大行其道,造成人们价值观念的混乱,致使幼儿教师在教育实践中无所适从,导致幼儿教师道德建设误人歧途。

(二)统一师德规范缺位导致幼儿教师道德评价标准不一

统一的幼儿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缺位,意味着幼儿教师道德评价缺乏统一明确的标准。由于善恶标准混乱,评价结论不一,使作为评价对象的幼儿教师常常处于左右为难的尴尬境地,导致幼儿教育实践中存在许多困惑和矛盾。诸如:幼儿教育应该以知识传授为主还是以素质培育为主?幼儿教师应该主要扮演教育者的角色还是保育者的角色?教育行政部门及幼儿园对幼儿教师的评价应依据什么标准?幼儿家长对教师的各种赞扬或指责是否公道合理?教育单位对教师的评价与家长对教师的评价经常发生尖锐的矛盾和冲突,二者孰对孰错?......这一系列的困惑和矛盾都函待解决。

因此,统一的幼儿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缺位,成为制约幼儿教师道德建设步人规范化道路的瓶颈。

三、制定统一师德规范是加强幼儿教师道德建设的关键

针对目前幼儿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缺位,幼儿教师道德评价标准不一的状况,笔者从我国目前幼教的实际情况出发,在广泛考察相关资料的基础上,依据《幼儿园教育纲要》的精神,参照《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综合多家单位制定的幼儿教师职业道德的内容,尝试性地提出如下八条幼儿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以供协策部门参考。

(一)学法守法,依法执教

学法守法、依法执教是指幼儿教师要认真学习宪法和法律,严格依照宪法和法律规范自己的言行,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学法守法、依法执教是幼儿教师从事教育活动的先决条件。其基本要求是:自觉学习和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严格遵守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所在幼儿园的各项规章制度;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二)爱岗敬业,保教并重

爱岗敬业、保教并重是指幼儿教师要热爱本职工作,尽职尽责,把全部心血和精力投入到幼教事业中。爱岗敬业、保教并重是幼儿教师做好本职工作的思想基础。其基本要求是:对教育事业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热爱教育,热爱岗位;尽职尽责,保教并重;注重培养幼儿良好的思想品德,不传播有害幼儿身心健康的思想;牢固树立保教并重的教育理念,努力促进幼儿体、智、德、美全面发展。

(三)尊重幼儿,热爱幼儿

尊重幼儿、热爱幼儿是指幼儿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时时处处尊重幼儿,关心幼儿,爱护幼儿。尊重幼儿、热爱幼儿是幼儿教师职业情感的集中体现。其基本要求是:全面了解幼儿,关心爱护幼儿;对幼儿一视同仁,公平对待;对幼儿严格要求,循循善诱;尊重幼儿的人格、个性和自尊心;不讽刺、挖苦、歧视幼儿,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幼儿;保护幼儿合法权益,促进幼儿全面、主动、健康发展。

(四)严谨治学,锐意创新

严谨治学、锐意创新是指幼儿教师在研究学问、钻研业务、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要严肃谨慎,一丝不苟;勤于钻研,善于思考;勇于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见解,创造新经验,做到推陈出新。严谨治学、锐意创渐反映了幼儿教师探求科学真理的端正态度。其基本要求是:学习知识自觉主动,孜孜不倦;教学工作亚格认真,一丝不苟;钻研业务刻苦勤奋,持之以恒;对待问题谦虚谨慎,不耻下问;及时更新教育观念,不断探索教育规律,积极开展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五)团结协作,取长补短

团结协作、取长补短是指幼儿教师要正确处理与同事的关系,做到互相尊重,互相学习,团结一致,密切配合,共同促进幼教事业的发展。团结协作、取长补短是教育事业的内在要求。其基本要求是:谦虚谨慎,尊重同事,互相学习,互相帮助,维护其他教师在幼儿中的威信,维护集体荣誉,共创和谐园风。

(六)尊重家长,热情服务

尊重家长、热情服务是指幼儿教师要尊重幼儿家长,热情为家长服务,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尊重家长、热情服务是做好幼教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其基本要求是:尊重幼儿家长,对所有家长一视同仁,不训斥、指责家长;主动与家长联系沟通,取得家长的支持与配合,认真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积极向家长宣传科学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帮助家长确立正确的教育观;强化服务意识,时时处处设身处地为家长着想,为家长解除后顾之忧。

(七)拒腐防变,廉洁从教

拒腐防变、廉洁从教是指幼儿教师要正确处理事业与利益的关系,不利用职务之便牟取私利,做到清正廉洁,公正无私。拒腐防变、廉洁从教是教育事业的性质和教师的职业理想对教师提出的特殊要求。其基本要求是:培养高尚人格,坚守高尚情操,自觉抵制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不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牟取私利,为幼儿做出表率,达到身教与言教的统一。

(八)以身立教,为人师表